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管理系統工程的基本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零故障定義
零故障是在保證設備功能的前提下,以一定投入保證設備無故障或在一段時間內無故障。
(二)設備運行零故障
設備運行零故障就是各系統在線運行設備無故障,或雖有故障但備用設備起到備用作用而不影響系統生產的連續性和產品的質量。
設備零故障管理是對設備“一生”的管理,是全員參與的管理系統。設備零故障管理應該是從設備設計選型、采購、安裝到設備的操作、維護、檢修、改造,直至報廢的全過程管理。
(四)零故障管理是對設備持續改進的一個過程
設備零故障管理是對設備的操作、維護、故障類型等有一個不斷認識、不斷完善、不斷提高,使之滿足生產要求的過程,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
二、組成體系
設備零故障管理系統的組成體系包括組織體系,診斷技術體系,預防保養標準體系,設備點檢定修、狀態監測、故障診斷管理體系,績效評價體系,持續改進體系等,它不僅涉及到企業設備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且涉及到企業經營決策、投資理財、人力資源、制度建設等多方面工作,是確保設備零故障管理系統工程發揮功用的有機整體。
(一)零故障管理系統的組織體系
組織體系是這項系統工程的實施的主體,其組成人員管理素質、技術素質的優劣和整體工作配合的好壞制約著系統工程實施的成敗和效果。零故障管理的組織體系分為高層決策者、中層規劃者、基層執行者三個層面,分別是指企業設備的主管領導、設備管理人員與工程技術人員,基層工段班組崗位的操作與維修人員。為便于這三個層面的整體協調與配合,企業可以成立零故障管理領導小組。同時,在各車間成立相應的推進小組,在工段、班組成立執行小組,形成健全的三位一體式設備零故障管理系統工程的組織體系。
(二)診斷技術體系
診斷技術體系是實施零故障管理、實現設備無故障目標的技術基礎,它不僅體現企業對現代高新技術的運用程度,反映企業在適應工業化、信息化、自動化大生產中的先進程度,更是制約設備零故障管理這項系統工程效果的關健。診斷技術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類:a.控制PC技術,b.控制振動技術;c.液壓設備診斷技術;d,油品檢驗技術;e.電機電流分析技術;f.電機磁道分析技術;g.超聲波診斷技術;h.熱成像(遠紅外)技術;i.其他技術。
(三)預防保養標準體系
預防保養標準是進行設備保養和故障預防的依據,也是檢測設備管理、操作、維護、檢修、改造等工作的尺度8字方針、開展設備現場“5s”(整頓、整理、清掃、清潔、素養)活動、建立嚴謹高效的工作作風的具體體現。制定預防保養標準是實施設備零故障管理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四)點檢定修、狀態監測、故障診斷管理體系
點檢定修、狀態監測、故障診斷管理體系是零故障管理系統工程具體實施應用的主要部分,它涉及到各類機械電氣設備的原理與結構、各類測試技術、信號分析處理技術、監測診斷技術、信息組織管理技術和計算機軟硬件等多學科的綜合技術。在實際工作中,企業可制定詳盡和明確的工作職責、實施策略和管理辦法,吸納了很多先進的管理經驗,引進了一些當今設備監測、診斷方面的高新技術。
1.點檢定修
〈1〉日常點檢
由崗位操作工承擔日常點檢。他們根據設備(包括各類儀器儀表)點檢范圍,按照日常點檢卡的要求,結合日常維護保養,在設備運轉中或設備運轉前后,依靠人的感官,對設備進行外觀檢查,及時發現各種異常現象,防止和避免設備在不正常狀態下工作。
〈2〉專業點檢
由檢修工承擔專業點檢,具體分為機械專業點檢、電氣專業點檢、儀表專業點檢。他們根據日常點檢反映情況,運用專業知識和必要的工器具,對反映的問題進行確認,對能處理的缺陷(問題)進行及時消缺,對一時難以解決的缺陷(隱患)及時反饋信息。
〈3〉計劃檢修
對點檢中發現的問題,制定計劃進行檢修,及時消除設備存在的缺陷,確保生產正常運行。
〈4〉預知維修
對設備進行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根據其結果,查明設備有無狀態異常或故障趨勢,在設備未出現故障或征兆前適時安排維修,實現設備"終生"無大修。
2.故障診斷
故障診斷是針對尋找和發現故障狀態而進行的診斷,也包括無故障狀態,但強調的是故障狀態的重要性,其實質就是對設備狀態的識別。
3. 診斷信息反饋 日常點檢、專業點檢、狀態監測、故障診斷的信息形成閉路循環,每一個循環解決不同層次的問題。點檢診斷信息反饋網絡見圖。
4. 績效評價體系
績效評價體系是設備零故障管理實施效果測評、經驗總結和不斷完善的重要環節。煤焦化公司根據現有裝備實際,將評價指標分為兩列,一是A、B類設備的完好率、故障時間;二是影響系統生產的時間。在考核期間,對設備零故障運行的單位將給予一定的獎勵。
5. 持續改進體系
〈1〉實施改善性維修,提高設備的可靠性。設備的故障,有許多是由設備自身的先天不足引起的,如設計的不合理、落后的工藝裝備等,這需要企業根據生產實際實施改造、更新,使之更加完善。
〈2〉在設備大中修工作中貫徹“逢修必改,改后更優”的方針。結合大中修廣泛運用新技術、新材料,使在線設備的綜合性能更優,可靠性更強,出現故障的概率更低。
〈3〉開展對故障類型、機理的研究,不斷提高整體維修水平,避免重復故障事故的發生。
3、前期基礎工作
如其他各種工作一樣,設備零故障管理系統工程也有前期工作,基礎工作做得是否扎實,是系統工程發揮功效的前提和保證。
〈1〉完善各類管理標準
① 點檢4大標準:日常點檢基準、標準、點檢作業標準、點檢維修標準;
② 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機器狀態監測和診斷―――專業人員的培訓及人證》標準文件。
〈2〉完善各類技術標準
① ISO10816國際振動烈度標準等診斷標準;
② 檢修規程;
③ 有關檢驗標準;
④ 本行業設備安裝驗收標準。
〈3〉完善各類設備管理臺帳、制度
企業可根據設備實際需要建立了各設備大中修記錄、各設備檢修記錄、不合格備品備件臺帳、車間低壓電機臺帳、車間電力變壓器臺帳、車間高壓電機臺帳、車間計量器具檢測臺帳、電機檢測數據記錄表、車間接地電阻測試記錄表、設備點檢信息反饋記錄臺帳、設備檢查考核臺帳、設備事故分析會記錄、設備事故統計分析表、液壓管理臺帳、設備液壓液故障臺帳、設備隱患整改臺帳、設備隱患整改單、小機修加工備件質量驗收記錄、月份備件計劃表、設備管理檢查規范目錄、各類管理標準、計算機管理制度、年度大中修計劃、小機修加工備件計劃表等。
〈4〉提高職工素質
提高職工素質是零故障管理的重要基礎工作。
① 推行“操檢合一”工作法,讓操作工和檢修工共同承擔設備維護、保養和維修工作,同擔責任,提高操作工與檢修工熟知設備性能、精心操作維護設備的責任心。
② 開展經常性崗位練兵、技術比武、技術能手選拔賽、紅旗設備等活動,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職工的業余學習的積極性。
③ 對重要崗位人員采用考試選聘、公開招聘等方式,選拔一批思想好、作風正、素質高的職工擔當“重任”,上崗前再集中對其進行培訓,上崗后指派老師傅進行“傳幫帶”。
④ 舉辦各工種、各種層次的學習班,邀請本公司技術人員和外單位專家講課,提高職工的技術業務素質。
⑤ 開展熱愛崗位、熱愛煤焦化等政治宣傳教育,黨政工團齊抓共管,不斷提高職工的政治覺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5〉實現備品備件、材料供應網絡化管理
按要求及時供應合格的備品備件和材料,是設備在壽命周期內不出故障或少出故障、確保預防維修順利進行的物質保證。
企業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參照國內外知名企業的先進管理模式,應用計算機技術開發出一套備品備件管理軟件和材料供應管理軟件,實現備品備件和材料供應網絡化管理,使備件、材料管理更加安全、快捷、高速、優質。各車間的設備員、材料員不僅可以通過網絡快捷地添加備件、材料計劃,根據自行設定的時間查看需認領的備件、材料和申報的歷史記錄,備件、材料計劃員也可以對照同類備件的價格、質量選擇合適的廠商或編制標書進行招標、比價采購。這為企業加快生產節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運行效率、提升經濟效益、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四 實施技術要點
(一) 管理方面
設備零故障管理系統工程強調的是對企業生產、設備形態和規模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對設備整體工作做出合理的組織和規劃,按照“規劃―組織―實施―控制(評價)―反饋”為主的系統管理模式,以確保系統運轉、各階段工作的協調性和科學性,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益和效果。
(二) 技術方面
設備零故障管理系統工程是一項多學科相互交織、多技術交叉運用的綜合體,這要求設備管理人員要盡可能多地掌握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實用技術,需要不斷地實踐和經驗積累,成為掌握現代設備管理技術與方法的高級技術與管理型人才。同時,在實施過程中要對涌現的先進經驗和實用技術進行認真總結和推廣。
(三) 時間方面
設備零故障管理系統工程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無論是實施方法還是實用技術,都要經過實踐、總結、探索和提高的過程,在實施過程中,切勿急于求成或片面追求效益。
(四) 規模方面
設備零故障管理系統工程本身尚無定制,在工作開展初期不宜鋪得太大,可選擇一些規模適宜的單位或有代表性的設備作為試點,以培養人才、摸索方法和總結經驗,待時機成熟再逐步擴大規模進行推廣。
(五) 經費方面
設備零故障管理系統工程融合了很多高新技術和管理方法,在實施這項工程要切合企業的實際,切勿貪大求全。同時,在實施過程中,要對經費使用及時進行經濟性分析、評價,向決策層反饋,確保實施這項系統工程的綜合經濟效益。
【關鍵詞】醫院信息系統;信息化人才;課程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8.054
隨著信息科學和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醫院信息化建設是現代醫院生存和發展的必經之路。2008年《中國醫院信息建設調查報告》白皮書顯示,有82%的醫院使用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HMIS)[1]。在信息體系里,信息化人才是信息化成功之本,對信息技術應用、信息資源開發、信息網絡建設、信息技術和產業發展起著決定性的影響,是信息化建設的關鍵[2]。但目前信息化專業人才在醫院的數量比較少,是制約醫院信息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醫院的人才結構與知識結構必須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才能實現醫院信息化與現代化。醫院信息系統是醫學信息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與眾多的相關學科有緊密聯系而又相對獨立,并逐漸形成為一門學科。涵蓋了醫院管理、醫療、護理、科研、教學、衛生經濟、藥品物資等方面的工作,是實用性和操作性很強的學科。HMIS包括醫院信息管理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醫學影像管理與傳輸系統(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超聲信息管理系統(Ultrasound Information System,UIS)、電子病案管理系統(Electric Medical Record,EMR)、檢驗信息管理系統(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S)、行政辦公自動化系統、財務管理系統、網絡遠程會診系統、績效考核系統等多個系統。因此,醫院信息化建設要求不但要在醫學院校的醫學信息管理專業設置醫院信息系統課程,在醫學類其他專業也應當設置這門課程。
1課程培養目標
1.1醫學信息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1998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規定,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現代管理理論知識、熟練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和系統工程方法的綜合型、實用性人才。本專業的學生畢業后應該能夠從事各級各類的信息管理工作,從事各種類型的信息系統建設和管理工作。結合醫學專業特點,醫學信息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通過課程教學使學生系統掌握醫院信息系統的基本理論,針對具體實踐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全面了解醫院信息標準化的現狀和意義,掌握醫院信息系統分析和設計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并能完成醫院信息系統基本功能的設計。包括:(1)全面掌握醫院信息系統的概念、組成、作用、意義,對進行醫院信息系統建設有全面認識;(2)掌握醫院信息系統建設的方法、組織、實施、開發過程和管理的基本要求;(3)了解醫院信息系統標準的基本概念。
1.2其他醫學類專業的培養目標醫院信息管理系統HMIS的主要使用者是醫務人員,醫學院校學生畢業后要適應信息化醫院的工作,必須在學習期間對信息化醫院的HMIS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對與本專業密切相關的子系統有較好的掌握,才能很快地適應工作環境,充分利用便捷的信息系統,全面及時地獲取多樣化信息,更好地服務于患者。
2課程設置
根據醫院信息系統與計算機科學的相關性,在醫院信息系統的教學中需要計算機軟、硬件及計算機網絡基本知識的講解,清晰了解醫院信息系統的運行基礎和網絡結構。例如:計算機網絡的組成及各組成部分的功能介紹;中文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的簡介等。
3教學方法
3.1課堂教學醫院信息系統是一門系統性、綜合性、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課程。以現代教學手段為主,制作和完善多媒體教學課件和聲像教學資料。在教學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學法,具有以下優點: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由注重知識向注重能力轉變;重視雙向交流。教師運用案例教學法,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需要以及學生未來實際工作需求,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2見習是實踐性教學的重要環節,學生帶著問題去醫院見習,同時再把在醫院中發現的問題帶回課堂學習和探討,加深理解,明確醫院信息系統與一般管理信息系統的區別與聯系。由于行業特殊性,醫院的工作流程很復雜,信息量大,信息流向多,安全性要求高。通過見習,了解醫院的基本工作流程,掌握醫院信息系統支持下的醫院和社區衛生信息管理模式與特點,了解以患者為中心的臨床信息的采集、處理、流通的基本原則和常用界面。具有學習、操作這些系統的能力,對信息管理專業的學生而言,還可為信息的采集、存儲、管理、檢索等工作提供創造性的思路,達到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的目的。對醫學信息管理專業學生還要增加實驗教學和實習。
3.3實驗教學通過有效設計實驗,以醫院信息系統實驗室為依托,讓學生全面了解醫院信息系統的功能和工作流程,掌握醫院信息系統主要系統的操作功能,并對自己未來工作方式深入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體現了課程中實驗教學與理論相結合的重要性。為了使實驗室更接近現實應用,可在軟硬件方面模擬醫院實際環境。
3.4實習為學生制定可行、合理的實綱,明確實習目標與內容,使學生在有限時間內在醫院各部門輪轉,全面了解醫院運作模式,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在實習單位(醫院),由科教部門安排學生實習時間與科室,科室教學秘書負責實習生管理,根據實綱制定科室的帶教計劃。科室按照專業組細分實習項目,指導學生信息采集、處理、存儲、分發方法與技能。安排大課教學,講解醫院信息工作的流程與模式。每一階段,學生與帶教老師分別進行相互評價,以促進帶教工作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在醫學院校中開展醫院信息系統課程,一方面培養具有一定醫療衛生知識和信息技術能力的復合型醫院信息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為其他醫學類專業學生普及醫院信息系統知識,是信息化醫院的要求,是我國醫療體制改革和教學改革的需要。醫院信息系統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面臨的問題很多,本文就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方面作了一些探討。希望廣大醫學教育工作者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以培養出適合醫學信息學發展和醫院信息化建設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中國醫院協會信息管理專業委員會.中國醫院信息化發展研究報告(白皮書)[S].2008,5.
摘 要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會計高等教育已不利于培養高素質的會計人才。在新時期ERP環境下,我們必須轉換教育觀念,變通教學方式,提升教學平臺,創新教學模式來適應會計教育發展的需要。本文從這一視角出發,將計電算化教學和新興的ERP管理信息系統結合起來,對會計信息一體化的理論、實踐教學體系精進行重組,以此來優化學校會計教學體系組合,并提出適應會計信息化的信息化教學新模式。
關鍵詞 ERP 會計信息化 教學
隨著技術信息的高速發展與廣泛運用,大中型企業也紛紛利用信息與網絡技術整合企業資源進行有效管理,融合先進管理思想的ERP(企業資源計劃)軟件應用而生。這種ERP現代軟件將企業各方面的資源(人、財、物、產、供、銷)合理配置,使其發揮最大效益,然而會計信息系統逐漸發展成為ERP軟件的核心系統。要想讓ERP在以后的現代教育發展中取得更大成功關鍵在于人,所以作為學校會計信息化教育應該適應時展和需要,應注重適應信息化代對會計職業提出的新要求(這既包含新的職業范圍,也包括新的會計信息技的應用),適時調整教育目標和教育方法,為社會培養適銷對路的會計信息化人才。
一、會計學專業教學培養模式的現狀
1.會計信息化教育目標不明確,教育觀念陳舊
長期以來,會計信息化教育存在著“唯師是從”的觀念,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根深蒂固,教師的主要職責就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的主要任務是獲取和掌握知識,在此基礎上培訓發展能力。在這種理論指導下,教師們偏重會計理論研究,忽視了會計信息化教育理念研究。與此同時,在現實的教學活動中,會計信息化課程的教學目標應該區別于專業培養目標,然而很多院校常常對會計信息系統的運行、會計信息系統的開發和會計軟件的維護等內容混淆不清。只有少數教師認為高職會計信息化教學是培養既懂計算機又懂會計的專業人員。
2.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教學內容陳舊
為了使學生掌握會計基本理論知識并熟練運用計算機完成會計工作的能力,“會計學專業教學計劃”一般除了計算機和企業管理等方面的基礎課程,主要設置了《基礎會計》、《財務會計》和《會計信息系統》等專業主干課程。但其專業課程設置過分強調會計學知識和管理學知識;從課程內容上看,明顯側重于會計核算的功能作用;涉及的部門來看,只涉及財會部門;從技術手段上看,僅采用計算機技術。另外目前大部分院校會計信息化課程安排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尤為嚴重。八成以上學校會計信息化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比例為6:4,一成學校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比例為5:5,不到一成學校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比為4:6,實踐課課時過少,從而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訓流于形式。
課程設置不適合ERP教學。ERP系統涉及的課程分散在不同學期,時間跨度較長,而且教師主要講授手工內容,幾乎不安排實訓操作,即使少數課程安排實訓操作,也不使用ERP系統進行,而是運用其他適合這門課程的單一系統。學生只有在學習會計信息化課程時才接觸、了解和使用ERP軟件,導致了學生無法熟練掌握ERP中全部的會計功能。
教學內容單一。目前大多數學校所進行的會計信息化實驗教學選擇會計信息系統的部分子系統,如總賬系統、報表系統、工資管理系統、固定資產管理系統、應收應付管理系統等模擬性實驗,這些都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完整的會計信息系統、管理信息系統以及與其他系統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ERP環境對傳統會計教育的影響
1.對傳統教育理念的沖擊
新時代背景下,教師對新的信息化工具的運用面對一定的困難,且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嚴重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活力,壓抑著學生的創新精神,不利于學生能力的長遠發展。因此,會計教師必須盡快從“專業型”角色,轉變為具有一定教育理論素養的“教學研究型”教師,引導學生能獨立規劃、設計,成為信息化管理型人才。
2.對傳統教育方式的沖擊
目前我國各類院校會計專業仍然襲用中傳統教學方式,學生上課做筆記、下課瀏覽筆記、考試硬背筆記。這種單向式的教學方式影響課堂氣氛,使學生缺乏興趣及挑戰性,并且師生的創造力在課堂教學中得不到充分的發揮,不利于培養創新型會計人才。信息化時代的會計教育應結合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將多種學習方法優化組合,實現以自學為主的知識吸收、消化與創新過程。一是教學手段信息化。計算機將轉換成主要教學工具,教師借助一定的多媒體教學,提供直觀、形象的教學內容,使講授內容直觀易懂,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最終得以提高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二是教學方法多樣化。會計信息化教學除了進行會計信息化環境下會計理論知識的講解外,還應該加強會計核算的具體操作技能教學和計算機在管理中的應用教學。
3.對傳統教學平臺的沖擊
ERP環境下的教學應是一體化的教學,要采用多媒體和計算機媒介在會計教學中的應用,為傳統的會計教學平臺融入現代化教學手段。同時要依托網絡輔助教學平臺,實施開放式教育,學生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有機會進行網上遠程學習,避免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高度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學習效率。
三、ERP環境下的會計信息化教學體系的建構
1.更新觀念,制定合理的實驗教學目標
ERP 環境下會計信息化的內容、業務處理流程、會計的職能與原來的會計課程內容相比有很大差別,所以必須更新觀念,要模擬 ERP 環境來組織與開展會計信息化教學,根據會計信息化的內容與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目前許多高校實踐教學仍停留在傳統的會計信息化教學階段,在教學上只側重會計軟件計算的功能,在新環境下,會計信息化的教學目標應確定為:從ERP系統的高度出發,以學習有關會計信息系統理論體系和主流會計信息系統軟件操作為契機,使學生掌握和理解新的管理理念,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培養具有實際操作、自學、職業決策和團結協作的能力,并且具有創新精神和最新經營管理理念,能將其融合在一起的高級技能型人才。
2.重組會計信息理論教學體系,整合教學內容
ERP環境下的會計信息化理論教學體系應對傳統的理論教學內容進行重組,在培養學生基本會計理論的同時,應加強信息技術與會計學科的整合,使信息技術作為構建財務一體化的重要元素。將重點突出會計基本理論教學體系與會計信息化理論教學體系。在會計基本理論教學體系中,主要通過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等方面的課程教學,使學生對整個會計系統的運行環境、運行過程做一個整體的宏觀把握,為會計信息的綜合運用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會計信息化理論教學體系中,主要通過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計算機網絡基礎、軟件技術基礎和應用分析軟件,特別是ERP為基礎的課程教學,使學生對計算機硬件、軟件、網絡和計算機系統分析、設計方面的基礎知識做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時能夠運用辦公軟件、工具軟件等進行日常的分析、維護處理,能夠理解ERP的新型管理思想、管理模式,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
另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學整合教學內容。為了緊跟現代信息技術在企業中應用的發展動向,一些高校關注會計信息系統和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結合日益緊密的趨勢,開始將諸如物料需求計劃(MRP)、企業資源計劃(ERP)、供應鏈管理(SCM)、客戶關系管理(CRM)等納入會計信息化教育的范疇。學校會計信息化教學內容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會計信息化教育目標為依據,注意課程之間的銜接和其他學科知識對本學科的影響,科學整合、精選知識,搞好整體優化。
3.改進會計信息化實驗教學
一是豐富教學形式與方法,拓展學生思路。由于實驗課程的實踐性較強,教學過程中要采用“以學生操作為主,教師積極引導為輔”的教學形式。“以學生操作為主”不是放任學生,教師必須在鉆研并熟悉課程內容的基礎之上,將實驗內容搞清摸透,親自進行多次實驗,根據各步驟的示范編寫實驗操作指導,合理安排每次實習的操作步驟、內容和目的。
二是精心設計實驗材料,提高實驗的真實性與綜合性。設計上機操作案例是會計信息化實驗教學的基礎。學生可以先通過對財務部分與供應鏈管理中的單模塊操作, 熟悉某一角色的職能和模塊的主要功能,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財務業務一體化的綜合實驗。這樣結合企業實際設計出來的實驗材料,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會計信息系統綜合運用,還可以豐富案例教學的內容,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縮小課堂教學與社會需求的差距。
三是創造實訓環境,使模擬部門共享信息資源。安裝了相應的數據庫軟件和財務軟件的基礎上,要模擬ERP 環境下的財務業務一體化實驗,對每組工作站的參數進行設置,確保數據在購銷存模塊與總賬、應收應付等相關模塊傳遞。
實踐教學是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最有效途徑,但必須有一套科學的實訓體系,課堂單項和課堂業務實訓隨堂安排,作業設計在完成會計軟件主要功能模塊教學后,利用課后三周左右的時間完成,課程實訓教學在全部課程教學完成后,安排兩周的時間在計算機訓練室進行實訓教學,隨后完成頂崗實習,最后撰寫頂崗實結。
ERP 環境下構建與完善會計信息化實驗教學體系是個長期的系統工程,要根據社會環境與需求不斷更新教學目標,不斷完善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加強基礎課、專業課、會計信息化相關課程之間的聯系課程,在實驗教學中不斷更新與完善配套的實驗材料,改進教學方式,模擬職業環境和實際工作崗位,營造實驗環境,培養學生對會計信息系統的綜合實踐能力。隨后對實驗的效果設制合理的評價機制,使會計信息化的實驗教學改進更有據可循,以促進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鐘宏英.信息技術及 ERP 軟件應用與大學會計信息化課程改革.中國管理信息化.2006.9(12).
[2]劉紅梅,胡曉風.現代技術條件下會計專業 ERP 教學方案的實施思路.河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3).
[3]周國鋼.會計信息化及其教學模式探討.中國管理信息化.2005(10).
[4]歐陽電平,羅林.信息化背景下會計教學模式及教學平臺改革研究.財會通訊(學術版)2006(5).
Abstract: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urse system is the core conten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realize the course experiment target and practice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system reform,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eaching system, the "three directions, three categories and four modules and three levels" I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urse system framework and its experiment course content and logical relationship orienting at futur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development needs is put forward. The "three directions" refer to manufacture, service industry and green supply chain; "three categories" refer to design and improvement, analysis and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control; "four modules" refer to efficiency and ergonomics, production and manufacturing systems engineering, modern management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hree levels" refer to the cognitive experiment,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and designing experiment.
關鍵詞:工業工程;實驗教學;課程體系
Key words: industrial engineering;experimental teaching;course system
中圖分類號:G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2-0184-04
0 引言
工業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專業的目標是培養工程技術與管理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在國外享有很高的聲譽。20世紀80年代,我國引入了工業工程,1993年西安交通大學、天津大學和重慶大學等高校試辦工業工程本科專業,開始了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工業工程學科建設[1]。1999年12所重點大學招收工業工程碩士、博士研究生,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大范圍的辦學格局。截止2015年,根據教育部高考專業目錄檢索,2015年有267所高校(含獨立學院)開設了工業工程專業,其中“211”工程建設高校46所,中國最好的9所大學有7所開設了工業工程專業。
由于我國工業工程專業設立時間不長,在諸多方面的建設還不是十分完善,尤其是教學實驗環節更是落后于課堂理論教學的探索和發展。從開辦工業工程專業的實驗室建設情況統計分析,目前國內工業工程實驗室建設大致可以分成四個類型[2],即示范型工業工程實驗室、綜合型工業工程實驗室、驗證型基礎工業工程實驗室和規劃設計階段工業工程實驗室。而工業工程具有管理學和工程學雙重屬性,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其許多理論、技術和方法都來源于實踐,其效益更是直接體現在生產實際中。因此,在工業工程專業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強實驗及其他實踐環節,培養學生的實踐及綜合運用知識進行科學研究和工程設計的能力。
教學體系由理論和實驗教學兩大部分組成,而理論與實驗教學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3]。實驗教學具有直觀性、實踐性、綜合性與創新性等特征,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起著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實現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國家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中明確指出:“實踐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特殊作用。”
實驗教學課程體系是實驗教學的核心內容,是課程實驗目標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實現的重要保障。因此,從工業工程學科發展及其專業人才培養角度,研究工業工程專業實驗教學課程體系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工業工程實驗教學目標
1.1 工業工程的學科特性及其人才培養
1.1.1 工業工程的學科特性
IIE主席Allen Soyster在2005年國際工業工程年會上提出了“工業工程就是設計與改善系統(IE concerns designing and improving systems)”。而且,在許多文獻中,針對工業工程中的“工業”一詞的內涵界定為[4]:泛指一切機構(The overall organization)。可見,工業工程是以社會生產系統為研究對象,是工程技術與科學管理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科。概括起來,工業工程學科具有四大突出特征:工程性、交叉性、應用性和創新性。
1.1.2 工業工程人才培養目標
經過多年的實踐總結,提出了工業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具備管理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富有開拓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能從事生產、經營、服務等系統的規劃、設計、評價和創新工作,即采用系統化、專業化和科學化的思維方法創造性地進行相關系統的設計與改善。
1.1.3 我國工業工程專業人才需求分析[5]
工業工程是工程技術和管理科學有機結合的交叉學科,是將現代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技術。它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得到迅速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隨著工業工程在我國的深入研究與廣泛應用,工業工程技術在我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高企業綜合管理水平和幫助企業形成適應世界市場經濟的管理模式等方面必然有著廣闊的需求前景。
1.2 工業工程實驗教學目標
工業工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科學,實踐教學是其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心理學家布盧姆認為,教育的目標大致可分為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每一領域都包含了從低到高逐級遞進的不同水平和學習類型[6]。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分為識記、理解、掌握、應用,動作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分為模仿、機械動作、熟練和創新,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為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因此,根據工業工程學科特征及其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工業工程實驗教學的目標可歸納為:
①知識目標:掌握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及運用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②思維與方法目標:培養科學的實驗設計思想、實驗方法與科學的思維方式。
③精神目標: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和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及其敏銳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2 工業工程學科變革與實驗內容
2.1 中國制造業的轉變與未來
中國制造與中國工程聯動發展、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制造服務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有效途徑[7]。中國工程院在規劃《中國制造2025》時指出:從現在起到2025年,屬于中國制造2025階段,爭取使中國制造進入第二方隊。再經過十年發展到2035年,進入第二方隊的前沿。然后再經過十五年,到2050年挺進全球制造的第一方隊。中國制造首先面臨的是要努力完成四個轉變: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低成本競爭向質量效益競爭轉變,由資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向綠色制造轉變,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2.2 工業工程學科未來變革和新發展
工業工程專業內容體系廣泛,根據美國國家標準ANSI-Z94(1982年修訂版),工業工程知識領域可劃分為17個分支[8]。根據中國工業工程技術體系由專業技術基礎、專業技術和專業支撐技術構成[9],可構建傳統工業工程學科體系,如圖1所示。其中,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工程學和系統科學等學科是其理論基礎,即專業技術基礎;設計與改善類技術、分析與決策類技術、過程控制類技術為工業工程專業技術;工程技術(尤其是制造工程技術)和信息技術(IT)是工業工程專業支撐技術。傳統的工業工程學科內容發展成熟穩定,是工業工程學科及區別于其它學科的基石。
新的歷史時期,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科學、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和云計算等為標志的新信息技術、復雜系統理論、行為運籌學等相關理論發展,為工業工程學科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機遇。工業工程學科的新發展與傳統工業工程學科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革[10],如表1所示。
根據現在與未來工業工程學科的變革,工業工程未來的研究領域與方向有行為運籌學、基于大數據的復雜生產與服務系統分析與決策、服務與制造融合的生產運作管理、醫療健康服務系統優化與運作管理、可持續發展的生產運作管理、基于物聯網的運作管理理論方法、面向知識工作的人因工程。
2.3 綠色供應鏈及其內涵
源于供應鏈管理思想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的綠色供應鏈[11],其內涵(Green Supply Chain ,GSC)界定為:在以資源最優配置、增進福利、實現與環境相容為目標的以代際公平與代內公平為原則的從資源開發到產品的消費過程中物料獲取、加工、包裝、倉儲、運輸、銷售、使用到報廢處理、回收等一系列活動的集合,是由供應商、制造商、銷售商、零售商、消費者、環境、規制及文化等要素組成的系統,是物梳、信息流、資金流、知識流等運動的集成。綠色供應鏈由生產系統、消費系統、社會系統與環境系統組成,其本質特征直接體現在“5R”(Reduce、Reevaluate、Reuse、Recycle、Rescue)上。Reduce是節約資源、減少污染,Reevaluate是綠色生活、環保選購,Reuse是重復使用、多次利用,Recycle是分類回收、循環再生,Rescue是保護自然、萬物共存。
建立在綠色制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的基礎之上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種環保高效的現代供應鏈管理模式,其目的就是要在降低對環境負作用的同時使資源利用效率達到最大化,供應鏈各環節如供應商、生產廠家、銷售商、用戶都將從中收益。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內容體系包括綠色供應、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包裝、綠色營銷、綠色運輸和綠色回收。根據汪應洛院士提出的綠色供應鏈概念,共生原理、循環原理、替代轉換原理、系統開發原理是綠色供應鏈管理實施應遵循的原則。
2.4 面向加工制造、產業服務和綠色供應鏈的IE實驗模塊
現代工業工程的核心方向包括運籌工程、制造工程、信息工程和人因工程[12]。而工業工程方法理論的基本內容為效率與人因工程、生產及制造系統工程、現代經營工程和工業系統工程[1,13]。效率與人因工程研究主要包括基礎工業工程涉及的工作研究、現場管理、人因工程、組織設計及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生產及其制造系統工程研究主要包括設施規劃與物流分析、現代制造工程、生產計劃與控制、質量管理與可靠性等在生產過程中常用的技術方法;現代經營工程主要包括工程經濟學、成本分析、企業經營戰略、工業設計等;工業系統工程主要包括系統分析方法、計算機系統技術等。
因此,根據工業工程面向綠色供應鏈管理服務于加工制造業、產業服務的要求以及工業工程基本理論方法內容,構建面向加工制造、產業服務和綠色供應鏈的IE實驗模塊內容,如圖2所示。
3 工業工程實驗教學課程體系
3.1 實驗教學體系內涵及其特征
從廣義上講[14],實驗教學體系是由實驗教學活動的各要素構成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一個有機整體。它包括起驅動作用的實驗教學目標體系、受動作用的內容體系、反饋調控的管理體系和硬軟環境的保障體系。而通常所說的實驗教學體系是狹義的,即指實驗課程教學體系。
實驗教學體系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具體體現,也是實驗教學建設的難點。《教育部關于開展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和評審工作的通知》指出,先進的實驗教學體系[15]“應當從人才培養體系整體出發,建立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分層次、多模塊、相互銜接的科學系統的實驗教學體系”。可見,實驗教學體系應能體現先進的實驗教學理念、系統的實驗教學內容和突出的創新性三個方面,因此,可總結出現代實驗教學體系基本要求為獨立性、系統性和創新性三個方面。
3.2 工業工程實驗手段、類型與方式
實驗教學作為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建立符合培養目標和時代特色的實驗教學體系,實現基礎與創新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14]。因此,按照基礎訓練、綜合實驗、設計創新實驗三個層次組織實驗教學為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創造條件,實驗類型可分為認知型實驗、綜合型實驗和開發設計型實驗,實驗方式分為開放式與循環式[15]。
基礎工業工程實驗主要研究勞動者同勞動對象和周圍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人的心理、體力、能力與崗位作業要求、作業環境、疲勞狀態之間的關系,以及以生產系統的微觀基礎―作業或操作為研究對象,對工作過程中的程序、操作、動作進行診斷分析。以認知性、演示性和驗證性實驗為主。現代工業工程實驗,主要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與計算機,采集、分析并優化供應鏈環節中人、財、物、設備、方法、信息、知識等資源的運行狀況,充分挖掘企業效率,進行整體分解并實現系統優化。因此,根據基礎工業工程實驗和現代工業工程實驗內容要求,工業工程實驗手段為現場認知與驗證、計算機系統仿真與虛擬現實技術。
3.3 工業工程實驗教學課程體系框架
根據工業工程實驗內容構建和實驗手段、類型與方式的確定,可知工業工程實驗教學課程體系框架構成為:三方向、三類別、四模塊和三層次,如圖3所示。三方向為面向加工制造、產業服務和綠色供應鏈;三類別為設計與改善類技術、分析與決策類技術、過程控制類技術。四模塊為效率與人因工程、生產及制造系統工程、現代經營工程和工業系統工程。三實驗層次為認知型實驗、綜合型實驗和開發設計型實驗。
3.4 實驗課程及其邏輯構成
據調研,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國內8所重點高校設置的專業必修課為:工業工程導論、設施規劃與物流分析、生產計劃與控制、質量管理學、人因工程學、生產系統建模與仿真、管理信息系統和先進制造技術。國內必修課程設置一般順序為:工業工程導論、物流管理與設施規劃、生產管理(或生產計劃與控制)、質量與可靠性和人機工程等[16]。
佐治亞理工學院又譯喬治亞理工學院,簡稱Gatech,是美國頂尖的理工學院,代表學科就是工科,全美排名第四,其中工業工程專業連續多年全美第一。其專業基礎課程開設為經濟決策分析、優化、統計概率和計算機科學方面。專業課程設置為人機工程、制造、規劃、供應鏈、質量控制、經濟和金融系統等方面。其研究方向為經濟和金融系統、運籌學、物流工程、質量與統計和一般工業工程。普渡大學本科設置的4個專業方向為人因工程、制造系統工程、運籌和系統工程、生產和管理系統工程。美國高校工業工程學科的“人因工程”和“建模與仿真”在課程熱度排行中分列為第一和第二[17]。美國主流高校的工業工程專業都設有機器人、認知學、測量與評估、建模與仿真、工業控制和產品設計等課程。
因此,按照國內外高校開設的課程統計和工業工程專業知識領域要求可知工業工程核心課程為:基礎工業工程、人因工程、設施規劃與布局、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質量與可靠性、生產運作與管理、管理信息系統、系統工程與建模仿真、人力資源與工業心理學、先進制造工程。
根據國內外調研專業課程設置情況,給出實驗模塊所對應的課程、課程實驗內容及邏輯關系,如表2所示。
4 中國礦業大學工業工程實驗教學課程體系和創新人才培養實踐
中國礦業大學工業工程專業于2000年開始招生,每年本科畢業生人數近60人。經過多年的專業建設探索,尤其通過實驗教學課程體系建設,在基礎驗證實驗、綜合實驗和探索性實驗等實驗內容與課程實驗環節上,工業工程專業實現了產學結合、工程技術結合及實踐和理論的結合,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專業知識及應用,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幫助學生樹立IE意識,增強了學生對就業崗位的適應能力,產生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近三年來由學生為主申請的科研立項近20項,參與學生人數過百,發表科研論文30余篇;獲得校級及以上科研與相關競賽獎勵近40人次。許多科研成果,解決了企業面臨的生產現場問題,獲得了認可和好評。
參考文獻:
[1]齊二石,劉洪偉.我國工業工程本土化研究與應用實踐分析[J].管理學報,2010,7(11):1717-1725.
[2]陸剛,孫宇博,盧明銀.工業工程本科畢業設計與創新型人才培養[J].工業工程,2010,13(2):125-128.
[3]許敖敖.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關系,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1,18(6):1-3.
[4]胡宗武.工業工程學科形成與發展綜述[J].工業工程與管理,1998(4):56-59.
[5]黃毅敏,齊二石.工業工程視角下中國制造業發展困境與路徑[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5,36(4):85-95.
[6]蔡炳新.創新實驗教學,培養創新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09(10):75-78.
[7]汪應洛,劉子晗.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戰略思考[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3(6):1-6.
[8]羅宜美,齊二石,毛照.工業工程高等教育發展研究[J].工業工程,2005,8(4):106-110.
[9]齊二石,霍艷芳,劉亮.21世紀我國工業工程發展及其應用的戰略思考[J].管理學報,2004,7(1):103-109.
[10]江志斌.論新時期工業工程學科發展[J].工業工程與管理,2015,20(1):1-7.
[11]周鵬飛,陳棟,王秋良.建筑綠色供應鏈實施的仿真分析:以大連為例[J].系統仿真學報,2014,26(1):173-181.
[12]周貞云,馬漢武,葉春明.現代工業工程專業實驗室的規劃趨勢[J].工業工程,2004,7(2):60-63.
[13]嚴京濱,張偉,林亨,王曉芳.工業工程專業實驗室建設與運行管理[J].工業工程,2006,9(4):118-120.
[14]謝鴻芳,周美珍,黃曉輝.實驗室建設與創新人才的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6):154-157.
[15]教育部.關于開展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和評審工作的通知(教高[2005]8號).
[關鍵詞]ERP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實踐教學 教學手段
一、引言
企業資源計劃(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簡稱ERP,是繼MRPII理論與技術成熟后,隨著企業管理思想和信息技術發展而形成的新的企業信息化管理系統。ERP從90年代興起,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它借助于信息技術的企業管理解決方案,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接受。隨著社會、企業對ERP各類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許多高校的相關專業相繼將ERP課程作為一門專業課程列入了教學計劃。目前ERP已經成為我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核心課程。如何使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專業的培養目標相符合,如何做好此課程的教學工作一直是我們的重要研究內容。在此本文對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ERP課程的課程設計及信息化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探討。
二、專業培養目標及ERP課程特點
1.專業培養目標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隸屬于管理科學類,它是由原來的科技信息專業、信息學專業、管理信息系統等專業合并而成。本專業培養具有堅實的現代管理科學的理論知識,熟練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和系統工程方法的綜合型、實用性的高級人才。在學習期間學生主要學習管理學、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生產運作管理、計算機及信息系統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信息系統開發與實施方面的實踐訓練,我們學院要求本專業學生在畢業時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掌握現代信息技術、企業管理等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
掌握信息系統的規劃、分析、設計和實施流程;
掌握信息資源的采集、整理、存儲、檢索、開發和利用的基本能力;
具有適應信息化社會需要,不斷創新和發展的意識。
因此,無論從專業的構成還是從專業的培養目標及要求都能清楚看到本專業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信息系統的理論知識還要接信息系統實施方面的實踐訓練,由此看出整合企業管理理念、業務流程、計算機硬件和軟件于一體的企業資源管理系統―ERP必然是本專業的核心課程,ERP課程建設是本專業課程建設的重要部分。
2.ERP課程特點
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以系統化的管理思想,為企業決策層及員工提供決策運行手段的管理平臺。ERP系統集信息技術與先進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為現代企業的運行模式,反映時代對企業合理調配資源、最大化地創造社會財富的要求,成為企業在信息時代生存發展的基石。基于ERP定義,我們設置的ERP課程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
(1)綜合性
ERP是一門新興的綜合學科,它的理論基礎來源于管理理論、計算機技術等相關知識。因此它要求學生在學習本課程之前,不僅要學習相關的管理知識,還要學習相關的計算機技術,這樣才能更好地學習ERP課程。這個要求也是與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
(2)實踐性
ERP課程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本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ERP的原理,還要通過具體的ERP平臺掌握企業運作的全流程,通過實踐而更深入地理解理論知識。本課程的難點也在于實踐內容的設計,因為我們的學生沒有工程實踐的經驗,如何設計實踐內容,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本課程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三、ERP課程教學研究內容
經過多年的教學摸索,結合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的培養目標及ERP的課程特點,我們對ERP課程的先修課的設計、教材建設、信息化教學手段及實踐環節的設計等方面進行了長期有效的教學研究,這些教學研究內容現已逐步在本專業應用,效果較好。
1.先修課的設計
從ERP課程的綜合性特點得知,學生在學習ERP課程之前,必須要學習管理及計算機知識,因此我們根據ERP課程要求,修改和完善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教學計劃的相關內容,逐漸形成了一套合理的課程體系,下圖是我們設計的本專業ERP課程學習體系路徑圖。
根據專業教學計劃安排,我們為本專業的信息系統應用方向的學生在大三的下學期安排了ERP課程。從上圖可以看到學生在學習本課程之前,已經學習了管理學、市場營銷學、財務管理、生產運作與管理、C++、數據庫原理與應用、計算機網絡等課程。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管理理論及財務、營銷、生產等業務知識,并且具備了計算機知識,這樣的知識結構為學生學習ERP課程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學生不需要在本課程中來彌補管理及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欠缺。
2.教材建設
ERP課程在我們學院的開課歷史已有四年,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深感教材對于教學的重要性。我們曾經選用過一些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發現這些教材具有理論性較強,對ERP的內容介紹的較全面等優點,但也具有重點不突出、內容全而不具體、同時沒有實踐內容的設計等缺點。為了更好地滿足教學要求,滿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的專業培養目標,我們通過學院引入的SAP平臺、用友ERP平臺,以實際的應用背景為素材,利用我院良好的信息化資源,編寫出了真正適合專業培養目標的ERP教材,這本教材已由東北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本教材的編寫既有理論的講解,淺顯易懂;又有結合具體ERP平臺的功能介紹,理論聯系實際。教材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可讀性,體現了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實時性、專業性。
3.實踐環節的設計
ERP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在執行教學大綱中,除了完成必要的理論教學外,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1)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實踐內容的設計
在課程總體設計時,既強調了理論教學又加大實踐教學的設計,通過ERP平臺的實際應用,使學生對ERP的理解不僅僅局限于概念層次。另外,為了滿足學生需求的多樣性,我們在2005年建立了ERP實驗室,引進了用友ERP平臺。在授課時,我們提供學生一套模擬的企業業務數據,指導學生在這個虛擬企業里學生模擬企業不同的工作崗位,對企業供應鏈、財務、生產運作的全流程進行模擬實踐。這樣的實踐內容的設計提高了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注重實踐教學,建設實踐教學基地
我們學院坐落于大連的軟件園區,周邊有很多的軟件企業,通過與他們建立合作關系,學生可以在企業進行課程實習,了解ERP系統的實際開發、應用的過程,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的效果。
2006年,我們迎來了更大的機遇,東軟公司與著名的ERP解決方案商SAP公司進行了戰略合作,這極大地推動了學院的ERP課程建設。我們正在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學生量身訂造SAP軟件知識的學習和實踐體系,為中國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提供大量的國際化、專業化人才。
4.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黑板+粉筆”為主導的傳統教學模式已受到很大的沖擊。信息技術已進入了傳統的課堂,多媒體、網絡等新技術手段取代了“黑板+粉筆”,將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更加有效。
我們學院很早就開始了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工作,我們深知信息化教學改革是為了全面落實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改革教學方法。由于我們學生在校期間人手一臺筆記本電腦,因此本課程信息化教學結合了我們學院“筆記本大學”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學院信息化、網絡化的教學資源,使教學資源信息化、課程實施過程信息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東軟教學特色的立體化課程教學體系。
(1)應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資源管理
我們根據課程發展及實際需要,進行了詳細的課前、課中、課后的設計。我們開發了ERP課程網站,我們將課程教學要求、課件等相關資源上傳到網站,同時網站還設有網上教師辦公室,通過這個平臺,教師和學生可以隨時在課下進行溝通,很好地促進了教學。經過近兩年的信息化教學改革,ERP課程已具備了紙版教材、電子教材、教學指導書、案例庫、教學PPT、實踐平臺、教學網絡系統等教學資源。當然我們還需繼續努力,最終將實現多媒體教材、文字教材、網絡課件、網上資源及網絡環境于一體有機結合的立體化教學資源管理。
(2)應用信息化手段實施教學過程管理
我們授課時充分利用學院的良好的網絡環境,采用多媒體教學和廣播教學,擺脫了“黑板+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通過合理、適時、有效地采用多媒體教學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提高了教學效率。我們在授課時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同時實行了啟發式、討論式教學,運用了案例教學、講練結合等教學方法。如在運用案例教學時,我們針對教學內容,結合案例,設計一系列課堂討論題目,并且將討論題目提前發給學生,使學生在課下通過網絡資源對討論題目提出的問題有所思考,在授課時,鼓勵學生走上講臺闡述自己的想法。通過案例討論教學法,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刻、扎實。這些教學手段的應用,為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結束語
ERP作為新興的學科在不斷地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教學工作者要緊跟時代的的步伐,不懈地進行教學研究與改革。盡管我們在課程建設方面有了一些進展,但還要繼續努力,我們將在信息管理與信息專業培養計劃的指導下,進一步完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將我們的學生培養成與國際接軌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孫福權王曉煜吳迪王琨:企業資源計劃(ERP)[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6
[2]李紅:管理信息系統[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3]董雄報李軍花均南: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芻議[J].桂林電子工業學院學報,2002,8
關鍵詞: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應用研究;柔性制造系統
1.前言
自動化的設計制造是從系統的觀點出發,綜合運用機械技術、微電子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傳感檢測技術、電力電子技術、接口技術、信息變換技術以及軟件編程技術等群體技術,在多功能、高質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義上實現特定功能價值并使整個系統最優化的系統工程技術,在現在工業生產中有著重要的應用。
2.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技術概論
2.1 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技術基本理論
任何制造過程都是由若干工序組成的。而在一個工序中,又包含著若干種基本動作。如傳動動作、上下料動作、換刀動作、切削動作以及檢驗動作等。此外,還有操縱和管理這些基本動作的操縱動作,如開動和關閉傳動機構的動作等。這些動作可以手動來完成,也可以用機器來完成。當執行制造過程的基本動作是由機器(機械)代替人力勞動來完成時這就是機械化。在一個工序中,如果所有的基本動作都機械化了,并且使若干個輔助動作也自動化起來,而工人所要做的工作只是對這一工序作總的操縱和監督,就稱為工序自動化。
2.2機械制造自動化的主要內容和作用
機械制造過程中的自動化技術主要有:
(1)機械加工自動化技術,包含上下料自動化技術,裝夾自動化技術、換刀自動化技術、加工自動化技術和零部件檢驗自動化技術等。
(2)裝配自動化技術,包含零部件供應自動化技術和裝配過程自動化技術等。
(3)質量控制自動化技術,包含零部件檢測自動化技術、產品檢測自動化和刀具檢測自動化技術等。
(4)物料儲運過程自動化技術,包含工件儲運自動化技術、刀具儲運自動化技術和其它物料儲運自動化技術等。
3.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技術發展歷史和方向
機械化生產最早開始于19世紀末期,而在20世紀中葉的時候,開始出現了自動化車床;1947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采用了機械加工自動化線,標志了機械制造自動化及自動化技術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到了20世紀80年代開始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至此機械自動化技術進入一個新時代。
隨著計算機及軟件技術的高速發展,機制制造及其自動化的將向著智能化,系統化的方向發展,具體表現在:
(1)機電一體化:機電一體化就是機械自動化的發展和延伸,傳統的機械產品只有向機電一體化方向發展,才是機械工業發展的唯一出路。
(2)智能化:智能化是21世紀機械自動化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使機械制造具有判斷推理、邏輯思維、自主決策等能力,以求得更高的控制目標。
(3)模塊化:模塊化是一項重要而又艱巨的工程。研制和開發具有標準機械接口、電氣接口、動力接口、環境接口的機械自動化產品單元是一項十分復雜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
(4)網絡化:20世紀90年代,計算機技術的突出成就是網絡技術。利用家庭網絡將各種家用電器連接成以計算機為中心的計算機集成家電系統,使人們在家里充分享受各種高技術帶來的便利和快樂。
(5)微型化:微型化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末,指的是機械自動化向微觀領域發展的趨勢。
(6)環保化:工業的發達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物質豐富,生活舒適:另一方面,資源減少,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污染,于是,人們呼吁保護環境資源,回歸自然。
(7)人格化:未來的機械自動化更加注重產品與人的關系,機械自動化的人格化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機械自動化產品的最終使用對象是人,另一層是模仿生物機理、研制各種機械自動化產品.
4.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技術的應用研究
柔性加工是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技術的一個重要應用。柔性制造系統是由計算機控制系統和物流系統連接起來并具有一系列自動化加工設備和輔助設備,加工對象、工藝過程、工序內容和生產節拍等可自動調整的高度自動化制造系統。
柔性制造系統(FMS)是數控加工設備、物料運儲裝置和計算機控制系統等組成的自動化制造系統,包括多個柔性制造單元,能根據制造任務或生產環境的變化迅速調整,適用于多品種、中小批量生產。軟性制造系統是由加工系統、物理系統和控制與管理系統3大部分組成軟性制造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大型制造控制系統,其硬件主要包括:
(1)兩臺以上的數控機床或加工中心以及其他加工設備,包括測量機、清洗機、動平衡機、各種特種加工設備等。
(2)一套能自動裝卸的運輸系統,包括刀具儲運和工件及原材料儲運。具體結構可采用傳輸帶、有軌小車、無軌小車、搬運機器人、上下料托盤站等。
(3)一套計算機控制系統及信息通信網絡。
柔性制造是高新技術產業的一個重要應用系統,在技術研究,產品開發等領域起著重要的作用。
5.總結
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技術有著較長的發展基礎和里程,整個技術隨著計算機、軟件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而快速更新,向著智能化、系統化方向發展,得到了廣泛的重視與應用。柔性制造系統,是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的一個重要應用領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關鍵詞】建筑施工企業;成本管理問題;成本控制對策
引言
建筑工程項目內容涉及范圍廣、繁瑣復雜,要進行高效、高質量的管理,只有在項目管理過程中能把質量、安全、進度、合同等進行有效的撐控,正確處理好各方面的協調平衡關系,在項目管理上下功夫、靠管理出效益,就能從長遠整體利益方面確保企業的利潤空間。從這方面來說,進行工程項目管理的本質和核心是對施工成本進行控制,總結施工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找到解決施工企業成本控制主要問題的對策,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建筑施工企業成本管理基本理
1.1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組成
建設工程施工成本用貨幣形式表現,這種貨幣形式包括施工中所耗的生產資料、勞動者勞動的價值。它包含了:①所耗費的主輔材料、周轉材料的攤銷費;②構配件、機械設備的租賃費、臺班費;③生產工人的工資和獎金;④項目經理部管理費用支出;總而言之施工成本包括生產過程全部生產費用的總和。
1.2施工項目成本管理工作內容
施工項目成本管理工作主要有:①、成本預測―;②、成本計劃―;③、成本控制―;④、成本核算―;⑤、成本分析―;⑥、成本考核。施工項目經理部對項目施工過程,進行系統的預測計劃、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確保各子系統中成本控制要素按照設定的目標運轉,促使項目實際成本控制在計劃成本范圍之內。
1.3施工項目成本控制的流程
施工項目成本控制具體指: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以成本形成實體、職能部門、分項工程為對象,通過成本計劃、過程控制、核算糾偏,對影響成本的關鍵要素加強控制,并采取組織、技術、管理、合同四個方面有效措施,將施工中實際發生的成本控制在成本計劃內,減少施工中不必要的損失。可以說實施成本管理的核心內容就是成本控制,[1]成本控制工作流程圖詳見圖1。
圖1:成本控制流程
2.建筑施工企業成本控制的主要問題
2.1成本控制組織機構不夠完善
施工企業將所屬中標任務設立項目經理部組織機構進行管理,是施工項目采用的普遍形式,項目部設立項目經理、總工程師并垂直設立工程科、合同科、財務科等科室來展開項目管理工作。在這樣的組織結構下成本控制存在項目目標與企業目標分離。目前我國的施工企業對下屬設立的項目部的成本管理力度相當強,但相對忽視了整個企業總體角度的成本控制。
2.2沒有撐握成本控制的重點
成本控制應當是企業領導高度重視的全員性管理活動,作為控制主體的責任單元及責任人往往在施工項目成本控制過程中工作開展過于均衡化、分散化,從而造成了如下問題:①、企業沒有在錯綜復雜的成本控制活動中抓住重點和關鍵,成本費用在各階段相繼發生,這就造成管理人員均衡控制各個階段成本;②、項目每個階段的成本費用都有爆發的節點,沒有認識到影響重大的關鍵環節。[2]
2.3全過程系統控制不倒位
施工企業的成本管理,普遍認為就是在施工實施中盡量減少成本來實現最大經營利潤,但這樣的成本管理理念已不能適應激烈的市場。施工企業普遍重視事中控制,而忽視準備階段的事前控制;
實施階段成本控制合同管理思路不清,注重合同的履約管理,較少對合同前期簽訂文本、以及合同后期終結管理;工程變更總是不可避免,很多情況下承包希望的是變更工程增加投資, “低中標、頻變更”的現象突出;工程計量不準,對部分隱蔽工程的計量還不夠精準;
竣工階段成本控制在實施中難免有所疏忽,將影響成本控制的成果。只有強事后分析,才能夠明確施工過程中哪里發生了浪費現象,用以指導下一步施工。
2.4考核激勵機制不完善
作為施工企業應當有完整體的責權利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只有完善的管理體系,才能促使企業管理健康運行,也是降低施工成本重要的途徑。但目前施工企業存在許多嚴重影響員工的積極性的情況,例如管理人員如果分工不明確,將導致材料耗用檢查不嚴格,造成材料浪費,造成責任人逃避懲罰。還有員工通過新技術、新工藝降低了施工成本,如若不采取一定的物質獎勵方案和精神激勵措施,就會打消員工生產研發的積極性。
3.解決施工企業成本控制主要問題的對策
3.1完善施工企業成本控制的組織結構
要做好施工項目管理成本控制工作,只有依靠建立建全三權分立的內部治理結構,才能有體制上的保障,如果權力得到了合理的相互監督,項目管理機構就會不斷降低成本實現經濟利益、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在普遍實行項目經理責任制的管理模式下,要實現有效的成本管理應做好如下幾個方面:①要構建既協調又有制衡的成本控制組織結構;②明確界定成本控制的決策層、執行層、監督層的權力范圍,和形成相互制衡的機制;③使決策層、執行層、監督層的權能在項目內部小系統中實現協調,并處理好與社會大系統的關系,達到項目成本的內外部系統控制;
3.2明確項目成本的控制關鍵點
建筑施工項目的成本管理是一個多主體、多環節、多資源組合的系統工程,只有把握好總思路才能統籌管理好整個系統。施工企業成本管理的關鍵控制點有:①建筑工程合同與工程質量、成本消耗、經濟社會效益有著密切的聯系,是成本關鍵控制點之一;②控制和管理工程變更的工作十分重要,是實施階段關鍵控制點之一。③工程計量和支付是實施階段成本控制的又一關鍵控制點; ④項目資金作為一個實施階段成本的關鍵控制點,必須加強對資金的控制,減少成本節約投資;⑤竣工驗收報告的重要工作是竣工決算,是竣工階段的關鍵控制點。
3.3加強施工成本全過程系統控制
加強成本預算:施工企業成本管理的突破口是推動預算管理,由于預算管理工作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往往需涉及多個科室協同配合。加強預算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能比較精準地反映施工中所需要的人工、材料、機械等實際成本消耗。
優化原設計方案:運用限額設計、價值工程來優化原設計,能有效控制施工成本。采用價值工程優化原設計方案,就是要在項目成本、產品功能和可行性,三者之間尋找最佳平衡點,就是多方平衡前提下的最優方案。[3]
實施全方位工程合同管理,制定分級分類的工程變更及精準計量的管理程序:①工程變更應遵循“經濟規范、必要可行”的原則;②應有“分類管理、分級審批”的程序;③要實現支付的電子化,需建立工程計量電子臺賬;④變更工程、隱蔽工程的簽證要注意時效性;⑤隱蔽工程計量一定要準確;
施工企業普遍過于重視事中控制、忽視事前事后控制:針對此問題,我們應堅持全過程系統控制,依據成本計劃設定的目標值,組織體系內部各子系統以及成本管理總體管理系統,要根據各自的責成成本、齊抓共管理發揮整個系統的作用;
需有規范化的全過程成本管理工作流程:見圖2;
圖2:全過程成本管理工作流程
3.4建立建全責任成本管理機制
在施工項目管理過程中,企業內部應當采用由上到下呈“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成本管理體系應與成本預測、成本計劃、目標成本設定有機結合起來,使責任成本管理得到充分發揮;根據編制的成本計劃,將目標具體分解到下面的責任成本單元,充分提高全員的崗位責任意識;建立建全成本考核體系,將目標成本完成值與績效計劃目標值掛鉤,來充分調動全員在成本節約工作上的動力, 樹立全員成本管理意識,為企業的發展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機制。
3.5采用“掙值法”對成本、進度進行協調控制
美國國防部推出的“成本一工期控制系統規范”幾經改進形成了“掙值管理”,一直廣泛應用于成本、工期的兩關鍵要素的協調管理。[4]依據凈值法三個變量:①、BCWS―計劃工作量的預算成本;②、BCWP―己完成工作量的預算成本;③、ACWP―己完成工作量的實際成本;四個評價指標,CV、SV、CPI、SPI;可測得某一時點成本和進度的偏差。我們用橫坐標表示時間、用縱坐標表示成本,3個基本變量在理想狀態下3條函數曲線會平穩上升,但在現實中曲線會出現偏差。采用凈值法能發現成本與進度的偏差,糾偏時需分析偏差產生的因素,通相應的糾偏方案,進行有效控制。
結論
本文從建筑施工企業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論出發,分析了建筑施工企業施工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解決施工企業成本控制主要問題的對策,并結合全過程系統控制理論,系統分析了建筑工程項目在成本控制上的關鍵環節。為我國建筑施工企業從全過程系統管理角度把握項目成本控制工作提供一定借鑒。
參考文獻
[1]張入方,鄒顯成.工程項目合同管理[[J].企業導報,2011(11);
[2]寧國靖,沈照斌.淺談合同管理中的造價控制[[J].企業導報,2011(09);
【關鍵詞】家庭裝修 綜合布線 對策
喬遷新居,是多數家庭最幸福的事,除了首要關注的裝修問題外,家庭布線也是應該精心考慮的,特別是對于家中有臺式電腦、IPAD、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等,考慮計算機網絡和普通家電的線纜安排,將關系到日后是否方便使用。
完善的家庭網絡規劃,可以方便安裝,降低成本,利于新業務的規模推廣,使得運營商有更大的收益空間。而凌亂的家庭組網,可能增加運營商的業務推廣成本,影響家庭用戶的裝修計劃,增大家庭無效通信費用,削弱家庭用戶對寬帶新業務的接受程度。
一、家庭網絡綜合布線系統
綜合布線是一種模塊化的、靈活性極高的建筑物內或建筑群之間的信息傳輸通道。是指將電腦網絡、電視、電話、多媒體影音中心、自動報警裝置等設計進行集中控制的電子系統。一般的綜合布線系統主要由信息接入箱、信號線和信號端口組成,如果將綜合布線系統比作家居的神經系統,信息接入箱就是大腦,而信號線和信號端口就是神經和神經末梢。信息配線箱的作用是控制輸入和輸出的電子信號。較高級的配線箱則能控制視頻、音頻(或AV)信號,如果您所在的社區提供相應的服務,還可實現電子監控、自動報警、遠程抄水電煤氣表等一系列功能。
總體來說,與傳統的布線方式比較,采用家用綜合布線系統進行家居布線起碼具有如下的幾點優勢:
1、規范施工,能確保質量和性能;
2、采用統一控制和管理,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管理和維修十分方便;
3、系統兼容性很好,無論選擇哪家的網絡布線設備,都可提供支持;
4、擴展性強,能靈活組合,所有的“信息點”都是通用的,增加新的設備或家電,可以馬上接通使用。
采用家用綜合布線管理系統一方面滿足了當前的需求,另外也完全能適應未來智能化家居生活的需要。
二、家庭裝修綜合布線面臨的主要問題
綜合布線是一個非常專業和復雜的工程。除非是小區在建造過程中已經對布線進行了完善的布置,否則普通的新居裝修工程中遇到的網絡布線都是由房主自己來解決。ADSL、光纖的逐步普及,上網,通過因特網遙控電器已是不爭的事實,智能家居已逐步實現。據調查,家用綜合布線存在以下問題。
1、缺乏認證標準。認證標準包括3C認證標準及行業認證標準。隨著時代的發展,大數據應用,智能家居的出現,一個家庭的綜合布線就相當于大腦神經,控制整個家庭的智能應用。綜合布線管理系統是一種新的概念,因為缺乏相關標準,所以各生產廠家也是各自為政,以自己對綜合布線的理解生產產品,結果各不相同,由此造成了部分人群對該類產品認識上的偏差,認為只要是線就可,沒有考慮產品的質量,更沒有去看認證標準。
2、 缺乏合理規劃。人們在建房或裝修時仍按照傳統的觀念,只專注于外觀的設計,而對于家庭網絡住房中的“神經系統”卻沒有合理的規劃,只是草草布置了事,哪些房間需要什么以及將來要做什么,心中是模糊的。無法預見將來必然會造成諸多不便,而且一旦發現問題,卻又將是無法彌補的局面。
3、缺乏正規培訓。施工隊伍在業主裝修時,弱電的布線往往是由裝修公司的水電工完成,而裝修公司幾乎都沒有專門的弱電工程師,因此,施工質量很難得到保證。因此像裝修公司單位應盡快掌握家庭綜合布線的相關知識,而技術合格的施工隊伍對于家庭綜合布線的推廣也是非常有利的。
4、 缺乏選擇原則。現在家用電子產品發展速度快,功能多,對于一般用戶,裝修公司,了解產品的功能必須要在專業人員的介紹下才行。產品之間相互協調,與家庭綜合布線相配套如寬帶接入、網絡綜合業務、VOD視頻點播、音頻點播等網上服務認識滯后,也使得有些家庭意識不到綜合布線的必要性及迫切性。怎么選,選擇的原則是什么,用戶是不清楚的。
三、家庭裝修綜合布線對策
隨著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自動化技術等多學科的發展和相互融合,家庭將在不遠的將來真正實現智能化,利用住戶家庭內的電話、電視、計算機等工具通過家用綜合布線管理系統將電、水、氣等設備連成一體,并與互聯網相連,從而達到自主控制、管理并實現如家庭防盜、防災、報警,通過互聯網遙控家電等強大的功能,并且隨著網絡綜合業務的發展,將會實現如VOD視頻點播,網上購物,SOHO家庭辦公,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使家庭能真正高享受的工作、學習和娛樂,因此,以家用綜合布線管理系統為基礎所構建的家庭網絡應該包括寬帶互聯網,家庭互聯網和家庭控制網絡等幾方面,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寬帶互聯網是家庭對外的橋梁,實現與外界的溝通和互動,家庭互聯網則是信息家電的網絡基礎并與互聯網能很好的連接,控制網絡則對各種家電設備進行控制,起到前兩個網絡的補充作用。家庭在進行綜合布線時,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識,將家庭的三個網絡預先建立,以迎接即將到來的家庭智能化。
1、制定標準,嚴格執行
一是施工標準:綜合布線系統工程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必須重視質量,按照《綜合布線系統工程驗收規范》的有關規定,加強自檢、互檢和隨工檢查等技術措施。建設單位的常駐工地代表或工程監理人員必須按照上述工程驗收規范的要求,在整個安裝施工全過程中,認真負責,一絲不茍,加強工地的技術監督及工程質量檢查工作,力求消滅一切因施工質量而造成的隱患。驗收標準:綜合布線工程由施工單位自檢、自驗,發現問題及時完善。上報上級主管部門或委托專業驗收機構進行鑒定。
2、合理規劃,確定網絡布線設計草圖
現在根據自己的設想來畫出設計草圖,不少用戶在家通過自建服務器、集線器、交換機、路由器等設備組網沖浪。但是,出于對經濟性、兼容性和傳輸速度多方面因素的考慮,有線網絡還算是比較靈活、安全的。
家居布線更注重美觀,因此,布線施工應當與裝修時同時進行,盡量將電纜管槽埋藏于地板或裝飾板之下,信息插座也要選用內嵌式,將底盒埋藏于墻壁內。綜合布線的使用壽命為15年,也許現在家庭擁有的計算機數量較少,但是沒有人能夠預測將來的家用電器會發展到什么程度,或許不需要幾年的時間,所有的家用電器都可以借助于Internet進行管理。所以,適當的冗余是非常有必要的。
3、加強培訓,具備布線資質
加強《網絡綜合布線與施工技術》培訓,以網絡綜合布線系統工程技術領域中所必需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為主線,系統完整地介紹綜合布線系統的基本理論、綜合布線系統需求分析與設計、綜合布線工程的實施、工程監理、行業典型實例等內容。公司及施工人員必須具備相應施工資質。
4、了解產品,確定選擇原則
首先對所用產品進行了解,選擇性價比高的產品。二是要有一定的選擇原則。性能價格比方面選擇的線纜、接插件、電氣設備應具有良好的物理和電氣性能,而且價格適中;實用性方面,設計、選擇的系統應滿足用戶在現在和未來10至15年內對通信線路的要求;
[關鍵詞] 護士;垂直管理;人力資源
[中圖分類號] R197.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4(b)-0139-03
隨著國家衛生事業的改革和發展、醫學模式的改變、護理領域的不斷擴大以及社會對護理人員的素質要求和期望值的不斷提高,護理人員在醫療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現[1]。當前我國護理人員管理主要采用三種模式:第一種是科主任主導性、條割化管理,按科室對護理人力定崗定編;第二種是大病區分割模式,即由兩個及以上科室共用使用和管理相同的護理單元;第三種是護理部主導的“統一管理模式[2-4]”(即護理部-科護士長-護士長為主線的垂直管理模式)。前兩種模式主要是科主任統一管理護士單元的人力支出成本、編制及績效,護理部無權統一調配護理人力資源,造成全院各科室護理人力不能合理、有效使用[4];第三種模式通過護理部將護理人、財、物與責、權、利相統一,雖然使護理系統得到最優運轉[5],卻會造成護理部對護理資源的管理過于集權,護理與臨床相分割,無法滿足臨床對護理資源的實時變化需求;因此最大限度挖掘并合理使用護理人力資源,同時滿足臨床多變的護理需求,是現階段護理管理部門重視和思考的問題。經過不斷的摸索、實踐,我院對護理垂直管理體系進行了優化,提出了第四種“部分垂直管理模式”,通過試行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是高校附屬醫院,為區域性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全院共有41個臨床醫技科室,護理人員605名。職稱:主任護師、副主任護師18名,占2.98%;主管護師144名,占23.8%;護師及以下443名,占73.2%。學歷:本科及以上112名,占18.5;大專及以下493名,占81.5%;本研究選取我院2010年7月~2012年7月間招聘的工作年限≤3年的373名低年資護士作為研究對象,全部為女性,平均年齡(20.45±1.65)歲,納入護理垂直管理體系。
1.2 方法
1.2.1 實施低年資護理人員垂直管理模式目標 為了有效對全院護理資源統籌管理,同時不會造成護理與臨床相分割,對全院低年資的護理人員(即工作年限≤3年)進行垂直管理,并制訂護理部和臨床科室護士長對護理資源的調配權限,以實現全院護理資源的統籌配置,同時滿足臨床科室對所轄護理資源的微觀調整。
1.2.2 建立低年資護理人員規范化培訓制度 為低年資護理人員制訂系統性規范化培訓細則并進行培訓,內容包括職業素質、醫德醫風、臨床實踐、基本理論知識、基本護理技術、專科理論、專科技能、護理安全及護理工作站使用等。期間,由資深護師指導、協助低年資護理人員適應臨床工作環境及培養護理技能。依照技能培訓需要,資深護師與低年資護師一同確定學習目標,評價學習進度及目標實現程度,達到低年資護士自覺性建立,能夠執行常規護理患者、基礎護理、協助實施負責護理程序等目標。
1.2.3 實施低年資護士輪訓計劃 護理部根據臨床科室護理人力資源需求及科室流動床護比≥1∶0.4的原則,合作制訂、實施低年資護士輪訓計劃。為了實現全院護理人力資源的科學管理,對護理人員進行方便有效的調配,輪訓計劃的設置需護理部和臨床科室充分溝通后制訂,同時考慮以下綜合因素:臨床科室沒納入垂直管理系統的護理資源、各科室住院人數季節性變化、護理人員自身意愿等。
1.2.4 建立低年資護理人員綜合績效津貼考評機制 低年資護理人員績效津貼由基本工資和培訓津貼兩部分組成。基本工資由護理部統一制訂標準發放,培訓津貼由所在科室根據科室業務情況發放。同時,護理部每半年定期對低年資護理人員的輪訓情況、業務能力進行考核,根據考核結果調整低年資護理人員的基本工資;臨床科室護士長定期或不定期對輪訓的護理人員的工作表現及態度、業務能力、工作量大小等進行考核,作為發放培訓津貼的依據。通過建立護理部和臨床科室護士長對低年資護理人員綜合績效津貼考評機制,一方面有利于護理部對這部分護理資源的統籌調控和臨床科室的管理,也有利于發揮其工作積極性和創新性。
1.2.5 護理部對低年資護理人員統籌安排、宏觀調控 對完成規范化培訓及輪轉培訓計劃的低年資護士,護理部根據全院學科建設、臨床科室工作量和工作性質、輪訓期考評情況等調配護理人員,根據崗位需求和護理人員的能力,將“合適的人員”安排到“合適的崗位”,使護理人力資源得到有效應用,從而達到總量控制和有效配置;同時,護理部建立了低年資護理人員激勵獎懲制度和護理人員個人檔案動態管理制度等,對積極上進的低年資護理人員進行充分的培養,使其成長為醫院護理技術骨干,從而調動低年資護理人員的積極性,提高醫院護理隊伍的整體素質。低年資護理人員檔案動態管理制度記錄了護理人員簡歷、規范化培訓和輪訓考核情況、臨床業務技術工作、獎懲情況、護理差錯情況、出勤情況和臨床綜合評價等,作為低年資護理人員定崗、晉升、晉級等依據。實踐證實,通過這些措施,護理部能夠有效做到對低年資護理人員的動態性評價和統籌管理。
1.2.6 增設護理管理崗位 為了實施部分垂直管理系統,護理部需加強與臨床科室護士長的交流,溝通,保證護理資源在全院的有效調配、管控及垂直管理體系的可行性。在護理部-護士長為主線的管理模式上增設了兩個護理管理崗位,分別是護士長助理和護理質量監控員。護士長助理一方面協助臨床護士長做好低年資護士的帶教、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加強與護理部的溝通、協助工作;護理質量監控員則由退居二線的資深老護士長競聘上崗,其主要職責之一是對低年資護士的帶教情況和護理工作進行質量監督,并直接向護理部匯報,這不但有利于護理部對低年資護士資源的動態掌控,而且有利于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保障護理安全。
1.2.7 效果評價 對低年資護士實施垂直管理的效果評價利用住院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低年資護士工作滿意度兩項指標。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在參考國內相關文獻基礎上進行問卷設計[6-7],由3名護理、管理及語言專家進行效度評價,問卷內容效度系數為0.84。患者滿意度及低年資護士對工作的滿意度評分方法均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非常滿意”為5分,“滿意”為4分,“一般”為3分,“不滿意”2分,“非常不滿意”為1分。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3.0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實施低年資護士垂直管理的綜合成效
通過實施低年資護士垂直管理系統以來,共制訂相關制度8項,理順了護理部對這部分護理資源統籌調控,使醫院護理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全院在沒有增加新近護理人員情況下保證床護比達到1∶0.4;通過制訂護理部和臨床科室護士長的管理權限,減少了護理管理部門與臨床科室之間的矛盾和誤會,節約了醫院管理過程的內耗成本;通過對低年資護理人員的規范化培訓和輪訓,快速提高了護理技能,為醫院培養了多名護理骨干(組長、護士長助理);通過綜合績效津貼考評的實施,利用了經濟杠桿作用,充分調動了工作熱情和工作積極性,提供護理工作質量;獎懲機制和檔案動態管理制度的實施,使低年資護理人員更加重視自身知識的學習更新、工作質量和服務滿意度,從而形成良好的競爭激勵機制。
2.2 實施低年資護士垂直管理前后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實施低年資護士垂直管理后總體滿意度及各維度得分情況均優于實施前,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均P < 0.01)。見表1。
2.3 實施低年資護士垂直管理前后低年資護理人員對工作的滿意度
實施低年資護士垂直管理后低年資護理人員工作滿意度各項維度得分情況均優于實施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2。
3 討論
3.1 低年資護理人員垂直管理解決護理資源緊張和過剩的矛盾
2010年衛生部在全國衛生系統廣泛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要求床護比達到1∶0.4,使得醫院廣泛存在護理資源緊張的局面。同時,我國護理人力資源配置中也存在浪費現象,配置效率不高,表現為臨床不同時段護理人員過剩和缺乏并存[8]。國內有調查研究發現,臨床科室需配備人員的數目與目前實際情況存在一定差距,且醫院決策部門無法統籌全院的護理人力資源,調配時缺乏科學依據[9]。針對這一情況,研究人員提出了護理垂直管理體系,對護理人力資源進行全院范圍內科學宏觀調配,克服了傳統組織溝通不暢、決策遲緩等不足[10]。在本研究實踐中,發現全護理系統的垂直管理缺造成護理和臨床分割,為此提出了針對低年資護理人員的垂直管理系統,可最多限度地緩解護理人力資源缺乏或過剩的矛盾,且有利于護理和臨床溝通和綜合管理。
3.2 低年資護理人員垂直管提高患者滿意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低年資護理人員垂直管理系統后,住院患者對護理總體滿意度、病區管理、護患溝通以及護理操作技術4各維度的評分均顯著高于實施前。其中4個維度中住院患者對護理操作技術滿意度得分最高,顯示通過對低年資護理人員的規范培訓和輪訓,使其認識到自身必須有能力勝任各崗位護理工作,拓展護理人員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綜合素質,減少護理缺陷,從而改善服務質量;低年資護理人員垂直管理系統配套的績效津貼考評機制以及獎懲機制,增強了護士的主動服務意識,提高溝通能力,促進其與患者有效溝通,切實提高護理質量,并能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安全、滿意的服務。
3.3 低年資護理人員垂直管理提高護士對工作滿意度
隨著醫院實行市場經濟化運作以及醫患關系緊張,給低年資護理人員帶了了沉重的精神壓力和負擔,使護理隊伍離職人員增多,嚴重護理事業的穩定發展,也極大地提高了醫院的護理人員招聘、培訓及流失等人力資源成本[11]。本研究從工作負荷、工作認同度、家庭和工作的平衡、個人成長及發展和工資及福利5個維度反應護士對工作的滿意度。研究顯示實施垂直管理系統后低年資護士對工作認同度、個人成長及發展和工資及福利3個維度顯著增強,而工作負荷和家庭和工作的平衡沒有顯著變化。說明通過對低年資護理人員的垂直管理,通過系列人性化培訓制度,建立科學,公正,公開的績效考核制度,調動起工作積極性,增加其對工作的認同感,并將其實現人身價值的目標與醫院發展目標有機結合,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和滿足,減少護理資源流失。同時,有研究證明,醫務人員滿意度與患者滿意度之間存在直接的關系[12]。因此,建立護理資源的垂直管理系統也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低年資護理人員實施垂直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醫院多職能科室參與,并制訂落實相應的配套制度以保證其實施。實踐證明,實施低年資護理人員垂直管理可充分利用醫院緊張的護理資源,節約護理人力資源成本開支,提高護理質量和住院患者滿意度,同時也可提高低年資護理人員對工作的滿意度,最終促進護患關系[13-15]。該研究結果可為其他醫院在護理人力資源管理和人才資源成本控制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曾靜,廖志敏.雙因素理論在護理人員管理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10,(9),194-196.
[2] 趙玉沛,于曉初,吳欣娟.創新護理管理模式建立長效運行機制[J].中國醫院,2010,14(11):11-13
[3] 李楊.新醫改下護理發展對策[J].醫院管理雜志,2010,17(2):188-189.
[4] 丁玉蘭,孫靜,饒春梅.護理垂直管理體系下的人力資源管理方法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3):220-221
[5] 韓杰,田梓蓉,李飛.北京同仁醫院護理垂直管理的實施與發展[J].中國護理管理,2005,5(11):1055-1056.
[6] 邵文利,曹雪靜,趙素梅,等.某“三甲”醫院實施“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后患者滿意度調查[J].中國護理管理,2010,10(10):21-24
[7] 覃澤萍,彭翠香.146名低年資護士工作滿意度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教育,2012,9(4):174-176.
[8] 趙明,沈立萍.我院創建“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做法與成效[J].護理管理雜志2011,11(6):409-410.
[9] 李平,田曉麗,王仙園.以工作量為基礎配備護理人力的研究[J].護理學報,2006,13(1):79-80.
[10] 張成普,范玲.護理垂直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現代醫院管理,2008,2(23):44-45.
[11] 唐玉平.護理人力資源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32):7928-7929.
[12] 李忠民,劉娜.患者滿意度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33):321-324.
[13] 王自秀,韋宇寧,凌蕓,等.績效考核在呼吸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廣西醫學,2012,34(7)937-939.
[14] 孔群容,李么琴,伍少梅,等.護理組長在創優護理服務中的作用[J].現代醫院,2012,12(2):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