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范文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

        第1篇: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范文

        【關鍵詞】醫學本科生 學生科研綜合素質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1-0079-02

        一名合格的醫學生必須經歷完整而特有的教學制度,如長時間的理論學習、臨床科室的見習、實習等,其間還需培養實踐操作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素質,才能順利地步入日后的工作崗位。在醫學發展的幾千年中,醫學科研的深入和醫學知識的創新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科研思維、科研創新能力及其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成為高等醫學院校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而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對其培養學生的科研綜合素質有著重要作用。

        以往,各大高等醫學院校科研能力培養的重點在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近幾年才開始重視醫學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培養。筆者從事本科生科研管理工作,通過淺談天津醫科大學醫學檢驗學院檢驗專業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模式,為高等醫學院校建立本科生系統性科研培養模式提供借鑒。

        一 國內外高等學校對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模式的現狀分析

        經分析,國內外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現狀明顯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國外院校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起步早,發展迅速,培養模式多樣。如早在1969年,麻省理工學院就創立了“本科研究機會計劃”,明確提出了教學、科研和校園三位一體的教育概念,形成低、高年級學生和教師之間相互交流、學習和研討機制,鼓勵并支持達到一定條件的本科生參與教師的研究項目。美國的醫學院校率先以“項目教學”的形式強化訓練醫學生的科研能力,定位于以思維能力為核心的認知能力的提升,強調批判性思維、知識信息的獲取與利用、自主學習、團隊意識和多學科知識的融合。每個學校都根據自己的辦學特色形成一套完善的科研培養體制。反觀我國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發展,起步較晚。隨著教育部對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重視,1995年,清華大學提出了學生科技訓練計劃,成為我國首項本科科研訓練計劃,隨后,全國其他高校才相繼開展本科生科研的培養計劃。教育部和地方高校還組織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訓練計劃”、“挑戰杯創新創業競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各種全國性科技競賽活動,各大高校也借助這個平臺,設立了自己的大學生學術研究資助計劃項目,進一步激勵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雖然我國本科生科研培養起步較晚,培養機制上尚未完善,但這幾年發展較為迅速。

        二 目前國內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醫學本科生整體科研能力較前幾年相比有所提高,但仍然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約:(1)本科生掌握的知識有限。本科生由于專業知識的掌握和積累尚淺,沒有形成全面地、靈活貫通地應用知識,缺乏更深層次的探研和創新思維的鍛煉,對于本科生獨立或半獨立地進行科研活動存在一定的難度。(2)缺乏專業老師持續性、系統性的指導。學生的科研活動需要有經驗的專業老師進行帶領和指導,在高等醫學院校里,專業老師教學任務多,科研任務重,加上大學校園中學生與老師的溝通較少,多種因素導致專業老師對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養的投入相對減少。(3)缺乏有效的激勵和評價機制。在科研項目過程中,學生面臨很多問題,若未及時解決,加之本身學業的壓力,學生容易產生退出的念頭,并且部分高校對進行科研活動的學生的獎勵沒有具體實質性的體現,或者只獎勵第一作者,大大打擊了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積極性,導致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持久性較差。(4)缺乏有效科研管理機制。對于學生科研工作的指導和監督沒有專業人員管理,學生科研工作存在隨意性,缺乏整體協作。(5)科研經費、設備投入不足。各大高校的實驗室基礎不一樣,學生科研經費較少,或者缺乏資金支持。(6)學生心態存在利益趨向性。有部分學生參與科研活動,不是為了提高科研能力,而是為了追求個人利益,違背了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本質目的,不利于本科生科研活動的長期發展。

        三 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體制的建立

        在醫學專業中,科研能力是檢驗專業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綜合素質之一,我院根據檢驗專業發展的特點,把培養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和科研創新思維作為工作要點,以國家級、省市級科研競賽作為出發點,建立了適應我院檢驗專業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體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引進大量高等人才,舉辦科研講座培訓,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

        近年來,我院引進了一批國內外高學歷博士人才,加強了專業教師團隊的科研力量。并且不定期舉辦大型國內、國外專家學術講座,鼓勵師生參加,在全院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一方面,提升教師的科研創新思路,掌握檢驗發展的新技術,促進國內外檢驗人才交流。另一方面,使檢驗專業本科生了解和熟悉與專業相關的科技前沿信息,對科研活動產生興趣。

        2.培養穩定、階梯型的學生科研團隊

        我院本科生科研團隊有著完善的選拔和管理制度。每一組本科生科研團隊按照年級高低,由四個年級的學生組成,并且團隊按照年級高低來分工。本科生科研團隊與檢驗專業研究生相互交叉,讓研究生參與指導高年級學生,高年級學生帶領低年級學生,不同年級的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科研能力共同提高,這樣年級呈遞的傳承,可以保持學生團隊的持續性,中間不會出現斷層。對于參與科研活動學生的選拔,由專門的管理人員在學生群體里公開指導老師簡介與研究方向、招收學生條件和名額等信息,符合條件的學生進行自愿申請報名,指導老師通過小論文等形式進行考查,同時指導老師均為檢驗專業的任課老師,在教學中對學生在專業知識上的掌握有一定的了解,并參考學生專職管理老師的意見,學生專職管理老師平時與學生接觸較多,從學生的性格、平時的表現給予評定,綜合進行選拔,這種模式保證了指導老師和學生的雙向滿意度,這種梯隊的組建,從興趣和時間分配上,性格和耐力上,全方面地保持了本科生團隊的穩定性。

        3.完善的科研評價體制、科研獎勵體制

        我院對于參加科研活動的學生,有著完善的科研獎勵和評價體制,不以考分作為衡量學生學習能力的唯一標準。對于獲得科技競賽獎項的學生,根據科技比賽的級別,學生在團隊中職責的不同,在學生綜合測評中有對應的不同分值進行加分。此外,對于發表文章也是根據不同級別的期刊和作者順序,給予不同分值的加分(每一項都有加分的上限)。這對學生的科研能力有一個正面的評價和肯定,同時也調動了科研團隊中不同分工的學生的積極性。

        4.設立專門學生科研管理人員

        我院對于本科生科研工作有專門的人員管理,管理人員具有醫學教育背景,具備一定的科研經驗,了解科研管理知識,掌握參與科研學生的基本情況。對科研團隊進行各項科研競賽的動員、申報指導,并督促科研團隊中的教師、學生按時完成各科研項目,及時與教師、學生、學校有關部門溝通,雙向交互反饋,更好地完成學生科研活動。

        5.開放實驗室和科研經費的支持

        我院大力支持本科生科研活動,開放各種實驗室,引進先進的實驗室設備,加強實驗室的建設,并設立專項學生科研基金,為學生科研活動提供保障和支持。

        在我院系統性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機制的實踐中,我院本科生在國家級比賽、大學生挑戰杯、天津市級以及學校等科技競賽中均取得好成績。近3年來,我院獲得天津市大學生挑戰杯比賽市級獎項共12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共2項,天津市大學生化學實驗邀請賽市級獎項共13項,天津市大學生生命科學基本實驗技能競賽市級獎項共8項,天津市女性創業計劃書大賽市級獎項共5項,天津市創業獎學金1項,天津市大學生創新創業先鋒行動市級獎項共4項。并且我院在天津醫科大學校級科研競賽中也是位于全校各院系的前列,這些科研競賽的成果肯定了我院在本專業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模式的合理性。

        總之,我院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模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科研素養,提高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積極性,科研項目的質量和成功率也相應提高,為檢驗儲備科研人才奠定一定的基礎,但仍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進一步的探討和改進。

        參考文獻

        第2篇: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范文

        [關鍵詞]科研能力培養 人才培養 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14-0004-03

        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學生必須掌握中藥資源再生、綜合開發和合理利用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擁有新資源、新產品、新用途開發和研究能力,成為能從事與中藥相關產品的研發、生產、經營等方面的實用型科學技術人才。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明確要求學生要接受研究訓練,本科生畢業時要具備初步的科研能力。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根據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的特點培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雖然專業課程中大部分都安排有實驗課以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但僅靠按部就班的實驗教學不足以讓本科生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近幾年雖然本科生增加了綜合性實驗的課程,然而由于時間和條件的限制,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即使是學生畢業前夕做的畢業論文,由于經費和時間的限制,對科研能力培養的效果同樣需要檢討。

        為了提高人才質量,廣州中醫藥大學鼓勵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工作,以培養本科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規定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的本科生考核成績合格者給予綜合素質學分1分的獎勵。本科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由于經費和時間相對充裕,這對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有益處。作為指導本科生進行科研的教師,需要充分理解培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意義,并根據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的特點,思考如何才能培養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本科生(下文簡稱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一、培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意義

        科研活動是提高科研能力的前提條件。[1]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工作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徑,是高等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學生素質的客觀要求,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實施質量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科研與教學相結合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根本途徑[2],高質量人才的培養必須與高水平的科學研究緊密結合。[3]大學的職能為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項,大學所有的工作應以教學為中心,而科研是教學的原動力,對提高大學教學質量有推動作用。[4]所以,培養高質量人才需要教學和科研相互融合,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過程也就是培養人才的過程。

        培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有利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參與科研,在科研中深化學習,充分發揮科研與教學協同育人的作用,構建寓教于研的人才培養模式。[5]

        二、培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內涵

        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獲取信息并對信息加工處理的能力;獨立的分析判斷和決策能力;實踐動手能力;歸納總結、發明創造以及撰寫科研論文的能力等。[6]

        本科畢業論文要求有一定的創新性和一定的工作量。本科生需要在自己的專業或其他感興趣的領域發現問題并能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決定了科研工作是否具有創新性。要能夠發現和提出問題,本科生就要熟悉本專業的相關知識,通過收集與查閱文獻,判斷自己的工作處于一個什么樣的水平。本科生需要有分析、綜合、歸納、抽象和推理的能力,以便能處理實驗數據,在這基礎上形成新的觀點或結論。當然,寫作和口頭表達能力也是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方面。

        三、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現狀及培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措施

        廣州中醫藥大學的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的本科生,在4年的學習時間里,學習了中醫學、中藥學及生物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其中18門專業基礎或專業課程中都含有實驗課程,學校還安排了1周的綜合性實驗和9周的畢業論文課程,這些課程的安排有利于培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無論是中醫學、中藥學還是生物學的課程,都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所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尤其重要。實踐動手能力只是科研能力的一個方面。由于實驗課程的實驗內容被分割到多個不同時段的實驗課中,這導致學生科研能力的其他方面難以得到訓練。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是,現在大學的課程太多,專業課程有被選修課程“淹沒”的趨勢,而選修課程的實驗課時較少,所以學生得到的實踐訓練少。4年的課程被壓縮在3年或3年半中,部分學生為了獲得足夠的學分,晚上也得上課。這樣學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少,這種學習方式其實與高中應試的學習方式相差無幾。大學的這種現狀,導致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僅停留在掌握幾個具體的實驗方法的水平上。要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還需要從多方面、多種形式入手,制訂切實可行的措施。以下措施可以作為參考。

        (一) 增加實驗課時

        以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的教學計劃為例,現在的專業課程大部分的教學學時只有48學時(含理論課時和實驗課時),由于課時數太少,教師只能蜻蜓點水式地授課,有些課程甚至連本學科的知識體系也不夠時間講授,講授前沿知識和上實驗課的時間更少。筆者建議,在現在的基礎上增加課時,且理論課時和實驗課時要達到1:1。

        (二) 改革實驗課內容及上課形式

        現在的實驗課,一般是以3學時為一個單位時間上課,所安排的實驗內容比較少,對于內容較多、連續性較強的實驗難以安排。短平快且按部就班的實驗有利于學生學習實驗技術,但這對于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還不足夠。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的實驗內容一般比較多且連續性強,因此,在編排課表時可以讓專業課的上課時間相對集中,這樣有利于安排大實驗。大實驗更有利于學生培養歸納總結、綜合分析的能力。

        (三) 調整教學計劃

        畢業論文和綜合性實驗一般都安排在畢業前的一個學期。在學生所有課程都上完及掌握本專業中的實驗技能后再進行這兩項工作,是合理的。毫無疑問,做畢業論文和綜合性實驗比上實驗課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然而,把做畢業論文的時間放在大學的最后一個學期未必是最好的安排。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的實驗周期長,這類研究僅靠半個學期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畢業論文的時間可以安排提前,或分散于三、四年級的教學計劃中。學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如果畢業論文研究工作在三年級就啟動,隨著學生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學生學習同期的理論知識。

        要調整教學計劃的另一個理由是,現在的學生已經幾乎沒有自己可自由支配的時間。需要進一步精選課程,刪去與專業要求關系不大的課程,不要為了上課而上課。要提高專業課程的學分比重,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支配時間。學生有了自主支配的時間,才有條件啟動畢業論文研究,或參加教師的科研工作。

        (四) 增加實驗教學經費

        實驗教學的經費需要大幅度提高。經費的撥付方式不能以項目的形式進行,因為以項目撥付的經費沒有可持續性和可預見性。相比科研工作,教學工作的重復性大、可預見性強,因而有計劃地提高實驗教學經費,可以讓教師設計更多、更前沿的實驗,以提高培養的人才質量。

        (五) 鼓勵教師指導學生參與科研活動,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

        如果學生能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這是培養和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最好辦法。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可以從資料收集、實驗、數據處理、論文寫作等全方位得到鍛煉。由于本科生的科研基礎比較差,就教師完成科研項目而言,本科生不是合適的工作者;教師指導本科生參與科研項目,得到的幫助遠不及付出的精力和勞動。因此,學校需要鼓勵教師指導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要讓教師理解培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意義。學校也要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制訂有利于學生自主支配時間的教學計劃,讓學生有進行科研工作的時間。

        教師指導本科生參與科研項目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要分類指導,循序漸進

        本科生進實驗室參與科研項目的動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想學習技能,為將來工作打下基礎;另一種是想早點完成畢業論文,以便抽出時間復習考研,或盡早找工作。對于前一種情況,教師可以讓學生學習自己實驗室所有的技術,然后再根據學生自己的興趣,引導學生選題,開始科研工作。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滿足學生好學的要求,可以根據其興趣工作,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對于第二種情況,教師可以與學生商量選定畢業課題,再針對課題需要指導學生工作。無論哪種情況,學生都有一個適應過程,且應該從實驗技術開始培訓。 2.培養科研精神優先于培養科研能力

        科研精神既是指勇于探索、甘于寂寞、敢于創新、不怕失敗等優秀品質[7],也是指堅持真理、不懈追求、實事求是、全力合作的精神。[8]在當下學術道德滑坡的情況下,教師尤其要把培養科研精神放在首位。在與學生討論實驗方案、實驗數據處理、論文寫作的過程中,需要反復向學生明確、強調實事求是的重要性,要尊重實驗數據,不要預測實驗結果,要敢于根據實驗數據提出自己的新觀點。

        3.提倡與保障學術自由

        學術自由是大學的生命,是思想自由在大學里的具體體現。學術需要自由才有創造力。大學需要學術自由才能存在和發展,教師也需要學術自由才能生存和發展。作為教師,要保障與引導學生的學習自由。德國古典大學有四個核心概念:修養、科學、自由、寂寞。它指出了大學的教學應當有利學生增強修養、習得科學、安于寂寞、獲得自由。為此,從教師自身個體出發,需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由思考、自由發問、自由議論、自由發揮等。在指導本科生學習時,教師應充分與學生討論,尊重學生選擇課題的權力;鼓勵與引導學生自由思考,創造實驗平臺讓學生自由嘗試,幫助學生們擁有學術的自由。

        4.建設嚴謹與和諧的實驗室文化

        建設嚴謹與和諧的實驗室文化,實際上也是在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通力合作的科研精神。一個實驗室就是一個集體,不同的實驗室有不同的特點。實驗室文化的形成與教師關系密切。教師在接收新生時,要鼓勵學生加入到實驗室集體中,也要要求老生接納新生。教師需要給新生強調學術自由的思想,要求學生做事嚴謹、實事求是,堅守學術道德。只有堅守學術道德,才能保障學術自由權利的實現。[9]在學術自由的氛圍下確保教師與學生、研究生與本科生、老生與新生的平等關系,構建和諧的實驗室文化。教師應該親自指導每一位學生,而不應該讓別人代勞。研究生與本科生應該是相互協作、相互幫助和相互學習的關系,不應該是“主管”與“助手”的關系;老生與新生的關系也應該如此定位。

        已畢業的學生回實驗室講授他們的工作經歷與體會,對在校學生的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養有促進作用。在校學生對社會上發生的事認識比較模糊,如果畢業生能用自己的親身體會讓在校生感受創新、求實、合作精神的重要性,這對提高在校生的認識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注 釋 ]

        [1] 來秀明,成旭.簡論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J].科技創業,2007(10):135-136.

        [2] 姚江林.科教融合提高高校辦學質量[J].中國高等教育,2012(5):44-45.

        [3] 余玉龍.強化教學學術促高校教學科研雙贏[J].中國高等教育,2012(1):33-34.

        [4] 張楚廷.高等教育學導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5] 張德高.科研教學結合為人才培養提供強力支撐[J].2013(17):44-45.

        [6] 楊牧磊.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途徑的探討[J].大理學院學報,2008(7):81-84.

        [7] 黃曉云.試論培養大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8(6):75-77.

        第3篇: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范文

        [關鍵詞]應用科技大學 本科 科研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07-0091-02

        教育部“應用科技大學改革試點戰略研究”項目于2013年1月底啟動,旨在探索構建我國應用型高等教育體系,促進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共有來自13個省市自治區的30余所高校參與該項目研究。山東交通學院作為試點單位之一,將在教學和管理等方面進行大范圍深入探索和改革。其中,在學生培養方面,如何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使之成長為既熟練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又具備較高實踐能力的高等應用型人才就至關重要。

        作為應用科技大學培養的學生也應具備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這樣學生在步入社會后,才能有更廣闊的發展。[1]本文以應用科技大學為例,探討“如何激發本科生的科研意識”、“如何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如何正確引導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等問題。

        一、大學生科研能力的界定

        大學生的科研能力,主要包括資料收集、資料整理、數據分析、報告論文以及分工合作、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對于應用科技大學,如果在本科階段,學生不能得到相關方面的培養,那么在畢業后,他們與高職院校的畢業生相比較并不具備更強的競爭力。因此,在應用科技大學中,科研能力的培養應該作為一種大眾化的培養模式進行普及,而不僅僅是局限在拔尖學生或研究型學生中進行。

        二、應用科技大學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現狀

        對于山東交通學院來說,學校主要培養在交通行業生產一線從事工程技術和技術管理的應用型人才,要具備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說,科研能力是其步入就業崗位之后,能力是否能夠持續提升的關鍵。

        從學校現有本科生情況來看,學生的科研能力明顯滯后于社會的要求,現有的課程體系與培養模式過于注重既有知識的傳授,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不足,不能充分滿足社會需求和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影響學校素質教育的實施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3]

        三、應用科技大學學生科研能力培養改革探討

        (一)為本科生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信息電子類專業知識更新更快。應用科技大學要求培養的畢業生應有較寬的知識面和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而現有的教學體系已不能滿足應用科技大學的要求。為此,我院根據信電類專業自身發展規模和辦學方向,制訂適合我院學生發展的科研意識培養計劃,以便為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

        制訂科研意識培養計劃主要包括:制定大學生創新實驗室管理辦法、實施本科生科研人才培養工程、建立實驗室開放和管理辦法等制度,對學生科研立項、創新實驗室管理、科研人才培養等做出具體規定,成立學生科研領導小組和管理小組,明確各類項目和活動的管理與組織機構、立項與實施程序、成績和學分認定管理等,使各類學生科研和創新活動更為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二)拓展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的途徑

        通過相關合理、有效的激勵措施,舉辦具有信電專業特色的學生活動,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學院的各類科技立項。在學院層面上積極拓展學科競賽種類和參賽層次,積極參加國家、省(行業)組織的科技競賽,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競賽。

        建立對教師的激勵機制,以鼓勵教師主動聯系各類大賽的參與機會,組織學生參賽,通過各類途徑擴展本科生參加大賽的種類。同時鼓勵教師吸納學生進入自己的科研項目中,給予相關的政策傾斜和支持。

        (三)激發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的積極性

        如何有效搭配和設置各類獎勵,實現包括學分獎勵、成果獎勵、獲獎獎勵、學分置換、畢業設計、優先推薦獎勵等組合激勵措施?在有限資源情況下,怎樣調動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和實訓項目的積極性,保障學生科研項目和實踐訓練的順利開展和高質量完成?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內容。

        通過制定有效的制度,給予科技大賽方面的支持,可由教師引導將專業學科競賽與課程實踐結合起來,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規劃、課程設計和時間安排等方面向專業學科競賽方面傾斜,建立參與大賽與學分和獎學金掛鉤的制度,激發學生參加各類大賽的積極性。

        (四)改善與支持科研平臺

        堅持改善條件、充實內涵、提升實力,積極規劃和建設提升本科生科研創新和實踐能力的硬件環境,建設有利于本科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基地、實踐基地、學科競賽基地和教學實驗室。[4]

        建設具有專業特色的服務外包人才實訓基地。在自主建設的同時,堅持校企合作,在校外建設教學科研基地,與公司建設聯合實驗室,為本科生廣泛開展科研活動和培養其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撐條件。

        四、本科生提高科研能力的價值

        從我校本科生情況來看,學生的科研能力明顯滯后于社會的要求,雖然一些課程改革也注重知識更新和應用實踐教學,但是從整體上來說,整個教學體系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不足,無法滿足就業單位和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重視應用科技大學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進而提高其科研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1.從學生自身科研能力培養來看,學生通過參與具體的科研項目研究,獲得了課堂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的機會;通過實際的科研活動,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分析問題、實驗研究、驗證總結、撰寫報告、交流答辯等環節,學習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增加了學生的科學實踐經驗,培養了其就業所需的就業經驗,為學業的完成和今后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生在項目中做出一定的貢獻時,也會獲得項目組提供的科研補貼和勞務費,不僅增長了知識,鍛煉了能力,還增加了一定的收入,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完成學業。

        2.從高校培養目標角度看,應用科技大學一般都是教學與科研并重,教學為學校根本,但強校還得靠科研帶動。通過激勵學生參加科研活動,基礎教學活動也因為科研的深入而被帶動,有助于實現創新素質和協調能力的培養,達到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有利于科研項目的及時完成和促進學科的交叉融合,從而發現新的科研生長點;有利于學生在基礎理論學習、專業知識實踐及工程實踐技能等方面的有機融合。

        3.從教學的角度看,通過吸引本科生參與科研課題的研究,教師可以把科研活動中的實際案例引入課堂中,通過發現學生在實際科研活動中暴露出來的不足,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和教學,并為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另一方面,通過吸引本科生參與科研課題研究,對教師的科研工作起到一定的支持和幫助作用。

        4.從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角度看,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上,都有利于應用科技大學在科學機制運作下產學研方面的有效結合,在人才培養改革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五、結束語

        筆者借助學校的應用科技大學建設帶來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機遇,探索建立一系列的針對應用科技大學中相關專業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養制度,包括制訂大學生創新實驗室管理辦法、建立教師引導本科生參加科研項目的激勵制度、制定學生參加科技大賽和科技項目的激勵制度等,最終形成一套完整的信電類專業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體系,為學院師生科研發展和人才培養探索新的發展點,為學校更快、更好地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通過建立完整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體系,就能夠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力量、師資科研力量等綜合優勢,初步構建以科研項目、學科競賽為主體的學生科研訓練、創新活動平臺和集課程設計、假期培訓、企業實訓于一體的社會實踐平臺。在此平臺中,學生可以自主提出科研項目,也可以通過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或組織團隊、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等形式參與科研訓練和創新活動,還可以參加企業組織的項目培訓、企業實習,有效推動了本科生的研究性、交流性、探索性、實踐性學習,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學習的需求,為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 蔡葦,符春林.應用型材料專業本科生科研素養培養體系構建[J].科教文匯,2012(6):69.

        [2] 趙姝,張燕平,陳潔.如何在教學中培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J].計算機教育,2012(6):12-15.

        第4篇: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范文

        文章編號:1003-1383(2011)06-0800-03 中圖分類號:R 47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6.056

        護理學專業已提升為一級學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培養護理創新人才。我國頒布實施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護理學專業中要求護理本科畢業生“應具有基本的臨床護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學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在倡導創新精神的今天,增強創新的意識,培養創新型護理人才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緊迫,而創新型護理人才培養的基礎,就是學生在校期間創新意識的形成和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提高護理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是護理教育的主要培養目標之一。我校地處經濟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60%的學生來自基層及少數民族地區,畢業后絕大多數回到基層工作。近幾年來隨著國家新醫改政策及新農村合作醫療的實施,基層醫療事業迅速發展,但高端護理人才缺乏,急需具有創新能力的護理人才充實到臨床及護理管理的崗位。本著“加強基礎、突出素質、注重能力、引導創新”的原則[1],為了更好地實踐我校培養“精醫術、懂人文、有理想、能創新”的辦學定位,近年來實施護理本科生科研導師制教學改革實踐,取得較滿意效果。

        對象與方法

        1.對象 以我校2004級、2005級、2006級五年制護理學本科(英語方向)共15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女生143名,男生7名,年齡19~23歲。

        2.方法 按照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教學計劃,并在此基礎上實施科研導師制針對性培養學生科研能力,具體做法為:①選聘導師。由護理學院在學校專、兼職教師中選拔責任心強,副高以上職稱或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擔任導師。并將導師的基本信息及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向學生公布。②選擇導師。一般于大四第二學期開始,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和對導師的了解自行選擇導師,由每位導師確定帶2~3名學生。③開展系列專題講座。在完成人才培養方案中規定的《預防醫學》《文獻檢索》《護理研究》等相關課程的基礎上,以專題講座、參加相關學術活動、小講課等形式加強科研能力的培養,內容包括科研基本知識、護理科研概況、統計學基本知識、護理論文撰寫方法等。④舉辦科技創新活動。學生自由參加學校及院系組織的科技活動。⑤到基層教學基地掛職鍛煉進行社會實踐活動。⑥科研實踐。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前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科研選題,撰寫科研立項標書,進行開題報告,由護理學院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學生獲立項后帶著課題進入臨床實習,在實習過程中由導師和臨床帶教老師共同監督實施課題。實習結束回到學校后安排2~4周時間撰寫論文,由護理學院組織進行論文答辯、評分。

        3.評價 ①科研立項:由護理學院組織科研開題報告,專家組從選題意義、科學性、實用性、可行性、創新性、譯文、課題完成量等七方面評價,答辯通過給予立項,不能通過者由導師根據專家意見指導學生修改,合格后給予立項。②論文評價:畢業論文成績由導師評分、專家評分、答辯小組評分三部分組成,比例為3∶2∶5;評價標準從學術價值、實用性、創新性、論點論據、語言文字、參考文獻、答辯情況等七方面進行評分,總分90分以上為優秀、85~89分為優良、80~84分為良好、60~79為分合格、59分以下為不合格。

        4.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1.5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

        結 果

        1科研課題研究內容 150項學生科研課題研究內容,前三位順位依次為:調查分析、臨床護理觀察及健康教育。而新技術運用、護理管理和教學改革所占比重較低。見表1。

        2.課題完成情況 150名學生中有144名學生能按計劃實施并如期完成,占96.0%。6名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無法實施或完成課題而要求更改研究內容,并在導師指導下調整,最終能完成課題。

        3.論文評價 論文評分優良率為42.0%,良好以上的達79.33%,無不合格論文。見表2。

        討 論

        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新世紀以知識創新為突出的特征,創新教育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創新離不開科研,科研是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的基本活動,是加強護理研究、推動護理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最重要的環節。張金萍等[2]認為21世紀的護理工作很大一部分內容將是以健康人而非病人為對象開展預防、保健、社會服務等工作,根據社會市場需求和衛生保健事業發展需要,護理學專業的學生應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備自然科學、社會人文科學、醫學基礎知識和先進的護理理論及技能,能在不同類型的醫療衛生、保健機構從事臨床護理、預防保健、護理管理、護理科研工作的高級應用型護理人才。本科生導師制是近年來許多高校在借鑒國外高校辦學經驗的基礎上,為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需要,探索學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種新的工作機制[3]。我們通過實施導師制針對性地培養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初步顯現人才培養效果。

        1.建立初步的科研意識 護理本科生應具備初步的科研意識已是護理學界的共識,隨著護理學科的提升,加快學科建設步伐成為重中之重,而科研意識淡薄、科研能力欠缺是護理隊伍普遍存在的問題,除歷史原因外與隊伍學科氛圍有密切關系,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從護理教育抓起。在國外,護理科研工作主要由博士、碩士畢業生承擔,對本科及大專生未作要求[4],但美國的一些研究型大學為提高本科教育水平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加強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提高其創新能力,培養學術后備人才則成為這些改革的中心環節[5]。當前我國護理博士生幾乎是鳳毛麟角,碩士生的教育也在起步發展階段,護理科研的重任落到護理本科畢業生的肩上。我們通過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實施,三屆護理學本科學生科研立項達150項,從結果看到,雖然學生科研立項的內容比較局限,新穎性不夠,45.33%為調查分析,新技術應用僅占5.33%;論文撰寫的優秀率僅為7.33%,質量有待提高,但重要的是學生有了實踐機會,科研意識有明顯的提高。

        2.培養初步的科研能力 護理本科生學制五年,在校學習時間相當充裕,參加校園文化、學術活動的機會多。我們在入學后第一、第二年就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利用節假日定期輪流到實踐教學基地掛職,在老師的指導下參與力所能及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早接觸臨床、早接觸實踐、早接觸病人、早接觸社會,在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臨床思維和評判性思維,發現問題,萌發探索及解決問題的好奇心和強烈欲望,導師因勢利導地培養創新思維,為科研選題和開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礎。本科生通過課堂-實踐-文獻檢索-選題-立項-撰寫科研標書-開題報告-實施課題-撰寫論文-論文答辯,經歷科研工作的全過程,體會其中的艱辛與獲得成功的快樂,更重要的是在實施過程中認識到自身知識的不足,激發學習興趣及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論文評分結果顯示優良率為42.0%,良好以上的達79.33%,說明學生在導師指導下掌握科研的基本步驟、方法和科研論文書寫的程序與要求,具備初步科學研究的能力。

        3.符合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及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人民群眾對護理技術要求不斷提高,傳統的護理常規不能滿足服務對象的需要,臨床需要的護士是醫學基礎知識牢固,專業知識扎實,技能操作熟練,溝通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獨立思考及臨床思維能力,在工作中不墨守陳規,能不斷創新的新型高級護理人才。而在欠發達地區對上述新型高級護理人才更是求賢若渴,如我校所處地域是全市總人口382.63萬人,有12個縣區的少數民族地區,2010年底注冊護士有4000多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注冊護士只有1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本科畢業生充實到臨床一線,對本地區護理學科的發展更是非常緊迫而具有戰略性意義的。當前護理本科教育階段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時明顯不夠,如我校的培養方案中《護理研究》理論課為僅18學時,為了彌補不足我們采取專題講座,課外活動及假期的社會實踐來補充,經過幾年的實踐取得一定成效,既能節省學時,又能使學生在實踐中學到知識提高能力。

        4.科研能力培養的教學改革思考 科研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學校教育階段是培養的基礎,護理本科生文化基礎較好,具備有科學研究的潛質,學校如能正確引導,樹立科研意識,讓學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對今后工作有重要的意義。實踐中我們體會到,讓學生直接參與到科學研究工作,經過親身體驗,從中感悟科學的嚴謹、倫理道德的重要,樹立科學研究的意識,培養創新能力。作為護理教育策劃者及護理教學管理者,應從有利于學科可持續發展和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的角度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整合課程,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手段,不拘泥于課本和課堂,利用一切教學資源全面培養學生科研能力。我們體會到導師制的優勢是:導師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興趣有比較深入的了解,能正確引導學生樹立科研意識,逐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做到有的放矢;同時學生能在直接參與導師課題實施,協助導師進行資料收集,數據錄入等具體科研工作,有比較多的機會與導師溝通交流。實踐證明,學生課題的水平,撰寫論文的質量與導師的水平和能力及指導程度有密切的關系,沒有導師的正確指導,僅靠課堂中講授學生是無法進行科研立項并實施的。因此,導師制能提高護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培養創新型護理人才的有效模式。不足之處是少部分導師因教學、臨床或管理工作任務繁重,對學生投入精力不夠,今后將進一步完善。

        總之,注重護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將有力地推動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人才質量的提高,將為社會輸送更多思維敏銳、素質全面的創新護理人才,從而促進護理專業人員學術和社會地位的提高[6]。培養護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除了學校、學生重視外,與臨床帶教老師的科研能力和意識、實習醫院的科研環境有緊密切的聯系,需要參與護理教學的各機構、部門、人員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東玲,楊培常,李 偉, 等.護理本科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效果評價[J].護理研究,2010,24(10B):2705-2706.

        [2]張金萍,劉文慶,劉麗華,等.護理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新體系的構建[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0,30(7):89-90.

        [3]曾凡東.科學評價是本科生導師制健康發展的動力[J].當代教育論壇2005(3):30-31.

        [4]仇瑤琴,陳曉英,沈園園,等.護理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與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0, 25(3):214-215.

        [5]Chapman H.Towards effective group-work in nurse education[J].Nurse Edue Today,2006,26(4):298-303.

        第5篇: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范文

        關鍵詞: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科研能力;能力培養

        重視并加強對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是構建高素質和復合型的體育教育創新人才的關鍵。為此,研究解決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對實現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和任務,不斷深化體育教言改革和提高教學質量,尤其是對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適應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拓寬大學生的就業渠道,提升綜合競爭力,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2004屆安徽省6所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部分本科生120名;2)2003年全國24所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生基本功大賽參賽選手120名;3)2005年全國13所體育院校本科生優秀論文評選對象156名。

        1.2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有關文件法規和論文論著等文獻資料,作為本文研究的理論依據。

        1.2.2 問卷調查法 印發有關調研問卷共計300份,分別發放:1)安徽省6所高校體育院系有關領導、教師和學生;

        2)全國24所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生基本功大賽中學生和有關院系帶隊領導與教師;

        3)部分用人單位的有關領導和教師。

        共回收問卷241份,回收率80%,其中有效問卷234份,問卷回收有效率97%。

        1.2.3 訪談法 選擇有關高校體育院系領導、教師和學生、用人單位領導和同事,對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的學習和工作能力現狀,并著重對科研能力的培養等方面的問題,分別進行訪談了解。

        2 結果與分析

        2.1 體育院系和用人單位對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的能力評價 通過對安徽省6所高校體育院系和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山東、內蒙、廣西、湖北、湖南等全國部分高校體育專業本科生和有關領導、教師的訪談和問卷調查,其結果(表1、表2)。

        由表1可見,對當前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各項能力滿意的程度是不相同的,其中對教育能力、教學能力、組織能力滿意、較滿意和基本滿意的占多數(約占70%以上);而對科研能力,滿意的只有3.8%,較滿意的占8.2%,基本滿意的約占21.1%,而不滿意的占39.8%。很不滿意的占27.1%,兩項達到2/3(約66.9%)。

        2.2 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的能力與自我評價 在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的被調查者中,認為不能勝任工作的能力是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其中對科研能力認為很好的只有3.5%,較好的有7.7%;一般的有35.6%,較差的有14%,很差的有23.4%。以上表中分別說明,在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養方面,確實與實際需要尚有一定差距。

        2.3 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撰寫論文現狀 對參加2005年全國13所體育院校本科生優秀論文評選而報送的156篇論文進行評審的結果是(表3)論文的選題和研究內容較為廣泛,能夠使用文獻資料法、實驗法、調查法等研究方法。存在的問題是:1)論文選題較大,理論研究較多,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較少;2)論文研究的深度不夠,缺少創新性;3)研究方法多以文獻資料為主,缺乏數據的支撐。

        北京體育大學教授張力為博士,通過對本校100名2003級本科畢業生學位論文的研究發現,論文存在問題是:“沒有研究假設、論述過多、實證過少,統計方法過于簡單、撰寫格式不夠規范等”。

        此外,廣州體育學院體育教育系主任陳卓儒教授,通過對本系2002屆學生畢業論文分析認為,“論文教學時間太少、學生選題過于狹窄,研究缺乏創新是普遍存在的不足之處”。

        2.4主要原因與分析

        2.4.1 對學生科研能力培養工作重視不夠、措施不力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在培養目標和規格中,明確提出要“培養復合型的體育教育人才”和“了解學校體育改革和發展的動態以及體育科研的發展趨勢,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從事體育科研的能力”。我國現行的《學位條例實施辦法》和《高等教育法》中也有明確規定。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對學生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計劃落實不夠、要求不高,缺少階段培養目標和具體工作計劃;培養與管理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力,缺少對學生科研能力的考核標準和檢查考評辦法等。

        2.4.2 課堂教學缺乏對學生科研能力的系統訓練和具體指導、科研實踐鍛煉機會少 國家教育部文件明確提出:“要切實加強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保障各環節的時間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然而在乎時課堂教學中忽視對學生科研能力和興趣的培養,缺乏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引導,其中有不少院系對《體育科學研究方法》課程教學計劃與時間安排不夠科學,僅作為一般選修課在大四階段才于安排,課時相對較少。

        2.4.3 對學生畢業論文的撰寫能力培養指導不夠、考評不嚴、要求不高 國家教育部文件明確要求:“大學生畢業(設計)論文要貼近實際,要嚴格管理,確保質量”。而目前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不高,水平較低較為普遍。主要原因是,缺少總體培養規劃和具體計劃與指導措施。如選題環節,“選擇研究課題是一種探索性的活動,選題過程是一個積極的思維過程”。而大多數院系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是由指導教師提供,選題后對學生課題論證要求不嚴,對研究方法和撰寫過程中具體分類指導不夠,有的只是臨時安排幾名教師負責;有的教師一人承擔10多名學生畢業論文指導,加之受自身的精力、能力、責任心與要求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導致論文質量和水差很大。

        2.4.4 學生自身重視不夠、興趣不大、信心不足 從調查總體現狀來看,絕大多數本科生對科研能力的培養鍛煉認識不高、重視不夠。主觀上由于受自身文化知識的局限,往往重自己的興趣愛好,重術科輕學科、重感性直觀輕理性思考;有的認為只要學好專業技術提高成績,能具備一般教學能力就滿意而內因興趣不大;有的認為科學研究要求高難度大而信心不足,產生畏難情緒,進而淺嘗輒止。

        3 對策與建議

        3.1 提高認識、強化責任,加強制度建設、嚴格考評 院系領導要深刻領會有關文件法規與要求,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j,定期組織安排有關專家學者和學術帶頭人作科研報告,召開學生科研工作報告會和師生論文交流會,定期開展學生科研興趣小組成果展示與競賽活動;定期組織學生

        參加社會實踐調查、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活動。定期召開專題會議。把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同日常教學訓練、實踐活動與管理等工作有機結合,統籌安排,齊抓并重。定期組織開展評先獎優和表彰活動。做到“應在政策上加強對年輕科研人員的科研能力的培養”積極鼓勵動員學生申報科研課題,對學生科研取得的進步與成績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

        3.2 明確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目標與要求 1)要明確培養目標的指導思想。明確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主要目標和要求,努力達到“四個一”,即構建一支以學生為主體的科研興趣小組和骨干隊伍;安排每一位學生都有參加科研專題調研和實踐鍛煉機會;選拔一批學生參加全校大學生科技(論文報告)競賽活動;培育每一個學生都能掌握基本的科研知識和方法,具有從事體育科研的基本能力和創新意識。2)明確學生科研能力培養階段的主要任務與要求。制定學年教學、訓練和實踐活動計劃、結合各校實際,將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任務按學年分階段進行安排。

        第6篇: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范文

        知識創新與創新性人才的培養已經成為時代的需求和主旋律,具有活力的科技創新體系與思想是美、英、德、法等國家擁有人數較多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擁有一定數量的世界一流大學,已成為培養精英人才和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搖籃。探析諾貝爾獎獲得者排名冠、亞軍的世界一流大學劍橋大學、哈佛大學可知:導師制與名師教學是保證本科生教學質量的根本,而課程的優化設置與多樣化的科研實踐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與創造能力的核心[1]。

        我國力圖把“中國制造”升級為“創新創造”,高中階段已著手打破文理分科,高等教育也在學習和借鑒英、美一流大學的辦學理念與經驗:改進過細的專業劃分,注重文理滲透、學科交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能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邁入世界教育、科技強國的行列。

        2 導師制

        重視本科教學與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是英國大學教育的特色,優秀的本科生是科研團隊高質量的碩士、博士生的來源。英國高校在錄取本科生時,不僅關注考試成績,而且也會考慮在課外活動和面試中具有綜合素質與創造潛能的學生。英國大學本科學制一般為3年,學生在大學畢業時,學校根據學生的成績授予榮譽學士學位BSc(Hons)或BA(Hons)和普通學士學位BSc或BA兩種。英國的學士學位證書分為五個等級:一級學位(Afirst-classdegree);二級甲等學位(Uppersecond-classdegree)、二級乙等學位(Lowersecond-classdegree)、三級學位(Third-classdegree)和及格(Pass)。獲得前四個等級的都是榮譽學士學位。最高等級是第一等榮譽學位:FirstClass(Honours),只有少數人能得到。及格(Pass)或普通學位(Ordinary)不帶榮譽(Honours)。大多數英國高校培養本科生的教育模式是以學院制為基礎的導師制(Tutorial System),如羅素大學集團的劍橋與牛津等名牌大學。學院制的重點是開展本科生教育;導師制的宗旨是培養學生主動、獨立和創造性的思考,運用所學過的知識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

        劍橋大學給每位大學新生配備2名導師,一個是德育導師,對學生的道德、學業、生活和紀律進行引導,按照學生的需求和特點對選課、研究提出建議,為學生讀研、實習或工作寫推薦信;另一個是學術導師,負責學生的專業學習和科學研究。一般每位導師帶2~3名學生。學生定期與導師見面,匯報自己的學習或撰寫的論文,與導師討論、安排下階段的學習計劃[2]。由于導師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英國大學選聘導師的條件也是非常嚴格的,須在研究領域方面有所創新,并能就科研中的問題為學生提出新目標、新思路和新方法。在導師制中,師生關系和諧融洽,形成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良好環境,促進了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發揮。英國高校秉承以人為本、教書先育人的準則[3]。做一個有教養和紳士風度的學者是最基本的做人標準,在學術和考試中的誠信比研究成果與成績本身更重要!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查找資料、獨立思考和實驗,盡早地接觸科學研究,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3 名師教學

        美國是全球公認的科技與教育強國,諾貝爾獎得主、學術論文和專利居世界第一,其高等教育已經形成了一套系統完整的培養模式,現有2 300多所四年制、授學位的大學與學院,另有1 800多所兩年制的社區學院(community colleges)學院。每年吸引世界精英學子前往學習深造,不同文化傳統、學派之間的思想交流與碰撞,促進了科學研究的創新,他們中的許多人在接受了美國的高等教育后,留下工作,成為美國科技文化的主力軍。近幾年,赴美留學的中國學生也大幅度提高,這對于學習發達國家和一流大學的教育理念與管理模式無疑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會促進我國科學、教育的繁榮昌盛。

        美國常青藤盟校之一、著名的研究型大學哈佛以創新人才為本科生的培養目標,讓有學術成就和科研能力的教師,甚至是諾貝爾獎得主給本科生上課,確保師資質量。教師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方式,激發他(她)們的求知欲望,培養綜合創新能力。教師上課時不會照本宣科,常常介紹科技發展的新動態與新成果,鼓勵學生質疑、大膽探求未知領域。美國的課堂教學時數少,大概是我國的1/3,更多的是讓學生自主學習,上課也多采用交流、互動的方式,開展項目研究、小型研討班、小組作業、實驗與實習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動參與者,而不再是被動的聽眾,其目的是讓學生具有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在合作探討中得到了開發和培養。在課堂教學中廣泛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海量的信息資料和生動的模擬演示使學習變得更加直觀、有趣。Udacity、Coursera與edX三大網絡教學平臺已成功應用在美國的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中,其中edX則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創辦的免費MOOC教育平臺。網絡教學名師薈萃,延伸了有限課堂的時間與空間,至今已有包括多所美國常青藤大學的30多所高校加盟,覆蓋20個科目和200多門課程[4],成千上萬的學生參與其中并從中受益。

        4 課程設置

        科學的課程設置可以讓大學生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與文化底蘊,有利于多學科的跨領域研究。縱觀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獲得者可知,他(她)有的不只是科學家,還可能是哲學家、藝術家或文學家等,如201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丁?卡普拉斯,他于1950年取得的是哈佛大學的文學學士學位;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馬克斯?玻恩(1882~1970),他先后研究過法律、倫理學,數學、物理和天文學,最后在物理學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玻恩說:“我之所以能夠取得重大的成就,得益于在大學時對知識的廣泛涉獵。”正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所說:“創造性思維往往是在不同學科知識和思維方式的交叉滲透中產生的。”

        跨學科是劍橋師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創新方法,因此,劍橋大學在課程和專業設置上,注重學生的博才訓練,鼓勵學生涉足諸多領域,精通多種語言,了解多樣文化,科學與藝術同修。美國名校的管理者也認為:大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通才,使學生兼具科學和人文知識的修養,而不過于專業化。隨著知識領域的不斷擴大和各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哈佛大學博克校長于1979年對傳統的課程結構進行改革,推行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的“核心課程”,使大學生在了解科學技術思想與發展的同時,也諳熟歷史、哲學、文學、音樂、藝術。目前又用“哈佛學院課程”取代“核心課程”。“哈佛學院課程”的特點是在一門課程里整合了多門學科的知識,由不同學科的教授共同承擔,或由一位知識淵博的教師來講授,讓學生接觸交叉學科領域的知識,開闊視野[5]。

        5 科研實踐

        創新思想是劍橋大學的活力源泉,勤奮嚴謹是劍橋學生成功的重要秘訣。本科生的課程學了個人作業、小組作業、考試、課題研究和畢業設計外,教師還會設計部分與最新科技發展相關的專題,對學生進行學術研究訓練,提高學生創新學習的積極性。畢業設計題每年會根據學科的發展更新,學生需要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靈活運用知識,工科學生還要自行設計和動手實驗,才能較好地完成。為了使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大學常與企業、公司等部門聯合培養,到工廠參觀學習或短期實習,研究和解決實際中的技術難題。劍橋大學的圖書館全天開放,學校的各種學生團體、俱樂部以及講座、報告會等也大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業余與學術活動,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思想交流和智慧碰撞。1970年,由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牛頓畢業的學院)發起建立的科學園成了產、學、研一體化的高新技術研究中心。

        哈佛大學的科研實踐是以創新理念為指導的,因為只有實踐才能將創新思維和能力轉化為創新成果。哈佛大學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科研實踐平臺:校內外實習、校企聯合辦學、產學研合作、社區服務等;經常請各領域一流的教授做學術報告,讓學生了解學科發展的新動態;網站上公示各種科研項目申請信息;本科生研究辦公室舉辦各種講座和討論會,指導學生掌握研究方法、申請項目和撰寫論文等。

        6 創新改革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要全面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和創新能力”。中南大學作為國家“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高校、國家“985工程”部省重點共建的高水平大學,創新創業,成果斐然。如中南大學本科生劉路成功破解了困擾國際數學界十幾年的“西塔潘猜想”,才22歲的他被破格聘為我國最年輕的正教授級研究員。2014年8月20日劉路喜獲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車瑞新能源創新團隊”獲得“小平科技創新團隊”獎(全國僅100個)。為了培養本科生的創新能力,中南大學還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措施:

        (1)導師制。大學新生從入校之日起,除配備有年級輔導員外,每個班有1名班導師,負責對大學生的思想、學習進行引導。從大二開始,1名專業導師帶4~5個學生,參與老師的科研課題,指導學生申請學校的各種創新、實習與實踐項目。

        (2)課程改革。該校本科生的培養方案根據學科發展幾經調整,課程設置注重不同學科的交叉和滲透,拓寬專業范疇,開放實驗室,為本科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創造條件。采取降低必修課比例、增加選修課課程和減少課程時數等措施,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空間和學習自。

        (3)正、副教授上課制。學校要求正、副教授必須要給本科生上課,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與教學相結合,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為大學生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良好的平臺。每個學期結束時,學生的“網上評教”與老師的“網上評學”活動,加強了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與互動,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4)教學獎勵。鼓勵年輕教師參加學校的“三十佳”比賽即最佳講課、最佳課件、最佳教案(各10人),一年一度的校級“本科教學質量優秀獎”――由專家、同行、學生評出,這些業績都可作為評聘職稱的條件,調動了老師搞好本科教學的積極性。

        (5)多樣化的實踐項目。為了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本科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素質的培養,該校設立了“創新與創業教育辦公室”、“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創建了“中國大學生創業網”;創辦了與企業公司聯合的“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等,開展多樣化的實踐項目。如以中、青年骨干老師帶隊,選拔優秀生參加省、全國的各種數模競賽、電子制作大賽、機器人比賽等,在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師生的創新技能也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中國大學生創業網”的創新教育中含有創新訓練、創新沙龍、創新論壇、創新指導,學生可以根據網上的創新創業項目(如米塔爾、小欖智造、蔡田碹珠、本科生自由探索計劃),填寫申報材料,學校會定期對其進行中期檢查和驗收。為了把創新、創造轉化為生產力,學校開發了項目孵化、創業教育和創業園等,為大學生實現自己的夢想開辟了一條綠色的通道。由該校主辦的《創新與創業教育》雜志,刊登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的研究成果,呈現思維碰撞、靈感激發的交流平臺,為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服務。

        (6)國內外高校交流學習。采用派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加強與各校、各國之間的學術交流和資源共享,汲取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如與國內大學互派交換生;與世界一流大學聯合辦學,某些本科專業采用3+1(國內3年+國外1年)和2+2(國內2年+國外2年)的模式,也招收國際留學生來該校學習。

        (7)開放式精品示范課堂。2014年3月全校開放式精品示范課堂啟動,其中重點項目19個,政策扶持項目62個,涵蓋所有的二級學院,為中南大學史上最大的教育改革力度。旨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個性發展,要求改革成果易操作,可推廣。開放式精品示范課堂的主要特點是老師導學、課堂互動、分組學習、學生打分和實際拓展等,更多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教學網站、郵箱、QQ群、錄像等多種形式進行開放式的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積極性高漲,收效顯著。

        7 結論

        創新教育是時代賦予高校的責任和義務,培養創新人才須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養成協作精神、掌握創新方法,引領學生進入專業研究領域,在實踐中使本科生的創新能力得到鍛煉與提高,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為我國的科技發展與經濟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陳其榮.諾貝爾自然科學獎與世界一流大學[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7(6):17-38.

        [2]徐小洲,林曉英.我國本科生管理體制改革現狀與特點[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95-100

        [3]王忠堂.牛津大學的學院制和導師制及對我們的啟示[J].教育教學論壇,2012(1):13-15.

        [4]王萍.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新發展與應用:從cMOOC到xMOOC[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3):13-19.

        [5]朱恒夫.美國著名大學本科生創新教育述評[J].中國大學教學,2011(11):90-95.

        第7篇: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范文

        關鍵詞:護本生;創新思維;護理科研能力

        科學研究是我國護理學科中的簿弱環節,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相應的科研人才。目前我國護理碩士畢業生還很少、護理博士生更是寥寥無幾,護理本科生在護理科研領域擔負著重要責任。因此,如何使護理本科生具備初步的科研創新意識和科研基本技能,已成為目前護理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之一。但是如何培養護理本科生的科研創新思維,掌握護理科研的基本能力確是比較棘手的問題。近年來,筆者以課題《探索以社區為教學輔助背景的護理實踐教育模式》研究為抓手,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社區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以及從事護理科研的初步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我校醫學院護理系大三本科生。自2005年以來,共有三屆學生參與,每屆20-25人。

        2.研究方法

        (1)根據我校醫學院護理重點專業規劃精神以及我院護理重點專業強調“突出護理、注重整體、加強人文、體現社區”的辦學理念,成立“社區護理實踐和科研”興趣小組,興趣小組采取自愿報名,擇優錄取。

        (2)制訂護理科研理論授課計劃,利用學生晚上課余時間進行護理科研理論授課。其內容主要包括:護理科研的方法是什么?護理科研的基本要素即研究對象、處理因素、效應指標、文章的寫作體裁各是什么?如何閱讀護理期刊、如何利用護理期刊的網絡資源進行調查與分析、護理科研論文參考文獻的引用與著錄、當代護理科研選題方向及其趨勢分析,等等。使學生對護理科研具備一定的研究理論基礎。

        (3)組織學生下社區,具體以醫學院附屬醫院所負責社區點為實踐教育基地,以每周三、六各半天時間學生到社區進行實踐鍛煉。社區點負責人為學生實習基地管理老師。學生社區實踐時間為1年。共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主要做好學生赴社區前的準備工作,包括理論、心理、溝通技巧以及衛生教育的原則和健康教育的步驟,以授課和小講座形式進行。第二階段主要組織學生下社區,指導學生開展社區健康檔案建立及家庭健康衛生指導,每人制定編寫一個常見病或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宣傳資料。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2-3人,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指導她們在社區設定護理目標擬訂健康指導計劃并實施。第三階段組織學生學習、討論,評價計劃實施情況以及報告的完成。同時,編制相應的調查表,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在社區進行一些護理實踐調查和研究,為準備畢業論文資料、確定畢業論文設計打基礎。

        二、研究成效

        3年來,參與學生在社區醫護人員和本項目負責老師的帶教下,深入社區家庭,宣傳醫療知識,協助社區建檔3000多份,入戶探訪宣教400多人次,編寫了社區常見病的健康教育手冊1本(約2萬字);完成了:當地城鄉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現況調查;社區青少年頸椎病、近視眼認知及預防的調查;社區老年高血壓認知誤區的調查與干預;湖州地區更年期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調查;大學生對突發傷害的處理能力的調查;社區老年人便秘易患因素的調查;社區更年期婦女的認知狀況、抑郁、焦慮及社會支持的調查;城鄉初產婦新生兒家庭喂養狀況調查;等20余項的社會調查。在此基礎上學生們積累資料和數據,完成了自己的論文選題。到目前為止,參與本項目研究的80多名護生校級課題立項14個,院級4個,目前已結題10個;校級學生自擬開放性實驗立項3個;目前已在《護理研究》、《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護理實踐與研究》、《社區醫學雜志》、《家庭護士》等省部級以上正規刊物上公開發表的論文有30余篇;獲校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開放性實驗項目優秀1項。

        三、討論

        1.社區實踐有助于護生智能結構的完善。集預防、治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等綜合性的服務為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為培養本科護生全方位運用護理知識的綜合能力提供了具有巨大潛力和發展前景的廣闊舞臺,也緩解了高校大規模擴招后教學醫院所無法承擔的龐大的實習生壓力。而且,對于護理本科生的培養,除了理論知識的教學之外,實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由于受到場所、設備、病員人數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僅靠學校的條件是無法完成對護理專業的學生實施有效的實踐教學任務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護理實踐教育平臺,可以不受醫院場所、制度的限制,充分強化護生的社會化、人性化服務意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挖掘學生知識轉換的潛能。其次,學生通過社區健康保健工作的開展,逐步樹立了以人為本的社會服務信念,避免了理論與實際的脫節,促使學生智能結構的完善和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第8篇: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范文

        [關鍵詞]醫學生;科研能力;培養

        [作者簡介]黃佳欣(1998—),男,陜西西安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第一臨床學院2016級本科生;楊盛力(1982—),男,湖北黃梅人,博士,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腫瘤中心主治醫師(通信作者),主要從事腫瘤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20)43-0274-03[收稿日期]2020-03-19

        生命科學的進展促使了醫學模式發生著極大的轉變。包括生命醫學在內的多門學科的發展將醫學從經驗模式轉變成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而深入到分子層面的生命科學的組學時代也將醫學轉向一個和基礎科學研究結合得更加密切的方向。轉化醫學概念的提出已經有近20年的歷史,指以患者為中心,將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最新成果轉化為臨床具體實踐并用于患者的治療,同時又將臨床實踐過程中收集的重要數據資料和反饋出的問題轉向生命科學領域,推進未知領域的進一步發掘。對于醫學人才的要求,一方面是要具有快速學習的能力,將最新的科學技術加以運用,另一方面,則需要具備較強的科研創新素養,從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以科學研究解決問題,從而成為醫學科學理論創新、技術革新的重要源泉[1]。

        在轉化醫學的大背景下,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的聯系愈加緊密。一名新時代的臨床醫生角色不僅僅是醫療行為的決策者和參與者,其科研工作者的角色應當被更加凸顯。

        早在20世紀初,美國教育哲學家就提出學校應該培養創造型人才[2]。在醫學知識快速更新的今天,醫學生只有在基礎階段培養敏捷的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具備良好的科研素養,才能發現臨床上急需解決的問題,進而關注先進的實驗技術和方法,以解決臨床實際問題[3]。作為未來國家醫療事業的主力軍,目前的醫學生的科研能力的培養應當被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教育部和原衛生部在《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的通知中也提出:“醫學院校必須將科學研究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采取積極、有效措施為學生創造參與科學研究的機會與條件,積極開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活動”[4]。

        一、醫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現狀

        臨床教育與基礎教育并重的實踐由來已久。長學制醫學教育已經經歷了從七年制(本科+碩士)到八年制(本科+碩士+博士)的種種實踐,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推動醫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長學制的醫學生往往作為醫學院內的佼佼者,能夠在較早階段接觸到科研能力的培養,包括制定相關培養計劃提高學生科研思維和實踐能力。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為例,八年制學生的前兩年會在化學與化工學院進行兩年的本科通識類課程的學習,完成后會進入基礎醫學院完成兩年的基礎醫學課程的學習,在本階段會加入到基礎醫學院的導師實驗室進行基礎科研的訓練;之后會用接下來的四年進入相應的臨床學院完成專業學習、臨床科室的輪轉實習和臨床實驗室的科研任務。

        二、醫學生科研能力培養過程問題

        長學制醫學生的科研能力培養過程中,盡管能夠較早地接觸到科研導師和實驗室環境,但因為時間的限制,在較短的時間內要完成臨床培養任務和科研培養任務。雖然其中不乏完成相當出色的學生,但對于大多數同學而言其時間相對緊張,對于各項能力的培養存在著不扎實的情況。相較于長學制醫學生,其他類型醫學生的科研培養方面則存在較大差距。

        1.課程的設置和跟進不夠理想

        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為例,五年制的臨床醫學本科生培養過程包括一年的通識課程學習、一年半的基礎醫學階段學習和兩年半的臨床醫學的學習和科室輪轉實習任務,未對學生的科研能力的培養提出要求。醫學生本科教育方面課程內容較多,與大多數的醫學院類似,本科內容包括約40門課程,共3300—3600學時[5]。而在課程設置方面,主要還是根據課程類別進行教學,不同學科教學過程中存在交叉內容較多,缺乏足夠的統合式教學。在實際教學實踐中雖然也存在較多的PBL式、三明治式、翻轉課堂式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式的教學,但仍舊存在著以下問題:(1)此類課程的設置相對有限,僅存在于若干學科的固定內容上。(2)學生實際獲益不足,結合當前課程的現狀,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對于相關任務的重視程度不夠,依賴性較強。(3)與科研能力培養相關的選修課實際參與程度不高。開設的選修課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是以修得足夠的選修課學分為目標去的,僅注重于選修課程的考核方式,對于課堂內容重視程度不足,使得培養學生科研技能的課程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2.缺乏適宜的考核評價體系

        在目前短學制的醫學生本科階段,專業考試成績仍舊作為衡量學生學業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方式,以成績為導向的評價體系促使相當一部分學生將專業課程的機械性記憶作為自己學習的首要目標,加之專業課程的考核內容相當程度上存在著重復題目內容,同學會將自己的學習重心更多地放在對于考試題目的研究和機械式記憶中,而缺少對于自身實際能力的提升。參與科研的同學中僅僅有一少部分同學能夠真正地參與到科研的具體實踐過程中,相當一部分同學僅僅在初期參與,缺乏跟進與進一步實踐。

        3.設備環境和資金不夠充裕

        科研工作的順利實施離不開足夠的科研經費和科研設施的支持。一項科研實驗的順利完成,從實驗設計、預實驗再到后續的系列實驗,均需要大量耗材,且部分試劑盒及定制的分子工具價格相對昂貴。本科生科研的主要直接經費來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經費,這一部分的資金一般為3000元至5000元,遠不能滿足完整科研流程的經費需求,所以主要的經費來源是導師的實驗經費。這些因素也是導致部分導師對于本科生的大學生創新項目不夠投入的原因,同時,授課教師在完成繁重教學工作量的基礎上,為了職稱評定還要投入大量精力與時間進行科研,造成腦力與體力的嚴重透支,這種現象在青年教師身上尤為明顯[6]。

        對于科研思維訓練的缺失不僅僅存在于本科生范圍內,由于“傳幫帶”機制在一些實驗室的運行中缺失對科研思維的引導,使得很多研究生成為了“實驗員”而非“科研工作者”。本科階段應當對科研思維進行初步的了解與掌握,這一點不僅僅需要實驗室導師的指引和幫助,更重要的是學生自身的主觀意向,將科研作為自己的學習目標,而非獲利工具。

        4.參與科研的動機與持續性問題

        以同濟醫學院為例,同學具有較高的參與科研實踐的熱情。在大二學年有較多的同學自行聯系老師加入實驗室進行學習,在實驗室會積極參與到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申報中。但是在項目的實際推進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通過訪談可以得知,有較大一部分同學加入實驗室并不是為了能夠真正提高自身的科研思維水平和科研能力,并不能夠按時參與實驗室的組會討論或是學習基礎的實驗操作技術。一部分學生加入實驗室的目的是為了能夠獲得指導諸如綜述類文章寫作指導的機會,以獲得加分、評優及保研的機會,在完成一些寫作任務后便將自身重心轉移到專業課程的學習中。

        三、為提高醫學生科研能力給予的若干建議

        現階段將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緊密結合成為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本科階段對于醫學生的培養應考慮對于學生科研思維和科研能力的提升。當前的醫學院校對于醫學生的科研能力均給予了一定的關注,也采取了諸多措施提高醫學生科研思維和能力,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舊存在著部分問題值得改進。

        1.擴大科研能力培養類課程的覆蓋面

        由于受到教學條件等諸多因素的限制,現階段的醫學類課程主要采用大班授課的傳統模式,在部分課程中會穿插有2~3次的PBL類教學活動,對于長學制的醫學生而言PBL類的教學模式會更加普遍一些。PBL的設置應當考慮到學生當前所具有的知識水平和問題解決能力,例如對于較低年級的學生減少PBL課程的設置,因為較低年級學生尚未形成較系統的醫學知識體系,且對于初次進入醫學院的學生而言,單純的PBL介紹內容難以使學生完全掌握文獻檢索的技能。對于較高年級的學生,適合運用PBL模式完成相關病例的討論,此時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醫學基礎知識,對于病例內容可以具有初步的把握。在進行PBL的過程中亦可對醫學基礎知識進行復習回顧,起到更好的效果。

        2.優化對學生的考核評價體系

        現階段許多院校已經將學生的評價模式進行了優化與改進。例如臨床類課程強化了臨床見習過程中的成績占比,但是在實際推進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問題,例如見習任務不按時參與,流于形式等。以現階段教育情況而言考試成績為衡量學生知識掌握水平的有力形式,但也會促使學生形成以考試為中心的復習模式,忽略自身能力的真正提升。

        3.建立更加完備的科研孵育平臺

        第9篇: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范文

        關鍵詞:實踐能力 本科生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5.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20

        在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當前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題。由于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大部分學校過于注重理論教學環節,對大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十分有限,從而培養了一批批“高分低能”的大學生,這些大學生無法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進入企業后不能快速地進入工作狀態,給社會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1]。高校本科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大學四年各個教學環節,落實到培養方案中,落實到課堂內外。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東北石油大學培養勘探類拔尖本科生實踐能力的途徑作初步的探索:

        1 建立拔尖本科生遴選機制,實施專業精英培育計劃

        依據學生的入學成績、每學期的德育成績和主干課成績以及平時參與各項活動的成績,通過四個成績,遴選出拔尖學生,從大一到大四分四個階段,采取學生上講臺、參加大學生國家創新性實驗和挑戰杯、進入教師科研課題組和實驗室或提前進行畢業設計、校企雙導師指導畢業設計、國際交流等五種不同形式,實施差異化的專業精英培養機制,培養一批杰出學生。

        2 改進教學方法,體現“二個轉變”、“三個加強”

        推進研究性教學和自主性學習,實現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二個轉變”。一是以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方法引導學生參與教學、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二是讓優秀學生走上講臺,講解課堂教學內容,講解較難的作業和練習題的做法,講解分組討論綜合分析題的認識和見解,講解課程設計實施的過程和結論。體現“三個加強”:加強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以及科學研究訓練的結合、加強課后綜合分析題的訓練和討論、加強外院校及其他教師網上授課視頻及教學內容的引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著力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創建多元的實踐共同體,提升拔尖本科生的實踐能力

        積極征求大慶油田、吉林油田、遼河油田及其他油田等石油企業的意見,每兩年修訂一次本科生培養方案,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特別加強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技能的培養。

        建立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基地與校內基地互補的實踐教學基地群良性建設機制,進一步加強校內實驗室、校外實習基地以及秦皇島野外地質實習基地群建設,不斷改進和充實野外地質實習內容,為學生搭建廣闊的實踐平臺。

        實施拔尖學生科研計劃、創新性實驗計劃、學科競賽與創新計劃,鼓勵學生參與石油勘探類專業應用軟件的開發使用,創建師生共同參與的實踐共同體,提升拔尖本科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4 科研項目促進教學,激勵拔尖本科生參與科研實踐

        科研促教學,科研成果進課堂、進教材、進習題。在教學中,每位教師能將理論與科研聯系起來,讓學生領會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讓學生領會科研的思想和方法,激勵學生參與各種形式的科研活動。

        為拔尖學生配備優秀導師,通過大學生國家創新性實驗和挑戰杯、進入教師科研課題組和實驗室或提前進行畢業設計等平臺,為學生確定研究課題,發揮學生興趣愛好,注重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為拔尖學生搭建高層次創新實踐平臺。

        5 校企合作,雙導師制指導其畢業設計

        依照綜合測評或績點前50%、六級外語通過為參考條件,在大四時選拔出優秀學生到基地進行雙師模式指導畢業設計。校內指派副教授以上職稱導師1人,基地為每位學生配高級工程師以上職稱的導師1人,每人分配專業前沿課題1項。

        每個實習基地聘請現場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在現場給予手把手的指導。實習期間,學生和工程技術人員同吃同住同研究,參與從文獻檢索、文獻綜述到數據收集、整理、開題論證以及課題實施的全過程,同時學習相關的專業軟件進行圖件繪制。在現場科研骨干、專家的指導下,研究與生產緊密銜接的課題,學習現場科研人員的科研方法和科研態度,提升學生的科研和創新能力。在校內外雙導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編寫和答辯匯報工作。

        6 加強學術道德教育,使拔尖學生做到“三個養成”

        從本科生開始抓學術道德教育,培養學生堅持科學真理、尊重科學規律、崇尚嚴謹求實的學風,鼓勵他們勇于探索創新、恪守職業道德、維護科學誠信,做到“三個養成”,即:養成高尚的學術品格,養成嚴謹的求學態度,養成踏實的鉆研精神,強化他們實踐能力培養的同時,加強思想道德修養以及學術道德修養的培養,真正培養一批自主學習、勤于實踐、勇于鉆研、積極創新、德才兼備,將來能在行業中起到領軍作用的杰出學生。

        7 創造條件,國際合作培養拔尖本科生

        分期分批將拔尖學生送到國外一流大學交流學習,在國外開展科研工作,盡快融入學科專業領域或國際一流的科學家群體中去。近3年,我校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已有3名勘探類學生送至美國培養,并將獲得雙學位證。

        2009年以來,我們面對國家、區域經濟社會、石油企業對拔尖人才的需求,依托省級、國家級特色專業,省級優秀教學團隊和優秀科研團隊和省級教改項目,匯聚石油工程與地質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產學研共建實踐教學基地等優勢實踐教育資源,建立了石油勘探類專業拔尖本科生的培養模式,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機制,培養了一批自主學習、勤于實踐、善于鉆研、積極創新、德才兼備,將來能在行業中起到領軍作用的杰出學生,滿足了石油行業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黑龍江高教強省建設、大慶百年油田建設對專業拔尖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免费在线观看日本A∨ | 真实国产普通话对白乱子子伦视频 | 亚洲第一成年男人网站 | 在线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 | 日本有码中文字幕 | 亚洲激情五月天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