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沉浸式勞動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幼兒德育; 生活化; 探討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2-000-001
一、前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幼兒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尤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避免單一呆板的言語說教。”幼兒德育必須回歸生活,貼近幼兒的生活實際。要大力提倡生活中實施德育,促進幼兒德育生活化。幼兒只有生活在鼓勵中才能學會自信,生活在寬容中才學會了忍讓,生活在奮斗中才能學會自強,生活在公平中才能學會正直,生活在合作中才能學會交往。
二、實施幼兒德育生活化的主要策略
1.關注幼兒的情感體驗
德育教育一旦觸及幼兒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幼兒的情感需要,幼兒的學習與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就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一日學習活動就不是什么痛苦的而是一種享受,思想品德的提升就不會是外在的附屬物,而是心靈的雨露和陽光。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具體情況,找準幼兒對于家庭、集體、國家等方面的情感與相關教育教學內容中結合點進行精心設計,憑借傳統美德、傳統文化及歷史等方面的知識,調動幼兒的情感,點燃幼兒的激情之火。德育生活化滲透于重要節日中,會收到預想不到的情感效果。“三八”節的愛媽媽教育,“五一”節的愛勞動教育,“六一”節的好兒童教育,“十一”的愛祖國教育,還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的民俗、民族文化傳承教育等。這些富有深厚情感的主題活動,不僅是一種傳統節日的民俗、民族文化傳承教育,而且是愛祖國、愛勞動、尊愛長輩、關愛他人的情感教育,印象深,感觸大。
2.幼兒德育生活化必須確立幼兒的主體地位
新綱要強調幼兒德育必須摒棄灌輸式教育,確立幼兒的主體地位,尊重幼兒的人格,在教育方式上改變過去過于注重接受性學習,倡導幼兒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幼兒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德育生活化必須確立幼兒的主體地位,這就意味著教師與幼兒的關系是“我與你”的關系,是完全平等的,是民主、和諧、親密的師幼關系。在德育生活化的實踐活動中,陳鶴琴活教育理論中的“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教學原則要求,凡幼兒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這符合幼兒道德形成規律。尤其是幼兒的一日生活活動中,教師應抓住契機,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獨立自主及自制、自律的品質。
陶行知先生還說:“我們道德上的發展,全靠著遇了困難問題的時候,有自己的解決的機會。所以遇了一個問題,自己能夠解決它,就長一層判斷的經驗。”德育生活化不以追求確定的道德知識為目標,而是給幼兒練習道德行為的機會,引導幼兒在生活中體驗,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積極思考,不斷探索,讓幼兒自我判斷,自我選擇,實現自我教育。
3.幼兒園應“努力使學校的墻壁也能說話”
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努力使學校的墻壁也能說話。”整潔、美觀、和諧的幼兒園環境對幼兒思想的啟動、個性的陶冶、情感的啟發、精神的升華都有重要的作用。“綠”是生命的象征,花圃、花壇、花帶姹紫嫣紅,不僅給人一種舒適的感覺,美的享受,也可以激勵人、教育人、感化人。我常以“綠”是生命的象征作為主題,加強正確的輿論導向,有時還將美術教學的寫生、畫畫、美工制作等擺到精神愉悅、心情舒暢的花園環境中心,看看畫畫、做做,效果特好。促使幼兒更好地養成愛整潔、講衛生、愛綠化、愛勞動、愛集體、珍惜勞動果實的良好習慣。
花園式的幼兒園育人環境,對深化教育改革幫助極大。如識別花草樹木,就可以從單純的知識傳授中解脫出來,使教學更具生活化,形象化,幼兒樂于理解、接受,有利于幼兒很好地識別一些花草樹木,懂得一些植物生長的知識和環境保護對人類生存的作用,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和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
4.實現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
幼兒園生活只是幼兒整體生活的一部分,而幼兒道德品質的形成是在幼兒整體生活中實現的,因此德育生活化不僅要關注幼兒的在園生活,而且要關注幼兒的整體社會生活。
新教育理念倡導開放式的德育生活化,很需要社會各界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都來關心幼兒廣闊的成長空間,全力推進幼兒新課程的改革。為讓幼兒走向社會,在生活中獲得感悟和經驗,形成道德認識,內化道德行為,我常帶幼兒去我園普法教育、尊老愛幼、公益宣傳、環境保護等德育生活基地開展活動,活動時都能得到社會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幫助,使活動得以順利進行。這種生動活潑的德育生活化,對幼兒思想品質、行為習慣和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都是極為有效的。
關鍵詞:班級現狀 問題 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2(a)-0196-02
班級建設是校園文化的核心,良好的班風對于學生的學習、生活、成長過程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但是,當前大學班級建設的情況不容樂觀,“班級”在很多大學生的意識中概念不強,“班級文化”的建立不夠細致和完善,缺乏班級活動,從而降低了“班級作用”的效率。
1 班級建設存在的問題
1.1 學生學習計劃意識淡薄,生活無規律性
大學的學習生活對于人生的成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這將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最終決定著一個人的思想高度以及將來的成就。然而,很多學生在高中以前的目標較單一,即考上理想的大學。到了大學以后,計劃和目標的選擇面變廣,而且較高中而言缺乏了家長和老師的約束,從而自己的學習、職業規劃變得不明確,缺乏了學習計劃意識,生活變得無規律,逐漸養成了懶惰、做事無條理的壞習慣。
1.2 學生自我意識太強,集體主義思想逐漸淡化
當代大學生大多出生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主要被統稱為“90”后。由于當今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也愈加充實,很多父母對于子女的思想教育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這使得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學生有較強的“自我主義”觀念。他們喜歡標新立異追求獨立。部分學生在從小在優越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和集團主義觀念,逐漸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這樣的情況,在班級建設的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1.3 學生對電子產品依賴性較強,從而減少了同學間交流
隨著信息時代、網絡時代的來臨,電子產品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絕大多數的大學生都隨身攜帶有手機、MP3、平板電腦等高科技產品。這些高科技產品所帶來的各種新鮮游戲、歌曲、電影等給當代大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課余消遣項目。于是,他們開始沉浸其中,一下課就開始玩游戲、看電影、連續劇,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宅男宅女。他們越來越沉浸在這些虛擬的網絡環境,有的甚至已分不清現實環境與虛擬環境,從而變得越來越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
1.4 部分學生認為學校開展的活動形式主義大于行動主義
在部分高校中,一些活動組織者往往不會非常認真地組織開展一場課余活動,而只是應付了事,對于活動本身的意義的理解較為缺乏,認為開展活動都是為了應對活動本身,而不是去研究活動開展帶給大家的真正價值。這樣一來,對學生的吸引力就有所欠缺,學生的參與性也大大降低。
2 解決班級建設存在問題的應對措施
2.1 加強集體主義思想教育
加強學生集體主義思想的教育,要從班級和學校兩方面入手。以班級為出發點,更要以整個學校為出發點。從領導做起,從老師做起,以切身的實際行動來影響、感化學生。好的大環境能塑造好的小氛圍,同時,小小的班級環境也是學校這個大環境的組成元素,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班級干部也應該響應學校號召,從自身做起,用實際行動去感染、帶動身邊的同學。
除此之外,班干部同時也應該著力加強班級文化的建設。“班級文化是一種以價值、心理等為特征,對班級特定的教書育人目標產生匹配作用的柔性戰略管理手段。”如班級群體文化、寢室文化、集體的價值取向等,都能夠促進班級文化的開展和建設。可以鼓勵同學以寢室為單位,建立自己積極向上、團結和諧的寢室文化,從而再以寢室為單位共建和諧、積極、進取的班級文化。
2.2 健全班級體的學習規劃制度,以正確的方式引導學生
學習是每個班集體最核心的一項內容,也是每個人在學生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但是為了高效率地學習,學習計劃是必不可少的。班級學習計劃是將每個同學的學習計劃融在一起,共同為了學習目標前進的根本依據。
2.2.1 分組討論,互幫互助,建立“多幫一”、“一幫一”體制
以寢室位單位,將本班同學分若干小組。每組各設一個組長,組長負責對該小組內的成員進行管理,包括上課考勤、作業完成情況統計及小組成員的思想工作。對于作業的完成,在做題之后組織進行小組間的討論及疑難解答,做到充分集結小組里每個人的智慧,組內不能解決的再在小組間進行討論與交流。組長實行輪流擔任,這樣既可以激勵每個人更加認真的學習,真正弄懂每一道題目,又可以提高每個人的領導組織與溝通能力,同時也體現了公平公正的理念。
另外,在班級體中建立“多幫一”、“一幫一”體制。以班級中學習成績較為優秀的同學為龍頭,對成績相對較弱的同學開展幫扶活動。首先,確定成績交為優秀者,然后制定其對成績相對較弱者開展幫扶行動。對于成績提高較為明顯的小組,實行獎勵制度,這也大大提高了同學們的積極性,對班級成績整體提升起到了關鍵作用。
2.2.2 集體自習
設立集體自習。在學校規定的自習教室中,每一個星期進行二到三次集體自習時間。由于大學課堂異于中學課堂,老師授課內容較快、較多,很多同學課堂上無法全面掌握。對于老師在課堂中講解到的知識點,有疑惑之處可以提出來,自習時間可以一同討論。遇到問題及時解決,其目的是給大家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監督大家做好預習、課堂、復習鞏固幾個環節,將學到的知識及時吸收消化,并且及時做題鞏固,同時監督一些不太愛自習或者自習時做其他事的人可以高效率的學習。
2.2.3 組織各項知識競賽活動
針對不同的學科,每一個月組織班集體進行一次知識競賽活動。知識競賽可以較好的使大家更深刻的掌握書本知識的內容,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這對大家的知識面也起到了一種很好的擴充作用,同時也可以增進同學之間的友情。
2.3 增加課余活動的開展,增強班級成員參與集體活動的積極性
2.3.1 課余活動開展的目的
開展班級課余活動,是培養集體榮譽感、增強班級凝聚力的主要形式,也是班級建設的重要載體。輔導員和班干部應結合學生專業特點,深入了解班級成員的需求,圍繞學校主題活動來設置班級活動的議題,找準班級成員的興趣,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豐富學生課外生活,增長知識,提供能力,使班級成員獲得充實愉悅的體驗。通過開展班級成員感興趣的活動,調動班級成員的積極性,通過開展活動,促進班級成員互動、增強班級成員彼此了解,建立和諧的友誼關系,相互幫助、共同進步。同時也促進了學生與教師直接的密切聯系,逐漸形成團隊概念,促進成員在合作中體會團隊精神的重要性,體會團隊的溫暖,提升班級情感,以加強班級建設。
2.3.2 如何增強班級成員參與集體活動的積極性
開展班級課余活動固然重要,但是如何提升班級成員參與課余活動的積極性卻是保證課余活動順利開展的先決條件。要取得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讓學生自愿參加活動。組織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調動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表現學生的創造精神。也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指導,根據學生的能力特長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優點。
第二,活動要具有教育意義。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在實踐中培養和鍛煉,要引導學生參加健康的活動,培養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興趣愛好,防止和克服學生對低級趣味的興趣傾向。始終堅持活動育人的指導思想,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勞動教育,文明行為教育等活動,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統一協調發展。
第三,開展有趣味性的活動。要讓學生們消除緊張和厭煩感,要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快樂中進行情感體驗。
目前,在高校班級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還很多,高校班級建設的方法和策略遠不僅如此,建立好系統、積極的班級文化,對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班級建設應該是大學思政教育和團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形勢下,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堅持全面育人,不斷總結經驗,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班級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