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勞動教育典型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職院校;共青團;社會實踐;提升
自教育部、團中央等部門在2005年、2012年相繼聯合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來,基于使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更具實效性,長效性以及健康有序地發展,以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和湖南鐵道技術學院兩所學校學生為研究對象,對深化共青團社會實踐育人活動普及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
1國內外研究現狀
2005年、2012年教育部、團中央等部門分別相繼聯合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國內以吳滿意、張兵亭、馮素玲、徐梅、王輝和王小云等學者將共青團組織聯合其它部門開展的社會實踐育人工作,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理論與實踐成果,按其內容可基本分為六大類型:專業實踐模式、社會調查模式、公益勞動模式、志愿服務模式、技能競賽模式和勤工助學模式。各高校的實踐中,比較突出的有北京師范大學的“社會實踐+課題調研”模式、湖南科技大學的“334模式”、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社團知行統一”模式等。在國外,馬奇柯等國外學者從教育學的角度對大學生社會實踐進行了研究,將國外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分為見習實習模式、社會服務模式、“雙元式”社會實踐模式、勞動教育模式和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等。在各高校的實踐中比較突出的有美國布朗大學的“必修學分”模式、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真實教育”模式等。
2新形勢下提升高職院校共青團社會實踐育人成效的意義
深化共青團社會實踐育人活動,不只是社會、經濟發展對高校育人的客觀要求,也是高職院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是提升高素質和培養全方位創新人才的必然需要。如何使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更具實效性,如何建立和維持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的長效機制,如何保證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健康有序地發展,如何實現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的長遠目標,只有解決高職院校共青團社會實踐育人工作“四個問題”,增強“四性”,才可以更好地開展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更好地提升社會實踐活動育人的長效機制。筆者個人認為高職院校共青團社會實踐育人工作存在“四個問題”,增強“四性”:一是解決管理混亂、職責推諉、隊伍不健全問題,保證工作長效性;二是解決主題凌亂無序、缺乏規范問題,實現工作目標性;三是解決活動流于形式、效能不高、缺乏考核評價問題,增強工作實效性;四是解決保障體系不健全的問題,確保工作的可持續性。進而直接推動高職學院團員青年人才培養素質的提升。本課題的研究,必能為高職學院大學生實踐育人長效機制的構建提供一次有益的探索,同時,必將進一步完善高職院校共青團組織工作體系和高校育人體系,豐富和發展高職德育理論。
3共青團社會實踐育人活動普及現狀
為了解共青團社會實踐育人活動普及現狀,以一斑窺全豹,獲取高職院校大學生對提升高職院校共青團社會實踐育人的調查。通過問卷調查和會談以及走訪等多種形式,并綜合假設法、內容分析法等論證方法,于2015年4月在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和湖南鐵道技術學院主干道、教學樓、公寓樓、田徑場附近發放問卷,當場填寫并即時收回。調查研究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包括所在學校、就讀年級等;第二部分是為了解被調查者對共青團社會實踐普及情況而設計的題目,涵蓋了對參加共青團社會實踐的動機、以何種形式參加、相關興趣、遇到的困難、提升的能力和活動后的收獲等方面對社會實踐的理解、以及對實踐的態度以及收獲等題目的設計采用封閉式方法,對每一道題都給出幾種答案,被調查者可以選擇其中的一個或者幾個;第三部分是關于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可行性和創新性的開放性題目,旨在探索和提升共青團社會實踐育人的理念。調查問卷隨機抽查。在二所高校各個教學樓、田徑場、綠蔭道、宿舍樓附近發放問卷,當場填寫并即時收回。整個調查過程中,針對不同專業和年級進行了抽樣調查,共發放1000份問卷,共收回928份,回收率為92.8%。
4調查結果分析
(1)不同層次的學生參加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的動機與目的不同。高職院校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有不同的目的與動機,從調查中了解到其動機大致可為以下幾項,分別是提升技能、為就業積累經驗和服務社會等,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動機以及目的的選項區分度差距不大,有31.5%的學生是為了提升技能素質,有24.2%的學生是為了積累社會經驗,有20.7%的學生是為就業做準備使就業更具競爭力,有15.6%學生是為了服務社會、服務他人,其余的0.8%是抱有其他目的。總體來看,大部分學生是為了提升自己而參加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的,這是他們參與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的動機與目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是以服務社會為目的的,有很多學生覺得,無論初衷是出于服務社會或是提升自己的動機,在參與到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這兩個目的會相互融合和聯系,換句話來說,不同的兩個動機會在實際實踐的過程中達成一致。(2)學生參與面不夠。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在調查的學生中只有78.2%的學生有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經歷。其中,4.6%的學生參加過思想類社會實踐活動,18.3%的學生參加過文明類社會實踐活動,7.2%的學生參加過心理類社會實踐活動,35.5%的學生參加過文化類社會實踐活動,53.6%的學生參加過職業類社會實踐活動,可見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中某些類型的實踐活動學生參與面不夠,積極性也不高。(3)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方式有待提升。一是吸引力不夠,社會實踐活動缺少創新,不能吸引多數學生參與進來。二是宣傳力度不夠,如局限于QQ、海報、通知等。三是模式單一,如拘泥于“三下鄉”和物質扶貧等傳統活動等。四是專業指導不夠。如社會實踐活動中缺少專業指導老師輔導。(4)活動經費投入不足。在社會實踐活動存在哪些問題中,61.3%的學生認為學校每年下撥的社會實踐活動專項經費較少,其中包括企業勤工儉學活動、大學生“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進社區、學校開展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等社會實踐活動。活動項目多,開支經費多,資金投入不足是主要問題。(5)社會實踐活動缺乏專業教師的指導。68.6%的大學生認為,在開展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中,學校應該幫助聯系實踐單位,并提供相關專業指導。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時除了班主任和大學生輔導員進行活動管理和指導外,很少有任課老師和專業老師參與進來,并開展前期輔導和相關專業指導,這就直接影響了社會實踐活動的整體質量和水平。
5調研思考和建議
5.1優化高職院校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宣傳方式
一是要在高職院校活動中建立多樣式和有效的宣傳方式,學院團委應在活動開展前、活動開展中,充分利用學院廣播站、團委網站、團委微信公眾平臺、團委微博、團干QQ群等多種新媒體,并定期進行學生座談會,實踐活動動員大會、實踐活動心得分享會、典型表彰會等會議,對在高職院校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個人、集體進行新聞報道,同時將活動中優秀的活動方案、活動的經驗收獲進行宣傳,不斷地提升學生對于共青團活動的關注率,同時擴大活動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并將實踐活動中的正能量進行傳播。二是完善更多層次的動員方案,團委應對學生參加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多層次動員。通過發揮好學生黨校、社團聯合會、系部團總支、學生支部的作用及影響,各方面都調動學生積極投入到活動中來,并以學生干部為模范帶頭的作用,將學生與活動相結合,提高學生對于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干部、優秀學生的親身經驗分享,培育每一位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在學生與學生的分享中,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
5.2打造高職院校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內容的特色化、品牌化、多元化機制
一是打造出屬于自己的品牌項目,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不能僅限于常規志愿服務和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等傳統類型活動,要根據時代、社會的發展情況,量身定制屬于自己的品牌活動項目。比如,華南理工大院團委與招生辦共同舉辦“宣傳華工,感恩母校”大型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其優秀畢業生返回所畢業的高中學校,充分利用學校辦學所獲成果等宣傳資料,召開感恩座談會、并發放宣傳資料、使用PPT現場展示等方式宣傳華南理工大的優勢,展示碩果,擴大學校的招生影響力與知曉率。又例如該校的團委與校友辦共同舉辦“感悟夢想,訪談校友”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采訪不同專業的、不同行業的、不同年齡的杰出校友,展現他們努力拼搏、成長成才的艱苦奮斗歷程與對感恩母校的深厚感情,從而來激勵廣大師生員工努力拼搏、奮發圖強,積極投身于學院建設與自身的發展。根據案例,讓我們了解到,在高職院校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中,不再是以往一成不變的活動模式了,社會的不斷進步,同時也推進了我們在與活動中的開發,創新的模式,也只有根據當代社會的情況而進行活動的開展,才能更好地打造出屬于自己學校的專職品牌項目,同時在對于學校活動開發的模式中,只有將實際與理論相結合,創新與開發同時進行,才能更為有特色、有質量、有品牌地開展活動,也能更好地將共青團實踐活動開展得更為充分。二是將學院的專業特色與社會實踐模式相結合,目前學院開展活動多是以社會實踐模式以不變的主體,但是卻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忽視了大學生具有專業特色的特點,而在社會實踐中融入專業特色的知識,便能讓更多對專業知識感興趣的學生加入到活動中來,從而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更好地將專業與活動相結合,讓活動的模式不在單一,更加具有多元化,并且讓活動的形式與內容更加豐富。例如,貴州民族大學的學科專業較多,共青團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特點和興趣愛好,合理地設計實踐內容與形式。像這種帶有專業特色機制的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應用能力起到良好的提升作用。三是將“學分制”融入活動。在建立了高職院校社會實踐活動方案的同時,學校應該將考核制度融入其中,實行“學分制”考核制度,是更好地將學生與活動掛鉤,可以通過選修課、獎勵措施、素質拓展等方式,讓學生明白活動中應該完成的任務,同時讓學生在課余的時間中,完成課堂上老師所布置的任務,以個人、團隊的形式進行拓展,讓“學分制”與學生日常的學習掛鉤,并有輔導員進行考核,從而將對于共青團的育人機制進行有制度地開展,并將《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與“學生制”相結合。學院團委每學期向系部開展一次登記,讓學生參與的活動有登記,有證實,并在《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融入進學生的大學生檔案中,讓學生參與活動具有確定性的依據。
5.3在高職院校共青團實踐活動中建立保障措施
高職院校共青團活動具有不確定性、突發性,因此在活動中應該建立有效的長期保障機制,比如活動的經費、活動地點的安全性等因素,學院團委應該制定一套體系的保障措施,對于經費的問題除了向學院進行申請之外還可以進行向外來的商家尋求贊助,但是一定要確保贊助的高質量。同時學院團委應該密切地與各兄弟院校進行交流,共同尋找每次活動中所存在的問題,并進行集中的討論,研討,建立一套有系統化、制度化、多元化的保障機制,確保活動的各種問題可以及時地解決,同時關于涉及經費的問題要拓展活動的方式,將活動與一些學生的補助向結合。利用周邊的各種資源為活動進行“換血”。
參考文獻
[1]羅敏.對高校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組織環節的探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
[2]梁康建.高校共青團“三下鄉”社會實踐創新思考[J].高校管理,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