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態資源價值轉化范文

        生態資源價值轉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資源價值轉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資源價值轉化

        第1篇:生態資源價值轉化范文

        關鍵詞:森林資源;商品林;可持續經營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1016102

        1 引言

        保護森林生態系統是地球生態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近年來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木材以及土地的需求量增大造成大量林木資源流失,生態環境的污染以及空氣質量的不達標,使人們開始重視森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國有林場是國家土地以及森林重要的保護者以及管理者,不僅承擔著保護國有森林資源的職權,同時還是我國林木資源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傳承單位。

        2 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戰略目的

        2.1 林木經濟的轉換

        林木資源的合理經營以及利用,可以有效保障我國林木經濟增長,提高我國基礎經濟建設發展能力。我國商品林業資源可以為社會需求提供多樣性林木產品,如桌子、椅子、屏風、紙張等,可以推動社會工業化快速發展,并保障人們日常生活生產質量。林木資源的可持續經營,可以有效確保林場生態環境與經濟效益的相互轉化,對于林業生態環境以及林木培育都極具幫助。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經營可以為森林資源發展建設帶來全新生產動力,以此打下我國商品林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基礎。

        林木資源同時作為我國農牧行業中的重要支撐鏈,其能夠有效確保我國農業收成以及牧業生產穩定發展。加強林木資源科學利用以及轉化對我國農、牧、林行業經濟間相互轉化,促進和帶動各項行業經濟關聯化,協調各行各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2 社會生產效益

        社會生活生產對于林木資源的需求十分巨大。人們的衣服、實物、住房以及部分交通工具和用料都離不開森林資源。同時林木資源還可以為人們生產生活提供物質基礎,能夠提供更多社會人員工作方向。創新我國國有商品林監管制度,完善林場生產以及培育平衡體系,切實提高林場基礎工程建設,對于我國經濟以及社會生產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2.3 環境綠化,實現生態可持續利用

        眾所周知,樹木具有凈化環境以及提供氧氣的功能。因此可持續發展我國國有林場對于日趨變差的我國生態環境具有重要幫助。國有林場的持續發展不僅可以提高我國生態環境,改善空氣質量,同時還可以擴大我國生態環境,為未來經濟效益做出極大貢獻。

        比如,國有林場初始建設規模極小,隨著可持續經營建設,林場由小變大,而對于商品林的開采依舊是10%,這不僅可以有效提高我國綠化植被面積,帶動我國空氣質量提高,同時還因為林場面積增加,林業資源供給能力提高,從而提供更多林業資源完成經濟轉化,實現生態環境以及經濟轉化良性循環。

        3 商品林可持續經營管理阻礙因素

        據相關研究報道,目前我國國有林場樹木繁多,不過大部分國有林場規模頗小,經營管理內容渙散,同時部分林場中多以經濟價值低的樹木為主。以我國福建省舉例,當前我國福建省總體林木規模大,不過細分下來每一個林場規模便頗小,同時在福建省林廠內,經濟商品林植被面積非常小,難以實現經濟模式轉化,繁多的低經濟價值樹木培育于商品林當中,使林木資源結構不合理、不明確,不能實現商品林實際經濟效益的有效轉化。將其有效推廣進市場之中,致使供需矛盾加劇,難以協調市場供給份額與市場需求的配給。

        據相關林業人士統計,當前福建省國有林場在稅款中上交的企業運營資金,約占全面總收入52%。并且大量的退休人員以及內部辭退勞務費用也嚴重加大了國有林場資本投入,降低了經濟效益高效轉換,致使為了填補經濟漏洞,加大對林場資源開采,不能有效保障林業可持續發展。因此由于林業資源稅收問題過重,同時林業管理費用較高都致使國有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建設難度大,利益分配不均勻,造成經濟效益與林業生態環境難以平衡發展,會嚴重打擊商品林管理者經營工作積極性。

        4 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經營策略

        目前我國商品林建設管理內容相對單一,沒有擺脫傳統林業生產內容[1]。只能夠提供單一木材生產,沒能實現林業資源經濟轉化最大化,整個國有林場對于林業資源利用率過低。因此強化國有林業資源內部建設,豐富林業資源產業機構可以有效提高我國國有林場商品林市場競爭能力,多元化發展林業資源建設問題,使林業資源產品結構趨于多元化、多樣化,從而實現林業資源合理配置,有效發展可持續林業資源經營戰略。

        4.1 優化樹種,科學配置商品林林業資源結構

        眾所周知,國有林場商品林工作任帳鞘淥途濟價值較高的林木品種,從而實現林木資源市場經濟轉化。當前我國林業資源中,樹木結構種類分配不夠合理,沒有實現林業經濟在土地利用上最大效益化,從本質上講,降低了林業資源效益轉化,不能高效帶動土地、林業資源、經濟效益的科學轉變。

        因此優化商品林樹種問題,可以有效實現土地資源以及林業經濟最大轉化[2]。如要進行短期盈利最佳種植項目應當是桉樹,桉樹從2010年開始經濟價值在穩步上升,目前其價格已經達到400元/t,并且在未來其價值還有進一步的上漲空間,同時其種植風險程度較小,適合短期種植。

        而要想進行長期種植,推薦油茶種植[3]。近些年油茶行業前景喜人,產業發展前景廣、生產力度加大,以廣東省為例,目前其油茶林生產基地達265萬畝。油茶作為一項長線投資生產項目,其第四年就可以開始生產,在第八年就開始進入大量生產周期,每畝油茶地年均可收獲50 kg,市場價格平均在50元/kg。平均下來每年利潤可達到2000元以上。優化樹種種植結構框架,極大推動了林業資源可持續建設,對農業林資源可持續經營具有重要幫助。

        4.2 提高林業產品資源附加價值,提升產業結構生產內容

        提高林產品生產價值,注重其包裝以及文化附加值[4]。目前市場上,最值錢的往往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文化的積淀,以及廣告帶來的產品附加價值。加強林業產品附加價值可以有效提高林業資源經濟轉化效率。保障每年林場生產效益的情況下,降低林業資源開采數量,實現林業資源可持續開采,對推動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4.3 培育森林生態其他資源,提高生態環境有效利用率

        森林生態結構不僅僅包含樹木資源,同時森林中種植食用菌以及珍貴藥材,可以實現有限的林業土地產生更大的經濟收益。加快培育森林環境中其他林業產品種植,從而實現林業經濟最大化建設。

        4.4 推動現代化林業資源建設,加強林業管理建設水平

        注重現代化林業資源管理,可以從本質上提升市場林業資源競爭能力以及林業管理質量。注重林業產品深加工技術以及林業資源現代培育技術,可以有效帶動林業資源建設,以及提高林產品推廣能力。實現科學化林業資源管理水平,將粗放式林業管理模式轉變為細致農業管理,從而帶動國有商品林可持續經營建設。

        4.5 建立相應林業動態監管系統,健全林業資源保護制度

        為能夠及時發現林業資源管理建設問題以及林業生產問題[5],健全林業資源監管管理系統,可以有效規避林業生產建設問題,帶動林業資源科學化管理和生產動態管理。從林業動態監管系統中實時監控林業產品現狀,對商品林生產結構以及可持續培育進行合理分析。實現經濟、土地、林業資源的合理分配,最大化經濟效益,帶動國有商品林可持續經營。

        5 結語

        森林資源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生活基本需求資源,合理規范其使用方向,加強其運營管理制度,防止林木資源浪費可以有效保障經濟以及生態環境環環相扣,互相融合。因此為有效_展林木資源可持續利用,一定要側重森林資源的保護,從而保障林木資源可以在使用中不會出現供需不平衡現象。同時還要保障長期進行林木培育工作,積極投身林木資源建設工作,促進森林生態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確保國有林場的可持續發展經營戰略有效進行。

        參考文獻:

        [1]張繼東.國有林場森林可持續經營模式初探[J].現代園藝,2017(2):219.

        [2]田瑞松.國有林場森林健康可持續經營模式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7(1):167.

        [3]潘 瑤,蘇凱文,張婉潔,等.面向可持續的國有林場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研究――以云南省萬掌山國有林場為例[J].林業調查規劃,2016(6):64~67.

        第2篇:生態資源價值轉化范文

        【關鍵詞】 靜脈產業園; 循環經濟價值鏈; 優度評價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22-0012-05

        一、引言

        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和氣候問題,發展區域循環經濟已成為我國的首選戰略,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的生態工業園區是發展區域循環經濟的重要模式之一。而加快建設各城市和城市圈的靜脈產業園更是保護城市環境、削減城市污染,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但縱觀目前的城市清潔產業的發展現狀,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低下的現狀亟待解決。

        靜脈產業園是以城市及其周邊地區的生活垃圾等廢棄物為主要原料,將居民生活和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棄物經過壓縮、堆肥和燃燒等方式轉化為新的資源和產品的產業集群,其主要目的是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園區主要以“廢棄物―再生資源―產品”為運行路線,而這種資源的價值增值過程往往存在著最優路徑,即通過園區企業之間的協作和分工,將再生資源合理配置和利用,可實現資源在不同產業間的轉移,從而達到資源利用率和資源價值增值最大化的動態長鏈過程。但在實務操作中,由于企業之間分工合作不理想和資源利用方式不合理,使靜脈產業園中存在著“不經濟”“低效益”的價值鏈,從而影響整個園區的效益。因此,探索科學全面的靜脈產業園價值鏈評價方法,找出園區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低下的價值鏈以對其優化,是提高靜脈產業園整體效益的關鍵。

        價值鏈理論由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邁克爾?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競爭優勢》一書中最先提出,他認為每一個企業都是設計、生產、銷售過程中進行的種種價值活動的集合體,這些價值活動共同構成了整個企業價值創造的“價值鏈”。據此,學術界也相繼出現了從多種視角來構建產業循環經濟價值鏈的思想,如王建明等(2009)基于價值網視角從宏觀產業鏈和微觀企業兩個角度間接地評價了江蘇地區企業循環經濟價值鏈;趙春雨等(2009)通過分析工業園循環經濟價值鏈的價值構成要素及運行模式,對模型進行模擬分析,得到各價值要素對循環經濟價值鏈的價值創造能力的影響程度。而對于靜脈產業園的循環經濟評價分析,日本學者的研究已走在了世界的前沿,提出了采用物質流分析(MFA)方法和從物資生產率、再利用率、最終處置量三個方面建立指標來評價靜脈產業園的績效。而我國對靜脈產業園循環經濟評價體系的研究不多,主要以王軍和岳思羽等(2009)學者通過分析日本北九州靜脈產業園的物質流轉情況,從園區經濟發展、資源循環利用、污染控制和園區管理角度細分指標,提出建立靜脈產業園的評價指標體系。這一體系已被環保部于2006年9月采用,并制定了《靜脈產業類生態工業園區標準(試行)》(HJ/T 275.2006),成為規范靜脈產業園的建設和運行的標準指南。但是目前對靜脈產業園的循環經濟評價很少從價值鏈的角度來準確測算評價內部不同產業鏈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本文將從靜脈產業園的價值增值角度來評價靜脈產業園循環經濟價值鏈,即從“廢棄物―再生資源―產品”這一價值流路線來建立評價考核要素。具體來說,應以各價值鏈的廢棄物收集和處理效率、廢棄物轉化為再生資源比率和轉化的成本利潤金額以及廢棄物轉化中的二次污染量和環境損害水平等角度來橫向比較園區各價值鏈的運行效率。

        二、靜脈產業園循環經濟價值鏈評價要素

        靜脈產業園的生產鏈條延長過程一般包括廢棄物回收、再資源化、最終處置和再生資源加工四個階段。根據邁克爾?波特提出的價值鏈原理,工業園區各價值鏈上的企業所創造的價值并不是由企業各種活動價值的簡單加總而得,它還包括各企業價值運動的相互影響性。因此,在考慮影響工業園區價值鏈運行效率因素時,除了要考核四個環節內部的價值運動,還應將這些價值運動的相互聯系所創造的價值考慮進來。具體來說,第一,廢棄物的回收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將城市的廢棄物以一定的組織進行有序的回收和分類,最大限度地回收生產生活中的廢棄物是本環節的重點,這是各廢棄物再資源化的價值運動的開端。第二,廢棄物再資源化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運用一定的技術和投入新的原材料和能量,將分選后的廢棄物進行資源重新加工以循環再利用的過程,這是靜脈產業園各循環經濟價值鏈價值增值出現明顯懸殊的階段。第三,廢棄物最終處置階段。這一階段是將前兩個階段產生的最終廢棄物在無害化處理后以最合理的方式處置的過程,其目的是最大程度地降低環境污染,是保證園區環境效益的階段。第四,再生資源加工階段。這一階段是按照各再生資源的價值屬性和市場信息,運用專業設備和技術,將其加工成不同類型產成品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園區發揮經濟效益的關鍵階段。因此,總結以上四個階段各自的重點,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建立靜脈產業園循環經濟價值鏈的評價要素:

        第一,廢棄物處理水平。靜脈產業園的首要任務是消納城市居民和工商企業產生的廢棄物,因此其循環經濟價值鏈的效益應首先體現在其處理園區廢棄物上所做的貢獻,它主要表現為各產業鏈處理的某種廢棄物相對于整個園區回收和新產生的該種廢棄物總量的比例。而園區某種廢棄物的回收和產生量可以該園區的數據監測部門監測到的數據為準;園區各價值鏈的廢棄物處理量則可根據鏈上各企業的相關數據加總求得。

        第二,資源再利用水平。資源的再利用是靜脈產業園循環經濟價值鏈得以延伸的前提,因此應將資源再利用水平列入園區各循環經濟價值鏈評價體系中來。從各價值鏈某種資源重復利用量占整個園區的利用水平來評價資源的再利用率。

        第三,廢棄物再利用收支水平。在靜脈產業園的廢棄物再利用過程中需要企業投入原材料、設備和人工成本等。如果再利用成本遠遠超過再利用產生的經濟效益,則企業再利用資源的動力就會變小,企業所處的價值鏈則易出現斷裂。當再利用成本遠遠小于再利用帶來的經濟效益時,園區內循環經濟價值鏈則會不斷延伸,直至與其產生的經濟效益達到平衡。所以,廢棄資源的再利用成本和收益的大小是直接關乎靜脈產業園內循環經濟價值鏈存續的關鍵。

        第四,廢棄物排放水平。靜脈產業園循環經濟價值鏈的生態效益還有賴于園區內最終廢棄物排放量和其帶來的外部損害成本,而園區的最終廢棄物排放率可由各企業的廢棄物排放量的測度值獲得,也可通過物質流分析方法測度出園區內各企業產生的廢棄物總量的相關排放數據,并依據廢棄物排放水平,利用專業環境成本系數值轉化方法(如日本綜合產業技術研究所開發的Life-cycle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Endpoint Modeling,簡稱LIME法),從價值角度測算出排放的最終廢棄物的外部損害成本大小,以找到園區內循環經濟產業鏈上生態效益低下的環節。

        三、靜脈產業園循環經濟價值鏈評價模型構建

        靜脈產業園循環經濟價值鏈評價要素分為價值指標和物量指標,評價指標的單位并不統一,為了能客觀地得到各價值鏈運行效率結果,本文采用可拓優度評價法的思想,結合循環經濟價值鏈的結構特性來建立靜脈產業園循環經濟價值鏈評價模型,得出選取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優和最差的循環經濟價值鏈(劉瀟,2006)。

        (一)可拓優度評價方法原理

        (二)靜脈產業園循環經濟價值鏈評價模型案例分析

        表1中的指標C1~C12可描述為兩類:

        生態效益方面。第一類是資源再利用水平指標。C1:廢棄物處理率,表示循環經濟價值鏈所處理的某種廢棄物數量與園區收集的該種廢棄物數量的比重;C2:廢氣利用率,表示循環經濟價值鏈收集和被重復利用的廢氣量與鏈上各企業生產過程中收集和新產生的廢氣總量的比率;C3:廢水利用率,表示循環經濟價值鏈收集和被重復利用的廢水量與鏈上各企業生產過程中收集和新產生的廢水總量的比率;C4:固體廢棄物利用率,表示循環經濟價值鏈收集和被重復利用的固體廢棄物數量與鏈上各企業生產過程中收集和新產生的固體廢棄物總量的比率。第二類是污染控制水平指標。C5:最終廢氣排放率,表示循環經濟價值鏈最終向外排放的廢氣量與生產過程中最終廢氣總量的比率;C6:最終廢水排放率,表示循環經濟價值鏈最終向外排放的廢水量與生產過程中最終廢水總量的比率;C7:最終廢渣排放率,表示循環經濟價值鏈最終向外排放的廢渣量與生產過程中最終廢渣總量的比率;C8:最終廢棄物的外部損害成本,表示循環經濟價值鏈最終廢棄物排放量所對應的外部損害成本大小。

        經濟效益方面。C9:循環經濟價值鏈利潤總額,表示一定時期內循環經濟價值鏈所創造的利潤總額;C10:表示一定時期內循環經濟價值鏈所花費的成本支出總額;C11:表示循環經濟價值鏈本期較上期利潤增加額;C12:表示循環經濟價值鏈本期較上期成本減少額。

        結合表1的原始指標數據可進一步分析,生態效益方面,的廢棄物處理率和廢水利用率是最低的,而最終廢氣和廢渣的排放率又是最高的,進而導致最終廢棄物帶來的外部損害成本也非常高;經濟效益方面,其循環經濟利潤總額在偏低水平,并與前期比較無較大提升傾向。因此,首先,要提高其廢棄物處理量,充分發揮其在園區的應有的作用。然后,應該改善設備以提高廢棄物利用率,并嚴格監控其廢氣排放情況。最后,此價值鏈上的企業應借鑒價值鏈上企業的管理經驗,通過加強企業間的合作來提升利潤增長空間。

        另外,價值鏈的優度評價結果也偏低,其生態效益指標中最終廢渣排放率和外部環境損失成本都很高,而且其利潤額小于成本額,從而出現了“循環不經濟”的困局,必須不斷降低循環經濟運行成本,優化價值鏈產能排放方式,提升其運行效率。

        四、結論

        靜脈產業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建設靜脈產業園既是有效治理城市污染和環境管理的有效實現形式,也是將廢棄物轉化為各種有用資源、城市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途徑。我國靜脈產業園的建設尚在初步階段,從園區不同產業和企業角度來評價靜脈產業園循環經濟生態和經濟效益是找到園區薄弱環節的有效途徑。當然在實踐中,靜脈產業園的運行效率還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如園區的集約化程度不高、產業鏈的穩定性差和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夠等。因此,這就需要政府和企業結合實際,繼續保障靜脈產業園循環經濟價值鏈的準確評價。對于持續高耗能、高污染、不經濟的產業鏈應及時改組以優化升級,鏈上效益極差的企業則應及時予以取締;而對于已充分實現了生態效益但經濟效益相對落后的產業鏈,政府則應加大補助力度,從而從各產業鏈逐個提升運行效率來提高靜脈產業園的總運行效率,以努力構建一個環保、高效的靜脈產業園。

        【參考文獻】

        [1] Porter, M. Competitive advantage [M]. New York: Free Press,1985.

        [2] 王建明,陳紅喜,余健.循環經濟產業價值鏈測度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 (10):118-121.

        [3] 趙春雨.循環經濟價值鏈的價值要素模型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 (15):111-116.

        [4] City of Kitakyushu. Kitakyushu international center, 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 Kitakyushu office, 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Z]. Kitakyushu City: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Measures in Kitakyushu City,2004:42-50.

        [5] 岳思羽,王軍,喬琦.靜脈產業類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方法分析[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9(7):60-63.

        [6] 周瑩.靜脈產業類生態工業園的綜合評價研究[D].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7] 郝珍珍.基于價值鏈理論的靜脈產業園競爭力研究:以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為例[D].天津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第3篇:生態資源價值轉化范文

        關鍵詞:初中語文;生態價值觀;合理性;意義;原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4-097-01

        本文對生態價值觀進行了簡要介紹,并對初中語文教學中生態價值觀的培養作了一些論述,以期能對本學科的教學有所幫助。

        一、生態價值觀概述

        生態價值觀就是處理生態與人之間關系的觀念,是人類主體在對生態環境客體滿足其需要和發展過程中的經濟判斷、人類在處理與生態環境主客體關系上的倫理判斷,以及自然生態系統作為獨立于人類主體而獨立存在的系統功能判斷。自然界的正常運行是人類生存的基礎,自然界不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庫,不會對人類的行為漠然視之。人類活動應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遵守與萬物和諧相處的原則,關心、愛好自然界,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有度的開發利用。人們應樹立適度、節制、共生、愛護的生態價值觀念,合理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生態價值觀教育的合理性

        1、初中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是培養學生生態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初中語文是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學科,必須擔起培養學生生態價值觀的重任。

        2、我國現行的初中語文課程,包含豐富的生態文化和生態精神內容,為學生生態價值觀的培養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便于生態價值觀教學的開展。

        3、初中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強,是人的一生中思想比較活躍的階段。另外,初中生的思想尚未成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教育效果明顯。

        4、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素質教育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初中語文的教學,應改變以往單純的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培養,注重對學生情感體驗、人文素養的教育。強調教學中對自然、人文、社會的感悟,讓學生在學習中認識到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

        三、初中語文教學開展生態價值觀培養的意義

        當今社會,人類物質文化高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一系列生態問題,自然資源的浪費和生存環境的惡化,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災難。人類為了追求自身的、眼前的利益,為了擴大生存空間,對自然資源進行瘋狂的掠奪,對生態環境進行肆意的破壞。人類的欲望導致了自然資源的大量損耗、浪費,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惡化,進而引起了大量的自然災害和大范圍疾病的發生,如近些年頻繁發生的沙塵暴、泥石流、海嘯、流感等。這種狀況的出現,迫切需要人類提高自身的生態價值觀念。

        生態價值觀教育會成為今后我國國民教育的一個重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生態價值觀教育,不僅可以引起學生對生態價值觀的重視,認識到生態價值觀的重要性,并且可以引導學生親近自然,幫助學生認識自然界的規律,認識到自然萬物的共生關系,認識到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重要性,加深學生對自然的感受,從而更好地關心、愛護自然,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四、初中語文教學開展生態價值觀培養的一些原則

        1、循序漸進原則。生態價值觀的形成比較緩慢,學生生態價值觀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初中語文生態價值觀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初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以及中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合理有效的開展生態價值觀教育。在教學中教師要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由淺顯到深刻、由具體到抽象的順序對學生進行生態價值觀教育。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與內化,有助于逐漸建立學生的生態意識,有助于生態價值觀由意識到行為的轉化。

        2、教材與環境相結合的原則。教材內容與當前的環境現象相結合,是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生態價值觀教育中,在深入講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對環境現象進行分析,將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生態的理解,使教學更具直觀性、現實性,會對學生產生較深刻的影響。首先,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有關生態文化和生態精神的內容,充分利用教材的價值。語文教材蘊含了豐富的生態文化和生態精神內容,有很多有關自然現象、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課文,如《斑羚飛渡》、《華南虎》、《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敬畏自然》、《地下森林斷想》等。其次,教師要將生活中的環境現象引入課堂教學中,結合具體事例,講解關心、愛護大自然的重要性。在實際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同時結合生活中的環境現象,既達到了使知識具體化、生動化的目的,也使環境現象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

        3、知行統一原則。培養學生的生態價值觀,只有理念沒有行動是不行的。教師應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將生態理念融入到生活中,做到知性合一。教師的生態意識和生活中關心、愛護環境的行為,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生態價值觀由意識向行為的轉化。在此基礎上,應鼓勵學生一點一滴做起,使學生逐漸養成愛護動物、不踐踏草坪、保護環境、減少浪費等關心自然、愛護自然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 張貴紅.生態課堂教師需具備的三種心態[J].科學教育.2010(05).

        第4篇:生態資源價值轉化范文

        論文摘要: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增長又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周期,資源短缺、生態惡化和環境污染造成嚴重的生存環境壓力。因此,循環經濟日益受到政府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而且隨著人與自然環境沖突的加劇,環境倫理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循環經濟中到底蘊含著哪些環境倫理思想,這將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內容。

        循環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深刻認識和反思的結果,也是人類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中陷人資源危機、環境危機、生存危機深刻反省自身發展模式的產物。環境倫理思想源自環境倫理學,它研究和討論的是生態環境中的人類的倫理道德問題,人類如何在發展生產、發展經濟和提高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時,更加合理,更加科學的來對待自然和保護生物,從而更好的協調人和自然的關系。環境倫理思想中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整體價值觀及在資源與環境方面達到代際公平和代內公平等思想都在循環經濟中得到推廣和應用。

        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整體價值觀在循環經濟中的運用

        循環經濟為試圖解決經濟的發展效率與自然資源和環境之間的矛盾而產生的,它是可持續發展的組成部分,也同樣認為經濟發展的持續性是建立在自然可持續性存在和發展之上的。環境倫理思想關于自然的價值和權力的論述為:自然價值分為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其中自然的外在價值是指自然事物作為資源,能滿足人和其他生命的需要,符合人和其他生命的利益。自然的外在價值對人們來說有功利意義,被人所廣泛接受,并且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起到巨大作用,但作為自然價值的內在價值卻長久被人類所忽視。自然的內在價值是指生命和自然界自身生存的意義,它富有創造性,創造了地球上適宜生命生存的條件,創造了地球基本的生態過程、生態系統和生態物種,同時表明了生命和自然事物按客觀自然規律在地球的生存是合理的,有意義的。

        地球產生于46億年前,而人類在地球上產生卻僅是大約300-700萬年前。雖然人類社會相對于整個地球的產生甚至生命的產生是短暫的,但人在生命層次序列和生命組織的序列中卻處于最高位置。人是環境道德的主體,也是環境道德的人。但由于人類的狂妄自大,人忽視了自然的內在價值和權利,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人類開始瘋狂的掠奪自然資源,發展經濟,直至造成生態危機。自然開始用它最原始的方式開始報復人類,各種自然災害接踵而至,比如土地嚴重沙漠化,洪水淹沒了人類的家園,各種自然資源嚴重短缺等等,此時人類才開始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人類開始認識到自己是自然的一員,而不是自然的主宰者。以往的工業發展和經濟發展只注重自然的外在價值,人類生態價值,卻忽視了人與自然的生態共同利益,即自然的自身價值,從而導致大自然的報復,這是造成地球生態危機的倫理根源。而人類要擺脫生態危機就要明確人與自然不僅以相互利用方式存在,而且也以相互依存的方式維持著地球自然的生態穩定。作為生命序列最高級的物種,卻扮演了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不稱職的調控者。在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倫理關系上,環境倫理思想為我們提供了基本判斷的道德依據,我們對自然所賦有的責任和義務就是最大限度的維護地球生態系統的穩定、和諧。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責任,就是恢復和保存自然的內在價值,確立自然的權利,從生態整體主義觀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它是人類認識到自然內在價值及權利基礎上所提出的人類經濟發展的生態模式,在明確了自然具有內在價值,學習生態系統的智慧基礎上設計出來的。在生態系統中,只要它正常運轉.所有輸人生態系統的物質都可通過生態食物鏈一級一級的轉移,所有物質都在循環中運動轉化。一種有機體被利用后,轉化再生為另一種有機體可以利用的形式,幾乎所有物質都在循環中被利用。生物圈的物質生產過程就是一種廢物還原和廢物利用的過程,一種無廢物生產的過程。循環經濟就是把生態系統的物質運動過程應用到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過程中,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它是一種物質閉環流動,它的模式是“資源—產品—廢棄物—資源”,即資源在第一次生產出產品后,其剩余物是第二種產品的原料,如仍有剩余就再作為第三種產品的原料,直到全部用完或循環使用,最后不可避免的廢物,以對生物和環境無害的形式排放,能被環境中生物吸收和利用。

        承認自然的固有價值和人類的實踐能動作用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整體價值觀是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循環經濟中的倫理思想體現在生產和消費領域里的生態化轉化,承認生態位的存在和尊重自然的價值。

        二、循環經濟中體現的人類在環境利益上的公正原則

        循環經濟是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三R"為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以生態產業鏈為發展載體;以清潔生產為重要手段,以達到實現物質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它運用一種新的系統觀、經濟觀、價值觀、生產觀和消費觀實現著人類在環境利益上的公正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一)循環經濟中的代際公平思想分析

        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有能力永久的改變或毀壞地球,而且當代人的活動會對后代及未來人類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熱帶雨林的大面積消失、臭氧層的空洞、土地沙漠化嚴重等等都將危及后代及未來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對于這種把危害和危險留給后代,是對后代的一種不公平。環境倫理思想中提出的代際公平要求本代人的發展不以損害后代人的發展能力為代價,至少要留下滿足后代人能進一步發展的環境資源,例如保護自然物種的多樣性,維持地球生態環境質量等。環境倫理把關懷的對象由代內進一步擴展到代際,就好像為后代人建立一個大的資源與環境的儲蓄銀行,當代人應只消耗由儲蓄銀行產生的利息,而應將本金留給后代,以達到代際之間資源與環境的公平分配。人是可以通過理性把握歷史的行動,可以通過理性來超越現在,接觸未來,所以需要提倡代際正義,有一種面向未來的價值思維,循環經濟正是這種面向未來的價值思維的產物。代際公平是循環經濟的倫理取向之一,循環經濟在生產中減量化原則,要求減少進人生產和消費領域的物質量,要求人們必須學會預防廢棄物的產生而不是產生后的治理。比如在生產過程中,制造廠就要通過減少每個產品的物質使用量,通過重新設計工藝流程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或減少廢棄物排放,提倡消費中多次應用。這種生產中減量化、消費中多次運用的做法,不僅符合經濟學規律,更是一種對自然和資源的保護,是對子孫后代的一種公平式做法,是代際公平的一種表現。

        (二)循環經濟中的代內公平思想分析

        作為代際公平的前提和基礎的代內公平,對現今的環境保護具有更多的現實意義。代內公平,要求資源和環境在代內要公平分配,強調人類的整體和長遠利益高于暫時和局部利益。當代的代內不公平主要體現在某些國家和地區以損害別的地區和國家的發展為代價。比如,發達國家在實現工業化進程中,利用殖民手段大量剝削能源和資源,不顧后果,目前存在的很多環境問題都是這種行為的積累。而且現今發達國家仍是資源的主要消費者和污染的主要生產者。他們以占世界總量四分之一的人口,消耗掉占世界總量四分之二的能源,木材的85%,鋼材的72%,其人均消耗量是發展中國家的9-12倍。不僅如此,一些西方國家還采取了轉嫁生態危機的做法,把能耗大、污染重的企業以轉讓技術,擴大投資和提高援助的方式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或者直接把有毒的工業和生活垃圾甚至核廢料輸送到發展中國家來處理。當然對于某些發展中國家只顧單純追求經濟發展,不顧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采用“殺雞取卵”的行為也是代內不公平的一個表現。

        第5篇:生態資源價值轉化范文

        我們不應把經濟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對立起來。既不能提出諸如環境優先等與我省省情脫離的目標和口號,也不應當追求以資源的大量耗損和環境污染為代價的“開發”,而應當把開發和保護統一到可持續發展上來。

        ――省社科院副院長杜受祜

        “十一五”期間是我省加快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時期。與此同時,我省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也將面臨新形勢和新問題。鞏固提升生態建設的成果、拓展環境承載力、促進生態四川建設、實現科學發展是“十一五”期間我們要面對的重大課題。為此,生態省建設應從以下方面著力。

        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

        我省經濟發展水平低,發展壓力大。同時,我省又地處國家生態安全的關鍵地區,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生態屏障。盡管如此,我們不應把經濟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對立起來。既不能提出諸如環境優先等與我省省情脫離的目標和口號,也不應當追求以資源的大量耗損和環境污染為代價的“開發”,而應當把開發和保護統一到可持續發展上來。從近期看,要認真對待和解決生態建設政策變化帶來的相關問題,完善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的后續政策,保證生態建設的成果不反彈。從長遠看,則要努力完善生態建設的長效機制,把生態環境治理作為一種經濟活動來進行,在同等投入的情況下,獲得更大的生態成效;發展生態效益型經濟、建設生態經濟區,把生態治理和保護轉化為生態經濟,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加快“綠色GDP”制度的建立和使用

        “綠色GDP”制度是對國民經濟核算的概念和體系的重大調整。它既要進行投入一產出的核算,也要進行環境一資源的核算。它把對社會生產力的核算和對自然生產力的核算有機結合起來,將生態環境的價值計入到經濟價值之內,對資源和環境實行資產化管理。“綠色GDP”制度對于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促進科學發展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導向作用。我省要抓住國家在我省進行“綠色GDP”試點的機遇,用“綠色GDP”的理念教育廣大干部群眾,改變過去重經濟指標,忽視環境效益的傾向;建立自然資源的實物和價值賬戶、核算各類自然資源的增減情況,將每年創造的生態價值逐步量化,計算出與其生產價值的比值,使“綠色GDP”逐步成為我省科學發展的“指揮棒”。

        建立健全以財政轉移支付為主體的資源和生態補償政策

        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都要求“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國家和地方可分別開展生態補償試點”。生態補償機制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有效經濟手段,實質是對提供生態公共產品的勞動給予激勵,對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的行為給予處罰和遏制,解決下游對上游、開發區域對保護區域、受益地區對受損地區、受益人群對受損人群以及自然保護區內外的利益補償問題。

        實行環境容量管制和排污權交易制度

        第6篇:生態資源價值轉化范文

        1問題的提出

        草原生態建設中牧區水利作為基礎設施,是通過灌溉工程,為畜牧業生產提供飼草料,促進草原生態環境的改善。牧區水利灌溉工程經濟效益計算一直套用農田灌溉經濟效益計算法,即把牧草增值作為灌溉效益。這種單純套用農田灌溉糧食增值的計算方法雖然簡單,但沒有把水利建設與保護草原和畜牧業結合起來,不能真正反映牧區水利在草原生態建設和畜牧業生產中的作用和經濟價值。因此,正確計算和評價牧區水利經濟效益尤為必要。

        2解決方案的基本思路

        畜牧業生產是將牧草轉化為高附加值的畜產品為最終產品。而牧草屬于畜牧業生產的中間產品,不能作為計算畜牧業的產值標準,只有通過牲畜轉化為畜產品時,才是有價值的。[1,2]在草原生態建設中,牧區水利灌溉工程的經濟效益應以灌溉飼草料地產量的增量和提高天然草原飼草產量的增量,轉化為畜產品的增量和增值為最終效益,才有實際意義。依據草、畜物質能量轉化原理,提出草原生態建設牧區水利灌溉工程經濟效益計算方法。3經濟效益計算。

        3.1經濟效益分類及內涵

        草原生態建設中牧區水利效益主要體現在通過灌溉工程設施而帶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本文重點討論經濟效益的評估與計算。圖1列出了草原灌溉工程經濟效益分類及其內涵。在上列效益中,由于在目前和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草原處于恢復和保護階段,草原生態資本增值效益可視為零;考慮灌溉工程實施后增加牧草產量避免了畜牧業災害發生,水利防災減災效益已在一級效益中體現,故不作重復計算。

        3.2計算原理

        根據能量流動基本原理和熱力學定律,天然情況下,我國處于生長期的牧草平均1kg干物質含熱能約180@105J。能量從飼草營養級轉換到畜產品營養級,總有一些能量消失不能被利用。目前,我國草原按單位面積草地上飼草產量的可利用量提供的肉、毛、皮主要畜產品測算,草畜能量轉換率約為015%~1%。以中部牧區典型草原調查數據為例,100kg干草含熱能約180@107J,產肉0165kg、毛012kg、皮1/5張,含熱量約14917@105J,轉化率為0183%。[2]全國牧區每公頃草地產肉、奶、毛量約為118kg、316kg和415kg。[3]

        3.3計算原則

        (1)根據草原生態建設牧區水利不同發展模式,按工程/有無對比0的方法分別計算飼草料增量。(2)按照我國畜牧部門確認的草畜能量轉化率目前為015%~1%,到2010年,轉化率可提高到2%左右,分別計算畜產品轉化量。[3](3)牧草增產量、草畜能量轉化、畜產品加工為商品后的效益均應進行水利效益分攤。(4)畜產品價格應按當地物價部門有關規定綜合分析確定,可分為牧民出售初加工畜產品市場價和深加工市場價兩種。

        3.4計算程序與公式

        3.4.1計算程序

        草畜能量轉化水利經濟效益計算程序見圖2。

        3.4.2直接經濟效益、間接經濟效益計算公式:

        直接經濟效益計算公式:式中:Bz為直接經濟效益;Bj為間接經濟效益;Yk為各種灌溉模式牧草干物質可利用量之和;Yi為牧草干物質增量;YiB和YiF分別為水利項目實施前、后,某種灌溉模式或天然草場單位面積年平均干物質產量;Ai為不同灌溉模式灌溉面積;Kl為牧草干物質利用率(%),人工飼草為90%,天然草原利用率取60%;[5]Bi(u,p,g)為草畜轉化為肉(毛、皮、其他畜產品)的經濟價值;Bi(u,p,g)為草畜能量轉化率,即牧草等值能量的肉(毛、皮等其他畜產品)的轉化率;Pi(u,p,g)為肉(毛、皮及其他畜產品)的單價;Nz為直接經濟效益水利分攤系數;Nz=ncnx,nc為項目實施后通過灌溉飼草料地獲取的飼草增量水利分攤系數(014~016);nx為牧草轉化成畜產品飼草分攤系數,根據試驗及測算為70%,其余為供水、管理、養殖及其他效益;[5]Nj為間接經濟效益水利分攤系數。即項目實施后,天然草場飼草增量的水利分攤系數,根據草場自然恢復所需時間、圍欄設施,降低草原載畜強度等因素,水利分攤系數為0114~0121。

        3.4.3二次效益

        二次效益計算是在直接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對已分攤給水利的那部分的畜產品進行增值計算。為簡便計算,通常把直接經濟效益的一個比率作為二次效益,稱為二次效益計算率。該值利用畜產品的商品率、加工轉化增值分攤比例等系數確定。[4]計算公式:式中:B2為畜產品加工轉化為商品后水利分攤的二次效益;ki(u,p,g)分別為肉(毛、皮及其他畜產品)二次效益計算率;H為畜產品的商品率,取H為50%;Ni(u,p,g)為某畜產品應分攤增值率的比例,以主要畜產品材料費占總材料費的百分率來表示。例如:制革廠的皮革產品增值中,皮革應分攤的增值比例。Ai(u,p,g)為某畜產品加工轉化的增值率,即畜產品經過工業加工后所形成的凈產值與生產總成本的比率。例如皮革廠皮革產品的增值比率。通過調查,參照國內類似行業和部分省(自治區)農、畜產品生產成本收益調查資料分析、匯總,提出牧區灌溉工程二次效益計算參數值,列表1供參考。

        4經濟效益計算實例

        以5全國牧區草原生態保護水資源保障規劃6(以下簡稱5規劃6)為例,采用草畜能量轉化法計算經濟效益。

        4.1直接經濟效益

        5規劃6給出牧草干物質可利用量(見表2),飼草轉化畜產品量和直接經濟效益計算見表3。水利分攤的直接經濟效益為621683億元。

        4.2間接經濟效益

        5規劃6給出項目實施后可利用天然草地提供的可利用飼草干物質增量約2237億kg。轉換畜產品增量及畜產品增值見表4,水利分攤間接效益為751116億元。

        4.3二次效益

        根據二次效益計算公式,求得灌溉工程二次經濟效益為151622億元,見表5。

        5經濟效益計算評估

        采用草畜能量轉化法計算牧區灌溉工程效益,其直接經濟效益較5規劃6采用的農田灌溉經濟效益計算方法計算的經濟效益(4918億元)約增加25%,并提出間接效益和二次效益水利分攤值。這種計算方法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規律,把水利經濟與草原生態建設、畜牧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客觀地反映了牧區水利在草原生態保護和畜牧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貢獻率。

        第7篇:生態資源價值轉化范文

        關鍵詞:林業經濟;生態效益;實現策略

        一 林業經濟生態效益

        1.生態效益的基本概念。生態效益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依據生態平衡的定律,能夠使自然界的生物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環境產生有利的影響。生態效益關系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并且生態效益能夠促使生態平衡和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2.林業生態環境。對于林業中的生態效益而言,是由構成生態環境的各種物質因素所決定的,伴隨著科學發展和經濟體系的進步,人類一方面不斷的利用先進技術手段使生態環境的物質要素功能發揮出來,同時通過商品交換的方式,把生態環境中的物質要素從物質轉化成價值,得到相應的經濟效益。據推算,一顆生長了50年的樹,所產生的氧氣價值31200美元,吸收有害氣體的價值為62500美元,涵養水源的價值為37500美元,為各種棲息動物提供的生存價值為31250美元,產出的蛋白質為2500美元,各種經濟總價值為196000美元。

        二 建立有效的投資機制

        林業經濟生態效益的實現需要推進天然森林的保護工程,更為重要的就是國土資源的綠化,這些都是林業經濟生態效益實現的基本策略和前提條件。但是所有的基礎性工作都離不開大量的資金投入,所以,為了解決資金問題給林業經濟生態效益十所帶來的影響,就需要建立有效的投資機制。開辟多個渠道進行投資,這種方法的基本思路就是采用租憑、承包、股份合作的方式,吸引各方的投資,形成國有資本、集體資本、私營資本和國外資本共同參與的投資機制,通過政策上的支持,保證投資收益。

        三 實施生態效益補償制度

        生態效益補償起源于德國1967年所實施的Engriffsrelung政策和美國1986年所實施的NO-net-loss政策。這兩個政策都體現了生態補償的原則,對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起到了有效的作用。林業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基本特點,就是以林業經濟效益貨幣化計量為基礎,按照效益劃定的征收范圍,實行分級征服、比例流程、納入預算管理、專款專用的原則。各地實施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都有所不同、內容各異。我國的法律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做出了最基本的規定,在《憲法》的第9條中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涂除外。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動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壞自然資源。”這條法規提出,使我國林業生態效益補償體系更加的完善。

        四 林業經濟生態效益的實現策略

        1.水土保持效益。對于水土保持效益的實現,需要以保育土壤和涵養水源為主要手段,根據赫章林業生態建設的實際情況,將赫章實施的林業生態建設工程的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作為水土保持效益進行計算。通過林業由于水源涵養能力的提高,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森林凈化水質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通過林地枯落物結和土壤的凈化,用于灌溉和生活的用水,相應的降低了處理費用

        2.防風固沙防止土地石漠化效益。對于防風固沙防止土地石漠化效益的實現,需要根據實際的研究,依據林地、無林地帶風沙推進情況而定,把固沙轉化成為造田、護田的效益。防風固沙林在防止土地石漠化發揮作用、減少侵蝕的同時,還具有著水源涵養的作用。

        五 結論

        林業經濟生態效益的實現,是一項十分復雜,又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技術課題,當今形勢下的林業經濟,在投資機制和補償制度上都要充分的做好相關工作,使生態效益充分的發揮出來,促進林業經濟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 曾華鋒,項衛東,祁大化.基于生態效益補償創新的生態會計核算模式構建――以江蘇溧陽龍潭林場為例.財會通訊(綜合版),2007(06):132-137

        [2] 尹振海.邯鄲市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分析與評價.河北林業科技,2010(04):25-29

        第8篇:生態資源價值轉化范文

        關鍵詞 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效果評估;江蘇常州

        中圖分類號 S9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2-0261-02

        Study on Assessment of Enhancement Effect of Fishery Stock in Changzhou City

        SU Zhi-feng 1 WU Jian-min 1 LIU Wei-yang 1 HE Jin-jun 2 XU Jun-hua 3

        (1 Changzhou Fisheries Law Enforcement Office,Changzhou Jiangsu 213002; 2 Changzhou Fisheries Extension; 3 Changdang Lake Management Committee Office of Jintan and Liyang)

        Abstract This paper made the economic,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assessment of releasing 46.58 million tail different specifications species in Changzhou different waters during 2012―201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capture amount was 19 097.03 tons,the increment of resources was 16 557.956 0 tons,fishing output 2 269.995 tons of nitrogen,793.204 tons of phosphorus,2 287.60 ton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consume 210 753.8 tons of blue-green algae,and fishing in the waters of yield increase of 152 tons. Comprehensive benefits reached 369.676 7 million Yuan,which accounted for 79.22% of incremental benefit resources.The rate of return on investment was 205.38 times. By research and analysis,this paper put forward resource increases benefits,conversion benefits and growth benefits as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for assessment of enhancement effect.

        Key words fishery stock;enhancement;effect assessment;Changzhou Jiangsu

        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是恢復漁業資源、修復漁業水域生態環境和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常州市漁業主管部門在歷年承擔農業部長江瀕危/淡水經濟物種增殖放流項目基礎上,還擴展實施了湖泊、河塘以及網圍養殖和池塘循環水養殖凈化區的生態放流。為了科學客觀地評價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效果,該文從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3個層面對2012―2013年增殖放流效果進行了評估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放流物種

        2012―2013年分別在長江、湖河(天目湖、上黃濕地、城市河道)、池塘/網圍(長蕩湖網圍養殖和循環水養殖凈化區)放流鰱鳙魚、胭脂魚、長吻、翹嘴、黃尾鲴、泥鰍、螺螄、河蚌等不同規格物種4 658萬尾(表1)。

        1.2 調查方式

        通過采樣調查、水質監測、社會調查等,對放流物種增殖效果進行調查統計。

        1.3 評估方法

        綜合放流效果統計量評估法[1]、理論推算法[2]、魚骨層析法[3]和黑箱方法[4],結合常州增殖放流情況和調查資料,以量化指標為主建立評價體系指標,包括以回捕量、回捕收入和增殖放流投資回報率為主的預期經濟效益,以放流資源增量、氮磷輸出、藻類消耗和碳匯輸出為主的生態服務價值,以公眾參與、媒體報道、帶動放魚、漁業增產、漁民增收為主的社會效益價值。

        第9篇:生態資源價值轉化范文

        關鍵詞:沙棘;藥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S853.75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沙棘又叫醋柳,酸刺、黑刺,是胡頹子科,沙棘屬雌雄異株的灌木或亞喬木。樹高2-3米,有的達10米。壽命長達30-50年。老枝干黑棕色,小枝棕褐色,有枝刺,刺長4-6厘米。葉為單葉互生或近對生,線狀披針形,長2-6厘米,寬0.4-1.2厘米,兩端鈍尖。背面密被銀白色盾狀鱗斑,葉柄短。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上旬開花,花較葉先開放。花黃色,雌花比雄花晚開放。風媒傳粉。沙棘3-4年開花結果,果為槳果,橙黃色或桔黃色。9-10月逐漸成熟,果實長期不落,11月份以后采果。

        沙棘分布很廣,我國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內蒙、陜西、甘肅、寧夏、新疆、四川、云南、等地。我省有人工栽培。沙棘適宜海拔1000-4000米生長。沙棘是喜光樹種,適應性強,抗嚴寒、風沙、耐干旱、高溫、鹽堿脊薄,在40℃-50℃,年降雨200毫升條件下不能生長。

        1 沙棘的經濟價值

        沙棘具有較高的食用和醫療價值。沙棘的果實含有多種氨基酸,維生素、黃銅甙、糖分、胡蘿卜素和鉀、鈉、鎂、鈣、鐵、鋅等元素。其中維生素C是桔子的100倍。梨的400倍。

        沙棘的醫療作用廣泛,《據我國中藥大辭典》記載,沙棘果實具有活血化淤,化痰、寬胸、補脾鍵胃、生津止渴之功效。還有降固醇,緩解心絞痛、改善心功能、防止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作用。對痰,止咳、平喘有一定作用。特別對燒傷,燙傷、刀傷、凍傷和胃病、十二脂腸潰瘍有特殊效能。沙棘的樹皮可提取抗癌物質,有抗輻射和抗腫瘤作用。花為密源。不僅要重視新栽植沙棘,對天然沙棘也要加強保護。利用沙棘治理生態環境,不僅在國內取得了越來越大的成效,而且在國際上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2 重視經濟效益,狠抓加工利用

        為了調動各級政府和廣大農民種植沙棘的積極性,我國從沙棘開發利用之初就把加工利用放在重要位置,投入大量資金用于開發各種檔次的產品,建立各種類型的加工廠,舉辦不同規模的產品展示會,通過這些工作,我國沙棘開發利用的經濟效益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據初步統計和典型調查,全國現有各類沙棘加工企業200多家,產品200多種,年產值10億多元,沙棘主要種植區農民靠采摘沙棘果和葉每年人均增加收入100元,有5萬多戶農民靠沙棘養羊、養牛實現了脫貧致富。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國沙棘資源的加工利用形成了一些特色。

        3 對沙棘進行深加工,受國家有關保健品產銷規定的影響,沙棘“健”字號產品受到沖擊,許多沙棘加工企業在繼續生產飲料、果粉的同時,不斷深化,向沙棘藥品發展。據報道,青海沙棘單體黃酮的分離提取技術新產品研究已經通過鑒定,該產品以沙棘粗品黃酮為原料,對黃酮的分離提取立法研制出多級溶劑萃取+重結晶+柱層析耦合工藝分離技術,分離出的單體成分:異鼠李素含量達到98%,槲皮素含量達到95%,山萘酚含量達到95%,為開發青藏高原豐富的沙棘資源,生產高附加值的單體黃酮產品提供了技術支撐,為實現產業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該項目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產品具創新性,新穎性、填補了國內的空白。

        4 沙棘產業體系逐步形成,有效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我國沙棘企業發展勢頭迅猛,沙棘產品已擁有廣闊的國內外市場。目前,全國現有各類沙棘加工企業200多家,開發出沙棘醫藥、飲品、日化、保健等類300多種產品,年產值逾10億元。企業發展促進了產品競爭和創新,國內沙棘產品研發規模不斷擴大,加工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不斷提升,各類沙棘產品生產技術和包裝等方面不斷創新,生產出了種類多樣、高檔次、高質量、包裝環保新穎、可以滿足不同消費群體需要的產品,不僅拓寬了沙棘產品銷路,使沙棘產品在國際市場中倍受消費者青睞,也保障了人類健康。

        5 科研基金的支持極大地推動了沙棘研究進展

        近幾年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和關懷下,加大了資金的投入,有力地推動了沙棘科研成果轉化工作的順利進展。有了科研基金的支持,科研成果進入生產的前期性開發,項目實施已經為項目區沙棘資源培育和產品開發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已經逐步建立起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符合農業科技發展規律、有效支撐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新型科技投入保障體系。科研基金的啟動和落實,不僅給擁有科研成果、亟需科技投入實施轉化的植管中心提供了寶貴的資金,更重要的是在獲得國家支持的同時,使中心獲得了一筆寶貴的無形資產,對于更新理念、提升創造性思維、更加科學地開展類似工作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6 我國沙棘資源建設與開發利用前景展望

        我國沙棘資源開發近30年來,已經形成了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共同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通過沙棘生態建設,對黃土高原等地區的水土流失災害起到很好的治理作用,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還擴大沙棘資源建設規模;通過沙棘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研發新技術,開辟新領域,通過對沙棘的營養價值進行充分發掘,創造營養健康的沙棘產品,以促進沙棘產業發展,推動沙棘生態建設,建設一片青山綠水。

        如今人們生活中越來越注重健康,人們對純天然、無污染、綠色、營養豐富、具有保健作用的功能性食品情有獨鐘;也逐步接受保健的理念并對其有了全新的認識。這為沙棘功能性藥品、食品的開發創造了廣闊的前景和新的機遇。這些產品的研發生產,將為沙棘企業騰飛、拉動沙棘資源建設步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沙棘的有效利用和開發工作任重道遠,沙棘的研究在國家科研部門的支持下,有效地把沙棘科研成果轉化成現實的產品,為我們所用。我們要審時度勢,不斷開拓進取,創新沙棘生態建設與開發理念,發展沙棘健康產業,為生態環境的改善、地區貧困的消除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图片区 | 一级a做视频在线观看国 | 在线观看亚州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 一本色综合网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