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外資銀行發展范文

        外資銀行發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外資銀行發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外資銀行發展

        第1篇:外資銀行發展范文

        關鍵詞:外資銀行;東道國;影響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外資銀行在我國的金融市場已經有了廣泛的參與,在我國的營業機構數量、資產規模都取得了大量的增加[1],這給我國帶來的是發展機遇還是負面沖擊,我國銀行又當如何面對外資銀行進入我國市場并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文章通過分析上述因素試圖為我國銀行業迎接挑戰,確保銀行業的穩健運行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一、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一)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組織形式

        外資銀行進入東道國之后可以采取不同的組織形式。Goldberg注意到,最容易建立、同時也是受限制最多的一種組織形式是代表處。一般來說,代表處既不能接受存款,也不能發放貸款,只是國外銀行在東道國的人。設立代表處的目的,在于考察是否存在進一步拓展業務的可能性。相比之下,辦事處的權限要寬泛一些[2]。

        (二)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分布方式

        1.外資銀行進人中國市場的區域分布

        從地域分布看,外資銀行依據經濟發展水平、金融業務容量及客戶分布情況,分別以京、滬、深為中心向周圍的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個中國最為富庶的地區形成輻射之勢,并借此通過以點帶面的輻射效應把服務縱深到廣大中、西部地區城市。由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較為發達,經濟的外向度也較高,沿海的大中城市是外資銀行機構發展的中心[3]。

        2.外資銀行進人中國市場的城市布局

        從城市分布看,除、甘肅、青海和寧夏外,外資銀行已在全國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8個城市設立營業網點,外資銀行分支機構分布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集聚于少數幾個大城市。統計表明,至2012年底,共計有100多家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設立在上海,占比為32%;深圳45家,占比為14%;北京37家,占比為12%;廣州28家,占比為9%;天津17家,占比為5%;廈門16家,占比為5%;大連、青島等城市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數為48家,占比為15.4%;16個城市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數目合計為291家,占中國外資銀行比重為93.26%。

        二、外資銀行進入產生的影響

        (一)外資銀行對我國經濟的積極影響

        目前我國國內共有4家國有商業銀行、3家政策性銀行、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和110多家城市商業銀行,共有將近100家的外資銀行在中國設立營業性機構[4]。外資銀行從進入中國銀行業到取得較快發展的今天,對中資銀行和我國銀行業帶來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1.競爭壓力效應

        中國自加入WTO后迎來外資銀行在中國發展的,在資金、產品、管理、服務以及技術等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的外資銀行的進入都使水平相對落后的國內銀行深感壓力巨大,這也帶來了巨大的競爭效應,提高了我國的銀行體系效率。

        2.技術擴散效應

        現代銀行業是技術密集型行業,尤其是計算機應用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對銀行業的影響更為重要。而目前廣泛開展的網絡銀行業務、金融衍生品業務等相比傳統業務來說更加依賴這些低成本、高效率的技術平臺。我國銀行業的技術水平較大型跨國銀行還有一定的差距,外資銀行的進入使、得國內銀行紛紛效仿和學習其新的金融產品、新的服務方式以及先進的風險管理手段。這樣,外資銀行的先進技術便逐漸向國內銀行業擴散。技術擴散效應有利于國內銀行技術水平的提高,從而不斷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縮小與外資銀行的差距,提高國內銀行的競爭力。

        3.制度創新效應

        我國銀行業的全面開放是以主動地成為各種相關的國際和區域性協議的簽字為前提,無形中將對政府的經濟管制行為的不連續性與不穩定性以約束。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將有助于金融監管人才的培育與監管技能的提高,這是良好監管制度的保障。外資金融機構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和技術給國內銀行帶來了鮮活的制度教材,外資金融機構不斷的金融創新為監管者提出許多新的課題,其他突發問題也將迫使監管者迅速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外資銀行對我國經濟的不利影響

        1.在華外資銀行發展給我國經濟增長帶來不穩定因素

        在華外資銀行發展給我國經濟增長帶來不穩定因素主要表現在外資銀行為我國引入大量的短期外匯資金上。大量外匯進入我國市場后,如果是以長期資金形式投入我國經濟建設中,則會為我國經濟發展引入所需資金,促進我國經濟增長;如果大量外匯是以短期資金形式進入我國并進行投機行為,則會給我國經濟增長帶來不穩定因素。一方面大量短期外匯進入我國市場后容易 導致對人民幣需求上升,在外匯市場上造成人民幣供不應求的局面,從而對我國人民幣匯率升值造成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大量的短期外匯可能造成我國局部市場的物價上漲。如北京市和上海市近兩年房地產市場價格爆漲,短期外匯的投機行為就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此外,在華外資銀行還有可能在我國經濟狀況發生波動時大舉撤離我國市場,成為資本外逃的渠道,加劇我國經濟的不穩定,對我國經濟增長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2.在華外資銀行發展不利于我國對貨幣政策進行調控

        我國貨幣當局出于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利用 各種貨幣政策工具對貨幣政策進行宏觀調控,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在華外資銀行的發展在很大程度 上不利于我國進行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一方面在于我國目前定義下的貨幣供給量M2中沒有包括在華外資銀行的存款,這就使得現有貨幣政策中介目標M2的數值不準確。截止2005年23月,在華外資銀行的存款已經達到1695.5億元人民幣,這代表我國現有的M2中遺漏了1695.5億元人民幣,而且隨著在華外資銀行的發展,這種遺漏的金額將會更大。另一方面,在華外資銀行發展帶來銀行支付手段的革新,使得信用卡等電子貨幣的使用范圍更加廣泛。,電子貨幣對現金的替代作用以及貨幣與貨幣替代品之間的轉換便利,導致了我國原有貨幣界限被打亂,很難準確地對貨幣政策進行調控。

        參考文獻

        [1]王滿.全面開放后中外銀行競爭態勢的比較分析[J].經濟與管理,2007(8).

        [2]Miller, S. R. and A. Parkhe. Patterns in the Expansion of U.S. Banks’Foreign Operation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8,29(2):359-390.

        第2篇:外資銀行發展范文

        到2006年6月底,美洲銀行成為中國建設銀行的首家戰略投資者;7月初,淡馬錫成為建行的第二個國際戰略投資者。與此同時,花旗銀行、匯豐銀行、高盛、蘇格蘭皇家銀行等外資金融機構也紛紛加入到追逐中資銀行的行列……外資金融機構參股中資銀行,其強項業務的移植將為中資銀行添加鮮活的血液。在此基礎上中資銀行沖擊上市之舉還被欺予了更多的期望。

        據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2005年12月5日新聞會上公布的數據。截至2005年10月末,已有2家境外投資者入股17家中資銀行。外資投資金額已超過165億美元。占國內銀行總資本的15%左右。其中,在國有銀行領域,美國銀行和淡馬錫公司投資中國建設銀行54.66億美元。蘇格蘭皇家銀行、瑞士銀行集團和亞洲開發銀行投資中國銀行36.75億美元;在股份制銀行領域。亞行、花旗和匯豐銀行等投資了交通、光大、民生、興業、浦發、深發展以及籌建中的渤海銀行等??偼顿Y額為29億美元;在城市商業銀行領域,加拿大豐業銀行、澳大利亞聯邦銀行、荷蘭國際集團、德國投資與開發公司、國際金融公司等投資了北京銀行、上海銀行以及西安市、濟南市、杭州市和南充市商業銀行,總投資額為5.6億美元。

        總的看來,外資銀行在華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1)地域和運營門檻的限制進一步放寬,外資銀行已經相當廣泛地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競爭;(2)人民幣業務開放邁出重大步伐;(3)外資銀行參股中資銀行速度加快,比重不斷加大;(4)外資銀行業務逐漸拓展,在許多領域體現出相當的競爭力。

        二、金融市場全面開放帶給中國銀行業的機遇

        (一)有利于促進銀行體制改革,提高銀行業的運行效率

        金融業全面開放有助于國內銀行服務效率的提高,進而有助于金融體系的完善,對金融安全起到正面作用。第一,外資銀行的進入將打破壟斷,增強競爭,促使中資銀行服務成本的降低和服務水平的提升,第二,外資銀行的進入,通過與中資銀行的競爭與合作,還可以引人新的技術和理念,如信用風險管理技術,提高中資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這不僅有利于促進國內商業銀行深化體制改革,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銀行制度,提升總體競爭力,而且有利于促進金融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改善銀行業的營運質量,提高運作效率。根據相關研究證明,隨著外資銀行進人程度的加深,雖然國內銀行的利差有所上升,但利潤率、非貸款收益率、費用率均有所下降,同時呆賬準備率提高,從而促進我國本土銀行服務效率的提高。

        (二)有利于中資銀行拓展海外業務和建立分支機構

        根據的對等互惠原則,在允許大量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同時,中資銀行開展海外業務將會受到較少市場準入的限制。這為國內一些經營狀況良好、資產質量較高的商業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爭取更廣泛的生存發展空間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有利于他們走出國門,積極拓展海外銀行業務,擴大地域范圍和業務領域,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促進業務經營的多元化和國際化,從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增加市場占有率。同時,中國的銀行業也必須遵循國際“游戲規則”,即要按國際銀行業經營管理的基本原則和慣例來運作。這必然促使中國的銀行業加快實施全面的風險管理,完善內部控制機制和提高監管力度及有效性。

        (三)增強國內銀行的資本基礎,提高抗風險能力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關鍵點是要徹底擺脫傳統體制下留下的種種包袱,尤其是不良資產。其中不良貸款成為制約中國商業銀行提高競爭力最大的“絆腳石”。外資的進入不僅能夠豐富不良資產處置的資金來源,而且能夠為我國不良資產處置帶來新的理念,畢竟外資投行在不良資產處置的技術、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比我國有著更為成熟的經驗。外資銀行的進入或參股國內銀行,既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國有資產,為國內銀行增強資本基礎,又能大幅度降低處置成本和信貸風險,提高國內銀行抵抗風險的能力。

        (四)有利于提高中國銀行業監管水平

        中國銀行業必須嚴格遵循國際銀行業經營管理的“游戲規則”,特別是要根據以巴塞爾協議為準則的國際銀行業有效監管原則及標準和方法進行運作和管理。這方面外資銀行對中資銀行來說具有巨大的示范效應。同時,也促使中央銀行加強全方位和規范化的金融監管,增強監管能力,提高監管的有效性。

        三、金融市場全面開放給中國銀行業帶來的挑戰

        (一)對中資銀行的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形成沖擊

        外資銀行健全的管理和內控制度、科學的決策機制和靈活的經營機制,以及先進的信息系統和發達的信息通訊設備有助于增強其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提高業務拓展和規模擴張的能力。同時,許多通行的國際慣例和先進方法也是依據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成功經驗總結出來的。而中資銀行在這些方面存在較大的缺陷和不足。

        (二)對中資銀行的業務形成沖擊

        外資銀行的核心優勢就是良好的服務、豐富的產品,用服務爭奪客戶,用產品吸引客戶。對于金融產品的消費者而言,無論是公司客戶還是個人客戶,誰的金融產品好,誰的金融服務周到、體貼,消費者就向誰聚集。在產品方面,目前外資銀行公司業務的重心主要放在融資、國際結算、存貸款、擔保、匯款等方面。近幾年外資銀行已經向中國市場投放了100多個品種的產品和服務,相當于國內商業銀行投放品種的3倍以上,顯示出外資銀行在產品研發和創新方面的優勢。而在個人銀行業務方面,外資銀行善于提供信用卡、私人貸款、按揭、存款及財富管理等服務,零售業務創造的利潤比重往往超過50%。今后外資銀行將會進一步充分利用其技術、經驗、品牌和人才,創新和推廣更多的產品,與中資銀行展開競爭。

        (三)央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下降,金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

        貨幣政策是一國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貨幣政策的實施需要通過銀行部門的傳導才能對實體經濟產生作用。目前,在華外資銀行的組織形式中,外資銀行的分行占絕大部分比例。由于分行并不是獨立的法人,外國銀行必須對其中國分行承擔無限清償責任,對中國儲戶和投資者的利益保護相對于子行與合資行來說較為充分。但同時也意味著外資銀行分行的經營管理受東道國的約束較少,我國的貨幣政策對外資銀行的控制力要弱一些,某些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會被部分地抵消。

        (四)銀行業資本流動性危機

        隨著金融業的全面開放,管制的放松和大量外資的流入,銀行流動性激增,授信能力膨脹。面對這種局面,從資產方來看,銀行管理者擴大資產規模、追求高額風險利潤,將貸款投向高風險產業或部門,如房地產、證券等,使這些部門的資產價格迅速上升。而這些部門價格的上升反過來又會刺激貸款向這些部門集中,形成泡沫,造成銀行資產負債結構不合理。一旦泡沫破裂,留給銀行的則是大量的壞、呆帳。從負債方來看,國際資本迅速流出時,造成對銀行提現的壓力,使銀行陷入流動性困境,又在國內存款人中間產生“羊群效應”,引發大規模的擠提,使銀行的流動性狀況雪上加霜,導致銀行破產。

        參與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加重銀行危機的另一個原因。金融衍生工具是國際短期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本來是套期保值、發現價格的工具,但隨著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衍生工具被過度虛擬化,加上其杠桿作用,往往被國際投機者利用,加大了金融市場的風險,助長了泡沫經濟的膨脹。英國老牌投資銀行巴林銀行由于投機金融衍生品交易虧損10多億美元而倒閉、日本住友商社高達28億美元的虧損等風險事故,不能說不是國際資本流動風險加大的結果。

        第3篇:外資銀行發展范文

        關鍵詞:外資銀行金融發展前景策略

        一、我國外資銀行的發展現狀

        1.數量持續增加、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經營狀況持續轉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的62家外資銀行在我國設立了204家營業性機構。以上海市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資銀行資產總額為3423.4億元,同比增長了38.4%,占市場總額的12.8%,上升了2.2個百分點;本外幣貸款余額達到1659億元,同比增速達到50%以上,占上海市貸款市場總額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資銀行實現經營利潤10.7億元,同比增長了46.8%。

        2.入股中資銀行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增加。在過去一年間,中國四大國有銀行相繼啟動股份制改造,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機制更為靈活的股份制銀行,開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機構入股了16家中資銀行,投資總額近165億美元。目前境外投資者持有的股份,已經占到中資銀行總資產的15%。

        3.進入范圍由京滬深向內地逐步擴散。目前,以京滬深為主的經濟發達地區仍是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首要選擇地域,并且以京滬深為中心不斷向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延伸。隨著鼓勵外資金融機構為西部大開放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斷深入,我國金融服務的對外開放區域將不斷擴大,外資銀行進入我國后的地域分布也將不斷向中西部延伸。

        4.經營人民幣業務的數量逐漸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資銀行機構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其中61家獲準經營中資企業人民幣業務,從12月1日開始,中國將進一步按時開放昆明、北京、廈門三個城市的人民幣業務,并提前一年開放西安、沈陽兩個城市的人民幣業務,使開放人民幣業務的城市增加到18個。

        5.人民幣業務主要集中于存貸款。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主要集中在存款與貸款上,結算方面也趨向活躍,其人民幣的來源不僅依靠外商投資企業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業借款等市場機制來籌集,基本上滿足了信貸資產上的需求。據業內人士預計,外資銀行在大陸的貸款額將以每年40%速度增長,到2010年,外資銀行占大陸總貸款的比例將達8%。

        二、外資銀行在華發展前景展望

        專家分析,外資銀行和跨國公司之間的天然聯系是割不斷的,他們進入中國市場的初衷便是跟蹤自己原有客戶發展市場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資銀行的負責人表示,他們已有的外幣業務客戶群中跨國公司占了絕大多數,目前,該行正在等待著獲得人民幣業務的經營權,而那些跨國公司、高端客戶正是他們首先發展的目標。

        對未來更長的時間,即全面開放人民幣國內市場后,中國銀行機構將繼續保持在國內銀行市場上的主導地位,而外資銀行機構則可能穩步提高它們的市場份額。外資銀行機構要顯著地提高它們在中國國內銀行業中的市場份額,將其地位提升到與現有的若干股份制商業銀行相類似的水平,它們還需要進行多方面的準備和開發工作。這包括,在更多的中國城市開設分行,在已經開設分行的城市中開設更多的經營網點,在推銷成熟的銀行服務產品的同時針對中國客戶需求特點進行調整和創新,實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經營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資源上的本土化戰略,與國內銀行機構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開展多樣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說,外資銀行需要成為被中國國內客戶廣泛認可的經營機構,為中國國內企業帶來并增加直接經濟效益,幫助中國經濟改善資源配置,促進資金合理流動,降低金融風險,使外資銀行真正成為中國經濟體系和中國金融體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資銀行并購中資銀行的案例將大幅度減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資行在限售期后大幅減持中資行股權獲取暴利,引起國內輿論爭議;二是學術界對海外戰略投資者提高中資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貸危機后,外資行自顧不暇,光環破滅,中資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資行的經驗。

        2.在我國建立分行或獨立法人銀行的外資行會越來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資行率先成立獨立法人銀行后,在短短兩年多時間已成立24家獨立法人銀行。隨著中國經濟金融的不斷發展,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和發達小國的金融機構將不斷在中國增設機構,大型外資行則成立獨立法人銀行。有必要指出的是,臺資銀行或大舉進駐大陸。

        3.一些外資行已完成中國境內機構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東亞、匯豐、恒生等外資行在中國境內分行數已達15個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數,在東部沿海地區機構鋪設已基本完畢,正在向中西部地區擴展。目前,港資、新資、美資等外資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發展戰略。預計今后有更多歐資和韓資銀行采用本土化發展策略。

        4.外資行市場準入將越來越廣泛。一些外資行已經具備發行借記卡的資格,下一步外資行拓展的重點應是信用卡業務。一部分外資獨立法人銀行提出A股上市及發行次級債的要求。例如,東亞(中國)已經公開表達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資銀行業務準入水平將與中資銀行相同。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外資銀行希望分支機構能夠擴大,能夠更關注核心客戶,支持當地經濟的發展,希望有更多網絡的發展以及有更多客戶的發展。深化:全球的網絡是外資銀行的一個優勢,但不僅僅是在中國網絡的優勢,僅僅靠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分行就要與中國內地銀行競爭是很難取勝的,但是可以在這個市場帶來國際化的發展,而且能夠帶來不同的產品和方案給客戶。強化:從一個現有客戶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與獲得一個新客戶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資銀行希望通過強化客戶關系以獲得更多的份額。優化:外資銀行希望能夠提供良好的服務給客戶,只有通過這樣的優化才可以使外資銀行和其他銀行有所不同。

        參考文獻:

        [1]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08年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

        第4篇:外資銀行發展范文

        [關鍵詞] WTO 金融協議 外資銀行進入

        一、WTO金融服務協議

        WTO金融服務談判正式開始于烏拉圭回合,于1997年底,達成第一個《全球金融協議》。協議中最關鍵的部分是各國做出的關于金融服務貿易的承諾。這些承諾分為兩個維度:

        一個是承諾所覆蓋的子行業。以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為例,協議對其細分為8個子行業??傮w來看,歐洲及中亞地區、中東及北非地區發展中成員的平均產業覆蓋率最高,在90%~100%。亞太地區和拉美地區次之,約為70%~80%。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產業覆蓋率更低,約為50%~60%,加勒比海島國最低,平均只有25%。

        另一個維度是承諾所保留的限制政策。WTO允許成員在承諾中保留對銀行準入和國民待遇的限制措施。69%的發展中成員保留了各種不同的限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1.限制外資銀行設立,約一半的成員保留了此類限制。主要措施包括:禁止設立、審批、規定設立資格、數量限制等。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審批措施,約占35%。

        2.限制業務范圍,約45%的國家保留這一限制。對貸款業務的限制略多于存款業務。

        3.限制外資持股比例,約30%的國家保留這一限制。對外資入股已有銀行的限制多于新設銀行的限制。

        4.限制外資銀行的資產、設施規模,包括明確規定數值上限、比例等。

        5.限制外資銀行的雇員國籍、數量等。

        6.限制外資銀行享受補貼和稅收等方面的國民待遇,只有29%的成員使用了這一限制。

        二、談判對外資銀行進入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全球金融服務協議》雖然保留了一些限制政策,但保留限制措施的成員國比例不高,談判后各國對外資銀行進入的限制有所放松。根據世界銀行對各國銀行監管政策所做的調查,本文計算出發展中國家在五年間拒絕外資銀行進入申請的比率。發現談判前后各國平均拒絕率由20%下降為10%。談判前平均每個國家每年有1個外資銀行進入,談判后是2個。從外資銀行數量來看,半數以上的國家存在10個以下的外資行;近25%的國家存在11個~20個外資行;存在21個~30個外資行的國家占9%;而存在30個以上外資行的國家占13%。

        談判后外資銀行在資產規模上也得到進一步擴展。根據世行調查,發展中國家外資銀行資產占銀行同業的份額平均由1999年的30%上升到2005年的47%。而且外資行資產份額超過50%的國家由1999年的8個增加到19個,增長了2.4倍。

        三、中國的外資銀行進入與發展

        2001年底中國正式加入WTO時,共有164家外資金融機構。但到2006年9月, 躍升至232家營業機構,總資產超過6000億。2006年底,入世過渡期結束,監管政策明確了外資分行與子行的經營范圍差異,一批外資銀行分行開始專制為具有法人地位的子行。到2007年年中,中國共有外國銀行分行145家,外商獨資銀行15家(下設分行68家),外商合資銀行4家(下設分行5家)。截至2008年9月30日外資銀行的總資產比入世前增長了近2.5倍。

        入世后外資銀行進入中國不僅僅表現為數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市場領域的擴展。以往受政策、市場環境等因素的限制,外資銀行主要定位于“外匯銀行”、“富人銀行”。而2007年,外資銀行開始在人民幣業務領域展開攻勢。以上海為例,2007年末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余額同比增長62%,當年新增量是2006年的2倍。除了與中資銀行短兵相接,外資銀行也在基本尚屬空白的細分市場大做文章。在中資銀行涉足較少的中小企業領域,外資銀行發揮管理經驗和技術優勢,推出針對性產品。比如荷蘭銀行、東亞銀行的中小企業理財產品,花旗銀行、渣打銀行的中小企業貿易融資產品。在金融服務更為薄弱的農村地區,外資銀行利用國家政策支持優勢,開始在局部地區設立營業機構。如匯豐銀行在湖北、重慶、福建設立的村鎮銀行,渣打銀行在新疆推出的小額農貸試點項目等。在地理空間上,外資銀行開始從東部的經濟中心城市向二線城市和中西部地區擴展。在東部的二線城市中,蘇州、杭州、寧波、東莞等地頗受青睞;而成都、重慶、武漢、沈陽則成為進軍中西部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橋頭堡。

        除了開發空白市場、拓展地理空間,外資銀行還通過入股中資銀行,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紅利,并獲得業務本地化經驗和政府關系資源。截至2007年末,已有35家外資金融機構入股23家中資銀行,投資總額達到200多億美元。在入股對象上,除了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外,經濟發達城市的本地商業銀行也成為外資銀行追求的對象。外資銀行還利用在境外從事保險、證券等混業經營的經驗和技術,在華投資或參股設立保險、證券、期貨、租賃等金融機構。

        目前,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中國正成為外資銀行的避風港。雷曼兄弟破產后,匯豐、花旗、恒生、德意志銀行等外資銀行不僅沒有放緩在華的擴張腳步,反而都加快了在中國的營業網點布局速度。比如,華僑銀行、瑞穗銀行等在珠三角地區設立分支機構;渣打銀行在南昌設立分行;恒生銀行,在天津設立第二家分行。由于中國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在華外資銀行受此次金融風暴影響較小,總體繼續保持穩健運行。2008年1月~9月在華外資銀行共實現利潤101.2億元,同比增長112.7%。

        WTO金融協議幫助外資銀行成功降低了中國的政策門檻。這不僅使越來越多的外資銀行跨越國境進入中國的大中型城市,而且使其業務范圍更加廣泛,對中國市場經濟的參與程度更加深入。中國為外資銀行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穩定的需求,外資銀行也為中國提供了豐富的金融產品和融資資源,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發展。

        第5篇:外資銀行發展范文

        關鍵詞:外資銀行;經濟增長;影響

        中圖分類號:F83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6)09-0043-03

        自1979年我國批準第一家外資銀行機構――日本輸出入銀行在北京設立辦事處以來,外資銀行在我國發展迅速。外資銀行在華發展先后經歷了萌芽階段(1979-1982年)、起步階段(1982-1991年)、持續高速發展階段(1991-1996年)和穩定發展階段(1996年至今)。截止2005年12月末,共有21個國家和地區的71家外資銀行在我國22個城市開設了238家營業性機構,在華外資銀行資產總額已經達到784.3億美元,占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的1.9%,外資銀行的貸款余額為435億美元,其中外匯貸款余額為280.4億美元,占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外匯貸款總額的20.97%。隨著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發展與壯大,外資銀行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也逐漸增強。本文從正反兩個方面探討了在華外資銀行發展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一、在華外資銀行發展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正面影響

        (一)在華外資銀行通過發揮“鯰魚效應”來促進經濟增長

        在華外資銀行的發展為我國經濟帶來了“鯰魚效應”,即通過加劇中外資銀行之間的競爭來提高國內銀行整體服務質量、降低經營成本。[1]低成本、高質量的金融服務一方面可以通過提高儲蓄率來促進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金融服務作為其他產業的一種基本投入,也將會直接導致我國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的下降,從而最終促進我國的經濟增長。

        1.外資銀行發展帶來的“鯰魚效應”促進了我國國內銀行金融服務水平的提高,服務品種的增加。國內銀行與外資銀行競爭并產生危機意識以后,紛紛推出和大力發展新的服務品種,增強服務意識。表1列舉了國內銀行參照外資銀行在零售業務和公司業務方面服務品種的創新。

        2.外資銀行發展帶來的“鯰魚效應”降低了我國國內銀行因壟斷而得以維持的高利潤和高運營成本。這里引用郭妍和張立光(2000)的分析,[2]以外資銀行在我國銀行市場的貸款份額和資產份額來代表在華外資銀行發展程度,如表2所示,通過對1998-2002年在華外資銀行資產和貸款份額與國內銀行費用率和利潤率進行回歸分析的結果表明,在華外資銀行發展與中資銀行利潤率和費用率之間呈現了負相關的關系,即在華外資銀行貸款份額每增加1單位,中資銀行的利潤率下降0.063個單位、費用率下降1.360個單位;外資銀行資產份額每增加1個單位,中資銀行的利潤率下降0.211個單位、費用率下降1.139個單位。國內銀行利潤率和費用率的下降證明外資銀行發展削弱了國內銀行的壟斷勢力,迫使其努力縮減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

        (二)在華外資銀行發展為我國經濟增長引入資金

        一國經濟增長的源泉從根本上看,應該歸結于資本的投入和技術與制度的進步。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發展既為我國經濟增長引入所需資金,還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國內儲蓄的不足,改善我國資源配置,促進我國經濟增長。具體可以從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直接作用。一方面,在華外資銀行吸收我國國內儲蓄,將眾多的小額存款積聚在一起形成可以利用的大規模資金。另一方面,在華外資銀行通過對國內企業進行投資,促使了儲蓄向投資的轉化。1996-2005年間在華外資銀行在我國吸取的存款總額呈現明顯上升的趨勢,截止2005年12月末,在華外資銀行在我國境內吸取的本外幣存款已經達到近1696億元人民幣(約212億美元);在華外資銀行對國內發放的貸款除2004年與2005年有大幅度上漲以外,其余每年的貸款數額差別不大(200億美元左右),到2005年12月末,在華外資銀行對我國發放的貸款余額為3524.6億元人民幣(約441億美元)(見圖1)。

        2.間接作用。外資銀行發展為我國經濟增長引入資金的間接作用表現在外資銀行發展對外商直接投資的推動作用上。首先,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經營運作以及對母國客戶提供有關來華投資咨詢等服務,增強了外國企業來華投資的信心,間接為我國經濟增長引入資金起到促進作用;[3]其次,外資銀行的發展可以為外商投資企業提供更為廣泛的金融服務,便利外資企業的資金與結算等要求,改善我國的投資環境,為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提供進一步的支持;[4]再次,外資銀行的發展增加了外部資金進入我國金融市場的渠道,外資銀行廣泛的國際紐帶和龐大的分支機構拓寬了外商投資企業的融資渠道,促進了外商直接投資的發展。

        (三)在華外資銀行發展為我國經濟增長帶來技術創新

        1.在華外資銀行的發展直接有利于我國銀行業的整體技術創新。外資銀行憑借自身在技術創新上的優勢,通過“技術外溢”,使得我國國內銀行整體技術水平有所創新和提高。主要包括在華外資銀行帶來的“技術示范效應”即國內銀行通過向外資銀行學習而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在華外資銀行帶來的“技術競爭效應”,即國內銀行因受到外資銀行競爭的壓力而加快自身的技術開發與創新;外資銀行帶來的“技術擴散效應”,即中外資銀行之間通過合資、參股等方式進行交流和合作時使得國內銀行的技術有所創新。

        2.在華外資銀行發展間接有利于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外資銀行在向我國企業發放貸款和提供服務時,通過調整貸款投向,關注貸款收回狀況等渠道實現“技術外溢”,間接地促進我國國內企業的技術創新。

        二、在華外資銀行發展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

        (一)在華外資銀行發展給我國經濟增長帶來不穩定因素

        在華外資銀行發展給我國經濟增長帶來不穩定因素主要表現在外資銀行為我國引入大量的短期外匯資金上。大量外匯進入我國市場后,如果是以長期資金形式投入我國經濟建設中,則會為我國經濟發展引入所需資金,促進我國經濟增長;如果大量外匯是以短期資金形式進入我國并進行投機行為,則會給我國經濟增長帶來不穩定因素。一方面大量短期外匯進入我國市場后容易導致對人民幣需求上升,在外匯市場上造成人民幣供不應求的局面,從而對我國人民幣匯率升值造成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大量的短期外匯可能造成我國局部市場的物價上漲。如北京市和上海市近兩年房地產市場價格爆漲,短期外匯的投機行為就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5]此外,在華外資銀行還有可能在我國經濟狀況發生波動時大舉撤離我國市場,成為資本外逃的渠道,加劇我國經濟的不穩定,對我國經濟增長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在華外資銀行發展不利于我國對貨幣政策進行調控

        我國貨幣當局出于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利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對貨幣政策進行宏觀調控,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在華外資銀行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我國進行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一方面在于我國目前定義下的貨幣供給量M2中沒有包括在華外資銀行的存款,這就使得現有貨幣政策中介目標M2的數值不準確。截止2005年12月,在華外資銀行的存款已經達到1695.5億元人民幣,這代表我國現有的M2中遺漏了1695.5億元人民幣,而且隨著在華外資銀行的發展,這種遺漏的金額將會更大。另一方面,在華外資銀行發展帶來銀行支付手段的革新,使得信用卡等電子貨幣的使用范圍更加廣泛,電子貨幣對現金的替代作用以及貨幣與貨幣替代品之間的轉換便利,導致了我國原有貨幣界限被打亂,很難準確地對貨幣政策進行調控。[6]

        三、結論

        在華外資銀行的發展一方面通過“鯰魚效應”的發揮以及帶來資金和先進技術等給我國的經濟增長帶來了積極的正面影響,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國經濟增長帶來了某種不穩定的因素,起到一定的負面效應??傊谌A外資銀行發展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可謂是利弊均有,要想更好地發揮在華外資銀行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正面效應,嚴格控制在華外資銀行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則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對其進行適當的政策引導。本文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一)完善對在華外資銀行的監管

        WTO的后過渡期結束后,在華外資銀行在我國將有一個更大、更全面的發展,要想繼續發揮在華外資銀行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首先需要完善對在華外資銀行的監管。我國目前對在華外資銀行的監管基本上還處于經驗式的管理階段,重合規性監管、輕風險性監管,并且在具體的監管手段和監管方法上也有待完善。因此,完善對在華外資銀行的監管應該通過建立健全《外資銀行法》來進行,通過法律形式來約束在華外資銀行的違法違規經營與操作,完善包括政府監管、社會監督、行業自律在內的監管體系,加快對先進監管手段和方法的學習,加強同外資銀行母國監管當局之間的合作,共同防范銀行風險和金融風險的國際傳遞。

        (二)完善我國的貨幣政策

        要想更好地發揮在華外資銀行的正面作用,最大限度降低外資銀行的負面影響,除了對外資銀行的行為有所規定以外,還需要進行自身的補充,對我國貨幣政策進行修改和完善。由于我國目前定義下的貨幣供給量M2中沒有包括在華外資銀行存款,這就使得現有貨幣政策中介目標M2的數值不準確,不能真實地反映我國實際的貨幣供給量,因此需要對此問題進行修復。一方面需要更新我國原有的貨幣界限,完善M2的具體數值,將在華外資銀行存款數加入其中;另一方面,還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進一步研究和探討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貨幣政策,使其在對在華外資銀行的經營狀況進行準確統計的同時能更好地發揮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苗啟虎,王方華.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金融業的影響[J].海南金融,2004,(12).

        [2] 郭妍,張立光.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影響效應的實證研究[J].經濟科學,2005,(2).

        [3] M.K.Leung,Ricky Y.K. Are foreign banks sure winner in post-WTO China Business Horizons2006,(49).

        [4] 安春梅.外資銀行進入我國市場的經濟效應分析及監管措施[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2003,(10).

        [5] 程繼明.外資熱錢涌向京城地產[J].中國投資,2005,(7).

        第6篇:外資銀行發展范文

        關鍵詞:外資銀行;信貸可得性;中小企業融資;社會福利

        一、 導 言

        由于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表明,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是有益的[1,2]。因此自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以來,越來越多的發展

        detragiache、tressel和gupta[10]的理論模型認為在監督高端借款者上擁有優勢的外資銀行的進入會使該部分借款者獲益,但其進入可能惡化其它借款者的境況并且導致整個社會福利的降低,另外該模型還表明如果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越大,則該國對私人部門的信貸就越少。petersen和rajan[11]從關系型信貸的角度研究了外資銀行進入對總信貸水平的影響,認為伴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市場競爭會加劇,以往建立起來的關系型融資關系就會受到破壞,中小企業的信貸可得性會降低,社會的總信貸水平也會下降。但dell’ariccia和marquez[12]通過建立一個理論模型卻得出了恰好相反的結論,認為當國內銀行面臨著外資銀行的激烈競爭時,國內銀行會通過向建立了關系型借款關系的客戶提供更多的信貸支持,使得市場的總體信貸水平上升,所有借款者都將從外資銀行的進入中獲益。國內王博[13]根據轉型時期我國銀行和企業的基本特征,建立了一個包括家庭——企業——銀行的三部門兩期模型,討論了單純的貿易部門開放以及貿易和金融部門的同時開放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不同效果,認為允許外資銀行的進入會增加總體信貸水平和中小企業的信貸可得性。

        (二)實證研究方面

        一方面由于外資銀行的進入會直接增加一國的信貸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國內銀行信貸影響的不確定性,導致了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國內總信貸水平的影響呈現混同性的特征。一項關于企業家的調查研究表明,伴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企業的信貸約束水平將會降低[14]。giannetti和ongena[15]對東歐國家的研究同樣表明,外資銀行的進入使得所有的企業都會獲益,雖然信息透明度較高的大企業的獲益更為明顯。papi和revoltella[16]的研究發現,外資銀行的信貸主要是提供給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子公司,因為對當地私有部門信息的評估非常困難,很多企業缺乏透明性甚至無法得到相關信息,外資銀行通過“摘櫻桃”行為,挑選最優質的借款人,尤其是來自母國的公司。clarke等[17]通過對拉丁美洲國家信貸行為的研究表明,外資銀行與國內銀行相比在平均水平上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更少,雖然這在擁有較大外資銀行份額的國家并不是事實。weller和scher[18]利用bis的銀行業統計資料,對107個發展

        p=1[]λs[]λs+λb+πλb[]λs+λb

        =1[]π+(1-π)λs[](1-λh)(3)

        對比式(1)和式(3),并且注意到λh>0,1-λh-λs>0的事實,易證λh+λs>λs[]1-λh,因此混同均衡的利率水平rb總是小于p,因為在非混同均衡下eh類的企業被甄別出來并且被排除在混同均衡之外,此時銀行必然要面對一個更加惡化的借款者的集合。

        四種均衡的結果總結如下:

        a.混同均衡,如果r>rp且rh>rp,此時為混同均衡,所有的項目都獲得了融資,并且沒有任何監督成本被支付。

        b.分離均衡,如果rh

        c.準混同均衡,如果rhp,并且rs

        d.借貸約束均衡,如果rhrh,并且r<min[rs,p],此時均衡為銀行僅監督擁有硬信息的eh并向其提供借款,企業es和eb都不能從銀行獲得任何融資。

        (三)允許外資銀行進入的信貸市場均衡分析

        考慮外資銀行進入的情況,假定外資銀行與國內銀行相比由于擁有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因此在監督擁有硬信息的企業emh上具有成本優勢,用ch-δ表示,但由于關系型貸款、地理、文化、習俗等原因而在監督擁有軟信息的企業es上存在劣勢,其成本用ch+δ′表示,其中δ>0,δ′>0。為了簡化分析,我們假定當中資銀行和外資銀行在提供服務方面不存在差異時,企業會選擇到本國銀行借款。

        很明顯,前面提到的四種均衡結果的結論依然成立,除了在rh的定義中將銀行監督擁有硬信息時所花費的成本ch替換為ch-δ,相應的其它情況亦是如此。由于外資銀行的進入,擁有硬信息的企業eh以更大的概率被分離出去,混同均衡變得更加不可能。在僅有國內銀行的非混同均衡中,由于結果不依賴ch,因此當這三個可能結果出現時參數取值并不發生任何變化。

        下面讓我們考慮信貸在本國銀行和外資銀行之間的配置。如果均衡結果依然是混同均衡,此時沒有任何監督成本發生,則外資銀行擁有的良好的監督硬信息的技術則是無關緊要的,所有企業將僅從國內銀行那里借款,形成國內銀行供給所有市場份額,而外資銀行不提供任何信貸的結果,此時總的信貸總額為1。而在其它情況下,擁有硬信息的大企業eh,由于在外資銀行處能夠獲得更好的貸款條件,將在外資銀行處借款,而其它企業則在國內銀行處借款。在準混同均衡條件下,總的信貸總額為1,外資銀行所占份額為;在分離均衡的條件下,總的信貸總額為λh+λs,外資銀行所占份額為λh[]λh+λs;而在信貸約束均衡d下,信貸總額為λh,外資銀行所占份額為1。

        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外資銀行進入,國內借貸市場的總體信貸水平呈下降趨勢。實際上由于eh和es在各國比例上的異質性,這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復雜。至于一個國家究竟處于上述討論的四種均衡結果的哪一個,則主要取決于監督成本的大小。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外資銀行的份額越大的國家,國內的私人信貸就越少。

        四、 外資銀行進入的成本效率

        和社會福利分析

        (一)成本效率與外資銀行的進入

        如果我們用管理費用(overhead costs)來表示成本效率的指標,在外資銀行的進入導致經濟的均衡從混同均衡向其它均衡演化時,管理費用必然上升,然而這種上升卻不一定是福利惡化的。

        考慮成本效率和外資銀行進入的關系,該模型的結果仍然是模棱兩可的。不同均衡類型下的成本效率與外資銀行進入狀況的關系可詳見表3。

        表3 成本效率和外資銀行進入的關系 []混同均衡[]準混同均衡[]分離均衡[]信貸約

        束均衡[]監督成本與

        總信貸的比率[]0[]λh(ch-δ)[]λh(ch-δ)+λscs[]λh+λs[]ch-δ外資銀行

        市場份額[]未定[]λh[]λh[]λh+λs1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伴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如果經濟的均衡是從準混同均衡向分離均衡演變,則監督成本就會上升。而隨著外資銀行份額的不斷提高,均衡將由分離均衡向信貸約束均衡演化,相應的監督成本則會出現下降。實際上,由于各個國家所處的均衡位置的不同,我們無法就成本效率和外資銀行進入份額得出任何一成不變的確定關系。

        (二)均衡的福利分析

        由于存在逆向選擇,初始均衡必然并非社會最優,那么外資銀行的進入能否減輕市場扭曲,增進社會福利呢?結果是未定的,主要原因是在外資銀行進入的情況下,擁有軟信息的企業es的境況不但不會變好,而且有時會變壞。

        如果我們將社會福利定義為:社會福利=總產出-投資成本-監督成本。那么考慮非混同均衡的情況,伴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監督硬信息的成本由ch下降到ch-δ,使得混同均衡對于eh不再具有吸引力,此時均衡結果是非混同的。那么伴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均衡結果能否發生變化呢,比如從分離均衡變為準混同均衡呢?答案是否定的。實際上當混同均衡被排除掉以后,均衡結果將不再依賴于參數ch,所有最初的均衡結果是分離均衡的將依然是分離均衡,其它情況亦如此。對于企業es和eb來講,均衡支付并未發生任何改變,而對于企業eh而言,由于其支付了更低的利率,因此其境況會變好。所以如果初始均衡不是混同的,則外資銀行的進入具有福利增進的效果,但福利收益的分配不是均勻的,它將被擁有硬信息的大企業所獨吞。

        如果最初的均衡結果是混同均衡,且監督企業eh的成本非常低,則伴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混同均衡將不再是最終的均衡結果。在監督擁有軟信息的企業es的成本也較低的情況下,均衡將由混同均衡a變為分離均衡b,此時eb類企業將不再獲得融資,總的信貸水平下降,但其對總的社會福利的影響是模糊的。其大小取決于不借款給eb類企業的收益同監督其它企業所花費的監督成本的大小的比較。其中社會福利會下降的一個可能原因是監督成本eh可能會小于通過較高的成本對eb類企業的補貼。由于成本還包括了監督es類企業的的成本和考慮到eb類企業的項目獲得成功后的租金所形成的機會成本,在ch=rp-1條件下所發生的由混同均衡a向分離均衡b的變遷如果是社會最優的,那么就必須要求在監督硬信息方面的成本有一個較大幅度的下降。

        在監督擁有軟信息的企業es的監督成本非常大且逆向選擇的成本卻非常小的條件下,均衡將由混同均衡演變為準混同均衡c。此時將es和eb類企業相分離將是無利可圖的,總的信貸水平不變,而由于增加了額外的監督eh類企業的成本,致使社會總體福利水平下降。

        在監督軟信息的成本和逆向選擇的成本相對于項目的總收益r都較大時,均衡結果將由混同均衡a演變為信貸約束均衡d,此時由于es和eb類企業都將不再獲得融資,總的信貸水平必然下降,然而此時對社會總體福利的影響卻是模糊的。其大小取決于不再為eb融資所獲得的收益同監督eh的成本以及失去為es類企業融資所獲得收益的比較。實際上在監督擁有硬信息企業的成本ch很高時,將會導致社會總體福利的下降。

        五、 結論和相關政策建議

        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外資銀行傾向于借款給擁有硬信息的大企業而不是擁有軟信息的中小企業[14]。在本文中,我們構建了一個解釋外資銀行進入效應的模型,結果表明:由于外資銀行在監督硬信息方面具有成本優勢,但在監督軟信息方面處于劣勢,伴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總的信貸水平、成本效率和社會福利有可能得到改進,但這種結果并不是自然而然就一定成立的。對于模型的某些參數而言,外資銀行進入的“摘櫻桃”效應可能會非常明顯,而該效應會減少給中小企業的貸款,增加銀行的管理費用并最終有可能造成社會福利的降低。

        外資銀行的進入對東道國的國內信貸水平的影響具有雙重性,它既可能帶來信貸緊縮,也可能帶來信貸擴張。在信貸緊縮情況下,外資銀行進入在促進東道國國內銀行改進經營管理技術,提高效率的同時,又很好的抑制了這些銀行的盲目投資和信貸,因此,是有利于東道國銀行體系的穩定和健康發展的。相反,若外資銀行的進入僅僅導致更多信貸擴張作用和市場的過度競爭,則外資銀行和東道國的國內銀行必將一起陷入“擴大貸款——違約風險增加——不良貸款增加”的惡性循環中,使東道國的經濟、金融領域出現過熱現象,相應的金融體系則走向脆弱。

        據此,我們提出如下政策建議:要解決在金融開放尤其是外資銀行進入過程中我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不僅要從增強中小企業實力、建立完善的擔保和社會征信體系等增強中小企業自身資信水平的方面出發,還要考慮我國銀行業的全面開放背景,解決銀行尤其是外資銀行不愿給中小企業貸款的問題。不能僅僅采取國家信貸政策指導、政府政策鼓勵等短期的強制性、半強制性方法,更重要的是要采取治本的策略,從解決商業銀行(包括外資銀行)對中小企業 “惜貸”的成因入手,通過經濟的或半經濟的綜合手段,改善商業銀行經營的外部市場環境,促進商業銀行(包括外資銀行)主動向中小企業貸款。

        參考文獻:

        [1] levine 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7,35(2):688-726.

        [2] beck t,

        levine r. legal institutions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c].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3136 washington d.c.;world bank.,2003.

        [3] walter

        g. protectionism and international banking: sectoral efficiency, competitive structure and national policy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83, 7(4):597-609.

        [4] gelb s. the uruguay round: services in the world economy [r] .the world bank and un center on transitional corporations. washington ,d.c.1990.

        [5] stiglitz j e. the role of state in financial markets[c]. in proceeding of world 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3. 19-52

        [6] goldberg l ,dages b g, kinney d. foreign and domestic bank participation in emerging markets: lessons from mexico and argentina[c].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7714 , 2000.

        [7] schiffer m, weder b. firm size and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world survey results[r]. discussion paper 43,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washington ,dc. 2001.

        [8] 毛澤盛. 跨國銀行的進入、績效及其管制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 stein j. information production and capital allocation: decentralized versus hierachical firms [j]. journal of finance , 2002, 57 (5 ):1891-1921.

        [10] detragiache e, tressel t, gupta p. foreign banks in poor countries : theory and evidence[r].imf working paper 06/18. 2006.

        [11] petersen m a., rajan r. the effect of credit market competition on lending relationships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2):407-443.

        [12] dell’aricca g , marquez r. information and bank credit allocation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4,71(2): 185-214.

        [13] 王博.不良貸款、路徑依賴與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 [j]. 當代經濟科學, 2005(5):31-38.

        [14] clarke g r g., cull r , martinaz-peria m s. does foreign bank penetration reduce access to credi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vidence from asking borrowers? [r].unpublished; washington: world bank. 2001.

        [15] giannetti

        m a, ongena s. financial integr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evidence from foreign bank entry in emerging markets[r]. unpublished manuscript, 2005.

        [16] papi l, revoltella 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banking sector: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rom ceecs[r]. in colombe e, driffill j, eds the role of financial markets in the transition process, physica,2003:155-178.

        [17] clarke g r g, cull r , martinaz-peria m s. bank lending to small businesses in latin american: does bank origin matter?[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5,37(1):83-228.

        [18] weller c, scher m.multinational banks and development finance [r]. center for european integration studies, zei working paper b99-16. bonn, germany: university of bonn, 1999.

        [19] bhattacharaya. the role of foreign bank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survey of evidence [c]. working paper ,cornell university,1993.

        [20] haber s, musaccio a. foreign banks and the mexican economy: 1997-2004[c]. 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 2005.

        第7篇:外資銀行發展范文

        【關鍵詞】外資銀行 動因 影響

        引言

        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在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條件方面逐漸放寬,隨著2006年12月頒布《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以來,外資銀行在我國實現了零售銀行業務,這一政策的實施使得進入我國的外資銀行越來越多。外資銀行的進入,一方面給我國的銀行業帶來了發展的機遇,另一方面,也給我國的銀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何抓住外資銀行所帶來的機遇,迎接挑戰,保證促進我國銀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是目前我國金融領域的一個重大的課題。

        一、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發展歷程

        (一)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背景。

        =外資銀行進入我國是我國改革開放政策實施的必然產物,也是經濟發展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和金融改革的必經之路。具體來說,外資銀行進入我國金融市場的主要背景因素有下列幾個方面:

        一是外資銀行進入我國是我國金融行業改革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和金融制度變遷的必然選擇。這主要是因為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金融制度的改革和變遷是金融行業發展的必然需要;另一方面是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和金融制度的改革與變遷使得外資銀行逐漸開始進入我國的金融市場當中。

        二是外資銀行進入我國金融市場也是經濟全球化局勢下的必然發展趨勢。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經濟的迅猛發展,世界經濟逐漸進入到全球化的局勢當中,同時,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又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技術平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促進了外資銀行的進入。

        三是外資銀行的進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必然要求。世界貿易組織本身就是指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經濟活動的一個經濟組織,我國自2001年7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根據世貿組織WTO的協議,要求我國的銀行業必須遵從WTO協議的六項基本原則的規定。我國加入WTO進一步推動了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速度。

        (二)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發展歷程。

        1979年,我國首次允許外資銀行在我國設立非營業代表處;1981年,第一家外資銀行分行南洋商業銀行在經濟特區深圳設立,自此,我國開始允許外資銀行在我國的對外開放經濟特區設立外資分行;到1990年開始,允許設立外資銀行分行的區域從經濟特區拓寬到沿海開放城市。隨著外資銀行逐漸進入到我國金融市場當中,外資銀行在我國金融行業當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

        從上個世紀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外資銀行進入我國金融市場的初步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國設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廈門國際銀行,也是在這一階段,我國的人民銀行頒布了專門的關于中外合資銀行和外資銀行設立管理方面的條例。第二階段是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快速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是從上個世紀的90年代初到90年代的中后期。第三階段自1997年開始到2001年,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發展已經到了調整的階段。自我國2001年加入WTO以來,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發展進入了新發展的階段。

        (三)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發展特點。

        從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發展歷程來看,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發展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外資銀行采取全局的觀點,制定了長遠的規劃和目標,從而提高外資在中國市場上的競爭力。二是根據有關部門的調查分析發展,外資銀行在我國的設置地點和業務領域普遍比較集中,從圖1中可以明顯的看出外資銀行主要集中在我國沿海地區。三是外資銀行在進入我國金融市場當中涉及到多個經濟組織。四是中間業務是外資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傳統業務的比例相對較小。五是外資銀行在經營的過程中充分的貫徹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圖1 外資銀行在我國的分布

        二、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動因

        (二)動因分析模型的構建。

        要分析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動因,首先可以構建一個專門的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動因分析模型。動因分析模型如下所示:

        在這個模型當中,FBNUM表示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營業性網點數量,ACSTFUN表示外資銀行長短期貸款在我國銀行業的所有資產中所占的比率,AEQUITY表示外資銀行所有者的權益占我國銀行業的比例。在這個模型當中,這三個變量就是作為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程度衡量指標,是一個變量,除此之外,這個模型中的變量還包括了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通貨膨脹率INFL以及外資銀行的在華直接投資金額FDI。

        (二)動因分析的結果。

        根據上述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動因分析模型對我國1994年到2004年10年間的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動因進行分析。首先運用Eview3.1軟件當中的Panel Data模塊對我國這12年的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動因根據時間順序進行排列和分析,并根據上述動因分析模式進行最小二乘回歸計算外資銀行在這10年間進入我國的動因回歸結果。我國1994年到2004年10年間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動因分析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我國1994年到2004年10年間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動因分析回歸結果

        根據動因分析模型對1994年到2004年的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動因進行分析,可以得知R2值在調整前和調整后的值分別是0.94928和0.927556,F的值為43.69。然后在從表格的回歸結果的擬合優度以及F值中可以看出,先對回歸計算和分析模型進行顯著性的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分析1994年到2004年的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動因分析模型的選擇與設定是正確的,從結果中可以看出這10年間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營業性分行的數量變化。采用最小二乘回歸計算動因分析模型,其回歸系數t統計的計量科以表明外資銀行的回歸系數t以每年5%的速度快速下降,只有我國的通貨膨脹率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

        (三)動因回歸的結果分析。

        一方面,從1994年到2004年10年的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動因分析模型回歸結果可以得出,我國的GDP受到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營業性分行的數量、外資銀行的長短期存款、外資銀行的股權這三個變量明顯的影響,同時這三個變量也影響著外資銀行的進入。從模型回歸的結果中可以看出,在1994年到2004年這10年間,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速度越來越快,呈上升趨勢,并且在這一階段當中,外資銀行把重點放在增長外資銀行在我國的市場潛力上,加快熟悉我國的市場,并根據具體的情況和他們的長遠規劃建立外資銀行的經營體系。

        另一方面,從模型回歸的結果中,還可以看出FDI受到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營業性分行數量、外資銀行的長短期存款、外資銀行的股權這三個因素的影響,這也就說明了外資銀行在進入我國金融市場時需要考慮外資銀行在華的投資總額,即FDI。

        最后一點,從模型回歸結果中可以看出,僅以我國的通貨膨脹率為變量,進行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動因模型進行分析是不合理。也是不科學的,我國的通貨膨脹率對外資銀行進入我國市場并沒有顯著的影響。

        三、外資銀行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

        外資銀行進入我國市場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給我國銀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另一方面,外資銀行的進入又使得我國的銀行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一是由于外資銀行進入我國市場,增強了我國銀行業的經營壓力,外資銀行的進入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給我國的銀行業帶來了“狼來了”的壓力。與國內銀行業相比,外資銀行在資金、產品、經營管理、服務質量、技術等方面都有國內銀行業無法企及的優勢,在巨大的外資銀行的壓力和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國內銀行業要生存、要發展,就需要增強銀行的競爭力,從而使得我國的銀行業逐漸改變原有的管理經營理念,我國的銀行服務質量也有了顯著的提高,逐漸縮小了我國銀行與外資銀行的差距,有效的提高了我國銀行業的經營效率和金融資源的有效利用率。

        二是由于擴散效應的影響,能夠有效的提高我國銀行業的技術水平。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等科學技術的發展,銀行業逐漸從傳統的資金密集型行業轉變為技術密集型行業。從銀行的技術水平來看,我國的國內銀行業與大型的跨國銀行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外資銀行進入我國能夠給國內銀行業帶來新的金融產品、新型的技術和服務形式,加強國內銀行業的風險管理技術手段等。外資銀行與國內銀行業在競爭的過程中增強了外資銀行技術水平的擴散,這種技術擴散效應能夠顯著提高我國銀行業的技術水平,從而降低銀行的經營成本,提高銀行經營的效率,增強國內銀行業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力。

        三是有利于我國銀行業改變原有的銀行經營制度,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外資銀行在我國經營的過程中為我國的金融業提供了一個相對規范的競爭環境,從而能夠改變我國銀行業的制度,降低經營的風險。

        外資銀行的進入為我國銀行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使得我國銀行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首先一點是由于外資銀行的進入使得我國銀行業的脆弱性顯著增強。其次是外資銀行的進入使得我國的國內銀行業的短期經營成本顯著增加,導致我國銀行業受到嚴重的沖擊。第三點是外資銀行的進入使得我國銀行業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下降。第四個是由于外資銀行的進入使得我國政府對我國經濟和金融的控制能力明顯減弱。

        四、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的措施和策略

        要有效的利用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給我國銀行業帶來的積極影響,降低外資銀行對我國銀行業的消極影響,增強我國銀行業的競爭力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和手段。

        一方面,我國政府需要全面的、綜合性的提升我國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能力,在增強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方面,可以從四點來考慮,一是增強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能力,調整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結構。二是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和能力,通過借鑒外資銀行先進的風險管理水平,結合我國銀行業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我國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三是要積極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通過增強我國銀行業和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來增強我國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另一方面,我國需要正確看待和處理國內銀行業與外資銀行之間的關系。一是國內銀行與外資銀行在市場競爭當中屬于平等關系,因此需要我國銀行在公平的市場競爭當中立于不敗之地。二是我國國內銀行與外資銀行之間具有一定的合作關系,這個合作是建立在中外銀行互惠互利的基礎之上的,通過中外銀行的相互合作實現雙贏的局面。

        最后一方面,是我國應著力完善政府對外資銀行的監督和管理制度,要積極構建和健全我國外資銀行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我國與外資銀行的母國在銀行經營方面的管理和監督之間的聯系,通過雙方監管,加強外資銀行的監管力度,保證我國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行。

        五、結語

        隨著我國加入WTO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我國的外資銀行越來越多,在我國整個金融業當中的比重逐漸增加,文章首先對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背景和在我國的發展歷程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并構建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動因分析模型對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動因進行了分析,詳細闡述了外資銀行進入我國對我國銀行業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并以提高我國銀行業的經營發展和市場競爭力,增強我國銀行的經營效率出發,提出了我國銀行業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的措施和策略。

        參考文獻:

        [1]徐璋勇,梁潔.外資銀行進入對中國銀行業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11,(05).

        [2]魯明易.母國流動性危機與外資銀行的貸款供給――基于新興市場國家的實證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11,(09).

        [3]劉彬,曾勇,張波,李強.市場特征、多期信貸競爭與外資銀行進入模式[A].第六屆(2011)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1,34.

        第8篇:外資銀行發展范文

        關鍵詞:個人理財產品 外資銀行 產品營銷 營銷策略

        自我國加入WTO,外資銀行不斷入駐我國,外資銀行在華個人理財產品受到居民的喜愛。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花旗銀行、渣打銀行、東亞銀行等多家被卷入“理財門”,虧損比較嚴重,出現信用危機,外資銀行急需開發適當的營銷策略,來適應市場環境,揚長避短。

        一、外資銀行在華個人理財產品營銷存在的問題與優勢

        (一)出現信用危機

        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我國居民在選擇個人理財產品的時候往往偏向于外資銀行,認為外資銀行更加專業、經驗豐富,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國外眾多銀行破產倒閉,我國居民對外資銀行的信心受損,加之隨后花旗銀行、渣打銀行以及東亞銀行等外資銀行系被集體投訴,眾多外資銀行個人理財出現虧損的現象使得外資銀行理財產品受到大眾的質疑,外資銀行出現很強的信用危機。

        (二)理財產品集中于風險品種

        外資銀行被爆出現零收益及虧損的現象,金融危機出現是其部分原因,但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外資銀行個人理財產品主要集中于風險性比較高的品種,產品組合設置不夠合理,過分的追求高收益,沒有注意風險的規避。外資銀行理財產品主要是投資于國際,相較于國內市場,國際市場的環境更加復雜多變,這樣就使得外資銀行的個人理財產品風險比較高,產品收益性更加不確定,受國際資本影響比較大。

        (三)品牌優勢比較突出

        外資銀行在我國走的是貴族路線,由于其網點的限制,外資銀行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主要為這些城市富有的人提供理財服務,理財門檻比較高,不為一般百姓服務,外資銀行往往為這些小部分客戶提供尊貴服務,而國內銀行是面對大眾的,服務往往比較普通,相對來說外資銀行對這些富裕人群樹立品牌意識,注重背后的品牌理念,外資銀行對細節要求比較高,處處體現自身高端的理念,讓客戶得到最好的服務,而外資銀行在我國網點比較少,另一方面更顯得好事物是稀少的,增加大眾心中外資銀行是高端的理念。

        (四)外資銀行企業文化優秀

        一個企業能否長久發展與其企業文化有著很大的影響,外資銀行在長期的市場競爭中能夠長盛不衰,與其優秀的企業文化是分不開的,外資銀行注重對企業文化的建設,各個子公司都傳承者自己銀行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影響著每位員工,無形中增加了銀行職工對銀行的忠誠度。

        二、外資銀行在華個人理財產品營銷策略

        (一)產品市場營銷策略

        市場競爭逐漸激烈,只有滿足顧客需求的企業才能得到發展,外資銀行的個人理財產品要想被我國居民接受,就應該不同的顧客提供不同的理財產品,根據客戶的風險偏好、資產狀況、生命周期以及客戶偏好,為客戶選擇適合的個人理財產品,一般來說屬于高額財富初期階段的客戶比較偏向于進行激進投資,而處于成長階段的客戶比較注重財富的保值與增值,而處于穩定期的客戶偏向于財富的收益情況與自身風險承受相匹配,外資銀行可以根基客戶的具體情況進行產品配置,選擇適合客戶需求的個人理財產品,這樣才能滿足客戶需求,促進外資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在中國的發展。

        (二)渠道營銷策略

        外資銀行在我國普遍存在營業網點比較少的狀況,而我國商業銀行則擁有眾多的網點,相比來說處于不利地位,所以外資銀行應該多開展其他渠道。一方面,外資銀行可以在我國適當的加建營業網點;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外資銀行可以推廣網上銀行以及手機銀行等方式為客戶服務,隨時以電話、短信、郵件的方式將顧客理財產品的狀況告知顧客,通過視頻、語音、電話等方式與顧客進行溝通,滿足客戶要求。

        (三)客戶開發營銷策略

        外資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營銷的關鍵是在我國開發更多的個人理財客戶,所以客戶開發是非常關鍵的,首先,外資銀行可以采取電話營銷的方式開發新客戶,根據客戶需求通過電話方式與之溝通,讓其了解銀行理財產品;其次,可以通過各種會展尋找新客戶,會展上可以獲得大量的潛在客戶信息,還可以與潛在客戶面對面的交談,同時也起到宣傳作用;最后,銀行還可以通過現有的客戶挖掘其身邊的潛在客戶,為銀行推薦客戶給予一定的激勵,促使更多的客戶購買銀行個人理財產品。

        (四)服務營銷策略

        現在社會顧客通常要求比較高的服務,服務也是品牌質量的一種體現,外資銀行為了在我國更好的進行個人理財產品營銷,應該提供更好的服務,銀行應該注重顧客忠誠度與滿意度的建設,根據客戶的不同提供個性化服務,對客戶跟蹤服務;同時加強外資銀行的品牌建設,增加客戶的認可與滿意度,贏得客戶的認可。

        三、總結

        總體來說,外資銀行入駐我國時間不久,被中國居民接受程度不高,又由于2008年進入危機,外資銀行關于個人理財產品又出現諸多問題,外資銀行在我國進行個人理財業務營銷是面臨著很多困難的。外資銀行應該根據市場狀況的變化調整在華營銷策略,開發新客戶、尋找其他營銷渠道、提高顧客服務等營銷策略,增加外資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在我國的市場占有率,促進外資銀行業發展。

        參考文獻:

        [1]畢克貴,王雄.外資銀行在華理財業務營銷策略——以花旗銀行大連分行為例[J].經濟研究參考.2010(11)

        第9篇:外資銀行發展范文

        關鍵詞:外資銀行 商業銀行效率 理論機制 實證研究

        一、引言

        2006年12月11日,我國金融市場對外資銀行進入全面開放階段,取消了外資銀行在地域和客戶方面所受的限制。此后,外資銀行在華擴張勢頭日益迅猛,外資銀行在華營業機構數和資產自2004年開始,尤其是2006年之后,不斷快速增。截至2009年底,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國銀行在華設立33家外商獨資銀行、2家合資銀行、2家外商獨資財務公司,24個國家和地區的71家外國銀行在華設立95家分行,46個國家和地區的194家銀行在華設立229家代表處。

        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和快速發展,其已成為我國金融體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外資銀行與我國本土銀行業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一方面對我國本土銀行的發展帶來負面沖擊,另一方面,也會對我國本土銀行業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促使本國銀行業效率的提升,為我國銀行業學習海外的管理技術經驗提供了便利,這些也是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的長遠目的所在。

        在我國金融和經濟發展的現階段,研究外資銀行的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的現實意義。一方面,我國本土商業銀行要積極面對外資銀行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在競爭和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效率,另一方面,我國在實施開放的同時,要保證金融環境以及本土金融業的穩定。因此,有關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影響的研究對我國金融實踐改革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文獻綜述

        (一)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業效率影響的研究

        有關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業效率的影響,主要有三個觀點,即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業效率的提升有積極的影響,不利的影響,或者影響不確定。

        第一種觀點認為外資銀行的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早期的代表性研究有Gray(1981),Goldberg和Saunders(1981),他們都肯定了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系統整體效率的提高。此后,Levine(1996)對外資銀行進入促進東道國銀行業效率的傳導機制進行了闡述,認為外資銀行進入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產品,并通過競爭機制優化了東道國銀行業的資源配置,促進了東道國金融服務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東道國國際資本渠道的構建,從整體上提升了東道國銀行業的效率。Agenor(2000)進一步認為外資銀行帶來的競爭壓力提高了東道國的金融監管能力,促使東道國不斷完善其信息披露機制和相關法律法規,提升了東道國銀行業的效率。Mathieson和Roldos(2001)也認為,外資銀行進入帶來的新的技術、產品、服務、管理經驗和人力資本,以及其所帶來的競爭壓力,都促進了東道國銀行業效率的提高。

        大量實證研究的結果對此觀點提供了支持。如Claessens和Glaessner(1998)對韓國、泰國、新加坡等8個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實證研究表明,銀行業開放度與本土銀行業效率水平顯著正相關。Denizer(2000)的實證研究表明外資銀行進入給土耳其的國內銀行帶來了競爭壓力,提升了土耳其銀行業的效率。莊起善(2005)的實證結果顯示,外資銀行的進入促進了中歐東歐國家銀行業效率的提升,而具體提升幅度則取決于各國經濟發展程度以及銀行業的發展水平。張荔、張蓉(2006)的實證結果表明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業效率提升產生了積極影響,并且作用大小受競爭環境、金融發展水平以及金融監管水平等因素的影響。此外,Demirguc-Kunt,Levine,和Min(1998),以及Demirguc-Kunt和Huizinga的實證結論也支持了外資銀行對東道國銀行業效率的積極作用。

        第二種觀點認為外資銀行的進入不利于東道國銀行業的發展。Terrel(1986)認為,外資銀行的競爭會降低東道國本土銀行的份額和利潤。Stightz(1993)指出,外資銀行侵占了質量較高,利潤較豐厚的市場和客戶,使國內銀行面臨更大的風險和利潤損失,影響了本土銀行業的穩定性。

        部分學者對此觀點進行了實證支持。Barajas、Steiner和Salazar(2000)對哥倫比亞的研究發現,外資銀行的進入降低了哥倫比亞銀行系統的貸款質量,增加了管理成本。Levy和Micco(2003)對八個拉美國家的實證結果表明,外資銀行的進入降低了這些新興市場國家銀行的績效。Uiboupin(2005)以1995-2001年中歐東歐轉軌經濟國家的銀行數據為樣本的實證結果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外資銀行的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業的效率有不利影響。

        第三種觀點認為外資銀行對東道國銀行業效率的正負影響不確定。Hermes和Lensink(2002)認為,只有在外資銀行規模達到某一最優水平時,外資銀行的進入才會促進東道國銀行業效率的提高,并且其促進作用與東道國經濟發展水平有關。張蓉(2006)對拉美17個新興市場國家的實證研究表明,外資銀行的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業效率的改進有賴于東道國金融發展的初始條件、外資銀行經營水平、競爭環境等因素。

        (二)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效率影響的研究

        有關外資銀行對我國銀行業效率影響的研究,也主要有兩種觀點,即外資銀行能否促進我國銀行業效率提高。

        高曉紅(2000)認為,外資銀行的進入帶來的競爭壓力推動了我國商業銀行的改革進程,從根本上改善了國內銀行業的效率。王麗(2007)認為外資銀行帶來的競爭可以引發國內商業銀行的不斷創新,有利于我國銀行業效率的提升。

        部分實證結果對外資銀行的進入可以提升我國商業銀行的效率的觀點進行了支持。如陳奉先、涂萬春(2008),郭妍、張立光(2005),羅旋(2008)等基于我國不同商業銀行歷年面板數據的實證結果都表明,外資銀行的進入促進了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提高。

        趙智文(2007)認為從長遠來看外資銀行進入將會提高我國銀行業的整體效率,但就短期而言,則對我國銀行業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王婧(2007)也認為外資銀行進入會引發我國本土銀行客戶和人才的流失,并且增加了金融監管難度,因此會對我國商業銀行的效率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也有部分實證研究支持了這一觀點。杜群陽,朱佳鈺(2010)的實證結果表明,外資進入未能改變我國銀行業競爭格局,而外資進入帶來的競爭效應造成我國銀行成本費用率和經營風險有所上升。呂凱波(2008)的實證結果表明,在短期內,外資銀行的進入使國內銀行向外資銀行學習的過程中成本增加,導致效率水平的下降,但長期來看,中資銀行提高了競爭力,效率水平會得到較大的提高。馬慧敏(2007)經過實證研究認為,總體而言,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績效的影響還不是很明顯。

        (三)文獻評述

        對于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業效率影響的問題,理論和實證研究目前都尚無統一定論。外資銀行能否促進東道國銀行業效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東道國經濟金融發展和宏觀環境的情況。而目前針對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影響的研究,將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較少,實證研究大部分也只簡單使用國外學者的模型進行檢驗,很少有學者能夠聯系我國具體情況進行研究。

        本文將聯系我國金融和經濟發展的現階段狀況,對外資銀行的開放政策等宏觀環境,分析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并在對國內大部分學者所使用的實證模型微調后進行實證分析。

        三、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

        (一)外資銀行影響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傳導機制

        已有理論研究認為,外資銀行進入主要通過競爭機制,創新機制,風險傳染機制對東道國本土銀行業效率產生積極或者消極的影響。下面結合我國現階段情況逐個分析。

        外資銀行的進入和不斷發展日益激化了我國銀行業的競爭。一方面,來自外資銀行的壓力迫使國內銀行為了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并吸引新的客戶,不得不降低金融產品價格,減少存貸款利差。凈利息收入的減少刺激國內商業銀行積極擴展其他業務收入來源,同時為了擴大市場份額積極推出新產品開拓新業務,促進了本土商業銀行的業務多元化,提高了銀行業的效率。另一方面,激烈的競爭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沖擊。外資銀行憑借其產品創新、營銷、管理等方面的優勢,迅速搶占市場和優質客戶,使我國本土商業銀行的收益能力下降,增加了其維持客戶的成本,不利于我國銀行業整體效率的提高。

        外資銀行的進入帶來了先進的產品、技術和管理經營經驗,這些都將在外資銀行與中方合作與競爭,中外資銀行間的人才流動方式等被中方商業銀行所學習,比如外資銀行參股中資銀行,直接將其管理創新代入了中資銀行。我國商業銀行的創新能力的提高,促進了其盈利水平的提高,提升了銀行業的效率,這就是外資銀行影響國內銀行業效率的創新機制。

        隨著外資銀行參股中資銀行,以及外資銀行在華的發展壯大,中資銀行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聯系日益緊密,這增加了我國銀行業受國際金融危機傳染的可能性,對商業銀行效率的提升產生了不利影響。

        上述分析厘清了外資銀行影響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傳導機制,為實證分析提供了借鑒和依據。

        (二)影響傳導機制的國內環境因素

        上文所分析的傳導機制在發揮作用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還受到國內市場環境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主要包括經濟發展水平,金融發展水平,和金融監管狀況。

        已有的研究顯示(Lensink & Hermes,2004),經濟發展水平在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效率產生影響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績效的促進作用較低。我國從逐步對外資銀行開放以來,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外資銀行對我國銀行業效率的影響作用也將發生改變。

        部分實證研究顯示(Bayrakatar & Wang,2004;Lensink & Hermes,2004),外資銀行進入金融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時,對該國的銀行業效率影響相對明顯,而對金融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銀行業效率的影響不是很明顯。同樣,隨著我國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外資銀行對我國銀行業績效的影響也會相應改變。

        我國金融監管水平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外資銀行進入的程度。我國自2006年12月實行對外資銀行的全面開放以后,外資銀行在華的發展速度有所提高,這反過來又給金融監管帶來了挑戰。對銀行業的金融監管無形中為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增加了一項約束,雖然目前為止,尚無有效的實證檢驗證明這一約束作用,但金融監管對傳導機制的影響也不得不考慮在內。

        上文對外資銀行影響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傳導機制以及影響傳導機制的國內環境因素的分析,有利于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優化銀行業的宏觀環境,促使其效率的提升,也為后文的實證提供了依據。

        四、實證分析

        (一)模型與變量選擇

        目前檢驗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效率影響時,廣泛使用Unite(2003)和Claessens(2001)的實證模型。本文參照已有的模型,實證檢驗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效率的影響,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1)

        此外,為檢驗我國市場環境因素對外資銀行影響本土銀行業效率傳導機制的影響,在(1)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入經濟發展水平,金融發展水平,和金融監管狀況和外資銀行進入程度的交叉項作為解釋變量(馬如靜,2009),得到模型(2)-(4),分別檢驗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是否受到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金融發展水平以及金融監管水平的約束作用。

        上述模型中的變量具體定義如表2所示。被解釋變量Ei,t代表我國商業銀行的效率,包括凈利息收益率,利潤率,營業費用率;解釋變量FSt代表外資銀行進入程度,由外資銀行資產占本國銀行總資產份額表示,GDPG,SMN2,以及FREEDOM分別代表經濟發展水平,金融發展水平和金融監管程度;Banki,t和Macrot分別表示銀行層面和宏觀層面的控制變量,具體包括銀行規模,營業費用率,資本充足情況,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當以營業費用率為應變量時,控制變量中不包括該變量。α,β,γ,θ分別表示相應的系數,εi,t為隨機誤差項。

        (二)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1998至2007年12家代表性國內商業銀行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這12家銀行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以及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實證有關銀行層面的數據根據《中國金融年鑒》(1999-2008)相關數據計算而得,有關宏觀經濟層面的數據由《中國統計年鑒》(1999-2008)整理而得,代表金融監管程度的金融自由化程度變量FREEDOM數據來自于Kane,Holmes和O'Grady(2007)。

        (三)實證檢驗

        (1)ADF單位根檢驗

        對面板數據進行時間序列平穩性檢驗,采用ADF單位根檢驗的結果如表3所示??芍?,各時間序列皆非平穩,但其一階差分均在95%或90%的置信度下平穩。可利用面板數據進行進一步的回歸分析。

        (2)模型分析

        考慮到各銀行之間的差異以及樣本包括了國內大部分銀行的特征,本文采用變截距固定效應面板數據模型進行估計。為了減少由于截面單元數據造成的異方差影響,采用GLS(Cross section Weights)估計方法。利用Eviews5.0對基本模型(1)進行估計的結果見表4。

        注:上標***,**,*,分別表示在1%,5%,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

        結果顯示,外資銀行進入程度與凈利息收益率,利潤率,營業費用率均顯著正相關。其中,有關利潤率的回歸擬合情況最佳,外資銀行進入程度以及銀行層面和宏觀層面的控制變量的回歸系數均通過了較高的顯著性檢驗;而以營業費用率為應變量的回歸擬合度較低。

        進一步考慮宏觀環境因素的制約,利用Eviews5.0對含約束項的模型(2)-(4)進行估計的結果見表5至表7。

        表5中列示的結果顯示,引入經濟發展水平和外資銀行進入程度的交叉項后,外資銀行進入程度與各因變量仍顯著正相關,且各模型的擬合優度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交叉項僅與凈利息收益率顯著負相關,在其他兩個方程中不顯著。此外,有關營業費用率的方程擬合優度較差,低于50%,解釋力不佳。

        表6顯示,引入金融發展水平和外資進入程度的交叉項后,外資進入程度與應變量相關的顯著性降低。此外,交叉項無法通過以利潤率為應變量的方程的顯著性檢驗。有關營業費用率的回歸擬合度較差。

        表7顯示,引入金融自由度和外資銀行進入程度的交叉項后,外資銀行進入程度與營業費用率不再相關,而交叉項僅與營業費用率相關??傮w而言,交叉項對于模型解釋力的改善沒有明顯作用。

        (四)結果解析

        結合我國具體情況,解析實證結果:

        (1)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凈利息收益率和利潤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隨著外資銀行的不斷進入,我國銀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外資銀行在經營管理上的競爭優勢,迫使我國本土商業銀行不斷改善自己的經營管理效率,而外資銀行的先進產品和經營管理經驗的外溢,為本土銀行業積極創新提供了條件。在競爭機制和創新機制的作用下,外資銀行的進入促進了我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提高。實證結果證實了這一點,除引入金融發展水平和外資銀行進入交叉項后在以凈利息收益率為應變量的估計中,外資銀行份額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其余模型估計中,外資銀行份額這一變量均通過了較高水平的顯著性檢驗,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提高確實有積極的影響。

        (2)外資銀行進入與我國商業銀行營業費用率正相關。

        外資銀行進入通過競爭機制和創新機制的傳導,對我國商業銀行帶來的積極影響可以促使我國銀行業營業費用率降低。但實證結果與之相反?;谖覈y行業目前的發展狀況,外資銀行進入帶來的競爭壓力,促使國內銀行業增加了營運投入,包括引入新的技術和設備,加強管理投入和員工培訓等,使得在短期內,營業費用不減反增。但從長期來看,這些投入是本土銀行提升營運效率的基礎,隨著我國銀行業的發展,外資銀行帶來的競爭壓力最終會促使我國商業銀行降低營業費用,增強自身效率。

        (3)經濟發展水平對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效率的影響有一定約束作用,而金融發展水平和金融自由度的約束作用較不明顯。

        引入宏觀環境約束與外資銀行進入程度交叉項后的實證結果顯示,經濟發展水平與外資銀行進入程度交叉項前的系數為負,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外資銀行進入帶來的績效改善會逐漸減小,但此約束作用僅在對凈利息收益率進行回歸時顯著。金融發展水平與外資銀行進入程度的交叉項與凈利息收益率正相關,與營業費用率負相關,這與已有的研究結果(Bayrakatar等,2004;Lensink等,2004)不符。此外,金融自由度與外資銀行進入程度的交叉項對銀行效率的影響相當微弱且不顯著。由于我國目前金融發展和金融監管水平尚不高,雖然近年來有較大提升,但提升幅度仍有限,不足以對外資銀行進入對商業銀行績效影響的傳導機制產生顯著影響。此外,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時間尚短,對我國銀行業績效的影響尚不夠深入,相關宏觀環境的約束作用也尚未彰顯。但值得肯定的是,外資銀行的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績效確實存在影響。

        五、政策建議

        結合上文的傳導機制分析和實證結果,以及我國的銀行業改革開放的實際情況,提出下列政策建議:

        (1)鼓勵外資銀行的進入

        外資銀行的進入,通過競爭機制和創新機制,確實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并且,從長期來看,競爭的壓力也將有助于我國商業銀行降低自身的營運成本,對我國銀行業效率的提升有積極影響。因此,應當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鼓勵外資銀行進入,并逐步審慎的擴大外資銀行經營的業務和地域范圍限制,同時,應鼓勵外資銀行提供高技術含量的產品與服務,從而通過傳導機制,激勵國內銀行業效率的提升。

        (2)促進國內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的有效合作

        國內商業銀行通過與外資銀行的有效合作,一方面可以更充分學習外資銀行的經營管理理念和先進的產品與服務技術,加強創新機制的作用,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與外資銀行利用優勢互補在產品和服務上進行合作,促使我國銀行業整體效率的提升。

        (3)有效提高監管水平

        基于我國金融發展的現狀,為防止外資銀行進入帶來的激烈競爭導致銀行風險防范意識降低等問題,有必要加強對銀行業的有效監管力度,以降低“風險傳染機制”帶來的風險。另一方面,對新進入的外資銀行的在華經營狀況,也要加強監督,防止其不當經營影響我國金融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Claessens, Demirgü, Kunt, Huizinga. 2001. How Does Foreign Entry Affect Domestic Banking Market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 Denizer. 2000. Foreign Bank Entry in Turkey's Banking Sector 1980-1997.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nancial Services: Issues and Less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3] Claessens & Glaessner. 1998.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nancial Services in Asia.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911.

        [4] Hermes. & Lensink. 2002. The Impact of Foreign Bank Entry on Domestic Banks in LDCs. Foreign Banks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Poznan University Press.

        [5] 莊起善,麥挺.外資銀行進入對轉型國家銀行部門的效應分析[J].世界經濟文匯,2005.1.

        [6] 張荔,張蓉. 外資銀行進入與東道國體系的效率改進:新興市場國家的截面數據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6,1.

        [7] 陳奉先,涂萬春. 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業效率的影響-東歐國家的經驗與中國的實踐[J]. 世界經濟研究,2008,1.

        [8] 郭妍,張立光.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影響效應的實證研究[J]. 經濟科學,2005,2.

        [9] 馬慧敏.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影響的實證分析[J]. 黑龍江對外經貿,2007.4.

        [10] 呂凱波.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效率影響研究[J]. 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8,1.

        [11] 趙智文.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體系的影響[J]. 產權導刊,2007,2.

        [12] 王婧.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及對策[J]. 黑龍江對外經貿,2007,8.

        [13] 苗啟虎,王方華. 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金融業的影響[J]. 海南金融,2004,12.

        [14] 高曉紅. 低效率均衡及其改進-外資銀行進入與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困境的解除[J]. 金融研究,2000,6.

        [15] 葉欣. 外資銀行進入對中國銀行業效率影響的實證研究[J]. 財經問題研究,2006,2.

        [16] 王麗. 外資銀行進入對中資銀行的影響及對策[J]. 時代經貿,2007,5

        [17] 張曉慧.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產生的效應分析[D]. 西南財經大學,2007.

        [18] 徐德芳.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影響的實證研究[D]. 重慶大學,2009.

        [19] 李會.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D]. 哈爾濱工業大學,2009.

        [20] 馬如靜. 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績效影響研究[D]. 南開大學,2009.

        [21] 王忻,馬永紅,王國峰,鄭曉齊. 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研究[J]. 管理世界,2007,12.

        [22] 黃憲,熊福平.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影響的實證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06,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在线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免费综合网 | 亚洲爱啪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a√在线 |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视频在线观看 | 视频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