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音樂單元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隨著核心素養教學理念的不斷滲透,初中音樂教學也迎來了不斷地改革,各種先進的教學理念開始在教學之中得到滲透,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就有合作學習。這種模式的應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彌補當前初中教學開展中的不足。本文首先分析合作學習策略的內涵以及應用價值,然后針對當前教學的不足,提出相應的優化對策。從理論角度來看,本文的分析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讓廣大教育工作者對于合作學習策略有更為清晰的理論認識,從而進一步發現合作學習策略在初中音樂教學之中的應用重要性;從實踐角度來看,本文主要針對當前教學的不足,提出相應的優化對策,從而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實踐參考價值。
1合作學習策略的內涵和重要性
隨著核心素養教學理念的不斷滲透,初中音樂教學也迎來了不斷地改革,各種先進的教學理念開始在教學之中得到滲透,這其中較為有代表性的就有合作學習策略。下文首先分析合作學習策略的內涵以及其在初中音樂課堂的重要性。(1)合作學習策略的內涵。合作學習策略是以學習小組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通過小組內成員的分工協作達成小組的共同目標,并以小組活動的整體效果為教學評價的主要指標的教學策略。合作學習策略是核心素養教學理念的產物,目前,這一教學策略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認可,并且在實踐過程之中,取得了較為理想化的教學效果。從本質上來看,合作學習策略是核心素養的教學產物。合作學習策略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之中,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第一,定小組。也就是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以及興趣愛好特點,把不同學生分配在不同的小組之中,由此實現小組內部的實力平衡,從而推動學生優勢互補。第二,定目標。就是教師或者小組內部根據學習的內容以及學生的客觀實際情況,來確定最終的教學目標。第三,定分工。在確定了總體的目標之后,小組內部根據自己的情況來確定內部分工,從而實現對學習目標的實現。(2)合作學習策略在初中音樂課堂的重要性。總體上來看,合作學習策略在初中音樂課堂的重要性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通過合作學習策略在初中音樂課堂的應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學效率。傳統的初中音樂教學存在著效率低下的情況,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教學形式刻板僵化,無法讓廣大初中生深入地參與到學習之中。但通過合作學習策略的應用,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都深入地參與到學習之中,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其次,通過合作學習策略在初中音樂課堂的應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學趣味。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傳統的初中音樂教學往往更為強調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式,這就讓學生出現了被動接受的情況,而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在合作學習策略下,課堂形式更為生動靈活,這對于學生學習趣味性的提升有著積極的意義。最后,通過合作學習策略在初中音樂課堂的應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要想讓學生的音樂素養得到充分提升,單純依靠課本的教學還是不足的,還需要引導學生之間能夠相互學習,從而實現彼此取長補短。借助于合作學習策略,可以讓學生實現相互學習,讓學生的音樂素養得到快速養成。本人在音樂課堂中會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根據教學設計適當運用1-3種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如:‘辨真批假’策略,1個小組公布自己組的討論答案,其他小組進行表決。在這策略中,教師能夠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又如,在創編環節我會采用“海報旅行”策略。在小組創編結束后,學生根據老師的指令傳遞、閱讀作品,直到每個組都把所有組的作品閱讀了一遍,并對喜歡的作品投票。這個策略無形中讓全班同學都進行了交流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發現通過學習策略在課堂中的運用,學生在音樂課上表現更主動、積極了,同時音樂知識水平的提升也較為明顯。
2合作學習策略在初中音樂課堂的應用不足
合作學習策略在初中音樂課堂的應用價值目前已經得到了廣大初中音樂教師的普遍認可,并且在實踐之中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廣應用。但實踐過程之中的不足也是非常明顯的,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小組分配不當,無法實現學生優勢互補。在初中音樂教學之中引導學生展開合作學習的前提是構建小組。但在實踐過程之中,一些教師對于小組的分配較為簡單隨意,并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合理的小組分配,這就造成了學生后期無法實現有效的互補學習。第二,目標訂立不當,學生無法實現技能提升。在初中階段,不同的學生因為天賦素養不同,以及音樂知識積累水平不同,所以僵化的教學目標往往無法滿足不同的學習需求。當前一些教師在引導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之中,往往采取了僵化的目標設計,從而無法讓學生實現個性化的成長。第三,小組分工不當,學生音樂技能成長緩慢。要想提升合作學習的效率,還需要教師能夠引導學生之間實現更為合理得當的分工,由此才能夠推動學生的成長。但是目前一些教師往往忽視了對小組內部的分工安排,從而造成了學生的知識進步緩慢。
3教學策略在初中音樂課堂的應用建議
(1)學習方式分層。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學生要作為學習的主體。根據前文所提到的混合式學習方式,在筆者的課堂上,發展層和提高層的學生基本上能夠做到成為學習的主體,積極主動的運用混合式學習方式,但是基礎層的學生由于能力有限,在課堂上還需要教師多加講授。所以在筆者的音樂課堂中,提高層的學生學習方式更多是混合式學習與自主學習,老師能加注重引導提高層學生在音樂創造力、音樂感受力、小組合作學習能力、領導力等方面的引導。發展層的學生學習方式主要為混合式學習與教師課堂講授,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老師引導學生發展音樂感受力和創造力,努力向提高層發展。基礎層的學習方式主要為教師的課堂教授,由于基礎層學生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和精力都有限,所以基礎層的學生主要還是靠老師的課堂教授來進行學習。如,在《伏爾加船夫曲》一課中,課前老師將“創作背景”、“勞動號子”、“音樂動機”、“俄羅斯民歌”、“俄羅斯五聲調式”等知識的文字、視頻和《伏爾加船夫曲》的音視頻都上傳到學習平臺,供學生自主學習。在課堂上一般提高層學生已經完成全部的課前預習,發展層學生完成全部或部分課前預習,基礎層學習未能進行課前預習。在導入階段結束后,老師主要講解“創作背景”、“勞動號子”、“音樂動機”等必須掌握的知識點,以便學生更好的理解音樂。這樣進行過課前預習的學生既掌握了課堂中必須掌握的知識點,又掌握了拓展知識,未進行課前預習的學生在課堂中也能很好的學習到基礎知識,提升自己。(2)分層輔導。在課堂自主練習和拓展練習階段,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老師要有不同的輔導方式。在練習環節,既要有面向全體學生的“合”,又要有面向不同層次的“分”。比如,在《青春舞曲》這節課的練習環節中,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為正確演唱歌曲。而面對提高層的學生時教師輔導學生能夠有感情的背唱歌曲,并且用手鼓為同學的演唱伴奏。面對發展層的學生老師主要輔導其能運用正確的演唱方法,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面對基礎層的學生,老師則輔導其基礎的識譜讀譜,要求其能跟唱。此時提高層的學生也可以充當小老師的角色,幫助老師輔導基礎層的學生。在音樂創作環節中也需要對學生進行分層輔導。如在《鈴兒響叮當的變遷》一課中,在拓展練習中筆者要求學生對《小星星》進行簡單變奏。在這一階段,筆者采用組內分層輔導的方式,對基礎層的學生主要輔導其能夠理解什么是變奏曲式,有哪些簡易變奏的方法;對于發展層的學生主要輔導其掌握基礎的變奏方式,并輔導發展層學生對樂曲進行簡單的變奏;對于提高層的學生主要輔導其對樂曲進行復雜變奏,并能進行演唱或演奏,還可以對其他層次的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在這種輔導模式下,各層學生在音樂課堂上都能得到提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音樂素養。(3)分層評價。根據新課標要求,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方法、知識、技能發展變化的評價,在日常教學中可采用觀察、談話、提問、討論、演唱、演奏等方式進行。在基于混合式學習模式的分層教學設計中,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必須與對學生的教學目標相匹配,可以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三種方式。教師評價時要根據每個層次學生的不同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課堂的口頭評價、每個單元的評價和學期評價,并將評價及時記錄在《學生音樂成長手冊》中。評價中既要肯定學生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又要指出不足和進步的方向。除此之外還要引導學生自評和互評。學生自評時要引導學生認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學生互評時要引導學生以公正、客觀的態度對同學進行評價,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同學的成長,互相激勵,使評價成為激勵每個層級學生發展的自我動力。
關鍵詞:初中音樂;音樂教學;新課程;實效性
音樂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音樂教學作為素質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價值。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進行,初中音樂教學也迎來了久違的曙光。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師應樹立科學的教學目標,運用正確的教學策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在音樂課上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狀態,從而促進其對音樂知識的掌握以及音樂素養的提高。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音樂課堂教學內容變得更為豐富多彩,活動形式也多種多樣。但新課程的中學音樂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更突出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以及對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音樂基礎知識及技能。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充分重視音樂課堂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和審美能力。然而,如何有效地開展音樂課教學卻困擾著音樂教師。
一、目前音樂教學低效的現狀
(一)對升學率的追求,導致了對音樂的忽視。
目前,很多學校為了片面的追求升學率,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所謂的主課(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上,什么活動都圍繞主課轉,而對我們所謂的副課(音樂、美術等)放置一邊。在實際教學中,中小學教育很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對于音樂有時是放置一邊,能上則上,有事還可能把音樂課沖掉等。對于家長,在家也是一味地叫自己的孩子做語文數學等,在家總有做不完的語文數學題,而對于音樂等學科家長總是制止學生的學習。這樣,導致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大大減少。
(二)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對音樂課的漠視。
雖然現在提倡的是開放教學,但很多學校在教學中沒有真正地從傳統的教育模式中走出來。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也很難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教學,很難因材施教,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及個體差異。因此,反映到現實生活中,學生們感到除了語文,數學,英語這些“重要的學科”影響著自己的前途,為此不得不“愛”不得不學外,對別的都無所謂。這種無所謂的態度進而導致對音樂課的漠視。
(三)過重的課業負擔導致學生對音樂課的忽視。
很多學校為了片面追求升學率和考試分數,導致了我們整個教育產生面向少數人的少數方面(單一的分數提高),課業負擔過重導致學生拼命的為了分數而努力,從而放棄了能不學就不學的科目。
(四)音樂課堂中細節的忽視導致課堂效果低。
音樂課堂教學是藝術教育的主渠道。當前的音樂教學,一方面由于師生家長等多方的不很重視,另一方面由于監督與考核機制的欠缺,因此,普遍都為顯現出為教學而教學的現象,忽視了課堂上的教學效果。要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充滿魅力,就是要使教學細節具有魅力。從自身的音樂課堂教學細節著手,從教學模式上進行研究,在課堂教學設計中作思考,在現代音樂教學的理論指導下,努力改善課堂教學細節,一步步、一點點地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效益,使學生真心地愛上音樂課,愛上音樂,應該是當前形勢下音樂教學的一種正確的走向。
二、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概念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是指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音樂課堂教學應該是動與靜的交替與有機結合,在教學中,對每位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盡力讓每個孩子用音樂的方式進行自我表現;從學習群體來看,有效的主體參與是一個全體參與、多向互動的過程。
就音樂學科而言,如果賦予它更寬的外延那就要從三個層面去理解,首先,對教學目標來講,它是有效果的,是明確、具體、科學、簡明、切實的。其次,從教學方式來講,是根據教材特點,歌曲的難異程度及學生的個別差異等情況進行適度調整的。再次,從教學過程的層面來講,它是有效益的,符合音樂學科藝術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征,是一種師生共同學習和共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各中問題。
三、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探索
要提高音樂教學的實效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推進音樂教師專業化。
推進音樂新課程實施,需要更加專業化的音樂教師,當然音樂新課程實施也會促進音樂教師專業化,這個過程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在推進音樂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首當其沖的是音樂教師的專業化問題。
(1)增強音樂教師的知識涵養。
(2)加強音樂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
(3)推進音樂教師的繼續教育和培訓。
(4)音樂教師的自我反思。
(二)形成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音樂課堂教學是音樂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活動。音樂教師與學生是音樂教學中的主體,音樂教師是“教”的主體,而學生是“學”的主體,兩者形成“主體間性”,音樂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是“我”與“他”的關系而是“我”與“你”的對話關系。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音樂教師與學生形成一種對話與交流,理解與促進的發展性師生關系。
(三)積極轉變家長的觀念。
積極轉變家長的觀念讓其認識到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幾個方面的發展,而不是某個方面的發展。也要讓家長認識到:音樂新課程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對其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也可以培養音樂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愿望,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四)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熱情與興趣。
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我們發現只有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才能充分調動初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關注并樂于參與到音樂教學活動中。從而,有利于我們進一步開展音樂教學,提高學生們的音樂感受與評價鑒賞的能力。因此,我們教師要多花心思在教學的設計上,只有豐富多彩的教學設計才能更好的激發出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我們可以開展一些學生比較喜歡的、感興趣的事兒來調動一下學生們的情緒。比如,臨時做個小游戲“擊鼓傳花”,傳到哪位同學那里,就讓他來演唱一段歌曲。
(1)精彩的導入激發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優秀的教學導入環節,不但能夠起到畫龍點睛,啟迪思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重對導入環節的設計,科學、合理地運用各種不同的導入方式,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關于課前導入的形式多樣,就常用的一些方法總結如下:
①故事導入法。中學生對敘述性內容的藝術作品較為關注,對劇中人物情感變化也甚感興趣。課前精選一段與課題相關的故事題材作為開場,能使學生對藝術作品尤其是大型藝術作品有一個全面系統的了解,作為順利欣賞作品的過渡。
②設疑導入法。學生都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在遇到矛盾或疑問時,往往會產生很強的知道愿望。這時大腦特別興奮,于是就會積極思考,千方百計地去探索其中的奧秘。教師在導入時,根據教學內容,可設置一些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的問題。例如:在欣賞交響音畫《圖畫展覽會》片段《兩個猶太人》時,我會先讓學生自己討論一下,如果你是作曲家,你會用怎樣的樂器、力度、速度來表現這兩個人?然后聽一聽作曲家是怎么做的?你的想法跟他一樣嗎?這時,學生總是聽得特別仔細,并由這類充滿想象且難度中等的問題會給他們多少帶來一些成功感。
③情景導入法。制造一種氣氛,使學生一開始上課就受到一種特定氣氛的影響,而不知不覺隨著這種感覺去思考、學習。運用這種導入方法可借助于多媒體。
例如:在學習《讓世界充滿愛》單元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四幅有關愛心的畫面,教師在背景音樂《讓世界充滿愛》的旋律中動情解說(A非典事跡;B抗洪搶險;C美國9.11救災現場 ;D希望工程)由此展示主題《讓世界充滿愛》,讓學生在感動中進行新課的學習。
另外還有“直接導入法”、“溫故導入法”等多種方法,運用好的導入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成功的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2)設計音樂流動,培養學生對音樂課的愛好。
教師要不局限于課本,把課堂設計成有利于學生主動介入的音樂流動。在流動中,學生是主體,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大膽勇敢地去動,去唱,去跳,真正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角。正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活躍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創造性,真正做到以人的發展為本。
(3)竟猜音樂謎語加強對音樂知識的理解。
音樂知識的學習是音樂教學的一部分,是提高其它音樂能力的基礎,但學生往往忽視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偶爾也用竟猜音樂謎語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積極性,從而加深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
(4)講音樂故事引起學生興趣和共鳴。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經常需要了解一些音樂家的生平及代表作品。如果只是枯燥地將這些內容照本念給學生,只會使學生感到乏味。沒有情感上的認可,學生在欣賞中是被動的。反之,如果給學生們講一些生動的音樂故事,情況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五)重視音樂課程資源開發。
(1)民族傳統音樂課程資源。
在音樂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音樂教師需要充分地發掘民族的傳統課程資源,實現“古為今用”。音樂教師需要充分的理解我國音樂歷史和音樂傳統,了解不同背景下的音樂文化,采取揚棄的態度,充分利用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傳統資源,將傳統的、民族的音樂為今天的音樂課堂教學和音樂創作服務。
(2)社區音樂課程資源。
不同社區具有不同的音樂文化資源,音樂教師需要進行不斷的開發和利用。特別是在校本音樂課程開發時,學校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
(3)網絡音樂課程資源。
在今天,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的觸角已經伸向世界的各個角落,甚至有人戲稱當今世界已經是個“地球村”了,教育領域也逐步在實現教育信息化。學校的校園信息化的程度在不斷提高,網絡在教學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網絡成為了音樂課程資源開發重要環節,網絡以較快的速度傳遞著各種音樂資源信息,音樂教師與學生可以充分的利用網絡平臺進行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4)加強音樂課程與生活的聯系。
音樂課堂作為學生和音樂教師在學校生活的重要場所,音樂課堂也是生活場所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音樂課堂離不開生活。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需要加強音樂課堂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第一、關注學生的音樂生活經驗。第二、音樂教學貼近生活。所以音樂課堂教學是在音樂生活世界的實踐活動中所進行,音樂教師的教學需要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貼近學生的生活世界。
(六)改進教學方式。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推進音樂教學方式的轉變。第一、注重學生的參與體驗。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創設良好的音樂藝術與課堂氛圍,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參與音樂課堂活動,從而使他們獲得音樂審美體驗。在音樂教學的活動中,音樂教師要確保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活動的主角而不只是觀眾,音樂教師是策劃人和欣賞者而不是裁判員或評委。第二、尊重學生的音樂創造力。音樂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需要去欣賞學生,指導學生去進行探究和創造,對于學生的音樂創作需要尊重。第三、形成“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不同于生活共同體,它由尊重個體差異性的前提下形成的“同一性”。在音樂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習共同體的形成,體現出音樂教師與學生都是平等中的一員,音樂教師與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和交流。
從課內到課外在音樂學習中,為了讓學生有實際的體驗,可以讓學生收集課堂以外的音樂資源運用在音樂教學中,也可把教學流動拓展到課外等。從本學科到跨學科。音樂教育必需具有寬廣的視野,必需保持開放的立場。如在各門課程中:語文、歷史、地輿、生物……等都或多或少與音樂有著一定的聯系,這也使得音樂教學與這些課程之間的聯系成為了可能。如:音樂與跳舞結合來表現音樂;與美術結合使音樂更形象;與語文中的詩詞、戲劇溝通等。
(七)創設情境,引導參與,體驗、感悟音樂。
“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情境教學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催化劑。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將教材資源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整合,創設出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感受音樂的教學情境。音樂教學情境有:故事或謎語情境、實物模擬情境、視屏或畫面情境、聲音或音樂情境、問題或對話情境、活動情境等。
強調情境創設的生活性,其實質是要解決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的關系,新課程呼喚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為此,創設教學情境,第一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學生鮮活的日常生活環境中發現、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其中的問題應當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遭遇的一些問題,只有在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中,學生才能切實弄明白知識的價值。
例如:在教授《讓世界充滿愛》單元的歌曲《手拉手》時,就可以聯系北京奧運會,在那激蕩萬千中國人的開幕式畫面中欣賞會歌《我和你》,激發學生無限的愛國熱情,從而了解歷屆奧運會優秀的音樂作品,當然重點在于欣賞《手拉手》,由此把生活與教材結合起來。
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學生的經驗。例如:在學習作品《黃河大合唱》之前,學生就已經在語文課中了解了相關知識,并學習了《黃河頌》。所以我們可以請一位同學在《黃河大合唱》的音樂聲中朗誦《黃河頌》引出作品,熟悉的知識可以讓他們產生一種親切感,很好地將新知和舊識連接了起來。
(八)變換形式,拓展知識。
隨著初中音樂教學改革的推進,音樂教育給予學生的絕不僅僅是幾首歌、幾段樂曲或簡單的樂理知識,而是交給學生一把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讓他們用跳動的思維去創造更自由的“音樂王國”。初中學生思維活躍、反應快捷、活潑好動,促使著教師不斷變換教學形式,啟迪學生進入創造性的活動。如選擇某樂曲的片段由學生視唱、視奏,或是讓學生為樂曲命名,或是隨音樂律動、表演等,進行生動活潑的創作練習,拓展學生的知識。通過旋律接龍、節奏模仿、節奏、旋律填空等活動的設計,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結合課本內容引導學生欣賞音樂作品,課前讓學生在網上、書本、刊物等收集資料,課堂師生通過以故事、表演、疑問、創造性的活動導入,圍繞音樂作品一起共享、共析,激活學生對音樂的想象思維和創造思維。
另外,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團隊精神、個性、自決心信念,把音樂放在社會大環境下進行。新課程尺度要求學生自信地在他人眼前表演,這好像和音樂沒有聯系,但它體現了對學生自決心信念的培養。例如:在七年級音樂課《陽關三疊》情景劇教學中,設置為一人扮演詩人、一人扮演詩人的朋友、一人吹蕭、一人扮演侍者、一人或幾人伴舞,模仿詩人和朋友在陽關話別的情景,在教室前面表演。這樣既可加深學生對樂曲的理解,又可培養學生的自決心信念,還可加強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九)有效的評價。
教學評價是始終貫穿于教學活動中的一種教學行為,對于提高學習活動的實效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平時積累法:即把學生平時在課堂中學習音樂的愛好和立場作為重要成績給予記載,期末再加上特長展示評價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上進行表演以綜合評價,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就很高,平時的音樂課也能保證他們的學習愛好,效果比較明顯。
音樂課程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音樂課程的發展和音樂教師的發展,所以音樂課程評價需要不斷進行改革。音樂課程評價方法實現多元化,需要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述評與定量測評相結合,動態評價與靜態評價結合。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音樂興趣愛好、情感反應、參與態度、交流合作、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等,可以用較為準確、形象的文字進行定性評價,也可根據需要和可行性,可采用觀察、談話、提問、討論、抽唱(奏)等方式進行評價。
總之,只要我們音樂教師能準確地把握教學目標,優化運用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使學生在音樂課上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就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移動學習、貼近生活
學生通過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掃描教師微信公眾號推送或打印的二維碼即可安裝移動APP,即使沒有網絡,學生也可以用U盤拷貝安裝包到家中計算機并發送至移動終端安裝,非常方便。
2.智能交互、隨意切入
學習工具支持教師、學生雙入口,既可作為教師上課的教具,又可作為學生自學的教具。學習過程中,可隨教學和自學進程隨機切換內容,克服了常規課堂一個PPT控制整個課堂的弊病。而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操作模式使得工具在學生手中用得得心應手。
3.資源豐富、學科性強
移動APP可以將文字、圖片、音樂、語音、視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內容取舍自由,可以在課上講的則課上講,課上講不完的學生在課后可以^續探索。
4.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他們更多的思考空間。本節課教學環節的設計循序漸進,在學生對教材知識掌握的基礎上,使其通過小組合作探究,逐步完成知識的內化和靈活運用,最終實現思維的可視化。
制作背景
2014年,在教育部倡導“一師一優課”的背景下,學校配備了未來教室,交互式的智慧教學系統和人手一臺的平板電腦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教學設計要求。在學生使用BYOD方面,筆者做過調查:全校5~9年級85%左右的學生擁有自己的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沒有的也可以用家長的手機完成自主學習。而在教學工具的選擇方面,面對微課、翻轉課堂、思維導圖、慕課,筆者都先后嘗試過,最后還是選擇了移動APP作為初中音樂課的學習工具。這是因為它的使用門檻低,不像Flash需要專業的學習,只要利用各大APP在線制作平臺就可以設計自己的APP,筆者曾經嘗試了多個APP在線制作平臺,最后選擇“APP應用公園”作為移動APP的在線制作平臺。它的優勢在于無須編程,直接使用圖形化操作即可完成設計;一鍵模式、主題模式及自由模式三大模式滿足各類APP的應用,控件靈活組合,頁面隨心定義。
學情分析
《辛德勒的名單》選自人音版七年級音樂下冊第二單元影視金曲,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欣賞電影音樂,了解影視音樂中的主題音樂對影片起到的烘托、對比等不同手法的作用。按教材的要求,本課只需要學生簡單理解影視音樂的特點即可,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小組合作探究能力。因此,筆者試圖通過未來教室下BYOD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設計,讓學生掌握主題音樂、場景音樂不同的特點和作用,了解電影音樂和畫面結合的三種主要關系,并能夠運用到具體的實踐活動中,為自己的生活
服務。
設計思路及內容結構
本學習工具的教學設計包括六大板塊(如下頁圖1)。其目的在于通過《辛德勒的名單》中的大量影視資料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主題音樂的興趣;使學生通過了解主題音樂和場景音樂,全面地理解影視音樂的作用,通過分析《臥虎藏龍》中兩段音樂的音畫關系,領悟不同音樂對畫面起到的不同作用;引導學生通過知識拓展,為視頻配不同的音樂,使學習歷程在小組合作探究中悄然升華;在實踐操作中,使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以拍攝微視頻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
1.為了增強課堂有效性,設置板塊一“電影簡介”(如圖2)
上課之前,筆者做了調查,發現平均每班只有不到一位學生觀看過《辛德勒的名單》,以往的課堂上教師需要用較長時間來介紹這部電影,現在通過移動APP,讓學生在課前就可以以他們非常樂意接受的方式在移動終端學習“電影簡介”。筆者設計了電影劇情、幕后花絮、人物原型、導演介紹、配樂大師、影片評價六個方面的自主學習,基本上可以使學生能對電影情節有大致的了解,這樣就節省了教師課上的時間。在幕后花絮板塊,筆者又設計了導演人選、影片酬勞等六個板塊,以便學生了解更多臺前幕后的信息,進一步加深其對影片取得如此大成就的了解。此部分最為學生喜歡的環節是“配樂大師”環節,筆者在介紹約翰?威廉姆斯的頁面增加了其與斯皮爾伯格合作的一些經典影片的主要配樂和相關介紹(如圖3、圖4),讓學生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了解大師的創作風格,并對本課的學習充滿期待。同時,筆者還設計了課前自主任務單,要求學生在學習了這一板塊之后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辛德勒的名單》這部電影,以訓練學生收集、整理、歸納信息的能力。
2.為了學習主題音樂,設置板塊二“主題音樂”(如圖5)
筆者利用BYOD和移動APP的優勢,根據樂曲的結構“引子+ A+A+B+A+尾聲”,把主題音樂的各個片段設計成可以單獨欣賞的功能,避免了常規課堂教師一曲從頭放到尾,學生聽了后面忘了前面的現象,而且學生可以隨意開始式暫停樂曲,對各段音樂的對比欣賞更加深刻。考慮到課前學生肯定會自己學習這部分內容,學習的深度也會有高有低,因此筆者不但設計了完整版的主題音樂,還設計了大提琴版和鋼琴版,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享受個性化學習的樂趣。經過實踐,筆者發現這樣的設計不僅提高了上課效率,而且學生在之后的小組討論環節,對主題音樂和電影內涵的呈現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3.為了學習場景音樂,設置板塊三“場景音樂”(如下頁圖6)
在此環節,筆者打破了已有的教學設計模式,不出示電影原版的場景音樂,而是讓學生先欣賞沒有聲音的視頻,然后筆者根據電影中音畫的關系,為紅衣女孩的畫面分別配了三段音樂,讓全班六個小組分別研究三種不同的音樂結合的方式,最后做小組匯報。這樣的設計打破了常規課堂教師必須先展示三種不同的配樂,學生再分頭討論的設計,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而小組匯報的方式,也可以讓其他組的學生了解自己課上沒有探究的內容,達到了相互學習的目的。
4.為了鞏固所學知識,設置板塊四“臥虎藏龍”(如圖7)
在前一個環節中,學生了解了音畫關系,在此設計這個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通過對《臥虎藏龍》中兩段場景音樂的分析,進一步理解“音樂同步”和“音樂平行”帶來的不同的藝術
魅力。
5.為了知識的內化,設置板塊五“知識拓展”(如圖8)
筆者選取了電影《夏洛特煩惱》《功夫》《指環王》,以及微視頻《畢業》的無聲畫面,通過讓學生根據音畫關系為畫面選擇不同的音樂來配音的方式,使其達到靈活運用知識的目的。筆者利用未來教室的無線傳播功能把四段視頻發送到指定的小組的平板電腦上,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下載不同的音樂,利用“美拍”等視屏編輯APP制作微視頻,再到教師的多媒體顯示屏上做小組匯報用。
6.學以致用,服務生活,設置板塊六“實踐操作”(如圖9)
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讓視頻拍攝變得日趨容易,既然課上學習了電影中音畫的關系,為什么不讓學生試一試微電影的拍攝呢?現在網絡上有很多學生拍攝的校園類微視頻,既然學生在生活中有制作微視頻的需要,那么如何讓課堂所學和生活結合起來就是教師需要思考的了。筆者在這里也只是做了一個簡單的嘗試,給學生幾個參考的主題,讓學生運用學到的音畫關系知識為自己拍攝的視頻配樂,呈現不同的欣賞效果。
反思與評價
在“互聯網+教育”的大潮下,如何找到適合自己教學的數字化學習工具,而不是被技術綁架,是筆者一直在思索的問題。音樂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注重音樂資源、音樂體驗和音樂創造,有些技術非常強大的工具不一定適合在中學音樂課堂上使用。而筆者在使用移動APP授課的過程中,越來越體會到其便利性和實用性。本節課以未來教室和BYOD為支撐,本著智慧教育的理念,嘗試了“未來教室”環境下的討論式、探究式和交互式教學模式,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廣闊的創新思維空間。現在的學生已經離不開手機或平板電腦了,與其限制,還不如更好地引導他們合理科學地加以利用,這也是筆者設計移動APP的初衷。一個會思考、與時俱進的教師,會得到學生的喜愛。實踐證明,用了APP上課之后,學生對音樂課的態度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從以前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的內容,到現在面對各種音樂概念玩得不亦樂乎,每次下課鈴響了還不愿意離開自己的座位,這樣的轉變是筆者使用APP上課之后最大的收獲。
當然,不足之處也有很多,如APP和未來教室的接入問題、第三方APP軟件的嵌入問題、學生在BYOD模式下小組探究能力的問題,但有問題才是筆者下一步繼續努力的動力。
幕前幕后
2016年,筆者作為學校唯一一個入圍決賽的選手,初次踏上NOC的舞臺,雖然已經是有16年教齡的老教師了,但還是顯得手足無措。學校沒有一個人接觸過此項賽事,一切只能靠自己,就這樣通過NOC網站了解了大致的要求,便踏上了合肥參賽之路。比賽現場面對很多經驗豐富的前輩們的侃侃而談,不禁震撼于他們所使用的工具的強大,陳述PPT的全面到位,而筆者僅有的幾張有APP截圖的PPT顯得是那么幼稚,但憑著自己課堂上使用的心得,憑著學生對這一工具的熱愛,筆者大膽地走上講臺,把自己一年來的想法和做法向評委教師做了陳述。評委老師對筆者設計的工具所體現出來的個性化學習和自主探究式學習贊賞有加。這使筆者明白自己選擇的努力方向沒有錯,也點燃了繼續創造的熱情。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會繼續學習新的教學理念,用現代化的學習工具豐富課堂,探索微信公眾號及其他APP軟件對課堂的支撐,力求開發出一條適合自己學科的創新之路。
評委印象
2016年第十四屆NOC活動教師賽項中的“數字化學習工具賽項”的獲獎作品有不少亮點,周老師的作品《辛德勒的名單》就是其中很搶眼的一個。
談及信息技術給教育帶來的變革,人大附中校長翟小寧預言,未來課堂不是教師一個人在講學生聽,而是大家都在做、都在學,教師和學生的界限會模糊。未來學校可能更多的是基于線上和線下教師與學生相互學習的學習共同體,從封閉的校園到開放的校@,打破固化的組織形態,采用彈性學制和扁平化的組織架構……更好地滿足當代學生自主發展的需求,為學生提供可以選擇的、支持個性化發展的更加精準的教育。“互聯網+教育”帶來的教育變化之一就是,教師、學生都可能成為課程的供給者,教育的跨界與協同成為必然。也因此,互聯網將成為更多優秀教師展示才華的舞臺。
《辛德勒的名單》是一節音樂課。周老師在深入理解音樂學科自身特點的基礎上,借助信息技術工具,在注重篩選音樂資源、強調音樂體驗和感知音樂創造方面進行了大膽和全新的探索,嘗試了在“未來教室”環境下,教師使用移動APP授課,學生以討論式、探究式和交互式進行學習的模式,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廣闊的創新思維空間。這樣的音樂課堂,教師不再一言堂,音樂資源是在教師引領下師生共同創生的、音樂體驗是在教師營造下師生共同構建的、音樂創作是在技術支撐的互動中師生共同完成的。
在工作計劃要達成的目標部分,關鍵是要清晰的定義目標,表現形式就是清楚的定義目標對應的指標,并設置量化的指標目標值。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初二音樂教學工作計劃范文精選,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初二音樂教學工作計劃范文1一、指導思想
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應重視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音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學生的音樂實踐和音樂創造能力的培養。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從七個主題入手對學生進行音樂熏陶,內容貫穿抒情歌曲、豎笛學習、歌曲藝術處理、音樂劇、國內外名曲、音樂與相關文化等,分單元、分板塊地進行階梯教學。
三、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喜歡上音樂課喜歡聽流行音樂,正處在變聲期的學生不喜歡自己演唱,這跟他們青春期心理與生理的變化有關,因此,我想多讓他們聆聽音樂也是一種學習,在聆聽的基礎上加強音樂知識的學習,擴大學生音樂視野。四、教學任務要求:
1、強調正確的唱歌姿勢,培養良好的唱歌習慣。
2、加強民族與世界性的綜合,追求思想與藝術的統一。
3、力求課堂“聽、唱、認、動”相結合,提高音樂素質。
4、做到準確輕聲的歌唱,培養學生正確的發聲。
四、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1、認真備課,做好前備、復備工作,為上好每一堂課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備課時注意結合新課標,關注課堂,關注學生。
2、充分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視聽享受,盡可能補充延伸音樂知識,開闊學生視野。
3、做好每堂課的檢測工作,做到學一首歌會一首歌。
五、本冊教材的教學目標
1、表現要素:a對自然界和生活的各種音響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夠用自己的聲音或樂器進行模仿。
能隨著熟悉的歌曲或樂曲哼唱,或在體態上作出反應;b能聽辨不同類型的女聲和男聲。知道常見的中國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并能聽辨其音色;c在感知音樂節奏和旋律的過程中,能夠初步辨別節拍的不同,能夠聽。
2、情緒與情感:a聽辨不同的音樂,能用語言作簡單描述;
b能夠體驗并簡述音樂情緒的變化。
初二音樂教學工作計劃范文2前段時間我已經把自己調整回了正常的作息,還把自己的意識也給提升到了在校時的狀態,基本上已經做好了工作的前期預熱。盡管前一階段日子比較悠閑,可是我沒有將自己的學習習慣給丟掉,每天都不忘關注教學動態,始終讓自己追隨著前沿思想。同時也在研究過去的課程內容,以圖從當中找到一點紕漏和好的地方,在做了多日的揣摩之后,我醞釀出了以下幾點計劃。
一、當下現狀
在落實有利的教法之前,我得把教學里的各種因素都了解清楚,不讓自己做盲目的努力。從上學期末我就注意到學生們普遍都在成長過度期,這個期間他們的聲音條件還沒有成熟,所以就不能做太高強度的訓練。只能從簡單的技巧教起,不過分的要求他們做練習,要根據他們的嗓音狀況來做具體調整。再就是他們對樂理還理解不夠,應該把這方面多做講解。
二、工作目標
幫助他們了解基本的常識,學會調息和如何巧妙的發聲,幫助他們找到唱歌的竅門,避免用那種粗魯的唱法,否則容易使嗓子受傷,影響以后的發展。再就是給他們多普及樂器的知識,以及如何演奏,并多加以練習,讓每個人都可以掌握一種才藝。使他們在以后的生活里可以用來抒情,或者是放松心態。
三、實踐活動
讓他們學這些知識,為的就是讓他們從中增加自己的內涵和自身魅力,多一種技能便會是自身的價值得到提升。所以我也很努力給他們制造展示自己的機會,既可以使自己活得優越的自我認同,也能夠使更多的人欣賞他們。在給別人帶來美感和愉悅的同時,活得一份自信的成就感。比如多高一些唱歌和樂器的表演會,還有校園音樂會。
初二音樂教學工作計劃范文3一、指導思想:
根據學校的工作計劃,結合本學期的工作時間,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貫徹落實新課標新課改精神,培養學生一定的音樂技能,尤其注重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認譜、識譜的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努力完成好本學期的工作任務。
二、工作任務:
1、初一音樂教材課堂教學,每周一節。
2、學校有關音樂方面的文娛工作。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有:
歌曲六課,每課還包括“聆聽”、“演唱”、“活動”等內容,這些內容均有機的聯系在一起。音樂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對于陶冶情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文化素養與審美能力,增進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由于底子薄、基礎差,對音樂又缺乏興趣,所以情況不是很好。其中還有一部分學生唱歌音準不佳,連音樂知識、音樂技能、視譜都不會。這些學生對音樂課雖感興趣,但總是不遵守紀律,所以不僅自己學不好,而且影響大家的學習。教師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充分激發這些學生學習音樂,愛好音樂的興趣,對他們要多鼓勵多表現,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培養他們的感情。
1、學生正處于變聲期,唱歌較困難。
2、學生膽子小,缺乏表演自我的能力。
3、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觀念不正確。
五、教材重點難點:
重點:
1、讓學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滲透德育。
2、培養學生聽音樂的能力。
難點:
1、根據音樂的情緒為樂曲分段。
2、為音樂情景劇設計圖畫、節奏、伴奏
六、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幾種民族和西洋樂器,全音、半音,以及中國民歌、外國民歌的相關知識
2、能力目標:學生通過學習歌曲,會用正確的口形,呼吸及連音、斷音的演唱方法演唱,會二部合唱,做到聲部間的和諧,均衡,看得懂簡單的指揮手勢。
通過欣賞,了解多種常見的演奏形式,培養學生對音樂的速度,力度,節奏、節拍、音色、音區的感知能力,培養他們的音樂想象力和聯想能力。
認識了解音樂家劉熾、普契尼、迪卡斯和他們的作品。通過樂器的訓練,讓學生學會正確的演奏姿勢與方法,培養一定的齊奏、合奏及伴奏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音樂教學,突出其學科的特點,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滲透到音色教育中,啟迪智慧,培養合作意識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全面發展的新人。
4、質量目標:通過學習能掌握教材規定的簡單的樂理知識和音樂技能,掌握簡單的視譜能力,能夠完整的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七、有效課堂教學設計:
1、合理的設計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的合理性是實現音樂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在不同的幾個班上不同的一課時,教師就對每個班的教學環節和側重點做了不同的調整。對樂感較好、表現力的較強的班加強了學生對歌曲情感的處理;對于好動、學習興趣濃的班級增加了畫旋律線的游戲環節;對于樂感稍弱、接受較慢的班級則采取了“三拍子組詞”、“紅星評比”等的游戲激勵環節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參與音樂活動的主動性。總之,任何教學環節的設計都必須從學生出發,從教學目標入手,這樣才能為實現音樂課堂的有效教學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
2、積極的創設課堂情境。
全面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情境是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在我校“有效教學”模式研討活動的討論中,我們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出不同的課堂引入形式——故事引入、游戲引入、場景引入等。這些情景引入形式都將給我們的音樂課堂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堂情境的創設還可以根據課堂的具體情況通過以下方面進行深入和發展:
(1)通過讓學生觀察生活、觀察插圖、觀察熒屏自主深入課堂學習。
(2)讓學生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欣賞音樂后說感受、給音樂取名,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音樂。
(3)有效組織,高效參與,給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可以結合表演創作、歌曲創作、節奏創作、繪畫創作讓學生運用不同的方式表現音樂。
(4)靈活的運用課堂語言。教學活動的靈魂就在于教學的語言技巧,教學語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課堂氣氛生動活躍,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度。音樂課堂因其藝術性和與生活的密切關系,需要更精妙的語言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5)充分的利用課堂評價。任何的評價都不是隨意的,從課改之前的吝嗇贊美到課改之后到處泛濫的“你真棒!”教師們對課堂評價產生了許多誤區,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們也發現課堂的評價體系也越來越完善了,教師對如何使用好課堂評價也有了自己的妙招。
八、主要的教學措施和教改思路:
1、初二年級的音樂教材課堂教學主要是以優化課堂的“教”與“學”過程,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主,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互相滲透,融洽教材中各部分內容,改變枯燥又單一的課型。
3、注重導入部分的設計,以“引趣”貫穿整個課堂教學過程。
4、課外第二課堂,本學期計劃以訓練歌唱技巧為主,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
5、以審美為核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6、師生互動,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
7、通過對音樂進行表演,使學生得到合作的體驗。
8、通過游戲活動來感知、體驗、創造音樂,發展想象力和創造。
初二音樂教學工作計劃范文4一、學生情況分析
八年級學生喜歡音樂,音樂素質較好,在歌唱方面較突出,但偏愛流行歌曲,要正確引導。學生們在經過前階段的學習,對初中音樂教學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本學期要繼續加強他們對音樂知識的了解,擴大他們的音樂視野。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從這樣的人,曲苑音韻,地球家園,華夏古韻,炎黃子孫,美洲風情這幾個主題方面對學生進行音樂熏陶,每單元有歌唱、欣賞、音樂空間、演奏、音樂探究等內容。內容的安排上都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或聯系性,各單元之間又注意內容的銜接性或層遞性。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逐步獲得學習音樂必須掌握的淺顯音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三、學期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學期的教學目標包括以個幾個方面的內容:
1、知道有關音畫的知識,懂得音樂能夠表現自然界的美景;
知道“歌唱的咬字、吐字”和“合唱的和諧與均衡”方面的知識,并注意在歌唱練習中加以運用。
2、能夠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喜歡本地區的民族音樂,并樂于了解其音樂文化。
3、能夠背唱3—5首歌曲。
4、了解我國各民族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激發學生熱愛祖國音樂藝術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了解外國優秀音樂作品,擴大視野,使學生具有一定的音樂鑒賞的能力。
四、教學措施
1、認真備課,做好前備、復備工作,為能使學生上好課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備課時注意與新課標結合,并注意備學生。
2、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視聽享受,盡可能多地補充延伸的知識,開闊學生眼界。
3、每學一支歌曲,下一節課應該進行檢查,讓個別學生起來演唱,若有不正確的地方教師及時進行教正。
4、有學習有記載,有學習有考試。
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音樂課的意義。
5、積極和其他學科溝通,積極研究學科整合。
為深入了解音樂欣賞教學現狀,2011年9月至12月筆者對奉化市中小學音樂教師進行了聽課調研和問卷調查,欣喜地發現音樂教師對欣賞教學已越來越重視,大家正在努力改革教學方法,充分發揮音樂欣賞在音樂教育中的核心作用。但是因為多種原因,在音樂欣賞教學方面,還存在著不少缺失與困惑,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認識不足,導致教學目標偏離
許多音樂家都有關于音樂欣賞重要性的論述,其中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能夠欣賞懂得音樂,這是審美修養的基本標志之一,離開了這一點就談不到完滿的教育。”從這種觀點出發,音樂欣賞對培養學生全面素質有著重要作用。但是我們仍缺乏從理論到實踐的認識。沒有認識到音樂欣賞教學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不少教師在教學上就顯得隨心所欲,沒有從理性思考的高度去認真對待,以致一學期下來,或一個學段下來,學生能記住的音樂作品寥寥無幾。
其次是教學線索混亂,目標指向不明。不少教師教學目標的制定往往未能從“三個維度”進行有效思考,或教學目標未能緊扣教材,知識點把握不夠到位導致教學目標偏離;或存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不夠具體,不利于實踐教學操作,出現目標過大、過泛的現象;或未能對知識技能、情感、方法作有機融合,以致互相割裂。課堂上也隨之出現實際教學過程與教學目標相背離的現象,致使整個教學過程低效甚至無效。
第三,忽略“雙體”,缺少對音樂的有效體驗
1、偏離音樂本體。弱化聽賞,導致本末倒置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比較強調音樂故事、人物軼事傳聞的介紹,喜歡用語言來描述音樂表現的情境,往往缺少對音樂本體的感受,如音樂本身的節奏、力度、旋律、和聲、織體等的感受,違反了“音樂是聽覺藝術”的基本規律。在音樂素材的綜合運用、單元主題的拓展延伸等環節也往往不顧時機、內容、寬度和深度,常常舍不得丟掉搜尋到的所有材料,結果反而使學生抓不住要點,對于所欣賞的音樂印象不深、舍本逐末。
2、本體理解粗略,淺嘗輒止,情感體驗缺失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聽賞音樂其感受可能會截然不同。然而我們的老師在欣賞音樂后往往急于想知道學生聽音樂后的收獲與感想,對作品的理解簡單地讓學生用語言來描述和概括等,當學生的回答不能與教師吻合時就不加引導直接將自己對音樂的粗略感受生硬地灌輸給學生,學生對樂曲的感知與理解就被無情的框死在教師自認為想當然的正確答案中,忽視了學生在欣賞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蘊藏著作曲家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人文內涵的感悟多數流于蜻蜓點水般的形式。
3、忽略主體,活動無序,缺乏有效的理智感悟
音樂欣賞,除了對音樂音響的理解外。更重要的是對音響內在表現力的理性認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音樂的美來源于人的心靈的智慧和善良,所以能夠深入人心,起著美化心靈的作用”,這就是音樂欣賞的重要價值所在。音樂欣賞的主體心理活動大致需經歷選擇、認識、感悟、融合、影響這樣一個過程。教學調研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不顧教材內容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點。套用著“音樂主題賞析、音樂創作背景介紹、音樂作品分段賞析、作曲家介紹、作品曲式結構介紹”的教學流程,以教論學,忽視學生在欣賞過程中的主體體驗。未能使學生深刻感悟作品內涵,未能獲得愉悅的審美享受。教學主體的失落也成為欣賞教學比較嚴重的現象。
第四。教師專業功底薄弱,使教學成無源之水
為了解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筆者于去年進行了初中音樂教師欣賞教學設計比賽。我們有意讓教師們寫出五部作品的主題音樂。結果讓人大失所望,教師們對教材中重點作品音樂主題識記也不是十分準確,23位參賽教師能寫出五首的寥寥無幾;而從中我們也看到音樂教師的音樂專業知識也不扎實,在默寫音樂主題時,很多教師的書寫不夠規范,如,沒有調號、拍號甚至作品標題也沒有出現。旋律的問題就更多了,主題音樂書寫的準確率僅占25%。
如何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度分析與解讀,也是很多音樂教師面臨的困惑。在欣賞教學的調查中,有33.3%的小學教師認為自身專業知識技能不足,不善于深度挖掘作品內涵,40%的初中教師面對大型的音樂作品不知如何挖掘音樂作品的內涵?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也只有19.3%的教師對音樂作品有比較準確的把握與挖掘。自身對音樂作品體驗能力的低下嚴重阻礙了音樂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學中,只能生硬的將教參中所提供的教材分析作為師生之間對話的依托,對音樂的感悟只停留在作品的表象。
“教師本身專業素養不扎實,沒有好的音樂欣賞教學策略與方法做支撐。使得學生在音樂欣賞課中缺少對音樂的體驗”是目前欣賞教學的最主要問題。如何提高音樂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使欣賞教學煥發應有的光彩,我們在以下幾個方面作了探索。
一、聆聽與深究——作品內涵的多元解構
美國格雷真·希爾尼穆斯·比爾在《體驗音樂——美國音樂教育理念與教學案例》一書中指出。音樂是一種體驗。這種體驗是令人愉快的,實實在在的,它充滿情感,富于理性,他要求以表演者、欣賞者、作曲家及分析者的角色將體驗擴大成為生活經驗范圍之內的一場審美體驗,強調通過音樂來研究音樂體驗。引導教師自己首先從音樂的體驗人手,在對音樂進行全面、豐富、深刻的體驗過程中,逐步形成屬于教師自身的、獨特的音樂教育價值觀,在基于教師個人獨特音樂體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用心體驗音樂。這樣一種基本的體驗先于教學方法的使用,對于音樂教學法而言,無疑是全新的。因此,我們音樂教師必須學會對音樂作品進行聆聽與深究。
1、關注音響,充分聆聽
音樂教師要關注作品細節,充分調動自己的耳朵。用聽覺去感受與捕捉,因此充分聆聽音樂作品是深入解讀作品的重要環節,也是音樂教師不斷提高自己音樂記憶能力、追蹤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主要途徑。當拿到一首樂曲的時候,首先是要熟悉它。無論是吃飯、睡覺、走路的時候,當把這首樂曲聽上百遍之后,當這首曲子的任何一段響起都能和著唱下去的時候,才會發現樂曲最具有表現力的地方在哪里,音樂會從我們的內心中自然的流露出來,這時候的理解才是發自肺腑的。反之,對音樂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
另外,藝術音樂有別于其他音樂最大的特點就在于,藝術音樂一開始聽大部分人都覺得不好聽,不知道在描述什么。但是你多聽多聽,會覺得越來越好聽,百聽不厭,靈感也就會一觸即發。深度解讀教材要做到:一個字,聽,兩個字,多聽。通過深入地精聽、細聽,才能真正把握音樂作品的主要特征及內涵。
2、關注要素。充分體驗
作品分析除了感性認識,更重要的是需要用音樂的方式,通過對音樂作品本身獨有的要素語言,如節奏、曲調、音色、力度、速度、調式、曲式以及織體等作理性的分析體驗。如格羅非《大峽谷》組曲中的《羊腸小道》,對于這首管弦樂曲,我們在“愛樂俱樂部”的活動中從以下幾個步驟進行體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聆聽音樂,試著演唱并記住作品的兩個主題。其目的是讓教師們在演唱中感受兩個主題不同的節拍、旋律、風格等特點,并記住主題,為深入分析作品作鋪墊。
(2)再次聆聽音樂,注意主題出現的次序,每次出現有什么變化。其目的是厘清作品脈絡,進一步體驗主題的發展與變化。
(3)再聽音樂,越仔細越好,把整個作品記錄下來(可以用圖譜,也可以記小節數)。目的是讓教師用自己的獨特理解,把聽到的音樂圖式化,這個把體驗外化的過程更需要教師調動各種感官對音樂作深入分析。
(第二主題的三次出現,讓人清晰的感受到第二主題與第一主題和另一不同性質音樂所構成的復調)
上述的這個體驗過程反映出兩個特點:首先,音樂體驗的基礎是演唱、演奏、欣賞、分析等音樂的實踐。正如格雷真·希爾尼穆斯·比爾所言:“在你聽音樂時,你不必關心自己的感覺,但要關心音樂。不管表現性是怎樣的,它都是來自音樂而不是語言。”這就是說,音樂體驗雖然是一種心理活動,但是必須建立在音樂的基礎上,必須通過具體的音樂實踐的方式,而不是通過語言的、概念的、抽象空洞的方式去獲得;音樂體驗并不是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相反是有章可循的,必須了解并遵循音樂的表現手段、表現規律,必須在音樂知識和音樂思維的分析、指引下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
3、關注文化。細品內涵
語言的盡頭是音樂,其實音樂創作的背后又有著非常寬廣、深遠的文化內涵,因為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思想,全面品讀和深究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理解作品的背景文化,才能架起學生和作品間情感共鳴的橋梁。才能引起學生對音樂內容的深度思考。如《藍色多瑙河》《1812序曲》《沃爾塔瓦》《北京喜訊到邊寨》《春節序曲》《藍色狂想曲》等這些好的音樂作品之所以能催人奮進,發人深省,深入人心,就在于它們的音樂不是孤立存在的,是與整體文化相聯系的,所以音樂欣賞既要有對音樂本體的感受、認知、體驗,也要有對作品創作背景的深刻挖掘,使自己深刻感受音樂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
二、確立與達成——教學目標的多層建構
教學目標的確立與達成在教學活動中處于核心位置。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整個過程的落腳點,因此,為了改變教學線索混亂,放任自流,缺乏目標指向而導致課堂教學隨意性等狀態,提高音樂欣賞教學的有效性,多層建構課堂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1、找準“坐標”,明確指向
目標的確立與達成首先要找準“坐標”。從課程標準的年段目標出發。結合本單元的具體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明晰具體的課時目標。
2、協調維度,有機融合
教學目標要體現三個維度的整合及有機聯系,在制定時我們既要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引導。又要注意過程與方法的體現,還要明確知識技能的目標確定,真正做到統籌兼顧、緊密聯系。
3、發展“個性”,具化目標
音樂作品是落實音樂目標的重要載體,每一首作品可以教學的內容很多,但我們在教學參考書中所提示的教學目標卻大同小異,體現不出作品所特有的關于音樂能力的個性目標。不同的作品所承載的學生學習音樂的能力目標也是不相同的,所以我們教師可以從“教學建議”中提煉能力目標,從教材下方的“小電腦”中挖掘實踐目標,從教材“小書本”中開發知識目標,生發個性化的、學會學習的有效教學目標。
三、揚棄與提煉——體驗方式的多維再構
教學目標的有效建構、教學側重點的制定、作品內涵的細致品讀、教材內容正確取舍等只能是一堂課成功的一半,因為教師對作品的理解和教學預設都要在教學實踐中得以展現,而出現的教學效果有兩種:有效與無效,因為這里有個主體,那就是學生,老師們都會這樣想一個問題,一首作品教師聽了百遍后才能感受到音樂的內涵,才能哼唱,那在短短四十分鐘里,我們的孩子能理解音樂嗎?幾年級的學生,怎樣的生活經驗,有多少信息儲備量,需要怎樣的引導與講解,理解感悟音樂達到哪種程度等,都是我們考慮的范圍,這就需要我們采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1、體態律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
律動是體驗音樂的一種方式,達克羅茲的“體態律動教學”也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教學實踐中可以根據音樂意象的美感和音樂組織形態上的美感,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具有針對性地設計律動動作,通過音樂與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喚起學生的音樂本能,在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的同時,還能帶領學生在音樂的律動中感受、理解和表達音樂,進而獲得音樂體驗和音樂表現的能力。
如一位教師在執教《同伴進行曲》一課,讓學生感受“音樂帶給你怎樣的心情?”時。教師首先設計了背上小鼓敲擊主題音樂的節奏,并試著讓學生模仿:XO XO IXO XX XX I XOXO I XO XX XX IXOXO I X.X X.X I X———I,通過隨音樂敲擊節奏,學生在感受樂曲愉快活潑的情緒同時還能充分感覺主題音樂的基本節奏;接著,教師提示學生隨音樂徒手模仿擊鼓(或拍手)進行體態律動;之后,教師讓學生聆聽三次上行旋律后感受音樂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都表示在第四樂句的開頭處有讓人跳起來的感覺,也是主題中力度最強的地方,學生通過聆聽與對比總結出可以選用與同桌相互擊掌并輔以叉腰踏步等動作來感受這段音樂,效果甚好。
從以上的教學片段看,我們認為教師對于體態律動教學應抓住樂曲的主要音樂要素,設計恰當的適合學生學齡特點的動作,是低段學生感受欣賞作品、走進音樂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節奏感的基礎性音樂活動。
2、哼唱主題。在聆聽中提高音樂聽覺記憶能力
音樂主題是作品的核心,是樂思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要素,所以在欣賞教學中我們要注重主題的哼唱與記憶,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在聆聽中更好地把握主題的演變和重復,也能使學生的音樂感性思維充分調動起來更好地獲得音響體驗。從而在聆聽中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記憶能力。
美國著名的音樂家艾倫·科普蘭說“你要理解音樂,再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了”。而帶著對主題音樂的捕捉的傾聽更有利于加深對音樂作品的感受。
3、圖譜感知。在視聽中培養學生的音樂分析能力
小圖譜。大作用。圖形譜將抽象的音樂用簡明的圖畫、線條等方式表現出來,在有規律、相對應的視覺形象中更能細化學生對音樂的體驗,強化學生音樂審美感受的同時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的形式結構等,發展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如:
《加沃特舞曲》B主題:
通過旋律線把B主題中單簧管吹奏的十六分音符這個特征語匯形象地表現了出來。
4、視頻欣賞,在拓展中豐富學生的音樂感受
我們較多采用的是與音樂作品相符的視頻圖像。視頻片段應該是經過教師自己精心挑選,擷取與音樂作品本身有密切相關聯的影像資料進行播放,讓音樂本身通過背景材料的豐富充實促使學生對立體的音樂本體有個多維度的認知與想象,所以視頻欣賞且不說它有較強的視覺沖擊,還可以幫助學生記憶與理解音樂作品,視頻的精彩剪輯合理運用不僅能為課堂增色不少,還能抓住學生的眼球,撤起學生探求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
5、多元互動。在交流中獲得理智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