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當代農村發展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 在闡述廣東社會發展中科技支撐體系現狀的基礎上,結合廣東社會發展中科技支撐體系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推進廣東科
>> 青海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及對策 低碳社會發展中科學消費道德理念的引導與樹立 論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及對策 科技與社會發展的哲學關系研究 發達國家農村社會發展科技支撐的典型經驗與啟示 探討河南省鄉鎮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鄭州都市區建設中科技資源共享支撐體系構建研究 廉租住房在和諧社會發展中的現狀和問題 推動家用低碳技術發展的科技支撐體系研究 低碳發展小城鎮的科技支撐體系研究 淺析勞資關系現狀及對我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以農戶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支撐體系的機制及模式選擇研究 論社會發展中的生態文明 化學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當代社會發展中電子政務問題的研究 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區域增長極效應研究 社會發展中的計算機技術影響研究 新疆 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 科技創新支撐愚公故里經濟社會發展 廣東省科技金融發展現狀及創新對策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4] 廣東省統計局.2012年廣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3-03-01)[2013-03-15]..
[5] 廣東省統計局,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東省財政廳.2010年廣東省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EB/OL].(2011-12-05)[2013-03-15]..
[6] 方偉,廖玲,萬忠.廣東省科研機構體制改革歷程、存在問題及對策探討——基于廣東省屬科研機構調研的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0,37(10):235-237.
當代中小學教育弊端
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 正因為當代中國社會對中小學教育的定位不準確,直接造成了教育投資方面的不均衡現象。一方面,中小學教育經費嚴重短缺。我國的教育投入在全世界范圍來說還屬于低水準,還低于欠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中小學教育的經費投入由此可以推算。另一方面,中小學教育師資力量薄弱。九年制義務教育使得教育普及,但是其一大弊端表現為導致教育者對中小學階段教育的不重視。高中以上的教師力量充沛,更多的年輕教育者愿意進入高校教學。最主要的原因是高中以上的教育者能夠獲得更多的勞動報酬。此外,高中以上的教育工作者更易贏得社會的重視,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廣大農村地區中小學由于經濟及環境的限制,難以吸引更多年輕教師的到來,農村地區的中小學教育事業難以注入“新鮮血液”,導致農村中小學教育工作者的退休年齡普遍較高,教學形式及內容難以有實質上的突破。
留守兒童增多及初中生流失現象普遍 農村兒童作為中小學教育的主要對象,其受教育狀況應該引起更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眾多沿海城市的迅速發展,許多年輕的農村勞動力進入發達城市務工,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量農村兒童的留守。這些留守兒童,往往缺乏必要的引導和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他們入學年齡不大,對學習的認識不清。進入初中后,學生開始步入青春期。如果學生家庭經濟困難,教師敬業精神差、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法陳舊、教學質量低下等,極易導致學生厭學。這一時期的受教育學生數量開始減少,一部分初中生進入社會務工,過早地接觸社會上的人和事,由于心理認識的欠缺及對社會的認識不清,加上青少年自身易沖動的性格特征,很容易做出與身份年齡不合的事情,甚至會違法犯罪。
教學宗旨不明,應試教育色彩濃郁,師生不堪重負 教學宗旨一直是中小學教育階段老師面臨的難題。隨著國家各種教育法律法規的制定,教師在教學方式上做出了相應的改變和調整。新時期的教育方式更加尊重青少年的性格發展和尊嚴,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同樣存在弊端。這一時期正是青少年性格的養成階段。青少年教育需要教師付出極大的耐心和熱心,帶著極大的理解去認識和親近每一個學生。而相應地,許多年輕教師缺乏的正是這種對于小學生和初中生相處時的耐心和熱心。同時,傳統的教學理念,在義務制教育階段仍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以分論人,以分量才”的片面現象長期存在,這也是中國現代社會缺乏創新性人才資源的一大原因。
具體對策及建議
加大中小學教育資源的投入,改變基礎教育資源不足的狀況 國家每年投入的教育經費應該嚴格規劃,真正用到教育現狀的改善上,把有限的教育資源用到實處。為縮小城鄉差距,實現教育公平,應積極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盡快推廣小班化教學。因為一個教師帶過多的學生,往往會力不從心,更多的時候是無可奈何,這樣每個學生所受的關注程度不一,內心的感受不同,同樣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加強城鄉教師交流,提高農村教師業務水平 農村中小學教育需要專門師范學院提供相應的畢業人才,聘用師范類畢業生;并從城鎮學校選派部分教師到邊遠窮鄉支教,隨時向各農村小學提供各種知識的推廣宣傳活動。面對這些年齡偏小的學生,教師們需要的不只是學識,更需要足夠的耐心和熱心。針對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現狀,我國必須積極開展農村基礎教育支援、交流并利用就近城市教育資源帶動農村教育。
端正學校辦學思想,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中小學要健康發展,從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到學校校長、教師和家長,都要先從思想上認識到小學教育對孩子一生的重要性,認識到實施素質教育對孩子發展的必要性。素質教育面對的最大課題不是升學率,不是高分,那樣的辦學思想禁錮了幾代青少年的思想;素質教育也不是停留在喊口號的階段,止步不前。應試教育下的高分往往造成低能,缺乏動手能力,四肢不勤,五谷不分,這樣的教育無疑是失敗的。不過,這種只以考試成績論成敗的辦學思想如今還是普遍存在,不論城鄉,成為中國當代中小學教育止步不前的一大障礙。因此,中小學校要端正辦學思想,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才能實現健康和諧的發展。
所謂的農業保險,是指對種植業(農作物)、養殖業(禽畜)在生產、哺育、成長過程中可能遭到的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經濟保障的一種。保險機構通過保險的形式,組織農業從業人員集體互助,使受損單位或個人得到應有的補償,以便及時恢復生產,保證農業生產順利進行。
我國農業保險是在近二十幾年的時間內才逐步發展起來的的,雖然發展速度較快,但與城市保險市場相比,尤其是與農村經濟的發展及農村對保險的需求相比,農村保險的發展速度卻非常緩慢,遠遠不能滿足“三農”發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村社會的發展。目前,農村保險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1農村保險種類單一
無論是從保險公司數量還是從農業保險品種上來說,目前的農業保險都不能滿足農村發展的需要。與城鎮居民不同,通常農民將財產保險放在第一位,而將人的身體的保險放在最后一位,然而保險公司在險種開發上基本上是以自我為中心設計保險產品,條款中的投保條件、費率、可保范圍、繳費方式等一般都是固定不變、不可選擇的,缺乏靈活性,抗風險能力也就較弱,尤其是專為農村設計的險種少,針對性不強。
1.2保險費用標準過高
由自然災害導致的農作物的損失率和養殖物的死亡率通常較高,農業保險的費率也就通常高于一般財產保險和人壽保險的費率,因為只有通過較高的保險費率,保險公司才能夠彌補成本甚至盈利。但是對于廣大農民而言,這樣的保險費率使得他們很難承受,再加上大部分農民的保險意識淡薄,所以很多農民普遍認為買保險是一件多余的事情。因此,當災害來臨的時候,受到損失的農業經濟無法得到足夠的農業保險的補償,影響當地農業的恢復和發展。
1.3農業保險市場供給主體數量少
由于農業保險承保的風險發生的概率高,損失巨大而且覆蓋面廣,因此保險公司的賠付率也相對更高,從事農村保險有可能使得保險公司長期處于虧損狀態。追逐利潤的天性使得作為商業公司的保險公司不愿過多涉足農村保險。而專門從事農村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也沒有能及時進入部分落后的農村開展農村保險業務,使得部分農村的保險業務呈現出相對萎縮的局面。
2拓展農業保險市場的對策
完善的保險市場必須具備四個要素:主體要素、客體要素、資本要素和生產要素。一個保險市場的發展,不僅需要成熟的保險人,也需要理性的投保人,農業保險業的發展更是如此。因此,拓展農業保險市場除了國家的政策支持外,還要在保險人和投保人兩方面下足功夫。
2.1培育農業保險市場上的消費者農業保險解決的不僅僅是農業的再生產問題,更主要的是農民的生活問題,這與農村社會保障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應把農業保險和農村社會保障放在一起考慮。對于農民來說,首要的問題是滿足他們對于衣食住行的需要,所以在整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農業保險只能排在較后的位置。當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后,便可以通過普及保險知識、提高保險意識來培育農村保險消費者了,這其中可采用的方法手段很多,例如組織保險知識講座、挨家挨戶講解等等,讓廣大農民真正的了解保險、認識保險、購買保險、宣傳保險,促成農業保險市場的良性發展。
2.2適時創新險種
農業保險在原則上要做到低保費、低保障、責任寬,農民易于接受,因此保險公司應充分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對原有險種進行技術改造,重點開發一些收費低、保額低、責任寬的適銷對路的新險種,滿足農民的需要,還應根據農業保險的分類有針對性的開發相應的險種。對于貧困和富裕地區的農民,也應該針對他們的經濟狀況和不同需求設計不同的險種。
2.3扶持保險公司發展
由于農業保險賠付率較高,所以保險公司承擔的風險也相對較大,所以國家財政和各級政府應該對從事農業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應給予一定的地方性的稅收優惠,在鼓勵這些商業保險公司積極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同時,讓利部分所得給廣大投保戶,適當降低農業保險的保費費率,增加農業保險供給。另外,各地應逐步加大金融保險行業的開放步伐,還要積極吸引專業的農村保險公司進入農村開展業務。畢竟,專業的農業保險公司開發的產品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除此之外,政府應該積極為農業保險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在政策、法律、經濟等各個方面給予農業保險的扶持。同時繼續推進科技興農、減負減稅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在物質層面為推動農業保險發展創造條件。
【論文關鍵詞】農業保險;保險公司;險種;保費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分析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現狀,指出了農業保險發展中存在的險種單一、保費過高、供給主體少等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參考文獻:
[1]李霄震.農村保險存在的弊端及建議[J].浙江金融,2007(12)。
[2]曹鳳鳴.對加快發展我國農村保險市場的思考[J].金融與經濟,2007(9)。
[關鍵詞]農村金融;農村經濟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2-0124-02
現代經濟發展的核心便是金融,經濟金融化趨勢的加快是現代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隨著我國城市經濟不斷發展,城市金融體系日趨完善,但是農業經濟發展的資金要求往往無法得到滿足,而且金融行業存在的問題在農村地區依然存在。因此,本文基于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現狀分析,從而提出相關對策建議,以期完善農村金融、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一、 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一) 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發展特征,主要體現在農村每一個行業中經濟所占的比重不同。在農村經濟發展初級階段,還沒有工業,大部分經濟活動僅停留在農業活動,手工業在農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到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傳統農業活動所占比重越來越小,農村服務業這類第三產業的比重越來越大。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農業化程度加深,農業經濟活動相對減少,僅占農村經濟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可以說,當前農村經濟的主體主要是第三產業與農村工業。而從我國目前的經濟情況來看,農村地區的文化工業水平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雖然農業結構在政策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支持,在不斷地優化與整合,例如:漁業、林業、畜牧業占第一產業的比重也得到了快速提升。改革開放前只有不足10%,如今已經超過了50%。2004年國家提出的三農政策,連續11年鎖定農業問題,全面推進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對農業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農業生產力得到了提升,農民才會有更多的收入,而農業生產條件才能不斷完善,但是農業經濟發展還存在一定問題,尤其是與城市經濟發展相比,無論是投資力度、居民收入方面還存在不小差距。
(二) 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相對滯后,以政策性質為主的金融手段占據了主要地位,形成了以正規金融機構為主導,以農村信用合作社為主體的農村金融體系。中國農業銀行在正規農村金融中占據主導地位,農村信用社是以合作性金融機構形式存在,農業發展銀行為國家政策性銀行。我國農村金融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第一,農村金融服務網點覆蓋面不足。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商業銀行對發展戰略進行了調整,逐漸削弱了對農村金融的投入力度,部分農村地區的信用社被逐步撤銷。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的存在,在農民融資等方面給予了很大的便利,但是目前我國農村偏遠地區金融機構極度缺失,隨著金融服務網點或者試用網點的退出,更是加劇了這種情況的嚴重性。第二,農村金融市場缺乏有效的競爭機制。以往農村信用社一枝獨秀,可以說占據了農村金融的半壁江山,但是壟斷局面之下必然是較低的效率,目前很多農村信用社已經無法真正承擔金融領頭羊的角色。第三,農村資金大量外流。目前我國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尋求發展,中西部地區勞動力逐漸流向東部發達地區,他們的收入也隨之通過金融機構流向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這樣就導致農村資金大量外流,農業生產得不到有效的資金支持。
二、 農村金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 大力推進農村金融機構改革
第一,分類推進金融機構改革,培育符合標準的市場主體,進一步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在農村地區建立農村商業銀行,同時根據地方實際情況研究銀行改革實施的總體方案,目的是對政策性職能進行最大限度的強化。讓更多的商業銀行能夠主動參與農村經濟建設中,然后根據農村經濟的實際需求,對目前的金融戰略進行調整。例如,戰略調整應該堅持以“三農”發展為基本目標,通過金融手段不斷強化對“三農”支持力度,建立“三農金融事業部”,從而探索出符合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金融服務模式。第二,從農村地區經濟實際情況入手,不斷優化金融服務主體,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根據當地農民經濟狀況適當降低金融準入門檻,讓更多的民間金融機構能夠參與進來。政府應根據農村經濟發展實際情況適度引進民間資本,從而建立新型金融機構。例如,村鎮銀行可以放寬對發起人的限制,允許民營資本作為村鎮銀行的發起人,參與運營農村信貸公司。第三,積極拓寬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融資渠道。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資金來源方面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要解決融資難問題,就必須積極拓寬融資渠道。由于目前農民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還比較陌生,應不斷加強品牌建設,政府更應利用自身平臺優勢,做好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宣傳工作,讓更多農民真正了解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宗旨,充分利用“口碑效應”讓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優勢在農村地區積極流傳開來,進一步提高農民群眾在村鎮銀行存錢的積極性。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要廣泛收集存款信息,重視把握儲戶的實際情況,要有針對性地提供金融服務,降低信息不對稱性,適當為儲戶提供更加優惠的貸款政策,真正做到不脫農,多惠農。
(二)建立農地抵押制度
雖然我國農村金融經過多次改革,但是農村資金剝離現象依然嚴重,主要就是農民的基本金融需求與目前金融服務存在“錯位”現象,因此,應積極發展農村內生性金融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內生機制的作用過程體現著一個國家或者地區金融發展與本國或地區經濟發展的密切關系,唯有深化地區金融服務才能真正促進地區經濟發展。農民貸款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抵押品,這樣的金融風險也會更高,而且會影響到金融渠道的流通。農村經濟發展依賴的基本資源便是土地,但是土地資源必然受到現實因素、歷史因素的制約,解決農村金融問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引入農地金融模式,在國家政策的引導與支持下,讓農民將農地當做抵押品,建立更加靈活的金融C制,需要注意的是農地抵押制度要以農地使用權流轉制度為前提,如果農民出現無法償還貸款的情況,金融機構必須能夠收回本金,降低風險的手段就是變賣抵押品。但是,農地抵押制度并沒有得到全面實施,這是農地金融模式需要克服的第一個障礙,唯有建立農地抵押制度,才能真正解決農村金融配給方面的問題,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穩定發展。
(三) 大力l展鄉鎮企業
第一,積極鼓勵與支持鄉鎮企業發展。農村金融結構指標對農村經濟增長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所謂金融結構指標也就是用鄉鎮企業貸款余額比上農村地區貸款余額,從而相互結合起來進行分析與研究之后進行衡量的。重視鄉鎮企業發展,才能更好地做活縣域地區經濟,從基層經濟一步一步向上發展,逐步完善整個地區的產業結構,從而為當地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與渠道,才能保障勞動力不會持續外流,不僅能夠增加農民收入,還能保障資金在農村地區更加穩定地凝聚起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與科學技術的全面發展,要發展鄉鎮企業,資金固然關鍵,技術創新也非常重要。傳統的粗放型發展道路已經無法滿足目前發展的需求,在強大的資金支持下,積極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增強技術開發的應用能力,努力打造一批技術含量高、質量高、經濟效益好的優質產品,向集約化發展目標一步一步靠近。第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農村經濟結構存在的主要矛盾,包括產業結構方面的矛盾、農產品結構的矛盾,而要徹底解決這些矛盾,必須要建立流通的市場,才能真正將城鄉之間的壁壘沖破。因此,需要加強小城鎮建設,從而帶動非農產業的發展與進步。農村地區的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一旦形成規模,就能增加非農業就業人數,同時促進農村經濟生態環境不斷優化,真正促進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田杰,劉勇,劉蓉. 信息通信技術、金融包容與農村經濟增長[J].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4(2):112-118.
[2]張麗娜,王靜. 農村金融規模、結構、效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53-59.
[3]趙洪丹. 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吉林大學,2016.
[4]趙洪丹,朱顯平. 農村金融、財政支農與農村經濟發展[J]. 當代經濟科學,2015(5):96-108,127-128.
【關鍵詞】農村發展 經濟發展 可持續發展
農村經濟主要是以農村中的經濟為主,在以農村中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來作為補充,農村經濟中農村屬于主體,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對象和推動因素。可持續發展是戰略型發展道路,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整個社會時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指的是即合理的利用好農村資源和環境,實現農村體制創新,促進農村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一、農村年經濟可持續發展現狀
(一)自然因素
我國屬于多山國家,因此能夠開發的土地面積非常有限,雖然我國的耕地面積占有量是世界耕地面積的10%,但是我國同時也具備了最多的人口數量,因此如果按照人口來進行計算,我國的耕地資源相當貧乏,人多地少的現狀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近些年來我國的天氣變化嚴峻,不斷地發生干旱、洪澇、風沙等天氣給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的生產都造成了很多不便,影響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和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農村的位置比較偏遠,所以信息比較閉塞,很那吸引外商來農村投資,由于發展空間有限、投資環境比較差,嚴重制約了農村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二)社會因素
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發展迅速,但是目前對于很多行業的滲透還是不強,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能力比較弱,農業中科技含量比較低,資源消耗仍然屬于初級階段,同時農業的科學技術開發經費不足,同樣影響了科技項目的實施。我國的農產品大部分都屬于原料性,市場競爭力不強,農產品的價格效益又不高,導致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矛盾突出。當前的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同時也要消耗大量的物力和資源。農村的種植方式目前還存在半機械化或者是非機械化的種植方式,灌溉方式大多數是以消耗水量為代價天然灌溉。土地屬于農村的資源基礎,也是生存以來的生活必需品,但是自動1957年以來,我國的耕地面積就在不停地減少,一部分原因是土壤沙漠化,另一部分是如讓鹽堿化,水利工程建設不配套,導致灌溉技術落后,大量的鹽堿和次鹽堿更低出現。生活中人們的生活垃圾排放合格工業垃圾排放,導致周圍環境受到污染,也是我國耕地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
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分析
(一)樹立科學發展觀
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屬于綜合性的系統工程,一定要著力于我國的基本發展國情,從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的把社會可承受程度和農村改革發展力度相結合,實現農村的經濟改革,通過協調來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要結合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目標,運用系統管理的方式,充分考慮到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因素,動員一切能夠動員的力量,堅持改進策略方針,讓我國的經濟能夠建立在長期穩定的可持續發展機制上,讓社會、人口、資源和環境長期協調統一,實現農村財務和村民收入的長期穩定增長。
(二)實行農科教相結合
加強農村科學教育力度,加強農村的科技創新力度,提升農業生產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農村生產資源的集約性使用。農村要加大科研力度,下大力氣抓好低污染、無公害的農業先進技術開發和研究工作,提升農村的技術含有量,{整農業科研專業機構的合理發展,在農業科研專業機構開發利用實用性技術的同時,也能夠進行長遠規劃,加快技術開發研究的速度。農村需要進行科技教育體制創新,為農村發展培養更多技術創新人才,能夠充分地利用我國的人力資源優勢,提升我國農業生產的生產規模和產業化經營水平,促進我國農業勞動資源和自然資源、經濟資源的利用效率提升。
(三)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科教興國戰略能夠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目標就是在不損害后代人能夠滿足自身生活需求的條件下,滿足當代人的生存需求,通過可持續發展來實現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社會資源能夠永續利用的重要策略方針。科教興國的策略核心內容指的就是人的素質和知識對于社會經濟增長的貢獻,所以在促進農村經濟增長過程中,一定要重視農村科學教育和衛生公共事業的投入力度,建立起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村科技、農村教育、農村文化和農村公共衛生體制,能夠有效提升農村整體素質,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的全面進步。
(四)合理利用和開發生產資源
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按照社會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來處理好農村資源使用、開發和保護的工作環節。進行生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工作中,需要從法律和制度的角度上來制定好農村資源利用和保護機制。機制的制定目標首先是為了能夠提升生產資源認識,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政策和法規能夠落實到農村可持續發展中,把農村可持續發展作為法治化管理的重要基礎。同時也要強化農村中的各種資源管理,建立起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機構,強化管理職能,通過社會性的總體宏觀調控手段來保證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
三、結語
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屬于我國現階段和將來都必須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只有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夠實現國家的真正富強。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由國家的正確方針指導和我們共同的努力。讓我們共同祈禱我們的農村經濟能夠早日走出發展困境,達到真正的繁榮富強,促進我國社會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邢洪英.當前我國新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 科技視界,2012,(25).
[2]梅冬芳.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淺析[J]. 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03).
關鍵詞:農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是即將走向社會、服務社會、建設國家的一類特殊人群,這個群體的就業問題關系到一個國家的未來。做好農村大學生的教育工作,是當下高等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當代農村大學生回鄉創業的現狀
經過大學四年的學習,能夠回鄉創業的這部分大學生比例正逐年上升。但是,當下農村發展相對落后,在資金、人文環境、資源設施等方面相對匱乏。回鄉創業的大學生多數家境一般,白手起家往往成為他們的無奈選擇;農村思想觀念相對落后,回鄉創業的學生還要背負來自村民乃至父母的壓力;同時,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能夠提供給大學生創業的基礎資源相對匱乏,這使得回鄉創業的農村大學生往往從白手起家做起,缺乏多方面的支持,這些成為他們創業道路上的巨大障礙。
二、在校農村大學生的培養現狀及擇業趨勢
作者所在本科院校生源以農村大學生為主,通過親歷觀察及談話了解,他們在校培養現狀及擇業趨勢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缺乏適合自己的職業規劃
目前,高校教育課堂已經開設相應的職業規劃輔導課,針對廣大學生進行職業發展教育,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針對農村大學生的創業教育還相對匱乏。主要表現在:尚未形成成熟的農村創業教育課程,尚未在校園內形成農村創業氛圍等。加之部分就業指導教師也會不自覺地引導學生進入大城市,追求高工資,從而使得留在城市成為多數學生的首選。
2.缺少豐富的專業知識儲備
農村大學生創業,需要走出適合自己、適合農村的發展道路。積累廣泛的專業知識是他們在大學生活中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據調查,目前農村大學生多將書本知識學習作為自己的大學學習任務,把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習成果的標準。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多數學生未能結合自己的就業方向去廣泛汲取課外知識。
3.缺乏基本的創業素質和能力
缺乏相應的創業素質和能力是目前在校農村大學生未能投身農村建設的一大原因。這方面主要表現在:缺乏艱苦創業的主動性;缺乏團隊協作精神;缺乏風險承受能力;缺乏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品質和毅力等等。更讓人擔心的是,由于這些都不是可以量化考核的對象,目前多數高校將學習成績、就業率等作為考核指標,使得農村大學生回鄉創業一直沒有突破進展,這也是目前高等教育亟須改進的重要一環。
三、農村大學生的培養及教育模式創新
1.擇業引導
未來高等教育應該把如何培養農村大學生作為高校工作的出發點之一;從適合農村發展的角度去考量農村大學生的培養目標;從農村大學生創業的角度去重新定位創新創業的培養方案。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將農村大學生創新創業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引導他們構建適合自己的就業規劃,開發他們在創新創業方面的靈感和創造力。
2.專業教育
教師應首先熟悉廣大農村的發展現狀,在課堂教學中加入相應的專業知識并拓展課外知識,引導農村大學生多關注農村發展。在高校教育活動中,教師要積極引導他們將更多的目光聚焦農村,以成熟全面的視角觀察農村的運行模式,引導他們發現其中的創業契機,為今后扎根農村、發展農村積累知識和能力。
3.創業素質和能力的培養
大學生正處于性格逐漸成形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應該將創業素質培養和創業能力開發作為農村大學生創新教育的重要方面。通過課堂教學、文體活動、社會實踐等方面加速農村大學生創業素質和能力的塑成,提升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分析判斷能力、抵御風險能力等。
農村大學生是一個需要關注的特殊群體,面向農村,他們是未來發展的主力軍;面對社會,他們是創新創業的一代;當下的高等教育,應該根據這一群體的特點,將農村大學生的培養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將創新創業與農村發展結合到農村大學生身上,創新教育模式,為廣大農村輸送更多更好的建設者。
參考文獻:
[1]吳方鵬.應用型本科大學生創業創新培養模式的探討[J]. 中國教育學刊,2015(12):278-279.
1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所謂的農業保險,是指對種植業(農作物)、養殖業(禽畜)在生產、哺育、成長過程中可能遭到的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經濟保障的一種。保險機構通過保險的形式,組織農業從業人員集體互助,使受損單位或個人得到應有的補償,以便及時恢復生產,保證農業生產順利進行。
我國農業保險是在近二十幾年的時間內才逐步發展起來的的,雖然發展速度較快,但與城市保險市場相比,尤其是與農村經濟的發展及農村對保險的需求相比,農村保險的發展速度卻非常緩慢,遠遠不能滿足“三農”發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村社會的發展。目前,農村保險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1農村保險種類單一
無論是從保險公司數量還是從農業保險品種上來說,目前的農業保險都不能滿足農村發展的需要。與城鎮居民不同,通常農民將財產保險放在第一位,而將人的身體的保險放在最后一位,然而保險公司在險種開發上基本上是以自我為中心設計保險產品,條款中的投保條件、費率、可保范圍、繳費方式等一般都是固定不變、不可選擇的,缺乏靈活性,抗風險能力也就較弱,尤其是專為農村設計的險種少,針對性不強。
1.2保險費用標準過高
由自然災害導致的農作物的損失率和養殖物的死亡率通常較高,農業保險的費率也就通常高于一般財產保險和人壽保險的費率,因為只有通過較高的保險費率,保險公司才能夠彌補成本甚至盈利。但是對于廣大農民而言,這樣的保險費率使得他們很難承受,再加上大部分農民的保險意識淡薄,所以很多農民普遍認為買保險是一件多余的事情。因此,當災害來臨的時候,受到損失的農業經濟無法得到足夠的農業保險的補償,影響當地農業的恢復和發展。
1.3農業保險市場供給主體數量少
由于農業保險承保的風險發生的概率高,損失巨大而且覆蓋面廣,因此保險公司的賠付率也相對更高,從事農村保險有可能使得保險公司長期處于虧損狀態。追逐利潤的天性使得作為商業公司的保險公司不愿過多涉足農村保險。而專門從事農村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也沒有能及時進入部分落后的農村開展農村保險業務,使得部分農村的保險業務呈現出相對萎縮的局面。
2拓展農業保險市場的對策
完善的保險市場必須具備四個要素:主體要素、客體要素、資本要素和生產要素。一個保險市場的發展,不僅需要成熟的保險人,也需要理性的投保人,農業保險業的發展更是如此。因此,拓展農業保險市場除了國家的政策支持外,還要在保險人和投保人兩方面下足功夫。
2.1培育農業保險市場上的消費者
農業保險解決的不僅僅是農業的再生產問題,更主要的是農民的生活問題,這與農村社會保障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應把農業保險和農村社會保障放在一起考慮。對于農民來說,首要的問題是滿足他們對于衣食住行的需要,所以在整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農業保險只能排在較后的位置。當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后,便可以通過普及保險知識、提高保險意識來培育農村保險消費者了,這其中可采用的方法手段很多,例如組織保險知識講座、挨家挨戶講解等等,讓廣大農民真正的了解保險、認識保險、購買保險、宣傳保險,促成農業保險市場的良性發展。
2.2適時創新險種
農業保險在原則上要做到低保費、低保障、責任寬,農民易于接受,因此保險公司應充分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對原有險種進行技術改造,重點開發一些收費低、保額低、責任寬的適銷對路的新險種,滿足農民的需要,還應根據農業保險的分類有針對性的開發相應的險種。對于貧困和富裕地區的農民,也應該針對他們的經濟狀況和不同需求設計不同的險種。
2.3扶持保險公司發展
由于農業保險賠付率較高,所以保險公司承擔的風險也相對較大,所以國家財政和各級政府應該對從事農業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應給予一定的地方性的稅收優惠,在鼓勵這些商業保險公司積極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同時,讓利部分所得給廣大投保戶,適當降低農業保險的保費費率,增加農業保險供給。另外,各地應逐步加大金融保險行業的開放步伐,還要積極吸引專業的農村保險公司進入農村開展業務。畢竟,專業的農業保險公司開發的產品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除此之外,政府應該積極為農業保險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在政策、法律、經濟等各個方面給予農業保險的扶持。同時繼續推進科技興農、減負減稅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在物質層面為推動農業保險發展創造條件。
【論文關鍵詞】農業保險;保險公司;險種;保費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分析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現狀,指出了農業保險發展中存在的險種單
一、保費過高、供給主體少等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參考文獻:
[1]李霄震.農村保險存在的弊端及建議[J].浙江金融,2007(12)。
[2]曹鳳鳴.對加快發展我國農村保險市場的思考[J].金融與經濟,2007(9)。
關鍵詞:農村學前教育;教師發展;培訓;職前教育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5-022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138
一、農村學前教師發展現狀與困境
本調查以河北省一農村教學點附設幼兒園為例。該村常住人口一千余人。隨著經濟發展,當地興起機械制造業,青壯年勞動力主要從事第二產業,婦女也外出工作,而家中幼兒無人看護及教育成為該村面臨的重要問題。隨著撤點并校浩浩蕩蕩的展開,村小由1-6年級減縮至1-2年級,家長面臨著孩子上小學高年級擇校問題。部分家長傾向于將孩子送至收費較高的私立學校寄宿,原因有三點。一是孩子在家中無人照管,學習上也難以輔導。二是傳統的教育思想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家長無需參與。在眾多家長的眼中,教師是神圣的,承載著一個家庭的希望,更要實現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而過分注重教師的作用,使得家長在教育中應該起到的基礎性作用難以體現。三是迫于升學壓力,在外求學擁有更高的教育質量。這造成了大量的低齡生源外流,使得村小生源難以保障。為提供照顧和教育兒童的場所,減輕家長的負擔和壓力,確保村小教學點的生源,就開辦了村小幼兒園。
在此教育目的下,該村幼兒園的教育質量較低,教師的發展空間也受到了限制。幼兒園成為小學的附屬品,依托小學發展而發展,由于沒有學區經費支持,加之家長對教育投資少,收費標準很低,為100元/月。幼兒園屋舍為學校閑置房屋三間,與小學只一墻之隔,教師也沒有獨立辦公室。幼兒園管理體制與小學基本一致,作息時間也與小學時間基本相同,尚未形成獨立、完整的管理與教學體系。
幼兒園班額過多,師幼比過低:該幼兒園小班人數相對較多達30人,中班為21人,大班為25人。師幼比遠遠超過了國家規定的1:7至1:8的要求。
幼兒園師資專業水平低,工資待遇低:幼兒園由于沒有經費支持,所有教師沒有編制,由一名教師負責后勤,三名教師分別負責三個班級,一名為專科畢業,其余兩名初中畢業,平均年齡27歲。根據訪談,筆者還發現教師選擇在幼兒園任教主要原因為:一是學校要求較低,能夠管好孩子就行;二是自己的孩子在學前階段,而在幼兒園任教,方便照看孩子。幼兒園教師工資1100元/月,相比去年800元/月,提高300元。
二、我國農村學前教師發展策略
(一)加大對農村學前教育的投入,提高農村學前教師待遇
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確立中央與地方各級政府分擔、省統籌的項目財政投入體制,促進學前教育均衡發展,改善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增加財政投入,大力支持農村地區學前教育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問題是教師的問題,農村教師的問題說到底是經費問題。對此,國家必須重視農村學前教師專業發展,加大財政傾斜力度,提高他們的工資待遇。
(二)增加對農村學前教師的進修獎勵,擴大社會宣傳
農村學前教育離不開農村學前教師的辛苦耕耘,他們是鄉村社會知識的守望者和傳遞者,沒有他們的耕耘,但農村教育將是一片沙漠。重視學前教育發展就要重視學前教師,但農村普遍尚未形成這一觀念。國家層面頒布一系列幼兒園規章以及2011年來“學前教育宣傳月”的開展,讓教師認識到學前教育的春天來了,同時也為社會再認識農村學前教育和教師提供了平臺。另外,要通過獎勵和宣傳增加學前教師的自我身份認同。農村小學教師通常去縣城培訓機構培訓,而農村幼兒教師卻沒有進修機構,進修機會少之又少。因此,針對農村學前教師教育發展要增設教育培訓機構,適當對教師予以補貼,將“國培計劃”開展到中華大地的每個教育角落。
(三)完善多元化學前教育教師培訓體系,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學前教育質量的重要措施。美國學前教師在職培訓課程主要有四大領域:社會情感和身體發展(0-9歲)、兒童的創造性和語言、兒童的思維和問題解決、當代社會教育。英國注重保教人員質量,主張在短期培訓班中進修,參加各種學前教育學術會議交流,聘請學前教育專家進行授課、現場指導,通過多種途徑以提高教師專業水平與技能。
現今中國學前教師教育發展主要依靠職前培養、在職進修兩種途徑。英國EYPS培訓項目中強調培訓的重要性,要求構建多種基本培訓途徑,以滿足不同地域和人員的受訓需求,同時也實現了提升教師職前素養的基本目標。而在職進修主要依靠學歷進修,這與中國農村學前教師教育發展現狀遠遠不符,因此學前教育教師培訓要適合農村教育實情,因地制宜,遵循經濟性、實用性、個別化原則。
縱觀中國水彩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水彩是接受西方古典派傳統的基礎上吸取中國畫的某些特點,加上中國水彩畫家的創作,經過五、六十年代的社會選擇而確立的一種模式。它以寫生為主要方式,再現客觀對象,追求水色趣味,以風景靜物題材為主,用小畫幅、短時間作畫。一般認為它屬于“即興,即景式的抒情小品”。這種觀念方法師生相傳,直至八十年代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西方現代繪畫的沖擊下才有所突破,走上開拓創新的道路。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后期,是中國水彩畫從傳統到現代的過渡時期。九十年代后期,中青年水彩畫家基本上擺脫了傳統水彩畫的模式,體現了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和情趣追求,逐步形成了具有現代感的形態。現代中國水彩畫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現代繪畫是現代社會生活,現代人思想情感的反映,它強調主觀作用,側重表現生活而不是模仿生活,它強調畫家的藝術個性,發揮畫家的創造性,運用畫家自己的藝術語言進行藝術創作。它強調突破傳統,發展傳統,以嶄新的形式,多樣的表現手段,通過具象或意象的各種表現形式來表達主體的感情世界。現代形態的水彩畫,必定是具有現代感的多樣化的水彩藝術。
二、當代繪畫藝術的發展現狀
(一)當代中國畫和中國油畫的發展現狀
20世紀中國畫、中國油畫的發展跌宕起伏,它們進行自身變革,在發生的巨大變化中,他們既有藝術本題語言、觀念的自律發展,同時與整個社會的總體背景,文化意識的沿革密切相關。中國畫創作方面如花鳥上吳昌碩、齊白石等堅持在簡筆文人畫自身基礎上變革,徐悲鴻拿來畫的寫實主義以復興中國畫,林風眠引進西畫色彩及其現代派進行融滲。“這傳統與新派兩大陣營、六種走向,共同構成20世紀前半葉中國花鳥畫的格局,而這種格局變異正是當時大文化背景的產物。”再如人物畫“其發展的道路一直很不平坦,遇到挫折、詰難也特別多,這是由于人物畫常需要觸及敏感的社會現實,其自身的藝術表現問題并非都是自律發展,而總是與客觀的創作環境,時代息息相關。在中國油畫創作方面,同樣包括造型、色彩、技法、語言到風格流派、審美觀念等一系列的探索,“對20世紀而言,中國油畫創作問題就是民族化,1949年以前,這一問題以‘融合’的方式提出”50年代后半期吳作人、董希文、羅工柳陸續提出中國油畫的本土化問題,討論一直持續到“”前夕,經過“美術”的探索階段化,70年代末80年代初艾中信等人再次提出油畫本土化問題。隨著中國社會進入全面改革開放新時期,大量的中國油畫家及學者到歐洲學習,更為直接深入研究西方古典油畫和現代油畫,同時,西方新信息的大量涌入為中國油畫的全面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契機,并開始反思“民族性”“民族化”的內涵,同時討論中國油畫的現代性和現代化等問題,至90年代,中國油畫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進入了一個多元化和多樣化的時期。由此可見中國油畫作為“舶來品”,它的發展問題主要集中在民族化問題上,并貫穿于20世紀中國油畫的發展歷程中。從中國畫、中國油畫的發展走向來看:當代的中國畫中國油畫在東西方碰撞融合的社會沿革背景中發展,無論是因于中國社會沿革及文化意識的沖擊影響而變革,還是藝術本體語言語匯的構建和自律發展,其突出的特征就是有著強烈的變革性。
(二)現代繪畫的表現形態及特征
90年代中國繪畫有了自己的面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使中國社會發生了劇烈的深刻變化,無論是“政治波普艷俗藝術”還是“女性藝術”,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將形式的探索與中國現實文化相結合,它們從社會的、歷史的、文化的、政治的廣闊層面展開;它們試圖把個性化的語言與當代視覺經驗相結合,作品表現了在社會轉型期的各種矛盾與分化,困惑與壓抑,逃避與宣泄;90年代后期,現代繪畫正朝著兩個方向發展,一是后現代主義的主題,即后工業化的當代社會人的生存、困境和思考,二是觀念性繪畫,如被稱為“新現實主義”或“新具象繪畫”,它們的共同特征是告別形式的前衛和自我表現,直接表達社會的意識。
(三)當代中國水彩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藝術中允許一種模式的存在是不能想象的,多樣化發展應該是現代藝術的要求,也是發展的規律。當代中國水彩發展的形式風格呈多樣性。由于水彩畫原屬西洋繪畫,而其又與我國傳統水墨畫有著系緣關系。作為夾雜在油畫與中國畫之間的中間地帶,水彩畫有著極大的兼容性。近年來,隨著水墨畫家、油畫家、版畫家乃至雕塑家加入水彩藝術中,大力地拓寬了水彩畫的語言表現力和藝術張力。然而我們在看中國水彩藝術呈多樣化發展的同時,應注意到中國水彩就其自身發展現狀與中國畫、油畫以及現代繪畫的發展相比較,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性:首先在題材上,中國水彩的創作題材大都集中的在傳統繪畫題材,如集中在靜物、少數民族、風俗畫的題材。當然這些題材不是不好,而是沒有賦以新的,具有時代氣息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趨向。“重要的是不在于畫什么,而在于怎么畫”。我們從現代繪畫中的傳統題材來看,雖然它們同樣是表現傳統題材,但能與中國現實生活和文化緊密相連,并且具有現實批判意義。比如,中國油畫有許多描繪當代中國城鄉的“超寫實”作品,中國水彩畫也有描繪當代中國鄉村的超寫實作品,就技術含量而言,兩者并無太大的好壞和優劣,只是各有千秋,但中國的水彩畫少了點時代的感覺和文化。在審美的趨向和價值判斷,中國的水彩畫缺少社會批評意識、文化批評意識。對于發生身邊的事,社會轉型期形形的變化,熟視無睹,淡然麻木。至于中國水彩藝術家的文化態度和文化意識也有所欠缺的,他們很少意識到藝術的社會禁忌、身體和情感極限的突破,很少對藝術概念自身解體,而大量的作品都只是停留在技法上的更新。形式語言上,中國水彩畫雖作了大量的嘗試,但大都停留在本體語言的探索,也是“具象”和“抽象”“肌理”效果,一維二維這些形式語言的探索,當然這本身無好壞之分,但關鍵是形式要與內容緊密聯系,為什么同樣是表現農村題材,油畫的感覺就和水彩不一樣,它有著強烈的時代特征。
三、中國水彩畫的創新與建立現代水彩意識觀
創新,在美術界已是老生常談了,但有似乎是永遠的話題。時代在不斷變化,唯有不斷的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近20年來的中國水彩已取得巨大發展,一方面中國今日之面貌歸功于畫人的大膽探索和試驗,但中國水彩畫創作的革新缺乏其他畫種具有的時代意識,文化穿透力與信息。本就前衛而言,繪畫已成為邊緣,而就現代繪畫而言,水彩同樣成為邊緣,如何反邊緣化,何以創新了?“在繪畫上的創新,既不墨守陳規,又能在傳統的基礎上有實質性突破,這其間不僅僅在于形式和口號,而是在于觀念。創新并不在于淺層次上花樣翻新,而是要通過自己內心的體驗來達到,并表現出一種升華和超越。對于傳統,對于外來的東西,如果不是從深層去理解、把握,則反會形成干擾。”我們稍留意一下水彩畫冊,水彩畫展,可以看到原始壁畫、史前藝術所具有的那種強烈、膘悍的陽剛之氣,幾乎已蕩然無存。現代水彩所表現的除了小橋流水,就是幾抹遠山,數枝弱柳,清淡的色彩,優雅的情調,自有明快可人,但給人僅是消遣小品。藝術應該在形式法則和精神意義上同步地進入現代文化范疇,作為精神和文化載體的水彩藝術應該建立現代水彩意識觀,也就是以水彩藝術作為媒體表現現代人的精神存在和現代意義的空間意象,賦予所表達的物象以超越物質存在的形而上意味,這也是水彩藝術的創新所在。
(一)對技術性的工具超越
由于水彩畫的語言特征和工具材料的性質,使它很容易淪為一種單純技術的工具性的畫種,插圖、連環畫、舞臺設計、建筑效果圖等等都以水彩畫作為工具來表達和體現,因此水彩畫似乎不知不覺成了一種速寫式的技術性工具,而水彩畫在藝術上的獨立性和審美價值就受到損害和限制。然而,有不少水彩畫家在拓展水彩畫的表現范疇做了多種嘗試和探索,但是就整體而言,水彩畫在語言的運用和創造上與油畫的發展不是處在同一層面。“水彩畫提出的問題主要還是技術層面上的問題”。然而,我們可否提出,水彩畫終究不能超越它技術上的局限嗎?但是從藝術史的角度,還是水彩畫自身發展的潛力而言,我覺得要建立一種現代水彩意識,創作出現代水彩畫,首先就要突破水彩畫的技術性和工具性的障礙并且超越它。何以超越,這是需要我們在創作中不斷摸索、嘗試、試驗,經歷一次次失敗的過程。
(二)水彩畫藝術創造意識的擴充
“生動明快,透明,暢麗”一向是水彩藝術基本的審美特征,這種重感性,重第一自然的特征,造就了水彩畫的審美優勢,同時也成為它的表達局限,又由于水彩畫工具材料上的原因,傳統的水彩畫基本上是一種一次性完成的藝術,這也就成為水彩的表達局限,這種局限使得水彩畫成為客觀性很強的藝術,水彩畫較之油畫的創造意識很欠缺,要使水彩藝術的生命更為充實,就需擴充它的創造意識。擴充創造意識需要畫家也就是創作主體賦予對象創作客體之上,自由的凌駕于創作對象,“使傳統水彩畫的客觀精神置換成畫家主觀創造的態度。”如我們在看陳朝生的《橘子》作品后,改變了我們傳統水彩靜物題材畫的認識,王維新將這幅作品稱為“獨具慧悟的一幅靜物畫”。畫家的靜物不僅僅是在視覺上供人觀賞的對象,而是畫家對物象的“個人性”的認識和理解,畫家把物象轉換成一種精神和文化符號,從而超越了題材本身。畫家將所表達的內容轉化成一種形式,這對于藝術家而言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