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社會科學的重要性范文

        社會科學的重要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會科學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社會科學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 交誼舞選修課 社會適應能力 重要性

        交誼舞既是一種群眾性、自娛性、健身性舞蹈,又是一種藝術性較高、技術性較強的表演性、競技性舞蹈。它兼有文化娛樂的內涵和體育競賽的形式。它不僅讓學生接受音樂、舞蹈的陶冶,給以形體、素質、舞蹈技能和藝術表現力等方面的訓練,同時在儀表、風度、氣質等內在素質方面也得到潛移默化地熏陶。它集藝術、娛樂、健身為一體,對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審美情趣、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健美體態、增進健康都起到良好的作用。它被譽為當今最好的頤養身心的運動和娛樂形式,也是一種終身受益的健身手段。高職院校開展交誼舞選修課,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該課程改造了傳統體育課的教學方法, 使學生產生積極主動的生活態度、人生價值觀,更好的遵守社會規范和準則,從而減緩客觀要求和個體需要的矛盾產生的壓力,進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

        一、高職院校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現狀

        1、當前高職學生存在的問題

        (1)自理能力較差。目前的在校生, 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 從小在父母身邊長大, 家庭長輩們長期的溺愛, 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有強烈的依賴性。

        (2)“自私”心理比較突出。家長的遷就和寵愛,導致學生個性心理畸形發展, 使他們難以適應集體生活, 且部分學生妒忌心理較強, 經常因自身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怨天尤人, 把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全推到對方身上, 容易產生矛盾糾紛。

        (3)自學能力較差,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是學生的天職, 但從現狀看還存在許多問題。部分學生學習方法不正確, 學習效率低, 自學水平有待提高。

        2、高職學生培養現狀

        高職教育旨在為社會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而高職教育的一個盲點是由于過多關注學生專業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 而忽視一些非智力的、非技術性的學生德育方面的培養,而導致學生的個人文化素養不高,缺乏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但從社會和企業的需求來看, 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兩個方面。由于一些高職院校人文教育力度不夠, 導致學生走出校門后,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應變能力等都比較匱乏,同時缺乏自我保護意識,造成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能很好的適應工作環境。

        二、交誼舞選修課對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高職院校不能只把學生培養成“技術人”, 而應該把學生培養成適應職業需要并在職業活動中得到晉升的“職業人”, 更應該把學生培養成能夠適應社會, 改造社會, 并能在社會中得到發展的“社會人”。

        交誼舞選修課程是促使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提高的積極因素,使學生通過鍛煉間接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大學生心理適應能力與情感控制能力,創造良好的交流平臺。通過融入就業理念,以多樣的教學形式使學生的意志品質得到鍛煉,培養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新型人才。交誼舞選修課對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注重環境適應與控制能力的培養

        交誼舞課程的教學過程可以使學生在練習中加強自我認識, 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處理情緒的方式。使得自己的行為與價值保持一致,同時能夠尊重別人的意見、顧及別人的利益。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練習鼓勵學生積極面對各種適應問題,從心理上、思想上幫助學生尋找問題的最佳解決途徑, 規整出現自我認知的偏差和目標迷失,自信心不足等問題,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和現有的資源, 主動培養自己的興趣,激發其潛能。在同學之間建立起平等坦誠的人際交往關系,相互尊重,為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2、以多樣的教學形式強化學生意志品質與創造力的培養

        交誼舞課程中的練習可以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 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競爭精神, 是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 同時,學生隨時會和不同系不同專業的的同學結為組合建立合作關系進行練習, 擴展交往范圍, 體驗助人與被助的快樂。該課程可以拓展學生學習動力與價值,對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

        3、創造交流平臺, 在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社會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運用交誼舞課的特有形式, 啟發和教育學生把學習過程與活動的開展當作鍛煉平臺, 鍛煉學生的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形成獨立選擇、決斷與處理問題的能力, 不斷積累經驗, 挖掘創新。在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能使學生很好發揮各自才能, 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社會適應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交誼舞以促進個體心理健康為目標,強調個人與團體目標的一致。然而影響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地在教學中做出有效的正面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良好的社會價值觀念,充分發揮高校體育在社會適應能力培養中的特殊功效,強調學生個體與社會目標的統一,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參與意識與責任感, 營造積極、健康的學習氛圍,對培養和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實踐性的意義。

        參考文獻:

        第2篇:社會科學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高等教育 哲學社會科學 繁榮 發展

        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對高等教育而言,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它是給高等教育提出的重要歷史任務,因為高等學校是哲學社會科學人才的聚集地,是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集散地,也是哲學社會科學后繼人才的培養地,繁榮哲學社會科學需要高校有所作為;二是高等教育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加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承擔起科教興國的重任,則必須重新定位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并把哲學社會科學融于整個教育體制、體系及教育過程當中。

        從科學本意上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同樣都是探索客觀世界運動規律的科學,不同之處在于自然科學以自然界為研究對象,而哲學社會科學則以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人類的使命是既要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又要認識社會、改造社會;既要探索自然界的運動規律,又要探索人類社會的運動規律。所以,在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過程中既需要自然科學,又需要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兩者共同構成了科學的完整體系,就像鳥之兩翼,折一難飛;車之雙輪,損一難行。只有兩者共同繁榮,科學才能獲得全面發展。

        從本質上說,教育一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科學知識,二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茖W知識包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素質同樣包括自然科學素養和人文素質。這就要求基礎與專業知識的學習必須與價值觀、思維方式和方法的培養同步。沒有人文知識與素養,就難以把握科學發展的前瞻性,更難以準確判斷科學與人類發展的長期關系,換言之,急功近利有可能在短期內造就一批技術操作者,但絕無可能培養一批具有良好素質的專業人才和科學家。

        尤為重要的是,哲學社會科學教育對幫助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意義重大。愛因斯坦曾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能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這就是說,如果高等教育只注重專業教育,忽視哲學社會科學教育,其結果只能是培養出“機器人”或“經濟人”,不可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高校德育工作中經常聽到一句話:有德無才是廢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就是說,作為社會的人,應當德才兼備,僅有合乎社會要求的道德品質而不具備社會需要的才能,或者只具備社會需要的才能,但缺乏做人的基本品質,都不利于社會發展和全面進步,后者對社會還具有造成更大損害的可能。

        因此,加強哲學社會科學教育,通過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培養出既能夠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戰,又具有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高素質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內在要求。

        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為契機,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內涵和層次,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但關鍵的因素還在于人。

        首先,提高認識是前提。無論是高等教育要對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有所作為,還是要通過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前提都在于包括領導者、教育者在內的全社會如何看待哲學社會科學,否則觀念的問題不解決,任何有關哲學社會科學的政策都難免流于形式。因此,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和措施,引導人們從本質上深刻認識哲學社會科學同自然科學一樣,是科學,是客觀真理,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應該有發達的自然科學,也應該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

        其次,領導重視是關鍵。在我國,真正把哲學社會科學置于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過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應當說各級黨委、政府尤其學校各級領導對有關哲學社會科學的政策制定以及觀念與言行在某種意義至關重要。這就要求領導者首先要轉變思想觀念,充分認識哲學社會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要轉變“哲學社會科學不花錢或花很少錢就能辦好”的思想,增加對哲學社會科學的教育經費投入,采取切實措施解決哲學社會科學教學與研究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從政策、法規和組織上保證哲學社會科學教育研究和改革的需要。

        再次,強化教育改革是動力。要通過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使哲學社會科學教育成為課程體系的有機部分。加強哲學社會科學教育,并不是表示輕視科技教育,而是要實現和保持兩者的協調發展。課程體系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是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關鍵。加強哲學社會科學教育必然要改革高校的課程體系。但要防止用形而上學的方式來處理,即簡單地增加選修課程門數和教學時數。這樣無的放矢,只能加重學生的負擔,難以收到好的效果。

        第3篇:社會科學的重要性范文

        1.開展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愛丁堡宣言”明確提出今后的醫學教育不要只滿足培養能夠治療某些疾病的醫生,而是要把醫生訓練成為病人的傾聽者、觀察者、交流伙伴和醫術精湛的醫者。我國教育部在“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中明確指出中醫藥院校的人文、社科及其他自然學科的學術應該高度支持中醫藥學科的發展,要專門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其發展。同時中醫藥院校要制定教學計劃,開設與中醫學學科相關人文社科課程,努力實現各學科交叉融合,促進中醫藥學科的發展。新時期背景下,民族素質、民族的創新能力正日益成為綜合國力強盛的重要標志之一,極大地影響著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高等中醫藥院校負有向社會培養輸送高級醫學人才的重要職責,醫學教育要打破傳統思路,適應新時期下社會對醫學生培養模式需求,將傳統模式變革為以素質教育為重點的現代模式,培養醫學生較深厚的人文素質和較強的創新能力,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2.加強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是適應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

        世界醫學模式正在經歷從生物學傳統模式到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的現代模式的轉變。現代社會醫學模式把人視為生態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并從生物、心理和社會的視角來考察個體的健康狀況。倘若我們只是從人的自然屬性來考察人生病的緣由、發展以及變化狀況,就難以了解掌握病情的動態發展過程。一個優秀的醫生之所以出類拔萃,不僅僅是其醫德高尚、醫術精湛,而且也因為其能從心理、社會、生物等視角來考察分析病人的情況,而這些高素質都需在醫藥院校加以培養。中醫藥發展的終極目標是為人類的健康提供服務,中醫藥學科則是涵蓋了生命科學、生物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心理學和倫理學等的綜合學科,中醫藥院校承載著傳承中醫藥學科技術及中醫藥文化的大任,所以加強中醫藥院校醫學人才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勢在必行。

        3.加強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是中醫藥學科發展的需要

        中醫藥學科深受傳統文化影響,它將治病救人有機結合,德術并重,顯示了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完美結合。自古以來,中醫藥文化就已經融入到社會各階層的生產和生活之中:帝王將相,走卒販奴,皆能知醫識藥,中醫藥文化因此世代傳承,經久不衰。若離開傳統人文科學的熏陶,中醫藥行業人員只是單純學習中醫診斷、方劑、藥性等技術方法,終難成大器。中醫藥學科何去何從,終由何樣的人才來推動所決定。所以,在中醫藥院校加強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不僅僅是著眼于當下中醫藥人才的培養,而是切實關系中醫藥學科未來之走向。

        二、新時期中醫藥院校開展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現狀及原因

        人文社會科學能否借乘時下中醫藥文化振興之東風,主動融入中醫藥院校學科教育,作出更大成績,這才是當下人文社科教育發展的關鍵。目前大部分中醫藥院校都設立了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相關學科,負責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學和研究,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醫學和人文交叉學科建設在不斷發展。但發展的同時,也有一些問題卻不容忽視,不容回避。如,有的中醫藥院校高層管理者對于發展人文社科教育沒有充分重視;中醫藥院校的人文社科教育缺乏特色,趨同發展,流于形式等等。可見,新時期中醫藥院校人文社會科學教育之現狀確有讓人堪憂之處,并且實踐中仍存有諸多制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發展的具體因素。

        1.凸顯中醫藥特色優勢的原則束縛了人文社科教育的發展

        突出中醫藥特色的優勢初衷雖好,但實踐中往往許多中醫藥院校陷入只向中醫學科傾斜教育資源而忽略其他學科發展的窘境中,人文社會科學必然成為營養不良,先天不足的“豆芽”學科。此外,雖然許多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的兩個原則是醫學與人文并重、基礎與臨床結合,但為突出中醫藥特色而增加中醫藥課程的設置比重,導致這些院校人文輕,中醫重;專業課程繁冗,學生不堪重負;人文課程數量有限、質量有待提高。在以往實踐中,大多數中醫藥院校人文社科課程內容缺乏中醫特色、實效性和針對性,也使得人文科學與中醫學實踐脫節,教育效果差強人意。

        2.學科建設中的“為”與“不為”的原則制約著人文社科教育的發展

        中醫藥專業是中醫藥院校的核心專業之一,常被學校當作優勢專業爭取國家和地方資源投入的重量級砝碼,所以進行學科建設時,中醫藥學科建設往往首先得到積極回應,學校常常積極解決諸如人才引進、資金投入、硬件設施配備、圖書設備采購等要求。而人文社會科學則經常屬于“選擇性作為或者零作為”的領域,這些其實極大限制了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發展。

        3.不合理的課程設置制約著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發展

        絕大多數中醫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尚未形成醫學人文社科教育的多級學科體系,很多還只是單純講授思想政治理論,甚而簡單地用政治理論課代替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這往往使得醫學生知識廣度狹小,專業深度不夠,道德意識淡薄,創新精神匱乏。另外教學形式的單一、方法的落后、考核評價體系滯后等因素也極大地影響了人文社科專業教師的積極性、師資穩定以及優秀人才引進,人文社科教育的發展自然很難“更上一層樓”。

        三、新時期中醫藥院校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發展建議

        新時期中醫藥院校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是一個整體系統工程,非朝夕之功,只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敢于實踐,中醫藥院校就有能力為繁榮和發展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做出貢獻。

        1.促使觀念更新,提高對發展人文社會科學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中醫藥院校的管理層應該摒除以下幾種觀念:①發展人文社會科學干擾了中醫藥特色和優勢。②人文社會科學對于培養現代中醫醫藥人才作用不大。③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就是只要把政治理論課上好就行。④人文社會科學應該為中醫藥學科服務,處于從屬地位。中醫藥院校的中醫藥教育,既是傳授醫學知識,又是傳授民族傳統文化知識,既有普通專業的普遍性,又具有自身獨特的人文特征。所以,要把思想意識提升到人才素質的培養上來,要從培養新型的中醫藥人才上看待人文社會科學對中醫藥院校發展的重要意義。

        2.突破建設重點,重視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

        中醫藥院??梢圆扇≈攸c突破,以特色求發展,選擇性地建立一些與中醫藥相關的交叉性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創設較多的綜合性課程,培養學生文學藝術修養,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此外在管理模式建設方面,中醫藥院??蓪θ宋膶W科與中醫藥學科進行整合創新模式管理,并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努力塑造富有中國文化底蘊的現代中醫藥院校的人文精神。

        3.重視校風建設,培養人文社科教育發展的良好氛圍

        加強校風建設,優化校園文化,對于培育中醫藥院校良好的育人環境、提升院校新時期的競爭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從校訓校歌的確定、校園媒體文化的宣傳、人文社科學術講座的舉辦到學校景觀的布局、道路建筑物的命名、寢室教室文化的營造以及學生就餐環境文化的設計等每一個環節,都可以融入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理念。另外,鼓勵廣大教職工利用自身專業人文社科資源對學生進行人文社科教育,使人文社科素質的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工作、實習全面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醫學倫理修養和職業道德素質,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4.改進課程教學,構筑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教學新模式

        新時期中醫藥院校還應該積極在教學形式、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方面有所創新,努力提高人文社科教學質量。

        (1)教學形式注重多元化

        中醫藥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屬于跨領域教學,在教學形式上,可以組建專門教學小組,成員可從各學科專業人才選調,小組成員以協作教學的形式,融合醫學與文、史、哲等學科,展開靈活多樣的教學。譬如老師可以安排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分角色進行情景劇表演;也可以給出課程設置安排,讓學生自行選擇課程、系列講座;還可以采用實踐式教學,使學生通過實地感受中醫藥院校人文教育。

        (2)教學目標注重能力的培養

        中醫院校應該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培養目標。這便要求學生參加工作行醫后不但醫術要精湛,而且道德、意志力、心理素質等也要良好。另外,他們還必須堅持終生學習,使其能夠在工作中正確思辨、有效溝通協作。所以中醫藥院校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協調溝通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目標,對于提升中醫藥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質量也極為重要。

        (3)教學內容注重現實性、系統性和連貫性

        第4篇:社會科學的重要性范文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海良先生曾經說過:“語言學、心理學和統計學是21世紀中國最有發展前途的三大學科”闡述了統計學的重要性,統計學的發展為自然的科學的發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礎。

        1.發展統計學的意義

        統計學的發展空間是是很寬廣的,表現在如下的三個方面:

        首先20 世紀后期,社會科學與統計的學的相互關系日益密切。統計學融入到社會科學的方方面面,太它的推動下形成了很多新興的學科,如人口統計學、歷史統計學、教育統計學、心理統計學、社會統計學等。統計學與人本文由收集整理文社會科學的結合,使得期發展的道路更為的寬廣,對社會科學的蓬勃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又十統計學得到看進一步的完善和提高。而最根本的統計的推動,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大發展將得到更充分的體現。

        第二。二十一世紀是計算普及和飛躍發展的時代。從本質上講,信息經濟不僅取決于信息處理裝置的先進性,更重要的是信息的收集,整理發展不能離開統計學科。因此,在統計學上發揮同樣重要的作用,在支持的信息經濟的發展。

        第三,在中國統計學方面還有著很多色不完善。-事實上,據統計在該統計學在自然科學里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如,化學、物理等等。而且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和社會實學科得到了發展和應用。在國外的很多發達國家統計學科是衡量量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依據,是大學必須開設的重要科目。但是這樣恰恰說明統計學在我國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加強基礎工作,促進發展的統計

        統計學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他的發展奠定了數據基礎。統計學是嚴密,不能出現絲毫錯誤的工作。差之絲毫,拒之千里。它的發展使得數據和收集與分析變的更科學和更嚴謹。和社會科學的方方面面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涵蓋范圍其廣,更容不得這項工作出現任何閃失。

        統計學由四個系統構成。包括數據源子系統,數據處理子系統,數據分析子系統和統計服務子系統。這個體系涵蓋了統計的方方面面。可以說,建立和連接四個子系統,統計結果的準確性和和質量將很大的提升,為統計工作的運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1建立數據源子系統

        精準展開基礎數據的采集工作,開展統計工作,建立一個數據源子系統是現代統計體系中最基礎和最重要的部分。

        2.2建立數據處理子系統

        當收集到的原始數據并數據處理子系統啟動的應用程序和處理功能。要建立前統計局和良好擴展功能,計算機數據處理中心和計算機網絡系統的開發和應用延伸到數據源子系統基層組織和靈魂的子系統,以實現統計數據處理自動化。

        2.3數據分析子系統

        深加工和精加工統計數據,數據分析的基礎上統計優質的服務。能充分反映統計工作水平。因此,必須有一個良好的統計,經濟學,社會學專家參與的研究,計算機輔助分析和人工智能的分析完全集成的。

        2.4二十一世紀是信息的時代。

        統計學的發展是已現代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為依托的。實現網絡運行和管理大型和復雜系統。在統計體系不斷改革的今天。信息技術的運用領域也在不斷的擴大,運用的層次也將不斷的深入。統計鏈將逐漸縮短每個子系統,以達到最佳的運行狀態。整個統計系統的效率可以大大提高,統計工作在社會上的地位和作用變得尤為重要。“

        第5篇:社會科學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理工類高校 人文社科 困境 對策

        新時期高等教育為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面臨著一次綜合性全面的深化改革。人文社會科學繁榮與發展以及國家新型人才儲備庫建設的需要,作為理工類高校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的必不可少的儲備庫,所以大力推行人文社科在理工類高校的發展直接影響到其整體水平與綜合實力,對高校創新能力以及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具有重要影響。

        1 人文社科對理工類高校發展的重大意義

        時代變遷,文化事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得以高度重視。文化建設離不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和支撐。人文社會科學具有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重要功能,是文化發展和經濟社會建設的重要支柱。[1]可見人文社會科學的進步對提升國民整體素質有重要意義。

        1.1有利于促進理工類高校人才全面素質的培養

        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最終目的。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具有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的人才,是具有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的復合型人才。高等教育若要在人才培養中促進人的綜合素質發展的目標,必須和諧并行地實施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加大理工類學生對人文社科知識的教育普及,有利于優化該類學生的知識結構,為學生全面素質培養的實現提供可能。這種文理兼通,全面發展的學生更能適應社會,增強其就能能力。

        1.2有利于優化高等學校的學科結構

        歷史緣由,工業帶動社會生產力的現實形成了我國教育重點建設以理工科為主。在各大高校學科建設上就可以提現,理工類占66%,人文社科類僅占12%,導致高校學科結構出現失衡。所以,在理工類高校發展人文社科,有利于優化了我國高等學校的學科結構,推動了高等教育的均衡發展。

        2 理工類高校人文社科發展的現實困境

        2.1 建設時間短,體系不完善

        縱觀高等教育歷程,理工類院校主要是以發展理工類專業相關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為主,且具備了自由的優勢專業或特色專業,在同類院校中有相應的競爭實力。隨著教育改革的新形勢,高校單學科類型向綜合性大學轉型。促使理工類院校的人文社科專業產生了,這些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建立時間短,人文社科的相關知識教育形式匱乏、教學能力和學術研究與科研能力不強,甚至可以說該類院校的人文社科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學科體系。

        2.2教師水平有限,結構不理想

        在轉型之前,理工類高校中從事人文社會科學教學的教師相對較少,他們主要承擔公共課教學。這些為數不多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人員學科較散,且少有進行科學研究的。轉型之后,仍存在招收的個別新興專業以年輕教師居多,有能力又穩定的教師不愿意來該學科不受重視的院校。教師職稱結構不合理,研究成果較少,無法形成專業的科學的研究團隊,所以該類院校的人文社科難以獲得高層次研究項目的科研經費投入,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2.3 缺少頂層設計和修正,未形成綜合性大學發展戰略

        在理工類高校中其文科發展大多是后續建立的,沒有任何基礎,也沒有任何規劃。很多理工類院校甚至在轉型的過程中高搞不清楚自己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缺少頂層設計和修正。不能清楚描述如何發展人文社科這個新命題,更別談解決好這個問題。[3]在主觀觀念上仍舊是以理工類學科為主導,所有政策和管理都傾向于此類學科,缺少清晰的戰略定位。尚未形成綜合性大學發展戰略。

        3 理工類高校人文社科發展的對策

        3.1科學頂層設計,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理工類高校要充分認識到人文社科類學科發展對自身建設的重要性。為此必須做好科學的頂層設計,調整政策導向,建立適合理工類高校實際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建設成長環境。大力推進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適應人文社會科學的管理體制,加大關注度、投入力度,扶持人文社會科學的建設與發展。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強化人文素質教育類課程建設來實現文理滲透的通識教育,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3.2加大培養人文社科教師的專業化水平的力度

        人文社科教師的專業化水平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與科研水平,也是推動人文社科發展的關鍵。學校作為發展的主體應給予大力的支持,為提高人文社科教師的專業化水平,要充分調動人文社科教師在業務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首先,正確引導教師正確理解教學和科研的互相促進的關系,使教師教學與科研的時間投入合理。其次,校方要為人文社科發展營造良好和諧的學術氛圍,提供有利于科研的學術交流平臺。例如在學校舉辦學術講座、組織相關人員參加高水平學術研討會、設立相應的選修課等等,讓彼此在接觸中得以進步提升。第三,學校應該多渠道培養自己的人文社科學術帶頭人。由這些名師帶頭,幫助、帶動并培養新人,促進學校整體人文社科師資專業化水平的提高。第四,學校設立專項經費,為人文社科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

        理工類高校要適應時代,抓住教育改革和智庫建設的歷史機遇,把握轉型良機,在體制機制上勇于創新,把握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尤其要尊重人文社科的學科特點,營造科學合理的發展環境。將人文社科與理工科資源整合,從頂層設計上有意識地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之路,提高大學的整體水平與綜合實力,培養出全面發展高素質人才,才能為創建創新型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杜玉波. 把握新常態下的高教發展[N].光明日報,2015-03-02(2).

        第6篇:社會科學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范式爭鳴 營銷范式 商品主導邏輯 服務主導邏輯

        引言

        在科學研究中,理論與范式是兩個支撐學科發展的重要支點。理論指用來解釋社會生活特定方面的系統化的關聯性陳述,回答事物之間的因果問題,有助于研究者對其觀察進行系統的解釋。與此相對應,范式是研究者用于指導觀察和理解的模型或框架(艾爾?巴比,2008),是一個學科共同體成員共享的信仰、價值、技術等的集合(Kuhn,1970),是一種人們看待問題的思考模式(黎耀奇,謝禮珊,2013)??偟恼f來,范式提供了視角,理論則在于解釋所看到的東西,理論能夠賦予范式真實感和明確的意義(Scott,2000)。在營銷學領域,學者們在理論問題上給予了極大的重視,研究可謂碩果累累,著作頗豐,如上世紀50年代的營銷組合理論,60年代的4P理論,70年代的STP理論,80年代的關系營銷理論,90年代的體驗營銷理論,2000年的品牌資產理論等等(Kotler et al.,2010),都為營銷理論界和實踐界作出了極大貢獻。反觀,營銷學的范式問題受到的重視并不多,在已有文獻中,甚少關于營銷范式的討論。在為數不多關于營銷范式的研究,也往往只是將范式看作理論的某個視角,如Gummensson(1998,2002)強調的關系營銷范式(relationship marketing paradigm)、Reibstein等人(2009)強調的營銷組合范式(marketing mix paradigm)以及Quinton(2012)論述的社區品牌范式(community brand paradigm)。這就導致范式在營銷研究中往往成為理論的附屬品,范式在科學研究中的價值并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失去了指導研究者對營銷問題進行觀察和理解、從而修正或發現新理論的作用。值得欣慰的是,隨著學科的發展,營銷學者關于“營銷范式”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已有學者嘗試從范式的高度探討營銷問題。如Lusch和Vargo(2004,2008)從范式的高度,對商品主導邏輯與服務主導邏輯進行分析,并借此探討營銷學科的歷史與未來(Lusch and Vargo,2006;Vargo,2008),為同行關于營銷范式的理解提出了具有重要意義的借鑒啟示。

        為了營銷學者對營銷范式問題有一個更深入全面的理解,本文首先會對范式概念進行澄清和界定;然后會對比自然科學的“范式革命”與社會科學的“范式爭鳴”理念;并借用“范式譜”,以營銷學科為例,分析范式對于學科發展的重要性以及范式爭鳴在營銷學科的重要性;最后,對營銷學科的范式發展作出結論與展望。

        范式概念的界定與發展

        早在1962年,科學哲學家Kuhn便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書中提出“范式”這個概念,并認為范式是對學科發展至關重要的核心概念。Kuhn認為,范式包含有兩個核心的思想。第一,范式是一個學術指南,是指導觀察和理解的模型或框架,幫助學術共同體理解事物的發生機制與發展模式。第二,從范式的發展歷程看,不同的范式之間存在著互相更替的關系,范式之間存在著優劣、并且不可兼容。這種互相更替的科學范式革命,是科學發展的根本動力。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說”范式,取代了之前“地心說”范式,有力地打破了長期以來居于宗教統治地位的“地心說”,實現了天文學的根本變革。又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然的“常識性”觀念,提出了“同時的相對性”、“四維時空”、“彎曲時空”等全新的概念,給物理學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從Kuhn的互相更替的科學范式觀點可以看出,學者們在討論范式問題的時候,有可能涉及到兩個不同層面的范式范疇,分別為廣義的范式觀和狹義的范式觀。與廣義的范式不同,狹義的范式只包括研究共同體所共享的具體的研究方法或技術,并不涉及學術共同體的信仰和價值。在Kuhn論述“范式革命”的時候,他采用的是狹義的范式觀,表達了自然科學范式的不可兼容性。由于自然科學的發展不是知識的連續性積累,而是范式的間斷性轉換。當一種范式視角獲得普遍認可時,該范式便進入了“常規科學”狀態(如日心說、相對論已經成為了現在的常規科學)。由于在學科的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反常事例無法用現有范式加以解決,當反常事例累積到一定程度,便會引發科學革命,新范式戰勝舊范式并取得霸權地位(日心說取代地心說),科學研究進入新一輪的常規科學狀態。在這個周而復始的過程中,科學得到了不斷的進步(蔡汀?沙達,2005)。

        社會學家Guba和Lincoln(1994)通過對社會科學發展史的深入研讀指出,基于自然科學的狹義范式觀并不適用于社會科學。他們認為,由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存在著根本的差異,自然科學領域的范式不可兼容性和互相取念在社會科學中并不適用,相對于狹義范式觀,廣義的范式觀可以更好地解釋社會科學的范式革命。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外在于人類社會,而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自身。社會科學是關于人類社會的知識,無法從根本上進行證實或證偽,不同的社會科學知識,并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區別的只是不同理念受到的認可度不一樣。此外,Guba還倡導學者可以回答本體論(ontology)、認識論(epistemology)、方法論(methodology)三個問題去更好地理解社會科學范式的概念。其中,本體論回答被認知的研究對象的性質為何的問題,認識論探討的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間的關系性質為何,方法論論述研究者如何獲取研究對象相關知識。在本體論方面,由于社會科學研究的是人類社會本身,就存在社會是主觀還是客觀的分歧,在認識論方面,韋伯的價值無涉觀點與田野觀察的深入研究對象也各有各的觀點和支持者,在方法論方面,定量方法與定性方法均有大批支持者,在不同問題上也體現出各自的優勢。在社會學科中,不同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產生了不同的研究范式,如自然科學范式、實證主義范式、后實證主義范式、批判理論范式、建構主義范式等。不同的社會科學范式有著與之對應的研究問題和研究前提假設,范式之間并不能相互替代。比如,倡導可以通過不斷的研究可以無窮接近真理的后實證主義范式和以認識事件背后的意義為目的的建構主義范式共同支撐著目前主流的管理學研究,兩個不同范式起到了相輔相成的作用,兩者間并不能相互替代。因此,相對于Kuhn基于自然學科發展史提出的聚焦于技術層面的狹義范式觀,Guba基于社會科學史提出的“三論一體”廣義范式觀更適合社會科學,范式爭鳴理念也比范式革命理念更適用于社會科學。

        下面,將會以營銷學科的范式發展為例,結合營銷發展史,論述范式爭鳴在營銷學科的過程與現狀,以期幫助營銷學者及實踐者對營銷范式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

        營銷范式爭鳴

        為了更好地理解范式爭鳴,本文將會借助社會學家Alexander提出的科學連續譜(continuum)以及陳麗坤倡導的范式連續譜(paradigm continuum)理念進行分析。Alexander(1987)認為,科學思想存在著一個連續譜,該連續譜以先驗的理論為一極端、以經驗的事實為另一極端,兩端之間是一個連續分布的社會科學思想連續譜。在Alexander連續譜基礎上,陳麗坤(2013)提出了范式連續譜的設想,認為使用范式連續譜可以更好地理解社會科學中多范式并存、相互爭鳴的存在狀態。根據范式連續譜的概念,筆者根據現有文獻整理了營銷范式連續譜,如圖1所示。

        根據管理學批判理論,一切管理學科知識是隨著組織及其所處的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發展的,是社會建構的特殊產物(羅珉等,2013),營銷理論與營銷范式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在演變。從圖1可以看出,在前營銷時代(1950年前),還不存在嚴格的營銷范式和營銷理論。在這個時期,營銷的理念主要是來自于早期的經濟學理論和視角(Smith,1776;Marshall,1890;Shaw,1912),以及管理學的產品學派(Copeland,1923)、制度學派(Nystrom,1915;Weld,1916)以及功能學派(Cherington,1920)。營銷學者和營銷經理主要關注的是如何將產品從生產者手中轉移到消費者手中,重點研究如何通過營銷活動或功能來促成交易。上世紀50到60年代,是營銷管理崛起的年代,也是營銷奠定自己學科地位的時間。經典的營銷組合、市場細分以及4P理論等營銷理論都是在這個時期提出的。隨后,在上世紀70到80年代,STP戰略管理、服務營銷、關系營銷、全球營銷等理念都得到了發展。在這四十年里,現代營銷理念慢慢被建立起來,營銷學者和經理認識到營銷應該以消費者為核心導向,價值由市場決定,市場營銷的主要職能是形成讓消費者滿意的決策(Drucker,1954;Mckitterick,1957;Levitt,1960;Kotler,1967;Gronroos,1984;Berry,1983)。在1990年后,隨著體驗營銷、顧客資產、社會責任營銷、價值共創等觀念的提出,營銷理論慢慢進入了新的時代(Kohli and Jaworshi,1990;Nornann and Ramirez,1993;Hunt,2000;Gummesson,2002)。營銷學者在批判舊有框架的基礎上,慢慢建立了新的營銷范式,即認為營銷不僅注重產品交換,更應該關注服務、技術、知識等無形產品的交換。基于有形產品的營銷觀念,不僅不利于對服務作用的理解,甚至還會導致對營銷理念的誤解。在此階段,服務營銷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為了對不同階段的營銷理念進行區分,Vargo和Lusch(2004,2006,2008)提出了商品主導邏輯與服務主導邏輯的概念(由于篇幅的關系,關于服務主導邏輯的具體內容不在此處詳細論述)。他們指出傳統的營銷范式是基于企業利潤最大化原則提出的(Webster,1992),伴隨著關系營銷的日益壯大,關系營銷漸漸成為了營銷的主流范式(Sheth and Parvariyar,2000)。在當今市場競爭中,營銷已經超越了以往基于交易和關系主導的商品主導范式,慢慢發展成為一個連續的社會和經濟過程,一種新的營銷范式―服務主導邏輯―正在形成(Vargo and Lusch,2004)。Lusch和Vargo(2006)認為,由于服務主導邏輯并沒有本身特有的世界觀,服務主導邏輯是一種觀念模式(mindset),該模式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透過社會和經濟交易現象的本質,服務主動邏輯能夠作為前理論(pre-theoretic)和范式層面起作用,目前而言還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范式,但其應該在范式層面(paradigmatic level)進行探討分析。在看待范式這個概念時,Vargo(2008)指出,“范式是十分強大并且富有爭議的,它提供了最基本的模式和理念,幫助我們理解和解釋這個世界。與此同時,它限制了我們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起碼限制了我們從對立范式看待事物的能力”。因此,對于企業管理者和管理研究者而言,如何擺脫傳統的商品主導邏輯范式,從新的視角去看待新的營銷現象,是十分困難的。他總結了三個理解和發展服務主導邏輯范式所面臨的三個挑戰:第一,如何擺脫傳統基于商品主導邏輯范式的影響力,包括使用該范式描述服務主導邏輯的陷阱;第二,需要更寬泛的觀點去理解價值創造的問題;第三,目前大多關于服務主導邏輯的認知,是將其置于商品主導邏輯范式的對面進行理解的,如何脫離已有商品主導邏輯范式的分析框架理解服務主導邏輯是十分困難的。

        本文將會結合營銷實踐和營銷觀念的發展,嘗試對商品主導邏輯范式和服務主導邏輯范式進行區分。Hoseinzadeh等人(2012)指出,傳統的營銷管理學派由經濟學科的生產理念所支配著,早期的營銷學者大力地發展、延伸和批判了該理念(Kotler and Levy,1969;Kotler and Zaltman,1971;Levy and Zultman,1975),這時期的營銷觀念是短期的基于交易關系的營銷理念。隨著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以及消費者的議價能力增強,Kotler和Webster分別提倡營銷界需要一場Kuhn式的范式革命。Kotler(1991)指出,企業必須改變目前的思維,從基于短期目標的交易營銷觀念轉移到基于長期目標的關系營銷觀念,從營銷組合導向轉向關系營銷導向。Webster(1992)借用Grnroos(1991)的“營銷戰略連續統(strategy continuum)”的概念強調了這種從交易觀念到關系觀念的轉變正在發生著,他進一步指出,在關系營銷階段,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交互質量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逐漸取代產品質量,成為主導消費者評價的因素。Lusch等人(2007)進一步對營銷理念的演進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劃分,并提出了“To Market-Market To-Market With”營銷發展范式。在To Market階段(1950年以前),企業的營銷重點在于發現市場,主要解決產品、市場結構和市場功能的問題;在Market To階段(1950-2000),企業開始重視市場管理,強調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營銷策略,致力于發現消費者的潛在價值和開發最佳的營銷組合;在Market With階段(2010以后),是價值共創階段,此階段強調了價值是由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創造的,消費者作為操作性資源在使用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中獲得價值。然而,Lusch和Vargo(2006)更傾向于將To Market和Market To作為商品主導邏輯范式下的兩個流派,并將Market To中的關系營銷觀念作為商品主導邏輯向服務主導邏輯轉變的過渡概念。

        目前而言,對服務主導邏輯的認識,大多是將其放在商品主導邏輯的對立面進行深化理解的,這就不可避免的陷入了Vargo(2008)提出的第三個挑戰,“如何脫離已有商品主導邏輯范式的分析框架理解服務主導邏輯”。也是由于這個原因,服務主導邏輯尚未形成自己獨特的世界觀(Vargo and Lusch,2006,2008),還不是嚴格意義上成熟的范式。正如Guba所說,所有成熟的范式都不是一時一日的靈光閃現,而必須經過有志同道合的一大批學者前赴后繼,不斷地完善該范式的基本假設、理論、價值、技術等,并最終形成一個學術共同體,形成一種人們看待問題的特殊思考模式,培養出共同的世界觀,塑造獨特的本體論、認識論以及方法論,至此,范式便被最終確立。

        因此,服務主導邏輯范式的進一步確立,需要營銷學者們給予更多的關注,共同努力,不斷發展和完善該范式,為營銷研究和營銷實踐提供更有意義的分析框架。

        為了對營銷范式有一個更深入系統的分析,本文借鑒Guba的“三論一體”理念,從基本觀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四個方面對商品主導邏輯和服務主導邏輯進行對比分析。如表1所示,商品主導邏輯強調的是產品的交換價值,其本體論認為人們交換的對象是商品、交換價值是商業活動的基礎,認識論強調價值是由企業創造的、產品為人們提供價值;與之相對應,服務主導邏輯強調的是使用價值,本體論認為人們交換的對象是專業技能所帶來的利益或服務、使用價值才是商業活動的基礎,認識論強調了價值是由生產者與消費者共同創造的、企業只是價值的主張者、產品只是價值的媒介。

        結論與展望

        與自然科學不同,對于社會科學,理論范式只有是否受歡迎的程度,很少會被完全拋棄,社會科學范式沒有對錯之分(Guba,1990)。理論范式之間并沒有論出高下低劣,新范式對舊范式的替換是暫時的、相對的,范式間的爭鳴激發了社會科學理論的豐富發展,推動了社會科學的蓬勃發展。如圖1所示,商品主導邏輯和服務主導邏輯并沒有明確的劃分,兩者之間有著明顯的重疊部分,比如關系營銷、體驗營銷。

        事實上,服務主導邏輯范式的建立,并不是要取代商品主導邏輯范式。即便在未來服務主導邏輯范式完全建立起來,商品主導邏輯范式也不會被完全拋棄。兩種不同范式有著不同的研究視角和研究對象,他們解決的問題不一樣,有著不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營銷研究的發展。正如關系營銷的建立,并沒有取代傳統的交易營銷,客戶關系管理的使用,并沒有使得傳統的4P營銷組合被完全拋棄。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和營銷環境的變遷,商品主導邏輯會日漸式微,服務主導邏輯會日益強大,但是,商品主導邏輯必然會在營銷發展史上留下璀璨的研究成果,服務主導邏輯也必定最終會慢慢退出歷史的舞臺,在將來也必定有新的營銷范式出現并且主導學術界。營銷范式爭鳴是科學不斷發展所必要面臨的陣痛,是營銷研究和實踐必不可少的元素。

        對于營銷學科,范式爭鳴有助于學者們更好地看待人類商業社會的營銷事件,能夠有效地開發新的理論。在服務主導邏輯范式提出來之后,學術界已經利用該視角進行了許多深入的研究,并且得到了一些有意義的新理論。比如Micheal(2008)等人指出,服務主導邏輯的提出,為學者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寶貴的理論視角。他們在服務主導邏輯范式視角下,對傳統的創新文獻進行一個重新審視和評價,提出了不連續創新(discontinuous innovation)概念。

        基于傳統的商品主導邏輯范式的創新理論,都是強調企業通過不間斷的創新活動,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產品或服務,如可口可樂、本田汽車、大不列顛航空等知名企業。然而,傳統的不間斷創新觀點,難以回答谷歌、蘋果、宜家等新興公司的創新問題。這些公司的創新,往往不是由企業,而是由顧客所驅動的,通過消費者的參與、互動進行的創新活動。這種不連續創新既改變顧客和企業在價值創造中的角色,也改變了資源在企業創新中所發揮的作用。他們的研究豐富了已有關于創新的研究,為學者們提出了一個嶄新的創新研究視角。

        總的來說,在目前階段,正如服務主導邏輯的提出者Vargo和Lusch(2004)指出,服務主導邏輯并不是一個理論,因為它沒有回答事物的因果關系的問題,服務主導邏輯不是一個完備的范式,因為它依然沒有自己完善的世界觀依舊缺乏系統完備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但是,隨著學者們的不斷努力,服務主導邏輯范式正在形成,擁護該范式的共同體成員所共享的信仰、價值、技術等正在逐漸豐富和完善。服務主導邏輯范式在未來必定能夠有效推動營銷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更好地指導營銷學者觀察和理解的模型或框架,為營銷學術界和實踐界輸出源源不斷的知識。

        參考文獻:

        1.艾爾?巴比,邱澤奇(譯).社會研究方法[M].華夏出版社,2008

        2.Kuhn T.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70

        3.黎耀奇,謝禮珊.社會網絡分析在組織管理研究中的應用與展望[J].管理學報,2013,10(1)

        4.Scott J.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Handbook[M].2nd ed.Newbury Park,CA:Sage,2000

        5.Kotler, Kartajaya,Setiawan.Marketing 3.0: From products to customers to the human spirit [M].Wiley Press,2010

        6.Gummesson E.Implementation requires a relationship marketing paradigm [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8,26(3)

        7.Gummesson E.Relationship marketing in the new economy[J].Journal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2002,1(1)

        8.Reibstein D J,Day G,Wind J.Guest editorial:is marketing academia losing its way?[J]. Journal of Marketing,2009,73(4)

        9.Quinton S.The community brand paradigm:A response to brand management's dilemma in the digital era [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2012

        10.Vargo S L,Lusch R F.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2004

        11.Lusch R F,Vargo S L,Wessels G.Toward a conceptual foundation for service science: Contributions from service-dominant logic[J].IBM Systems Journal,2008,47(1)

        12.Lusch R F,Vargo S L.Service-dominant logic:reactions,reflections and refinements[J]. Marketing theory,2006,6(3)

        13.Vargo S L,Maglio P P,Akaka M A.On value and value co-creation:A 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 logic perspective [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8,6(3)

        14.蔡汀?沙達,金吾倫(譯).庫恩與科學戰[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5.Guba E G,Lincoln Y 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J].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1994,2

        16.Alexander J C.Twenty Lectures:Sociolog.Theory Since World War II[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7

        17.陳麗坤.“范式爭鳴”在旅游研究中的應用-以 “本真性” 旅游研究為例[J].旅游學刊,2013,28(1)

        18.羅珉,甘元霞.管理學批判理論述[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3,35(1)

        19.Smith A.An inquiry into the wealth of nations[M].Strahan and Cadell,London,1776

        20.Marshall A, Marshall A, Marshall A, et al. Principles of economics:an introductory volume [M]. MacMillan, London,1890

        21.Shaw A W.Some problems in market distribution[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12,26(4)

        22.Copeland M T.The relation of consumers:Buying habits to marketing method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23.1

        23.Nystrom,P.The Economics of Retailing[M].New York:Ronald,1915

        24.Weld,Louis DH.The Marketing of Farm Products[M].New York:Macmillan,1916

        25.Cherington,PT.The Elements of Marketing[M].New York:Macmillan,1920

        26.Drucker P.F.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M].New York:Harper & Row,1954

        27.McKitterick,J. B.What Is the Mar-keting Management Concept?in Bass,F.(Eds),The frontiers of marketing thought and science [M],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Chicago,1957

        28.Levitt,T.Marketing Myopia.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60.38

        29.Kotler,P.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67

        30.Grnroos C.A Service Quality Model and its Marketing Implica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84,18(4)

        31.Berry L L.Relationship marketing[C].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1983

        32.Kohli A K,Jaworski B J.Market orientation:the construct,research propositions,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0

        33.Normann R,Ramirez R.Designing interactive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71(4)

        34.Hunt S D,Lambe C J.Marketing’s contribution to business strategy: market orientation,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nd resourceadvantage the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0,2(1)

        35.Gummesson E.Practical value of adequate marketing management theory[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2,36(3)

        36.Webster Jr F E.The changing role of marketing in the corporation[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2

        37.Parvatiyar A,Sheth J N.The domain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 [J]. Handbook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2000.3

        38.Hoseinzadeh A,Hooshmand M,Ghasemi A.Discourse Analysis Approach;A Framework for Determining The Paradigm Shift in Marketing[J].Journal of Management Research,2012.4(3)

        39.Kotler P, Levy S J.Broadening the concept of marketing[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69

        40.Kotler P,Zaltman G.Social marketing:an approach to planned social change[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71

        41.Levy S J,Zaltman G.Marketing,society,and conflict[M].Prentice-Hall,1975

        42.Kotler,Philip.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 and Control[M],7th ed.,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London,1991

        43.Grnroos C.The marketing strategy continuum:towards a marketing concept for the 1990s [J].Management decision,1991.29(1)

        44.Lusch R F, Vargo S L, O’Brien M. 2007. Competing through service: Insights from service-dominant logic[J].Journal of retailing,2007.83(1)

        45.Guba E.The paradigm dialog[M].Beverly Hills,CA:Sage,1990

        46.Michel S,Brown S W,Gallan A S.An expanded and strategic view of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s:deploying a service-dominant logic[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8,36(1)

        47.argo S L. On a theory of markets and marketing:from positively normative to normatively positive[J].Australasian Marketing Journal,2007,5(1)

        第7篇:社會科學的重要性范文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與發展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專家學者可以為地方政府提供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研究方案,并直接影響地方經濟發展方向;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研究能為地方區域發展和文化建設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人文精神支撐和思想文化保障;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承擔著“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資政育人、服務社會”等方面重要職責,為黨和政府宣傳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撐。高校就必須要以強烈的服務意識強化哲學社會科學自我發展能力。充分發揮優勢,主動加強橫向合作,通過提供決策咨詢服務、智力支持和承擔研究課題等,積極服務社會,爭取社會資源,不斷提高對策應用研究的水平。

        發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勢,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服務社會是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使命,也是高等學校的基本功能。高校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主力軍,據統計,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2/3以上在高校,每年約80%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產自高校,高校科研為社會發展服務,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必須充分發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科優勢,面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發揮學科優勢,打造智庫品牌。武漢大學充分發揮自身在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的學科優勢,面向國家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重點需求問題、重大規劃項目尋求校部合作的戰略支點,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打造“珞珈智庫”品牌。武漢大學湖北發展問題研究中心通過整合校內外資源,以研究湖北發展重大問題為導向,以課題為紐帶,通過以重大項目引導研究、以綜合領域集結隊伍,聯合湖北省有關部門和單位共同開展開放式、針對性研究工作,使之逐步建設成為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智庫。中心成立以來,受湖北省委宣傳部委托,牽頭組織了“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研制”等多項重大課題的研究。

        (二)聚焦重大問題,構建創新平臺。武漢大學在與國家有關部委合作過程中加大對校部共建研究平臺建設的支持力度,積極與國家部委、省市等有關部門共建科研合作機構,切實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學校先后與外交部共建武漢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與國家質檢總局共建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與文化部共建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等校部共建機構,于2012年在外交部、水利部、國家海洋局、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共同組建了“國家領土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瞄準國家捍衛領土、保障和拓展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急需開展研究。

        (三)整合交叉學科,形成整體優勢。武漢大學積極參與地方重大基地建設,采取有效措施集成各方力量和資源,匯聚不同領域的專家和學者,開展跨學科的原創性研究,以發揮整體學科和科研優勢。湖北省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科技考古研究中心集成考古、歷史、法學、經濟、測繪、水利等領域的學科優勢,主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湖北庫區考古發掘工作。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與武漢市政府聯合建立長江文明研究院,組織跨學科研究的開放式研究平臺,并聯合舉辦“長江文明國際論壇”等活動,搭建民間國際流域文明對話平臺,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四)發揮人才優勢,全面深入合作。武漢大學具有良好的服務社會的學術傳統,大批優秀學者自覺將學術研究與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早在1983年,李崇淮教授率先提出武漢市“兩通起飛”戰略構想。近年來,學校又涌現出一大批各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將學術研究工作與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思想庫智囊團作用,積極資政議政。資深教授馮天瑜先生從長時段、中時段、短時段和大空間四個維度,探討了湖北作為中部支點大省的歷史文化依據,建議將申報“江漢之光―中華楚文明”世界文化遺產作為荊州“壯腰工程”的戰略支點、策劃實施一批具有湖北特色和比較優勢的重大文化工程項目,進一步把鄂西圈做大做實做強。

        (五)轉化服務意識,提升服務水平。武漢大學人文社科研究積極鼓勵學者的社會服務意識,在校部共建機構中實行“共同建設、實體架構、開放管理、專兼結合”的運行機制,優化機構運行的制度環境,引導學者走出校門參與社會服務。質量戰略發展研究院與湖北省林業廳交流磋商,完成了“武漢大學國家(湖北)生態環境質量研究中心籌建方案”。并積極籌建“中國質檢大講堂”,深入各地城鄉開展質量調查工作,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質量信息。在全國陸續建立“宏觀質量觀測與創新基地”,現已同新鄉、佛山、遂寧、建德、許昌、新疆6地簽署協議。該院和深度網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打造的中國首個質量安全網絡信息預警平臺“深度網”正式上線。其研制開發了“質量安全網絡信息監測與預警平臺”,獲得了3項軟件著作權證書。

        探索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新方式

        新的歷史時期賦予人文社會科學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新的內涵,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迎來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發展黃金期,在理論創新、研究方法創新的基礎上,發展方式創新是探索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服務地方經濟的重要途徑。

        (一)加強社科基礎研究,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哲學社會科學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他能促進人們對環境、文化與歷史背景的了解。加強理論基礎研究和中國國學教育研究,為地方文化基礎大眾化建設服務。教育部在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大眾化、普及化中,通過編寫理論學習讀物,“請大學者寫小書,把大道理通俗化”,傳播宣傳黨和國家的發展理論,復旦大學俞吾金教授主編的《理論新視野叢書》便是其中創新范例。

        另外以講座、演講方式參與地方經濟服務,鼓勵學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學識就社會熱點問題參與討論,為公眾提供一種思考的向度、一種文化引導。武漢大學讓一流的學者活躍在普及工作第一線,長期堅持與公眾面對面暢談、舉辦專題講座,弘揚優秀傳統,法學專家累計為中央、部委以及省、市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群眾作法制報告逾千場;數百位各有所長的學者走進小區、走進群眾,開展社科普及系列活動。

        (二)發揮高校綜合優勢,思想引領社會發展。 高校是社會的思想庫, 高校引領服務社會除了靠人才和成果外,還有思想,尤其是原創的思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圍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入實踐,深入基層,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運用自己的知識才干和科研成果,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復旦發展研究院已連續多年出版《中國發展報告》(藍皮書),對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國際關系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建議,屬國內首創,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充分發揮了綜合性大學思想庫與智囊團的作用。武漢大學積極實施“珞珈智庫”計劃,面向國家和社會的重大問題,集聚先進研究方法,匯聚優秀人才,逐步建成獨立于政府咨詢機構之外的“外腦”,從而服務決策、謀劃戰略,引導思潮、影響社會,創新機制、培養人才,生產思想、創立學派。

        (三)創新科研機制,構建服務生態系統。推動科研組織機制的創新,進一步發揮以服務社會為導向的研究院、研究基地和研究中心等公共學術平臺的作用。加強文科科研溝通和服務社會的機制。大學一方面需要建立起面向社會的對外聯系和對外溝通體制,另一方面還應加強對國家和地區發展重大需求的發現體制,通過發現需求和社會對接。機制創新形式有以下幾方面:

        1、共建科研機構,實現深度對接。研究機構代表學校的科研特色和學科優勢,在追求理論深度和解決現實問題中發揮重大作用。高校建立省部共建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校企共建研究機構,不斷創新相關體制與機制建設,優化機構運行的制度環境。

        2、構建戰略聯盟,以開展科研合作互聘專家。以科研方式聯合培養研究型人員,開展深度科研合作學術交流,定期舉辦“講壇”、“論壇”等形式開展學術交流,走出去、請進來,開展官學合作、校際合作和校企合作等多種合作戰略。

        3、高校智能植入,以學??蒲墟I入地方發展。以學校推薦或個人自發形式與企業開展聯系和合作,以開展合作研究,為地方政府、企業提供管理知識或業務知識培訓,或作為專家學者參與政府企業資政議事,如資政顧問、營銷顧問、法律顧問、戰略顧問等。

        4、投身社會實踐,轉化研究成果為現實生產力。科研成果轉化是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表現形式,一方面,高校要努力做好“資政”工作,充分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將更多的研究成果轉化為黨和政府的科學決策。另一方面,要把社科科研成果與地方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推動優秀研究成果及時走向社會,走進工廠企業,走進田間地頭,形成生產力,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第8篇:社會科學的重要性范文

        一、引言

        對于學術研究而言,如何在發展的同時與其他交融學科共同獲得進步,是學術開放性的重要特征之一。學科之間能夠得到發展,其本質是因為學科間的互溶性。即學科的對話促進了學術研究的共同進步。對于科學的發展歷程而言,學科間互融的部分往往是新興理論所成長和發展的沃土。而新興學科如何能夠獲得新發展呢?去舊存新、兼容并蓄的“拿來主義”無疑是一種有效方法。[1]對于國際關系學來講,它能快速地發展并在近年內于學術交流平臺上獲得重要地位,與它擅長與諸學科間進行互相借鑒是分不開的。正是因為對歷史學、傳統政治學甚至經濟學、物理學的充分借鑒,國際關系學才能得到快速的發展。

        而目前,國際關系學的發展雖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它的理論性研究卻也進入了新的瓶頸階段,自國際關系學中最重要的建構主義被提出后,令人遺憾的是本該在此基礎上蓬勃發展的國際關系學卻再未提出任何新的創新性理論。而理論研究的缺乏也使得國際關系學被迫進入了蟄伏期。故而,針對國際關系學的瓶頸現象,如何進一步強化國際學的發展就成為了其中的關鍵。故而,學界現在也開始就理論層次上的一些重要問題展開了新的反思。例如:何為國際關系學?它的影響是什么?又該如何在研究中體現出國際關系學的科學性?等等。諸如此類的一系列問題,其實就是國際關系學獲得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基礎。

        在知識的發展過程中,科學認識是以哲學為研究的一種群體,它著重探究了科學理論發展的合理之處,通過探求科學發展的合理方法,從而解決科學和非科學之間的界限。同時,正是由于科學哲學與當前國際間所可能面對的各種問題具有一致性,所以近年來許多研究國際關系的學者也開始重視科學哲學的重要性,從而進一步研究科學哲學與國際關系學間內在的聯系。因此,筆者認為,如果要探討科學哲學對國際關系學的重要意義,那么應該從三個方面著手展開:首先是要理清科學哲學在國際關系學的發展過程中究竟占據著一個怎樣的位置,弄清兩者之間的關系條目比較有利于梳理科學哲學和國際關系學的內在進程。其次,要理清科學哲學對國際關系學在發展中所可以起到的作用??茖W哲學是一門能夠為國際關系學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建設性思想的學科,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認識到科學哲學對國際關系學的作用,理順作用并加以利用,對我們而言,還是有著很長的路要走。最后,要弄清科學哲學在國際關系學中是否適用,并不是所有跨學科間的聯系都會對本學科發展起到全然積極的影響,弄懂科學哲學的適用范疇,也有利于國際關系學的進一步強化和發展。

        二、 科學哲學的應用

        所謂科學哲學,其最早被古希臘人所提出,經過長期的演變過程從而形成了今天的模樣。對于科學哲學而言,它著重于強調知識的起源作用,對知識的合理性與客觀性進行評判,同時,對知識的局限、作用等諸多方面也做出相應的評價。但隨著社會的進展,科學哲學的應用范疇也開始越來越廣泛,故而,隨著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哲學已不僅僅作為一種單純的研究知識起源的存在,反之,它成為了一種哲學研究的新的中心問題,并且開始對其他學科的發展起到一個引領性的,新型方法論的指導。

        通過科學知識來對認識論進行系統的分析過程,這種行為很早就已經有哲學家提出并進行闡釋,著名哲學家培根、笛卡爾和康德等人都曾從科學知識的角度入手,從而研究認知論可行性的問題。[2]也正是經過漫長的科學哲學思想的發展,科學哲學也開始慢慢成長為一門獨立的、可以單獨作為研究的新型學科。到了19世紀的中期,科學哲學進入了研究的頂峰時期,在這一時期內獨具慧識且富有影響力的著作紛紛涌現,科學哲學的探究也進入了史無前例的激烈討論時期。也正是由于科學哲學在19世紀的蓬勃發展,在現代社會,科學哲學也已經成為了一門具有自己的獨特影響力的學科,它的發展對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學科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也由于它獨特的方法論的體現,對其他學科發展的優勢也越來越明顯地體現了出來。

        對于科學哲學而言,它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研究知識的形成架構,從而進一步解析知識的起源和合理的發展過程,因為它能夠對其他學科提出方法論的指導,所以,科學哲學在學科構建發展的過程中,主導性的作用是我們無法否認的。同時,伴隨著社會科學進一步的發展訴求,科學哲學的作用也引起了廣泛的重視,至現在已經衍生成了社會科學的分支。

        經濟學在科學的發展中素來有著“硬科學”的美譽,它對科學哲學的重視起步很早,也正是由于科學哲學對它發揮出的許多作用,才進一步導致了經濟學在自身學科領域的飛速發展和進步。

        在這些例子的基礎上,國際關系學作為一門新出現不久的學科,就更應該加大對科學哲學的借鑒和利用,從而促進自身的發展。而事實上,由于科學哲學的介入,國際關系學的發展也確實出現了新的活力。以著名國際關系學家沃爾茲為例,他能夠在國際關系學方面取得長足進展,構架出現實主義的大體架構,就與他對科學哲學的重視是分不開的。[3]正是由于他對科學哲學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才最終在此基礎上將科學哲學和國際關系學融合,得出了新的建設性理論。沃爾茲強調:無論是構建主義還是其他理論,都需要從科學哲學中吸收養分,從而才能得到發展和進步。同時他還認為:由于理論是由科學哲學創造性構建而成的,所以,如果我們不能深入研究科學哲學,從而抓住科學哲學的基本理論特征,那么就無法形成高度的理論性的意識,從而使研究獲得新的發展路徑。

        通過沃爾茲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科學哲學在促進國際關系學發展的過程中其所起到的作用實在是無比巨大。對于研究者而言,在學科發展的初期過程中,研究者需要將學科任務形成一個完整的架構,這一過程是無比關鍵的,因為它的創造力決定了今后的研究思想是否會被局限,又將走向何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科初期,由于國際關系學的發展還有著許多不完善,所以科學哲學的作用得不到很大的體現。但到了后來,科學哲學卻開始嶄露頭角。總體來說,它在國際關系學中的地位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即邏輯實證主義開始階段,該階段處在國際關系學發展初期,主要即是為國際關系學得到證明,在這一階段,邏輯實證主義發揮的作用巨大,而科學哲學也是由此進入了大家的視野。第二階段則是多元競爭的時代,從20世紀80年代后,國際關系學開始出現競爭態勢,在這場競爭中,其主要焦點就是國際關系學能否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有許多學者認為,由于國際關系學并沒有脫離人文學科的基本屬性,故而并不應當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存在,而此時,科學革命和常規科學這幾個關鍵詞,卻為國際關系學的獨立發展提供了辯護的關鍵詞,也正是由于科學革命的進行,國際關系學才慢慢脫離了人文社會科學范疇的掌控,慢慢演化成了一門獨立的新型學科。最后,是第三階段,第三階段則是方法論間的爭端,在國際關系學的體系已初步完善后,科學實在論和后實證主義的差別引起了方法論之間的主要爭端,對于此時的國際關系學而言,如何定義它的深度已經成為了此時爭論的重點。[4]至此,也由于有關國際關系學方法論的問題開始出現,科學哲學正式作為一種要素進入了國際關系學之中,由此衍生了國際關系學方法論爭論的問題。

        三、 科學哲學的應用前景

        了解了科學哲學在國際關系學中的發展歷程,在現階段,我們首先應該確定的是;如何才能保證科學哲學在國際關系學中的重要作用得以發揮。想使這個問題得到解決,那么我們必須從國際關系學的方法論入手,在認識論層面來解答科學哲學的作用。[5]因為科學哲學和自然科學間互為前提關系,所以如果想要考證出科學哲學對社會科學的關系,就必須清晰地界定出科學哲學的適用性。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不同之處在于;它們研究的是兩類完全不同的事實,自然科學以自然事實為基準,而社會科學則以社會事實為研究對象,又由于社會事實是以人為行為對象進而所實踐得出的,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頗為主觀的一面。

        而針對社會事實與自然事實之間的界定,學界對社會科學的定義也開始逐漸分為兩派,一派以詮釋學派的思想為主,其中尤以狄爾泰為之中的代表者,而另一派則代表了實證主義的思路,他們以涂爾干為代表,認為社會事實雖然具備著主觀性,但是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社會的既定發展過程卻是自主存在并且不以人類的改變為轉移的,故而,我們完全可以拋卻認為社會事實主觀性妨礙學界進行研究的觀念,或者說,即便它具有主觀性,但是這一主觀性卻并沒有妨礙到客觀規律的發展,事物的因果關系仍然存在于社會的發展進程當中。

        實證主義和詮釋學派的區別在于:詮釋學派認為社會事實具有極大的主觀性,主體和客體間互相依存而存在,故而它認為應該堅持住社會事實發展的獨特過程,不以其他的變化為轉移;而實證主義則認為,社會科學雖然具有客觀獨立性,但它與自然科學間依然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故而,這一學派強調社會科學的中立價值,認為它的發展應該和自然科學的發展一起進步、共同發展。

        從社會科學出現到現在,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后,學術界對社會科學卻始終都無法形成一個固定的理論,對于詮釋學派中的支持者來講,有許多科學家甚至認為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比,可以說永遠也無法進化到后者的標準。著名哲學家內格爾曾經非常明確地指出:即便社會研究的方面也已經形成了相當完善的研究體系,但是這些研究體系無論是在研究范圍還是在研究對象上,與自然科學間依舊不具備相等的能力。

        但實證主義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間存在著統一的特點,雖然他們在研究范圍、對象、價值取向等諸多方面都有著非常大的不同,但是科學的研究方法與規則卻仍然不失有著一致性,所以,自然現象也好,社會現象也罷,兩者之間固有的因果聯系都是無法革除的。

        也正是在實證主義的保持和發展下,結構現實主義的科學正確性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實證主義的分析首先進入的是經濟領域,也正是因為這些思想的進入,經濟領域也涌現了很多有建設性的研究成果,同時,經濟上的成果也從另一角度上帶動了政治的發展,使得當時的國際政治格局出現了新的氣象。這也使得新生的國際關系學的地位得到了穩固的發展,有關國際關系理論的研究甚至開始借鑒自然科學領域的科研成果,從而,國際關系學的進程迅速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的科學研究成果。

        故而,由此我們可以得知,社會科學的特性其實并不會影響科學哲學方面的發展,而對于科學哲學而言,因為它的新型指導方法論的出現,它在國際關系學的發展過程中也具備著相當良好的前景。可以說,目前的學界已經基本認可了科學哲學的方法論研究過程和它對其他學科的指導作用,在學界開始紛紛將科學哲學的引領性效果付諸實踐的今天,科學哲學作用的進一步發展似乎已為時不遠。

        但是,科學哲學的發展并不意味著它在應用中已經實現了零問題的共識。事實上,有關科學哲學的爭議一直存在,爭議的焦點也在于:對科學理論的歸納整理究竟應該走向何方??茖W理論事實上是一種系統化理論的集合體,也只有對研究領域等諸方面進行適時的轉向,使得科學哲學的發展過程、結果、評價標準等都得到了清晰的界定,才能真正地梳理出國際關系史發展的來源和轉變。對于現在的階段而言,科學研究的綱領性條目雖然算不得完全完善,但是它在學科發展史上的地位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其中卻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在現階段,因為學科發展史存在著不同階段的差異,科學哲學的研究綱領不可能在每一個階段都有著適用于社會發展的因素,面對發展的差異性,我們應當怎樣處理科學哲學作用在國際關系學中的關系?同時,于國際關系學發展的評估過程而言,它的理論評估標準又應當作何解釋?關于這幾點疑問,學界到目前為止都沒有能得出一個合理的解答,但對于國際關系學史的發展而言,只有當學界能夠充分解答出這幾點疑問的時候,國際關系學的發展才能真正做到更上一層樓,同時,也只有理順了科學哲學和國際關系學中的聯系因果,才能真正發揮科學哲學在國際關系學中的重要作用。

        第9篇:社會科學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理工類、??祁愒盒?;外語專業;創新思路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1-0107-02

        一、引言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為配合我國企業擴大進出口貿易,以及走出去,向海外投資興業的戰略,國內興起開設外語專業熱,很多院校紛紛組建了外語專業。特別是國家一帶一路宏偉戰略提出后,益發促使各類院校提升對外語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傳統上以文科為主的院校和文理綜合的院校開設外語專業早,積淀厚重、經驗豐富,人才培養模式自成體系。而且畢業生眾多,分布在國內各行各業,對母校擴大影響,提升競爭力無形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因此,即便新增設的語種也能夠以較快的速度發展起來??傮w上看,近年來新開設外語專業的院校多為理工類院校、??祁愒盒?。雖然不乏辦學效果較好的院校,但是大部分院校由于之前沒有開設文科專業的經驗和與之相適應的校內文化,辦學理念整體上偏重理工類專業和??祁悓I,思維框架和思維慣性作用強大,盡管開設了外語專業,卻無法擺脫原有窠臼和重理輕文觀念的束縛,以致辦學效果不明顯,在外語人才培養的競爭中處于劣勢。

        二、理工類、專科類院校開設外語專業的現狀分析

        1.利用原有公共外語教師甚至外事辦公室的翻譯人員,轉變身份,開辦專業。對于此類院校來說,公共外語和專業外語沒有不同,都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開設外語專業的目的只是為了擴大學校影響力和招生范圍,投機性強,沒有全面綜合長遠的考慮,即使有政策傾斜也是暫時性或一時性的,導致后續支持乏力。

        2.花費重金,四處延聘教師,草草組成一個教學團隊,直接學習和引進老牌外語專業的辦學理念以及成型的辦學方式,有的院校甚至付出極大代價直接整體引進教學團隊。對于此類院校來說,外語專業全國都一樣,開設外語專業的目的只是解決有無問題,點綴意義大于實際意義,加之辦學資金充沛,沒有必要考慮與本校辦學特點和特色相適應的問題,簡單嫁接即可。

        3.受其他院校和社會輿論導向影響,勉力投入資金和力量組建外語專業。之后的專業建設,基本按照開設理工類專業的理念和方法。由于此類院校理工科在國內具有一定地位,往往要求外語專業教師迅速提升科研能力和科研影響力,以符合學校地位和社會聲譽。校內考核晉級模式完全等同于理工類專業,導致外語專業開設后,教師精力發生偏移,梯隊建設緩慢,人才培養處于弱化狀態。

        4.師資建設可謂不惜重金,也重視人才培養方案的文理結合,但是手段過于簡單生硬。此類院校確實有辦好文科專業,走建設綜合大學道路的初衷,然而由于沒有開設外語專業的經驗和積累,聘請來的高水平師資又不了解如何進行文理融合,或直接讓外語專業的學生學習理工類的專業課程,或將理工類課程簡單植入外語專業的課程之中,或使用外語版的理工類教材進行教學,結果由于師資、生源等問題的影響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以上所舉情況可能不太全面,也存在兼有的情況,但基本可以認為是理工類、??祁愒盒5耐庹Z專業辦學現狀。同時因為外語專業開設院校的快速增加,導致同類同質的外語專業畢業生大量增加,個別語種的培養能力遠遠超出社會需求,客觀造成近年來新設外語專業的理工類院校與培養外語人才的一些老牌院校實際上處于競爭態勢??梢哉f是外語人才培養領域的產能過剩,如果沒有創新思路,不僅對社會資源是極大的浪費,造成院校之間的無序競爭,影響到外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和薪酬,也給外語專業的長遠發展帶來消極一面。

        三、破局關鍵在于打牢基礎走創新之路

        探究上述問題的解決之道,是外語教育工作者的應盡義務,也屬于院校高層進行頂層設計時需要考慮的范圍。從各種角度看,理工類、??祁愒盒U{整思路、改變傳統外語人才培養理念,走創新之路才有前途。知易行難,提出的解決方法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無法得知是否有效,僅供同行參考。

        1.頂層設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理工類、??祁愒盒1仨毝苏龑Υ庹Z專業的態度,正本清源。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必須符合客觀的發展規律。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雖然殊途同歸,交叉之處甚多,但畢竟在細微之處存在著差異。無視這種差異的存在,顯然對社會科學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外語專業屬于社會科學范疇,同樣有其辦學規律。以理工類、專科類專業的辦學規律覆蓋或者無視外語專業應有的辦學規律,顯然是不負責任的做法。把外語專業作為社會科學中的一個領域加以尊重,嚴格按照規律辦事,是辦好外語專業的首要態度。

        2.需要調整對待文理融合的觀念和方式,不能認為外語專業的復合型人才等同于1+X的簡單模式。不僅外語專業有其自身人才培養模式,所以專業都有符合其自身發展規律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很多院校外語專業辦學存在將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簡單理解為1+1=2或1+2=3的傾向。1+什么,如何+,是一個非常復雜繁瑣的問題。就像兩個人關系再好,依然是不同的兩個人一樣。使外語專業與本校的理工特色、??铺厣嘟Y合,從而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避免同質競爭的出發點無疑是符合邏輯的思路。而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卻是極其艱辛的,需要大量的前期工作和鋪墊以及具體實踐。

        3.不能拘泥于外語專業的外在形式,完全按照老牌院校的外語專業進行拷貝。老牌院校的外語專業經過長期發展和積累,已經形成一套符合自身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簡單套用不一定會有好的效果。理工類、??祁愒盒]有必要為了辦外語專業而辦外語專業,完全可以建立一種靈活的教學模式,按需培養。目前,對日軟件外包在大連一帶發展的很好,長期大量需要能編程會日語的人才。有的院校便直接在本校軟件學院建立日語教研室,根據軟件學院的人才培養需要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日語教學,取得了很不錯的效果。

        4.重視教材建設。教材建設無疑對任何專業都具有現實意義?,F今互聯網+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信息量爆發式增長。有人認為教材信息更新慢,不如直接從網上獲取的信息更具有時效性。然而如果不在大量信息中擷取出真實的、系統的、具有邏輯關系的內容,毫無疑問會在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那么什么是符合上述要求的信息呢?無書本怎么知道是否符合上述要求的信息呢?這就需要教材建設,也是教材建設的意義所在。畢竟萬變不離其宗,所以教材建設的重要性反而更大了。動員外語教師與其他專業教師合作,編寫出適合本校特色外語人才培養的教材,其重要性無論評價都不為過。

        5.推進分類管理制度。由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存在一定差異,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的大發展,自然科學很多門類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社會科學。社會科學本身需要歷時性研究和共時性研究相結合,沒有一定時間的積累,很難產生成果。因此理工類、??祁愒盒i_辦外語專業時,必須考慮到社會科學的這種特點。如果盲目追求文科專業產出科研成果和提高科研能力的速度,無疑揠苗助長,對外語專業教師的成長不利,學生培養不利,從而對外語專業的長遠發展不利。在這一點上,不宜采取大鍋飯、一刀切的做法,采取分類管理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解決方式。

        6.積極開展對外聯絡,重視與國外大學進行合作培養。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我國前往西方發達國家留學的人員數量難以統一。對于外語人才培養來講,送出國門是比較便捷易行的方式。在本校培養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利用國外合作院校的師資和環境培養外語人才。目前國內比較流行的做法是3+1或2+2模式。語言能力在對象語環境下經過高強度訓練,短期內大幅度提高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半年后語言能力達到要求,便可以要求學生選修合作院校的部分專業課程,從而快速具備相應專業的基礎知識。當然這種做法有時會受到學生家庭經濟能力的制約,畢竟發達國家的生活費用和學費都是不小的開支,以我國現有的經濟水平很難實現全員留學。目前比較容易實現的國家有俄羅斯、韓國等較高或中低發展水平國家。

        7.根據自身能力和特點開設語種專業,不宜盲目求多求大。現在對我國企業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建設比較具有現實意義的語種,主要是英語、日語、法語、西班牙、阿拉伯語、俄語、朝鮮語等語種。理工類、??祁愒盒8鶕陨硖厣珜m棸l展其中一兩個語種比較合適,不宜貪多求大。一些院校為了彰顯自身實力,短期內開設眾多語種,精力分散,不僅師資難以保證,而且培養水平也難以達到要求?;蛘唛_設產能已經過剩的語種專業,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培養出的外語人才無法與老牌專業競爭。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 | 日韩精品福利片午夜免费观看 | 午夜福利免费区在线观看手机 | 最新国产精品拍自在线观看 | 五月天中文字幕色逼网 | 精品日韩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