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保險公司全面風險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 要 融資性擔保公司是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而出現的非銀行地方性金融企業,提供專業的擔保產品,如何確保擔保產品的安全與利益,本文從風險管理的角度探討風險管理的內涵,融資性擔保公司風險管理的定義、特點、意義我國目前融資性擔保公司風險管理的問題、解決我國融資性擔保公司風險管理的現狀的對策。
一、融資性擔保公司風險管理的內涵
融資性擔保業務流程分為:擔保調查與信用分析,擔保審查與擔保辦理,保后管理。融資性擔保業務流程管理實質就是風險管理,以保證最大限度地獲取收益的過程。融資性擔保風險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風險,是指融資性擔保擔保公司在經營融資性擔保產品中,由于事前無法預料的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或是未來的的實際情況變化與預測不相符,或使其實際的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背離,從而導致擔保公司蒙受經濟損失或不獲利,喪失獲取額外收益的機會的可能性。狹義風險是指融資性擔保公司蒙受經濟損失的可能性。融資性擔保公司面臨的風險主要有市場風險、信用風險、保費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等。由于融資性擔保公司是提供擔保產品的金融企業,特別是擔保產品的特點決定它對各種風險要嚴格控制與防范。
風險管理是融資性擔保公司在提供擔保產品時,通過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處理等方法,預測、回避、分散風險,從而減少或者避免經濟損失,保證不發生墊款損失的行為。按照現在經驗,可以分為非全面風險管理與全面風險管理。
融資性擔保公司風險管理的定義、特點、意義COSO委員會認為:全面風險管理是一個受到該實體的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個人的影響,并應用在整個機構戰略設施的過程。他被設計用于識別整個實體的潛在重大風險。他能組織的具體情況提供一個風險管理框架,并為組織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的保證。
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是指融資性擔保公司各業務層次、各類型風險所進行的通盤管理,在對風險進行科學量化的基礎上,以“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為核心,從而在內部實現對風險通盤管理,同時借助監管部門和市場力量的約束,形成一個包括融資性擔保公司,監管者及市場的三位一體的風險管理體系。
全面風險管理的特點是:
1.整體化的風險管理,對各種風險進行統籌管理;不是以各個部門為單位,對風險管理分割的分散化管理。
2.連續性的風險管理,將風險管理納入到時日常經營之中;不只是某時點的一定時段的風險管理。
3.全面的、大范圍的風險管理;不是小范圍、局部的風險管理。
二、實施全面風險管理的意義
1.強化全面風險管理理念是融資性擔保業務健康持續發展的監管需要
去年,我國根據《融資性擔保公司管理暫行辦法》對擔保公司進行整治,通過省金融辦檢驗達標的,廣東省共301家獲得獲得地方性金融許可證,這301家則取得與銀行合作的 “通行證”,融資性擔保公司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重大舉措。通過對歷史問題的整治,如何管理融資性擔保公司,強化全面風險管理理念是監管的重要工作,是確保融資性擔保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
2.融資性擔保公司確保競爭力的需要
融資性擔保公司是提供擔保產品的非銀行金融企業,是高風險行為,是管理風險并收取超額利潤的企業,風險管理的水平決定其生存與發展的能力,是競爭的要求,實施全面風險管理是融資擔保公司發展的基本保證。
3.融資性擔保公司提升風險管理水平的需要
融資性擔保公司的管理如何入手,是管理者應當首先解決的問題,我國融資性擔保公司是新生事物,所以目前大都分融資性擔保公司處于非全面管理階段,在探索管理經驗,而全面管理是商業銀行的先進管理經驗,融資性擔保公司應當自覺掌握全面風險管理精華,創造出適合自己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三、我國目前融資性擔保公司風險管理的問題
1.融資性擔保公司風險管理意識剛起步,處于處自發階段
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我國2010頒布《融資性擔保公司管理暫行辦法》進行規范管理,作為省級新設立的金融辦公室不象銀行監督委員是從人民銀行中分離出來的,從成立之日就有大量成熟的監管隊伍,而省級以下的金融辦公室的組成人員,機構新,人員新,監管能力有待提高,而融資性擔保公司又是以提供擔保產品為主的金融企業,對其經營規律因出現時間短而未能掌握,所以融資性擔保公司的風險監管剛起步,處于自發階段。
2.公司風險管理組織結構與體系未建立
融資性擔保公司行業在我國剛起步,公司對風險管理處理探索階段,根本不可能按全面風險管理的要求設置組織結構與體系。融資性擔保公司管理暫行辦法要求規模較大的融資性擔保公司有律師或注冊會計師作為首席風險官,但并沒有對風險管理提出理為科學的要求,擔保不僅是法律問題或是財會問題,而是金融問題,金融是法律、會計等綜合運用的有自己規律的專業領域,將風險視同法律問題或是財會問題,也誤導了融資性擔保公司的組織結構與體系的建立。
3.風險管理人才匱乏
目前融資性擔保公司的風險管理人才來源主要是有三種,一種是從銀行退休人員,因為從銀行一線人員挖管理人才是不可能的,這一類有豐富的管理經驗,但對風險管理的理論水平低,未能掌握科學有效的全面風險管理的知識,未能自覺的運用該知識指導融資性擔保公司風險管理。一種是從律師等法律界人士招聘作為風險管理人才,因為目前中國沒有財稅金融專業的律師,而多為通才,不能融合財會等經濟實際狀況,未能提交高效、簡單、促進業務的風險管理措施;一種是注冊會計師等財會界人士招聘作為風險管理人才,因為目前中國沒有財稅金融專業的會計師,為通才,不能融合法律而未能促進業務與風險管理并存的風險管理措施。擔保業務屬于金融行業,必須培養自己風險管理高級人才。
解決我國融資性擔保公司風險管理的現狀的對策
4.加強監管力量與監管規劃的建設
金融辦公室的組成人員,機構新,人員新,未掌握融資性擔保公司擔保產品經營規律,風險監管剛起步,處于自發階段。金融辦公室監管人員要加強金融、財會、法律等綜合技能的學習,多從銀行等金融單位招聘精英,充實監管力量;根據目前我國融資性擔保公司的不同規模、發展歷史、市場定位和擔保產品策略等,適當引進全面風險管理觀念和方法,制定系統的全面風險管理監管的規范,指導監管日常工作,使監管規劃實用、高效,使擔保業務健康發展。
5.建立全面風險管理組織結構與體系
全面風險管理應當建立包括決策、實施、執行、和監督部門在內的自上而下的垂直化風險管理組織架構,構建一個嚴密、高效、健全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建立直接對股東會負責的風險管理委員會。對融資擔保公司的各類業務以及各個部門的風險進行集中的統一管理,不要將風險管理分散由各業務部門單獨負責。在操作層面上,對風險度大的崗位,設置與業務經理平等的風險經理,風險經理由風險管理委員會領導,負責對業務部門經營中所涉及的風險進行日常監測、評估、管理、和報告。風險管理人員實行垂直管理,確保風險管理的獨立性。
6.完善風險內部控制制度
風險管理與內控制度是融為一體的,只有內控制度執行得好,風險管理才能落到實處。風險內部控制制度的構建主要是,一,建立風險識別和評估系統,通過對風險的定性分析與定量測算,有效評價風險的狀態與程度,為風險控制提供基本依據。二,健全內部授權審批機制,保證擔保產品的安全與利益。三,完善崗位責任制,落實績效考核制度。四,將風險防范作為內部審計監察的主要目標,實行風險評級制度,將內部控制作為提高全面風險管理的首要手段來抓。
7.培養全面風險管理的高端人才
融資性擔保公司風險的識別、防范、控制和管理需要精通金融財會法律理論、數理統計、以及熟悉擔保業務的高層次復合人才。因此,要按照全面風險管理的要求,加強專業學習,全面提高了從業人員的素質,盡快培養和建立一支全面風險管理人才隊伍。融資性擔保公司要從成立之日就培養、挖掘、和儲備符合條件的人才,并與績效考核等薪酬制度相結合,保持人才穩定,不流失。加強培訓,加大對風險管理人員的知識更新和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其風險控制能力,適用不斷變化的業務需要。
參考文獻:
[1]王梅麗.廣東融資性擔保整結束,僅301家獲牌.南方都市報.2011.4.11.
關鍵詞:保險公司;風險管理;內部控制
一、保險公司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關系
風險管理是指從公司整體目標出發,通過識別和評估影響公司價值目標實現的因素,將這些因素納入到整體框架內進行系統管理,積極探尋風險與收益的最佳平衡點,降低風險給公司帶來的負面影響,為公司創造最優化的價值;內部控制是指公司為了完成預定目標而采取的程序和措施。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其內部控制是指為了防止公司偏離經營目標而采取的措施,目的在于有效控制和防范公司面臨的各種風險。由此可見,保險公司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存在著必然聯系,具體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內在聯系
從保險公司實施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的目標上來看,均是通過一系列程度和措施,對公司經營管理活動進行全面控制,以降低公司面臨的風險,為實現公司經營管理目標提供保障。在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下,內部控制是強化風險控制的重要手段,并且風險管理滲透于內部控制五大要素中,為實現內部控制目標指明了方向。
(二)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差異
1. 作用時點不同。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內部控制會貫穿于其全壽命周期,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便為內控機制作用的發揮提供了充足的條件,其作用對象主要是公司的各個部門及相關人員。風險管理必須在對各類風險進行有效識別的基礎上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這一特點限制了其作用發揮的及時性。保險公司的風險雖然會在其全壽命周期內存在,但風險的形成與發展是需要一個過程的,由此造成了風險管理的滯后性。
2. 限制條件不同。在風險管理中,風險的識別、評估等環節都需要借助相應的技術方法,在此基礎上,才能對風險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認識,進而針對不同的風險,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上述過程是風險管理作用得以發揮的關鍵。內部控制的最終目的在于對影響經營效率、成本的因素進行控制,實現公司整體效益的提升。換言之,所有可能導致經營效率降低和成本增加的因素都是內部控制的目標,并針對這些因素提出控制措施。
3. 控制內容不同。在保險公司中,風險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確立風險管理目標、設置實施戰略、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制定風險管理措施等等。而保險公司的內部控制則涵蓋了從上層治理結構到公司內部管理體制再到基層作業的所有流程,其中不但包括戰略目標的制定,也涉及實現目標的過程,還包括對公司內部經濟活動及風險環節的控制。由此可見,后者包含的內容要比前者更加廣泛。
二、基于風險管理的保險公司內部控制體系構建
由于保險公司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均是基于公司面臨的風險而實施的一系列措施,所以保險公司可將兩者進行融合,建立起一套以風險為導向、以制度為框架的內部控制體系,促進保險公司內部控制活動有序開展。
(一)優化內部控制環境
在保險公司中,內部環境的良好與否,不但直接關系到內部控制作用的發揮,而且還對員工的風險意識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為此,應當對內部控制環境進行不斷優化,具體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要對公司的內部治理結構進行完善,在結構的設置上,可以采取分權制衡機制,并對董事會及監事會的職責加以明確,使其職能作用能夠獲得充分發揮。其次,要對公司的組織結構進行優化調整,從而使各部門、各崗位之間可以相互監督、彼此制約。再次,基于以人為本的原則,制定人力資源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人員招聘制度、員工績效評價考核體系、薪酬制度等,以此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為內控環境的優化奠定基礎。
(二)健全風險管理機制
保險公司應將風險管理覆蓋到公司日常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之中,完善風險管理機制,強化風險控制。首先,建立風險預警機制,找出影響保險公司經營目標實現的內外部因素,確定風險預警標準。其次,實施風險評估,既要對保險公司面臨的操作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決策風險、金融風險、政策風險等多種風險進行評估,又要對公司內部控制程序對風險的控制能力進行評估。再次,采取風險應對措施,根據風險評估結果,采取風險轉移、規避、保留、降低等措施。最后,持續監察已識別和已采取應對措施的風險,審查風險管理效果,并關注新風險的發展。
(三)有效開展控制活動
想要使保險公司管理層下達的指令能夠在公司內部得到貫徹落實,就必須構建起有效的控制活動。首先,在過程控制方面,公司應當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并對員工的職責加以明確,使員工在崗位工作中能夠各司其職,分工協作。同時還應對風險控制關鍵點進行明確,對公司日常經濟活動影響較大的風險要進行重點監控,降低風險的影響及其所造成的損失。其次,在業務控制上,公司應當對產品開發、售后理賠等關鍵環節進行有效控制,以此來保證公司能夠正常運營。再次,在財務控制上,應對相關的制度、報告、系統等進行嚴格控制,由此可以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準確性。最后,在資金控制上,要加強對重大項目投資決策及風險的管控,確保公司資金的安全性。
(四)完善信息溝通機制
為了及時獲取全面、準確的信息,保險公司應當構建起完善的信息溝通機制,通過該機制的建立,能夠增進公司各部門及人員之間的溝通,有利于實現信息共享,不但可以進一步提升保險公司經營管理的透明度,而且還能有效避免舞弊行為的發生。首先,公司內部的人員可從管理層獲取到明確的信息,進而了解自己在公司內控體系中的作用。其次,員工可將從經營活動獲得的有價值信息傳遞給公司管理層,同時還為員工匯報工作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途徑。最后,公司管理層與董事會之間也可借助該機制進行有效溝通,有利于董事會監督職能的行使。
(五)加強內部監督
保險公司要重視內部審計體系的建設,將其作為強化內部監督的重要手段。首先,在保險公司董事會下設置審計委員會,在公司總部和分支機構分別設置一級、二級審計部門,保證審計部門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對公司實行分級審查監督,構建全方位的監管體系。其次,審計部門要持續監督保險公司日常經營活動,定期檢查財務信息,評價各部門執行和完成內部控制目標的情況,并提出有價值的改進建議。最后,審計部門要將保費收入、保險理賠、保險資金運作作為審點,確保保險公司各項經濟活動合理、合法,及時糾正違規操作行為,從而提高內部控制效果
三、結論
總而言之,保險公司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存在著多重交叉之處,其管理控制目標均為降低風險對公司的負面影響。為此,保險公司可根據自身經營的特殊性,構建起以風險管理為導向的內部控制體系,將風險管理貫穿于內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之中,為突出內部控制重點指明方向,從而提高保險公司內部控制水平,提升風險防范與控制能力。
參考文獻:
[1]晉曉琴.全面提升我國保險公司的內部控制水平――解讀《保險公司內部控制基本準則》[J].商業會計,2011(02).
[2]張建.基于制度設計與措施選擇論保險公司全面風險管理[J].保險研究,2013(08).
[3]徐文魁,李作家.新華保險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成因[J].經濟研究導刊,2011(08).
[4]楊書懷.全面風險管理框架與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的比較分析[J].財會通訊,2005(11).
關鍵詞: 企業風險管理框架;風險管理文化;風險管理制度
據瑞士Sigma統計,從1978—1994年16年間,世界上有 648家保險公司破產,尤其是1996—2001年,保險業高度發達的日本連續7家生命保險公司破產。在我國,標準普爾在《中國保險業信用前瞻2006—2007》中對我國保險業風險的評價是:無論壽險還是非壽險的行業風險依然較高。這給我國保險業敲響了警鐘:保險公司在經營風險產品的同時,必須加強自身的風險管理。美國反舞弊財務報告委員會的發起組織委員會(COSO)的企業風險管理框架提出的全新的風險管理理念和技術對于我國保險企業的風險管理具有極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保險企業實施全面風險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保險公司圍繞總體經營目標,通過在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和經營過程中執行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可以起到防范和化解風險、保護資產的安全與完整、保證經營活動合法合規和企業經營戰略有效實施等重要作用,因此,是否實施全面的風險管理是衡量保險企業經營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
(一)保險國際化的趨勢日益明顯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險國際化的趨勢日益明顯,一方面表現為客戶保險需求的全球化,跨國公司基于其全球經營業務在世界范圍內安排其風險管理與保險計劃;另一方面表現為保險人通過國際間的保險資本運作、對沖機制、戰略聯盟等多種形式,滿足巨災保險、金融風險管理等迅速增長的需求,在國際范圍內尋求新的生存和發展空間。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真正意義下的自保公司,70年代由荷蘭人首創并迅速風靡全球的銀行保險,80年代人壽保險業出現的以萬能壽險和變額壽險為代表的產品創新,90年代出現的保險風險證券化以及大量新型風險轉移工具,特別是近年來,處于前鋒地位的保險人、保險經紀人、政府保險機構及民間保險組織,如安聯保險等,已經在綜合風險管理(Integrate Risk Management)、非傳統風險轉移工具(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s)等新型保險產品和技術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創新,保險保障的范圍已經大大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可保風險范疇,從而預示著未來保險業的革命性變化。
(二)保險資金面臨的投資風險越來越大
隨著金融市場的創新與融合,保險資金運用渠道的逐步拓寬,可投資品種逐步增加,從普通的債券投資發展到權益類投資、從國內市場拓展到境外市場,保險資金特別是壽險業資金面對的各種風險也越來越復雜。例如,壽險保單存續期一般都長達20至30年,相應的在資金運用中要考慮20-30年存續期的投資與之相匹配。投資于固定收益資產的壽險資金,對利率的變動非常敏感,市場利率的微小波動會導致資產價值的較大變動。據統計,到2006年8月,債券已經成為保險資產配置的最主要工具,投資規模已經達到8777億元,其中,持有國債和金融債余額分別達到3 674億元和 2 416億元,債券資產占保險資產運用的比重由2001年的 28.4%上升到2006年的55.2%,保險公司持有的企業債、銀行次級債、國債和金融債的余額分別占總余額的69.6%、45.5%、12.1%和11.6%。在央行上調利率、國債等債券收益率大幅下降的背景下,保險公司投資風險顯然還在加大。投資效益低下直接影響到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和經營的穩定性。據測算,1999年以前的保單會導致我國壽險業利差損每年增加約20億元,到2004年底壽險業利差損總額超過 720億元,占到行業總資產的9%左右,即便各壽險公司將全部業務盈余都用于彌補利差損,也需要10年的化解時間。而權益類投資,包括金融衍生物投資風險巨大,給許多公司帶來幾億、以至幾十億金額的損失,如德國哥達保險公司、克羅尼亞保險公司、漢諾威再保險股份公司、倫敦巴林銀行等。因此加強資金運用風險管理,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對資金運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全面風險管理成為現代保險企業管理的基礎和核心
隨著金融保險市場的日趨深化和擴大,各保險機構之間的競爭也從原來的規模擴張逐漸轉變為內部管理、業務創新等方面的競爭,從而導致了保險企業的經營理念的深刻變化,使全面風險管理成為現代保險企業管理的基礎和核心。從世界范圍來看,風險管理正在從傳統的“點對點”式的管理走向全面的、一體化的管理。國際上比較有名的內控和風險管理模式有英國的Cadbury、美國的COSO和加拿大的 COCO,特別是美國的COSO模式從理論到操作方法上闡述了一整套完整的全面企業風險管理框架。William J.Mc·Donoush所稱,“內部控制將對投資者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因為穩固的內部控制是抵御不當行為的頭道防護線,是最為有效地威懾舞弊的防范措施”。2005年,保監會制定《壽險公司內部控制評價辦法(試行)》。2006年,國資委制定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這對于推動保險企業的全面風險管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我國保險業在風險管理方面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近幾年來,國內保險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在防范和化解經營風險和加強公司內部風險管理方面有了一些進展,但還是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全面風險管理的認識不到位,存在著嚴重的“豎井效應”。二是沒有建立完整的風險管理框架。大多數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沒有貫徹到公司的各項業務過程和各個操作環節,許多關鍵控制點形成所謂的控制盲點,還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多維、多視角、跨時點的風險監控體系。三是風險管理效果不盡如人意,出現了許多違紀違法的現象。因此,只有從我國保險公司的實際出發,引進、消化和吸收國際上先進的企業風險管理模式和風險管理技術,特別是應該使CO— SO框架成為保險公司完善公司內部控制的標準,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縮小我們在風險管理方面與國際上的差距,才能夠增強保險業抵御風險的能力,使保險業穩定健康發展。
二、COSO企業風險管理框架的內涵
關鍵詞:TailVaR;經濟資本;RAROC
一、引言
保險行業是負債經營,在經營過程中要承擔比其他行業更大的風險。近年來我國保險業快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保險的償付能力問題。資本的多少是保險業償付能力的重要評判標準,國外的保險評級機構已經將保險公司資本充足率作為衡量保險企業信譽的一項重要指標。經濟資本作為一種先進的風險管理工具,可以逐步成為我國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核心。
國外學者對保險公司風險管理和風險防范技術方面有深入的研究。風險管理的發展從傳統風險管理發展至現代全面風險管理。北美非壽險精算師協會(2003)對全面風險管理理論的定義為:ERM是一個對各種來源的風險進行評價、控制、研發、融資、監測的系統過程,任何行業和企業都可以通過這一過程提升股東短期或長期的價值。國外的有關保險公司風險防范技術方面的研究開始較早,也比較深入。美國精算師協會 (2003)認為經濟資本的主要功能是保證保險公司擁有足夠的償付能力。Jeremy Scott(2004)從保險公司的角度認為經濟資本是保險公司持有的在一定置信區間內保證保險公司滿足一定償付能力的盈余。
在我國,保險企業以及財產保險企業的風險管理研究還在初期。張維功(2009)借鑒了國內外的研究成果,提出我國財產保險公司全面風險預警指標體系。陳兵(2006)認為,對于保險公司來說,經濟資本是指在規定的置信度和時間范圍內,公司自身所持有的資產數量大于負債的市值,以保證資產盈余大于零。魏迎寧、陳戈(2008)認為經濟資本是以公允價值計量的保險公司資產與負債的差額。通過財險公司業務線進行經濟資本的配置,可以了解各業務線的風險收益情況以便更好地采取承保策略和再保險策略。
二、經濟資本
(一)定義
經濟資本是指從金融機構內部來說,用于承擔業務風險所需要的合理持有資本。保險公司的經濟資本是指在某一置信水平上,大于某一分位點的損失的期望值。我們所關心的問題是經濟資本的計算和經濟資本是如何配置到各個部門的。本文運用TailVaR計算經濟資本。
(二)計算
基于TailVaR的經濟資本的計算:
在使用TailVaR計算經濟資本時,依然假設損失分布為正態分布。多風險下的經濟資本:
假設財產保險公司有N各保險產品,第j個產品的損失風險服從
假設各個業務線風險滿足正態分布,如果知道財產保險公司個業務線之間的協方差矩陣,就可以知道其經濟資本。
(三)配置
C為總體風險所需的經濟資本,
其中收入指保險公司包括保費收入和其他營業收入在內的總收入;預期損失指保險公司計算出的不同風險的預期損失之和;成本費用指保險公司日常經營中的各種成本。
三、財產保險公司經濟資本配置的實證分析
(一)樣本選取及數據處理
本文選取兩家規模不同的財產保險公司作為研究對象。
然后用TailVaR來計算經濟資本。并且進行經濟資本配置。最后計算各業務線的經濟資本占保費收入的比例以及RAROC,進行分析。
(二)假設及運算結果
1. 基本假設
(1)各業務線的風險服從正態分布;
(2)計算經濟資本時,不論是整體還是單獨業務線,置信水平定為99%;
(3)假設各業務線的經營費用為保費收入的30%,利潤為:
利潤=保費收入-期望損失-經營費用(30%的保費收入)。
2. 運算結果
按照以上過程對兩家公司的保費收入和保費支出進行計算,得到以下結果:
(1)公司A的RAROC分析
各業務線之間的相關系數為:
基于TailVaR計算的總體的經濟資本為:
基于以上計算得到的總體經濟資本數據來看,針對公司A,農業保險和短期健康保險不用配置經濟資本的,他們的配置額為負數,說明他們與公司的總體風險呈負相關,可以進一步擴大這些險種的規模,提高承保能力。同理可以應運于公司B的信用保險、農業保險和其他保險。
計算兩家公司的各個業務線的RAROC指標并進行分析:
(1) 公司A的RAROC指標
(2)公司B的RAROC指標
首先可以觀察得出,有些業務線的RAROC為正數,有些為負數。造成負數的原因有可能是利潤是正數,但是經濟資本是負數。
(三)財產保險公司RAROC的分析及對比
1.對比及分類
我們可以將保險業務線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優秀險種,是經濟資本為負數的險種,可以減少保險公司的風險;第二類是良好險種,是RAROC大于平均水平的險種;第三種是較差險種,是RAROC低于平均水平的險種;第四類是虧損險種,即利潤為負的險種,保險公司需要抑制其規模,加強管理。
兩家保險公司各個業務線分類如下:
2. 分析結果
可以看出公司A的優秀險種數量大于公司B的優秀險種的數量。并且整體的RAROC不論用哪種方式計算都是公司A的高于公司B。而且不同公司的險種劃分不同,說明不同公司的各業務線的風險程度不同。每個財產保險公司都有自己優秀的業務,而且這些業務的優勢有可能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四、總結
本文研究了經濟資本和RAROC的計算和在我國財產保險公司的應用。從理論到實踐,基于TailVaR計算了總體經濟資本以及各業務線的經濟資本配置,并且計算了RAROC,從而得到業務線的分類依據,為財產保險公司的業務線進行分類。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各業務線的經濟資本配置可以使負數也可以是正數,經濟資本為負數的業務線可以作為保險公司拓展的領域進行發展;
第二,公司A在險種和規模上都勝于公司B,風險管理水平較高。
參考文獻:
[1] Hubert b. Mueller ,Dennis p. Lauzon,Hubert b. Mueller ,Ellen Woodruff Hall,“Economic Capital”,SOA Spring Meeting Washington,DC,Sessin 4,2003
[2] Jeremy Scott, Chairman of Price Waterhouse Coopers, Global Financial Services Group,Economic capital: At the heart of managing risk and value in insurance operations,2004
[3] M. Gelderman, A supervisory view on economic capital models[J] .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Economic Capital Models,2005(5)
[4] 魏迎寧,陳戈,論保險公司經濟資本[J] .保險研究,2008( 5),64-66
【關鍵詞】大型企業集團;商業保險;統一集中管理;價值分析及策略建議
大型企業集團具有下屬企業多、資產規模大、經營范圍寬、地域跨度大、發展速度快等特點,要將大型企業集團在經營過程中面臨的財產損失及人員風險進行有效轉移,確保集團穩健發展,需要審視傳統分散投保模式的弊端,并整合集團資源構建適合本集團的商業保險統一集中管理機制。
一、大型企業集團分散投保的弊端
分散投保是指未經集團頂層設計和統籌管理,由集團下屬企業按其自身意愿自行投保的保險安排模式。集團分散投保的主要特征是保險安排分散化、碎片化。分散投保雖然可以發揮集團下屬企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分散投保存在著以下諸多弊端:
(一)保費成本難以控制
集團下屬企業分散投保將難以形成統一的保費規模優勢,特別是地域分布較廣的企業集團,更難以對下屬企業所在地的保險公司形成有足夠吸引力的保費規模,保險公司也就難以提供優惠的保險費率。而且單個企業對保險公司的議價能力不足,保險公司很難就保險費率進行讓步。此外,如果下屬企業在免賠額、附加條款方面設計不科學,例如設計過低的免賠額、在保障范圍上貪大求全也將導致保費成本增加。
(二)管理成本難以控制
分散投保模式下,集團各下屬企業均需單獨進行市場詢價或招標,集團整體交易環節增多,這無疑將導致集團整體保險安排費用的增加。此外,如果下屬企業在保險安排時未能進行合理的統籌安排,可能會導致保險管理成本的增加。其中典型的表現形式是,企業為平衡各方利益就不同險種選擇不同承保公司,這不僅增加了企業的額外工作,而且企業需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與不同的保險公司進行溝通,導致管理成本進一步增加。
(三)風險可能無法得到有效轉移
保險公司作為盈利性企業,其本身具有逐利性,在保費規模缺乏足夠吸引力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可能會對企業的高風險業務直接拒絕承保或承保時要求企業承擔較高的免賠額以及附加限制性條件,這將導致企業面臨的風險無法得到有效轉移。此外,商業保險作為特殊的金融產品,企業如果缺乏專業的保險人才和知識,可能會導致企業面臨的風險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例如企業一旦對風險評估、投保險種、可保資產、保險金額、免賠額等重要事項進行了錯誤的選擇,企業在發生賠案時可能得不到充分的賠償。
(四)不利于企業獲得更多的增值服務
目前我國保險市場競爭激烈,保險公司不斷推出增值服務以吸引和留住客戶,其中某些增值服務是企業普遍可以享受得到的,如小額賠案快速處理服務、全國網上通賠服務等。但價值含量更高的增值服務,如財產險中的防雷及電氣安全檢測服務、機動車輛保險中的自費藥賠償服務、團體人身險中的免費健康體檢服務等等,則只針對VIP客戶。而要成為保險公司的VIP客戶,較大的保費規模是必要條件。在分散投保模式下因無法形成保費規模優勢,保險公司也就難以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
(五)不利于集團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
全面風險管理的核心本質是建立統一風險管理體系、強化全員風險意識、綜合運用風險管理技術進行風險規避和轉移,使資產保值增值。在分散投保模式下,集團下屬各企業在風險評估、保險安排和風險管理技術的選擇和應用上自由選擇,在此情況下,集團將難以構建統一的風險管理體系和實施全面風險管理。例如,某大型控股集團在商業保險統一集中管理前,其下屬企業在固定資產的保險安排上,有的投保財產一切險,有的投保財產綜合險,保障水平參差不齊。此外,有的足額投保,有的明顯不足額投保,使企業固定資產出現巨大的風險敞口。實踐證明,分散投保不利于集團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
二、大型企業集團商業保險統一集中管理的價值體現
大型企業集團商業保險統一集中管理是指將集團下屬企業商業保險統一由集團總部進行統一設計、統一采購、統一管理的保險安排模式。相對于分散投保,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有利于成本控制
商業保險統一集中管理可以有效形成規模優勢,提高對保險公司的議價能力,保險公司為爭奪大型保費客戶也傾向于進行價格競爭。此外,以此模式采購保險往往只需通過一次詢價或招標就能完成,交易環節大幅減少,不僅有效降低了集團管理成本,保險公司也因節省了展業成本而更樂于為企業提供優惠的保險費率。總部位于廣州的某大型國企實施保險統一集中管理后保費成本下降了37.12%,充分印證了統一集中管理有利于企業管控保險成本。
(二)有利于提升企業保險保障水平
通過統一集中管理形成的保費規模優勢,保險公司可以給予企業更寬的保險保障范圍,如放寬核保條件、增加擴展條款,降低免賠額等,有利于企業進一步提升保險保障水平。例如,某紙業集團實施統一集中管理后,其固定資產保險方案增加了包括地震、滅火費用在內的50條附加條款,極大的擴寬了保險保障范圍。
(三)有利于集團各企業享受更優質的保險服務
大型企業集團保險統一集中管理后,保險公司往往將整個集團及下屬企業設為VIP客戶并提供更多的保險增值服務。如某通信企業實施商業保險統一集中管理后,其承保公司為該企業建立“總對總”服務機制、設立專項服務小組、開通理賠綠色通道、提供防災防損檢查、免費醫療體檢等服務,極大的提升了該企業的保險服務體驗。
(四)有利于提高保險采購透明度
統一集中管理后,集團下屬各企業的保險采購將集中于集團總部,如果集團采取公開詢價或招標,能最大程度提高保險采購透明度,防止不正當交易行為發生,維護企業良好形象。
(五)有利于提升全面風險管理水平
通過統一集中管理,大型企業集團可以建立起統一的保險管理制度、統一的風險管理體系、統一的應急管理機制,可有效避免下屬企業重保、漏保、錯保、脫保、事故應急處理混亂等現象的發生。此外,集團還可以持續性的對下屬企業的理賠情況、安全隱患整改工作進行動態掌控,有助于集團連續、全面地掌握經營管理中的風險信息,以便迅速有效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風險。
三、大型企業集團商業保險統一集中管理的工作重點
(一)統一協調集團內企業工作
由于集團商業保險統一集中管理需要下屬企業配合,為此應統一協調集團下屬企業工作。具體而言,可成立由集團總部較高層級管理人員領銜的工作小組,負責統籌管理具體工作。此外,開全集團工作會議,充分了解下屬企業對商業保險統一集中管理的意見和建議,唯有全集團對商業保險統一集中管理的意義、要求和步驟達成共識,才能有效推進工作進展。
(二)全面分析企業可保風險
為避免盲目投保,集團應安排專人對集團下屬企業資產、人員、保險保障、風險管理等情況進行摸底調查,并對企業面臨的風險進行全面分析,劃分可保風險和不可保風險。此外,應對可保風險進行分層分析,將可保風險劃分為損失發生可能性大但損失金額小的風險、損失發生可能性中等但損失金額較大的風險、損失發生可能性低但損失金額極大的風險,以此作為投保的依據和出發點。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可保風險分層分析時,應盡量避免得不償失的盲目性“逆選擇”,即出于控制成本的目的而在主觀上簡單的判定風險的損失可能性和損失金額,此種做法將導致不足額投保現象的發生,給企業帶來巨大的風險敞口。合理的做法應是根據企業歷年的損失情況、風險損失承受能力進行綜合判斷。
(三)以行業為基礎設計保險方案
統一集中管理并不意味著保險方案的絕對統一,大型企業集團行業跨度大、企業多、風險各異,若在保險方案設計時“一刀切”,對集團內所有企業采用相同的保險方案,必將出現險種局部適用、保障不充分或過大等問題。因此,大型企業集團在制定保險方案時,應以行業分類為基礎制定保險方案,即“一行業一方案”,唯此,設計出來的保險方案才能確實切實符合企業風險轉移需要。此外,在實施“一行業一方案”時,應在保險險種、附加條款、保險費率、免賠額、保險期限等方面實現統一化,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統一集中管理工作效率和風險管理成效。
(四)建立健全保險招標體系
保險招標在降低保險安排成本、加快保險安排速度、解決保險信息不對稱問題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可以說保險招標工作的效果直接影響到商業保險統一集中管理的成效。大型企業集團在設計保險招標體系時應重點考慮以下因素:一是價格因素,如果企業注重成本控制,可適當提高商務標的分值比重。但不能單純的強調“價低者得”,即不能單純的以最低價來選擇保險公司,因為最低的報價既可能來自于實力雄厚的保險公司,也可能來自于經常拖賠、惜賠、服務質量惡劣的保險公司。二是保險公司的實力,這可從注冊資本金、償付能力、保費收入、市場地位、承保業績、理賠業績等方面進行考察。三是保險公司的服務,可重點考察保險公司對保險方案的響應程度、服務人員專業素質、理賠承諾、增值服務等。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保險市場發展及競爭狀況變化極快,因此企業需定期對保險招標體系進行審視和修訂,以確保保險招標體系符合實際情況。
(五)適時采用共保模式
共保是指由多家保險公司組成“共保體”,共同承保投保人投保的險種,并按約定份額分享保費及履行義務。共保模式在大型項目、高風險項目和新險種項目上較為常見。相對于獨家承保,共保使承保風險得以在多家保險公司進行分攤,減輕保險公司賠付壓力,降低保險公司拖賠、惜賠的可能性。大型企業集團如需采用共保模式,可從各投標保險公司中擇優選擇部分保險公司組成共保體,但要注重首席承保人的選擇和共保成員數量及承保份額的控制,以保證共保成員之間合作通暢。
(六)明確保險雙方權責義務
為避免爭議以及確保保險雙方合作順暢,在招標結束后集團總部應與承保公司簽訂“總對總”合作協議以明確雙方權責義務。諸多實際案例已證明,只單純簽發保單的大型保險項目往往易在理賠和服務等方面發生爭議并嚴重影響保險雙方的合作關系。一份合理有效的“總對總”合作協議應秉持“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并系統性的涵蓋保險方案、“總對總”工作機制、服務成員、出單流程、理賠機制、服務承諾、爭議處理機制、違約責任等關鍵事項。
(七)妥善處理新舊保險銜接關系
統一集中管理后將形成新的保險方案,企業面臨著原保險方案與現行保險方案之間的銜接問題,若處理不當企業將面臨保險脫節的風險。合理的做法是與統一集中管理后的承保公司提前進行書面約定,明確約定企業原保險方案到期后自動納入現行保險方案,以此確保新舊保險無縫銜接。此外,在保費繳納問題上,集團應根據財務管理制度明確規定是由集團統一繳納保費還是由企業按保費比例繳納保費,以避免引起爭議。
(八)妥善分配保險管理權限
統一集中管理并不意味著所有保險事務都歸集于集團總部進行管理,相反應賦予下屬企業適當的保險管理權限。具體而言,集團應將索賠處理權賦予下屬企業,集團總部集中掌控保險方案設計、保險招標運作、管理制度制定等方面的權限。這是因為企業在賠案處理上比集團總部更直接、更具有針對性且效率更高。
(九)制定商業保險統一管理制度
為使商業保險統一集中管理實現規范管理和高效運作,集團應制定統一管理制度,明確商業保險統一集中管理的目標、要求、范圍、職責分工、違規處理等事項。例如,廣州某集團制定商業保險統一管理制度后,該集團無一家下屬企業出現擅自投保、隨意擴大或縮小保險范圍、改動保險條件和保險公司等情況,極大的促進了該集團商業保險統一集中管理目標的達成。
(十)引入保險經紀公司進行專業化管理
由于商業保險統一集中管理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因此大型企業集團可聘請保險經紀公司進行專業化管理。保險經紀公司在法律上代表投保人、被保險人的利益,是投保人、被保險人在處理保險事務方面的專業顧問。保險經紀公司介入后,可在保險方案設計、保險招標、協助投保、索賠及風險管理等各方面提供專業的保險服務,可促進集團商業保險統一集中管理良性發展。目前我國許多大型企業集團,如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維達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紅云紅河煙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均聘請了保險經紀人,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十一)建立工作評價及矯正機制
為保證商業保險統一集中管理有效運行,集團應建立工作評價及矯正機制。具體而言,集團應定期組織總部管理人員、下屬企業、保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全面分析和評價保險保障對象偏差、責任范圍偏差、費率偏差、服務效果偏差和管理制度偏差,并及時采取措施予以矯正,以確保統一集中管理工作可以更加有效運行。
參考文獻:
[1]孫蓉,蘭虹.保險原理與實務[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2]劉新立.風險管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關鍵詞:風險管理;保險公司;內部控制
隨著全球經濟水平與人民生活質量的上升,公眾對物質生活保障的需求不斷提高,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業務范圍也不斷擴大。但是保險公司在擴大業務的同時,也面臨著國內金融市場激烈競爭帶來的各種運營風險。對此,科學分析風險管理條件,不斷優化內部控制工作對保險公司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一、風險管理內部控制概述
風險管理下的內部控制是指在運用各類數據信息對企業經營與管控工作進行分析研究時,結合風險管理觀念及內部控制意識,使分析基于風險識別評價之上,對保險公司各個工作流程實施嚴格管控。企業風險管理主要分為三大類,分別為整合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現的風險信息進而預測風險機率,運用合理風險管理技術降低風險機率,以及根據企業績效目標及實際運營情況對其進行管理評估并提出改進策略。
二、保險公司風險管理概述
(一)金融產品風險保險公司生產銷售的保險服務都屬于無形產品,產品風險主要有利差、費差與死差三類。根據不同的投保渠道,各個保險產品性質有自愿與強制之分;以承保方法為基礎進行分類則有原保險、再保險、共同保險與重復保險四類;根據不同保險標,各個保險性質有財產與人身保險之分。由此可見,不同保險產品,其風險機率與損失都各有不同。
(二)資金使用風險保險公司業務中最重要的兩部分業務就是資金使用與業務銷售,這兩部分業務的完成質量直接關系到公司整體運營情況,由此可見資金使用風險在保險公司分險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根據政府相關部門出臺的保險監管制度,當下國際經濟市場發展迅速,各類經濟挑戰接踵而至,隨著我國經濟增速的下降,我國國際匯率也日漸下降,進而出現了金融市場、利差損失等風險,甚至導致部分公司的有效償付資質下降,提高了保險公司風險管理的急迫性,進而致使相關資金使用問題亟待解決。
(三)資產負債風險問題嚴重公司資產負債風險與保險資產負債隱患之間存在的不對等問題對于保險公司而言是極其重要的,此外,資金效益、信用與其流動性經營相關隱患更為嚴重。根據相關部門調研顯示,保險公司萬能賬戶通常在-0.3以下,其缺口通常在-3.5以下,其中較為突出的不匹配問題通常有幣種、信用、流動性、收益、運營期限等方面的錯配隱患。長期以來,國內較為少見期限長、高效益的資產運營,導致國內保險市場的長線短配問題較為普遍。2016年,國內保監會對市場上100余家保險公司進行了資產調查,通過其實際負債情況,保險公司的負債缺口常集中于分紅、萬能賬戶、傳統業務等方面。同時,某些中短期保險產品發展速度加快,部分公司采取了風險加量、杠桿增加等措施以提高經濟效益,這也存在錯配問題。
三、風險管理下保險公司的內部控制措施
(一)優化內部控制環境風險管理下的保險公司內部控制體系主要分為兩種,靜態控制和動態控制。靜態控制主要有四方面內容,分別為編制符合保險公司市場運營策略的風險計劃,構建專業風險管理部門以處理公司內所有與風險管理相關工作,進行分析化分險理財,構建風險管控制度并強化其執行力。動態控制體系,其切入方向相同,首要任務為構建健全的保險公司風險管理控制體系,以實際數據分析為參考標準,最大限度減少公司各類管控項目風險隱患,必要時可進行創新性戰略改革,使其在風險管理導向下,確保靜態與動態控制體系的相互配合運作,以配合公司中長期市場運營目標經營。結合兩種控制體系,在優化公司內部控制環境方面,相關領導應重視公司核心理念的樹立,根據不同控制體系需求,強化相應員工的內部控制素養。同時,在組織結構建立方面,有效的組織結構建設可強化權責系統與部門間溝通渠道,以保障其正常有序的業務執行,為內部控制環境提供結構性支撐。
(二)強化保險公司內部控制及風險監管評估體系構建根據政府相關部門政策文件,針對風險管理下保險公司的內部控制工作,政策要求對其進行制度性監測管控。隨著相關政策的逐漸完善,規范保險公司內部控制業務執行的相關監管體制也逐漸嚴格,提高了市場內保險領域公司的內部控制業務能力與管控質量。與此同時,相關監測管控制度還對各保險公司提出了送審評估要求,即需要保險公司對公司內部控制工作質量進行主動評估并將相應結果匯報于監管機構。近年來COSO內部控制相關政策框架逐步頒布,為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整合性運行提供了政策指導與要求,有利于各保險公司內部控制業務與風險管理業務的科學整合,確保其統一運行的政府工作效率。市場保險監管部門從監測管控方向出發,針對保險公司風險管理工作的基本標準、內部控制運行基準等業務出臺了一系列相應措施,完善其具體指導方案及相關配套引導策略,為保險公司風險管理下內部控制工作執行提供科學健全的政策支持。從保險公司自身經營出發,其風險管理具體措施可根據市場趨勢與公司運營情況而定,通過不同方法對市場進行風險評估與處理。根據不同風險控制節點,風險管控系統可適當變動,以保證風險預警可有效預測公司風險,使公司在風險處理上處于主動地位,最大限度減少風險損失。對此,有效的內部控制及風險監測評估體系應保障涉及項目的全面性,各種方法、標準、程度都應根據政府相關文件嚴格制定,保證內部控制工作的及時反饋,不斷優化公司內部控制及風險管理水平。除此之外,有效的內部控制監管評估體系還需要相關審計機構的建設,以發揮審計報告與監督作用。保險公司可根據其運營規模設計不同級別的保險審計部門,保證其工作的相對獨立性,直接對公司董事負責。審計部門不同于其他監管機構,其工作重心在于審計相關責任人的業務處理與權責履行情況。而審計人員則需要根據公司需求而定,而非公司人數,合格的審計人才對公司風險管理下的內部控制體系具有科學認知,可有效保障相關內部控制制度的有序實施。
(三)保證風險管理下內部控制執行體制的科學性健全的風險管理框架對保險公司領導層職能履行有著積極推動作用,進而確保其在相關制度制定決策時能夠保證具體策略的科學性與可實施性。同時,保險公司的內部評測等方法也可有效減少或預防市場風險。除此之外,保險公司內各部門都應有足夠的風險防范意識,相關領導應從制度上強化各部門在不同職能上的風險管理工作,專業風險管理部門或管理機構也應發揮專職作用,推廣關于風險管理下內部控制的觀念教育,使正確的風險管理意識有效融入于公司運營文化中。無論是領導層還是基層員工都應意識到每一項保險業務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性,風險管理意識也是每一個工作人員應有的工作認知。有效的風險管理文化建設可強化員工的風險識別、處理及反饋能力,最大限度發揮內部控制體系的規范作用。由此可見,健全的內部控制體系,在強化風險管理意識、促進公司績效目標實現、優化公司經營效益等方面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社會平安建設保險公司風險管理需求分析
一、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險業發展迅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十一五”規劃綱要對保險業發展的闡述,對我國保險業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也為保險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目前經濟發展全球化、市場化的大趨勢,用競爭促發展,用改革求生存,創造更大的生存與發展機遇,也使得社會的各方面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大,越來越復雜。民眾出于投資與增值的考慮,以及面臨著經濟發展過程中生活的壓力必將產生風險管理,獲得一定的保險服務的需求,現對此課題進行探究。
二、 當前湖南社會平安建設的現狀及風險管理服務需求分析
在我國社會平安建設大背景的影響下,全國各地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地方社會平安建設,爭創“兩型社會”。民眾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其自身的人生財產安全也有了新的需求。下面將從幾個方面對湖南社會平安建設的現狀進行介紹與分析:
1、從湖南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發展現狀分析
第一,居民收入穩步增加。2011年全省城鎮居民均可支配18844元,比上年增長13.8%;農民人均現金收入6567,增長16.8%;
第二,民生投入力度加大。全省為民辦實事共投入各類資金543.18億元。改造縣鄉公路3290公里。城市低保對象月人均補差185元,農村低保對象月人均補差70元,農村五保戶分散供養標準達1556元;
第三,社會保障進一步完善。全省城鎮新增就業71.6萬人,城鎮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就業援助,農村新增勞動力轉移就業82.67萬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306.25萬人,居民醫保門診統籌的縣市區達115個,統籌地區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平均補償率73.2%。
2、從政府的管理與服務的角度進行分析
社會平安建設是新形勢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新舉措,政府加大補貼商業保險和強制商業保險,從重點工程、進出口貿易、工業、農業、服務業、巨災到社會醫療養老、低保等,使社會受保的范圍逐步拓寬,保險深度逐漸加大。良好的政策支持對于保險行業的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也推進了保險公司風險管理服務的完善與推進。
3、從保險行業的發展狀況進行分析
目前我省保險行業再次迎來新一輪擴容潮。作為現代金融的主要支柱、市場經濟前提下風險治理的主要手段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保險在全球經濟金融中闡揚的作用和意義不斷凸起和強化。
近年來,湖南保險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人們對保險功能與作用的認識,從初期注重經濟補償和保障“單一功能論”到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的“復合功能論”,有了較大的提升,也就是說風險管理服務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
4、從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服務工作與社會平安建設關系角度分析
第一,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服務與湖南社會平安建設間的關系。當前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是伴隨著民眾對自身安全風險管理所產生的,目的在于保值與增值以及保障人生財產的安全,而這種需求正順應了社會平安建設的大趨勢。
第二,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服務與其自身發展間的關系。當前各大保險公司力求改革創新,實現風險管理服務的專業化與智能化水平的提高,與其本身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創新風險管理服務是在市場經濟中取得突破性發展一個新方向。
第三,保險公司如何加強自身的風險管理服務工作,積極參與湖南社會平安建設。在“兩型社會”建設的背景下,保險行業在實現自身經營發展的同時更應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這也體現了企業經營與管理的最高層次是實現社會效益,加強風險管理服務對社會平安建設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 充分認識在湘保險公司風險管理對社會平安建設重要作用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保險業的發展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進一步大力發展保險業,對我國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宏偉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在湘保險行業的壯大,來源于該行業的專業技術與服務水平的提高,更來源于民眾的需求。
1、風險管理服務具有經濟補償能力
保險業的發展可以增強社會整體的抗風險能力,大大消除社會不安定因素,降低社會交易成本,提高社會運行效率。
第一,當前,湖南社會保險公司的規范化、專業化發展使得整個保險行業的實力得到了壯大,同時保險公司之間的競爭也是比較激烈的;
第二,民眾選擇的范圍廣了,抵抗風險的能力也增強了。如果我們充分的運用保險這種市場化的風險損失財務轉移機制,對風險進行有效的管理,有助于預防大量事故的產生,減少災害事故給人們帶來的不利影響,保障生產發展,維護社會的穩定,這正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需要。
2、風險管理服務承擔部分社會管理功能
保險公司風險管理緩解了社會矛盾,推動了社會管理模式的創新。在湘保險公司開創了促進平安建設的新思想,加大了社會服務功能發揮的力度。其中商業保險聯手社區醫院,參與新農合、城鎮基本醫療和健康險。根據發展農業強省、保障服務民生促進社會平安建設的需要,加大農業保險的參與范圍,做好農村養老保險的政策扶持。
3、風險管理服務在 “三農”問題中大有作為
保險業風險管理可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湖南是農業大省,也是較容易受自然災害襲擊的地區,為幫助廣大農民化解自然災害風險、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商業保險公司介入農業保險業務,對于改變湖南省救災模式、放大救災資金、加強風險管理,有著積極意義。
4、商業保險是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
社會保障體系所包含的范圍、廣度和深度是比較廣闊和深入的,但這更需要商業保險公司的介入,需要風險管理服務的推廣,同時,商業保險就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撐。保險業風險管理服務承擔著社會“穩定器”的職責,有利于穩定民眾對不確定的未來預期,減輕精神焦慮,增加即期消費,把潛在的消費需求變成實際支出,推動整個經濟的長期發展。
5、風險管理服務的發展有利于完善現代金融體系
社會平安建設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社會公共環境的安全;第二,社會經濟發展的安全。保險業風險管理服務可以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促進金融行業的均衡協調發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此外,這主要體現在金融安全,規避金融次貸風險,就國外之前所面臨的金融問題所引起的一系列次貸危機,我們不能忽視金融風險的危害,只有良好的風險管理作為保障,才能更好地促進金融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四、 新時期,湖南社會平安建設對風險管理服務的需求
社會平安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社會協調發展的保障工程,是維護廣大群眾根本利益、為人民所期盼的民心工程。社會平安建設對風險管理服務到底有著怎樣的需求,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風險管理服務在現代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一,社會的和諧、平安對風險管理服務工作有大量的、迫切的需求。生產中的安全事故居高不下、社會治安形勢的嚴峻及自然災害的頻繁,這些對我省的社會平安與和諧構成了致命的威脅,特別是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依據國民生產總值的變化幅度這一衡量標準,造成了企業及個體經營者認為“GDP的增長能以犧牲人命為代價”的錯誤思想;
第二,相對于其他社會管理功能(如社會信用管理)而言,風險管理服務短期內取得較好成效的條件更為成熟。社會信用管理主要產品是:風險報告、普通企業資信報告、消費者風險評級、工業規范、國家風險分析報告等,其功能遠遠沒有保險行業風險管理服務全面、專業,民眾購買偏好必將朝向風險管理服務;
第三,風險管理服務既能有效提高保險公司的經營效益,又能對改變保險公司的外部形象產生深遠影響。整個社會以及在湘民眾對風險管理服務需求及偏好在于保險公司自身風險管理服務的實力及專業化水平,以及其公司品牌形象的塑造,一方面保險公司通過做大做強風險管理服務,另一方面也將感染民眾對其的偏好,最終推動公司的發展,以致實現整個社會平安建設。
2、加強風險管理服務是當前保險公司必然的戰略選擇
第一,風險管理服務工作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中國保監會2011年9月正式《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15年,全國保險保費收入爭取達到3萬億元,保險深度達到5%,保險密度達到2100元/人,保險業總資產爭取達到10萬億元。保險公司發展前途光明,仍將得到民眾在風險管理服務方面的親睞,同時整個社會的平安建設也將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第二,創新改革,發揮風險管理服務的特性成為趨勢。當前,我省保險業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還不能很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的需求。做大保險業,必須在做大規模、拓展覆蓋面、提高服務程度、強化功能和作用,增強全社會保險意識五大環節。而創新點就在于風險服務管理服務,社會平安建設的需求也在此處。就我省而言伴隨著私家車數量的急劇增加,建筑施工的面積逐步擴大,交通安全、建筑施工等方面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其社會平安面臨著挑戰。
3、加大風險管理服務的宣傳,滿足民眾趨利避害的需求
第一,保險公司風險管理服的范圍、重點取決于我省的社會需求,就目前而言主要存在交通(公交、地鐵建設等),但總體上應是幫助民眾分析風險、對付風險及處理與風險相關事宜,其中,風險不能局限于純粹風險,服務對象也不必局限于保戶;
第二,“現代保險的功能”理論落實。中國原保監會主席吳定富一再提起“現代保險功能”的討論,其中“現代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是討論的重中之重。而在國際上,隨著風險管理研究在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快速發展,有關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服務工作的理論與實務也發展迅猛,如,日本富士火災海上保險公司在此方面就保持著世界領先水平。國外先進的經驗值得學習,也有待中國化,對中資保險公司風險管理服務水平的跨越式提升與中國社會的平安、和諧意義重大。
4、社會平安建設對風險管理服務的需求有著理論和實踐基礎
“實踐出真知”,根據湖南社會平安建設的現狀調查與分析,我們發現社會平安建設對保險公司風險管理的需求有著理論和實踐的基礎:
第一,規范保險公司風險管理服務有利于豐富平安、和諧社會建設,又能發展和深化現代保險功能,特別是現代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還能為保險競爭中的差異化經營理論添磚加瓦。
第二,在實踐上,風險管理服務既能為湖南社會的平安建設、為我省經濟社會的發展出謀劃策,又能為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服務工作提供指導,還有助于改善保險公司當前的經營業績及長遠的經營環境。
5、在湘保險公司應自覺投入湖南平安建設
在湘保險公司需要積極工作,大膽開拓創新,應用創新發展觀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狠抓風險管理工作,提高社會責任,積極參與湖南平安建設,達到雙贏的目的。首先,規范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服務范圍,重點取決于湖南省的社會需求,真正為促進社會平安建設提高良好的風險管理服務。其次,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服務工作需要必要的組織保證,但其形式可以多樣化,也可以專業化經營。專業化的服務才能獲得民眾的長期需求與購買欲望。
五、 結束語
湖南社會平安建設的發展既有機遇,也將面臨挑戰,如何加強社會平安建設,推動“兩型社會”建設與發展實為重要。在湘保險公司只有加強自身的風險管理服務工作,積極參與湖南社會平安建設,才能實現發展自己和構建平安、和諧湖南這一雙贏目標。新時期,我省保險公司仍將面臨新的挑戰還需要保監會、保險行業專家學者給與支持與幫助。
參考文獻:
[1]周延禮.維護保險產業促進經濟金融發展[J].中國流通經濟.2010,(02)
[2]劉春燕.增強保險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
[3]王柯敬,尹嬋娟.關于我國保險業生存和發展基礎的幾點認識[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10).
[4]李玉英,陶四海,趙力.風險管理下保險公司內部控制建設研究[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1,(13)
[5]胡永正.論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安全文化建設[J].中國集體經濟,2008,(05)
關鍵詞: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風險識別
一、概述: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風險評估相關狀況
太平洋保險公司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董事會是風險管理政策的最高決策機構,其下設的風險管理委員會負責幫助董事會對風險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監督;太平洋保險公司經營下設風險與合規工作委員會,協助經營層實施各項風險管理工作,公司指定一名副總裁分管風險管理工作;太平洋保險公司設立風險管理部,其他部門均設有風險評價工作聯絡人,協助所在部門開展風險自評,并協助風險管理部門開展有效的風險管理。公司指定了《風險管理政策》及其配套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保險風險、操作風險管理規范,開展了風險量化評估工具的研究探索工作,并初步建立了內部風險評估模型,設立風險監控指標進行風險評估等,對整體風險和重點風險盡享了風險評估和風險預警。
2011――2012年度,太平洋保險公司進一步加強了對償付能力風險、資產負債管理風險、內控不到位風險以及境外風險傳遞等重點風險的監控:不斷優化風險信息管理平臺,并升級優化了風險自查系統功能,提高了風險評估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二、流程圖法進行風險識別的主要成果
太平洋保險公司的業務流程主要可以分為兩個主要階段:承保和理賠。下面就將從這兩部分對太平洋公司壽險業務的風險進行識別。
在圖1、圖2的基礎上,結合相關知識和職業判斷對每一個業務流程中的潛在風險進行了識別,初步識別出以下主要風險,形成了太平洋保險公司風險識別表。
1.經營決策風險指在公司經營過程中由于決策失誤所造成的風險。如拓展保險業務的三種業務途徑的調整、核保權限的分配、重大標的的承保和理賠的處理等等。對于這些決策,由于評審程序不規范、相應調查的缺失、決策過程的不公開、問責制度的缺乏等等都會導致其經營發展戰略實現的不確定性。
2.業務風險指保險公司在其業務管理中,由于缺乏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意識造成行為不合理、不規范或造成舞弊行為而導致的風險。主要包括:銷售風險、核保風險、單證管理風險等。
3.預算管理風險指由于預算管理制度不健全、編制的預算方案與太平洋保險公司戰略和預算目標不符,預算編制與實際脫節,預算方案未得到嚴格執行,預算考核制度不合理等原因,導致全面預算管理戰略實現的不確定性
4.會計核算風險指會計人員在從事會計核算工作時所面臨的風險。會計人員在對資金入賬的及時性、準確性上的缺失及在核對發票和業務系統的記錄,核對銀行回單及業務系統的資金到賬記錄上的失誤都將導致會計核算中的風險
5.資產管理風險指由于資產管理制度不健全、資產管理報批程序未得到嚴格執行。資產的確認、購置、使用、維護、處置不當、資產會計處理和相關信息不合法、不真實、不完整等原因,導致資產使用效率低下、資產損失、資產賬實不符。
6.法律風險指因為自身行為超越法律規范或者監管部分規定所形成的風險。一方面,保險人的經營可能擾亂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損害了被保險人的合法權益,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另一方面,其提供的財務報告及數據不是真實合法的,這些都可能導致法律風險。
7.承保風險 在承保過程中,由于風險意識的缺乏,重業務發展輕業務質量,重規模輕效益的行為的存在,核保制度的不健全等等都可能使保險公司的經驗風險大大提高。
三、分析
(1)樹立風險識別的理念,加強風險評估。加強風險的識別和有效控制才能推動保險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構建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體系過程中,相關部門應圍繞風險這個核心,建立識別、評估、處理和監控四個層次的風險監管系統,通過對各種信息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準確、及時、系統地檢測保險公司的風險狀況。針對不同風險等級,實施不同層次的經營行為。
(2)建立風險管理框架,以更好地保證風險識別。一個良好的風險管理框架可以使保險公司的目標確定、風險事件識別、風險評估、風險處理、控制活動、信息與工頭和風險監控成為一個體系,并最終幫助公司實現其戰略目標和使命。借鑒其思路,應首先做好的工作是建立良好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而正如上文的概述中提到的,太平洋保險公司在這一點上做出了一定成果,接下來只需繼續完善,在組織架構、職責和分工更加明確的情況下,各盡其職,同時保持良好的溝通和協調,以促進風險識別的效率的提高。
(3)采取適當方法進行風險識別。即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或設立風險評估模型的方式,對風險發生的概率,重要性和可能性進行分析、排序和分類,對重要風險予以密切關注。并且這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許多復雜的和潛在的風險要經過多次識別才能獲得較為準確的答案。
(4)風險識別參與面“明確”,風險識別過程“細致”,風險識別內容“務實”。雖然不可能識別出企業面臨的所有風險,但也要抓住重點,使風險識別能覆蓋重大風險域。對于太平洋保險公司來說,從保險業務,投資業務到財務再到信息技術的管理都需要進行風險識別。再深入探究,產品開發,核保理賠,再保險管理,客戶服務,投訴咨詢管理等等細致的方面無一不需要企業提高自身的風險識別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保險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建議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1-0088-03
一、我國保險償付能力監管改革的背景
償付能力作為一個綜合的監管指標,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具體而言,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不僅受其產品內控、投資、再保險等多種內部因素的影響,還要受到利率、匯率、通貨膨脹、行業周期等多種外部因素的影響。所以,對保險監管結構來說,選擇合適的監管指標和監管手段對償付能力進行有效監管并不容易。
因為世界經濟金融形勢發展變化,全球金融監管改革不斷推進,我國金融保險市場日益壯大,都對保險監管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原先的償付能力監管制度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步伐,迫切需要進行改革和完善。
(一)我國第一代償付能力制度的局限性
自保監會1998年成立以來,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逐漸得到加強和完善,最終第一代償付能力監管體系問世。我國第一代保險償付能力的監管規定重點反映在《保險法》《保險公司管理規定》《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額度及監管指標管理規定》,以及《中國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建設規劃》等法律和法規中。
然而伴隨著保險市場和保險監管的不斷發展,第一代償付能力已無法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首先,整體框架還有待完善,由于第一代償付能力監管相對側重定量監管要求,使得對風險管理的定性監管要求不足,市場約束機制的作用也得不到良好發揮,在有效防范風險、引導保險公司提升風險管理水平上還有待加強。其次,第一代償付能力監管在風險導向方面存在部分缺陷,例如保費規模與資本要求直接相關,風險計量不夠科學,反映不夠全面,風險類別沒有細分,將各類風險合并在一起籠統地計提資本要求,因此總體上無法科學反映保險公司的風險狀況。再次,第一代償付能力覆蓋風險的最低資本標準采用歐盟償付能力I的模型和標準,這些并不適合我國快速發展、市場多變的新興市場。最后,第一代償付能力的發展趨勢與國際保險監管不一致,國際償付能力監管已逐漸向三支柱框架趨同。
(二)國際保險監管規則逐漸趨同
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1997年首次保險監管核心原則,2011年了新版的26項保險核心原則,是國際保險監管規則建設的里程碑。在償付能力監管方面,從監管制度框架的發展看,各國償付能力監管向三支柱框架趨同。巴塞爾委員會于1999年提出三支柱框架。近年來,各國保險監管逐漸接受三支柱框架,監管框架由原先單一的資本監管擴展為覆蓋與償付能力相關的所有風險的定量風險監管、定性風險監管和市場約束的三支柱框架,歐盟償付能力Ⅱ在整體框架上借鑒了此三支柱體系。2008年之后,美國也開始使用三支柱框架來描述和解釋其償付能力中出現的問題。由于我國還屬于保險新興市場,保險償付能力監管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用償一代無法解決,而各國償付能力監管逐漸向三支柱框架趨同,針對我國的國情和具體問題,提出了第二代保險償付能力。雖然償二代具體的監管具有中國特色,但本質還是三支柱框架。
(三)我國償付能力監管改革具有良好的基礎
首先,我國保險市場是全國統一市場,全國所有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受保監會的監督和管理,這點美、歐的保險監管卻并不具備。其次,在發展前景與發展速度方面我國作為新興保險市場存在比美、歐更大的空間,這也為我國償付能力監管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更大的空間。第一代保險償付能力監管借鑒了發達國家的保險監管制度,在探索適合我國實際的償付能力監管制度上取得了成功的經驗。在償一代監管制度下,保險監管已經建立了有效的風險防范制度和機制,行業和公司樹立了健全的償付能力管理意識和風險意識。所以,我國償付能力監管制度改革實際上已經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礎。
二、我國第二代保險償付能力監管的框架和優勢
保監會在2012年3月的《中國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建設規劃》指出,計劃三至五年內建成中國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體系,實現資本監管體系全面轉型,第二代保險償付能力與償一代相比有多方面的提升。
(一)我國第二代保險償付能力監管的整體框架
2013年5月《中國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整體框架》正式,其確立了三支柱框架體系和償二代的總體目標,制定了償二代建設的一些基本技術原則,使得償二代整體框架在借鑒了歐美等國成熟有效經驗的情況下,保持與國際監管接軌的大方向又貼合我國保險業的實際情況,建立了一套極具代表性的償付能力監管模式。
1.我國第二代保險償付能力監管的制度特征。首先,我國正處于新興保險市場階段。償二代充分考慮了我國作為新興保險市場的特征,制定符合國情的監管制度。相比歐美的償付能力監管制度,償二代更加注重保險公司的資本成本,更加注重定性監管,更加注重制度建設的市場適應性和動態性,更加注重監管政策的執行力和約束力,更加注重各項制度的可操作性。其次,我國保險市場實行全國統一監管,與歐美分散保險監管體制有很大區別,分散監管導致技術、制度方面安排起來十分復雜,統一監管簡化了監管機制,提高了監管效率。最后,風險導向兼顧價值,償付能力監管的永恒主題是防范風險,償二代以風險為導向更好地反映風險。
2.我國第二代保險償付能力監管的監管要素。三支柱是償付能力監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第二代保險償付能力監管的監管要素。三支柱分別從定量資本要求、定性監管要求和市場約束機制三個方面對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進行監督和管理。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監管也采用這一體系,可以說,該體系凝聚了全球金融監管者的智慧,在理論基礎、具體實踐等方面都較為成熟。國際主流的成熟監管模式與我國償二代所采用的三支柱體系基本一致。定量資本要求是第一支柱,防范的主要是能夠量化的風險,通過科學地識別、量化各類風險,要求保險公司具備與其風險相適應的資本。定性監管要求是第二支柱,防范的主要是難以量化的風險,包括監管檢查和分析、保險公司風險管理要求與評估、風險綜合評級、監管措施等四部分。市場約束機制是第三支柱,借助市場約束力通過信息披露等手段,加強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的監管,進一步防范風險。
(二)我國第二代保險償付能力監管的積極影響
償二代的建設與實施,起到了加強和改進保險監管、促進保險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作用,同時對于提升我國保險業國際地位等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現在,雖然二代償付能力監管體系還在試行階段,但是相比償一代來說,第二代保險償付能力有很多的提升,它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為:提升行業風險管理水平,實現監管升級,推動市場化改革等。
1.提升行業風險管理水平。與償二代相比,償一代制度的最低資本要求只與業務規模有關,并不能準確反映出不同業務資產質量下不同的風險水平。而償二代建立了與風險更相關、對風險更敏感的監管標準,資本要求與風險水平的關系更加直接和緊密。風險的計量比償一代更全面、更準確、更透明是我國償二代的重要創新和亮點。償二代的建立不是為了提高資本要求,而是要更加科學、準確地計量和防范各類風險。第二代償付能力的建設目標是要通過內部結構的調整,進一步提升資本使用率,更全面地計量風險。第二代償付能力制度的建設,以風險導向兼顧價值為原則,通過科學設定資本要求,既要風險防范也要價值增長,使市場中業務快速發展與資本相對短缺的矛盾得到有效緩解。
2.實現監管升級,推動市場化改革。在放松對市場行為行政管制的同時,強化對風險的監管,以償付能力監管為核心,調整監管流程,整合監管資源,加強對風險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流程監管。為了適應我國保險業風險管理意識較為薄弱的現狀,應用監管力量直接推動保險行業提升風險管理能力。這樣更能適合償二代將通過制度創新,為保險業市場化改革保駕護航,也為保險行業在產品、費率、投資、服務等方面開拓更多的發展空間。
為了減少監管部門和公司業務、產品的風險程度和資本消耗狀況,償二代通過細分和科學計量風險,增強風險與資本要求的相關性。因為在償一代標準下資本要求與風險程度相關性不高,只需要業務規模相同,無論風險高低,資本要求基本相同,所以公司無法有效地配置和管理資本。而償二代制度,對于風險高的業務和資產,將提出較高的資本要求。同時督促保險公司通過掌握不同業務和投資組合的資本占用情況,科學評估自身各類經營、投資行為的風險與收益,將資本配置放到效益好的業務和投資上去,實現監管者與被監管者的良性互動。
償付能力監管與公司治理、風險管理、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等監管規定和要求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也是“第二支柱定性監管”和“第三支柱市場約束”的重要組成內容。償一代監管框架側重在第一支柱,也因此導致缺乏一個統一的框架進行協調,產生監管尺度不協調、重復監管的問題,不僅加重了公司負擔,也浪費了監管資源。償二代推進化的改革,實現了監管升級和市場化改革。
3.有效識別公司管理的優劣,遏制惡性競爭行為。第二代償付能力制度有利于有效識別公司管理的優劣。第一,償一代監管標準沒有區別好公司和差公司,沒有按照賠款或準備金的一定比例確定資本要求,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不論業務結構、風險管理水平、賠水平、質量是否相同,資本要求都是一樣的。而償二代對不同的業務、產品、資產配置,都有針對性地根據其風險大小來確定具體的資本要求。第二,在償二代的標準下,資本要求與風險管理能力的強弱是緊密相關的,風險管理能力強的公司,其資本要求就可相應降低。相反,風險管理能力弱的公司,其資本要求就要相應提高,新資本監管制度的建設過程,不僅是監管制度完善的過程,也是風險管理能力的轉型過程。第三,引入三支柱的模式,注重定量監管與定性監管的有機結合,在定量資本要求的基礎上,對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提出監管要求,進行保險公司風險管理能力評估與評價工作。
同時,償二代也將遏制惡性競爭行為。比如償一代標準下壽險法定準備金和最低資本要求,無法有效反映壽險公司的費用超支風險和退保風險,容易產生惡性競爭與銷售誤導。而償二代將通過提高最低資本和加強準備金負債評估原則,及時識別各類潛在風險,進而抑制各類非理,改善公平市場競爭環境。
三、我國第二代保險償付能力的建設進展
自《中國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建設規劃》推出以來,先后共啟動了16個保險相關項目組開展技術攻關,自主研制了償二代技術方案并陸續償二代技術標準,公開征求意見并開展多輪定量測試,至2015年上半年開始穩妥推進償二代過渡期相關工作。
(一)償二代過渡期平穩運行
2015年2月,保險業正式進入償二代過渡期,償二代多項主干監管規則。指導行業全力推進償二代、制定償二代相關配套制度、啟動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風險管理能力的首次評估工作和加強償二代國際交流與宣傳,成為償二代過渡期相關工作的重點。
1.指導行業全力推進償二代。一是組織全面細致的培訓,深化行業對償二代的理解;二是通過設立多種方式與行業保持溝通,及時答疑解惑、聽取意見;三是加強風險監控。定期分析行業償付能力狀況,了解行業運行、風險狀況;四是調整監管機制。依據償二代制度框架,開展償二代監管信息系統建設工作,提升監管效率。
2.制定償二代相關配套制度。一是根據償二代監管框架要求,起草制定有關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方面的規定,并且有計劃地完成制定工作;二是研究制定保險公司法人機構風險綜合評級的具體評價標準;三是制定保險集團相關配套制度,研究保險集團層面可量化的特有風險最低資本的評估標準,可量化風險的聚合、分散效應的標準、保險集團償付能力風險管理能力的監管評價標準等。
3.啟動償付能力風險管理能力的首次評估工作。償付能力風險管理要求與評估是引導行業不斷提升風險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過渡期內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風險管理能力的評估方案自2015年6月,使用“監管機構抽樣復核評估”和“公司自評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對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能力評估。目前,自評估工作保險公司均已完成。之后,將按照比例抽取部分保險公司進行復評評估,以此來總結經驗,為償二代的正式施行做好準備。
4.加強償二代國際交流與宣傳。隨著償二代監管規則的,我國也進一步加強了國際交流與合作,與各國際保險監管組織通過聯合工作組、技術研討會等多種方式,展開償付能力監管的經驗交流和技術合作,使得償二代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
5.償付能力監管加強,償付能力狀況總體良好。如果按照償一代的標準,2015年上半年行業償付能力指標表現良好。在第二季度末只有1家人身險公司償付能力不達標,指標表現良好。但是以償二代的標準來看,償付能力充足率不達標的公司達到了11家,數量有了顯著增加,不過總體來說保險行業償付能力還是保持充足。可以看出,以風險為導向的償二代相比償一代,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風險,更好地識別保險公司的潛在風險。
(二)外部形勢仍然嚴峻,多種措施防范償付能力風險
盡管2015年上半年行業償付能力狀況總體形勢良好,但目前國內外資本市場大幅波動,保險業仍面臨著風險與挑戰。下一步,應繼續以推進償二代試運行工作為核心,組織保險業各組織間繼續做好償二代全面實施的準備工作,繼續研究制定償二代全面實施的具體方案,繼續開展試評估工作為償二代全面實施積累經驗;同時密切監測行業風險,加強資產負債匹配監管和繼續加強償二代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同時完善資本補充機制。
1.密切監測行業風險。首先,應實時分析股票、債券市場變化以及保險公司償付能力變化的情況,盡早發現風險,加強對償二代特別是償一代標準下償付能力不達標公司的監管力度,實行針對性、及時性的監管措施;其次,要求償付能力降幅較快的公司提前做好風險防范預案,對償二代下償付能力不達標公司下發風險提示函,督促盡快改善償付能力狀況,切實防范風險。
2.加強資產負債匹配監管。當前保險業處于轉型升級、跨界融合的重要階段,積極引導保險公司調整產品結構顯得尤為重要,同時應鼓勵創新,但應保持在風險可控的范圍內。在深入了解保險公司資產、負債端變化的情況下,有針對性地督促保險公司做好資產負債匹配工作,擔起投資主體責任,保障投資安全穩健。
3.加強償二代的國際交流合作,完善資本補充機制。繼續加強與國際組織、各國監管機構的交流,并互相分享經驗,進一步提高我國保險業的國際影響力。同時,鼓勵和引導保險公司拓寬融資的渠道,創新資本工具,行業資本實力得到提升的同時也將加強抵御風險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侯真真.我國保險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體系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 朱安彤.我國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研究[D].石家莊: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3] 鄭莉莉.我國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影響因素研究[J].科學決策,2014,(5).
[4] 張振國.保險償付能力監管模式的國際比較及對中國償二代的借鑒[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5] 建設中國特色的第二代償付能力臨管制度[EB/OL].福建保險網,201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