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傳統文化的經典范文

        傳統文化的經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的經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傳統文化的經典

        第1篇:傳統文化的經典范文

        一、李玉剛演唱的部分歌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

        中國傳統文化含義極其廣泛,李玉剛演唱的部分歌詞不同程度地包含了眾多傳統文化元素。將這些傳統元素滲入到歌詞中并與旋律結合起來,使聽眾在享受音樂的同時也感受到一些傳統文化的魅力。下面詳細分析歌詞中體現出的三種主要傳統文化。

        第一,與中國書畫藝術的完美契合。我們以李玉剛演唱的《水墨丹青》和《落墨》這兩首歌為例,即可看出這些歌詞與中國書畫藝術之間有明顯的聯系。

        《水墨丹青》的詞總體上給人清新悠遠的感覺,歌名就體現出了很強的書畫藝術韻味。詞中有這樣一句:“柔中帶剛、橫平豎直,強調神韻的工法;墨分五色,不同色調、不同的用法。”這里包含了書畫藝術的幾個特征:剛柔并濟,講究神似,墨分五彩。“剛柔并濟”不僅是中國書法的特征,它也迎合了中國的中庸之道。“剛”就是在用筆中要求每一筆畫都要用得有重量、有力度,形成一種立體感和動勢。“柔”即在行筆時要恰到好處地掌握筆畫間的微妙變化,一筆一畫富有節奏感和彈性。“講究神似”是要求書法做到形神結合,如點若“高山墜石”,橫如“千里陣云”。“墨分五彩”的說法在繪畫中用途居多。五彩是指黑、濃、淡、干、濕。[2]只有把濃、淡、干、濕相結合,墨色交錯變化,中國畫才能獨顯其風韻。此外,歌詞中還說到“水墨丹青可以形容景色的靈動之美,可以比喻手法的行云流水”,以及《落墨》中一句“線條有如裙擺飄蕩”,則道出了書法繪畫中水與墨的轉變以及行筆時所表現出的靈動飄逸的美感。

        第二, 歌詞中所體現出來的戲曲藝術。以《夢青衣》和《盛世霓裳》這兩首歌曲為例,即體現了戲曲的水袖藝術、戲曲與夢幻的結合以及京劇唱腔藝術。

        《夢青衣》體現了三個戲曲特征:其一是《夢青衣》中“長袖揮如流水”所體現出的水袖藝術。水袖就是戲曲服裝袖端拖下來的部分,用白綢或絹制成。戲曲演員通常通過“甩”、“撣”、“撥”、“勾”、“挑”、“抖”、“打”、“揚”、“撐”、“沖”等十種基本動作表現人物情感。[4]中國戲曲的特點之一就是歌舞結合,以歌舞演故事。梅蘭芳說:“中國戲曲的表演方法,是把舞蹈動作融化在生活里。人物登場,一舉一動都是舞蹈化的。”(梅蘭芳《我的電影生活》)例如在京劇舞臺上,演員用水袖象征性地輕點雙眼,使觀眾能夠看到劇中人物在哭,卻又不失形象美。[5]水袖是戲曲中“舞”的不可或缺的成分,水袖藝術的運用是戲曲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水袖功也是戲曲程式化動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南方劇種還是北方劇種,一個戲曲演員都應將水袖運轉自如。

        其二是中國戲曲與夢幻的結合。在我國古典戲曲中,自古以來以夢入戲或以夢命題的作品數不勝數,如元雜劇《蝴蝶夢》、《莊周夢》、《云窗夢》、《黃粱夢》。在我國,夢與文學的創作關系深遠。元代評論家湯顯祖、明代評論家謝肇等就提出“因情成夢”、“因夢成戲”、“戲與夢同”的重要論據。[6]在李玉剛的《夢青衣》中,歌詞第一句就是“夢里聽到一個聲音,陌生又熟悉”,開篇就創造出一種如夢似幻的情景。在歌詞中間,一句“蝶相追緊相隨,唯恐夢醒愛成灰”,最后以“猶記心頭夢魂消”作為本首歌詞的結尾,整篇歌詞以“夢”為線索、“青衣”為主線。此外,在李玉剛的《浣紗曲》這首歌詞中,首句是“一陣花香夢醒了千年”,尾句是“就讓此生不渝夢永遠”,唱出了歌中人物西施浣紗似夢,人生如夢。這兩首歌詞都是以夢入、以夢出,夢貫穿始終。

        其三就是李玉剛歌詞中體現的京劇唱腔藝術。《盛世霓裳》中“京腔京韻,夢繞紫禁”、“看我國粹,歷久彌新”、“聽幾許,天籟之音”以及《夢青衣》中“這聲音余音繞梁百轉千回”等句都體現出來。京劇的唱腔圓潤優美,表現力強烈,以“二黃”和“西皮”為主,簡稱“皮黃”。[7]在京劇唱腔中,唱的內容包括抒情和敘事兩個方面。首先是抒情,演員在唱抒情段時“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禮記?樂記》)例如《蘇武牧羊》中“望鄉”一場,蘇武被困北海,登臺遙望家鄉時的唱腔血淚交加,如泣如訴,唱出了蘇武此時壯志未酬和思念故國親人的無限哀愁。敘事的唱腔情感因素摻雜相對較少,唱詞通俗易懂。如《空城計》中諸葛亮唱的“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一段。念白是戲曲人物在舞臺上說的話,又叫“道白”,在不同場合能夠表達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四進士》“一公堂”一場中宋士杰的那段“小人宋士杰”的念白,由著名演員馬連良念得字字清晰又有層次,表現了人物的老練和飽經世故。京劇念白的語言具有音樂性,聲調起伏、夸張、明晰又富有節奏美,是京劇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與古代詩詞藝術相結合。以《歸去來兮》和《夢回春秋》為例,這兩首歌曲和古詩詞聯系頗深。

        《歸去來兮》是受古詩詞影響最深的一首歌,其歌詞形式是五言―七言―五言,例如“久阻歸期憶別離,時聞漏轉思鄉起……以身許國去,一別千萬里……浮光掠影昨日去,云淡風輕看今昔”,并在歌詞中大量運用了古詩詞常用的意象,如“秋風”、“明月”、“扁舟”、“歸期”等,并賦之以詩詞意境,演唱悠揚婉約。而《夢回春秋》這首歌在形式上是七言兼有雜言,在意境上更趨近于宋詞的“婉而細”、“幽而深”。除此,還有些歌曲則直接引用了一些古詩詞句子,如在《美人》這首歌中直接引用了李清照的“三杯兩盞淡酒”,《夢青衣》中“回眸一笑百媚生”直接引用白居易的《長恨歌》,“君子好逑競相邀”則化用《詩經?關雎》。這些詞句的形式、內容和意境共同構成李玉剛演唱歌詞中的詩詞藝術。

        二、大眾對李玉剛演唱的歌曲及表演形式的看法與評價

        藝術是大眾的,舞臺是觀眾的,一切藝術表演形式都與觀眾密不可分。我們從社會大眾著手調查,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生活環境的300人展開了對李玉剛舞臺表演形式的看法與評價的調查。這些被調查群體按年齡可分為15-25歲,共100人;26-35歲、36-45歲、45-60歲、60歲,各50人;其中15-25歲群體大部分為在校學生。經調查發現對于李玉剛演唱的歌曲和他這種舞臺表演形式,最受歡迎的是在60歲以上的老人群體中,其次是36-45歲的中年群體。如圖一所示。

        圖一 各群體對李玉剛的喜歡率

        調查還發現,當被問到最喜歡的表演形式時,前四個群體均以選擇傳統與流行相結合的最多。如表一所示。

        表一 大眾對不同表演風格的喜愛率

        (注:表中A、B、C、D、E分別表示15-25歲、26-35歲、36-45歲、45-60歲、60歲以上五個群體)

        此外,我們還調查了大眾對傳統文化的看法。如表二所示。

        表二 大眾對傳統文化的看法

        (注:表中A、B、C、D、E分別表示15-25歲、26-35歲、36-45歲、45-60歲、60歲以上五個群體)

        通過以上三個圖表可以看出,在15-25歲、26-35歲這兩個群體中,有很多調查結果是相似的。如在對傳統文化喜歡程度上數據接近,在所喜歡的表演形式上都是首選傳統與流行相結合的表演形式,流行排第二,傳統風格押尾。

        三、對大眾審美觀的概括及趨勢預測

        首先是15-25歲群體,他們是當代社會的新生力量,從他們的審美趨向中可看出未來社會的藝術表演方向。他們對李玉剛表演形式的喜歡程度以“一般”居多,占66.2%。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程度也可從表二中看出,表二說明這個群體大部分對傳統文化感興趣,但他們對傳統的藝術表演形式感興趣的只占16.5%,而對傳統與流行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占了大部分。這些統計數據表明,對于當今青年學生來說,傳統文化中有些部分不符合他們的審美觀,純粹的傳統藝術無法阻擋當代流行元素的沖擊。因此,傳統與流行相結合的表演形式逐漸進入他們的審美領域,26-35歲的群體也有類似情況。在36-45歲、45-60歲群體中,大眾對流行元素的喜歡程度逐漸減少,對傳統元素和流行與傳統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喜愛增多。在60歲以上的老人群體中,大部分易接受傳統風格的表演形式,不易接受純流行元素。在調查結果中,我們發現大眾最易接受的表演形式是傳統與流行相結合的表演形式,究其原因,可能是現代流行元素越來越多,人們對于逐漸泛濫的某些流行元素也司空見慣,而純粹的傳統表演方式中的某些部分又不符合當代人們審美觀的發展,適當加入傳統元素會使觀眾眼前一亮,增加新奇感。因此,傳統與流行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就成為人們的首選。以國粹藝術為例,傳統京劇在以前很受社會大眾歡迎,但現代關注國粹的人特別是青少年越來越少。李玉剛在表演京劇時,適當地移入各種現代元素,如加入現代舞蹈與音樂之后表現出來的藝術雖與傳統京劇不一樣,但形神俱美的特點并未丟失,這種方式帶動了許多人關注國粹、關注戲曲。

        文化與審美本來就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和親和性。就文化而言,本身就具有審美的性質,是人類審美活動的主要內容,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文化即審美。同時審美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充分展現出了人的精神特質。 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千古流傳下來的經典,傳統文化中包含的審美因素和精神特征又形成了文化傳統。但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并不是一個等同的概念,前者是在歷史變動中保持下來的文化元素,后者是先人已經創造出的具體的文化,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是一種既定的存在。[8]對于傳統文化,現在提倡“批判繼承”、“百花齊放”、“古為今用”。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一定有其自身的基本精神,這個基本精神是為本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并具有的,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普遍性的精神。它不僅對民族興旺發達起著積極作用,在民族危難時也是精神支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維系著民族的精神延續,決定著當代社會人們的審美傾向。當今社會變化萬端,人們的審美觀因人而異,但大眾的大致審美觀應是逐漸發展的。在傳統與流行中尋找一個中介,再將二者融合到一起,是現今令人最易接受的方式。

        論文所屬項目:西華大學“西華杯”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項目,基金資助:西華大學“西華杯”;本文通訊作者:呂蒙,聯系方式:

        參考文獻

        [1] 朱哲.中國文化講義[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2] 葉朗,費振剛.中國文化導讀[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3] 趙山林.詩詞曲論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 黃鈞,徐希博.京劇小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5] 石呈祥.京劇藝術――中國文化的一朵奇葩[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

        [6] 鄭傳寅.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M].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7] 李中會.戲曲鑒賞[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第2篇:傳統文化的經典范文

        為提高學生書寫技能,慶祝建黨百年華誕,繼承和發揚我國書法傳統藝術,***中學舉行主題為“傳承經典文化 獻禮百年華誕”學生書法大賽。

        一、活動主題

        傳承經典文化獻禮百年華誕

        二、活動時間

        2021年4月29日至2021年5月7日

        三、活動對象

        七年級、八年級、高一年級、高二年級

        四、活動要求:

        書法作品要求:

        (1)軟筆書法作品規格為四尺三裁至六尺整張宣紙(46厘米×69厘米至95厘米×180厘米)一律為豎式。硬筆書法作品規格為A4或A3彩色書法紙,學生自行準備。

        (2)作品內容要求: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經典詩文、成語、警句或古今名人名言,歌頌建黨百年光輝歷程,展現舉世矚目偉大成就的經典作品。

        (3)作品背面右下角用鉛筆寫清班級、姓名。

        (4)每班選送5幅軟筆書法作品和5幅硬筆書法作品。

        (5)5月6日課間操之前各年級組收齊,七年級交**老師,八年級交**老師,高一交**老師,高二交**老師。

        (6)獎項設置為一、二、三等獎若干名。交稿數量和獲獎成績由德育處納入班級量化考核。

        第3篇:傳統文化的經典范文

        (遵義師范學院初等教育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0)

        【摘 要】大眾文化的快餐式消費文化審美的沖擊讓中國的傳統經典陷入了困境,經典教育遭遇了尷尬,我們需要大眾文化的通俗娛樂、方便快捷,也需要傳統經典的價值導向和靈魂洗滌,兩者之間如何平衡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 大眾文化;中國傳統經典教育;問題

        大眾文化一般認為是在現代工業社會中產生的、以都市大眾為消費對象和主體的、通過現代傳媒傳播的、按照市場操作手段推出的集中滿足人們的感性娛樂需求的文化形態。[1]這樣的大眾文化是一種越來越娛樂化的文化,這種文化充斥的是一種“快餐式”的消費。這樣的大眾文化、消費文化包圍和席卷了這個時代,一切都追求快,強調刺激,于是,娛樂成了文化的代名詞,快樂成了凌駕于一切的衡量標準。享樂主義的觀念日益興盛,嚴重地影響著當下年輕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這個被大眾文化、消費文化所包圍和席卷的、一切都追求快捷和時尚的時代,人們似乎已經喪失了對傳統經典經行深層閱讀的能力和興趣,我國的傳統經典被冷落甚至排斥,在山洪暴發般的大眾文化的沖擊下,中國傳統經典教育出現了哪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該做些什么呢?

        1 文言文閱讀的困難

        文言文是中國傳統經典的主要存在方式,而文言文已經淡出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散失了日常言語交流的功能,學生對文言文越來越陌生,陌生的文言文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越發地凸現了其深奧難懂的特性,也就越發地拉開了與閱讀者的距離。

        如果時代的發展逐漸地拉開了學生與傳統經典之間距離而讓學生對文言文越發地陌生是導致傳統經典越發地難懂的話,那么文言文與白話文之間的意義的差別則把兩者之間的距離變成了鴻溝。隨著漢語的不斷發展與成熟,許多漢字、詞語的意義發生了轉化,語言的組合規律和組織原則也發生了各種各樣的變化。例如,當我們閱讀《離騷》時,讀到“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時,句中的“厭”按照現代漢語的原本的普遍意義應該是“討厭、厭惡”的意思,但是在這句話中是“滿足”的意思,這樣,如果我們閱讀時按照“討厭、厭惡”來理解句意時,句子就理解不通更不正確。而在“茍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一句中,“信”是“果真”的意思,與今天我們理解的信件的意義更是相差甚遠;而且阻礙我們理解這句話的意義的不僅是一些漢字意義的變化,這句話中有些漢字因為其使用率低也造成了理解的艱澀,比如“姱”、“顑”,因為不是常用字,所以也就不常見,更不好理解其意義。而且這樣的不常用的生僻字和意義發生變化的漢字、詞語隨處都是,甚至句句都有,這樣雖然我們都知道屈原的 《離騷》價值有多大,但是要讓學生去閱讀并理解卻非常困難。

        認識但是不懂或者根本就不認識是文言文學習的主要問題,也是阻礙學生閱讀文言文的主要原因。如何降低文言文的難度,如何縮短讀者與文言文之間的距離,從而提升讀者對傳統經典的閱讀興趣是我們每一個人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2 閱讀模式的沖突

        現代電子媒介的迅速發展,改變了我們的閱讀方式,大多數人都放棄了紙質書本的閱讀而追求一種短平快的數字閱讀方式,我國的傳統經典陷入了不可避免的困境。這種數字閱讀的方式降低了人們文字閱讀可能性,因為大家都更加傾向于直觀的刺激的屏幕閱讀,即由看電視看電影而取代了閱讀文字。快餐式的消費文化審美漸漸取代了傳統的“美的藝術”的靜悟升華的審美方式和審美需求。

        這里的“傳統”并不就時間概念而言,而是就文化藝術的某種本質而言,這里的中國傳統經典也就是黑格爾所言的“美的藝術”的具體表現,而“美的藝術”需要的是讀者的深層閱讀,傳統經典的深度閱讀模式在大眾化的文化沖擊下頓時就黯然失色。傳統經典深層閱讀的需求與新時代背景下催生的快速消費觀念之間的沖突,阻礙了我國傳統經典在新時代背景下的閱讀與傳承。在艱澀難懂的傳統經典的文字閱讀與娛樂輕松的圖像閱讀之間,學生更愿意選擇形象的圖像閱讀而對抽象的文字閱讀敬而遠之。形象的圖像更容易滿足讀者的感官刺激和愉悅,電影電視的娛樂文化更受年輕讀者的歡迎,傳統經典被年輕的學生們束之高閣。

        當《西游記》以電視、電影的通俗方式出現在讀者面前時,他們百看不厭,但是,當《西游記》仍然是小說,讀者的閱讀興趣就大幅度的下降了,這是我國傳統經典的面臨的尷尬,更是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需要面對的現實,需要解決的切實問題。我們需要電子媒介的方便快捷,也需要傳統經典的價值導向和靈魂洗滌,兩者之間如何平衡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思考的問題。

        3 審美觀念的沖突

        馬泰·卡林內斯庫認為: “媚俗藝術是對現代日常生活單調乏味的一種快樂逃避。”[2]世俗世界中,我們需要大眾文化,需要大眾文化的輕松娛樂的審美,使我們在復雜而艱難的世界中獲得心理的舒適,心態的平衡。但是,過度的依賴大眾化的娛樂功能,使人們逐步的陷入了娛樂的漩渦而無力自拔或者說是不愿自拔,進而追求享樂,享樂主義的思想俘獲了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心,審美變得庸俗化。庸俗的審美、世俗的審美觀念消解了傳統經典所蘊含的神圣、高尚的價值追求。嚴肅的審美文化被游戲的審美態度遮蔽,被游戲娛樂驅使的人們再也不愿意靜思,更不會為傳統經典中那些動人的人生價值選擇而感到,感官的刺激審美、感官的欲望滿足取代了文化意義的探索、人生價值的追求。

        傳統經典成了歷史長河中曾經的存在,成了一個文化的符號,民族的記憶,真可謂是民族的一場大的文化悲劇,這樣的文化的悲劇更嚴重的后果則是人們思考的衰竭、是非觀念的混亂。當下的年輕人不會理解《史記》中的刺客豫讓的震撼人心的“士為知己者死”的生命價值追求,也不會明白《紅樓夢》中林黛玉和賈寶玉的“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愛情選擇。

        如何扭轉大眾文化沖擊的局勢,如何提升人們的審美情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通俗的娛樂的大眾文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高雅的深層的傳統經典是我們民族歷史留給我們精神財富,更是凈化我們心靈、提升我們修養的精神營養,當一種文化遇到另一種文化,相互碰撞是不可避免的,相互融合更是不可阻擋,但是,徹底放棄舊的,無條件地接受新的是萬萬不可行的,在大眾文化的沖擊下,如何保持傳統經典的新鮮和價值是擺在我們每一個人面前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魯晶.大眾文化影響下的大學生審美[J].社會科學戰線,2012(4).

        第4篇:傳統文化的經典范文

        【關鍵詞】經典;文化;吟詠與傳承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百家講壇》的熱播,孔子學院也花開六大洲,中國傳統文化正逐漸被國人乃至世界所重視。《語文新課標》也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這就明確指出了讓傳統文化回歸課堂是當今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這也是和“十六大”以來黨和國家“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系列布署,實現中華民族在本世紀偉大復興的目標是一致的。

        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面對合國情、合民意的傳統文化,如何在自己的教學中有效吸收和傳承呢?筆者通過十幾年的教學實踐認為:課堂誦讀經典、多讀、多品、多悟,就是讓傳統文化回歸的最佳嘗試。

        一、多讀,在讀中感受經典的魅力

        課本中的經典美文,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特別是課本中的古詩文,情感豐厚,意蘊深遠,多方面表現著經典的形式之美、音韻之美和思想之美,學生在酣暢淋漓的“讀”中就能感悟到經典的魅力,感受到傳統文化那震撼人心的美。

        那些描繪出優美意境且令人回味無窮的美文,方正整齊、駢散結合,在朗朗的書聲中,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著經典的形式之美;那些讀起來有極強的音樂感且富有感染力的經典,平仄相間、韻腳和諧,學生在誦讀中對經典的音韻之美會感受的更真切;那些極具魅力且蘊藏著濃厚文化積淀的精粹篇章,情感真摯、感人肺腑,學生在誦讀中會進一步感受經典那震撼人心的思想之美。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王昌齡“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的縱橫豪放;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邁激昂……這些傳統經典,情感豐厚,意蘊深遠,可以喚醒溶解在學生血脈中的母語文化,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熾熱感情。

        我在教《騰王閣序》這篇課文時就這樣指導學生閱讀:

        1.課前指導預習,做好美讀準備;

        2.教師領讀全文,初步感知聲調美;

        3.學生自由散讀,感知文章境界美;

        4.分段練習朗讀,體會文辭聲韻美。

        多讀,不僅使學生對這篇課文達到了“熟讀成誦”的效果,而且使他們充分感受到文章文質兼美的魅力。

        二、多品,在品中涵養學生的心靈

        “品”是一個讓學生潛入文本、“心靈還原”的過程,是初讀的進一步感悟和延伸,書籍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捧起一本好書,就是捧著一種偉大的思想,翻開書頁,就是翻動一片精神的海洋。教師應引導學生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斷與文本的語言和思想發生碰撞和交融,葉圣陶先生曾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最要緊的是多品讀作品,多品味作品的內涵,必將能駕馭文字。”

        采用誦讀品味法,讓學生自由地去感受,去領悟,去品味,他們心靈中真善美的天性便不由自主地被激活。如在講《祝福》時,我以一個問題統率課堂:究竟是誰殺了祥林嫂?學生們通過一節課的誦讀、討論和品評,最終認識到,罪惡的封建制度才是殺害祥林嫂的罪魁禍首。發言過程中,學生們情不能已,為之動容。開放自然的“品讀”,讓學生不斷在經典中領悟傳統文化,滋潤涵養心靈,感悟多彩人生。

        三、多悟,在悟中提升自我的人文精神

        于丹教授在《如何讀經典》中說:“《論語》也罷,經典也罷,其實它們是我們心中真正的田園。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我們的生命去還原經典,體悟經典,在膜拜中完成提升。”體悟經典名著,我們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與大師對話,與歷史同行;可以增長智慧,陶冶情操;可以為精神打底,為人生奠基,提升自我的人文精神。所以我們要強調讓學生反復朗讀、吟誦文本,通過揣摩品味、潛心涵詠來提升自我,提升自我的人文精神。

        第5篇:傳統文化的經典范文

        彭銀祥: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學校德育存在著內容上理論與實踐脫節,方式上強調知識灌輸的問題,使德育出現單一強調政治性、注重統一性和規范性的傾向,教育效果不太理想。2012年以來,黨的十有關文件和多次在講話中明確指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基于此,2013年3月,肇慶市政府提出要在全市中小學(含幼兒園和中職學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市教育局制定了《肇慶市中小學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探索在學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促進學校德育改革,傳承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更有效地引領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規范,讓青少年勇于擔當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使命,實現美好的中國夢。

        :剛才您談到,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是培養青少年正確價值觀的需要,現在全國很多區域都在開展這方面的工作。請問,肇慶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什么樣的優勢?

        彭銀祥:我們的優勢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概括:

        優勢一:建立了政府強力推進的運作機制。2013年肇慶市工作會議和2014年《肇慶市政府工作報告》都明確了要在全市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任務,由市委市政府倡導這項工作,在全國應該是首例。

        優勢二:準備充分,試驗先行。我市的課程決策至少經歷了四年多的試驗和準備。在多方聽取意見,多次進行調研、咨詢和評估的基礎上,制定這個《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課程政策的科學性、可行性和適用性。

        優勢三:教學內容更具導向性、系統性、可持續性。我市目前使用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匯編》,既較好地體現了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育規律,又結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以儒家經典“四書”和《禮記》為重點,兼及《道德經》和《周易》,形成了系統完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體系。

        :如此明顯的優勢,想必肇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也一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彭銀祥:是的,經過三年多的探索和實踐,我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特色日漸凸顯。

        首先是形成了立德樹人“知行結合”的課程運作模式,明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什么教”的問題。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全覆蓋―擴面提質的基礎上,制定全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知行合一”行動方案,推薦若干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活動,拓寬德育渠道,通過“學典立德”內化學生的思想品質,通過知行合一外化學生的行為,達到“修身育人”的教育目標。

        第二個方面是規范“學典立德”教學模式,解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的“落地”問題。課堂教學一方面強調傳統文化經典誦讀的規范化要求,一方面突出經典教學對于學生個體價值觀形成的關注,總結出誦讀經典―理解經典―拓展延伸(領悟和實踐經典)―背誦經典這樣一個基本的教學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結合學校實際,開設“孔子文化”“包公文化”“龍母文化”“端硯文化”“竹文化”“玉文化”“花文化”“紅色文化”等專題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擴展了我市的優秀傳統文化課程。

        :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需要多個抓手,其中課程是最基本的保證,肇慶是如何整合這方面資源,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教材的?

        彭銀祥:我市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化”問題。一是教育人群全覆蓋,從小學一直到大學,整體貫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二是學科課程全覆蓋,將教育內容融入語文、歷史、體育、藝術等學科課程中去。三是教育環節全覆蓋,形成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首先來說教育人群的全覆蓋。我市目前從有教材、有課時、有教師、有經費這“四有”上保障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的落實。從幼兒園到高三,每班每周一節傳統文化經典誦讀課,安排專任教師上課,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進行分層設計: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使用蒙學經典――《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孝經》,小學高年級和初中七、八年級使用“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九年級至高二著重傳統文化經典選讀――《道德經》《禮記》,高三主要是“中華文化之源”――《易經》。這樣的設計既體現出每部(篇)經典的獨立精神,又能兼顧系列經典的整體關聯,具備系統性和完整性,較好地遵循了道德行為習慣養成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育規律。

        再說說學科課程的全覆蓋。我市各學校結合思品、語文、歷史、體育、藝術等主要課程,利用課前五分鐘、早午讀、大課間和升旗禮時間進行多種形式的經典誦讀活櫻讓學生做到“樂讀”“美讀”,從而激發學生誦讀經典的興趣,培養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認同感,理解和傳承中華文明和傳世智慧,感悟民族精神內涵,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全方位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人格修養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來談一談教學環節的全覆蓋。根據《方案》要求,我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由進校園到進課堂,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社團活動作延伸,校內外主題實踐活動為拓展,縣(市、區)主題活動為窗口,各中小學通過周末大講堂、研究性學習、藝術節、科技節、讀書節等活動,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初步理解和理性認識,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進而輻射社區和家庭,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格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施的關鍵一環是教師,只有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學生才能更好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那么,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肇慶做了哪些工作?

        彭銀祥:我市堅持以人為本、研訓結合的原則,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搭建平臺,努力提高教師隊伍的傳統文化素養,并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搭建多元學習平臺,全面提升教師的傳統文化教育教學能力:

        專業指導引領。我們成立了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中心,制訂全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學目標、計劃、方案,組織指導全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活動、教學研究、課題研究與實驗工作,定期開展專項調研(督查),有力推進了傳統文化教學的常態化開展。

        強化教師培訓。市教育局聯合有關單位共同舉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訓班,組織各類學校分管領導、教師參加中華書局、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國學藝術中心等專業機構舉辦的傳統文化教育培訓班,培訓教育教學骨干教師三千余人次。各縣(市、區)和學校也紛紛組織傳統文化專題培訓,為老師提供交流學習的機會。

        注重教研提升。教育局定期舉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優質課評選活動,努力通過教育教學研究活動打造一批骨干教師,錘煉一批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各縣(市、區)教育局和學校也通過舉辦教學比賽和傳統文化教研活動,以傳經、教研的方式進行培訓學習。

        搭建展示平臺。我們還開展了全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規劃和教案共享活動,通過經典誦讀展演、演講比賽、教師素養比賽等活動,展現教師個人魅力, 引導教師創新發展,促進教師的自我肯定和專業成長。

        健全激勵機制。市教育局每兩年評選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多方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教師的活力和創造力,真正打造出一支熱愛傳統文化、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師資隊伍。

        :學校任何一項工作的順利開展,都離不開家校合作。請您談一談,肇慶是如何搭建家校合作平臺,發揮家庭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彭銀祥:一方面強化家校互動。要求各學校通過“小手拉大手”形式,邀請家長參加學校舉行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把《肇慶市中小學生傳統美德行為指引》和低年級教材印發到學生手中,開展親子誦讀活動、傳統美德“五個一”實踐活動;通過評選“經典誦讀家庭”“美德之家”等途徑提高家長參與的積極性;借助家長會、校訊通等平臺倡導家長通過言傳身教,形成遵守公德、珍視親情、勤儉持家的良好家風,營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圍。

        另一方面創設交流平臺。市教育局編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簡訊》,開設肇慶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網站和新浪、網易博客平臺,及時全市各地各校教育動態,報道各地各校教師、家長和學生的學習心得,開辟“錦言錄”專欄,反饋分享家長對傳統文化教育的觀點和心得體會。

        :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來,肇慶教育系統發生了哪些變化?

        彭銀祥:最明顯的效果,就是學生精神面貌的改變。根據我們的訪校記錄和家長、學校反饋,課程實施以來,無論城區還是鄉村的學生,都已經能熟讀或背誦相關經典選段,學生通過誦讀和吟誦,熟悉經典、領悟經典,培養了學習興趣,并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尊師行孝等行為有明顯的改善,日常行為更趨規范,涌現出一批“美德少年”和“美德之星”。在公布的2015年“創全國文明城市”活動測評中,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得分以高于第二名15分的壓倒性優勢取得了廣東省五個城市中第一名的好成績,得到了測評組的高度評價。

        在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我市教師積極參與,深入研究,大膽創新,專業能力不斷提高,教育成效顯著。市教育局先后面向全市教師進行了“示范教案推薦”和“優秀課程規劃與教案征集”,評選出25部優秀課程規劃和203份優秀教案,并向全市推廣使用。此外,在由國家重點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工作委員會等機構舉辦的“第四屆全國傳統文化進課堂教學研討會”錄像課、教學設計、論文評比中,我市教師獲得三個項目的特等獎,有27名教師獲得一等獎,獲獎總人數達51人,獲獎檔次之高,覆蓋面之廣,令人矚目。

        全市各學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通過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通過學校教育輻射整個社會,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輻射到家庭和社區,引起社會的極大關注。市教育局還接到家長表示贊揚和支持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電話,一對耄耋之年的退休大學教授,聽說學校專門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還專程到學校聽課。如今,傳統文化經典親子閱讀、創建“書香家庭”、傳統文化進社區等活動在肇慶蔚然成風。

        :正所謂努力耕耘結碩果。四年播種,肇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取得了諸多可喜的成就和變化,但實施的過程中必定有苦有甜,請您談談這中間遇到的主要問題和困難,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

        彭銀祥:確實如此,我想有三個方面值得我們重點關注。

        認識是先導。同樣是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縣區之間、學校之間、甚至校內班級之間,課程教學水平和質量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均衡現象。造成不均衡現象的根源,主要是管理層以及任課老師的思想認識差異。幫助全體教育工作者覺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是推進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先導性問題。

        師資是關鍵。能否通過有效的情境創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給學生,老師是至為關鍵的因素。我們通^骨干教師培訓和結合實地觀摩的研修活動,培養一批傳統文化教學“種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但是如何擴大培訓的范圍,調動教師自我進修的積極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否在全覆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

        第6篇:傳統文化的經典范文

        關鍵詞: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途徑

        G61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始于萌童,幼兒時期是一個人性格的成型期, 也是品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幼兒在園內的一日生活體現最多的就是各種習慣。因此培養良好習慣就成為促進幼兒良好品格形成最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在幼兒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斷更新的今天,人們越來越多地重視幼兒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而對幼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自喻,如何將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到幼兒教學之中,成為我們幼兒教育從業者所需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通過各種教育活動激發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萌發民族自豪感

        首先,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教育活動激發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萌發民族自豪感。如設計教學活動“有趣的漢字”,通過活動讓幼兒了解漢字的起源,知道象形字,知道漢字與人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由此也可以激發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探索的興趣。另外,通過對古典文學、經典故事、成語故事、傳統節日以及民間游戲活動的接觸和學習,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明顯增強了。在日常生活中,幼兒非常愿意誦讀千字文、三字經、唐詩等古典文學,對中國的一些經典動畫片也逐漸地喜歡了。他們開始對中國的民間游戲和活動有了一定的接觸和了解,并由此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萌發民族自豪感。

        二、利用重大傳統節日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正月初一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五月初五端五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九重陽節……,每個傳統節日的由來,都有一個年代久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的故事,同時也是我們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契機,傳遞給幼兒熱愛生活、講禮儀、重情義、報效祖國和人民和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愛幼”、“路不拾遺”等等許許多多的典故和名句,都可以成為我們的活動素材,對指導幼兒做人有著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許多有突出成就的外籍華人,華僑巨子們為什么放棄豪華舒適的現代化生活,豐厚的待遇,一心要回到生他養他的中華大地,喝上一口家鄉水,吃上一口家鄉飯,聽上幾段家鄉戲,過過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用自己的學識為祖國盡心效力呢?究其根源,他們要尋的是一種民族,民俗的情結。而這情結,是他們的父母,師長在他們極小的時候就已打好,深深埋在他們記憶和情感的最底層,而且在不斷發芽,生長,任何外來的力量無法遏制得了的。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因此利用中國傳統節日的豐富內涵,為教育下一代服務,不失為教育者的明智之舉。它對弘揚民族藝術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認知,培養幼兒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統美德、身心和諧發展起著重要的教育作用。

        三、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中國古典詩歌是中國文學的代表,它具有情感性、形象性、音樂性、概括性和跳躍性等特征。特別是近體詩講究押韻、平仄、對仗等格律,在遣詞造句中力求精煉,因此朗朗上口,節奏優美。幼兒誦讀古詩能豐富他們的詞匯,鍛煉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能讓幼兒在體味古詩的優美意境中,讓他們感受美、欣賞美,獲得愉悅的身心體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形成了自己獨特而璀璨的民族文化,千百年來一直綻放光芒,所以后世的人很尊敬它,稱它為“經典”,像《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唐詩三百首》等就是這樣的經典。經典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所載為常理常道,其價值歷久而彌新。幼兒是在環境中學習的,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能夠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所以在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時,教師應為幼兒營造誦讀的環境,這里的環境包含了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方面。物質環境的創設,是通過物品的擺設、墻飾和一些輔助教材來實現的。例如:在區角中增加國學經典作品的讀物;墻飾上布置一些《三字經》、《弟子規》中的圖片、名句;張貼古詩文的圖畫等等,讓幼兒置身于輕松自然的環境中感受國學經典的魅力。精神環境的創設上也不需要教師做大量的工作,而是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中不斷累積。經典誦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追求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讀經就像吃飯睡覺一樣,是成長的需要,是一種習慣。只要按計劃,每天早晚讀一段,堅持下去就行了。可以利用早晨來園、中午進餐前、下午離園前等不同時段,帶領幼兒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集體誦讀。幼兒長期堅持誦讀,有利于積累知識,誦讀過程中書聲瑯瑯、情緒昂揚、也營造出了應有的文學氣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同時,多次這樣訓練,潛移默化、熏陶感染,激發培養了幼兒對經典詩文學習的興趣,使幼兒沉浸在濃濃的經典氛圍中。

        四、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家長學校課程,鼓勵家長和孩子共同尋根去親近傳統文化

        開展豐富多彩的家長學校培訓活動、家園合作活動,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傳統文化教育之中,讓家長感受孩子對傳統文化課的喜愛和興趣。例如我們開展了《羊羔跪乳》家長見面會,發出邀請函邀請家長參加我們的活動,整個活動的過程溫馨而親切,孩子們表演了根據經典歷史故事“羊羔跪乳”改變的童話劇,家長眼含熱淚觀看了孩子們的表演,在孩子們一聲聲感恩的話語里流下激動的熱淚,孩子們通過表演也深刻的體會了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感恩之情油然而生,紛紛跑過去擁抱自己的媽媽,真情的流露感染了現場的所有人,從而升華了我們的活動主題,真正實現了用傳統文化潤養孩子們的心靈。

        第7篇:傳統文化的經典范文

        加強學科建設,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空間

        貫徹《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精神,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廣度,應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學科建設的規模和水平,增加其在國家學科建設整體布局中的權重。在堅持為指導的前提下,本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在要求,構建經史子集門類貫通、科研教學相生相長的學科優勢平臺。發揮學科建設的強大帶動作用,整合隊伍,鉆研高深學問,延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術道統;學以致用,服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及教育教學活動;培養通才人物,造就大師鴻儒,不斷壯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師資力量;面向社會公眾,舉辦培訓講座等宣傳活動,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加強中華民族的文化凝聚力;開展主題豐富、形式多樣的國際交流活動,講深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話語,展現中華文化氣派,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增強中華文化感召力。簡言之,只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科建設成就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成就等量齊觀,才能在更高層次上相互融合、相輔相成,更好地承擔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歷史使命。

        加強經典教育,筑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根基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在分學段有序推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案中,貫穿著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相互銜接的國學經典教育思路。復興國學經典教育傳統,重在上路前行。精心鑒別,優選文本,探索文化概論課程與經典閱讀課程、專業經典教育與通識經典教育、課堂導讀與學生自學相結合的有效途徑。這是一個民族文化感受力深化的過程。在網絡文化快餐流行的今天,培養青少年研讀國學經典的良好習慣,有助于他們在微言大義、深水靜流的不斷浸潤中,在字里行間、墨香韻律的反復熏陶中,沉淀思緒,靜觀玄覽,真切感悟中華文明“活的靈魂”。這是一個民族文化理解力提高的過程。把握國學經典中蘊含的獨特文化觀念、價值取向和審美態度,形成先在的文化知識框架,有助于洞悉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節日、習俗、古跡、文物等文化形態中深藏的民族精神密碼,充分領略其無窮魅力所在;這是一個民族文化塑造力加強的過程。

        第8篇:傳統文化的經典范文

        關鍵詞:立德樹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研究

        教育是要面向未來的,對于我國的未來,教育將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將立德樹人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結合在一起,對中國的教育事業具有非常的意義,將會成為21世紀中國教育事業的改革重點。

        1 立德樹人理念概述

        要立德樹人,首先要做的便是要理解什么是德。德,指的是中華傳統的倫理、美德。中國人之所以被稱之為中國人,是因為我們有我們特殊的文化傳承,中華美德,便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靈魂,是中華民族的財富。要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就要讓學生認識中華的傳統美德,理解中華的傳統美德,并對其歷史有所了解。

        中華傳統文化經過漫長的歲月的沖刷,才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模樣。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代,孝的美德使得堯、舜能夠以德服人;隨后,有著800年歷史的周代,也加入了禮樂等新文化;之后的春秋時期是中華傳統美德逐漸成型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管仲提出了“禮、義、廉、恥”的相關道德,孔子提出了“智、仁、勇”的相關道德,孟子也提出了“仁、義、禮、智”的相關道德,這些道德經過之后的朝代的演變,逐漸完善,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中華傳統美德。這5000年所形成的中華傳統美德,是無數祖先在自身的實踐中總結下的偉大結晶,是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中的養分。

        立德樹人,就是培養具有中華傳統美德的優秀人才,需要學校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的相關教育。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的相關教育,不應該是應景、應付這種類型的教育,因為這種方式的教育是無法培育出具有非常穩定的思想道德素養的學生的,要有目的的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在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基礎上,要讓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現代生活。應該堅持古為今用的原則,并做到推陳出新。我國從“八五”開始,便開始了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工作,一直到“十一五”這將近20年的時間,我國教育部在全國的10個省市的千余所學校中,進行了相關的教育實驗。前十年,教育部對相關學校提出的要求是,對學生進行“八德”的道德教育,包括:忠、孝、誠、信、禮、義、廉、恥,并在教育過程中,根據實際的生活環境,做出適當的調整,讓中華傳統美德能夠更好的與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之后的十年,教育部又將“勤”、“寬”加到了道德教育當中,形成了“十德”,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接觸中華傳統文化。文化是具有潛移默化的神奇功能,經過長時間的連續教育,我們學生會將中華傳統美德很好的與自身的行為規范結合在一起,這正是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而這也為整個中華民族的崛起、國家的富強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2 立德樹人理念下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建議

        2.1 傳播經典文化

        以文載道一直是中國教育的優良傳統,而且所收到的效果是有非常好的。近年來,我國的經典文化開始受到社會各方面的人士的重視,我國逐漸掀起了一股復古風,而經典文化作為傳播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教材,是非常合適的,通過文化教育來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既能學到知識,同時有傳承了中華的傳統美德,有著一舉兩得的效果。我國在進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教育工作過程中,可以通過傳播經典文化,組織學生學習經典文化的方式來進行,從而讓學生更好的傳承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經典文化,所謂的經典,主要指的是儒家經典。可以將經典文化加入到教育內容中,這點在各年級的課本中就有所體現,并且教育部門已經在內容的安排上做了整體的設計,在小學低年級階段,主要是讓學生接觸的是相關的啟蒙知識,比如人們所熟知的《三字經》、《弟子規》等,讓學生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一個基礎;在小學的高年級以及初中階段,適當的增加了一些《論語》、《大學》等方面的知識,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我國的經典文化;在高中階段,學生主要學習的“四書”里的內容,因為“四書”的內容相對要難一些,需要一定的基礎才能進行學習。這部分工作在實際操作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很多學校在進行相關的教育過程中,存在應景、應付的現象,這樣,很難讓學生學到經典文化里的知識,也就很難實現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目的。

        除了儒家經典,經典文化的教育還包括音樂、舞蹈、繪畫以及工藝等等文化教育內容,這些文化教育對于學生的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幫助,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能夠幫助其道德成長,所以,各學校應該將經典文化的教育納入到學校的教育計劃中,通過校園文化、學科滲透、師生互動等方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我國的經典文化,從而更好的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2.2 傳播節日文化

        節日,是我國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這里所指的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同時這些節日是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中國傳統的節日,其中蘊涵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同時在過傳統節日時,往往都是全民的文化活動,學校可以將傳統節日作為傳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平臺,與學生進行互動,也可以讓家長、社區參與其中,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氛圍。學校可以在過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以及春節等等中國傳統的節日時,科學、合理的與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結合在一起,對節日進行詳細的設計,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基礎,從而讓學生在過節之余,能夠更好的學習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傳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中國的傳統節日有著其本身所特有的文化魅力,它能夠讓學生在其喜歡的環境中,隨意的參與文化活動,體味傳統節日所帶來的濃厚的文化氣息,經過不斷的潛移默化,將節日中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不斷的完善。

        2.3 傳播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主要指的是當地的歷史人文資源,而地域文化的傳播主要是通過學校來進行的,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地點,同樣是學生認識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起點。而這一點被很多學校忽略了,很多學校在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時,往往只是重視經典文化的教育,并沒有對地域文化進行傳播,這很不利于學生對當地的歷史文化的了解與學習,對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有一定的影響的。各地學校在進行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教育過程中,應該重視當地的歷史人文資源的開發,并對其進行充分的利用,可以通過編寫“校本教材”的方式來進行該教育,讓學生能夠在自己身邊的、熟悉的歷史環境下,學習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這對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好的推動作用。學生在學習自己身邊的歷史文化時,往往會比學習其他的歷史文化更有興趣,而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有了興趣,學生的學習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三種文化的傳播,對于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大的幫助,為學校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在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工作的背后,有一個問題是需要我們深思的,那就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已經成為了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中國人自己的文化正面臨著丟失的危險,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更多的人的重視,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本,應該將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學校教育的工作重點,強化學生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學習力度。

        學校在進行立德樹人的教育工作時,應該重視學生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學習,讓學生能夠從小就接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能會需要五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所以需要我們堅持下去,需要更多的教育人員落實這一重要的教育任務,向學生傳授具有中國優秀傳統美德的道德知識與核心價值觀,從而能夠更好的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與道德素質,讓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得到傳承,能夠始終立于世界。從復興中華民族的角度來看,應該把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任務,放在學生身上,因為學生是我國的希望,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堅實基礎,因此讓其從小有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其能夠更好的親近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其進行民族精神的培養,這也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如果喪失了這個核心,也就違背了立德樹人的原則,也就談不上學校教育了。我國學校應該對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引起足夠的重視,積極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肖鍵,左雪琳;淺談“立德樹人”理念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幾點看法[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16

        [2]王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研究綜述[J];學理論;2015

        第9篇:傳統文化的經典范文

        成立于2010年的山西介休實驗第二小學建校伊始,就把美育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整合在一起,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實施美育的新途徑。

        中國古代的儒家圣賢會把美作為道德的一個基石,人因為向往美好而產生道德感,因為有了仁義的內心才會有審視美好的能力,這就是為什么孔子會那么推崇“禮”“樂”的原因。因此,傳統文化中的美,常常和中國古代的道德觀念、哲學思想融為一體。對此,我們進行了一些粗淺的梳理,比如在國學經典中,常常都含有中庸的人文之美、和諧的人倫之美、仁義的道德之美、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中,如道德、倫理、哲學,美與其中的理念、思想都是分不開的,很多時候,德育、智育甚至體育和美育都是一體的。也正因如此,在傳授傳統文化時,我們非常注重發掘其中的美育元素,并會把很多精力花在對傳統文化的欣賞、品味之上,注重傳統文化與孩子們的情感碰撞,使傳統文化不只是存留在文言中或博物館里的“死”東西,讓美好的審美情感貫穿在孩子們的閱讀、思考過程之中。我們相信,這種情感能潛移默化地感染孩子們,讓他們認同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進而對他們的人生產生良好的影響。

        為了讓傳統美和傳統文化精華同時落戶孩子們的心田,我們做了很多努力。

        從身邊入手,讓傳統美更貼近現實

        從地域文化入手。我們學校地處文廟,是“三賢故里”,是清明、寒食兩個節氣背景故事的發生地,這種地域特點可以使我們的孩子離傳統文化更近一些。我們讓這些傳統文化因素化作一種環境符號,用孩子們能懂的圖解方式畫在校園的墻上。這些東西都是孩子們從小就有耳聞的,多多少少都會有些熟悉。當他們知道這些內容在中國文化中的位置和分量時,一種對中國文化的親近感就會油然而生,而同樣在墻上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美德,也就不會僅僅是一些陌生的概念。

        從故事入手。經典古訓也是我們校園墻上常見的內容,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等美好的文言若只是這樣掛在那里,孩子們會視而不見。我們用一些孩子們能懂的圖畫來表達,孩子們便能感受其中的情感,對其中的故事、畫圖有了一個審美過程,其效果就會完全不同。

        我們開發的經典閱讀校本教材《文蘊》,包括了《做人篇》《處事篇》《求學篇》,遵循學生愛讀、易懂易接受的原則編輯,每篇經典背后都會輔以能讓孩子們懂的小故事,很多都是兒童故事,甚至是發生在他們身邊的故事,通過故事情節讓孩子們體會情感,最終接受經典以及其思想內涵。

        從生活入手。如果傳統美成為我們生活中的某項元素,就更能讓孩子們接受。我們想到了節日,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文化的時間紋路,是表征民族文化身份的代表性符號,也是一種“活著的”傳統文化。除了慶祝、娛樂等一些內容外,各種節日背后都有著一個特別的故事,一份特別的情感,造就一種特別的美。如自然節律之美、美滿的親情人性之美……愛惜這些美、讀懂這些美,就是對中華民族的理念、思想與價值的認同和傳承。為此,在一些主要的傳統節日中,我們都會以民族傳統節日為主題,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美、體驗美。比如,寒食節背后是介子推的故事,因其抱母被焚燒在綿山,這個節日便有了“慈孝”的文化內涵,能喚起孩子們愛父母的一份真情。

        在朗讀和書法中讓傳統美滲入學生的血液

        經典是要讀出來的,而讀的過程其實就是一次審美的旅程,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經典的韻律美、節奏美,漸漸地就能領會其內涵美,這也是古代讀書的一種方法。為此,我們安排了課間讀、午讀和專門讀三種集體朗讀,使朗讀成為我校學生的一種習慣。每天安排一個課間,每周二、三中午安排20分鐘,來進行我們的課間讀和午讀。我們會播放悠揚的古箏背景音樂,學生們放聲朗讀某段經典,共同體會經典中的情感、思想。而專門讀是指每班每周都要開設一節國學經典誦讀興趣活動課,也會有相當的時間用來朗讀。經典朗讀需要一定的重復,在一段時間內,內容須保持一致。這些具有中華民族獨特氣質的文化經典,會隨著孩子們的誦讀最終流入他們的血液中。

        而書法更是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直接審美,中華文明的精、氣、神都蘊含在書法中。每周一、四下午有20分鐘是全校寫字時間,我們認為,作為中國人不能沒有這項熏陶。

        讓傳統美的發掘遍及各個學科

        我們對各個學科中可進行傳統美熏陶的知識點做了一些梳理。語文課補充了一些國學內容,特別是一些含有審美情感的經典故事;體育活動課上我們增設了一些武術項目,如太極拳;數學趣味課上,師生辯論解決兩鼠穿墻、雞兔同籠等中國古代數學趣題,引導學生走近中華數學典籍;音樂活動課上,欣賞民族器樂演奏的中國古典樂曲,讓孩子們進行古詩新唱活動;在美術課上,孩子們可以畫臉譜、作國畫、寫書法、用廢舊瓶子仿制青花瓷;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上,開展國學尋美、走進孔子、圍棋象棋等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傳承”系列活動。上述舉措,都將國學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審美教育有機地整合在了一起。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中文在线精品国产 | 制服丝袜亚洲日韩欧美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午夜福利 |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综合一区 | 亚洲诱惑人的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尹人九九大色香蕉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