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生活的價值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價值
通過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的有效組織,指導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了解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在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去體會數學的生活價值,并領悟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促進人的發展的道理。
1.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培養數學應用與創新能力
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學生能迅速進入最近發展區,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多考慮學生的生活基礎,努力在學生生活與數學教學之間建立一種相似或相對的聯系。教學中結合生活的實踐性練習,能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全方位衡量學生的學習質量,包括知識、能力、態度等。學生把在課堂中學到的數學知識,返回到生活中,不但從生活實踐中彌補課堂內知識,更滿足學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且通過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他們的理解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2.體驗數學對人的發展的價值,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及思維
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地感受數學與生活世界的聯系,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逐步引導學生確立學習目標,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最終達到感悟數學思想、領會數學方法、學會數學的思維,這是數學教學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數學教學的本
質要求。
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途徑
陶行知曾經說過:"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小學實踐經驗和在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把數學問題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從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1.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環境
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使每個學生擁有一雙能用數學視角觀察生活的眼睛,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接觸實際,加深對數學問題的理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小讓學生養成留心周圍事物,有意識地用數學眼光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增強數學的親和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中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既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
2.熟悉學生的生活背景
對于小學生而言,由于他們的生活活動范圍偏窄,這就需要教師了解學生整天在想什么、干什么、對什么比較感興趣等,以能找到他們喜聞樂見的生活原型。1.關注校園中的學生生活。如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跳繩、丟手絹等,其中都包含著長短、快慢、大小、多少等數學問題。2.留心社會中的學生生活。學生可以單獨或隨家長一道到書店里走一走,看一看書的種類和價格等,也可以與其他同學相互交流,然后搬進課堂,讓學生自行解決,需要時老師充當指導者的角色。3.了解家庭中的學生生活。教師要多多通過家訪、和學生交談等方式來了解不同學生的生活背景,并尋找其中的數學問題,如學生家里豆漿機的價格等。這樣的數學問題就會使學生感到現實生活與所學過的數學知識的聯系是那么密切,對他們就比較有吸引力,有話說,他們在探究與合作的過程中也會感到更輕松和愉快。
3.重視學習內容的生活化
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數學問題情景,讓他們憑借生活經驗,體會數學價值,這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有效方法。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引出問題,使他們認識到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他們就會主動地愛數學、學數學。在生活中,學生還能接觸到許多課本中未出現、課堂上沒涉及而生活中又普遍存在的現實問題。這些實際問題不但與課本學習有著聯系,而且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生活實踐是對書本知識學習的一種印證、補充、拓展和超越。
4.用數學語言敘述生活事件
數學首先是一種語言,具有工具性和基礎性。由于它可以用來存儲信息,因此,在信息化時代數學的語言功能更為突出。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在不影響知識科學性的前提下,巧妙運用生活化、趣味化、童趣化的數學語言感染學生,在充滿情趣的語言交流中學習,給課堂教學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如在"百以內數的認識"這一節課中,請學生說一說你最喜歡哪個數?為什么會喜歡它?這就使學生很自然地把數字和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這樣學生自己就把數字拉進了生活,使數學知識生活化。
5.提供有地方特色和時代氣息的生活情境
信息技術發展迅猛的今天,教材的更新速度顯然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需要,因此,教師在執教這些教材時要聯系生活實際,吸收并引進現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關的具有時代性、地方性的數學信息資料來處理教材,作為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的材料。例如,教"應用題",組織學生分組,深入到超市了解商品的價格,然后學生根據各自搜集的素材編成題目。這樣學生既對學習本節課內容非常感興趣,又提高了運用數學觀點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讓學生的生活走進我們的數學課堂,既有利于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又有利于知識的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更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只要我們能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從他們的生活實際出發,在數學和生活之間架起橋梁,學生就一定會親近數學,運用數學的意識就會不斷增強,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 生活質量;家庭;因素分析,統計學;兒童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G 7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05-0423-03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Family Environment/ WANG Cuiling*, WU Jiangnan, ZHAO Wenheng, et al. * Department of Medical Statistics and Epidemiolog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51008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 betwee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family environment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improving children's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Methods The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among 841 pupils in Guangzhou, by using the 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Version 4.0 (PedsQL 4.0). Analysis of covarianc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mily environment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Results The scores of physical functioning,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and the total scale were 89.0±12.3,80.1±13.1 and 82.3±11.9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most patient group and patient group, mean score of less patient group of parental rearing attitudes reduced 4.8±1.6-12.2±2.0(P<0.05). Similar association of parentschildren communication or parent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scores of the abovementioned three dimensions was found. Conclusion Sound family environment is essential for improving the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schoolaged children.
【Key words】 Quality life;Family;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Child
隨著健康觀的轉變, 患病率、治愈率等疾病頻率指標很難全面和準確地評估人群健康狀況。健康相關生活質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是在現代醫學模式背景下提出的新的健康評價指標,它可以綜合地評價人群的生活狀態。學齡兒童作為一個處于迅速生長發育中的特殊群體,其健康相關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國外已有較多關于一般兒童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研究[1]。家庭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一站,家庭環境對兒童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響。該研究旨在評價學齡兒童健康相關生活質量,并探討其與家庭環境的關系,為改善和提高兒童健康相關生活質量提供科學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廣州市郊區某小學一~六年級全體學生,年齡6~13歲。共發放問卷841份,回收823份,回收率97.9%,其中有效問卷778份,有效率為92.5%,男生403名,女生375名。
1.2 方法
1.2.1 學齡兒童生活質量量表(家長調查問卷) 采用“兒科健康相關生活質量普適性核心量表4.0”(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TM Version 4.0,PedsQLTM 4.0)[2],從軀體(8個條目)、情感(5個條目)、社交(5個條目)和角色功能(5個條目)4個維度,調查學生過去1個月內的健康狀況。所有條目均按5級評分,即0=從來沒有,1=幾乎沒有,2=有時有,3=經常有,4=一直有。所有條目權重相等,均按反向記分,然后轉成百分制(0=100分,1=75分,2=50分,3=25分,4=0分)。分別計算量表各維度評分、心理(包括情感、社交和角色功能3個維度)評分和總評分,評分越高表示主觀生活質量越好。各評分理論上最高為100分,最低為0分。計算方法均為所含條目評分之和除以所含條目數。
1.2.2 家庭環境調查表(自編) 包括兒童一般社會人口學資料(如性別、年齡等)和反映家庭環境的5個因素(父親的教育態度、母親的教育態度、父親與子女的交流、母親與子女的交流及父母關系),按4個等級進行評定,即很耐心、較耐心、不大耐心、易打罵。
統一發放問卷,由學生帶回家請父母填寫,并于規定時間內交回。研究者核查問卷,對不合格問卷請家長重填或修補,仍不合格者按不應答處理。
1.3 統計分析 采用Epidata 3.0軟件建立數據庫,問卷由雙人雙份錄入,經核對無誤后進行整理分析。缺失值>20%的問卷視為無效問卷,其余的缺失條目評分用所屬維度的均值代替。用分半信度法和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數評價PedsQLTM信度;用各條目與所屬維度的相關性考察PedsQLTM的內容效度。用協方差分析在控制性別、年齡、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月人均收入的條件下,分別探討單個家庭環境因素與學齡兒童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關系。均數間多重比較采用Bonferroni法。所有分析均用SPSS 11.0統計軟件包完成。統計學檢驗水準取雙側α=0.05。
2 結果
2.1 PedsQLTM4.0信度和效度評價 本調查PedsQLTM 4.0 軀體、情感、社交和角色功能4個維度評分,心理評分及總評分的分半信度系數分別為0.85,0.80,0.85,0.83,0.91和0.93;4個維度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數分別為0.79,0.79,0.81和0.75;4個維度的內容效度系數的分布范圍依次為0.53~0.74,0.65~0.78,0.73~0.77和0.56~0.79。以上各系數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 學齡兒童健康相關生活質量評分 學齡兒童軀體、情感、社交和角色功能4個維度評分、心理評分及總評分依次為(89.0±12.3)分、(79.8±16.6)分、(84.9±15.6)分、(75.4±16.2)分、(80.1±13.1)分和(82.3±11.9)分。
2.3 家庭環境與學齡兒童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關系 表1所示,父、母對子女教育越耐心,父、母與子女間交流越多,父母關系越好,其子女在情感、社交和角色功能3個維度評分越高(代表生存質量越好),大部分指標具有統計學顯著性線性趨勢。在控制性別、年齡、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月人均收入的條件下,與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很耐心”、“較耐心”組相比,“不大耐心”組在情感、社交和角色功能3個維度評分的校正均數(標準誤)降低了(4.81±1.57)~(12.22±2.03)分(P<0.05 )。母親對子女教育態度各等級間的差異更明顯。父母與子女間的交流及父母關系與上述3個維度有類似聯系。
3 討論
該研究評估了學齡兒童健康相關生活質量及其與家庭環境的聯系,結果顯示學齡兒童的軀體評分、心理評分及總評分依次為89.0,80.1和82.3分。Varni等[3]評估了健康兒童(平均年齡10.8歲)的生活質量,發現其軀體評分、心理評分及總評分依次為88.0,82.3和84.3分,與本研究結果接近。經文化調適的PedsQLTM普適性核心量表,在英國8~18歲兒童青少年中的調查結果軀體評分、心理評分及總評分依次為85.0,79.0和81.1分[4],略低于本研究結果,可能與該研究中包括少數患病者(如糖尿病、哮喘等,共占總人數的31.4%)有關;也可能與該研究人群包含青少年,平均年齡較大有關。
在控制性別、年齡等潛在混雜因素后,家庭環境越好,學齡兒童在情感、社交和角色3個維度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其中母親對子女教育的耐心態度與這些心理健康指標聯系最密切。原因可能是對于大多數家庭來說,母親是兒童的主要照料者,與兒童相處的時間相對較長,因而其態度對兒童心理影響較大。家庭是學齡兒童重要的生活場所,良好家庭環境對學齡兒童的健康成長有重要意義。家長良好的教育態度、管教方式及父母間關系可降低學齡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率[5]。有研究表明,生活在和諧家庭中的兒童,其心理指標均優于其他家庭類型者[6]。
本調查采用的PedsQLTM普適性核心量表4.0各維度分半相關系數和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數均大于0.70,內容相關系數均大于0.50且都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明該量表在本研究人群中具有較好信度和效度。Varni等[3]在18所小學、4所中學和3所大學的在校學生中開展調查,結果顯示PedsQLTM 4.0 普適性核心量表完全適用于學校人群。有研究表明亞洲兒童和西方國家的兒童對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理解存在較大程度的共識[7],說明PedsQLTM 4.0同樣適用于亞洲兒童。
鑒于學齡兒童閱讀與理解能力有限,很難正確地判斷自身的健康狀態,因而本研究采用PedsQLTM 4.0家長調查問卷。國外有研究表明,家長報告和兒童報告存在較高的相關性[3]。本調查所有對象均來自同一學校,由于學校硬件設施和教師教育方式均可能影響兒童健康相關生存質量,同時不同家庭環境兒童健康相關生存質量也存在較大差異,使得本研究所得到的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外推受到一定的限制。國內目前尚無PedsQLTM 4.0的全國常模,因此,無法將調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關鍵詞】同期護理干預;精神分裂癥緩解期;生活質量的影響
精神分裂癥患者雖經治療后達到緩解期,但出院后如不繼續家庭護理及定期醫院護理干預,仍不能完全的康復,且有復發的可能性。使患者及家屬生活質量大大減低,因此倡導出院后應繼續予以定期的護理干預成為一種發展趨勢,而家屬對于患者病情緩解方面至關重要,所以對患者及家屬實施同期護理干預成為研究的方向,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2010年1月——2012年1月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經住院治療達到緩解期標準的患者86例納入本試驗研究,并從患者家屬中各選取一名進行護理干預培訓。其中患者中男45例,女41例;年齡17-52歲,平均年齡(28.4±2.3)歲;家屬中父母25例,子女26,配偶35例,男36例,女50例,年齡21-73歲,平均(42.3±3.4)歲;隨機分為對照組43例,男21例,女22例;觀察組43例,男18例,女25例。
1.2方法對兩組患者在出院前均給予藥物治療及護理干預。出院后僅對觀察組精神分裂癥緩解期患者及家屬實施同期護理干預,由我院護士進行心理疏導,健康講壇,增加患者及家屬的信心。同時訓練患者家屬在管理藥物及身心輔導方面的知識,讓家屬在家中仍堅持護理干預。并囑咐家屬定期來院隨診,護士每月電話隨診3次,解決患者家屬的治療相關問題。比較出院前及出院后1年兩組生活質量評分。
1.3評定標準
1.3.1患者生活質量評定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形式評估: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幾方面。
1.3.2家屬生活質量評定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測定量表簡表:包括生理方面、精神方面、環境方面、社會關系方面。
2結果
2.1精神分裂緩解期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實施護理干預后,觀察組較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疾病中病程長、難治愈的一種疾病,目前只能藥物控制,完全治愈的幾率小[1]。其發病的社會背景很大程度是由于孤獨,如早期不給予一定的關懷和照顧,會逐漸表現出妄想、狂躁等精神癥狀。不僅患者本身會受到心理的創傷,同樣其家屬也很痛苦,面臨社會歧視,生活經濟壓力,嚴重影響了患者及家屬的生活質量[2]。此外,經流行病學調查精神分裂癥患者發展為代謝綜合征的風險要高于正常人[3],這更加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經住院經藥物治療及護理干預達到緩解期患者,本研究采用出院后繼續對患者及家屬同期護理干預,家屬在本次研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患者出院后康復的質量,同時患者家屬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提高。本研究設立對照組與觀察組,研究結果表明在實施同期護理干預后,觀察組較對照組在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等生活質量方面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王傳躍.精神分裂癥研究的進展[J].上海精神醫學,2011,23(4):196-199.
西美爾的社會思想從社會分工論開始,并非如有的專家以為的那樣,從貨幣哲學論開始。但與馬克思或涂爾干的社會分工論不同,西美爾從一種文化哲學的角度來看作為現代生活之基礎的分工,分工產生的“極端和徹底的專業化,只是普遍的文化困境的一種特殊形式”。所謂普遍的文化困境就是客體文化與主體文化的相互離異──也就是異化,其結果是現代人的生命和生活都成了碎片。《貨幣哲學》正是在這種社會分工論的文化哲學基礎上對現代生活的碎片化過程作了詳細的分析。
《貨幣哲學》是西美爾唯一一部結構完整的大部頭論著,在二十世紀開頭的那一年問世。不過,西美爾的基本思想已經反映在1896年發表的《現代文化中的金錢》一文中。文章的題目已經講得很清楚,西美爾感興趣的是作為文化現象的貨幣,因此,自然要“從貨幣經濟學結束和尚未開始的地方起步”。
西美爾并非不曉得貨幣首先是一個“歷史現象”,但歷史唯物主義的貨幣政治經濟學并沒有觸及貨幣“對內在世界——包括個人的生命力、個體命運與整個文化關聯的影響”。“只能用哲學方式來處理”現代貨幣經濟與真正人的歷史現象的關聯,意味著要“從生命的一般條件和關系來考察貨幣的本質”,而歷史唯物主義的眼睛對于“生命的一般條件和關系”恰恰是瞎的。
西美爾的貨幣文化哲學也不是實證的經驗社會學的貨幣研究。按照當今主流社會學界的“學統”觀念,西美爾的貨幣研究就算不上社會學論著。西美爾當然看不起經驗的實證社會學,如果要“從貨幣的作用來說明生命現象的本質和肌理”,仍然需要哲學思想,而經驗的實證思想并不思想——其實也不分析。
貨幣古而有之,現代經濟生活使得它發生了意義深遠的變化。對于韋伯,這一變化的深遠意義在于理性化機制的形成。對于西美爾,其深遠意義首先在于:貨幣成了個人生命中“不受條件限制的目標”。
從前,人們渴求的人生目標——比如美好的愛情、神圣的事業——并不是任何時候都能期望或者追求的,而金錢這樣的人生目標卻是人隨時可以期望或者追求的。換言之,前現代的人生目標乃是一個恒定、潛在的生活目的,而非一種“持續不斷的刺激”。如今,金錢成了現代人生活最直接的目標,成了“持續不斷的刺激”。從前,宗教虔誠、對上帝的渴望才是人的生活中持續的精神狀態,如今,對金錢的渴望成了這種持續的精神狀態。所以,在西美爾看來,“金錢是我們時代的上帝”的說法絕非比喻。
就生活產生的生命感覺而言,以金錢為中心與以上帝為中心所產生的生命感覺有形式相似:上帝的觀念超越了所有相對事物,是終極性的抽象綜合;在上帝觀念中,生活的矛盾獲得了統一,生命中所有不可調和的東西找到了和諧。同樣,貨幣超越了所有具體事物,顯得可以調解一切生活矛盾,“金錢越來越成為所有價值的絕對充分的表現形式和等價物,它超越客觀事物的多樣性達到一個完全抽象的高度”。人們相信金錢萬能,如同信賴上帝的全能。
西美爾又將金錢同語言模擬。
語言不等于具體的富有特性和差異的言語,它本身沒有特性和差異,但能讓言語富有特性和差異。同樣,金錢的獨特性恰恰在于其“沒有獨特性的力量,但這些力量仍然能夠給生活添加各不相同的顏色”。金錢顯得像純粹的形式,使得具有質地的生活內容和方向產生質的變化。生活的各種因素通過語法形式而成為接觸、沖突、交往的言語,金錢就是現代生活的語法形式,生活中“彼此尖銳對立、遙遠陌生的事物找到了它們的共同之處,并相互接觸”,成為活的言語。
這種貨幣的上帝模擬論和語言模擬論并沒有先設定某種對金錢的道德立場,相反,西美爾看到,金錢一視同仁地支持截然相反的生活品質道德訴求,平等推動“大相徑庭的思想方向和情感方向”,就好像上帝觀念可以被不同的人利用,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語法形式表達其道德偏好。
比如,貨幣經濟生活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產生了持續的個人自由主義訴求。原因很簡單,在前現代的生活形式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是明確、固定、人身化的;在貨幣經濟生活中,人們很少依賴確定的人,每個人只依賴自身。人們固然依賴供貨商,但人們可以經常隨意更換具體的供貨商——就像在現代貨幣經濟生活中,婚姻關系仍然是一種人與人相互依賴的形式,但貨幣使得人們可以隨意更換具體的依賴對象。在前現代社會,人同他人的外在聯系都帶有人身(Person)的特征,貨幣經濟生活結構能夠使人的日常活動與其人身色彩——也就是其真正的身體自我——顯得不相干,人身自我能夠退出日常關系,從而更關注自己的內在。人與人的聯系固然極大地增多了,但人對他人的人身反而冷漠得多。所謂現代的自由,不過是貨幣生活為個體性和內在獨立感帶來的廣闊空間。
然而,貨幣經濟生活并非僅僅為個性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空間,使個體化和自由成為可能,同樣導致利益、關系、理解的平均化、無差異化,為平等訴求提供了廣闊空間,而平等訴求與個體自由根本上就無法共榮。
所謂平等,實際上就是“一種夷平過程”:所有高貴的東西向低俗因素看齊,這恰恰是金錢的作用。金錢是所有事物“低俗”的等價物,把個別的、高貴的品質(這恰恰是自由的個性要尋求的)拉到最低平均水平:“當千差萬別的因素都一樣能兌換成金錢,事物最特有的價值就受到了損害。”西美爾敏銳看出,各個階級在現代生活中其實都有自己獨特的現代式“貪婪”,因為金錢成了概括一切值得追求的目標的通用語,“就像神話中有魔力的鑰匙,一個人只要得到了它,就能獲得生活的所有快樂。”
對于西美爾來說,價值意識集中在平等或自由,同價值意識集中在金錢身上一樣,都是現代貨幣經濟的產物。平等或自由的價值同金錢的價值一樣,最終都不過是純粹手段。
西美爾的貨幣哲學超逾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對立、自由主義與平等主義的兩極。從現代生活中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自由主義與平等主義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激情背后,西美爾看到更為根本的現代性痼疾——生命感覺致命的萎縮。“貨幣給現代生活裝上了一個無法停轉的輪子,使生活這架機器成為一部永動機,由此就產生了現代生活常見的騷動不安和狂熱不休”,然而,在個人靈魂的最深處,卻是對生命本身的無聊感。
一、近年高考中的此類問題
1.關于價值量的計算。
例1:(2008全國卷Ⅰ)假設2007年某國一單位M商品,其價值用該國貨幣表示為15元。如果2008年生產M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50%,且該國的貨幣價值下降(貶值)20%,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2008年一單位M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示為: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解析】本題把數學知識與政治經濟學知識做了有機的結合。具有很大的迷惑性。這是高考中考生認為比較難的一道選擇題。解答此題,首先要明白“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50%”時,單位商品價值量為15÷(1+50%)=10(元)。其次,貨幣貶值20%,意味著等量貨幣只具有了原來80%的購買力,也就是10元錢只能買到0.8個該商品(該國的貨幣價值下降20%即貶值20%),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2008年一單位M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示為:10÷(1-20%)=12.5。
2.關于貨幣升貶值及匯率問題。
例2:(2009四川26)小張按1美元兌換8元人民幣的匯率換得1000美元,兩年后美元兌換人民幣的的匯率下跌了20%。小張又將1000美元換回人民幣。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條件下,小張:
A.損失了人民幣1600元
B.減少了人民幣損失1600元
C.損失了美元160元
D.減少了美元損失160元
【解析】本題旨在考查學生連續計算能力和分清問題逐個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小張按1美元兌換兌8元人民幣的匯率換得1000美元”,可以推算他擁有1000×8=8000人民幣。而根據“兩年后美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下跌了20%”,又不難得出現在1000美元可換人民幣為1000×8×(1-20%)=6400元人民幣。因此,同兩年前相比,小張損失了8000-6400=1600元人民幣。故選A。
二、政治和數學緊密結合,徹底攻破此類問題
1.解決此類問題必須明確的政治原理。
商品的價值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單位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與個別勞動時間和個別勞動生產率無關;商品價值總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以及社會勞動生產率無關,但與個別勞動時間成反比,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成正比。
一國貨幣貶值(購買力降低),意味著商品價格提高,貨幣升值(購買力提高)意味著商品價格降低,因此,幣值變化與商品價格成反比。一國匯率降低,幣值降低,意味著他國匯率提高,幣值上升,因此一國匯率與本國貨幣幣值成正比,與他國匯率和幣值成反比。在此應該注意區分紙幣的兩種貶值(升值),一種是針對商品的購買力降低(提高),一種是針對別國紙幣的兌換率降低(提高)。
2.與此類題相關的數學原理。
正比例函數: 一般地,兩個變量x,y之間的關系式可以表示成形如y=kx(k為常數,且k≠0)的函數,那么y就叫做x的正比例函數。在經濟生活的計算題中我們不考慮常數k,只需要明確y與x成正比例關系,當自變量x增大時,y同比例增大;x減小時,y同比例減小,即y=x(1+變化率)。
反比例函數:一般地,如果兩個變量x、y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成y=k/x (k為常數,k≠0)的形式,那么稱y是x的反比例函數。在經濟生活的計算題中我們不考慮常數k,只需要明確y與x成反比例關系,當自變量x增大時,y同比例減小;x減小時,y同比例增大,即y=x÷(1+變化率)。
3.方法總結。
由正比例函數和反比例函數得知:如果兩個量之間成正比例變化用乘法,兩個量之間成反比例函數用除法。當比率增加用加法,比率減少用減法,即:在正比例函數中。y=x(1+ 變化率),在反比例函數中y=x÷(1+ 變化率)。
關鍵詞: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學;高中道德;價值觀學習;方向
蘇聯的申加羅夫在《情感與感情是現實反映的形式》中說,“情感領域的不協調是最高的慘淡的現實。情感與感情的世界是在較早的年齡形成的,但是,如果某些對道德而言至關重要的情感沒有形成的話,那么這個空白靠將來再彌補的希望則十分渺茫。”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我們必須加強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一、在教學中落實正確的道德價值導向
市場經濟不是天然的道德經濟。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機制和道德規范,必須大力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經濟生活課是對高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通過經濟生活的教學,落實正確的道德價值導向,應當圍繞社會主義榮辱觀和我國公民“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引導學生明確自己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樹立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努力踐行社會公認的市場經濟道德準則。
誠實守信、競爭創新誠實守信是現代市場經濟正常運行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人們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必須遵守的一項最基本的道德準則。誠信經營是企業樹立良好信譽和形象的基礎,更是企業的美德和最基本的社會責任。企業通過不正當的手段謀取利益,漠視社會責任,假冒偽劣,棄信毀約,不僅不會真正取得成功,最終還一定會被逐出市場。只有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誠實守信,社會的商品流通、合同契約履行和現代金融活動才能夠得以順利進行。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沒有了竟爭,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國家就會失去活力。通過競爭推動產品、管理體制的創新,通過創新提升工作業績和競爭能力,才能形成發展的良性循環,達到市場主體多方共贏的結果。利益兼顧、公平公正.肯定個人追求正當利益的合理性,但也要防止利益分化導致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帶來社會矛盾的激化。堅持利益兼顧的道德準則,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擺在優先和主導的地位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德的重要特征。
二、探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和途徑
高中生作為具有鮮活生命的道德主體,他們正處于思想品德形成的特殊階段:一方面,他們的身心發展趨于成熟,獨立思維能力明顯提高,不愿意被動地接受他人的或既定的觀點,對道德說教非常反感;另一方面,他們對社會的了解不夠深入,容易受到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自身難以完全獨立地、全面地形成自己的思想觀點。針對高中生思想活動和品德形成獨立性、多變性和可塑性的特點,在經濟生活教學中滲透道德價值觀教育,必須探尋有效的的方法和途徑。
在參與經濟生活中強化道德實踐高德勝認為:“真實有效的德育必須從生活出發、在生活中進行并回到生活。”經濟生活不能沒有道德,參與經濟生活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道德學習的過程。在經濟生活教學過程中堅持正確的道德價值導向,目的不僅在于培養學生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德性,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在參與經濟生活中將德性自覺轉化為德行。教師應注意對學生經濟生活中的道德行為方式提出要求,作必要的指導,鼓勵他們自覺接受生活實踐的考驗,逐步養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一位教師結合經濟生活教學,經常給學生布置一些實踐性“作業”,如體諒父母勞動的艱辛,為自己學習、生活中的支出記賬;樸素生活,個人消費不攀比,不刻意追求名牌;保護環境,自覺使用環保購物袋,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誠實守信,保持自己和家庭良好的信用記錄;尊重他人勞動,不購買和使用盜版書籍、影碟;關注社會公平,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樹立開放包容的心態,理智對待外國產品;等等。這些“作業”貼近學生生活,具有豐富的道德內涵,需要學生用行動去完成,既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現實經濟生活的理解,又在無形中強化了學生的道德實踐。通過觀察發現,這樣的“作業”學生是愿意做也能夠做到的。這說明,引導學生在參與經濟生活中強化道德實踐,才能促使其道德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從而過上更美好、更有意義的生活。
通過這一活動,復雜的經濟生活得以還原,深刻的經濟規律得以揭示,抽象的經濟理論得以活化,學生的道德思維也得到充分的拓展。學生們認識到,把正常的商業行為上升到關系“愛國”“民族”的高度,甚至對其進行狹隘的道德譴責,既違背經濟規律、無益于市場經濟的發展,也不符合市場經濟道德發展的要求。
三、培養學生道德情感的自我調節能力
高中生的道德情感雖然有了明顯的發展,但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他們的道德情感往往會流露出某些矛盾和不穩定性,表現出容易沖動、難于自制等特點。康德認為,道德情感的特征是沖突的心理因素體驗,一方面是壓抑各種自私自利而產生出不快與痛苦;另一方面又因之感到自豪、高尚,因此,道德情感不是一種自然好惡之情,而是一種理性情感。而在黑格爾看來,一部精神發育史,就是心靈矛盾、沖突、和解、再矛盾、再沖突、再和解的無限過程史。在教育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道德情感的自我調節能力。首先,讓學生知道什么樣的情感是好的,什么樣的情感是不好的,應該怎樣正確表達自己的情感。其次,啟發學生了解自己的情感的弱點,平靜而理智地悅納自己,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預見到某種消極情感表現的后果,學會理智地控制情感。再次,對于學生的消極情感不要簡單禁止,要了解原因,耐心改變學生對消極情感的錯誤認識。
四、良好的師生關系的核心是理解與尊重
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個性,簡單、粗暴地對待學生。一個缺乏安全感、缺少愛和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的學生,不可能有效地積累積極的道德情感。以情育情,也叫做情緒情感的感染性,是以情育情的心理學依據。教師要用適當的情感表達方式,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道德的社會意義。教師要運用自身的情感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教師對學生真誠的愛與期望,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會激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親切感、依戀感,從而樂于接受教師所講的道理,這就是“親其師,信其道”。人只能由人來建樹,教師的情感對學生的情感具有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善于表達真情,發揮表情的信號功能。教師在講解道德范例、分析道德準則時應投入真情,充分發揮真情的信號功能,如豐富的面部表情,語音的抑揚頓挫及適當的機體表情等。“非語言溝通在人類社會溝通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美國學者伯德惠斯?戴爾認為在兩個人互動的場合中,有65%的社會含義是通過非語言方式傳遞的。學者艾伯特?梅熱比甚至提出一個公式:相互理解=語調(38%)+表情(55%)+(語言)(7%)”。
一、經濟生活教材修改堅持科學發展理念,引導人們建設美麗中國
經濟生活教材修改特別關注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致力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致力于建設公平有序、持續健康發展的社會,全面闡釋了科學發展觀中的第一要義、核心立場、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使用已足十年,十年來的社會生活與時代主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本次修改就是為了使經濟知識和經濟理念與時俱進,以適應正在變化發展的經濟生活與經濟形勢。
二、文化生活教材修改堅持真理,修正錯誤,重構體系
為了保持文化知識與時俱進,反映鮮活的社會實際,教材改寫賦予了一些時代性元素,使得教材修改符合文化生活的新情況,反映文化生活中的新問題。為此,本次文化生活教材的修改除對第四單元進行十精神滲透外,最大的修改動作就是把第四單元的知識體系和邏輯結構進行重新梳理,具體做法是:把原教材中關于先進文化、和諧文化等的概念移出本單元,避免原教材中先進文化、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文化、優秀文化、人民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和諧文化等知識概念間的打架現象。另外把原教材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全部內容由原教材第九課下的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目錄下移植到現教材的第十課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目錄下,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歸屬更加合理得當。整個第四單元關于文化發展的用詞全部改為文化建設,并根據十精神重新編寫了第九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取代原教材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一框。如此文化生活第四單元的邏輯體系得以重建,線索脈絡清晰,邏輯結構合理。
一、關注生活
“關注生活”即要求學生每學一個基本觀點、原理,都應當想一想與這一基礎知識有關的日常生活現象有哪些,自己究竟知道哪些與這一基礎知識內容有關的經濟現象,然后利用這些現象來展示理論、理解理論。學生在學校接觸大量的教材,展現在他們眼前的是科學世界,至于周圍的生活是怎樣的,學生既不愿關心,也無暇去關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要“提供豐富的與學生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興趣出發并體現這種已有經驗和興趣,讓學生親身體驗探索、思考和研究的過程;要積極引導學生從學科角度對某些日常生活、生產和其他學科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如果教師能將生活中的教育資源與書本知識有機地融通起來,重新設計教學情境,就有可能使政治理論恢復到鮮活的狀態,就有“可能激發、喚醒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興趣、信心和提升他們主動探索的欲望及能力,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如在學完價格、就業、財政的有關知識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作為消費者觀察近期市場物價的上漲;也可以一個即將投入社會生活的勞動者身份去考慮當前的就業形式,關注家庭的理財方案;還可站在管理者和建設者的高度去關注每一年國家財政的使用狀況等。在生活的情境中,學生在課堂所學的理論在生活世界中得到了還原、提升,學生能夠深切地感到了解事實、觀念、原則和問題的重要意義,關注生活也為學生領悟生活做了鋪墊。
二、領悟生活
“領悟生活”是要求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分析、解釋相關經濟現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中明確指出:“引導學生緊密結合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經歷探究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過程,領悟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切實提高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
如“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是學生較難理解的知識點,教師可結合美國的次貸危機展開對這一問題的分析。2007年底美國的次貸危機深度影響了全球股市,引發了全球金融風暴,中國的股市也陷入低迷。學生可從中領悟: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促進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的同時,也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再如2007年,全國通漲的壓力一直居高不下,教師可帶領學生做市場調查,搜集豆油、豬肉、牛奶等零售品價格上漲的數據,從中深切感受市場調節的缺陷及國家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對國家于2008年對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務實行臨時價格干預政策的出臺更能心領神會。學生在運用所學的理論分析、解釋相關經濟現象的過程中大大提高了捕捉問題、洞察現象、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此時不再是隔絕于社會之外、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習者,而是經濟生活的參與者、建設者和管理者。學生的角色由單一走向多元,習得的知識于學生而言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可以實際解決問題的工具。如果學生長期堅持用所學的理論分析各種生活現象,會發現經濟理論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紛繁復雜,紛繁復雜的是我們的生活本身,而隱藏在生活背后的原理、規律并不多,學生練就了發現生活的慧眼,就能夠運用理論分析經濟現象。
三、參與生活
課程標準對本課的基本要求如下:理解價格變動的意義,評述商品和服務價格的變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2、學生學習的目標要點:
(1)知識目標:
懂得商品價格與商品需求量之間的一般規律。
知道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不同的。
了解相關商品的價格變動對商品需求的影響。
了解替代品和互補品的含義。
理解商品價格變動對生產的影響。
(2)能力目標:
分析商品價格變化如何影響消費者需求的實際生活能力。
能夠運用商品價格變動影響消費者需求的有關理論,分析相關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實踐能力。
能夠初步根據商品價格變動對生產經營的影響,對如何搞好企業的生產經營提出合理建議的實踐能力。
能辨證看待商品供求與商品價格的關系,提高參與經濟活動的實踐能力。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以科學的態度認識價格的變動,增強參與經濟生活的自主性。
3、學生學習的重點、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