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審計計劃總體審計策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內涵及特點
1.1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內涵
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是在傳統的賬項基礎審計和制度基礎審計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審計模式[2]。2003年,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對《內部審計實務標準》進行了修訂,新標準將內部審計定義為: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旨在增加價值和改善組織的運營。通過應用系統的、規范的方法,評價并改善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過程的效果,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風險導向內部審計要求審計人員在充分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基礎上,識別、評估單位存在的風險類別及其風險程度,并依據風險評估的結果確定實施審計的范圍、重點,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審計意見和建議,協助單位管理層防范、控制、治理風險,從而達到增加單位價值的目的。
1.2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特點
風險導向內部審計與目前大多數衛生計生單位實施的內部審計工作相比,審計重心由實質性程序前移到風險識別和評估。風險識別和評估是內審工作的出發點,并貫穿于整個審計過程的始終。在風險導向下,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對影響單位戰略目標實現的各種風險進行全面分析、評估,并依據風險評估的結果即風險的類型、高低來確定年度審計項目、審計范圍等,采用恰當的審計方法,合理分配審計資源,提高審計質量和效率[2]。內審人員應當重點關注單位面臨的各種風險是否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
1.3風險導向審計在企業內部審計中的應用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各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為了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及推動企業內部審計的發展,許多行業內部審計紛紛引入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其中,金融行業探索最為廣泛,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實踐。根據風險導向審計在國內外企業中的應用實踐,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對于企業完善治理結構、強化風險管理、健全內部控制發揮了重要作用。
2風險導向審計在衛生計生系統的應用實踐
2.1制訂總體審計策略和具體審計計劃
審計計劃是為實現一定審計目標,對審計工作做出的規劃性安排,是下一步審計工作的指導性藍圖。審計計劃分為總體審計策略和具體審計計劃兩個層次。總體審計策略用以確定審計范圍、時間安排和方向,并指導具體審計計劃的制訂。在制訂總體審計策略時需要考慮被審計單位或部門的規模、業務量、風險及內部控制等基本情況,初步評價審計風險和重要性水平。對于醫療行業而言,總體審計策略需考慮:(1)適用的財務報告編制基礎為醫院財務制度和會計制度;(2)適用的審計準則包括審計法律法規、衛生系統內部審計規定,醫療機構財務會計內部控制規定等;(3)衛生系統特別規定,如主要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加強和規范建設工程項目全過程審計的通知、進一步加強經濟合同管理工作的通知等。而具體審計計劃依據總體審計策略方案而制訂,比總體審計策略更加詳細,更有操作性,其內容包括為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以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項目組成員擬實施的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安排和范圍。具體審計計劃包括風險評估程序、計劃實施的進一步審計程序。值得注意的是,審計計劃工作并非內部審計業務的一個獨立階段,而是一個持續的、不斷修正的過程,貫穿于整個內審業務的始終。比如在制訂審計計劃時,內部審計人員基于對醫用耗材采購的相關控制的設計和執行獲取的審計證據,認為相關控制設計合理并得到執行,因此未將醫用耗材采購評價為高風險項目,但是在執行進一步審計程序時發現有關醫用耗材采購的規章制度沒有得到有效執行,此時內部審計人員要及時對審計計劃進行調整。
2.2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從下列方面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1)醫療衛生行業狀況、法律環境和監管環境,如考慮被審計單位所處的發展階段,新出臺的法律法規對衛生計生系統的影響程度。(2)被審計單位的目標、戰略及相關經營風險,如了解被審計單位的發展目標和戰略,被審計單位的人才儲備和管理能力,取消藥品加成、推行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及醫保總額預付等一系列的醫改政策對被審計單位的影響程度,被審計單位對醫療設備投資和管理的情況。(3)對被審計單位財務業績的衡量和評價,如關鍵業績指標、同期財務業績比較分析、預算執行率、與兄弟單位的業績比較。(4)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內審人員在了解內部控制時應當評價各部門的控制措施是否能夠發現和規避風險,并確定其是否得到執行。衛生計生單位內審人員在風險識別階段可以采取訪談、審閱、分析程序、現場查看等方法了解單位內外部風險、獲取審計證據。
2.3全面評估風險,確定審計重點項目
內部審計人員在通過上述分析方法識別單位面臨的各種風險后要進行風險評估。在判斷風險的大小時需要著重考慮風險的兩個屬性:一是發生風險事項對單位戰略目標實現的影響程度;二是風險事項發生的可能性[3]。內審人員需在評估確定風險的重要性水平的基礎上,采取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對風險的影響程度及可能性進行評估。定性方法是直接用文字來說明風險發生的影響程度和可能性。定量方法則是用數量來描述風險的影響程度及可能性,在實務中可以用概率來說明可能性、用金額來描述影響程度。這里我們可以通過繪制風險坐標圖將風險事項發生的影響程度和發生的可能性聯系起來,便于內審人員確定審計活動優先次序及更有效率地配置審計資源。根據風險重要性水平將圖形劃分為A、B、C3個不同風險區域,其中位于A區域的各種風險因發生的影響程度和可能性均較小,內審人員可以接受這些風險的存在,只需對該區域的風險事項予以適當關注。比如醫療衛生機構內部審計規定限額以下的零星審計項目,此項目金額小,名目繁多。位于B區域中的風險重要性水平處于中等,尚屬于單位可以接受的風險范圍,比如管理費用居高不下、醫患關系緊張等風險。內審人員僅需對風險應對措施進行補充,適當安排審計資源,以保證此類風險能夠被單位嚴格控制。位于C區域的風險因素因其影響程度和發生的可能性均處于高水平,屬于重要風險因素。在衛生計生系統中,固定資產的不當管理、基建項目的造價及法規風險通常被視為高風險領域。由于它們顯著影響著衛生計生單位的經營目標和服務宗旨的實現,需優先安排實施審計工作,配置更多的審計資源,以確保單位能及時采取措施規避和轉移本區域內的各項風險因素。
2.4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
針對風險評估中確定的重點風險因素,內部審計人員需要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包括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內審人員評估的風險水平越高,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的范圍也越大。若內審人員在風險評估時預期單位采取的內部控制運行有效,隨后擬實施的進一步審計程序就必須包括控制測試,然后根據控制測試的結果來確定實質性程序。若內審人員在實施風險評估程序時了解到單位未對風險因素采取有針對性的內部控制措施,或內審人員認為單位的內部控制未得到執行,那么僅實施實質性程序就是適當的。內審人員在測試控制運行的有效性時,應當從下列方面獲取關于控制是否有效運行的審計證據:(1)控制在所審計期間的相關時點是如何運作的;(2)控制是否得到一貫執行;(3)控制由誰或以何種方式執行。比如已記賬的收費性耗材是否全部入庫且在手術單、病例中體現,醫療信息系統醫療財務信息數據是否完整可靠。在審計過程中,內部審計人員可根據需要單獨或綜合使用詢問、觀察、檢查、重新計算、重新執行、分析程序以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
2.5出具審計報告,開展后續審計
內部審計部門根據審計證據得出審計結論,出據審計報告。內部審計人員應針對本次審計的目的和要求對被審計單位的經營活動和內部控制作出評價,同時針對審計過程中發現的違規違紀情形及風險控制的薄弱環節提出糾正和改善的建議,并與相關部門進行反饋和溝通,幫助醫院健全內控制度,完善風險管理機制。出于各種原因,審計報告有時只是表面上得到相關部門或單位管理層的認可,他們事后并未參照審計意見認真落實整改。這無疑會影響內部審計工作的權威性,也不利于充分發揮風險導向審計的增值作用。因此出具審計報告并不意味著審計工作的結束。內審人員在發表審計意見后需要做好后續審計,關注相關部門的整改落實情況,檢查內部控制缺陷是否得到恰當的處理,重要風險是否得到合理的控制或消除。
3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對衛生計生工作的意義
風險導向審計的目的不再僅僅是查錯糾弊和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測試,更重要的是在管理的各個領域查找漏洞,識別并防范風險從而提升衛生計生系統的經營管理水平,促使醫療衛生事業穩定健康發展。風險導向內部審計通過風險與單位戰略目標實現直接聯系起來,使內部審計工作對于提高經營效率、增加單位價值特別重要,同時也能夠體現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增值作用。
3.1風險導向審計的展開進一步保證了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權威性
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是對內部控制工作的進一步監督控制,有利于促進內控工作的效率,所以必須要確保內審的獨立性及權威性。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是進行內部審計工作的主要保障,是內部審計展開的前提條件,是確保內審結果質量的基本保證。往往部分衛生計生單位會忽略內審的獨立性,導致單位的審計質量以及效率不高。而把風險導向審計植入衛生計生單位的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中,則能有效地把單位的經營風險放到單位自身的風險評價中去,同時貫穿于衛生計生單位內部控制工作和內部審計工作的全過程,充分地體現了單位內審的獨立性以及權威性[4]。
3.2風險導向審計是衛生計生系統內部控制的發展趨勢
因當前我國衛生計生系統仍使用傳統的內控技術及方法,內控目標及范圍無法有效地針對現今衛生計生單位經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風險,所以不能有效促進單位實現效益最大化。而風險導向審計的開展,不僅提高了衛生計生單位內部控制工作的效率,同時也保證了內部控制的質量,尤其是更能確保衛生計生單位內審的質量及效率。目前衛生計生系統的內控及內審工作均無法適應現代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需要。如今,衛生計生系統管理體制早已逐漸由服務計劃經濟轉變成適應市場經濟,衛生計生單位的內部控制工作除了要加強傳統項目的控制之外,更要注重風險管理機制以及治理結構的建立完善。
3.3風險導向審計的展開可大大提高經營者的決策能力
內部控制作為內部審計的一項重要內容,內部審計人員必須對所有可能造成舞弊或者差錯的內部控制展開評價,并給予有效的改進建議和措施。要能對衛生計生單位在經營管理過程中面臨的各種風險展開客觀的評價及評估,同時要向管理層及時報告,以增強單位的抗風險能力及經營者的決策能力。
4建議
4.1培育風險管理文化,建立健全風險管理體系
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醫療業務的迅速拓展,衛生計生系統面臨的各種經營風險不斷增加。這就要求衛生計生系統培育風險管理文化,應對各種風險對單位的影響。首先各單位領導重視并通過崗前培訓和宣講等方式向全體員工傳播單位的風險管理文化,培養全員嚴格防控風險、審慎處置風險的風險意識。加強單位上下對內部審計的認識,了解內部審計對于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在建立風險文化的基礎上,衛生計生單位要建立健全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5-6],積極構建以風險管理策略、財務風險措施、風險管理組織職能體系及內部控制系統等為主要內容的風險管理體系。該體系的建立將會促使管理層更加積極地對單位面臨的內外部風險進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監督,也更加重視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在管理風險、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中的作用,進而促使管理層更加支持內部審計工作并積極采納審計建議,真正發揮審計的內部效能。
4.2加強內審隊伍建設,提高審計人員素質
風險導向審計能否有效實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審計人員的專業水平和職業道德修養。因此審計人員必須具有扎實的會計、審計知識,同時還需具備建設工程項目、法律法規、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等方面的知識[7-8]。除此之外,還要求內部審計人員具有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保持廉潔自律、客觀公正的職業素養。基于此,衛生計生系統應重視審計人員綜合素質的培養。衛生計生系統要把好審計人員準入關,選拔業務全面、品質高、能力強的人員擔任內部審計工作。開展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及培訓活動,讓內審人員及時掌握更新專業知識和技能,建立起一支具有專業勝任能力和職業道德水準的內部審計隊伍。
4.3改進內部審計技術和方法
政府相關部門應盡快出臺專門針對衛生計生系統行業特點的風險導向審計工作制度和應用指南,使我國各地區衛生計生單位在開展風險導向審計工作時有章可循;加強衛生計生系統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的步伐,通過開發、使用審計軟件加快信息處理速度,為風險識別和評估提供技術支持[9],從而保證審計質量,使內部審計充分發揮風險管理職能。
作者:張麗 畢興沅 蔣銳 梅政成 蘇莉民 單位:重慶市腫瘤醫院審計部 重慶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審計處 重慶市人民醫院財物科
參考文獻
[1]林永玲.風險導向審計在醫療機構內部審計中的應用[J].健康必讀(下旬刊),2012(11):371.
[2]張彬彬,陳靈巧,嚴佳璐.風險導向審計在醫院內部審計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17):170-171.
[3]王芳.醫院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應用初探[J].財會通訊,2016(13):126.
[4]王競.淺析醫院內部審計的風險及其防范問題[J].財經界(學術版),2013(4):211-212.
[5]林鳳蘭.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在醫院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財經界(學術),2010(2):211.
[6]李瑞實,魏蜂培.淺析風險導向審計在醫院內部控制中的應用[J].中國總會計師,2012(5):107-108.
[7]韓曄,李三和,劉穎,等.公立醫院內部審計理念與工作思路調查分析[J].中國醫院管理,2014(10):51-53.
審計模式是審計目標、范圍和方法等要素的有機組合,它回答了審計應從哪里下手、怎樣著手進行審計以及進行審計的時間等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審計模式也逐漸發生著變化。根據審計切入點的不同,審計模式大致可以劃分為三種:賬項導向模式、制度導向模式與風險導向模式。
一、風險導向審計模式
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是在制度導向審計模式存在明顯不足、適應不了社會公眾對審計的要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風險導向審計立足于對審計風險的系統分析與評估,并以此為出發點,制定審計策略,編制與企業狀況相適應的多樣化審計計劃,使審計能在源頭上把握被審計單位發生舞弊及錯誤的可能性。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在經過多年的發展后,又大致可以細分為三種類型:傳統風險導向模式、風險基礎戰略系統模式以及改良風險導向模式。
(一)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模式
所謂傳統風險導向模式實質上是發展了的制度導向模式,它只是在制度導向模式中引入了風險測試,提出了從風險點切入的審計策略,建立了審計風險模型對風險進行量化測試,但是它并沒有改變制度導向模式下自下而上的從交易項目報表測試綜合成審計結論的審計方向,而且其固定風險的量化測試具有很強的主觀性,而不是相對客觀的量化方式。
(二)風險基礎戰略系統模式
風險基礎戰略系統模式依據系統論的觀點從分析企業的經營模式出發,自上而下地理解企業內外部經營環境,并且從戰略風險評估,業績計量等方面來評價審計風險。該審計模式從理論上講,比傳統的風險導向審計模式要更為科學,但它更多的職能體現在邏輯思維上。在實際操作中,這種審計模式給注冊會計師遷就管理層留下了更多的空間,偏向于做出有利于管理層的判斷,甚至會為某些獨立性較差的注冊會計師有意減少實質性測試提供冠冕堂皇的借口。
(三)改良風險導向審計模式
改良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擯棄了無利害關系假說,它建立在合理的職業懷疑態度假設的基礎上,要求注冊會計師牢記會計師事務所作為一個為包括廣大投資者和債權人在內的社會公眾服務的具有專業性及公共性的服務機構,應秉承為社會公眾服務的宗旨,在計劃和執行審計時,不做任何預先判斷,只有在收集了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后才做出合理恰當的審計結論。同時,改良后的風險導向審計模式重新考慮了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不可分割性,以及在實際操作中的便利性,重新構建了審計風險模型,將原來的固有風險和檢查風險合并為重大錯報風險,要求注冊會計師將審計起點定位在圍繞評估重大錯報風險來設計和計劃審計程序,并在整個審計過程中密切關注財務報表的重大錯報風險,將風險評估作為整個審計工作的基礎、前提和先導。
二、我國舊審計準則體系的審計模式分析
我國舊審計準則體系是建立在何種審計模式上的?有人認為我國舊的審計準則體系是建立在制度導向審計模式上的,也有專家認為我國舊的審計準則體系是建立在風險導向模式上的。筆者認為我國舊的審計準則體系是建立在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基礎上的。
首先,我國舊審計準則體系使用的是“內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內部控制的構成內容采用了內部控制結構的三分法,并沿用了制度導向審計模式下的兩種測試方法――符合性測試和實質性測試。由此,有些學者認為我國的獨立審計準則至少是建立在制度基礎審計基礎之上的,但是由上述的分析中可知,傳統的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本身就是從制度導向審計模式發展而來的,當然會具有制度導向審計模式的一些基本特征。我們不能因為舊的審計準則體系具有制度導向審計模式的某些特征而認定它就是建立在制度導向審計模式基礎上的。
其次,我國舊審計準則體系雖然對審計風險及其三要素做了概念性的解釋,并給出了風險模型,對其評估也做了指導性的描述,但是基本上還處于定性分析階段,對如何確定可接受的審計風險水平,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如何予以量化,如何將量化的檢查風險應用于審計實務中等,都沒有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見或建議,這些都符合我們前面所述的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基本特點。
最后,我國舊審計準則體系下的具體審計準則在不同程度上引入了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的審計程序,體現了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的部分思想。比如《獨立審計準則第9號――內部控制與審計風險》規定:注冊會計師應當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合理運用專業判斷,對審計風險進行評估,制定并實施相應的審計程序,以將審計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獨立審計準則第11號――分析性復核》規定:注冊會計師應當合理運用專業判斷,確定分析性復核程序的運用方式及程度,將檢查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總之,我國舊的審計準則體系無論從其整體的審計思想還是從其具體審計準則而言都體現了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的基本特點。因此,筆者認為將我國舊的審計準則體系的審計模式基礎歸結為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恰當而又中肯。
三、我國新審計準則體系的審計模式分析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布了48項新制定或修訂的獨立審計準則,標志著我國新審計準則體系的形成。下面用一個簡要的圖表來概括我國新審計準則體系的內容框架。
我國新建立的審計準則體系是基于何種審計模式下的呢?由上面的框架中可知“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下將“風險評估以及風險的應對”單列一組,這充分表明我國新審計準則體系的建立基于改良的風險導向審計模式。
(一)《計劃審計工作》準則中體現的改良風險導向審計模式
第九條規定注冊會計師制定的總體審計策略中應該考慮影響審計業務的重要因素,包括初步識別可能存在重大錯報風險的領域等。第十條特別強調在總體審計策略中要說明具體審計領域調配的資源,包括向高風險領域分派有適當經驗的項目成員及對高風險領域安排的審計時間預算等并要求注冊會計師根據風險評估程序的完成情況對上述內容予以調整。第十九條指出注冊會計師對項目組成員工作的指導、監督與復核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取決于重大錯報風險等因素。
從中可以發現,新準則體系中對風險的強調開始集中于重大錯報風險概念,擯棄了原來的固定風險概念,這充分體現了改良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特點。
(二)《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并評估重大錯報風險》準則中體現的改良風險導向審計模式
第一,從制定本準則的目的來看。準則第一條就明確提出制定本準則的目的是為了規范注冊會計師在財務報表審計中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識別和評估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
第二,從準則規定的具體審計程序上看。準則在第六條列示了注冊會計師應當實施的風險評估程序,明確要求注冊會計師應該通過實施這一系列的審計程序來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第七條還要求注冊會計師應當擴大詢問對象,以獲取對識別重大錯報風險有用的信息。第十一條提醒注冊會計師要考慮在承接客戶或續約過程中獲取的信息以及向被審計單位提供其他服務所獲得的經驗是否有助于識別重大錯報風險。準則還要求注冊會計師組織項目組成員對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進行討論,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以識別潛在錯報的類型,考慮導致重大錯報風險的因素,以及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
在實施風險評估程序后,該準則還要求注冊會計師必須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包括報表層次和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同時必須將識別的風險與認定層次可能發生的錯誤相聯系,并考慮風險的重大性和發生的可能性。準則特別強調了注冊會計師與治理層和管理層的溝通,要求注冊會計師及時將其注意到的內部控制設計或執行方面的重大缺陷告知適當級別的管理層或治理層。
另外值得特別提出的是,在準則中,第四章第一節內容對內部控制的內涵與要素作了明確規定,指明了內部控制是被審計單位為了合理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對法律法規的遵循,由治理層、管理層和其他人員設計和執行的政策與程序,內部控制要素也由原來的三要素論擴展為五要素論。這基本上是采用了美國COSO對內部控制的定義及其對內部控制要素的分類。
縱觀整個準則,與舊的審計準則相比較,該準則的可操作性更強、對風險評估程序有了較為明確的規定,對注冊會計師審計實務工作的指導性也更強。這也充分體現了改良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可操作性特點。
(三)《注冊會計師針對評估風險應實施的程序》準則中體現的改良風險導向審計模式
準則中明確要求注冊會計師應當針對評估的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確定總體應對措施,并針對評估的認定層次總體錯報風險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以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準則同時還要求注冊會計師應該評估所獲取的審計證據是否已經充分有效,并提醒注冊會計師在重大錯報風險較高時應當考慮在期末或接近期末時實施執行程序,或采用不同之方式,或者在管理層不能預見的時間實施審計程序。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改良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可操作性特點。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企業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成本管理在企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人工成本作為企業產品制造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企業成本和盈利水平影響較大。通過開展企業人工成本內部審計,對于強化成本控制,增強企業競爭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本文闡述了集團公司人工成本內部審計的含義及重要性,并指出了相應的審計關注點及審計策略,對集團公司開展人工成本內部審計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人工成本;內部審計;審計策略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十分重視投入產出的效益。近年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及國內宏觀經濟增速減緩等因素影響,企業成本壓力巨大。在成本管理中,隨著市場的日益完善,企業物化成本方面的可挖掘潛力越來越少,而人工成本方面的可挖掘潛力越來越大。美國管理專家Hallet提出:今天,一個組織所做的80%工作,它的競爭對手也同樣會做到,因為大部分的經濟資源對各方都是開放的。因此,一個組織的成功與失敗,取決于他工作中的另外20%,這另外的20%就是人的因素。人工成本是企業成本、費用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指標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大力降低人工成本,是企業不斷增強競爭力的重要措施之一。考慮各方面因素,加強集團公司人工成本內部審計,對于有效的成本管理具有積極的作用。
人工成本及人工成本內部審計的含義
1. 人工成本
所謂人工成本,是指企業人工投入的成本反映,是企業使用勞動力的貨幣量化表現。它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在生產、經營和提供勞務活動中,因使用勞動力而支付的所有直接和間接費用,包括企業支付給全部從業人員的勞動報酬總額、社會保障費、非在崗職工生活費、職工福利費、住房補貼、勞動保護費、教育經費、企業負擔養老金以及工會經費和其他人工費用開支等。
2.人工成本內部審計
人工成本內部審計指內部審計機構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集團內部管理規定對集團公司及下屬子(分)公司人工成本管理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進行監督和評價,為實現企業經濟目標提供保證和服務。
人工成本內部審計的重要性及審計目標
1. 人工成本內部審計的重要性
(1)從集團公司內部審計機構來講, 人工成本審計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體現了在集團公司管理中抓住了工作重點,也體現了績效型審計的審計理念。
(2)人工成本審計能夠促使企業增強人工成本管控意識,并迫使企業從依靠產品漲價來增加收入轉向依靠深化企業內部改革, 完善企業管理機制,走挖潛、革新的新路子, 使企業的整體素質得到優化與提高。
(3)通過開展集團公司人工成本內部審計,可以發現人力資源管理的不足之處,提出建設性的審計建議,優化人力資源管理,進一步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2.人工成本內部審計的目標
通過開展集團公司人工成本內部審計,可以檢查指導下屬子(分)公司執行集團公司人工成本政策情況,提高子(分)公司政策執行力和人工成本管理水平,逐步加強和完善福利內部控制體系,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分配機制,進一步優化人力資源管理,建立精簡、統一、效能、節約的組織結構和精干的員工隊伍,建立科學合理的人工成本管控模式,找出人工成本管理中的短板,提升管理水平,實現人均人工成本和人工成本投入產出效率的不斷提高,切實降低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率,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良性循環。
人工成本審計的主要關注點及審計策略
1.人工成本內控體系建設的建立健全情況
其主要審計策略有:
(1)獲取國家、集團公司和下屬子(分)公司關于人工成本的相關制度及業務流程,編制人工成本相關制度匯總表。
(2)認真研究分析相關制度,把制度轉換成控制點列表分類列示。
(3)利用控制點列表,找出制度中缺失的控制點,形成缺失控制點列表。以控制點列表為總體進行抽樣,判斷各控制點的合理性,將抽樣、判斷過程記載于審計工作底稿,并形成不合理控制點列表。
(4)取得人工成本管理相關流程圖,對各流程進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缺陷,并形成記錄。
(5)通過風險管理手冊梳理出人工成本管理的主要風險點,形成人工成本風險分析報告。結合風險分析報告,從控制點列表中選取控制點并結合流程圖執行穿行測試,以檢查流程的實際控制情況,將檢查過程記載于審計工作底稿,并形成控制執行情況匯總表。
2.工資總額的列支情況
其主要審計策略有:
(1)按照國家及集團相關制度規定,批準的工資總額是多少,實際發放的是多少,獲取相關資料。審查通過在成本中直接列支,不計入工資總額的情況,形成超額發放統計表。
(2)審查集團公司及下屬子(分)公司工資總額是如何層層分配的,相關的工資分配辦法是否健全,對工資分配制度合理性進行評價,形成評價報告。
(3)審查薪酬結構是否合理,浮動薪酬占比多少,浮動薪酬的分配是否按業績拉開差距,能否起到激勵作用。
(4)按照國家及集團相關制度規定,公司企業負責人年薪實際發放金額是否超過相關規定。公司中層管理人員工資性收入與一般員工的收入比例是否超過相關規定。
3. 各項福利發放執行情況
其主要審計策略有:
(1)福利費是否按規定列支,交通、通訊、住房、過節費、午餐補貼是否納入工資總額管理,福利費中是否列支有其他無關費用等。
(2)福利費中各項費用占全年發生福利費用總額的比重,特別關注現金福利占總福利費用的比例。
4. 勞務用工管理情況
其主要審計策略有:(1)審查公司與哪些勞務派遣單位簽訂了勞務協議,選用勞務公司的決策程序是否合規。(2)審查公司勞務工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勞務工計劃及勞務費預算是否得到貫徹落實。(3)審查勞務協議,對勞務工勞動合同簽訂、工資福利的發放和相關社會保險費用的繳納情況進行審查。(4)審查公司是否制定了考核辦法,定期對勞務公司進行考核。(5)按照國家及集團公司相關制度規定,審查勞務費是否超范圍、超標準使用。(6)關注勞務人員的勞動保護用品是否按實際申領和發放。
5. 社會保險及住房公積金管理情況
其主要審計策略有:
(1)獲取國家及集團公司關于社會保險費及住房公積金的制度和規定,形成匯總列表。檢查公司制度(匯總列表)是否與其相符合,流程中是否存在缺陷,應如何改進。
(2)審查公司實際上繳的社會保險及住房公積金用與實際收取的是否相符,是否存在少繳、漏繳的問題。(作者單位:神華準格爾能源有限責任公司)
參考文獻:
[1]曾曉剛:現代企業制度下內部審計的職能[J].經濟論壇, 2004(02)
(一)建立風險識別、評估和應對的機制 審計項目風險的大小不僅對事務所的利益造成直接影響,更是對審計項目的審計質量控制起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審計風險的識別和評估是每個事務所承接業務的關健。不論是執業理念還是資源管理的支持系統中,在具體的審計業務執行過程中,風險的識別和評估始終貫穿交叉其中,通過不斷了解、判斷、改進的循環過程。注冊會計師在承接業務初期應該對被審計對象背景環境充分了解,識別被審計對象重大錯報風險并評估錯報風險的程度。這個了解過程并不是只在業務初期進行,在業務執行過程中也應該不斷地持續地跟進,根據新收集到的信息對被審計對象及其環境有新的認識和了解,不斷更新,客觀地了解客戶的內外部環境和準確地識別評估其可能存在的所有重大錯報風險,從而采取有效的審計程序和措施,控制審計風險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因此,事務所的審計質量控制體系的業務執行制度的每個環節包括客戶關系和具體業務的接受與保持、審計計劃、業務指導監督與復核、咨詢意見分歧、業務工作底稿等也應該充分體現風險的識別、評估和應對的特點。
(二)建立客戶關系和具體業務的接受與保持機制 審計質量控制應該從源頭抓起,即客戶關系和具體業務的接受與保持開始控制。具體業務的接受是會計師事務所一項審計業務的開始,客戶關系的保持是審計服務的連續性。承接什么樣的業務,服務什么樣的客戶直接影響著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質量。倘若服務的客戶自身的誠信或職業道德出現問題,虛報會計信息,承接這樣的客戶將存在著很嚴重的審計風險。因此,會計師事務所在承接新業務或者繼續保持原有業務的時候,應重點考察被審計客戶的內部控制制度及運行狀況,被審計客戶管理層的誠信、職業道德、獨立性,對出具正確真實的財務報告的重視程度,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等信息;還應該考慮會計師事務所自身承接業務的專業勝任能力、時間、人力資源信息和技術資源等,識別風險、評估風險,謹慎決策是否承接該業務。承接業務和保持業務應形成制度化,會計師事務所應設立專兼職的風險管理部門和管理人員,設計業務承接表,建立客戶臺帳或檔案,利用好業務承接保持表和項目管理表,區別對待首次承接項目和非首次承接項目的管理,利用電腦軟件和網絡技術反映項目動態變化,以便實時掌控客戶情況。
會計師事務所還應該設計項目管理表對承接的業務實行實時控制,內容應包括項目號、防偽標識、完成進度、人員在崗情況及工時考核等具體內容,貫穿項目的整個流程。會計師事務所能通過項目管理表知曉項目的進度情況,所耗人工,對人員在崗情況也有了解為人員在項目間的調配提供信息,讓事務所的管理層能從總體上把握事務所的整體項目運行情況和風險控制情況。
(三)建立審計計劃機制 審計計劃是保證一項審計業務順利有序完成的根本保證。審計工作前制定科學合理詳盡的審計計劃能幫助審計人員思路清晰地有重點針對性地審查賬目,取得必要的審計證據并據此得出正確的審計結論,完成審計目標。編制審計計劃應該有該項目的項目負責人完成,包括總體審計策略和具體審計計劃,編制完成后應申報上級業務負責人審核批準才能予以執行。總體審計策略用以確定審計范圍、時間和方向以及審計資源,并指導具體審計計劃的制定。具體審計計劃比總體審計策略更加詳盡,包括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以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項目組成員擬實施的審計程序的性質、范圍和時間等。具體審計計劃包含風險評估程序、進一步審計程序和其他審計程序。審計計劃需要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以及初步評價其內部控制,了解被審計單位內部審計工作的可利用性和擬依賴程度。初步判斷審計風險并確定重要性水平,用來確定審計過程中所需要的審計證據的數量和擬實施的審計程序。在以風險為導向的現代審計中,風險評估程序是不可少的。同時,審計人員應對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實施符合性測試,只有當內部控制可信賴度高時,可以適當減少實質性測試,當內部控制不可信賴時,則應該加大實質性測試程序。對于進一步審計程序,各事務所應根據具體的業務性質和內容對其進行設計和裁剪。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或者京華注冊會計師協會提供參考的審計工作底稿是根據制造行業的審計工作設計的,有些地方對于其他行業會用不到或者不適用,因此在審計計劃階段應對審計程序的裁剪設計有所考慮,不要直接套用僅供參考的審計工作底稿模板。審計程序要能體現和達到審計師的審計目的。同時,審計計劃還應該對審計人員分工和審計日程安排等有詳盡的安排。實際執行過程中,可能會和預期計劃的情況不一樣,審計人員必須對審計計劃作出合理的修改或者補充。審計計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應當是個連續、動態的過程,根據審計工程中出現的問題持續不斷的更新和修改計劃,計劃的修改和完善應該是貫穿于整個審計工作過程中。
(四)建立業務指導、監督與復核機制 項目風險與質量控制是個連續動態的過程,應該在審計項目的執行過程中對其進行指導和監督,項目風險及質量管理控制應貫穿于項目執行過程中,項目負責人應按其職責要求對各級次項目組成員的業務工作給予充分的指導、監督和復核,以合理保證會計師事務所能夠按照法律法規、職業道德規范和業務準則的規定執行業務,根據具體情況出具恰當的報告。
項目負責人應當根據項目組成員的學識、經驗、能力進行合理分工,通過適當的團隊工作和培訓,使項目組成員清楚了解所分派工作的目標,指導其完成所分派的工作。項目負責人應充分利用好審計計劃,明確項目組成員各自的責任。如,各成員在該項業務中承擔的具體審計任務,擬實現的具體審計目標,擬實施的具體審計程序及擬獲取的審計證據等。從而對審計成員做出針對性的指導和監督。
項目負責人應當監督業務的執行,主要監督工作包括:追蹤業務進程,了解業務的進展情況;考慮項目組各成員的素質和專業勝任能力,以及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執行工作,是否理解工作指令,是否按照計劃的方案執行工作;解決在執行業務過程中發現的重大問題,考慮其重要程度并適當修改原計劃的方案;識別在執行業務過程中需要咨詢的事項,或者需要由經驗較豐富的項目組成員考慮的事項。
在完成業務指導和監督的同時,復核是整個審計過程中的關鍵,會計師事務所應制定項目組內部復核制度,可考慮執行三級或五級復核。一級復核工作應在外勤工作結束前完成;二級復核工作應盡可能地在外勤工作結束前完成;三至五級復核工作應在出具審計報告前完成。會計師事務所可根據具體情況減少或增加復核級次,對于規模較小的審計項目,簽字注冊會計師和現場負責人可以為同一人。各級復核人員應履行各自的復核職責,復核責任不能互相減輕、替代或免除。會計師事務所對設立有分支機構的,除執行一級至三級復核外,應對高風險項目、重大項目、和分支機構及項目負責人認為有必要進行復核的項目,會計師事務所應根據各事務所制定的質量控制制度和歷史財務信息審計項目質量控制辦法的有關規定進行四至五級的復核。
(五)建立咨詢、意見分歧機制 項目組人員在業務執行中遇到疑難問題或者爭議事項,如重大的技術、職業道德及其他事項等,應當考慮以適當方式和渠道進行咨詢,避免隨意處理或回避。項目組內部應形成良好的咨詢、研討氛圍,業務人員遇到疑難問題時,應及時向項目組其他成員或項目負責人咨詢。如果疑難問題或爭議事項在項目組內部無法得到解決,項目負責人可將問題以及所有相關的事實以書面形式提交技術與質控部(主管人員)。技術與質控部(主管人員)應及時回答項目組提交的問題,并以書面形式反饋咨詢意見。對于技術與質控部無法解決的疑難事項,可由技術與質控部向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或外部其他具備適當知識、資歷和經驗的專業人士咨詢。被咨詢人員不能替代項目負責人的職責,各級負責人應切實履行其職責。項目組應當完整、詳細地記錄尋求咨詢的事項及咨詢的結果(包括作出的決策、決策依據以及決策的執行情況),咨詢記錄應當經被咨詢者認可見圖1。
會計師事務所應當制定政策和程序,以處理和解決項目組內部、項目組與被咨詢者之間以及項目負責人與項目質量控制復核人員之間的意見分歧。形成的結論應當得以記錄和執行。項目負責人應當編制意見分歧解決表,記錄意見分歧的解決方式、解決過程以及結論。在意見分歧得到解決之前,項目負責人不能出具業務報告。
(六)建立業務工作底稿歸檔機制 事務所應建立業務工作底稿的歸檔工作,業務檔案應按單項業務整理、保存。如果針對客戶的同一財務信息執行不同的委托業務,出具了兩個或多個不同的報告,應當將其視為不同的業務,分別將業務工作底稿歸整為業務檔案。業務檔案中應保存有效的審計工作底稿。已被取代的審計工作底稿的草稿或財務報表的草稿、對不全面或初步思考的記錄、存在印刷錯誤或其他錯誤而作廢的文本以及重復的文件記錄等不應保存在業務檔案中。
保存在業務檔案中的資料文件必須為經過適當簽字批準后的文件,具體包括:業務承接(保持)評價表、業務約定書、總體審計策略、具體審計計劃、業務咨詢情況表、意見分歧解決表、審計報告、審計小結、項目復核核對表、項目質量控制復核核對表、項目發文控制表等。業務檔案中還應包括分析表、核對表、詢證函回函、管理層聲明書、有關重大事項的往來信件(包括電子郵件),對被審計單位文件記錄的摘要或復印件、項目組內部或項目組與被審計單位舉行的會議記錄、項目組成員獨立性聲明書、與其他人士(如其他注冊會計師、律師、專家等)的溝通文件、試算平衡表、調整分錄匯總表、未更正錯報匯總表等工作底稿。
業務檔案可分為永久性檔案和當期檔案。永久性檔案應與當期檔案分開裝訂,以便更新。為保持資料的完整性以便滿足日后查閱歷史資料的需要,永久性檔案中被替換下的資料也需保留。被替換下的資料應匯總在一起,與其他有效的資料分開,作為單獨部分歸整在永久性檔案中。檔案管理人員應按照會計師事務所業務檔案管理制度的規定管理業務檔案,保證業務檔案的安全、完整。
在完成業務檔案的歸整工作后,未經項目合伙人的批準,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動業務工作底稿。在審計報告日后,如果發現例外情況要求注冊會計師實施新的或追加的審計程序,或導致注冊會計師得出新的結論,對確需修改現有業務工作底稿或增加新的業務工作底稿的,應當填寫業務工作底稿修改審批表,經項目合伙人批準后方可進行。
業務檔案的借閱。總所和分所業務人員因工作需要,在辦理了相關手續后可借閱業務檔案。如果客戶要求獲取業務工作底稿的部分內容或摘錄部分工作底稿,項目負責人應當根據具體業務的特點,分析客戶要求的合理性,在保證披露這些信息不會損害會計師事務所執行業務的有效性,或不會損害會計師事務所執行鑒證業務的獨立性的情況下,謹慎決定是否滿足客戶要求,并應取得項目合伙人的批準。
二、我國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質量控制的維護制度
會計師事務所通過持續考慮和評價質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并對質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的遵守情況進行監控,以合理保證這些政策和程序是相關、適當的,并正在有效運行。技術與風險管理委員會(或合伙人)應根據會計師事務所對質量控制制度的監控情況及法律法規、職業道德規范和業務準則的最新變化,及時修訂質量控制政策和程序。
技術與質控部(或主管人員)負責會計師事務所業務質量的日常監管工作。質量監管人員應當監管業務過程中發現的質量控制缺陷,并且采取措施:(1)如發現業務質量問題,應及時與項目負責人進行溝通,指出問題及不足,并提出修改建議;(2)如發現質量控制制度執行不力,應查明原因,明確責任,確定處理方法,及時向技術與風險管理委員會(或合伙人)匯報;(3)如發現在理解或執行方面存在的問題,應及時告知培訓部(主管人員),由培訓部(主管人員)進行質量控制制度和專業標準的培訓;(4)如發現是質量控制制度設計上存在的缺陷或薄弱環節,應建議技術與風險管理委員會(或合伙人)修訂質量控制政策和程序;(5)如發現嚴重違反事務所業務質量控制制度的人員,應提交人力資源部(或合伙人會議),按照會計師事務所勞動人事管理制度的相關規定對其進行處理。
技術與風險管理委員會(或合伙人)每年應抽調具備適當專業勝任能力和經驗的人員,組成業務質量控制檢查組,對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制度設計是否適當性和運行的有效進行評價,并對業務執行情況進行檢查。檢查結果應向合伙人會議報告。對每個項目負責人每三年應至少選取一項業務進行檢查。參與業務執行或項目質量控制復核的人員不得承擔該項業務的檢查工作。
人力資源部(或主管人員)負責處理會計師事務所收到的針對下列事項的投訴和指控:(1)已實施的工作未能遵守法律法規、職業道德規范和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的規定;(2)未能遵守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制度的規定。會計師事務所應設置投訴信箱,接收會計師事務所員工或外部關于業務質量方面的投訴和指控。會計師事務所應對投訴人的身份保密,未經投訴人許可,不得披露其姓名。為了便于開展調查和反饋調查結果,會計師事務所鼓勵實名投訴和指控。會計師事務所收到投訴和指控后,應當及時調查投訴和指控事項。如果調查結果表明存在質量控制政策和控制程序設計或運行方面的缺陷,應修訂質量控制政策和程序;或者存在違反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制度的情況,應提交人力資源部 (或合伙人會議)按照會計師事務所勞動人事管理制度的相關規定對其進行處理。會計師事務所應當記錄投拆和指控的調查過程、調查結果及處理情況,并將調查結果反饋給投訴人。
[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公司社會責任、道德治理及其評價系統研究”(項目編號:70672060)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公司倫理結構與道德治理機制研究”(項目編號:06JA6300
14)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審計組;工作目標;責任
中圖分類號:F239文獻標識碼:A
由于目前多數國有企業在進行人力資源優化整合、精簡管理層工作人員時,內部審計機構出現了人員減少、組織機構不健全、內部控制規范不完善等問題,導致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開展受到人員不足、審計人員工作經驗缺乏、內部審計規范不健全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因此,在行業系統內部抽調部分內部審計人員,組成相對集中的審計組對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開展至關重要。這里主要對審計組的工作程序、原則、責任等進行討論。
一、審計目標的確定
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與經營管理責任性目標是經濟責任審計的總目標,總目標往往非常寬泛,不容易被被審計單位領導干部員工所理解,為使審計目標對具體審計工作的執行具有指導性,需要對審計的目標進行分
解,以便審計人員圍繞具體目標直接收集信息和證據。
(一)審計具體目標。審計具體目標是審計總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具體審計目標的確定有助于審計人員收集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并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確定應收集的證據。一般說來,審計具體目標必須根據被審計單位領導干部對于經濟責任的相關認定和審計總目標來確定。
(二)被審計單位領導干部對于經濟責任的認定。是指被審計單位領導干部對于其經濟責任所做的明示或者承諾。一般包含以下五類:①存在或發生;②完整性;③權利和義務;④估價和分攤;⑤表達與披露。
(三)經濟責任審計的具體目標。一般應分為總體合理性目標和其他具體經濟責任履行情況的審計目標兩類。總體合理性目標是指審計人員須先根據所掌握的有關被審計單位經濟責任履行情況的全部信息,評價其具體的反映結果,即賬戶余額和發生額的合理性;其他具體目標包括:真實性、完整性、所有權、估價、截止、機械準確性、披露、分類、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審計人員應緊緊圍繞具體審計目標收集審計證據。將這些證據累積起來,審計人員就可以對被審計單位領導干部的任一責任認定是否正確下結論。再將對每個認定的結論綜合起來,審計人員就可以對整個經濟責任的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與經營管理責任性目標進行評價并發表審計意見。
二、審計工作計劃的確定
審計計劃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主要包括被審計單位組織機構變化過程、經營規模、經營政策、經營情況及經營風險、財務審計機構及其工作組織、重大經營政策決定、重大會計政策的選用及變動情況以及以前年度內外部審計情況等。
(二)審計范圍及審計策略的制定。審計范圍一般應限于審計期間的有關事項。凡是與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有關和可能對審計組做出專業判斷產生影響的所有方面,均屬于審計范圍。
審計策略是審計組根據確定的審計范圍,選擇能夠達到審計目的而應當實施的最有效的審計程序的基本思路和組織方式。例如,根據對被審計單位基本情況的了解,內部控制制度和審計風險的初步評估,決定是否進行內部控制測試,等等。
(三)確定重要會計問題及重點審計領域。通過對會計報表的分析性復核以及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和審計風險的初步評估,審計組在審計計劃中憑借專業判斷和審計經驗,確定被審計單位的重要會計問題及重點審計領域。
確定重點審計領域,實質上是鑒別各類經濟業務和各項會計報表項目的重要性。重點審計領域應包括須經被審單位主觀判斷的會計事項(如存貨計價方法的變更)、有異常波動的會計報表項目、相關內部控制制度非常薄弱的會計報表項目、對會計報表整體反映產生直接且重大影響的會計報表項目、會計報表截止日前后發生的大額或異常經濟業務、長期掛賬項目(如逾期應收款項、呆滯存貨等)以及與關聯者的業務往來等。
(四)重要性水平的確定及審計風險的評估。審計組應當根據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管理狀況和經濟運行情況,運用審計經驗和專業判斷,選擇凈利潤、營業收入、凈資產或總資產等作為計量基礎,確定重要性總體水平,并分配于各會計報表項目。重要性水平通常表示為凈利潤、營業收入、凈資產或總資產的一定百分比,并據此確定重要性金額的額度。
除此之外,審計組還應根據已了解的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和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初步評價,對審計風險做出評估。
(五)對被審計單位內部審計人員工作的利用。當審計組需要利用被審計單位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時,應側重考慮其獨立性和專業勝任能力,并對其工作做出合理安排。
(六)確定經濟責任指標、調整原則和范圍。考慮到經濟責任審計的審計目標是對被審計單位負責人經濟責任的認定和評價,審計組應選擇恰當的經濟責任評價指標項目。具體應包括:預算執行情況指標評價、企業經營增長情況評價、資產權益積累情況指標評價和資產質量評價指標等方面。同時,原則上應將計算基礎設定為在正常經營管理條件下形成的經營成果。在計算以上評價指標中應剔除非正常經營條件下所產生的影響因素,如會計政策的較大調整、非正常經營收支、處理前任遺留問題等等。
(七)把握審計工作進度及時間。審計組應對各種審計程序的實施時間及進度做出規劃。特別是,審計組要明確有時間限制的審計程序(如現金盤點、存貨監盤、函證等)何時實施。同時,對審計全過程各個級別的審計人員所需工作時間應做出合理預計,并及時督促審計人員完成所承擔的具體工作項目。
三、審計組的組成、協調工作
審計組在審計期間應做好審計項目的組織協調工作。主要包括:
(一)合理調配審計人員。在調配審計人員時,應考慮審計人員的工作經驗、業務能力及責任意識。
審計人員是內部審計的實施主體,也是經濟責任審計質量控制的行為主體,審計人員的政治思想、業務技術水平等綜合素質是提高審計質量的基本保證。特別是對于牽涉到人的經濟責任審計,參與審計的人員首先應具備良好的審計職業道德,保持嚴謹、穩健、負責的職業態度,做到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在與被審計單位領導干部或被審計單位有利害關系時,有關審計人員應當主動回避;其次應具備良好的業務素質。
實行審計項目組長負責制,選擇有良好職業道德、業務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的人員擔任審計組組長。由審計組組長根據業務需要審慎確定業務主審并選擇合格審計人員組成審計小組,必須認識到只有認真把好參審人員關,才能為審計項目質量控制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在審計過程中往往出現被審計單位按照審計通知書所準備的資料不能滿足審計工作的需要。遇到這種情況時,審計人員要區分不同情況積極主動開展工作。針對被審計單位管理基礎差、檔案資料不完整的情況,審計人員應根據實際情況積極主動去收集整理所需資料,向被審計單位明確指出其基礎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如果被審計單位刻意強調各種客觀理由,拒絕提供或拖延提供有關資料,審計人員特別是帶隊組長應進一步協調好同被審計單位的關系,包括與被審計單位主要管理人員座談,分析掌握被審計單位的動機和實際情況,找出關鍵的問題,然后明確要求被審計單位提供所必需的資料。如果審計組對被審計單位的情況了解不夠,審計組可派部分審計成員提前介入被審計單位,盡快掌握被審計單位的情況,為開展審計工作做好前期準備。
四、加強審計業務指導和監督
在審計項目實施時,審計組的具體工作職責應包括:
(一)周密安排審前準備工作,積累基礎資料,做好審計實施方案的質量控制。審計前必須對被審單位領導干部所在單位的基本情況和內控狀況進行全面的調查了解,采集被審計單位的業務數據等信息,通過對數據的整理、分析,掌握被審單位領導干部的經營與管理業績,搜索有價值的審計線索。
(二)收集在任職期間被審計單位開展的各類內外部常規審計中所發現的問題,充分利用以前審計成果,判斷被審單位領導干部應承擔的責任,明確本次審計的重點。據此編制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經濟責任審計具體方案,力求做到科學合理、全面考慮、目標明確、內容詳細、分工具體,并使每位參審人員都充分了解審計的目標、內容以及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做到審前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三)做好審計證據的質量控制。審計證據是形成審計結論的直接依據,是能否對被審單位領導干部做出正確評價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須是已證實的審計事項,必須與事實相關聯、能夠可靠地反映客觀事實、反映被審單位領導干部在任職期間經營和管理的真實狀況。審計人員獲取的各種形式的證據,都應緊扣被審計單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和經營管理業績,作為反映事實的第一手材料。
(四)強化督導、復核在內部審計質量控制中的作用。對審計工作底稿應實行逐級復核審查制度,應由主審、組長分別簽字復核。成立審計管理工作組對審計的全過程進行業務指導、監督和復核,并向現場審計人員提供必要的技術咨詢支持,以便發現審計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和潛在風險,從而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把住審計質量控制的最后一道關口。
(五)做好經濟責任審計報告的質量控制。經濟責任評價是經濟責任審計的核心,它既是具體審計項目質量的集中體現,又是對審計工作質量的檢閱;不但事關被審計單位領導干部的利益,而且關系到行業利益和干部選拔任用政策。因此,審計評價是經濟責任審計質量控制最重要的環節,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政策、法令、規章制度為準繩,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不帶任何偏見或成見。既要進行一般的定性分析,也要進行定量分析,以做到證據充分,結論科學。要劃清責任,是非分明,避免主觀臆斷和做出不切實際的評價;要慎重結論、恰如其分,避免言過其實做出過高或過低的評價。切忌對審計過程中未涉及的事項及證據不足、評價依據或標準不明確的事項進行評價。
(作者單位:蚌埠市房地產管理局蚌山區分局)
主要參考文獻:
[1]徐君紅.現階段經濟責任審計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7.
摘 要 眾所周知,我國企業的年報審計工作一般要求在每年的1-4月完成,注冊會計師要在有限的時間里保質保量的完成年報審計工作,充分利用業務淡季進行預審,成為注冊會計師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
關鍵詞 注冊會計師 年報審計 預審
財務狀況是衡量企業經濟效益好壞的標準,而受各報表使用者之委托,進行年度財務報表審計一直是會計師事務所的主要業務之一,為了年報審計工作的有效實施,注冊會計師應盡可能的將年報審計前的預審工作視為重要任務,本文針對年報審計前的預審工作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解決審計風險的建議。
一、注冊會計師預審意義
(一)預審的概念
預審屬于年報審計的一個階段,主要分為普通的預審和非常接近年報審計的預審,是注冊會計師年報審計之前為預防審計風險而進行的前期工作。
(二)年報審計預審的重要意義
1.減輕和平衡年報審計工作量,降低審計風險
年報審計是目前我國會計師事務所最為重要的鑒證業務,而年報審計通常需要在每年1-4月完成,這段時間被稱為注冊會計師的業務忙季,許多會計師事務所為了業務而忽視審計的質量,而每年的9-12月,絕大部分會計師事務所業務較少,人才過剩。業務和質量是會計師事務所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充分調動人力資源,適當平衡業務淡季與忙季的工作量,進行年報前的預審,是會計師事務所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年報審計工作效率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2.實戰培訓新員工的一種最有效的方式
新招聘的應屆畢業生一入職,絕大部分會計師事務所就迎來了業務淡季,新員工的培訓,僅限于紙上談兵,新員工往往難以對審計工作有個真切的體會,難以適應即將來臨的年報工作。因此,利用業務淡季的時間,進行預查,將新員工帶入實戰現場,是新員工快速成長的有效方式。與此同時,作為“師傅”老員工,在相對輕松的預審階段也才有更多的時間給予新員工細致的指導。
3.及時發現客戶經營風險,有效防范審計風險
任何企業的發展都不是一直向前的,無論新老客戶,注冊會計師都應該保持充分的職業懷疑態度,利用預審階段,橫向、縱向分析公司的業績波動,及早發現公司經營業績的變化、財務核算工作的缺漏、內部控制的缺陷,并向管理層溝通預警,能夠有效防范公司的經營風險及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風險。
4.是培養客戶感情,取得客戶信任和理解的有效渠道
有效的預審過程中,注冊會計師對發現的問題及早與公司管理層溝通,盡自己所能幫助企業解決經營上、會計核算上的一些問題,這無疑將獲得管理層對注冊會計師的充分信任,這對將來工作的開展帶來一定的便利,這無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審計風險。
5.有利于注冊會計師嘗試應用最新審計策略
在時間有限,工作量較大情況下,大家都習慣用一貫的方式開展工作,只有在時間充足的情況下才會嘗試著運用最新工作模式或創造性方法。
二、注冊會計師年報審計前預審工作的主要內容
(一)確定預審的主要客戶
對于注冊會計師的年報審計工作來說,預審是一個重要的工作環節,但受審計時間及人力資源的限制,注冊會計師不能對所有的審計客戶進行預審。一般來說,主要選擇:一是新客戶,我們需要對其基本情況進一步的了解,對其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及執行情況有個大概的了解,以評估審計風險,以制定年報審計計劃;二是大型企業集團,這些企業存在企業規模大、分支機構眾多、業務復雜等特征,因此無論新老客戶均應考慮執行預審;三是經營環境發生較大變化、經營業績存在較大變化的企業,我們需要及時分析其變化的趨勢是否與宏觀環境吻合,是否存在舞弊風險,及早研究年報審計對策;公司經營的失敗,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帶來審計的失敗,因此注冊會計師應該充分關注公司管理層的誠信度、公司的經營環境,全面評估審計風險。
(二)做好風險評估階段、控制測試的審計工作底稿
年報審計受業務集中、審計人員相對不足的影響,因此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往往忽略對企業整體風險的評估、對公司內部控制的了解及測試、對舞弊風險的考慮、對公司經營業績與經營環境的比較分析。進入現場后直接就賬審賬的情況比比皆是,容易出現低級錯誤,而通常是低級的錯誤,造成審計失敗,給會計師事務所及注冊會計師帶來巨大的災難。
現代審計理念,也逐步過渡到風險導向審計,控制測試成為年度會計報表審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預審完成該項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年報審計的效率,同時對預審中發現的內部控制方面的缺陷,可以及早與企業溝通,以便及早讓企業整改,以降低風險。
(三)撰寫年報審計的工作計劃
審計工作計劃,是注冊會計師審計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有效的審計計劃,應該是正式年報外勤審計之前向項目組成員下達,以便全體項目組成員提早認識、了解公司的基本情況,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因此,在預查階段后期,基本完成年報審計工作計劃,是預算階段的重要工作內容。
在計劃中,應提及上年審計中發現的主要問題,公司本期是否進行了整改;本期是否存在重要的會計估計變更、會計政策變更。
(四)執行對年報審計工作有重要幫助的實質性程序
1.對期初余額的關注
對于常年審計客戶,主要是關注上年的審計調整分錄是否賬面已做調整,若公司處理有誤,及早提醒公司修正;對新客戶而言,由于年度財務報表是要求填報兩年的數據,因此在預審階段,注冊會計師可以對上年數據進行審計認定。
2.考慮預先執行部分重要的實質性審計程序
(l)關于往來賬的函證的審計程序。
注冊會計師經常面臨審計報告時間已到,但是大多數回函依然沒有收到,而年報審計時的替代程序的執行結果又不是很滿意,審計風險難以把握的情況。如果在預審階段,我們已對臨近資產負債表日的往來賬余額及發生額進行過函證確認,那相應的審計風險可以大大降低,此外,預審階段發函,可以及早預知回函的效果,及早在審計策略的安排中,考慮替代程序。
(2)關于存貨和固定資產實物監盤程序。
最佳的監盤時間,當然是資產負債表日,但資產負債表日只有一個,而客戶眾多,如何協調呢,提前到預審階段和推后至年報審計外勤日都是實物中在用的方法,考慮年報審計,受審計時間及人員的限制,對于實物資產的抽查率經常會偏低,因此在預審階段安排監盤也是必要的補充,且發現問題,可在年報時有針對性執行補充程序。
3.完成部分從預審到年報審計的期間內變化不大的資產負債表項目的審計底稿
通常情況下,在預審到年報審計的期間內,資產負債表中的長期資產和長期負債項目的變化不會很大,所以一旦他們通過預審后,注冊會計師在年報審計時可大大節約時間。
4.利潤表項目的分月明細表編制及分析
注冊會計師通過對客戶利潤表項目進行充分預審后,審計工作就完成了一大半,也基本掌握了公司當年的經營業績資料,年報審計時的審計人員將會節省時間,另一方面如果未來的二三個月內,一旦客戶經營業績發生巨大變化,這些相應項目自然會成為注冊會計師年報審計的重要內容,利潤表預審完全可以降低年報審計中可能存在的相關風險。
三、注冊會計師預審工作完成后的建議
(一)及時進行總結
簡要地記錄審計單位的背景、經營情況及重大會計政策變更情況等。除此以外,注冊會計師在年報審計過程中,也要對審計的內容做一個總體評價,像預審中發現的基本問題和年報審計時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
(二)與公司管理層的溝通
在預審過程中,注冊會計師能夠及時發現客戶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應該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盡可能的幫助企業采取適當的措施防范經營管理風險。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預審工作是年報審計的必要的組成部分,科學合理的預審工作能夠大大提供審計效率、降低審計風險,為促進經濟監督,提高年報質量發揮著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高興波.注冊會計師年報審計前的預審.社審天地.2002(2).
[2]孟立新.注冊會計師年報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經濟工作導刊.2003(9).
[關鍵詞]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應用
企業內部審計質量的高低對其內部工作的有效進行以及相關政策、法規的貫徹落實有著直接的影響。但是與外部審計相比,我國企業內部審計的發展歷程較短,總體執業質量有待提升。所以,如何采取有效地措施進行防范及規避內部審計風險,為內部審計工作的質量及效率提供保障,也已成為學術界和實務界所面臨的重要研究課題。
一、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概述
1.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定義。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是一種新的審計方法,它是內部審計工作人員在內部審計的全過程中對那些可能對企業戰略以及目標的實現存在影響的事件、行為及環境進行密切關注,識別出審計工作中存在的各類風險,并依據審計風險制定相應的審計計劃,執行審計程序,最終形成審計報告。風險導向審計堅持戰略觀以及系統觀的思想,對企業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以及整個審計流程形成指導。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企業內部的審計風險主要來源于企業的固有風險、控制風險以及檢查風險。而企業的固有審計風險主要來源于企業的經營風險。
2.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特點 。第一,內部審計的重點發生變化。風險導向內部審計要求內部審計工作人員把審計工作的重點放在對風險評估測試上,根據風險評估的結果明確審計工作人員應當注意的高風險審計領域以及應當重點進行審計的項目,從而對企業審計資源的分配以及審計證據的獲取、審計程序的設置進行安排。
第二,被審計部門的地位發生變化。傳統的內部審計的被審計部門多是被動的參與,一般而言,內部審計部門居高臨下,被審計單位疲于應付,而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方法中,要求被審計部門主動參與,只有被審計部門以及審計部門一同參與,才有利于在審計工作過程中發現、分析以及解決問題。
第三,審計的范圍發生變化。與傳統的審計相比,風險導向審計的范圍有所擴大。風險導向內部審計不僅包括傳統內部審計工作所涵蓋的范圍,而且進一步擴展到風險管理、公司治理等領域。
3.企業實行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必要性。風險導向審計是一種新型的審計方法,它在美英等發達國家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并且首先在注冊會計師行業得以實行。在我國,風險導向審計的方法也在注冊會計師行業得到了重視及實施,但是對于內部審計尚處于一個起步階段。伴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企業的經營模式以及經營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的內部審計方式已經不再適合,而在企業的內部審計中引入風險管理的思想則變得十分必要。一方面,傳統的審計方法自身存在固有的缺陷,直接引起了對風險導向審計的探索。傳統的內部審計仍然停步于遵循上級審計部門的工作安排以及要求上,這不僅費時費力,而且不利于控制審計風險。另一方面,企業內部審計自身生存以及發展的需要推動了風險導向型審計的發展。
二、風險導向審計在內部審計中的應用
將風險導向審計引入內部審計的程序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風險評估階段、制定審計計劃階段、實施審計程序階段、出具審計報告階段以及后續審計階段。
第一,實施風險評估階段。在風險評估階段,應當首先對被審計單位的相關環境進行了解,主要包括內部環境以及外部環境。具體而言大致包含以下內容:對企業所處行業現狀、法律及監管環境等因素;企業自身的性質;企業自身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以及運用;企業的經營目標、戰略以及相關經營風險;企業對財務業績的衡量以及評價;企業內部控制系統的運行現狀等。審計工作人員在對本企業自身及外部環境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識別出審計工作的戰略風險。其次,審計工作人員應當對企業內部的經營環節進行分析,因為經營的成敗關系到其戰略目標的實現,分析被審計單位從生產到經營過程中的每個關鍵環節,從而分析在監督以及控制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另外,審計工作人員還應當在對戰略風險、經營環節風險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被審計單位的剩余風險進行評估。所謂剩余風險指的是在進行了所有的控制以及風險管理技術之后仍然存在的,尚未被被審計單位進行有效控制的可能性,而這些風險會對會計報表的重要性產生影響,它們可能產生于企業的戰略風險,也可能產生于企業經營過程中風險,應當成為內部審計工作者關注的重點。
第二,制定審計計劃階段。在風險導向型內部審計方式下,內部審計工作人員,在對影響被審計單位目標實現的各種風險的基礎之上,構建相應的風險坐標系,對風險展開定量評估以及定性評估。在識別出企業重要風險的基礎上,明確審計的重點,確定審計的范圍,并制定出審計計劃。企業內部審計計劃的內容應涵蓋下述內容:初步業務活動、審計目標、審計范圍、對審計風險的評價、重要性水平、審計策略、審計時間的安排以及審計資源的安排等。
第三,實施審計程序階段。在實施審計程序的過程中,應當以風險評估的結果以及所確定的審計核心、審計時間及范圍展開。通常應當采取合適的方法,一般而言審計程序主要包括檢查、監盤、觀察、查詢及函證、計算、分析性復核等,從而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應當包括:控制測試,即通過評價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提高審計效率;實質性測試,即在對各類重大交易、賬戶余額進行實質性測試的基礎上對企業的財務報表的認定做出評價;風險再評估以及對審計計劃的修改。
第四,出具審計報告的階段。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下,審計的工作人員應當在對企業進行風險評估的基礎上提出審計結論及審計建議,完成現場審計同時出具審計報告。審計報告的內容應當簡潔清晰,同時應當對各項風險因素的披露以及審計建議的執行度進行重點關注。
第五,后續審計階段。風險導向審計方式下,出具審計報告并不等于企業內部審計過程的完結,還應當展開后續審計。而后續審計的重中之重即在于控制目標實現與否,控制目標能否實現對審計結論的風險存在影響。而這種風險決定了后續審計的本質以及范圍。一般而言,風險與內部審計的范圍成正比,即風險越大,后續審計的范圍則應當越廣泛。所以,后續審計的重要內容即是控制目標的實現以及風險的再評估。
參考文獻:
[1]蘇永玲.論風險導向審計的發展與創新[J ]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2007,(1)
摘 要 審計隨著市場經濟活動的產生而產生,有一定的風險。我們應當積極了解審計風險,正確認識審計風險,采取積極有效的方式,防范和降低審計風險,使審計發揮應有的監督作用。
關鍵詞 審計 風險 防范
一、審計風險的概念
審計客體在財政財務的收支活動中存在重大檢查風險和錯報風險卻未被審計人員發現而發表不適當的審計意見的可能性稱為審計風險。
二、審計風險所具有的特征以及產生的原因
1.客觀性
采用抽樣審計是現代審計方法的一個鮮明特征,即根據整體中的部分樣本特征去推斷整體的特征,但是總體的特征和樣本的特征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出入,這種誤差雖然可以控制卻不能消除。因而,在審計活動過程中必然存在風險,只是這些風險有時對審計人員不構成實質性威脅,或者并未產生嚴重后果而已。
2.普遍性
審計風險是通過預期的偏差和審計的最后結論表現出來的,審計活動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導致風險因素發生的可能,因此這種偏差是由多方面的風險因素綜合產生的。不同的審計風險在與之相應的審計活動中產生,最終影響總的審計風險。產生風險的因素在總體上有以下幾種:重要的數字遺漏,內部控制執行力差,項目的虛假注釋和錯誤評價,抽樣技術局限性等。每一個具體風險都是有多種因素組成。
3.潛在性
若審計人員在發生了偏離客觀事實行為后沒有形成不良后果、無需承擔審計責任,則這種風險沒有轉化成實際風險,只停留在潛在階段。審計風險只是一種可能產生的風險,只有在錯誤形成后經過證實才可能體現出來。
4.偶然性
審計人員在無意中接納了審計風險且又承擔了審計風險所帶來的不良后果,并非審計人員有意所為。
5.可控性
審計風險是客觀存在的,是審計活動中固有的現象,如果審計人員通過有效的審計程序和方法去降低、控制或者抑制審計風險,稱為可控性。
三、審計風險的控制與防范
1.確保審計工作的獨立性
確保審計工作公正、客觀的基礎,即確保審計工作的獨立性,是有效避免審計風險的重要前提,執行好審計紀律,審計經費保障,實施審計回避制度,可最大限度地回避審計風險。
2.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防范審計風險發生的根本前提是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外部環境是指對審計工作產生作用和影響其發展的外部條件,它和審計步驟、審計方法、審計實施程序以及審計法律法規是不同的因素。要加大宣傳力度,使被審計單位和相關人員自覺接受審計,做到理解審計、支持審計。審計工作是一項事關全局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綜合性強、工作要求高,需要社會各界的理解、支持,需要各級領導和部門的積極協助、配合。因此,社會各界和相關部門,包括行政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尤其是新納入審計監督范圍內的單位和相關人員要進一步增強財經法紀意識,充分認識審計監督的重要性,自覺接受審計,做到理解審計、支持審計。通過創造外部條件,使審計人員能夠為實施審計判斷重點、界定范圍,能夠全面、客觀地了解被審計的單位的基本情況,包括該單位的業務流程、財務狀況、管理制度、以前的法律訴訟情況和原因以及人員配備情況等,審計人員獲取的財務信息能夠反映出與被審計單位財務相關聯的各種真實情況。
3.強化風險意識,轉變觀念
在人們對審計期望值不斷的提高中,審計人員所具有的責任和承擔的風險也隨著增大,在有效避免審計風險和損失,高質量完成審計的任務的同時,降低審計成本。因而,在思想上、觀念上審計人員要深入理解審計風險,沖破傳統的審計思維束縛,在執行審計業務時尋找到有效積極的措施和方法去抑制審計風險。
4.依法實施審計工作,嚴格審計程序
審計工作不能夠按照主觀臆斷去自主評價和操作,必不可少地擁有一套完善、嚴格的工作步驟和工作程序。這就要求審計人員必須認真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準則》及相關審計業務規范去執行,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實施查詢賬戶和存款、封存資料和資產、擴大可以公布的審計結果的范圍、特殊情況下直接審計等審計權限時,一是要分清問題性質,選擇行使相應措施,二是要嚴格按照規定程序進行操作,完備手續,三是要依法掌握尺度、范圍和期限。
5.引入風險管理的模式
審計人員在執行審計業務中為了保證審計工作的效果和效率,應該對所面臨的風險進行評估、判斷和分析,并從分析結果出發,制定出一系列與被審計單位相符合的審計策略和審計計劃,讓審計風險有效地抑制在一定范圍內。
6.提高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提高審計人員素質作為最大限度避免審計風險的根本點,使大家的風險意識提高,并且積極配合必要的職務分工,能夠有效防范和預防審計風險。第一,要提高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業務素質、政治素質和增強防范審計風險的意識,有利于審計人員準確選用合理的審計依據,執行審計的操作規范,更加適當地執行審計處理和審計處罰。第二,明確劃分審計人員職務,健全審計工作責任制。第三,在對審計人員的職務清楚劃分后,要把各自的責任真正落實到位,對在審計工作中違反規定、的審計人員給予批評和處罰,并且要追究過錯責任;對項目完成優秀、盡心盡責的審計人員給予獎勵和表彰。
參考文獻:
關鍵詞:風險導向;企業;內部審計
前言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在企業內部審計領域得到了日漸廣泛的應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是指在企業審計過程中,內審員將企業潛在的風險作為導向,并對風險進行科學分析和準確評估,將其結果作為依據,對審計重點進行確定,在此基礎上對企業風險以及內部控制等進行評價,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促進企業良好實現管理目標,并增強自身的綜合效益。
一、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的企業內部審計流程
基于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企業內部審計,主要包括如下流程:
1.審計準備
企業在實施內部審計前,企業設置的內審部門要對審計工作的具體目標進行確定,并根據實際情況科學調整。在審計準備過程中,內審部門不僅要對審計工作具體目標進行確定,還要對企業風險進行有效識別;對審計工作的詳細計劃進行編制;對審計重點進行確定。在該階段,內審員要充分考慮如下因素:企業發展目標、企業戰略經營潛在的風險、企業具體性質、企業會計政策、企業內部控制以及企業財務業績等[1]。
2.審計實施
在審計實施過程中,企業內審要將識別的企業風險作為依據,科學評價內部控制管理各項制度,并對管控外風險進行確定。企業內部控制通常無法對管控外風險進行有效的預防控制。對此,內部審計要通過有針對性地策略,諸如風險轉移、風險回避、風險承擔以及風險降低等對此類風險進行專門審計和有效應對[2]。
3.審計終結
在該階段,內部審計工作人員要對企業潛在的各類風險實施科學評估,并對所收集的相關審計證據進行系統整理和科學評價,及時發現內部審計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具有較強針對性的審計建議,還要對審計報告進行出具[3]。另外,要針對企業存在的各類風險,提出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
4.后續審計
企業內部審計部門在對審計報告進行出具后,仍需開展后續審計。內審員要對審計報告中的各類問題及相關建設進行有效跟進,對各類風險進行恰當處理,并執行科學合理的應對措施,并開展最終效果評價。內審員在開展內部審計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企業潛在的風險,對于較小風險,可實施簡單討論。
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企業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
1.缺乏良好的風險意識
多數企業在實際發展過程中,片面注重對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追求,相對忽視了企業潛在的各類風險,缺乏良好的風險意識。多數企業未能深刻認識到日常經營管理中存在各類分別風險,忽視內部審計和風險管控。
2.缺乏完善的風險管控機制
當前,多數企業基于風險導向模式實施內部審計,并加強了風險管控。但從總體上來看,多數企業尚未形成系統完善的風險管控機制。這就導致內部審計工作人員在實施內部審計過程中,即使發現企業存在的風險,也難以通過有效措施對之進行及時預警和有效管控,難以提出針對性較強的解決方案。另外,企業對于各類風險缺乏科學的衡量標準和有效的處理路徑,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造成不良影響。
3.缺乏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
企業必須加強內部控制,才能確保管理層指令得到有效執行。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的關系:內部控制涉及的要素涵蓋風險管理內容,加強內部控制,有利于強化企業風險管理,實現對企業風險的有效降低。然而,當前多數企業缺乏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
4.缺乏風險評估量化指標
企業想通過實施內部審計,實現對各類風險的有效控制,必須對風險評估的具體標準進行明確制定。當前,我國多數企業普遍面臨多樣化的風險,但缺乏風險評估量化指標。多數企業缺乏對風險評估量化指標進行構建的意識,在制定風險評估量化指標的過程中缺乏科學依據。這就導致企業內部審計各項工作缺乏科學指導,會對審計工作質量造成不良影響,難以取得良好的審計效果。
5.缺乏良好的信息數據庫
企業在實際運營中,需基于良好的信息數據庫,才能正確評價各類風險。這就要求企業加強對風險信息數據的長期收集和系統整理,并構建完善的信息數據庫。然而,多數企業在實際運營過程中,缺乏對信息收集的高度重視,未能構建良好的信息數據庫。部分企業雖然對信息數據庫進行了設置,但缺乏對風險信息數據庫的科學管理,且數據缺乏及時更新,難以為內部審計工作的良好開展提供有價值的依據。
三、強化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的企業內部審計的策略
1.增強風險意識
企業要增強自身的風險意識,深刻認識到經營管理過程中潛在的各類風險,并針對風險預防構建有效機制。同時,企業要明確內部審計工作人員在風險管控中占據的重要地位。另外,企業要強化風險審計的氛圍,對內部審計環境進行良好創設,有效增強自身承受和應對風險的能力。
2.構建系統完善的風險管控機制
企業要構建系統完善的風險管控機制,并實時基于自身的實際情況,對風險管控各項機制進行科學調整和有效完善。完成對風險管控機制的構建后,要對風險應對的全過程進行跟蹤,并及時發現和有效改正存在于風險管控中的問題。同時,企業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明確內部審計的詳細計劃和具體程序,并明確風險審計涉及的各類方法。另外,企業要構建系統完善的責任追究機制,對風險管控執行的實際情況進行嚴格考核,并對相關人員的失職行為進行懲罰,確保風險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實和嚴格執行,促進各部門加強協作配合,切實履行自身職責,并從整體上促進企業業績實現大幅度提升[4]。
3.構建系統完善的內部控制機制
企業要構建系統完善的內部控制機制,要對內部控制工作進行科學設計、有效評價、合理運行和適當改進,對自身的內部控制環境進行強化,加強管理人員肩負的內部控制責任。同時,要對企業潛在的各類風險進行實時關注。另外,要對內部控制各項工作實施有效監督和科學評價。
4.構建風險評估量化指標
企業要對風險評估量化指標進行科學構建,根據大小、程度對風險進行量化,幫助企業制定科學的風險防范計劃,并有重點地實施風險防范的各項工作。企業要對風險導向審計涉及的理論知識進行靈活應用,并對企業存在的風險類型進行科學分析,深入探究風險原因,并明確風險隱患,據此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實現對各類風險的有效抵御。企業對相關指標進行設置時,審計人員要深入研究風險類型、風險發生概率以及風險漏報概率以及錯報概率,并詳細核實分析結果,從根本上實現有效的風險評估[5]。
5.構建風險信息采集數據庫
企業要對先進的信息技術進行充分利用,據此構建良好的風險信息采集數據庫,在內部審計實踐中,加強對各類現代財務方法,諸如電子化賬簿、憑證以及報表的推廣應用,通過會計電算化有效采集風險信息[6]。另外,審計部門要收集相關審計資料以及信息數據,借助計算機對之進行系統整理,確保信息數據庫實現及時的數據更新,為內部審計工作的良好開展提供信息依據。
四、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的企業內部審計流程主要包括審計準備、審計實施、審計終結以及后續審計。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企業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缺乏良好的風險意識、缺乏完善的風險管控機制、缺乏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缺乏風險評估量化指標、缺乏良好的信息數據庫。對此,要通過增強風險意識、構建系統完善的風險管控機制、構建系統完善的內部控制機制、構建風險評估量化指標、構建風險信息采集數據庫等策略強化企業內部審計。
參考文獻:
[1]周雯雯,初陽.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的企業內部審計研究[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7(8):109-110.
[2]趙建華.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的企業內部審計策略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14):105-105.
[3]張新華.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的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問題研究[J].中國內部審計,2015(9):27-29.
[4]陳先鋒.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的企業內部審計問題分析[J].財會學習,2017(3):136-136.
[5]劉江燕.基于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的企業內部審計問題分析[J].審計與理財,2016(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