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的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漢語典故;中國傳統文化;幼兒教育
作為學齡前兒童的父母和教師,我們應該思考:最好的孩子教育在哪里?我認為,首先應該在傳統文化中尋找。因為,作為一種本土文化的傳承,漢語中的每一則典故都是流傳已久的精彩故事,體現了深刻睿智的人生智慧,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如“天下為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這些積極的人生理念和道德精神,都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積極的影響。而學齡前的幼兒正處于對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生理心理時期,如果在他們的日常教育活動中引入漢語典故教育,既可以開發記憶力,又可以打好語言文字功底,還可以獲得文化熏陶和修養。
一、對幼兒進行漢語典故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剛剛萌芽,加上生活經驗少,辨別是非能力較差,還難以理解那些抽象的思想內容。而漢語典故是一個個反映我國歷史上不同時代的故事和事件,富有知識性和文化內涵。對幼兒來說,這些故事中的人物是可親、可信、可敬、可學的榜樣,利用這些故事對他們進行教育,比空洞的說教更易于讓他們理解和接受。因為,一個典故能精確描述一段歷史,婉轉表達一種人生態度。在教育中把比較抽象的道理,用故事的形式展現給他們,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也更易于孩子接受。這些漢語典故中的故事情節能夠為處于成長階段的幼兒提供多角度的幫助,給他們啟迪,讓他們從中汲取經驗和知識。所以,合理地利用漢語典故對幼兒進行思想性、知識性和文化性教育,既是可行的,也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對幼兒進行漢語典故教育的策略運用
1.網絡多媒體的合理運用,激發幼兒對漢語典故的學習興趣
在對幼兒的教育中,電腦電視等網絡多媒體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一般的說教,再加上良好的學習情境是幼兒獲取知識的前提和基礎,它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維持整個學習過程。因此,通過電腦電視的圖、文、聲等多種功能,給幼兒以適當的感官刺激,由此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幼兒在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下,產生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保持了良好的學習情境,并使這種興趣貫穿整個學習活動的始終。
2.注重理解典故內涵,嘗試記憶
幼兒對于典故的內涵并不能很容易理解。有些幼兒背誦漢語的一些經典如詩歌等,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把詩句死記硬背,一遍又一遍地重復,直到朗朗上口,一字不差地全部念誦出來。但事實上,他們對于這首詩的內涵卻一竅不通,究竟詩中說了什么事,表達了怎樣的思想,并不能完全明白。其實,礙于幼兒知識經驗的缺乏和理解能力的不足,我們不能要求幼兒完全了解漢語典故的社會背景等方面的內容,那些對于幼兒來說太深刻了;我們也不能要求幼兒深刻理解典故含義,畢竟個別字詞的含義與今天的含義相差太遠了。所以對于漢語典故,讓幼兒了解字面的內容和淺顯的含義便足夠了,例如,懸梁刺股這個典故,我們可以給幼兒解釋“梁”是古時候建筑房頂用的木頭,“股”是指人的大腿。然后告訴他們這個故事是講古時候有兩個人用功讀書,發憤圖強。后來,一個成了飽讀詩書,博學多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一個成了六國的丞相,非常顯赫。
在幼兒階段,典故的學習貴在精而不在多,每一個典故我們不應該主要以能否記得作為成功的依據,而應該要求幼兒從中受到啟迪,得到自身在語言和審美,文化內涵等方面的提高。作為幼兒教師和家長,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一的典故更應該深刻、完整地去理解、去感受,這樣才能更進一步地同化幼兒。我想用那一句詩來表達正恰當:“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們所期望的就是這樣,在一種淡淡的無意識之中把漢語的經典融入幼兒心中,融入他們的生命中,讓中國的傳統文化不經意之間給幼兒以影響、以啟迪,讓他們真正接受五千年優秀文化這座“南山”。
今天,面對全球化的浪潮,我們在吸收優秀外來文化的同時,更應該傳承光大自己的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所以,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需要幼兒繼承和發展。漢語典故正是蘊含了豐厚中國歷史文化、傳統文化的一大國寶,讓幼兒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不但可以讓幼兒更加了解這一文化精髓,同時還能賦予這些典故時代感,讓它們在新的時期里煥發出新的現代風采。
參考文獻:
[1]王金龍.用典種種[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03).
[2]季燕.培養具有民族精神的世界公民:關于幼兒本土文化教育與外來文化教育[J].幼教博覽,2007(01).
摘要:藏族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知識,表現在藏族群眾生產生活以及精神領域的各個方面。論文將藏族傳統文化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中的生態知識進行挖掘,對藏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以及對生態道德的教育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藏族傳統文化;生態知識
藏族傳統文化體現了藏民族的民族精神,它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藏民族歷史發展的脈絡和軌跡。藏族傳統文化狹義的理解僅指物質文化,包括經濟基礎方面,如生產、經濟和與其有關的諸要素;從廣義上來理解不僅包括物質文化,同時也包括精神文化。如藏族的政治、教育、語言、文學、藝術、哲學、宗教、道德、風俗習慣等。
1.物質形態層面
1)藏族生產方式中蘊含的生態道德知識
生產方式取決于外界的客觀條件和人們需要的生活資料,“人們用于生產自己必須的生產資料的方式,首先取決于他們得到的現成的和需要再生產的生活資料本身的特性1”。藏民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廣闊地域,地形地貌極為復雜,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藏族形成了以畜業為主的生產方式。人、畜牧、草場三者相互依賴,人是生產的主體,在協調三者關系上人的生態意識和生態行為發揮著主導作用。
藏族的畜牧生產方式重在維護藏區生態系統的平衡,具體表現在:
①游牧方式
游牧方式是藏民根據四季變化和生態特征,在不同的牧場之間進行遷移性放牧,包括季節牧場間的轉移和季節牧場內的遷徙。按季轉場制度和隨冷暖變化調節牧場高低的放牧習慣,構成了藏區牧民的基本放牧方式。
②牲畜選擇與數量控制
藏族畜牧類型主要以繁殖耗牛為主,這是藏民根據生態環境對牲畜進行選擇的結果。因為從生態平衡的意義看,在一個生態系統中,一定的生物都有互補、互助的功能,以維系生態平衡,這就要求一定的生物種類與數量保持相對穩定。
③人與牲畜和諧共處
受藏傳佛教影響,在藏族牧民的空間意識里,一個部落所處的地域是人、神和動物的共同居住區,這塊區域中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生物,在神靈面前都是平等的。藏區牧民與牲畜的和諧關系,在“羊要放生、狼也可憐”行動中體現最為明顯。 “放生”在藏區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2。
2)藏族生活方式中蘊含的生態道德知識
生活方式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本文采取狹義生活方式的一種提法,僅限于研究藏民族地區的衣、食、住、行、勞動工作、休息娛樂等物質生活層面,不包括精神生活層面。藏民族生活方式中的傳統生態道德知識,主要體現在其飲食文化和居住文化中。
① 飲食文化中
藏族地區的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受居住地自然環境、生產方式以及的影響,在生產力水平落后的情況下,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這是依靠現有條件適應生態環境的方式,往往在對食物的索取上有節制。
② 居住文化中
藏族的居住方式依生產方式而定,畜牧生產方式為主的藏族流動居住,建筑類型多為氈房,這是藏族人民為適應居住環境按照自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而做出的選擇,包含著豐富的生態道德思想。
2.價值形態層面
1)神話中蘊含的傳統生態道德知識
藏族的先民在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的情況下,對很多自然物和自然現象無法解釋。在他們看來,所有的生命以及生活來源都是自然所賜,生、死、賞、罰都取決于自然他們往往通過神話和史詩(或稱為古歌)等形式對宇宙的生成萬物的起源和演化以及人類的來源做出極為生動的猜測和描述,以此來謳歌自然化育人類的恩德和人類對自然的感激之情。
2)史詩中蘊含的傳統生態道德知識
藏族的《格薩爾》反映出人類同自然的密切關系,自然是人類的始祖之源。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的母親,因此對自然倍加呵護,相處和諧融洽。這在客觀上保護了自然,維護了生態平衡。
3)自然崇拜中蘊含的傳統生態道德知識
藏族崇拜牛,在藏區草原上的瑪尼堆和山頂的納則上都供有刻有經文的牛頭。藏族人認為牛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物種,為他們服務所以要終身感謝牛并把它神靈化,在一些寺院陳列著耗牛干尸希望祛邪避兇。自然崇拜是藏民族最早的生態道德觀,蘊含著豐富而厚重的生態德育資源。
4)圖騰崇拜中蘊含的傳統生態道德知識
“藏族把獼猴作為崇拜的圖騰,每當節日或佛誕,人們依舊虔誠地敬香獻供。四川阿壩地區的藏族人家還有供奉巨幅猴像的,在嘉絨藏戲和藏族民間歌舞中表現最多的動物形象也是猴。圖騰崇拜的對象不是個體,而是整個族類4。”圖騰崇拜主觀上雖是信仰崇拜自然及其神靈,客觀上卻起到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作用,保護了生物多樣性,維護了其生存的生態環境的平衡。
3.中蘊含的傳統生態道德知識
藏傳佛教生態道德是藏族傳統社會生態道德的主潮,其核心是生命平等觀,認為眾生平等,自然界的一切動植物等物種同人一樣具有自己的生命價值和生存權利,由此制訂了一系列的戒規誡律。
4.禁忌中蘊含的傳統生態道德知識
禁忌是早期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文化現象,是“一個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交際之中,自發地逐漸形成的一種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是幾千年來的文化積淀”。藏區自古到今,對自然的禁忌已涉及各個方面,成為一種系統的禁忌網。對神山、土地、鳥類、獸類、家畜、其他動物各有禁忌,除此以外,藏區還有對火及灶的禁忌;對居室的禁忌;對樹木的禁忌以及人事方面的禁忌等。藏民族禁忌具有“趨吉避兇、自我保護”的原始功能。開發和利用禁忌中的合理成分,有利于生態文明的建設,進而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
5.節日禮俗中蘊含的傳統生態道德知識
藏族的節日禮俗是人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一種禮儀。它關系神的庇佑、狩獵的成果、莊稼的收成、土地的占有等;到后來,娛人的世俗成分逐漸增多,節日便成為被固定下來的、既祭神又娛人的、既神圣重要又美好快樂的日子,且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生態道德思想。禮儀在社會交往中由于受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等因素而形成,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諧關系為目的的各種符合交往要求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藏族禮俗中蘊含著大量的生態道德行為活動,以生育禮俗和喪葬禮俗尤為明顯。
綜上所述,藏族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諸多生態知識,通過研究解析也希望能對我們現今社會的生態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啟發。在此研究上筆者將做進一步詳盡的解析。(青海大學研究生部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青海;西寧;810016)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南文淵,藏族傳統文化生態概說[J].西部開發與多民族文化,2004.
[3] 王付欣,西南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優秀傳統生態德育資源開發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2009.
注解
①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摔跤這一來源于生活的競技運動,在古代曾風靡過世界很多地方。是被公認為最古老的競技活動。在埃及、希臘、日本和中國的古代文明中,都有摔跤的文字記載。公元前776年古代奧運會誕生時,摔跤就是一項讓人熱血沸騰的比賽項目,并在古奧運會中占有重要的比重。
同中規中矩的國際摔跤比較,瑞士的摔跤則充滿田園風味和原始的野性。同渾厚沉郁的阿爾卑斯長角號和有如天籟之音的山歌一樣,是瑞士傳統文化中最精彩、最寶貴、最富魅力的財富。
瑞士摔跤最早起源于11世紀。最初是由農民、牧民、屠夫、建筑工人和其他手工藝匠人在勞動之中或勞動之余,率性而為的一種競技運動。強壯的男人們在一起,總想比較出誰最強壯。但是隨著工業化的進程,成群結隊的田間勞作沒有了,自然也就沒有了那散發著原始野性的摔跤運動。古老的文化和傳統正在消失。為了將這些財富傳承下來,瑞士人民用自己對傳統文化全部的執著和愛,建立起了一個個遠離現代文明的世外島嶼。瑞士摔跤就是其中的一個。在瑞士現代摔跤運動中傳統的精華基本得到保留,惟一的變化是這種運動由最初的率性而為, 變成固定的節目。每到星期天,成千上萬的人會趕往各地觀看或大或小的摔跤比賽,賽場是一個個鋪著厚厚鋸末面的圓圈,直徑為5米。人們衣著隨意,許多人甚至穿著工裝,很少人打領帶。人們隨意地聚在一起,沒有任何商業意圖。女士和先生的稱謂在這里消失,在這里只有充滿生活氣息的男人和女人。人們用“你”直接打招呼,免去了客套的尊稱。阿爾卑斯長角號和岳得兒山歌在賽場的上空回蕩。賽場邊搭建的簡易帳篷烤著香腸,濃烈的煙草味和烤香腸的香味彌漫在空氣中。賽場上瑞士國旗在迎風飄揚,沒有任何商業廣告,沒有一點現代氣息。就連簡易帳篷里也僅僅提供簡單的農家飲食。人們隨意地圍在摔跤圈外,或大口地喝著蘋果酒,或大聲地交談。對于大多數瑞士人來說,一次瑞士摔跤比賽,就是一次心靈和肉體的放松和享受。
瑞士摔跤是是一種不分體重級別的角斗。在比賽中,選手們彼此抓住對方的衣褲不僅被允許,而且還寫在了比賽規則中。為此,選手們在比賽時,會特意在長褲外面套上一條麻質的異常結實的短褲讓對手抓扯。每一輪比賽持續5―12分鐘,以將對方的雙肩壓住著地為勝利。如在規定時間不分勝負,則將積分記下。一個摔跤手在一輪比賽中可獲得8―10分。一次比賽為六輪,積分最高者為冠軍。每年的3月到10月,在瑞士會舉行大大小小超過120次的比賽,每次比賽的場地最少三個,最多時在五個以上。選手們一對一的在鋸末圈里同時進行比賽。
一、將傳統文化植入到識字中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識字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識字是每一個小學生必須具備的基礎技能。漢字作為世界上最美妙的文字,每一個漢字,無論簡單或復雜,都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是文化的產物,是歷史的傳承。在漢字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植入傳統文化,使得漢字的教學工作不僅僅是簡蔚氖蹲制匆簦而是一種更加飽滿、更加深刻的教學工作。一方面,在漢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主動地為小學生進行漢字文化的講解,將漢字的演變史、發展史、遞進史等完整地呈現出來,引導學生對漢字發展的認知,使小學生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能夠深刻地感知到漢字的偉大魅力,能夠深刻地認知到漢字創造者的聰明才智,這些是漢字教學的關鍵,更是漢字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另一方面,漢字作為象形文字的代表,在漢字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漢字的拼讀、解構,引導學生了解漢字的結構意義,以及不同字結構之于漢字整體意思的作用。漢字教學還要抓會意字、形聲字,從造字的意義著手,解釋字義,這樣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將傳統文化植入古詩詞中
語文課程中涵蓋著豐富的古詩詞,這些古詩詞是傳統文化的代表,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講授古詩詞的過程中,應該主動將傳統文化植入到古詩詞中,這樣不僅能夠有助于豐富和拓展學生的視野,同時還能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意境,使學生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認知到古詩詞的重要意義。古詩詞作為小學語文課程中的重點環節,幾乎每一首詩詞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每一首詩歌中都蘊含著扎實的傳統文化,這是古詩詞中最典型的特征。無論是詮釋文人氣節的古詩,還是贊美我國優美山水的古詩,都在很大程度上象征和體現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植入傳統文化,一方面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熟讀、深讀優秀的古詩詞,理解古詩詞中豐富的意境和主要的思想,同時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積極背誦優秀的古詩詞,通過古詩詞的積累來提升小學生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古詩詞的賞析和品鑒。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不斷地擴展古詩詞的積累,通過閱讀、搜集、整理等來全面賞析優秀的古詩詞。
三、將傳統文化植入國學故事中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學中的核心部分,特別是在國學故事的教學實踐中,應該積極滲透傳統文化。在國學故事的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應該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閱讀一些優秀的國學故事,在講解這些國學故事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深刻領會到故事中的寓意。如教師在講解《揠苗助長》的國學故事課程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一定的預習,在預習的基礎上來進行國學故事的深入講解。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課堂匯演,通過課堂匯演等來展示學生對故事的理解,這是國學故事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在國學故事的講解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課外積累,不斷擴展國學故事的積累外延,有效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此外,教師還應該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將對某一故事的認識,通過作文、筆記的方式寫下來,這是傳統文化滲透至國學故事中的最直觀的體現。如在講《負荊請罪》時,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指點,引導學生找準故事的核心,找出故事的脈絡,從而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全面有效地理解這類故事,升華自身的思想感情。
關鍵詞:高職數學教學 傳統文化 滲透
中圖分類號:G7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3(c)-0132-02
目前高職學生大部分是90后、00后,這時期是國外文化對我國侵入高峰期,他們從小接觸到網絡媒體上廣泛宣傳的國外文化,他們看美劇、日漫、韓劇,他們吃肯德基、麥當勞、哈根達斯等洋食品,他們從小受傳統文化熏陶可以說沒有,這現象也引起國家、社會關注,由此2014年教育部在其官網上公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指導綱要》,指出今后我國將把傳統文化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增加中華優秀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比重。同時《綱要》中指出了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情懷教育,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生活關愛教學,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的人格教育。分別針對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和大學階段提出具體教學目標,而且還要求在德育、語文、歷史、藝術、體育等課程標準修訂中,增加傳統文化內容比重,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應結合教學環節滲透傳統文化相關內容。
1 高職數學教學實踐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現狀
由于我國幾千年來受儒家學而優則仕影響,數學學習、數學教學只是為社會培養具有技能的人才,再有我國教育受近千年的科舉思想影響,在普通數學教育中形成應試教育文化,而在高職數學教學雖然應試教育文化沒有普通教育激烈,但多年來形成了高職教育強調的是專業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數學教學在職業教育中只是輔助學科,這使得很大部分數學教學人員覺得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根本沒有必要的。
在現行高職的數學教材體系中忽略了在課程體系有意滲透傳統文化的組織編寫,注重的是數學學科系統性,在教材中也只是在章節的開頭和結尾有關該章數學文化介紹,設計到傳統文化極少,這使得一線教師除了要進行課堂教學的設計外,還要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查找滲透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這無形增加教師教學難度,這導致很大一批一線教師不愿意在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
2 高職數學教學實踐中滲透傳統文化路徑
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最終目的是為學生終身發展,是為培養既有知識技能又有良好品性的社會合格勞動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有必要滲透傳統文化。為此,筆者結合個人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
2.1 在高職數學教學中滲透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必須培養數學教師傳統文化素養
縱觀所有在職的數學教師,絕大部分都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培養的數學教師,他們教育中本就缺乏傳統文化熏陶,進入數學教學,也繼續傳承者應試教育的教學理念,現在數學教師包括自己,沒有較高傳統文化的底蘊,而要求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有一定難度的。
要提高數學教師的人文素養,在教學中切實做到滲透傳統文化,具體方法是:首先,培訓已在數學教學崗位教師,具體可教師自己閱讀相關書籍,以國家專家教授編寫與國學與數學教學密切相關的書籍,各省根據自己的文化特色編寫與該省傳統文化相關的教學讀本,方便廣大一線教師閱讀,及時提高數學教師傳統文化素養,以便在教學中實時滲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建全發展。其次,是培養將要進入教學崗位的新教師,如師范院校數學系學生在校期間應開設中華傳統文化課,培養其對經典的深入理解,對社會上考教師資格人員增加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科目。
2.2 在高職數學教學中滲透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方法思考
首先,收集數學概念、內容等與傳統文化關聯。數學中許多數學概念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數學中熟悉函數的名字就頗有文化,“函數”一詞是轉譯詞,是我國清代數學家李善蘭在翻譯《代數學》(1895年)一書時,把function譯成“函數”的中國古代“函”字與“含”字通用,都有著“包含”的意思。李善蘭給出的定義是:“凡式中含天,為天之函數。”中國古代用天、地、人、物4個字來表示4個不同的未知數或變量。這個定義的含義是“凡是公式中含有變量x,則該式子叫做x的函數。”所以“函數”是指公式里含有變量的意思。除此外還有冪、等數學概念。
又如在江蘇職業學校文化課程第三冊起始章邏輯代數初步第一節《二進制及其轉換》,結合古代數學文獻《周易》教學展開教學。八卦是我國古代到家敘述萬物變化的經典著作《周易》中的8種基本圖形,由符號─(陽)和――(陰)組成,圖衍生自中國古代的《河圖》與《洛書》,傳為伏羲所作。其中《河圖》演化為先天八卦,《洛書》演化為后天八卦。八卦各有三爻,“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分立八方,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8種事物與自然現象,象征世界的變化與循環,世間萬物皆可分類歸至八卦之中。介紹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發明二進制,而他認為,世界上最早的二進制表示法就是中國的八卦。
其次,尋找傳統文化中蘊含數學思想方法在教學中適時滲透。如在數學中處處轉化思想,筆者在教學中向學生滲透這一思想,會簡要介紹漢代公孫弘傳奇經歷,介紹公孫弘面對汲黯的指責和漢武帝的詢問,不僅一句也不辯解,并全都承認,而且還在于對指責自己的人大加贊揚,認為他是“忠心耿耿”。這樣一來贏得了公孫弘確實是“宰相肚里能撐船美譽,以此讓學生具體領悟轉化的數學思想。如數學思想方法與我國注明古代兵書《孫子兵法》有異曲同工的效果。如數學中不等式證明方法中有一種叫放縮法,在此提出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孫臏兵法,以此說明犧牲局部換取全局勝利這與放縮法就是這樣典范。再如數學中反證法與《世說新語》中記載的一個“道旁李苦”的故事的關系。還有數學中的數形結合思想與圍魏救趙、數學中算法思想與運籌帷幄等。
再次,數學知識與古詩的聯系。如在教授直線與圓位置關系時,可從引入王維的《至塞上》中詩句“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并配以相應圖片、動畫,營造充滿詩情畫意情景創設,以此激發學生興趣。再如在講立體幾何點、線、面位置關系教學中,可通過陳子昂的《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來理解線、面這一抽象數學概念。
最后,在高職數學教學滲透傳統文化時要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任何一種文化都具有雙重性,即既有其積極一面也有消極一面,對積極一面應大張旗鼓宣傳傳承,對消極一面不應該回避,如在教授二項式定理時,不僅應向學生介紹我國“楊輝三角”出現在楊輝編著的《詳解九章算法》一書中,比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帕斯卡首先500年左右,還應讓學生知道,由于我國傳統文化中經世致用思想,導致歐洲雖比我國晚發現楊輝三角,但卻同時提出組合理論與楊輝三角結合――二項式定理更具一般性問題解決辦法。
3 結語
當然,在高職數學教學實踐中滲透傳統文化,只有國家、教育部重視和一線教師熱情參與是遠遠不夠的,縱觀我國從初等數學到高職數學教學教材,前期小學與初中的知識與傳統文化聯系尚且緊密,而高職數學教材選擇主要內容絕大部分是與近代數學相關內容,特別后期是高等數學內容,這些內容產生背景是16、17世紀文藝復興歐美學者建立的數學,在這樣知識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是值得一線教師、高層專家認真商榷問題。
參考文獻
[1] 高波濤.淺談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J].新課程研究旬刊,2015(1):95.
[關鍵詞]《瘋狂原始人》;中國文化符號;運用;解構
動漫電影《瘋狂原始人》講述了原始人克魯家族在面臨生存危機的情況下、進行的一場冒險旅程。該影片以深刻的主題內容、老少皆宜的影片表達方式、鮮活的3D視覺效果,演繹了一個既有沖突但充滿愛的家庭關系,展現了親情與愛情、家庭與責任、守舊與創新等相互碰撞時引發的種種矛盾與沖突。總之,該影片延續了美國動漫影片創作強大的包容性特點,讓觀眾在歡笑與淚水中走出影院。然而,筆者認為該影片在我國成功上映還得益于大量中國元素的運用,正如此前推出的《花木蘭》和《功夫熊貓》等。只是相對于后者,該影片中的中國元素和文化符號運用更為隱蔽,它巧妙地將中國文化符號與美國文化進行了解構、重組,甚至有些部分以中國的文化符號或傳統關系為依托、植入了美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讓中國觀眾在親切自然、輕松愉悅的狀態中接受并發自內心地喜愛“瘋狂原始人”。本文嘗試分析動漫電影《瘋狂原始人》如何成功運用、解構和重組中國文化符號,從而引發對國產動漫創作的思考。
一、中國古代文明與美式幽默巧妙結合
《瘋狂原始人》中有著許多觀眾為之捧腹的笑點,然而這些笑點背后暗藏著中國文化符號的縮影。在中國,這些文化符號通常被置于歷史課本或各種類型的紀錄片中,其講述也往往頗為莊重。然而,該影片卻以其一貫的美式幽默、浪漫主義情懷和豐富的想象力,將中國文化符號輕松、愉悅地呈現在世人面前,讓觀眾在歡笑聲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中國的漢字活體印刷術演變成滑稽可笑卻無比“高級”的照相方式;游牧原始人Guy幫助克魯一家捕獵,采用了木偶戲技術原理,讓大鳥落入陷阱瞬間變成烤大鳥;克魯家族為躲避大貓的攻擊,借用了我國東北民間藝術形式――踩高蹺;老爸Grug和Guy遭遇柏油危機,用自制的木偶雌貓吸引大貓,成功脫險。此外,代表文明和創新的年輕人Guy通過石塊撞擊和鉆木創造出火種,源于我國古代文明――燧氏的鉆木取火,等等。一系列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貫穿于《瘋狂原始人》中的故事情節中,為打造輕松、幽默的動漫風格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創意元素。
二、中國傳統生活習俗的“潤物細無聲”式解構與融合
動漫電影《瘋狂原始人》中運用了現代人生活中熟悉的場面或事物,如:如玩美國橄欖球般激烈地搶食鴕鳥蛋,自然材料做成“雪橇”穿越山坡,兩塊小石板做“電擊”工具、有趣的“鞋子”,擋雨的“傘”,等等。電影將此類現代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通過形式變化與劇情發展緊密結合而變得異常生動有趣,從而跨越了國界和年齡,讓世界觀眾為之驚呼、歡笑和感嘆。
在影片眾多的畫面中,濃縮著許多中國傳統文化,這些也是中國觀眾群潛意識下接受和喜愛該影片的原因之一。如:“文明”原始人Guy給小伊及克魯一家作為傳遞信息、互報平安的海螺。小伊的第一個海螺被家人破壞后,遭遇危機時,小伊情急之下,用動物的殘角代替海螺傳出聲音,向Guy求救并成功。其雛形為我國古人在戰場和生活中用來發出號令或傳遞信息的號角。其次,克魯家族懸掛“洗澡”――用木棒敲打身體和衣裳,看似粗野可笑,但它不是美國人天馬行空的想象,它來源于我們的生活。出生于20世紀 80年代及以前的中國人,尤其是農村,能經常看到自己家人用洗衣棒在河邊敲打衣服,用雞毛撣子撣去桌椅上的灰塵,這些曾經在我們生活中出現過的生活場景和方式,通過該影片解構和“變異”之后,拉近了中國觀眾和該影片的距離,同時勾起了中國眾多老、中、青輩的民族記憶。再次,克魯家族的睡前故事與傳統中國式家庭生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20世紀80年代以前電燈、電話還沒有普及的時代,無論鄉村或城市,晚飯過后一家人圍坐在小院聽長輩講各種鬼神故事、民間故事或者歷史人物故事等,雖然有些故事聽過許多遍,但這種看似單調的“娛樂”活動卻因為濃濃的親情讓家人倍感溫馨、期待和懷念,當然,由于劇情需要,克魯家族的故事主講人是保守的父親Grug為保全家人的生命而展開的“安全教育”活動。最后,還有Guy運用火種成功擊敗食人鳥、引發玉米地“火災”,意外收獲可食用的爆米花之后,出現漫天絢麗的煙花,此時歡快的音樂及時出現,符合我國觀眾群將煙花與喜慶、節日相聯系的傳統生活習慣和風俗。總之,類似于上述中我國傳統生活習俗和方式的穿插運用,有效地拉近了影片與中國受眾群的距離,讓大家在倍感親切又輕松愉悅的狀態下接受美國文化影響和熏陶。
三、中國傳統父親形象的運用與解構
影視藝術創作中常利用“移情”這一理論,將影片中的人物設置成與所針對觀眾群的年齡、身份、品性相近似的人物,將影片中的環境設置成觀眾所熟悉的環境,這些人物、環境等都來自現實生活,并在現實基礎上變形、夸張、組合和修改,讓觀眾產生“移情”體驗。[1]動漫電影《瘋狂原始人》中的父親形象就是通過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及生活環境而塑造,在階段性采借中國傳統父親形象、表現世界上所有父愛特質的同時,凸顯了美國父親形象,向世界表達了美國的家庭觀和親情觀。
《瘋狂原始人》中的Grug是一個保守而固執、嚴厲卻內心充滿大愛的父親形象。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下,Grug固執地認為山洞是家人最安全的棲身之所,他堅守規矩,害怕失去,拒絕改變,與家人長期生活在沒有陽光的山洞里,通過辛苦惡斗哪怕只有一個鴕鳥蛋也是先讓家人享用,而自己卻笑著說“上個星期我已經吃過了”。Grug這一父親形象也是廣大中國傳統父親的縮影:作為一家之主,上有老、下有小,為生計奔波,肩負著家庭的責任,不容許有任何閃失,小心謹慎地做每一個決定,按部就班地做每一件事情。為了家人的幸福,可以放棄自己的夢想,立足現實,幾十年如一日地做著能讓家人沒有生活憂慮的工作,就像影片中的Grug不是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而是在沒有十足把握下,寧愿選擇目前他認為最安全的山洞和生活方式。然而,這個類似于中國父親形象的Grug在Guy多次新奇idea實施成功的事實面前、在巨大的家庭責任重壓下, Grug漸漸意識到了Guy的說法的正確性,因此,在面對危機時,他將家人托付與Guy,自己做好犧牲的準備。老岳母那一句“你讓我刮目相看”,體現了Grug的思想巨變,道出了廣大觀眾的心聲,意味深長。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該影片在表現父愛如山的共性同時,打破了中國式父親感情表達含蓄特點,影片中一貫嚴厲、固執的父親Grug在準備犧牲自己,保全女兒時刻一句“我愛你”,讓人潸然淚下,感動不已;從“我有我的力量”到最后“用腦子”想出絕妙好主意,也融合了中國傳統英雄男子的“智勇雙全”的審美評判標準和美國人的探索、冒險精神;總之,動漫電影《瘋狂原始人》通過家庭責任、人物關系、故事情節的演繹,傳遞了美國現代主流社會重視家庭和睦,注重建立家庭親密關系等家庭觀和社會價值觀。
四、《瘋狂原始人》之中國傳統文化的成功運用對國產動漫發展的啟示 經綜合分析,動漫電影《瘋狂原始人》是美國動畫夢工廠成功運用和解構重組中國傳統文化的又一典范。中國傳統文化的巧妙融合為影片提供了豐富動漫元素,同時,通過植入美國價值觀、家庭觀,解構重組中、美及世界優秀文化,結合3D技術和美式幽默,為該影片制造了許多笑點和感人的故事橋段,形成了老少皆宜、溫暖催淚的家庭大片。因此,該影片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外衣包裝下,以其影片質量、內容主題和3D技術等絕對優勢,在中國上映短短一個月,票房突破3億元人民幣。而我們的國產動漫與之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以我國目前熱播的動畫片及電影《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為例,它相對于《瘋狂原始人》等夢工廠系列動漫,內容缺乏深度,顯得較為幼稚,同時,從內容、主題及價值觀等沒有體現中華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內涵不足,民族基因識別度太低,缺乏國際競爭力。而美國推出的從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的《花木蘭》《功夫熊貓》到《瘋狂原始人》,每部影片都在我國創下高票房紀錄。因此,國產動漫行業的從業人員應該不斷反思、總結,為推動我國動漫產業發展和傳統文化傳承不斷努力探索實踐。首先,在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尋找動漫創意靈感。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動漫創作的重要源泉,當然,這樣做并不是要拒絕西方和其他地方的文化或者知識,“而是從本土文化中尋找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生態關系”,“尋找當代人所缺、所想、所需的精神和文化境界”[2]。其次,學習美國夢工廠及迪斯尼動漫創作特點,廣泛吸收、借用世界優秀文化,并為我所用。如《瘋狂原始人》中皮帶猴為Grug和Guy助陣吸引大貓來沼澤地,敲打動物骨骼殘骸,這一幕讓人聯想起9000年前,我國河南舞陽賈湖村先民制造、吹奏骨笛畫面,或者聯想到曾侯乙墓編鐘,等等。同時,該影片通過演奏“骨器”這一片段,體現了美國人樂觀、幽默等民族特質。最后,可以利用我國豐富的傳統音樂文化資源,將動漫音樂作為動漫藝術的最佳語言交流工具,做到“先聲奪人”“余音繞梁”,形成動漫音樂經典,最后成為民族音樂文化符號。
綜上所述,動漫影片《瘋狂原始人》在中國取得票房成功,與它巧妙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密不可分。它在獲取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深刻地表達美國追求自由、平等,向往光明的探索精神以及重視家庭親情等社會價值觀,宣傳了美國文化。因此我國動漫產業也應該借鑒其成功經驗,立足本土,為體現中華民族核心精神和主流價值觀創造性地運用、解構中國傳統文化。通過中國傳統文化滲入到動畫作品的形式,固化其民族認同,達到對國家的文化認同,以至于以后他們在不同的文化接觸、碰撞和相互比較的場域中,面對另一種異于自身存在的東西時,能產生一種保持自我同一性的反應。[3]同時,廣泛采用世界優秀文化資源,并以此為國際交流工具,將中國傳統文化以動漫影片為媒介向世界推廣,實現動漫產業經濟效益和傳統文化發展雙贏。
總之,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國產動漫電影創作應該借鑒國外動漫創作經驗,在立足本國傳統文化基礎上,大膽吸收世界優秀文化,發展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動漫藝術產業。
[參考文獻]
[1] 李艷芬.宮崎駿動畫中日本傳統文化的解構與重建[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0.
[2] 黃起才.發展中的中國動漫產業[J].太原大學學報,2007(02).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中職學校德育課堂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學校德育的主要組成部分。本文主要闡述了中職學校德育課堂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做法。
一、中職學校德育課堂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德育的目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追崇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這是中華民族幾千來橫亙不變的思維模式及價值取向,也是新時代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石。目前一些中職學校對學生德育基本停留在對學生在校安全、衛生、紀律、儀容儀表等方面的要求,這樣的德育模式,其效果可想而知。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學校德育的主要組成部分,即指明了學校德育的方向,也指出了學生德育的目標。它解決學校德育中“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片面思維,也讓學校德育有了豐富的內涵。
二、中職學校德育課堂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模式
在中職學校德育課堂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筆者的做法是:
1.研究學生、設計教法
中職學校德育課堂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班為單位進行,班主任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點與關鍵。班主任必須先要備好課,備課有三項主要的工作要做:第一是研究學生,重點是弄清學生德育方面的缺失。第二是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內容要分門別類,按周、學期做好計劃,使之具有延續性。第三是設計教法,傳統“說教式”德育方式延續到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在學生德育中用處不大。如何緊跟時代潮流,最大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法,這就是教法設計。
2.重儒家文明為主
儒家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儒家思想主張“禮治”“德治”“人治”。它既符合中華民族的思維、倫理道德、價值取向,也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是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所在。
重儒家文明就是要把儒家文明中的精華作為德育的內容,上學生弄清儒家文明中“禮治”“德治”“人治”意義與內涵;弄清儒家文明對中華民族的深遠影響;弄清儒家文明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作用與地位。重儒家文明就是要求學生的思想、行為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與現代的需要。
3.讀經誦典、促良好班學風
讀經誦典是中職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方法之一。誦讀的經典可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孝經》《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常禮舉要》《聲律啟蒙》等。
通過誦讀,學生可以系統地、實質性地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弄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這種內涵既體現在對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要求上,也體現在對人的行為修養上。通過誦讀,最終形成人人讀經典,個個講修養,大家樹新風,班級促和諧的良好氛圍。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和特征
中國傳統文化,從地域性上理解是指中國的本土文化,從時間上來說它是古代傳承下來的文化,從性質上說它是經過去粗取精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說是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內涵博大精深的、傳統優良的文化,其內容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包含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多種文化流派,并且吸收借鑒了佛學文化,融匯諸多文化于一身,具有鮮明的特點。
第一,包容性。文化對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人的思維和具體行為的影響。中國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表現出的謙和包容,對外來文化采取立足本土、兼取其長的態度,表現出有容乃大的博襟,是我國傳統文化包容性的具體表現。
第二,務實性。幾千年來,中國廣大勞動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形成了“重實際而黜玄想”的民族特征,這一特征體現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中即是強調“經世致用”“實事求是”,務實的態度帶領歷代中國人民不斷探索。
第三,德育性。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強調德育為先,強調揚善抑惡、育人品行,而西方文化則是以強調自然科學為主。如果把西方文化視為“智性文化”,那么中國文化則可以稱為“德性文化”。
二、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人才資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要力量。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僅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在思想上向黨和國家積極靠攏。然而,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加上大學生具有較大可塑性的特點,他們的思想意識存在一定問題。
第一,理想信念模糊。理想信念是支配人們活動的精神動力,是黨和人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需要,是關系到改革和建設事業取得勝利的關鍵。目前,大學生群體的理想信念大體健康發展,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文化思潮開始沖擊大學生的思想,致使他們信仰淡漠,人生目標混亂,有的甚至放棄夢想,從而導致理想信念模糊。
第二,價值取向扭曲。當代大學生是在社會轉型期成長起來的,常常強調以自我為中心,提倡個性。以自我為中心導致在生活中不懂得處理與他人的關系,個人本位思想較重,把個人的自我追求放在首位,看重功利,扭曲了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三,社會責任感缺失。在老一代人眼里,大學生群體應該是心系祖國、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莘莘學子,然而,現在的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理解處于“不損人”盡量“利己”這一層面,過分強調自身利益,沒有回報社會、關心他人的意識,嚴重缺失了社會責任感。
第四,誠信意識淡薄。當前在很多高等院校中,缺失誠信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很多學生考試作弊,用各種手段騙取獎學金,這些行為都給學校乃至整個社會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誠信意識的建立關系到社會良好氛圍的營造,同樣也關系著祖國的未來發展。
三、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和根基,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支柱。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以文化之力興學子正氣,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傳統文化能夠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責任感,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自覺抵制市場經濟帶來的不良影響,對解決現實問題、增強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時效性有著重要意義。
第一,傳統文化有助于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強大的民族自尊心來源于優秀文化的積淀,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堅韌不屈的精神,是我們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內在動力。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大學生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稍不到位就容易使其產生無所適從、不思進取的想法,理想信念容易動搖,因此,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樹立必須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以使大學生在追求理想中堅定信念,鍥而不舍,勇往直前。
第二,傳統文化有助于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在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各種價值觀念相互碰撞,影響著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利用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對大學生進行引導,幫助他們體會人生的真諦,有利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傳統文化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傳統文化有著極強的民族國家意識,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死觀、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患觀,這些可以激勵大學生明確肩負的歷史使命,增強社會責任感,通過不懈努力去回報社會。
第四,傳統文化有利于培養大學正確的誠信觀。對公民進行誠信教育是必要的,對大學生進行誠信觀的培養更為迫切。傳統文化一直強調誠信意識,強調人無信不立,號召“誠心者,天下之結也”,這些觀念能夠引導大學生在多元化社會中堅守誠信,求真務實。
四、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價值實現的途徑
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必須加以利用。然而,如何讓傳統文化更具有現代性和更貼近生活,幫助學生更容易掌握,是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的問題。傳統文化的滲透,不能是一種強迫式的傳授,而應該循序漸進地滲透,讓大學生自覺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帶來的價值。
第一,開展豐富的傳統文化活動,激發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培養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要由淺入深,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高校是最主要的文化教育陣地,大學里的各種話劇社、曲藝或者戲曲社團都深受大學生的喜愛,通過開展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社團活動,能夠更好地激發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如組織學生觀看一定數量的經典影視劇,讓學生親自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發現其中的價值,從而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利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來提高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
第二,實現傳統文化進課堂、進教材。學校可以開設一些傳統文化基礎學科,例如設置歷史、哲學、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課程,這些課程不僅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并且能夠增強他們的傳統文化意識。
第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水平。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應該從教學主體入手,應注重提升教師的傳統文化水平,使教師在規范自身的言行的同時,起到道德表率的作用,并且對學生進行教育。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當代教育;關系及應用價值;實現途徑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9-0229-03
隨著我國經濟、科技的發展以及國際間交流合作的加強,現代化教育逐漸朝著高科技化、國際化、精英化的教育模式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更趨向于出國留學或在國內接受國際化教育,卻忽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一個國家的文化發展必然是在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優秀傳統文化走進課堂、融入實際生活,一方面是對歷朝歷代人的智慧的繼承和發揚,更是開創新的文化和知識的重要途徑。當代教育不僅傳授和學習先進科學技術和進步思想以適應時代和發展的需要,還不容忽視對傳統文化的鑒賞和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晦澀難懂,再加上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現今,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創新教學方式,迎合學生和時代需求,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具體的實際相結合,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和方式,凸顯文化的多樣性,增強文化教育課堂的趣味性,以實現凸顯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和時代意義。
一、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國歷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經過歷史檢驗和實踐證明了的,是經得起時代考驗的。自炎黃時代始,經過五千年的文化積淀,我國已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建立農耕文化基礎上的[1],不僅包括各個地區的風俗習慣、節日習俗、生產生活經驗等,還包括日常形成的一些生產工具、語言、文字、思想、自然科學等方面的創造。如炎黃時期的生產工具,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思想、望聞問切四診法的使用,漢朝時期的儒學傳播和發展以及地動儀的發明、《九章算術》的撰寫與傳播、唐朝時期的長安城,五代時期的各種建筑……簡言之,傳統文化的發展涉及農學、地理、數學、建筑、醫藥、思想、文學作品等各方面的內容。這些傳統文化通過人的加工,外顯為物質資料如農作工具、生活用品、手記、書籍著作等,內顯為生產經驗和思想,如春耕秋收、日出而坐、日落而息、尊老愛幼、首孝悌等。
由于傳統文化的興起和發展是在農業經濟基礎之上的,是應當時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產生的,因而在當代不具有普遍適用性。換言之,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并非都是優秀的、科學的、先進的,所以,對待傳統文化我們要有正確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打開國門,開拓創新”。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教育的關系及價值
當代高等教育絕不僅僅是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高等院校發展、管理經驗,而應是更多的以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結合我國發展實際需要,在充分發揮自主創新能力的基礎上,打開國門,借鑒和學習西方。自京師大學堂建立以來,我國的近現代教育一直處于模仿甚至是照搬西方發展模式的狀態之下,早在時期,林則徐、魏源就曾提出“開眼看世界”主張學習西方的軍事技術和傳播救國思想,以奕為代表的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及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對西方資產階級制度的學習,包括后來以后,無產階級的思想的學習和傳播等[2]。通過學習西方科技和思想文化,我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當與此同時,對于西方的發展經驗,我們并沒有結合本國國情和實際,甚至是現代教育的發展,我國諸多高等院校忙于學習西方的管理經驗,開設一些具有濃厚西方色彩的課程,忽略了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學習和傳承。
我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教育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3]。傳統文化融入課堂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相應地,通過師生間的互動,通過師生對傳統文化的講授、學習、研究,將賦予我國傳統文化以新的內涵和特點,使我國傳統文化具有新的時代特征。當代教育教授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思想和傳統科技方面的教育為我國的人文科學、自然科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論語》、《孟子》、《中庸》等促進了學生的“尊師重道”、“不恥下問”等的求學學風,處世態度,這些都潛在地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和進步。現代教育的發展不能脫離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同時,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史傳承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
中國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年,有豐厚的文化積淀,是歷朝歷代人們智慧的結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入課堂,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這種價值一方面表現在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另一方面,通過系統地學習,有利于提升自我文化素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的重要途徑。“尊老愛幼”、“尊師重道”、“琴棋書畫”、《孫子兵法》、《黃帝內經》等無論是思想還是各學科的技術知識融入我國高等院校教育,一方面諸如醫學、建筑、數學等領域的知識學習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另一方面,諸如《論語》、《孟子》、《詩經》等文學知識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道德素質。而現代化的教育不僅強調知識的學習,更應講求高尚道德素養的培養[4]。一個知識的巨人確是一個道德的侏儒,那么這個人不僅不會給社會帶來財富還可能危害整個社會的發展,這樣的粒子在實際生活中并不罕見。
三、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教育的價值實現途徑
當代教育與傳統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更加強調人的發展適應時展的需求[5]。中小學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的基礎,主要是為了開發人的智力,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技能,因而也只能成為義務教育[6]。中高等教育則是在中小學教育的基礎上,對知識的進一步學習,但依舊是淺顯的學習,而真正對知識的研究和真理的探索是在高等教育階段,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習開始專業化、系統化、更加深化。由于我國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與現代文化的表達方式存在較大差異,因而需要專門地系統地研究和探究,尤其是在用詞用句上,以及在一些物品的考定上。但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普遍地忽視了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學習和研究,一方面是因為傳統文化晦澀難懂,文言著作居多,很多材料資料殘缺;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國大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耐性不夠。此外,學校對傳統文化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式缺乏趣味性、靈活性。再者,政府以及教育部門也應當采取相應措施福利學校、學生、教師、社會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一)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
傳統的教學課堂通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極少設置課堂討論環節和教師解疑環節,因而學生極少有機會參與課堂互動。現代化的教學更加強調借助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信息網絡系統,通過視頻播放、情景模擬、師生互動等來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模式雖然減少了教師講授時間,但教學的知識量并沒有減少,學生任務反而有增無減,因為在課堂上互動環節的設置使得學生必須在課下做課題工作,搜集材料來佐證自己的觀點或駁斥其它人的觀點意見。另外,情景模擬,一方面增加了學生的參與,另一方面也考察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尤其是對細節的掌握上。如對于林黛玉進賈府的文學選段的講解中,如果讓學生在線演繹整個過程,可以考察學生對賈府結構的構造,也考驗學生對傳統禮儀的熟悉程度。通過實踐演示加深學生印象,進而勾起學生對作者語言及寫作技巧的分析,領悟文學作品的真諦。
(二)政府及其相關教育部門應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發展規劃
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門產業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不僅促進和提升人們的精神文化素養,還帶動了文化經濟的發展,如旅游業、古董收藏、歷史遺產保護等。產業的開發必然免不了文物的破壞和倒賣,對此,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從整體利益出發,以長遠的戰略眼光擬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方案和發展規劃,在對傳統文化遺跡進行開發時,也應采取保護政策。同時,教育部門也應加強學校與文化地或文化場所的合作與聯合,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實地走訪、考究歷史文化遺跡,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驗證自身的猜想;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聯合培養的方式,為文物保留地輸出專門人才。所以,傳統文化發展規劃的制定應堅持幾個原則:適應和滿足長遠發展的需要。即規劃一定具有戰略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加快先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文化創新,賦予傳統文化新的內涵。傳統文化的傳承絕不僅僅是對原有的繼承,還應包含文化的創新,原有的文化反映的是文化所處時代的特征,新時代背景下,傳統文化的發展應有新的時代意義和價值,所以說,文化的發展必然是一個民族不斷演進的民族史。可行性。發展規劃必須是切實可行的,密切聯系實際的。
(三)學校應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設置
目前,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對于傳統文化的課程一般為校選課,學生雖然有選課的自由,但學校的學分制管理模式并沒有實現學生在選課方面的絕對自由。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四年的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幾乎填滿了整個學校給予的最高學分限制,亦或者學生不想上多余的課程來增加自己的課業負擔,因而絕大多數專業學生很少或沒有機會進行傳統文化課程的學習。學校作為教育的管理實施部門,應對學生的學分設置和課程體系做出適當的修改,保證學生在大學期間有機會接觸專業的、系統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課程。
文化的演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展的真實寫照[7]。我國的傳統文化的發展不同于美國文化,首先,從進程上看,我國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多年的積淀;再者,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不同,我國經歷了原始文化、封建文化、資本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因而,我國的傳統文化更具多樣性和復雜性。最后,我國現代化教育忽略了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主要體現在文化課程設置上,在大學,傳統文化課一般多作為校級選修課進行教授,學生有選擇自。因而,我國傳統文化在教育過程中應從學校、教師、學生三方著手,輔之政府及教育部門的輔助、指導,同時,社會媒體、各界人士應主動參與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把傳統文化的學習擴張至整個社會和生活。
參考文獻:
〔1〕朱萌.大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11):17-18.
〔2〕李國強.傳統文化視野中的高等教育現代化[J].理工高教研究,2009,04(02):34-35.
〔3〕曹南燕,徐偉.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教育價值及其實現[J].理論月刊,2009,10(10):85-86.
〔4〕胡琳,鄒林軍.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影響的調查研究[J].內江科技,2010,05(05):47-48.
〔5〕楊瑞森.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四題――學習同志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的幾點體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2(1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