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勞動教育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德育成效是當前我國學校極為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國外學校德育在教育方法、途徑以及內容上都顯示出眾多特點,本文擬在分析國外一些國家的德育工作方法的基礎上,提出對我國學校德育工作方法的思考,為加強和改進我國學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國外 學校德育工作方法 比較研究
德育,作為一種特殊性的教育,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發展的需要,歷來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成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面對現實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德育實效是無法令人滿意的。本文擬在分析國外一些國家的德育工作方法的基礎上,提出對我國學校德育工作方法的思考,為加強和改進我國學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
1.美國、日本、韓國學校德育工作的方法比較與分析
德育工作方法是為完成德育任務,實現學校培養目標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當今國外學校無不重視研究、改進德育途徑和方法,以求德育的最佳效果。從國外一些學校德育工作的現狀來看,概括地說,它們所施行的德育方法,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1.1 課堂教學是傳授道德知識的基本方法。
從人類教育史來看,學校教育形式由個別化授課制發展到班級集體授課制是教育發展上的一大進步,當今世界各國學校的一切學科包括道德知識的傳授仍以課堂師授為基本形式。在國外,常見到的也是教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下面記。盡管國外學生在課堂上可以隨時提問,授課教師在課堂上也開玩笑,但課堂教學仍然普遍運用傳統的“灌輸教育法”。可以說,在國外學校諸種德育方法中,課堂“灌輸”則是國外學校無不采用和施加意識影響的基本方法。
具體地說,盡管世界各國和地區的學校德育叫法不一,課程設置也不盡相同,但一般都把德育作為一門正規課程來講授。比如美國稱學校德育課程為“公民教育”,在開設課程方面,一般開設的有公民課、道德價值課、倫理學、心理學、政治學、世界觀方面的教育課等。
日本文部省從1990年起實行一套法定的“學習指導綱要”,其中加強了有關公民道德的科目和內容。日本大學的教育系或教育學院的學生必須學習專門改進了的課程:德育和專門活動,以及全部規定的學科,必須獲得德育的基本學分。日本現專門撥款用于改善和加強德育工作,呼吁學校德育應與其它學科有相同的地位。學校開設了道德必修課,發給道德教科書,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判斷能力、思考能力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并希望家庭、社會和學校一起進行綜合道德教育。
1.2 德育滲透是施行德育的重要形式。
美國不僅注重在專業教學中滲透德育,還注重通過課外活動、校園文化和校園環境建設、咨詢、指導以及管理工作等形式進行德育滲透,促進學生品德的完善。美國不僅重視利用大眾傳媒等加強德育工作,而目重視通過社會公共環境的情境熏陶、渲染、滲透作用進行德育教育。美國不惜大量投資進行社會政治環境場所的建設,如美國首都華盛頓就以擁有眾多的博物館而著稱于世,此外還有美國國會大廈、白宮、林肯紀念館、國會圖書館等十多所規模宏大的場所和一百多處參觀點。這些社會政治環境和場所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和側面體現“美國精神”,是美國向其國民開展德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動教材。
在進行德育課顯性教育的同時,國外一些學校都特別注重德育課程與其它學科教學相結合的隱性教育,在學科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內容。日本學校注重通過國語、歷史和地理等學科教學滲透德育內容。國語課采取循循善誘和情緒感染的方法,培養學生尊重國語的態度和團結、誠實、謙虛、自律和合作精神。歷史課站在歷史的角度,審視日本在國際大環境中的歷史作用,并展望日本的發展前景。地理課要求青少年加深對國土的認識,了解日本除了國民的上進心、責任心外“一無所有”,增強他們的危機感和緊迫感,教育他們保護環境、珍惜自然資源。
韓國的國文、數學、自然、科學、體育、實驗和勞動技能等課程都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滲透德育內容。國文課培養學生熱愛民族語言;數學、自然、科學等課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思維方法;體育課培養學生堅強的毅力和戰勝困難的勇氣;實驗和勞動技能課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
1.3 勞動活動是施行德育的必要途徑。
世界眾多國家普遍認為,開展勞動教育是造就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條件。聯合國教科文第38屆大會決議中指出:“教育與生產勞動一體化的重要性,不僅在于這樣做可造就熟練的勞動力,而且可使教育與日新月異的勞動條件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并有助于個人的全面發展”。在西方許多國家里,學生的生活與職業指導是通過和借助勞動教育進行的。在大學里,它們認為讓學生參加勞動,有利于培養學生今后具備為國家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獻身精神。
論文摘要:獨立學院的發展現狀要求對大學生進行養成教育。有針對性的對養成教育方式進行探討,對于提升獨立學院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獨立學院快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當代的大學生們表現出來的意志薄弱,誠信缺失,心理脆弱,創新不足,自理能力差,缺乏團隊合作,責任意識不強,人際關系不協調等現象,使得社會上有識之士對當代大學生的素質深感憂慮。而站在教育改革最前沿的獨立學院,因為其發展規模、生源質量和市場競爭等因素,這一現象更為明顯。因此原本在中小學教育中實施的養成教育成為了高校教育的一個重要抓手。
1實行養成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我國現有教育體制的弊端及教育改革的不徹底,在小學與高中本應完成的養成教育與素質培養被無限的推遲,教育實踐處在與生活邏輯與自然邏輯的雙重背離之中,難以達到預期效果。今天的大學生之所以會出現種種素質問題,與青少年時期養成教育的“缺失”不無關系。同時,由于大學是學生由“校園人”向“社會人”的過渡階段,我們的大學教育成不成功,人才培養的素質能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都直接關系到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前途與未來,因此,我們必須正視我國大學生素質培養出現的問題及現代大學生實際,以養成教育為載體,將大學生的素質培養與其日常的生活、學習、工作、體驗相結合,通過有目的的引導,使大學生們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創新以促進人的全面、健康、和諧發展。
2實行養成教育的主要方式
2.1禮儀教育中推行養成教育
講究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因此,在學生中普及禮儀知識,加強禮儀教育,弘揚民族文化,塑造良好個人形象是非常有益的。講究禮儀和文明行為,是一個人的教養水平的標志,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在進行文明行為養成教育的過程中,要介紹必要的禮儀知識,培養高雅的情趣,嚴格規范一切公共場所的禮儀與文明行為。使學生增強文明行為意識,從一點一滴做起,自覺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逐步養成講禮貌講文明的行為習慣。
2.2責任教育中推行養成教育
責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可以說離開責任教育,就談不上道德教育。何謂責任感?它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意識以及與之相應的行為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責任感是現代人的標志,也是現代大學德育教育的“核心”,從社會發展的進程上看,需要責任感教育;從祖國建設上看,需要責任感教育;從當前學生的教育狀況來看,更需要責任感教育。只要具備了基本的責任意識,其它規范要求的養成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3學習生活中推行養成教育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是至關重要的。大學生尚處于身體和心理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我們要教育和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使學生做到每天生活有規律,嚴格遵守學校作息制度,堅持鍛煉身體、參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引導大學生具有良好的生活方式,使他們真正地“學會生活”。這不僅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健康體魄,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而且有利于他們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培養創造能力,這關系到他們的全面成長。
2.4社會實踐中推行養成教育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人們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源泉,同時也是檢驗人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的唯一標準。參加社會實踐可以幫助大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也是養成教育的宗旨之一。社會實踐能使大學生在實踐中磨煉自己的意志,鍛煉自身的品德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以及培養自己的生存能力和行為習慣。通過開展社會考察、咨詢服務、社團活動、勤工助學、公益勞動等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能使學生接觸社會,了解實際,解決一些思想認識問題,而且對學生的作風訓練、勞動觀點、吃苦精神、基礎文明的培育和養成都是大有益處的。
2.5勞動鍛煉中推行養成教育
目前大學生缺乏勞動觀念,沒有勞動習慣,有的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立和自理能力,習慣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甚至連簡單的疊被子,打掃衛生都不做,一些學生不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這些問題給大學生的生活和學校的育人工作帶來了不良影響。進行勞動教育,使大學生養成熱愛勞動的品質與行為習慣,是關系到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課題。因此,我們要在對大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珍惜和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2.6遵紀守法中推行養成教育
[關鍵詞] 民辦學院 大學生 消費情況
民辦學院是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為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需要而出現的一種新的辦學模式,對于民辦學院的大學生來說,他們的消費觀念的塑造和培養更為突出而直接地影響他們世界觀的形成與發展,進而對其一生的品德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關注民辦學院大學生的消費狀況,把握他們生活消費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導向,培養和提高他們的理財本領,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民辦學院大學生消費情況調查與分析
1.調查方法。筆者對江蘇科技大學南徐學院、江蘇大學京江學院、揚州大學廣陵學院、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等民辦學院的多個年級及專業的大學生消費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80份,回收有效問卷545份,回收率 94%。調查內容包括家庭經濟狀況、生活費主要來源、月消費數量、生活費(除吃飯)主要用途、消費觀念等19個方面,并進行了分等級細化。在進行問卷調查的同時還有針對性的進行了個案調查,并根據問卷內容進行了個別訪談。
2.調查結果。第一,經濟不獨立,儲蓄觀念淡薄。調查結果顯示91%的被調查者生活費來源于父母,“通過打工補貼日常開銷”的僅為6%。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民辦學院大學生的經濟能夠獨立的非常少,比起歐美發達國家的同齡人16歲就要經濟獨立來說,差距較為明顯。而當問及對“財商”概念的認識時,很多被調查者表示陌生。當被問及學期末經濟情況如何時,大部分學生都坦然承認自己的消費已經超出計劃,略有剩余的也想著如何把剩余的錢花完,只有極個別的有儲蓄的意識。
第二,消費差距大,出現兩極分化。被調查者中家庭經濟狀況“中等”的占88%,“富有”和“非常富有”僅占12%。但民辦大學生中月消費最高達到6000元以上,最低的只有200元,兩極分化分明。
第三,結構不合理,存在盲目沖動。調查中發現民辦學院大學生真正用于飲食、日常用品等傳統必需品的支出還不到總支出的30%,用于購買書籍的費用占總消費10%以下,而且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購買的是漫畫、時尚雜志等方面書籍。他們的主要消費在同學間的請客應酬、買名牌服裝、買電腦、付手機話費、上網游戲、談戀愛等方面。
第四,追求有誤區,互相攀比露“富”。民辦學院大學生幾乎每人都擁有一樣數碼產品,50%的同學擁有2至3樣的數碼產品,甚至有11%的人擁有4件以上的數碼產品,年級越高普及率也越高。
3.現狀分析。
(1)從眾心理,互相攀比作祟。青年學生的爭強好勝心理反映到消費上,就是追風趕潮、相互攀比,影響校園文化消費的潮流。攀比心理表現在看似相互矛盾,實質是相同的兩個方面:一是“人有我亦應有”的從眾心理。二是獨辟蹊徑的求異心理。喜歡變化花樣,尋求更時興、更完善的東西,以達到身心的滿足。這種心理狀態的存在,使某種時尚滿足了大學生一時審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會產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費再有所變化和創新。
(2)父母溺愛,不能正確引導。父母對孩子過度溺愛是大學生消費誤區形成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往往把智力教育看得很重,卻忽視了非智力因素教育。
(3)心理不穩,環境影響嚴重。社會上非主流的享樂主義消費觀,給青年學生的成長帶來了很深的影響,是造成大學生消費觀念偏頗的主要因素之一。民辦學院學生中許多家庭是典型的部分先富起來的家庭,他們的消費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消費觀念不斷受到沖擊,而大學生的消費心理處在不成熟的階段,互相攀比的消費心理較為普遍,直接影響到了大學生的消費觀。
(4)引導不力,學校有待重視。一是在高校缺乏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研究。二是對大學生消費觀的教育引導不夠。三是倡導大學生勤儉節約生活消費觀的校園文化氛圍不濃烈。
二、促進民辦學院大學生健康消費的對策與建議
1.教育為主,培養良好消費風氣。基于校園環境對大學生身心巨大的影響作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設計有關大學生健康消費理念的專題活動,以大學生良好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促進良好生活作風的形成,進而促進良好學風、校風的鞏固與發展。如開設“消費道德”、“消費常識”等課程,倡導合理消費、適度消費,提倡“量入為出”有計劃地消費。
2.加強引導,增強科學理財本領。理財需要長期的理性積淀,其一,正確認識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其二,正確運用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家庭要建立健康的消費文化環境,給予孩子一定的消費自主的同時家長也應注意“家情”的教育,對孩子的消費要求有意識地給予區分,還可以安排一定的家務勞動,加強勞動教育,促成孩子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消費觀的形成。
關鍵詞 高職教育 大學生 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3. 1 文獻標識碼:A
我國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觀念超前,個性鮮明,多才多藝,改革開放后的社會環境給他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在復雜的社會環境和多元文化的沖擊下,部分學生日益下滑的綜合素質和普遍欠缺的人文素養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關注。缺乏人文素養不僅影響個人的全面發展,更不利于社會和國家未來的發展,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迫在眉睫。高職教育雖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為目標,但同時也應注重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在高職院校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1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現狀分析
人文素養不僅表現為豐富的人文科學知識,更表現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高尚的道德情操,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優雅的氣質等。但當今的一部分大學生,雖具有良好的專業知識,但社會適應能力不強,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往往茫然失措;不認真學習,反而花錢大手大腳,追求享樂,喪志;過分張揚個性和自我,道德意識淡薄;不遵守公共秩序,不考慮自己的不良行為對社會和他人產生的不良影響;更有一部分大學生考試弄虛作假,忽視誠信。這些問題的出現,無不反映出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嚴重缺失。
2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原因
2.1來自家庭的影響
如今大部分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隨著社會發展速度的加快,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生活質量越來越好,很多父母只注重給孩子物質條件的滿足,但卻忽視了對孩子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造成很多獨生子女自私自利、心胸狹~、唯我獨尊、目中無人。這嚴重阻礙了大學生今后在人文素養方面的培養。
2.2復雜的社會環境
在我國實行全面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社會進入了轉型時期。多元的文化和價值觀沖擊著人們的傳統觀念,不可避免的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向錢看”等拜金主義觀點成為很多人為人處事的衡量標準,不良的社會環境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很多大學生只關注讀書學習,只關心將來能否找到理想工作,對國家、社會漠不關心,對民族的存亡無動于衷,終日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對周圍的事物都麻木不仁。
2.3大學生的就業壓力
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著重專業、輕素質,重教育、輕德育的現象。大學生所面臨的就業壓力越來越重,學生選課時不得不更多地考慮就業的需要,除了專業課和英語、政治等必修課外,多數學生都會選技能性、應用性的課。他們注重的不再是個人整體素質的提升,而是專業技能、職業能力的培養。一些人文性的基礎學科幾乎無人問津。
3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迫在眉睫
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必須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迫在眉捷。高職院校必須要通過多種有效的方法,來豐富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以此能夠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職業人才。
3.1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學生的人文素養是一個長期積累、進步的過程,而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校園里學習,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校園氛圍包括學校的硬件設施、學校的整體環境、學校規章制度、教師的精神面貌、校園文化建設等多個方面。高職院校在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之外,也要將人文素養的培養運用到校園氛圍中,可以將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等內容用文化設施的形式投入到校園建設中;也可以將師德建設、學生活動等方面的工作,運用到校園設施的建設。
3.2以學生為中心
高職院校應確立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發展需求的教學目標和管理模式,建立起學生參與的人文素養培養機制。要讓學生實現自我認知、自我管理、自我進步的學生組織,如學生會、社團、活動小組等;讓學生積極組織相關活動,如運動會、演講比賽、文藝演出等。同時,學校要關注學生的需求,及時調整教學方向,保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3.3完善課程設置
由于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是以培養社會需要的職業型人才為主,課程設置以專業課為主,目前多數高職院校的人文素養課和綜合課開設的較少,導致學生對人文素養課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高職院校應多開設相關的人文素養課,如文學類、藝術類、歷史類和實踐類等課程,多開設選修課,讓學生能夠學習到多種課程,同時也能夠參加形式多樣的課文活動,從多方面來幫助學生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3.4加強實踐和勞動教育
理論聯系實際才是最好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高職院校應通過改革課程設置,為學生增加實踐類課程和實習機會,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投入到實際的生活和工作中,切實體會到人文素養的重要性,以此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綜合素質。高職院校可以聯系企業、社區、組織等,將學生的實踐活動形成固定的、多元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活動,讓學生能夠真切感受到人文素養對其人生產生的重要影響。
通過高職院校多方面的努力,以及學生自身的進步,必定會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學生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提升道德素質、綜合素質和感悟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陶冶審美情操,幫助學生發展成綜合型人才,滿足社會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追尋自己人生的價值。這既能夠幫助學生實現個人發展,同時也能夠完善我國當前高職教育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關鍵詞:奧爾夫音樂教育;河南;本土化
人文素養指的是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和態度,包括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社會、國家、自然的關系。人們把人文素養教育看作是生存目的的教育,是幫助學生在智力、感情、德行、體格各個組成部分達到理想狀態,教會學生做人、正確處理與自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并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自身在理性、意志、情感等方面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
高職教育其培養目標是為了生產建設管理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具備較高職業素養并具備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而公共音樂課則是為全面提升學生素質而開設的課程,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學生品味、培養學生人文素質提升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本文力從目前高職院校中,公共音樂教育課程的現狀分析,從音樂教學的內容、音樂教學的手段、音樂教學的評價機制等多方面闡述自己的觀點。
一、通過高職音樂教育課程提升高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一)通過高職音樂教育課程提升高職大學生的審美能力
高職公共音樂教育課程是培養高職大學生審美興趣的重要課程。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欣賞,懂得音樂,是審美修養的基本標志之一”。因此審美教育是音樂教育的核心。通過高職公共音樂教育,可以將優美動聽的音樂作用于學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陶冶、情感也得到升華。大學時代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活力熱情的年代,是培養和提升審美素質的最佳時期。通過公共音樂教育,使得高職大學生的心理發展不斷成熟、情感也將會日趨豐富。
(二)通過高職音樂教育培養高職大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
創造力可謂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最高體現,人類的一切創造力都源于人類的想象,音樂教育便是一個積極創造的教育過程,是一種提升審美的體驗活動。因為不同的人在聆聽音樂時,會觸動內心產生不同的感受,喚起不同的情感,再經各種思維相結合,產生不同的創造和想象。“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聆聽者的性情、閱歷、思維等存在的差異,使得對音樂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音樂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在引導學生把握音樂形象的基礎上,給學生提供更為廣闊、更為自由的空間,讓學生進行想象和創造,發揮自身的個性,大膽聯想、任意想象,充分培養高職大學生的創造意識。這樣的音樂教育課程,不僅有利于培養高職大學生的個性和思維,更有利于激發高職大學生的想象熱情和創造能力。
(三)通過高職音樂教育培養高職大學生健全的人格
音樂教育能把高度發展的社會理性轉化為直觀、生動的感性形式,優秀的音樂作品能促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學校教育在引導和培養學生通往高尚的人格發展的道路上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音樂教育在這其中也同樣是意義非凡。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寫到:“音樂教育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們的社會越發展,就越需要全面發展的人才。利用公共音樂教育課程的引導和作用,可以塑造我們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使學生們成為具備高尚品格、文明高雅、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
二、高職公共音樂教育目前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近兩年,高職院校音樂素質教育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成果,但還仍舊普遍存在教師隊伍素質參差不齊、教學模式過于傳統、公共音樂課程設置不夠合理、隨意性較大、單一化趨勢明顯等諸多問題:
(一)音樂課程設置與課程內容缺乏系統性
公共音樂教育課作為一門公共選修課程,在絕大多數高職院校課程設置中只開設一個學期,課程的課時安排一般為30-32個學時,一般設置為2個學分。但大多數高職學生來自農村,在之前的教育學習過程當中,對音樂知識接觸較少,嚴重缺乏音樂學習的連續性,因而,這樣的課程設置和內容安排,很難達到培養和提高高職大學生音樂素養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音樂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需待加強
面向高職大學生進行音樂教育,音樂教師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職院校中,還普遍存在音樂教師師資隊伍不足的現象。根據高校藝術教育的基本任務和發展要求,現階段專職藝術教師的配備參考比例,應該占在校學生總人數的0.15-0.2%。但是就目前了解到的高職院校中,有近2/3的高職院校,配備的音樂教師數僅為1-2人,再者,多數高職院校雖設立了音樂教研室或藝術教育中心等,但大多數都只是空架子,由于音樂教師數量整體上不夠充足,大多數音樂教師還同時兼任其它教學行政任務,因此,使得音樂教師很難有時間和精力針對音樂教學活動,深入展開音樂科研探討,更有大部分音樂教師還兼教授非自己專業的藝術課程,使得這些教師長期處于“現學現教”的狀態,因此,使得高校公共音樂教育 水平難以提高。
(三)高職公共音樂教學考核評價制度不夠完善
就目前而言,高職公共音樂教育課的考核評價體系還很不完善,大多還都處于以教師主動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為途徑的教學方法,缺乏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主動去欣賞、感受、討論、表現音樂的途徑。
三、促進人文教育提升高職公共音樂課的幾點思考
(一)打造獨具特色的課程設置與教材內容
高職公共音樂教育相對職業教育而言,是一門補充課程。我們從高職教育的特點出發,音樂教育課的教材內容在選擇上應注重深入淺出,應當選擇一些為高職學生所熟悉和喜愛,但同時又具備一定音樂深度的曲目,只有這樣,方能讓學生容易接受,方能實現通過公共音樂課程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初衷。因此,在高職公共音樂課教材的選擇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應當注重音樂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高職公共音樂教育課,更多的應當注重其德育功能,所選用的教材要以道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勞動教育為主。再是,應當注重音樂作品的普遍性和民族性。各國各民族都具備自己民族特色的民間音樂,區域不同、風格不同、色彩各異的民族音樂,在音樂教材編選的過程當中,應選擇一些典型的、傳統的、普遍傳唱的音樂精華編入教材,傳授給學生。
(二)推動高職公共音樂教育進程,加強高職音樂師資隊伍建設
目前,高職院校公共音樂教學缺少師資的現象普遍存在,很多高職院校雖設立了藝術教育中心和公共藝術教學部,但大多數院校是沒有經過正規專業音樂訓練的教師在主持工作,多數公共音樂課教師都是來自院校內其他部門,因此,高職院校缺少公共音樂教師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改變師資隊伍缺乏的現狀,需要在音樂教師人才引進和隊伍組建的過程中,根據學校發展的需要和實際情況進行定崗定編,通過引進高學歷、高素質的音樂人才,來改變目前高校音樂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的現象,重點是要積極引進一些具備音樂教育資格的、接受過正規專業教育的高素質音樂人才進行從教,以此推動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發展。另外,作為高校音樂教師,應當積極加強自身繼續教育和進修,促進教師隊伍不斷向專業化、知識化、規范化發展。
(三)加強高職公共音樂教學與實際相結合,全面提高音樂教育教學能力
高職院校的音樂教師,在教學科研方面,也應該積極開發具有價值的音樂科研課題,使之成為提高音樂教育教學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徑。科研應當從教學出發、服務教學、促進教學,高校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問題,勤于在教學研究中解決問題。同時,要積極加強高校音樂教師之間的學術交流,擴展自身視野,了解專業領域的最新學術動態。在課題研究和論文寫作上存在困難的教師,應主動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老教師也應當對新教師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幫助,從而提高高職院校音樂教師的整體教育教學和科研的能力。
高職公共音樂教育,對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具有其它學科教育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高職院校的公共音樂教育雖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去填補空白領域,不斷完善教育體系。作為新時代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應當努力為學校公共音樂教育的事業添磚加瓦,使得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不斷走上科學、規范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蘭芳.對普通高等學校音樂欣賞課程的探討[J].中國音樂教育,2005(10).
[2]涂維民.音樂美學論[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2).
關鍵詞 :寧波;大學生;文明素質;路徑
追求和崇尚文明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社會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良好的文明素養不僅是個人高尚品格的體現,它促進了社會的協調和穩定。高校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地,應當成為全社會創建精神文明的傳播源、輻射源。2010年,中央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文明素質教育正是實現這個戰略主題的重要一環。因此,新時期仍要以加強文明素質教育作為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浙江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實現全省人民物質富裕精神富有”,“既要充分發揮黨員領導干部表率作用和先進模范人物示范作用,又要著力提高全體人民科學文化素養、民主法治素養、思想道德素養、生態文明素養,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權益,不斷豐富城鄉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弘揚真善美,反對假惡丑,教育、引導和帶領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最終實現精神上共同富有”。其中“精神富有”的內涵就是要求提高人民的文明素質。作為全國文明城市的寧波,當前和今后時期,文明素質始終會是城市綜合競爭力中不可或缺的“軟實力”。寧波高校承擔著寧波市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責任,應當成為全寧波創建精神文明的傳播源和輻射源。寧波市大學生文明素質不僅是寧波高校培養學生的重要內容,也是寧波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指標。
一、大學生文明素質存在的問題
2013年8月—2014年2月,課題組遴選了寧波大學、寧波工程學院、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寧波天一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六所高校,遴選8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有效問卷調查并對100名老師、市民采訪調研。通過調研,寧波市大學生文明素質存在以下問題。
1.自身文明素質意識較高,但對不文明行為的容忍度較大
根據調研發現,94%的大學生認為當前寧波市大學生文明素質整體較好,但個別人素質較低。87.8%的大學生認為傳統美德應該繼承和發揚。97.5%的大學生上網會注意自己的言行,從不發不文明的圖片或帖子。75%的大學生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會主動讓座。82.5%的大學生遇到小偷行竊的違法行為會主動去制止或報警。81.5%的大學生會自覺遵守學校規章制度。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發現,寧波市大學生在基本行為和禮儀上都能保持高度的文明意識。
但是,在調研中筆者發現大學生對自己和身邊的不文明行為比較寬容。例如,調查發現41.5%的大學生對身邊同學曠課、遲到、早退現象都持無所謂的態度。雖然有52.9%的大學生認為考試作弊是投機取巧,不勞而獲的體現,應該嚴懲,但仍有42.5%的大學生看到身邊的同學在考試中作弊,覺得無所謂。76.5%的大學生認為在公共場所排隊時別人不排我也不排。81.6%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寢室衛生狀況一般或比較差,但平時很少打理。這些數據反應了大學生內心對文明素質的認識普遍較高,但在行為上比較“放松”。
2.文明素質內涵偏低
文明素質不僅表現在言談舉止等方面,還反應在一個人的文化內涵、審美趣味、欣賞能力等方面。在調查中發現,寧波市大學生文明素質內涵偏低。主要表現在:一是對傳統文化熱情不高,對傳統文化中的部分經典了解不多,大學生們對社會上明星的追逐明顯勝過對學術、經典的熱愛,這點從寧波各高校舉辦講座中學生參與的冷熱程度上可見一斑。調查發現,同時舉辦不同類型的講座,84.1%的大學生會選擇當前知名度較高的明星,話題人物,一些具有深厚學識的學者的專業講座則受到冷落。二是審美情趣不夠,美學意味不高。據調查,62.1%的寧波市大學生平時所讀書目大都是“成功之道”,考證之類的“功利性”比較強的書籍,對于一些具有濃厚美學意味的音樂劇、寧波地方戲劇、高雅文學作品并不感興趣。
3.其它不文明現象的表現
筆者在調查中還發現,僅有12.9%的學生從不逃課,而逃課的理由中有46.2%的大學生選擇“睡覺”。一些教師反應,有少數大學生不僅不懂得正式場合的禮儀知識,而且連一般場合的接人待物的禮貌也沒有,有些大學生連基本的尊重他人,尊重老師的意識都沒有。
二、大學生文明素質存在問題的原因
針對“你認為當今大學生文明素質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這一問題(多項選擇)進行調查時發現,91.2%的大學生選擇“社會風氣”選項,90.2%的大學生選擇“家庭和教育原因”選項,65.2%的大學生選擇“生活和個人習慣”。
1.時代和環境的影響
我國目前正處于市場經濟轉軌時期,市場經濟體系還不完善,發展還不平衡,這就決定了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倫理觀念、思想意識必然要經歷一場革命。寧波地處東部沿海,商品經濟發達,社會不斷發生巨大變革。寧波的開放程度很高也使一些西方負面思潮很容易進入大學生的眼界,影響他們的思想。一些市場經濟的某些運行規律比如“價值規律”遵循等價交換原則,“競爭規律”倡導優勝劣汰,鼓勵強者,有部分學生將此等價于精神生活。另外,“極端個人主義”,“以我為中心”,“金錢至上”等思想也影響了青年學子,他們在走向人格獨立過程中,由于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的局限性,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其行為的盲目性,導致了大學生一些不文明現象的存在。
2.學校教育的缺失
目前,我國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應試教育,大學生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一直圍繞“分數”這個指揮棒轉。教育界曾多次強調加強德育,把德育放在首位,但教育的過程顛倒了,分數以外的教育,如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美育勞動教育、學生的創造力培養等擺到了次要位置上,只要分數好就一好百好。這必然對大學生的文明素質有影響。長期以來,社會上還存在著很深的“重理輕文”的偏見,基礎教育生態環境失衡,對大學生文明素質的培養不利。部分寧波高校在專業建設上也常常忽視基礎學科建設,而著力“服務地方”能創造產值的專業學科建設,這些帶有一定“功利性”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寧波大學生文明素質的培養產生了負面影響。
3.家庭和大學生自身的缺點
寧波市大學生整體構成逐漸從80后過渡到90后。這一代大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缺少與他人相處的機會,加上有些家長過分溺愛,無形中讓他們產生“以我為中心”的思想,缺少社會公德心,不愿為公共事業犧牲個人利益。寧波高校大學生大部分來自發達的長三角地區,相比全國其他地區的學生,他們自小受教育的條件更優越,但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很多家長又陷入了學外語、學繪畫、學拉琴的誤區,過于注重技能學習而忽視道德培養。總之,這一代大學生成長過程中有文明素質培養上的“缺位”。
三、大學生文明素質教育對策
1.創新文明素質教育理念
⑴學生為本。“學生為本”源于“以人為本”,與主體性教育思想相契合。堅持“學生為本”理念,就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要尊重學生文明素質的發展需要,為學生文明素質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早在2002年,寧波大學就提出了這一理念,2005年又提出“把成才的選擇權交給學生”,深化了這一理念。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在國家示范高職院校的建設中提出了“學生的示范才是真正的示范”的學生觀。這些均體現了在甬高校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文明素質的新理念。
⑵德育為先。大學生的文明素質教育要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這就必須著力培養造就一支業務精湛、思想過硬的學生管理隊伍,這是對學生進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證,也是盡快提升學生文明素質的重要保證。對在甬高校來說,堅持“德育為先”,也體現了大力弘揚“誠信、務實、開放、創新”的寧波精神和“思進思變思發展,創業創新創一流”的新時代精神。
⑶實踐為重。由于社會對大學生的文明素質提出了復合性要求,也由于大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需要。當前大學生的文明素質應該“知行合一”。在甬大學生對文明素質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思想與道德的層面,還應該落實到職業生涯規劃和社會生活中。
2.創新文明素質教育的內容
⑴對浙東文化、學術經典的挖掘。在甬高校大學生應該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傳統經典,《論語》講“不學禮,無以立”這說明傳統禮儀教育的重要性。此外,在甬高校在培養大學生文明素質中應該注重弘揚區域文化精神。寧波擁有濃厚的浙東學術傳統,要注重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這對在甬大學生培養高尚的文明素養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⑵“寧波幫”精神的教育意義。對在甬大學生而言,寧波區域特有的“寧波幫”文化無疑是一筆巨大的文明素質財富。應該深入挖掘“寧波幫”創新創業的精神,加強對在甬大學生自信自強、艱苦創業的教育;挖掘“寧波幫”愛國愛鄉精神,加強對在甬大學生感恩文化的教育;挖掘“寧波幫”中“誠信”精髓,加強對在甬大學生誠信、責任意識的培養。
⑶美學教育與實踐教育。要注重對在甬大學生的美學教育,通過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模式讓具有高度美學價值的藝術走進校園,培育富有美學內涵的校園文化。另外,要結合寧波本地創業實踐傳統,在實踐中融入文明素質教育的內容,讓學生知行合一,在實踐中“無意識”地接受文明素質教育。要特別注意的是實踐與學業的結合和促進,不能因為實踐而影響學生學習的本業。
3.創新文明素質教育的平臺
⑴體制機制的載體平臺。對在甬大學生文明素質教育應該構建一個良好的體制機制平臺,理順責任機制,形成高校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各部門各負其責的工作格局。同時,在甬高校大學生文明素質的教育不應該忽視社會的協同參與。通過寧波市開展的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形成有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社會氛圍。應該統籌社會各方面教育資源,形成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合力,形成各方共同支持大學生文明素質建設的良好局面。
⑵實踐教育平臺。2012年初,教育部等部委聯合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文件指出“堅持理論學習、創新思維與社會實踐相統一,堅持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寧波地處東部沿海發達城市,為大學生的實踐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浙東文化學術傳統中的“知行合一”觀念也蘊含豐富的實踐教育意義。在甬高校大學生普遍具有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能更好地認識社會、了解自我。在甬高校應該注重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為大學生創造實習實訓的條件,建立實踐基地,在實踐中融入文明素質教育。
⑶網絡教育平臺。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3G手機的廣泛應用,在甬大學生幾乎都開通了微博、擁有QQ,使得網絡成為大學生交往的另一個世界。對在甬大學生文明素質的教育不能忽視這個平臺,而是應該把它作為文明素質教育的一個大平臺。各高校可以通過建立大學生文明素質教育的主題網站,打造特色網絡教育品牌。目前在甬高校大都開通了官方微博,黨委書記、校長等校領導以及輔導員大多開通了微博。這些做法發揮了信息溝通和輿論引導的作用,也使網絡成為了具有無限潛力的文明素質教育平臺。
⑷社團、多校聯動等校園平臺。在甬高校大學生社團數量不少,一些高校還建立了社團聯合會,每年開展社團巡禮活動,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培育大學生文明素質,這些社團同樣可以成為文明素質教育的一個基地。在甬高校不少社團富于文化內涵,以戲曲類社團為例,就有寧波大學戲曲社、寧波工程學院吟風戲劇社、浙江萬里學院小百花戲劇社等。各類社團豐富了大學生課余活動,同時也對大學生審美情趣、合作精神等文明素質的養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甬各高校還可以在文體藝術、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等活動方面,通過聯合舉辦,促進交流,共同提高,推動活動朝品牌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何順果.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書系:人類文明的歷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譚秀森.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M].濟南:泰山出版社,2010.
[3]張豈之.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與教育理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2).
[4]胡顯章,李曼麗.文化素質教育與創造性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5]王義道,金頂兵.文化素質教育問題再探討[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
[6]韓廷倫.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設計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7]王曉勇.當代大學生文明素質現狀與思考[J].社會科學家,2009(7).
關鍵詞:高職教育;服務學習;運行模式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在校生人數已經超過本科大學在校生人數,高職學生對社會的影響不斷擴大。95后學生已成為主流,總體來說是他們思想素質積極向上、穩定健康,但這部分學生生長環境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展開,互聯網急速發展,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此時社會不良風氣和獨生子女的客觀現狀,使當代大學生呈現出極具時代性的性格特征,如思想信念淡漠、政治素質不穩定、道德素質較低、易受外界影響等。加之高職學生在高考錄取層次中排在后面,部分學生還呈現出行為約束力不強,思想散漫等不良品行。這些都給高職院校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與管理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困難。《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把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作為戰略重點之一。因此為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借鑒美國服務學習的先進教育理念,引入服務學習實踐教學,改變學生對人不感激,對事不負責,對己不要求,對社會不關心的態度,培養高職學生解決問題的實戰能力,推動教育改革。
一、服務學習引入的理論依據
服務學習最早興起于美國,并得到香港、臺灣及國內廣大教育學者的認可。經過近五十年的發展歷程,其內涵不斷豐富,不同的學者對服務學習的概念有不同闡釋。美國1993年的服務行動中給出的定義是普遍被大眾接受的:服務學習將提供給社會的服務與課程聯系起來,學生參與到有組織的服務行動中以滿足社會需求并培養社會責任感,同時在服務中學習以獲得知識和能力,提高與同伴和其他社會成員合作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各大院校的實踐也充分證實了其在促進高校學生專業知識學習、提升社會實踐技能、提高公民素質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從教育學理論來看,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觀認為教育即生活,學習要真正融入生活,學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體悟知識的意義。受杜威教育理念的影響,美國的高等教育開始注重學生的社會參與,并鼓勵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進行學習獲得發展,從“做中學”,從書中學,更從社會中學。
二、我校服務學習實踐課程運行模式
我院在推行服務一學習時并沒有照搬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具體做法,而是結合我校的辦學理念、課程安排、組織結構及學生實際情況,圍繞“成都服務、服務成都”的辦學理念,從以下方面展開,開創了一套適用于我們的服務學習方案:
(1)系統管理,統一推進
我院的服務學習主要以校園清潔打掃為主,為深化學習內涵,我們瞄準學生未來生活能力,按照服務校園與師生、服務專業與行業、服務社會三個層次,將學習、生活場景納入服務范圍。學生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并弘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
為保障服務學習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我院專門成立服務型學習指導中心隸屬于學生處,由學工辦主任擔任中心主任,并從各校區學工辦抽調從事學生教育管理多年的骨干教師、輔導員參與到管理過程,集中管理、統一實施,組織上有保障。學校規定服務學習以“大一”為主,必修2學期,0學分,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考評體系,期末考評不合格者需重修,仍以環保勞動教育為主。
開展服務學習還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如清潔工具購買、宣傳動員活動開展、學期末表彰獎勵,服務學習項目工作人員工作酬金及因工作產生服務費用等,因此學校計財處劃撥專門經費給予支持。方法上給予指導,組織上給予保障,制度上給予規定,資金上給予支持,一些系列資源保障了服務學習型實踐教學模式能夠落到實處。
(2)全員參與,積極動員
學生只有普遍參與才能使每個人都獲得直接的體驗和感受,進而在親身參與的實踐中,在為學校服務、為他人服務的感受中,逐漸樹立社會公德意識和環保意識。因此學校強制性要求全體大一學生參加服務學習,否則德育分不合格影響畢業。但很多教師和學生對服務學習課程的內涵并不了解,片面理解為勞動實踐,弱化了服務學習的意義。要想順利開展,必須在教師、輔導員、學生各個層面做好動員,讓大家認識到開展服務學習活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為此我們做了三方面動員:一,在新生學前教育期間,召開全體新生服務學習動員大會,讓學生了解服務學習的目的和意義;二,各分院團總支、班級團支部結合自身實際和專業特點給學生進一步動員,同時進行相關勞動技能和服務技能培訓;三,日常工作中加強服務學習的宣傳和過程記錄。我們留心學生每一個服務瞬間,每一個文明舉止,每一次心靈觸動。真實記錄,及時宣傳總是能感染并啟發到學生,讓學生對服務學習產生認同。在充分動員的基礎上,服務學習中心制定詳細的服務學習活動實施細則,如服務學習項目如何開展,服務區域、小組的劃分及相關職責,具體的開展時間、地點,如何進行監督、考核等。
(3)科學考評,適當激勵
考評是服務學習活動的重要一環,是服務學習能否延續進行的保證。考評由學生自評、班級評分、服務學習中心的監督部門評分、總結報告四部分組成。服務學習中心的監督部門既對服務學習的項目管理和運行直接指導,也對實施過程和實施效果進行評價并做詳細記錄。評分標準如下所示:
出勤及表現由服務學習中心的監督部門評分,包括平時出勤、工作態度、團隊協作等方面的表現情況:工作成果及能力由班級根據學生服務成績,問題解決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領導團隊能力,每月實踐活動中表現等綜合評分;總結報告包括參加服務情況,個人收獲和體會,以及課程學習后對“服務”的理解。
同時還在全校范圍內對服務學習標兵、服務學習先進個人和服務學習優秀督導員進行表彰和獎勵,頒發證書。獲得相關證書的同學在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備案,畢業優先推薦等。這些措施將進一步激發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服務學習實踐教學模式的效果。
(4)開展特色,分享總結
學校在推動服務學習轉型,希望在原有制度下,擴大到與服務性社團活動及專業課程結合的多元課程的合作與融合。除了平時的校園打掃,我們每個月會集中組織一次服務學習特色活動,這種活動或與專業相關,或是提高素質的通用性能力訓練,也有專門性的服務技巧和方法座談。通過一系列特色活動將服務與知識的學習有機整合,在服務中學習或提升已有的知識與技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每月特色活動結束后,我們召開總結分享會。一方面,教師和監督部門會對學生在服務過程中的“閃光點”予以肯定,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激發學生參加下一次服務的動機。另一方面,要求同學們就服務內容進行反思,比如通過在教室和公共區域的衛生清掃和督導檢查活動中,讓學生反思當前的社會公德現狀,大學生如何提高公德意識和環保意識,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如何在實踐中確立等。學生在反思過程中經驗升華為理論,增強了對思想理論問題的自覺認知和對自己行為的控制能力,同時通過分享告知、感染大家,讓更對學生認同服務學習。
三、服務學習實踐活動的成效及意義
我院開展服務學習實踐教育已有五年,并將長期深入開展下去。服務學習能夠持續開展原因在于學生、學校、社會三方參與主體在行動之后都滿足了自己的需要,實現了目標效果的互惠共贏。
(一)對學生成長來說
1.增長了知識與技能。服務學習為學生提供了難得的實踐平臺,讓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運用到現實環境,提供了檢驗知識掌握程度的機會。同時服務過程中經常遇到課堂上未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差距,激發對學習的渴望,拓展自己知識面。
2.提高了綜合素質。據調查大學生思想行為發生變化和思想道德素質提升情況與服務一學習項目的持久性緊密相關。而我校的服務學習要求執行兩學期,正是強調實踐的持久性,學生通過持久的服務勞動,使得吃苦耐勞、愛護環境、樂于奉獻的理念不斷內化,最終形成良好的品格。實踐證明,經過一年的服務學習,學生們更懂得尊重他人,能更懂得愛護學校環境,更具主人翁意識。其次,服務過程中要與不同專業的同學合作安排活動,這個過程提高了學生人際交往、組織協調能力,在解決問題時鍛煉了他們的抗挫能力、處事應變能力。
3.增強了社會責任感。服務過程中學生從不同角度評價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對大學生的行為習慣、思想素質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認識,使得他們更加關心社會、主動幫助他人,逐漸形成對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感,有助于學生成為主動的,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畢業生。
(二)就學校教育來說
大學的本質不僅是傳授和研究學問,它還承擔有引導社會價值觀、規范社會行為之使命,對人類素質改善和提高、社會文明發展和進步具有重要影響。服務學習過程中,學生思想素質得到提高,主人翁意識增強,價值觀得到正確的塑造,符合學校的育人觀;學生學習能力提升,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到學校教學活動、課外活動規劃當中,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促進了校園民主氛圍。
(三)就社會發展來看
社會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有文化,有生存能力和謀生技能,更要講文明,有社會責任感,有社會公德心。學生通過服務學習和反思過程將經驗升華為理論,逐漸樹立科學高尚的人生觀,自覺把個人理想的實現同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貢獻結合起來,使得思想覺悟和整體素質得到提高,有利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同時在學校形成的這種價值觀會對行為產生控制力,在工作和生活中約束并規范人的行為,保證社會和諧發展。
四、我院服務學習育人體系的不足之處及改進目標
我院服務學習的開展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師資力量、管理模式、地點環境等限制,深入發展仍面臨問題,需進一步完善和轉型。
(一)缺乏理論教育,科學的課程設計
我院開展的服務學習雖目標和要求明確,也有集中的宣講、培訓。但從效果來看,學生為了任務而服務,忽略了勞動過程的意義以及合作的收獲,思想上引導不夠,理論教育不足,減弱了服務中學習的效果。應該有系統的規劃、設計和培訓,并且配置專業老師指導。在教師的幫助下,積極引導學生把學習的范圍擴大到社會當中: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社會體驗生活;并在服務中獲取有用的知識和技能。要達到這些效果,需要教師樹立”社會即課堂的”的教學理念,有目的地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服務一學習理論,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使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得到運用和鞏固。
此外,科學合理的課程設計是提高服務學習課程效果的重要前提。科學的設計應包括:一,充分準備。準備是整個服務一學習的基礎,基礎打好了后面的工作才能順利開展。準備工作需要分析現有的資源,包括學校本身所擁有的技術優勢以及師資配置、學生能力等。二,考察評估。走出教室到周邊社區去考察,發現課程與社會相脫節的地方,及時調整和改革課程教學,評估最適合理論實踐,最適合學生操作的服務項目。三,制定服務方案。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自己確定服務方案,在學生明確自己想要獲得什么樣的體驗后教師再按照課程目標進行指導和幫助。四,培訓。高校應將服務學習納入一個完整的教學環節,對學生進行充分系統的培訓。
(二)服務形式單一,育人效果受限
服務一學習是一種將服務與學習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我校服務學習以校園打掃為主,雖涉及到與專業相關內容,但沒有體現學生興趣的差異性和專業優勢,整體來說服務的多與專業結合的少,忽視學生自身的參與動機和需求,無法形成有力的鼓勵機制。應借鑒其他學校服務學習模式,開展與專業技能相關的社區活動,由勞作教育向通識教育模式轉型。比如醫護分院的學生可以聯系社區或老人院進行常規檢查、推拿按摩等服務活動;建筑專業的學生可以到扶貧村幫助村委會測量土地、住房面積等服務活動,幫助貧困村完善資料摸清底實;旅游的學生可以聯系周邊景點為做義務導游介紹;其他專業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定期到社區進行科普知識宣傳、舞蹈教學、英語啟蒙教育等。總之,服務一學習的內容與學業課程的聯系越緊密,成效就越大。因此要拓寬服務渠道,保證服務活動的多樣化、專業化,將學生參與服務的學習提升動機及社會需求完美結合。
要提高育人效果還應注重反思環節,如果沒有對服務過程進行反思,那么學生很難從服務經歷中總結學習經驗,也很難將學得到的新知識應用到將來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當中,更談不上人格的完善。因此教師需要加強學生在社區開展服務后回到課堂的指導,引發學生對服務過程的所見所聞進行反思,并提出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學會合作。
(三)過程管理繁瑣,評價和激勵體系待改革
關鍵詞:表演專業;教育實踐;運行機制
中圖分類號:G8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2076(2014)01-0114-05
1問題的提出
2010年1月10日,教育部等七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了“堅持理論學習、創新思維與社會實踐相統一,堅持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三個堅持的指導思想,突出了實踐教學、軍事訓練、社會實踐活動是實踐育人的主要形式[1]。
從目前教育的實際情況看,各高等學校都將教育實踐作為必修課程之一。有學者在研究中認為實踐教學的核心目的是培養學生獲得知識、運用知識、創造知識的能力及獲得相關的情感、思想道德及行為習慣,其過程是圍繞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目的而開展的、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之間(教師與知識、教師與學生、學生與知識)能動而現實的雙向對象化過程[2]。在實踐過程中,教育實習、畢業論文、軍事訓練、勞動教育等都被明確地列入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藝術實踐也列入相關專業的教學計劃,這對人才培養質量起到了保障作用。但在實踐教育的運行中難以否認還存在教育實踐的內容不夠全面、社會實踐活動的管理不夠規范、各個環節相互脫節、聯系不夠緊密、運行的機制還不十分清晰等問題。有的學者在研究高等學校運行機制時,從事物的有效性角度,提出了高等學校運行有決策機制、信息機制、動力機制、資源配置機制和質量保障機制[3]。毋庸置疑,貫徹落實教育部等部門實踐育人的意見,并在實踐育人理念指導下,開發、研究教育實踐的屬性、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形成具有各專業特色的實踐育人合力,設計系統的教育教學實踐體系具有現實和深遠的意義。
2體育院校表演專業教育實踐運行現狀
2.1體育院校表演專業教育實踐形式內容分析
《意見》中將實踐教學、軍事訓練和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實踐育人的主要形式,明確了高等學校教育實踐的主體。但作為體育院校的表演專業在實際的運行操作中還有一些探討的空間,實踐育人中的實踐分類根據不同的要求還有不同的分類。如從教學管理的角度,可分為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實踐,有組織、有要求的教育實踐和自我教育實踐等三種形式[4]。張文顯在探討實踐育人格局中,將吉林大學實踐分為教育型、服務型、專業型、文化型、組織型和職業準備型六種形式[5],無論從何種角度進行分類,必須要保證實踐育人目的的達到。
根據體育院校表演專業的特點和實際,實踐教學應包括教學課內實踐、課外校內實踐、校外教學實踐、教育實習和科研實踐五大方面。這些實踐的落實主要由職能部門和教學單位、教研室、教學小組共同負責和實施(見表1)。表1體育院校表演專業教育實踐形式及內容
實踐形式1實踐內容1具體要求實踐教學1教學課內實踐1實訓、課的部分實習、編寫教案或動作創編設計等1課外校內實踐1組織裁判實習、考級、畢業匯演、校內演出活動等1校外教學實踐1除校內的專業教學實踐活動外的一切活動1教育實習1教學計劃中規定的活動1科研實踐1組織學生調研、學術交流、實驗等活動,達到學士學位論文要求的水平軍事訓練1隊形隊列1立正、稍息、原地轉法、行進間步伐、閱兵式等1內務整理1清潔衛生、物品擺放、室內布置等1兵器的掌握1基本槍械的掌握、射擊練習、實彈演練等1軍事技能1軍體拳的掌握、地形的利用等社會實踐1社會調查1專題調查、調研報告、調研報告會等1生產勞動1聽從安排、完成任務、總結報告等1志愿服務1專項咨詢、大型活動服務、文化宣傳、知識普及等1公益活動1扶貧資助、無償獻血、募捐活動組織與參與等1科技發明1表演健身器械的研制、項目組合的編排創新等1勤工助學1兼職教練、校內外有償勞動、大型活動的有償服務等1就業實踐1校內外兼職、就業規劃制定、就業市場的了解等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第30卷第1期2014年2月 劉志云,等體育院校表演專業教育實踐運行機制的研究No.1 2014體育院校表演專業的實踐能力可通過基本技術能力、實踐創編能力、組織競賽能力、訓練指導和管理能力來體現。體育院校與藝術類院校在技能方面有著共性的要求,強調實踐、注重創新、重視能力、突出應用。學生的社會實踐內容主要包括表演專業的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參加校內代表隊訓練以提高競技運動水平;考取全國社會體育指導員、以及有關項目的考級員、裁判等級等;參加省、市、校不同層次比賽的裁判工作和組織工作;到社會健身俱樂部參與教學和指導工作;參加各種演出或進行創編活動等。這些實踐的運行,需要各相關部門和教學單位及教師相互溝通、相互銜接、共同管理。
2.2體育院校表演專業教育實踐開展現狀分析
體育院校表演專業學生教育實踐現狀的調查問卷針對表演專業學生實踐教育的內容、方式、時長、學校支持及參與目的等諸多方面進行了題目的設計,并重點關注了對實踐教育結果的評價,統計情況如下:
2.2.1實踐教育的內容。在所設計的專家調查問題中,提到“您認為學生藝術實踐活動有哪些內容:藝術實踐、教育實習、社會實踐、競賽參與、畢業論文、勞動教育、軍事訓練”。統計結果顯示,調查19位專家對教育實踐內容進行選擇,大部分專家認為實踐教育內容應該包含藝術實踐、教育實習、社會實踐、競賽參與、畢業論文、勞動教育、軍事訓練,其中認為應當包含教育實習的人數最多,達到100%;認為應當包含社會實踐和競賽參與的人數則相對較少。分析可得,目前的實踐教育內容繁多,但重點不夠突出。
2.2.2學生參加實踐教育的組織方式。在學生調查問卷中,問及“你參加實踐教育活動的組織方式為:學校統一分配實踐單位、自行聯系實踐單位、他人介紹實踐單位”。在192份有效的調查問卷中,學生進行了自主選擇,64%的學生教育實踐的組織方式是自行聯系實踐單位,學校統一分配實踐單位的人數占25%。在專家調查問卷中,問及“在學生教育實習管理方式上,您認為哪種方式最佳:統一安排、學生自行安排、統一安排為主,自行安排為輔、自行安排為主,統一安排為輔”,58%專家認為應該是統一安排為主,自行安排為輔;沒有一位專家認為應當采取自行聯系實踐單位的方式;學校統一分配實習和自行安排為主,統一安排為輔兩種方式的支持率相持平。
2.2.3實踐教育的時長與學校重視程度。在專家調查問卷中,提問專家“您認為學生實踐教育總計開展的時間為:10周、12周、15周”。調查統計結果顯示,32%的專家認為實踐教育開展時間不宜過長,10周最為合適;16%認為18周最為合適;12周和15周的支持率均為26%。在學生192份問卷和指導教師28份問卷中提出同樣問題“您覺得學校對于實踐教育重視程度如何”。結果顯示,有97名學生和12名教師選擇了一般重視這個選項,占據了調查總數的絕大部分;還有16名學生及1名教師選擇了不重視,這些數據足以體現實踐教育的開展并未引起大部分體育院校學校的重視。
2.2.4對實踐教育評價的認識。在192份學生調查問卷中,提出問題“你對學校實踐教育成績評定方式的看法:非常清楚評定方式,且比較公正;非常清楚評定方式,但不太公正;不太清楚評定方式,但比較公正;不太清楚評定方式,也不公正”。37%的學生選擇不太清楚評定方式,但比較公正;23%的學生選擇不太清楚評定方式,也不公平。不難發現,大多數學生并不清楚學校實踐成績的評定方式,且其公正性有待考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學生在實踐教育中積極能動性的發揮。
2.3體育院校表演專業教育實踐運行機制分析
機制從方法論的角度講,是泛指一個工作系統的組織或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的一種系統化和制度化方法[3]。如果將教育實踐或者說實踐育人作為一個系統,那么在系統之間必然發生各個環節相互作用和內在的緊密聯系,機制決定著事物的運行狀態。教育實踐運行機制包括:組織領導方面健全科學決策機制,管理制度方面形成規范機制,激勵發展方面完善評價機制。
2.3.1組織領導層面的決策機制缺乏協調整合。目前,各院校已明確相關職能部門及教學單位都是決策的分析者,他們對決策的裁定者負責。如教務管理部門、院、系主要負責教育實習、畢業論文等管理的事項,武保部門主要負責軍事訓練與理論的事項,后勤、學工部門主要負責勤工助學、勞動教育等方面的事項,宣傳部、思想政治課部、團委、學工部門負責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方面的事項,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與評價由教研室負責,學生的社會兼職、對外表演則由院系、輔導員負責,但作為學校統一進行實踐育人的規劃與協調還缺乏一個充當教育實踐決策分析者的“常務”角色。換言之,教務部門是教學實踐決策的分析者,武保部門是軍事訓練決策的分析者,宣傳等部門是社會實踐決策分析者,對于決策的裁定者和審批者來說分管的領導如何根據總體實踐育人規劃進行科學決策還需要一個整合,從而才能保證實踐育人工作落實到實處。特別是體育院校表演專業具有實踐性強、范圍廣、學生表現欲強的特點,學生表演活動多、競賽頻繁,使得體育院校的表演專業具有體育和藝術的雙重特性,如何建立決策的整合機制整顯得尤為重要。
2.3.2管理制度層面的規范機制內部“各自為政”。目前體育院校表演專業的教育實踐管理制度不夠規范,主要表現在教育實踐的信息缺陷,包含2個方面:1)信息的分類不夠清晰。教育實踐所包含的內容及分類不很明確,如藝術實踐的問題不僅涉及教學實踐還涉及到社會實踐。2)信息不夠集中。如目前體育院校表演專業的學生就業信息,相關職能部門只能對學生就業進行指導與提供服務,不可能將就業市場的信息集中,導致實踐的針對性不強。各高校不斷完善教育實踐的管理體系,在實際操作與運行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如馬鴻韜等就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面進行了綜合的闡述,并列舉了三所體育院校表演專業實踐環節[6];英對健美操“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創造能力進行了實驗研究[7]等,但這些研究僅僅從實踐教學的角度、從一兩個維度進行分析與研究,而從教育的大視野、系統性的角度還缺乏系統銜接。也就是說,從管理制度層面上體育院校表演專業的教育實踐出現了“各自為政”的狀態,管理信息不夠集中。教學是教學,實踐是實踐,這就導致了表演專業的教育實踐長效機制難以建立。
2.3.3激勵發展層面的評價機制不夠科學系統。1)評價指標不系統,缺乏專業針對性。經過調查統計,從體育院校表演專業開辦至今,教育實踐的模式一直在體育教育專業及其他相鄰的藝術類專業的基礎上摸索前進,目前的實踐內容分為:一是表演專業本科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即課內實踐,內容相較完整,但針對性不強。二是課外的實踐活動,由于內容的寬泛,分散性大,教育實踐能力的評價容易受到時間和內容的限制約束。最終影響到評價指標注重形式忽視內容,注重共性而忽視個性。2)評價方式單一,缺乏科學性。教育實踐能力的塑造是教與學相互聯系、共同作用的結果,課內實踐多采用由任課教師評分的辦法,從而判斷學生實踐能力的強弱。任課教師有時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大小界定缺乏公平、公正的評判,從而無法客觀反映學生實踐能力的全貌。課外實踐能力的評判存在過于粗糙和籠統的現象,如學生在社會團體參加藝術實踐時,在遞交實證材料的同時,有時指導老師多半依據表面現象給予相同分數,這樣就無法體現學生在藝術實踐發揮的作用及影響,過于主觀[8]。3)評價目的欠缺理性認識。體育院校表演專業實踐能力的開展多半體現在對任課教師上,而直接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相對健全和完善,而表演專業教育實踐能力的評價相對欠缺和薄弱,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評判呈現出考試與主觀判斷兩種,無法真正體現學生實踐能力真實水平。
3體育院校表演專業教育實踐運行機制發展思路
3.1組建“監控團隊”
根據問卷調查分析得知,目前表演專業實踐教育由于其內容多樣化、時間不固定化,整個實踐過程監控比較困難,從而導致實踐教育問題的流失,實踐教育開展現狀無法第一時間掌握,組建專門的監控團隊勢在必行。由教學副院長、督導、教學辦公室、指導老師、年級輔導員、學生干部信息員為主體的質量保證組織機構,形成教學管理與教育實踐質量雙運行的管理模式和教學委員會、教務部門與院系三位一體的教學質量組織保證體系[9]。其主要工作內容涵蓋主持教育實踐指導性文件(手冊)的撰寫;建立健全各項教育實踐各項教育實踐活動管理規章制度;建立健全各項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完善教學質量對教育實踐的指導地位;提高師資隊伍、學生綜合能力、實踐基地的質量標準;整理總結教育實踐相關資料歸檔,為提高教育實踐評價的質量監控提供科學的規范和依據[10]。特別是教育實踐專職監控人員要隨機跟蹤監督,強化教育實踐過程管理,及時整理教育實踐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研究相關解決方案,達到提高教育實踐監控機制的目標。
3.2構筑“教育實踐共同體”
隨著體育院校表演專業近年招生規模的擴大,教育經費的投入跟不上實際需要的增長,為了優化表演專業教育實踐市場,有序地開展教育實踐工作,可以參考“企業大學”或“公司制”辦學方式[11],在校內與學校職能部門(學工處、保衛處、團委等)構筑“教育實踐共同體”,制定教育實踐管理辦法,實施細則,通過職能部門的社會影響力,擴展教育實踐平臺。如通過團委中介,高校資源共享,參與種高校內比賽、表演及社會實踐等活動。一方可以提供教育實踐的平臺及宣傳手段,另一方可以得到鍛煉和展示及檢驗個人實踐能力的機會。在校外,在與學校、俱樂部加強合作的基礎上,拓展與機關單位、社會其他團體的合作,結合表演專業培養目標,以就業及創業為導向,提高學生專項技能的同時,可以合理而有效地培養學生其他綜合能力。真正實現“校內校外一體化”,教育實踐不僅在校園里實現,同時在社會上檢驗,利用個人所學在社會上展現自身魅力與價值,在合作中實現雙贏。
3.3建立“監控體系”
實踐教育質量監控是集多種相關因素于一身的系統工程,根據教育實踐的內容制定各個環節的標準和制度。形成完善的教育實踐質量監控制度體系,是教育實踐質量監控體系的中心工作[12]。在表演專業已有的理論教學規章制度和行為規范的基礎上,配套建立行之有效的實踐教育管理辦法,如“教育實踐大綱”“教育實踐管理規程”“教育實踐指導書”“教育實踐獎懲辦法”等,使實踐教育活動開展有規定可依、有章程可循,進行實踐過程中的指導、監督和反饋。在制度的建立過程中,注重鼓勵與規范并舉機制,為了提高教育實踐質量監控力度,應進行教育實踐計劃、課程等資料的建設。制定“教育實踐檔案管理規定”,了解學生參與教育實踐動態,清楚教育實踐內容,敦促教育實踐進度,提高教育實踐質量。教育實踐大綱是指導性文件,對每個教育實踐環節、內容、要求、形式、手段等要與理論教學銜接以及考評方法等做出全面規范,使教育實踐正規化[13]。
3.4推行“反饋機制”
反饋機制在教育實踐開展與管理中有著十分顯著的作用(見圖1)。由決策系統直接輸出指令后,教育實踐過程與質量監控體系同時啟動,反饋系統通過信息采集,運行反饋循環機制,從而將修飾的信息指令傳送給決策系統和監控系統,通過這種有效的循環路徑使教育實踐達到積極的效果輸出。決策系統是整個反饋機制中的核心結構,整個實踐教育過程由它指揮。正確的決策使教育實踐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優化教學教育質量,完成教學目標。決策系統是教育實踐的關鍵,必須遵守實踐性、可行性和科學性。信息反饋系統的邏輯起點是信息源,它制約著信息督促的質和量。在整個教育實踐過程中的評價依據主要取自信息反饋系統,推行一個有效的反饋機制在某種意義上又成為決策系統的依據。
圖1教育實踐反饋系統
4結語
教育本身作為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在社會和學生個人的發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實踐教育作為學生由校園走向社會的重要指導,自然而然成為重中之重。針對體育院校實踐教育活動的開展,結合表演專業學生學科特點,找出其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個人表現欲強、性格開朗及適應性強等特性,有針對性地發現現行實踐教育的不足之處,并從決策管理的層次上,明確學校對實踐教育的總體規劃;各職能部門和教學單位對實踐教育的管理,明確部門職責,整合教育資源;在實踐內容和形式上不斷探索表演專業特性和學生特點,深化實踐教學、強化軍事訓練、規范社會實踐;重視教師主體保障作用,不斷拓展教育實踐新形式,不斷完善教育實踐新內容,不斷創新教育實踐管理方法;在評價機制上建立相互銜接、相互配套的評價機制、管理制度,分門別類加強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體育院校表演專業實踐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進而實現教育部提出的“堅持理論學習、創新思維與社會實踐相統一”的具體要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Z].教思政[2012]1號,2012.
[2]冉婷.實踐教育與術科專項課程教學研究——健美操課程為例[J].高教高職研究,2008,26:120-121.
[3]肖昊,周丹.高等學校運行機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4]翟廷立,劉志云,李芳,等.體育院校表演專業教育實踐形式的分類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46(3):79-83.
[5]張文顯.弘揚實踐育人理念,構建實踐育人格局[J].中國高等教育,2005(3):7-10.
[6]馬鴻韜,吳夢晗,李敏.我國體育院校表演專業“一三一”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12):77-81.
[7]英.對健美操“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4,27(2):258-259.
[8]鄒道生,謝輔文.大學生實踐能力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0(20).
[9]莫艷云.基于過程的應用型高校實踐教學質量管理探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35):168-169.
[10]王建勛.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體系與基地建設國際比較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1(34):54-57.
[11]姜大源.日本:企業職業教育模式[N].中國教育報,2007-08-14(2).
[12]陳小玲,張興旺,王敏.新建本科院校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研究和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10):320-322.
[13]黃旭,劉江海.高職會展旅游專業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0,20(4):88-90.
(上接第84頁)
[9]Anders C Günther, Matteo Bottai, Anna R Schandl,et al.Palmar skin conductance variability and the relation to stimulation, pain and the motor activity assessment scale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J].Critical Care,2013, 51(17): 2-7.
[10]Julian Wiemer,Antje B M ,Paul Pauli.The effects of an unexpected spider stimulus on skin conductance responses and eye movements: an inantinational blindness study[J].Psychological Research, 2013, 77(2): 155-166.
[11]蔡菁.皮膚電反應信號在情感狀態識別中的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12]Ziyu Lu,Ling Chen,Changjun Fan,et al.Physiological Signals Based Fatigue Prediction Model for Motion Sensing Games[J]. Advances in Computer Entertainment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12, 7624: 533-536.
[13] Ajay K Banga,Yie W Chien.Iontophoretic delivery of drugs: Fundamentals, developments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J].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1988, 7(1): 1-24.
[14] Gerald B Kasting, J C Keister.Application of the electrodiffusion theory for a homogeneous membrane to iontophoretic transport through skin [J].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1989, 8(3):
195-210.
[15]P M Birchall, G S Claridge.Augmenting-Reducing of th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as a Function of Changes in Skin Conductance Level [J]. Psychophysiology, 1979, 16(5): 482–490.
[16]Sarah J Banks, Jenny Bellerose, Danielle Douglas,et al.Bilateral Skin Conductance Responses to Emotional Faces [J]. 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and Biofeedback, 2012, 37(3): 145-152.
[17]李盼盼.抑郁個體對情緒聲音的反應偏向[D].重慶:西南大學,2012.
[18],程介士,孫忠漢.電刺激腦干對皮膚電活動的影響[J].生理學報,1966,29(1):26-33.
關鍵詞:學生 藝術素質 音樂
抓好音樂教學,是構建以德育為主導,心理教育為主線,體育為基礎,智育、美育、勞動教育為主體的素質教育體系中不可忽視的一環。人才的藝術素質如何,關系到整個民族的素質。音樂學科是“應試教育”帶來的重災學科。去年秋,我們對1994年錄取南城師范的137名普師新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內容是他們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接受音樂教育的狀況。137名來自六個縣市的100余所中、小學的學生,只有一個人能識譜。調查表明,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城市還是農村,音樂課大多都開了,教材都訂了,師資力量也不是完全空白,但學生在識譜方面卻令人瞠目:農村學生幾乎100%不識譜,縣城中學的也僅占4%。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深思。看來,中小學的音樂課大都是排在課表上,基本不上;教材是放在書包里,基本不用;教學大綱束之高閣,基本不顧;學生成績隨意給分,基本無要求。把這樣素質的學生送到師范,師范的音樂教育雖有一席之地,但面對學生實際水平與大綱嚴重脫節的現狀,音樂教學也只有陷入補課階段,使中師教學又面臨無法達標的局面。這些學生畢業又去教小學……如此惡性循環,何日是了?這種現狀產生的原因主要有:
1.辦學方向偏斜,音樂課時不足。
2.經費本就羞澀,音樂設施更差。
3.教師素質下降,音樂教學舉步維艱。
4.培養步入誤區,整體素質無法提高。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計劃中,對中小學音樂課程的任務作了明確的規定。其間主要學習我國優秀民族音樂作品,接觸了解外國優秀音樂作品,初步掌握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巧,增強對音樂的興趣、愛好,進一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表現和鑒賞力,以及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真正能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就能使音樂教育以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悅性有效地調節學生的心理,使之淡化厭學情緒,激發學習積極性,調動非智力因素,發展身心潛能;還能通過愛國主義歌曲的學習和演唱,加速德育內化過程,這就是寓德于樂。真正能達到這個目標,就能運用音樂教學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啟迪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智力,能引導學生始終在形象的感染中進行抽象的思考;對音樂作品的欣賞不僅提高了感受力、理解力,而且豐富了想象力,這就是寓智于樂。探索音樂與健美相融,把音樂、舞蹈與形體相融,這就是寓體于樂。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思考實施素質教育,正在成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這是改變音樂教育現狀的極好機遇。我們認為:一定要根據《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著力抓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準確把握音樂學科大綱的課程特點
首先,音樂課是一門實踐性、技術性很強的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獲得都需要練習,而且是扎扎實實地練習,才能達到“雙基”要求。根據已經總結的教學經驗和現行音樂教材的特點,要在識譜和聽音兩個環節中,把增強學生信心、提高學生興趣放在重要位置上,把音樂基礎知識、技能和課本歌曲、課外補充歌曲結合起來。九年義務教育音樂教材系統性很強,不僅練習內容和唱歌欣賞有機結合,而且欣賞的曲目到高年級又是主課教材,這種前有孕伏,后有發展的配置,顯示了編寫人員的匠心,千萬不可忽略。
在音樂教學中,許多教師還停留在口口相傳的旋律性教學中,這和世界上許多先進的音樂教學方式相差太遠,如西德的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強調節奏訓練和樂器教育。日本的鈴木教學法,強調欣賞和表現并列的體制等等;從他們的教學方法中,不難看出當代音樂教學正在向著音樂欣賞和節奏第一的方向發展。這些都值得我們研究和采用。音樂欣賞是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記憶和鑒賞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學生間接參與音樂藝術實踐的重要內容。教材好,再配以科學的教法,相得益彰,音樂課就會更受學生歡迎。
二、以改革的精神進行音樂課的基本建設
首先,關于音樂課師資建設問題,音樂課由于歷史的原因,師資力量數量不足,素質不高,更重要的是缺乏可靠的來源。辦法只有鼓勵現有教師隊伍中、有這方面功底、愛好的教師,改行任音樂教師。讓他們一邊教課,一邊進修學習。這就要地縣有關師范、進修學校利用假期進行培訓;師范院校也要盡快加大音樂教師招生的名額。或者在中師招生中,列出專項音樂加試項目,增加分數比值,選擇一部分人才到中師側重培養,成為專任教師。還有一條非常重要,就是現有音樂教師流失嚴重,有的以歌廳唱歌為主業或第二職業,要想辦法使他們安心做好音樂教師。
其次,要把配備音樂設備作為“雙基”驗收的標準,欣賞課必須配備錄音機、磁帶、電視機等,有條件還要配備其它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