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醫(yī)脈診方法范文

        中醫(yī)脈診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yī)脈診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醫(yī)脈診方法

        第1篇:中醫(yī)脈診方法范文

        【關鍵詞】脈象儀;中醫(yī)診斷;實踐教學;應用探析

        中國分類號:R241

        脈診是中醫(yī)診斷疾病的基本手法之一,脈診的實踐教學方法就顯得尤為的重要。我院先后新近十幾臺MM-3脈象儀仿生模擬手,它主要是乳膠管代替橈動脈,硅油代替血液,組成循環(huán)回路,通過模擬脈象裝置能體會16種常見脈象,即浮、沉、遲、數、平、弦、滑、洪、等.讓學生通過特定的波行來反復訓練,悉心體會,做到“心中明了,指下易辨”。

        1.對過去傳統(tǒng)脈診實踐教學的方法進行分析

        以往對脈診實踐教學主要采?。孩僦v解脈診部位、方法、注意事項。②熟悉平脈的特征及常見病理性脈象的主要特征。③脈診的定位、布指、以及運指的練習。④學生分組練習,進行相互體驗反復進行脈診訓練。⑤教師和實訓老師巡回指導糾正錯誤學生手法。⑥書寫實驗報告。

        這種實踐教學方法存在缺點是:①學生對脈象理論性的知識熟悉了,病理性的脈象比較少見,只能從文字上進行理解。②下指及運指把握力度不夠好,診脈不夠熟練、手法生硬、而且同學相互之間練習不夠嚴肅。③由于同學之間多為生理脈象,實踐效果不明顯,最終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導致進入實習階段后不能很快適應臨床診斷疾病。

        2.脈象儀的使用對脈診實踐教學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2.1 脈象儀的使用對脈象四種屬性及八種特征有了深刻的理解認識

        任何一種脈象都具有“位、數、形、勢”四種屬性,即有深淺、至數、節(jié)律、長短、粗細、流利度、硬度及強弱八方面的特征。脈象儀的使用不僅可以加深對各個脈象認識和理解,而且更直接的體會典型脈象的指感特征。具體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如①深淺:浮取脈象搏動即為淺,沉取即為深,不浮不沉即為中。②至數:即脈搏的快慢。③節(jié)律:脈搏是否整齊。④長短:短即“首尾俱短,不足本位”長即“首尾端直,超過本位”。⑤粗細:對比不同個體的脈象,體會粗細不同的感覺,然后再進一步認識。⑥流利度:代表脈象是滑脈和澀脈,滑脈的流利感是“如珠走盤”,澀脈的“如輕刀刮竹”。⑦硬度:代表脈象是弦脈,“端直而長,如按琴弦,脈勢強硬”。

        2.2 改進了傳統(tǒng)的脈診實踐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教學效果

        過去我們只重視了理論知識的理解,忽視脈診技能操作的練習,要想培養(yǎng)的人才適合社會需求,不僅要有扎實理論知識,而且具有較強動手能力。在近幾年我們對脈診實踐教學采取新的教學模式,不僅掌握了各種脈象的特征,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并加強脈診實踐技能的訓練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反復訓練的實踐機會,使學生逐漸掌握診脈的方法,實踐教學也取的良好的教學效果。

        2.3 脈象儀對病理性的脈象實踐教學更為形象和全面化

        脈象儀的作用是在理性認識的基礎上加強感性認識,脈診中許多病理性的脈象必須通過脈象儀來加強感性的認知,它不僅擴大了學生對脈診內容的訓練范圍,還補充了過去單調的學生之間進行相互練習不足。脈診指感的訓練也使學生較快掌握中醫(yī)常見典型脈象,對常見典型病理性脈象得到強化。

        2.4 脈象儀使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脈象儀的使用改變課堂氣氛,改善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利于學生對抽象、枯燥脈診實踐教學內容的理解,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在實踐教學的同時,也鞏固了理論知識加深,改變了過去單純的理論課堂教學,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較好的反復訓練的實踐機會。

        3.脈象儀在使用過程中同時也發(fā)現(xiàn)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不足。

        ①脈象是人體全身性、綜合性的生理病理信息的反映,它受個體差異性與時間性影響,因此脈象模擬手不能完全模擬人的脈象特征。②它將正常脈象的特征模式化,固定化,而簡化了脈象與四季、地理環(huán)境、性別、年齡、體格、勞逸意識都有聯(lián)系。③脈象儀在使用過程中手指容易晃動斷裂、甚至老化,壽命短。④長時間使用導致硅油耗損,設定的格式出現(xiàn)異常,導致脈象錯誤的反應。⑤脈象儀運行時噪音顯得有些大,破壞診脈時的周圍安靜環(huán)境。

        4.脈象儀補充了脈診實踐教學中的不足,但不能代替整個實踐教學方法

        脈診的實踐教學不能只靠脈象儀來完成,應該是它補充了實踐教學不夠完善的一面,是脈診學習的進一步提高。我們經過幾年的總結認為脈診的學習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①首先了解脈象的主要特征,強調脈象中的重點及難點。②熟悉診脈方法,部位和注意事項。③通過脈象儀來體會病例性的典型脈象。④在脈象儀上要求學生反復練習,掌握重點脈象指感特征。⑤訓練中要多鼓勵學生,激發(fā)他們進一步學習脈診的興趣及熱情。⑥帶教老師要細心、耐心,及時糾正錯誤手法。⑦課后書寫實驗報告匯總實踐教學中的內容。這種脈診實踐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達到了預期目的,受到學生和同行的良好評。

        5.結語

        脈診是中醫(yī)觀察體內功能變化的一個重要窗口,對識別病證、判斷病情、分辨病機和推斷預后具有重要意義。中醫(yī)脈診臨床技能的培養(yǎng)也是非常重要的。脈象儀應用能夠使學生能盡快全面、正確掌握診脈方法、技巧和常見脈象的指感特點,取良好的實踐教學效果,以彌補脈診實驗教學的不足。也為學生以后進入臨床科室見習、實習、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廖福義.《中醫(yī)診斷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衛(wèi)生部“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N〕.2010年6月第2版55-68

        第2篇:中醫(yī)脈診方法范文

        【關鍵詞】 《內經》 脈診 針灸穴位

        脈診和針灸是中醫(yī)兩大瑰寶,體現(xiàn)了中醫(yī)的特色和魅力?!秲冉洝纷鳛楝F(xiàn)存最早的經典著作,不僅確立了中醫(yī)的基本學術思想,奠定了中醫(yī)學術理論的基本框架,而且集結和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漢初醫(yī)學史料。從《內經》中可以見到,當時診脈方法和刺灸方法已經頗為完善。然而,這兩種方法經歷了怎樣的變革而成為今天所經常使用的方法,則是中醫(yī)學術史研究中頗為值得探討的問題。

        《靈樞·經脈》篇在論十二經脈起止循行之后,均有"是動則??、"是主……所生病者"之文,該兩句經文自《難經》解釋為"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之后,歷代注家釋義紛紜,莫衷一是。筆者通過運用文獻考證的方法,對其中相關資料進行發(fā)掘、分析,探究其原本涵義,探討中醫(yī)診脈和針灸方法的發(fā)展沿革過程,并據此為契機考證《內經》及其他相關文獻,從中勾畫出診脈方法和刺灸方法在古代的變革過程,以冀能從學術史角度為進一步研究和發(fā)揚中醫(yī)學術理論和治療方法提供有益的參考。

        1 診脈方法在《內經》中的沿革和發(fā)展

        《靈樞·經脈》篇在論述每一經脈的循行部位后都有"是動則??之說,如:"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咳喘,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大腸手陽明之脈,……是動則病齒痛頸腫"?!峨y經》謂"是動"為氣病,張景岳《類經》釋為"動,

        十二經脈遍診法診病時必須診遍病人全身十二條經脈,甚為繁復,不切實用。經過改革,三部九候全身遍診法起而代之。該法見于《素問·三部九候論》。創(chuàng)立這種方法者認為人身的脈氣應于天地之至數,故把分布于人體頭部、上肢、下肢的淺表動脈分成三部:上部診頭面動脈以候頭角、口齒、耳目之氣,中部診手部動脈以候肺、心、胸中之氣,下部診股或足部動脈以候肝、脾、腎之氣。每部之中又各選取三處脈動較顯著之處作為診脈部位,即上部兩額角動脈(候頭角)、兩頰動脈(候口齒)、兩耳前動脈(候耳目),中部手太陰動脈(寸口,候肺)、手少陰動脈(神門,候心)、手陽明動脈(合谷,候胸中),下部足厥陰動脈[五里(上)或太沖(下),候肝]、足太陰動脈[箕門(上)或沖陽(趺陽,下),候脾胃]、足少陰動脈(太溪,候腎),各稱為天、地、人三候,合稱三部九候。正常人三部九候的脈氣互相協(xié)調,"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三部九候論》),一候不相應則病,二候不相應則病甚,三候不相應則病危。

        三部九候診脈法雖然比十二經脈遍診法有所簡化,但仍比較繁雜,而且必須觸按人身多個部位,特別是下部股內側部位,在古代頗有褻瀆之嫌,于診婦女病時尤為不便。于是診脈方法又經過再一次變革,產生了人迎、氣口(寸口)診脈法?!鹅`樞·終始》、《禁服》等篇論述了這一診脈方法。該法是在陰陽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比三部九候法進一步簡化。《終始》篇謂:"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余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靈樞·禁服》謂:"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來俱往,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人迎是喉結兩旁頸動脈搏動處,為足陽明胃經所行之部位,主候三陽之氣,其脈獨盛,病在外、在三陽之腑;脈口(氣口、寸口)指兩手橈動脈搏動處,為手太陰肺經動脈,主候三陰之氣,其脈獨盛,病在中、在三陰之臟。

        人迎、氣口診法本來已經頗為簡便易行,但在臨床實踐中仍覺不切實用。原因可能為人迎診脈部位臨近咽喉要害之處,病人對該按診部位常有疑慮抵制情緒而不愿接受診查。為了適應病人需求,醫(yī)家通過臨床研究,提出了獨取寸口診脈法?!鹅`樞·經脈》篇謂:"經脈者,常不可見,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素問·經脈別論》謂:"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素問·五藏別論》則對這一診脈法的原理作了更深刻的論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yǎng)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應該說,獨取寸口法是在人迎、氣口診脈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簡化而成,其理論依據是氣口為手太陰肺經之動脈,肺朝百脈,"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而變見于氣口",故診察寸口脈可知臟腑經脈氣血的病變及胃氣的有無盛衰。但《內經》獨取寸口診脈法尚處于初始階段,僅從其浮沉部位及具體脈象候四時五臟平應指出的是,上述四種診脈方法雖然有先后更替、沿革關系,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尚并存于世而為不同醫(yī)家所采用。《內經》記載了這些診脈方法,既說明該書是對先秦至漢初醫(yī)學文獻的集結和整理,亦說明整理者認為這些診脈方法在當時仍有應用或參考價值。再考諸其他醫(yī)學文獻,馬王堆出土帛書所載的是遍診十二經脈診法;而《史記·扁鵲倉公傳》載倉公診脈,"切其太陰之口"、"右口",可知其已用獨取寸口診法;但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有"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之說,且原文中亦多處提及按診趺陽脈的診病方法,可見張仲景診脈雖以獨取寸口法為主,但仍兼采用三部九候診法。 從上述診脈方法的發(fā)展、沿革,可以得到如下啟示:中醫(yī)學術的價值是服務于臨床,任何學術理論的發(fā)展和技術方法的創(chuàng)新,都因順于臨床診治疾病的需求。因此,只有中醫(yī)臨床實踐才是促進中醫(yī)學術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真正動因。

        2 從《內經》看針灸取穴方法的沿革和發(fā)展

        針刺和灸焫都是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yī)治病方法。早期的針刺器具是砭石,而灸焫的器材則是燃燒的草木或經火烘烤后的溫熱石塊(陶片)等,因此刺灸常直接作用于病痛部位,即"以痛為腧",后世稱為"阿是穴"。隨著治療經驗的積累,醫(yī)者發(fā)現(xiàn)了人體上的某些特定的部位具有比較顯著的針灸效應和治療效果,于是出現(xiàn)了兩種確定針灸部位的不同方法:刺灸腧穴法和刺灸經脈法。

        刺灸腧穴法是一種只考慮刺灸的特定點--后世稱為腧穴,而不考慮經脈的刺灸定位方法。這種方法應該是"以痛為腧"刺灸方法的直接發(fā)展,是對某些經過治療實踐證明有效的特定點(腧穴)的確認。而針刺器具如骨針、青銅針以至鐵針的發(fā)明,及艾絨之用于灸焫,則是促進這一針灸定位方法形成的客觀條件?!秲冉洝分胁簧倨螺d述了這種針灸定位方法,如《素問》中的《水熱穴論》、《骨空論》、《氣穴論》及《靈樞·熱?返繞啻翁岬降?熱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靈樞·四時氣》所言之"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痏;風水膚脹,為五十七痏",取穴當與此同),雖然其中所提及的腧穴,不少位于十二經脈之中,但均按體表或解剖結構定位而不提及所屬的經脈,如《素問·骨空論》:"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兩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同樣,《靈樞·五邪》論邪在五臟的刺治方法,所選取的腧穴雖然亦在相應的經脈上,但同樣只言及穴位名稱而未提及所在經脈。說明這種針刺方法只是考慮體表部位的特定點,而尚未考慮經脈的循行走向及其主治功效。

        刺灸經脈法則是只考慮經脈循行走向,在經脈上施針用灸的另外一種針刺方法。實施這一方法的前提是十二經脈(或"十一脈")理論已經問世,因此相對于刺灸腧穴法而言,應該是較為后起者。但在《素問》和《靈樞》中,如《素問》中的《刺瘧篇》、《刺腰痛篇》、《厥論》、《調經論》,及《靈樞》中的《雜?貳ⅰ督貳ⅰ惡部瘛返榷嗥?,都鸭s罷庵執(zhí)嘆姆椒?,特冰樓∽x槭唷ぞ觥仿凼觶懇瘓加?是主……所生病者"及"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之說,實際就是指刺灸經脈的治法而言。而《素問·調經論》更強調針刺治病必須"守經隧":"氣有余則瀉其經隧,……不足,則補其經隧"、"血有余則瀉其盛經出血,不足則視其虛經內針其脈中"……所論均從經脈確定刺灸部位,一般都沒有提及經脈上的具體腧穴。再考之馬王堆出土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和《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所言倉公治病,亦是采用這種刺灸經脈的治療方法,可見該法亦是一種比較早期應用的刺灸定位方法。

        第3篇:中醫(yī)脈診方法范文

        關鍵詞 一指禪 推拿 診療體系

        麥肯基力學診療技術是國際康復界較為公認的治療痛性脊柱疾患的技術,其診斷主要為其獨特的治療理論服務的,二者有極強的相關性。推拿博士王艷國提出:中醫(yī)推拿可借鑒麥肯基技術成功經驗進行發(fā)展。可以說,王博士清楚地看到了中醫(yī)推拿的奇怪現(xiàn)狀,現(xiàn)代醫(yī)學診斷標準和傳統(tǒng)手法治療的畸形結合,并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建立起適應推拿學科特色的相關疾病診療體系,使其診斷真正指導并服務于臨床??烧娴男枰⑿碌耐颇迷\療體系嗎?在現(xiàn)代醫(yī)學診斷標準和傳統(tǒng)手法治療的畸形結合之前,難道就沒有體系嗎,以前的體系是不是真的過時了呢?我相信我們祖先的智慧,相信我們推拿前輩早已經解決我們自認為問題的問題!其他不敢說,至少一指禪推拿里就有這樣的解決方案。答案也簡單,中醫(yī)診斷標準和推拿手法治療相結合。

        一指禪推拿前輩朱春霆老先生在其學術經驗集中,即再三強調四診合參,辨證取穴,有是癥用是穴,突出一指禪推法及“推拿理法方案的一致性”,是典型的中醫(yī)辨證施治體系。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診療體系,將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臨床療效,故朱老一指禪手到病除,能起沉病痼疾,名揚杏林,難道不是最有力的說明嗎!不是沒有,只是大家淡忘了。

        中醫(yī)望聞問切四診,是中醫(yī)特有的疾病信息收集方法,簡單方便有效,而且無以倫比,與中醫(yī)治療方法一脈相承,相得益彰。中醫(yī)的診療體系至少經過幾千年的歷史考驗,生命力之強大由此可見。有什么可以懷疑,有什么理由放棄!現(xiàn)代醫(yī)學診斷標準和傳統(tǒng)手法治療的畸形結合,彼此無法真正契合,結果只能是治療適應癥的縮小,療效的每況愈下,最終導致中醫(yī)推拿的沒落。這么辦,回頭是岸!中醫(yī)推拿必須堅持中醫(yī)診斷和推拿手法有機結合,才是正途。

        具體來講,分三個方面:

        1,提升四診技能:望、聞、問、切,至少要精一門,再參詳其他,方能較為準確、全面地收集疾病信息?!饵S帝內經》中將四診稱為“神圣工巧”,筆者私下認為“巧”有捷徑之意,相對而言,切診是最易提升的技術。推拿醫(yī)生最應在此下功夫,也最易得益。

        切診包括脈診和按診。誠然,脈診功夫提升需要較長的臨床積淀,除了學習、實踐,更需要個人的感悟。但脈象的虛實還是比較容易區(qū)分,可以初步判斷患者全身體質的虛實。更為重要的是,按診是所有中醫(yī)推拿醫(yī)生能夠掌握并且必須掌握的技能。臨床物理檢查必須通過手來完成,故手感非常重要。按診完全能做到疾病的定位、定量。定位,必須明白疾病侵犯的部位;定量,準確把握按診時手感及患者感受。

        2,辨證方法:中醫(yī)辨證部分最見功力。一般中醫(yī)內科多用臟腑辨證,中醫(yī)推拿用經絡辨證實用性更大。這里必須強調,辨證與四診幾乎是同時完成,這里只是為了方便理解,才分別表述。

        經絡辨證是在四診基礎上進行疾病經絡定位及定性。一般患者主述及按診之后即能明確犯病部位,只需依據經脈循行部位即能經絡定位。根據按診時手感及病患感受即可進行定性,虛證實證必須明確。如:小腿前外側酸痛,按之皮膚松弛,肌張力低,甚至有條狀凹陷感,喜按喜暖,即可判定胃經虛寒。

        3,手法施治:辨證準確,施治就方便。無非“實者瀉之,虛者補之”。明確經絡虛實,通過兩部分實現(xiàn)補瀉。

        (1)經絡腧穴補瀉:①穴位本身補瀉:取補穴如,膏肓、三里、關元等;取瀉穴如,太沖、合谷、陽陵等。②配伍補瀉:經絡腧穴的五行生克補瀉,如胃經虛取解溪,實則取歷兌等。

        (2)手法補瀉:推拿手法可以通過輕重、隨迎、方向、頻率等變化來實現(xiàn)補瀉。筆者認為,補益手法中,一指禪推法第一;疏瀉手法中,扳法最甚,此法見效最快,傷人最大,“開人關節(jié),走人元氣”并非虛言,非實證莫輕易出手。

        中醫(yī)推拿中四診、辨證、施治是一體,四診和辨證屬診斷,施治屬治療。四診當中有辨證,辨證當中有四診,治療中有診斷,診斷中有治療,只有真正融為一體,才能給患者真實的利益。

        典型案例

        患者徐某某,男性,80歲,2009年9月23日初診。主述:左足大趾麻木1月余,時有雙髖酸,左腹股溝抽筋感,左肘內側痛、涼感,脈弱滑,舌淡黯。治療方案,滾法施于肝膽脾胃腧,肘按左側足三里,一指禪推左大都、曲泉。2009年9月25日二診,左足大趾麻略輕,余癥消,脈滑略數,舌淡黯。治療同上,重點推左大都,另囑飲食清淡。2009年9月28日三診左大足麻輕明顯,脈弱滑,舌黯紅。治療同上。

        該病例辨證思路,左足大趾麻木,是肝經脾經起始點,顯然升發(fā)之氣不夠,當屬虛證。時有雙髖酸,左腹股溝抽筋感,亦是肝經不足之癥。左肘內側痛、涼感,當屬心經不足,應是肝木不升,難以生心火所至。故取肝膽脾胃腧、三里,以補益肝脾,取曲泉、大都以提升肝脾之氣。診斷明確與治療合理,診療一體,自然療效顯現(xiàn)。

        結束語

        中醫(yī)推拿講究“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可以理解為,病機可以通過手的按診與脈診進行把握,善巧方便就從內心辨證而來,手隨心動,補瀉法則自然在手法治療中體現(xiàn)。

        第4篇:中醫(yī)脈診方法范文

        關鍵詞:中醫(yī)診斷學;實驗教學;辨證軟件;數字資源

        1引言

        中醫(yī)診斷學中涉及的實驗課程非常多,而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實驗氛圍不濃厚,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開展中醫(yī)診斷學數字化實驗教學,可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傳統(tǒng)中醫(yī)診斷的認知,深化學生對辨證辨病知識的學習,對于提高學生“四診”操作技能、提升臨床辨證思維均有極大幫助。

        2數字化中醫(yī)診斷學實驗教學主要內容

        2.1中醫(yī)色診

        通過與科技公司合作,實驗當中相關指標的測量均可以通過計算機軟件實現(xiàn)。比如,使用GD-3光電血流容積面診儀,可有效測量時間指標、波幅指標、比值指標等,對光電血流容積指標的測量有助于全面了解對心血管的血液狀態(tài)、功能等,作為面部常色形成的生理基礎指標,“面色-血流容積”的變化機制可通過面部光電血流容積變化反映出來。因此,在實驗教學中,讓學生學會使用光電血流容積面診儀,可幫助學生更快地掌握中醫(yī)望色相關知識,為中醫(yī)色診的開展提供技術支持。

        2.2舌苔望診

        用攝像頭拍攝舌苔標本片,獲取標本片微觀圖像,用計算機檢測微觀圖像中的相關指標,這是舌苔脫落細胞學檢測及舌苔微觀望診的整個數字化實驗過程[1]。通過這種方式可更全面地獲取細胞分布、印片背景、上皮細胞分數計數等相關信息,更深入地研究舌苔形成過程及病理舌苔脫落細胞變化的過程。

        2.3中醫(yī)目診

        采用球結膜微循環(huán)分析軟件可以全面檢測球結膜微血管,獲取微血管的流態(tài)、形態(tài)以及袢周等指標,進一步檢測缺血區(qū)、清晰度以及網絡結構、血流顏色、血流速度等重要病理指標,同時還能檢測出有無滲出、出血、水腫等癥狀。數字化實驗教學能幫助學生直觀地了解球結膜微循環(huán)變化的過程、特點等,明確這些變化與中醫(yī)病證變化之間的關系。2.4中醫(yī)脈診采用脈圖分析軟件可以對脈圖時間指標、波幅指標及面積指標等進行檢測分析,還能依據不同檢測信息繪制P-H1趨勢曲線圖形,更進一步地分析脈位、脈次、脈形等指標,了解脈圖特征與心血管功能之間的關系。

        3構建中醫(yī)診斷學實驗教學模式的方法

        通過學習和掌握中醫(yī)診斷操作相關軟件的使用方法,深化學生中醫(yī)辨證的診療思路,使學生牢固掌握臨床辨證的診療方法。學生輸入病情后,能夠將自己的辨證結果與計算機得出的辨證結果進行比對,從而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3.1編寫實驗教材

        為了更好地構建中醫(yī)診斷學實驗教學模式,需要在教學中融入學校多年來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將有關中醫(yī)診斷實驗教學的教材運用到教學當中,比如《中醫(yī)診斷臨床技能實訓》《中醫(yī)診斷實驗方法學》等,這些教材講解了很多在中醫(yī)“四診”中運用信息技術的方法、成果等。要進一步加強對教材的引入和運用,為數字化中醫(yī)診斷學實驗教學的開展提供支持。

        3.2建設數字化實驗室

        中醫(yī)人才的培養(yǎng)關鍵在于轉變教學觀念、不斷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教育手段。而中醫(yī)基礎教育直接影響學生臨床技能的掌握效果,關系到學生能否成長為合格的醫(yī)師。因此,在做好日常教學管理的同時,要不斷革新教學手段,推進教育創(chuàng)新。某校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通過縮減行政事務性開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資金建設中醫(yī)診斷數字化教學實驗室,在短期內建成并投入使用。實驗室配備了IBM總服務器與教師機各一臺,還配備了25臺供學生使用的液晶電腦、視頻采集卡、數碼攝像機、投影儀等常用設備。在星形拓撲組網后,相關軟件可進行屏幕廣播、監(jiān)視、日志、雙向對講等,整個數字化實驗室功能齊全,真正實現(xiàn)了中醫(yī)診斷學實驗教學的全程數字化。

        3.3研制實驗儀器

        為確保數字化中醫(yī)診斷學實驗教學的順利開展,相關實驗儀器需要配備齊全。比如,某院校研制了包含面診光電傳感器、光電信號放大器、采集系統(tǒng)等在內的GD-3光電血流容積面診儀,通過對儀器的科學調試、匹配等,使學生在實驗課中觀察不同面色血流容積圖,并且可以使用計算機軟件完成相關指標的測量[2]。實踐顯示,在不同的實驗課程中,該儀器運行未見異常,有著較為穩(wěn)定的波形,計算測量精確度高,可以反映出最為真實、具體的局部血流容積情況。

        3.4制作辨證軟件和數字化課件

        為進一步深化中醫(yī)學生的診療思維,提升臨床辨證技能,營造更直觀的臨床環(huán)境,培養(yǎng)及訓練學生的臨床診斷能力,制作辨證軟件非常有必要。比如,某院校研制了“文鋒Ⅲ中醫(yī)診療操作軟件”,該軟件運用了“數字模擬+‘人機對話’”技術,在診療技術相關實訓中,有效增強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并且該軟件可以對各科多種疾病開展全面輔助診療,真正實現(xiàn)了病、證、方、藥的結合,使治療方案更為規(guī)范、科學。約有10000種病證、500種疾病病種及160個常見癥被編制在軟件系統(tǒng)中,并提供了10余種治療方案。依據具體實驗內容與實驗相關要求,收集了大量的臨床圖片和視頻材料運用到實驗教學中,同時可以將這些材料制作成課件,進一步豐富實驗課程,比如中醫(yī)色診與光電血流容積圖檢測課件、中醫(yī)脈診與脈圖檢測分析課件等。

        3.5搭建“數字化模擬診室”

        開展“數字化模擬診室”訓練。在實驗教學中制作數字化教學病例,制作過程運用了現(xiàn)代化“四診”資料采集系統(tǒng)采集“四診”資料,并對不同疾病進行分類,最終生成了數字化的電子病歷[3]。具體教學方法為:在正式教學前,將學生分為3~4人一組,每組派代表抽取電子病歷,然后分角色扮演。扮演患者可以讓學生學會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加深對病癥的了解,與臨床實際更為貼近,整個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在角色扮演中,教師要及時糾正學生的口語化描述或者醫(yī)學術語運用不準確的地方,使學生再次表述同一個問題時更為專業(yè)、準確。正式開始教學后,每個小組輪流進行數字化模擬診斷訓練。組內一名學生扮演患者,其他兩名學生對其進行問診,實驗中提供清晰、真實的圖片以供望診使用。學生要完成脈診的整個操作流程,最后由教師給出準確的脈象結果。在所有小組均完成診斷以后,由教師進行整體點評,對診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予以總結和糾正。在“數字化模擬診室”實訓中,為學生營造更為真實的診斷場景,使學生接觸更多真實的臨床病例,從而大幅度提升學生的中醫(yī)診斷技能,訓練其思辨能力。

        3.6網絡化數字資源

        可以研制和使用網絡化學習考試訓練系統(tǒng),并將系統(tǒng)有效運用到中醫(yī)診斷學網絡學習及考試中,充分借助數字資源提高學習與考試的實效。同時,搭建中醫(yī)診斷學數據信息庫,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資料檢索與查詢平臺。還可以制作使用中醫(yī)診斷學實踐教學網站和中醫(yī)診斷實驗方法教學網站等,網站囊括了多種與中醫(yī)診斷實驗相關的內容,以供學生自主學習。

        4中醫(yī)診斷學實驗教學模式的實踐

        中醫(yī)院校通過長期開展數字化中醫(yī)診斷學實驗教學模式,設計和開創(chuàng)了大量關于“四診”、臨床辨證的數字化實驗課程,數字化中醫(yī)診斷教學實驗室也即將創(chuàng)建,進一步提升了中醫(yī)診斷學實驗教學內容的專業(yè)化、數字化水平,在實踐中運用數字化實驗教學成果,將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果。

        4.1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數字化實驗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成果

        某校對五年制、七年制本科不同專業(yè)的60多個班級開展數字化中醫(yī)診斷實驗教學。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普遍有著較高的積極性,對中醫(yī)診法的掌握更為牢固,對辨證、辨病知識的理解更為透徹。學生的知識結構得以改善,實驗技能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強。實踐還顯示,在中醫(yī)診斷實驗教學中運用數字化技術,能給學生帶來全新的感受,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更新了學生的臨床觀念,最終取得了比傳統(tǒng)實驗教學更為顯著的教學成果。

        4.2開展實驗教學師資培訓,增強了教學影響力

        開展數字化中醫(yī)診斷實驗教學,可以幫助院校積累更多相關的教學經驗,并不斷完善數字化實驗教學的基礎設施,推進專業(yè)化、特色化中醫(yī)診斷實驗教學模式的形成,進一步提升中醫(yī)診斷教學的總體水平。某中醫(yī)院校建立了中醫(yī)診斷數字化實驗教學培訓基地后,吸引了大量的外校師生前來參觀與學習,通過舉辦中醫(yī)診斷學實驗教學師資培訓,向來到本校參觀的教師、專家等展示特色的數字化實驗教學教材、課件及儀器、網站、數據庫等。通過相互交流經驗與成果,進一步推廣了數字化中醫(yī)診斷實驗教學的方法、理念等。隨著數字化中醫(yī)診斷學實驗教學影響力的進一步增強,院校自主研制的各項數字化教學儀器、診療軟件等均可以得到進一步推廣,從而增強了院校的整體教學實力與影響力,吸引了更多其他院校的師生前來本校交流和學習,使得課件、軟件、教材均得以向周圍地區(qū)學校輻射,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第5篇:中醫(yī)脈診方法范文

        1沉脈的沿革、脈象特征及主病

        1.1沉脈所主的生理病理狀態(tài)沉脈多出現(xiàn)在以下幾種情況:平脈,包括肥人、冬季、腎脈。病脈多主里證、主寒、主積,也可見于某些殊表證。邪氣入里或內因致病而病位在里等生理病理的表現(xiàn)。

        1.1.1沉為平脈常人見沉脈,即生理性沉脈,多因稟賦或皮下脂肪厚,四時主脈,五臟主脈?!夺t(yī)碥》曰:“浮沉有得于稟賦者……鎮(zhèn)靜沉潛之士,脈多沉也。又肥人多沉……有變于時令者,秋冬氣降而脈沉也?!比说捏w格不同,可反映在脈象的生理變化上,如肥胖之人皮下脂肪較厚,則脈多為沉[3]?!夺t(yī)級》曰:“肥者,肌肉豐,其脈重按乃見,當如沉類?!背撩}為冬季之脈,冬令時氣候嚴寒則萬物收斂潛藏,天人合一則陽氣內收,腠理密則脈沉。如《脈貫》曰:“沉脈主里而司令在冬,是腎水之脈也?!鼻液涞貐^(qū),脈多偏沉。如《診家正眼》曰:“北極之地,四時皆冬,其氣凜冽,民脈多石?!背翞槟I之常脈,且多見于雙側尺脈,《醫(yī)學傳心錄》曰:“兩尺屬腎沉軟,此為無病體安康……若逢腎脈沉無病?!?/p>

        1.1.2沉主里證一說沉而有力為里實,沉而無力為里虛。里實即邪氣盛于內,沉脈多主病位在里、在臟腑、骨髓。若邪滯于里,則氣血被遏,脈氣內斂,故脈為沉有力,可包含眾多病理因素?!端暮M骸吩?“凡脈沉者,陰也,里也。及內傷七情、五味之證,而邪俱在里,邪氣既充盛于內,其脈自沉滯而深取矣?!泵枋隽死镒C邪實之沉脈的病因病機?!度驑O一病癥方論》關于沉脈主病論述有:“沉為在里,為實,為水,為寒,為喘,為癥,為瘕……脈沉主氣痰病?!崩锾摱酁檎龤馓?,若臟腑虛弱或陽虛氣陷,則脈氣鼓動無力而出現(xiàn)脈沉而無力[4]。古代文獻中“沉脈為陰……按之至骨,肝腎之分。脈無力,腎水虛,肝血虧”(《脈法大成》)及“沉而虛弱者,因陽氣不達,因氣不舒”(《脈訣會纂》),解釋了沉脈主里虛證的病因病機。二是以脈之有力無力來辨別沉脈所主陰陽與寒熱。如《傷寒鎖言》:“沉而有力,則為陽,為熱;沉而無力,則為陰,為寒也?!比且猿撩}有力無力來辨別邪氣的性質。沉而有力為有形實邪,如痰飲、食積、寒、水蓄等;沉而無力為無形之邪,如氣郁、氣逆?!睹}學歸源》曰:“沉而有力,有余之象,必有有形之物,凝滯于內。沉而無力,不足之象,乃無形之物,郁結于中?!?/p>

        1.1.3沉脈主病在臟《外科精義》曰:“沉脈…主邪氣在臟也?!薄夺t(yī)碥》曰:“在下、在里、在臟者其脈沉也?!庇钟小睹}義簡摩》曰:“以浮沉分臟腑者,如左寸,沉候心,浮候小腸;右寸,沉侯肺,浮候大腸是也?!?/p>

        1.1.4沉主骨為腎《醫(yī)宗必讀》認為:“沉候六脈皆腎?!奔戳棵}象沉取時所表達的脈象可反映腎的虛實?!秱摗吩?“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薄度嗽}影歸指圖說》曰:“尺寸具沉者,腎病也?!薄睹}訣匯辨》曰:“腎之為臟……脈主陰沉而居里。”

        1.1.5沉脈主表陰寒之邪初犯肌表,其性收引而致腠理閉郁、經脈不暢,陽氣受郁則一時不能外達肌表,雖為外感表證,但在短時間內脈不浮反見沉[5]。如《四診抉微》曰:“表寒重者,陽氣不能外達,脈必先見沉緊……傷寒初感,脈必見沉緊。”外邪初感,多侵襲三陽經脈,但遇特殊邪氣或特殊體質,邪直中少陰經致發(fā)熱,脈沉?!秱?#8226;少陰》曰:“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p>

        1.1.6沉脈的轉歸預后脈位變化可表示病位的改變。若外感脈由浮而轉沉,則為外之邪氣由表入里。如《醫(yī)燈續(xù)焰》曰:“外因自表而入……若見沉脈,已去表而入里矣?!泵}位改變主病之進退,如在不應出現(xiàn)沉脈時出現(xiàn),則說明病情加重或預后較差[6]。《金匱要略》曰:“太陽病……脈反沉遲,此為痙?!比舻贸撩},無論里實里虛、里寒里熱,若得后天脾胃之氣的保全,即關脈有力,脾胃之氣充盛,對癥攻邪或補虛,預后良好。如《四診抉微》曰:“診得沉脈,要右關有力,為后天脾胃可憑,攻下無虞?!?/p>

        1.2沉脈的病理基礎及臨床研究以往的研究中對于沉脈產生的病理基礎有著不同說法。徐慈邦[7]認為,沉脈可能是由于橈動脈向下擴張、脈管管徑變細,使脈位出現(xiàn)深藏狀態(tài)。龔安特[8]經實驗后認為,浮沉脈的形成與脈動部位(寸口部位)周圍組織的物理條件有關,即組織張力與組織塑性有關。費兆馥等[9]研究表明,脈象是中和心臟與血管的舒縮運動、動脈管道彈性震動及在指壓的干擾下血流血管的運動變化,這3種運動影響下的立體感即為脈診信息??傊?,沉脈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心搏出血量、外周血管狀態(tài)、血管周圍組織狀態(tài)及采集時刻的壓力狀態(tài)有關,在病理狀態(tài)時必須結合臨床具體癥狀才能對疾病做出診斷。唐亞平[10]通過對健康人群的脈象進行采集與分析發(fā)現(xiàn),生理性沉脈所占比率10.26%,生理性沉脈中超重或肥胖體型占沉脈總人數的56%,且超重或肥胖總人群中出現(xiàn)沉脈比例為69.66%,說明沉脈可作為一種生理脈象存在于健康人群中,且肥胖人群多見。曹培琳[11]認為沉脈是因為脈道呈緊束狀態(tài),擴張時受限而形成。繼而分析出沉脈的脈形特點為脈幅小、脈峰的上升支及下降支坡度平緩,脈形略顯扁平狀態(tài),氣虛、里寒、里燥熱引起的血管硬化、心包肥厚、心肌炎、大動脈炎(脈痹)等證均可為出現(xiàn)沉脈的原因。黃世林[12]認為慢性消耗性疾病或營養(yǎng)不良而出現(xiàn)低血壓時,因血流速度降低和脈管內部壓力減少可出現(xiàn)沉脈;急性腎炎、腎病綜合征、惡性腫瘤晚期、充血性心衰造成的水腫及內分泌紊亂而造成的黏液性水腫,因橈動脈周的組織增厚、外周血容量減少而見沉脈;腎素性高血壓、尿毒癥等因小動脈痙攣而引起的高血壓,因周圍血管收縮及外周阻力增大而致沉脈。郭振球等人[13]認為腎病證候中,將脈沉微遲作為腎陽虛證主要診斷之一,而腎陽虛常見于腎病的中后期,對應的現(xiàn)代疾病診斷多為慢性腎炎、慢性腎病綜合征的中后期??傊?,若沉脈的主要成因為血流速度減低、血壓降低、血管內壓力減小,則可推論出沉脈可見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肝病;若因心輸出量減少、血管收縮、外周阻力增大,則沉脈可見于腎素性高血壓、心肌病,其脈象多沉細而無力;若考慮由水腫因素,因水腫使表皮與脈管之間的組織增厚而致沉脈,可見于腎炎、腎病綜合征等。

        2沉脈的取脈方法與標準化研究

        關于取脈脈力早在《難經•五難》中就有具體論述:“脈有輕重何謂也?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故曰輕重也?!薄拜摹睘榇蠖梗洞呵?#8226;考異郵》曰:“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薄峨y經》中以不同大豆的重量來表示切脈力的大小,后人多沿用此說。其中5級不同重量的指力是為了分析與敘述明了,而在實際應用上多采用自上而下逐漸加大用力,或加壓到無脈后逐漸減少壓力得到所需信息[14]。此處“菽”之重,并非具體顆數的大豆重量,而是以一組成比例的重量或力度去診查脈搏?!睹}學正義》曰:“蓋指下用力……必不能持權衡而較其確否,則所謂三菽六菽九菽十二菽者,只以分別其標準而示之次序。”雙手六部不能以相同的力度范圍來判定沉脈,雙側尺脈為腎之脈,其脈較寸關二脈略沉。《四海同春》曰:“凡沉脈者……不止沉于肌骨之下者方為沉脈,凡沉于各部界限之下者,皆以沉脈斷個臟腑不足之病證而治之?!奔捶?、心、脾、肝、腎脈各沉于六菽、九菽、十二菽、十五菽、骨之下時,為各部不足。由此可見,各部診斷為“沉脈”的壓力標準,肺脈(右寸)最小,心脈(左寸脈)次之,脾脈(右關脈)、肝脈(左關脈)、腎脈(左右尺脈)取脈壓力逐漸遞增?,F(xiàn)代研究中,陸小左等人[15]將脈位劃分為“浮、中、沉、伏”4級,認為“沉”為輕取時感覺不到脈動,加壓后出現(xiàn)脈動且脈動增加明顯。研究中多以最佳取脈壓力所在的壓力范圍來確定脈之浮沉,反映脈位的深淺。最佳取脈壓力[16]是指用壓力傳感器采集寸口脈象時,壓力脈圖振幅最大時所對應的取脈壓力,而此壓力多為中醫(yī)師指下感覺最明顯脈動時的壓力。《現(xiàn)代中醫(yī)脈診學》[22]認為,寸口脈象采集中,單按關脈時的浮沉判別方法基本確定,其最佳取脈壓力在0.735~1.715N(N為力的單位1N≈0.10197千克力)之間者為不浮不沉正常之脈,則取脈壓力>1.715N為沉脈。

        趙宇平等人[17]經試驗得出健康人群中,寸、關、尺的取脈壓力不同。寸脈較關脈的最佳取脈壓力衰減程度為(0.189±0.053),而尺脈較關脈最佳取脈壓力衰減程度為(0.226±0.044)。通過寸、尺較關脈最佳取脈壓力的衰減程度,則可基于關脈的浮、中、沉判定閾值從而推斷出寸部和尺部脈的浮、中、沉判定閾值,對于三部脈的浮、中、沉標定有著重要的意義。張瑞祥等[18]通過對浮、中、沉脈象圖的判斷,認為60mmHg的脈壓振幅下為沉脈。付驄遠[19]提出壓力脈圖浮、中、沉取的客觀標準,建議20~25kpa(Kpa為壓強單位,1mmHg=0.133kPa)為沉取。王強[20]研究了正常人(平人)、高血壓病人(里證組)、外感表證(表證組)人群的橈動脈取法壓力,認為大于18kpa為“按”。費兆馥[21]用2種方法來定脈位:將減/加壓取脈過程分為3個壓力段,壓力250~170g左右為沉取,100~170g左右為中取,100~60g左右為浮取,由最佳脈波圖出現(xiàn)的壓力段而定脈位;或者參考脈波隨取脈壓力變化的包絡線形態(tài),認為漸降型曲線示脈位浮,漸升型曲線示脈位沉,而正態(tài)型曲線示脈位為中。這兩種方法為現(xiàn)代脈診研究中標定脈位最為常用的參考數據及脈位定位實驗方法。這些古代及現(xiàn)代對于脈象的研究,使中醫(yī)浮、中、沉的取法由主觀模糊的描述變?yōu)檩^為客觀且可對比分析的具體數據。如任應秋言:“用菽法來說明指按的輕重———這種精神是很可取的。雖然幾菽之重未必確切,但對指力提出了一個具體的標準是必要的?!钡蜓芯糠椒ú煌?、測量儀器不同、參考標準不同,導致數據有偏差,沉脈以及寸口三部取脈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仍無法標準定義。

        3沉脈現(xiàn)代研究思考

        第6篇:中醫(yī)脈診方法范文

        摘要:

        目的:探討緩慢性心律失常的中醫(yī)辨治方法。方法:通過多年臨床觀察,從中醫(yī)對本病的認識、辨病辨證、分型論治、診療中需注意的問題等方面加以總結。結果:中醫(yī)辨證施治療效確切,即使重癥患者,在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中醫(yī)綜合治療,效果優(yōu)于單純西醫(yī)治療,且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結論:中醫(yī)藥對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療具有優(yōu)勢。

        關鍵詞:

        緩慢性心律失常;中醫(yī)病機;辨證分型

        緩慢性心律失常是指心律失常發(fā)生時以心率緩慢為特征的一大類心臟疾病,為臨床常見病癥,多為心系本身疾病所伴生,如冠心病、心肌炎、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等,歸屬于中醫(yī)“心悸”“怔忡”范疇,其病機錯綜復雜,標本虛實難辨,中醫(yī)在本病治療方面有一定優(yōu)勢,現(xiàn)歸納總結如下。

        1中醫(yī)對本病發(fā)病機制的認識

        心悸包括驚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證。臨床一般多呈陣發(fā)性,每因情志波動或勞累過度而發(fā)作,且常與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癥同時并見[1]?!秱s病論》正式提出“驚悸”病名;《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對“驚悸”的發(fā)病原因及審證求因的方法進行了論述,如“寸口脈動而弱,動則為驚,弱則為悸”;《濟生方》提出了“怔忡”病名,指出“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濟生方•怔忡論治》指出發(fā)病原因為“真血虛耗,心帝失輔,漸成怔忡”,以及“五飲停蓄,湮塞中脘”;《丹溪心法》認為當“責之虛與痰”;《醫(yī)林改錯•心慌》認為瘀血內阻亦能導致心悸怔忡??傊洳C常與心虛膽怯、心血不足、心陽衰弱、水飲內停、瘀血阻絡、濕熱阻滯等相關。

        2辨病辨證撮要

        2.1善于識脈

        結脈、代脈、遲脈、緩脈、濡脈為緩慢性心律失常的特征性脈象?!秱摷ⅰ分休d:“結代之脈……皆氣血兩虛,而經隧不通、陰陽不交之故?!敝赋鼋浰聿煌?、陰陽不交為病變之本質?!敖Y脈因氣血凝”,需著重行氣活血;“代脈因元氣衰”,則重在補益元氣。若出現(xiàn)成聯(lián)律的代脈,則心臟虛弱更明顯,古人有“結輕代重自殊途”之說,這是識病的一般脈象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又需善于認識特殊情況,如損脈、敗脈在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或較重的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時出現(xiàn),至于奪精脈幾乎僅見于心臟驟停時極慢的室性自身節(jié)律。臨床需知常達變,辨識出脈象的本質意義。

        2.2四診合參

        首辨虛實。實證其脈遲而細弦,舌苔白膩,臨床表現(xiàn)胸悶氣急,或有胸痛徹背,面晦,神疲等,多為痰飲上犯,心陽痹阻,兼挾瘀血者,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虛證其脈沉細,或大而無力,舌質胖大或淡紫,苔白,面白唇紺,心慌、心痛、胸悶,氣短似喘,自汗怕冷,神疲懶言,此乃元氣虛餒,心陽不振,陽微不運之征。

        2.3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的相關檢查

        識別清“病”,如查心電圖、或24h動態(tài)心電圖,心臟多普勒、心電生理檢查、運動試驗、實驗室檢查等,分清楚是“器質型”,抑或“功能型”,以及伴隨的基礎病、危險分型、預后判斷等。

        3分型論治舉要

        辨病是基礎,辨證是關鍵,在辨清“證”的前提下,制定出恰當的治法。茲將臨床常見治法歸納如下。

        3.1益氣升清法

        癥見腦空、眩暈、耳鳴、掉搖欲仆,或卒然暈厥,伴有短氣似喘、心悸、胸悶,舌質淡胖、苔薄,脈遲或損脈、敗脈。證屬上氣不足、心肺氣虛,治宜益氣升陷,方用升陷湯。氣虛甚者,加人參、黃芪,山萸肉酸斂,可防升散太過。

        3.2益氣溫中法

        癥見心悸眩暈,腹部冷痛,嘔吐泄瀉,虛煩勞熱,肢體倦怠,四肢不溫,舌體淡胖,苔白,脈遲而軟或損脈,或伴結脈、代脈。證屬宗氣不足、脾胃虛寒,治宜益氣溫中,在脾用附子理中湯加減,在胃用小建中湯加減。氣虛者加黃芪,名黃芪建中湯,血虛者加當歸,名當歸建中湯。

        3.3溫陽化飲法

        癥見胸脅滿悶,心悸、眩暈,短氣而喘,或腰膝酸軟,水腫尿少,舌淡紫,苔膩白滑,脈遲而滑等。證屬陽虛飲停、胸陽不振,治宜溫陽化飲。在脾用苓桂術甘湯,在腎用五苓散。

        3.4溫經散寒法

        癥見怕冷,肢清或微發(fā)熱,頭暈頭痛,脈沉遲。證屬表里兩寒,治宜溫陽散寒,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陰寒內盛,陽氣衰微者,應回陽救逆,方用四逆湯化裁。

        3.5溫通胸陽法

        癥見胸脘痞悶,心悸眩暈,痰多氣短,形寒肢冷,或胸痛徹背,背寒冷如掌大,或浮腫,小便短少,惡心吐涎,苔白膩滑,脈弦遲,或短、代、結。證屬痰濁痹阻、心陽不振,治宜溫通心陽、化痰蠲濁,方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加附桂化裁。

        3.6溫補心腎法

        癥見胸悶、心悸、氣短,畏寒、怕冷,眩暈、乏力,腰酸,小便清長,舌苔灰黑,脈遲緩無力。證屬心腎陽虛、神失內守,治宜溫通心腎,方用右歸丸化裁。

        3.7活血化瘀法

        癥見心悸、心痛,舌紫,脈遲澀或結代。證屬瘀血阻絡、心脈不暢,治宜活血化瘀、舒心通脈,方用血府逐瘀湯合丹參飲化裁。

        3.8清化濕熱法

        癥見胸悶、心悸,脘痞、納呆、乏力,汗出不暢,尿少色黃,大便不爽,舌質淡紅,苔薄黃膩,脈濡。證屬濕熱阻滯、心陽被遏,治宜清化濕熱,方用三仁湯化裁。

        4診療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4.1堅持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原則

        引起緩慢性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多,需借助現(xiàn)代醫(yī)學的相關檢查,明確診斷,進行危險分層、預后判斷等,對重癥需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如心臟起搏器的急診植入,基礎病的救治等,在此基礎上,辨證處以中醫(yī)綜合治療。

        4.2正確處理“標”與“本”的關系

        遵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陽虛(氣虛)為發(fā)病之本,痰濁、瘀血、濕熱為標。亦需處理好溫陽與補氣的關系,若以陽虛為主者,應在溫陽的基礎上,兼以補氣;若以氣虛為主者,可在補氣的基礎上,兼以溫陽,因為“陽為氣之漸,氣為陽之基”,在臨床上,兼顧二者的關系,相使用藥。對慢性或恢復期患者,需用藥緩圖,以逐漸改善患者的體能,提高療效。

        4.3運用好療效確切的中成藥

        因中成藥具有“便利、快捷、高效”的特點,可在辨證的基礎上,恰當選用,如參附注射液、丹紅注射液、參仙升脈口服液、心寶丸等,因其使用便捷,可顯著提高救治效果。

        4.4制定出適合患者個體的“組合拳”治療、康復方案

        如“藥物治療+康復訓練+食物療法+戒煙限酒”等,以提高療效,改善患者體質,提高生活質量。

        4.5要善于養(yǎng)心神

        緩慢性心律失?;颊叨喟橛行募?、心慌、易驚、難寐之癥,多為心神虛所致,故診療中必須注意護養(yǎng)心神。如心氣虛者,選用歸脾丸、錢氏養(yǎng)心丸;心陰虧虛者,選用甘麥大棗湯、天王補心丹等;心之陰陽氣血皆虧者,常用復脈湯。

        5驗案舉例

        王某,女,56歲,教師,2010年4月2日初診。自訴曾因反復暈厥伴眩暈、心悸3個月,加重5天而住院治療。查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律不齊,竇性靜止。最慢心率43次/min。阿托品試驗后見竇性心律不齊,結性逸搏,最快心率86次/min。查血色素62g/L。中醫(yī)診斷為虛勞(脾胃虛寒、氣血兩虛型);西醫(yī)診斷為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慢心率),中度貧血。經住院治療16天,一般情況改善,但心率改善不明顯,出院1周后病情反復,遂來門診求治??淘\見:神疲乏力,面色萎黃,食欲不振,爪甲無華,畏寒踡臥,舌胖苔白,脈細沉遲。四診合參,辨證為脾胃虛寒、氣血兩虧。治以溫中補虛、養(yǎng)血活血之法,方用四物湯合桂枝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化裁。處方:熟地15g,當歸10g,赤芍15g,白芍15g,桂枝10g,炙甘草6g,大棗6g,阿膠6g,麻黃6g,附片6g,細辛3g,砂仁5g,干姜6g。3劑,2日1劑,水煎分服。二診:脈搏48~56次/min,精神好轉,仍食欲不振。陽氣有所振奮,氣血一時尚難恢復,效不更方,守原方7劑,煎服法不變。三診:服藥2周后,脈搏52~64次/min,癥狀大減,食納增加明顯。此為脾胃生化之機得復,宗氣有源,心脈鼓動有力,血運得以通暢。故于前方去麻黃、附片、細辛,加黨參15g、白術15g,阿膠每劑增至10g,以加強益氣健脾補血之用,續(xù)進7劑。四診:精神、飲食如常,脈率穩(wěn)定在62次/min以上。在三診方基礎上,加丹參15g、柏子仁15g,5劑,2日1劑,水煎分服。囑勞逸結合,適當鍛煉,飲食以富含營養(yǎng)易消化為宜,避免感冒,調暢情志。服藥結束后,脈率穩(wěn)定在64~68次/min,復查心電圖示:竇性心律。血色素恢復正常。

        參考文獻:

        第7篇:中醫(yī)脈診方法范文

        關鍵詞:中醫(yī);弦脈;現(xiàn)代研究

        中圖分類號:R24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12)01-0134-03

        Overview of Modern Research Progress of Wiry Pulse

        ZHAO Tingting,LI Guogang,YAN Haixia,WANG Yiqin

        (Department of Diagnostics of TCM,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 201203,China)

        Abstract:Wiry pulse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pulses in diagnosis of TCM is very commom in clinical and become the hotspot in modern research.It's a quite achievement in researching the wiry pulse by modern technology. The mechanism, pulse graph and clinical achievement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TCM;Wiry pulse;Modern research

        脈診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診斷疾病的一種方法,是醫(yī)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動脈,根據脈動應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辨別病證的診察方法[1]。弦脈是中醫(yī)脈診中非常重要的脈象之一,在臨床上十分常見。古代醫(yī)家根據大量的臨床實踐總結,從脈形、主病、中醫(yī)機理等方面對弦脈進行闡述?!端貑?#8226;玉機真臟論》云:“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边@里不僅論述了弦脈的脈形特點,還明確了弦脈相對應的季節(jié)、五行屬性和病位?!肚Ы鹨矸健分性疲骸鞍粗缜偕?,三關通病,梗梗無有屈撓,名曰弦?!苯}診專家劉冠軍[2]說:“弦脈是脈管硬而端直,脈幅細而窄,張力明顯,如觸按琴弦,既有勁,又有彈力。”到了現(xiàn)代,醫(yī)學工作者運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方法,進一步對弦脈的病理[3]、生理[4]機制,常見病癥[5],脈搏波[6]等方面進行宏觀、微觀和理化參數等多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相當的進展。從弦脈的形成機理研究、脈圖特征研究、臨床應用研究等方面作一綜述,旨在為深入研究弦脈奠定基礎。

        1弦脈的形成機理研究

        我國古代醫(yī)家認為[1],弦為肝脈。寒熱諸邪、痰飲內蓄、七情不遂、疼痛等原因,均可使肝失疏泄,氣機失常,經脈拘急,血氣斂束不伸,以致鼓搏壅迫,脈來勁急而弦。陰寒為病,脈多弦緊;陽熱所傷,脈多弦數;痰飲內蓄,脈多弦滑;虛勞內傷,中氣不足,肝木乘脾土,則脈來弦緩;肝病及腎,損及根本,則脈弦細。如脈弦勁如循刀刃,為生氣已敗,病多難治。

        現(xiàn)代醫(yī)學通過大量實驗研究,對弦脈的機理基本達成共識,認為[5]弦脈是由多種因素引起脈搏形體改變的脈象,如動脈血管彈性減弱,血管壁緊張度增高,或血管發(fā)生退行性變化,呈現(xiàn)出平直搏動的征象。其機理多與心臟泵亢進或正常,心搏排出量增多,血管壁彈性減弱或硬化,外周阻力增加,周圍血管緊張度增加,或局部血管縮小,血壓增高或正常,循環(huán)血量增多等因素有關[5]。

        目前對弦脈的形成機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弦脈與動脈順應性、弦脈與心功能、弦脈與血液流變性、弦脈與甲皺微循環(huán)等四個方面。

        1.1弦脈與動脈順應性 路永平等[7]認為弦脈的形成主要與總外周阻力和動脈順應性等因素相關。病理性弦脈的形成是由于外周阻力升高,動脈順應性降低所致,是疾病或不健康的表現(xiàn)。生理性弦脈,特別是青少年的弦脈,其總外周阻力與動脈順應性正常,是機能旺盛的表現(xiàn)。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統(tǒng)趨向衰退,其弦脈雖出現(xiàn)在正常生理狀況下,但其形成機理卻與病理性弦脈相類似。

        周宜軒等[8]對60例弦脈患者進行眼底動脈觀察及動脈硬化指數、血液動力學、流變學參數、血脂等指標測定,實驗結果表明:①弦脈患者76.7%存在不同程度的眼底動脈硬化,即動脈順應性降低,說明動脈順應性降低是弦脈產生的基礎之一。②隨著弦脈患者眼底動脈硬化程度的加重,其血清甘油三酯(TG)和血清膽固醇(TCH)含量呈顯著增加,血脂及動脈硬化指數(AI)顯著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變化不顯著,說明弦脈患者眼底動脈硬化程度與全身動脈順應性降低相一致。③隨著弦脈患者眼底動脈硬化程度的加重,平均動脈壓和總外周阻力呈現(xiàn)同時增加的特征,說明弦脈形成與血管內壓力有一定關系。

        1.2弦脈與心血管功能

        周宜軒等[9]采用心導管技術,對狗的實驗弦脈模型進行了心肌收縮力和心泵機械功能等血液動力學指標的觀測,發(fā)現(xiàn)實驗弦脈模型的LVP、dp/dt max、Vmax呈先增高后降低改變,表明在弦脈初始階段,心肌收縮力增強,其后心肌收縮力將逐漸減弱。表明弦脈早期心功能常呈代償性增強,表現(xiàn)為心肌收縮力增強,每搏輸出量及搏出功增加。當前、后負荷逐漸增大,超過心臟代償能力時,則心肌收縮力減弱,每搏輸出量及搏出功降低。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心室的周期性收縮與舒張所導致的動脈搏動將以波的形式自主動脈根部出發(fā)沿著動脈管傳播,這種波就是脈搏波。那么中醫(yī)寸口脈就可以看作是脈搏波在橈動脈處的作用結果。據此,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四診信息綜合實驗室[10]采用ZBOX-Ⅰ型脈象儀收集平脈172例、弦脈1054例、滑脈228例、弦滑脈659例。研究結果表明,弦脈的脈搏波波速(PWV)、反射因子(Rf)都是4種脈象中最高的。由于PWV與動脈的硬度是呈正相關的,Rf高則說明反射波的強度高,往往提示動脈幾何或物理特性有變化,如動脈彈性降低等。

        1.3弦脈與血液流變性

        周宜軒等[11]運用中國科學院合肥智能研究所研制的脈圖儀、L-100型血液流變儀、體外血栓形成儀、XO-Ⅰ核孔濾膜紅細胞變形測定儀和放射免疫法,對125例弦脈患者進行測定,發(fā)現(xiàn)與平脈組相比,①弦脈組的血栓素極顯著升高,而前列環(huán)素的變化不顯著,提示弦脈的形成與血栓素的升高及血栓素-前列環(huán)素平衡失調有密切關系;②弦脈組患者除血漿比黏度在正常范圍外,全血比黏度呈非常顯著升高,紅細胞電泳速度呈非常顯著減慢,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提示血液黏度的升高,致外周阻力增加,與弦脈的形成有密切關系;③弦脈患者的體外血栓形成無論是長度或干重、濕重均非常顯著地增加,提示弦脈患者體內有血栓形成的趨勢。

        1.4弦脈與甲皺微循環(huán)

        劉承才等[12]采用XQX-I型微循環(huán)顯微鏡及光源系統(tǒng)觀察了42例弦脈及24例細脈患者的甲皺遠心端第一排毛細血管的管袢情況。研究結果顯示,弦脈組患者的甲皺微循環(huán)的管袢排列、管袢形態(tài)、血流速度、血色及管袢長度、管袢數目等主要異常指標較平脈組均有顯著差異。與細脈組比較,弦脈的甲皺微循環(huán)障礙特點為管袢清晰出現(xiàn)率增高,血流增快,畸形管袢≥40%出現(xiàn)率明顯增高,下靜脈叢出現(xiàn)率增高,黯紅血色出現(xiàn)率增高,出血、滲出出現(xiàn)率增高,管袢增長,管袢數目增加。

        2弦脈的脈圖特征研究

        《素問•玉機真臟論》認為弦脈:“輕虛而滑,端直以長。……如按琴瑟弦?!薄睹}經》對弦脈的描述為:“弦脈,舉之無有,按之如弓弦狀?!薄稙l湖脈學》:“弦脈迢迢端直長?!边@些對弦脈的脈形特點的形象描述,對后世掌握弦脈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近年來隨著多種脈搏描計器、脈象儀的廣泛運用,脈象的脈圖特征研究成為一大熱點,關于弦脈脈圖特征的文獻報道較多。

        2.1弦脈脈圖的時域特征

        通過用儀器測量弦脈的脈波[13],發(fā)現(xiàn)脈波描記器描繪脈波為振幅較大,升支陡峭,主波角增寬,最大幅度高,高峰期的時間延長,主波峰頂較平坦,可呈平頂,切跡弓背狀或斜切形,重波形的幅度相對較高,重搏波抬高出現(xiàn)的時間也相對較早,接近于主波峰,降支的快速下降時間出現(xiàn)的較遲,降支可呈凸弧形,潮波明顯[5]。弦脈的指壓-指感趨勢曲線呈擬正態(tài)型,脈寬較細或正常,脈長可及三部。脈圖呈寬大主波,波谷較高[14]。

        吳喜慶等[15]用TD-Ⅲ型智能脈象信息檢測儀臨床采集弦脈200例,研究發(fā)現(xiàn)弦脈周期t均值為0.8,與平脈相近;主波時值t1值相對較小;主波幅度h1較平脈明顯增高,提示弦脈脈力較強;重搏前波幅度h3較大,提示重搏前波抬高;降中峽幅度h4較大;重搏波幅度h5較小或者為0,甚至為負;h3/h1、h4/h1較大,主動脈壓力升高的持續(xù)時間w/t較大;升支角α明顯增大,主波頂角β較大。

        陳冬志等[16]利用NX-3型多功能脈圖儀對弦脈和緊脈脈圖進行比較研究,結果顯示與平脈組比較,弦脈組主波高(HB)、降中峽至主波終點的斜率(SEG)、降中峽高/主波高(HE/HB)增大,升支最大斜率(MSAB)、降支在重搏前波與降中峽間的最大斜率(MSDE)、主波峰時間/脈動周期(TW/TAG)、重搏前波波幅(HDD’)明顯增大,降支在主波與重搏前波問的最大斜率(MSBC)減小。與平脈組比較,弦脈組降中波波幅(HFF’)減小。從脈圖形態(tài)上看,弦脈主波升支陡峭,脈波上升速度快、斜率大;主波高且寬;重搏前波波幅及高度升高;降支在重搏前波前下降緩慢,在重搏前波后下降迅速;降中峽高度升高,重搏波波幅減低。

        2.2弦脈脈圖的頻譜特征

        洪治平等[17]應用頻譜分析軟件對輸入脈圖圖形波幅進行歸一化處理后,求出幅度譜、相位譜、功率譜和微分功率譜,最后提出特征參量,判斷出弦脈。認為弦脈類Ka值均大于0.6。Si、DKm、A1、Φ、Kd、Kc等特征參量分別逐級判斷出弦脈類中的弦滑、平、平弦、病弦、弦Ⅲ和弦Ⅳ等脈。

        3弦脈臨床研究

        現(xiàn)代臨床在診斷和治療疾病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弦脈是臨床中最常見脈象之一。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診斷四診信息化實驗室[18]針對臨床常見脈象的分布情況,對全國23個省市、55家單位、156位高級職稱中醫(yī)師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51位中醫(yī)師體會過弦脈,占96.8%,105位中醫(yī)師認為弦脈為臨床常見脈象,占95.5%。調查證明弦脈確實是臨床最常見的脈象。

        3.1生理性弦脈

        弦脈可見于正常脈象,弦脈在時應春,在臟屬肝,故在春季弦脈常被認為是健康人的平脈?!端貑?#8226;玉機真臟論》云:“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曰弦?!薄秱?#8226;平脈法》中亦云:“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p>

        唐亞平等[19]通過將醫(yī)師診脈與ZM-Ⅲc型智能化脈象儀檢測相結合對健康人進行弦脈測定。結果弦脈出現(xiàn)的比率在春季明顯高于其它季節(jié),進一步證實了古代關于弦脈和季節(jié)的關系的論述,從而可以認為生理性弦脈在春季多見,且其脈象與病理性弦脈相比較為柔和。

        3.2病理性弦脈

        病理性弦脈主肝膽,諸痛證,痰飲,瘧疾等?!睹}經》中曰:“偏弦為飲,雙弦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備急千金要方》中云:“脈長而弦,病在肝。弦數為瘧,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為痛痹,偏弦為飲。雙弦則脅下拘急而痛,其人澀澀惡寒。弦小者,寒。沉而弦者,懸飲內痛。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弦而緊,脅痛,臟傷有瘀血?!?/p>

        現(xiàn)代臨床中,病理性弦脈常見于以下幾方面的疾病中。消化系統(tǒng)疾病[20],如某些急、慢性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肝癌、慢性腹瀉、肝硬變腹水、慢性胃炎,胃竇炎、胃神經官能癥、病毒性肝炎、膽囊炎等;神經系統(tǒng)疾病[21],如某些神經官能癥、神經病、神經性頭疼、癲癇等;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22],如某些冠心病引起的心絞痛、心肌梗塞,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23],如干性或滲出性胸膜炎后期伴胸膜肥厚,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等;運動系統(tǒng)疾病[24],如風濕性關節(jié)炎、早期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以及骨關節(jié)炎等。此外也常見于婦科、外科、腫瘤科一些證屬肝郁氣滯型,食積氣滯的疾病[5]。

        4弦脈認識的爭議

        一些現(xiàn)代醫(yī)家認為弦脈和滑脈是不可能相兼出現(xiàn)的,朱秀峰[25]認為弦、滑兩種脈象從形態(tài)來看,弦脈端直而長,如按琴弦;而滑脈往來流利,如盤走珠,應指圓滑。認為弦脈的形態(tài)特征為:較長,滿于三部;脈形較窄,類似細脈;力量較強,脈氣緊張,有繃緊感。而滑脈形態(tài)比正常脈象稍寬,速率比平脈略快,觸之往來滑利,如珠滑于指下。根據上述特點,在疾病的發(fā)展和變化過程中,兩種脈是不可能同時出現(xiàn)的。但也有醫(yī)家持不同意見[26],認為弦脈是血管壁搏動的體現(xiàn),而滑脈是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的一種體現(xiàn),截然不象浮脈與沉脈遲脈與數脈相對立,因此弦滑脈沒有絕對對立矛盾的存在,二者同時出現(xiàn)是完全可能的。針對以上兩種觀點,筆者認為古代醫(yī)家對于脈象的脈形特點的描述是為了后世可以形象掌握,在臨床中更好的識別,然僅拘泥于古人的描述過于墨守陳規(guī)反而會妨礙臨床發(fā)揮,且不同醫(yī)家指感不同,主觀認識也不同,因此診斷病情,一定要結合臨床,脈證合參,才是治病根本。

        5研究展望

        現(xiàn)代醫(yī)學對于脈象的產生和形成機理的研究大多認為和鉀鈉鈣離子、心臟生理特征、血液動力學、神經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心血管機能的調節(jié)等因素有關。關于弦脈,其血液動力學機制和脈圖客觀化研究已經取得了相當的進展。針對目前研究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今后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①相兼脈對于確定疾病的病位、病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弦脈的相兼脈,準確確定疾病的病位、病性。如果可以實現(xiàn)相兼脈與征候的一一對應關系,對于臨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②目前用于測量脈圖的脈象儀主要是從脈搏壓力、頻率方面確定脈象,如何可以同時檢測脈搏長度、寬度、流利度、緊張度等要素是今后發(fā)展的方向。③以往脈診的檢測部位局限于橈動脈,我們是否可以擴大脈診范圍,通過檢測其它體表浮顯動脈,以脈診證。④臨床診斷脈象可以綜合運用多項指標,從而提高診斷正確率。而不同脈象可能有特定的參數作為特異性指標,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挖掘。

        參考文獻

        [1] 朱文鋒.中醫(yī)診斷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5:77,98.

        [2] 劉冠軍.中華脈診[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161-162.

        [3] 樊雪紅.淺議弦滑脈[J].河北中醫(yī),2006,28(12):916-917.

        [4] 胡光強.淺析脈象產生機制及其解剖生理學基礎[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4,13(11):1447-1448.

        [5] 楊洪明,楊紹戊編著.脈理探遂[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7:292,295,249,296-297.

        [6] 燕海霞,宮愛民,王憶勤,等.脈搏波傳播與反射理論對深入探討中醫(yī)脈象形成機制的啟示[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0,16(11):1052-1054.

        [7] 路永平,陳騰,邢國勝.弦、滑、澀、芤等脈形成機理及其血液動力學分析[J].河南中醫(yī)藥學刊,1998,13(5):59-60.

        [8] 周宜軒,魏南珠,方霞,等.動脈順應性與弦脈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yī)藥學報,1996,11(6):22-24.

        [9] 周宜軒,戴小華,王億平,等.弦脈與左心室功能關系的實驗研究[J].中國醫(yī)藥學報,1994,9(3):56-57.

        [10] 燕海霞,王憶勤,郭睿,等.中醫(yī)常見脈象脈圖特征分析及識別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0,25(12):2295-2297.

        [11] 周宜軒,韓明向,林之侖,等.弦脈與血栓素、血液流變性的相關性研究[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5,14(1):57-58.

        [12] 劉承才,呂志平.中老年弦細脈甲皺微循環(huán)觀察[J].山東中醫(yī)學院學報,1994,18(2):140~141.

        [13] 付娟.弦脈與緊脈辨析[J].天津中醫(yī)藥,2009,26(4):299~300.

        [14] 費兆馥.現(xiàn)代中醫(yī)脈診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97.

        [15] 吳喜慶,陸小左,張玉蘭.不同年齡生理病理性弦脈脈象特征研究[C]//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醫(yī)診斷學分會第十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338-342.

        [16] 陳冬志,牛欣,董曉英.緊脈與弦脈脈圖比較[J].時珍國醫(yī)國藥, 2008,19(3):541-542.

        [17] 洪治平,張世樞,苗華,等.弦滑脈類的頻譜特征[J].遼寧中醫(yī)雜志,1995,22(4):147-148.

        [18] 燕海霞,王憶勤,李福鳳,等.中醫(yī)臨床常見脈象分布情況調查[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09,11(3):344-345.

        [19] 唐亞平,樊新榮,王飛.生理性弦脈相關性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8,35(5):683-684.

        [20] 李長林.辨弦脈療疾患[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9,44(8):577.

        [21] 曹得勝.化痰通絡法治療美尼爾病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yī),2010,28(7):106-107.

        [22] 林曉忠,潘光明,鄒旭,等.40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醫(yī)證候分布規(guī)律研究[J].新中醫(yī),2011,43(2):20-21.

        [23] 翁詩婷,張曉丹,郝一鳴,等.108例支氣管哮喘患者舌脈象特征分析[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09,11(6):806-808.

        [24] 陳伯健,盧頌華,王昭佩,等.單純胸腰椎骨折早期中醫(yī)證候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07,15(8):20-22.

        第8篇:中醫(yī)脈診方法范文

        摘要:脈與證的關系十分密切,在疾病發(fā)生發(fā)展中,脈證以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反映痰病的變化。

        關鍵詞:中醫(yī)臨床辯證脈與證應用關系

        【中圖分類號】R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0)02―0097一01

        在臨床上把望聞問三診獲得的信息歸于證,把脈診獲得的信息與證相結合,辯證分析恰到好處,在一般情況下,脈證是一致的,但脈證不相應的情況也并非少見,如:實證見虛脈,虛脈見實象,我們脈證不符要靈活處理。

        1 時病重舌。雜病重脈

        我們臨證重視舌脈,但在時病與雜病辯證時,各有側重,時病辯證應重視舌象,雜病辯證英重視脈象,所謂“重”并非顧此失彼,而是根據這兩類疾病的病因病機特點提出側重點所在,掌握這樣的側重點,有利于診斷的準確性。時病是指季節(jié)性多發(fā)病,時病論說“時病者”乃感四時六氣為病之證也,其病程短而變化快,不同內傷雜病病程長變化復雜,外邪入侵機體脾胃先受之,先反映于舌苔,正邪相爭孰虛孰實顆反映到舌質與舌苔,因舌屬口腔內器官,通過經絡,內連臟腑,張口伸舌一望而知,所以舌象變化能及時客觀的反映疾病本質。如溫病熱從衛(wèi)分傳人氣分,舌苔由白轉黃,邪人營分其舌必降,邪人血分舌有出血痕跡。在時病過程中,病情的進退,舌象可以看的很清楚,此時脈象也有變化,但不好的舌象反映及時,脈象有時不能客觀化,而舌象表現(xiàn)質的紅、絳、淡、紫;苔的黃自滑膩而客觀明顯。因而觀舌質,顆炎癥虛實,觀舌苔可知邪之深淺,寒熱濕邪~望而知。觀其潤燥以驗津液盈虧。溫病學家葉天士、吳鞠通都重視舌診、脈診。葉天士論熱病大汗后,汗解身倦神疲與實轉虛脫之鑒別,其重診在脈,關鍵時脈證合參更為重要。脈與心(血)關系最為密切?!皟冉洝闭f心主血脈,血需心氣的推動沿脈道循環(huán)周身,內至臟腑經絡,外達四肢百骸,臟腑之氣也通過血脈輸布全身,而內傷雜病,多病在臟腑氣血經絡。因此可通過脈象反映機體內部的病理變化,因此,雜病脈診為首,從浮沉遲數弦等脈中科辨陰陽表里寒熱所屬。如高血壓、貧血、心律失常三種病癥臨床表現(xiàn)頭昏、目眩、心悸、夜寐不寧、胸悶氣短、舌紅苔白等癥狀,如屬前者脈弦屬肝陽上亢,治宜平肝潛陽,其次脈結代乃心氣不足,宜補氣養(yǎng)心復脈法。然而這種病從舌象和癥狀上看,不辨其脈難明確病之所在,治療也無所適從。無論雜病時病要脈舌證合參,如不辨真?zhèn)伪卣`事。

        2 以脈測證與以證測脈

        我們認為以脈測證何以證測脈是中醫(yī)臨床常用的兩種辯證求因方法,以脈測證就是以脈求證,先持其脈,然后順序了解其證,使脈證符合,病機明確。例如患者脈弦證見面赤舌紅頭暈目眩目赤病機屬肝陽上亢,若癥見緊鎖雙眉手按其腹、脘腹疼痛、舌暗淡、苔自病機為寒凝肝經,如癥見兩肋脹痛、胸悶納差、精神不振、舌暗紅、苔白病機為肝郁氣滯。以上三癥病狀表現(xiàn)各異,亦屬肝病。依據是以肝系弦脈而確定,這就以脈測證,如糖尿病經治療三消癥狀已消失,但脈仍沉細,屬氣陰兩虛,宜益氣養(yǎng)陰,若脈沉弱面浮、肢腫,屬腎陰虛損,宜溫補腎陽,這就是中醫(yī)的獨到之處,理化檢查可驗證。

        以證測脈就是以證來測定脈象,因脈象類別繁多,因人和體質胖瘦表現(xiàn)不一致。女性的弦脈男性不一樣,體力勞動者沉細脈與腦力勞動者也不一樣。因此,給臨床定證定脈造成困難,在此情況下,只好以證測脈。如風熱感冒患者和肝陽上亢患者脈象都表現(xiàn)快而有力的數脈,但前者感冒浮脈,定為浮數,后者肝系脈必弦定為弦數。如久病體弱者和中暑昏厥患者脈象都細弱無力,但前者脈象細沉,后者脈應沉伏,這就叫以證測脈,實際也是脈證合參。

        3 舍脈從證,與舍證從脈

        我們認為舍脈從證與舍證從脈石中醫(yī)臨床辯證方法靈活運用此方法,可提高疾病診斷準確率。在臨床時脈證相符,辯證施治準確性就大,如脈證不符,醫(yī)者辨別真?zhèn)螒懦饔^臆斷,尊重客觀事實,抓住有利一面,采取舍證從脈或舍脈從證,才能掌握疾病的癥結所在。舍脈從證就是認證不認脈,因脈證不符表現(xiàn)癥狀突出,只好憑證論治。如外感病、惡寒發(fā)熱、頭身痛、苔白而脈不見浮反沉細無力,證因邪氣盛正氣虛,正氣不能鼓動血脈屬體虛感冒,須扶正祛邪益氣解表。如老人痢疾、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瀉下赤白、苔黃膩脈應沉數,反而浮大,就是邪盛于里,虛陽外脫之象,這時應舍脈從證急清其里后扶其正。如患者脈沉遲無根,反表現(xiàn)面色潮紅、口咽干燥、虛煩不得眠,是虛陰外越之象,應舍證從脈,治以育陰寧絡,潛其浮陽。

        第9篇:中醫(yī)脈診方法范文

            1方法與內容

            選取100例房顫病人全部經心電圖、心臟聽診確診,其中門診30例,住院70例,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齡最小者34歲,最大者78歲,中位年齡51歲。單純孤立性房顫6例,冠心病34例,高心病29例,肺心病12例,心肌病8例,風心病6例,腦中風3例,甲亢2例;合并心力衰竭41例,高心病合并冠心病32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28例,高血脂59例,頸動脈硬化斑塊38例,左心室肥厚48例。將100例房顫病人以脈率的多少(結合心電圖心室率)分為3組:(1)脈率>100次/min者48例,經治療恢復竇性節(jié)律16例,轉成慢性持續(xù)性房顫32例;(2)脈率60~100次/min者40例;(3)脈率<60次/min者12例,多是藥物(如洋地黃類、胺碘酮、β受體阻滯劑等)控制下的節(jié)律。診其脈象與中醫(yī)歷代脈學著作如晉?王叔和《脈經》、元?滑壽《診家樞要》、明?李時珍《瀕湖脈學》、明?李中梓《診家正眼》及高校教材朱文鋒主編《中醫(yī)診斷學》等記載的相關脈象,如散、澀(短)及解索脈等一一進行對比分析,最終得出客觀、規(guī)范性結論。

            2結果通過對100例房顫病人脈象觀察研究,出現(xiàn)下面多種脈象情況。

            2.1脈律無論快速性房顫還是慢性持續(xù)性房顫,脈診時脈律絕對不規(guī)則,這是100例房顫病人的主要脈象特點。朱文鋒主編的高校教材《中醫(yī)診斷學?病理脈象》常見病脈共有28病脈,其中脈律不規(guī)則、不整齊者有促、結、代、散、澀及怪脈之解索脈、雀啄脈等。促結代脈與早搏脈相合,屬竇性節(jié)律,與房顫脈不相合。黃世林、孫明異《中醫(yī)脈象研究》認為,“雀啄脈是一種短陣頻發(fā)性結脈,呈三五不調節(jié)律的脈象……主要由短陣頻發(fā)性室上速或室性心動過速所引起”[1],亦與房顫脈不相合。對于房顫脈來說,相符合的只有散脈、澀脈和怪脈的解索脈。

            2.2脈率無論快速性房顫還是慢性持久性房顫,房顫病人的脈率都是快慢不一,特別是快速房顫脈散亂錯雜不齊明顯。通過100例房顫病人脈象觀察,其中(1)陣發(fā)性快速房顫(脈率>100次/min)48例,經治療恢復竇性節(jié)律16例,轉成慢性持續(xù)性房顫32例;(2)慢性持續(xù)性房顫脈率60~100次/min者40例;(3)脈率<60次/min者12例,多是藥物(如洋地黃類、胺碘酮、β受體阻滯劑等)控制下的節(jié)律,此時的脈律相對規(guī)整,有時間歇時間較長,如果不做心電圖檢查,容易誤認為是竇性節(jié)律。在中醫(yī)常見病脈中,符合這種脈象的有散脈或和怪脈的解索脈、澀(短)脈及澀結(或和代)脈。房顫脈脈率在60~100次/min之間72例(為72%)占大多數。

            2.3脈形與脈力在100例房顫脈病人中,相對而言高血壓、冠心病及動脈硬化者等脈形多粗大而有力,而風心病、肺心病及心衰者等脈形多纖細而無力。

            2.4脈位陣發(fā)性快速房顫48例,脈位多浮而短、散亂不止、參差不齊;慢性持續(xù)性房顫脈率72例,脈位多是中或沉取位;脈率<60次/min者12例,多是藥物控制下的節(jié)律,脈位多是中或沉取位。通過對100例房顫病人的脈象觀察與研究,最終結論認為,房顫脈在常見的28病脈中相當于中醫(yī)的散、澀(短)等脈象及怪脈的解索脈。其中陣發(fā)性快速性房顫脈,脈率>100次/min,相當于散(澀)脈與怪脈的解索脈;慢性持續(xù)性房顫脈,脈率60~100次/min,相當于澀(短)脈,脈率<60次/min,相當于澀結脈或澀結代脈等。

            3中醫(yī)診脈技術的關鍵

            中醫(yī)診脈是用三個手指去揣測與定奪,由于每個人手指感覺功能和臨診經驗差異,對脈象的體會和描述不一,所診斷的脈象則各異。當心電圖確診房顫時,此時診脈既可以獲得客觀、規(guī)范、明確的脈象信息,對于理解和掌握中醫(yī)脈象很有幫助,還可以達到規(guī)范相關脈象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3.1散脈

            3.1.1歷代脈學著作對散脈的論述《脈經》:“散脈,大而散,有表無里?!薄对\家樞要》:“散,不聚也。有陽無陰,按之滿指,散而不聚,來去不明,漫無根底。”《瀕湖脈學》:“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并引柳氏云:“無統(tǒng)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診家正眼》:“散脈浮亂,有表無里;中候漸空,按則絕矣……按:散有二義,自有漸無之象,亦散亂不整之象。當浮候之,儼然大而成其為脈也;及中候之,頓覺無力而減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見矣,漸重漸無,漸輕漸有。明乎此八字,而散字之義得,散脈之形確著矣。故叔和云:‘散脈大而散,有表無里’,字字斟酌,毫不茍且者也。崔氏云:‘渙漫不收’,蓋渙漫即浮大之義,而不收即無根之義;雖得其大意,而未能言之鑿鑿矣。柳氏云:‘無統(tǒng)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夫楊花散漫,即輕飄而無根之說也;其言‘至數不齊,多少不一’,則散亂而不整齊嚴肅之象也。此又補叔和未備之旨,深得散脈神者也?!睆埳嚼住睹}學正義》:“楊花散漫之喻,飄忽無根,真可為散脈傳神?!备咝=滩摹吨嗅t(yī)診斷學?第五章脈診》:“散脈的脈象特征:浮取散漫,中候似無,沉候不應,并常伴有脈動不規(guī)則,時快時慢而不勻(但無明顯歇止),或脈力往來不一致。故散脈為浮而無根之脈,形容其為‘散似楊花無定蹤’。[2]”綜上所述,散脈脈象特征為散亂不整,至數不齊,如楊花散漫無定蹤,即浮大無力而亂,中取漸空,重按欲絕無根而且脈律絕對不整,脈率快慢不勻,脈力強弱不均,與怪脈之解索脈是同一脈象,與快速房顫脈相合[3~6]。

            3.1.2散脈是快速房顫脈散脈即是快速房顫脈(脈率>100次/min),今人亦有共識者,如崔玉田、趙恩儉《中醫(yī)脈學研究》:“散脈……關于至數不齊,脈有大有小,以心電圖對照來看,多見于心房纖維顫動,兼室性早跳。[7]”此或許是散脈與西醫(yī)房顫脈相合的最早說法。又如呂光榮《中醫(yī)心病證治》:“昔將澀脈和散脈分而論述,認為澀脈是‘往來較慢而又三五不調’,散脈是‘大而散漫無力,至數不齊’。近通過臨床實踐,覺得澀脈與散脈有共同之處。臨床意義相同,形態(tài)一致。識別的關鍵是參差不齊,三五不調,來去無定至難齊,故統(tǒng)稱為澀散脈”、“澀散脈癥……似現(xiàn)代醫(yī)學所述心房纖顫。[8]”這個說法基本符合臨床。實際上散脈和澀脈還是有區(qū)別的,即快速房顫脈以散(澀)脈為主、散澀并見,而慢性持續(xù)性房顫脈以澀(短)脈為主、澀在短中求。再如曹培琳《詳談細論二十八脈》云:“散脈是一種無根、極浮、脈形散亂的一種微細脈,主臟器衰竭,元氣外脫……心室顫動則見此脈……這是元氣脫、心衰竭、心室顫動的一種表現(xiàn)……心氣衰竭、心房和心室出現(xiàn)顫動,此時出現(xiàn)混亂的脈律、脈形、脈的節(jié)奏也失常,忽快忽慢,乍疏乍密……出現(xiàn)脈律散亂、不均勻、脈形散亂不能收聚,形成散脈。[9]”快速房顫脈可稱散脈,而心室顫動是致命的心律失常,是心臟驟停之先兆,心音聽不到,脈搏也觸不到,而稱散脈則非。

            3.2澀脈

            3.2.1歷代脈學著作對澀脈的論述《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薄缎滦U吩?“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彼?施發(fā)《察病指南》:“澀脈,細而遲,往來難,時一止,輕手乃得,重手不得,按之數浮,如輕刀刮竹?;蛉宀徽{,如雨沾沙,故名曰澀也。”《診家樞要》:“澀,不滑也。虛細而遲,往來極難,三五不調,如雨沾沙,如輕刀刮竹然,為氣多血少之候?!薄稙l湖脈學》:“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細遲短散時一止曰澀?!薄对\家正眼》:“澀脈……遲細而短”,“短脈澀小”。高校教材《中醫(yī)診斷學?第五章脈診》:“澀脈-脈象特征:形細而行遲,往來艱澀不暢,脈勢不勻。澀脈的脈象特點是脈形較細,脈勢澀滯不暢,如‘輕刀刮竹’;至數較緩而不勻,脈力大小亦不均,呈三五不調之狀。[2]”綜上所述,澀脈脈象特征:脈來三五不調,細(遲)短止或散,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脈率可疾數、可遲緩,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與西醫(yī)的房顫脈相合[4~6]。

            3.2.2澀脈即是慢性持續(xù)性房顫脈(脈率60~100次/min和<60次/min)“參伍(三五)不調名曰澀”,當始于宋?施發(fā)《察病指南》或更早,而最終定于明?李時珍《瀕湖脈學》并沿用至今。三五不調,即指脈象或三而止,或五而停,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均,而至數(脈率)亦不勻,澀短而難,細止而艱,猶如輕刀刮竹,艱澀不暢,特別是脈率在60~80次/min的脈搏跳動中,尤為明顯。慢性持續(xù)性房顫,因室率下降后,脈率為60~100次/min。此時脈律不齊,脈率漸可數清,脈力強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顫時明顯。浮大散亂之強已無,而應指不足、短小無力之弱仍在,即短脈仍在。以縱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當為浮取輕無,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輕無,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無,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復來”之止脈。特別是脈率在60~80次/min時,指下短小無力、難以接續(xù)、間歇之感甚明,并呈現(xiàn)脈體細弱,脈道狹小,輕取不應,重按始得,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調,短止相雜,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猶如輕刀刮竹,艱澀不暢,從而構成“短而止”之澀脈,或“一止復來”之澀脈。慢性持續(xù)性房顫,當脈率<60次/min時,節(jié)律相對規(guī)整,其脈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謂遲脈。脈力相對均勻,但仍有短小無力、難以接續(xù)之感,并呈現(xiàn)脈體細弱、脈道狹小,可稱遲細而短。《診家正眼》:“澀脈蹇滯,如刀刮竹;遲細而短,三象俱足。”此時容易合并房室傳導阻滯、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遲滯中時見一止”之結,或“遲中一止,良久方來”之代,或結代脈同見,可謂遲細短時而一止[4~6]。

            3.3解索脈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南溪县| 西林县| 宁远县| 香格里拉县| 秭归县| 博白县| 酉阳| 灌南县| 禄丰县| 珲春市| 昌黎县| 宁城县| 治县。| 南华县| 通山县| 长阳| 吴桥县| 绥芬河市| 永顺县| 宜都市| 义乌市| 凤阳县| 蓝山县| 安福县| 富平县| 麻城市| 博乐市| 沧源| 姚安县| 临泉县| 莫力| 大悟县| 荥阳市| 北川| 安义县| 大足县| 舞钢市| 手游| 三穗县| 乌兰察布市| 普兰县| http://444 http://444 http://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