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學生德育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隨著時展,中學生德育教育越來越迫切,已成為現代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那么,如何在中學時代的人生黃金時期強化德育教育,培養學生健康 完善的人格心理,筆者結合教育實際,從多方面進行闡述,以期拋磚引玉,對中學生德育教育有所借鑒和幫助。
一、不斷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質,以身作則
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須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質,為人師表。德育工作,不僅僅是教育和管理學生,還要約束管理教育者自身。因為教師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對學生的德育工作起著重要作用,教師的言行也會影響學生的行為,學生是老師的影子。所以通過學校的培訓,教育理論的學習,聽取專題講座,加強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認真落實《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各項要求,樹立教師的良好形象。為此,學校要因地制宜的制定一些校內規章制度,對教師的言行服飾等進行規定,并且量化考核。
二、情感教育是先導
情感溝通是搞好德育教育的粘合劑和催化劑。德育教育只有激化主體的內在的動力和內在的生命體驗,讓他們在各種關系中產生、積累內在的情感體驗,才能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德育能力。在德育工作中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尊重所有學生的人格,公正、公平的對待各類型和層次的學生,把父輩般的嚴愛、母親般的慈愛、兄妹般的關愛獻給他們。使他們體會到愛的陽光和溫暖。
三、注重中學生人格教育,成人才能成才
中學生正處于身心可塑性最強的年齡階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質的關鍵時期。一個人能否成才,首先取決于他是否具有足夠的辨別客觀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及性格。學校教育,應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教師,在具體的教育中應注重提高人格素質教育的針對性及可行性。應注意根據學生的實際及個體特點找準人格教育的切入點,注重言傳身教的結合、情理結合、與學校、家庭、社區的結合,嚴格要求與關心愛護結合。切實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質。
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網絡
學校、社會、家長三位一體的教育,是提高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徑。學校、社會、家長三位一體的教育,是提高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個有機結合體,三者之間是不容分割的。只有三者結合起來,針對問題進行會診,教育才會收到預想的效果。
1.優化家庭教育,夯實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
家庭教育作為教育系統的三大構成要素之一,自古以來就被置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家長要培養孩子具有自尊,自愛,自信,自立,自律,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品質,教育孩子運用倫理道德準則和中學生行為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還要培養孩子樸實,勤奮,誠實,勇敢和堅強的毅力。針對孩子在德育方面出現的不同問題,采用不同的形式,對孩子進行教育,并且教育內容要豐富,本人則要以身作則。
2.要努力挖掘校外德育基地的德育教育功能
學校要打破“圍墻”,開門辦學,成立由所在社區單位共同組成的“社區教育委員會”,聯合多個部門參與學生管理,在學校與社會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促進德育的社會化。學校要努力結合自身區域發展的實際建立多個德育基地,特別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前往參觀和學習,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
3.開展家校互動、社校互動、家社互動等活動
讓學校德育走入家庭、走入社會,使學校的教育要求為學生家長和社會所了解。有家長督促,學校檢查,社會群體關愛,促進了學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時充分發揮家長的特長,讓學生在不同的家庭,學會交往,學會合作,開闊視野,鍛煉能力。實踐證明,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緊抓心理健康教育
一、日本中小學德育的方法
日本始終把道德教育放到首位,在德育過程中強調學生德育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真實體驗和實踐感受。基于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道德教育規律,日本中小學探索出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操作性強、效果好的德育方法。
1.問題解決法
日本在道德教育中強調問題解決方法的應用。問題解決法強調兒童作為道德學習的中心和主體,反對以教師為主導的說教式灌輸。它的主要特點是為學生提供問題情境,讓他們產生認知沖突,主動地解決所面對的疑問和矛盾,從而在此過程中建立道德認知,提高道德能力水平。教師的作用在于創設問題情境,向學生呈現能夠引起疑問或認知沖突的材料,關注學生已有的道德經驗和認識,研究發展經驗和認識契機,努力利用新的問題情境,提高兒童道德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另外,教師會組織學生進行交流、研討和辯論,提供學生發表意見和反省的機會,并在此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他們對道德的理解。
2.道德兩難教學法
基于對美國道德教育理論家科爾伯格理論的研究,日本中小學在課堂上較好地運用了道德兩難教學法。道德兩難教學法是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提供一種同時涉及兩種道德規范且不能兼顧的問題和情境,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充分討論,目的在于創造機會讓學生接觸比自己道德性發展階段更高一層的道德思維,引發認知失衡,引導他們在尋找新的認知平衡中,不斷地提高道德的抉擇能力和判斷能力。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日本中小學課堂中比較重視且很有特色的德育教學法。它的特點在于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主要方法是通過練習角色換位,在承擔某一事件特定角色的過程中充分體會角色的處境,從而讓孩子體會到他人的感受、需求或利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會引導學生思考自己與他人差異或分歧產生的原因,幫助學生超越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
4.實踐體驗法
促進道德認識、情感向道德行為轉化,是道德教育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因此,日本道德教育非常重視實踐體驗法。日本中小學在實施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強調學生在不斷實踐和反復訓練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效地將學生認識轉變成實際生活中的日常行為表現。因此,日本在德育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且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內容,鼓勵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德育實踐。另外,日本中小學盡量將道德教育內容細化為行為規范,使學生在具體實踐和行動的過程中能夠有規可依、有章可循。
5.多感官體悟法
日本學校道德教育課程強調學生對道德價值的感悟和體會,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生信息的輸入與輸出。這不僅給學生留有專門的時間來思考,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多感官進行學習。課堂上,教師會給學生提供道德資料,包括閱讀資料和聲像資料。依據內容,教師提出有利于兒童深化思考和討論的問題,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時間。學生要將自己的想法轉化成文字或以表演的形式表達出來。這種遵從信息輸入―內化加工―提取輸出的德育方法,可以加深學生對道德價值的感悟和體會,最終達到能夠自發做出道德判斷和解決問題的
效果。
基于這些高效的德育方法,日本還強調直接德育方式與間接德育方式的有機結合。一方面,加強間接教育活動與直接道德課教學的聯系;另一方面,加強直接道德課教育跟各教科及特別活動的聯系,發揮直接道德課教育對間接性道德教育活動的深化、補充、統一和綜合的作用,從而提高中小學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我國德育方法存在問題
2014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強調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從戰略高度確立了德育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但目前,我國中小學德育效果差強人意。
第一,德育方法單一,學生實際獲得較少。概括地說,我國中小學道德教育的方法過于簡單,“說教為主”和“形式主義”嚴重,缺少對學生德育過程的關懷,情感培養少,其結果是學生對規范的接受可能只是表面和機械的,不是出自內心的道德認識和道德信念。第二,忽視道德發展規律,學生主體性地位缺失。隨著課程改革進入“深水區”,教育必須遵循教育對象的成長規律,尊重學習者的主體性地位。不考慮兒童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特點,把學生僅僅視為道德規范的被動接受者,用這種教育方式培養學生,很難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和選擇能力。第三,缺少高質量德育情境,學生缺乏實踐體驗。中小學是一個人道德模式和道德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最需要循循善誘、潛移默化、真情實感和生活體驗式的教育。然而,在當今的德育課堂上,缺少高質量德育情境的創設,教師處理課堂情境時主觀隨意,使學生情感體驗不足、不深,出現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割裂的現象。學生缺少體驗性的過程,致使德育缺乏向生活和現實世界回歸的途徑。第四,未建立一體化育人模式,缺少間接性德育方法。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將道德教育課看作德育教師和班主任的責任,導致德育與其他課程脫離和分裂,未能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獲得積極的價值取向,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目標落空、
落虛。
為此,2014―2015年,北京市陸續出臺了《中小學學科教學改進意見》《義務教育階段國家課程設置實施方案》等重要課程改革文件,要求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發揮學科育人功能,潛移默化實現育人目標,實現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從多個維度系統地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育人體系。
1、要針對學生實際
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要根據所教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地域特點等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做到有針對性的進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則,德育目標沒有實現,反而還可能影響正常的課堂教學。比如,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教育,就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區別進行。例:高中《生物》中在講述植物的向光性原理時,向學生介紹植物的向光性是單側光引起的生長素分布不均勻造成的。在學生了解了這一原理后,可以進行這樣一個小結:植物的向光彎曲生長,其內因是生長素的促進生長的作用,外因是單側光的照射,只有這兩個因素同時起作用,植物才能表現出向光性,這體現了辯證法中內因和外因的關系。由于高中學生已在思想政治課中學習過有關內容,所以這樣一個簡單的小結從生物學的角度印證了內因和外因的關系,對于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起到了不可小視的作用。而同樣的這種觀點,如果針對初中學生,就要用更具體、更直接的實例和語言進行灌輸,以適合初中生的知識水平。例:初中《生物》講述光合作用時,在介紹了光合作用的關內容之后,可以這樣問學生:為什么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而動物不能呢?學生會回答是因為植物細胞中有葉綠體而動物細胞沒有。接著教師再問:植物細胞有了葉綠體是不是就能進行光合作用呢?初中生可能要經過討論才會答出還必須要有光照。然后教師再以這個例子教育學生:植物細胞之所以能進行光合作用,一是因為有葉綠體,二是要有光照,這兩個因素缺一不可。就好比同學們在學校學習,要學好知識,首先要自己努力,其次還要靠教師的教導,這兩個條件也是缺一不可的。對初中生來說,這樣的灌輸不僅能使他們懂得搞好學習的基本要素,還能夠使他們建立內因外因關系的初步概念,為培養他們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奠定基礎。
此外,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高中學生可結合教材內容多介紹一些我國高科技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對初中學生則可以多介紹一些我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珍貴稀有的動植物種類等等。還如進行環境教育,對高中學生可以讓他們根據所學的各科知識,自己設計一些環保設施;對初中學生則可以清環保人員進行環保知識的講座;對城市學生,可以帶他們參觀一些工廠的污水凈化設施;而對農村學生,則可以給他們多講一些生態農業方面的知識,并鼓勵他們去實踐。
2、要結合國情國策
作為一個中學生,應該認識了解我們國家的基本國情和國策。作為生物教師也應該結合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如在高中《生物》遺傳學內容的教學中,經常有這樣的題目:“一對夫婦生了四個孩子……”有一次,筆者在念題之后,讓學生在題目中加兩個字,變成:“一對德國夫婦生了四個孩子……”。學生愕然,不知所以。筆者告訴他們,我們國家人口基數大,而資源有限,所以實行計劃生育,一對夫婦只能生一個孩子。而德國的人口增長率為負數,所以鼓勵生育。學生嘩然,笑聲中,他們對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如在進行遺傳系譜圖的有關教學時,筆者總是在適當的時候有意識地設計一個包含有近親結婚的遺傳系譜圖。在解答了有關的問題后,又問學生:圖中的×號和×號生出患病孩子的機率達25%,為什么?學生回答:因為他們都帶有致病基因。筆者再問:他們為什么會帶有相同的致病基因呢?他們的致病基因是不是都來自同一個祖先?學生在觀察后會得出正確的答案。然后再問:×號和×號是什么關系?學生答:表兄妹關系,是近親結婚。這時筆者再作一個小結:由于在近親結婚情況下,夫妻雙方帶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遠遠大于隨機婚配,故生出患病孩子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所以我國《婚姻法》明確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禁止結婚。從而使學生不僅了解了我國《婚姻法》的有關內容,而且還使他們從理論上弄清了近親結婚的嚴重危害。再如,在進行生態系統有關內容的教學時,也會經常碰到有類似“大量捕蛇”、“捕殺貓頭鷹”等內容的習題,這時,教師應結合題意向學生說明這樣做的后果,如捕蛇和貓頭鷹會導致田鼠數量大增,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態,并且向學生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規,從而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和有關法制教育。此外,還在結合教材內容向學生宣傳環保知識、介紹在我國保護森林和草原的必要性、結合北方的沙塵暴天氣談在我國植樹造林、防風治沙的緊迫性等等。從而將德育教育與我國的國情、國策緊密結合。
3、要適時、自然,不能盲目、牽強
德育教育雖然是中學生物教學必須完成的教學目標之一,但它的具體落實應該有一定的技巧,要把握適當的時機,這樣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例如結合生物進化知識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觀點教育,教師就不應停留在僅僅說“這是唯心主義”、“這是唯物主義”的生搬硬套之中,而應該把握甚至誘導適當的時機,結合具體的實例進行。如在學習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時,學生在課堂回答問題以及練習中經常會出現的一句話是:某生物為了適應環境從而出現了某種性狀。教師就應該抓住這個時機,向學生說明這種說法欠妥當,因為生物適應性的出現并不是“為了”適應環境,而是“特定的環境對生物的適應性性狀進行選擇的結果。”并告訴學生前一種說法犯了主觀唯心主義目的論的錯誤,然后再留出幾分鐘讓學生自已思考、相互討論,這樣就使學生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自然科學中的具體體現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對于他們樹立唯物主義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 體育教育 外籍學生 體育規則 團隊合作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經濟發達地區中小學的教育,盡管不斷地在加強素質教育力度,但暫時還是沒有能夠改變根本上是應試教育的現實,在追求名校、高分、升學率、高校錄取率的教育背景下,改善外籍學生的教育的問題顯得困難重重。
如:問題一:常規課程判定學生優劣標準是看考試分數,而外籍學生由于家長工作大都不穩定,經常變動,流動性較大,隨時都有轉入轉出的可能,頻繁的轉學讓學生自己無法適應環境,無法安心就讀,再加上基礎薄弱,所以往往成績不理想,排名落后造成自卑,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厭學情緒。
問題二:外籍學生學籍不符合當地規定,不納入統一管理,成績不計入考核,教好教壞沒區別,往往會導致部分學校老師的管理上的漠視,漠不關心會讓外籍學生有種被輕視的感覺,產生負面情緒。
教育是要為社會培養出各種需要的人才,除少數高端精英以外,更多需要的是各行各業的普通勞動者,教育不能一味追求高分,要根據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加以區別對待,其實大多外籍學生家庭對子女學習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小孩能順利完成義務教育后,學門技術以工作生活,成為一名社會勞動者,對于他們來講,有一個健壯的身體、健康的心理遠比考多少分數現實重要得多,所以體育教育對于外籍學生來說更顯得重要。
我國的教育目的根本定位就是培養“勞動者”或“社會主義建設人才”,要求受教育者德、智、體、美、勞等諸方面全面發展,體育教育除了狹義的鍛煉身體外,在實施的體育教育內容、形式、方法上滲透了其他的各種教育。
(1)體育教育促進德育教育。體育教育中教學、練習、比賽等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勇敢頑強的拼搏精神,在通過遵守規則、服從裁判、尊重對手和觀眾、維護集體榮譽中培養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
(2)體育教育促進智力發展。體育教育可以直接激發學生智力的發展,體育活動和比賽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敏銳觀察力、判斷力、良好的注意力、記憶力,豐富的想象力等等。
(3)體育教育促進其他方面的發展。體育教育鍛煉能改善體形、增強體能,有助于提高審美能力、勞動能力等。
外籍學生在體育教育中有著其自身的特點,弱點是一般接受正規體育教育較少,對體育技能掌握不多,與本地學生接觸缺乏自信。優點是他們比較樸實、自理能力強、能吃苦、基本沒有本地學生的嬌氣,大多家庭條件不富裕,有不少學生從小就參與勞動,因此身體素質比同齡學生要好許多。
體育課、體育活動等都要通過身體活動來完成,很多項目還必須與他人合作才能完成,直接能反映出個體的能力,針對外籍學生教育的特殊性,充分發揮體育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功能,不僅能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組織能力,還能在培養外籍學生自信、自強、勇敢的良好意志品質。
(1)體育教育能激發培養體育骨干的組織能力。體育教育中學生以身體活動為主,活動范圍較大,在練習活動過程中就需要體育骨干參與配合教師的組織管理,在這方面,外籍學生家庭生活的特殊性,使不少學生在管理方面具備著先天的條件,合理的引導能激發他們的管理能力。
(2)體育教育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表現。體育教育中有項內容是體育運動訓練,把有一定運動天賦的學生加以培訓,培養成體育特長生,有時一個機會可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
曾有女生,平時沉默寡言,總是獨來獨往,男生給她綽號“外地婆”“野人”,她也毫不理睬,我行我素。但在體育課上表現出的能力不一般,尤其是中長跑項目,實力與班上最強男生不相上下,根據這一特長,推薦她加入了學校運動隊,在運動隊刻苦拼搏、團結協作的良好氛圍中,在隊友之間和諧友好的氣氛熏陶下,這個女生明顯活潑開朗起來,隨著在校內校外不斷地獲獎,為學校班級爭得不少的榮譽,同學由看不起逐漸轉為佩服,言語之間透露出由衷的贊許,經常能看見她說說笑笑了。
(3)體育教育能培養自信,克服自卑懦弱的心理。體育教育有動作練習、游戲比賽等,在此過程中,會不斷地體會到失敗與成功,逐步培養學生勇敢的品質,在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慢慢培養出自信。
體育教育在對外籍學生教育上作用多多,效果明顯,體現出了體育教育功能的強大,在教育的過程中體育教育者具體可以采取方法有:
(1)思想上要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平等的對待是良好的開端。對于外籍學生學生,作為體育教師,首先要在思想上就與本地籍學生同樣看待,不管他就讀一天也好一年也好,都應認真負責地對待,關愛每一位外籍學生,真誠的交流才能讓他們敞開心扉。
(2)對于有體育特長的優秀學生,要給予同樣的機會。有體育特長的學生,學校一般會選拔進入學校的運動隊,加以培養,參加比賽。但地區對非本地籍學生參加比賽有著諸多的限制和要求,因為不能參賽或手續麻煩制約了非本籍生進入運動隊,學校和老師要積極為其創造條件,讓其能參加學校的訓練和比賽,這樣既能體現學校對非本籍生的關愛與重視,也能為學校爭得榮譽。這部分以體育特長生為主的體育骨干隊伍,將是其他非本籍學生的驕傲與榜樣,對他們的學習鍛煉、與他人合作交流,培養健康心態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3)成立外籍學生幫扶小組,幫助弱勢群體。選幾位班里體育優秀的非本籍體育骨干為主,與部分班干部組成體育幫扶小組,對班里比較弱小的外籍學生個體進行“一對一”或“多對一”的幫助,內容包括技術動作指導、談心等心理輔導。針對學生對老鄉比較信任、比較容易接受的心理,在幫扶過程中以同鄉體育骨干為主,逐步引入群體之中。
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開口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從學生的心理需要出發,從根本上培養他們努力鍛煉英語口語的興趣,才能真正調動學習英語口語的實際行動。中職學生的成長環境決定了他們可以接觸到更多更新的國際資訊。所有的新興事物都會在學生之間通過網絡的媒介被學生迅速傳播并且實際利用。所以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之一的老師應該充分做好準備,隨時更新自己的信息儲備,做到和學生同步,在課堂教學中加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讓他們充分地融入課堂教學中。
學生往往有自己的偶像。這些偶像對他們的精神指引和導向有著極大的作用,老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點,通過偶像對學生的力量,運用巧妙的轉移技巧,將學生的興趣和英語口語相結合,促使學生們從實際行動上開始鍛煉口語,而這些轉移技巧就是老師調動學生的關鍵所在,找到將偶像力量和學習動力的實際操作點就在于對新型教具的使用。
以往的課堂教具主要就是教科書和黑板。但現在的課室一般都配有投影儀或者電視等視頻播放設備。而這些圖文并茂的資料是現下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學材料。所以老師在課堂過程中應該引入更多的視頻資料。這些視頻資料和學生的興趣點相結合,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參與性。例如,可以將每天的熱點新聞和英語詞匯教學相結合。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某些詞匯的應用之后,立刻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語言習慣將這些詞匯組織到課堂發言中。這樣做的好處在于,通過實踐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或增長信心,因為自己在英語使用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他們會發現,英語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難,在使用過程中能體會到開口說英語的樂趣。這樣就會切實提高學生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二、通過教唱英文歌曲改善學生的英語發音狀況
英語口語的最終展現是通過發音完成的。但是發音是中國英語學習者最大的問題。改善英語發音的方法多種多樣,針對中職學生的學習特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入更多的英文歌曲的教學會有十分顯著的效果。
中職學生對于課堂學習的熱情和耐力都明顯不足。他們每節課能夠持續接受教學的時間并不長。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結合具體情況,給他們新的刺激,讓他們不斷地調整狀態跟上教學進度,在口語課堂上這樣的情況尤其明顯。在老師帶領讀單詞以便改進他們發音的過程中,常常發現在讀到中途的時候,就有很多同學已經懶得開口跟讀。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們沒有充分地認識到開口練習發音的重要性和實際用途。要解決這一問題,切實幫助同學通過大量地開口提升發音水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入英文歌曲的教學有著重要作用和意義。
學生們通常都會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對某些歌曲特別熱衷。如果老師能在上口語課的時候教唱這些英文歌曲,就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開口說英語。這些歌曲中的歌詞和一些英語句子會在無形中進入學生的頭腦,最后成為他們靈活運用口語的資源,并且原本學生根本連跟上歌詞進度都做不到,到了最后通過學唱,口語確實得到提高,這一變化會令學生產生極大的成就感,并且在學會后演唱會令他們產生很大的滿足感,這樣就會通過實際的應用,幫助同學們鍛煉發音和提高口語水平。
三、加大英語口語在英語考核中的比重
學生最關注的還是最終成績。要將成績充分利用起來,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考核方式的設立很重要,要確保有實際的活動給學生做,這樣才可以切實使學生拿出實際行動。
關鍵詞: 中學生英語教學語感三種方法
現代語言教學認為,語感是人們在一定的語言感知基礎上獲得的一種心理體驗,這種體驗是對語言學習認知的一種滿足后的升華。這種感知又能夠促進學生進一步地理解語言知識,幫助他們提高技能。從某種意義上講,英語語感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深化對文本知識的認識,提高他們的理解感悟能力。語感來自于語言實踐,又指導語言實踐。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是教學的重要內容。
1.語言交際法,增強感知靈活度
筆者以為,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應該從激活學生的學習潛能出發,鼓勵學生在英語教學實踐活動中增強語感。這樣的方法主要有:(1)語言交流,讓學生在交際中增強語感;(2)復述課文,增強學生理解記憶能力;(3)鼓勵學生辯論,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語》7A Unit 1 “This Is Me!”的教學中,筆者為了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則運用了如下的教學方法:(1)要求學生依據“Welcome to the unit A”中的“Meeting New Friends”的對話內容,進行反復操練,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2)依據“Reading A”中的“Welcome to Beijing Sunshine Secondary School”學習內容,建議學生在通讀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運用英語對文本內容進行復述,幫助學生掌握其中的語言知識點,進而培養他們的語言感知能力;(3)根據“Integrated skills A”中“Simon’s Favourite Football Player”的內容,讓學生自己選擇話題,闡述自己最喜歡的球員。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了自己的語感。
2.聽力訓練法,促進語感生成
聽力訓練法,即利用學生在英語聽力過程中的大腦思維來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充分地運用已有的知識對英語進行綜合歸納總結;另一方面,能夠激活學生的英語學習思維,減少母語的影響,增強學生的英語學習正遷移能力水平。這樣,也有利于學生聽力水平的提高,促進他們英語語感的內化生成。
在課堂上,進行聽力訓練的方法通常主要有:(1)錄音跟讀法,即利用錄音機中的原版錄音,并進行模擬跟讀來培養學生對語言敏銳的感知度;(2)同桌互聽法,即鼓勵同桌進行聽讀訓練,一方讀原文,另一方聽原文,在聽后要求說出自己聽的結果,還可以進行互相交換練習,以此增強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3)短文訓練法,即利用市場上的英美短文聽力磁帶進行播放,鼓勵學生對短文進行概述。上述的聽力訓練方法,不僅能夠激活學生的英語學習潛能,還能夠幫助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增強自身的英語語感。
例如,在教學Unit 6 “Fashion”中的Reading A “The Fashion Show”教學過程中,筆者就采用了聽力訓練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1)學生閱讀文本,了解文章的大意;(2)學生聽錄音,并思考以下習題:①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②What Amy is wearing?③What do you think of Daniel’s clothes?(3)學生在聽力完畢后完成上述思考題。這樣的訓練方法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
3.文本綜合閱讀法,提高語感的有效性
現代英語教學認為,利用已有的閱讀文本材料對學生進行閱讀技能的訓練,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豐富的語言知識及其蘊藏文化內涵。對此,筆者以為,利用這樣的方法對學生的英語語感進行訓練,具有如下積極意義:(1)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感知程度,為語感的形成奠定堅實基礎;(2)能夠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知識體系;(3)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嘴巴和大腦,能夠充分地激活英語學習思維,提高對語言的綜合分析能力;(4)便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記憶能力,學生通過閱讀文本,不僅能夠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還能夠增強理解記憶能力。這樣通過加強學生的閱讀練習來刺激學生的聽力神經中樞,然后再激發學生的思維神經中樞,最終刺激學生的語言中樞。不但可以加強學生的通讀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能力。
除此以外,教師應要求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學會積累的方法,主要有:(1)建議學生寫小文章,讓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培養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2)鼓勵學生進行背誦原文,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運用感知能力;(3)改變文本法,即利用學生的閱讀技能,鼓勵學生在充分理解掌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進行復述課文,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這樣的積累方法,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在學生的過程中能夠優化資源,做到學以致用;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總之,英語的語感對英語學習起著重要作用,是人們對英語語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不僅能促進他們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形成,還能夠讓學生在綜合運用的過程中增強自身的英語語感。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
[2]龐喜.淺談中學生英語語感的培養.南方論刊,2008,(09).
[3]王瑩.貫徹英語新課標加強中學生英語語感的培養.中國教育學刊,2006,(09).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 興趣 導入環節 游戲
小學英語課程是以素質教育為宗旨,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態度和自信心的培養放在英語教學的首要位置。對于小學英語來說,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老師的一項重要任務。老師必須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落實到老師的教育教學中去。老師要想方設法把學生吸引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英語是一種樂趣,而不是枯燥乏味的苦役。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一、精心設計導入環節
成功的導入一節課是上好整堂課的關鍵,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強的特點,導入新課的方法也要靈活多樣,精辟生動的開頭會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新課開始前師生之間做一些口語交際,老師講一個小笑話,做一些小游戲或在音樂的伴奏下做一些指令性動作等,都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他們的求知欲。
課前歌曲熱身,創設英語氛圍,激發學生語感,用觀看課件的形式了解所學內容,不但降低了理解內容的難度,而且還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生活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另外,還可利用實物、圖片、單詞卡片等手段創設講解、操練和運用語言環境,生動、形象、有趣,便于學生理解、記憶、掌握、大大激發了學生運用語言的積極性。
二、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應該轉變教育觀念,尊重學生人格,用真情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興趣。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既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前提與條件,又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內容和任務。建立師生情,讓學生在和諧交往中享受快樂。英語教學不僅僅是英語素養的培養,它更是一種師生心靈的撞碰,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在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養的前提下,以真誠的愛心對每一個學生負責,對學生各方面負責、對學生的終生發展負責。
如果教師能以可親可敬的形象和入情入理的誘導,消除學生的恐懼、無助等負心理效應,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向往、自信、興趣等心理效應,贏得學生的“一見鐘情”,會給以后的教學活動帶來一系列的好處。英語作為小學課程中一門對于學生“司空見慣”的而相對語文、數學等課程而言,是較為陌生的語種,必然在學生心理上產生神秘、向往、激動、無助等心理壓力,并強列渴望從任課老師的形象和言語中尋找答案和心理平衡。
思想上的共識,必然強化師生之間的相互興趣與信任,從而比較容易形成學生主動配合老師的教學活動,創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和積極主動的雙向配合教學關系,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局面。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對教學工作認真負責的精神,耐心、細致、百問不厭的態度,同樣是贏得學生尊敬和信任的基礎。教師要經常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為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一切難題,做知心朋友,使學生認識到教師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他們更快更好掌握英語這門未來不可缺少的語言藝術。
三、活用游戲
教師在課堂上安排一些新穎、有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游戲,可以把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與英語語言技能的訓練有機地結合在娛樂活動中,從而改變英語教學枯燥呆板的局面,還可以發展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起到“以趣激情、寓教于樂”的作用。
教師在使用游戲教學之前,應該先設置好游戲的規則,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好相應的調整準備。只有接受理解游戲,學生才能積極參與。有一些課堂上常常使用的舊游戲,可以就規則或玩法做出適當的調整,玩出新花樣。如Simon Says游戲,教師用英語發出命令時,學生按命令來做動作。時間久了之后,游戲失去了新鮮感。在使用這一游戲時,我加入了手勢,手勢時而和命令一致,時而不一致,并且告訴學生手勢本身與命令無關,不需要考慮,但還是有不少學生跟著手勢去做而出錯。這樣不但增加了游戲的難度,還使舊游戲有了新生命。
如在學完介紹朋友后,可以玩傳球的游戲,當球落在誰的手上時,他要向大家介紹一下傳球的人,“This is/she(he)is my friend”游戲的目的在于在寓教于樂中掌握新的知識,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給同學們有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他們從成功中加深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四、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把握良機,渲染英語課堂氣氛,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學生有著愛說愛鬧的孩子氣,他們無所顧忌,敢想、好動、求新求異的愿望強烈。因此,我們必須因勢利導,不要盲目追求課堂紀律打擊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課時,教師盡可能給學生創造一個開放寬松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們懷著輕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學習,自然就敢用英語大膽發言,積極思維,不斷產生學習英語和施展能力的興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涉及到學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們應適當地把教室變成他們的活動場所,讓他們自由地施展個性,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習的內驅力自然逐步增強。
在教學活動中,我經常注意創造一個心情舒暢的、充滿情趣的語言環境,使學生置身于這種富于想象的情境之中,各自扮演一定的角色,進行對話表演,表演的人身臨其境,完全進入了角色,觀的人無不被同學的“惟妙惟肖”的演技逗得捧腹大笑。這種從未有過的新鮮感,吸引了全班同學。他們從表演中提高了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達到對所學知識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鞏固提高的目的。
五、培養能力與信心,提高興趣
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不是很明確,興趣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動力和最好的老師。學生們有了一些興趣以后,保持長久的學習興趣,是我們英語教師又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因此,老師的應抓住這一點,采用先進、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教學中要注意使學生經常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學習的快樂,保持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小學生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生學習英語的優差現象越來越嚴重,有的學生隨著英語知識難度的增加,甚至產生厭學現象,面對這些現象,我認為,應從學生實際出發,采取正確的教學策略,努力減少優差現象,保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心。
關鍵詞: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講解方法
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選擇研究
展覽館展示的內容豐富多樣,為了在眾多優秀的文化當中找尋到適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需要我們把相關內容上升為方法論,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是講解內容要突出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明主題。中小學的講解中,應該側重于對實現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講解,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按照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的要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需要講解員在眾多的講解內容中,尋找出適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突出貴陽市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采取的舉措,促進中小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其次,講解內容充分結合中小學生的教材實際和接受能力。對于中小學生的講解,應該是基于中小學教材銜接的基礎,與講解內容融會貫通。中小學生的教材內容雖然相對簡單,但是涉及面廣。在我講解和研究的過程中發現,針對中小學生的講解內容,主要是和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等學科的聯系較為密切,因此,在講解中著重講解家鄉的美麗風光和人文風情,關鍵是培育中小學生對家鄉的熱愛。結合中小學生的參觀特點,主要講解了貴州省獨特的喀斯特風貌、豐富多樣的少數民族文化,貴州的歷史發展等,這些內容在中小學教材的很多學科都有涉及,能夠培養中小學生的思維方式和邏輯思維能力。再次,講解內容突出專業展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特色。例如在講到貴陽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時候,不僅給大家介紹了城市總體規劃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講解城市的布局、城市道路規劃、貴陽城市設計等內容,讓中小學生對城市、對自己生活的家鄉的發展有充分的了解,能夠激發中小學生的愛國熱情,為從小立志做社會的棟梁之才打下良好的基礎,讓中小學生充分了解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可以讓中小學生拓展視野,了解社會。
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講解方式研究
結合中小學生的注意力、關注點和知識接受能力等特點,為了取得較好的參觀效果,講解方式具有獨特性。一是“提綱挈領、畫龍點睛”式的講解方法。即通過講解各個展區的重點知識,開闊大家的眼界,適合于人數較多的團隊。在講解過程中,有針對性的講解展區的重點知識,能夠吸引中小學生的參觀注意力,講出展區的亮點和重點。為了保持中小學生的參觀興趣,避免中小學生的參觀疲勞,講解員應該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參觀的效率和效果。二是“拋磚引玉”啟發式的講解方式,通過講解員的提問,主要是增強講解員與中小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增添了參觀的趣味性和學生的參觀熱情。這一種講解的方式,多用在中小學生耳熟能詳的內容上。在每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時候,掌握提問的節點和時間尤為重要。講解員的提問次數在兩到三次為宜,并且能夠取得良好的互動效果,增加參觀的整體效果。結合貴陽市城鄉規劃展覽館的實際情況,在介紹貴州黃果樹瀑布的時候,做出提問,讓大家主動介紹貴州省其他具有代表性的美麗風光;在講到貴州的紅色文化板塊,以會址的相關內容為引子,讓大家講出自己所了解的貴州紅色旅游的地點以及參觀的感受;這種講解方式深受中小學生的喜愛,效果較好。有的在講解之外,還會和講解員進行交流和溝通。三是“觸類旁通、循序漸進”的講解方式:即通過中小學生對身邊的人和事的回憶,過渡到要講解的內容,能夠激發未成年人的參觀興趣,取得較好的講解效果。中小學生總是根據自己熟悉的環境,逐步了解到外部環境的情況,所以,有必要從中小學生熟悉的內容講起,吸引大家的注意力。這種講解方式主要是在講解貴州省的生態文化展區,讓中小學生開闊眼界,增強對社會的認知程度,對其人生目標的設定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展覽館為做好未成年愛國主義教育的創新舉措研究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評價機制;方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214-01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安排中,建立學生評價教育機制是檢驗老師教學效果的重要表現途徑與方法。改評價機制建立的核心目的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主觀能動性為立足點,在自主學習中提升學習效果,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該體系的建立能幫助分析學生的知識漏洞,學習進度與掌握水準,進而輔導老師及時修正個人的教學安排。
一、傳統教學評級機制的不足之處
1、偏離評價體系的建立初衷。評價機制建立的主要存在意義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在于幫助老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與知識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在于通過規律性的總結與提煉發現教學問題以便尋找解決方法。在傳統的評價機制體系下,主要通過打分的形式將學生按成績進行排序,在成績的高低之間區分學生水準的優劣程度進而判別老師的教學水準。該評價體系偏離了想要解決問題以改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成績初衷,反而使得學生在成績的先后排名中產生挫敗心理,失去學習興趣。
2、評價的衡量標準不同。在素質教育的時代背景下,新建立的學生評價機制與傳統的評價體系具有較大的差異性表現,比如說,傳統的教學評價機制注重學生成績的比較,注重教學結果而偏離教學本質內涵,在片面化的追求成績的教學過程中容易衍生出學生的倦怠,抗拒等負面情緒的產生。新的評價機制所重視的是對學生的正面影響,積極促進,在教學理念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高中生物教學活動的學生評價體系的建立過程中所重視的是在尋找差距的過程中彌補教學漏洞,更加重視教學過程的改善。
3、評價方法的單一化。在常規的學生評價體系的建立過程中,最為常見的就是以學生的學習成績決勝負,這一形式的主要表現載體就是考試,以卷面分數衡量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改評價方法已經嚴重脫節于社會,片面的卷面分數難以衡量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單一化評級體系中難以激發學生的潛在潛能,甚至會對學生全面發展產生局限與制約。
4、評價公平性的質疑。傳統的學生評價體系的建立往往產生學生間的優劣區分,該體系的評價主體主要為學生,而單一化的評價模式使得學生處于被動的評價標準下。學生群體在評價體系建設過程中的缺乏使得學生喪失一定的話語權,僅僅從老師的視角衡量學生,在單向式的評級體系中學生始終屬于弱勢群體,只能被動的接受老師的評價結果。所以,片面性的評價方法難以準確的表現學生的整體素質,難以在公開,公平性的原則下展開對學生的評價。
二、建立高中生物平簡體系的建設策略
高中生物課程教學相比于其他的課程有其特殊性,而該課程在高中教學階段的地位并不受重視。面對兩者之間的差異性需要依據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建立多元化的學生評價體系。在具體的操作環節中,老師也可以從學生的評級中改善與調整教學節奏,實現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
1、鼓勵式的評價原則。高中生物教學的評價機制建立主要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主動性,所以在評價機制的建設中應該采用激勵式的策略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比如說,在評價體系中可以對學生在課程中的主動性,師生互動性有適當比例的側重。對于被動的,性格較為內向與低調的學生需要適當的引導與鼓勵,幫助學生在課堂上表達個人的想法。對學生的改善與變化進行及時的記錄并給予適時地肯定,使得學生在老師善意的鼓勵與言語中,建立個人的學習自信心,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新一輪的學習中。
2、建立互評機制。傳統學生評價機制的單一性難以全面而準確的衡量學生的綜合素質,需要樹立正確的評價理念,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適當的引入學生間的互評機制,讓學生在不同角度的評價中更客觀的認知自我。評價體系的完善,多維度的評價角度,既有利于學生的自我認識也方便老師修正個人的教學設計,真正具有針對性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在互評機制的建立中,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正確的看待自己與個人,在不同的角度中衡量自己在別人心中的位置以修正個人的行為標準。
3、自我評價的反思機制。評價機制的建設在于對學生的知識點進行重點把握,最終以提升教學質量為終極目標。在高中生物教學評價機制的建設中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是保證評價完整客觀的重要環節。自我評價在于自我完善,主動對自己不夠明確的知識點進行加強學習,在客觀全面的自我認識過程中形成個人獨特的判斷力,主動發現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操作方法,在不斷的自我檢測與反省中提升個人的學習質量,在進行自我評價的過程中,老師需要引導學生分寸感的把握,不要對自己的優點或缺點進行過分的夸大,容易導致自己陷入極端的自負與自卑之中,這種極端的情感會導致學生情緒的劇烈波動,不利于建設優良的心理素質。
綜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學課程的學生評價體系建設中還存在許多需要加以改善的部分。該評價機制的建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學習積極性,在學生的評價建設中及時修正和調整老師的教學方法與教學進度,在對學生的知識漏洞中查漏補缺,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老師在建立評價機制的過程中需要采用多角度,多層次的評價標準,在最大限度內體現出學生的真實情況與個人的綜合素質,在仔細分析評價結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方法,思維模式,在教學相長中實現老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完善和提升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學課程的體系建設,促進學生的學生成績的提高,改善老師個人的教學方式與節奏把控。
參考文獻:
[1] 薛會娟.淺談中學生物教學評價策略[J].中學生物學,2010(10):39-40.
[2] 梅金遠.高中生物教學中對學生有效評價的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0(2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