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沙塵暴的危害范文

        沙塵暴的危害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沙塵暴的危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沙塵暴的危害范文

        關鍵詞

        沙塵暴 形成機理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3.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1)10-0014-02

        近幾年來,我國北方地區頻繁出現沙塵天氣,引起了全國各界的廣泛關注。其時間之早,頻率之高,范圍之廣,強度之大,為歷史同期所罕見,給我國北方地區的交通運輸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沙塵暴是一種風與沙相互作用的災害性天氣現象,它與地球溫室效應、厄爾尼諾現象、森林銳減、植被破壞、物種滅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沙塵暴作為一種高強度的風沙災害,并不是所有有風的地方都能發生,只有那些氣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區才有可能發生沙塵暴。在我國西北地區,森林覆蓋率本來就不高,掠奪性的破壞行為更加劇了這一地區的沙塵暴危害,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風卷起形成沙塵暴,甚至強沙塵暴。

        一、沙塵暴的形成機理

        沙塵暴的形成是由于特定的區域地表沙塵被大風劇烈運動帶起造成的。從自然因素角度考慮,其起源是地表干旱,土壤質地穩定性差,抗蝕力小和風力吹揚;從人為角度看,人類不合理的運動促使了沙塵暴的形成。兩者互為因果、互相制約、互相影響。

        (一) 自然因素

        一是沙源的存在。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下,我國北方地區干旱和暖冬現象日益加劇,加之不合理的人為活動干擾造成了大面積的植被破壞,加劇了土地沙化。沙塵暴途經地帶沙質土壤比例相當高,大面積的沙化土地當春季回暖解凍,狂風驟起時,的干燥的疏松沙土極易被強風卷起,為沙塵暴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沙源。

        二是干旱、降水少是沙塵暴形成的基本條件。干燥少雨是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的氣候特征。在干旱缺水條件下,土壤顆粒間失去了相互作用力,植被生長所需的水分無法得到供應,并且無法建造防風固沙的植被體系。因此,可以說沙塵暴在干旱、半干旱區域是客觀存在的一種自然現象。

        三是大風是形成沙塵暴的動力因子。近年來我國北方地區冬春季的溫差增大,強冷空氣活動頻繁,使大風頻發,為沙化土地的展開和沙塵暴的形成提供了動力條件。不同地表的沙塵顆粒具有不同的起動風速,土壤顆粒愈粗,起動風速愈大。流動沙丘在風速達到5m/s時起沙,沙礫壁為11-17m/s才能起沙揚塵,其輸沙量隨風速增加。

        (二) 人類活動

        我國北方地區發生的沙塵暴,因自然條件引起的往往規模較小,速度較慢,程度較低,并且容易得到自然恢復,人為因素才是沙漠化過程中最為活躍和主要的因素。因此,沙塵暴天氣與其說是天災,倒不如說是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和行為惹出的禍害。

        一是對生態系統的破壞。一旦植被破壞,必然造成沙丘活化,古沙翻新,地表風蝕沙化,從而使沙化土地面積擴大。在冬春兩季,退化草地、沙化土地地表,沙化物質豐富,成為沙塵暴重要的物源區。

        二是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我國是水資源貧乏的國家,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再加上水資源在時間、空間上的分布不均,導致一些地區嚴重缺水。為解決用水困難,打井汲取地下水的情況愈來愈嚴重,有些地段的地下水埋深已經低于植物根系分布深度,結果造成了植被枯死,原來被這些植被固定的沙質地表失去了植被的保護,一遇到大風極易起沙揚塵。

        綜上所述,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是導致沙塵暴多發性主要原因。如黑河下游的額濟納綠洲區,曾在漢、唐、元初建立的約3.07萬hm2農耕面積現僅存0.3~0.6萬hm2左右,其余全演化為沙漠?;哪恋赜譃樯硥m暴提供了足夠的沙源,這就是導致沙塵暴多發性的原因。

        沙塵暴特別是強沙塵暴給國民經濟建設,人民生活和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損失,我國每年因沙漠化、沙塵暴造成的直接損失達500多億元。沙塵暴的主要危害如下:

        1.生態環境惡化。出現沙塵暴天氣時狂風裹著沙石,浮塵到處彌漫,凡是經過地區空氣混沌,嗆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數增加。

        2.交通安全受到威脅。沙塵暴對交通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一是能見度降低影響行車和飛機起降;二是沙塵掩埋路基,阻礙交通。

        3.生產生活受到影響。沙塵暴的發生大大增加了大氣固態污染物的濃度,給起源地、周邊地區以及下風地區的大氣環境、土壤、農業生產等造成了長期的、潛在的危害。特別是農作物賴以生存的微薄的表土被刮走后,貧瘠的土地將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產量。

        二、沙塵暴的防治措施

        目前中央已經提出了要退耕還林、退耕還草,把根本不適合耕種的土地還原成林地,把已被破壞的環境恢復成原有的平衡狀態,把部分農業人口轉化成護林、護草、植樹造林、放牧及第三產業工人,這些措施為防治沙塵暴提供了基本前提。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防治沙塵暴的產生及產生的危害。

        1.科研先行

        目前人類還無法控制大氣環流和氣候的冷暖變化,也不可能改變地表的物質組成和根除沙塵源地(特別是沙漠)。因此,沙塵暴在很長時間內仍將存在。現在國家已組織力量進行調查研究,要搞清沙塵暴的源地、沙塵粒度、沙塵與風速的關系、出現的頻率、波及的范圍等,進行全面的調查研究,就可以使沙塵暴所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因此組織多學科力量,加強沙塵暴的科學研究,進一步掌握沙塵暴的發生機制和規律,減輕沙塵暴帶來的損失。

        2.加強沙塵暴的監測和預警系統的建設

        沙塵暴災害,正象我國沿海的臺風一樣,雖然不能消滅它,但可以設法減輕其危害。自從2000年來沙塵暴爆發以來,在國家的支持下,氣象局已建立了沙塵暴天氣預防系統,國家林業局也在其管轄范圍內――中國林業科學院建立荒漠化的監測系統,這些檢測系統不僅提高沙塵暴的天氣預報水平,而且能夠提高沙塵暴災害的預報水平。

        3.加強林地建設

        修建防護林帶,可以降低風速,根系還可以固沙、保水,這是一項帶有根本性的措施。育草防沙,盡可能的增加地表植被覆蓋度,消減直接的沙源,以減少沙塵暴的發生頻率、強度和影響范圍。工程防沙,如黏土固沙、化學方法固沙,減輕沙塵暴的危害,防止土地沙化的進一步擴展,盡可能減少沙塵源地。改良傳統的耕作方法,實施免耕法即在秋過冬,春天采用聯合作業法,一次性完成破茬、旋耕、入生態保護系統。除此,還應提高冬春季農田的覆蓋率,發展陽光大棚溫室等高科技農業。

        4.合理調控利用水資源

        合理調控水資源,利用經濟杠桿,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重視并合理利用生態用水,大力加強國際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及設施,改漫灌為滲灌、微灌、滴灌、噴灌等,普及科學用水及灌溉方式,加強環境治理,并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實行依法保護與恢復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的進一步擴展,盡可能減少沙源地。

        5.加強水土保持工作

        第2篇:沙塵暴的危害范文

        北方今年首場沙塵來襲

        中央氣象臺3月2日18時沙塵預報:受冷空氣大風影響,預計2日20時至3日20時,新疆南疆盆地南部、青海柴達木盆地、甘肅西部、內蒙古西部、寧夏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將有揚沙或浮塵天氣,其中內蒙古西北部局地有沙塵暴。3日夜間至4日中午,內蒙古中部、陜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先后有揚沙或浮塵天氣。進入3月,陽光帶來持續晴暖天氣,京城已是滿滿的“初春”既視感。今天白天京城最高氣溫預計12℃,明天最高氣溫將達到13℃。未來幾天,京城天氣繼續保持晴好格局,氣溫一路向暖,預計到10日(下周四)最高氣溫可達18℃,真是溫暖如春!、

        沙塵暴的形成原因

        1、自然條件:有利于產生大風或強風的天氣形勢,有利的沙、塵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氣不穩定條件是沙塵暴或強沙塵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強

        2、物理因素:在極有利的大尺度環境、高空干冷急流和強垂直風速、風向切變及熱力不穩定層結條件下,引起鋒區附近中小尺度系統生成、發展,加劇了鋒區前后的氣壓、溫度梯度,形成了鋒區前后的巨大壓溫梯度。在動量下傳和梯度偏差風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層風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塵,形成沙塵暴或強沙塵暴天氣。

        3、環境因素:在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專家的努力下,一項為探討沙塵物質的啟動、傳輸機理而專門設立的沙塵暴風洞模擬實驗順利完成。

        沙塵暴的防護措施

        可以戴上護目鏡,這樣可以防止沙塵飛入眼中,可以讓我們保持更好的視野,不必擔心被風沙迷眼。還需要戴上口罩,這樣保證自己的呼吸過程中,避免吸入粉塵,口罩可以很好的過濾粉塵。還需要戴上帽子,戴上帽子后,可以防止沙塵落在頭發上面,避免我們頭發當天就得清洗的麻煩。通過實驗,專家們發現,土壤風蝕是沙塵暴發生發展的首要環節。風是土壤最直接的動力,其中氣流性質、風速大小、土壤風蝕過程中風力作用的相關條件等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土壤含水量也是影響土壤風蝕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項實驗還證明,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塵暴的有效方法之一。

        沙塵暴的危害有哪些

        1、環境污染:出現沙塵暴天氣時狂風裹的沙石、浮塵到處彌漫,凡是經過地區空氣渾濁,嗆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數增加。如1993年5月5日發生在金昌市的強沙塵暴天氣,監測到的室外空氣含塵量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內為80毫米/立方厘米,超過國家規定的生活區內空氣含塵量標準的40倍。

        2、生產生活受影響:沙塵暴天氣攜帶的大量沙塵蔽日遮光,天氣陰沉,造成太陽輻射減少,幾小時到十幾個小時惡劣的能見度,容易使人心情沉悶,工作學習效率降低。輕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腸胃疾病,嚴重時將導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農田沃土、種子和幼苗。

        第3篇:沙塵暴的危害范文

        [關鍵字] 沙塵暴 成因 沙塵暴監測 沙塵暴預警

        [中圖分類號] P412.4 [文獻碼] C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1-170-1

        0前言

        沙塵暴是世界性的災害問題,近年來我國北方出現了連續的大范圍沙塵暴,給人們的經濟、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甚至造成人員的傷亡,沙塵暴多發的華北地區沙塵直接影響到北京、天津等重要城市,使得沙塵暴逐漸成為人民關注的焦點之一[1],為了對沙塵暴進行有效的防治,對沙塵暴進行準確的監測及預警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沙塵暴的成因,闡述了目前沙塵暴監測及預警的方法,期望對我國沙塵暴的監測預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1 沙塵暴的成因

        沙塵暴是指大量的沙塵物質被強風吹到空中,而使得空氣水平能見度顯著降低的風沙天氣現象。根據相關研究成果認為,形成沙塵暴的條件主要有三點[2]:1)大風,這是沙塵暴形成的動力。一般認為,沙塵暴是強風作用下的產物,同時其發生頻率及強度也與降雨有一定的關系;2)不穩定的空氣狀態,這決定了不同地區的熱力條件,從沙塵暴發生的時段來看,主要產生在一天中溫度較高的午后至傍晚階段,從而證明了大氣的不穩定狀態對于沙塵暴產生的重要性;3)地面賦存的組成物質,沙塵暴的組成物質主要為細沙顆粒,隨著我國環境的不斷惡化,為沙塵暴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

        2 沙塵暴的監測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先進的技術已經開始應用于沙塵暴的監測當中,尤其是衛星遙感技術對于沙塵暴的大范圍、多時相監測成為了可能,目前,沙塵暴的監測主要有地面監測和遙感監測兩種方式。

        2.1地面監測。目前我國對于沙塵暴的監測主要通過氣象臺站進行的定時觀測,觀測資料主要包括氣象要素和能見度兩種,為了提高對監測精度,相繼建立專門的集中觀測站點和長期觀測站點,其中,集中觀測主要包括沙塵光學厚度測定、能見度觀測等,長期監測主要包括自動氣象站氣象要素觀測、土壤信息觀測等[3]。

        地面調查屬于地面監測的一部分,詳細的地面調查是了解沙塵暴危害情況的主要手段,其內容主要包括沙塵暴的影響范圍、持續時間、災區面積、災區的人員及財產損失情況以及災后采取的補救措施。

        地面監測能夠第一時間獲得沙塵暴的實測資料,通過長期有效的觀測能夠積累大量的數據,對于沙塵暴的定性分析及預測具有重要的意義,但該方法受監測站布設的影響較大,在我國的西北地區,沙塵暴形成的地段一般在人煙稀少的沙漠地區,監測站點很少,使得很多數據無法搜集。

        2.2遙感監測。自從1960年美國第一顆氣象衛星上天以來,遙感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遙感技術可以有效的彌補自然條件惡劣、測站稀少的地區的沙塵暴的監測,同時地面監測難以找出沙塵暴發生的源頭及移動線路,而遙感法能夠克服這一缺點,是地面監測技術的有效補充。

        目前,氣象衛星數據是沙塵暴遙感監測的主要數據源,包括美國產的NOAA/AVHRR、Terra/MODIS、GMS/VISSR數據和我國自行研制的FY-1CD氣象衛星數據源,其空間分辨率從250m~5000m,光譜范圍覆蓋可見光、近紅外和紅外,隨著美國新一代地球觀測衛星EOS-AM的發射,其可以通過光譜數據融合技術,形成更為精確和直觀的沙塵暴監測圖像以及分析信息,將沙塵暴的監測提升了一個層次。

        遙感監測主要通過對氣象衛星的多通道技術將沙塵暴信息提取出來,其監測內容主要包括:沙塵暴的空間分布范圍及影響區域進行識別、定位;對沙塵運移的路徑和運移的規律進行動態監測;對沙塵信息進行定量提?。粚ι硥m暴產生的大氣及下墊面等背景狀況進行監測。

        3 沙塵暴的預警

        沙塵暴監測的主要目的就是對可能影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沙塵暴進行預警,通過提前預警而采取有效地措施進行防控,從而有效的降低沙塵暴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沙塵暴的預警過程要通過沙塵天氣的劃分、沙塵暴形成機制、沙塵暴發生區域劃分、沙塵暴數據庫建立、提取預報因子、構建預報模型幾個步驟進行預警:(1)沙塵天氣。中國氣象局相關部門將沙塵天氣分為浮塵、揚沙、沙塵暴三類,其過程分為四類,是指浮塵天氣過程、揚沙天氣過程、沙塵暴天氣過程以及強沙塵暴天氣過程。(2)沙塵暴的分類模式。我國北方地區沙塵暴類型主要有三種類型,即西北云帶型、北方云帶型和西方云帶型,其形成的天氣機制有以下幾個方面:1)明顯冷鋒云帶產生,前邊界模糊,后邊界較為整齊,根據冷空氣移動的路徑不同,其鋒面云帶的走向也有一定的區別;2)在500hpa關鍵區有低壓槽發展,跨度大,且有24小時負變高和冷溫度中心與之配合;3)地面關鍵區有冷鋒過境,鋒前后高壓之間形成明顯的氣壓梯度;4)沙塵暴爆發前期,形成上冷下暖的強烈熱力對流不穩定大氣層結,沙塵暴形成。(3)將影響沙塵暴的天氣系統和云帶主要集中點劃分為若干關鍵區域,站點選擇應分布均勻,具有良好的代表性。(4)沙塵暴數據庫。根據不同地區的眾多沙塵暴研究成果和相關的經驗,建立較為客觀定量具有一定普適性的分類規則和預報規則,形成沙塵暴預警數據庫,主要包括預報因子和預報規則,能夠客觀的反應沙塵暴形成的天氣條件。(5)預報因子。預報因子主要包括云頂亮溫,500hpa產生的高度、溫度以及露點,24小時的變高、變溫,海平面氣壓、3小時變壓以及24小時變壓,溫度露點差以及風向風速。通過這些因子能夠大致定量分析出沙塵暴的產生時間。(6)構建預報模型。預報模型中不僅包括實施的監測資料,同時也應該包括歷史上曾經觀測到的沙塵暴資料。根據之前的分類及判斷方法,對沙塵暴的發生進行預測。

        第4篇:沙塵暴的危害范文

        假如我能變成水,就要做出很多對人類有益的事情:我會到沙漠里將一場大雨,讓沙漠變成一片綠洲;我回到廣闊的田野里播撒甘霖,讓萬物呈現出勃勃生機;我會把干涸的河流小溪注滿,讓它們重返往日的活力,讓小魚小蝦盡情暢游嬉戲。我會讓環境更加清新;讓鮮花更加美麗;讓禾苗茁長成長;讓樹木沐浴甘露。我回去撲滅危害人類的大火;湮滅危害人類的病毒;蕩條所有污染了的環境;凈化人間污濁的空氣

        ??!我終于變成水了:

        我來到了云南,灑下了一場救命的大雨,人們喝上了干凈清爽的泉水,萬物都蘇醒了,恢復了原來的生機。

        “不好,沙塵暴來了!”只見它狂風大作,黃沙滿天,直攪得天昏地暗。“沙塵暴,你也太囂張了,我饒不了你!”我大吼一聲,向沙塵暴沖去。我把水變成傾盆暴雨,奮力灑向沙塵暴,沙塵暴叫嚷著向我撲來,我急忙把水變成一把銀光閃閃的利劍,向沙塵暴攔腰砍去,只聽一聲慘叫,沙塵暴被殺的丟盔棄甲,狼狽不堪。經過一番激烈的搏斗,沙塵暴終于敗下陣來,逃的無影無蹤了。此時此刻,我也累得筋疲力盡了,我猛地睜開眼睛,天剛蒙蒙亮——原來是個夢??!

        第5篇:沙塵暴的危害范文

        ――編者

        時間:1998年4月15日至16日。事件:沙塵暴。

        橫掃面積:內蒙古自北向南至大半個中國。

        4月16日上午,南京天氣格外的好,微風徐徐,陽光和煦。我去南京中山植物園采訪。中午時分,大風漸起,沙塵滾滾,藍天漸漸變成了鉛灰色,原本明媚的太陽雖還掛在中天,卻慘淡無光。我頂風吃力地往回趕,雙眼被塵沙打得幾乎睜不開。記者的職業本能使我努力睜眼觀察四周,這時,只見空中彌漫著灰蒙蒙的沙土,顯得混沌一片,行人頭發上沾滿了塵土。人們紛紛掩鼻而行,雙眼被迷者甚眾,不少人不斷地“呸呸”向外吐著嘴里磣牙的砂粒;行駛或停泊的車輛上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垢,商店的柜臺上鋪上了一層沙土……

        南京作為受影響的地區之一,當時的能見度由1400多米急劇下降至700米左右,風沙滿天,給人們的生活和健康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在這場罕見的沙塵暴過去之后。我就這次沙塵暴侵害的范圍、程度。產生的原因,以及對人們健康造成的影響等問題分別采訪了有關專家。

        南京環境保護局局長孫永深:4月15日至16日,我國自北向南刮了一場大風。大風挾裹著漫天的沙土,遮天蔽日,千里奔襲,一路浩浩蕩蕩橫掃了大半個中國。

        4月14日夜至15日,中西部的阿拉善盟出現9~10級大風,大量沙塵隨風而至。該盟的額濟納旗,阿拉善右旗、左旗和盟府所在地巴彥浩特以及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能見度僅100米,給該地區農牧業生產和電訊、公路交通等帶來較為嚴重的損失,給人們的生活也帶來很大的影響。

        4月15日中午,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刮起了9--10級大風,開始有風無沙,到下午四五點鐘。沙塵開始侵襲該城。到傍晚,空氣中彌漫著紅褐色的沙塵,能見度不到10米。昏天黑地,街上行駛的車輛必須開啟大燈。寧夏大范圍內均受到沙塵暴影響,人們苦不堪言。

        4月16日清晨,被狂風攪擾了一夜難以入夢的濟南人一睜開眼,就驚奇地發現窗外不是春光明媚而是一片昏黃,整座城市籠罩在黃色的沙塵中,據環保部門監測,該地區空氣中黃色懸浮顆粒物濃度是國家規定三級標準的9倍多,呈嚴重污染狀態。

        4月16日凌晨,開春后第一場雷雨攜風帶土,在1個小時內將一層薄薄的泥漿灑遍京城。清晨出門的北京人驚訝地發現,道路、房屋和停在戶外的汽車、自行車,以及剛剛泛出嫩綠的樹木枝葉上,均蒙上了一層沙土。這一天,由于這場泥雨的覆蓋,古城北京顯得很臟,放眼望去,雨水的清洗不僅沒能清潔環境。反而成了污染環境的源頭。麻煩最大的是汽車駕駛員,幾乎所有的車輛均涂滿了黃泥斑點,全城到處可見正在費力擦洗車輛的司機們。

        還有蘭州、武漢、上?!覈鞅?、華北、華東、中南地區,先后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沙塵暴的襲擊。

        江蘇省氣象臺總工程師方乾:從氣象衛星云圖上看,遭受沙塵侵襲的大部分地區,除少數有雷陣雨等過程性天氣外,絕大多數城市上空晴朗無云,但卻都顯現出陰霾昏暗性天氣。4月14日至16日,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在自西北向東南移動的過程中,伴隨著大風將內蒙古和黃土高原解凍后的、沒有植被覆蓋的地表中的沙土帶到高空,影響到千里之外的長江中下游地區。

        南京環境監測中心站高級工程師林漪:據我站提供的數據表明,從15日中午12時起,南京地區空氣總懸浮顆粒物濃度持續上升,下午16時,濃度從1.239毫克/標準立方米上升至2.795毫克/標準立方米,分別比正常時段高出3.7和9.5倍,高于1.0毫克/標準立方米的重度污染狀況持續了近30個小時。如果以全國統一的空氣質量指數計算,我市這一天的空氣質量指數超過500,達到極限值,呈重度污染狀態,大大超過日常指數在100左右的指標。由此可見,這場沙塵暴范圍之廣,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在我國實屬罕見。

        江蘇省環境保護局副局長趙銓:全球有4個沙塵暴區。我國屬于中亞沙塵暴區的一部分。有歷史記錄的500年來,沙塵暴從16世紀開始逐漸增多,本世紀中期,沙塵暴次數大幅度增加,50年代每隔7--8年發生1次,70年代每隔4--5年發生1次,到90年代幾乎年年都發生,并且影響范圍越來越大,危害越來越嚴重,原因與我國生態環境的逐漸惡化有關。我國國土荒漠化是沙塵暴暴發的根本原因。此次沙塵暴的發生和肆虐,與我國西北地區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有著直接的關聯。進入90年代,由于毀林開荒和草原的過度放牧,植被和水土保持逐年銳減,荒漠化面積每年要增加2 400平方公里,現已累計達到83.7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8.7%。缺少植被保護的地表,一遇干旱大風天氣,沙塵暴自然就產生了。

        造成本次沙塵暴的罪魁禍首雖是千里之外的西北荒漠,但作為人類自身,我們似乎有很多需要自警和反省的地方。人類和自然本是相互依存的統一體,但人類的過度開發、無限制地索取,勢必會造成統一體的失衡和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終人類會品嘗到大自然帶來的惡果。所以,植樹造林,保護環境,是我們每個公民的責任,是人類功在千秋的大事。

        南京鼓樓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耿志明:沙塵屬于顆粒狀污染物,按粒徑的大小可分為降塵和飄塵。前者粒徑大于10微米,靠自重能自然降落,后者的粒徑小于10微米,粒小體輕,長期在大氣中飄浮蓄集,并被人體吸入而影響健康。

        第6篇:沙塵暴的危害范文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monitoring data of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air automatic station, the dust particles carried by northern sandstorm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air pollu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in spring, and the dust weather tends to decrease year by year.

        關鍵詞: 沙塵天氣;監測數據;空氣質量

        Key words: dust weather;monitoring data;air quality

        中圖分類號:P425.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2-0082-02

        0 引言

        沙塵天氣是沙塵暴、揚沙和浮塵天氣的統稱,它是一種由大風將地面沙塵吹(卷)起、或被高空氣流帶到下游地區而造成的一種大氣混濁現象。根據能見度和風速可分為浮塵、揚沙、沙塵暴、強沙塵暴、特強沙塵暴五個等級。能見度≦1000m的沙塵天氣就是沙塵暴。沙塵微粒的啟動,即起沙,是沙塵暴發生發展的首要環節,也是關鍵環節。地表能否起沙,近地面沙塵濃度及其輸送特征如何,決定了沙塵暴能否形成。江蘇省沙塵天氣多發生在春季,利用衛星遙感數據、氣象觀測資料和我省環境空氣自動站的監測數據表明春季中國北方的沙塵暴所含的沙塵粒子在冷空氣的引導下可能進入江蘇,對環境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將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1 北方沙塵天氣影響我省的空氣質量分析案例

        2010年江蘇省經歷了一次明顯的沙塵天氣,據分析沙塵推進方向基本是從江蘇西北部到東南方向擴展蔓延。從圖中很明顯看出沙塵天氣影響江蘇各市依次由北方地區擴展到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以致覆蓋整個江蘇的過程。受沙塵天氣影響,我省空氣質量顯著下降,可吸入顆粒物小時濃度值迅速上升到0.40mg/m3至0.99mg/m3之間。

        3月19日至3月22日江蘇主要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變化圖見圖1。

        從圖1可看出沙塵推進方向基本是從江蘇西北部到東南方向蔓延(峰值依次從徐州,連云港,淮安,南京,蘇州顯示),沙塵天氣影響到各區域時,其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基本穩定在較高的位置,隨時間的推移其影響逐漸減弱,或受到氣象因素的影響,如降雨、大風等,其可吸入顆粒物濃度也隨之變小,最后達到穩定。

        2 沙塵天氣監測技術

        沙塵暴的收集主要分為地面和空中收集,主要運用沙塵暴衛星遙感監測技術和沙塵暴激光雷達遙感監測技術。

        2.1 地面觀測:在沙塵暴源地區和主要移動路徑上,在現有選擇固定站點進行監測;現有氣象觀測網中,選擇一些進行激光雷達觀測;利用地面多波段太陽光度計開展大氣光學厚度和譜分別觀測;近地層氣溶膠觀測網;大氣理化特性監測等觀測方法。

        2.2 衛星觀測:開展衛星遙感與常規大氣探測的綜合分析,獲取沙塵天氣起沙揚沙輸送過程中高分辨率的大氣動力結構信息;利用衛星遙感獲取沙塵災害發生幾起移動的前兆性強信號;獲取沙塵暴源區及輸送路徑上的沙塵物理化學特性信息;衛星-地基氣溶膠輻射性綜合觀測網。空中通過衛星遙感監測,主要拍攝衛星云圖,監測沙塵源地及移動路徑。我國主要利用靜止氣象衛星紅外通道遙感監測中國沙塵暴。

        2.3 激光雷達觀測:國外對沙塵暴的研究從20世紀三十年代就開始了,從沙塵暴的時空分布、成因、結構、監測和防治對策等方面建立激光雷達監測網絡,用于實施監測和預報沙塵活動情況。激光雷達是一種新型的地基或空基大氣遙感儀器,其具有探測距離大、精度高與可連續觀測等優點,在觀測研究大氣垂直分布情況等方面具有廣泛應用。圖2顯示了2010年3月19日至2010年3月22日通過激光雷達觀測沙塵影響空氣質量變化的過程,從而可以看出沙塵運動軌跡。

        從大氣環流形勢和沙塵軌跡進行分析看出沙塵暴天氣受蒙古國及內蒙古中西部影響顯著,所處的中緯度是盛行西風的地帶,也是極鋒活躍的地帶,在冬春季節易有大風天氣出現。由于內蒙古大部地區干燥少雨,植被稀疏,地表,一旦有大風,極易形成沙塵天氣。內蒙古地區沙塵天氣的分布趨勢為東部少、西部多,南部少、北部多,往年平均發生沙塵暴10~25天。

        3 沙塵天氣變化趨勢

        內蒙古2000-2011年春季沙塵天氣過程,平均每年為8.4次,比歷史平均少0.7次。截至目前,今年全區范圍內沙塵暴只出現2次,分別是2月27-28日和3月9日,去年同期則是6次,2011年是10次,2010年是13次。無論是次數、規?;蛭:Τ潭冉衲昃黠@減少。

        近年雨水較多,尤其今年入春以來,雨雪天氣不斷,氣候條件好于往期。同時,近幾年政府主導的畜牧方式轉變,植樹造林工作的開展,使得植被明顯改善,植被覆蓋的增加是減少沙塵天氣的主要貢獻力量。近年來,按照建設中國北方最重要生態屏障的戰略目標,內蒙古相繼啟動實施了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退牧還草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目前自治區五大沙漠周邊重點治理區域的沙漠擴展現象得到遏制,沙漠面積相對穩定;五大沙地林草蓋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內收縮。

        參考文獻:

        [1]馬超飛,馬建文,韓秀珍等.沙塵暴運移路徑及影響范圍遙感監測[J].自然災害學報,2001,10(4):222-227.

        第7篇:沙塵暴的危害范文

        氣象臺報告的沙塵天氣包括揚沙、浮塵和沙塵暴等。沙塵暴是其中最嚴重的一種,指大風把沙塵粒卷入空中,使空氣混濁,水平能見度低于1公里的災害性天氣現象。一場沙塵暴,足以成為當日媒體的熱點,卻很少有人留意它的唯一組分――小小的沙塵。它們正是沙塵暴組成的物質基礎。豐富而松散干燥的沙塵,在一場強風和不穩定空氣流的作用下,隨時可以被揚起、向遠處傳輸。

        緣起

        沙塵暴由來已久,遠遠超過了人類的歷史。在古老的地質歷史時期,當地球出現干旱區的時候,沙塵暴就已經產生了(2002年《自然》雜志發表了中國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把中國沙塵暴開始出現的時間追溯到了2200萬年前)。地質學家甚至在7000萬年前的深海巖芯和冰蓋沉積物中找到了沙塵暴的沉積。沙塵暴緣起干旱地區。沙漠和戈壁是它最初的源頭。影響我國的沙塵暴源頭主要是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內陸的沙漠和戈壁。

        距今6500萬年前開始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逐步改造了亞洲的地質構造和環境,并在15萬年前最終形成了中國西北干旱區戈壁沙漠廣布的地理格局。環繞西北干旱區的巨厚黃土就是地質歷史時期沙塵的堆積。

        自從人類步入文明,對自然界的干擾也日益增加,對于土地的過度利用使得土地沙漠化急劇加速,沙塵暴從而有了一個新的、比氣候變化更強的推動力――人類的活動。研究表明,歷來對干旱荒漠地區不合理開發都會引發沙塵暴現象的加劇,人類對環境過度的“索取”成為造成沙塵暴頻繁發生的主要原因。如果說地質歷史時期的沙塵暴是氣候所決定的天氣現象,那么隨著人類對自然的干擾越演越烈,人類的活動越來越成為現在沙塵暴的主導因素。

        人類的過度開墾、放牧、亂砍亂伐活動,造成天然植被的破壞,造成人為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土壤鹽漬化,還有,人為的改變河流水系的布局,這些,都形成新的沙塵源,如旱作農田、嚴重退化的草地、斷流的河道和干涸的湖盆洼地。我國北方旱作農業地區春耕春播季節有2億多畝并被耕松的耕地。其中,有1億畝已經淪為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土地;北方草原牧區有過度放牧造成的嚴重退化草原2億畝。隨著人類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這種干擾已經愈來愈重要,并占到支配地位上。

        美國19世紀向西部移民,開墾9000萬公頃草原種糧食,使草地植被覆蓋率由85%下降到15%。大地失去植被保護,終于引發了1934年震驚世界的黑風暴,席卷2/3的美國國土,使4500萬公頃耕地被毀,16萬農牧民傾家蕩產,被迫逃離西部大草原,20世紀50到60年代前蘇聯對中亞荒漠邊緣的開墾,引發的沙塵暴給了人們深刻的教訓。

        我國在同一時期發生著類似的事件,1840年以后,為了付給帝國主義的“戰爭賠款”,清政府脅迫蒙古王公開放草原供內地失去土地的農民開墾,使北方旱作農業的邊界向北擴張了300公里,春天土地的大面積擴張,造成了20世紀30-40年代的沙塵暴多發時期。而1966-1999年間,發生在我國的持續兩天以上的沙塵暴竟達60次。

        小沙塵的旅行

        由于氣溫的冷熱劇變,沙漠和戈壁的巖石比別處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為碎屑,地質學家按直徑大小依次把它們分成:礫(大于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于0.005毫米)。黏土和粉沙顆粒,能被氣流帶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走得很遠。

        沙塵在風力和氣流作用下離開源地,開始了旅行。小小的沙塵,在不同風力的作用下,向前運移的方式并不一樣。較大一些的沙礫在大風作用下只能沿地滾動或者滑動,科學上稱之為表層蠕移。稍小一些的沙塵顆粒則能夠在風的作用下跳躍前進,沙粒落地時一般仍有相當的動能,落地時不但自身可能反彈躍起,再次進入運動狀態,還可能撞擊到其它顆粒,使之飛濺起來,也進入跳躍,科學上稱沙塵的這種運動狀態為躍移。觀測表明,通常風力下,粒徑為0.1-0.15毫米的沙粒最容易以躍移形式運動。懸移和躍移之間沒有明確的分界線,有的顆粒在風力較小時做躍移運動,在風力加大的一瞬間可能飛起,并在空中做暫短停留。

        直徑小于0.1毫米的細小沙粒在大風中能夠在一定時間內,保持不與地面接觸,并隨風(氣流)向下風向做漂浮運動,稱為懸移。顆粒越小,懸浮高度越大,懸浮時間越長,空中運行距離也就越遠。小于0.05毫米的粉沙和黏土顆粒,能在空中漂浮,而小于0.01毫米的塵土顆粒一旦被風揚起就不容易沉降,能夠在空中懸移很長時間和很長距離,有的甚至可運移到距離源地千萬里之外。亞洲大陸的塵土顆粒飄洋過海,甚至可以在美國西海岸發現它們的蹤跡。

        沙塵暴產生以后,在其向下風方向推進中與所經過的地面在不斷進行著沙塵物質的交換,被強風裹挾的一部分沙塵停留下來,所經地面的另一部分沙塵又加入到風暴中,所以下風向所接受的沙塵物質既有沙塵暴源區的,也有所經地區的,很難說清楚這些塵土的“原籍”。而同一場沙塵暴過程,在沙源區尤其沙漠戈壁地區我們感受到的可能是風沙撲面的沙暴,而在下風向地區更多的懸浮顆粒是塵土,即塵暴。一場發生在新疆的沙塵暴可能將火車車廂的玻璃打碎,而北京卻可能是夜晚一場悄無聲息的降塵。

        在我國,沙塵暴行進路徑暨冷空氣通道可以分為西線、西北線和北線。西伯利亞形成的冷空氣,南侵后從新疆西北和北部進入我國北疆準噶爾盆地,通過東天山的若干風口后經東疆戈壁地區獲得加強,進入甘肅河西和阿拉善高原,再從黃土高原向東南影響黃河下游和江淮地區,這是西線;經過蒙古高原,從阿爾泰山東側,額濟納河下游平原直接貫入阿拉善高原和河西走廊,進入黃土高原后,并入上述西線線路,這是西北線;經過蒙古高原,從內蒙古中部渾善達克沙地西側直接侵入華北和東北地區的,是北線。

        西線和西北線所經過的地區為我國極干或干旱地區,植被覆蓋條件很差的地區,有豐富的沙塵,沙塵暴頻繁,強度大;而北路所經地區生態環境雖然不像西路和西北路那樣差,但所經過的華北、東北地區人口稠密,經濟較為發達,加之北部有著寬闊的旱作農業區,沙塵暴所攜帶的塵土較多,所以經常引起人們的關注。還有一點是近年沙塵暴侵擾東北地區的報道增多,這是因為我國處在行星風系西風帶上,東北平原上風向的內蒙古草原過牧,草場退化愈來愈嚴重所致。

        沙塵暴的實驗室――黃土高原

        在人類歷史上,不斷有關于沙塵暴的文字記載。中國古籍里有上百處關于“雨土”、“雨黃土”、“雨黃沙”、“雨霾”的記錄,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降塵過程,即沙塵暴天氣的產物。我國最早的關于沙塵暴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年前,史載“帝辛五年,雨土于毫”,是說在公元前1171年左毫(今河南偃師縣附近)發生第一次降塵。

        有關“雨土”的最早描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黃霧四塞,沙土從天而降如雨。雨土的地點主要在黃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這類事情看成是奇異的災變現象,相信這是“天人感應”的一種征兆。晉代張華編的博物志中就記有:蟻蔫鈧時,……天乃大風揚沙,一夕填此空谷。我國黃土高原深厚數百米的綿綿黃土就是二三百萬年中“雨土”的堆積物。

        中國科學院劉東生院士認為,黃土高原應該說是沙塵暴的一個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積累了過去幾百萬年以來沙塵暴的記錄。中國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風沙漫天漫地灑過來,每年都要在黃土高原上留下一層薄薄的黃土。

        來自西北部和中亞內陸的沙漠戈壁的粉塵顆粒,在空中向東南方向漂浮的過程中,遇到從南方北上的季風暖濕氣流,吸收了水分的粉塵顆粒相互粘結,顆粒增大,下沉,形成“雨土”。在漫長的地質歷史過程中,即使每年平均落下的“土雨”堆積厚度只有0.2毫米左右,經歷幾百萬年的不斷堆積,奇跡也就產生了――那落下的塵土不再是薄薄的一層,而是中國北方連綿約307i平方公里的200-300米厚的黃土高原,黃土再經流水的沖刷、搬運、堆積、形成黃河下游(黃淮海)沖積平原。黃土高原和黃河下游平原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搖籃。

        福兮禍兮

        對經常受到沙塵暴襲擾的地區,的大風,漫天的沙塵無論對工業交通,對農林牧業,對人們的生活都有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可以造成災難性的后果。

        可是,沙塵暴對環境,尤其是遠離源區的地方也有積極的一面??茖W研究表明,正是源自撒哈拉沙漠的塵暴帶到空中的細小的塵土顆粒,在遇到云層中的水汽時,作為降雨的凝結核,形成不斷的降雨,成就了南美亞馬遜熱帶雨林。

        沙塵暴還為海洋生物帶去了養分。源于東亞的沙塵氣溶膠粒子含有豐富的鐵、鋁等礦物元素,能夠增加海洋營養鹽的輸入,刺激海洋生物的活動,影響藻類光合作用,促進海洋生物的生長繁殖。近年,科學家發現海洋生物在吸收二氧化碳氣體,抑制全球變暖中所起的功效并不亞于陸地植物。大量海洋浮游生物又為魚類的生存提供了豐富的食物。

        沙塵暴還有中和酸雨的作用。干旱地區因為降雨稀少,淋溶作用差,土壤中富含鈉、鈣等城金屬,偏堿性。從干旱區吹出的沙塵會中和大氣中的酸性物質,例如二氧化硫。如果沒有沙塵的作用,那么很多北方地區的酸雨危害要嚴重的多。

        預測未來

        沙塵暴作為一種天氣現象,有它的發生規律。從氣候變化的角度,地球發展史剛剛經歷的第四紀是一個寒冷的“冰河”時期,250萬年里曾經歷了4-5次冰川進退,在有文字記載的近5000年里,也有4-5次寒冷與溫暖的變化??茖W家在分析了有關沙塵暴的歷史紀錄以后認為,自然因素主導的沙塵暴頻繁發生在寒冷干旱時期。中國歷史上明末清初(17世紀前后)最為寒冷,被第四紀地質學家稱為“小冰期”,也是最近一次的沙塵暴最頻發時期。

        通過對過去氣候資料的研究發現,近五十年以來,中國北方沙塵暴總體趨勢在減少。其中20世紀60至70年代沙塵暴頻次在波動中上升,80至90年代呈波動式減少,但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沙塵暴發生日數有回升趨勢。

        有科學家指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太陽活動加強,全球氣候變暖,青藏高原地面加熱場強度加強,歐亞西風急流軸北移,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北偏西、強度加強,蒙古氣旋減弱,西北西部的沙塵源區降水增加,是中國北方沙塵暴減少的主要原因。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太陽活動開始進入新一輪的減弱期,引起氣候變暖趨勢減弱,氣溫逐漸降低,青藏高原地面加熱場強度減弱,蒙古氣旋逐漸加強。從人類活動的干擾來看,中國共有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165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17%。其中人類活動導致的現代沙漠化土地約占全部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面積的近1/4。如此廣大的沙塵源為中國沙塵暴的發生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條件。人為的因素,加上自然氣候的變化,科學家預測,未來二十至三十年,中國北方沙塵暴將在波動中逐漸增加,進入新一輪的相對活躍期。

        結束語

        環境變遷的力量似乎不可阻擋地改變著我們生活的環境,沙塵暴只是其中的一種現象。不過環境變遷需要漫長的時間。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卻可以在短時間內引發自然的報復。沙塵暴雖說是一種地球上必然存在的自然現象,但我們人類可以順應自然規律,克制自己的行為,減少和抑制人為因素形成的或說是促進形成的沙塵暴。那些小小的沙塵,應該得到善待,因為它們和我們一樣,都是大自然此消彼長中的一員。

        作者簡介

        第8篇:沙塵暴的危害范文

        一、聯系生活現象突破復習的重點和難點

        氣候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地理現象,又是地理新課標要求學生掌握的重要內容。在復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我注重引導學生從生活現象入手。如,引導學生從上學放學的感受中來理解每天的氣溫變化,進而分析出每天最高和最低氣溫出現的大致時間;又如利用學生冬季和夏季體育課結束后到洗手間洗手時的體驗來理解海陸因素對氣溫的影響;利用外出旅游,在山腳和山頂對氣溫的不同體驗來理解地勢對氣溫的影響??傊蒙瞵F象來解決學生的疑惑,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開啟了學生思維聯想的閘門,學生理解和接受地理知識的能力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二、收集社會熱點焦點信息引導學生復習地理知識

        "五一"期間濰坊壽光的蔬菜博覽會是這一時期人們談論的熱點和焦點話題,我就利用觀賞壽光蔬菜博覽會時的所見所聞所想來引導學生復習地理知識:(1)在觀賞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很多反季節的蔬菜水果和花卉,你能用地理知識解釋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嗎?(2)在游覽臺灣水果展區的時候,你看到了哪些水果來自臺灣?臺灣是我國的"寶島",你能舉例說明它有哪些豐富的資源嗎?你能從臺灣島的形成、民族、風俗習慣等方面來分析臺灣是我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嗎?(3)菜博會的大棚展區利用的是節水灌溉方式嗎?現在我國提倡建設節約型社會,你認為在發展農業的同時應該在哪些方面要做到節約?總之,把社會熱點焦點作為一個切入點,學生不僅可以從中掌握復習的方法和技巧,而且也可以運用想象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從而達到最佳復習效果。

        三、抓住時事新聞及時復習所涉及的地理知識

        第9篇:沙塵暴的危害范文

        關鍵詞 氣象災害;變化規律;甘肅張掖;1980―2010年

        中圖分類號 S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3-0258-02

        張掖市位于甘肅西部溫帶干旱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由高山、中低山和走廊平原3個類型組成,植被稀疏,自然環境較差,生態環境脆弱;具有光熱豐富、溫差大、夏季短而熱、冬季長而嚴寒、春季升溫快、秋季降溫快、干燥少雨、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的特點。暴雨(雪)、干旱、高溫、大風、沙塵暴、低溫凍害等氣象災害時有發生,由氣象條件引發的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以及農業氣象災害、森林火災等也較為嚴重,對經濟社會發展、工農業生產、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以及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1]。

        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各類極端天氣事件更加頻繁,氣象災害的強度和影響程度不斷加重,據統計,氣象災害占張掖市自然災害的80%以上[1]。尤其近年來,張掖市城市化發展迅猛,人口和經濟增長速度快,而現有的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和管理跟不上城市發展的步伐,因此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有進一步的加重趨勢?,F利用張掖市6個氣象站近31年的氣象資料分析氣象災害變化規律及危險性等級分布,對氣象災害的預測和防御具有重要意義。

        1 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數據資料來源于張掖市6個縣(區)氣象站的災害觀測資料。統計分析1980―2010年各站主要氣象災害資料,找出其變化規律。按季節分析張掖市氣象災害分布特征,其中四季劃分如下:春季3―5月,夏季6―9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根據不同氣象災害類型,分別統計分析其變化特征,包括干旱、大風與沙塵暴、低溫凍害、暴雨洪澇、冰雹、高溫、干熱風、雪災等。根據近31年張掖市氣象資料、氣象災害形成的機理和成災環境的區域特點,綜合評價,分析主要氣象災害的時空變化規律以及危險性等級分布。

        2 氣象災害變化規律分析

        1980―2010年氣象災害觀測資料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春季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多變,風沙大,降雨少,氣溫回升快而不穩定,時有春旱、寒潮、霜凍出現;夏季降雨集中,氣溫最高,對流性天氣頻繁,是冰雹、大風、暴雨活動的主要季節,常伴有初夏旱和伏旱;秋季氣溫下降快,秋初出現連陰雨,深秋少雨,霜凍出現;冬季天寒地凍,降雪稀少,氣候干燥。因地形復雜,相對高差大,境內氣候差異大,氣象要素從偏北方向到偏南方向呈帶狀分布,氣溫、積溫、蒸發量、無霜期由南向北遞增。降水量由南向北遞減。

        2.1 干旱

        對于張掖市而言,干旱出現的頻率高(78.8%),是主要的農業氣象災害[2]。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春旱、春末初夏旱、伏旱危害最為嚴重。1980年以來,全市春旱發生頻率63.5%,春末夏初旱27.2%,伏旱41.8%,平均1年一遇。干旱出現時間長,并易出現連旱,其中有6年(占19%)出現春夏連旱,危害嚴重;秋旱多出現在晚秋,一般與冬季或初春相連。根據甘肅省氣象災害標準統計,張掖市1980年以來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出現。其中 2000年10月至2001年7月,全市出現了歷年罕見的連旱天氣,因旱約18.8萬hm2農作物受災,糧食減產近20萬t,直接經濟損失近3億元。利用張掖市6個縣(區)歷年的降水資料,計算降水距平百分率作為干旱指標,結合干旱記錄及海拔對干旱的影響,張掖市自南向北干旱危險性等級遞增,高臺、臨澤、甘州區、山丹的中北部干旱危險性等級最高,干旱頻次大于90%;肅南和民樂南部干旱危險性等級最低,干旱頻次小于50%。

        2.2 大風與沙塵暴

        由近31年張掖市大風、沙塵暴觀測資料得出,大風主要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后明顯減少。年均大風日數5.5 d,全年均有出現,其中3―9月占80.7%,4―6月占52.3%,川區大風頻率高于山區。

        年平均沙塵暴日數4.8 d,春季最多,占全年的67%;從沙塵暴年際變化分析,主要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1987年后沙塵暴天氣明顯減少。高臺、臨澤、甘州區、山丹的大部年平均大風日數大于6 d,危險性等級較高;肅南的大部分地方年平均大風日數小于2 d,危險性等級較低。沙塵暴災害自西北向東南遞減,高臺、臨澤大部及肅南的西北部沙塵暴危險性等級最高,年平均沙塵暴日數大于5 d;甘州區、山丹、民樂大部地方沙塵暴危險性等級較低,年平均沙塵暴日數小于3 d。

        精選范文推薦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免费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蜜桃播放 | 亚洲美女视频免费爽 | 亚洲Av每日更新在线观看 | 精品少妇性服务中文字幕 |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