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無形資產保值性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校;無形資產評估;管理體系建設;策略
基金項目: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北文化產業經濟研究中心2016年度開放基金項目:“探討文化產業下的高校無形資產評估管理”(項目編號:HBCIR2016Y005)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17日
一、高校無形資產評估方法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普及化,高校辦學規模、生源數量等急速增長,加之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積累的無形資產十分可觀。在這樣的形勢下,注重高校無形資產合理評估,加強管理,至關重要。具體而言,常規的高校無形資產評估方法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一)成本法。成本法又名重置成本法,是一種基于重置估值對象成本進而確定其價值結果的估值方法。在高校無形資產評估中,成本法應用需著重確定幾項數據參數,包括重置成本、功能性貶值、經濟性貶值以及成新率等。其中,無形資產重置成本的數據取得,可通過歷史成本調整和計算現時勞務價格、事物價格兩種途徑實現。功能性貶值即是指科技創新等因素影響造成的無形資產價值下降,其估算主要是基于對比評估無形資產與現時無形資產收益差額確定的。經濟性貶值則是指根據市場經濟發展變化,預期的無形資產收益能力貶值。成新率主要反映無形資產運用效率與時間之間的關系,是無形資產新舊程度的直觀體現。成本法客觀性、穩定性的特征,決定了其更適用于教學類、科研類等以資產重置、更新、補償、投資等為目的的高校無形資產評估。但成本法特殊的估值參數構成,導致其估算結果容易受多重因素的影響。
(二)收益法。收益法是指基于估值對象未來實現預期收益現值確定的估值方法。收益法作為一種有效的預期收益估值法,其適用范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簡單來講,采用收益法評估高校無形資產,需確定評估對象可被合理預測,同時可預測持有者獲得預期收益可能面臨的風險,并能夠通過貨幣計量。收益法的優勢體現在能夠客觀真實地反映高校無形資產本質特征,且符合市場交易原則,有利于維系交易雙方良好關系。在收益法評估高校無形資產的過程中,應確定未來收益額、折現年限及折現率等幾個常量。其中,未來收益額的計算結果,可通過銷售收入與銷售收入分成率或銷售利潤與銷售利潤分成率相乘得出。實踐經驗表明,銷售收入分成率為1%~5%之間,銷售利潤分成率則為5%~30%之間,具體按照實際情況而定。高校無形資產折現年限往往受使用年限和獲利年限雙重因素制約。折現率確定作為無形資產收益法評估的重難點,同時受風險補償、無風險利率以及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
(三)市場法。相比于上述兩種高校無形資產評估方法,市場法能夠反映估值對象時下一定的市場價值,且操作流程簡單、直接,具有較強的公信力和說服力。具體來講,市場法是一種基于高校無形資產評估對象在經濟市場公允價值確定的估值途徑,主要通過對比相似資產,結合其差異調整相關系數,進而確定高校無形資產價值。因此,市場法應用需建立在獲取比對估值對象與參考表象指標、參與及差異基礎之上。而高度活躍、開放的市場濟環境,為市場法應用于高校無形資產評估中提供了利好條件。此外,高校無形資產評估中市場法應用,應著重驗證相似無形資產“交易市場”或“模擬市場”的存在性與可操作性,并盡可能全面地搜集相關參照對象及指標數據信息。只有在各個基礎應用條件具備完善的情況下,市場法評估高校無形資產的結果才能更精準、更具體、更客觀。
二、高校無形資產管理體系建設策略
無形資產作為高校資產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管理工作實效直接關乎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是一系列教學活動開展的保障基礎。在準確應用無形資產評估方法的基礎上,高校要進一步加快無形資產管理體系建設進度。
(一)提高思想認知。思想認知是行為實踐的指導,是一系列工作完善改革的初始。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思想觀念的束縛與影響,高校對無形資產的管理認識存在偏差,過度強調其社會價值,而忽視其經濟價值。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的時代背景下,高校作為社會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發展應始終保持與市場緊密同行。無形資產積累,是高校文化、規模、品牌、教育等發展的客觀體現,對推動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亦是社會資本的重要構成。因此,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還是高校管理者,都亟須轉變陳舊思想觀念,提高對無形資產管理的理性認知,深刻領悟其功能價值地位,并作出應有的支持姿態。在此基礎上,高校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陣地作用,注重無形資產管理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及時更新、普及無形資產基礎知識,并逐步納入到課程體系設置項目中,借此改善工作現狀。同時,高校還需加強教職工及學生無形資產管理創新意識、參與意識、保護意識培養,提高他們的道德素養,充分發揮其主人翁地位,避免無形資產管理與市場經濟發展脫節,有效防止、違法亂紀行為。
(二)注重開發利用。開發利用是高校無形資產管理的重點實施項目,應切實納入到高校戰略發展規劃當中,強化全體師生的緊迫感,激勵他們的創新行為,推動高校無形資產總量擴充。其中,無形資產開發是指高校通過多元化途徑,挖掘和擴充無形資產,最大限度地實現高校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無形資產開發作為一項系統化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一旦稍有差池,則可能造成部分資源浪費。保質保量的無形資產開發,將促進高校整體競爭力提升,而這些又依賴于高校專業的服務隊伍和完善的制度環境。在此過程中,高校需建立一支專業化的無形資產管理小組,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并輔以完善的激勵機制。另外,高校還需科學評估自身無形資產總量,認清其現時價值與預期收益,進而建立可行、合理的目標規劃。具體而言,針對不同的無形資產評估項目,高校需選用正確的評估方法,有機地將定量評估與定性評估結合在一起,進而確定發展計劃。此項工作完成后,高校可積極接受全體師生的監督,最大限度地維持無形資產現時價值,避免其在轉化中無形流失。
(三)完善工作機制。法律是我國治理的根本,為維持社會穩定秩序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基礎。現行的法律體系中,有關無形資產管理方面的規定日趨完善,如《專利權》、《商標權》、《反不正當競爭》等。客觀角度上講,我國現有無形資產法律法規體系依然存在瑕疵,對無形資產的保護分配不均,是未來修繕工作的重點。以此為引,高校應進一步完善無形資產內部管理機制,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明確各崗位職責任務,保證此項工作有序、高效開展。管理本身作為一門學問,是知識與藝術的結合體。在很大程度上,人員素質水平直接決定了無形資產管理工作實效。因此,高校要著力于管理培訓工作,提高無形資產管理人員的實踐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結合教育發展需求,適度補充師資數量,提高無形資產的承載量和轉化量。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校還需加強先進科學技術的引入,降低無形資產管理投入成本,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此外,高校還應建立完善的無形資產管理制度,包括保密制度、申報制度、監察制度以及激勵制度等,有效約束師生行為。
三、結語
總而言之,高校無形資產評估與管理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個人能力有限,加之各高校無形資產積累及管理現狀存在差異,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不盡完善。因此,作者希望學術界更多地關注此項研究,深度剖析高校無形資產管理的本質與價值,結合現代研究理論,總結更多有效評估方法,并指導高校建立和完善無形資產管理體系。而高校作為無形資產評估與管理的實施主體,應從主觀認識上提高對此項工作的重視程度,可結合本文論點,理性分析自身工作實踐,有針對性地采取更多有效管理策略,并建立相應的體系機制。
主要參考文獻:
[1]柯紅巖.高校無形資產管理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10.
[2]葛磊.高校資產評估體系在資產管理中的有效性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0.
關鍵詞: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主要內容 不足 完善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9-236-02
一、我國現行企業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要內容
我國現行企業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系是2002年財政部根據《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規則》和《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操作細則》修訂后確立的。它以資本營運效益為核心,采用多層次指標體系和多因素逐項修正的方法,運用系統論、運籌學和數理統計的基本原理,實行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其科學性、規范性、公正性均有了較大的改善。企業經營業績評價指標是由反映企業財務效益狀況、資產營運狀況、償債能力狀況和發展能力狀況四方面內容的基本指標、修正指標和評議指標三個層次的指標構成。
1.基本指標。基本指標是評價企業效績的核心指標,由反映四部分評價內容指標構成,用以形成企業效績評價的初步結論。其包括:反應財務效益狀況、資產營運狀況、償債能力狀況、發展能力狀況的指標。
2.修正指標。修正指標用以對基本指標形成的財務效益狀況、資產營運狀況、償債能力狀況、發展能力狀況的初步評價結果進行修正,以產生較為全面、準確的企業效績基本評價結果。
3.評議指標。評議指標是用于對基本指標和修正指標評價形成的評價結果進行定性分析驗證,以進一步修正定量評價結果,使企業效績評價結論更加全面、準確。評議指標主要由經營者基本素質、產品市場占有能力(服務滿意度)、基礎管理水平、發展創新能力、經營發展戰略、在崗員工素質、技術裝備更新水平(服務硬環境)、綜合社會貢獻等指標構成。
二、我國企業現行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的不足
雖然我國的企業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經過了多次重大變革,但通過對我國企業現狀的分析,發現在具體實施運用方面仍存在許多障礙和問題,有待于進一步改進。一是現行指標體系主要運用企業的歷史數據進行靜態分析;二是現行指標體系未能充分考慮對“虛擬”資產和非經營性損益的剔除;三是權重設置不合理,固定權重不能滿足多重主體的需要;四是忽視了現金流量方面的內容;五是沒有考慮無形資產和知識資本的重要作用;六是能充分考慮企業的發展能力。經營業績評價體系中設置評議指標的主要目的是督促和評價企業關注未來發展能力,把企業的經營狀況與今后的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企業長期穩定的發展,強調的是企業發展創新能力和發展戰略,而反映企業基本素質的這3項指標只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先決條件,在經營業績評價體系中應該有所體現,但其權數占整個評議指標體系的40%,卻是不合理的。至少是難以客觀準確地體現企業經營業績,稀釋了設置評議指標的作用。在評議指標體系中,強調的是企業發展創新能力和發展戰略,這兩項指標其權數分別為14%和12%,只占整個評議指標體系的26%,這對企業來說是很不利的。當今世界競爭愈來愈激烈,企業的發展創新是重中之重,關系到企業能否在國際國內市場站穩腳跟,進行市場擴張并鞏固占領市場。這一權數過低導致企業不能全面考察企業生產經營的狀況,不能準確地估計企業的發展潛力,從而喪失了企業與其他先進企業相抗衡的能力。
三、健全和完善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對策
1.增加企業動態經濟狀況分析和關注企業或有事項及期后事項的相關指標。現行評價體系應增加反映企業動態經營狀況的指標,更加客觀評價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可設計“或有事項預計損失”和“期后事項形成的損失額”兩個指標,其計算公式如下:
或有事項預計損失=預計的訴訟賠償+貸款擔保可能承擔的連帶損失+違反經濟合同預計應承擔的違約金+產品質量實行“三包”的預計支出+其他預計可能發生的損失額。
應該注意的是,對將來可能產生的收益,根據國際通行的謹慎性原則不作預計,即該指標只考慮或有損失,而不考慮或有收益。
期后事項形成的損失額=期后重大訴訟和仲裁事項裁決的賠款+期后重大違紀違規事項的罰金+期后重大資產損失和損耗等
期后事項形成的損失額,是指計算績效評價指標依據的企業會計時點至計算分析的實際時點期間企業發生的重大損失事項,這種重大損失事項足以影響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公正評價。
上述兩個指標可以看作是對企業靜態財務數據的動態修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因分析數據的歷史因素所造成的誤差。
2.增加對“虛擬”資產和非經營性損益剔除的修正指標。現行評價體系應增加“剔除虛擬資產項目的修正資產總額”和“剔除非經營性損益后的修正利潤總額”兩個指標,可以考慮按以下公式計算:
剔除虛擬資產項目的修正資產總額=資產總額-(三年以上應收賬款+積壓商品物資總額+已淘汰生產線及設備總額+長期無收益的不良對外投資+長短期待攤費用+待處理資產凈損失)
剔除非經營性損益后的修正利潤總額=利潤總額-(1臨時獲得的補貼收入+接受捐贈收入+超出公允交易價格從關聯方獲得的利潤+資產重組凈收益+債務重組凈收益+資產處置凈收益+其他一次性或偶發性損益)
上述兩個修正指標,可以在取得基本指標計算結果后進一步分析企業償債能力、盈利能力時進行計算,用以評價企業真實的償債和盈利能力。
3,權重設計中的考慮。前已述及,不同的利益主體對各個指標的關注程度是不一致的。一般而言,企業所有者最關注企業資本金的保值增值,將資本金的安全性放在首位;企業債權方最關注企業的償債能力,將反映企業償債能力指標視為最重要指標;企業自身關注的是企業當前利益和發展能力。根據不同的利益主體的需要建立不同的權重體系,可以采用客觀賦權法確定指標的權重,即根據評價指標的實際觀察值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基于數據分析得出指標之間的內在結構關系,有效剔除不相關指標的影響,減少信息冗余,從而保證評價方法的簡便性和評價結果的客觀性。
4.增加現金流量相關的指標。(1)相關的指標。償債能力指標:包括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負債總額,經營浮動現金掙流量,流動負債,現金利息保障倍數等。營運質量指標:包括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凈利潤,每股經營現金流量,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營業利潤。營運效率指標:包括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主營業務收入,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資產總額。現金充足性指標:包括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資本支出總額,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現金股利,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存貨增加額+現金股利+資本支出)。(2)將現金流量指標與傳統的財務指標體系結合的方法:一是利用現金流量指標對會計盈余進行修整,并據以計算獲利能力指標,這樣可以盡量減少會計盈余的可操作性,使所得指標真實可靠。對于廣大投資者來說,現金流量指標的加入是確定其投資方向最有利的依據。二是償債能力指標是由現金流量指標和傳統
指標兩部分組成,而現金流量指標應占更大的權重。因為現金流量是穩定增長的企業償債能力的必要保障,也是企業償還債務的主要來源,應擴展傳統的償債指標,突出現金流量償債能力的分析。三是營運效率指標同樣由兩部分指標構成,由于傳統的財務指標在這一方面具有現金流量不可替代的優越性,所以此項指標應以傳統指標為較大權重。四是資本充足率指標主要考察企業是否有籌資需要,應由現金流量指標分析來完成的,可作為整個指標體系的輔助分析指標。
5.增加知識與智力等無形資產評價指標。知識與智力是企業的競爭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形成與保持的支柱。(1)智力資本比率。指企業總資產中無形資產和人力資源價值所占比率。無形資產和智力資產對當今企業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獲得經營機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所占比例日趨上升,甚至出現專靠無形資產、智力資產經營的公司。該指標通過智力資本占總資產的比例。反映了企業是否重視智力資本以及智力資本對該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作用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是企業在現有的知識經濟條件下能否適應市場,在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和發展能力的體現。(2)智力資本投資比率。指企業對無形資產和人力資源的投資占企業總投資的比重。從長遠意義來看,對無形資產和人力資源的投資有助于企業形成持久的生命力。企業只有不斷引進新技術,不斷開發新產品,才會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該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的長遠發展潛力,揭示了企業對未來成長能力的準備情況。(3)知識與智力資產收益率。該指標是評價企業在知識與智力投資收益方面的重要指標,反映知識與智力資產對企業的貢獻規模,也進一步反映不同行業知識與智力資產收益率的差別,以及同行業中對知識與智力資產運用程度。該指標比率越高,表明企業對知識與智力資產利用得越好,帶來的效益也越高。
關鍵詞:高等學校 對外投資 會計核算 科學管理
為進一步規范高等學校財務行為,加強財務管理和監督,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促進高等教育事業健康發展,根據《事業單位財務規則》,財政部和教育部修訂了《高等學校財務制度》,并于 2013 年 1月1日起正式實施。
《高等學校財務制度》明確規定:對外投資是指高等學校依法利用貨幣資金、實物、無形資產等方式向其他單位的投資。高等學校應當嚴格控制對外投資,在保證學校正常運轉和事業發展的前提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可以對外投資的,應當履行有關審批程序。不得使用財政撥款及其結余進行對外投資,不得從事股票、期貨、基金、企業債券等投資,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以實物、無形資產等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資產評估,合理確定資產價值。對外投資收益以及利用國有資產出租、出借取得的收入,應當納入學校預算,統一核算、統一管理。由此可見,高校的對外投資方式主要包括國債投資和長期股權投資。與原制度相比,新制度在對外投資方面,體現出來的主要指導思想是從嚴控制高校對外投資。
高校的對外投資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高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了高校經濟總量的持續和快速增長。但是高校的對外投資卻存在一定的問題和隱患,從高校對外投資現狀來看,存在投資決策程序不規范、項目投資效益差、相關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后續管理和評價體系等問題。多數高校對外投資收益不甚理想,給高校造成財務困境,對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產生了負面影響。
二、高校對外投資核算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盲目投資,缺乏一定的可行性論證
對外投資作為高校重要的經濟活動,除了要進行可行性論證以外,更應做好科學、民主的決策,提高其可行性論證。然而部分高校對外投資未經主管部門、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和財政部門批準或者備案,甚至也未進行相應的可行性論證,導致投資存在風險。
(二)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運轉不規范
1.投資企業內部管理體制不順暢。高校為投資企業提供了很多資源,如:公司生產經營基地占用學校房產,學校臨街商鋪委托投資企業經營管理等。但由于受國家相關政策等多方面限制,高校并未能將經營性資產所有權轉移給投資企業或真正市場化運作,合理收取各項資產使用費、租賃費。既得利益者在思想上的顧慮或多或少阻礙了校企人員完全分離,從而影響和制約了校辦企業的獨立自主經營。
2.管理模式不科學。高校投資企業及下屬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通常由學校派員組成,選擇面過于狹窄。學校以教學、科研為主,大多不是專業的管理人才,許多由學校委派到企業的經營者不擅長經營,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瞬息萬變,由此所辦經濟實體的收益率不高,存在潛在的國有資產流失風險。
(三)高校對外投資存在只投不管、一投了之的現象
部分高校疏于管理,對投資的經營管理情況缺乏應有的重視,沒有后續的監督和考核機制。校辦企業雖然建立了董事會、監事會,學校在兩會中也委派了校方代表,但董事會、監事會一年僅開一、兩次會,甚至不開會,校方代表無法了解企業真實的經營管理情況,難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決策,治理機構幾乎形同虛設。校辦產業存在財務制度不健全、內部控制不完善、審計監督不到位的現象。
(四)投資收益長期掛賬
部分高校既不在會計核算上反映投資收益,也不關注投資損失。對外投資的企業由于缺少約束機制,存在延遲分配利潤或不分配利潤的現象,盈余資金長期結余在企業賬戶,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五)對外投資核算不規范,無法如實反映單位資金變化情況
1.目前,一些高校對外投資的核算,往往是記入“預付賬款”或“其他應收款”科目,不能嚴格按照《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要求在財務報表中披露對外投資的相應情況;或者雖然通過“對外投資”科目核算但并未同時通過“事業基金——投資基金”以及“事業基金——一般基金”科目核算,因此無法如實地將單位資金變化情況進行正確反映。
2.對外投資科目設置不完善,不能反映對外投資盈虧情況和實際價值。事業單位會計核算主要采用收付實現制,“對外投資”科目僅核算的是對外投資的初始成本。在后期計量過程中,只有在實際取得收益時才將金額記入“其他收入”科目,而對于投資過程中形成的損失,則無法在賬面進行反映,只在收回投資時進行沖銷。“對外投資”科目賬面始終無法反映對外投資的盈虧情況和實際價值,也無法掌握對外投資公司的資產情況和經營狀況,對于出現的虧損不能及時進行入賬核算,容易使虧損持續擴大,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一)投資項目必須進行相應的可行性分析研究,并履行有關審批程序
應制訂高校對外投資審批管理辦法,建立操作可行、管控明確、機制靈活的管理體制;進一步明確學校內部投資審批制度。學校所有對外投資首先應進行充分的項目可行性論證和風險評價;其次要建立對外投資決策制度,實行集體討論,民主決策,避免投資主觀性;最后要明確對外投資的審批權限和程序,嚴格按權限和程序執行。
(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規范對外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
1.高校成立資產管理專業機構。第一步是在高校建立國有獨資性質的產業實體(高校資產經營公司)。第二步以實體(高校資產經營公司)的形式對外投資,其他的團體或者個人不允許對外進行投資,規避學校直接經營企業的經濟和法律風險,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第三步是產業集團(高校資產經營公司)全權負責學校的對外經營活動,積極引入社會資金,促進校辦企業股東多元化,實現產權清晰、資產明確、校企分離。
2.學校資產分類管理,明晰資產權屬,實現有償使用成本核算。學校經營性資產與非經營性資產分類建賬、分開管理。學校經營性資產劃歸資產公司具體運營,承擔保值增值的責任。對于所辦企業占用學校房產、無形資產、技術成果等相關資產,采用收取租金、相關使用費等有償使用原則。
3.規范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完善以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三會”為代表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形成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機制靈活的管理體制。
4.擴大選擇范圍,科學選擇公司經營管理者。要科學用人,著重考察經營者的能力,必要時擇優選定職業經理人,不局限于學校編制人員。避免經常性更換,切實保證經營者的經營權力。
(三)構建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和激勵約束機制
高校應明確被投資企業負責人的經濟責任。每年對被投資企業下達業績考核指標,簽訂責任書,年終進行考核,提出獎懲和任免建議。被投資企業經營管理者要定期向學校報告日常經營狀況,對發生的重大采購、重大資產出售和處置、重大訴訟及仲裁等事項,要及時報告。
(四)督促被投資企業完善利潤分配機制,確保對外投資權益的實現
被投資企業應參照《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有關規定,及時做好年度利潤分配工作。規定每年應分配的利潤不得低于可分配利潤的一定比例,及時足額上繳學校投資收益。
(五)建立健全投資管理監督機制,確保國有資產安全運行
1.建立健全對產業活動和投資行為監督管理的基本制度。明確可用于投資的資產、投資的方向、對外投資決策的校內審批權限和程序、學校對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監管責任、經營性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主體和投資決策的責任追究制度等。
2.建立健全學校向所投資企業派出干部的管理制度。明確向哪些企業派出管理干部,學校的哪些人員不能在企業任職。明確干部遴選、考察、委派的程序,重大事項的報告制度,派出人員考核、獎懲和責任追究制度。
3.建立健全校辦企業的財務監督機制和審計監督機制。要求被投資企業嚴格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以及企業內部各項財務管理制度,及時報送相關財務報表和財務資料,接受出資人的檢查和監督,并定期委派中介機構對其進行財務審計。對經營不善、財務狀況不良、虧損嚴重的企業要進行清理整頓,及時化解投資風險;引導企業實施收購、兼并、重組,做強做大企業,提高對外投資的效益,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六)規范會計核算管理,真實反映對外投資實際價值
由于目前《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所規范的對外投資科目核算內容僅能反映期初投資成本,無法滿足后續計量的核算要求,為了進一步完善對外投資核算,可以參照《企業會計準則》中關于長期股權投資和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的核算要求,增設“對外投資公允價值變動”、“對外投資減值準備”等科目,對對外投資持有期間賬面價值進行調整,使其能夠及時反映盈虧變動情況。
參考文獻:
1.鄒群.高校國有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淺析[J].財經界(學術版), 2013,(1).
關鍵詞:文化創意項目;實物期權;B-S模型;電影項目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7-0141-02
引言
近年來,文化產業成為了現代經濟中最活躍、增長最快的產業。在全球范圍內,文化產業在經濟領域的份額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長,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科技、文化和創意相結合帶來的財富,遠遠超越傳統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文化創意類資產評估的參與和服務。在文化企業的工商登記、產權變更中,文化創意類資產評估有助于確定合理的注冊資本金額、促進產權的順利登記。在文化企業融資過程中,文化創意類資產價值評估有助于投資者準確認識文化企業的投資價值,促進文化企業融資目的的實現。在文化事業單位改制為全民所有制企業的過程中,文化創意類資產評估可以有效避免國有文化資產的流失,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目的。
與廠房、機器等固定資產相比,文化創意類資產價值本身具有的不確定性以及中國當前無形資產確認和計量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使得文化創意類資產在企業資產負債表中未能充分反映無形資產的真實價值。這直接影響了文化企業的投資和融資行為,成為制約文化企業發展的瓶頸。同時,由于文化創意類資產具有地域性、排他性和共享性等特點,不同的評估機構在采取不同評估方法對同一文化創意類資產評估時可能會出現較大差異。而且,傳統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場法評估時對文化創意類資產面臨的不確定性考慮不足。實物期權法作為一種資產評估工具,從動態方面考慮了環境的不確定對資產價值的影響,彌補了傳統方法的存在的不足,也成為了資產評估中的一種重要方法,中國資產評估協會2012年7月頒布《實物期權評估指導意見》(試行)推動實物期權方法在中國資產評估中的應用。本文在這樣的背景和文化創意類資產評估的需求下,探討B-S模型在文化創意類資產評估中的應用。
一、B-S模型及其應用
評估實物期權的價值可以選擇和應用多種期權定價方法或者模型。到目前為止,理論上合理、應用上方便的模型主要有B-S模型和二項樹模型等。針對無紅利流量情況下歐式期權的價值評估,考慮了標的資產評估基準日價值(S)及其波動率(σ)、期權行權價格(X)、行權期限(T)、無風險收益率(r)五大因素以確定期權價值。B-S模型形式為:
買方期權價值C0 = SN(d1)-Xe-rTN(d2)
賣方期權價值P0 = Xe-rTN(-d2)-SN(-d1)
其中,C0和P0分別代表歐式買方期權和賣方期權的價值;e-rT代表連續復利下的現值系數;N(d1)和N(d2)分別表示在標準正態分布下,變量小于d1和d2時的累計概率。d1和d2的取值如下:
d1 =
d2 == d1-σ
選擇B-S模型估算實物期權價值的步驟如下:
第一步,估計有關參數數據。
第二步,計算d1和d2。
第三步,求解N(d1)和N(d2)。
第四步,計算買方期權或者賣方期權的價值。
二、案例分析
B文化公司將計劃投資拍攝A電影,該電影預計擬選用的導演和演員均為國內一線人員,電影類型為普通商業電影,預計全部制作成本為6 250萬元,電影從準備到上映期限約為2.5年,預計帶來票房收益現值為5 500萬元。但從票房預測將會否定該投資項目,但利益相關者認為該電影項目不僅僅帶來票房收入,還帶來系類的收益機會,需要對A電影的投資價值做出全面評估,涉及A電影的電影著作權的攝制權、發行權、放映權、后期開發權等系類權利,評估基準日為2014年7月1日。
由于該電影項目具有報酬無限性和風險有限性,同時又兼有時效性,這些正是實物期權的要素特征,因此本文認為電影擁有為一個看漲期權(買方期權),用B-S模型來對A電影的實物期權價值進行評估。
(1)估計有關參數數據。本文采取無紅利流量情況下歐式期權公式,涉及5個基本參數。由項目介紹可知,標的資產評估基準日價值S=6 250萬元;期權行權價格可以認為是該電影全部投資的終值X=6 250×(1+r)2.5萬元;其中,r為無風險收益率,依據評估基準日的中國固定利率國債收益率曲線可取r=3.7730%;行權期限T=2.5年。
波動率σ應該是投資者投資電影企業所能獲得回報率的波動率,可以采用國內電影制作企業行業的全部上市公司的股票波動率的標準差估算。為此,本文選擇華誼兄弟(30027)、光線傳媒(300251)、華策影視(300133)和華錄百納(300291)為參照對象,采取歷史回望法,然后計算其在2012.01-2014.07(2.5年)期間的股票價格波動率。計算公式為:σ=,其中Ri指連續復利的股票收益率,Ri=ln,Pi為在第i時刻股票的現實價格,Ri為股票在期間內的收益率的均值。經過計算得到本案例中σ=40.71%。
(2)計算d1和d2。依據上文公式得到d1 = 0.3245;d2=
-0.3191。
(3)求解N(d1)和N(d2)。N(d1)= 0.6272;N(d2)=0.3748。
(4)計算買方期權C=1 581.72(萬元)。
為此,A電影的全部投資價值為票房收益現值+實物期權價值=5 500+1 581.72=7 081.72(萬元),如果考慮到該電影帶來的實物期權價值,則該電影值得投資。可見,實物期權評估方法可以更有效發現并評估存在不確定性項目的漏損價值,為利益相關者提供更為全面的估值報告。
參考文獻:
[1] 王家新,劉萍.文化企業資產評估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
[2] 劉小峰.實物期權評估模型中波動率的計算及其敏感性分析[J].中國資產評估,2013,(4):46-48.
王君彩: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會計理論與方法、企業集團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企業集團財務管理、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無形資產理論與實務及資產管理等研究。
王保平: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博士。
由于會計準則主要涉及到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和披露,其中,“確認”和“計量”又直接引起組成盈虧的諸多因素的口徑變化,進而引致企業盈虧的變化,這類制度轉換導致的企業盈虧并不是經營所產生的,但卻直接對經營績效好壞構成了影響,有些影響是一次性的,有些則是長期性的。側重于規范“披露”的準則雖然并不直接影響盈虧,但也由于信息透明度的變異而在未來影響到企業形象。那么,新準則施行會對企業盈虧產生什么直接的聯動性影響呢?本文對此進行概括性分析,以初步解讀新準則的影響。
在新的“1+38”(即1項基本準則、38項具體準則)準則體系中,除13號(或有事項)、19號(外幣折算)、29號(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30號(財務報表列報)、31號(現金流量表)、32號(中期財務報告)、34號(每股收益)、35號(分部報告)、36號(關聯方披露)、37號(金融工具列報)等主要側重于規范企業會計信息披露、不直接影響盈虧外,其他準則都會在新舊準則轉換期間引起企業盈虧的調整,以下選擇其中明顯和重要的準則逐個進行分析:
一、1號(存貨)準則的影響點有兩個:其一是計價方法變動引起的。由于取消了“后進先出法”,在存貨市價持續走高的情況下,原采用“后進先出法”的企業在改用其他方法后,當期銷貨成本會相對下降,存貨結存價值抬高,利潤會相應增加;反之,在市價走低情況下,計價方法改變會使當期銷貨成本相應增加,利潤相應減少;其二是借款費用資本化范圍變動引起的。新準則將納入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資產范圍擴大到某些存貨項目(如生產周期較長的成套設備、船舶、建筑產品等),此類將使當期財務費用減少,而經營利潤則相應增加。
二、2號(長期股權投資)準則的影響點有三個:其一是長期投資由權益法變更為成本法的影響。在權益法核算改為成本法核算時,如果該子公司處于盈利狀態,會相應引起母公司會計報表利潤減少和資產數額減少;如果其投資子公司處于虧損狀態,將使母公司會計報表的利潤和資產的同時虛增。其二是對股權投資差額視同為商譽,不進行攤銷,但可以計提減值準備,而原準則中對股權投資差額要進行攤銷,這也將影響企業損益和財務狀況。其三是長期投資計提減值準備后不能沖回,而原準則在價值回升時可以轉回,這將使企業利潤在特定情況下相對減少。
三、3號(投資性房地產)準則的影響主要源于公允價值的實施。在有確鑿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時,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后續計量,以資產負債表日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調整其賬面價值,并將二者差額直接計入當期損益。此舉直接使當期利潤發生增減變化。
四、4號(固定資產)準則的影響點有兩個:其一是取消固定資產“單位價值較高”的標準,可能引起固定資產確認范圍及相應折舊費的變化。其二是要求特殊行業在固定資產存在高額棄置費用時,按其相應現值計入固定資產初始成本并追溯調整,此舉會增加資產價值,引致折舊費用增加。
五、6號(無形資產)準則的影響點有三個:其一是研發費用一分為二,前期研究費計入當期損益,后期開發費用允許資本化,這將相應增加開發階段的當期盈利和資產價值。其二是對首次發行股票而接受投資的無形資產,通過投資雙方議定價格入賬,可能會增加企業資產和權益。其三是對不確定使用壽命的無形資產,不再攤銷,而是采用減值測試,這可能改變企業的資產和損益狀況。
六、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的影響,主要來自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在具有商業實質和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可靠計量時,應當以換出資產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入賬價值,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七、8號(資產減值)準則的影響點就是其第十七條“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的規定,將從制度上防止為調節利潤而人為計提或沖回的行為。
八、9號(職工薪酬)準則可能會對不同的企業產生一定的財務影響,比如,新準則要求對于提前解除勞動合同而可能發生的補償,作為企業預計負債處理,由此可能會直接影響企業損益。
九、12號(債務重組)準則的影響源于公允價值的采用。債務人以現金清償債務的,應當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實際支付現金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債務人以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的,應當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轉讓的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當債務轉為資本時,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股份的公允價值總額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修改其他債務條件的,債務人應當將修改其他債務條件后債務的公允價值作為重組后債務的入賬價值。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重組后債務的入賬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
十、14號(收入)準則的影響源于公允價值的采用。在分期收款方式下,可能會短期內推遲部分確認收入的時間,由于收款期較長,對收入必須采用現值進行計量,從而減少了當期損益和權益。
十一、15號(建造合同)準則的影響,主要是由于借款利息可以通過資本化進入建造工程成本,直接引起當期利潤和存貨資產增加。
十二、16號(政府補貼)準則的影響,在接受政府補助特別是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時,應當確認為遞延收益并最終轉入收益,相對于原來增加資本公積而言,直接增加了利潤。
十三、17號(借款費用)準則的影響源于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資產范圍和借款范圍的擴大。資產范圍新增了需要相當長時間才能達到可銷售狀態的存貨以及投資性房地產;借款范圍擴大為既有專門借款也有一般借款。由此引起減少當期財務費用,進而增加當期利潤。
十四、18號(所得稅)準則的影響。新準則規定企業在取得資產或發生負債時,應當確定其計稅基礎,并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這與原來的應付稅款法不同,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從而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況。當產生可抵減暫時性差異時,將使本期遞延所得稅資產增加、本期所得稅費用減少,從而使本期利潤增加;而在產生虧損引發的所得稅利益下,企業對于能夠結轉以后年度的可抵扣虧損和稅款抵減,應當以很可能獲得用來抵扣可抵扣虧損和稅款抵減的未來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從而將使本期資產增加、利潤增加。當然,在彌補虧損的會計處理中,新準則對彌補虧損當期允許確認所得稅利益,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對五年內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是否能用以后經營期內的應稅利潤充分轉回做出正確判斷,如果不能轉回則不應確認該項遞延所得稅資產。
十五、20號(企業合并)準則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要求購買方在購買日對作為企業合并對價而付出的資產、發生或承擔的負債應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與其賬面價值之差直接計入當期損益,而原制度則規定按照賬面價值計量,不產生損益。對在企業合并中,由于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所產生的商譽,不再進行攤銷,相應增加資產數額。
十六、21號(租賃)準則的影響,主要源于公允價值下,售價與賬面價值之差計入當期損益。
十七、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的影響與沖擊,源于以下幾點:其一是衍生工具表外業務納入表內確認、計量和披露,并一律以公允價值來計量。從原制度期末按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計量做法,變更為按照公允價值計量,變動差額的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在市價上漲時應確認投資收益,將使利潤增加;在市價下降時則應確認投資損失,將使利潤減少。其二是金融資產減值準備計提。債務工具減值損失轉回可計入當期損益,而可供出售權益工具投資發生的減值損失,不得通過損益轉回,與該權益工具掛鉤并需通過交付該權益工具結算的衍生金融資產發生的減值損失,不得轉回。其三是金融資產減值的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與原來五級分類法計提貸款減值準備相比更為準確,也會影響到盈虧情況。
十八、23號(金融資產轉移)準則的影響主要源于公允價值的采用。所有金融資產,除準備持有到期的長期投資和公允價值不能可靠地計量的金融資產之外,在其終止確認時,都應以公允價值計量;除衍生金融工具和投機性質的金融負債以公允價值計量外,其余金融負債均以歷史成本為基礎支付和攤銷,即“攤余成本”計量。由終止確認引起的損失和收益的確認,企業可以在當期直接確認,也可當期只確認短期持有證券價值調整所產生的損益,而非投機部分的調整引起的損益則先在所有者權益中列報,待金融資產出售后再計入損益。對于金融工具在各報表日因公允價值調整而產生的損益可在當期直接確認為損益,也可以通過遞延方式,把調整損益先計入權益類賬戶,在交易實現后再確認損益。
十九、24號(套期保值)準則的影響也源于公允價值的采用。衍生金融產品的套期工具在持有期間因其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利得或損失不再執行“只在表外披露”的規定,而應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納入表內核算。此舉將直接影響損益。套期保值業務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表現為三方面:其一是套期會計以合約為基礎,具有“事前發生”特征,顯著改變了我國傳統會計核算基礎。其二是套保業務導致的收益、資產、負債均將作為表內項目,更好地反映了企業的收益和風險。其三是隨著利率、匯率市場化程度提高,此類業務將面臨更大的利率風險、匯率風險,對交易性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按公允價值計價,有利于真實反映資產負債管理的結果。
二十、25號(原保險合同)準則的影響點有三個:其一是按照保險精算重新測算確定的相關準備金金額超過充足性測試日已提取的相關準備金余額的,需按其差額補提相關準備金,直接引起費用增加。其二是按照充足性測試補提的未決賠款準備金、壽險責任準備金、長期健康險責任準備金,計入當期損益,導致費用增加。其三是保險人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取得的損余物資,應按照同類或類似資產的市價確認為資產,并沖減當期賠付成本。
二十一、26號(再保險合同)準則的影響點有三個:其一是保險人會計期末準備金的充足性測試與差額補提,將使再保險公司費用或增或減,利潤相應變動。其二是對分出業務按權責發生制確認其相關收支、資產、負債和權益,直接導致企業盈虧的增減變動。其三是確立分入業務會計處理的基準(預估)和備選(分保業務賬單處理)方法,直接導致企業盈虧的增減變動。
二十二、27號(石油天然氣開采)準則的影響點有兩個:其一是選擇使用平均年限法和產量法,如果采用平均年限法,則前幾年單位產量負擔折舊比后幾年單位產量負擔折舊低。在生產成本事實上呈現上漲情況下,直線法可能歪曲盈虧,即前脹后縮。而產量法更能反映資產內在規律,選擇產量法可能導致前期利潤減少,并相應增加后期利潤。其二是允許提取棄置支出準備后,會減少當期的利潤,但是會減少棄置年份的財務壓力。
二十三、2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準則是一個普遍會涉及到的應用問題:其一是會計政策變更的影響。會計政策變更實施追溯調整,將變更引起的累積影響數調整期初留存收益和會計報表其他相關項目的期初數。其二是會計估計變更。會計估計變更不影響以前年度的權益和損益。如果變更僅在當期有效,那么其影響數將計入當期損益,同時造成相關資產、負債科目的變動;如果變更影響持續到未來期間,則其影響數還要計入未來期間與前期相同的相關項目中。損益變動最終反映于所有者權益之中,因此,會計估計變更主要影響變更當期和未來相關期間的權益、損益和資產結構。其三是前期差錯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錯要采用追溯重述法進行更正,需要如同前期差錯從未發生過,對報表的相關項目進行調整,這將相應增減以前年度損益、期初權益及相關資產、負債。
[關鍵詞]財務管理成本控制目標
一、財務管理要為企業當好參謀,把好企業投資決策關
決策是企業管理中一項最為重要的工作。決策是有成本的,這一點容易被人忽視。例如一個正確的決策為企業盈利100萬元,如果失去了機遇,沒有作出及時的決策,這個決策成本就是100萬元;如果作出了一個錯誤的決策,不僅沒有賺到100萬元,反而虧損了100萬元,那么,這個錯誤的決策成本就是200萬元。因此,決策也必須講成本控制。投資決策昌企業所有決策中最為關鍵、最為重要的決策,因之我們常說:投資決策失誤是企業最大的失誤,一個重要的投資決策失誤往往會使一個企業陷入困境,甚至破產。因此,財務管理的一項極為重要的職能就是為企業當好參謀把好投資決策關。投資是指投放財力于一定的對象,以期望在未來獲取利益的經濟行為。投資有很多種類;從投資回收的時間劃分,有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從投資的方向來看,有對內投資和對外投資;以投資對企業前途的影響為依據,可分為戰略性投資與戰術性投資,以及初創投資與后續投資;確定性投資與風險投資;相關性投資與非相關性投資等等。因此,我們在考慮投資時必須把好以下“兩關”:
第一,財務管理要為企業把好經濟行為關。必須明確投資是一項經濟行為,必須從經濟規律中去尋找依據,從而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根據資料調查過若干個國有企業存在不少失誤的投資決策例子,其中一個很大的失誤原因是沒有從經濟規律本身去決策,而是“政治”、“人際關系”等因素輕率地作出了投資決策。例如一個很成功的國有企業的總經理,為了回報他的故鄉,強行主張在他的故鄉投資500萬元辦廠,而他的故鄉卻不具備辦這種工廠的條件,結果廠是辦成功了,卻年年虧損,成了這個企業“沉重包袱”。甚至還有國有企業的負責人把國有資產隨意地投資給自己的親戚朋友和身邊的人,嚴格地說,這已經是一種腐敗行為,是一種犯罪了。這一種投資方式在資料調查的投資決策失誤中竟占40%左右,是一種十分值得重視的現象。另一種投資決策失誤是投資決策者本人素質差,,獨斷專行,自己又不懂經濟規律而拍腦袋作出的決策。這種投資方式在資料調查的投資決策失誤中約占50%。
第二,財務管理要為企業把好調查研究關,嚴格按國際慣例辦事,按法治辦事。投資決策是一個過程。在作出投資決策之前,必須深入進行調查研究,進行可行性分析,否則不能輕易投資。特別是對外投資,即企業以現金、實物、無形資產等方式,或者以股票、證券等有價證券方式向其他單位投資,一定要按國際慣例辦事,對投資方的資信、財力等諸多方面有可靠的證明。合同要嚴格把關,符合有關法律手續,切不可留有隱患。
二、財務管理要為企業管好資金,確保企業資金的正常流通與安全
目前,不少企業在資金管理中存在三個問題:一是資金入不敷出,存在資金缺口;二是資金被挪用、被擠占;三是叫人頭疼的“三角債”。如何解決好這三個問題,是企業財務管理中的當務之急。當然,首先要開源節流,增收節支;其次要通過短期籌款和投資來調劑資金的余缺;第三必須對資金實施跟蹤管理,做到專款專用,防止資金被挪用和形成新的“三角債”。據筆者對一個裝飾工程公司的調查,這個公司在做裝飾工程時,挪用工程資金,挪用材料資金,三角債現象相當嚴重,也存在偷稅漏稅的違規操作。后來,這個公司加強了資金跟蹤管理,制定了資金使用“四個到位”原則:一是材料費按要求分配到位,不得挪用擠占;二是員工的工資,按施工定額兌現到位發放;三是國家的稅收,按稅法預留到位使用,不得違規;四是管理費,要按規定分解到位使用,不得拖欠。由于有了這“四個到位”,這個企業的資金流通與安全便有了基本的保證,可見,搞好資金管理也完全是辦得到的。
三、財務管理要充分發揮財務監督作用,確保企業資產保值增值
企業要真正成為市場經濟中的競爭主體和責權明確的法人實體,必須要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激勵機制。建設一個團結、開拓、廉潔的領導班子是搞好企業的關鍵。從防止腐敗著想,企業必須加強監督作用。正如交通規則一樣,沒有紅燈的約束,就沒有綠燈的自由。在企業約束機制之中,財務管理要充分發揮財務監督作用要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財務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對于不按財務制度辦事的人,要改于抵制,直至向上級反映情況。企業的財務人員從根本上說來,是對企業資產負責,而不是對某個具體的總經理負責,而從法治上說,又必須保護財務人員的職責與個人權益,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財務監督作用。
四、成本控制的范圍擴展到整個企業
一說起成本,似乎這只是會計部門和生產部門的事情。這種認識極為有害。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現代的成本動因的理解是企業戰略高度上的,它不僅包括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有形的物料及人力的消耗,更應包括企業的規模、市場開拓、企業內部結構調整等無形的成本動因。要對成本進行有效的控制,要求企業各個部門的協調和共同的努力。在市場經濟的今天,經濟環境發生了劇變,信息技術的發展,一方面給企業提供了更好的成本控制的手段,另一方面,使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同時,市場需求瞬息萬變,競爭變得異常激烈,成本優勢的取得對于一個企業的生存是至關重要的。
五、做好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發揮財務管理核心作用
1.是自覺運用市場機制和價值規律,使企業資源得到最佳的配置,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與增值;
2.應當建立會計信息系統,充分開發利用信息資源,為企業決算服務,指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做好信息反饋工作,保證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
3.以會計核算為基礎,開展全面的經濟核算;
[關鍵詞]財務風險 預警機制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因無力支付到期債務或者費用的經濟現象,實質上也是指企業對自身財務狀況失去控制的現象。作為一種信號,財務風險可以全面地反映企業經營狀況,而預警機制的構建在企業財務風險防范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講,預警機制是在企業財務風險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充分利用預警機制來防范企業財務風險是一項值得探討的課題。
一、預警機制在企業財務風險防范的作用
企業財務風險的形成是企業長期的財務經營矛盾日益累積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預警機制在財務風險防范中發揮著先期預兆的作用,具體來講:一是企業財務結構的明顯惡化。通過預警機制,企業財務結構的惡化能夠通過以下四個方面來體現,即籌資結構、投資結構、生產結構以及支出結構;二是企業信譽不斷降低。對于企業來講,信譽是一種重要的無形資產,一旦信譽出現問題,其籌資能力就會大大降低,相應地企業發生財務風險的概率就會加大;三是企業市場競爭能力減弱。市場競爭力主要通過企業產品所占的市場份額及盈利情況來決定的,一旦企業市場競爭能力降低,企業就不能按照計劃和目標組織經營管理,就有可能導致財務方面的風險;四是關聯企業經營惡化,趨于倒閉。由于經營管理的需要,關聯企業之間會形成緊密的債權債務關系,所以關聯企業經營的惡化有可能會導致本企業的財務危機。企業在構建財務風險的預警機制之后,就會及時地從上述的各個方面來發現財務風險的前期預兆,采取有效的措施,從而將財務風險消滅在萌芽階段。
二、充分發揮預警機制作用的對策建議
構建企業財務風險的預警機制能夠有效地防止財務風險的發生和蔓延,如何充分地發揮預警機制作用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而充分發揮預警機制作用的關鍵在于構建高效的財務預警機制。企業財務風險的預警機制構建方法主要有如下兩種:
(一)定量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分為單變量模型和多變量模型兩種。
單變量模型是指通過單個財務比率變化趨勢來預測財務風險的模式。根據財務預警指標的選擇原則,以下三個方面可用來確定財務預警指標:一是償債能力。這一相關指標在預測企業財務風險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實際上,企業財務風險最為直接的表現即為現金支付能力喪失,資金變現能力變差,總的現金凈流量為負。償債能力的具體指標又包括利息保障倍數、有形凈值債務率、存貨周轉率、應收帳款周轉率、速動比率及流動比率;二是獲利能力。長遠來看,一個企業盈利能力良好才是遠離財務風險的關鍵,其具體指標包括總資產報酬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及銷售利潤率;三是發展能力,及能夠反映企業積累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該指標越好說明企業發展狀況越好,具體指標包括資本保值增值率和銷售增長率。
所謂多變量模型是指運用多種財務指標加權匯總產生的總判別值來進行財務風險預測的模式。當前,在實踐中效果較好的多變量預測模型是Z指標模型。該模型由美國學者奧特曼(Altiman)創立,雖然在實踐中的效果較好,但是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沒有體現出宏觀經濟環境變量的相關信息,沒有考慮現金流量等,使得預測的準確程度受到較大影響;此外,鑒于東西方經濟發展水平和體制的差異,Z指標模型在我國的使用效果不如西方,因此其在我國的運用需要進行相應的修正。
(二)定性分析法
在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著一些難以量化的非財務信息,而這些信息也會對企業的持續經營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在財務風險預警機制中除了需要定量分析的方法之外,還應該結合定性分析的方法,以全面地防范企業財務風險。定性分析可以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一是宏觀經濟狀況。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會給企業帶來重要的影響;二是行業發展狀況,不同的行業財務風險發生的機制和特征不同;三是市場發展狀況,只有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生產企業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四是企業經營狀況,經營品種和模式單一的企業往往會有較大的發生財務風險的可能性;五是企業管理水平,管理不善也是導致企業財務風險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企業要想更加有效地防范財務風險,還應該正確地把握經營負債額度,注重核心業務的發展,控制資金回收的速度,加強企業的投資管理等等。只有從各個角度和層面構建企業財務風險的預警機制,才能實現企業有效防范財務風險的目標。
三、結語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知道預警機制在防范企業財務風險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前期預兆作用,有助于企業及時采取相關的防范措施,將財務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同時,企業通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等方法構建長期高效的預警機制,能夠充分發揮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保證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持續發展。此外,應該注意的一點是我國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的構建應該結合我國的國情和企業的實際,不可照搬西方的理論體系,而應該著力構建一套卓有成效的財務風險預警機制。
參考文獻:
[1]王竹南. 基于數據挖掘的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預警研究[D]. 武漢理工大學, 2007
關鍵詞:經濟增加值 企業財務 影響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8-168-02
2009年12月31日國資委22號令頒發了《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第七條:“中央企業負責人年度經營業績考核基本指標包括利潤總額指標和經濟增加值指標,經濟增加值指標指經核定的企業稅后凈營業利潤減去資本成本后的余額。”經濟增加值指標的引入,不僅僅是對國有企業負責人考核內容的調整,更重要的是對國有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目的的一次完善,把創造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經營理念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對國有企業的資產整合、可持續發展、財務管理等將產生深遠影響。內部審計也介入經濟增加值指標的考核認定,筆者就引入經濟增加值(EVA)考核指標對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談些認識。
一、國資委經濟增加值(EVA)考核指標簡介
“經濟增加值指標指企業稅后凈營業利潤減去資本成本后的余額”。《辦法》附件一《經濟增加值考核細則》對經濟增加值計算公式進行了規范:經濟增加值=稅后凈營業利潤-資本成本=稅后凈營業利潤-調整后資本×平均資本成本率,其中:稅后凈營業利潤=凈利潤+(利息支出+研究開發費用調整項-非經常性收益調整項×50%)×(1-25%),調整后資本=平均所有者權益+平均負債合計-平均無息流動負債-平均在建工程。
無息流動負債是指企業財務報表中“應付票據”、“應付賬款”、“預收款項”、“應交稅費”、“應付利息”、“其他應付款”和“其他流動負債”;對于因承擔國家任務等原因造成“專項應付款”、“特種儲備基金”余額較大的,可視同無息流動負債扣除。
二、經濟增加值(EVA)理論的形成及基本含義
經濟增加值(EVA)理論是經濟學、金融學和管理學不斷發展的結果,初步形成于1958年、196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墨頓?米勒和弗朗哥?莫蒂利亞尼的現代資產定價理論,成熟于1970年威廉?夏普等人開創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即CAPM模型,完善于1974年喬爾?斯特恩開始發表的關于EVA的學術文章,其最主要的貢獻是會計調整,實際應用于1982年美國騰思特公司,并把EVA注冊成為商標得到正式確立。EVA業績評估和管理體系自推行以來,理論界和工商界給與了很高評價,在社會上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從2003年開始,國資委開始研究探索使用EVA。
經濟增加值(EVA)經濟學家們稱其為“經濟利潤”,其基本含義是指在扣除產生利潤而投資的成本后所剩下的利潤,又稱其為“剩余收入”或“超額利潤”,是真正意義上的利潤。而“經濟利潤”的概念早在1777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就有了初步闡述。經濟利潤不包含正常利潤。相對于經濟利潤,正常利潤是指一個企業繼續留在原有產業繼續經營所必須獲得的最低收入。企業的收入如果高于正常利潤,就會有更多的企業家(資金)進入這個行業;如果低于正常利潤,就會使有的企業家(資金)退出這個行業。
基于對EVA公式的理解,提升EVA的關鍵在于:第一,改善運營績效(在不增加投資規模的前提下通過提高現有業務的利潤率或資本周轉率來增加收益);第二,提高資產使用效能(通過收回資本收益低于資本成本的資產投資,降低無效資本占用,使現有資產產生最大價值);第三,促進利潤增長(通過進行獲得高于資本成本回報的項目投資,增加利潤);第四,降低資本成本(通過優化資本結構,實行最有效、最低成本的籌融資組合,降低資金成本)。
三、經濟增加值(EVA)的主要特征
1.EVA鼓勵為股東創造價值。EVA從營業利潤中減除了資本成本,并且對會計體系中不合理的部分(主營業務以外的收益)進行了必要的調整,比其它的指標更能準確地測量股東價值的創造,與企業的價值也最為相關。同時,以經濟增加值作為企業的最終指標,并以此為基礎建立決策框架體系、業績評價體系和獎勵制度,能夠鼓勵經營管理者為股東創造價值。
2.EVA對會計體系的觀念進行了調整。(1)傳統會計體系的不足。傳統會計利潤與EVA比較,沒有考慮投資的機會成本,沒有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過分關注有形資產,不太關注無形資產。(2)EVA與傳統會計的區別。EVA在傳統會計利潤的基礎上進一步扣減了企業占用的股權資本的機會成本后的一種經濟利潤。它改變了過去認為只在對外舉債需要支付利息成本,而股東的投入無需還本付息因而沒有成本的傳統觀念,考慮了投資的機會成本,企業盈利只有高于其資本成本(包括股本成本和債務成本)時才能真正為股東創造價值,才是真正具有投資價值的公司。(3)EVA對傳統會計的完善。EVA公式包括了損益表管理和資產負債表管理兩方面的內容,前者反映了企業經營效率,后者反映了資本使用效率,可表示為:EVA=調整后的損益表上的利潤-資產負債表上資產負債權益的機會成本。而傳統的利潤指標只反映了企業經營的效率,即僅指利潤表上的利潤。
把EVA確定為基本考核指標,經EVA細化,詳細分析影響EVA的各種因素并進行敏感性分析,可以將傳統意義下的財務績效考核指標和非財務指標與企業價值的衡量標準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并找出對EVA影響較大的指標,即那些關鍵的價值驅動杠桿。EVA價值驅動因素分析(表略)。
(三)EVA是有效的績效考核管理工具
西方專家學者發現,在績效考核中,如何確定一個全要素的核心指標,并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體系,能鼓勵員工為企業創造最大的價值,成為考核的關鍵。“EVA是業績全面增長的指南針”,理所應當地成為了績效考核的核心標桿。國資委在2009年的《中央企業實行經濟增加值考核方案(征求意見稿)》中將EVA考核的重要意義歸結為“三個有利于”:第一,有利于增強企業價值創造能力;第二,有利于提高企業發展質量;第三,有利于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這是EVA的指標特征所決定的。
目前,全球有近400家世界知名企業采用經濟增加值管理體系。美國著名的《財富》雜志連續8年刊登了美國上市公司價值創造和毀滅排行榜,1999年的資料表明:實施EVA價值管理體系的公司平均資本回報率為21.8%,沒有實施的僅為13%;同時,這些上市公司股票價格的表現好于資本市場指數及同行水平。
四、EVA指標對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
1.對財務管理目標的影響。傳統的財務管理目標有三種觀點,利潤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或企業價值最大化,前兩種目標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更多人偏好第三種觀點。EVA考核體系,鼓勵企業家及經營管理者把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的最高目標。國資委引入該體系,是抑制國有企業經營行為短期化、過分追求利潤指標、盲目向主營業務以外的其他領域投資的重要調控手段,與原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目標比較更進了一步。對此,國有企業財務管理應以《辦法》為導向,以創造企業價值最大化、保證國有企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實現從重資產、占資源的財務管理戰略向重經營、輕資產的財務管理戰略轉變。
2.對投資決策的影響。國資委指出,目前央資企業存在“重復投資、盲目規模擴張的沖動”,“部分央企在成熟產業重復投資,把股東財富浪費在低效率的生產能力擴張上;通過大幅度增加投資,擴大企業規模,從而增加企業所控制的資源量;2010年央企要從現有的126家縮減到80-100家,毫無疑問,很多央企的擴張沖動,通過規模擴大來保護自已。”EVA的引入,客觀要求國有企業必須向具有超額利潤的行業投資,必須要考慮投資的機會成本,確保所有項目投資回報高于資本成本,投資收益大于投資風險。要完善項目評估方法,增加EVA值為正項目的投資。要調整會計核算,采取資本化和多期攤銷的方法,鼓勵經營管理人員加大向影響企業長期利益的無形資產、研發費用等方面的投入。
3.對融資決策的影響。對融資的影響就是降低資本成本。融資包括股權融資、債權融資、信用融資三種方式,其中的信用融資方式一般沒有資金成本。合理組合三種融資方式,優化資本結構,有效使用財務杠桿,成為降低資本的重要途徑。
4.對擴大再生產方式的影響。擴大再生產必將引起資本的擴張,對此要有充分的認識,要辯證處理利潤總額和EVA的關系,要科學對待擴大再生產的目的,要充分利用內涵式擴大再生產的方式。
5.對資產管理的影響。對資產管理的影響就是通過收回資本收益率低于資本成本的資產投資,提高資產使用效率。“要抓緊處置不良資產,不屬于企業核心主業、長期回報過低的業務,要堅決壓縮,及時退出。”“要減少存貨和應收賬款;要有選擇性地采用外包或以經營性租賃取代傳統資本支出方式。”
6.對成本管理的影響。生產成本管理方面,就是千方百計降低生產成本,確保在資本規模一定、收入規模一定的情況下,通過提高稅后凈營業利潤的途徑提高EVA水平。要將價值管理融入企業發展全過程,抓住價值驅動的關鍵因素,層層分解落實責任,保證目標成本的實現。
7.對國有企業內部績效考核的影響。要建立EVA價值管理體系。從分析公司的EVA業績入手,從業績考核、管理體系、激勵制度和理念體系四個方面具體提出如何建立使企業內部各級管理層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行為都致力于股東價值最大化的管理機制,最終目標是協助提升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EVA―經濟增加值.無憂會計網
2.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咨詢中心.經濟增加值(EVA)概述.
一、財務危機形成的原因
我國企業產生財務危機的原因很多,既有企業外部的原因,也有企業自身的原因。總體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企業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復雜多變,而企業財務管理系統不能適應復雜多變的宏觀環境
企業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復雜多變是企業產生財務危機的外部原因。目前,由于機構設置不盡合理、管理人員素質不高、財務管理規章制度不夠健全、管理基礎工作不夠完善等原因,我國許多企業建立的財務管理系統缺乏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具體表現在對外部環境的不利變化不能進行科學的預見,反應滯后,措施不力,由此產生財務危機。
(二)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對財務風險的客觀性認識不足
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只要有財務活動,就必然存在著財務風險,有財務風險,就有可能發生財務危機。在現實工作中,我國許多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缺乏風險意識,認為只要管好用好資金就不會產生財務風險。風險意識淡薄是財務風險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財務決策缺乏科學性導致決策失誤
財務決策失誤是產生財務危機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財務決策失誤的前提是實現財務決策的科學化。目前,我國企業的財務決策普遍存在著經驗決策及主觀決策現象,由此而導致的決策失誤經常發生,從而產生財務危機。決策失誤導致財務危機的表現主要有:(1)投資方案失誤。不少投資方案投資前沒有經過科學嚴謹的可行性論證,帶有較大的盲目性,導致方案實施后,沒有給公司創造效益反而帶來不良的負面影響。(2)追求高速。企業飛速發展時,經營者頭腦容易發熱。速度過快,會使企業永遠處于資金短缺之中,還會造成企業管理人才的缺乏。(3)盲目鋪攤。多元化的好處,是通過企業業務組合,分散經營風險。但是對于不相關多元化,企業所承擔的風險并不會減少。(4)貪大求全。兼并是擴大規模、快速成長的捷徑。但兼并需要條件,需要解決一系列的問題,除了考慮企業自身的情況,還要考慮目標企業的選擇、企業價值的評估和談判、交易達成后要素重整等,步步是關鍵。(5)急功近利。有些企業經營者太急功近利了。企業競爭不是一場百米賽,而是一場永無止境地的馬拉松。沒有長遠規劃,只考慮眼前蠅頭小利,企業就會在永無休止的競爭中迷失方向。
(四)企業內部財務關系混亂
我國企業與內部各部門之間及企業與上級企業之間,在資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權責不明、管理混亂的現象,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資金流失嚴重,資金的安全性、完整性無法得到保證。
(五)資本結共緩俠?BR>根據資產負債表可以把財務狀況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流動資產的購置大部分由流動負債籌集,小部分由長期負債籌集;固定資產由長期自有資金和大部分長期負債籌集,這是正常的資本結構類型。第二類是一部分自有資本被虧損吃掉,從而總資本中自有資本比重下降,說明有可能會出現財務危機。第三類是虧損侵蝕了全部自有資本,而且也吃掉了負債的一部分,這種情況屬于資不抵債,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以防范這種情況出現。
二、防范財務危機的對策
針對上述財務危機形成的原因,企業應根據自身的情況,采用正確的管理方法,制定嚴格的控制計劃,降低風險,防范財務危機。
(一)善于利用財務危機的先期預兆
企業財務危機是由企業長期財務經營矛盾日積月累形成的,因此,只要細心觀察,就能發現企業財務危機爆發前出現的許多先期預兆。
1.財務結構明顯惡化。財務結構惡化的征兆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籌資結構不合理,長、中、短期債務搭配不當;(2)投資結構不合理,長、中、短期投資比例失當,有的項目選得不準,有的投資超過風險限度;(3)生產結構不合理,資產中存貨、應收債權比例過大;(4)支出結構不合理,其突出表現是非生產性、消費性支出增長過快,導致企業積累能力下降。這四個不合理在形成過程中是漸進的,只要認真分析研究其發展變化情況,就定能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從中發現財務危機發生的先期征兆。
2.企業信譽不斷降低。企業信譽是現代企業一種重要的無形資產,是企業在長期經營中創立和積累起來的各種理財優越條件和無形資源。一旦信譽受損,企業的籌資、融資就會變得十分困難,關聯企業間經濟往來、信譽結算就將無法開展。由此可見,當企業信譽降低時,企業財務危機的發生就有了先兆。
3.市場競爭力不斷減弱。市場競爭力的高低,主要體現在企業產品所占的市場份額和盈利能力上。企業市場競爭力一旦由強變弱,企業就無法按計劃、按目標生產經營自己的產品,從而埋下了發生財務危機的伏筆。
4.經濟效益嚴重滑坡。經濟效益指標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的最終成果都要由經濟效益體現出來。如果企業銷售額上不去,成本卻在不斷攀升,導致盈利空間逐步縮小,甚至連年出現虧損。這就出現了財務危機的明顯征兆。若長期下去,企業必然陷入絕境。
5.關聯企業趨于倒閉。因經營管理和競爭的需要,關聯企業相互間形成了緊密的債權債務關系,有的關聯企業之間甚至形成了扯不斷、理還亂的“三角債”。關聯企業發生危機有可能波及到本企業。故一旦發現關聯企業的經營情況和財務狀況發生異樣變化,出現危機的先期預問題時,便要及時采取措施,以防趨于倒閉的關聯企業,把自己也拖入危機境地。
(二)確立財務分析指標體系,建立長期財務監測預警系統
企業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構建有兩種方法,即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
1.定量分析法:分為兩種模式,即單變量模型和多變量模型。
(1)單變量模型,它是通過單個財務比率的變化趨勢來預測財務危機可能性的模式。根據財務預警指標選擇的原則,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確定財務預警指標:1)償債能力。從償債能力上來預測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是極為重要的。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最直接表現就是喪失現金流上的支付能力,反映為資產的變現力差,現金總流入小于現金總流出,即現金凈流量為負值。一般包括以下指標:流動比率、速動比率、應收帳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有形凈值債務率、利息保障倍數。2)獲利能力。盈利是企業償債和信用的保障,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一個企業只有經營前景和盈利能力良好,才會遠離財務危機。主要指標有:銷售凈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總資產報酬率。3)發展能力。反映企業積累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該指標越大,反映企業資本越充實和越壯大,財務危機越不易發生。這方面的指標有:銷售增長率、資本保值增值率。
(2)多變量模型。它是運用多種財務指標加權匯總產生的總判別值來預測財務危機可能性的模式。目前國外實踐中影響較大、較為有效的多變量預測模型是1968年美國學者奧特曼(Altiman)創立的Z指標模型。但奧特曼的Z指標模型在指標選擇上還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未考慮現金流量這一預測財務危機的有效變量,也沒有體現出反映宏觀經濟環境的變量如利息率、失業率等,影響了預測的準確性。另外,考慮到我國和西方的社會經濟背景不同,我國的市場經濟還不成熟,相關法律也不健全,所以奧特曼的Z指標模型不適合我國國情,不能簡單機械地在我國運用。不過可以在該模型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經濟與文化環境對之加以改進。
2.定性分析法:由于一些難以量化的非財務信息也是影響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財務危機預警中除進行定量分析外,還應結合一些相關的非財務因素進行定性分析,以更好地預測財務危機發生的可能。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分析:(1)宏觀經濟環境。經濟環境變化、國家經濟政策調整會直接或間接地對企業產生影響。(2)行業特征。行業不同,財務風險是不同的。(3)市場狀況。企業的產品價格、技術、質量符合市場需求,對路熱銷或競爭對手少,風險就小。反之,風險就大。(4)企業經營方式。企業經營品種單一,經營范圍狹窄,一旦市場情況有變,企業難以適應,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就大。(5)企業管理水平。缺乏管理經驗、管理素質低下是造成企業財務危機的主要原因。
(三)正確把握負債經營的度是防止財務危機的關鍵
企業進行負債經營時,必須考慮企業的負債規模和償債能力,考慮負債經營的度是企業防止發生財務危機的關鍵。企業財務部門在把握負債度上,首先,要注意負債經營的臨界點,在達到臨界點之前,加大負債將會獲得更多的財務杠桿效益,一旦超過臨界點,加大負債將會成為財務危機的前兆;其次,要注重籌資結構,按籌資方式不同可將籌資劃分為權益融資和負債融資,這一環節上要對兩者安排合適的比例,負債水平要適當,不能超過自身承受能力;再次,要合理安排債務償還的時間和額度,力求債務償還平穩,防止還款過于集中,造成無法支付到期債務。
(四)注重企業的核心業務
如果企業的經營者過分注重融資、并購,而忽視企業的核心業務開拓,那么,財務風險增加就成為必然。一般情況下,企業核心業務的正常運行是企業資金鏈連續的重要保證,也是企業長期持續發展的立命之本。因此,企業首先要注重企業的核心業務,不可為融資、并購等影響了核心業務的正常經營。
(五)控制資金的回收風險
這主要是指存貨的周轉和應收賬款的回收,企業如果存貨和應收賬款的數額大,一方面會影響企業的現金流量,另一方面按《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及《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的規定,大量的存貨因時間的推移而出現跌價需計提跌價準備,應收賬款應計提壞賬準備,這些將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為此,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原材料和產成品的庫存,促進產品的銷售;規范結算秩序,加快貨款回籠,加速資金周轉;加大清欠力度,減少壞賬損失;改善資產質量,提高資產營運能力;建立一套科學適用的資金回籠方案,防止因資金流通不暢形成財務風險。
(六)加強投資活動的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