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農業智能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工作總結
近年來,***區依托區位優勢,科學定位,高點起步,按照“抓投入、調結構、擴規模、建精品、提效益”的工作思路,緊緊圍繞實施黃藍國家戰略、建設生態文明典范城市的工作大局,扎實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立足“三個先行”,筑牢農業園區建設基礎
(一)規劃先行。制定了《***區現代農業發展總體規劃》,重點打造“四帶、五區、二十園”。“四帶”:即沿黃高效生態農業產業帶、南二路生態休閑農業產業帶、廣蒲河高效生態農業產業帶、武家大溝高效生態農業產業帶等四條高效生態農業產業帶;“五區”:即牛莊現代農業產業區、龍居生態林示范區、南二路休閑觀光農業產業區、廣蒲河高效生態農業區、沿海生態漁業示范區等五大現代農業產業區;“二十園”:即藍海設施農業及生態養殖基地、寶力新能源循環農業產業基地、華林莊園休閑觀光農業產業園等20多個重點建設的現代農業項目。
(二)政策先行。區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全區新型城郊農業產業發展若干扶持政策的意見》、《***區推進城鄉一體化實施意見》、《關于扶持現代農業發展若干政策的意見》和《***區鼓勵旅游業發展暫行辦法》,區財政每年列支專項資金,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對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給予全方位扶持。對規模化示范園區當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不含土地租賃、流轉費用)以上的,按照當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的10%給予補貼;對新創建為國家、省、市級示范區的,分別獎勵30萬元、20萬元和10萬元。同時,建立了“政府扶持、企業為主、社會參與”的發展機制,整合多部門涉農資金,捆綁用于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配套完善現代農業園區管理辦法和扶持政策,著力解決制約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資金瓶頸問題。近年來,區財政累計兌現現代農業政策扶持資金3400多萬元,整合各部門涉農資金13000萬元,爭取國家、省、市等上級各類現代農業政策資金1700萬元。
(三)服務先行。將農業園區建設列入全區重點工程項目調度督查范圍,強力推動工作落實。區政府專門成立了由農業、發改、住建、財政、國土等部門和各鎮主要領導組成的農業園區重點工程項目推進領導小組,定期召開調度會議,研究解決相關問題,確保項目建設順利推進。由農業部門牽頭,整合職能部門力量,加強協調配合,凝聚管理、協調、指導、服務工作合力,為農業園區建設提供立項、規劃、用地、資金、技術、信息等全方位服務,推動全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迅猛發展。
二、集聚“三大優勢”,提升農業園區建設水平
(一)集聚產業優勢。將休閑觀光農業、設施高效農業、生態循環農業作為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主攻方向。近年來,重點建設了牛莊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南二路休閑觀光農業園區、龍居鎮生態林場、史口鎮廣蒲河生態農業示范區等4個現代農業綜合園區,大宋鴻豐設施蔬菜、宋氏菌業食用菌、有朋生態園等9個現代農業精品園區;重點實施了藍海生態農業種植養殖基地、寶力新能源循環農業等11個重點建設項目,建設內容涵蓋果蔬、食用菌、漁業、畜牧、苗木花卉、休閑觀光農業等優勢主導產業。目前,全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累計投入建設資金13.82億元,建成標準化蔬菜基地2.6萬畝,苗木花卉基地3.27萬畝,標準化水產養殖基地3. 8萬畝,標準化畜牧養殖小區41處,生態林場5萬多畝。
(二)集聚科技優勢。將農業科技進步作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支撐和保障。扎實開展“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重點試驗、示范、推廣先進實用技術,支撐現代農業穩定發展,各農業園區承擔市區農業科研項目3項。承擔省農業技術推廣項目7項,參與農業創新性科研9項。積極與山東農業大學、省農科院、中國林業大學等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進行產學研結合,解決了自身技術力量的不足的問題,使園區成了先進科技成果轉化、孵化、推廣、示范的基地。先后掛牌成立了華林莊園、藍海生態農業基地等6個高校教學實踐基地,3個農業科技研究中心。創建新型農民學校,組織農技專家到示范區授課,為示范區建設培養農業技術人才,積極推廣設施農業,在藍海、華林、福源等示范園區建設智能溫室16萬平方米,藍海種植業基地部分溫室實現了無土化栽培,溫室內全部實現了粘蟲板、殺蟲燈和生物農藥防控技術。加快推進循環農業發展,培育了寶力新能源等一批循環農業示范基地園區。在勝大奶牛場、陽光莊園牧業公司生態養殖園區先后引進了TMR全自動奶牛日糧混合機5臺,奶牛監控系統4套、智能化自動擠奶設備6套;在全區新配套畜牧信息化平臺“一點通”終端機2臺;規模以上養殖場區配套畜牧養殖智能化生產監控系統5套。
(三)集聚區位優勢。立足中心城區特色,著力打造三種模式,引領現代農業園區發展。一是休閑觀光模式。以南二路休閑觀光農業園區為主要載體,串連南二路沿線的攬翠湖、華林莊園、黃河森林樂園等9個農業觀光景點,打造休閑觀光農業產業帶。二是高效生態模式。以牛莊現代高效農業園區、廣蒲河流域生態農業示范區為主要載體,實行“一園多區”,重點打造集現代農業生產示范、農產品加工、農業科技展示為一體的綜合性園區。三是旅游度假模式。以龍居生態林場為主要載體,實現林業資源與黃河旅游資源的有機結合,打造集森林公園、郊野旅游度假于一體的休閑觀光勝地。
三、創新“三項機制”,激發農業園區建設活力
(一)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規范土地流轉程序,探索制定分區域土地流轉指導價。成立鎮、街道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中心試點,建立區級土地流轉平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備案、登記和檔案管理等工作制度,采用合作開發、反租倒包、土地入股等形式,確保失地農民利益。通過一系列機制的實施和落實,依法流轉土地9.4萬畝,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創造了條件。
近年來,順義區按照北京市政府提出的“實施221行動計劃,加快發展以拓展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和示范功能為代表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的要求,基本形成了兩港三帶五園多點的花卉苗木產業格局。以牛山皇冠梨、大孫各莊萬畝紅提、河北村大櫻桃、北石槽御杏為代表的10萬畝優質果品產業基地。
順義區設施果樹建設現狀
(一)設施果樹面積和產量
截至2008年上半年,全區發展設施果樹總面積達612畝,其中設施結果面積344畝,總產量26.8萬公斤,產值達538萬元。
(二)主要栽培樹種
全區設施栽培樹種以草莓、葡萄、杏、歐李為主,桃、木瓜為輔,生產模式主要是促早栽培。
(三)分布
目前,全區90%以上的設施果樹主要分布龍灣屯鎮、大孫各莊鎮、北石槽鎮、張鎮4個果品產業大鎮。這4個鎮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已建成了一批規模化的設施基地,如龍灣屯鎮、張鎮的設施草莓,北石槽鎮的槽御杏,以及大孫各莊鎮的設施葡萄。
(四)設施的主要類型
磚鋼結構的日光溫室和鋼架結構的塑料大棚是順義區果樹設施栽培主要采用的兩種設施。其中,磚鋼結構的日光溫室是最常用的設施類型,占全區果樹設施總數的75.2%,鋼架結構的塑料大棚僅為24.8%。
順義區設施果樹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一次性投入大,資金不足
發展果樹設施存在著一次性投入大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果樹的設施栽培太多需要采用三年生以上的大苗,苗木的購置費用高;二是果樹樹體高大,要求采用大跨度高空間的設施結構,設施投入高;三是果樹的設施栽培,需要配套相應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
(二)設施結構不規范,類型單一,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程度低
順義區的果樹設施栽培,多年來一直沿用以日光溫室為主、塑料大棚為輔的設施類型,其中約有30%的日光溫室是利用原蔬菜溫室改造而成。設施類型單一、結構老舊,缺少高質量、大跨度適合果樹設施栽培的新型溫室和現代化、自動化、智能化設施建設,而且在建造過程中缺乏統一的建造標準,設施內各種配套設施(如二氧化碳補氣系統、補光系統、內外遮陽系統、溫室風機、水濕簾幕墻、農業機械等)配備不齊全,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程度低。設施類型、功能參差不齊,對設施內的小氣候環境因子的可調控性差。
(三)技術要求高,掌握難度大,從業人員素質低
果樹設施栽培相對干露地栽培要求較高,要求生產者對設施內栽培樹種的需冷量、花粉育性、適宜授粉組合、白花結實力、果實發育等特性有全面系統的了解,掌握難度大。而目前順義區從事設施果樹生產的,仍主要是農村“4050人員”,技術素質偏低,技術管理措施往往不到位。
順義區設施果樹產業的發展思路及解決辦法
(一)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特色產業
科學規劃,結合本區現有的梨、葡萄、蘋果、櫻桃、小雜果五大特色果品產業化基地,以及潮白河、順平路、東山暖帶、京密路至北運河4條特色旅游、休閑、觀光、采摘帶建設,充分發揮全區現有的資源優勢,通過政策導向推動,實行區域化布局。在順平路、京平路、京承路、龍塘路等主要道路兩側,打造規模化、標準化的高效節能型設施果樹產業帶,建設一批高標準的現代化、自動化、智能化設施果樹試驗示范點,推廣特殊的果樹設施栽培模式(架式栽培、防雹防烏網、避雨設施等),完成不同樹種、不同品種、不同成熟期合理搭配,開展產前、產中和產后系列化服務,逐步形成相對集中、優勢明顯的規模化特色產業。堅持走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之路,走觀光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全面提高設施果樹整體水平、果品檔次和整體效益,推進全區果樹設施栽培產業化的進程。
(二)推廣現代化新型設施和配套技術,統一果樹設施建設標準
根據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引進推廣現代化新型設施,包括現代化、自動化、智能化設施和特殊的果樹設施栽培模式(架式栽培、防雹防鳥網、避雨設施等),引進推廣先進的配套技術措施,如節水灌溉技術、小型輕便農業機械、計算機監測系統等,逐步實現果樹設施栽培的機械化、精準化和信息化。高標準制定統的果樹設施建設標準,對新發展的設施果樹要求采用適應順義區氣象生態條件、高效節能環保的果樹栽培專用類型,規范設施的建造,提升全區果樹栽培設施的整體水平。
(三)加大科研投入,制定果樹設施栽培標準化技術體系
積極引進并篩選出順義區果樹設施栽培適宜發展的樹種和專用優良品種。研究、完善并不斷規范不同樹種設施栽培早期豐產、樹體控制與連年優質豐產技術。研究并制定果樹設施栽培的技術標準,建立高標準、高安全、高效益的標準化技術體系,加強對生產的指導。從建園起就規范栽培技術,量化設施果樹栽培關鍵技術指標,規范栽培密度,樹型(高度、結果枝數量、每果枝的果實數),需肥種類、數量及需水量的最佳供應期,不同發育階段的溫度(包括氣溫和土溫)、濕度、光照和二氧化碳調控指標,休眠進程與平均溫度、最高溫度、最低溫度和相關指標,農藥使用的最佳種類、時期與用量,以及蜜蜂授粉的最佳時期與使用量等各項操作,提高全區果樹設施栽培的整體技術水平。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結合全區果樹設施生產實際情況、存在問題以及產業發展趨勢,聘請有關專家,以集中辦班、現場示范、技術指導、交流研討、編寫發放信息資料等形式,重點開展果樹設施栽培特點、先進適用的果樹設施栽培配套技術等方面的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素質,使果樹設施栽培中應用的技術逐步規范化和標準化,穩步提高設施果樹的產量和質量。
(五)加大政府扶持,引導設施果業的良性發展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引導設施果業的發展。主要扶持環節包括:規模化、標準化的高效節能型設施果樹產業帶建設,現代化、自動化、智能化設施果樹試驗示范點建設,特殊的果樹設施栽培模式(架式栽培、防雹防鳥網、避雨設施等)的推廣,設施專用優良品種、砧木的引進,先進的配套設施和技術措施的引進推廣,以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
關鍵詞:機電一體化;農業機械;智能化
中圖分類號:S220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對于國民經濟的穩定起到重要作用。農業機械的現代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其不但能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降低勞動強度,還能能夠促進種植技術的改進。為了實現農業現代化,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提高農業機械的技術水平與科技含量,這是生態農業的必然要求。機電一體化技術對于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與農業機械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有著重要推動作用,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升農產品產量與質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等的技術基礎。機電一體化技術是一門綜合學科,主要涉及機械學、電子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等。農業機械中運用機電一體化技術具有明顯的優勢:機械故障率下降,操作者人身安全保障好;工作效率提高,產能增加;操作性能改善;功能增加,適應能力增強;安裝維護較為簡單。在電子信息化時代,農業機械所融合的機電一體化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本文將簡要介紹幾種機電一體化技術在農業機械中的應用實例,從多個角度論述機電一體化技術對于農業機械現代化的推動作用。
1 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在農業機械設計中的應用
CAD是一項融合了計算機圖形學、網絡通訊和數據庫等多領域知識于一體的綜合性技術,讓使用者能夠借助計算機對產品進行設計、修改、優化和輸出效果。該項技術大幅提高了農業機械的設計效率,縮短了開發周期。農業機械的研發需要很大的計算量,其運動過程的分析較為繁瑣。依靠原有的作圖法,憑借經驗進行設計不適應現代農業對農業機械的需求。而CAD技術的出現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不但提高了設計效率,還能夠促進設計人員的創新研究。CAD能夠幫助研發人員進行農機常用機構的運動學與動力學分析、農業機械空間多作用力分析以及農業物料在定軌跡、平面和空間運動的分析。在具體的實踐中,CAD在農業機械設計的以下幾個方面應用比較廣泛:通過構建犁體數學模型,以三維圖形系統進行處理,提高犁體設計的效率;利用CAD的傳動設計模塊、懸掛參數設計模塊等,實現總體設計,獲取最佳的旋耕機參數;在數據庫的支持下,以模糊方式結合智能CAD技術,進行聯合收獲機的總體設計。
2 虛擬現實技術在農業機械中的應用
虛擬現實技術是指通過計算機圖形學、多媒體技術、智能接口技術、傳感器技術、圖像處理技術和圖片模式識別等技術以實現為用戶構建三維世界的技術。該項技術能夠進行動態環境建模、生成實時三維圖形、實現立體顯示等,是一項能夠進行應用系統開發的多種系統的集成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在農業機械的開發中,可以進行幾何建模、運動建模、物理建模、聲音建模和模型分割,實現農業機械設計最優化。其還有一個重要的應用,就是通過模擬各種極端環境和突發危險,對農業機械的操作者進行培訓,提高應急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3 電子信息技術在農業機械中的應用
在全球范圍內來看,農業機械吸收電子信息技術的速度越來越快,這也正與現代農業集約化、現代化、高效性、節能性與環保性發展的大趨勢相一致的。電子信息技術的運用引發了農業機械的創新發展,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農業機械的過程監視、控制、診斷與通信等技術性能不斷提高;能夠減少農藥、化肥與其他各類資源的消耗,實現環境友好型農業的建設;及時提供農業機械的過程信息,實現其精準化執行過程;提供舒適安全的操作環境,改善勞動者的勞動條件;實現農場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實現農業機械田間作業的科學調配與規劃。拖拉機是最常見的農業機械,其正朝電子化、網絡化與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在歐洲,大中型農業機械普遍配備電子監視與控制系統的電子設備,對于重要的模塊采用獨立微處理器電子控制單元的方式。在各類農業機械智能化的發展中,接口的通用化變得越來越重要,如各類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的總線掛接的標準接口。為了農業機械的體系化構建,必須使得各類農機的電子系統具有通用性和兼容性。并應建立相應的總線通信通用設計標準。目前,在農業機械應用中應用較為廣泛的總線標準協議基礎為CAN協議。電子監視儀表正在取代傳統的儀表盤,向著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改善操作者與機械的交互界面的人機接口技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歐洲的部分大農場,集群調度和管理決策支持技術也正在推廣開來,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4 其他機電一體化技術在農業機械中的應用
依托微電子技術、計算機實時控制技術和傳感技術等,新的液壓技術在農業機械的運用中變得更加嫻熟。計算機視覺技術則通過對圖像進行處理,能夠對農產品進行無損檢測,并被應用到農業自動化收獲機械的研制中來。綜合利用GPS差分技術、超聲波技術和傳感器技術構建的高精度導航系統,對于農業機械的集群作業意義重大,提升集群作業效率。
參考文獻
[1] 趙志強,盧昕,林甦君.機電一體化技術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影響[J].農民致富之友, 2012(20):132-133.
[2] 曾杰,魯東.計算機輔助設計(CAD) 在農業機械中的應用及實踐[J].中國農機化, 2000(4):33-34.
[3] 李霞,王維新.虛擬技術在農業機械中的應用[J].農機化研究, 2005(3):54-56.
由紅、白、黑三色設計而成的康緣藥業司標,象征企業如新生朝陽,活力四射、生機勃勃,且以博大的胸懷,澤被天下、溫暖人類。其中紅、黑組成的OK圖案寓意陰陽平衡,紅色代表健康、向上,黑色代表力量、穩健;“0”象形朝陽,“K”字嵌入“0”的部分為白色,象征白衣天使,寓義把最好的產品奉獻人類――“與健康結緣、與平安相伴”――那是康緣人的天職與使命。
品質源于實力
1999年,崛起于黃海之濱江蘇省連云港市的康緣藥業,成就一家以創新中藥、生物醫藥以及大健康產品生產流通為主營業務的大型健康產業集團,為譽“中國創新中藥現代化的先行者”。其產業布局醫藥工業、醫藥商業、生態農業、國際貿易、健康服務業五大板塊。尤其,聚焦中藥優勢領域,依托完善的中藥創新研發體系,實施大產品、大品牌、大健康戰略,那是企業發展與未來的“立腳點”、一個軸心。
康緣藥業的中藥智能制造技術創新,她的精致提取生產鏈的各個環節,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而被錄選國家工信部《關于開展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推薦的通知》試點示范項目名單――全國唯一入選的中藥企業,發揮著中國中藥走向國際化發揮了標桿性的示范作用。
康緣藥業,成就中藥行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多項之“最”:國內同行業中擁有國家級新藥證書最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專利數最多、承擔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最多、以及開展現代中藥國際化研究最深入。更有多項技術系國內首次工業化應用,部分技術居國內領先水平。
首先,“中國美麗工廠”的典型示范代表的康緣藥業,以智能制造、中藥創新作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聯袂浙江大學等國內知名院校,投資4.8億元設計建設新一代中藥注射劑提取精制數字化工廠,涵蓋物資采購、產品生產、物流配送、市場銷售、臨床應用等產品全生命周期,實現從傳統模式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變,向綠色低耗轉變,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促進傳統中藥產業技術升級改造,推動中藥數字化精準制造,以實現中藥智能制造的目標――即致力于創建品牌產品、打造品牌形象,促進我國傳統中醫藥行業轉型升級,推動中藥走向世界――打造一個現代化、國際化的生物醫藥健康產業集團為宗旨。
其次,作為一家純粹的中藥制藥企業的康緣藥業,以敢為人先的創新理念,率先提出應用先進的中藥指紋圖譜技術,建立從原料、提取物到制劑生產全過程的質量控制體系,確保產品均一、穩定、可靠;創造性地提出了“讓中藥回歸藥物屬性”的理念,以桂枝茯苓膠囊國際化項目研究為示范,深入開展產品效應物質基礎研究,建立了國際先進的復方中藥口服固體制劑質量控制體系,并在美國開展了治療原發性痛經||期臨床研究,為推動中藥國際化進程做出示范。
今天,康緣藥業的中藥先進制造關鍵技術研究和中藥數字化提取精制工廠建設,重點圍繞熱毒寧注射液等中藥大品種的工藝以及產能要求進行設計,創新集成先進的自動化控制和過程分析技術,開展中藥生產過程全程質量控制技術研究,滿足了中藥智能化生產的產業需求。
據悉,康緣藥業將在2017年年底完成企業制造體系整體智能化、數字化體系升級,為實現中國藥品制造工業4.0、中藥先進制造2025添磚加瓦。
品牌創新未來
“康緣”品牌,積淀于企業產品品質――國內A股上市公司的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國家新醫藥產業化基地重點骨干企業、國家中藥現代化示范企業、全國質量管理先進企業、全國專利工作試點先進單位、中國醫藥企業創新力二十強、全國中藥工業企業十強、全國醫藥工業百強,一個現代中藥生產、經營、研發及中藥材種植的創新性企業。
2012年,康緣藥業動工興建現代中藥數字化提取精制工廠,這是一座集現代制造與藝術布局為一體的花園式工廠,座落于江蘇康緣現代中藥健康產業園――成為系統、全面解析中藥品種的藥效物質基礎,為實現中藥智能化制造、打造品牌中藥提供依據與基礎。工廠采用生產數據信息管理技術,基于MES和ERP系統,進行全廠的生產信息化和流程化管理,逐步實現“實時放行檢測”(RTRT),形成中藥提取物的數字化生產,成為具有創新實踐與技術示范作用的品牌工廠。
2014年,隨著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的深入研究、質控體系的不斷完善,公司開始著手從生產制造上實現技術升級。通過持續、系列化的品牌推廣,
“精品國藥,康緣創造”的品牌理念得到廣泛傳播,品牌知名度、認知度與美譽度得到大幅度提升。企業建立了品牌培育體系,確立了以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為路徑、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創建企業品牌的戰略思想,強化品牌培育管理體系,包括品牌管理部在研發、生產、質量等方面引入全面品牌管理理念,逐步確立以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為路徑、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創建企業品牌的戰略思想――即以智能制造支撐品牌發展的長遠規劃。
同時,確立“精品國藥,康緣創造”的品牌理念,致力于打造安全有效、質量均一的高品質中藥,向全球患者提供服務。“康緣創造”的“創”,就是創新研發,即在傳承經典古方的基礎上,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圍繞中醫優勢領域,運用藥物研發的前沿和先進技術,開發國際先進、現代臨床認同的創新中藥,推動中藥標準化、現代化、國際化:“造”就是智能制造,即以創新引領產業技術升級,推動中藥的標準化與智能化制造,有力確保藥品質量穩定均一、安全有效。
榱巳彌幸叱齬門,康緣藥業探索解碼中藥,并通過一系列技術的創新集成應用,為明確中藥的物質基礎及藥效物質基礎提供了技術保障,構建了現代中藥質量標準體系及生產全過程質量控制體系,并率先探索實踐利用數字化控制、智能化生產等新技術、新方法改變傳統的中藥生產方式,實現智能制藥,從而保證臨床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特別是保證了高風險中藥注射劑品種的安全可靠,保證了患者的用藥安全,凸顯公司依托來自臨床一線的信賴、在市場服務與產品管理方面的成功運作,彰顯了康緣的品牌影響力與作為國內領先制藥企業的承諾和使命。
康緣藥業,重點圍繞熱毒寧注射液等中藥大品種的工藝以及產能要求進行設計,創新集成先進的自動化控制和過程分析技術,開展中藥生產過程全程質量控制技術研究,滿足了中藥智能化生產的產業需求,在中藥復雜體系的生產過程質量控制中達到國內外領先水平。康緣藥業推動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應用,為實現中藥制造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范例,也為建立“中國藥品制造工業4.0”、中藥先進制造2025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十余年,康緣藥業依托數字化生產過程質量控制的共性技術,推進生產制造技術方面的先導性探索,引領中藥產業步入智能制造高端。“2016年健康產業臨床最信賴的品牌”權威,康緣藥業的兩大主導品種桂枝茯苓膠囊和熱毒寧注射液入選中成藥細分領域TOP9品牌,體現了康緣藥業在行業中強勁的研發實力、卓越品質、創新精神和品牌影響力,展示了康緣致力于中藥現代化、傳統中藥產品改進及研制新型中藥制劑的不懈追求。僅2015年,公司中藥6類新藥銀翹清熱片和冠心平顆粒的申請被受理,其中銀翹清熱片已完成審批。
有人說,智能制造在改變著商業模式,推動著中國品牌實現彎道超車――康緣藥業,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不斷發揚變革創新的企業精神,居安思危、居危思創,增強對集團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研判和謀劃,保持鷴遠力,專注創新,整合資源,統籌協調推進醫藥工業、醫藥商業、健康服務業、生態農業、國際貿易等產業板塊聯動發展,構建集現代健康服務、健康產品、健康文化于一體的大健康產業格局,為構筑健康中國夢貢獻康緣力量。
隨著我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加快推進,城市人對回歸大自然產生了越來越濃的興趣,向往環保生態的生活環境。大城市周邊區域以及市區內適合農業生產的空間,以其優越的區位優勢成為滿足人們這種需求的理想場所。青島農業總體上已進入到現代都市農業時代。即墨毗鄰青島城區,區位優越,在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農業有條件逐漸向園區化、設施化、工業化方向發展。人們對市場需求的變化,必然要求改變原來即墨農業的“城郊農業”定位,改變其僅提供農產品和原料的物質方面的單一功能,而向既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又能為人們提供精神文化等多方面需求的現代都市農業的方向發展。近年來,即墨市立足經濟社會發展,以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不斷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深度開發和拓展農業的新功能,增進產業融合,使現代農業產業服務青島,融入青島,成為青島現代化大都市發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一)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園區聚集引領發展
近年來,即墨市委、市政府連續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加大發展設施農業的扶持力度,在資金、技術、設施配套等多方面進行了傾斜扶持。特別是最近幾年,日光溫室、大拱棚、中小拱棚發展較快,設施農業園區不斷涌現,讓農業項目在園區“抱團”,把園區打造成項目發展的“洼地”,使農業園區聚集效應逐步顯現,全市的設施農業規模不斷壯大。目前,全市設施農業種植面積近10萬畝,成規模的農業園區150多處。即墨市已成為山東省最大的出口甘藍生產基地,大姜、華南型黃瓜、食用菌、設施西瓜等種植面積都居青島市前列。
(二)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創意拓寬發展空間
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深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以無公害農產品、優質果茶等高效種植為主的生態農業,進一步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和農民增收渠道。目前,以生態觀光、茶果采摘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村、觀光園20余處。全市有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1處,山東省旅游特色村3家,省級旅游強鎮3個,省級“好客人家”農家樂7家,青島市星級農家樂12家,直接從業人員3000多人,戶均年收入10萬元以上,最高可達100萬元。
(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標準化生產提升品質
在發展都市農業過程中,始終堅持實施生態循環戰略,全面實施標準化生產,實行統一品種、統一購藥、統一標準、統一檢測、統一標識、統一銷售的“六統一管理”。積極推廣以生態綠色、節水節肥為重點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和生態循環農業,實現都市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全市發展蔬菜、果茶等標準化農產品生產基地38個,面積22萬畝;培育“三品一標”農產品154個。
(四)大力發展品牌農業,品牌帶動促農增收
即墨市以放心菜、放心肉、優質糧為重點,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以此帶動農戶發展綠色種植,培育農業品牌。一是品牌農業逐步壯大,形成了以蔬菜和茶葉為代表的品牌農產品聚集區。二是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作用,深入挖掘“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的潛力,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創建農業品牌。以品牌為帶動,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目前,全市注冊農產品品牌300余個。涌現出“白廟”芋頭、“鰲福”綠茶、“金口玉芽”芹菜等青島十大名特優農產品;“鰲鶴春綠茶”、“大任河粉條”等近百個特色農產品品牌,培育出靈山韭菜、七級食用菌、華山甜瓜等一批區域性知名農產品。
二、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存在的問題
現代都市農業還在發展初期階段,為都市居民提供的休閑、教育、體驗等功能還不多,存在的制約因素主要有:一是名特優少,知名度較低,品牌農業發展差距較大。缺乏叫得響、知名度高的品牌。二是園區檔次不夠高,科技和裝備水平一般。缺乏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精品產業,園區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低,產業鏈短。三是特色不突出,缺乏創意,精品少。缺少讓市民在休閑觀光過程增進對以農業和農村體驗為目的的農業經營形態,高效生態農業與旅游業融合還不夠。四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低,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還有待完善,農業龍頭企業特別是規模較大和帶動作用強的龍頭企業數量較少。
三、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的對策建議
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是打造現代都市產業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為實現即墨市現代都市農業又好又快地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世界眼光謀劃,國際標準要求,制定完善發展規劃
即墨地域東、中、西部存在明顯差異,分東部、中部、西部三個層次,按照“東果茶、西蔬菜、中糧油”的空間布局,整合資源,帶動現代都市農業整體突破。東部自然環境多樣,交通便利,應結合藍色硅谷建設,重點發展生態農業、高檔次果、茶種植為主的精品農業,大力開發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生活質量等生態功能,建設土地集約、技術密集的現代高效農業。積極發展農耕休閑文化、果蔬采摘體驗、市民租賃農場等旅游休閑觀光農業形式,為人們提供優質鮮活的農產品,還可打造出優美的生態環境。在西部以大沽河為軸心,重點以發展高端設施農業為突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配套發展休閑農業,建設高質量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培育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體系,創新農業服務業發展。率先建成一批機械化、信息化示范帶動作用強的,具有較高水平的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園區。
(二)設施農業引領,促進都市農業智能化、高端化,滿足市民的物質需求
一是實施農業園區建設引領工程,著力打造精品現代農業園區。引進推廣新的農業科技成果和優良品種及其配套技術,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智慧農業建設,提高農業科技含量。把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作為推動都市農業發展的先導,切實做到示范一片、帶動一方。二是統籌產業布局,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培育產業特色,突出規模效益。加大園區科技示范作用的宣傳,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導和鼓勵工商企業,龍頭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用好的政策、好的項目調動各方面主體參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積極性,加快現代農業園區提檔升級。
(三)創新休閑農業,開拓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新領域,滿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充分利用自然風光、生態景觀、民俗文化等特色資源,將農業生產、自然生態和人們生活進行有機融合,重點培育農業果蔬采摘體驗式旅游、休閑度假等模式的休閑農業,為城鄉居民提供系列化的產品和服務。一是加快推進休閑農業項目建設。充分利用當地的農業資源、民俗歷史、鄉土民情,通過設施栽培、生態立體種植、特色農業等模式,加強高科技成果集成示范,突出農味,打造特色鄉村旅游精品。例如,可利用田橫祭海節和鶴山柿子節等民俗節慶活動,把即墨兩千年多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農業旅游觀光結合起來,努力打造成精品農業旅游品牌。二是發展創意農業提高效益。針對市民求異、求新、求特、求美的消費心理,如可種植五彩辣椒、迷你西瓜等特色農產品,以滿足其“獵奇”需求。三是積極發展觀光生態農業。發揮農業在教育、生態等方面的功能,重點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發展節水農業,種植節水優質作物品種,為市民提供回歸自然的良好生態,建設成為青島市的綠色生態屏障。
(四)實施品牌戰略,提升產品質量
一是高標準打造“三品一標”生產基地。大力培育農業精品名牌,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市民生活質量,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產品安全的目標。二是加強品牌營銷。發展初期,政府要加大對農業品牌建設的扶持,注重通過新媒體與消費者進行互動溝通,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促銷活動。以市場促生產,實現由單純抓生產向抓市場促生產轉變,建設大型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形成聯通全省、輻射全國的農產品物流網和信息網,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三是大力營造品牌文化。在提升產品質量的同時,加大企業文化的開發力度,對本地的歷史、文化、自然等各種資源要進行深度的挖掘和利,從更高的視角、更深層次挖掘企業和產品內涵,打造文化農產品,唱響“金口玉芽”芹菜、“鰲福”綠茶、“白廟”芋頭等品牌,力爭形成品牌優勢,不斷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五)壯大龍頭企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一是大力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選擇一批重點農業企業,在新產品開發、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支持。制定吸引資金、激勵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外資、工商資本、民間資本投資興辦農業企業,引進或培植一批市場競爭力強、對產業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二是大力發展標準化農業。實施“園區+農戶”、“龍頭企業+農戶”等模式,以科技帶動、訂單拉動,大力發展標準化種植基地,優化種植業結構布局,推廣機械化生產,實現農業發展的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提高現代化生產水平。三是抱團發展闖市場。把分散的農戶聯系在一起,將“單打獨斗”轉變為“抱團闖市場”。建立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吸引社會資金參與,走規模化發展道路。
(六)加大政策扶持,強化發展保障
1清潔化生產技術
1.1有機農業生產技術
有機農業于20世紀20年代首先在法國和瑞士提出,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的農業,需要較多的勞動力,同時有機農業的發展有助于提高農民的就業率。另外,有機農業的發展可以更多地向社會提供純天然無污染的有機食品,滿足人們的需要。當前的有機農業采用了注重生態的系統方法,包括長期規劃、詳細跟蹤記錄以及對設備和輔助設施的大筆投資等。
有機農業生產關鍵技術體系主要是通過改良土壤環境、開發包括生物農藥、控釋肥在內的有機肥及生物可降解膜等建立起來的。在管理體系方面,有機農業是在借鑒國外有機農業相關管理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對適合當地的有機農業管理模式進行探索。在服務體系方面,有機農業主要是對適合當地的有機農產品服務和銷售體系進行探索。
1.2生態農業生產技術
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和新特色是生態農業,其概念最早于1970年由美國科學家提出,其特點主要為:適應性、高效性、綜合性和可持續性。生態農業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在大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對生產進行穩定,與此同時,綜合對農林牧副漁的發展進行促進;二是對人工生態系統不斷地進行改造,以實現充分、合理地對資源進行利用,用最少的經濟投入獲得優質高產;三是生態農產品應是一種新型農業產品,其突出特點是無公害、高產出、低投入、高效益、無污染。
現代農業涉及到的主要技術包括:不使用基因改良、輻射等技術;嚴禁施用化肥和殺蟲劑,合理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實行作物輪作制;飼養業的原料必須選擇生態農產品,不可對家畜進行荷爾蒙的注射,以保證家畜不受污染和損害等。
1.3農作物秸稈處理技術
1.3.1秸稈還田技術。秸稈還田技術是近些年進行推廣并逐漸發展成熟起來的清潔化農業生產技術,是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作物秸稈已不再擔當農村主要燃料的角色。因此,將秸稈進行還田處理,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提高農產品品質,保障作物穩產增產。但秸稈還田技術性較強,如果不能正確掌握秸稈還田技術,秸稈還田后不僅不能增產,反而會引起作物減產。
通過秸稈還田,可以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結構,培肥地力,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增強土壤通透能力;同時,還可改善農田環境,抑制雜草和病蟲害的發生。據研究,連續3年進行秸稈還田處理后,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0.05%~0.09%,速效磷含量增加0.5~3.0 mg/kg,速效鉀含量增加5~10 mg/kg,土壤容重下降0.01~0.08 g/cm3,作物平均增產幅度可達15.7%。堅持常年秸稈還田,不但對當季作物有顯著增產作用,而且后效十分顯著,對下茬作物有持續增產的作用。秸稈還田還有減少秸稈焚燒、減少環境污染、減輕勞動強度、加快收種進度等多方面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秸稈還田的主要技術包括秸稈直接還田、秸稈間接還田、秸稈生化腐熟快速還田等多種技術措施,可根據當地農業生產實際采取最佳技術措施。
1.3.2秸稈飼料加工技術。秸稈飼料的加工調制方法一般可分為物理處理、化學處理和生物處理3種。具體地說,物理加工處理方法包括粉碎軟化、壓塊制粒、熱噴處理、擠壓膨化等;化學加工處理方法包括堿化處理、氧化劑處理、氨化處理、復合化學處理;生物加工處理方法包括青貯技術、微貯技術等。
1.3.3秸稈能源化技術。秸稈能源化利用技術主要包括秸稈沼氣(生物氣化)、秸稈固化成型燃料、秸稈熱解氣化、直燃發電和秸稈干餾等方式。
1.3.4秸稈的工業應用。作物秸稈工業用途廣泛,綜合利用作物秸稈,經濟效益較好,不僅能夠大量地轉化廢棄的秸稈,還可將潛在的環境污染進行消除。中國目前利用秸稈作為材料工業原料大致可分為以下4種模式:秸稈碎料板、秸稈中密度纖維板、秸稈輕質墻體內襯材料、秸稈包裝墊枕。秸稈的工業應用主要的途徑有生產可降解的包裝材料、用作建筑裝飾材料、生產工業原料、用作食用菌的培養基、秸稈用于編織業等。可以肯定,農作物秸稈將成為中國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森林資源替代原料。
2設施農業技術
設施農業是指具有一定設施,在局部范圍改善或創造環境氣象因素,為動植物生長發育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而進行高效農業生產的方式。設施農業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技術。
2.1溫室智能監控技術
隨著日光溫室的迅速增多,人們對其性能要求逐漸提高,特別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對大棚的自動化程度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組建相應的溫室智能化監控系統已成為一種必要。溫室智能監控技術可以為植物提供一個理想的生長環境,并能起到減輕人的勞動強度、提高設備利用率、改善溫室氣候、減少病蟲害、增加作物產量等作用。智能溫室監控系統具有人機交互界面,全漢字動態液晶屏顯示,能夠實時顯示環境的基本參數,可以實現控制參數的錄入及信息采集、運行情況的監控,從而實現復雜的流程控制,還可脫離計算機監控軟件單獨運行。
2.2無土栽培技術
無土栽培是一門新興的技術,其是在植物礦質營養學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采用營養液進行灌溉的方法進行栽培。由于無土栽培可人工創造良好的根際環境,以取代土壤環境,有效地防止土壤連作產生的病害及土壤鹽分積累所造成的生理障礙,充分滿足作物對水分、礦質營養、氣體等環境條件的需要,栽培用的基本材料又可以循環利用,因此具有省肥、省水、省工、高產優質等特點。無土栽培中營養液成分易于控制,而且可以隨時調節,在光照、溫度適宜而沒有土壤的地方,如海灘、沙漠、荒島等地,只要有一定量的淡水供應便可進行。
2.3溫室滴灌技術
日光溫室滴灌是一種新型的節水灌溉技術,其節水效果明顯,據估算,溫室采用滴灌每次只需水105~150 m3/hm2,而溝灌每次需水300 m3/hm2,每季作物可節水1 800 m3/hm2。同時,滴灌設施在防止蔬菜病害發生、節省肥料和增產方面也具有較大優勢,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一是膜下滴灌降低了日光溫室中的空氣濕度,可有效地防止蔬菜病害的發生;二是化肥隨水直接輸送到作物的根部,可實現精準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三是可提高地溫2~3 ℃,使產品提前10 d左右上市,有利于經濟效益的提高;四是滴灌無需人工護渠,省工、省地、省力,容易被菜農接受。
2.4CO2氣肥技術
CO2氣肥技術是一項農業新技術,其是隨著設施栽培技術而發展起來的。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果把CO2濃度從大氣的濃度(300 mg/kg左右)提高到1 000 mg/kg,植物的光合效率可提高1倍以上;而如果把CO2濃度降低到50 mg/kg,光合作用因缺乏原料而停止。CO2濃度在100~2 000 mg/kg,作物產量隨CO2濃度的增加而有所提高。CO2氣肥類型有多種,目前在生產上普遍采用的是化學反應法、微生物發酵法、燃燒法3種。化學反應法具有成本低、產氣時間和產氣量容易控制等特點,微生物發酵法則不需要產氣設備,具有省工、省力、安全等優點。
3 立體栽培技術
立體栽培就是采取合理的間混套作技術和多熟種植技術。無土栽培因其基質輕,營養液供給系統易實現自動化而最適宜進行立體栽培。近年來,應用無土栽培技術進行立體栽培形式主要有袋式、吊槽式、三層槽式、立柱式4種。墻體栽培是利用特定的栽培設備附著在建筑物的墻體表,不僅不會影響墻體的堅固度,而且對墻體還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實現植株的立體種植,它有效地利用了空間,節約了土地,實現了單位面積上的更大產出。墻體栽培的植株采光性較普通平面栽培更好,因此其太陽光能的利用效率更高。
4農業標準化技術
農業標準化是工業化理念下的新農業,具有明顯的統一性和全程性的特點,涵蓋農業生產全過程,被形容為“從農田到餐桌”的標準化管理。可以說,農業標準化是現代農業的標志。
河南、山東等農業大省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用工業的理念來發展農業,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必由之路。像工業的名牌產品一樣,按標準化組織生產的農產品同樣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推廣農業標準化建設是政府對今后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新要求,展望今后的農業標準化工作,發展形勢十分有利,農業標準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全社會農業標準化意識的提高和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深入開展,農業標準化必將在發展農村經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5結語
總之,農業循環經濟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產量[3]。循環農業有多種技術和措施,其中包括生物技術,比如植樹、種草、增施綠肥等;循環農業發展還必須依靠工程技術,比如土地整理、完善農業基礎設施等[4-6]。循環農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對于該方面的研究正逐漸的深入。根據當地的環境特點,對已有的生態循環農業進行具體的研究,探索出能夠帶來最大效益的分配模式,將成為今后循環農業研究的發展方向。
6 參考文獻
[1] 高旺盛,賈敬敦.中國循環農業研究進展(第1輯):堅持走中國特色的循環農業科技創新之路[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0:3-7.
[2] 王洋,李東波,齊曉寧.現代農業與生態農業的特征分析[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6,22(2):157-160.
[3] 趙金龍,何玲,王軍.談循環農業的模式及其評價方法[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6):1766-1767.
[4] 張秀明,姜志德.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的比較[J].農機化研究,2009,31(6):231-233.
關鍵詞:休閑農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融合發展
1加強引導,完善體制
為促進休閑農業健康、快速、協調發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實地考察調研,并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和指導全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制定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強化引導發展。構建了政府主導、職能部門協作、社會資本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多元融合發展的機制。相關職能部門實行資源共享,功能互補、有序推進、各負其責,為加快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1]。
2合理規劃,梯次發展
為了確保休閑農業的合理有效開發,將“農家樂”“休閑度假農莊”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統一規劃,協調發展。結合農村沼氣、鄉村道路、人畜飲水、鄉村清潔工程等支農項目,把休閑農業發展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同時,與休閑農業相銜接,先后規劃建設了《大坪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田園綜合體鳳園花海項目》《黃河石林大景區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項目》《景泰縣戈壁農業精準扶貧寺灘甘草產業園項目》《景泰縣草窩灘鎮休閑鄉村旅游示范區》《平川區寶積鎮響泉美麗“泉村”建設項目》等重點景區景點,為我市休閑農業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
3多措并舉,加大投入
為加快休閑農業項目開發建設,我市通過多元投入、多渠道籌措,有效破解資金瓶頸制約,全力保障項目建設順利推進。據統計,近年來累計投放資金10億多元。1)政府資金引導。白銀區對“農家樂”示范戶,按照“幫扶單位+農戶”模式,每戶由3個單位對口幫扶,每個單位幫扶2萬元,提升農民的信心,確保農民從農家樂發展中切實得到效益。2)整合項目資金。對特色優勢旅游資源實行政策傾斜,把農業、水利、土地、開發、旅游等各部門專項資金集中使用,定向投放,共整合近6億元投入項目區[3]。3)市場化運作。加強招商引資,充分利用市場化運作平臺,科學包裝策劃項目,對上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對外大力招商引資。目前全市有6個大型休閑農業項目建成投入使用。
4突出重點,打造亮點
圍繞“做全功能、做好景區、做響品牌、做優服務、做旺人氣”的工作思路,著力打造休閑農業體系,對重點項目進行重點建設。打造了以“六朵金花”為代表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以黃河石林特色小鎮等為代表的新業態休閑農業示范片區,逐步形成了“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山水田園風光。龍灣村、顧家善村、西和村、大水閘村被農業農村部推介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顧家善村入選首屆中國100個農民豐收特色村莊。1)大坪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田園綜合體鳳園花海項目。大坪田園綜合體占地333.33hm2,已建成新型半地下式自動化日光溫室115座、智能化農藝園3200m2、休閑溫室1500m2、果園66.67hm2、快樂騎乘環道3km。建成田園式農家樂5家。將生態農業與休閑農業相結合,建設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融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不斷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黃河石林大景區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項目。著力打造“七彩石林”攝影風情區、四季采摘體驗區、龍灣民俗度假區、地質遺址觀光區、壩灘休閑生態區五大旅游板塊,景區建設項目共計35個,其中完成花映盛世景觀帶、二十二道灣改造、紅峴臺至景區彩色道路、黃河水車改造等21個項目,其他項目目前正在建設。3)景泰縣草窩灘鎮休閑鄉村旅游示范區。按照鄉村振興戰略要求,草窩灘鎮以西和村為中心,輻射周邊8個村,全力打造“絲路杞園特色小鎮”。積極打造“一線兩環三區多節點”的全域鄉村旅游新景區。目前建成黨建紅色主題廣場1處、黨群服務中心和村史館1處、七彩廊道園林墻600m,3D畫面1000m2、七彩路面2.6km等,通過“公司+村集體經濟+農戶”的“三變”發展模式,不僅培育休閑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4)平川區寶積鎮響泉美麗“泉村”建設項目。正在分期實施響泉“泉村”建設項目,全力打造舒適宜居、休閑農業和創意農業為一體的“隴上寶積,靈秀響泉”。從特色上做文章、下功夫,逐步形成“田園生活體驗游”“生態農業觀光游”“宗教探尋訪古游”等特色項目,以創建全國和休閑農業示范縣、示范點為抓手,目前白銀區四龍民樂村、景泰縣條山農莊、景泰縣紅砂峴生態農業園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示范點,靖遠縣香源農莊等7家經營主體被評為全省休閑農業示范點[4]。
關鍵詞 智慧城市;城市信息化;生態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3)15-0141-03
近年來,學者與公眾對于生態城市與智慧城市的研究及討論都不斷升溫,生態化與信息化已然成為城市建設中的熱門思想。正是在城市信息化的發展趨勢之下,智慧城市的建設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熱潮。然而,自2007年,《歐盟智慧城市報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 ” 這一創新構想以及之后的2010年,IBM公司正式提出“智慧城市”的愿景之時開始,學者們對智慧城市的關注大多數僅僅著眼于城市的信息化。而在城市不斷注重生態化與信息化的今天,以信息化促進生態化的發展才是必然選擇,智慧城市的發展只有注入了生態化的因子才能夠真正體現其意義。
目前,智慧城市逐漸成為世界性課題,城市未來將逐漸呈現出智能化、信息化、生態、節能、低碳、安全等特性。因此,有必要從生態的視角去重新認知智慧城市,將智慧城市的概念優化,構建一種融合進生態理念的全新智慧城市模式。借助信息化時代的各種技術,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智能手段,將城市中的物理、信息、社會以及商業基礎設施全面連接起來,真正做到服務全民。
由于以往學者對智慧城市的研究主要著眼于城市信息化,因此本文嘗試從生態發展的視角來重新認識智慧城市,并進一步探索生態型智慧城市的未來發展。
1 相關概念解析
當今,全球城市化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受到資源緊張、環境破壞等各種因素的制約,需要創新性地使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手段來解決節能、環保、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因而,從生態發展的視角下研究智慧城市的發展便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首先就與之相關的“生態城市”與“智慧城市”的各自概念進行解析。
1.1 生態城市的概念解析
生態城市(Eco-City)的概念最初提出于20世紀70年代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AB) ”計劃中,旨在建立一種盡可能減小對于水、食物、能源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以及降低廢熱、廢氣和廢水排放量的城市。這一概念自提出之日開始便引起全球的廣泛關注。生態城市主要具備以下若干
特點。
1)高效性。著力于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合理統籌資源,優化配置,多層次地使用各類材料與能源。在物流方面做到有序順暢,方便迅捷,廢物回收與循環利用方面,各行業間通過共生關系進行協調。
2)持續性。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合理配置資源,使環境資源能夠公平地滿足當下以及未來幾代人的發展需要,以確保能夠健康、持續地發展城市經濟。
3)區域性。生態城市基于區域平衡的理念,致力于對城鄉的整合,互異共存的城市之間唯有通過協調與平衡,才能夠實現平衡協調的生態城市的建立。
4)結構合理。生態城市要實現長遠的發展,必須首先建立在一個合理的結構之上,交通設施、土地使用、綠地系統、公共設施等因素都應包含在內。
5)關系協調。生態城市最初的愿景就是希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因此必須注重城鄉統籌,資源利用和更新,環境脅迫與其承載能力相協調等各個方面。
由此可見,生態城市關注于城市環境的方方面面,從各個角度致力于營造城市的良好生態。
1.2 智慧城市的概念解析
智慧城市是基于城市的科學發展觀,通過使用新一代的信息技術,綜合全面地感知泛在信息并無縫連接城市中的人、物以及各項功能系統,在自感知的同時實現自適應與自優化,從而最終形成綠色、安全、高效、方便、可持續的城市形態,主要應用于環境保護、城市活動、公共安全、以及解決民生問題等方面。智慧城市主要具有以下若干特點。
1)以人為本。建設智慧城市的目的是要實現城市的智能化、自動化、智慧化、人性化等。以人的需求為根本出發點,推動社會進步全面發展。通過建設智慧城市,使人們更好地參與社會。以人為本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同時也是最終目標,更好地服務于人是智慧城市致力于實現的愿望。因此,各層次的人皆可通過數字包容來感受到智慧城市的便捷所在。
2)綜合整合。“利用已經聯網的基礎設施提升經濟效益和政治效率,促進社會、文化與城市發展”。利用智能化的傳感設備將人與物及其相關信息串聯成一個綜合網絡,并且通過實時感測城市各項核心系統的運行狀況形成信息源。智慧城市借助包括傳感、無線、通信、智能網絡等各類技術,綜合整合互聯網與物聯網系統。
3)智能協同。智慧城市的另一基本特征便是其具有集中智能處理與深度計算能力,通過這些能力來實現泛在信息之間的智能連接與協同聯動,最終打造高效的智慧城市。
4)內生發展。智慧城市本身便具有內在驅動能力來實現發展與不斷創新,借助這種能力,城市才得以實現自我適應、優化和改進。而智慧城市的驅動能力能夠保證可持續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能夠最大限度地維護生物、生態系統以及遺傳多樣性,確保人類開發建設活動能夠時刻受到環境的承載能力的約束。
由此可見,智慧城市著力于通過智慧化的手段對城市的各種需求做出響應。
2 生態發展型智慧城市
由以上介紹可以看出,生態城市將和諧性作為其核心內容,而智慧城市也以以人為本的理念作為起點。最初的智慧城市概念雖然多少提到了一些有關生態化的字眼,如“綠色”、“環保”、“優質生態”,然而,智慧城市的發展焦點依然集中于城市的信息化以及城市智能技術的使用與發展方面,卻始終未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人文關懷的思想。膾炙人口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并不只是一種愿景,它更是一種先進城市發展理念,是智慧城市應該致力于達到的目標。雖然智慧城市能夠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提升生活品質,但倘若智慧技術無法結合更加接地氣的城市發展理念,它便依然無法從根本上推動城市健康發展。因此,本文綜合生態城市與智慧城市的特征及內涵,嘗試討論生態發展視角下的智慧城市。
2.1 生態發展型智慧城市的內涵
從生態發展的視角來看,智慧城市應該是在把城市信息化作為首要驅動力的基礎上,加入各項生態技術因子的應用,從而幫助實現城市的生態轉型以及高效運轉。再借助開發建設模式的創新,全面引入系統工程、信息科技、生態經濟學等知識來改善城市的管理與決策、生產和消費等方式,進一步挖掘城市生態資源方面的潛力,并最終將城市打造為生態化、信息化并重,且經濟蓬勃發展的新型現代化城市。
生態發展視角下的智慧城市應當要致力于吸取生態城市與智慧城市的各自優勢,將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生態化發展理念融入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發展中,使城市整體綜合功能不斷優化、資源與能源更加清潔高效、城市環境更加健康宜人、公共設施更加完善舒適。
2.2 生態發展型智慧城市的發展要素
對于生態發展型智慧城市來說,與一般的智慧城市一樣,其發展需要依賴于一定的發展基礎及自身優勢。影響智慧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相關要素可以主要總結為技術、資源、政策以及管理要素四點。
1)技術要素。智慧城市本身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級形態,智慧城市建設有利于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不論是我們討論的生態發展視角下的智慧城市或是其它任何形態的智慧城市,都是需要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城市通過依托信息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應用來推動其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轉型與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現代化。因此,就要求城市發展要在技術上實現透徹感知、互聯互通和深入智能。
2)資源要素。如果城市已經具備良好的生態環境及資源條件,那么城市在規劃和基礎建設中引進生態智慧的理念,采用先進的節能低碳、物聯網、互聯網、自動化等技術,全面規劃建設交通、供水、供熱、供氣、排污等基礎設施,系統設置警務治安、文化教育、醫療衛生、金融支付、應急救援等公共管理設施以及合理規劃招商引資建設各種休閑旅游服務產業布局,那么對于城市未來的運轉與管理必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政策要素。生態發展型智慧城市勢必會面臨城市建設方式的創新、管理機制與體制的創新、招商引資與項目建設的創新等方面的探索。因此生態發展型智慧城市的建設對城市的政策調整與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4)管理要素。生態發展型智慧城市是一種全新城市發展形態,配合全新的智慧技術,也需要有相應的管理體制、管理思路、規劃理念、產業特點、經濟體量等方面的考慮。只有能夠敢于打破原本體制和模式桎梏,具有創新精神,才易于引進生態型智慧城市。
對于符合以上要求的城市,如果能在規劃中引入綠色、生態、智能、人文理念來統籌處理好城市建設發展與整體規劃布局、自然環境資源、農業人口轉移、新農村建設、市政設施建設、周邊區域錯位競爭、市民素質形成、品牌文化特征、產業經濟發展等關系,必能在與周邊區域新城的競爭脫穎而出,成為集聚優勢產業、具有國際影響力、承載區域創新發展的未來之城,節能環保低碳綠色的生態健康宜居之城,互聯化、物聯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智慧之城。
3 生態發展型智慧城市的主要應用方向
最初的智慧城市理念的關注點主要為醫療、食品、交通、水、電力、應急系統等方面,以及如何應用智慧技術來完善各方面的運轉。而融入了生態思想的智慧城市將從城市經營的可持續化、城市服務的智能化以及產業的生態化三方面來應用智慧思想,使得人們生活更加便利,城市環境更加友好。
3.1 城市經營的可持續化
相較于傳統的智慧城市概念,本文所探討的生態發展視角下的智慧城市與其最大差異在于——城市功能與服務水平的提升對于推動著高質量的城市化的產生的作用遠大于城市人口數量與比例的與日俱增。因此,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經營必將在城市的建設發展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生態發展型智慧城市恰恰率先關注到了這些方面。
人們已經深刻意識到氣候變化對于人類生活的影響。碳作為溫室氣體的主要成分被過量地排放,這也直接導致了全球氣候變暖,由此產生的氣候異常與自然災害頻發。因此,從碳的排放的角度來看,生態發展視角下的智慧城市勢必要發展低碳經濟,致力于從城市生活與生產經營兩方面推進智慧城市的生態化,將低碳的理念落實于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
3.2 城市服務智能化
先前的智慧城市理念中提出了推動醫療衛生、交通運輸、社會安全監管等應用范圍,而對于生態發展視角下的智慧城市,應當進一步考慮智慧城市對生態環境的促進作用,使得兩者結合,使人們更好地分享信息化與生態化的成果,構建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醫療服務方面,較大范圍的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可以通過日漸成熟的醫療服務系統網絡來實現,主要包括建立遠程醫療數據庫、專家信息庫、電子病歷系統等,以遠程的方式通過對有關臨床治療方面信息的智能搜索來協助醫師準確地診斷并治療患者的病情,為人們提供更加便利、及時、完善的醫療服務,使市民更加健康地生活。
交通管理方面,實時交通狀況可以通過利用監控攝像頭、傳感器、通信及導航系統等的傳輸與互聯進行監控,同時科學地自動建模并進行預測分析,將分析結果反饋給各相關部門與系統,使其各司其職地對交通狀況進行協調,進而有效緩解交通方面的壓力或突發狀況,進而實現城市交通的良性疏導,從而貫徹綠色交通的理念,降低交通方面所造成的環境污染。
安全監管方面,公安機關等部門在犯罪實時監控、預警和分析偵破系統所提供的智能分析等的協助下能夠迅速獲取最有價值的信息,從而發揮更大的作用,有效地提高打擊及預防犯罪的效率,進而為人們創造安定而和諧的生活。
3.3 產業生態化
對于生態發展視角下的智慧城市來說,在信息化的基礎上考慮更多的是城市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產業生態化指的是優化城市環境,將與城市生活質量提高相關的產業的發展方向與資源的綜合利用相結合進行調整,這一調整對于傳統產業、新興技術產業以及環保型產業都有全新的要求。
從傳統產業的角度來說,這種生態化是指人們在日常生產和消費中融入環保的理念,注重資源的循環與綜合利用,降低噪聲、廢物垃圾、污濁空氣、工業廢水等對城市環境的影響,主要通過使用生態化的設計材料,發展并壯大資源型產業和污染較大的產業的替代產業,加大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和回收再利用以及實行生態補償制度等方式來實現。
從新興技術產業角度來說,致力于發展環境無害化技術成為了關鍵。它一方面能夠使得城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環境更加友好,另一方面還能夠擴大相關技術型人員的就業市場。此外,通過智慧城市所建立的各類數據庫及信息源,幫助城市實現資源整合與數據共享,從而使經濟活動更為高效靈活,也使人們獲取更加人性化的服務。
關于環保型產業的實體化,首先是發展廢棄物再利用、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產業;其次是合理整合資源,利用閑置的土地和地表水或污水來發展城市農業,這種全新的農業發展模式由于能夠將食品運輸與保鮮等環節削減,因此能夠降低食物生產的價格及成本,從而便利快捷地為市民提供物美價廉的食物。
另外,未來城市能源的重要部分便是太陽能這類無污染、可再生能源。在歐美等許多國家與地區利用太陽能代替化石能源以此來降低碳排放的嘗試已卓有成效,我國也應重視新能源技術的發展。
4 生態發展型智慧城市的價值
與早前的生態城市或智慧城市的理念不同,生態發展視角下的智慧城市著眼于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代替了經濟優先的傳統,通過智慧技術的手段與環境友好的理念科學地規劃城市的未來發展路徑。因此,生態發展型智慧城市的理念吸取了生態城市與智慧城市之所長,以信息化的手段實現生態化,會對城市諸多方面的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4.1 樹立公眾生態價值觀
生態發展視角下的智慧城市帶來的最主要的理念就是關注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相互關系及相互作用,致力于探討一種人與自然、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的科學發展模式。由于環境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因此生態發展視角下的智慧城市的建設能夠幫助樹立公眾對于生態更深入的了解與感知,將自己的行為與城市的發展產生關聯,例如,綠色消費、生態旅游,通過對智慧技術的應用與對相應制度的調整來進一步樹立公眾的生態價值觀。
4.2 協調發展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
生態發展視角下的智慧城市的理念將城市的發展建設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并重,并且通過利用各類城市智慧技術進行更好地落實。在城市規劃方面,通過對城市建設更為科學合理的統籌安排,使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得到協調發展。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借助信息化的技術,將生態化的理念融入,科學而高效地估算城市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適當調整產業結構、數量與布局,合理估算城市人口數量以及密度,同時運用其他相關知識與多樣化的手段來最終實現生態發展視角下的智慧城市的建設,從而全方位地提升城市實力與影響力。
4.3 促進經濟低碳化發展
傳統城市發展采用先發展后治理的方式,不僅消耗了大量的資金、資源,還很難恢復到污染前的樣貌。對于生態型的智慧城市來說,就要率先認識到這一問題,大力引導相關企業使用清潔能源、綠色生產技術以及開發生態產品,發展生態旅游、生態農業以及綠色食品等生態低碳的產業,從而抑制污染,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使得產業發展過程中減少環境危害,實現城市經濟低碳化發展。
4.4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過去由于城市往往追求經濟優先發展,因此人們容易產生政府是城市管理的唯一主體的誤解,相應地,個人、企業以及非政府組織參與城市管理的意識并不強。而在生態發展視角下的智慧城市更多地關注人本思想的體現,因此能夠更有效更切實地引導個人、企業以及非政府組織參與到城市管理中來。同時通過鼓勵人們更多地開發與使用可再生資源,使能源結構向更環境友好的方向轉型,另外,通過智慧化的服務手段,推動信息共享,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
5 結束語
今天,在世界各地面臨著嚴重的生態問題,如不斷增長的碳排放,廢氣的污染,生活垃圾的堆積等。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我們致力于構建一個全新的智慧城市,將生態發展的理念融入其中,通過智慧城市的解決方案來推動節能,通過安裝高效設備,引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來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效率,由此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做到真正的“智慧”。
另外,對于生態發展型的智慧城市還有幾點思考。首先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要注重對新興產業的篩選,防止陷入區域間的惡性競爭和產能過剩。其次是在智慧城市的產業體系的建設上要惠及于民。為了防止由于在信息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差距而讓社會鴻溝加大,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普及信息技術應用基礎知識,推進優質數字化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并且降低信息化應用門檻,并為老年人、低收入群體、外來務工人員等提供更多、更優的智慧化服務。
智慧城市是個抽象的概念,要將它落到實處,就要一點點做起。并且智慧城市必然是節能的城市、環保的城市、低耗能的城市,因此,智慧城市與生態發展的理念相結合便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生態城市的特點(EB/OL).2008.10,http://.
[2]張云霞,來勐,成建波.智慧城市概念辨析[J].電信科學,2011,27(12).
[3]R.G.Hollands.“Will The Real Smart City Please Stand Up? Intelligent,Progressive,or Entrepreneurial?”. City 12:3(2008).
[4]Andrea Caragliu, Chiara Del Bo, Peter Nijkamp.Smart Cities in Europe[C].3nd Central European Conference in Regional Science, 2009.
一、強化產業融合,提高旅游發展沁潤力
彭水的民俗、文化、生態特征,是全縣旅游發展的基礎,實施“旅游+”戰略,促進城旅、商旅、文旅、鄉旅的融合發展是旅游產業化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1)創新文旅融合
厚重的歷史是彭水之根,燦爛的文化是苗都之魂,文化是旅游發展的靈魂。沒有文化,旅游發展不過空有皮囊,將難以為繼。挖掘利用好彭水的苗族文化、鹽丹文化、黔中文化、烏江文化等地域文化資源,將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無縫對接,揚長避短彰顯出特色,實現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第一,挖掘好苗鄉文化,加快以蚩尤九黎城、鞍子羅家坨苗寨、高谷興隆苗寨等為代表的旅游產品的文化植入,發展節慶文化體驗、民族食品制作品嘗、歷史傳說劇目欣賞等特色文化體驗活動,積極培育精品文化品牌。旅游景區、景點的打造,突出文化重點。阿依河景區重點突出生態峽谷、溶洞探秘、親水體驗和苗族風情;烏江畫廊景區重點突出生態山水、水上運動和民俗文化;摩圍山景區重點突出森林度假、避暑納涼、黔中文化和佛教文化。結合苗族生活體驗和古文化傳說,把蚩尤九黎城建設成為中國苗族文化旅游經典品牌,集中展示蚩尤文化及苗族風情;以鞍子苗寨、興隆苗寨為核心景點,統一打造苗寨建筑,普及民族服裝穿戴、民歌和民族舞蹈,著力展現民族、民俗、民風特色和原生態苗鄉民歌的體驗,通過提升影響力,建設知名的苗族特色文化生態景區,促進彭水旅游產業化發展。第二,要充分融合“鹽丹文化”與“黔中文化”,加快郁山古鎮旅游開發,開放參觀潑爐印灶古法制鹽工程,拍攝以巴寡婦清為代表人物,以反映鹽丹文化為主要內容的電影或電視劇,將已經形成的自創自編歌曲光碟、詩詞歌賦等作為旅游商品包裝,讓彭水文化走出去,提升彭水知名度。
(2)提速發展特色鄉村旅游
推進旅游與農業、林業、體育、科技等融合發展,按照“兩線三點”發展布局,依托阿依河、摩圍山、烏江畫廊等精品旅游景區,發展生態農業觀光旅游、森林旅游、體育旅游、科技旅游等鄉村生態民俗旅游產品,不斷豐富“商養學情閑奇”拓展要素,推動旅游產品向多元化、復合型轉變,向新業態拓展,滿足廣大旅游者個性化旅游休閑需求。一是大力發展平安愛情花海、長生、巖東油菜花等生態農業觀光游,打造平安-龍射-鹿鳴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示范帶;二是重點打造摩圍山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創新發展生態養生體驗、森林探險、低空觀光、飛行培訓、生態信息應用體驗等新興體驗項目,以生態養生為特色,引進醫療、健康、保健等服務機構,積極打造養老、護理、長壽養生、森林養生、日光養生、水療養生以及智能健康電子應用產品體驗等特色健康服務,重點整合本地特色“太極水”、白術等中醫藥保健資源,發展中醫藥特色養生和保健服務。三是建設彭水水上運動賽場,大力發展水上運動、特色景觀、民族文化、自駕探險等旅游項目,打造“親水”體驗旅游區。四是適度發展旅游地產。
(3)推進商旅聯動
圍繞“苗鄉、山水、文化”做策劃,以“愛情治愈圣地”品牌貫穿始終,結合城市開發建設,不斷完善核心商圈、商業街區以及商貿服務體系,加快建設城市商業中心,重點推進苗族風情廣場、綜合購物中心、民俗旅游商品和生態農產品展銷特色街、特色餐飲街、娛樂休閑街建設,打造集苗族風情、購物休閑、觀光旅游、居家商務為一體的新城旅游休閑商業中心區。依托烏江畫廊、阿依河景區、摩圍山、蚩尤九黎城等精品景區,加快發展景區商貿業,加快推進摩圍山康復療養中心、旅游購物商場、會議中心等景區重點項目建設,在周家寨、鞍子苗寨等民族特色旅游名鎮名村規劃建設星級農家樂、便民超市、特色農產品售賣點,在下塘至摩圍山、關口至縣城、縣城至阿依河進出口建設4條農家樂特色街,把晶絲苕粉、搟酥餅、雞豆花、三香、都卷子、灰豆腐、糯米糍粑、米粉、大腳菌、紫蘇油等特色美食和苗家木雕、苗家刺繡、苗家銀飾、苗家服飾、苗家竹編、藤編、烏江奇石等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工藝品等作為融歷史、文化、旅游、保健于一體的特色旅游商品來開發;精心策劃和組織好“中國烏江苗族踩花山節”、“中國蚩尤文化藝術節”、“中國摩托艇聯賽及中美澳藝術滑水對抗賽”、“阿依河國際漂流大賽”、烏江垂釣大賽、及“愛情治愈圣地體驗季”等節賽活動,形成旅游、節賽、消費相互促進的良好態勢,增強旅游發展聚合力,不斷聚集旅游人氣,提升節會的實效和品牌效應。
二、完善旅游配套服務設施
為促進旅游提檔升級,提升旅游品牌影響力,必須突出景區開發,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六大旅游要素,加快旅游景點、集散中心及交通、酒店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依托烏江航道、渝懷鐵路、渝湘高速等對外通道,進一步完善景區內外、縣內外旅游交通,優化旅游景點環線布局,將彭水重要旅游景區合理串聯,加快建設摩圍山旅游度假區,建設內外暢通旅游環線,構建點、線、面結合的旅游集散網絡體系,避免“縱有美景引客往,車到山前路難行”的尷尬狀況。全力打造智慧數字旅游,不斷提升智慧旅游服務水平,完善旅游區和旅游線路標識標牌、導覽系統等配套設施;推進星級酒店、特色旅游酒店、經濟型酒店建設,鼓勵發展特色餐飲、特色購物商場、電子商務、體育娛樂等配套設施建設,設置便于自駕游、背包族等的旅店和休憩場所,配套提升沿線鄉村旅游接待點服務能力。完善旅游管理模式,完成景區資源價值評價和智能化、標準化管理系統建設,推動內涵式發展,提升旅游服務意識,完善醫療急救、環境衛生等功能性設施配套,開展員工服務和應急救援技能培訓,提升旅游服務水平。
三、加強區域合作
以區域合作為重點,增強旅游發展新動力,加強與渝東南旅游經濟帶和中國武陵山旅游聯盟區域合作,打造旅游精品線路,聯合推出武陵山超長游精品旅游線路,積極推進城鄉雙向物流網絡建設,推進區域旅游一體化建設,拓展華東、北上廣、港澳臺、東南亞客源市場,擴大增量,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