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致富小機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目前,西醫治療本病尚無特異性抗病毒藥物,多以補充體液,糾正脫水及電解質紊亂等對癥治療為主。本病屬中醫“泄瀉”范疇。認為小兒脾胃功能發育尚未完善,消化功能較弱,無論內傷乳食,或外感六,均可引起脾胃功能失調,而致泄瀉。古人有“無濕不成瀉”,“濕成五泄”之說。因脾喜燥而惡濕,濕邪最易困阻脾陽,使脾失健運,水濕相雜而下,而發生泄瀉。中醫治療原則是以調理脾胃為主,助以利濕。筆者采用自擬“健脾止瀉散”敷臍治療多例患兒,效果頗佳,同時又易為患兒接受。其治療方法介紹如下,以供參考。
方藥組成:藿香、木香、車前子、六一散、白術、黃連、山楂炭、神曲各10克,干姜、肉桂、吳茱萸各5克。
使用方法:上藥共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取藥末3克,用米醋適量調成糊狀;患兒臍部按常規消毒后,把藥糊填塞臍部,上面蓋上消毒紗布敷料,膠布固定(注意:外用膠布固定要注意皮膚過敏,不宜長久使用),每日更換一次,用至大便恢復正常。用藥期間不需禁食。有脫水情況者給予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口服補液鹽(ORS)或靜脈補液及糾正酸中毒等對癥處理。
方解:方中藿香、木香芳香化濁,理氣止痛;干姜、肉桂、吳茱萸、白術溫中散寒健脾;山楂炭、神曲消食化滯和胃;六一散、車前子、黃連清熱利濕止瀉。全方共奏健脾和胃,理氣止痛,祛濕止瀉之效。藥物敷臍后可通過臍部豐富的毛細血管網吸收,而進入體內血液循環發揮其藥理作用。
【摘要】 目的 探討超短波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療效。方法 將120例秋季腹瀉的患兒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進行補液及糾酸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超短波治療。結果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平均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1)。結論 超短波治療小兒秋季腹瀉能提高療效,縮短住院時間。
【關鍵詞】 小兒;秋季腹瀉;超短波
小兒秋季腹瀉是兒科常見病多發病,主要是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 秋冬季節高發,多見于6個月~3歲嬰幼兒,臨床上缺乏特效的治療方法,多予抗病毒、維持體液平衡及對癥等治療,病情恢復較慢,有時遷延不愈。為探索小兒秋季腹瀉的治療,我們對60例秋季腹瀉患兒采用超短波治療,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120例均為我院住院患兒,年齡在6個月~2歲半嬰幼兒,于發病3天內入院,每日大便數次至10多次,為黃色水樣或蛋花樣便帶少量黏液,無腥臭味;部分伴有發熱、上呼吸道感染、腹脹、嘔吐,均無嚴重合并癥。大便鏡檢偶見紅、白細胞,大便培養無致病菌生長。將患兒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0例,男35例,女25例,伴輕度脫水32例,中度脫水28例;對照組60例,男31例,女29例;伴輕度脫水29例,中度脫水31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口服及靜脈補液、糾酸等治療。口服補液鹽(ORS),配方為氯化鈉3.5 g,碳酸氫鈉2.5 g,氯化鉀1.5 g,葡萄糖20 g,加溫開水1000 ml。每天50~80 ml/kg,少量多次服用。 于8~12 h內將累積損失補足。脫水糾正后維持補液,將口服補液鹽加等量水稀釋使用。腹瀉停止,應立即停服。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超短波進行治療。采用上海產LDT.CD31型超短波治療機,輸出頻率300 MHz,波長7.7 m,根據患兒的年齡和體型選用大小合適的電極板,分別放置于患兒的腹部和腰骶部對應位置,皮間距〗為2~3 cm,微熱量,每次15分鐘,每日2次,3天為一個療程。
3.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腹瀉停止,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好轉:腹瀉次數減少,糞便性狀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消失。無效:腹瀉次數減少不明顯,癥狀體征無改變。治愈+好轉合計為總有效。
4.統計學處理
實驗數據經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數據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間為(4.85±1.35)d,治療總有效率為83.33%,治療組平均住院時間為(2.35±1.17)d,總有效率為100%,兩組比較,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平均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1)。見表1。表1 兩組療效及住院時間比較(略) 注:與對照組比較,χ2= 10.909,t=10.839;P<0.01
討論
小兒腹瀉的主要原因是輪狀病毒感染,嬰幼兒胃腸道發育不夠成熟,免疫功能弱,胃酸和消化酶分泌減少,酶的活性較差等因素,而小兒營養需求相對較高,腸道負擔重,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所以嬰幼兒容易引起腹瀉。小兒腹瀉的治療原則一般以預防和糾正脫水為主,不能濫用抗生素[1],因為抗生素治療小兒秋季腹瀉是無效的,如果濫用抗生素,將會導致二重感染,加重腹瀉。止瀉藥物的使用要慎重,因為腹瀉初期能將體內的病毒以及它們所產生的毒素排出體外,只有在腹瀉和脫水比較嚴重的情況下,才可酌情使用止瀉藥。所以常規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療程相對較長,加上小兒輸液時間長,痛苦大,相當一部分患兒不能配合治療,且對于頑固性腹瀉的患兒,藥物治療效果差。超短波是利用波長為1~10 m,頻率為30~300 MHz的射頻電流,作用于人體后可產生熱效應,這種熱效應使患部的表層和深層組織均勻受熱,透熱治療的結果能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加強組織內的新陳代謝和酶反應,擴張毛細血管,促進人體血液循環,改善局部新陳代謝,增強機體抵抗力[2];具有控制感染,減少腸黏膜血管滲出、消炎止痛的作用;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使吞噬細胞數量增加,吞噬能力加強;在溫熱的作用下,還有緩解平滑肌的痙攣[3、4]。因此,超短波治療小兒秋季腹瀉,能夠縮短病程,療效肯定,患兒無痛苦, 無副作用、容易接受,是一種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趙文軍.淺談小兒秋季腹瀉的病因、癥狀及中西醫治療[J].中國實用醫藥,2009,4(27):152-153.
[2]路秋娣,閆小濤.超短波佐治嬰幼兒腹瀉[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06,27(2):151.
方法:選取我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36例秋季腹瀉患兒,均采用捏脊復合脈沖治療,總結其護理方法。
結果:在治療過程中,給予綜合護理后,總有效率為94.44%(34/36),相關癥狀平均改善時間為(2.0±0.5)d。
結論:捏脊復合脈沖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給予有效的護理后,可提高治療效果,縮短治療時間,減輕患兒病痛及家庭精神及經濟負擔。
關鍵詞:小兒秋季腹瀉捏脊脈沖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134-02
秋季腹瀉是小兒臨床常見的一種胃腸道疾病,發病率高,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甚至導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由于小兒各項功能尚未發育成熟,長期服用抗生素容易引起抗生素性腹瀉,加重其病情,不利于小兒的健康。對此,我院采用捏脊復合脈沖治療小兒秋季腹瀉,同時加強了治療中的護理,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臨床資料。本組所選的36例病例均符合小兒腹瀉診斷標準。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齡3月—2歲,平均14.5月,病程1-4d,平均2.2d。
1.2方法。治療方法:所有的患兒給予捏脊復合脈沖治療,捏脊的部位為脊背的正中線,從尾骨部起至第七頸椎,沿著督脈的循行路線,從長強穴直至大椎穴。脈沖治療均獲得家長同意后實施,將藥貼貼于脈沖電極兩極,分別置于患兒神闕(即肚臍中央)和命門(背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同時進行,并根據患兒年齡及承受度調節頻率。
護理方法:
(1)心理護理:由于現在的家庭多為一個子女,小孩是父母的掌中寶,在面對小兒病痛的時候,父母往往焦慮萬分。加之長期的腹瀉導致小兒精神不佳、煩躁不安,更讓父母著急,容易引起家長的不良情緒2。大量研究表明,家長的不良情緒對治療有較大的影響,而容易引發糾紛,因此護士首先要撫平患兒家長的心理。在患兒入院時,給予就診引導,情況危急時給予“綠色通道”,減少其等待診斷過程中產生的焦慮情緒,讓其感受醫院的人性化。向其了解發病時間、大便次數、發病表現等,從而為醫生診斷提供依據,縮短確診時間,讓患兒能夠更快的獲取治療,讓家長安心。待其情緒穩定或改善后,向其詳細解釋疾病的發病原因、發展過程、注意事項等,并站在其立場給予安慰,獲取其配合。
(2)治療過程中的護理:由于小兒主訴能力比較弱,因此護士要結合臨床經驗,在捏脊過程中給予舒適的,一般選擇俯臥位或半俯臥位,便于操作。在實施前,向家長說明此種方法的作用、意義及優勢,提高家長的配合力度。捏脊前,實施者先在患兒背部自上而下給予按摩,促使肌肉放松,氣血通暢。用雙手的拇指指腹沿脊柱兩旁,由下而上連續地挾提肌膚,邊捏邊向前推進,自尾骶部開始,一直捏到項枕部為止,重復3~5遍后,再按揉腎俞穴2~3次,每天或隔幾天進行1次,在捏脊過程中力度要適中,每捏3次提一下,對于承受能力弱的患兒,也可單捏不提,減少刺激3。由于多數家長對脈沖治療缺乏了解,在面對儀器治療時總是心存顧慮,擔心有副作用。因此護士要告之家長脈沖是根據中醫中藥理論設計的現代療法,讓其充分了解,再給予高度配合。
(3)飲食指導:小兒發病后,小腸黏膜壁的絨毛細胞被破壞,導致鈉氯運轉失調,電解質繼而容易發生代謝紊亂,基于此,飲食在小兒秋季腹瀉治療過程中十分關鍵。指導家長給予患兒進食易消化的食物,減輕消化道負擔;仍在喂養母乳的患兒繼續給予喂養,勿突然斷奶;人工喂養者,將牛奶改為脫脂奶或米湯,勿加太多糖,以免發酵脹氣;腹瀉改善后給予半流質或易消化食物,同時可加入藕粉、菜汁和果汁,不僅可以促進消化,還可以補充維生素,促進患兒早日康復。
(4)病情觀察:在治療過程中,嚴密觀察并記錄患兒病情,為醫生積累第一手資料,以便調整治療方法,避免延誤病情。對于有脫水現象的患兒,要根據其脫水程度給予補液,我們的經驗是輕度脫水者給予口服ORS補液;中度者給予飲水的同時口服ORS補液,若有眼瞼水腫現象發生,停用ORS補液;重度者可根據醫囑給予補液。
1.3療效標準。參照《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4,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治療3d內大便性狀、次數恢復正常,其他癥狀消失;有效:治療3d內大便性狀、次數、其他癥狀改善明顯;無效:治療3d內大便性狀、次數、其他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2結果
2.1治療效果。本組36例患兒中顯效24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44%。
2.2癥狀改善時間。本組患兒腹瀉、嘔吐、發熱改善平均時間為(2.0±0.5)d。
3心得
小兒秋季腹瀉是一種由輪狀病毒引起的急性腸炎,以起病急、病情重,發熱、上呼吸道癥狀重,嘔吐多、腹瀉頻,排洗米水樣或蛋花湯樣水便,常伴失水酸中毒等全身癥狀為其特征。由于小兒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酶的活性較差,但營養需要相對又高,腸道負擔重。如果喂養不當,如過多地加喂淀粉類、脂肪類食物,導致成分改變,或者一次進食過多等,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的紊亂,導致腹瀉。同時嬰幼兒時期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以及肝、腎功能均未成熟,調節機能較差,免疫功能也不夠成熟,當有病原菌隨受污染的食物進入體內后,易造成腹瀉。捏脊療法常用于治療小兒脾胃系統之類病癥,能提高病兒的血紅蛋白、血漿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數,加強小腸的吸收功能等,對于防治嬰幼兒秋季腹瀉療效明確。而脈沖療法同樣通過計算機自動處理,通過磁療、熱療、炙療、電療等,直接作用于皮膚,使電極上藥物發揮作用,從而達到消炎、鎮痛、收斂止瀉等效果。而在治療過程中,加強護理是確保治療的基礎,通過護理能夠讓家長充分了解疾病,緩解焦慮情緒,并給予極大的配合,促進療法作用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94
[2]年紅艷.小兒秋季腹瀉的護理體會.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22(30):125
1 臨床資料
1. 1 診斷標準 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小兒腹瀉病[3]擬定診斷標準。秋季腹瀉: ①6 個月 ~2 歲嬰幼兒,秋冬季節,急性起病,大便次數增多,每日 5 ~10 次,甚至 10 多次,水樣或蛋花樣便,或伴嘔吐,發熱。②大便輪狀病毒抗原檢測陽性。心肌受損[4]: ①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 AST) >40U / L,②乳酸脫氫酶( LDH) > 220U / L,③ 肌酸激酶( CK) > 194U/L,④肌酸激酶同工酶 ( CK—MB) >25U / L。具備上述的第四項,并有其它的一項或多項。
1. 2 納入標準 ( 1) 符合秋季腹瀉和心肌受損的診斷標準。( 2) 病程≤48h。( 3) 年齡為 6 個月 ~ 2 歲( 包括 6 月及 2 歲) ( 4) 本次患病未接受過中藥治療。
1. 3 排除標準 ( 1) 非輪狀病毒感染的腹瀉病。( 2)患有重度營養不良、肺炎、心血管、肝、腎等疾病者。( 3) 符合心肌炎診斷標準[5]者。( 4) 不能口服中藥者。
1. 4 一般資料 選取 2008—2011 年符合診斷標準的我院住院患兒 100 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 50 例,男 28 例,女 22 例; 平均年齡 1. 13 歲; 病程 < 24h 20例,24 ~48h 30 例。對照組 50 例,男 30 例,女 20 例;平均年齡 1. 20 歲; 病程 < 24h 23 例,24 ~ 48h 27 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病情分類無統計學差異( P >0. 05) ,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2. 1 對照組 在嚴密監測心功能下,予常規西醫補液,糾正脫水,糾正離子紊亂,保護胃腸黏膜,改善腸道微生態及對癥治療等。
2. 2 治療組 在采用與對照組相同的治療方案基礎上,予自擬止瀉養心湯,水煎劑,每日 1 劑,分次口服,連服 5 日。自擬止瀉養心湯藥由藿香 6g,厚樸 6g,陳皮 6g,白術 5g,烏梅 5g,煅牡蠣 10g,茯苓 5g,太子參5g,麥冬 10g,丹參 5g,炒棗仁 5g,甘草 3g 等組成,辨證加減: 濕熱重者,加白頭翁、黃連加強清泄濕熱; 風寒重者,加蘇葉、白芷解表散寒; 發熱高者,加葛根、青蒿解肌退熱; 氣陰虧損較重者,加黃芪、玉竹益氣養陰。
2.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臨床癥狀的變化; 兩組于治療前及治療 5 天后,早晨空腹分別抽取靜脈血檢測心肌酶譜。在治療過程中如病情加重,有休克、心肌炎表現的,立即終止研究按西醫相應處理。
2.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6. 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 標準差(珋x ± s) 表示,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χ2檢驗,P <0. 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療效評定標準與結果
3. 1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全國腹瀉病的療效標準判定療效[6]。顯效: 治療 3 天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 有效: 治療 3 天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 無效: 治療 3 天內糞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無好轉甚至惡化。
3. 2 臨床療效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 1。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治療中未出現并發休克、心肌炎等而退出實驗的病例。
3. 3 心肌酶譜 兩組治療前后心肌酶測定值比較見表 2。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心肌酶譜均有下降,治療組下降較對照組明顯( P <0. 05,P <0. 01)
關鍵詞:思密達;腹瀉病;灌腸;鋅制劑
小兒腹瀉病是兒科常見病與多發病之一,該病在第三世界國家發病率。死亡率均占第一位,在我國占第二位,僅次于呼吸系統疾病。該病嚴重影響了嬰幼兒的身體健康和生長發育,且目前尚無很好的治療辦法,以對癥治療為主[1]。自2009年1月~2010年12月,應用思密達保留灌腸聯合鋅制劑治療嬰幼兒腹瀉病,療效顯著,現將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以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的急性小兒腹瀉病患兒為觀察對象,具備如下條件:①發病前大便次數及性狀均正常,現急性起病;②病程在5 d內,排除慢性,遷延性腹瀉;③年齡<3歲有母奶或其他乳制品喂養者;④腹瀉次數>4次/d,大便性狀為稀水樣幾蛋花樣;⑤將確診為腹瀉病的住院患兒280例,隨機分為治療和對照組,治療組140例,其中男85例,女55例;1歲以下100例,1~2歲40例,腹瀉伴發熱68例,伴嘔吐23例,伴輕中度脫水106例。對照組140例其中男78例,女62例,1歲98例,1~2歲42例;腹瀉伴發熱78例,伴嘔吐70例;伴輕中度脫水108例。兩組患兒治療前基本情況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兩組病例均采用補液、糾酸、抗感染等處理。觀察組加用思密達保留灌腸,2次/d,療程3 d;思密達用量及用物:1歲以下患兒用1.5 g加溫生理鹽水(37~39℃)30 ml,1~2歲患兒用3 g加溫生理鹽水(37~39℃)50 ml,50 ml注射器1副,8號一次性鼻導管1根,常規用物1套。患兒排便后取左側位或平臥位行保留灌腸,插入導管10~12 cm,緩慢注入藥液后將導管末端抬高,再注入5 ml溫生理鹽水沖洗導管,以利于藥物完全到達腸腔,反折導管緩慢拔出,置于彎盤內。拔管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掐住臀部內向擠壓,壓迫括約肌3~5 min,使藥液在腸道保留時間盡量延長,以免藥液外溢。同時口服鋅制劑10 mg/d,1次/d,療程3 d。
1.3 療效判定:參照第二屆全國小兒腹瀉病會議制定的標準,顯效:治療后24~48 h內腹瀉次數減少,2次/d,大便性狀正常,脫水癥狀體征消失停止;有效;治療后48~72 h內腹瀉次數減少,2次/d,大便水分減少,脫水癥狀體征消失停止;無效:治療72 h后,腹瀉無緩解,甚至加重,或改用其他治療方案。
2 結果
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48,P<0.05);治療后治療前顯效天數明顯短于對照組,t=76.09,P<0.001,經統計學處理,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用藥期間未發現不良反應。
表1 臨床療效比較[例(%)]
組別例數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平均止瀉時間(,h)對照組14065(46.7)38(26.9)37(26.7)103(73.2)100.23±3.16治療組140107(76.1)24(16.7)9(6.7)131(95.4)48.92±3.023 討論
嬰幼兒秋季腹瀉發生在秋冬季以輪狀病毒引起。病毒侵入腸道后,在小腸絨毛頂端的柱狀上皮細胞上復制,使細胞發生空泡變性。壞死,受累腸黏膜上皮細胞脫落,小腸吸收水,電解質能力受傷而形成腹瀉,此外輪狀病毒破壞雙糖酶,導致碳水化合物尤其是乳糖的吸收不良,引起滲透性水樣便腹瀉[2]。鋅能加速腸黏膜細胞再生,修復腸黏膜,有利于腸黏膜對水和鈉的重吸收,使水和電解質分泌減少,緩解腹瀉癥狀;而鋅是多種酶的輔酶,可增加腸黏膜刷狀緣酶水平,迅速緩解病兒癥狀;鋅尚可增加腸道分泌性IgA的分泌,提高病兒抗病能力。思密達作用于黏膜層,且對消化黏膜有很強的覆蓋能力,對腸道病毒有吸附作用,能夠使腸黏膜凝膠顯著增加,并延長黏膜的生存時間,提高黏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防御能力,從而修復由輪狀病毒引起的細胞變性或壞死,使微絨毛迅速修復,減少液體和電解質向腸腔滲漏[3]。加強乳糖酶的活性,維持腸道內外的滲透壓,明顯減少大便含水量,使大便成形,另外還具有抗炎作用
文章結果顯示,兩組總有效率及平均止瀉時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和P<0.001),說明在糾正脫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的基礎上,鋅制劑和思密達灌腸治療嬰幼兒腹瀉與一般治療比較,能縮短腹瀉時間,提高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4 參考文獻
[1] 方鶴松.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J].臨床兒科雜志,2004,12(1):148.
【關鍵詞】硝苯地平;小兒秋季腹瀉
作者單位:745100甘肅省慶城縣人民醫院近年來,我院兒科在臨床工作中結合病原學檢查,證實硝苯地平佐治小兒秋季腹瀉療效確切。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慶城縣人民醫院住院治療的120例小兒秋季腹瀉患兒,其中男51例,女69例,年齡6個月至3歲。臨床診斷包括患兒發病時血常規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略低于正常下限。便輪狀病毒檢測陽性或便常規鏡檢無或偶見白細胞的患兒。所選病例無中、重度脫水,電解質紊亂、驚厥及其他多臟器損害,符合褚福堂《實用兒科學》小兒秋季腹瀉診斷標準。根據入院時間隨即分為兩組,每組各60例。治療組男28例,女32例;中位年齡1歲1個月;對照組男23例,女37例;中位年齡1歲3個月。兩組年齡、病種、發病時間、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
12方法患兒入院后24 h內采集糞便標本,進行便常規、便輪狀病毒檢測及血常規檢查。
在常規補液、補充腸道益生菌、保護腸黏膜治療的基礎上,治療組加用硝苯地平1 mg/(kg·d),分三次口服,療程3~5 d。對照組加用莨菪浸膏片1~15 mg/(kg·d),分三次口服,療程3~5 d。
13觀察指標記錄退熱、大便次數(<3~4次/d)及性狀明顯改善時間、住院天數等。
14統計學方法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卡方(χ2)檢驗。P
2結果
21便常規及便輪狀病毒檢測結果120例便常規檢查均為黃稀便,鏡檢無或偶見白細胞。便輪狀病毒檢測陽性率為575%。對照組檢出33例,治療組檢出36例。兩組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療效及住院天數見表1。治療組在退熱、大便次數(<3~4次/d)及性狀明顯改善時間、住院天數等方面均短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
表1組兩組臨床療效指標及住院天數比較(x±s)
退熱
(d)大便次數及形狀明顯
改善時間(d)住院時間
(d)對照組231±156643±212832±263治療組185±125425±188537±197注:1)與對照組比較,P
3討論
小兒腹瀉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征。是我國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尤其是秋季輪狀病毒腹瀉是秋冬季節兒科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占小兒住院率的相當比例,6個月至2歲嬰幼兒發病率高,是造成兒童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嬰幼兒消化系統發育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不能適應食物質和量的較大變化。且腸壁黏膜下層及神經鞘發育不成熟,腸系膜相對較長等解剖特點,易導致腸道發生分泌、蠕動紊亂。硝苯地平為鈣通道阻滯劑,可以阻礙鈣離子進入腸道平滑肌細胞,阻斷興奮收縮耦聯,從而降低腸道平滑肌興奮性,解除痙攣,使腸蠕動減弱[1]。另外,硝苯地平還可抑制胃結腸反射,促進回、結腸重吸收,減少腸分泌。這樣,食物在經過小腸、結腸時,停留時間延長,水分吸收增加,并可減少結腸刺激,從而達到控制腹瀉的目的[2,3]。
本研究選擇入院時血常規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略低于正常下限,便常規鏡檢無或偶見白細胞的腹瀉患兒,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治療組加用硝苯地平,對照組給予莨菪浸膏片,結果治療組在退熱、大便次數(<3~4次/d)及性狀明顯改善時間、住院天數等方面均短于對照組。結果證實硝苯地平佐治小兒腹瀉療效確切。
參考文獻
[1]單建軍,劉桂梅.硝苯吡啶治療胃腸道痙攣性疼痛60例療效觀察.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02,2(2):26.
秋季腹瀉是嬰幼兒常見的疾病,高發于6個月到2歲之間的孩子。這是因為嬰幼兒的抵抗力弱,耐受力比成人差,身體的免疫功不能很快適應天氣的突變,因而容易受到病毒侵害。特別是剛入園的孩子家長要特別注意。
腹瀉多是嬰幼兒感染了輪狀病毒后產生的,主要表現為頻繁的腹瀉,次數多、量多、水分多,呈黃色水樣或蛋花湯樣大便,有時伴有嘔吐、食欲不振、腹痛、發熱等癥狀。
那么如何預防秋季寶寶腹瀉呢?
首先,要注意衛生,在給寶寶換尿布后、喂奶前、沖奶前、給寶寶喂飯前都要洗手。
其次,秋季添加輔食時,一定要注意先從少量開始,在花樣上每次只能增加一種,以使寶寶的消化道有個適應的過程。此外,不要因為天氣轉冷,怕寶寶受涼而緊閉門窗,保持室內良好的空氣流通,反而能夠減少病毒感染的機會。
另外,飲用潔凈水。暖壺里的水放置兩天以上不要飲用。不吃變質食物,生吃的瓜果要洗凈。蔬菜用清水浸泡半小時后清洗,去除農藥。避免孩子間的接觸傳染等。
孩子患腹瀉,家庭護理要注意的地方:
(1)及時補充水分
若孩子出現腹瀉次數與量增加、不能正常進食、頻繁嘔吐、家長要及時給孩子補充水分,防止缺水。在家可給患兒服用糖鹽水,配制方法為清潔水500毫升加白糖10克加細鹽1.75克,煮沸后服用。或口服補液鹽。
(2)繼續飲食
不少家長一遇孩子患腹瀉,馬上給予禁食。實際上,禁食會影響孩子對營養素的攝入,削弱患兒的抗病能力,易致腹瀉遷延或發生營養不良。此時,父母們應讓孩子吃些稀飯、面條、米粥等容易消化的食品。如果寶寶需要喂奶粉,最好選擇去乳糖奶粉,因為此時寶寶腸胃功能還沒恢復好,糖分不容易消化,選擇植物蛋白的奶粉,有助于保護寶寶的腸胃。吃母乳的嬰兒則應該繼續母乳喂養。
【摘 要】 目的:探討微生態制劑與抗生素何者為治療小兒急性腹瀉的較佳藥物?方法:選擇我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小兒急性腹瀉患者98例,平均分為兩組,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9例患兒,分別應用兩種方法進行治療,治療組加用微生態制劑麗珠腸樂,對照組給予抗生素吡哌酸,兩組均給予口服蒙脫石散,比較兩組療效?結果:治療后兩組均呈現較高的治療率,其中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7.9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1.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微生態制劑治療小兒急性腹瀉病療效好?
【關鍵詞】 小 兒 急性腹瀉 微生態制劑 抗生素 蒙脫石散
小兒腹瀉是一組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嬰幼兒最常見疾病,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選擇我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小兒急性腹瀉患者98例,觀察不同治療方法對小兒急性腹瀉的臨床療效,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該對比試驗開始于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共募集到98例急性腹瀉兒童,其中男孩50例?女孩48例,共98例?年齡為7個月-60個月,大便性狀為黃綠色水樣或蛋花湯樣,均已排除其它疾病的影響?平均分為A(治療組)?B(對照組)兩組,每組49人,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病情方面無統計學差異?可用于對比試驗研究,患者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案:兩組患兒按脫水程度?性質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及對癥治療?A組治療組采用微生態制劑麗珠腸樂+蒙脫石散(思密達),B組對照組采用吡哌酸+蒙脫石散?
1.3 療效判定標準:主要根據患兒的治療效果?具體分為顯效(藥物治療1―2天后,患兒大便次數≤2次/天,不再表現出臨床癥狀),有效(藥物治療2―4天后,患兒大便次數≤2次/天,僅少量表現出臨床癥狀),無效(藥物治療4天后,患兒大便次數≥2次/天,癥狀不變或呈現加劇的情況)?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 統計軟件對上述數據進行分析,P
2 結果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統計數據如表1所示
注: *P
由表1可知,經治療后,A組治療的總有效率達97.96%,高于B組治療有效率為81.63%,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腹瀉病是兒科常見病,可以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抗生素僅適用于侵襲性細菌性感染,而此僅占30%左右?兒童時期,腸道免疫功能不健全,且腸道菌群處于生理性演替過程,嬰幼兒腸道微生態平衡穩定性非常脆弱,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嚴重的腸道微生態紊亂?腹瀉時,腸道菌群嚴重失調,以雙歧桿菌為主的益生菌數量明顯減少,易使病原菌侵襲和定植,導致腹瀉?因此調節腸道微生態,增加益生菌是治療腹瀉的重要環節?在治療過程中兩組均加入蒙脫石散,蒙脫石散是一種消化道粘膜保護劑,能覆蓋于胃腸粘膜上,促進受損部位上皮修復及再生,對致病因子有強大的吸附作用,提高粘膜屏障對致病因子的防御能力,平衡腸道菌群?本研究表明,應用微生態制劑聯合蒙脫石散治療小兒急性腹瀉,療效優于應用抗生素聯合蒙脫石散治療,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慕逖. 兒科學[M]. 第5 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65- 268.
灌腸療法是將黃連素、思密達、山莨菪堿等藥物灌入腸腔,直接作用于腸道病變處發揮作用。該法可縮短病程,效果較佳,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5年6~10月,我院共收治小兒腹瀉患兒72例,采用隨機分組,治療組男16例,女24例,年齡6~17個月,平均12個月。對照組共32例,年齡5個月~25個月,平均14個月。所有病例均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每日5~16次,大便呈黃色水樣,無黏液和膿血、無腥臭、部分有奶瓣,鏡檢白細胞無或1~2個/HP,脂肪球無或+~++,大多伴發熱、腹脹、嘔吐,輕度脫水26例,中度脫水16例,無重度脫水。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抗病毒、消炎、口服思密達、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退熱等對癥處理。治療組采用上述方法加用黃連素10~15 mg/kg,思密達1歲以內每次應用1袋,1歲以上每次2袋,山莨菪堿0.2 mg/kg,溶于15~20 ml生理鹽水中,加熱至37~39℃時,患兒取左側臥位,臀部抬高10 cm,用20 ml空針推入,灌腸前先排便,將肛管前端用石蠟油后從輕輕插入10~15 cm,緩慢注入灌腸液后捏住肛管口回抽10 ml空氣注入,使藥物完全到達腸腔,反折肛管緩慢拔出,使藥液保留1~2小時,每日2次。
1.3 療效判定標準:據1993年北京修訂的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1)顯效:治療72小時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2)有效:治療72小時糞便性狀好轉,次數明顯減少,全身癥狀明顯改善;(3)無效:治療72小時糞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均無改善。
2 結果
治療3天后治療組顯效28例,有效8例,總有效率90.0%。對照組顯效14例,有效10例,總有效率75.0%。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3 討論
黃連素有廣譜抗菌作用,可治療感染性腹瀉。思密達是高效消化道黏膜保護劑,能吸附致病性大腸桿菌、輪狀病毒等,并對其有固定作用,同時還能維持細胞正常吸收和分泌功能,減少其運動失調,使水、電解質流失明顯減少,與黏糖蛋白相互作用提高黏液的質量和數量,使其黏稠度增加,加強腸道的黏液屏障功能,從而有效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擊。山莨菪堿為M-膽堿受體阻滯劑,有明顯外周抗膽堿作用,能解除胃腸平滑肌、血管平滑肌痙攣,擴張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環,同時有鎮痛的作用。三藥聯合保留灌腸治療小兒秋季腹瀉具有良好的協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