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資產價值確認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會計政策 經營成果 影響
新《企業會計準則》與原企業會計制度發生了大的變化:如大量引入公允價值的概念,更加注重財務人員的職業判斷,允許企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會計政策和方法對會計事項進行確認和計量等。而會計政策和方法的可選擇性將對企業的利潤將產生不同的影響。
學習和研究會計準則,規范、合理選用會計政策,從而客觀、真實地反映企業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成為財務人員的職責所在。筆者結合工作實踐,仔細研究了與企業經營管理相關的會計政策,尤其是可供選擇適用、且對企業經營成果有重大影響的幾項會計政策,提出一些見解和看法,以供參考。
一、關于固定資產的核算
1、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差異對利潤的影響
新《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當根據與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合理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合理確定在固定資產使用壽命期間內不同時期的折舊費用。
新《企業會計準則》并未就各類資產的使用壽命作出規定,而《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給出了各類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這就表明,企業在不低于《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定最低年限的標準上,可以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合理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對企業而言,折舊費屬于非付現成本。企業可以在稅法允許的范圍內,在能夠承受的經營壓力下,盡可能地縮短折舊年限,加速資產折舊,加大折舊費用,減少前期的利潤,將稅金負擔向以后年度轉移,從而減少現金流出,減輕資金壓力,降低資金成本。
2、修理支出的性質劃分對利潤的影響
新準則規定,確認固定資產應具備以下條件:與該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該固定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計量。同時也規定:固定資產的后續支出,符合上述確認條件的應當確認為固定資產,不符合的應當在發生時記入到當期損益。
新準則并沒有規定固定資產修理費用資本化和費用化的明確劃分標準。企業在實際操作中可以依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相關規定進行確認,即:“修理支出達到取得固定資產時的計稅基礎50%以上,修理后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延長2年以上”。滿足上述條件的修理費用開支,應當作為長期待攤費用,分期攤銷并允許稅前扣除。
由于新準則沒有明確大修理支出的性質劃分標準,而《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放寬了企業大修理支出費用化的條件,這將對經營成果產生不同的影響。企業可以工具自身經營管理需要,自主劃分修理支出的性質,在修理支出未達到資本化條件時,可直接記入當期損益,將稅務負擔向后期推移;則選擇將修理費用確認為資本性支出,或直接進行更新改造,增加固定資產價值,并將大修理或更新改造支出分攤在以后會計期間,從而減少當期費用,將經營壓力向以后期間轉移。
二、無形資產的核算
新《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企業自行開展的研究開發項目,應當區分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分別進行核算:研究階段的有關支出應費用化計入當期損益;開發階段的有關支出在滿足一定條件下可資本化,確認為無形資產。新準則對無形資產成本的確認較原企業會計制度發生了重要變動,具有著質的區別。
原企業會計制度對研究開發支出資本化的規定過于狹隘,在重視謹慎性原則的同時忽略了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應用,使得企業的研究開發支出全部記入當期損益,無形資產價值僅為取得時發生的注冊費、律師費等費用,導致無形資產的價值被嚴重低估。而新準則明確了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的劃分,對與無形資產有關的支出區分費用劃和資本劃進行處理,有利于企業正確計量資產價值,合理確認當期費用,同時,也為存在大量科研項目的企業自主進行科研項目的階段劃分,確認當期費用或無形資產價值提供了有利條件。
因此,對于每年都有大量科研經費投入的企業而言,合理劃分科技項目支出的階段,將對企業的經營成果產生重大影響:在經營環境寬松、經營壓力小,有足夠資金支持科技投入的情況下,可以多選擇些計劃性和探索性的項目,加大研究階段的開支,直接記入當期損益;反之,應減少科研階段的支出,將資金更多的投向那些進入開發階段,很有可能產生成果,并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項目,從而將研發支出記入無形資產價值。
三、借款費用的核算
新準則在借款費用方面與原會計制度發生了重大的變化:1、擴大了允許資本化的資產范圍;2、擴大了允許資本化的借款范圍,即:為購建或生產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而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費用也允許資本化,計入相關資產成本;3、改變了借款利息資本化金額的計算方法,即對于專門借款發生的利息費用允許全部資本化,但需要扣減尚未動用的專門借款存入銀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進行暫時性投資取得的投資收益,這一規定避免了專門借款利息費用在資本化和當期費用化之間調整的可能性。
需要指出的是,新準則允許將購建或生產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占用的一般借款利息資本化,卻未就企業確定是否占用一般借款作出相關規定,這就給企業自主劃分資本性支出的資金來源提供了可選擇性,即:在企業資本性支出超出專門借款金額,企業也存在一般借款的情況下,超出專門借款的資本性支出的資金來源劃分就存在兩種選擇:第一種選擇是確認為首先動用企業自有資金用于資本性支出,不足部分才占用到一般借款,企業一般借款利息較少或沒有被資本性支出占用,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將更多或全部記入當期損益,從而降低企業的當期利潤;另一種選擇是確認為超出專門借款的資本性支出首先動用了一般借款,不足部分才占用到企業自有資金,企業一般借款的利息更多或全部資本化,其余部分記入當期損益,從而減輕了企業當期的經營壓力。
四、金融資產的核算
金融資產是新準則新增加的內容,新準則規定,企業應當將持有的金融資產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部分金融資產的分類完全取決于管理當局的意志,且分類的不同對企業各期的利潤將產生直接的影響。
按新準則規定,一些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基金等,既可被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也可以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一項金融資產被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后,不能再重分類為其他金融資產,即其公允價值的變動只能計入當期損益,其他金融資產也不能再重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一項金融資產被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其公允價值的變動暫不計入當期損益,而是計入所有者權益。只有在處置該項金融資產時才轉回當前損益。這就表明,若企業將一項金融資產劃分至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其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的差異在持有期間不會影響企業的利潤,只有當其部分或全部處置時,才會轉回到當期利潤中,對企業當期的經營成果產生相應的影響。
五、營業外收入的核算
原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對企業接受捐贈資產價值的處理方法是,先通過“待轉資產價值”科目核算,在計算繳納所得稅后最終轉入“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新《企業財務通則》第十七條對企業資本公積作出了新的規定:“對投資者實際繳付的出資超出注冊資本的差額(包括股票溢價),企業應當作為資本公積管理。經投資者審議決定后,資本公積用于轉增資本。國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新會計準則沒有設置“待轉資產價值”科目,也沒有要求最終計入“資本公積”科目。因此,新準則關于企業接受捐贈資產價值的核算規定較原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具體如下:
1、取消科目,在企業接受捐贈資產價值的會計處理上改變思路
新會計準則不僅取消了“待轉資產價值”科目,取消了通過“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核算的要求,而且整篇準則沒有出現“待轉資產價值”、“接受捐贈貨幣性資產價值”和“接受捐贈非貨幣性資產價值”等相關概念。新準則不僅取消了對企業接受捐贈資產價值“待轉”的概念,而且改變了原企業會計制度對該問題的核算思路。今后不再對接受捐贈資產區分是否“待轉”的問題,不再將企業接受捐贈資產的價值通過“待轉資產價值”科目核算。
2、改變去向,計入損益
新準則改變了原會計制度將接受捐贈資產價值最終計入“資本公積”的規定,并在新準則附錄《會計科目和主要帳務處理》中對“營業外收入”科目增設“捐贈利得”明細科目,規定將企業接受捐贈資產的價值作為“捐贈利得”直接計入“營業外收入”。這一會計處理方式的改變對企業的經營成果將產生很大的影響。
一、顧客資產的會計確認
(一)顧客資產會計確認的必要性 一是對顧客資產進行會計確認,使其能在會計報表中顯示,是企業信息真實、完整的反映。企業顧客資產的作用之一是可以向市場或投資者傳遞企業未來發展潛力的信息,向股東傳遞企業的經營信息,但由于顧客資產目前還沒有被正式列入到會計報表科目中,故使企業的發展和經營情況還不能真實完整的反映。二是對顧客資產進行資產確認,使其在會計報表中得以體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企業價值的損失。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兼并或合并會時常發生,但在合并或兼并過程中,進行財產清查時,缺少對顧客資產價值的評估,使企業的價值受到很大損失,特別是服務性企業,這類企業實體資產價值相對較少,企業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擁有一群穩定的客戶上。只有對顧客資產進行確認,才能實現企業資產價值最大化。三是對顧客資產進行會計確認是顧客資產會計計量與核算前提和基礎。只有在確認了顧客資產之后,才能使顧客資產的會計核算、信息披露更加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經營績效和未來發展潛力,使顧客資產管理和實踐成為可能。
(二)顧客資產會計確認的依據一是顧客資產符合會計理論上資產的定義及其基本特征。《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關于資產的定義為:“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顧客資產符合其成為資產所具備的三個基本特征:第一,顧客資產是可被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資源。顧客資產所表現的是企業與顧客一種長期穩定的商業關系。雖然企業不能對顧客人身自由進行控制,但是企業可以通過獨道的營銷策略及管理方式與顧客建立長期的關系,使顧客形成對企業強烈的忠誠。忠誠的顧客一般情況下不會隨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質的改變,因此企業正是通過保持與顧客長期穩定的顧客關系,使顧客能長期為企業帶來利益。第二,預期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企業利潤來源之本在于顧客的購買,企業各種管理與營銷策略的最終目的都是保持老顧客、吸引新顧客使得企業的有形產品、無形產品和服務得以盡快實現銷售,為企業產生經濟利益。第三,是由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顧客資產的實質是企業與顧客長期穩定的顧客關系,這種關系是企業過去通過自己的努力、花費一定的成本取得的。而且,顧客資產所界定的范圍并不是所有顧客,而是與企業發生過交易行為且忠誠于企業的長期穩定的顧客。
二是顧客資產滿足資產確認的兩個條件。第一,與顧客資源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由于顧客資產是指對企業忠誠、穩定的長期顧客,企業通過相應的營銷策略保持這部分顧客重復購買企業產品或接受企業勞務。而且,老顧客的口碑宣傳會吸引一批新顧客成為企業產品或服務的購買者。顧客資產為企業直接或間接地增加流入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潛力是顯而易見的。第二,顧客資產的成本是能夠可靠計量的。首先,企業取得和維護顧客要付出成本,這些成本是企業獲得顧客資源的基礎,其實際發生的成本企業是能夠可靠計量的,從而也使顧客資源的價值具有可計量的屬性。另一方面,顧客資源的價值具有未來的創利能力,表現為企業未來現金流的流入,是可能通過一定的方法折算為現值的。
三是顧客資產會計確認的方式。《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規定:符合資產定義與資產確認條件的項目,應當列入資產負債表進行確認;符合資產定義但不符合資產確認條件的項目,不列入資產負債表。但根據其重要性,可以選擇在報表的附注中加以說明。雖然顧客資產符合會計準則中資產的基本特征與確認條件,但與傳統的資產相比仍具有其特殊性,如:所有權的不完全排他性、部分顧客價值計量的不確定性等,因此在確認方式上企業應根據不同狀況進行選擇。學者普遍認為顧客資產是企業所有顧客終身價值折現現值的總和,其計量的對象主要包括兩部分,即:企業已獲得的現有顧客和未來潛在的顧客的價值。現有顧客的價值是顧客在過去時間內產生的收益與花費的成本的比較。企業現有顧客購買行為的數據和信息是較易掌握的,由此能夠較為準確的計量現有顧客的利潤貢獻和終身價值。如:企業為獲取或維系顧客資源花費的成本是可以可靠計量的。遵循重要性與計量可靠性原則,現有顧客資產價值應列入資產負債表中進行確認。對未來潛在顧客的價值,因其未來顧客購買行為和特征較多依賴于企業的預測,其準確性和可靠性難以把握,其價值根據現有的條件很難可靠地計量,依據重要性原則,這部分顧客資產的價值應在報表的附注中加以確認說明。
二、顧客資產的會計計量
(一)顧客資產會計計量方法顧客資產計量是將符合確認條件的顧客資產登記入賬并列報于財務報表而確定其金額的過程。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企業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采用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等計量屬性。企業對其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應根據要素的特性及適用的條件選擇其計量屬性。目前研究結果中,對顧客資產的計量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原則的作業成本法,另一種是以現值為計量原則的收益法。運用作業成本法進行計量時,按照歷史成本原則核算企業在向顧客銷售產品、提供服務過程中的成本費用,計算向各個顧客銷售產品、提供服務所消耗的企業資源。其賬面價值為實際成本減去提取相應折舊及資產減值后的余額。其特點是:所計量顧客資產的收入及成本是對“過去”的記錄。顯然,作業成本法計量下所反映的是顧客資產的歷史信息。顧客資產最顯著的特點是能為企業帶來未來的收益能力,雖然作業成本法提供的歷史信息能為未來收益預測提供可靠的數據來源,但它沒有反映出顧客資產的本質特點,掩蓋了其真實的價值。由此可見,運用作業成本法在計量顧客資產時有一定的局限性。收益法計量是對企業顧客資產未來的盈利能力進行分析評估,通過估算被評估顧客的收益期和收益額,選擇適當的折現率,將未來收益折算成評估基準日的現值,用各期未來收益現值累計額作為顧客資產的價值。采用收益法對顧客資產進行計量能夠全面地反映出顧客資產的本質特性,與作業成本法相比收益法更適合用于計量顧客資產的價值。
(二)收益法下顧客資產會計計量顧客資產能為企業帶來未來收益的特點要求采用收益法對其進行計量,國內外學者也普遍認為顧客資產應該采用收益法,并在此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最具指導意義的為學者Dwyer (1989)提出的CLV(顧客終身價值)預測模型,后來提出的計算CLV的各種計量模型都是在他的預測模型上進行的拓展與深化。
1996年Reichheld從財務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計量CLV模型,開辟了顧客資產進行會計計量的新視角,為顧客資產進行會計核算奠定了基礎。Reichheld認為:顧客終身價值是指在維系顧客的條件下企業從顧客持續購買中獲得的利潤流的現值,其值主要受三個因素的影響:(1)顧客因購買給企業創造的邊際貢獻。(2)企業持有顧客的時間長度。(3)折現率。計量公式為:
CLV=ai×(1-d)-i (1)
利用Reichheld模型計量顧客資產價值時,主要涉及ai、n、d三個影響因素參數,因此,顧客資產會計計量的主要任務就是確定ai、n、d的值。ai為顧客在企業持有時間內帶來的凈收益(顧客購買創造的邊際貢獻),可以依據企業在第i年內來自顧客的利潤減去為之付出成本計算獲得;n為顧客生命周期即企業持有顧客的時間,主要根據企業、顧客及環境等因素預測企業預計能持有顧客的年數;d為折現率, 顧客資產屬于無形資產,我國目前對無形資產價值評估時確定折現率最常用的方法是行業平均資產收益率法,即將被評估企業所在行業的平均資產收益率作為折現率, 因此,在計量顧客資產價值時可嘗試引用行業的平均資產收益率作為折現率。
將顧客資產進行會計計量從理論上是滿足會計要素確認及計量的基本條件及原則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研究的不足之處表現在:第一,本文只是在總結前人研究結論的基礎上,從財務會計的角度理論上對顧客資產進行確認及計量進行的探討。至于能否將顧客資產納入企業會計中進行計量,還有待于進行實證研究。第二,顧客資產能為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對其進行計量核算時考慮的因素不可能僅僅局限于模型上提出的因素。第三,本文所采用Reichheld計量模型中包含的參數的確認到目前并沒有統一、明確的確認方式,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第四,會計是以貨幣為單位計量企業的經濟業務,而顧客資產價值很大一部分為非貨幣性價值,這一部分價值是無法從會計上得到計量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捐贈 會計制度和準則 所得稅法
企業接受捐贈的資產包括貨幣性資產和非貨幣性資產。所得稅法規定,企業接受捐贈的貨幣性資產,須并人當期的應納稅所得,按其入賬價值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而對于企業接受捐贈的非貨幣性資產,稅法規定的入賬價值和按會計制度及會計準則規定確定的入賬價值不同,所得稅計繳規定也有不同。由于對于企業接受捐贈的貨幣性資產。稅法規定的入賬價值即計稅價值和會計準則及會計制度規定的入賬價值是相同的,皆為實際收到的貨幣性資產的金額,不存在所得稅計繳的調整。
一、會計與稅法的第一次對接
1997年國家稅務總局下發的財稅字[1997]77號文件中有關規定:納稅人接受捐贈的實物資產。不計人企業的應納稅所得。企業出售該資產或進行清算時,若出售或清算價格低于接受捐贈時的實物價格,應以接受捐贈時的實物價格計入應納稅所得或清算所得;若出售或清算價格高于接受捐贈時的實物價格,應以出售收入扣除清理費用后的余額計人應納稅所得或清算所得,依法繳納所得稅
根據稅法的這些規定,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接受的非貨幣資產捐贈時,應當按照確定的價值,借記“庫存商品”、“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長期股權投資”等科目,按應支付的相關稅費,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一般納稅人如涉及可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的,按可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借記“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科目;按照確定的價值與現行所得稅稅率計算的未來應交的所得稅。貸記“遞延稅款”科目,按照確定的價值扣除其與現行所得稅稅率計算的未來應繳的所得稅后的余額,貸記“資本公積一接受捐贈的非現金資產準備”科目。接受捐贈非現金資產準備不能用于轉增資本。
二、會計與稅法的第二次協調
2003年4月,國家稅務總局了(關于執行(企業會計制度)需要明確有關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規定企業接受捐贈的非貨幣性資產,須按接受捐贈時資產的人賬價值確認捐贈收入,并人當期應納稅所得,依法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企業取得的捐贈收入金額較大,并入一個納稅年度繳稅確有困難的,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確認,可以在不超過5年的期間內均勻計人各年度的應納稅所得。按照會計制度及相關準則規定,企業接受捐贈取得的資產,應按會計制度及相關準則的規定確定其入賬價值。同時,企業按稅法規定確定的接受捐贈資產的入賬價值在扣除應交納的所得稅后,計人資本公積,即對接受捐贈的資產,不確認收人,不計人企業接受捐贈當期的利潤總額。企業接受捐贈的固定資產,可按稅法規定扣除其所計提的折舊。
根據所得稅法的上述變化。企業會計制度對于接受捐贈非貨幣性資產的核算,本次調整最明顯標志設置了“待轉資產價值”科目。企業接受非貨幣性資產捐贈時按確定的入賬價值,借記“庫存商品”、“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按稅法規定的計稅價值貸記“待轉資產價值一接受捐贈非貨幣性資產價值”科目,按應支付的相關稅費,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一般納稅人如涉及可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的,按可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借記“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科目。同時,企業按稅法規定確定的接受捐贈資產的入賬價值在扣除應繳納的所得稅后,計入資本公積。不計人企業接受捐贈當期的利潤總額。
例、某企業2005年接受捐贈材料一批,發票上注明價款10000元,稅金1700元;接受捐贈不需安裝的設備一臺,發票上注明價款100000元,稅金17000元,企業另支付運雜費1000元。接受捐贈原材料按稅法規定的入賬價值包含材料價款和進項稅,合計為117000元,按會計準則及會計制度規定的入賬價值不應包含進項稅17000元,會計分錄為:
借:原材料10000(按會計制度及準則確定的入賬價值)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1700
貸:待轉資產價值――接受捐贈非貨幣性資產價值11700(按稅法規定的計稅價值)
接受捐贈不需安裝的設備按稅法規定的入賬價值包含設備價款和進項稅為117000元,按會計準則及會計制度規定的入賬價值還應包含運雜費1000元,會計分錄為:
借:固定資產118000(按會計制度及準則確定的入賬價值)
貸:待轉資產價值一接受捐贈非貨幣性資產價值117000(按稅法規定的 計稅價值)
銀行存款1000
年末,應對接受捐贈的資產進行納稅調整處理,企業接受捐贈資產應計入應納稅所得額的金額為128700元(117000+11700),本期應交所得稅應計算如下(假設適用稅率為33%):
本期應交所得稅=128700×33%=42471(元)會計分錄為:
借:待轉資產價值――接受捐贈非貨幣性資產價值128700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42471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86229
假設企業申請將接受捐贈的非貨幣性資產128700元,在5年內分期平均計人各年度應納稅所得額,已經主管稅務機關批準,企業不存在其他的納稅調整事項。那么從2005年至2009年,企業每年應轉銷的待轉資產價值應為25740元(128700÷5),每年應轉入“資本公積~接受捐贈非現金資產準備”的金額為17245.8元(25740-25740×33%),每年接受捐贈非貨幣性資產應交所得稅=128700÷5x33%=8494.2(元)會計分錄為:
借:待轉資產價值――接受捐贈非貨幣性資產價值25740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8494.2
資本公積――接受捐贈非現金資產準備17245.8
三、會計核算方法的調整回歸
2007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會計準則體系。新會計準則沒有對企業接受捐贈資產價值如何核算作出明確的規定,但取消了原先設置的“待轉資產價值”科目,取消了通過“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核算的要求,“資本公積”科目核算的內容不包含捐贈資產價值。而在新會計準則附錄《會計科目和主要帳務處理》的“營業外收入”科目下設置了“捐贈利得”的明細科目。以上變化說明今后不再對接受捐贈資產區分是否“待轉”的問題,不再將企業接受捐贈資產的價值通過“待轉資產價值”科目核算。企業接受捐贈資產的價值作為“捐贈利得”直接計入“營業外收入”。這樣的會計處理與稅法對此問題的處理保持了一致,企業今后無需再對接受捐贈資產進行納稅調整的會計處理。
1.1借方余額觀
資產定義的借方余額觀是由美國會計師協會(美國執業會計師協會的前身)所屬的會計名詞委員會在其頒布的第1號《會計名詞》(1953)中提出來的。該公告認為:“資產是由借方余額所體現的某種東西。這一借方余額是按照公認會計原則或規則從結平的各賬戶中結轉過來的,前提是這一借方余額不是負值。作為資產,它代表的或者是一種財產權利,或者是所取得的價值,有的則是為取得財產權利或為將來取得財產而發生的費用支出”。這一認識的基本特征是將資產視為借方余額的體現物。據此,不僅借方余額所體現的應收賬款、存貨、設備、廠房等要確認為資產,而且由借方余額所體現的遞延費用等項目也可以確認為資產。顯然,這種觀點只是從會計結賬技術的角度來理解資產,很難說是在描述資產的性質。
1.2未消逝成本觀
未消逝成本觀是對資產性質的早期描述。美國著名會計學家佩頓和利特爾頓在《公司會計準則導論》(anintroductiontocorporatestandard)(1940)中明確提出了未消逝成本觀。他們認為:“成本可以分為兩部分,其中已經消耗的成本為費用,未耗用的成本為資產”。也就是說,他們認為資產是營業或生產要素獲得以后尚未達到營業成本和費用階段的那部分余額,是成本中未消逝的那部分余額。顯然,這種觀點同歷史成本會計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它著重從會計計量的角度來定義資產,強調了資產取得與生產耗費之間的聯系。
1.3經濟資源觀
經濟資源觀是關于資產定義的頗具影響的一種觀點。1957年,美國會計學會發表的《公司財務報表所依恃的會計和報表準則》中明確指出:“資產是一個特定會計主體從事經營所需的經濟資源,是可以用于或有益于未來經營的服務潛能總量”。對資產的這一認識,第一次明確地將資產與經濟資源相聯系,雖然它并未正面提到無形資產的內容,但這一定義至少可能將無形資產包納其中。另外,它也明確了資產與特定會計主體之間的關系,即特定會計主體能夠借助資產業從事未來經營。1970年,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在其的第4號公告中提出了一個資產定義:“資產是按照公認會計原則確認和計量的企業經濟資源,資產也包括某些雖不是資源但按照公認會計原則確認和計量的遞延費用”。這一定義雖然明確指出資產的實質是經濟資源,接受了“經濟資源”這一新認識,但它卻認為,經濟資源應否視為資產,取決于公認會計原則的確認和計量標準,這就把資產的實質與資產的確認和計量之間的主從關系顛倒了。
1.4未來經濟利益觀
目前比較流行的資產定義體現了未來經濟利益觀的觀點。1962年,穆尼茨(moonitaz)與斯普勞斯(r.t.sprouse)在《會計研究論叢》第3號——《企業普遍適用的會計準則》這一文獻中明確提出:“資產是預期的未來經濟利益,這種經濟利益已經由企業通過現在或過去的交易獲得。”現在的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第6號(sfacno.6)中提出:“資產是可能的未來經濟利益,它是特定個體從已經發生的交易或事項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
未來經濟利益觀認為,資產的本質在于它蘊藏著未來的經濟利益。因此,對資產的確認或判斷不能看它的取得是否支付了代價,而要看它是否蘊藏著未來的經濟利益。在現實中,雖然成本是資產取得的重要證據之一,而且成本還是資產計量的重要屬性,但是,成本的發生并不一定導致未來的經濟利益,而未來經濟利益的增加也并不必然會發生成本,例如,業主投資、接受捐贈等。所以,未消逝成本觀將未耗用的成本看成是資產,視資產為成本的組成部分,是不切實際的。而經濟資源觀強調資產的經濟資源屬性,把一些不是經濟資源但有助于實現未來經濟利益的或減少未來經濟損失的項目如某些備抵項目排斥除在資產之外。未來經濟利益觀則將這些項目合乎情理地包括在資產之中。因此,我們說未來經濟利益相對于其他觀點來說更加全面、合理。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2006)規定:資產是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這種定義突出了以下特點:
(1)資產的經濟屬性即能夠為企業提供未來經濟利益,這也是資產的本質所在。也就是說,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要成為資產,必須具備能產生經濟利益的能力。
(2)資產的法律屬性即必須是為企業所控制,也就是說,資產所產生的經濟利益能可靠地流入本企業,為本企業提供服務能力,而不論企業是否對它擁有所有權。
2不同的計量模式體現出資產的不同屬性
計量是指會計要素量化的過程和方法。也就是對資產加以量化表述的理論依據與具體方法。它涉及到計量屬性與量度單位的選擇。計量屬性解決“計量什么”,而計量單位解決對選定的計量屬性“用什么計量”。計量屬性與計量單位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計量屬性是內在的,根本的問題,計量單位是外在的、形式的問題,計量單位的選擇隨計量屬性的變化而變化。由于不同的計量模式體現出資產的屬性不同,會造成資產的價值差異較大。因此,根據資產的定義、屬性選用恰當的計量模式計量資產的價值就尤為重要,它不僅僅在于是否能真實地反映資產的價值,而且還影響到其提供的會計信息是否有用。現行的會計計量屬性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成本;現值;公允價值;攤余成本。目前,主要運用的會計計
量模式主要有四種: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價值、現值。
(1)歷史成本法體現資產的屬性是資產投入價值,即過去形成資產投入的成本或者費用作為資產的價值。其弊端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生產率的提高,名義貨幣發生變化的話,從根本上動搖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基礎;(2)重置成本法計量模式表現出資產的屬性是資產重置價值,即資產按照現在購買相同或者相似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3)公允價值計量法體現資產屬性是資產交換價值,即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4)在現值計量模式下,資產的屬性體現是資產在用價值,指資產按照預計從其持續使用和最終處置中所產生的未來凈現金流入量折現的金額。從現行的資產定義來看,現值計量模式最符合資產的定義及屬性。
3現行的計量模式與資產定義、屬性之間的矛盾
新企業會計準則的實施,一方面體現了國內會計準則和國際準則的趨同更近了一步,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機遇;另一方面,其巨大的變化給傳統的會計模式帶來了強烈的沖擊,公允價值的應用就是其中一例。在38項會計準則中,有近50%的準則要求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公允價值的廣泛應用,無疑成為了新會計準則實施中的焦點之一。目前,對于公允價值的認定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存在活躍、公開的市場價格,則以該價格為標準確認的價值即為公允價值如果資產交易或負債清償的標的存在著活躍的、公開的交易市場,在市場綜合因素的影響和行業規范的制約下,其交易價格的形成基本符合“公平、熟悉、自愿”的前提,因此具備“公允”的要求,可以作為公允價值的確認標準。這種公允價值的獲取途徑是比較便利和直接的,并且易于交易方接受并獲得關注者認可,可以說是公允價值確認的理想狀態。(2)不存在活躍、公開的市場價格,則在多方詢價的基礎上,采用適當的估值方法,或由評估機構評估,作為確認公允價值的基準如果資產交易或負債清償的標的不存在活躍的、公開的交易市場,可以采用適當的估值方法,搭建相應的數據模型并選用適當的參數,參照各方詢價因素,結合現金流量折現、期權定價等方法確認公允價值。(3)不存在活躍、公開的市場價格,交易標的也不適宜進行評估,并且進行多方詢價存在困難的,可以參考同類交易的市場價格,作為確認公允價值的基準在這種方式下,同類交易標的價格無法由市場直接獲得,因此只能用類比的方式,采集同類交易價格,作為估值的依據。這樣,如何選擇確定同類交易就成了公允價值確認的關鍵。同類交易不僅要求選取物與標的具有物理上的同質性,同時其實施載體各要素也應具備可比性,比如期望現金流、期限等。這樣,現行會計計量模式是一種以公允價值為主體,多種計量模式并存的混合計量模式,因此,體現出資產屬性也是多種多樣的,既有歷史成本、重置價值。也有公允價值、可變現凈值、現值等。而現行的資產定義為,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其本質特征“未來經濟利益”,因此,資產的價值不是以企業現有的資產為基礎,也不認可投入成本,決定資產價值取決于未來持續的現金流及盈利能力,根據資產的屬性其計量模式就是現值,因為只有能現值反映企業未來的產出,最恰當地反映未來經濟利益的計量屬性。其他的計量模式均不符合資產的定義及屬性,只有在這一屬性無法滿足可靠性和可驗性的要求,在具體會計實務往往是從投入成本的角度考慮,采用其他的替代計量屬性,但也要求排除人為估計等因素干擾,客觀、真實的反映資產的內在價值。這就進一步說明了現值是資產真實價值的最近似的反映。不同方法對資產計量的結果都是對資產現值的代替。因此,根據資產的屬性采用的計量模式應該是現值或者是以現值為代表的現值混合計量模式。而不是現在采用的公允價值計量模式。
4資產概念的重新定義
由于企業的資產形態千差萬別,資產的特性各有不同,因此現行的資產概念的局限性日益凸顯:(1)現行的資產定義不能反映企業整體資產價值。企業的資產包括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現行資產的屬性僅對有形資產進行了反映,而對在企業經營起著重要作用的無形資產去未予反映,主要是因為1.無形資產難以用貨幣明確計量;(2)現行資產觀認為資產都應該是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所取得的。即使企業擁有了某項未來經濟利益,如果沒有明確的交易或事項,也不能確認為資產。這使得自創商譽被排除在企業資產之外,從而使企業的無形資產未能得到真實的反映。換而言之,現行會計計量僅反映有形資產價值或企業整體資產的一部分。因此,提供的相關信息無用。特別需要說明,社會經濟發展到今天,新經濟時代已經到來,企業的類型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傳統企業主要制造業為主,以生產、銷售商品為經營方式賺取利潤,資產形式主要是有形資產;而知識類企業主要以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務獲得利益,一般不進行生產、制造,其資產形式主要以無形資產為主,表現在:品牌、經營理念、管理制度、營銷方式、人力資源等,以微軟、思科、搜狐、網易等信息技術為代表企業,其無形資產是企業的核心資產,并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無形資產的價值日趨重要,如按傳統會計理論計量這類企業資產價值大打折扣,使企業的內在價值未能得到完全的反映。因此,我們認為,自創的無形資產必須要計量;(3)現行資產的概念不能完全反映資產的本質特征。企業資產形態盡管千差萬別,但從發揮作用來看,可分為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經營性資產直接創造企業的未來經營利益,即未來的現金流入,而非經營性資產一般不產生現金流入,甚至是現金流出,因此,如果用現行資產概念度量非經營性資產的話,從理論上講,非經營性資產不是資產,則與資產存在的實際狀態不符;如果用現值計量非經營性資產的價值的話,則非經營性資產會出現負數,顯然不符合資產邏輯。因此,對非經營性資產不能用現值計量,對應的資產屬性則不是未來經濟利益,而是它的服務作用和其提供的利用的功能,因此其計量的方法應根據資產的不同屬性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計量,由于資產在不同時點上具有不同的價值差異,不同時點上的資產不具有可比性、可加性,因此,對于采用歷史成本法計量的資產價值,應采用技術方法折算出時點價值,從而保證資產的可比性、可加性。從這個意義上講,現行的資產定義應予以修正為:企業過去的形成,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或服務利用的資源。其具有以下特征:(1)資產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或服務上利用;(2)資產應為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3)資產是由企業過去形成的。它的優點在于:(1)擴大了資產的范圍。修正后資產概念的范圍包括企業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客觀地反映了企業整體資產價值;(2)修正后資產概念的本質特征包括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其形成的計量方法可以采用多種計量模式,從而形成了以現值計量方法計量經營性資產,用其他計量方法計量非經營性資產的現值混合計量模式,解決了現行的一種資產屬性采用多種計量模式反映的弊端,修正后的資產觀認為,資產的概念應依據資產在企業的本質特征及功能予以反映,對能創造未來經濟利益的應持未來經濟利益觀,對不能產生未來經濟利益的資產來說,顯然未來經濟利益觀是不成立的,應根據資產提供的服務和功能定義最為恰當,并可以采用除現值以外的方法予以計量。修正后的資產定義使資產屬性與計量模式之間形成了嚴密的邏輯關系,客觀、真實地反映出企業的整體資產價值。
5結論
總之,資產的屬性要求其計量的方法合理地、客觀地反映其真實價值,資產的屬性與計量模式存在一致性、相關性,會計計量的本質就是準確、完整地反映企業的內在價值,資產的屬性與計量模式的匹配,是會計學的重大問題,是值的我們認真研究和探索的。
關鍵詞:資產減值;會計處理;解決措施
一、資產減值具體適用范圍
資產減值的具體使用范圍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分別是對子公司、聯營企業以及合資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成本模式進行后續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固定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無形資產,商譽等。
二、資產減值的確認標準
在對資產價值損失進行確認時,通常有三種標準,分別是永久性標準、可能性標準和經濟性標準。永久性標準是指預計未來時期內資產減值不能進行恢復,這種情況下,資產價值損失才能進行確認。可能性標準是對可能出現的資產減值損失進行確認。經濟性減值在可回收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時候就要進行確認,計量的基礎相同。
三、資產減值的計量
在現行的會計實務和財務報告中,存在著多種資產減值計量方式,在實務和理論上都得到普遍認可的計量方式有幾下幾種,分別是歷史成本計量,現行成本計量,現行市價計量,可變現凈值計量以及使用價值計量。
四、我國資產減值會計處理中存在的問題
1.資產減值規范方面存在的問題。對長期資產減值情況進行處理的時候,要對賬面價值和可收回金額及性能比較,在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時候要進行減值準備的計提,對于我國的上市企業來說,在對長期資產進行減值準備計提的時候,雖然在會計政策中對賬面價值和可收回金額進行了比較,但是,對可收回金額的確定存在著比明確的問題,這種情況下計提價值準備并不科學,沒有理論依據。
2.資產減值準備的信息披露不夠完善。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對資產價值信息的披露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因此,在工作中出現了很大的漏洞。在存貨準則中,對披露方面只要求對當期計提和當期收回存貨跌價準備以及計提方法進行了要求,固定資產準則只要求披露當期確認值和當期轉回的固定資產減值損失。對投資和無形資產方面,披露只對當年計提減值準備情況進行了要求。在報表中沒有對數據的來源進行充分的說明,這樣就使得計提數據的可靠性受到了質疑。在利潤表中,資產減值損失確認的損失沒有得到明確的反映,而且出現了不明確的情況,這樣就會導致使用者對利潤表的真實性存在疑問。資產減值損失對利潤的影響只在幾個不同的損益類賬戶明細賬能夠體現,既有營業內的資產價值損失,也有營業外的資產價值損失。在企業利潤表中,計提和轉回資產減值損失對企業利潤影響非常大,因此,很多企業為了避免繳納更多的所得稅費用,就利用資產價值損失來做文章,這樣導致國家稅收出現了明顯減少的情況。
3.會計人員素質和會計職能的制約。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對資產價值進行確認和計量時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對企業的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和綜合素質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的會計人員在工作中做出的任何一個決定對整個企業的經濟效益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企業會計人員的素質要不斷提高,在綜合素質方面要有很大的進步,對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會計人員在工作中要不斷積累經驗,同時,要不斷豐富自己,這樣能夠在繁雜的工作中做出更好的判斷。資產減值問題涉及的面非常廣,因此,在工作過程中要面對的問題也非常多,這樣對會計人員的素質就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對會計準則和會計處理方法進行很好的掌握,這樣才能保證工作質量。但是,在很多的企業中,會計人員的素質存在著參差不齊的問題,這樣就使得資產減值計提和轉回方面存在很大問題,將會限制資產價值會計準則得到更好的應用。
4.對企業業績考察的不規范。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對當期經營效益問題比較重視,并且以當期的經營成果作為企業進市和退市的依據,國家的企業會計準則對經營出現問題的上市企業退出股市有明確的規定,在經營過程中出現連續三年的虧損要進行退市,因此,很多的上市企業為了不退出股市,對會計政策變更進行了利用,計提了巨額的資產減值準備,這樣釋放了經營的壓力,但是,對企業未來的發展影響非常惡劣。
五、我國資產減值會計完善和發展的對策
1.加強資產減值準備審計。在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時候,會計人員要做出合理的估計,通過分析和判斷,在這個過程中會計人員要投入很多的主觀因素,因此,在計提過程中風險比較大,為了避免出現錯誤的情況,會計報表要由注冊會計師來進行審計。在進行審計時,注冊會計師要根據相關的程序和方法對資料和計提方法進行合理性分析,然后對其是否正確進行明示,然后出具審計的證據,這樣能夠保證資產減值損失的可靠性和充分性。被審計單位對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出現不合理的情況,在審計報告中,注冊會計師可以出具保留意見。對存在的客觀數據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因素的情況,注冊會計師是無法對被審計單位的資產價值準備合理性進行明確,因此,在審計報告中要進行揭示,這樣能夠對信息使用者以警示。
2.建立健全信息市場與價格市場。我國在資產信息和價格市場方面存在著不健全的問題,對各種資產的最新市價不能定期和及時進行公布,這樣就使得資產價值會計在操作性方面出現了比較差的情況,健全和完善信息和價格市場對實施資產減值會計是重要的保障。信息價格市場的建立能夠將各項資產的公允價值和市場價值進行體現,這樣企業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資料,對資產計提價值準備也能做到有據可依,提高了資產減值損失的可操作性。
3.提高會計職業判斷水平。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要保證其在會計專業知識方面水平非常高,同時,在綜合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以及經驗方面要非常好,這樣對減值準備進行計量時,能夠保證會計人員主觀因素的正確性。提高會計報表的質量,能夠為企業未來的發展做出貢獻,同時,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的會計記錄在會計報表中能夠進行反映,因此,會計報表也是使用者對企業的資產情況進行掌握的重要途徑,這樣對會計人員的各方面情況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會計人員要不斷的豐富自身,這樣能夠為企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4.全面考核企業的經營業績。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對資金的投入情況非常重視,因此,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利用各種方式對潛在的投資者進行吸引,這樣能夠更好的保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能夠保證資金的供應。很多的企業在對資產進行計量的時候并沒有計提減值,這樣會導致很多的信息使用者被企業的暫時情況迷惑,認為企業發展過程中會更加好。很多的企業對資產減值不進行披露,這樣對企業的會計計量有很大的影響,導致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會計信息出現失真的情況。計提資產減值對企業 經營情況會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為了更好的吸引投資很多的企業對經營業績進行了修飾,這樣導致了企業的信息使用者不能對企業的真實經營情況進行掌握,導致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受到很大的影響。
5.資產減值會計處理的特殊規定。在企業會計處理中,遞延所得說資產的主要作用就是對企業的所得稅費用科目進行調整,在進行賬務處理的時候,要將計提減值準備,借方計入所得稅費用,貸方計入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增減對所有者權益會帶來直接影響,因此,在進行會計處理的時候,很多企業為了能夠讓信息使用者認為企業的股東能夠獲得更多的收益,不會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企業在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進行處理時,按照其公允價值計量,將出現的變動計入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的所有者權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出現減值以后,要對賬面的減值進行處理,不適用其他科目來進行核算,因此,要將其直接轉出,在當期損益中體現。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進行減值計提時,一定要非常客觀,并且,在公允價值發生變工以后,要及時轉回,雖然這樣對企業的當期損益會帶來很大的影響,但是,要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及時性,要做到能夠及時處理,不能為了企業獲得更多的投資,就進行虛假處理。
六、結束語
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發展面臨的環境隨時都在改變,因此,企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要能夠對出現的變化進行快速的適應,為了更好的保證企業發展和市場經濟環境適應,國家施行了新的會計準則,在會計計量方面進行了完善,對促進企業發展十分有利,但是,在會計計量方面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對這些問題分析解決,才能更好的保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張競輝.淺談計提資產減值準備[J].財務與會計,2006,5.
關鍵詞:公允價值;資產減值;統一
會計核算中公允價值與資產減值的統一有助于降低會計準則復雜性和難度,也有助于滿足不同財務報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有利于我國會計行業的科學發展。
一、會計準則中資產減值與公允價值規定的相同點
(一)兩者都是價值觀理念的體現
價值觀理念主要是針對未來,考慮的是整個市場。公允價值與資產減值下的資產計量都包含在后續計量范圍之內,其計量過程中也都是針對著未來。資產價值產生的變動——公允價值損益和資產減值損失都需要計入到利潤表當中,都是企業未實現的損益。
(二)公允價值的思想體現在資產減值會計中
資產減值計量包括兩個方面,即對資產減值的可能性進行評價及對減值進行計量。資產減值可能性的評價過程中,引發資產減值產生的條件是市價下降,并且在未來可以預見的時期內無法恢復;而在資產減值的計量過程中,可變現凈值及可回收金額正是會計準則中所提到的計量基礎,這個計量基礎計算起點也是市價。同時,市價也是多種計價屬性中最符合公允價值含義的定義。
二、資產減值會計計量與公允價值計量的關系
(一)計量基礎一致
資產減值會計計量中提取資產減值關鍵是可回收金額的確定。會計準則規定,資產的可回收金額要同時估計未來資產公允價值扣除處置費用的余額及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在此基礎上確定是否需要計提減值準備及確定減值準備的金額。首先,如果兩者之一的金額都比資產賬面價值大則無須計提減值準備;其次,如果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估計不能完全確定時,應該按照資產未來公允價值扣除處置費用確定可回收金額;最后,如果資產未來公允價值凈值無法確定時可以用其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確定可回收金額。可以看出,資產減值會計計量的核心是公允價值的估計,只不過是用在資產減值會計中可回收金額確定的哪個層次而已,因而二者的計量基礎是一致的。
(二)計量結果存在差異
資產減值計量是估計的公允價值扣除處置費用凈值與資產賬面價值比較中的較小者確定。可見,公允價值的計量不一定與資產減值計量相同,因為公允價值的計量沒有考慮資產未來的處置費用。因而,資產減值會計同公允價值計量的結果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三)會計處理差異
資產減值會計核算中,如果估計公允價值扣除處置費用后的凈值小于賬面價值,則按照兩者的差額確認資產減值損失,列入利潤表中。反之則無須確認資產減值損失,也就不必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可見,資產減值損失是預計資產減值時的損失計入利潤表,如果資產升值將不作處理。
(四)會計理念不一致
資產減值會計的出發點是謹慎性原則,其會計理念為期末資產價值的計量寧可低估也不能高估,即所謂的“就低不就高”,其目的是謹慎地預計可以實現的利潤。公允價值計量的會計理念,本著相關性原則。期末資產或是負債的計量,無論是增值還是減值都應予以客觀的確認。故此,二者的會計理念不完全一致。
三、會計核算中公允價值與資產減值統一的路徑
(一)資產減值的計量依據應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標準
公允價值計量與資產減值計量說到底都是資產價值計量的具體表現。從財務報表“價值觀”的觀點來看,基于公開市場參與者角度的公允價值計量相對能夠更加客觀些。資產減值計量是站在會計主體自身地位進行預計的,雖說會計主體的決策層最能掌握資產的價值信息,但是市場才是資產價值的決定人。公允價值計量使得企業的資產直接面對市場的交易,是市場中的交易雙方最后“博弈”的結果,其相對于資產減值計量的未來全部經濟利益流入的現值更具有交易性及客觀性,在企業對外披露的財務報告中各易于報告的閱讀者接受。
(二)會計處理應當協調統一
公允價值計量雖然是基于市場交易參與者的角度操作,理論上比資產減值計量更加客觀、更加符合市場的交易規則,但并不能由此將資產減值取而代之。原因有二:其一,公允價值實際可操作性較差、其主觀性卻較強,容易出現人為調節利潤及夸大資產價值的問題;其二,會計核算要求的謹慎性、穩健性原則來看,財務報表非估值功能及市場非有效性,需要資產減值計量對其進行一定的限制。因而,公允價值計量應當與資產減值在會計處理上應當做到協調統一,建議可以運用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方式進行,可以起到避免人為調節利潤及虛增資產的問題出現。
(三)目的應當協調統一
我國之所以先后推出了公允價值與資產減值兩個會計準則,其目的是顯而易見的,就是要使得國內企業對外披露的財務信息更加真實、可靠,同時起到預防及減少財務舞弊、財務造假事件的出現。公允價值計量的出發點是使得企業的資產更加符合資產的定義,進而使得財務報告所披露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相關性;資產減值會計目的則是使得資產價值應該與未來的現金流量現值趨同,即只有資產的價值等于或者超過該資產未來的現金流量現值時,資產才能被其所確認。可見公允價值目的強調的是財務信息的相關性,資產減值計量的目的強調財務信息的客觀性、可靠性。因而會計核算中若想使得公允價值與資產減值達到統一,就必須使得二者的出發點及其目的趨于協調一致,從而避免因公允價值計量與資產減值會計不一致造成兩者之間不必要的分離。
參考文獻:
[1]李帥,張婷婷,楊瀾.商貿會計的計量方法與其他領域方法的異同點――公允價值計量與資產減值計量的統一[A].會計準則發展――第六屆會計與財務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13
一、無形資產基本理論
與會代表認為:某一項目是否應確認為無形資產并進入對外報告的核算系統中,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符合資產的三項判斷標準。當前,應當積極并豐富無形資產的計量手段與計價方式,盡量適當引入未來預期現金流折現值以及可比公允價值;應當積極推進核算型會計向管理型價值鏈會計的轉變。價值鏈會計框架體系的構建,應當緊緊圍繞強化價值管理這一主線,分別沿橫向和縱向拓展。
就企業家資本產權化問題,與會代表提出:企業家資本的產權化是企業更好地發揮整合資源功能的有效途徑,這種產權化需要一系列制度變革、觀念變革和價值評估手段的創新等作為支撐。
就知識資本而言,與會代表提出:知識資本是由知識轉化而成的,但只有那些回答“knowledge how”和“knowledge who”中最核心的部分才能轉化為知識資本。知識資本是由具體知識資本和非具體知識資本構成的,不同類型的知識資本,其積累與補償的是不同的。知識是企業整個資源體系中最有價值的戰略性資源,這就決定了未來最成功的企業將是一種型組織。而學習型組織在獲取知識這種新的生產要素時應如同購置原材料一樣講究會計核算和財務規則。只有學習收益大于學習成本時,學習型組織的存在和發展才具有財務可行性。
就商譽這一特殊的無形資產而言,有代表認為:商譽的本質是企業單項資產的整合價值。這種價值的大小受到資產的組合方式、人的作用這兩個因素的。也有代表提出:商譽產生于企業與其利益相關者的不完全契約。傳統公司治理中商譽權益分享制度安排具有不合理性,因此,有必要實行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并由共同治理者分享商譽權益。
二、無形資產運營與管理
關于無形資產運營與管理的研討主要圍繞著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無形資產的運營、無形資產的管理、無形資產的評價、無形資產稅收籌劃、品牌戰略等一系列問題。
與會代表提出:風險資本與傳統資本的根本區別在于投資者的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的高度稀缺是造成風險資本市場上財務資本稀缺程度遠高于傳統資本市場的根本原因。風險資本的高額收益本質上來源于投資者的人力資本。風險資本是一種融財務資本、人力資本、聲譽資本為一體的復合型資本,其高額收益源于風險投資者的人力資本。
就無形資產的管理而言,與會代表提出:依存于一定的載體、能長期利用并為企業創造價值、帶來收益的專有知識,均可認為是無形資產。針對無形資產管理的不和諧之音,即無形資產及其載體在價值計量上的相互獨立性,以及無形資產價值形成過程中與其載體之間的相互依存性這樣的矛盾統一體,有必要將和諧管理理論到無形資產管理,構建無形資產的和諧管理模式。
三、無形資產會計與審計
關于無形資產的確認問題,有代表論證了技術革新的模糊性特征如何產生無形資產的屬性,從而有助于探討無形資產的確認問題,并指出會計原則與無形資產的經濟屬性之間不相匹配是導致會計信息相關性降低的原因。有代表提出,基于現實中客觀存在的不確定性環境,應將實物期權列入無形資產的確認和計量范圍,從而真實地衡量企業價值。
對無形資產的會計計量理論發展背景、會計計量單位、計量屬性和估價以及準則的改進建議等議題提出了諸多獨到的學術見解并引發了熱烈的討論。大家認為,不符合經濟學價值計量要求的現行成本會計模式已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桎梏,而基于價值和現值理念的公允價值會計模式的建立成為必然趨勢;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不等于精確性,更大程度上有賴于會計過程和方法的規范性、性和合理性;為了準確地衡量企業的價值,應將實物期權列入無形資產計量范圍。
關于無形資產的會計處理問題,代表們結合我國會計準則和制度以及國際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提出了多種方式方法,對企業合并商譽的會計處理、無形資產轉讓的會計處理、無形資產減值準備與所得稅的納稅調整、土地使用權的核算、自創無形資產的會計處理、外購正商譽后續處理、研究與開發支出的會計處理等具有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關于無形資產的披露,代表們提出了無形資產的多層次“彩色報告”構想,以加強無形資產信息披露的相關性;可以采取構建商譽表的披露方式,以增強相關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相關性;在成本收益約束條件下,無形資產會計的對象應該小于企業全部無形資產的外延。
四、無形資產價值評估
與會代表認為,無形資產自身的獲利能力與無形資產得以發揮作用的空間和條件共同構成了無形資產價值評估的基礎。無形資產的評估價值可以是其潛在獲利能力的全部轉化,也可以是其潛在獲利能力的部分轉化,而且這個空間可能會很大,這就要求對無形資產的評估不僅要清楚地認識和把握其潛在的獲利能力,而且要準確地把握其發揮作用的空間范圍、外部條件以及它潛在獲利能力可轉化為現實獲利能力的程度。
就無形資產價值評估的因素,與會代表提出,無形資產評估的目的是確定交易價值,無形資產價值評估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收益因素、時間因素、風險因素、環境因素、因素、成本因素、轉讓方式與轉讓次數、價格支付方式等。還有代表指出:單提無形資產這一概念過于籠統,不同類型的無形資產評估差異很大,因此,應當予以恰當地分類。無形資產可以分為三類:土地使用權、商譽和其他可確認無形資產。其中,其他可確認無形資產又可以分為:有標志性確認物的可確認無形資產和無標志性確認物的可確認無形資產。
商譽是不可確認無形資產,其評估極具特殊性。對商譽的評估需要建立在對可確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的基礎上。商譽的基本涵義可以從學、學、評估學等三個方面去加以認識,它包含的取決于人們如何認識和界定可辨認無形資產的內容;只有在持續經營的前提下,并且在原有企業名稱、經營地址、主要管理人員等因素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才會存在商譽;在資產評估中,可以通過以企業價值評估來代替對商譽的評估,從而解決確定企業產權變更中的成交。也有代表提出,若單獨對商譽進行評估,在上則具有不可操作性和不合理性。只有根據現行會計制度規定,商譽才能在企業以購買法合并時予以確認,其實際價值取決于合并雙方之間的討價還價。
就管理層收購中的企業價值定價問題,我國多以每股凈資產定價,國外多以折現現金流量法定價。代表們提出:企業價值既要考慮企業自身的盈利能力,也要考慮市場對企業的認同。我國較為理想的選擇是采用市價折現法,將企業盈利水平與市場對企業的認同結合起來考慮企業定價。
五、人力資源會計與審計
關鍵詞:固定資產折舊;概念;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20011201
1 固定資產折舊概念
固定資產折舊是指固定資產由于損耗而減少的價值。固定資產損耗分有形損耗和無形損耗。有形損耗是指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由于使用和自然力的影響在使用價值和價值上損耗。無形損耗是指由于技術進步而引起的固定資產價值上的損耗。
2 影響固定資產折舊因素及注意事項
(1)影響固定資產折舊數額大小的因素:①固定資產應計提折舊總額。是指單項固定資產從開始使用到報廢清理的全部使用年限內應計提的折舊總額,即為該項固定資產的應計提的折舊總額。②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是指固定資產從開始使用到報廢清理的預計全部使用時間,其預計使用時間的上下限執行國家統一規定,各企業可在執行國家統一規定的上下限范圍內,制定本企業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時間。③固定資產預計工作總量。固定資產預計工作總量是指固定資產從開始使用到報廢清理的全部使用年限內預計完成的工作總量。固定資產預計工作總量由各企業根據本企業各項固定資產的具體情況各企業確定。
(2)固定資產折舊注意事項:①固定資產應按月計提折舊,在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當月不再計提折舊,從下個月起計提折舊;在當月減少的固定資產,當月仍需計提折舊,從下個月起不再計提折舊;②固定資產提足折舊后,不論能否繼續使用,均不再計提折舊;提前報廢的固定資產,也不再補提折舊。③已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但尚未辦理竣工決算的固定資產,應按估計價值確認成本,并計提折舊;待辦理竣工決算后,再按實際成本調整原暫估值,不需調原已計提折舊。
3 固定資產折舊計算的方法
(1)平均年限折舊法:是指固定資產原價和預計凈殘值,在其規定的折舊年限內,每年平均計算折舊的方法。這種將固定資產價值按照時間或工作量平均計提折舊的方法。
在計算固定資產時,除了預計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外,還須預計提取固定資產的應計提折舊總額。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價值一預計凈殘值)÷預計折舊年限={固定資產價值×(1-預計折舊年限)}÷預計折舊年限
年折舊率=(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價值)×100%={{固定資產價值×(1-預計凈殘值率)}÷(預計折舊年限×固定資產價值)}×100%={(1-預計凈殘值率)÷預計折舊年限}×100%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價值×月折舊率
個別折舊率是指按照各項固定資產分計計提折舊的方式,即某項固定資產的折舊額根據該項固定資產原值乘以該項固定資產個別折舊率計算。分類折舊率計算折舊的方式。是指某項固定資產的折舊額根據該項固定資產原值乘以該項固定資產平均分類折舊率計算。它的計算公式如下:
折舊率={(1-平均預計凈殘值率)÷平均預計使用年限}×100%
例:濟寧某涂料公司新購涂料生產車間一處,價值600000元,預計生產使用年限10年。預計到報廢時凈殘值率4%該涂料生產車間的年折舊率,月折舊率,月折舊額,計算如下:
年折舊率=(1-4%)÷10=9.6%
月折舊率=9.6%÷12=0.8%
月折舊額=600000×0.8%=4800(元)
平均年限折舊法優點是計算手續比較簡便,缺點是當固定資產在各個使用期間的磨損程度不同時,將應計折舊總額平均在各個時間分攤,這樣就很不合理。此法適用于固定資產在各個使用期間的磨損程度較均衡的情況使用。
(2)工作量法:是指在固定資產在預計生產使用年限和預計生產總工作時數所完成的工作總量和總工作時數來計算應提折舊額的一種計算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某項固定資產單位工作量折舊額={該項固定資產原價×(1-預計凈殘值率)}÷該項固定資產預計工作總時數
該項固定資產月折舊額=該項固定資產單位工作量折舊額×該項固定資產該月實際完成的工作總量
例:濟寧某涂料公司新購涂料生產設備一臺。價值600000元,預計凈殘值率內4%,預計總工作時數為12萬小時,本月其工作時數為820小時,該設備單位工作量折舊額和該項月折舊額計算如下示:
單位工作量折舊額=600000×(1-4%)÷120000=4.8(元)
本月折舊額=4.8×820=3936(元)
工作量法優點是,固定資產的折舊額與其磨損程度相符,故分攤較為合理。缺點是只注重固定資產的使用程度,而忽視了其自然侵蝕的影響。故工作量法適用于固定資產在各個使用期間的磨損程度不均衡時采用。
(3)加速折舊法:系指固定資產在使用初期計提折舊較多而在后期計提折舊較少,從而相對加速折舊的方法。固定資產在使用初期提得多,在使用后期提得少,故相對加快了折舊的速度。因此,固定資產在使用初期生產效率高,應承擔較多的折舊費用,而固定資產在使用后期生產效率低,應承擔較少的折舊費用。符合成本與收入相配合的原則。由于新投入使用的固定資產修理費用較少,而隨時間的推移,修理費用將逐漸增加。這種方法的使用,使每年計提的折舊費和發生的修理費用之和比較穩定。故資金回籠快,可減少無形損耗引起的風險和損失,加快資金的回籠,推遲繳納所得稅,給企業財務帶來好處。
①雙倍余額遞減法:是指固定資產凈值和雙倍直線折舊率來計提折舊額的一種計算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率=(2÷折舊年限)×100%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凈值×周折舊率
應注意:在預計使用年限結束時,應控制固定資產凈值和預計凈殘值的比例,應控制固定資產凈值不得大于預計凈殘值,若項固定資產凈值大于預計凈殘值,說明其在預計使用年限內少提了折舊。如固定資產期末凈值小于預計凈殘值,即該項固定資產在預計使用年限內多提了折舊。
例:濟寧某涂料公司新購涂料生產設備一臺,價值60000元,該涂料生產設備預計凈殘值為2000元,預計生產使用年限5年。該項固定資產采用雙倍余額遞減折舊法計提折舊。年折舊率和各年折舊額如表1所示。
從以上實例可知,只要預計凈殘值稍有不同,對折舊率的影響很大,從而影響各期所計提的折舊額。故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如果固定資產前期計提的折舊費較多,那么固定資產在后期計提的折舊費就相對較少,如果固定資產前期計提的折舊費較多,那么固定資產在后期計提的而維修費較少,那么固定資產在后期計提的維修費就相對較多;故。固定資產投資在前期的投入就能較多地收回,在稅法允許將各種方法計提的折舊費作為稅前費用扣除的前提下,還能減少前期的所得稅額,符合謹慎的原則。
②年數總和法:是指按照固定資產應計提折舊總額和某年尚可使用年數占各年尚可使用年數總和的比重計提折舊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如下示:
年限折舊率=(折舊年限-已使用年限)÷{折舊年限×(折舊年限+1)÷2}×100%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一預計凈殘值)×月折舊率
例:濟寧某涂料公司新購涂料砂磨設備一臺,價值20000元,該涂料砂磨設備預計凈殘值2000元,預計涂料砂磨設備使用的年限5年。每年折舊額如表2所示。
4 結語
固定資產是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重要勞動資料,每年年末,企業應對固定資產的帳面價值進行檢查,如其可回收金額低于其帳面價值,應確認減值損失。
資產評估是指專業評估人員根據特定目的,專業評估程序和技術要求,依據可靠數據資料,模擬市場對資產在一定時點的價值進行估計判斷并提出專業意見的報告。通過評估確認的資產價值,稱為評估價值。
我國會計核算是以歷史成本作為計價基礎,即一旦入賬,一般情況下不調整資的賬面價值。賬面價值就是指會計人員通過專門的會計方法,按照會計制度的要求,將企業的財務狀況反映在會計賬面上的價值。通常資產負債表中各項目的金額即為賬面價值。賬面價值的特點主要有:(1)賬面價值是依據會計核算的實際成本原則為基礎形成的,即取得資產是按照所付出的代價入賬,期末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或市價、或收回金額)孰低確認其期末賬面價值;負債按到期應付金額確認期末賬面價值;所有者權益按照資產減負確認期末賬面價值。(2)賬面價值是依據會計制度、會計政策等核算的結果。按照會計核算的歷史成本確認的賬面價值,雖然具有客觀性、可操作性等優越性,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通貨膨脹、資產價值貶值等等因素的影響。使歷史成本有時不能反映真實的資產價值。因此當企業發生產權變動,或國務院統一規定清產核資,或發生抵押、擔保等非產權變動,需要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時,必須對資產進行評估。
我國相關法規規定:
國有資產在發生下列經濟行為時應當對相關國有資產進行評估:整體或部分改建為有限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以貨幣資金對外投資;合并、分離、清算;除上市公司以外的原股東股權變動;除上市公司以外的整體或部分產權(股權)轉讓;資產拍賣、轉讓、置換;整體資產或者部分資產租賃給非國有單位;確定涉訟資產價值;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需要評估的事項。
資產占有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可以不進行資產評估:經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授權部門批準,對整體企業或者部分資產實施無償劃轉;國有獨資企業、行政事業單位下屬的獨資企業之間合并、資產劃轉、置換和轉讓。
資產占有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應當對相關非國有資產進行評估:收購非國有資產;接受非國有資產置換資產;接受非國有單位以實物資產償還債務。
根據以上規定,資產評估結果的法定效力大體包括兩大類:一是作為出資的重要依據,在以出資為目的的資產評估中,包括以單項資產作為出資以及涉及產權變動的企業改制中,資產評估結果可以作為新老產權利益主體確定出資額的“公允價格”。二是作為資產交易的參考依據,在資產轉讓(或股權轉讓)、抵押以及其他資產產權變動過程中,資產評估結果一般作為資產交易雙方參考依據。
資產評估的對象主要是發生產權變動或經營主體變動企業的資產存量,即固定資產、流動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資產,也包括企業整體價值。資產評估的資產與會計的資產存在著如下差別:第一,資產評估的資產是企業現實意義上的資產,而會計資產強調的是有實際資產投入的資產以及能夠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產。第二,資產評估的資產可以是單項資產,也可以是企業的整體資產,而會計資產強調的是單項資產及單項資產構成的資產總額。第三,資產評估的資產注重按其現實價值或公允價值反映,為此可以采用收效現值法、重置成本法、現行市價法、清算價格法等等方法,而會計資產強調按歷史成本原則核算,反映的是資產的原始價值及可能發生的減值。由于資產原始價值或可收回金額與其公允價值的差異,導致資產評估價值與原資產的賬面價值往往不一致,可能評估價值大于原賬面價值,也可能評估價值小于原賬面價值。不論評估價值是大于賬面價值,還是小于賬面價值,會計核算應根據不同的評估目的對資產評估結果進行會計處理,即資產評估結果的會計處理。資產評估的會計處理包括在賬面上進行調整的會計處理,也包括不在賬面上調整,只在報表附注中進行披露的處理。
雖然評估資產與會計資產有差別,但資產評估與會計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會計核算資料是資產評估的基礎,它對于準確、地進行評估,選擇評估方法,確定評估結果都有意義。可以說資產評估在很大程度上依據會計核算資料進行評估;資產評估以后,會計上根據評估目的及其評估結果作相應的調整。資產評估結果的會計處理依據有關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等,依據資產評估目的,對資產評估結果進行的會計核算和報表揭示。
二、資產評估結果的會計處理方法
凡是需要進行資產評估的單位,應對被評估的資產進行清查,做到賬賬、賬表、賬實相符,以備評估。有評估資格的機構對被評估單位的資產進行評估后,應根據評估結果向資產所有權管理部門提交資產評估報告。
一是產權的真實變動,即以評估價值作為企業改制時資產占有方出資或折股的重要依據時,按資產評估結果作為新設立公司進行建賬的重要依據。對于有限責任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公司的情形,由于公司的股權結構沒有發生變化,公司的持續經營也未發生變化,故此種情形的評估結果僅為有關利益各方參考,不得作為調整會計賬目的依據。由于資產評估結果自評估基準日起一年內實現評估的效期內,對于產權真實變動的進行建賬時,應注意資產評估結果是否在評估有效期內,并應注意評估基準日蛭評估目的實現之間對資產價值產生重大影響的因素。
二是產權的虛擬變動,即當發生資產抵押、企業破產清算等情形時,評估結果僅作為資產交易或資產變現的依據,而進行會計處理時則需按照資產交易時的實際交易價格為依據。其會計處理按照正常交易進行。
由此形成資產評估結果的兩種會計處理方法,賬項調整法和附注說明法。通常情況下,產權發生真實變動時采用賬項調整法,產權發生虛擬變動時采用附注說明法。
(一)賬項調整
賬項調整是指根據資產評估結果調整相應的賬簿記錄和報表信息的方法。當企業時行資產評估的目的是根據資產評估結果確定所有者的時,要求根據評估結果進行賬項調整。以便根據調整后的會計信息作為界定所有者權益的基礎,作為利潤分配的前提條件。
資產估價值大于原資產帳面價值的差額從本質上分析屬于未實現的收益,不應確認為任何一種形式的已實現的損益,應作為資本公積;而且資產評估的增值也不可能產生現實的損益,因此一般情況下資產評估增值作為資本公積處理。資產評估價值小于原資產帳面價值的差額雖然也屬于未實現的損失,依據謹慎原則,應將評估減值作為損益處理。
評估價值與原帳面價值的差額,無論是作為資本公積處理,還是作為損益處理,一般是將當期確認的總差額一并進行調整。此后該項資產在使用過程中發生折舊攤銷時,涉及到按評估價值提折舊或攤銷,還是按原帳面價值計提折舊或攤銷。如果按評估前的原帳面價值計提折舊或攤銷費用,應解決評估前資產帳面價值與評估后資產帳面價值之間差額應如何處理的問題,一般情況下,將其作為資本公積處理。如果企業按照評估后的帳面價值計提折舊,或按照評估增值后的帳面價值攤銷費用,應解決增加費用而養活納稅所得后繳納的所得稅問題。對此稅法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可按兩種方法調整;一是據實逐年調整。企業改制股份公司時發生的資產評估增值,每一納稅年度通過折舊、攤銷等方式實際計入當期成本、費用數額,在年度納稅申報的成本、費用項目中進行調整,相應調整增加納稅所得額。借記“遞延稅款”科目,貸記“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科目。二是綜合調整。對資產評估增值額不分資產項目,均在以后年度納稅申報的成本、費用項目中予以調整,相應調整增加每一納稅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調整期限最長不超過10年。其應交的所得稅,借記“遞延稅款”科目,貸記“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科目。
由于會計以歷史成本作為計價基礎,會計核算采用謹慎性原則,當某項資產發生貶值時,應當提取資產減值準備。在進行會計核算和編制會計報表附注時,一般披露某項資產的帳面價值。
(二)附注說明
附注說明是指將資產評估結果在會計報表附注中進行說明的方法。當企業進行資產評估的目的只是為了確定企業所擁有資產的實際價值,以便根據資產價值確定拍賣基數,確定承包基數,確定抵押借款金額時,資產評估價值只是有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確決策,因此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或其他有關資料中進行說明,不需要調整評估資產的賬簿記錄。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應說明評估資產的項目、評估目的、評估價值、評估價值與帳面價值的差額等內容。
企業進行評估的目的僅在于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的有用信息,而且該項資產沒有完成實質性的交易,其在性質上既不屬于資本公積,也不屬于當期實現的損益,不需要調整賬簿記錄,只需在會計報表附注中加以說明。附注說明沒有統一的標準,企業可以根據評估目的進行說明。
參考文獻:
[1]財政部:《關于企業資產評估等有關會計處理問題補充規定的通知》,財會函字[1999]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