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統計學學科概論論文范文

        統計學學科概論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統計學學科概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統計學學科概論論文

        第1篇:統計學學科概論論文范文

        作為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一門重要專業課,首先在教學內容上突出了師范性。這是培養中學合格數學師資的基本要求,主要做了以下兩方面工作:一是為適應素質教育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加強了中學數學中概率統計內容的教學,例如古典概型、事件的獨立性等。突出了中學數學中概率統計的隨機性思想方法的教學。二是為適應教育科研的需要,滲透了教育統計的相關內容,增加了試卷統計分析的基本方法,為學生今后從事教育科研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其次在教學內容突出了先進性。先進性是概率統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根本要求,而目前高師概率統計的教學內容對新知識體現不夠,缺乏先進性和時代性。因此,在教學內容中增加了統計方法在解決經濟中問題的有關內容。第三,突出了本學科的實際應用性。應用性是由這門學科的特點所決定,這門學科可以說是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是一種工具和方法。因此,我們調整了教學內容,加大了應用性方面內容的教學,例如用假設檢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等。

        2.改進了概率統計的教學方法

        目前高師概率統計的課堂教學仍在采用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無視學生的表現和教學效果,教學的目的往往只針對最后的統一考試,教學過程中只是簡單地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強調對解題能力的訓練,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理解和應用的掌握,忽視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改進了概率統計的教學方法,首先在概率統計課堂教學中突出了的數學思想的教學。概率統計中的數學思想的教學主要有隨機思想、統計調查思想、統計描述思想、統計推斷思想等。在概率統計教學過程中,我們注重了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注意了各種統計方法的使用條件及注意事項,而且分析它們與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的異同,突出概率統計思想方法的特點。其次在概率統計教學中采用了類比方法進行教學。類比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具有推理的猜測性、聯系的廣泛性、探索性等特點。概率統計中有許多內容可以作類比教學,例如,多維隨機變量的教學可與一維隨機變量的進行類比,連續型隨機變量的教學與離散型隨機變量進行類比。

        3.加強了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們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優勢,使得概率統計這門學科學生學起來更便利,使得課堂更加多樣和豐富多彩,現在在我們這個學科的課堂上,計算機已經成為了學習的有力工具。對于概率統計的教學,除了采用多媒體教學之外,還讓學生通過數學軟件或統計軟件,如MatLab、SAS等上機操作實驗,體驗概率統計的思想,如概率中的蒲豐投針問題、馮-諾依曼用數學程序在計算機上模擬等給我們上機操作提供了有趣的題材。我們在概率統計課堂教學中強調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在教師指導下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計算機技術,分析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寫出分析報告。例如,在回歸分析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收集本校大學生學習投入與學業成績的相關數據,指導學生運用統計軟件,建立大學生學習投入與學業成績之間關系的回歸模型。這樣做大大提高了實踐教學的效果,在實驗中,通過動手能幫助學生理解該課程中一些抽象概念和理論,同時利用所學的方法和技巧,讓學生獨立完成研究型的小課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改革了考核方法

        課程的考核方法是教學中重要的一個環節。現在該課程的考核方式與其他課程基本上類似,期末考試成績占80%(或70%),平時成績占20%(或30%)。現行的考核方式不盡合理,不能全面的評價學生的整體成績,所以我們進行了改進。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采取了靈活多樣的多種方式相結合的考核方法。就是將傳統的單一閉卷考試方式改為閉卷與開卷相結合、平時考核與期末考試相結合的靈活多樣的考核方法。閉卷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對概率統計概念、理論的掌握程度;開卷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對概率統計方法的掌握程度,通過設計一些與教學相關的、應用性的綜合型案例,采用數學建模的形式,讓學生完全自主的運用所學方法去分析、討論和解決實際問題。平時考核的方式采取多種形式,包括平時的作業訓練、學習小結及撰寫課題小論文等。課題小論文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小課題,通過學生對這些課題的分析、討論、總結及撰寫論文的過程,達到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促進了自主學習的目的。多樣的考核形式,既增強了教師教學的靈活性,又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增加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培養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思維,達到了明顯的教學效果。

        5.總結

        第2篇:統計學學科概論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表現形式;中國式抽象;非實體性

        論文摘要:(1)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現代設計與繪畫藝術基礎教學成長的最佳土壤。(2)現代設計與繪畫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努力求發展.求現代。更要溯源。(3)由西畫表現形式出發,重啟中國文化傳統未來發展的價值取向。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經千載,魅力依然,在世界藝術之林永放燦爛奪目的光輝。其中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是祖先留給我們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它是我們藝術創作中最為常見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也為我們現代繪畫藝術與設計教學及創作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為我們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表現內容與形式?,F代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是現代設計與繪畫的訓練基礎,是培養設計師美術家形象思維和表現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認識形態和創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礎學科。民族傳統文化是這門設計與繪畫藝術基礎教學成長的最佳土壤。作為一門藝術,把民族傳統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斷創新的動力源泉與實踐基礎,同時設計藝術與繪畫藝術也可以從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中不斷得到滋養與有益的補充。在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內核與靈魂的最終展現,是以本民族文化為支撐的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的主流。隨著當代科技的不斷發展。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再次面臨嚴峻的挑戰。國外教學體系在中國年輕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是不容回避的社會現實;然而縱觀中國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的發展方向,20世紀60至80年代出現的當代繪畫藝術及設計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歷史時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確的發展方向。

        現今傳統中國畫已漸行漸遠,不知怎的,這些畫讓人想起趙無極。我們天天對“現代”的努力已傾向于將傳統連根拔起??扇羰鞘チ烁?,那就是再“現代”也不是中國的“現代化”,而是“同化’。在現代設計與繪畫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努力求發展、求現代,更要溯源。否則,無根無源,便是毀滅,是用“現代”在消蝕我們的傳統。中國畫即“近”而“遠”。很“近”的物體塑造卻獲得一種悠遠滄桑的感受;“實”而沒有放棄空靈、自由,同時又在超逸的味道中獲得一種雋永的境界。我們不應為觀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層面,而是向縱深走去;這個“縱深’就是中國的“像”與“境界”。境:境界是中國文人曾在山水中遙望的“彼岸”,是中國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對于中國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靈的“境”。如果說確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現”(或日“中國式抽象”)存在的話,那它的目的不是導向“絕對理念”,而是指向生氣氰顯的“境”。我們之所以如此選擇是因為宋元山水畫不僅代表了“中國古典文藝繁榮”時代的“高峰體驗”,更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變的空靈之境。象:為我們展現中國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國畫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義”。作為傳統的靈魂之所在,是中國藝術“現代化”的結點。“象”是一個世界,它代表宇宙與人的禪機,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實體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寫實”,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經驗讓我們相信,只有實證化的探索才能確證,在現代繪畫與設計中從內里真正建立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與“當代”的溝通與跨越;這不僅指理論學術,也是指創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當代繪畫與設計教學基礎如何發展的走向。

        我們傳統的繪畫根源實際上是從宋元山水人手打開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間。借助西畫表現的結構化的形式創新之所長,在個人繪畫與設計的語言中找到了發展的空間維度。由此出發,或者我們可以重建某種主體意識重啟中國文化傳統未來發展的價值取向?!爸袊幕木辰?屬于不同的文化體系,方式、概念內涵不盡相同”,以心象靜觀字宙之氣韻流變,以山水遙望體悟人格與自然一體的彼岸之境;這無疑在重視中國山水美學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脈搏。而在深層意義上,它對我們當代藝術教學對民族文化的反思與覺醒,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如前所述,作為“象”與“境”的世界,其意義不僅僅是激活我們民族原有的流變、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識,激活一種求新求變的精神動力;更是在這種“宇宙之境”上與現代思維的同步與超越。如果說我們現代繪畫與設計在基礎教學中再不把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寶藏更好的發展起來,我們的現在藝術教學將會成為歷史的罪人。當今國際上站在最前沿的現代物理學家們已識到了這種宇宙本質的“非實體性”,他們的論證已證明中國傳統“象”的范疇所具的深遠的世界意義,中國的文化將會引領世界文化。最后無論是從畫家和設計師,還是從民族文化考量:這是一條擺脫世俗浮躁氛圍,秉持超越信念,又發揚中國精神文脈的“當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要按照我們自己的國情出發,把我們傳統文化切切實實的融入到當代繪畫與設計教學中。

        第3篇:統計學學科概論論文范文

        關鍵詞: 圖書館學研究方法方法論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 G25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0)01-0111-04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Library Science Papers Research Methods

        Jia ErpengYi Jinghan(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Henan, 450001)

        Si Miaomiao(Library, Hu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Bio-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Relevant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support the completion of the science research. So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library science system. Through a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academic articles published in 11 library journals, this article sums up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method application in library science in our country,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of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methodology; survey analysis

        CLC number: G250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0)01-0111-0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茖W研究是富有創造性和藝術性的活動,方法是科學研究的工具和途徑,圖書館學研究過程也與科學的研究方法不可分離。圖書館學研究方法是在繼承一般科學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而進行融合與發展,形成自己學科的研究方法體系。隨著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范圍的擴大、研究對象的復雜,其研究方法呈現出多樣性特點。從多個角度對其進行研究,既促進了我國圖書情報事業的發展,反過來又進一步刺激了研究方法的多樣化。本文以11種圖書館學專業期刊2006~2008年所刊載論文為數據源,分析論文的研究方法,試圖總結出圖書館學研究方法的規律及其發展趨勢。

        1我國圖書館學方法論的研究

        圖書館學研究方法,是圖書館學學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它使得圖書館學研究能夠準確、充分地揭示研究對象的本質與規律,是圖書館學研究的保障;另一方面,整個圖書館學的研究中對方法的研究不能偏廢,方法研究是學科研究內容的一部分。[1 ]我國圖書館學方法論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1年劉迅先生在《圖書館學通訊》上發表了《要重視圖書館學方法論的研究》一文。緊接著喬好勤先生在該刊1983年第一期上刊登了《試論圖書館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2 ]運用統計方法對《圖書館學通訊》等三種專業刊物1980~1981年發表的學術論文研究方法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圖書館學方法論的三層次說法,即圖書館學的研究方法可以分為哲學方法、一般科學方法和專門科學方法。隨后出現了有關圖書館學方法的大量學術論文,還有一些著作,如王崇德的《圖書情報方法論》。[3 ]

        從宏觀上看,圖書館學方法論的三個層次基本得到認同。對一般科學技術研究方法的探討,也分為三個層次,最底層是具體的技術層次,中間層是一般的研究方法層次,最高層則是哲學層次。[4 ]圖書館學的一般科學方法,主要是指引進和移植相關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運用于圖書館研究,可分為:信息獲取方法(主要指調查法、統計法、試驗法和歷史法等),信息加工方法(主要指老三論、新三論等)。[5 ]對圖書館學專門方法探討的文章很多,雖然還沒有統一的認識,但是普遍認為文獻計量學方法和引文分析法是典型的圖書館學專門方法。另外從研究的性質來分,圖書館學的研究方法也可以分為定性和定量方法。隨著對此研究的深入,圖書館學方法論體系會不斷地得到完善。

        3數據來源

        在數據收集中,筆者選取了11種圖書館學專業期刊:《中國圖書館學報》、《大學圖書館學報》、《圖書情報工作》、《圖書館雜志》、《圖書情報知識》、《圖書館》、《圖書館論壇》、《圖書與情報》、《圖書館理論與實踐》、《圖書館建設》、《圖書館工作與研究》作為調查對象,具體統計了2006年~2008年間各期刊學術論文使用研究方法的情況。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知網,小部分數據來源于各期刊主頁。在數據統計中,去除了一些信息資料類文章,如征文通知、會議通知等(見表1)。

        4數據統計分析

        本文總共統計了8159篇學術論文,通過對所選的各篇學術論文,逐篇分析其篇名,個別文章查閱了摘要、正文等詳細信息,根據各科學研究方法的含義,歸納每篇論文采用的科學研究方法,并將其研究方法歸納為15小類(見表2)。由于每篇文章采用方法很難準確判斷,有的文章采用了多種研究方法,所以從表2中可以看出,最后的論文合計總數(8273篇)大于調查的論文總數(8159篇)。在計算各類研究方法的論文占調查總數的百分數時,是除以調查總數(8159篇),所以百分數之和是(101.3997%)而不是100%。

        (1)理論分析法

        運用理論分析法的主要是一些分析歸納與概念推理類研究,以及思辨類的學術論文。從表2中可以看出,采用理論分析法的學術論文共2904篇,占調查論文總數的35.593%,理論分析法是我國圖書館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研究方法的運用主要受到學科性質和研究任務影響,圖書館學從目前來看應該屬于社會科學,而且人文色彩比較濃厚;我國圖書館界也有重理論的現象,這與國外主要以定量方法為主、重應用有很大不同。隨著其它學科背景研究者的加入,看問題的視角會有所變化,相應的研究方法也會多樣化。社會科學的發展是由定性方法向定量研究過渡的過程,圖書館學科也要注重定量分析方法的應用。

        (2)操作實驗法、調查研究法

        在調查的學術論文中,運用操作實驗法的共有830篇,占到總數的10.173%。這類論文主要研究技術性的問題,比如系統開發設計、數字圖書館建設、網絡信息資源開發組織等。隨著圖書情報工作環境、研究對象的變化,圖書館學研究關于技術的內容會越來越多。

        調查研究法是社會科學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圖書館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調查是獲取原始數據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圖書館學研究中主要進行抽樣調查,通過問卷、網絡來收集數據資料。采用調查研究方法的學術論文一共745篇,占總數的9.131%,調查方法的運用在調查數據中占有很大一部分,說明研究更貼近實際問題。

        (3)實例分析法、歷史方法

        實例分析法通常是以具體的實例來介紹經驗或說明問題,論文中主要是以國內比較著名的大學或科研院所圖書館、國外有名的圖書館等為例子進行分析,對于其它圖書館的建設、信息資源開發服務起到了借鑒作用。

        歷史方法主要用于論述關于圖書館事業史、人物評價、文獻學、目錄學等內容的論文,是一種傳統的研究方法。有的期刊專門開辟了關于圖書館事業史、文獻學的專欄,歷史方法的論文在調查論文中占到了7.501%。

        (4)系統方法、管理學方法

        系統方法主要是用系統的思想,從整體的角度來觀察問題,這種方法對我們認識研究起到很大作用。雖然有的文章不能明顯地看出是運用了系統方法,但是系統方法貫穿于觀察問題的整個過程。管理學方法是將管理學的方法移植在圖書情報學的研究中,圖書館在機構建設、運營方面都要運用到管理學的知識方法。

        (5)數理方法、文獻計量學方法、比較法、經濟分析法

        數理方法主要是數學方法在圖書情報學研究中的應用,是一種定量的研究方法。采用數理方法的學術論文有304篇,占調查論文總數的3.726%。數學方法的運用,也說明圖書館學研究者正在試圖定量地揭示研究對象,隨著本學科逐漸走向成熟,這一方法將繼續普遍化。

        文獻計量學方法是用數學和統計學方法,對文獻量、作者數、詞匯數等的定量化研究。調查的論文中運用此方法的占到3.199%,在調查論文中占到的比例比較低。文獻計量學方法也應用于其它學科研究,從CNKI數據庫中我們以“文獻計量”為題名,可以粗略地檢索到600多篇論文,內容涉及很多其它學科研究。

        比較方法也是比較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通過對多個相關事物或事物的各部分之間進行比較,揭示其共同點和差異點。

        經濟分析法是將經濟學的方法運用到圖書館學的研究當中,研究內容包括圖書館營銷、資源共享效率評價、紙質資源與電子資源的經費問題、資源服務的經營模式等等。

        (6)控制論方法、引文分析法、內容分析法

        明顯運用控制論方法的論文很少,調查中只有79篇。占到總數的0.968%。但是控制論的思想在很多論文中都有所體現。

        引文分析法是利用各種數學及統計學的方法對科學期刊、論文、著者等的引用和被引用現象進行分析,以揭示其數量特征和內在規律的方法。在所調查的論文中,明確使用引文分析法的有23篇,占總數的0.282%。引文分析法作為圖書情報學科的一種專門方法,運用也很廣泛。在CNKI中用“引文分析”作為題名可以檢索到1200多篇論文。

        內容分析法產生于傳播學領域,是一種客觀的量化方法,是從大量樣本進行特征識別的系統方法,具有統計性,是一種從公開資料中萃取情報的重要方法。因為它是新方法,統計中只有6篇。

        (7)其它

        其它中包括有專利分析方法、社會網絡方法、SWOT分析法、法律分析方法、心理學方法、美學方法、傳播學方法、醫學理論方法等等。

        5我國圖書館學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

        5.1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

        根據表2數據,我們可將研究方法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定性方法,包括理論分析法、實例析法、歷史方法、系統方法、管理學方法、比較法、經濟分析法、控制論方法,百分比總共占到61.62%;第二類是定量方法,包括操作實驗法、調查研究法、數理方法、文獻計量學方法、引文分析法、內容分析法,百分比總共占到26.584%。從數量來看,定量研究方法所占比例比起定性方法還很小,這是由于理論分析法的比例太大。對于圖書館學的科學研究,目前來看定性方法用的多一些。但對于具體問題,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各有特點,用哪種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理論分析法是一種定性研究方法,在學科研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定性方法缺乏科學的數據支撐,其理論分析就顯得沒有深度和廣度。隨著學科的發展,定性與定量研究方法相結合是發展的趨勢。圖書館學情報學領域已經大量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如調查研究法、數理方法、文獻計量學方法等。定量方法的運用使研究更精細、更科學,站在定量的角度解釋圖書館學情報學的內在規律,從而在廣度和深度上推動學科的發展。[6 ]

        5.2現代信息技術的影響越來越大

        隨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圖書館學的研究內容產生了巨大變化,與網絡信息、信息系統等有關的技術性研究論文數量會不斷增多。在表2中,操作實驗法所占比例為10.173%,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新技術的發展還為經典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新的實現工具。[7 ]研究這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數據采集,以網頁形式的網絡調查、用即時通信(instant messaging)軟件(如QQ)的調查、[8 ]電子郵件調查等,這些都為更好地完成調查提供了多種途徑。隨著搜索引擎的運用普及,搜索引擎的服務器記錄和保存了用戶與搜索引擎的交互過程,這種數據稱為使用記錄(transaction log),使用記錄分析(transaction log analysis)成為一個研究熱點。另外,計算機還可以輔助研究者進行定性數據分析等。在文獻計量學的基礎上產生了網絡信息計量學方法,在引文分析方法的基礎上出現了鏈接分析方法,這都是現代信息技術對研究方法的影響。

        5.3吸收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

        表2中的管理學方法、數理方法、經濟學方法、內容分析法等都屬于移植其它學科的方法,占10.85%?!捌渌闭?.185%。這些都說明了圖書館學研究中移植了許多其它學科的理論或方法。

        在學科的發展中,一方面要具有從其它學科吸收養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能為其它學科提供養分。隨著圖書館學科研究隊伍的壯大,研究者會大量借鑒其它學科的研究方法,會產生新的研究方法,如內容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當然我們不能盲目地去移植新的研究方法,而要與圖書館學情報學本學科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將其融入本學科研究之中,通過適當的研究方法來為研究服務。

        5.4實證方法的應用

        調查研究法、實例分析法就屬于實證性研究方法,從表2中的數據中就可以看出,共占到17.061%。近些年來研究者也開始注重實證研究(evident-based studies)方法,[9]它是在獲取研究對象客觀數據材料的基礎上,通過數據分析,考察研究對象各有關因素的相互影響及其影響方式,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它是觀察法、實驗法、統計法等的綜合運用。實證研究通過實際數據分析,連接了理論與實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圖書館學研究水平、學術地位的提升。

        總之,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各種研究方法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或者是有適用的條件。定性與定量研究方法的結合將成為圖書館學方法的主流,新的方法與新的技術將得到更多的應用。利用多種先進技術手段來收集數據、分析數據,綜合多種研究方法來探討復雜的研究問題將會越來越多。所以研究方法的運用將是多元化發展,合理的研究方法體系應該是多種研究方法的有機結合與互補,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對研究對象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鄧小昭.信息管理研究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33.

        [2]喬好勤.試論圖書館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J].圖書館學通訊,1983,(1):54-62.

        [3]王崇德.圖書情報方法論[J].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4]楊建軍.科學研究方法概論[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6:1-24,395-409.

        [5]羅方等.我國圖書館學方法論研究的現狀及趨勢[J].圖書館建設,2006,(2):19-20.

        [6]邱均平.文獻計量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60-283.

        [7]華薇娜.我國80年代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狀況的定量分析[J].情報學報,1995,14(3):218-225.

        [8]金武剛等.圖書館員網絡社區信息交流行為實證研究――“大旗底下”QQ群個案分析[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8,(5).

        第4篇:統計學學科概論論文范文

        1.二十一世紀的環境科學——應對復雜環境系統的挑戰

        2.地理加權回歸及其在土壤和環境科學上的應用前景

        3.人居環境科學發展趨勢論

        4.環境科學專業認識實習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

        5.全球及中國周邊地區資源環境科學數據庫構建

        6.學術期刊專業化、集群化發展初步探索與實踐——以“地球與環境科學信息網(EES)”為例

        7.環境科學研究合作網絡分析

        8.基于人居環境科學視角的歷史文化名村整治規劃研究——以湖南省張谷英村為例

        9.穩定同位素在環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進展

        10.“人居二”與人居環境科學

        11.不同國家基于健康風險的土壤環境基準比較研究與啟示

        12.關于環境科學基本理論問題的若干思考

        1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環境科學資助狀況分析

        14.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及其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

        15.鎘同位素技術在環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進展

        16.GIS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

        17.人工神經網絡方法在環境科學領域應用進展

        18.中國環境科學研究熱點及其演化——基于文獻計量學方法的量化分析

        19.鎘同位素體系及其在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中的應用

        20.地質統計學在環境科學領域的應用進展

        21.人居環境科學的探索

        22.論環境管理思想與環境科學的協同演進

        23.貝葉斯最大熵地統計學方法及其在土壤和環境科學上的應用

        24.環境科學應用型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

        25.基于重慶本地碳成分譜的PM2.5碳組分來源分析

        26.人居環境科學的發展特點與規律——基于中國知網的文獻計量分析

        27.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發展態勢文獻計量分析

        28.國際地球科學與資源環境科學發展戰略分析

        29.我國環境科學學科半衰期分析

        30.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探討

        31.環境損害評估:國際制度及對中國的啟示

        32.土壤環境基準/標準研究需要解決的基礎性問題

        33.單體分子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在海洋科學及環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34.環境科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35.山地人居環境科學研究引論

        36.廣州市中心城區環境空氣中揮發性有機物的污染特征與健康風險評價

        37.中國農田土壤重金屬富集狀況及其空間分布研究

        38.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創新能力培養方式的探索

        39.基于SOA的環境科學數據共享平臺設計與實踐

        40.中學化學教師環境科學素質調查研究

        41.上海市秋季大氣VOCs對二次有機氣溶膠的生成貢獻及來源研究

        42.綜合性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43.論環境科學與工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途徑

        44.丹江口水庫遷建區土壤重金屬分布及污染評價

        45.EOS-MODIS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與研究進展

        46.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質量監控

        47.地方理論——邁向“人-地”居住環境科學體系建構研究的廣義思考

        48.農業院校環境科學專業學科群建設及課程體系設置

        49.我國揮發性有機物定義和控制指標的探討

        50.地理信息系統在環境科學領域的開發與應用 

        51.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

        52.渾河上游(清原段)水環境中重金屬時空分布及污染評價

        53.長三角地區秸稈燃燒排放因子與顆粒物成分譜研究

        54.以創新人才培養為導向 創建天津市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55.人居環境科學視域下的川西林盤聚落保護與發展研究

        56.環境科學專業復合型人才創新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

        57.滇池表層沉積物氮污染特征及其潛在礦化能力

        58.環境問題的由來、過程機制、我國現狀和環境科學發展趨勢

        59.環境科學專業教學體系改革及發展模式探討

        60.高等學校環境科學專業化學課程體系建設、改革與實踐

        61.太湖表層沉積物重金屬賦存形態分析及污染特征

        62.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

        63.2006~2009年我國超大城市霾天氣特征及影響因子分析

        64.環境科學專業核心知識單元與核心課程設置實踐

        65.環境科學領域學術論文中常用數理統計方法的正確使用問題

        66.論環境科學專業的特色建設

        67.人居環境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村莊整治規劃初探

        68.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與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69.綠色校園建筑節能設計——以復旦大學江灣校區新建環境科學樓為例

        70.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體系研究

        71.“環境科學概論”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研究

        72.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的建立——環境科學在中國體制化的案例研究

        73.高校環境科學專業就業分析及培養模式探析

        74.太原市采暖季PM2.5中元素特征及重金屬健康風險評價

        75.普通高校環境科學專業英語教學中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

        76.多重分形理論在環境科學領域的研究進展 

        77.空間信息統計學在環境科學領域的應用進展 

        78.鄉村人居環境:人居環境科學研究的新領域 

        79.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及其方法論

        80.資源環境科學多維信息平臺研究

        81.論圖書剔舊的標準——以環境科學類圖書為例

        82.機動車尾氣排放VOCs源成分譜及其大氣反應活性

        83.環境科學與工程類本科專業就業分析及培養模式探討

        84.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 以人為本的普世哲學

        85.紅外光譜技術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與展望

        86.環境科學類專業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

        87.2013年夏季典型光化學污染過程中長三角典型城市O_3來源識別

        88.分子印跡技術在環境科學領域中的應用

        89.關于環境科學研究主體、任務及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構的思考

        90.環境科學專業實驗課程體系改革與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研究

        91.基于國際視野構建高等學校環境科學專業創新課程群——以陜西師范大學為例

        92.基于本體元模型的環境科學知識庫研究與構建

        93.2011年春季沙塵天氣影響下上海大氣顆粒物及其化學組分的變化特征

        94.大氣細顆粒物(PM2.5)在環境科學中的研究簡述

        95.分子環境科學與亞穩平衡吸附理論研究進展

        96.環境科學專業基礎化學課程改革與實踐

        97.嘉陵江流域人居環境建設研究

        98.環境科學專業各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與方法研究

        第5篇:統計學學科概論論文范文

        關鍵詞:大課堂體系;產業金融;長效機制

        一、多元聚合的“大課堂”體系涵義

        多元聚合的“大課堂”體系的涵義:由于學校資源有限,為了保證大課堂體系的有效實施,需要引入多元外部資源予以支持和保障。鑒于此,拓寬渠道,打造平臺,形成了政府資源、金融機構資源、企業資源、學術團體資源和高校資源五元聚合的教學資源網絡,并創新機制,以不同方式融入到第一、二課堂的大課堂體系。其中,第一課堂,是指學校教師按照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的要求,在課堂內組織的以系統傳授某一學科知識為主要內容的理論和課堂實驗教學活動,在校內組織學生實訓、科研活動、學術報告、學科競賽和自主實驗等活動。第二課堂,是指在校外進行的專業實踐、社會實踐等計劃內、外教育活動。在大課堂體系中,實現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及素質和培養。

        二、產業金融人才培養的“大課堂”體系

        (一)“大課堂”體系中的知識傳授

        知識,在實證意義上,作為人改造自然過程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積淀,一個人不能再現所學知識,便無法建構知識應用、操作能力。在產業金融人才的培養的大課堂體系中,產業金融的知識體系主要通過第一課堂傳遞,具體內容包括:學科基礎課程群(經濟學、統計學、計量經濟學、會計學、管理學等)、專業課程群(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國際結算、金融市場學、證券投資學、CFA教程導論、金融衍生產品、產業金融概論、產業投資理論與實務、產業投資基金、企業并購與重組、當代中國經濟專題等)、實踐類課程群(證券投資學、公司理財、產業金融概論、產業投資理論與實務、企業與個人信用管理、經濟分析與SPSS等)、專業選修課程群(金融工程、項目融資、FECT等)。

        (二)“大課堂”體系中的能力鍛煉

        能力,指主體可勝任某種操作的本領,設計操作活動所須具備的主觀條件和實施方式。能力雖為知識的基礎,知識只有外化為可產生某種效率效度的操作力,才被視為能力。在產業金融人才培養的大課程體系中,基于第一課堂知識,實現學生能力的培養,在此過程中,學生須基于對知識的記憶、理解,運用多種思維方式對知識內容作分析、綜合、判斷和推理,來進行使知識向能力有效轉化的訓練。具體到產業金融人才培養的能力主要包括:對宏觀經濟運行態勢的分析能力、提出融資方案的能力、投融資方案可行性研究能力、投融資風險控制能力等。

        (三)“大課堂”體系中的素質培養

        素質,指主體的智力與非智力形態及其要素的總和,是主體綜合能力的體現。在產業金融人才培養的大課堂體系中,通過第一課堂的知識積累和能力訓練,第二課堂綜合素質的打造,使學生具備政治思想素質,職業道德素質,金融業務素質,金融技能素質,風險心理承受素質。綜上所述,知識、能力和素質,表現為遞進包涵關系:知識是能力的基礎,二者又是素質存在的邏輯前提。“大課堂”體系是指:以學生為中心,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科學與人文相結合,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形成第一、第二課堂二位一體的立體化大課堂體系,在兩個課堂中分階段推進基礎夯實,技能培養,能力鍛煉的層疊化培養體系。

        圖1 多元聚合的“大課堂”體系

        三、“大課堂”體系保障運行的長效機制

        (一)制定了管理機制與管理章程

        創建了“學院組織,內引外聯;專兼結合,共同指導;分類培養,自主管理”的運行管理機制,并制定了管理章程。章程規定學院安排專兼職領導與教師負責統一組織協調大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內引外聯,合理有序調配各種教學資源融入;組建由相關政府部門負責人、金融機構、企業家、著名專家學者等組成的金融學專業指導委員會,規定指導委員會常態化的活動機制,共同完成對 “大課堂”實施方向、方法的有效性的指導,確保對市場需求的最大貢獻度;規定“大課堂”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分類培養,同時依托學院學生社團,在教師指導下,實行學生自主管理,選拔優秀學生協助教師輔導,充分發揮高年級和技術骨干學生的作用,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傳幫帶。

        (二)實施多元化的長效激勵機制

        實施多元化的長效激勵機制,包括創新學分機制和學生評價機制,激勵學生全方位參與。如參與金融機構實習并取得相關機構優秀評價的學生可獲得相關學分;通過金融專業資格考試的學生,相關考試科目可獲得對應學分等;對獲得相關學科競賽等獎的學生給予表彰和獎勵,在評定獎學金、保送研究生、保送出國留學中加分,在就業時優先向用人單位推薦。

        (三)構建與外部資源的長效合作機制

        構建與外部資源的長效合作機制,與研究團體、企業、金融機構形成互惠互促具有可持續性的合作模式。如學院與蕓祥投資公司合作籌建產業金融研究中心,蕓祥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培養學生投資能力的同時為蕓祥提供了智力勞動;蕓祥提供實際研究課題,學生通過調研完成畢業論文的同時為蕓祥提供了調研資料;蕓祥進入課堂為學生提供投資實證案例,學院組建由5名投資專業教師構成的專家團隊,對投資方案進行全面解析并為蕓祥提供參考意見;此外表現優異的學生可直接獲得蕓祥及其合作伙伴的工作機會,同時為蕓祥提供了優質的人才資源。

        參考文獻

        [1] 石娟. 高等教育場域中高校“位置”分層的社會學分析[J]. 教育學術月刊. 2010(10)

        [2] 王坤; 劉家瑞; 張海濤. 基于場域理論的三大課堂整合問題研究[J]. 科技創業. 2012(8)

        第6篇:統計學學科概論論文范文

        【關鍵詞】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Abstract]The Tourism Administration in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is mainly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o train high-quality talents professional. Basic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lity of its graduates need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ethnic areas and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restricts th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scheme. Taking the Undergraduate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as an example, we believe that national institutions in the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tourism management training plan, should take the training to fully meet the application type,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region innovation type, composite type of tourism management talents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Keywords] tounisn managanent specialty;the cultivation scheme

        二戰以后,旅游業以其特殊需求獲得了飛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后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我國的旅游業在改革開放后30多年來也實現了由起步到快速發展這樣一個巨大的轉變,特別是近10多年以來,伴隨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和人們對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旅游市場對旅游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在任意增加,在這種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被認為是最具發展潛力的專業之一,為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包括民族院校在內各大高校幾乎都設置了旅游管理專業,基于此,加強新時期民族院校旅游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是實現我國民族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學設置和民族地區旅游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一、民族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教育現狀及存在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和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許多民族地區紛紛利用自身

        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為適應民族地區旅游經濟發展的需要,民族地區高校幾乎也都開設了各類層級的旅游管理專業,大力進行該行業人才培養需求。

        由于受歷史、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國家開發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從開始先對是比較滯后的。而當時民族地區在這方而的人才培養兒乎是一片空自,僅僅依靠于臨時性的旅游職業培訓而非嚴格意義上的旅游教育,沒有真正形成民族地區旅游高等教育的規模和格局。致使民族地區的旅游高等教育的超常態發展,在辦學理論和實踐上存在許多問題,這方面的問題主要有:民族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教育規模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和條件要求,培養目標有待于進一步明確,培養層次定位比較模糊;專業設置有待于進一步規范;課程體系設置有待于進一步優化;教學模式落后,學生專業實踐教育建設滯后,專業師資資力量薄弱有待于進一步提升,教師隊伍建設滯后于旅游經濟的發展。

        通過對旅游教育界和實業界人士的調查問卷,許多人士普遍認為,旅游管理人才必備的能力和素質依次是:有效的溝通能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能力,決策能力,策劃能力,領份能力,樂于變革,首創精神,繼續自學的能力,計算機技能,實踐學習的能力,外語能力,團隊觀念,企業家精神,倫理適德,國際知識,與旅游業有關的社會文化知識,世界與旅游地理知識。

        通過對民族地區旅游管理專業教育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分析,我們認識到民族院校培養旅游管理專業人才應適應民族地區旅游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實際社會文化環境的背景下,更新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觀念,改革培養方式,實現學生由傳統的純理論知識被動學習向創新型、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目標方向轉變,要實現這一轉變,就必須制定科學合理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實踐環節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湖北民族學院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1.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適用現代旅游業發展需要,具備較高的現代管理理論素養和系統的旅游管理專業知識,具有人文素質、國際視野、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能在各類旅游相關企事業單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機構等從事經營、管理、策劃、咨詢、服務等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2.基本規格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旅游經營管理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分析和解決旅游管理問題的基本能力。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能力和素質:

        (1)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科學的學習和思維方法,具有運用旅游管理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3)熟悉我國關于旅游業發展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4)了解國內外旅游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趨勢;

        (5)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創新思維能力;

        (6)掌握創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7)具備較高的外語水平,擁有較好的國際交流能力;

        (8)了解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規等基本知識,了解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及相關知識。

        3.學制及授予學位

        學制:四年;授予學位:管理學學士

        4.主干學科及相近專業

        (1)主干學科:工商管理、經濟學

        (2)相近專業:酒店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

        5.主要課程

        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統計學、經濟法、管理學、管理信息系統、旅游學概論、服務管理、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飯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經濟學、中國旅游地理、旅游市場營銷、旅游心理學、旅游財會基礎、旅游英語、旅游企業公共關系、旅游法規、旅游文化等

        6.主要實踐性環節

        入學教育、軍事技能訓練、公益勞動、暑期社會實踐、形勢與政策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科技創新與素質拓展、學年論文、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導游業務綜合實驗、民族文化旅游素質實訓、旅行社經營管理實務、導游實務、餐飲管理實務、前廳與客房管理實務、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實務、旅游景區服務與管理實務等課程實踐

        7.主要專業實驗

        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學、飯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

        8.畢業學分要求

        學生畢業需修滿規定的學分。通識課程60學分,其中必修課程50學分、選修課程10學分;學科基礎必修課程36學分;專業核心必修課程42學分;個性模塊課程8學分,其中限選課程8學分,任選課程0學分;實踐教學64學分;創新能力8學分。共計218學分。

        三、培養特色及有關措施說明

        1.培養特色

        以旅游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以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具備素質為基本內容,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同時,注重其個性發展。

        2.有關措施說明:

        (1)構建“專業獨立招生、校企聯合培養”下的“5+3”培養模式

        旅游管理專業產業人才培養計劃項目實行獨立招生,學生進校后,在學校的前5個學期完成旅游管理要求的通識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的學習任務;后3個學期在企業完成相關的專業理論課程和實踐教學過程,通過理論與實踐階段的學習和訓練,切實實現旅游管理專業產業人才培養計劃的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2)開設個性化的培養方向

        在個性模塊中,根據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現有旅游業發展現狀和發展戰略目標,設置了酒店管理、旅行社服務與管理、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三個專業方向選項模塊,以提高學生發展的個性。

        (3)加強學生民族文化旅游知識與能力的培養

        在實踐教學中,開設了《導游業務綜合實驗》、《民族文化旅游素質實訓》等課程;設置了培養和提升學生旅游綜合素質的“6個一工程”:即:每個學生至少會唱一組民歌、會跳一組民族舞蹈、舉辦一場旅游禮儀展示與競賽、組織一臺“民族文化與旅游”為主題的歌舞節目、撰寫一份民族文化與旅游的調查報告,舉行一場民族文化與旅游為主題的知識競賽。通過上述相關課程的學習,不斷提升學生的民族文化旅游知識與能力,使之更好的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旅游業發展服務。

        (4)加強校企聯合培養、不斷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通過與恩施富源國賓、上海亞灣酒店、北京國新樹人酒店、恩施旅游集團等相關旅游企業簽約建立專業實踐基地外,校企雙方還聯合制定了學生專業實踐的企業培養方案,強化導游業務、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景區資源規劃與開發等課程的實驗與實踐,其中企業階段學生學習的學分達到52學分,占總學分的1/4以上;所有實驗實踐教學學分占總學分比例達到73學分,占總學分的33.4%以上。

        (5)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建立以課程實驗、補充性實驗、創新性實驗為主體內容的實驗體系,構建科技創新與素質拓展方面的實踐創新環節,以及任選的課程實踐項目,輔之以導師制的培養體制,來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作者簡介:

        王孔敬,(1973―)男,重慶奉節人,副教授, 碩導,博士,博士后,主要從事區域旅游研究。

        第7篇:統計學學科概論論文范文

        【論文摘 要】文章在市場調研及網絡資料收集基礎上,對重慶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場競爭中,重慶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專業存在著一定的競爭,突出表現為專業發展方向的細化,專業認知度存在較大差異,專業依托背景與專業需求存在一定缺口,專業發展方向和教師個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問題,提出了旅游管理專業差異化發展定位,認知度提高,專業需求和教師個人研究統一的發展對策。 

        旅游管理專業是隸屬于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方向,其主要培養目標是適應我國旅游業高速發展的需要,培養旅游業急需,具備旅游業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學生畢業后可在各類旅游業管理部門、星級飯店、大中型旅行社、名勝景區、院校和科研單位從事相關工作。主干課程有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統計學、會計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學、旅游營銷學、經濟法、旅游學概論、旅游經濟學、飯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規、資源規劃與開發、導游業務、旅行社經營管理、旅游英語等。

        重慶市設置本專業的普通本科高校數量較多。據統計,重慶設置旅游管理專業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學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學生人數約為5000~10000人。學校類型有公立和私立民辦兩種。本研究選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旅游管理專業、重慶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旅游管理專業、重慶師范大學旅游學院、重慶教育學院旅游系、三峽學院旅游系、重慶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旅游系、重慶工商大學旅游與國土資源學院進行分析,以期對其發展進行分析并找到發展對策。

        一 研究方法介紹

        一個專業的合理發展需要從依托背景、師資隊伍、學生認知、專業定位及課程設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點,因此對一個專業的發展現狀分析需要從這五個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專業都依托其所在學?;驅W科而存在。學校性質和發展將影響到一個專業的長遠發展。文科類院校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觀思維能力較強;理工科院校則邏輯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較強,思維較為規范和有條理性;綜合性院校則二者兼備,交叉度較高。學科背景對專業發展競爭也有較大影響,我國旅游管理所開辦學科背景主要有三類:一是地理學科背景,其空間思維能力較強,適合旅游規劃總體設計,這部分比重最大,約為40%多;二是管理學科背景,其突出宏觀管理理念應用,具有較高的宏觀管理能力;三是歷史學學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質提高上具有優勢。

        2.專業定位及課程設置

        專業定位是基于對相同專業市場競爭對手、自身實力和社會對專業需求分析基礎上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制訂。它決定專業課程設置方向和學生將來的專業就業競爭力。專業課程設置是基于專業定位基礎上的課程合理安排設計,主要體現為課程開出的先后順序、課程群性質合理劃分及配置等。

        3.師資隊伍

        專業發展和競爭實力關鍵在于師資力量。專任教師學歷背景、研究方向最好與專業方向有機統一;其職稱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實力,同時也將影響到專業競爭優勢。

        4.實驗體系

        專業競爭必須考慮實驗體系因素。旅游管理專業具有在重視基本理論基礎上更突出實踐動手能力、專業個性,實驗體系中的師資配置、儀器設備、實踐體系等都直接關系到專業培育人才的合格與否。

        5.社會認知

        社會認知主要是指社會對本專業的認知認同度。社會認知度高低將決定和影響專業招生效果和專業學生就業意向選擇,同時也是檢驗專業所在院系人才培養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

        二 重慶市旅游管理專業發展現狀分析

        通過實地走訪和網上資料收集,按照前面專業發展分析路徑,我們將重慶市內七所高校相近專業各要素進行態勢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專業所依托學科背景和學校背景,其影響到學生對其認知度和專業競爭地位。據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學校背景存在較大差異,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權點的211重點建設高校,有的是無碩士授予權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學科背景也有較大區別,總體看分為三類:一類是依托管理學學科背景,如西南大學、重慶理工大學;一類是依托地理學學科背景,如重慶師范大學旅游學院、重慶教育學院、重慶三峽學院;一類是依托文學學科背景,如重慶工商大學依托思想政治專業和中文專業,重慶交通大學旅游系設置在人文學院下。

        2.師資力量

        師資力量也是反映一個專業實力的重要指標。它主要通過師資數量、師資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師資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標來綜合體現。七所高校本專業師資競爭態勢:在職稱結構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級職稱比重分別為58%、16.9%、47%、46%、51%、54%、40%,具有較大的差異。究其原因較復雜。在研究方向上,就專業接近程度上,地理學和管理學與旅游管理專業知識結構接近度最高,重慶工商大學和重慶交通大學專業接近度存在一定問題。在科研獲獎上,西南大學最靠前,重慶師范大學次之。在學歷結構上,七所院校中,重慶三峽學院和重慶理工大學稍為落后,但總體結構較為合理。

        3.實驗體系

        旅游管理專業的高應用性、專業特性要求實踐實驗體系的完備。實驗實踐主要體現在實驗體系構成、實驗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實驗人員配置等。七校實驗體系如下:在實驗師資配備上,三所院校無專業實習實驗老師,一般由任課老師擔任實習員,這會增加教師工作負擔,影響教師開設實習環節的積極性。在實習基地和實習體系建設上,西南大學明顯落后其他院校,這可能是該專業不太受學校重視所致。在實驗儀器和設備上,西南大學、重慶理工大學和重慶三峽學院較為滯后,可能是認為旅游管理專業實習訓練只要場地,不需要太多的儀器和器材設備所致,也有可能是專業定位所致。

        4.專業定位及課程設置

        專業定位是否準確、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斷專業定位的重要指標,一般可以通過專業描述和授予學位體現。課程設置是否匹配專業定位,課程開出先后順序是否合理,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選修課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與專業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標之一??傮w看來,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進行差異化定位,有的偏重于傳統的酒店方向,如重慶工商大學、重慶教育學院、重慶三峽學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會展旅游、旅游策劃等,如重慶師范大學、重慶理工大學、重慶交通大學。就課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專業定位和課程匹配度都還尚可,但課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較大差異,重慶工商大學選修課比重過大,西南大學專業主干課比重大,其余學校都是3∶3∶4,一般來講,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群專業要求3∶3∶4比重較合理。

        5.認知度

        認知度是一個人或社會對某事的整體看法及評價。社會對一個專業的認知了解程度將影響其專業方向選擇,認知模糊或認知度較低則要求專業在發展時必須進行改進或調整。認知度包含專業知曉度和專業美譽度。知曉度可以通過利用google搜索引擎進行網絡資料收集,其結果為:西南大學旅游系1710000條,重慶理工大學旅游系1020000條,重慶交通大學旅游管理系987000條,重慶工商大學696000條,重慶三峽學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條,重慶師范大學旅游學院636000條,重慶教育學院旅游系606000條。西南大學的網絡認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學院整整多出一倍。專業美譽度通過專業就業率和專業就業流失率測算,據中國旅游報報道,重慶地區旅游專業學生專業就業率僅為30%,專業就業流失率則高達到65%。

        三 重慶市旅游管理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各院校專業定位特色度不夠,同質化現象突出,與市場接軌性不高

        按現代市場競爭理論,高校專業發展需要尋求差異化定位,以求立于不敗之地。據前統計,僅有重慶理工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重慶交通大學進行了專業方向上的差異化發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傳統的旅游管理大專業下的傳統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進行專業拓展時考慮市場變動需求不夠,主要是旅游行業發展變動趨勢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特征方面,會議會展和專題旅游方向并沒有得到應有重視。

        2.專業社會認知度不高

        根據前面分析,在知曉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較大差異度,導致學生選擇報考學校時,存在較大偏好度。專業就業率上總體偏低,說明專業教育存在較大問題。專業就業流失率較高說明專業市場吸引度不高,這與旅游業屬于朝陽產業不相匹配。

        3.師資背景與專業匹配協調度不高

        在教育部學科專業設置中,旅游專業隸屬于管理學學科,但僅有兩所高校選擇設立在管理學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師師資大都具有地理學或中文學科背景,雖然可以從不同學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內容,但旅游專業思維畢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學的時空思維,中文文學的想象發散思維。

        四 重慶旅游管理專業發展對策

        1.拓展專業范圍,實時發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設置旅游管理專業高校中,除西南大學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來自于重慶本地,所以其專業定位和拓展面臨較大競爭壓力??紤]重慶其余高校競爭實際情況和重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旅游管理專業可以進行放大或縮小兩個層面專業發展定位。所謂放大型專業定位就是突破傳統旅游專業局限于遠距離和長時間研究特征,進行全方位休閑專業定位。這樣一方面學生就業面較寬,另一方面也可以結合教師不同的學科專業特長。縮小型專業定位就是在傳統旅游管理專業大方向基礎上進行分市場群體的專業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務酒店課程群設置,瞄準重慶商務客源日益增大趨勢;旅行社方向深化專題旅游課程群設置,瞄準旅游發展的個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趨勢;同時新增會議展覽服務管理方向應對重慶建設長江上游經濟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劃方向,因為本科旅游專業競爭不是服務技能競爭,而是營銷策劃競爭,是創新能力競爭。

        2.外引內聯,提高社會專業認知水平

        所謂外引,就是進行培養方式的改革,改變傳統的、單一的課堂閉門式模式,通過進行與旅游產業界、旅游政府部門的聯合合作進行訂單式復合型人才培養;內聯指旅游管理專業開設在地理學科和中文學科背景基礎上的高??梢耘c校內外管理專業進行聯合培養,提高學生的宏觀戰略管理能力。

        3.培養師資隊伍,專業發展與研究方向有機統一

        通過進修、在職攻讀學位、學術交流、企業顧問等方式提高部分非專業教師的專業水平??膳c國內外知名的旅游管理專業院校進行合作與專任教師培養。讓教師參與國內外知名酒店、景區、旅行社和旅游規劃公司實踐合作,擔任見習經理或管理咨詢顧問。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旅游學術年會交流或論壇研討,積極與旅游理論前沿領域接軌。

        參考文獻

        [1]樊信友.關于我校旅游管理專業建設的幾點思考[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s1):25~26

        [2]田鳳.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畢業了,就業了嗎?[n].中國旅游報,2010.7.28

        [3]胡弼成、陳遠位.盡快為高校學生開設思維課程[n].科學時報,2010.6.1

        第8篇:統計學學科概論論文范文

        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課程研究的回顧

        在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課程研究方面,已有一些學者開展過相關研究。文獻檢索結果表明,張建國[1]、張於倩等[2]、羅必良等[3]、羅攀柱等[4]、季莉婭等[5]、雷慶勇等[6]、李紅[7]等學者都針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開展過一些相關的研究,這為筆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例如,張建國提出,“農林經濟管理”作為一級學科,在設置本科階段的專業時,考慮到暫時還無法進行農林整合,所以可以將農業經濟管理類專業與林業經濟管理類專業分列,但是在課程設置方面只要在教學過程、學時安排上各自有所側重即可[1]。張於倩等通過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調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要合理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加強專業課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要組織編寫專業主干課程統一的教學大綱和統編教材;課程教學內容的調整要體現前沿性、科學性、實用性,要少而精,實現整體優化;要擴大專業選修課的備選范圍,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職業取向選擇課程模塊;要不斷改進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2]。羅攀柱等提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應該包括農林業經濟理論和政策、資源與環境、企業經營、基礎經濟理論和管理理論以及農林業技術與實踐課程5大模塊;同時,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更應該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加大實習類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比重[4]。季莉婭等以仲愷農業技術學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為例,分析了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完善課程體系建設、更新課程內容、適當增加深度、創新教學管理體制、完善實習制度等完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建議;同時,建議采取科學地安排教學環節、舉辦專題講座、開設選修課、抓好畢業設計環節等具體的措施,以擴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5]。

        雷慶勇等根據吉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理論課程教學的實踐,從素質教育理念出發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理論課程體系的構建和教學模式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提出了具體的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建議[6]。李紅在闡述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的必要性和分析現行課程體系所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優化課程體系的途徑,將課程分為8個模塊,即公共必修課模塊、公共選修課模塊、學科共同課模塊、專業基礎課模塊、專業課模塊、選擇性專業課模塊、實踐教學模塊、素質拓展模塊[7]。上述學者的研究成果為我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發展與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借鑒。但是,前人的研究主要是采取自上而下的研究邏輯,而缺乏基于學生視角的“自下而上”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從了解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校本科生對課程設置的想法、態度和需求出發,開展了課程設置情況的調查研究,以期為下一步的教學計劃修訂和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

        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課程的設置情況

        我國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原來分為農業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和林業經濟管理本科專業,1998年調整高等院校本科專業目錄時,才將這2個本科專業調整為1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目前,全國共有54所本科院校開設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由于歷史原因,20世紀50年代,我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全面照搬前蘇聯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專業性,適用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高等教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不斷進行調整,目前本科階段的課程體系以經濟管理理論和知識為主體,專業課程結合農林學科的特點設置,農林2方面的知識都會涉及。但是,由于農科類院校與林科類院校的特點和教學資源各有不同,所以通常農業院校(如中國農業大學等)構建的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偏重于農業經濟管理,而林業院校(如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等)則偏重于林業經濟管理[2]。目前,在開設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的高等院校中,偏重于農業經濟管理的院校較多。袁振國在《當代教育學》中對“課程設置”作了如下定義:“課程設置即教學計劃,是課程的總體規劃。

        它依據一定的培養目標選擇課程內容,確定學科門類及活動,確定教學時數,編排學年及學期順序,形成合理的課程體系?!盵8]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傳統的課程設置結構屬典型的“三層樓”構架,即最底層為公共課,中間層是專業基礎課,最上層是專業課。公共課也稱公共必修課,是指任何專業的學生都必須修習的課程,主要有政治理論課、德育課、外語課、體育課等。專業基礎課是指高等學校開設的與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直接聯系的基礎必修課程,包括專業理論基礎課和專業技術基礎課。專業課是指高等學校為某一專業的學生開設的修習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的課程,是根據國家對某一種專門人才的業務要求設置的,是專業教學計劃的中心組成部分[9]。根據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使用的2007版教學大綱,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及學分分布情況詳見表1所示。

        三、基于學生視角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課程情況調查

        (一)調查設計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旨在了解目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學生對專業課程設置的認識、滿意度、看法和建議;調查對象為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2005~2008級在校本科生;調查時間為2009年5月。調查問卷的總卷包括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總體認知情況的綜合調查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查2部分內容。其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查又分為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調查3個部分。大學1~4年級的調查問卷在個別題目上略有差異。本次調查向4個年級學生(共計250余名)發放問卷240份,每個年級各發放問卷60份,調查覆蓋率達96%;成功收回有效問卷200份,問卷有效率為83%。

        (二)調查分析

        1.學生對專業課程設置的認知情況

        問卷統計結果顯示,在參與調查的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中,對專業課程設置情況“非常了解”的學生有8人,占被調查總人數的4%;“比較了解”和“一般了解”的學生分別為66人和78人,占被調查總人數的39%和43%;而“不太了解”和“一點也不了解”的學生分別占被調查總人數的23%和2%。通過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詳見圖1),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對教學大綱了解程度的高低與學生所在年級的高低呈正相關關系;其中,2006級本科生對教學大綱“不太了解”的比例略大于2007級,這與北京林業大學2007年修訂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學大綱后對2007級學生加大了這方面的宣傳力度有關。圖1各年級學生對教學大綱的了解程度從以上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和專業的課程設置在了解和認識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從整體上講,學生對專業的了解和認識程度高于對專業課程設置的了解和認識程度。同時,1、2年級的本科生對專業的了解程度明顯低于3、4年級學生,對課程設置的了解程度略低于3、4年級學生,這說明大學新生在剛入學時沒有系統地對所學專業的情況進行了解。這種情況可能引起本科生在專業認知方面存在偏差,沒有明確的學習方向,從而導致到了高年級才對當初的行為和選擇后悔。因此,為了提高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對專業和專業課程設置的認知程度,引導學生朝著專業培養目標發展,在本科生入學之初,就應該對其進行系統的專業概論方面的知識傳授,讓學生正確認識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了解專業課程的設置狀況和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以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發展觀。

        2.學生對課程設置的滿意度

        針對“學生對課程設置滿意度”的調查,問卷設計了“課程涉及的內容”“課程結構與體系”“開課時間”“教師授課方式”“課程難易程度”“學時安排”和“課程考核方式”等7項內容,將滿意程度分為“非常滿意”“較滿意”“一般”“較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5個等級。調查結果詳見表2所示。從表2可以看出,學生對調查的7項內容并不是非常滿意;尤其是對“課程結構體系”“開課時間”和“學時安排”等3項內容,不滿意率相對較高。為了進一步分析影響“學生對課程設置滿意度”的因素,調查假設性別、年級和畢業打算是影響“學生對課程設置滿意度”的重要因素,并運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進行了進一步研究。方差分析的實質是在多個正態總體等方差的假設下檢驗各總體均值是否相等的假設檢驗問題。所謂單因素,就是指所要分析的問題中只有一個變量(因素),如方案、決策等。在本文中,這個變量就是“學生對課程設置的滿意程度”,而這些不同的“滿意程度取值”又稱為“學生對課程設置滿意程度”這個因素的不同水平。本文將學生對“課程涉及的內容”“課程結構與體系”“開課時間”“教師授課方式”“課程難易程度”“學時安排”“課程考核方式”等7項內容的滿意程度按照不同的性別、年級和畢業打算分別進行方差分析,分析結果詳見表3所示。

        根據表3所示的方差分析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不同性別的學生對“課程涉及的內容”“課程結構與體系”“開課時間”“教師授課方式”“課程難易程度”“學時安排”“課程考核方式”7項內容的滿意程度都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這說明不同性別的學生對課程設置的滿意程度沒有明顯差異,即性別因素對“學生對課程設置的滿意程度”沒有顯著的影響。

        (2)不同年級的學生對“課程難易程度”“課程考核方式”的滿意程度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對“課程涉及的內容”“課程結構與體系”“開課時間”“教師授課方式”“學時安排”的滿意程度存在顯著差異(p<0•05)。其中,不同年級的學生對“課程涉及的內容”的滿意程度存在十分顯著的差異(p<0•01)。這說明年級因素對“學生對課程設置的滿意程度”有著明顯的影響。通過樣本均值(詳見表4所示)可以看出,整體上2005級和2006級學生對“課程涉及的內容”“課程結構與體系”“開課時間”“教師授課方式”“學時安排”等項內容更為滿意,而2007級和2008級學生對“課程涉及的內容”“課程結構與體系”“開課時間”“教師授課方式”“學時安排”等項內容的滿意程度相對偏低。

        (3)畢業去向打算不同的學生對“課程結構與體系”“開課時間”“課程考核方式”等項內容的滿意程度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對“課程涉及的內容”“教師授課方式”“課程難易程度”“學時安排”等項內容的滿意程度存在顯著差異(p<0.05);其中,畢業去向打算不同的學生對“課程難易程度”的滿意程度存在著十分顯著的差異(p<0.01)。這說明畢業去向因素對“學生對課程設置的滿意程度”有著明顯的影響。通過樣本均值(詳見表5所示)可以看出,畢業后打算深造的學生對“課程涉及的內容”“教師授課方式”“學時安排”等內容更為滿意;而畢業后打算就業的學生對“課程難易程度”更為滿意,對“課程涉及的內容”“教師授課方式”“學時安排”等項內容的滿意程度較低。

        3.學生對公共基礎課設置的看法

        在本文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階段的公共基礎課主要包括英語、數學類、計算機類、體育類和思想政治類課程。在“學生對加強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力度的看法”的調查中,幾乎出現了一邊倒的狀況,詳見圖2所示。調查統計結果顯示,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認為,英語作為公共基礎課程,是最需要加強教學力度的;其次是計算機類和數學類課程。而認為體育類和思想政治類課程最需要加強教學力度的學生數較少。因此,在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今后的課程設置改革中,應適當考慮加強英語、計算機類和數學類課程的教學力度,尤其是對英語課的課程安排和教學力度應當予以重視,以切實加強學生基礎知識體系的構建,為培養適應新世紀需求的人才打好基礎。針對學生關注度最高的公共基礎課程———英語課,項目組進行了深入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認為英語課應該在6個學期都開設的學生人數較多,占被調查人數的43%;認為英語課程應在4個學期開設的學生人數占被調查人數的38%;其余19%的被調查者選擇了“其他”選項,包括有的被調查者不清楚英語課程合理的開設時間。此外,有的被調查者提出前4個學期開設英語必修課程,第5學期開設英語選修課程,以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求選擇是否繼續英語課程的學習。同時,對“大學英語4級考試應該放在哪個學期”的調查,有47%的被調查者認為應該放在大學1年級上學期,有38%的被調查者認為應該放在大學1年級下學期;而認為應該放在大學2年級上學期和大學2年級下學期的被調查者分別為10%和5%,所占比例非常小。

        這相對于實際情況———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大學英語4級考試放在大學2年級下學期而言,與學生自身的需求形成了較大的反差。因此,在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今后的課程設置中,應適當考慮將大學英語4級考試放在大學1年級進行,或者可以允許同年級學生有梯度地自愿選擇參加大學英語4、6級考試的時間。在對計算機類課程的調查中,90%的被調查者認為有必要加強此類課程的設置,以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其中,被調查者對計算機應用軟件、數據庫、統計分析軟件、辦公自動化等課程的期待較高。而目前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階段所開設的計算機類課程較少,僅有1門必修課“計算機應用基礎”和1門專業選修課“辦公自動化”,這與當代社會對大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要求略有脫節。因此,在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今后的課程設置中,可以考慮適當增加計算機軟件應用等操作類課程;并根據經濟類課程的需要,增加一些經濟分析軟件類專業選修課程,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提高自身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以及對經濟管理類軟件有一定的了解。在有關“數學課程難度”的調查中,認為數學課程“很難”“較難”的被調查者分別有42人和79人,占被調查學生總數的21%和38%;認為數學課程難度“一般”的占31%;而認為數學課程“較易”和“太容易”的比例較少,僅占被調查學生總數的10%。這說明有近60%的學生認為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開設的數學課程難度較高。因此,建議可以略微降低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數學課程的難度,以適應更多學生的要求。

        4.學生對專業基礎課設置的看法

        在本文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階段的專業基礎課主要包括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經濟法、統計學原理、會計學基礎等課程。本次問卷調查對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目前開設的6門專業基礎課的開設時間進行了調查,詳見表6所示。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希望開設專業基礎課的時間集中在本科階段的前3個學期,其中認為管理學、經濟法、微觀經濟學等專業基礎課應在第1學期開設的被調查者所占比例較大。而實際上,在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2007版教學大綱中,這3門課的開設學期分別為第1學期、第1學期、第2學期??梢?管理學和經濟法這2門課程的設置時間符合大多數學生的期望,微觀經濟學課程的設置時間(第2學期)與大多數學生的要求(43%的學生要求第1學期開設)略有偏差,但總體而言也是可以接受的(要求在第2學期開設微觀經濟學課程的學生比例為37%)。同時,認為宏觀經濟學和基礎會計課程應該在第2學期開設的學生所占比例較大,這比教學大綱規定的實際開設時間均提前了1個學期。由于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在理論上有一定的聯系,是構成西方經濟學的2大部分內容,所以應在連續的2個學期分先后開設;而基礎會計課程是會計學科的基礎,學習該課程前需要有一定的經濟管理知識的鋪墊,因此教學大綱規定這2門課程在第3學期開設是有其道理的。此外,認為統計學課程應該在第3學期開設的學生所占比例較大,與教學大綱規定的在第5學期開設有一定的差距,建議在今后的調整中予以適當考慮。

        盡管個別課程的設置時間與學生的看法和要求有差距,但從整體上看,目前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安排與學生的期望趨于一致。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專業基礎課程循序漸進式的課程設置能夠得到大部分學生的認可。從學生對專業基礎課授課內容的期望來看(詳見圖3所示),學生最希望授課內容有使用價值,其次是希望授課內容生動有趣。調查發現,許多學生認為課程的講授者是何種級別并不那么重要,能夠學到有用的知識才是最關鍵的。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在“專業基礎課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孰輕孰重”這一問題上,認為專業基礎課應該更注重理論講解的學生占被調查學生總數的8%,認為應該更注重結合實踐的占39%,認為應該理論講授與實踐都兼顧的占43%,認為應該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來確定理論講授與實踐的重要程度的占10%。此外,調查結果顯示,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認為專業基礎課可以采取的課程考核方式包括閉卷測試、開卷測試、撰寫小組論文或研究報告、撰寫個人論文或研究報告;而且選擇這4種課程考核方式的學生比例均在25%左右,并未顯示出明顯的差別。

        5.學生對專業課設置的看法

        在本文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階段的專業課分為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2大類。專業必修課主要包括農業經濟學、林業經濟學、林學概論、森工概論、林業統計學、環境經濟學、林業政策學、自然資源經濟學等。專業選修課主要包括區域經濟學、項目管理、組織行為學、國際貿易、市場營銷、辦公自動化、交流與溝通、財政與金融、企業會計學、國民經濟管理學、保險學、發展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合同法等。

        調查結果顯示,對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所開設專業課程的難度的判斷,63%的被調查學生認為“難度一般”,23%的被調查學生認為“較難”,4%的被調查學生認為“很難”;而認為“較易”和“很容易”的學生分別僅占9%和1%。由此可見,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的專業課難度適中,能被大多數學生所接受。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在“專業課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孰輕孰重”這一問題上,認為專業課應該更注重理論講解的學生占被調查學生總數的5%,認為應該更注重結合實踐的占44%,認為應該理論講授與實踐都兼顧的占43%,認為應該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來確定理論講授與實踐的重要程度的占8%。相比較而言,認為專業課應該更注重結合實踐的學生比例比認為專業基礎課應該更注重結合實踐的學生比例略高,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學生認為專業課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與專業基礎課實踐教學的重要性相比,前者更重要。

        調查結果顯示,對“目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是否能滿足學生需求”這一問題,表示目前的課程設置“可以滿足”自己需求的學生占5%,認為“基本滿足”的占32%;而認為“不是很滿足”和“完全不能滿足”的共占63%,所占比例較高。同時,從不同年級學生的角度來看,學生認為專業課“不是很滿足”和“完全不滿足”自己需求的比例從大學1年級到大學4年級逐級上升,而認為專業課“可以滿足”和“基本滿足”自己需求的比例則逐級下降(詳見圖4所示)。這可能與低年級學生接觸專業課較少、尚未對專業課有清晰和正確的認識有關。而高年級學生接觸專業課較多,并且面臨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就業范圍相對較窄等就業壓力,所以高年級尤其是大學4年級學生認為專業課無法滿足自己需求的比例相對較大。

        圖4各年級學生對專業課滿足需求的看法調查結果顯示,對“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應加強哪方面課程的設置”這一問題,被調查學生關注度最高的是實踐類課程,其次是農林類課程和經濟類課程;認為應該加強管理類課程的學生人數最少。這可能與目前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所開設的實踐類課程和有關農業、林業知識的課程相對較少而學生又希望獲得更多的這方面知識有關。因此,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在今后的課程設置中,應該考慮加大實踐類和農林類課程的教學力度,以適應農林經濟管理作為一門綜合學科的要求。

        四、完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建設的幾點建議

        通過調查與分析發現,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對課程設置的看法和需求與目前實際的課程設置存在著一些不一致性。因此,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在今后的課程調整和完善過程中,可以考慮從以下方面入手,不斷優化課程體系,以提高專業人才的培養水平。

        (一)加強宣傳和引導,提高學生對專業及其課程設置的認知度和滿意度

        通過調查與分析發現,目前部分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對專業性質和專業基本情況的總體認識不清;不少學生不清楚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對未來的發展方向處于迷茫狀態,不熟悉自己所學專業的課程設置現狀,同時又對當前的課程體系存有看法,有著較迫切的課程改革需求。因此,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應進一步重視專業概論課程的設置與教學。例如,增加專業概論課程的學時;由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教授為學生開設專題講座,講述專業發展的歷史、現狀和前沿問題等;由院系領導為學生開設專業講座,講述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將來的科研方向和本科畢業生的就業趨向。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有一個宏觀、正確的認識,才能消除學生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偏見。此外,還應在新生入學之初,開設“大學學習學”等學習指導類課程。這不但對學生學習專業有所幫助,而且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方向和個人發展方向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考慮學生的需求,科學地安排公共基礎課程

        通過調查與分析發現,在公共基礎課程設置方面,大多數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更加關注英語、計算機類和數學類課程。學生希望能夠在大學1年級完成英語、數學類公共基礎課程的學習,并且89%的學生希望大學英語4級考試能夠在大學1年級進行。同時,90%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開設計算機應用類課程和統計軟件應用課程。因此,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對傳統的課程體系應進行系統化調整,科學合理地安排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可考慮進一步壓縮思想政治類課程的學時,將大學英語4級考試提前到大學第2學期進行;應增設專業英語和應用文寫作等課程,開設統計分析軟件課程,并適當調整相關課程的開設時間,協調好課程間的前后銜接。

        第9篇:統計學學科概論論文范文

        [關鍵詞] 生態學 人才培養 思路 關鍵途徑

        自上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同時帶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包括生物多樣性喪失、環境污染、全球氣候變暖、水資源危機、能源危機等,加強生態建設與環境治理,實現既能滿足當代人們生活的物質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生存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已成為廣泛共識。生態學研究及其專業人才培養日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目前,全國40多所高校開辦了生態學專業,并滲透到一大批相關專業,為我國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培養和輸送了大量的專業人才,有力促進了國家經濟、生態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教育觀念和社會人才需求的根本轉變,高等教育在面臨發展機遇的同時,也肩負著歷史的重任。如何培養適應新形勢下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是高等教育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我國“十七大”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方針,增強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須積極探索與完善高質量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改革與創新途徑,調整和優化專業培養方案,從而適應新形勢下對生態學專業本科人才的需求。

        一、培養目標的準確定位

        生態學專業高質量本科人才培養的準確定位是:根據我國生態與環境建設對生態學專業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培養生態意識強、綜合素質較高、創新能力強的人才,使之具備系統的生態學理論基礎和實驗技能,能在農業、林業、環境保護、城市規劃、資源管理部門以及相關行業從事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技術和管理工作,也可為從事生態學研究的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培養奠定扎實的基礎。

        二、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師資建設滯后于生態學的發展

        一方面,國內大多數高校生態學專業成立時間相對較短,因而存在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的現象。另一方面,雖然生態學作為一門學科起步較晚,但其發展日新月異,不斷出現新的分支學科,如濕地生態學、分子生態學和全球生態學等,課程設置需要與時俱進,這對專業教師形成新的挑戰,要求專業教師不斷更新自身知識體系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生態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應用性。

        2.課程體系結構不甚合理,實習基地較為單一

        不同課程之間存在內容明顯重疊現象。比如,城市生態學、普通生態學中關于生態學基礎知識理論部分重疊較多,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甚至導致厭煩情緒。在許多高校,尤其是新設生態學專業的高校,注重理論教學,但對實踐教學重視程度不夠,與實踐相結合的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實習基地相對單一,穩定性和持續性不足,嚴重影響到人才質量的培養效果。

        3.就業形勢影響學生對專業的正確認識

        隨著生活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意識日益增強。目前,社會對生態學人才的需求不容樂觀,生態學專業本科畢業生難以找到直接對口的工作,就業形勢較為嚴峻。因此,許多學生無法體會到生態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認為專業知識學的好與壞無關緊要,反正將來從事專業工作的可能性低,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

        4.重科研,輕教學影響生態學專業本科人才的培養質量

        高校教師由于面臨著科研、職稱晉升等多方面的壓力,難以妥善協調教學與科研的矛盾,或多或少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思想,投入的精力相對不足,也影響到生態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

        不容贅言,以上這些問題顯著影響生態學專業高質量本科人才的培養,因而需要進一步改革,并不斷完善和調整專業培養方案,促進生態學專業的良性發展。

        三、專業建設的改革與實踐思路

        改革總體思路:處理好基礎與專業、寬口徑與專門人才的關系。加強通識教育的培養,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具備多學科交叉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強化實踐,注重素質教育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2008年,筆者所在高校對生態學專業的本科培養方案進行了系統的調整和優化,主要包括改革和優化課程模塊與體系,加強實踐教學體系,修訂教學大綱與更新課程內容等三個方面。

        1.改革和優化課程模塊與體系

        以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為目標,重新構建和優化了課程體系結構,將原有的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和課外教學體系等三部分組合優化成理論課和實踐環節兩大部分。在理論教學體系中,將公共課、科學與技術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和專業方向課程等四大模塊調整為公共必修、專業基礎、專業課程等三大模塊,課程模塊更為清晰完善。在課程體系中,加強了素質教育類課程的比重,必修、選修課程中增設人文、社會科學等模塊,構建了生態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多學科交叉的課程體系。

        選修課學分比例和可選課程增加,以拓寬學生選擇范圍,滿足個性發展的需要。在新的專業教學計劃中,降低了理論課程教學的“重心”,理論教學總學時數由原來的2476學時減少至2052學時,實踐教學課程學分比例由原來的18.3%增加到目前的28.7%,進一步強化學生實驗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為了滿足部分同學繼續深造學習的愿望,在新的課程體系中,增加了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等課程的學時數。新增“專業導論和科研基本方法概論”指定選修課,旨在加強生態學專業入門教育,使學生對生態學研究方法和內容的認識,培養其專業學習興趣。在專業基礎選修課中,新增了生態實驗分析技術與方法,其目的在于增加學生對相關先進儀器的了解和使用,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同時,增設了生態規劃、CAD等應用性強的課程,以適應將來就業發展的需要。

        2.加強和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在實踐教學體系中,主要以強化能力培養為目的,改革現有實踐模塊,具體包括:(1)進一步明確實驗實訓教學、教學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論文等各環節的功能,使其與課堂理論教學以及彼此之間既有聯系,又有明確的分工,形成循序漸進,以培養動手能力為目的的綜合實踐體系,避免了以往的重復或脫節。(2)將實驗教學從理論課程脫離,共獨立開設了十五門實驗實訓課。(3)更新了實驗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開設了必做、選做、綜合型實驗和設計型實驗。(4)單獨設立素質拓展與創新環節。

        3.修訂教學大綱,更新課程內容

        在課程體系結構與模塊優化之后,教學大綱修訂是教學內容更新的具體體現,也是教學體系優化的保證。在修訂生態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組織重新編寫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程教學大綱。

        實驗教學課程優化的關鍵在于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求在現有課時和經費條件下,與時俱進,結合專業需要,整合原有實驗課內容,開設一些內容新穎,技術先進,與生產、科研密切的實驗,以替換相對陳舊的實驗內容。與教師科研課題有機結合,增加一些實踐性較強的綜合實驗內容。

        綜合型和設計型實驗的特點表現在實驗內容的復合性,實驗手段與方法的多樣性,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它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理論知識、全面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并能夠加深學生對一些基本實驗操作規程的認識。

        四、高質量本科人才培養的關鍵途徑

        1.揚長弊端,形成自身特色

        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是以人才規格類型多樣化、質量標準多層面、辦學形式多元化為特征。堅持分類分層次專業建設指導原則,就是要鼓勵各類學校根據自身特點適當調整教學內容,給高等院校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促使各類學校逐步辦出自己的專業人才培養特色,提高學生的競爭力,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

        2.構建有效平臺,培養創新型人才

        積極創建大學生科技創新平臺,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和實踐操作能力。目前,大多數學生主要通過畢業論文的形式參與科研課題研究,但畢業論文環節一般在最后一個學期實施,由于面臨就業或者考研等壓力,其效果受到較大影響。因此,設置大學生科技創新課題、實驗室創新課題等,促使學生提前涉獵研究前沿,鍛煉其獨立科研工作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為培養高質量的科研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3.建立激勵機制,提高培養成效

        目前,在不少高校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其目的是為了挖掘具有研究潛力的科研人才,豐富本科生研究成果。但在研究生擴招的新形勢下,本科生導師制面臨流于形式的尷尬境地。因此,應適當加大本科生導師工作量的核算,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另外,建立鼓勵機制,對成果顯著的學生和指導教師予以獎勵,包括物質獎勵或者學分獎勵,使高質量人才的培養目標真正落到實處。

        4.豐富教學手段和方法,增加教學效果

        充分運用現代化先進技術,包括多媒體技術,網絡教學、雙語教學等先進教學手段和方法,優化理論和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意識。

        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是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可以大大提高課程的信息量,通過色彩逼真、形象直觀的演示教案,使教學更具生動性和靈活性,有利于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強化教學效果。

        網絡教學則有利于延伸教學時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參考資料,拓寬學生的視野,對學生進行輔導并得到學生的反饋,可以較好地實現師生之間的及時互動,提供一個學術和情感交流的平臺,彌補了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提高學生學習的靈活性和自主性,激發學習興趣并提高學習效率。

        雙語教學作為教學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創新型人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使用雙語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充分接觸國外相關課程研究的最新成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英文表達思維意識和能力,從而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交流能力強的創新性人才奠定扎實基礎。

        5.改革考核方式,豐富評估手段

        考核方式多元化,改革傳統上單一的以考試成績評價和判斷學生學習效果的基礎上,增加不同的考核形式,比如,小型學術性論文的撰寫、專題討論等,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水平和能力。

        高質量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和模式應與時俱進,適應變化的新形勢,這要求我們更新觀念,改革與探索生態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社會需求,也是確保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前提。對于生態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的改革與思考,其效果有待于實踐的檢驗,并不斷完善,從而進一步提高本科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章家恩,駱世明,秦鐘,等.我國高校生態學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方向探討[J].應用生態學報,2009,20(7):1630-1634.

        [2]周捍東.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林業教育,2003(6):29-31.

        [3]沙景榮.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分類發展的實質[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4):62-64.

        [4]陳書濤,胡正華,肖瓊,姚祁芳.關于生態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J].氣象教育與科技,2008,31(3-4):16-19.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 亚洲AV首页在线 | 久久99情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 天啪天天久久久久久久久噜噜 | 亚洲成在人线久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