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畢業設計思路范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畢業設計時間安排
多數高校畢業設計安排在第八學期,而在這學期,找工作的學生忙于參加招聘會和面試,不能認真靜心地做畢業設計;考研的學生在準備研究生面試和復試時占據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影響了畢業設計的進度和質量。有些學生意識不到畢業設計的重要性,忽視了畢業設計是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將四年所學知識綜合化和整合化的唯一機會,在畢業設計時準備工作不充分,匆忙著手,對最新的專業設計規范、專業標準圖集、專業構造手冊熟悉較少,完全依靠教師的指導,被動性設計表現明顯,學生在設計中體會不到設計成就感,導致其重視程度、設計熱情下降。
2.畢業設計指導教師問題
在畢業設計中普遍存在指導教師嚴重不足的問題,畢業設計環節的生師比過高,有些高校甚至高達10∶1。很多青年教師從學校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教學,知識結構不夠完整,缺乏工程設計和實踐經驗,這就影響了畢業設計的指導質量。比如建筑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涉及到建筑設計、結構設計、施工組織設計等,指導教師必須精通這些專業知識才能高質量地指導學生開展畢業設計。同時,教師要兼顧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投入指導畢業設計的精力有限,很難對所有學生的畢業設計管理和監控到位,致使學習主動性不強的學生設計進度嚴重滯后,畢業設計質量不高。
3.畢業設計成果達不到設計要求
在大學期間,土木工程專業除了學習專業技術基礎課和專業課外,還有課程設計實踐環節。但這些課程和實踐環節均局部獨立,片面性較強,缺乏全局系統性和整體性,使學生多以點狀形態記憶專業知識和工程技術問題,缺乏大土木觀,工程設計整體觀模糊,這使得有些學生在畢業設計中既不能分析具體工程問題,又不能校核論證設計結果,只能照搬結構設計范例,依賴結構設計軟件,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畢業設計成果遠遠達不到“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有些學生不能按照設計進度進行設計,畢業設計前期松松垮垮,而后期通宵作戰,導致畢業設計內容不完整,深度不足,設計水平不高,甚至出現了計算書前后矛盾以及計算書和設計圖紙自相矛盾的情況。
二、畢業設計團隊指導模式
畢業設計團隊指導模式是根據土木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和“卓越工程師”培養要求,以實際工程和科研項目命題,由多名教師合作組建畢業設計指導教師團隊,指導多名學生完成較大的畢業設計課題,確定畢業設計中實施團隊指導的相關具體方案,提高畢業設計質量。
1.畢業團隊指導模式的目的和意義
畢業設計團隊選擇內容全面、結構體系豐富的課題,學生在設計時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對土木工程多個專業方向知識均有汲取,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工程意識。在畢業設計過程中采用討論式和啟發式教學,形成研討氣氛,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性,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學習、補充、啟發,全體團隊成員的素質得到發展,共同進步,這為提高畢業設計教學質量奠定了基礎。多名教師共同指導,相互配合、優勢互補,為提高畢業設計質量創造條件,也有利于教師的進步和成長。
2.指導教師團隊的構建
指導教師團隊組建時要綜合考慮教師的學緣結構、學科專長和年齡結構,教師之間學科交叉合理,各有所長,優勢互補,老中青教師搭配組合。團隊負責人一般由有豐富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經驗的教師擔當,在選題、設計成果考核等重要環節以及學術方向和關鍵技術等方面,對團隊教師起培養、指導、協調和組織作用。其他成員一般為中級職稱以上的教師,尤其要吸收青年教師加入團隊,根據其學科專長與特點負責對學生進行具體指導。指導團隊既分工又合作,不同專業和方向的教師全程參與指導,根據進度和設計內容分階段負責。在團隊中以老帶新,培養年輕教師和專業基礎課教師。
3.學生團隊的構建
根據課題規模和任務的難易程度確定畢業設計團隊學生人數。學生團隊組建應基于雙向選擇原則,教師要對團隊的課題研究方向、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做初步闡述,讓學生對課題有所了解。在組建學生團隊時可以同專業,也可以跨學科、跨專業,應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組隊,尤其要鼓勵基礎差的學生進入團隊。團隊組建后,應選一名理論知識扎實、責任心強、協調組織和溝通能力良好的學生擔任組長,負責團隊的研究進展、實驗組織和人員協調工作。
三、深化畢業設計改革
針對以往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現狀,常州大學土木工程專業進行畢業設計團隊指導模式教學改革實踐,旨在提高畢業設計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實現“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
1.畢業設計選題改革
為了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滿足土木工程專業職業要求,選題要結合實際工程項目,與地方施工單位或設計院所合作選題,根據學生團隊的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情況進行“真題真做”或“真題假做”,盡量避免“假題假做”,通過對比設計成果和現有工程的差異,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或者將教師的科研項目整理成為既能滿足畢業設計要求,又有一定科研性及學科前沿的綜合性的畢業設計題目。在選題時,注意給課題適當添加自由發揮空間,旨在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畢業設計提前安排
為了解決畢業設計與就業的矛盾,一方面將部分學生在大三時就吸引進入教師的科研團隊,提前接觸科研項目,開拓學生的科研能力,為畢業設計做好知識儲備,另一方面將畢業設計的前期工作提前安排在第七學期末開展,增加了畢業設計的有效時間。指導教師詳細介紹課題的工程背景、研究背景、具體內容和預期成果,學生根據畢業設計的任務與要求收集資料,查閱參考文獻,分析課題的研究內容,提出研究思路和設想,完成科研實踐和文獻綜述(開題報告)。指導教師要及早介入學生的前期準備工作,縮短學生畢業設計適應時間,減少起始階段的盲目性。
3.加強團隊管理
過程管理是能否按時保質保量完成畢業設計的關鍵。所有指導教師對畢業生的開題、階段性檢查、中期檢查、答辯進行互相把關,互相促進。重點從以下幾點做好過程管理:(1)團隊指導教師要分工明確,責任清晰,實行值班制,保證學生在畢業設計中遇到問題可以隨時得到教師指導;團隊負責人關注試驗進度,對畢業設計進行階段總結。(2)制定有效的團隊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建立良好的師生信息傳達和反饋渠道。(3)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學生在設計過程中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案,教師不能選擇硬性壓制和忽略不問,而應積極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思考和積極創新來解決問題。(4)開設畢業設計講堂。針對畢業設計中涉及的難點和重點問題,由相應的教師以畢業設計講堂的形式進行專題講解,豐富畢業設計指導形式,提高畢業設計學習效果。(5)集體評圖。團隊負責人組織團隊教師共同討論確定畢業設計圖紙要求和統一評圖標準,利于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很大程度上起到傳幫帶的作用,可以促進年輕教師快速成長。
4.加強與校外企事業單位深度合作,校企聯合培養畢業生
高校和企業深度合作是培養“卓越工程師”的重要途徑和提高畢業設計質量的有效方法,既解決了高校辦學資源匱乏問題,又為企業的發展與創新提供了人才。常州大學土木工程專業與校外企事業單位聯合培養畢業生,建立校內指導教師和校外工程師畢業設計聯合指導團隊。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依托校企節能減排材料研發中心和校企重點實驗室建設,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學生在企事業單位開展畢業設計,以實際工程為設計課題,設計結果可以對比校核,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工程意識和參與實際工程項目的熱情。在聯合指導過程中,校內教師和校外工程師要分工明確、責任清晰,制定校外畢業設計管理制度,校內教師定期檢查學生畢業設計進度和畢業設計成果,并對階段性問題進行解答。
1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從預備通知到正式比賽有一年時間的跨度,學生在此期間通過自命題或導師命題查閱文獻并收集資料,采用最新技術至最終完成設計。競賽中三名學生組成一隊。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命題分筆試和實踐環節命題兩部分。筆試采取統一命題,實踐環節學生自命題。學生的一些參賽作品命題具有獨特的創意,如清華大學的“可穿戴多媒體無線體域網”;北方工業大學的“基于NiosⅡ的商品防偽系統”;華南理工大學的“視覺跟蹤人機交互SOC設計”;臺灣亞東技術學院的“公車動態資訊系統”;復旦大學的“超聲血流分析平臺”;東南大學的“基于微電子神經橋的癱瘓病人肢體康復系統設計”等作品都具有非常高的科技含量。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的作品“新型無創傷式顱內壓檢測系統”項目以其極高的商業應用前景,獲得了眾多企業的青睞。
2推動了教學工作的開展
十幾年來,許多高校在競賽的推動下開設了“電子設計自動化”課程。一些教師將電子設計自動化最新技術融入研究生教學。每年的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帶隊教師通過學生的設計作品了解到其他院校最新教學及科研現狀,通過互相交流,然后融入各自的教學中。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從第六屆開始作品設計題目采用自由命題方式,從而使高校學生的設計作品和畢業設計及研究生所從事的科研課題緊密結合。學生在有限的競賽時間內完成設計,可以說通過比賽進一步提高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
二、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模式的探索
1與企業深層次的合作
中國研究生電子競賽從誕生之日起,就確立了“以企業為主要推動力“”的發展思路。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參與題目設計與評審,為優秀參賽者提供創業就業機會等。前期參與的企業有中國華大集成電路設計中心、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清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Synopsys公司、Cadence公司、MenterGraphics公司、IEEE-SSCS北京分會、深港產學研基地、深圳市國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亞科希資訊有限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ALTERA公司等。
2嚴格科學可行的競賽規則
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建立了一只由國內知名高校教授及研究所專家組成的組委會和命題委員會。委員會制定了嚴格科學可行的競賽規則。包括報名和資格確認、競賽程序、競賽要求、報獎比例和評獎比例、評審制度、公示以及相關的時間節點等內容。競賽程序包括競賽的類型、筆試、預賽和決賽答辯等;競賽要求包括報告的格式、主要內容、視頻制作的格式和密封方法等;評審制度包括論文評審的要求、復審、答辯評審、評分標準和計分規則等;公示包括公示日期、投訴和對投訴的應答等。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是研究計算機的設計、制造和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獲取、表示、存儲、處理、控制等的理論、原則、方法和技術的學科。它包括科學與技術兩個方面。科學與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同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具有較強的工程性,應用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展的動力、源泉和歸宿,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又不斷為應用提供日益先進的方法、設備與環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人才培養必須重視實踐教學環節。
本文的主要工作就是探討如何將先進的國際計算機實踐教學模式引入到我們的計算機實踐教學體系,完善我們的計算機實踐教學體系,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我們介紹國際先進的計算機實踐教學模式,然后介紹東南大學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接著介紹東南大學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引入國際化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最后給出我們的建議。
1國際先進的計算機實踐教學模式分析
國際先進的計算機實踐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1) 強調做中學,通過實踐悟出“道理”、發展理論;
(2) 強調實踐與社會應用需求相結合;
(3) 強調實踐與個人研究興趣相結合;
(4) 強調實踐綜合與探索相結合;
(5) 強調實踐與論文相結合。
國際先進的計算機實踐教學基本模式是:“理論―實踐―新理論―再實踐”和“強化實踐”。
英國和德國采用“理論―實踐―新理論―再實踐”模式。英國普遍實行“學習―企業實習―學習”三段制教育體制 ,即學生一段時間在校學習 ,一段時間到信息類企業實習,工讀交替進行教學計劃,使學生能在所選擇的典型信息類企業環境中學習。它不僅給學生提供書本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而且使學生在做好就業準備的同時,具有較高的技能和創造力。德國大學十分注重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環節在教學組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習題課、討論課、實踐課占較大比例;學生要到企業實習 6個月,畢業設計必須在企業完成;畢業論文題目都是來自企業的真實課題。除了強調在企業的實習和見習外,采用注重實際問題分析的實踐教學方法,以及練習實踐教學方法――學生單獨或以小組形式解決復雜問題;考察方法――參觀企業,了解實際工作的程序和方法;案例方法。實踐教學特色是“政府支持、企業主導、注重實踐過程管理”,企業是評價、考核實踐教學成果的主體。
美國采用“強化實踐”模式。美國許多大學將計算機課程實驗單獨設課,甚至列為核心課程。對于軟件類實踐課程,重視通過項目訓練培養學生的程序分析、設計和開發能力,而且關注項目訓練環節的輔導工作;開課形式是項目驅動,助教指導;實踐教學特點是助教人員配備充分,教師指導有成效。對于硬件類實踐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強化實驗教學,并注意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實驗方法;開課形式是保證基礎,興趣驅動;教學特點是實驗教學為主。另外,鼓勵開設個性化的實踐課程,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實踐內容由學生自己與老師商定;教學特點是教師指導為主。
2東南大學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堅持實踐育人是東南大學的優良辦學傳統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堅持實踐教學不斷線,將實踐育人通過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落實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是東南大學教育特色。
東南大學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是結合國際IEEE/ACM CC2005和東南大學計算機專業學科特色及優勢形成了具有三個層次、三條線的開放式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
三個層次分別是:
(1) 課內基礎與驗證型實驗,該類實驗主要涉及課程的相關知識點。實驗目的是使學生驗證、理解、鞏固并掌握課內所要求的基本教學內容;
(2) 綜合實驗實踐與課程設計,主要是設計與開發型實驗實踐,該類實驗實踐以“任務”或“課題”形式提出實驗要求和具體的實驗成果,要求學生通過有關課程或自學方式,掌握實驗所涉及到的知識,通過綜合利用這些知識來設計、開發并最終完成實驗項目;該類實驗旨在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計算機知識與技術的能力,培養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的能力,實驗涉及計算機基礎與應用開發等多方面的知識,例如,可涉及軟件工具與環境的使用、高級語言編程、編譯程序及操作系統、數據庫及網絡等方面的內容;
(3) 課外研究與創新型實驗,該類實驗重在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與創新意識;實驗室可設定研究題目,也可由學生自選題目;該類實驗可以沒有最終結果,但要求學生能提供實驗分析與研究報告,寫出有見解的心得體會。
三條線分別是:
(1) 軟件,從程序設計基礎到操作系統及數據庫、軟件工程課程設計、軟件類科研實踐、軟件類課題畢業設計;
(2) 硬件,從電子實踐初步到硬件與接口實驗、硬件類科研實踐、硬件類課題畢業設計;
(3) 軟硬綜合,從計算機系統綜合課程設計到軟硬綜合類科研實踐、軟硬綜合類課題畢業設計;計算機系統綜合課程設計以編譯系統課程設計、操作系統課程設計、硬件實驗和微型機與接口技術實驗為基礎;通過軟硬綜合實踐環節增強學生的編程能力、計算機系統認識能力、充分利用計算機系統進行實際計算機應用問題求解的能力。
東南大學計算機專業軟件系列實踐教學環節如圖1所示。
圖1 軟件系列實踐教學環節示意圖
東南大學計算機專業硬件系列實踐教學環節的示意圖如圖2所示。
圖2 硬件系列實踐教學環節示意圖
對于科研實踐,主要是由四層次的大學生科研訓練體系支撐,具有國家級、省級、校級、院系級四個級別、以學生自主研究項目和學科競賽活動為主體。共有六種實現途徑:
(1) 學生自主立項進行科研項目研究;
(2) 參加學科競賽(如,電子設計競賽、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足球機器人大賽等);
(3) 提交研學作品(設計、論文、報告、軟件等)及相關資料;
(4) (含參加國際、國內各級學術活動提交論文并收入論文集或被邀請作報告);
(5) 聽科技、學術報告并撰寫與報告相關的研學材料,如文獻綜述、評論等;
(6) 其他研學活動。校級、院系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是計劃的基礎支撐和主體,國家級、省級和部分校級重點項目是優秀學生進一步發展創新能力的延伸舞臺。
經過努力,東南大學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日趨完善,在對學生的培養上取得良好的效果,學生對計算機系統的認識能力和綜合素質明顯增強。
3東南大學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引入國際化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
東南大學主要在引入國際化實踐教學思路與內容、實踐過程模式和實踐環節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1) 引入國際化實踐教學思路和內容
根據 “強化基礎、軟硬結合、立足系統、面向應用、加強實踐”的教學理念,東南大學計算機專業引入國際著名大學的課外研學實踐模式和面向計算機系統的課程設計模式。對于課外研學模式,主要有:“軟件環境自學實踐”和“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對于面向計算機系統的課程設計模式,主要有:“以Lex和YACC為核心的編譯程序構造課程設計”、“以構建小型數據庫管理系統(DBMS)為核心的數據庫系統課程設計”、“以操作系統內核設計為核心的操作系統課程設計”、“以CPU設計和BIOS設計為核心的計算機系統綜合課程設計”。
(2) 引入國際化實踐過程模式
根據“構建研究型實踐教學體系”目標,東南大學計算機專業引入“開放和自主”實踐過程模式。對于“開放”,主要是采用“開放的實踐環境、開放的設計方式、開放的目標要求和開放的評價體系”,以使學生敢于探索。對于“自主”,主要是強調“以老師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不限定學生設計的系統總體結構、不限定學生具體實施設計的步驟、不限定最終的目標和驗證方式、不限定學生實施設計自己設計的時間和地點,以能充分體現“個性化”。
(3) 引入國際化實踐環節綜合考核模式
對于以小組為單位實施的實踐項目,采用組間考核和組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教師全程跟蹤、加強驗收管理,不僅要提交實際可運行或可演示的系統、而且要撰寫相關論文。對于組間考核,主要依據是小組答辯、其他小組對該小組的評價以及教師對該小組的評價。組間考核得分作為小組成員最高得分。對于組內考核,主要依據是小組成員相互評價、教師抽查面試。
(4) 加強與信息類企業的合作
主要包括:邀請企業工程師擔任部分課程案例內容講解、安排實訓和企業實習、畢業設計結合企業課題。
對于“計算機系統綜合課程設計”,我們主要是參照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思路。該課程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系統綜合認識能力、培養學生基于系統優化應用的思維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課程思路和方法是:從系統設計的角度,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計算機軟硬件課程所學到的知識的能力;鼓勵自主創新,經過團隊合作,設計一個小型的片上系統(System on chip),其中包括硬件系統和系統軟件的設計與實現;采用研究型教學方法。該課程的前期實踐基礎是:以微程序控制和復雜的模型計算機設計為主要內容的“硬件實驗”、以Lex和YACC設計為主要內容的“編譯程序構造課程設計”、以微內核設計為主要內容的“操作系統課程設計” 。該課程的硬件設計內容有:一個可運行31條MIPS指令、采用哈佛結構的RISC型MPIS32微處理器,串口、鍵盤和LED顯示控制器,看門狗(可選)等。該課程的軟件設計內容有:含有編輯功能的MIPS32匯編程序、基本輸入輸出系統(BIOS)、硬件各部件測試程序、MiniC編譯器(可選)、應用程序范例(可選)等。通過“計算機系統綜合課程設計”,學生的感受是“讓我們對計算機系統有了更直觀深刻的認識,而且也鍛煉了我們的能力”。引入國際化的實踐教學模式,對我們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了明顯的作用。
4思考與建議
(1) 必須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
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具有豐富理論和實踐經驗的教師隊伍是實踐教學質量的有力保證。若實踐教學采用全程跟蹤、強化交互式實踐考核方式,更需要投入更多的師資力量。
(2) 貫徹“講一、練二、訓三”的基本思想和“少而精”的原則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著重啟發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更多地采用引而不發和舉一反三的啟發式教學方法教給學生一些關鍵技術,把主動給學生。多指定一些參考書,讓學生逐步形成自己選擇資料和獲取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講課時間縮短,實際訓練加長。
(3) 超脫實踐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引導學生從具體實踐課題完成過程,學會總結與歸納,使學生得到的不僅是知識,而是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不僅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學會思索、對比、概括、提高,從怕出問題到主動找問題,從被動完成任務到主動尋找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使知識得到升華、提高。從而,掌握作研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可自主研究一些新的問題。
(4) 通過國際計算機工程認證制度推進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國際化
將國際計算機工程實踐規范引入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5結束語
創新源于實踐、實踐出真知。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永恒主題。我國高等教育要適應社會發展、符合國際潮流,滿足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多元化要求,必須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在專業教育中的作用。
我們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需要借鑒計算機專業國際化實踐教學模式,特別是國際知名大學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模式,以形成能夠適應中國教育環境的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專業競爭力。當然,探索具有中國特色、能與國際接軌的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清華人才培養走向國際化[N].科學時報,2004,(8).
[2]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
[3] 陳寶泉,楊晨光. 如何培養好“未來的工程師”[N].中國教育報,2007,(10).
[4] 甘嵐,曾輝.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 華東交通大學學報, Vol23. No.12, 2006,(12).
關鍵詞: 五年制高職 應用文寫作 教學方法 寫作潛力
在現代生活中,應用文的寫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是高職學生一項必備的基本能力。應用文寫作的實用性很強,因此,不少高職院校已經把應用文寫作的教學內容列入課程教學計劃之中。
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應用文寫作具有特定的對象、內容和形式,寫作的方式相對固定、規范,課堂教學往往方法單一,課堂學習枯燥而低效。這就需要教師在應用文課堂教學中不斷地思考和探索,創新教學方法,以社會需求為出發點,以激發學生興趣為突破口,將應用文寫作和生活實踐相結合,提高高職應用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實用性,發掘學生的寫作潛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為了讓學生有效地學習應用文,教師首先要從新奇有趣入手。應用文寫作強調實用性,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創造運用應用文的環境,就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寫作潛能。
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和背景材料合理設計情節和角色。比如,在講授求職應用文的時候,導演一幕求職應聘情景劇,學生對這種表演式的上課方式非常感興趣,而為了“應聘”成功,他們都做了充分的準備,介紹得都很到位。看到學生已經進入角色,再引導他們將自我介紹落實在書面上,并提示介紹要點和注意事項。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掌握了自我介紹的寫作方法。具體可感的情境能夠強化學生的“角色”意識,促使學生嘗試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處理具體問題,這不僅能提高其應用寫作能力,而且能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完成知識向能力的轉化,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又如,在教授述職報告的寫作時,可為學生播放一段“XX單位述職報告大會”的錄像,學生對這段非常有現場感的錄像很感興趣,教師可趁熱打鐵,要求他們當堂完成一份述職報告的寫作,多數學生可順利寫出。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個體的特點,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寫作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畢業設計和個人總結,這些應用文體與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情境結合比較緊密,針對性非常強,學生往往感到有話可說,有言可發,愿意寫作。還可把應用寫作教學班級化、學校化,比如,要求學生結合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撰寫調查報告;結合演講比賽、辯論賽等校園文化藝術活動,指導學生寫作演講稿、辯論詞,等等,寓教于樂,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陶冶情操,在更大的范圍內得到鍛煉。
二、挖掘素材,充實課堂。
在高職應用課堂教學實踐中,范文對學生寫作的幫助是不容低估的,應用文寫作教學應該重視從閱讀范文入手,讓學生多看、多讀、多思,以加深學生對應用寫作的感性認識,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白居易所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具有時代感新聞性的應用文常常備受學生關注,能引人入勝。
然而,目前教材選用的范文很多已經十分陳舊,編者在成書時只考慮到要使用的材料,卻忽略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觸的知識面,不能貼近學生特點及其生活,難以激發學生興趣,且有的范文選用不當,與文體知識不能相互印證。
教學中,除了教材上的范例外,我注重結合實際、緊跟當前形勢將最新的國家大事、教育時事和具有新聞熱點、焦點性質的應用文讓學生閱讀學習,使其感受應用文的文風、格式和文章的思想內容,傳道授業并舉。通過大量的范文分析,加深了學生對文體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講授“廣告詞”一章時,教師除了要重點介紹廣告詞的特點、種類,抽象的寫作格式和注意事項外,還可以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渠道搜集大量的具有時代感的有特色的廣告詞,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氛圍中,了解“廣告”的文案、結構和創意所在。在講授消息的寫作時,教師完全可以以近期正規報紙上的時政新聞消息作為范例,甚至可以直接拿起當天的報紙走進課堂作為教材補充,當然,每份報紙上的新聞都有優劣之分,教師必須對它們有足夠的鑒別力。如果能夠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在同一張報紙上辨別出消息寫作質量的優劣,則一方面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將教材落后于時代的缺陷變為課堂上教師和學生與時俱進的教與學的落腳點,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病文修改,規范寫作。
目前的應用文寫作教學,許多老師總是按“先文體知識后分析范文”的教學思路上課,這需要以學生豐富、全面的感性材料儲備為前提條件,然而現實中職業學校的高職學生顯然達不到這種要求。所以課堂上“一講就會,一寫就錯”的現象屢屢發生,卻得不到足夠重視。
例如,“新聞”這一章,教材先出示新聞特點,然后對其分類、介紹新聞的結構,再提出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最后附上幾篇新聞范文。若按一般步驟采用“文體理論基本格式寫作要求例文講析寫作訓練”這種程式化的教法,就會產生上述問題,看似簡單,但往往細節上容易出錯。
關鍵詞 教學模式 CAE軟件應用類課程 項目驅動 課程考核評價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56
The Practice Research and Teaching Model Reform
of CAE Software Courses
CHEN Song, DING Jun, GONG Haifeng, YANG Echuan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quality of talent, the new teaching model reform of CAE software courses which included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 computer practice and training teaching in practice and project driven teaching and improvement courses appraisal was proposed. The teaching method had been applied to actual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the practic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aching method to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and exercise the manipulative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develop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face the problem,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Key words teaching mode; CAE software courses; project driven; courses appraisal
近年來,CAE分析技術在機械、汽車、航空航天、土建等行業的廠礦企業、科研院所得到了廣泛應用,隨著CAE分析技術的不斷普及,CAE已成為工具型軟件,在高校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工廠企業的產品開發、優化設計、改進設計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培養人才的高等院校,為了配合人才培養和滿足企業用人標準的需要,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CAE軟件應用類課程。這類課程在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又有別于傳統的基礎專業課程,如果仍以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和學生培養,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迫切需要對CAE軟件應用類課程進行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革,以適應高校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和企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
1 現有軟件類課程的教學模式及問題分析
近年來,針對軟件應用類課程已經有一些同行進行了相關的教學改革活動,但教學方式仍停留在課堂教學、課堂演示、上機實驗等傳統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雖然與老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效果有所提高,但遠未達到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此外,啟發討論式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法、范例教學法等,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都還屬于傳統的教學方法的范疇。雖然很多高校也都逐漸重視實踐教學,增加了軟件應用類課程上機的課時,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和探索,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仍占據著主導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學生只是被動的學習。在上機實驗中教師演示和學生跟蹤練習、反復操作,雖熟悉了軟件的操作過程,但為什么這樣做?可不可以用其他的方式達到同樣的效果?遇到其他類似問題如何做?學生從未考慮過也不會考慮。導致學生在后續的課程設計、專業實習、畢業設計、工作過程中遇到類似的問題只能用同樣的一種方式解決,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2 CAE軟件應用類課程教學方式改革
2.1 將專業知識與軟件實踐緊密結合
CAE軟件有別于其他一般的技術性應用軟件,對使用者的力學和數學基礎(彈性力學、有限單元法、振動力學、多體動力學、數值分析等)有較高的要求,CAE軟件的使用過程實際上是“列方程―解方程―觀察方程的解”這樣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在知道軟件如何操作的同時了解為什么這樣做,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就必須結合專業理論知識對軟件進行了解,既保證學生掌握好軟件操作技能,提高了動手能力,同時又可以加深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將專業知識與軟件操作緊密結合,在熟練掌握軟件操作的同時,鞏固和強化專業理論知識。理解并掌握CAE軟件計算和求解過程中物理模型的簡化、分析模型的建立、力學方程的構建,求解方式的選擇等。建立模型中用到專業知識,比如有限元分析中涉及到單元類型的選擇,網格密度的確定,邊界條件的定義和簡化,單元屬性的定義,材料模式的定義等。分析計算中涉及到方程的求解方式,求解參數的設置及迭代次數、收斂準則的選擇等。因此在進行課程教學時,必須重點講解好這些理論基礎知識,講清楚各種參數的數學及力學含義,引導學生從更高層次去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
2.2 將培訓式教學引入實踐教學
針對實踐環節較少,上機課程安排過少的問題,很多高校都已經有意識地提高了上機的課時數,但上機過程中教師演示和學生實踐脫節,很多時候老師在演示時即使對不容易理解的內容進行反復的強調,但在上機實踐時還是有很多學生會出現問題。導致學生學習的興趣逐漸降低、主動性越來越差。根據上述問題及特點,在教學中采用軟件培訓的方式,制定教學計劃是將整個課程完全安排在機房集中進行講授。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提高其對課程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所以對授課內容理解得更快,知識掌握得更牢固,印象更深刻。
2.3 以項目分析驅動課程教學
在軟件類課程教學中,學生往往對指導書上的例題能很好地完成,但對于新給出的具體工程問題,往往無從下手。如何簡化模型?如何建立合理的分析模型?如何仿真分析?都有困難。因此在課程中應教會他們針對一個具體的項目,如何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問題、查閱資料、簡化并建立模型、仿真分析、得出結果以及對結果的討論和分析。項目分析驅動課程教學是指讓將研究項目引入到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要進行角色轉換,教師將自己定位為項目的甲方,學生定位為項目的乙方。老師先向學生介紹項目背景等情況,同學之間要充分地討論、分析,獨立自主地利用所學知識、查閱資料、提出研究方法和思路、解決問題、得出結論。采用項目分析驅動課堂教學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創造能力,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4 改進課程考核評價方式
課程考核評價方式在整個教學改革中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是保證教學效果的重要保障。在CAE軟件類課程的考核評價中,通過多種形式來考核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知識運用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采用教學過程中考核,項目完成過程評價以及項目報告考核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模式。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的提問、學生的發言等方式來考察學生;項目完成過程中,通過項目的完成情況以及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細節上的提問判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項目總結報告是課程評價的最重要依據,根據報告的抄襲率、篇幅、模型建立(模型簡化與假設,約束、特殊載荷、其他課程內容的應用)、仿真分析、結果及討論、進一步的研究(優化、改進,指導設計)等內容制定評價標準,考核實際掌握情況。
3 課程教學方式改革實踐及應用效果分析
表1 課程報告評價細則
將教學改革的內容應用于重慶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2009、2010和2011級理論與應用力學專業的部分CAE軟件類課程教學實踐中,在編制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時,考慮了增加上機學時、理論與實踐全部安排在機房集中講授、項目導向、案例教學等方式進行,同時在課程考核方式中采用教學過程評價10%,項目完成過程評價20%,項目報告考核評價70%的權重進行課程評價,項目報告評價標準如表1所示。
4 結束語
通過對CAE軟件類課程的教學改革和探索,學生不僅在后期的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時能夠快速進入狀態,而且在專業實習中能夠很快地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工程實踐;同時,根據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反饋信息,大多數學生在進入企業后,都能較快地適應單位的工作、快速地投入到產品的開發、設計中。通過該類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革,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一種課程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重慶理工大學2014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4YB03);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2013-2014年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CQGJ13B411)
參考文獻
[1] 黃海波,鄧益民.機械專業軟件類課程教學模式探索和實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5):137-140.
[2] 鄧佩,白雪梅.對軟件應用類課程教學模式的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06(2):360-361.
論文摘 要: 創新大學課堂教學,實施綜合化教學改革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命題。“基于問題的學習”教學為此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本文結合PBL的理論基礎與特征,對《心理學研究方法》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實踐探索進行闡述。
一、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心理學研究是一種以經驗的方式對心理現象進行科學探究的活動。從歷屆學生畢業設計的情況看,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綜合設計能力欠缺,問題意識欠缺,創新能力嚴重不足。比如,將隨機抽樣等同于隨便找被試,將心理學研究的方法等同于問卷法,不知道如何閱讀心理學文獻等現象并不少見,能自主發現研究課題進行畢業設計的更是鳳毛麟角。目前,已有教材主要以心理學的科學研究過程或心理學研究方法學為主線,理論闡述過多過細,內容晦澀難懂,實踐環節不夠深入,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反而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深造的心理阻力。因此,實施綜合化課程教學改革,培養問題意識、批判意識和創新能力,促進綜合性知識理解和應用等已勢在必行。
二、基于PBL教學的基本特征
“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簡稱PBL)是西方大學教育中廣泛運用的一種建構主義教學思路,最早源于西方醫學教育實踐中,并以解決學校教育與未來工作實踐之間的分離現象為原動力。隨著研究和應用的不斷深入,PBL越來越成為“提升學生為中心的、多學科教育和終身學習的專業實踐,構建整合的專業發展課程的核心”[1]。從教學角度看,PBL提供了這樣一種思路: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一系列心理——社會歷程,使學生掌握靈活的知識基礎,發展高層次的問題解決技能、合作技能和自主學習品質。其顯著特征可以概括為“以問題為導向的經驗學習”、“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自主學習”和“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等三個方面[2]。有證據表明,PBL教學在促進綜合性專業知識、合作學習、問題解決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
三、基于PBL的課程教學改革的初步探索
《心理學研究方法》是應用心理學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是理論性和操作性均較強的課程之一。近十年來,國內學者對PBL的認識逐漸增多,絕大多數文章以PBL在具體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為主,側重介紹PBL實施的具體步驟和相關經驗;少數理論性文章則圍繞PBL的流程、步驟或個別要素進行論述,好像PBL是一種可以按照既定流程或工序加以實施的教學工具,這其實是有悖于PBL的初衷的。在實施PBL教學改革過程中,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與特定文化背景和特定課程內容相結合,PBL教學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從目前學生反饋情況看,比較有效和值得倡導的做法有以下幾種。
(一)更新教學內容體系,強化實踐環節。
在全面分析國內權威教材的基礎上,除“PBL課程導論”與“課程總結與測評”外,我將《心理學研究方法》內容體系重新調整為理論和實務兩大大模塊,前者包括“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歷史與體系”、“心理學研究的性質與倫理”、“心理學文獻的批判性閱讀與評析”、“從研究思想到研究假設”等四個主題,后者包括“訪談研究設計的理論與技術”、“觀察研究設計的理論與技術”、“問卷研究設計的理論與技術”、“實驗研究設計的理論與技術”和“質性研究設計與方法”等五個主題。其中,除了“心理學研究的性質與倫理”部分外,各個主題均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踐環節的訓練,如撰寫文獻評析報告、擬定研究主題、編寫觀察記錄表、訪談提綱、調查問卷和實驗設計等。
(二)將學習回歸課堂,將課堂回歸學生。
大學課堂教學中究竟應該發生什么?這是PBL教學過程中貫穿始終的問題。在PBL教學中,將學習回歸課堂,將課堂回歸學生,意味著大學課堂既不是大學教師自我展示或自我陶醉的場所,又不是教師尋求“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3]的過程,而是學生學習活動得以逐漸展開的具體情境;教師不再是課堂活動的主導,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和促進者。這是師生角色觀念的一個重大轉變。一旦教師的課堂話語霸權和權威被消解,平等、自主、合作、分享的心理場域就會形成,學生和學習活動就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旋律。
(三)引導積極思考,鼓勵合作分享。
心理學科學研究中不乏重大的哲學或理論問題,也存在大量的不確定性。因此,引導學生在思考、質疑和分享智慧中理解基本理論問題顯得十分重要。比如,在教學“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歷史沿革”主題時,我引導學生對西方心理學史中各個流派的歷史沿革及其代表性人物的經典實驗進行回顧,通過“小組討論—質疑—辯論—總結”等環節,梳理出心理學研究內容、方法與理論之間的基本關系:特定的研究方法總是以特定的心理學理論為依據的;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沿革反映了研究內容的改變,并始終為心理學理論服務。
(四)從“知識”或“信息”的傳遞,轉變為“案例”或“問題”的探究。
PBL的本質在于為學生呈現真實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4]。真正的學習活動并不是發生在知識或信息的傳遞中,而是存在于真實問題的或案例的探究之中。設計問題或案例,一般要考慮以下方面:(1)問題是真實的;(2)問題是有意義的;(3)問題是結構不良的;(4)問題范圍是適宜的;(5)問題應該使學生能夠從團體中獲益而不是受阻。比如,在討論關于“實驗研究設計的理論與技術”主題時,我首先介紹“權力會影響個體的道德判斷嗎?”的實驗報告,通過小組內部的協商討論達成共識,而小組之間則相互辯論而推動討論的不斷深入。通過研究案例的討論,學生不僅掌握了實驗研究設計中諸如“變量的操作性定義”、“無關變量的控制”、“隨機化原則”等核心問題,而且培養了問題意識和批判能力。
(五)從“教考分離”到“學考統一”。
從目前看,在課程考試和評價環節中教師和學生更多呈現出一種彼此對立而非合作的關系。在PBL教學的課程總結環節,我采取分組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對本學期的學習內容進行系統回顧和總結,提出考核的重點內容、最佳考核方式及其合理權重,教師的任務則轉變為實現考核目標而進行科學、合理的考題內容的設計。實踐表明,這不僅減輕了大學生的考前焦慮,而且提高了學習的掌控感和自主性。
當然,PBL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理念和思路,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需要改進之處。比如,如何合理劃分合作學習小組,以避免懶漢行為和兩極分化,建立與PBL適應的考核方式,網絡資源的建設與利用等都是學生普遍反映比較重要的方面。
參考文獻:
[1]John R.Savery.Overview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J].The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2006,1,(1):9-20.
[2]余益兵.基于問題的學習(PBL)的若干理論問題探析[J].當代教育論壇,2011(出版中).
關鍵詞:素質模型;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基于素質模型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研究
收錄日期:2012年5月30日
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發展戰略。大學生是最具創新創業潛力的群體之一。高校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教育系統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自我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是落實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的重要措施。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國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廣泛共識,并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
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現狀
我國的創業教育可追溯到1998年清華大學舉辦的國內首屆創業計劃大賽,隨后引起政府高度重視,形成了良好的創業教育氛圍,但仍處于起步階段。課程是高校教育教學活動的載體,是實現教育目標的基本途徑。創新創業教育中,課程建設亦是一個核心問題,但是,高校在課程建設方面尚未形成系統的創業課程體系,仍存在諸多問題。首先,創業教育課程與專業課程尚未融合。高校沒有把創業能力培養看成是主流教育體系中的一部分,沒有將創業教育融合到整個教學體系中,使創業教育與學科教學、與專業教育脫節。其次,創業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學科化、體系化尚未形成。大部分學校開設了相關的創業課程,但僅僅是孤立的課程,與其他課程不銜接。當前,各高校尚無統一、科學的創業教育系列教材和教學目標,創業教學內容因學校、教師等因素有很大差異。許多高校的創業教育教材只是把經濟管理、財務會計、法律法規等學科與創辦企業的相關理論和創業案例進行簡單堆砌。基于此,高校有必要積極探索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模式。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模型構建
素質模型(又稱勝任力模型)起源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目前已成為管理界和心理學界研究的前沿問題,隨著素質模型理論研究的日益成熟,其他行業和領域也紛紛引入。根據素質洋蔥模型,筆者構建出了以創新創業人格特質為中心的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三維素質模型框架。(圖1)在圖1中,創新創業人格特質處于內核位置,對其他顯性素質具有動力、定向、支持、強化作用。創新創業人格是一個人的創新創業素質中的調節系統。創新創業人格是多層次、多側面的,由復雜的心理特征所構成的整體,主要包括意志力、創新、堅韌、責任心、冒險和挫折承受力等。這些特征是相互聯系的、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對人的行動進行調節和控制。創新創業認知和態度參與并決定個人創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導向作用,最終決定能否給我們帶來新的具有社會價值的創新成果。創新創業知識和能力是創新創業思維的基礎,為創新創業活動提供原料和支持。創新創業知識和技能不僅包括在創新創業素質模型中,而且這些素質方面是一種綜合性的整體,就像一個洋蔥一樣,最表層的是創新創業知識和技能,由表層到里層,越來越深入,最里層、最核心的是創新創業的認知/態度和人格特質,是個體最深層次的勝任特征,最不容易改變和發展。因此,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中,不僅要重視創新創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和訓練,更加要創新創業人格的錘煉和創新創業認知/態度的培養。
三、基于創新創業素質模型的課程體系設計
(一)課程體系規范化,課程設置體現“范型過渡”的原則。課程體系規范化,即結合高校的實際,把通識類創業課程和專業化創業課程結合,采取分層次設置,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目前,國內高校通用的課程范型有四種:學科中心范型、活動中心范型、問題中心范型和能力中心范型。學科中心范型是從專業培養目標出發,按學科的相互承續關系和內在邏輯體系,全面確定各類、各門課程。“三段式課程”就是其典型結構形態。這是一種“規定性”課程范型。活動中心范型、問題中心范型和能力中心范型,則分別從滿足學習者活動需要、解決問題需要和培養能力需要,將有關知識、技能、態度等組合形成不同課程(模塊)和體系。這三種范型都屬于“形成性”的課程范型。創新創業教育應在吸取以“學科中心范型”的基礎,吸收其他范型(主要是能力中心范型)長處的“過渡范型”。一是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實踐教學總學時在教學總學時中的比例;二是采取“三段式、四模塊、多項實訓穿插”的結構形態。即仍然沿用“基礎課-專業基礎課-
專業課”三段形式;分為“文化基礎知識”(通識課程)、“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方向知識”、“輔助選修知識”四大模塊,穿插安排若干項集中實訓。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靈活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途徑。應整合優化專業教學內容,充實前沿理論、新技術、新工藝,同時適當增加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強化專業技能訓練,并把創新創業課程納入實驗、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環節。在各專業學科課程中,結合教材內容和專業特點,注重創新創業人格教育、滲透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在教學內容中適時安排,形成特定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 文科;實踐能力;培養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3)06-0092-05
0 引言
如何加強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近年來高等教育從業者關注的重點。《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鼓勵因校制宜,探索科學基礎、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融合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能力,也即“包含知識運用、動手操作等多方面技能和能力的綜合性活動能力”[1],顯然已經成為人才培養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基于這一共識,教學管理者和學術研究者對實踐能力的培養路徑問題進行了探討。《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概念、結構與影響因素分析》一文對大學生實踐能力這一概念和可能對其構成影響的因素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2];《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形成及其培養機制》從觀念、環境、教學模式、實踐共同體等諸方面提出了對策[3];《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從理念、課程、教學方法、師資隊伍、實習基地、課外實踐等多個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建議[4];《培養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探索與思考》對創新平臺、過程培養、評價策略等幾個環節作用的發揮進行了思考[5];《國外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經驗及啟示》更是在分析國外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強政府相關職能、加強校企合作、加強學生自我培養等建設性意見[6]。以上研究,對教育界關于加強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這一問題的思考顯然起到了極好的推進作用。但也應該看到,對大學文科專業學生而言,現有的教育教學體系對他們實踐能力的培養往往顯得不夠充分,學術界對此討論的也不多。文科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同樣也是人才培養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如何加強對文科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本文擬從整體優化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角度,就此問題談一點個人的思考。
1 推動人才培養方案內各環節的優化
大學文科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首先應該從培養方案內各環節執行的優化著手,使整個本科階段教學過程的組織和實施都能夠體現重視實踐能力培養的導向。
應著力使課堂教學變得更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與其它學科的教學相比,大學文科專業的教學方式常常表現為教師的一言堂,其傳統教學的特征顯得尤為明顯。這當然并不影響傳道授業解惑,但在這種教學方式的影響下,學生接收知識的能力將強于運用知識的能力,被動學習的習慣將強于主動學習的習慣。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導向背道而馳的。如此一來,所培養的學生與現代社會的需求之間就會出現一定的差距,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后勢必將經歷一段非常艱難的轉型期。就大學教育而言,“重要的不是記住學過的東西,而是判斷力的訓練”[7]。如果改變大學文科的傳統教學模式,確立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地位,強調對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強調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則學生在踏入職場之后將更容易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那么,大學文科的課程教學應該做怎樣的調整與優化呢?個人認為,就教學目標而言,應在重視知識傳授的同時,更加強調對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其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教學方式而言,一方面,使基于問題解決的研究性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通過教師引領、優秀學生示范等方法來引導學生,使其善于發現問題并積極尋求解決的路徑。同時,在具體的課堂組織方面,應該下大力氣強化教學互動環節,要將小組討論、情境化教學等各種能進一步活躍課堂氣氛的方式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將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置放于課堂教學的中心位置。目前,在大學的教學過程當中,互動環節得到同行越來越多的重視,這是一個有益的趨向,但還應該看到,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往往表現出被動的一面,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并沒有得到充分的調動。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做更多的鞭策和引導,甚至是考慮相匹配的嘉獎措施。美國的高等教育從業者認為:“探究性學習為大學的教學、研究使命和教師的相關職責提供了一個邏輯性的橋梁。”[8]因而在美國的大學課堂中,教師非常重視學生研究和參與的主動性,部分老師甚至會將學生的相關課外研究和課堂參與的表現作為本門課程最終考評成績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點值得借鑒。總之,要使大學文科專業課堂教學的改革朝著強調學生主體性、釋放學生主動性的方向努力,使學生在研究中提升思考能力,在互動中提高表達能力。對文科課堂教學進行這樣的改革,必將為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提供良好的基礎。當然,教學方式的改革必須是在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協同改革之下才能發揮其作用,因此,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都應該在強調實踐教學、發揮學生主體性的理念下予以調整和優化,考核形式也應該做相應的變革,這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
應進一步加強實習、見習環節的組織和質量監控,保證實習、見習的質量。實習、見習毫無疑問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這一點幾乎得到各國高等教育從業者的認同。當然,相比美國等國家成熟的帶薪實習制度,我國的社會條件還不夠完善,社會各方面對此的認識也還難以統一,但應該盡可能地使這一環節得到加強,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當前大學文科專業的培養方案一般都將實習和見習環節作為非常重要的一環,這一點與理工科專業是一致的。不過,諸多理工科專業的實習、見習的組織與安排是相當成熟的,一方面體現在擁有穩定的實習基地單位,另一方面學生可以以班級或年級為單位成建制地進入實習基地進行實習、見習。這樣的組織方式使得實習、見習的質量監控相對容易。文科的情況略有不同,盡管經過多年的辦學,文科專業也會擁有諸多關系穩定的實習基地單位,但文科的實習基地一般來說容納能力不強,每次接收的實習生數量不多。這樣一來,大學文科專業的實習、見習從總體上來說往往呈分散進行的狀態,這就給管理和質量監控帶來了難題。這個難題如何解決?可從幾個方面入手來進行探索:(1)進一步加強實習基地的建設。與更多的業務單位建立更緊密的關系,通過與他們合作來明確工作要求、嚴格實習管理,爭取獲得他們的更大幫助和支持,讓實習學生能夠切實地接觸業務、熟悉流程、處理事務,并迅速實現由學生向職員的身份轉變;(2)對承擔實習指導工作的專業教師提出明確的要求和工作要點。應對指導任務的落實情況進行嚴格的管理考核,同時建立評優機制,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推行實習指導的專人負責制度,以進一步明確指導教師的職責,推動實習指導教師的專業化;(3)對學生進行專門的實習校內教育。一方面通過學業教育讓他們認識到實習、見習的重要性,這當然是不可缺少的;而另一方面,同時也是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在實習、見習開始之前在校內對學生進行充分的技能、禮儀及心理培訓。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安排專門場地進行情景模擬,同時還應制定計劃,有重點有目標地邀請業內人士來校講授,使業務講座成為與學術講座相輔相成的一個講座序列,以彰顯其重要地位。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在校園內得到相應的培訓,對即將面對的實習工作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因而也就能夠在進入實習單位之后迅速地融入,提高實習效果,提升實踐能力。
應推動畢業設計(論文)與社會經濟發展更為緊密地結合。當下大學文科各專業的畢業設計(論文)的流程與管理機制雖然已經比較成熟,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主要體現在選題上。文科的畢業設計(論文)往往偏向于理論研究,理論研究本身當然可行,畢竟在很多文科專業的培養目標當中都有“研究能力”培養的表述。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理論研究型本科畢業論文寫作的實質往往更多表現為寫作訓練,其理論選題沒有太大的新意,其論述過程也欠缺嚴謹與規范。更有甚者,諸多論文還存在部分抄襲或全文抄襲的嫌疑,當下論文的灰色產業鏈也為這種學術不端行為提供了便利。不應因此而反對理論研究型的畢業論文,要考慮到文科專業每年的畢業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將會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通過畢業論文的寫作來加強理論研究,這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考慮到畢竟還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將在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所以應該提倡畢業設計(論文)選題的多樣化,在允許理論研究型畢業論文選題存在的同時,鼓勵學生選擇與社會發展關系緊密的實踐型選題,鼓勵學生在設計(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多用社會調研、問卷調查等方式,鼓勵學生運用大學階段所學到的專業技能,了解社會,提升自我。這樣一來,即使學生未必能提出非常重要的問題,未必能設計出非常有價值的解決方案,但至少避免了炒冷飯的嫌疑,避免了無效勞動的嫌疑,從而邁出了走向社會的重要一步。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改革,如果組織得當,也將有利于文科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2 加強課外學習的整合與組織
人們一般習慣于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對培養方案所規定的各教學環節的落實和完成上,但其實課外學習對于人才培養,尤其是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也同樣重要。為了使文科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需要對學生的課外學習進行必要的設計與組織。
課外學習的內容首先是通過組織預習、復習和運用等活動,實現對課堂教學的合理延伸。在上文中提到課堂教學應該進行適當的改進,不過,這一改進會遭遇到阻力。阻力在于一般習慣于對學生在課堂內的表現進行嚴格要求,但對于課外學習的組織,大學文科專業的教學往往會忽略。課堂教學的改革將會要求學生對學習投入更多,除了課堂學習外,還要利用大量課后的時間,而這恰恰又是被忽視的。課外學習非常重要,因為在知識的攝取過程中,如果沒有足夠的練習和實踐,知識的掌握程度會顯得很淺,而課堂教學時間顯然又不足以支撐整個學習。所以,必須從理念上建立起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并重的認識。在美國的大學有一條通行的卡耐基原則,它規定課內學時和課外學時的比例須達到1∶2。這一原則應該借鑒,但不是照搬,因為美國的大學本科生每學期所修的學分是有限的,因此他們每周的課時也是有限的。這一點,各所大學都在制度上進行了限定,如對每個學期的規定范圍內的學分實行最優惠的收費標準,這同時也是一種保障學習強度和培養質量的方法。文科專業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應該將課外學習的時間以布置任務的形式進行督促和引導。教師可以利用各種網絡教學平臺,建立課程的網絡主頁,明確學生在每次課之前和之后的任務。當然,這需要教師對所執教的本門課程的每個課時都有一個精心的設計,對學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識和延伸知識有明確的認識和具體的布置。同樣重要的是,對布置的任務要進行一定形式的檢查和考核。教師的檢查應能使學生在課外的投入得到評價,并在課程最終成績中予以體現。總之,應努力使學生的課外學習與課堂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通過閱讀、寫作、討論、社會調研等各種方式和途徑使課堂教學的內容得到強化和拓展,使學生在知識的預習、復習和運用過程中增強知識儲備水平和實踐能力。
課外學習的強化同時應該包含以運用專業知識為核心的專業學科競賽的組織與實施。專業學科競賽是另一種形式的課程考核,它的長處是能推動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更為靈活而合理地運用知識。基于此,文科專業對專業學科競賽的設計,首先要極力避免對知識識記能力的考查,應考慮到社會“需要的不是純知識型人才,而是強能力,一專多能的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9],要引導學生在參加競賽的過程中充滿主觀能動性地、充滿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具體的和具有實際意義的問題。還要通過遴選和授獎的指揮棒,使學生接受這一理念,從而將學生學習的習慣由知識的識記進一步轉移到應用上來。當然,文科專業學科競賽的組織者還應該重視現場展示的環節,對學生的臨場發揮有一定的考量,這一環節對學生靈活應變的處事能力、面對公眾的心理素質將會起很好的提升作用。事實上,文科專業學科競賽如果設計組織得好,其效果跟學生在具體工作中對知識的運用是同等的。
課外學習的組織還應該與當前大力推動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緊密結合。教育部推動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項目,它通過較少的投入組織起了相當一部分學生,使之組成團隊,去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這一項目對學生的團隊精神、組織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事實上,當學生走向社會、走上工作崗位,他們最需要的往往就是這些能力。因此,應該高度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應在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廳組織的大創項目體系之下,組織設立校級大創項目和院(系)級大創項目,使之構成一個完整的四級體系,從而容納更多的學生,推動更多的學生,使更多的學生藉此項目得到充分的鍛煉。在此基礎上,文科專業在大創項目尤其是大學生創新項目的組織方面,應該特別注意選題的遴選原則,應該偏向于專業學習和社會調研、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選題,應該旗幟鮮明地主張學生通過這些項目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對純理論研究的項目選題,則需要重點關注其研究的學術價值、新意和團隊作用的真正發揮。當然,還需要注意的是,文科專業部分優秀的項目選題需要更多的資源和時間配備,甚至是需要幾個年級學生的接力棒式的合作,以現有的有限的團隊成員人數和限定的項目完成時間,雖然也能勉強結項,但項目所包含的能量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如何從制度上對這種項目進行支持,以使得學生能夠在項目的執行過程中得到更多的學習和鍛煉,這是急需思考的一個問題。
3 提升社會服務的能力與境界
文科專業的性質決定了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以后,可能會面對更多的人,做更多的服務社會大眾的工作。因此,培養大學文科生的實踐能力,還需要推動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各種類型的社會服務,在為社會服務的過程中培養其實踐能力和服務精神。
社會服務首先應該落實在能發揮專業優勢、滿足社會需求的項目運作上,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全面地接觸社會,理解自身的價值。在我國十二五期間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背景下,在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語境下,整個社會必然會出現大量面向大學文科專業的服務需求。大學文科專業的教學設計者應該敏銳地看到這一龐大的社會需求,從為國家發展添磚加瓦的高度、為文化發展繁榮貢獻力量的高度,積極爭取服務機會和服務項目,用專業優勢為社會發展提供支持。這一點,西方國家的高等教育正通過“產學合作”來實現。所謂產學合作,“是指企業與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經營以及人員交流、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所結成的互利互惠、互補互促的聯合與協作關系”[10]。實踐證明,這樣的探索是有成效的,當下文科專業同樣也可以沿著這樣的思路去加強與社會的合作,“要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則,把大學生實踐活動與振興地方經濟結合起來”[11]。文科專業應該大力組織學生參與到這些社會服務的項目中去。這種機會是極其可貴的,應該積極發動有專業潛能的學生,讓他們參與項目,讓他們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接受社會的檢驗、接受市場的檢驗,實現從一個讀書人到一個社會人的轉變。既往的探索與實踐證明,學生參與一個高質量項目運作過程的所得,并不比上一門課的所得少;并且,參與過項目運作的學生,其對社會需求也有更為清晰的認識,他們一方面更易于融入社會,另一方面其專業學習的動力也變得更為強勁。當然,要搭建這一人才培養平臺,首要的條件是大學教師應在可能的范圍內大力地推進科研、教學與社會需求的接軌,關于這一點的落實,實事求是地說,部分文科專業難度較大,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機遇。
社會服務還應該依托青年志愿者活動,使學生在獲得較好的專業鍛煉的同時,樹立起奉獻精神。文科學生將來更多地會從事社會服務的工作,因而需要有尊重他人、與人為善的基本價值觀。青年志愿者活動講求奉獻,講求社會責任,這在當下是尤為可貴與重要的。青年人在即將踏上社會之際,如果能擁有健康自然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無疑是社會之幸、民族之幸,青年志愿者活動無疑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一個機會。當然,青年志愿者活動能夠給文科大學生帶來的還不僅僅是奉獻精神。文科專業的學生會面對很多學術問題和現實問題,但這些問題大多都有一個核心,即人的問題。如能更好地理解人,則專業修養就會有相應的提升,專業知識也能更為順利地運用于實際。青年志愿者活動給文科學生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平臺,使學生在服務的過程中接觸各色人等,從而更廣泛、更全面地了解人。當然,如果青年志愿者能夠在活動中更好地運用自身所學的專業知識來服務大眾,兩者相結合,則這一活動的意義就顯得更大。筆者曾與參加義務家教活動的文科師范生有過較深入的接觸,發現他們所參與的這些活動,一方面使需要幫助的人獲得了幫助,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在知識運用、技能培養和認識社會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事實上,這一類活動如果組織得好,是可以真正實現多贏的。總的來說,鼓勵和組織學生參加青年志愿者活動,將有利于提升學生服務大眾的精神境界,同樣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合理運用知識與技能的實踐能力。
如果條件允許,讓學生參與學校的部分管理與服務環節也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實踐能力培養的路徑。在一些發達國家的大學中,學校的教室管理、網絡管理、食堂服務等各種教學支撐崗位,隨處可見實習學生的身影。設立這些帶薪崗位并向學生開放,一方面當然為有志于勤工儉學的學生提供了寶貴的機會,但更重要的意義是,它在幫助學生實現職業化、社會化轉型方面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這些積極探索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和人才培養改革的思路。與此同時還需要關注的是,大學當中的學生組織在幫助學生成長方面、在幫助學生培養社會參與意識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學應該培養怎樣的人才?除了知識、技能外,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參與度是否也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多的大學文科生在畢業后會走到相應的管理崗位上去,基于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在校園內設計和提供各種崗位和平臺,以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到管理和服務中去,在參與管理和服務的過程中學會交流、協調,學會組織、實施。如果能夠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其在學校的管理和服務方面有更多的參與、做出更大的貢獻,這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顯然是非常有益的。
4 結束語
如何培養大學文科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題目。應該認識到這一點:任何一所大學,它本身就是一個生態系統,而其中又包含了若干個子系統,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體系本身就已經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子系統,它既有一定的獨立性,同時也與其它子系統有著諸多的聯系。本文所作思考,所列舉的三個方面的工作,是對這個培養體系進行系統化構建的一種嘗試。當然,對這一培養體系的設計與組織,需要考慮到新時期大學的使命,同時也應顧及到實際的社會條件,從而進行更為全面、深入的思考,并逐步予以推進。任何零散的、蜻蜓點水式的嘗試或者運動式的一哄而上都很難取得好的效果。應該看到由于文科專業的性質,推進建設大學文科專業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將比理工科專業要艱難。類似的情況已經發生在美國的研究性教學的推進過程中,他們發現:“在沒有實驗室的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領域,學生參與獨立(研究)活動的比例最低”[12]。對這一培養體系的設計與組織,還應該考慮到它需要所有高等教育參與者的認同與努力,“所有參與大學學習的人之間應建立一種合作關系”[13],從而建設一個新的本科教育環境。本文所述,僅僅是在實際工作中產生的一點心得,尚處于探索階段。如果同行能夠就此問題作更多的思考,并切實地加強對大學文科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則我國的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必將會有更進一步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瓊.知識運用與實踐能力培養[J].全球教育展望,2011,(3):28-33.
[2]趙建華.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概念、結構與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09,(7):67-69.
[3]何萬國,漆新貴.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形成及其培養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63-66.
[4] 周愛國.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9,(1):74-75.
[5]沈劍敏,陳強,管利萍.培養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探索與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10):104-105,152.
[6]周愛國.國外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經驗及啟示[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11,(1):128-132.
[7]雅斯貝爾斯.大學的任務[A].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149-178.
[8]Virginia S L.The Power of Inquiry as a Way of Learning[J].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2011,(36):149-160.
[9]徐業濱.對高校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7):64-65.
[10]傅維利,陳靜靜.國外高校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科學,2005,(1):52-56.
[11]劉德宇.大學生實踐能力建設與高校人才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4):15-17.
關鍵詞:建筑物理; 建筑化; 建筑設計
Abstract:Architectural technique is the foundation of architectural creating and developing. As one of foundation course, architecture physics must be attached importance. The paper brings out architecture physics teaching should focus on the specialized characteristics, conclude in practice, and combine with architecture design. Thus it can be realize 'architecturization' teaching of architecture physics.
Keywords:architecture physics;'architecturization'; architecture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08)11-0114-03
1概述
建筑物理是建筑學專業重要的基礎性課程。它涉及到建筑的噪聲控制、廳堂音質設計、保溫、防潮、隔熱、天然采光、人工照明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這些原理和方法是建筑物理環境設計和控制的重要內容。在當今世界環境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焦點的時候,建筑物理環境控制在建筑學中的作用就顯得更加重要。
然而,現今的建筑物理教學效果往往并不盡如人意。高校的建筑學專業盡管都開設了建筑物理課程,但畢業后的學生包括日后成為中堅力量的建筑師真正自覺地運用建筑物理知識的并不多見。目前的現狀是一方面人們希望建筑師設計好的建筑物理環境;另一方面建筑師忽視運用或不知怎樣有效地運用建筑物理知識。這些都促使我們反思現今的建筑物理教學,而怎樣才能將更多實用性的知識傳輸給學生也就是我們教學改革的目的。
基于此,我們在講授建筑物理時,注重教學內容的“建筑化”,即更多的知識講解從建筑設計的角度出發,使建筑物理的每一個知識點都切實地與建筑設計過程緊密結合;以此期望我們的課程能融入學生的優勢思維方式中,不讓學生覺得它是與主干課程截然不同的知識。不覺得是自己不習慣和難以接受的知識。我們希望學生――未來的建筑師能把建筑物的物理環境有機地融會貫通于建筑設計中,把它理解為建筑設計不可忽視的、有時還是很重要的因素。
2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
2.1強化學習動機,突出建筑設計的主線
所謂動機,是指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并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對于建筑學專業的學生,學習的動機除了對自己專業的熱愛,更多的是對未來職業生涯的知識貯備。盡管每年級都會有部分學生對建筑物理有極大的興趣,出于愛好努力學習,但畢竟是少數,因為這門課相對其他課程而言,更多地會偏重于理論。這就需要任課教師突出建筑設計的主線,強化遠景的間接性動機,使學生切實地了解自己所學的知識是用于解決何種問題,并與個人的職業前途息息相關。
我國從1995年起開始實施注冊建筑師執業資格考試制度,也是大多數建筑學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都要面臨的一道關口。建筑物理自然也在考試之列。在一級注冊建筑師考試大綱中,對建筑熱工、建筑光學、建筑聲學都有明確的要求。在講課中,我們有意識地以此參考。開課之初,就將大綱內容告知學生,然后對每個要點作為專題,結合大量實例,重點講解,尤其是大綱中要求掌握的部分。因為涉及到學生的職業前途,上課積極性普遍提高。
另一方面,講課中對概念、公式的內涵進行適當擴展,讓學生感到該知識點對自己的建筑設計本身也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例如,對廳堂音質的第一參量――混響時間的講解中,并非單獨地就公式而公式,而是明確地告訴學生,從公式中可以分析出建筑物的容積在確定混響時間長短,進而影響音質優劣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容積正是由建筑師所決定的。進一步告訴學生,當設計音樂廳時,應該設計較大的容積,以保證足夠長的混響時間,而當設計電影院時,應合理地壓縮容積,以縮短混響時間;以此,不同的功能要求會產生不同的體量,建筑形態的處理手法也會體現出差異。
2.2加強與建筑設計等相關課程的融合
對學生而言,盡管在學校中,是分成若干門課程單獨學習,但對于實際工程實踐中,卻是要綜合地運用這些知識服務于建筑設計。因此在教學中,應強化與建筑設計等課程的融合,做到學以致用。
如對建筑日照,涉及到居民的切身利益,也是規劃設計重要的限制條件之一。單純地在建筑物理課上的講解很難真正地將知識灌輸到學生腦中,往往也會顯得空洞。通過教學改革,該部分知識與小區規劃的課程設計很好地融合起來。在規劃方案基本確定后,學生選擇某組團制作成1:500的模型,放在三參數日照儀上,可以直接觀測到方案中每一區域、每一天、每一時刻的日影變化,既強化了對影響建筑日照三參數的理解,又培養了規劃中對日照間距的掌握。(圖1)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利用清華建筑日照分析軟件sunshine2.0計算日照等時線,以便檢查是否滿足國家相應規范,進而調整設計方案。教學效果較好。
另外,在對實例的選擇中,尋找建筑物理與建筑設計的交叉點,盡量舉一些學生所熟悉的名師佳作,減小學生對建筑物理的陌生感,促進與設計課的融合。如在音樂廳音質設計的講解中,重點講述兩座在建筑史上、聲學史上均具有重要意義的音樂廳。其中著名建筑師夏隆設計的愛樂音樂廳不僅是有機建筑的代表作,同時開創了“山地葡萄園”這一音樂廳的新形式;而貝聿銘的代表作――達拉斯音樂廳不僅體形設計出色,還是一座利用“耦合空間”調節音質的成功范例;在涉及到體育館的音質設計時,則會舉到奈爾維設計的羅馬小體育館,丹下健三所設計的代代木體育館等著名建筑的聲學處理手段;在建筑節能一節中,赫爾佐格、皮亞諾、霍普金斯等明星建筑師的作品會給學生做出詳細的介紹,并融入考試內容中。所有這些,都使得學生明白一件好的建筑作品往往是藝術與技術很好的結合,而且所學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
2.3深化“情境――自主學習”教學法研究
“情境――自主學習”教學法,是將課程內容置入具體的環境情景中,讓學生體驗環境,評價環境,設計環境。學生在這種環境中既是學習的主體,又是學習的元素。在原先教學改革的基礎上,我們在教學與實驗環節上進行了進一步的嘗試。
如我們在講授建筑聲學和建筑光學之前,安排學生利用假期的時間考察體驗身邊的聲環境和光環境,并寫出“我與建筑聲環境和光環境”的論文。學生從中獲得了許多切身的體會,主動發現了許多環境問題。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環境意識因此大大的增強了。在學習中,學生不斷地從學習的主體轉換到環境的體驗者。在這兩種角色的轉換中,將建筑物理知識與建筑設計內容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在實驗環節中,主要是進一步的改掉一些驗證性實驗,設置情景――自主實驗。即安排大部分與實際的建筑環境相關的實驗內容,如采光、照明實驗、噪聲測試、熱工氣候觀測實驗等,將這些實驗測試與環境評價和體驗結合起來。學生既是做實驗的主體,又是做實驗的元素――是環境的親身體驗者。如大型商場照明實驗,學生不僅用儀器測試商場照明水平,而且置身于情境中,以一個顧客的身份感受照明環境的優劣(如明亮程度、眩光狀況、親切感等)。在進行測試和親身感受后,學生在情境中轉化角色,設想成為這個商場照明環境的設計者,思考他們自己的設計方法。這樣學生處理環境問題的能力大大加強。(圖2、圖3)
2.4增加對新材料、新技術的直觀演示
教材畢竟是每經過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會重新修定一次;而由于各種材料、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使其往往會滯后于時代的發展。這也對任課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能夠與時俱進,及時補充入新的內容,而且最好是能夠結合實物演示。只有學生親眼看到新材料、新技術的演示,才可以從內心接納、相信,并有意識地加以應用,而非僅是紙上談兵。
如吸聲材料在教材中,更多地是對傳統材料如玻璃棉、穿孔板等的介紹,而實際工程實踐中,越來越多的新材料被引入我國。我們利用參加國際、國內各種建筑物理學術會議的機會,積極與各廠家聯系,索取了多種新型材料樣品。其中包括國家大劇院中所使用的K13植物纖維噴涂吸聲材料,日本近幾年使用較多的金屬燒結板,以及從奧地利引入的菱鎂木絲吸聲板,雙層穿孔結構的木質帕特板等。這些知識的補充都開拓了視野,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
對照明燈具的講解亦是如此。當比較熒光燈與白熾燈的優劣時,某些教材尚提到熒光燈不可調節亮度,而實際上早在幾年前,國外就通過電子鎮流器控制頻率,方便地調節熒光燈亮度。再如部分教材對目前發展迅速的光效高,光色好的綠色新型光源LED燈,對裝飾效果好、使用普遍地的光纖照明大都涉及甚少,這些都需要教師及時收集相關信息,及時補充給學生。目前,我院已購入雷泰公司生產的,包括LED燈,燈具若干。每種燈具在德國照明設計軟件DIALux中均有配光曲線等詳細參數,可方便地調用數據及演示。
3對今后工作的設想
對于今后教學工作,提出以下設想,在條件成熟之后可進行嘗試。
增加演示內容
由于建筑物理教學實驗的設備非常昂貴,配備齊全很難,且閑置率較高,所以以教學演示代替尚不具備條件的實驗是一個兩全的選擇。一方面通過大量的圖形、圖象及動畫演示,形象、直觀地介紹有關基本理論、原理和方法、步驟,展示設計實例,開闊視野,啟發思維;另一方面,把實驗過程進行演示,有助于提高實驗的教學效果,因為在很多情況下學生單憑教師的講解和看書預習難以把握實驗課的主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離開演示,有些內容幾乎無法向學生解釋清楚,光環境設計和音質設計尤其明顯。
指導畢業設計
結合畢業設計在改善建筑物理環境方面進行探索,是提高學生對基本理論的應用能力和執行有關標準和規范意識的一種好方法;也是使學生運用并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的一種有效途徑。但要付諸實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案例式教學
這是一種以實例為主,通過對具體工程項目的分析研究,啟發學生研究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從案例學原理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思維,從中學到知識。對于建筑物理這樣界于理論和工程應用之間的課程,是非常適合的。但這需要全新的教材,全新的模式,全新的思路,要真正實施還需大量探索。可以先從部分內容或章節試行。
4結語
總的來說,建筑要實現可持續化、綠色化、生態化,建筑技術的應用必不可少。建筑物理的教學任重道遠,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創新,認真總結教學經驗,完善教學形式和合乎教學規律的教學方法,注重提高能力、培養素質為核心,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具有高素質的技術修養和技術創新能力的建筑師,使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達到完美、和諧的統一。同時建筑物理課的教學改革是一項艱巨的工作,除了需要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付出巨大努力,還需要領導與相關學科、課程教師科研人員的支持與協助。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人事司組編. 高等教育心理學.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8.
[2] 李英,路曉東. 情景――自主學習教學法研究. 中國教育教學雜志,2005,09:p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