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德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小學;德育管理;問題及對策
素質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思想道德教育,學校應該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建立校內外學生思想道德具體教育網絡,盡量做好道德教育工作。[1]這對培育有文化、有理想以及有道德的社會建設人才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學校應該給予高度的重視。可是實際上,很多學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應該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對策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
一、小學道德管理中的問題
1.德育目標太抽象
大部分學校領導以及班主任和德育教師都沒有意識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實際教學中,比較重視智育而忽視道德教育,有些教師甚至覺得,道德教育只是一種形式,不存在實際意義;同時認為對于社會對學生產生的消極影響,思想道德教育是沒有作用的。在教育過程中追求表面化以及任務化,產生問題的時候大部分教師都采取哪里出問題治哪里的方法。
2.德育內容比較缺乏科學性
德育內容所具有的科學性就是內容與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相符,容易被學生內化以及實踐。各個時期的具體德育內容具有差異性,德育內容應該和主流社會精神一致。[2]可是目前學校德育工作大部分只是照搬以前的內容,將養成教育當作學校德育全部內容,缺乏創新時代精神,具體表現在學校受教者所具有的主體性以及師生關系所具有的單向性。該道德教育缺乏平等性,所以必然會使教學效率低下。
3.德育方法比較傾向于“成人化”
很多小學的德育內容比較假、空、大,未從學生年齡特點出發,所以成人化傾向非常嚴重,教師口頭教育比較多,學校對學生的要求也非常抽象,德育內容小學生很難接受,所以教學效果非常差。除此之外,德育內容比較空洞,不具針對性以及趣味性,學生在學習中處于被動地位。
4.網絡文化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
在信息網絡不斷發展的今天,盡管德育工作有了新的教學手段以及新技術和條件,可是同時也使德育工作更加困難。網絡給德育以及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
二、所采取的具體對策
1.建立全考核制度,讓教師認識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并沒有解決好應試教育往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轉化存在的問題,大多數學校領導都認為智育屬于硬指標,而德育屬于軟指標,所以比較忽視德育工作。雖然智育以及德育具有相同的育人目標,就是促進校園學生身心發展,可是在實際教學中還是存在側重的。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有效提升學生思想方面的覺悟,使學生可以判斷是非美丑,明辨善惡,具備優良道德。
2.將課堂教學的作用完全發揮出來,讓德育滲透進別的學科教學和各項活動里面
新課標里面明確要求教育應該“以人為本”,之所以進行新課改,就是為了培育學生實際學習能力,全面提升其綜合素質,給學生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進行學科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有效結合一下三維目標:知識和能力、感情狀態和具體價值觀、過程和方法。所以,應該重視學科課堂教學這一德育渠道,對其他學科德育資源進行開發,在別的學科實際教學過程中滲入思想道德教育,將學科課堂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各科教師應該依據教材特點,于備課以及上課過程中,將教材德育內涵挖掘出來,有效結合教材知識以及德育內容。
3.合理處理網絡信息給德育帶來的影響問題
在網絡信息發展迅猛的今天,小學生必然會接觸到網絡文化。網絡屬于雙刃劍,可以給德育注入新的活力,可是也會對學生思維方式以及道德行為造成消極影響,從而影響到其身心發展。學校應該對上網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采取合理的引導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同時管理措施應該到位,這樣才可以幫助學生全面了解以及應用網絡技術。
對學校來說,德育工作屬于非常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同時也是藝術性比較強的學科。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育工作人員必須清楚認識小學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各種問題,同時勇敢地面對挑戰,對思想道德教育進行不斷的探索。這樣才可以讓學校德育工作與時俱進地發展,培養出思想品質、綜合素質、價值觀和時展以及國家建設相適應的全面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房秀忠.新時期小學德育管理探討[J].科學導報,2013(13).
[關鍵詞]中國高校;德育;存在的問題;原因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1-0178-02
1 當前高校德育存在的問題
(1)部分高校學生價值取向混亂。近年來,在網絡上經常看到關于體現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的有關問題,試舉幾例來講,2006年在校女大學生的經典語錄:
① “我愛你,寶馬。”當一位女大學生將自己的求愛名片貼在寶馬車上時,女大學生揭開了獵尋寶馬,并渴望與寶馬同居時代的序幕。
②“我的宿舍在幾樓?”一位大三的女大學生在其宿舍樓下徘徊迷茫時,這樣問別人。大學三年來,她在宿舍居住的時間不超過三個月。
③ “必須承認,這是一條捷徑,因為我有天生的優勢。”一位參加全國模特大賽的女大學生在面對記者提問時,這樣如實回答。據悉,女大學生放棄學業參加全國各地的選美和模特比賽蔚然成風,成為令各高校和家長頭痛的大事。
④“你獻愛心,我獻愛情。”一位受資助的女大學生在畢業后義無反顧地嫁給了資助者,并非常自豪地說。諸如此類的事例不勝枚舉。
如今四年過去了,這些現象不但沒有減少,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些現象充分說明了高校的德育刻不容緩。在思想道德養成和教育上,“80 后”、“90 后”大學生凸顯出高校德育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他們在家人的簇擁和嬌慣下,很少獨立地接觸社會和迎接困難與挑戰,缺乏對周圍事物和社會的深層認識,缺乏對我國傳統思想道德的深刻認知,缺乏對社會主義公民道德的全面認可,在思想信念和道德操守的養成過程中,往往容易迷信錯誤的“新知識”或“新思潮”,甚至出現思想道德養成的“盲區”。為數不少的“80 后”、“90 后”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德行操守、個性特征及價值取向,特別是生命價值的偏離,是當前高校德育的重點,更是高校德育面臨的重大挑戰。
(2)部分高校學生誠信缺失狀況嚴重。目前,大學生誠信問題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多數大學生能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做到“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但少數大學生在考試、就業、助學貸款等方面的不誠信言行,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良好形象。大學生只有通過不懈的努力,積累知識,才能達到“博學”的至高境界。但是,大學生在學習上的表現卻越來越令人不滿意。如考試作弊,這已成為高校難以根除的痼疾。考前要求老師輔導,想方設法打探考題;考試時夾帶偷看、聯手作弊、手機作弊等現象時有發生。在平時的學習中,缺乏勤奮學習、求真務實的精神,抄襲作業、拼湊實驗報告和偽造實驗數據等現象已習以為常。
(3)高校德育與社會的道德需求脫節。當前大學生的道德培養與社會的道德需求存在明顯的脫節現象,我們的教科書上講授的道德教育內容通常是道德基本原則和完美的道德典范,然而現實社會并非高校德育所描述的那么美好、單純。高校德育與現實生活脫節,往往使德育教學淪為不切實際的空談,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由于德育質量和學生思想道德情況不能真正與學生的切身利益掛鉤,所以就降低了德育的權威性和現實感,導致學生接受德育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大打折扣。
(4)高校師德建設落后于德育工作需要。在一些高校教師身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師德失范現象,一些高校在師德建設中也存在著長期未能得到根本解決的問題,這些無疑降低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從教師自身而言,有些教師,特別是部分青年教師缺乏責任感,不注重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不能言行一致。有些教師在課堂上講一套、在課下與學生“ 交心”時又談另一套,給學生講一套、自己做的卻是另一套。
2 當前高校德育問題的原因分析
(1)迫于社會壓力及受到市場經濟負面影響的沖擊,導致部分高校學生價值取向的混亂。隨著國家高等教育的不斷擴招,就業壓力開始沖擊高校德育并形成嚴重的挑戰。據有關資料調查顯示,2009 年我國有近700 萬高校畢業生面臨就業,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使不少大學畢業生在思想上形成了巨大壓力,而這又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對前途的憂慮與渺茫,在客觀上沖擊著德育的成效。隨著經濟的發展,地區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對于思想不夠健全的很多大學生來說,尋求更加簡便快捷的賺錢方式,更加適合他們,比如做小姐等。
(2)社會轉型帶來的各種影響沖擊并瓦解著人們原有的道德誠信觀念。我國正處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急劇轉型時期,社會政治體制、經濟體制以及法律制度正在不斷改革和完善之中。但新的、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誠信道德觀念尚未建立,這就為、制假造假、追求短期利益、牟取暴利提供了可乘之機。一些人利用制度和體制的漏洞大干違法亂紀、背信棄義、損人利己之事。而身處市場經濟中的大學生的誠信道德觀也必然會受到轉軌時期經濟道德觀的影響,使得部分大學生在道德行為上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極端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日益突出。在處理社會與他人的關系時,以是否有利于自我為尺度,在涉及自身利益時可以犧牲誠信道德原則為代價。
(3)學校德育的抽象化導致了大學生對于社會需要的茫然。大學生在校園內接受的道德教育與社會德育環境的反差,往往會使高校五天的正面教育與雙休日社會德育環境的負面影響相抵消。學校德育與社會德育環境的這種差異,使得大學生誤認為在學校講的道德知識是空的、抽象的理想教育,因而不能把道德知識、理論貫徹在自己的行動中,形成道德的“知”、“行”不一。受社會德育環境負面影響,有的學生把理想、前途歪曲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錢就圖”。這些學生若講起理論也能口若懸河,但實踐中卻是另一套,不能做到知行統一。
(4)學校因素和師德建設缺失的影響。通過調查顯示,很多大學生認為高等院校誠信教育有一定效果,但效果不明顯,這說明當前高校德育存在著問題和不足,誠信教育實效性較差。第一,目前大學德育雖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這一主渠道、主陣地,但目前較普遍地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共性輕個性的現象。第二,高校管理工作不到位。學校管理教育方式不科學,出現簡單化傾向,如以罰代教等;高校中的一些管理領域和部門存在著諸多弊病和漏洞,給大學生不守誠信以可乘之機。從相關的調查結果中來看,12.7%的學生選擇考試作弊是因為“考場紀律松、隨大流”。第三,高校誠信本身存在問題。據新華網的報道,有記者在某地大學生人才招聘會上采訪,發現一些高校為了提高就業率,導演“簽約戲”,組織學生與單位簽訂假合同。
3 增強高校德育的對策分析
(1)高校要不斷強化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同時注重個體的傾向性教育。目前,高校德育存在著重群體、輕個體的教育傾向,其內容缺乏層次性,德育手段落后等問題也比較突出。大學生作為受教育的群體,有許多共性,但存在著極大的個體差異。每個人由于自身的生活環境和生活閱歷不同,會產生獨特的個性。德育不但要從整體上進行教育,更應該注意做到針對不同的個體進行個性教育。只有因人而異、有的放矢地開展德育,才能提高德育的效果。
(2)高校要在傳統美德的基礎上,多途徑多渠道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在學習傳統美德的基礎上,積極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嚴格規范日常行為,加強法紀教育;充分發揮全體教職員工,特別是輔導員和班主任在誠信教育中的作用。要不斷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方法,把誠信教育滲透在專業課教學之中,使誠信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過程的始終。充分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的德育內化功能,發揮高校各種團學組織、學生骨干及學生自身的作用,實現誠信教育從他律向自律的轉變;加快高校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和測評體系,為大學生誠信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完善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和管理。
(3)大力開展與德育目標相結合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德育要為現實社會服務,就必須一切從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同現實建立緊密聯系,建立開放型的德育模式,將大學生參與社會的實踐改造和社會參與高校育人有機結合起來,既要發揮學校德育的中心作用,又要充分重視社會對德育的參與作用,使德育教育成為面向社會的“雙向參與”。建立學校與企業、鄉鎮、農村的廣泛聯系,讓社會有關方面共同參與對大學生的教育;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勞動教育、軍訓、參觀學習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等,引導學生走出校門,大膽拓展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和領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4)加強大學生的個人修養,強化道德意識。大學生是一個充滿活力、有相當知識、可塑性相當強的群體。加強個人修養,把道德知識轉化為“內在的心理認知”,是解決知行脫節的重要途徑。當代大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青年,肩負著歷史的重任。另外,大學生自身還要學會善于自我約束,自我調控,增強自律能力用道德規范去要求自己把道德知識轉化為個人的內在心理認知,轉化為行動的向導,從而達到知行統一的境界。
(5)增強師德的培訓,探索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高校應認真選拔德才兼備、素質較好的人員充實德育隊伍,把德育隊伍建設納入學校師資隊伍、干部隊伍建設的總體規劃。按照政治堅定、品德優良、業務精湛、專兼結合的要求,建立一支兼職為主,專兼結合的德育隊伍。在確定德育內容時,要及時增加一些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符合學生自身發展需要的新內容,把滿足社會需要和當代大學生的實際需要統一起來,力避內容的空泛、無序和混亂,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接受效果,增強高校德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張高科,等.大學生誠信問題的主要表現及成因分析[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22(2).
1.重智輕德現象嚴重,德育思想觀念落后。應試教育愈演愈烈,素質教育軟弱無力的當代中國教育現實,為小學、初中、高中等各級學校“智育首位”的做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在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小學,這種現象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學生家長方面,農民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通過“上大學”告別祖輩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許多農民家長最愛說的一句話是“就是砸鍋賣鐵、要飯,也要供孩子上學”。因此,家長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就有了更高的期望,不論是學校開家長會還是家長單獨校訪,家長問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子女的學習成績怎么樣,在班、在年級排列多少名,問得最少的是思想道德情況。甚至出現開家長會時,極個別家長拿了子女的成績單后就離開學校的現象。在學校方面,學校領導和老師也將學科教學工作視為中心工作,視學科教學為學校生命,學校一切安排都要為學生成績讓路,對學生的教育要求評價,過分強調學業成績,甚至只強調學業成績而忽略其他。對于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即使思想認識、道德意識等力一血出現問題,也會一味遷就。
2.社會環境影響、學生基礎道德欠缺,對德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大發展、大轉型時期,新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這一階段,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問題。例如,網絡等大眾傳媒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傳播了黃、賭、毒,以及暴力等負面信息,對小學生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又如,社會中存在的價值觀混亂、貧富懸殊、違法犯罪等負面因素,也嚴重影響了小學德育工作。農村小學,特別是鄉鎮學校的周邊環境對學校的德育非常不利。例如,一些黑網吧、黑游戲廳等違法對小學開放,對學生造成了非常壞的影響。而在學生基礎道德方面還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一是以自我為中心,在“關心他人”方面做得差。這部分學生處處表現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二是“攀比”思想嚴重,表現在比吃、比穿、比玩上。三是勞動觀念淡薄,這部分學生在勞動中要么袖手旁觀,要么表里不一。3.德育工作方法簡單。由于對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所花的時間和精力就遠比教學工作少,缺少對德育工作的研究,缺少對社會發展的認識,缺少對學生變化和發展的認識,缺少對目前社會負面影響對青少年腐蝕這一問題解決辦法的研究,因而,我們的德育工作大多數時間是在說教、喊口號,甚至是一些形式主義的東西,沒有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總是浮在表面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
二、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的主要對策
1.明確目標,突出內容。小學德育工作目標是“培養學生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為使他們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礎”。按照此目標要求,小學德育的內容重點突出愛國主義教育、法紀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但根據不同年級,德育的內容需要有不同的側重點。小學低年級學生品德認識具有表面性、具體性、膚淺性的特性,更適合側重于愛國主義教育和法紀道德教育。小學高年級學生品德認識的自覺性、堅定性、獨立性都有所加強,這時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則能更有效的促進愛國主義教育與法紀道德教育的開展。
[關鍵詞] 幼兒家庭德育;教育理念;家庭環境
【中圖分類號】 G7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06-087-1
一、幼兒家庭德育中存在的種種弊端
(一)幼兒家長錯誤的價值取向,不能對孩子起到表率作用
在新時期,人們的物質觀念不斷對傳統道德觀念產生沖擊,傳統道德中的積極因素被逐漸淡化,發生扭曲變形,幼兒家長作為社會一員,社會道德的滑坡現象必然會對孩子的家庭德育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最初的模仿能力非常強,如果家長自身不能給孩子起到表率作用,無疑會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埋下隱患。
(二)家長不能適度控制與利用電子媒介,家庭教養環境不健康
伴隨各種電子媒介產品的迅速普及,互聯網在家庭的廣泛使用,大量豐富了孩子接受各種信息的渠道,媒介能提高幼兒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但同時由于孩子不具備良好的辨別能力,而接受了很多不利于成長的東西,嚴重污染了孩子幼小的心靈。面對此情況,家長所采取的措施出現兩個極端,過度依賴媒介和過分排斥媒介。
(三)忙碌的生活節奏,父母與孩子缺乏心靈溝通
當下快節奏生活方式,促使了生活方式發生極大變化,父母多為家庭而疲于奔波,忙于事業,家庭成員之間缺乏情感上的交流,便得比較冷漠。在當今眾多的家庭之中存在著嚴重的溝通障礙,父母與孩子之間有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所以,孩子自身的道德行為上存在的優缺點,根本沒有機會在父母面前得到展現,父母認識不到孩子的道德缺陷,要進行教育更是無從下手。
(四)獨生子女家庭之中,家長過分溺愛孩子
目前,獨生子女家庭是城市家庭的典型形式,獨生子女家庭地位更高,備受家人關注和疼愛,如果這種行為過度,就會形成溺愛。父母認為現在家庭生活條件好了,就應該盡量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這種不惜一切的給予,會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會誤認為別人對自己的關心是應該的,會養成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并且不懂得關心、愛護他人,造成孩子品德上出現嚴重缺陷。
二、解決幼兒家庭德育的有效途徑
(一)幼兒家長要發揮榜樣和示范作用
家長自身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良好的行為規范,能夠使子女的道德情操得到潛移默化的提高。父母自身的行為決定了幼兒教育成功與否,家長對自己長輩的尊敬、言行舉止,都會被孩子模仿,這種耳濡目染的作用是無窮的。孩子的模仿能力強弱是隨著年齡變化著的,年齡越小,受到榜樣的感染就會越強。首先,家長從經濟方面進行行為約束,不奢侈浪費,合理支出,保持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其二,家長應當正確按照道德規范做人做事,家庭成員之間相處融洽,互相尊敬,在這種幸福愉快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會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做人。第三,家長應主動幫助有困難的人,讓孩子明白財物與人比起來,并不重要,要懷著樂善好施的心,熱愛生活幫助他人,這樣的事情才是最應該做的。
(二)適當利用媒介進行開放式家庭教育
面對電子媒介的廣泛使用,給幼兒的成長帶來的影響因素,家長應給予孩子充分的指導,第一,父母應為孩子篩選有利于他們身心發展的節目,加強引導幼兒分辨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使之受到教育啟迪。第二,家長應在不影響自己工作、生活的條件下,讓孩子更多的接觸社會,盡量多帶孩子去文明場合,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這樣既避免了媒體帶來的不利影響,又擴展了孩子的視野,讓孩子親身參與在內,領悟到講道德的美好,激起孩子們的模仿欲望。
(三)家長與孩子要盡可能多地進行情感交流
父母的關愛是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的基礎,在和諧、民主、平等的家庭環境中,孩子可以無拘無束地展示自己的行為,流露和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家長多與孩子談話、玩耍,一旦發現孩子有錯誤,家長首先要細心地聽取孩子的意見,然后,采取商量的口吻,積極地與孩子一起談論解決問題的方法;發現孩子在某件事情上做的很出色,應當給予獎勵和表揚,以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四)堅持愛之有度,教之有方的幼兒德育方法
在幼兒家庭德育模式中,沒有什么固定的章法可循,但總體上一定要以自由、平等、寬容、信任、誠實等作為教育的原則。在愛的基礎上合理的對幼兒進行教育引導,做到愛之有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采取愉快活潑的態度,生動的言語與肢體動作相配合,對幼兒科學誘導,有助于孩子理解和接受,只有這樣持之以恒,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尚紅.試論幼兒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09,(35):279.
[2]姚昕.幼兒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誤區[J].職業圈,2007,(15):69,106.
[3]官旭瓊.家庭教育對幼兒的影響[J].考試周刊,2009,(39):222.
【關鍵詞】職業學校;德育工作;對策研究
悠悠中華,五千年歷史,“禮儀”縱貫于其中。自古以來,我國便對學生禮儀和品德的培養。而在當前階段,我國社會的發展需要更多同時具備優秀品德和專業才能的人才。怎樣才能實現對如此合格人才的有效培養,已然成為我國現今教育界始終探討與爭論的問題。五千年歷史長河之中,成功進行德育工作的例子數不勝數,但就是不同往日,那些例子可以借鑒,卻不可完全套用,新的時代有新的特征,現階段的德育工作要考慮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由此可見,職業學校需要對其自身德育工作中所產生的問題進行認真地研究,且進一步尋找相應的解決之策,這已是職業學校現階段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職業學校當前階段德育工作所存在的問題
1.就學生角度而言
在職業學校進行學習的學生往往不具備較好的文化課成績,有一定的原因在于學生自身學習能力的缺乏,還有一部分因為家長疏于管理,自身進行學習的主動性不強,最終無法進入更高的學府,進行深造。并且在這一部分的學生中,有些人本對學習沒有太大的興趣,其更愿意將時間用在網吧之中玩游戲,而在那般環境之下,其不免接觸到一些社會不良人士,且被傳輸一定的不良觀點,更加不愿意接受學校的教學。與此同時,當前階段的職業學校存在極為激烈的相互競爭,為招收更多的生源,進各校入讀的門檻也就越發降低,進而較為直接的導致職業學校學生整體素質偏低的現象。而學生不愛學習,自我約束力差以及無組織無紀律等特征,更是給職業學校的德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2.就教師角度而言
(1)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降低教師積極性。許多職業學校的教師都有著這樣一個觀點,曾經的學生相較于現階段的學生而言,更加樂于接受知識,熱愛學習,在曾經的課堂上師生互動,一問一答,相當默契。教師為了更夠傳授給學生更多的知識,往往在課后對自身知識進行不斷充實,且會對教學經驗進行認真的總結。而就當前狀況而言,學生普遍素質較低,教師以最低的難度進行授課,仍然無法實現對所有學生進行照顧。“學生不去學!”是現今所有老師的心聲。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學生更是無法做到尊師守紀,教師們在此背景之下也已越發失望,從而使得其教書育人的熱情被不斷地磨滅,教學的積極性也在不斷的降低,盡管較多學校仍然在以量化的形式對教師進行考核,但教師們中大多數抱著敷衍了事的態度。
(2)職業學校的前景極為暗淡。盡管當前階段職業學校的學生質量始終呈現著不斷下降的趨勢,但各職業學校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間爭奪生源的大戰仍在上演。如此一來,在當今社會中職業學校的地位也越發低下。此外,生源的匱乏,使得教師的地位也已不載穩固。如此一來,教師則更是對未來不抱希望,些許教師已然開始另尋出路,原本因鉆研教材的工作也已不再重視,對學生的管理也進一步放松,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德育工作的進行則越發困難。
3.就學校角度而言
自并軌招生從20世紀末期開始推行之后,各職業學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與此同時,高等院校保持著每年30%以上的擴招比例,使得極大的生源危機擺在職業學校的面前。在并軌招生實施之前,職業學校的學生報道率可以達到90%,甚至有些能夠達到99%以上,而在并軌招生實施之后,學生的報道率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絕大多數學校往往只能達到40%的報到率。與此同時,職業學校的生源質量還在不斷地下降,學校不僅需要面對招生難的問題,還需頭疼于學生素質差的問題,使得學校出現管理難以及教學難的問題。而德育工作,雖然地位僅次于招生工作,但學校在種種困難的面前,也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二、職業學校德育工作進一步加強的措施
依筆者拙見,職業學校日后的發展與其自身德育工作進行的好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且各個職業學校需要對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結合,對工作實施的效率加以注重,但對學校而言最為關鍵的則是解放固有的思想、更新傳統的觀念,以創新的形式開啟工作。
1.德育工作管理體制的建立與完善
當前階段的德育工作需要貫穿在學校教育的整個過程之中,與此同時,還需要在管理、教學以及后勤的各個環節上進行落實。將德育工作任務交由大家共同承擔,且將其作為崗位職責分配給各有關職能部門,且需要對其進行嚴格的檢查和評估考核,還需要對任務不明、職責不清以及相互推誘的情況進行有效地避免,與此同時還需防止德育與其他工作脫節的現象。
2.對德育形式進行改變,使師生的積極性得以調動
德育工作不僅僅要對學生進行教育,就其本質而言,其是雙向活動。往往只有使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得到進一步的調動,且找尋到結合點于在實施的過程中,才可以獲得較好的教育效果。由此可見,如果仍然在在教育的過程中,采取一味地灌輸,依舊讓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而不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亦不對學生自我教育以及自我約束進行促進,則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與此同時,其還需對學生的相互幫助以及互相監督進行倡導,使較為良好的學習風氣以及輿論氛圍得以創造,進而為學生的行為自律起引導作用。
3.寓教于樂,多N方式進行教學
不光需要將德育工作進行在正常的課堂教學中,職業學校在學生參與的活動中對其有所涉及,使學生在活動中接受品德教育。最為常見的便是在學生所進行的團校培訓之中,幫助學生樹立較為正確的人生觀,且讓其立下遠大的理想,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教育,糾正其已有的錯誤思想。與此同時,還可以在學生中組織辯論會,讓學生們就“德育”的相關問題進行相互間的討論等等。
三、結束語
于當前階段而言,德育工作在職業學校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那些兼具優秀品德和較好專業技能的人才,才符合我國現今社會以及經濟發展的需求。如此一來,相關人員需要對當前德育工作的不足有所認清,且在此基礎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才能使職業學校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需求的學生,進而實現我國職業學校德育水平的根本提高。
參考文獻:
[1]郭秀梅.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8.
[2]李敏.中職學生思想道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承德信息工程技術學校為例[D].河北師范大學,2014.
[3]陳海英.以人為本,重德重能――農村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特殊性、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等職業教育,2008,(20):11-12,15.
論文摘要:道德社會化是高職生社會化的核心問題。當代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然而,由于受到社會大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當代高職生的道德社會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和 困難程度。加強高職院校德育,建立健全高職院校德育的合力機制,是推進高職生道德社會化 的重要對策。
一般而言,道德社會化可以理解為道德主體將特定社會所 肯定的道德準則 和道德規范加以內化 ,形成合乎社 會要 求的道德行為 的過程。高職生道德社會化則是高職生在 與社會的道德互動中,通過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道德態度和道德行為,成為社會合格公民的過程。特定社會總是希望把高職生培養 成為符合其主導價值觀,能實現其道德目標的一代公民。因此 ,道德社會化問題是高職生社會化的核心問題 。
一、 當前高職生道德社會化存在的問題
1.缺少 系統的道德知識 ,道德認知 水平相對低下。高職生是社會變化較為敏感的群體。面對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 ,他們在成才奮斗的過程中,往往只重視知識和能力的提高,輕視了良好品德的養成,重才而輕德 。似乎市場經濟的機制 中知識和能力才是硬指標 ,理想和道德都是空話。因此,一部分高職生忽視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的學習,忽視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學 習和對世界上其他民族優良道德思想和文化傳 統的學 習,結果導致其道 德基礎理論知識貧乏 ,道德觀念容易變化,道德判斷不夠準確和客觀。對于什么是道德、人為什么有道德需求、道德的基本內容包括哪些等基本知識沒有系統、完整的認知。他們關于道德的知識很零散,有些高職生甚至以非道德乃至反道德為時尚。這最終造成了當今高職生高學歷和 低道德水平的反差 ,出現 了一些有才無德的歪才。這也是近年來高職生道德失范、違法人數增多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人際關系方面,大多數同學認為應講信修睦,謙遜禮讓,向往人際和諧。但在實際行動中,多數人抱著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處事原則 ,個別同學甚至自私自利,以鄰為壑。盡管幾乎每名高職生不無例外地都要接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 ,卻仍有學生贊成 “人的本質是 自私”的觀點;對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個的基本觀點不太認同。在他 們看來 ,社會上人與人之間 的關系 “就是相互利用”,更有學生認為 “人與人就是相互競爭 不擇 手段 ”。顯然 ,沒有正確 的道德認知當然無法進一步完成道德社會化。
2.缺少 堅定的道德信念支撐 ,在道德情感上比較淡漠。近年來黨員干部存在的腐敗現象、封建文化的沉渣泛起、西方腐朽文化觀念的滲透,使學校正面教 育與社會現實之 間形成反差 ,面對社會上存在的些不 良風氣,如、請客送禮、拉關系走后門等 ,尤其是關系到高職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如看到考試作弊的同學得到了獎學金 ,看到畢業時找 門路、送 禮的才能找到好工作時 ,給高職生造成了思想 困惑 ,直接影響著高職生的道德觀念的確立 和道德行為的選擇,使一些高職生斗志渙散、消極悲觀 ,導致其思想和信念的失落 。沒有堅定的道德信 念作支撐以及道德情感上 的淡漠致使高職生無法正確完成道德社會化 。
3.道德 自我約束 力較小,在道德意志上顯得軟弱。高職生在履行道德義務過程中,如果缺乏克服困難和障礙的能力和毅力,他們 自我控制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就較弱 ,在善與惡的抉擇中優柔寡斷 ,在物欲和外力的干擾下難以構筑起堅固的道德城墻,以致喪失應有的義務感、責任感和羞恥感,甚至連最起碼的 “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基本道德準則也難以遵循。道德意志上的弱化使得高職生無法堅定地完成道德社會化 。
4.道德認知未能外化為道德行為,在道德實踐上知行脫節。就目前而言,高職生在現實中的道德行為能力相對較弱,即他們的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不一致。例如:談到考試舞弊,幾乎人人痛恨,可一到考試,卻總有人干那令人痛恨的事 ;談到社會責任感,大家都情緒激 昂,可一到畢業,就沒有幾個人愿意到邊疆去、到基層去。另外,據調查,在個人和國家利益問題上 ,高職生在價值觀念上認同國家利益的道德評價標準 ,但在實際行為的選擇上又認同個人利益或個人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道德評價標準,“知”與 “行之間存在較大的距離。高職生對 “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國家利益發生矛盾時,你認為應該……,而實 際上你會……”這一 問題的回答中,有很多人認為應該 “以集體、國家利益為先”,而實際上會以 “集體、國家利益為先”的只有一小部分,更多的人則選擇了 “視情況而定”,也有少部分人選擇了 “以個人利益為先”。這表明了高職生的道德思想與道德行為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脫節現象 ,也表現 出高職生道德價值評價標準的困惑和矛盾。道德實踐上的知行脫節必然使高職生道德社會化中斷。
二 、建立健全高職院校德育合力機制,促進高職生道德社會化
1.建立健全高職院校德育陣地合 力機制。高職院校德育的陣地有三個:一是學校 ,二是家庭 ,三是社會。在以往的工作 中,雖然家庭和社會也發揮 了一定的輔助作用,但是人們對它們的重視程度、具體措施和工作力度都明顯不足 ,合力作用尚未真正形成。建立學校、家庭、社會 “三位一體”的高職院校德育合力機制,應該做到 :首先 ,協調好學校與社區教育機構的關系。社區教育機構應制定規章制度,統一要求,落實任務,定期交流經驗,要求各方結合本單位的工作,對培養教育高職生盡職盡責。社區教育機構具有獨特的功能和作用,高職生道德社會化要順利地進行,就必須協調好學校與該機構的關系 ,利用社區教育機構的獨特優勢 ,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其次,協調好學校和家庭的關系。建立家長委員會,家長委員會是學校聯系學生家庭的有效途徑。家長委員會要有健全的組織和常設機構,要有活動章程、工作計劃和任務 ,要有例會制度。只有這樣 ,學校德育與家庭德育才能有機地統一起來,形成合力。
【關鍵詞】 高職院校;語文教育;問題及對策
一切素質教育都源于語文學習,在高職教育中,語文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語文教育對于培養高職生人文素養、學好其他學科,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高職語文教育的培養目標由“知識技能本位”向“素質教育”轉變,面對現階段語文教育中仍存在的諸多不足,更多教師思考如何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有效性。
1、高職院校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
首先,部分院校對高職《大學語文》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許多高職學校認為,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因而高職生主要是學習職業技能,專業課程教學才是教師的重中之重,因而《大學語文》在高職教育中地位逐漸喪失,使得其處于邊緣化的境地,這將直接導致了語文教學的課時減少,許多高職院校的一些理工科專業不開設大學語文課,而有的院校以選修課、講座、大課方式的課堂形式進行語文教學,很多學校將高職語文教育流于形式。
其次,教師教學方法落后。許多教師在進行高職語文教學時,基本沿用了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一枝粉筆一張嘴”等單向的教學方法,這種“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很顯然已不適用于現階段高職學生的特點和高職教育的新理念,語文課堂若是成為一家之言的照本宣科,那勢必會抹殺學生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熱情。
再者,忽視了語文教育中對學生素養的培養。教師強調以高職語文教材為中心,以知識教學為本,忽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教起來乏味,學生聽得也極其枯燥。語文具有基礎、德育功能、文化傳承功能以及生活應用功能等,是培養學生素養最重要課程,但這一功能在現今的語文教育中并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
最后,考評形式單一、語文教育投入有限、學生基礎知識薄弱等等,也是現階段高職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語文教學的順利進行。
2、高職院校語文教育應對策略
2.1、革新思想,重塑語文教育的基礎性地位
現階段,“教育要發展,觀念須先行”,高職教育由‘技能本位’到‘綜合型素質’的轉變,高職語文教育應該順應“培養綜合型素質學生”的目標,發揮其應有作用。因此,高職院校應重新將語文提升到基礎性的地位,從教學觀念上重視語文教學,行動上支持語文教育的科學實施。
高職語文學科要想求得生存與發展,首先,從高職院校的領導,到老師,再到學生,都要革新思想,轉變觀念,重視語文學科在職業教育中對人成長的作用,語文教學知識是對我國5000年來的語言文化的傳承,是對我國民族文化的弘揚,在處于“知識爆炸”的知識經濟時代,無論何種階段的學習,學好語文是一個合格的中華兒女必須要做到的[1],因此每個人都應樹立“終身語文”的思想,提高的語文水平和語文修養,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這也是時代對我們高職院校的迫切要求。
2.2、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素養
一是要轉換教學主體,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本位思想。高職生不是小學生,他們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教師應該打破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高職生在學習語文中的自主性,而教師轉換成教學的實施者、組織者和引導者。
二是教師要善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深化語文意境、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應靈活利用多媒體手段,優化教學過程。例如,在高職語文《普通話與口才訓練》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標準普通話用影音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他們感受朗誦技巧,增強模仿和學習能力;在學習《荷塘月色》等名家名篇時,教師可以將現代音樂、一些關于荷塘的景色圖片、flash等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不僅可以深化課文意境,還能擴充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學生語文學習技能。
三是在語文教學滲透職業素養、人文素養教育。語文是提高高職生職業素養、人文素養最重要的課程,具有其特有的優勢。除了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將語文教材與教學相關的社會實踐、知識講座、校園文化月活動等結合起來[2],并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如“文學社”、“大學生就業協會”、“大學生創業協會”等社團和社會活動,并將這種切身體會作為語文教學寫作的一個部分,寓語文教育與素養培育統一于實踐之中,從而真正達到語文教學目的。
2.3、多元化評價考核
許多教師在期末評價高職生語文能力時,主要采取以試卷的形式評分,這種評價方式并未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評價過程很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是一種靜態的、終結性的評價,因此教師宜以學生為主體,多元化、多角度、評價考核衡量學生的語文學習。
教師應創新考核形式,這是進行語文教學改革的動力。例如,教師可采用演講、辯論、詩歌朗誦、繪畫、表演等形式檢驗高職生語文中“說”的能力,或用書法、打字錄入、微博、影評、手抄報等形式來考核語文中“寫”能力,避免采用試卷單一的考核模式,轉變“分數是衡量一切的最終標準”的思想,更好地體現與語文的實用性。此外。教師還應當對高職生語文學習行為的考核,即“平時成績”,將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平時作業等作為學生語文學習過程的考核,教師最后可把多項考核指標綜合起來、以他評、自評、相互評為手段來評價考核學生,才能發揮好評價活動的引導、激勵和教育功能。
3、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現階段語文教育中仍存在的諸多不足,高職院校尤其是語文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革新思想,重塑語文教育的基礎性地位,并且要創新教學方法、多元化評價考核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更好地發揮語文在高職教育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學校體育;青少年;身體素質;對策
1.前言
隨著中國奧運爭光計劃的實施以及在世界競技賽場上取得的成績,中國體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中國計劃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要完成這一目標,重點是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而學校體育是競技體育、社會體育及家庭體育的基礎。學校體育對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對推動中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邁進有著積極的作用。學校體育教會人們體育鍛煉的方法,形成堅持鍛煉的習慣以及終身體育的意識。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與德育、智育、美育共同組成了完整的學校教育體系。本文主要對學校體育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并給出一定的建議,旨在更好的發揮學校體育的功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校體育的改革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2.當前學校體育存在的問題
素質教育從改革開放后被提出到現在已有三十余年,我國學校體育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學生的體質在一定時期內得到了提高,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一些始料未及的現象和問題開始出現,學生的體質也開始出現下滑狀態。2000年我國國民體質檢驗結果顯示,青少年體質已經亮起了紅燈,在肌力、耐力、柔韌性、肺活量方面下降幅度較大,肥胖率較1995年有較大的增幅;2005年第二次國民體質檢測結果顯示,青少年兒童的肺活量、耐力、速度、爆發力等素質進一步下降,學生超重和肥胖率繼續增加,視力不良率居高不下[1]。面對這一嚴峻的現實問題,要提高全民的身體素質,我國學校體育的任務還很艱巨。然而我國學校體育卻還存在諸多問題。
2.1學校體育地域性發展失衡
我國幅員遼闊,由于地域和歷史的原因,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各個地方對學校體育的投入不盡相同,導致學校體育的發展也參差不齊。主要表現在師資、場地設施和經費方面,經濟發達地區在這方面的投入要好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很多學校缺體育場地器材更缺正規的體育教師,東西部地區在體育教師的質量和數量上呈現不平衡的狀態。東部沿海地區學校體育設施和師資力量最好,中部次之,西部最差,城鎮優于農村。部分學校的體育教師是由其他學科的教師在兼職,這種現象在西部邊遠貧困地區尤其嚴重。體育師資力量的不足嚴重影響著學校體育的發展,影響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
2.2學校體育體制不夠完善
我國從小學到大學的每一教育階段都設有體育課程,然而十幾年的體育課卻沒有很好的促進學生的身體發育和體質的增強,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教育體制不夠完善。國家、地方以及學校這三級沒有形成一個有機配合的整體來管理、指導、監督學校體育。素質教育雖然頒布了,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實行的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的一種情況,體育也不例外。從小學到大學,學生要進過三次升學考試,在這三次升學考試中只有中考有體育考試。面對中考體育,很多學生只是在考試前進行突擊培訓和鍛煉。一些學校置國家的有關規定和學生體質下降于不顧,每天鍛煉一小時的政策沒有落到實處,陽光體育運動也沒有持之以恒的堅持下去,體育課隨意被占用、體育場地被侵占,體育經費被挪用等問題突出,但沒有一個部門來進行監督和管理。學校體育風險管理制度不夠完善,頻頻出現的傷害事故也是制約學校體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體育課上一旦學生出現傷害,家長找學校,學校找體育教師,讓體育教師來承擔責任,導致體育課上學生活動時間變短,項目變少,一些危險的動作和項目甚至被直接取消。
2.3教學大綱沒有落實到位
體育與健康課程已實施多年,但多數學校的體育與健康課并沒有嚴格按照教學大綱來上。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過于單一,評價方式過于陳舊,對學生運動興趣的培養和堅持鍛煉的習慣沒有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我國學校體育教材的內容幾乎由田徑、體操、武術以及三大球組成,并且一用就是幾十年,雖經變動,但沒有大的變化,很少有根據省市地區特點來編輯課本,沒有把地區的、民族的傳統運動項目寫進去。現在有部分學生喜歡體育卻不喜歡上體育課,因為在他們的眼里,體育課是非常枯燥的,在體育課上除了跑步還是跑步。由于學校場地器材或是教師的業務水平的原因,學生無法參與到自己感興趣的項目中。有些學校一個學期上不了幾節真正的體育課,只要上課就忙著測試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有些學生一遍測試下來沒有達標的再測試一遍,直到達標為止。
2.4學校體育重視程度不高
學校體育作為提高學生素質,使其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手段。不管東部、中部還是西部,學校體育在學校教育中都沒有受到很高的重視。學校領導、教師、家長、學生不夠重視,把體育一直視為小三門。學校領導口頭上說他們很重視體育,實際上他們重視的是在各種體育比賽中學校有沒有取得好名次,有沒有爭得榮譽。平時學校就只重視文化課的成績,越是到了臨近考試,體育課就越是成了各科老師霸占的課。升學第一壓過了健康第一。在他們以及家長眼里,上體育課就是玩。學校、家長、學生的不夠重視,導致體育教師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學模式。上課拿上一些體育器材,熱身完就解散,學生以自主練習、活動為主。男生上體育課的情況比女生要好一些,在運動項目和活動時間上男生要多于女生。
3.學校體育的發展對策
3.1全面發展學校體育
有問題就必須得解決,有不足的地方就必須得改進。1996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寫了加強學校體育,明顯改善青少年身心素質[2]。由此可見我國把學校體育的發展作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體育的可持續發展關鍵是要科學發展,要統籌發展。對于體育國家不能重城市輕農村,不能重競技輕大眾,對學校體育亦是如此,要統籌兼顧不同地區學校體育的發展,各級各類學校不能重文化輕體育,要真正做到全面發展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素質,不能光喊口號不行動。針對一些學校特別是貧困山區場地、器材、經費等缺乏的問題。各級領導和體育教師要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校本資源來解決場地和器材的問題,努力開發和發明一些適合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的器材和項目。至于經費可以從國家財政、社會募捐、教育經費等途徑上解決[3]。在國家科學發展觀的宏觀指導下,學校體育也要科學發展,為科教興國戰略做出貢獻。
3.2完善學校體育體制
國家對地方和學校體育開展“有彈性的指導”,對學校體育工作進行宏觀管理和適度調控。要監督和保證學校完成學校體育的任務,保證學生享有應有的體育教育和體育鍛煉的權利[4]。各個地區和學校要根據具體情況開展體育運動項目和評價體系,不能實行國家統一規定的一個模式,因為各地區的情況不一,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在全國范圍內繼續推行“初中畢業升學考試體育”的重要舉措,建議試行“高中畢業升學考試體育”的措施。要保障體育教師的正當權益不受侵害,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模式對學生的健康進行監測,對生理有缺陷和身體不適的學生要因材施教,有針對性的制定實施鍛煉計劃。學習評價要從定量和定性上來進行,定量就是看運動技能的掌握情況、運動成績以及提高的程度,定性就是從興趣、意志和情感等方面進行考察。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對學生家長要多進行宣傳和教育,改變家長對體育鍛煉的態度和認識,講授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的好處。對于一些特殊學校,如盲校、聾校、弱智學校要重視開展學生的體育活動。要積極創造條件,切實解決學校體育師資、經費、場地設施等問題[5]。
3.3提高學校體育的地位
國家現行的九年義務教育,真正做到了免費教育。很少會有青少年因為家庭經濟原因而輟學,這個時期的學校體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入學率高,學校體育普及面就越廣。要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和提高體育素養,學校領導很關鍵。學校領導要重視,改變觀念,不能口頭上重視,卻不拿出實際行動,不能為了追求升學率而忽略了學生的身體健康。各級學校要貫徹落實陽光體育運動里德每天保證有85%以上的學生有1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6]。不能考什么就教什么,要結合學生和各地區具體風土人情情況開展適合學生的體育項目,培養其體育興趣,不能一味地教“奧運項目”。在體育課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學習潛能,但不能任其發揮,教師要起到其主導的作用,要根據學生的愛好特長發展其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養成鍛煉的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對體育教師的待遇要有所改善,不能將其視為小三門,而使體育教師和其他學科的教師實行同工不同酬,要提高他們的待遇和地位,充分調動體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熱情。當然,作為體育教師本人首先要重視自己的工作,如果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工作,那么別人就更不會尊重你的職業。只有自己重視自己的職業,并且踏實工作,這樣別人才會尊重你的勞動成果,重視你的職業。
4.結語
中國學校體育至改革開放到現在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總體來說學生的身體素質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約著學校體育和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只有找準問題的癥狀所在,對癥下藥,才能起到藥到病除的效果,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為國家的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董勤廣,劉森,朱立新.學校體育發展趨勢及體育師資培養問題的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8,26(2):85-86.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E],國發[1996],1996-3-17.
[3]陳兆著,徐克威.從岳西縣學校體育的現狀談貧困山區的體育發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5(1):108-110.
[4]李延超,李源,田旻露.當前學校體育發展應樹立的科學認識[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26(7):75-79.
[5]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通知.全民健身計劃綱要[E],國發[1995]14號,1995,20.
關鍵詞: 新時期高職院校德育教育問題對策
新時期,德育教育要體現層次性,發揮學生自我教育功能;創新形式,追求德育教育的實效;突出重點,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以情感人,發揮情感在德育工作中的特殊作用;在德育目標、層次、手段、方法等方面與時俱進。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多元化特點,這就為辦好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創造了更加有力的條件。近年來,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很快,新形勢下,在抓好高等職業教學的同時,如何抓好高職德育,為社會培養出具有高職特色、社會認可、企業歡迎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應用型、技能復合型的人才,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一、當今中國社會的道德困境
1.道德評價失范
在中國社會的歷史演變進程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舊體制并存,新舊觀念自然也會相互沖擊,人們在對傳統的道德思想、道德文化進行重新認識的同時,并沒有及時建立起全新的道德體系。一個時期以來,道德規范、準則出現模糊,甚至多元化,缺少統一、明確、公認的標準進行道德評價,使評價變得模棱兩可,導致了價值取向的混亂。特別是以物質利益為核心的價值趨向,不斷誘發種種錯誤的思想行為。例如,誘使人們唯利是圖,甚至一切向錢看,損人利已,投機取巧,不勞而獲。
2.道德虛無主義悄然滋生
道德虛無主義是一種否定道德的主張,它認為,“任何證明或批評道德判斷的可能性都不存在,理由是道德不過是尋找自我利益的借口”。每當社會處于急劇轉變的時期,都會有道德虛無主義的聲音響起。原因是社會的巨變必定帶來倫理秩序和道德生活的混亂,道德的外在約束力受到極大的削弱,而人們的利己之心也就彼消此長,如此一來,不擇手段、巧取豪奪會成為社會的常態。而當今社會出現的道德信仰危機,正是道德虛無主義出現的信號。
3.社會道德控制機制弱化
社會道德的控制機制手段有兩種:一種來自外部,來源于周圍環境的道德氛圍及公眾輿論的壓力;一種來自內部,以社會成員的道德良知或羞恥感、榮譽感、責任感來規范其行為。如果有人違背群體公認的道德準則并受到周圍公眾一致的鄙視、譴責和排斥,就對其構成了沉重的心理壓力,由此便成為一種威懾力,促使人們的行為循規蹈矩。在較為封閉的、文化高度認同的環境中,這種壓力甚至能達到寧可受法紀處罰,也不愿受公眾“制裁”的程度。但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道德外部控制所依賴的社會道德環境已發生變化,道德觀念已成為多元共生狀態,失去了昔日在傳統的封閉社會中道德輿論的一統性和控制能量的“聚焦”態勢。而且社會成員本身的道德意識也發生了變化,道德思維由一元趨于多元,道德接受的主體意識明顯增強,對常規的道德控制的反應也相對減弱,不容易產生效果。
二、學生德育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育缺乏針對性
由于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調查不夠,對他們的思想脈絡把握不清,缺乏足夠的了解,因而教育工作缺乏針對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一些專職輔導員身兼團的工作,各種“瑣碎”事務纏身,無法集中精力“沉”到學生中去,同他們交流、談心,不了解廣大同學所思所想,不知道學生在想什么,有什么要求,最需要的是什么,不了解其思想癥結何在。另一方面,一些德育工作者自認為自己多年從事德育工作,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多年來在教育管理過程中未出現過什么大的問題,受傳統思維模式的影響,對不同的學生提出同一的要求,因而很難做到有的放矢。
2.缺乏有效的運行機制
從現行高效的運行機制來看,學校的教學工作和德育工作是由不同的校領導來分管負責的。就德育工作來說,有宣傳部、學生處、團委等職能部門和各系的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抓德育工作。從系(院)級單位來看,校長分管教學,書記分管德育工作,教師也隨之分化為兩支隊伍:一支隊伍是專業教師,一支隊伍是政治輔導員,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的僅僅是傳授知識,對學生思想品德上問題是不管不問,片面地認為那是輔導員的事。而德育工作者往往是通過某種“活動”或“工程”形式來體現,把德育工作搞得轟轟烈烈,但效果不佳。這種體制從表面上看重視德育,加大了對德育的管理力度,實際上,恰恰是這種“重視”,造成了德育工作的低效。
3.處理問題的方式簡單生硬
教育方式單一,缺乏說服力,不是一味地空洞說教,把“大道理”講得空、虛、玄,學生難以入耳、入腦、入心,就是采取強制手段,擺出一副不尊重人、不理解人、不關心人的官僚作風,實行“高壓”政策,一味訓誡。這種方法難以實現心靈溝通,有時還會導致學生的抵觸情緒。
4.學生管理隊伍的素質有待提高
從目前來看,學生管理隊伍趨于年輕化,他們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積極進取。但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剛畢業后不久經過短暫培訓就走上工作崗位,普遍存在一個“角色”轉變問題。他們在管理上經驗不足,在方法上有欠科學規范。從整體上看我們的管理手段還是“一支筆,一個本,一張嘴”的傳統做法,難以適應社會發展和教育工作的需要。
三、做好學校德育工作的對策
1.更新和端正德育觀念
在合理的目標指導下,把什么確定為德育的重點是德育能否走出困境的關鍵。曾維菊提出:“德育的重點應把握底線倫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這個底線,我們可以認為是:利已但不損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應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進行。因此,我們在尊重利已這一生命本性的同時,不應該忘記道德的約束。
2.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
要把德育工作列入黨委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堅持德育與智育并重,建立黨委組織領導和全面協調,行政專門負責,部系落實,團委、學生會等組織密切配合,齊抓共管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同時還應建立起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立體教育網絡,明確各自的職責范圍,各司其職,形成合力。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新型的高職高專人才。
3.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
校園文化作為學校德育創新的重要環節資源,是學校德育環境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校園文化作為一個社會亞文化環境系統,不可避免地受到來自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也折射出時代的發展和變遷,具有強烈的時代性。21世紀的今天,處于大眾化階段的校園文化呈現出“創新性、先鋒性、兼容性、個性化與民主化”的特點。市場經濟環境下的校園文化建設,不僅要充分認識其重要意義,更要根據時展對校園文化的影響和要求,將德育內容融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在文化活動中,應盡量體現當代校園文化的特點,同時,營造良好氛圍不僅要注重宏觀文化建設,即校園校風建設,還要注重學生微觀文化建設,如班級文化、寢室文化、社團文化,創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根據平等、理解、信任、互愛和互助等原則,建立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和諧的人際關系。
4.實現載體創新
信息全球化是德育工作前所未遇的新環境,我們必須順應這一歷史潮流,努力開發網絡資源,利用網絡優勢,占領網絡,選好陣地,開辟“紅色網站”,擴大德育工作的覆蓋面。同時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滲透性,提高及時性,增強實效性,充分發揮學生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把黨支部的活動和班級、學生會的活動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合力。
參考文獻:
[1]十七大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