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研保障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主要工作目標
1、全面完成全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任務,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2、全面完成上級下達的污染物減排指標,促進全市環境質量開始好轉;
3、啟動城區鍋爐整治工程,還市民一片藍天;
4、強化環境執法工作,對環境違法行為從嚴打擊;
5、加強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控制新污染的產生;
6、加大資金投入,提高環保能力建設水平;
7、深入開展環境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環境意識;
8、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避免污染向廣大農村蔓延;
9、加強環境風險事故防范,避免發生環境污染事故。
(二)主要工作措施
1、行政保障措施。實施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建立起黨委統一領導,政府具體實施,環保部門統一監督,各有關部門分工負責,各責任單位具體負責的管理機制。
2、法制保障措施。加大執法力度,嚴歷打擊各種環境違法行為,同時加大執法監督力度,為環境執法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3、經濟保障措施。加大排污費和監測收費工作力度,積蓄資金實力;加大能力建設投入,提高裝備水平。
關鍵詞: 分類管理 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師 實施對策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人才隊伍分類管理、評價和激勵機制,高校教師崗位分類管理是結合高校定位與發展戰略目標,通過設置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的崗位,制定與崗位相應的考核激勵政策,從而實現科學化管理高校教師隊伍,使人才資源得到進一步優化配置。清華、浙大等部分高校最早開展高校教師分類評價,根據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三大職能,將教師分為:教學型、研究型、教學科研并重型,浙大還單獨設置社會服務型。不同類型的崗位考核體系不同,改變以往以科研為主“一刀切”的做法。
1.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師分類管理的意義
教學研究型大學是“以教學、研究相結合,研究為重點”,與研究型或教學型大學相比,教學研究型大學中教學與科研型教師規模相當,學校應當更注重教師的分類評價與管理,以激勵教師發展,帶動學校教學與科研并重發展。
在高校分類管理與評價中,由于高校自身情況存在差異性,合理制定教師分類標準至關重要。科學合理的分類標準能夠明確引導教師向不同類型發展,有助于教師的崗位工作更專業化,同時符合人的發展具有個性化特色的客觀規律,真正達到分類管理的目的。本文結合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特征,深入分析大學教師分類管理過程中的主要環節,探討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師分類管理的有關對策,旨在為教學研究型大學實施教師分類管理及提升師資隊伍整體素質提供參考和建議。
2.教師分類管理過程中的主要環節
在大學教師分類管理過程中,應當明確以“教師專業發展”為核心,通過教師個體專業發展帶動學校教師整體素質的提升。以教師勝任力為基礎,通過標桿參照體系,對教師資源進行整合和優化。以激勵措施和保障措施為兩翼,通過制定相應政策為教師專業發展保駕護航,如下圖所示:
圖 教師分類管理主要環節示意圖
(1)以教師專業發展為核心。
大學要實現對教師分類管理的核心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在實行分類管理過程中,要以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根本導向。在不同崗位類型教師的不同發展階段,根據教師的工作表現、自身素質能力基礎、個人發展目標,通過實施教師評價,引導教師制定較強的專業發展可行性短期目標和職業期望,激勵教師自身的內在發展動力、職業自覺意識,促進教師在包括教育信念、動機、知識、能力、專業態度與規范等方面的專業成長。同時,引導教師將個人專業發展與學科、學校未來發展相結合,在實現個人專業發展的同時,或帶動所屬學科的發展,或提高專業教學水平,推動學校人才培養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
(2)以教師勝任力為基礎。
實施高校教師分類管理,對于教學研究型大學而言,教師分類相對比較明確,在制定不同類別崗位職責和考評體系時,應當以教師勝任力為基礎,通過建立合理、公正的崗位職責要求及績效管理體系,符合不同崗位類型教師事業發展期望,促進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滿足學校不斷發展的需求。如果崗位要求不符合教師的實際情況,將無法發揮引導作用。高校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應當明晰學校教師的能力儲備和未來要求之間的距離,對學校師資進行總體評估和合理配置;對于教師個人而言,可以根據各個崗位的要求,分析所需要的能力條件,論證各崗位職責的適應性,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激發自身的期望動力,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推動個人職業發展。
(3)激勵效應。
在制定教師分類管理相關政策時,應當確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教師都能起到激勵作用。在“績效優先、兼顧公平”的前提下,從價值評價和價值分配兩個方面,對不同類型教師的貢獻進行評價,無論作為教學型教師,還是作為科研型教師,都要使其因貢獻得到承認而受到激勵。另外,適當拉開不同職位和不同能力水平人員之間的價值分配額度,引領教師的價值觀念從“領工資”向“掙工資”轉變,切實體現“優績優酬”,使教師作出的貢獻得到相應的回報,激勵教師不斷向前發展。
(4)保障措施。
在高校教師分類管理實施過程中,“教學與科研同等重要”的意識氛圍必須貫穿始終。學校應當在工作條件、工作氛圍、培訓機會、晉升機會等方面制定相應保障性的措施,營造學校教學與科研齊頭并進的大環境,為不同類型教師發展創造和諧的氛圍,最大限度地支持教師的專業發展。
3.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師分類管理對策
(1)構建合理的教師評價體系,實現發展性教師評價與獎懲性教師評價相結合。
教師分類管理的目的之一是推動教師結合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專業發展方向,因此單純的獎懲性教師評價體系已經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目前國內外高校教師評價主要有兩種體系:傳統獎懲性評價體系和發展性教師評價體系。發展性評價體系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目標,充分體現教師個體和學校集體共同發展進步的思想,能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同時,獎懲性評價對教師的直接激勵作用同樣不容忽視。因此,高校實現分類管理的首要問題是構建合理的教師評價體系,推行發展性評價為主、獎懲性評價為輔的教師評價體系。
(2)結合學科特點及教師個人素質,引導教師做好個人發展規劃。
大學教師分類管理目標之一是引導教師個人發展,因此做好教師個人發展規劃是實現教師分類管理的重要環節。由于在教學研究型大學中,存在各學科發展不均衡,以及一般學科、基礎學科、新興學科多種類型學科并存等問題,必須通過崗位層次設計及復合考核指標,引導教師結合學科特點和個人基本情況制訂個人發展規劃。
對于教師所在的學科在學校處于引領和提升地位的重點學科,可通過適當增加研究型崗位比例,引導教師向研究型方向發展;對一般學科、新興學科的老師,則從現狀和未來發展目標著手,設置適中的教學與科研型崗位,引導教師根據自身特點,向教學或科研型教師發展;對屬于基礎學科的教師,應適當增加教學型崗位比例,突出教學能力在該類崗位考核中具有重要地位,引導教師向教學為主方向發展。在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學科的崗位設置的基礎上,學校應當了解教師選擇崗位類型后的職業期望,制定保障措施和政策扶持教師向職業目標進步,協助青年教師制訂出適合自身特點又能保證其持續發展的職業規劃,在后續的發展過程中,及時了解未能完成短期目標的各崗位類型教師的困難,協助教師重新修訂職業規劃。
(3)結合職稱與崗位構建多元多層次的績效評價體系。
在教師分類管理中,不同類別崗位的績效評價體系是實現分類管理的重點和難點。我國目前崗位聘任依然實行分級管理,其中專業技術崗依據崗位任職條件進行區分。在發展性教師評價思想的指導下,將教師分類管理與崗位設置相結合,通過設置不同職稱級別、不同類別崗位實現教師的分類聘任。根據崗位職責和要求,為各類崗位的教師設置不同的職業發展通道和績效要求,縱向由層級構建區分度,橫向由類別構建區分度,從而構建以職稱級別和崗位類別為主的多元多層次績效評價體系。
對于不同級別不同崗位的教師,學校設置不同的考核標準和工作任務要求。如對于教學為主崗教師,應當對其承擔本科生或者研究生的課程教學時數有所要求,績效考核則側重于對教師教學工作量、教學滿意度、教學改革成果等方面;對于科研為主崗教師,應當明確其年度承擔科研項目的經費額度最低要求,績效考核則應側重于對教師科研課題、專著、學術論文、專利等方面;對于教學科研并重型崗位,應當明確教師承擔一定的課程教學工作時數,同時要求承擔的科研項目經費達到一定的額度。
(4)設計合理的薪酬體系。
合理的教師薪酬體系是實現教師分類管理的重要保障。教學科研型高校在構建薪酬體系時,首先應當明確“教學與科研同等重要”的理念,教師教學工作與科研創新只是分工不同而已,確保內部公平性,保證同一組織內部不同職位之間或者不同技能水平人員之間薪酬水平的公平性。薪酬設計應當反映崗位職責和能力的大小,與崗位特點、教師個人能力素質及實際工作績效向關聯。在具體措施上,實行教學積分與科研積分通用,實現不同類型崗位的教師薪酬達到統一的定價標準;實施教學與科研獎勵,在設置高校科學技術獎勵的同時,對長期奮戰在教學一線的教師也一樣設置獎勵,引導教師在教學方面取得成績并有所突破。
4.總結與展望
結合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特征及實際情況,從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勝任力、激勵措施和保障措施等四個方面深入分析教師分類管理的主要環節,進而提出面向教學研究型高校的教師分類管理對策,為高校實施科學化教師管理提供參考,進而提升高校人力資源管理水平,促進高校教師自身發展與學校學科發展相結合,推動學校實現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司福亭.論發展性教師評價與教師專業發展[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08):37-39.
[2]劉萬海.教師專業發展:內涵、問題與趨向[J].教育探索,2003(12):103-105.
[3]盧昌寧,趙雪梅,蔡強,等.高校教師崗位設置和分類管理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校師資研究,2011(06):1-8.
[4]李志超.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科研績效評價體系的反思與建構[J].渤海大學學報,2010(05):15-17.
學校將名師培養模式分為4個子模式。
“1-4-4-1”教科研模式是指設定1個目標――培養名師,確定4個步驟――研究什么?怎么研究?預期目標是什么?保障措施是什么?明確“4個1”推進――上一節課題研究課、組織一節課研討、形成一節實驗課例、每人寫一個本月實驗的反思,建設1個平臺――成果轉化平臺,有效促進學校科研工作全員開展,實效化開展。
“4-4”科研管理與名師培養對接模式是指建立校務會領導班子、學校教科研室、教學處、課題組四級科研管理系統,學校名師培養領導小組、分部名師培養工作小組、專業培訓與檔案管理組、學科名師培訓項目組四級名師培養系統,實施科研管理與名師培養整合的機制。
“5-3”高效課堂培訓與操作模式,利用“國際理解課程――3.0”理念與方法,整合三級課程,實施獨學、對學群學、小展示、大展示、學案整理達標測試“五步”和三次學情檢查。
“3-10”骨干教師考核與評價模式包括針對骨干教師的六種考核表。“3”指業績性考核、發展性考核、基礎性考核三大類;“10”指表中十項“評價要素”量化評價內容及標準。
關鍵詞:創新驅動;裝備制造;提升;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022
1 創新驅動下裝備制造業提升的意義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面對新的驅動方式,即創新驅動發展,需要裝備制造業根據條件的改變不斷做出相應的調整。而在創新驅動下的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中,識別出競爭優勢是推動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創新驅動一詞最早是由邁克爾?波特教授提出的。他指出,經濟發展在不同的階段,驅動經濟增長的要素是不一樣的。國家的競爭優勢主要經歷以下四個階段,分別為,要素驅動階段、投資驅動階段、創新驅動階段和財富驅動階段。在創新驅動階段是通過知識、技術、企業的組織形式和制度等要素對已有的勞動力、土地及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進行重新組合,通過創新后的知識和技術來對資本和勞動者素質進行提高的管理方式。
在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所處的階段不同,創新驅動的主導作用逐步顯現出來。在過去,我國裝備制造業一直通過依靠消耗自然資源來實現經濟的發展和利潤的增長,很明顯這種發展方式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隨著發展的深入,問題逐步顯現出來,自然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的大量消耗使企業乃至國家擔憂。
由此,國家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來替代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發展。這也是本文所提到的創新驅動背景下裝備制造業提升研究的意義所在。
2 創新驅動下裝備制造業提升體系的建立
通過上述討論我們了解到了創新驅動下裝備制造業提升的意義,也知道了在我國經濟等各方面飛快提升的背景下,裝備制造業的重要性,所以應該根據競爭要求提出相應的提升策略,從而形成完善的提升體系:
2.1 裝備制造業提升的原則制定
對于裝備制造業提升,首先要識別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優勢,需要將這個產業各個方面的活動綜合起來建立科學的、客觀的指標體系。創新驅動下裝備制造業提升體系的選取,重要的是揭示出競爭優勢的活動及各個指標間的相互關系。基于此,構建創新驅動裝備制造業提升體系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在提升目的方面,要基于識別裝備制造業競爭優勢的目的,體現出提升目標的特性。在科學技術方面,要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充分的反映創新驅動裝備制造業競爭優勢的特征,確保評價結果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主要方面還是要根據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周期來確定提升時機,而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優勢生命周期可以通過下圖表示出來:
從圖1中我們看到,其中橫軸表示競爭優勢所處的生命周期,縱軸表示創新投入。當該活動己經成為競爭優勢時,則處于成熟期和衰退期,分別需要通過自主創新和模仿創新保持其競爭優勢,而當該活動還未成為競爭優勢時,則處于成長初期和成長期,分別需要通過模仿創新和自主創新來促使其競爭優勢的形成,所以在進行裝備制造業提升過程中一般應該從成熟期進行發展。
另外還要使裝備制造業提升過程具備全面性原則,能夠反映創新驅動裝備制造業提升中涉及到的各個要素,從多方面體現識別要求。明確指標體系中每個指標的涵義和適用范圍,確保能夠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以便更好的把握變化趨勢,在進行裝備制造業提升時具備可靠的參考數據。
總之,創新驅動下裝備制造業提升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需要各個方面共同配合才能股完成。
2.2 裝備制造業提升對策的確定
通過上述討論我們了解到了創新驅動下裝備制造業提升體系的建立原則,接下來就是對于裝備制造業提升方向的確定,在進行提升方向確定工作之前,我們首先通過圖2,來了解以下提升對策確定流程:
通過上圖我們知道了裝備制造業提升對策確認的流程,那么接下來我們就要從具體方面來討論一下提升對策:
(1)產品的提升。產品的提升對策主要是兩個方面,首先是減少裝備制造業對于生產要素的依賴,生產要素的幾項指標分別代表人力投入、物力投入和技術投入及基本輔助設施。對于生產要素的投入,應適當采取模仿創新,延長生產要素作為競爭優勢的作用,同時適當的采取摒棄的策略。通過模仿創新其他國內外地區的策略,促使我國裝備制造業能夠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財力及基礎輔助設施投入來帶動裝備制造業的的快速發展。適當的摒棄、減少對生產要素的依賴,將有限的資源活動投入到其他可以驅動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方面。
其次就是對產品技術工藝的提升,工藝技術方面,當前我國大部分裝備制造提升措施主要依賴于從事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的科研機構,而這些機構往往處于企業的外部,無法了解到市場需求,可能導致“閉門造車”的現象產生,因此在現階段難以形成競爭優勢。在現階段,如果形成我國內部裝備制造業競爭優勢,則應將現存的應用型科研單位轉制,同時為科研機構與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使得企業變為科技創新型企業。或將科研機構植入到企業內部轉為技術研發中心,形成產業共性技術,推動產業創新體系建設。同時,將市場機制引入到科研院所中,提高科研院所的工作效率,提高整體科研實力。改變科研院所的人才制度,采用聘用制,鼓勵科研人員從事應用技術研究開發,將科研成果轉化到實際領域中。建立面向市場的科研成果評價制度,改變傳統的科研成果評價方法,將科研成果與市場緊密的聯系起來,為產業、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為科研目標。
(2)政策方面的提升。在政府政策方面,改革能力不足,不能夠適應如今激烈的市場競爭。鼓勵創新的制度機制與政策體系不配套,不能形成協同作用,對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形成帶動作用,進而提高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優勢。政府政策在產業競爭能力中的作用受到很多的重視。首先,改變政府對于產業創新活動中的管理方式,由依靠政府指令向依靠市場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等方式轉變,做好財力支持、政策激勵等方面的工作。其次,將權利下放到企業中,使得企業成為真正的技術擁有的主體,為企業提供廣闊的自我發揮的空間。再次,明確政府對于產業創新活動的宏觀導向作用,建立健全科技項目規劃和實施方案,制定并實施與社會經濟相適應的科技發展規劃院,行使好監督、評價及宏觀調控的作用。
(3)將環境保護與提升策略相結合。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嚴重緊缺,這對裝備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威脅,以破壞生態平衡所帶來促進工業經濟的增長同樣會阻礙裝備制造業其他競爭優勢的提升。建立法律法規應滿足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建立以“預防為主”的相關法律法規。裝備制造業企業的運營的過程中以嚴格的法律法規為前提,減少廢物、廢水的排放,以清潔生產為主導。同時應該擴大污染源的范圍,不應該僅僅指直接污染源,應該將間接污染源作為監督的重點。完善法律法規,增強裝備制造業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提倡企業使用新型能源,盡最大可能的有效利用能源資源,從法律和社會責任感兩個方面保證裝備制造業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順利進行。
3 創新驅動下裝備制造業提升保障措施
有效的保障措施可以使系統在外部條件發生變化時,能夠迅速地做出正確的反應,調整原定的策略,完成既定的目標。針對裝備制造業競爭優勢,需要政府、行業協會、內部產業及外部環境的共同支持下,才能有效地提升競爭優勢,具體來說保障措施有以下四點:
3.1 政府政策支持
裝備制造業的保持其競爭優勢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在國際市場上,我國裝備制造業需要政策進一步的支持,這些政策支持主要體現在土地使用政策、財政政策及稅收政策及進出口政策等方面。通過提升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裝備制造業由依靠市場經濟向依靠市場經濟及法律手段相結合的方式轉變,使得裝備制造業企業的發展更加有據可依。同時,明確政府在裝備制造業創新活動中具有導向作用,對企業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同時,通過政府職能通過項目投資、財政、稅收及進出口方面的大力支持,制定政策鼓勵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為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起到支持和導向作用,為裝備制造業競爭優勢的提升提供保障。
3.2 設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意識
一方面,要加強加強合作競爭及創新意識,企業之間要密切聯系,共同應對社會需求與變化,特別是在產品生產和創新這一環節顯得尤為重要。創新是產業結構變革、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質量改善的重要因素,對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合作的推動下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實現產業協同創新必須以思想為行動的先導,樹立正確的意識與觀念。由此可見,加強協同創新意識以及樹立協作性競爭的新觀念對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意義非凡。
另一方面,明確在模塊化協同創新體系中的定位,模塊化價值鏈的高端是屬于其系統規則設計者和標準制定者,這與眾不同的價值鏈地位,使得其無論是無形資源還是有形資源方面都要比普通的模塊供應商優越的多。在縱向產業鏈的利潤分配上前者也比其他的環節高。但是,不是所有的高端裝備制造行業中的企業都能成為模塊集成商,想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模塊集成商,就必須增強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加大資金投入,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一個企業在經過對自身客觀實際的評價之后,認為自身具有較高的實力,符合一個模塊系統集成商的要求,也可以從生產關鍵模塊和整合后續模塊等環節入手,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而對于起輔助作用的小企業來說,清楚認識自身的實力和優勢,一定要放遠眼光在協同創新之初,這些企業一定不能只一味的追求利潤和回報,而是要把事做實,做好供應商的本職工作,慢慢積累生產經驗,等待時機變得成熟,才能一鳴驚人。如果企業在后期因為市場的需求和自身發展的要求,經過深思熟慮,認為必須要進行升級,才能慢慢的向領軍者發展。
3.3 實施戰略部署
政府、產業乃至裝備制造業企業應做好戰略規劃及戰略部署,使得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與我國的政策制度相銜接。同時,面對全球化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應根據全球市場的特點,及時有效的做出戰略部署,使得我國裝備制造業與世界能夠完美接軌。同時,裝備制造業企業應以創新文化作為支撐,促使企業形成良好的創新文化的氛圍和環境,鼓勵企業成員不斷學習。做好社會宣傳和引導創新文化,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為社會文化建設打下基礎,為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做好鋪墊。
此外,產品、技術工藝、政策制度、組織結構、戰略文化低于全國同類活動的水平的裝備制造產業,需要認識到自己的發展優勢,通過發展優勢的確定,根據圖1中的發展周期進一步確定發展計劃。總之,環境是戰略部署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它需要成為產品競爭的考慮條件,因此,該項活動處于競爭優勢生命周期的第一階段,應通過模仿創新,作為裝備制造業的保障活動。
3.4 合理利用資源
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資源,實現裝備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積極推行裝備制造業污染防治戰略,推行清潔生產,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環境壓力,形成以“預防為主”的環境保護意識。通過建立相關法律法規,并完善法律法規,促使裝備制造業企業減少廢物、廢水及廢氣的排放,提升裝備制造業企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裝備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鋪平了道路,進而實現裝備制造業競爭優勢的提升。
4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在創新驅動發展裝備制造業的背景下,分析了創新驅動下裝備制造業提升的意義、建立裝備制造業提升體系,提出了裝備制造業的提升策略與保障措施,為創新驅動背景下裝備制造業的提升做出了系統的分析。
近年來,對于創新驅動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研究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面對復雜多變的動態環境,裝備制造業如何快速的找到自身的競爭優勢及如何將創新運用在產業或企業層面成為了關鍵問題。本文的理論研究能夠為裝備制造業提供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成果,為產業競爭優勢的提升提供策略。
參考文獻:
[1]許佩文.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研究[D].吉林大學,2016.
[2]張珂鳴.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研究[D]. 山東大學,2014.
[3]吳雷.裝備制造業突破性創新機制的系統演化過程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4(04).
[4]陶良虎.當前提升我國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四大路徑與對策[J]. 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2(04).
[5]唐曉華,李紹東.中國裝備制造業與經濟增長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12).
[6]衛穎.生產業與制造業產業關聯的動態異質性[J].江漢論壇,2016(08).
[7]包宏,潘瑾.我國文化產業與制造業融合路徑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4(33).
【關鍵詞】階梯式;科研素質;創新能力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我國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所謂創新型人才是指具有獨立的創新能力,能夠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開創事業新局面的人才[1]。對大學生而言,創新能力需要知識的積累,但知識并不能替代學生的創新能力[2]。實踐性教學是高等學校本科人才培養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探索構建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吉林大學環境工程專業構建了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階梯式的科研實踐訓練體系,并制定了相關實施辦法和質量保障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1.主要科研素質訓練實踐環節構建
構建基本原則:課內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以科研引領和支撐,構建階梯式的多級科研素質訓練和創新能力培養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主要環節包括課內環節和課外環節,課內環節主要包括課內實驗、認識實習、教學實習、生產實習(實訓)、畢業論文(設計)等;課外環節主要包括專業調研、大學生開放性實驗、大學生創新實驗訓練項目、專業競賽、參與老師科研項目等。
2.主要科研素質訓練實踐環節的內容
2.1主要課內實驗
根據環境工程專業的特點和要求,強化主干課程課內實踐的內容和訓練項目數,增強基礎專業實踐能力,主要包括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原理、物理性污染控制、環境水文地質學基礎、環境水文地球化學、水處理實驗技術、固廢廢物處理與處置、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污染場地控制與修復、環境生物技術等實驗。
2.2主要實習環節
主要實習環節包括認識實習、教學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1)一年級認識實習及實習基地認識實習的主要目的與任務在于:通過參觀給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廠、衛生垃圾填埋場、污染場地、環境監測站和典型地形地貌等,了解和熟悉給水、污水處理工藝和大氣污染控制工藝、構筑物的組成及其工作原理以及水土污染狀況,為后續專業主干課程的學習提供必要的知識儲備;了解城市環境污染調查、監測、評價的基本工作方法;明確當前環境污染控制和綜合治理基本策略和原則;培養學生主動獲取和分析判斷環境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在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方面的應用能力、實踐能力。(2)二年級教學實習及實習基地教學實習的目的與任務在于:掌握城市水、土、氣、固體廢物、污染場地等環境污染的調查、監測、評價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技術要領;掌握污染場地的基本調查方法,污染現狀的評價,污染風險的預測方法;培養學生主動獲取和分析判斷環境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對城市環境污染現狀、污染場地的調查、評價等方面的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3)三年級生產實習及實習基地生產實習的主要目的和任務在于:鞏固和加深已學過的基礎和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提高綜合運用這些知識獨立進行分析和解決實際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掌握給水、排水、衛生垃圾填埋場、大氣污染控制、污染場地控制與修復等處理工藝及構筑物設計方法,并繪制構筑物設計圖紙;了解國家相關的方針和政策,正確使用專業的有關技術規范和規定。培養設計計算、編寫設計文件或設計論文、使用規范手冊和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學會廣泛地搜集國內外有關資料,了解國內外的水平和狀況;培養深入細致調查研究,理論聯系實際,從經濟、技術的觀點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4)畢業論文(設計)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是學生大學四年所學知識的歸納、運用和提高的關鍵環節之一,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環境工程專業通過過程檔案對畢業論文(設計)實行全過程管理,主要環節包括動員與師生對接、選題與方案論證、實施、評審、答辯、成績評定及歸檔總結等階段。本專業對教師立題方面嚴格審查,對畢業論文(設計)質量評價實行指導教師、論文評閱教師雙重把關,確定答辯資格。成立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答辯委員會集中開展評審、評優等工作,組織學生進行論文答辯。
2.3課外實踐環節
環境工程專業2013版的培養方案中明確要求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除修滿教學計劃要求的學分外,必須取得8學分課外實踐學分。課外實踐學分可通過專業調研報告、大學生開放性實驗、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CS-TD大賽及其他相關學科競賽等獲得。3.科研訓練保障措施對于課外實踐訓練,主要質量保障措施包括:(1)科研素質訓練項目學分計入培養計劃課外科研素質訓練項目經考核合格后,相應的學分列入培養計劃,規定達到畢業基本要求學分,最低需要獲得8學分,上不設限。(2)所有的教學、科研實驗室向學生全面開放在正常工作日,教學、科研實驗室全天候向本科生開放,學生在實驗員老師的指導下實驗,或者與相關研究生組成課題組共同在進行科研項目訓練,同時也鍛煉他們自己管理實驗室的能力。(3)發揮指導教師與學生社團組織的作用教師應全面掌握學生取得學分情況和成績,協助學生小組項目選題,指導督促項目申報和結題等相關工作。通過學生社團組織相關學科競賽、專業實驗技能大賽、各類專業調研大賽。學生社團成員通過科技學術實踐項目訓練和自我管理,有利于他們成長。
參考文獻:
[1]陽浙江.創新型人才激勵機制初探.人才資源開發.2008.03.6-8.
[論文關鍵詞]商標戰略 問題 原則 保障措施的修正
一、對現行商標戰略保障措施的評析
所謂商標戰略就是通過提高商標創造、管理、培育、運用和保護能力,培育更多的國內外知名品牌,提升商標的附加值和商品競爭力,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至目前為止,我國商標擁有量居世界第一,是名符其實的商標大國,但卻不是品牌大國。“根據聯合國發展計劃署統計,全球品牌中名牌的比例不足3%,但市場占有率高達40%,銷售額超過50%,計算機軟件等個別行業甚至達到90%”。可見,品牌對于企業擴大規模,占領市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現有的國際上有競爭力的品牌為數不多,這顯然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相稱,所以實施商標戰略對于我國來說非常必要。國家工商局根據目前我國商標的發展狀況,制定了商標戰略的規劃。但是商標戰略的貫徹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保障措施,否則就是一紙空文。目前現有的保障措施對商標戰略的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還是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商標人缺乏有效管理機制,商標中介服務組織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003年國務院取消了“商標人資格核準”和“商標組織設立”兩項行政審批。隨后,我國商標機構和商標人的數量呈現爆發式增長。截至2009年9月1日,全國已有5756家商標機構在國家商標局備案。雖然商標機構和人的增長為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但是其出現的問題卻更加令人擔憂。我國的中華商標協會是國家工商管理總局下的事業單位,是商標機構和商標主管部門溝通的橋梁。2008年中華商標協會下設商標管理分會,專門負責商標的注冊管理和監督。但是行業協會卻并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主要是因為行業協會權威性不足,其行業規定對商標人和商標機構沒有約束力。現今商標行業魚龍混雜,環境惡劣,具體表現為:商標人業務素質低下;缺乏誠信,欺詐;商標機構社會評價低;同行業惡意競爭等。從表面看是這些問題是由商標人素質低下造成的,實際上是商標人的誠信和管理缺乏制度保障。
第二,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機制與現實需要相錯位,不能滿足商標戰略的需求。
知識產權工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包括與技術創新和品牌創建有關的知識產權的創造、管理、運用、保護等。這就要求知識產權人才必須具備多學科的背景知識和較強的實務操作能力,也就是說知識產權人才應該是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然而,我國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與現實相錯位,不能滿足現實需要。主要有兩個問題:一是人才知識結構單一;知識產權學科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復合性的學科,涉及法學、管理學、經濟學以及理工科等多種學科。然而,現在多數高校都將知識產權學科歸屬于法學。在這種背景下培養出來的人才,法學功底雖深,但缺乏經濟管理和理工科類的知識。在現實工作中,很難滿足商標創造、管理、運用的需求。二是應用能力欠缺;知識產權法學是實踐性極強的學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是這門學科的真諦。但是,高校大多注重對于知識產權理論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對于專利申請、審查,商標注冊、保護等實務知識的教育。所以目前絕大多數人才實務操作能力欠缺,面臨工作任務時往往力不從心。
第三,政府的過度獎勵措施引發商標保護中的異化現象,妨礙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
商標戰略出臺后,各地方政府采取各種措施鼓勵當地企業申請注冊商標,落實商標戰略。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在短時間內創造馳名商標和著名商標,采取了重金獎勵馳、著名商標的政策。例如,江蘇省對于獲得馳名商標的企業設立了馳名商標專項基金,對于獲得馳名商標的工業企業和服務業企業分別獎勵50萬元和30萬元。隨后,蘇州、無錫、連云港等地都出臺了對于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和知名商標的獎勵政策,希望通過獎勵來激勵企業爭創馳、著名商標。但是馳、著名商標是市場賦予企業的榮譽,是消費者對于企業經營和商品的認可。市場才是企業能否獲得馳、著名商標裁判者。政府過度的獎勵是對商標認定制度的干預。在這種物質的誘惑下,有些企業不惜制造“侵權者”,假借“侵權者”在不相同、不類似的商標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侵犯其“合法權益”為由,請求司法機關認定其“馳名商標”。這種行為嚴重干擾了馳名商標認定制度,擾亂了國家司法機關的工作。不可否認,在商標戰略實施初期,適度的獎勵的措施對調動企業創牌的積極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決不能將其作為實施商標戰略的至勝法寶,否則將違背法律對商標權保護的初衷,商標戰略的目標也無法實現。
第四,政府各部門協調機制失衡,導致決策依據缺乏準確性和科學性。
商標戰略實施需要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工商部門牽頭,部門協作的作用,形成聯動機制。可在實踐中各部門協作卻無法落實。筆者通過商標戰略課題調研活動發現,不少地方工商部門在推進商標戰略實施過程中所需要的企業經營情況和經濟發展數據很難獲取。目前,工商部門只是對企業注冊商標的數量進行統計,而反應企業經營情況的數據如產值、利稅則由當地統計局、稅務局以及經信委等部門負責統計。實踐中,由于缺乏部門間合作與協調機制和數據交換機制,導致一些基礎數據難以獲取或獲取的數據不準確。數據是反應經濟發展狀況的晴雨表,也是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據。若以不準確的數據為參照,那么制定的政策就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真正需要。這一問題看似不大,卻反映了各個部門在落實商標戰略時缺乏協作性,難以形成合力。
二、落實商標戰略保障措施應遵循的原則
(一)政府引導原則
首先,政府是商標戰略的制定者和推動者。2009年國家工商總局《關于貫徹落實< 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 大力推進商標戰略實施的意見》明確商標戰略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戰略任務和組織實施計劃。隨后各地方政府根據地方具體情況和發展現狀,制定政策措施,推進商標戰略。在此進程中,政府始終承擔著戰略制定者和推進者的角色。其次,政府是商標戰略的宣傳者。政府為實施商標戰略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采取措施提高企業的商標意識,調動企業申請注冊、運用商標的積極性。因為商標戰略的有效實施離不開企業和社會公眾的理解和支持。再次,政府是實施商標戰略,尊重和保護商標權的模范代表。政府的帶頭模范作用對企業和公眾有著良好影響和示范作用。反之,若政府不尊重商標權等知識產權,社會公眾就會對政府的政策產生懷疑,降低對政府的信任度。最后,政府還是實施商標戰略的監管人和執法人。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中,政府都是知識產權市場的監管人。政府通過打擊假冒等商標侵權行為,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利,維護公平競爭的良好秩序,為商標戰略的實施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總之,政府在商標戰略中擔當著引導者的角色,是商標戰略制定和實施的權威機構。制定戰略綱要為商標戰略的實施指明方向,采取政策組織實施,對實施進度進行監督,政府的職能貫穿商標戰略的全過程。所以政府引導原則是實施商標戰略的基本原則。
(二)企業主體原則
雖然政府是商標戰略的制定者和推進者,但是商標戰略的主體并不僅限于政府,主要是市場中的企業。《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在戰略重點第二條中指出要“引導和支持市場主體創造和運用知識產權, 推動企業成為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的主體”。商標是商品區別的標記,商品是商標的載體,商標必須附著于具體的商品上才能體現其意義和價值。商標是企業的無形資產,關系到企業的商業信譽,直接決定著企業的興衰成敗。沒有商標的企業無法也很難在市場經濟中生存發展,更談不上競爭力。現今很多企業已認識到商標對企業發展的作用,但是對于商標的運用、保護、管理仍不到位,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因此,制訂和實施企業商標戰略是企業加速發展,謀取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同時,企業商標戰略也是國家和地方商標戰略實施的基礎性和關鍵性環節,通過企業商標戰略的具體實施才能真正貫徹和落實國家商標戰略和地方商標戰略。
(三)商標法治原則
法律是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依據,所以商標戰略的實施必須依法推進,不論是國家的決策還是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都必須在法律的框架內,《商標法》的第三次修改為商標戰略提供了高水準的法律依據。但是推進商標政策僅有《商標法》是不夠的,還要完善與《商標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規,解決商標注冊申請、保護以及行政執法中的實際問題。
實施商標戰略需要良好的法制環境。近幾年,商標爭奪戰此起彼伏,無論是王老吉與加多寶的商標爭奪戰,還是蘋果與唯冠關于ipad商標之爭,都反映了我國在商標使用和保護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妥善的處理商標糾紛,可以為商標戰略的實施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目前我國對商標權糾紛的處理主要有行政處理和司法訴訟兩種方式。行政執法機關與司法機關相互配合,形成協調統一的商標權保護機制,推動商標戰略的實施。
三、修正商標戰略保障措施的思考
商標戰略的實施需要相應的保障措施,就如軍隊作戰需要良好的后勤保障。商標、人才培養、政府部門的激勵措施以及各部門的相互協調都是成功實施商標戰略的保障。否則,商標戰略就如同獨木難以支撐起發展品牌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廈。
(一)加強對商標的管制,規范商標機構
商標戰略包括商標的注冊、運用、保護和管理四個方面,而健全商標中介服務體系是市場經濟環境下商標保護和管理的發展方向。商標申請程序復雜,不少企業對商標注冊申請的程序和規則不夠了解。自主申請不僅耗時耗力,還可能存在申請不通過的風險。而商標機構擁有專業知識,能夠熟練運用商標注冊申請、保護的規則,可以提高申請通過率,節約資源。⑧同時,商標機構可以運用商標保護規則,幫助企業制定商標保護策略,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此外,商標機構還是國家法律、政策的積極推行者。國家通過這種中介服務組織可以把法律政策迅速的執行下去。因此,充分發揮商標等中介服務組織的作用是實施商標戰略的關鍵問題。
充分發揮商標人和機構的作用,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商標行業協會的監督管理作用,建立行業淘汰機制。中華商標協會及其商標分會可建立行業“黑名單”,將欺詐、出賣委托人商業秘密等不誠信行為列入禁止名單,凡是從事以上行為的人及其所在的機構將進入“黑名單”。行業協會可以將名單報送商標局和商標機構注冊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并將名單向社會公開。對于進入黑名單的商標人采取取消商標資格并對其所在的商標機構給予一定的經濟處罰。另一方面要嚴格商標資格制度。目前我國的商標行業準入門檻太低,這是導致商標行業混亂的主要原因。重建商標資格考試制度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通過對于商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考核能有效地提高商標人的素質,而且商標人通過考試取得職業資格,取得社會公眾的認同,從而產生職業歸屬感,更加珍惜自己的職業。
(二)重視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做好人才培養規劃
商標戰略中人的因素最為關鍵,可以說是決定性的因素。市場的競爭歸根結底就是人才的競爭。社會對于人才的渴求與目前國內人才供給的巨大差距勢必會影響商標戰略的推進。筆者認為對于商標人才培養要充分發揮國家、高等院校和企業的聯動作用。
首先,國家要重視對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做好知識產權的規劃統籌。加大對于培養知識產權人才的投入,營造人才激勵政策環境。其次,高等院校是培養知識產權人才的基地,也是目前我國知識產權人才的主要來源。高校應有針對性的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在培養知識產權人才時注重多學科的嫁接,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對于本科學生可在其課程中安排一些關于知識產權的基礎課程,使其了解我國的商標制度并具備處理基本商標問題的能力。對于知識產權碩士培養,可有意識的招收具有經濟管理、理工、醫學等知識背景的學生進行知識產權方面的深入教育。再次,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應面向社會、面向企業。高校應在教學中增加專利申請書撰寫、商標注冊申請、商標審查等實踐知識的教授,重視學生實務操作能力的培養。高校可與商標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版權機構、法院以及各類企業合作。積極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和實習,這樣才能發揮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效益的最大化,實現人才與社會的無縫對接。最后,企業培養是重要補充。我國大多數企業還沒認識到企業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企業要改變觀念,根據企業自身的需求有計劃地增加知識產權投入。通過培訓的方式,有步驟、有計劃、持續地對員工進行培訓,為培養企業的復合型知識產權人才奠定基礎。
(三)改進政府激勵措施
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市場主體,政府的激勵措施是企業實施商標戰略的動力。有效的激勵政策應具有長久的生命力,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政府制定激勵政策要根據地方的發展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綜合運用稅收、政府采購、信貸等多種手段,建立激勵企業實施商標戰略的長效激勵機制。這樣才能為商標戰略的推進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筆者建議采取以下四個方面的措施:第一,稅收方面。稅收是國家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稅收政策對企業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地方政府可以根據地方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對于獲得馳、著名商標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鼓勵企業積極創建馳、著名商標。第二,技術創新方面。政府在技術引進、技術改造還有科研立項等方面可以適度的傾向于馳、著名商標企業。同時,鼓勵企業科研創新,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第三,政府采購方面,根據同等優先原則,優先采購馳名、著名商標企業的商品、服務和勞務。第四,金融信貸方面。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商標價值的開發利用,積極開展商標權質押貸款業務。支持企業以商標為紐帶,通過投資入股、質押融資等方式,實現商標價值的轉化。
1.農業科技項目為媒介的技術研發合作模式
科技服務農業最普遍的形式表現在以科技項目為載體,由獨立企業或產業集群與高校共同承擔,聯合開發,攻堅克難,解決問題。政府有關部門專門制定政策提倡、鼓勵創新型企業或產業集群積極參與科技項目研發,這也為產業集群與高校的合作提供良好環境。通過共同承擔國家、省市各級農業科技項目,來探索一條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新道路。
2.共建農業科技平臺為依托的資源共享模式
農業產業集群在自主創新及與高校合作研發過程中,改變了只抓生產與市場的落后理念,激發了開展自主創新的潛能。強調以企業為主體構建技術研發平臺,把高校專家學者組織到一個平臺內,圍繞行業生產中的實際難題以及未來發展的需要,發揮團隊優勢,開展聯合攻關,不僅可以提高科技研發的效益,而且可以組團開展企業和行業面臨的重大難題研究,研發的成果也可以在更廣闊的范圍內推廣應用。
3.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基礎的合作經營模式
就產業集群而言,特別注重有形成果的轉讓與轉化。高校的科技成果難以滿足企業界的實際需求,科技成果實際轉化率低,難以產生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農業產業集群則通過與高校深入溝通,首先提出某些技術難題,或有前景的技術方向,以科技成果順利轉化作為合作前提與基礎,一旦研發成功將科技成果直接進行產業化。
4.“專業特色+實踐基地”的人才合作培養模式
實踐基地對高校人才培養與產業集群對接有重要作用。農科專業特色決定了,高校與農業產業集群進行產學研對接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產業集群提供的實習實踐基地,與之合作培養農科專業人才。并設置與農業產業集群無縫對接的學科專業,訂單式培養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的“雙能型”人才,源源不斷的向集群輸送。
二、農業產業集群與高校產學研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1.產業集群與高校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
產學研合作應是由企業、高校或科研院所、政府三方共同組成的一個完整合作體系。目前來說,高校、產業集群、政府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網絡體系,大學與政府、政府與集群、集群與大學的信息交流、共享渠道尚不通暢,缺乏互惠互利的普遍信任與共識,在合作共建科研創新平臺上缺乏團結協作精神,從而導致產學研合作脫節,資源無法共享,產業集群生產實際中凸顯出亟待解決的問題,與高校實驗室的研發成果無法對接,導致絕大多數科技成果與地方經濟、產業發展方向毫無關聯。政府在鼓勵產業集群與高校開展深度合作,貼合地方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配套保障措施、管理協調機制仍有待完善。
2.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缺乏“二次創新”
根據農業產業集群實際需求簽約研發的科技成果往往只注重實驗室的小試成功,中試與產業化推廣則需要放在產業集群中的一個或多個企業中來完成,科技成果在實際轉化過程中就涉及到“二次創新”,由于企業研發人員、操作人員無法根據生產實際對科技成果進行適應性調整與創造,而導致成果轉化失敗。企業習慣性的把失敗的原因歸咎于高校科技成果的不成熟,認為高校的研發沒有貼合實際,缺乏對市場的了解。事實上,科技成果轉化的再創造的過程是極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關鍵在于企業的“二次創新”,而這種創新由于缺乏具備相應理論知識、實踐經驗的人力資源導致原本具有價值的科技成果不能被市場接受。因此,單靠高校實驗室研發成果來實現集群產業創新,幾乎是不可能的。企業尤其要關注自身研發人員的培養,才能完成合作過程中的“二次創新”任務,實現科技成果成功轉化。
3.利益分配過程矛盾叢生
在現行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學研合作關系大多依靠利益來維系,合作方都非常關注利益的分配和兌現。農業產業集群與高校的產學研合作也不例外,經濟利益不置可否的成為合作的推動力。如果利益分配方式與實際操作相背離,利益分配關系無法協調好,則會造成合作關系難以長期保持。影響利益分配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缺乏合理的科技成果轉讓價值評價體系,高校作為技術供方,投入人力、物力獲得較好的科技成果,在轉讓過程中沒有一個合理的價值評價標準或體系,造成需求方認為科技成果價值與高校轉讓報價偏離,最終無法達成共識,造成資源浪費;二是合作收益分配的比例與方式隨著合作利益的不斷增加而產生履行困難,前期投入與收益較小時,雙方通常按照協議進行利益分配,一旦利益越來越大,利益分配便難以按照協議執行的現象屢見不鮮;三是知識產權歸屬權的界定及所后續利益分配問題,常常導致合作矛盾。
4.誠信合作意識觀念相對淡薄
合作創新意識不強,已經成為制約產學研合作的重要因素。農業產業集群在與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過程中,也存在類似問題,無法形成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創新機制。具體表現在產業集群對于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重要性的認識不足;產學研合作模式上選擇不到位;只重視科技成果轉化所創造的眼前利益,不注重后續科技創新發展以及合作雙方是否誠實守信等方面。
5.缺少“第三方”科技中介機構全程服務
產學研合作作為一種市場交易行為,本身具有風險性,需要規范的“第三方”中介組織提供信息溝通、風險擔保、資金投資、成果推廣等方面的服務。目前,農業產業集群與高校的產學研合作缺少完善的中介機構介入服務,也成為了產學研合作推動力不強、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率低的原因。
三、農業產業集群與高校產學研合作的有效對策
一直以來,圍繞著國家對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進行產學研合作的總體部署,政府逐步強化其斡旋的角色、職能及配套保障措施等,進而推動產學研合作的長足發展。但是,產業集群作為一種新型的、群體性的合作發展組織形式與高校的產學研合作較某一企業與高校的產學研合作還存在一定差異,對政府、第三方中介機構的要求更高,并且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有所側重,所以,針對產業集群與高校產學研合作進一步發展,尤其是農業產業集群與高校產學研合作的發展前景提出積極有效的應對策略尤為重要。
1.完善政策法規保障體系,加強政府引導與橋梁作用
良好的政策環境是產學研合作深入、廣泛、有效開展的前提條件。“政府既是市場經濟守護者,也是科學技術創新的保護者。這主要體現在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制定。”由此可見,政府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制定政策法規,完善配套措施,創新引導模式,規范合作行為,鼓勵與激勵產業集群和高校在科技創新日新月異飛速發展條件下更緊密的合作。①強化制度建設,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國家現行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專利法》、《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等一直作為企業與高校產學研合作中出現知識產權糾紛的法律保障,但在應對合作中的特殊形式或情況時還存在漏洞,仍需制定專門的規章條例或法律法規,以保證利益分配合理合法,合作行為得以約束,應盡職責順利履行。②建立健全激勵與配套保障措施。加速產學研合作健康發展,勢必要建立健全鼓勵與激勵機制,完善配套保障措施,政府可以從信息渠道不暢通、資金投入不足兩個方面切入,一方面,加強網絡信息建設管理,實現產學研合作雙方需求、供給信息無縫對接,有的放矢,快速達成合作意向;另一方面,實施財政信貸支持,以項目為依托多方籌措資金或設定產學研專項基金,專款專用,杜絕因資金不到位延誤或停滯項目進行現象。
2.強化“第三方”科技服務中介機構效用,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
科技服務中介機構作為非政府機構在產業集群與高校的產學研合作過程中理應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發揮強有力的推動作用,但實際操作過程中普遍存在作用不強或作用缺失現象,僅在合作項目初始階段象征性介入,后續服務能力水平與項目進程無法匹配。因此應加大“第三方”科技服務中介的組織建設,進一步完善發揮技術信息咨詢,技術評估、技術經紀及推廣等職能,搜集、匯總產業集群內部技術需求,建立高校科技資源專家庫,主動聯系促成合作。使之真正成為產業集群與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的催化劑,多方協同,避免技術先進、市場前景廣闊的技術成果從實驗室誕生,在實驗室滅亡。
科學研究的核心離不開“創新”,這也是是高校科研工作得到可持續發展的動力[1]。由于現代科學研究在發展中不斷融合交叉及滲透,因此多學科交叉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的組成是必然的選擇。通過利用校內外相關學科的領軍人士組成科研團隊,搜集各類新型科技資源與民間偏方,以創新為要求,可以達到創造出更多有原創性的科研成果。這不僅了推動高校重點學科建設的目的也使得民族特色藥物的開發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因此在重視科研創新團隊建設工作的同時使得這個平臺開放共享,通過制定合理的措施,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利用科研創新平臺,從而不僅實現維醫藥開放型科研實驗室創造出更多新鮮科研成果的目標,也使維醫走出區域限制,被全世界所認識。
2維醫藥開放型科研實驗室的內涵建設
2.1鮮明的學科研究特點
新疆解放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傳統醫藥文化,制定政策措施,重視、保護、搶救、傳承、扶持、提高、發展民族醫藥,使新疆的民族醫藥事業有了當前的大好局面,已形成醫療、科研、教育、新藥開發基本配套和中醫藥、維吾爾醫藥、蒙醫藥、哈薩克醫藥互相促進發展的格局。維醫藥的開發研究離不開各學科的交叉融合。注重科研服務,解決實際問題,首先要明確我們所做學科研究的方向與主要特色。只有鮮明的特色下才能在研發當中獲得優勢,謀取長久穩定的發展。維醫藥科研實驗室的開放性建設也是為了避免重復建設沒有特色的實驗室條件,加強基礎研究的同時使研究成果推廣到開發或者臨床應用當中。
2.2管理方式的探討
我們所討論的實驗室開放并不等于把實驗室打開,讓使用者隨便出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那么簡單。因此,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條例,對開放內容、時間和相應保障措施作出明確的規定等能夠促進更好地利用共享的資源。實驗室開放要有序、逐步進行,必須有滿足它開放所需要的必要基本條件,包括管理機制、軟硬件條件、維持經費及相配套的保障措施等[2]。開放實驗室應實施預約制,可根據實驗室自身條件與設備是否與預約者的實驗方案相匹配來進行預約登記。再以提交開題報告的形式使實驗室科研人員清楚的了解所要進行的實驗內容和設計,以此來判斷是否適合在本實驗室進行開展。在科研人員的允許與指導下進行實驗,并隨時可向技術人員咨詢技術服務與指導,尋求實驗的順利進行并最終完結。
2.3結合實驗室科研人員的研究特色,指導不同的開放實驗內容
科研實驗室實行開放制度后,根據本實驗室儀器設備及科研人員的專長,必須先對實驗預約者進行實驗儀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的培訓,使實驗者深入了解后,方可開始實驗。一些貴重儀器有危險性的實驗藥品使用等,必須在有科研人員在場的情況下進行。在實驗室接受的開放型實驗項目一般來源于校內教師的科研課題,學生根據畢業設計的實驗課題等都是需要科研人員的參與與指導。因此,倡導把所進行實驗的特點與科研人員知識層面與研究特色相結合起來,非常有利于實驗的的順利開展與進行。
2.4探索開放實驗室經費新來源與考核辦法
科研實驗室的開放就意味著將會有更多人力、物力的投入,不僅使科研人員的工作量加倍,實驗室所需的試劑和實驗耗材數量的增加,儀器設備的損壞和老化也增多。因此,可根據所進行實驗的難易程度和實驗時間、儀器使用時間、樣品量等確定收費預算,向有一定科研經費支持的教師,收取少量的使用費用,以此作為實驗室開展更多科研項目的基金。也可通過不同渠道籌措資金,比如申請學校設立開放實驗室專項資金,根據各實驗室開出實驗情況,予以經費支持;開展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等通過立項方式給予開放實驗室經費資助。與此同時,也可開展對校外的技術服務工作,為維醫藥科研開放實驗室做一個全面的宣傳,使實驗室的各項科研業務能力有所提高。而對實驗室各項工作與科研人員的考核就應該體現在是否能在工作當初明確本學科研究的特點,是否能熟練掌握維吾爾醫藥知識與現代科學研究技術的緊密結合。
2.5制定合理的實驗室人才培養制度,鼓勵更多教師進入實驗室指導
維醫藥科研實驗室的特點強調的是多學科交叉融合,應該把傳統的維吾爾醫藥學知識與藥物分析學,藥理學,藥劑學等公共研究課程相結合,利用國內外的先進科學研究手段與技術進行研發。因此,在實驗室工作的研究人員就被要求具備較為寬廣的知識藍圖。實驗隊伍的建設不光只是實驗室技術人員,而應該吸納學校在讀碩士、博士和各學科教師都參與進來,根據每個人對知識技能的熟練程度建設和完善一個合理的人才梯度[3]。實驗室科研隊伍的合理性對于研發工作的進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規劃和建設好這個系統工程,就得利用各科研人員的自身特點,以互相學習進步為前提,盡量使科研人員多參加國內外的學術研討交流會議,以此來提高整個團隊的綜合素質。
2.6利用網絡創造宣傳
根據實驗室的自身特色,在網絡資源中建設關于開放實驗室的技術平臺,內容可包括平臺簡介,顯微成像平臺,動物行為平臺,生化平臺,收費標準,平臺預約系統等。進行實驗者也可通過網絡提交實驗數據和實驗報告,咨詢實驗室科研人員或其他教師的指導與檢查。在這樣的網絡共享資源平臺的支持下,可最大限度的為科研開放實驗室做宣傳,在增加實驗室知名度的同時也可提高技術水平,創造出更多與其他優秀團隊合作研究的契機。
3結語
關鍵詞:建筑;節能技術;保障措施
Abstract: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the construction of well-off society, star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al of strategy of the third pac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enth five year plan, accelerate advance socialistic modernization new phase of development. Keep the energ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we face is a major strategic problem.
Key words: building;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security measures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規劃成為國家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建設的首要任務。但是,在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不容忽視。本文將從城市規劃現狀入手,分析當前我國城市規劃中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城市化進程;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問題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city changes a process to be accelerated ceaselessly. City planning is the primary task to become a national advocat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However, in the city in the process of problem not allow to ignore.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oceed with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city planning, analysis of current problems in city plann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measures.
Key words: city to change process; city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
中圖分類號:TU201.5
節約建筑用能是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實施科教興國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執行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實施建筑節能,必須要對建筑節能及其技術有深入的了解,正確理解建筑節能技術政策,建立科學、有效、適用的建筑節能保障措施,才能夠保證建筑節能技術能夠廣泛推行。
一、建筑節能的概念
建筑節能的研究與開發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今已經歷了二個階段。簡言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提出的建筑節能,其本質內涵僅僅著重于通過能源節約以降低資金投入,是最淺層次的建筑節能概念。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提出建筑節能己經將其升華至節約資源的高度,是基于資源有限論的理論框架而得來的。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重提建筑節能,則把建筑耗能與自然生態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是最具積極意義的節能概念。此概念的要義在于,人類社會要發展,而且必須發展,能源則是其發展的動力之源,也就是說人類社會必須以耗能作為其發展支撐平臺。這種最具科學意義的建筑節能概念并非不要消耗能源,而是需要大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即為居住者所提供衛生舒適的居住條件與所消耗的能源量之比),大幅度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這實際上也就是“生態建筑”、“綠色建筑”的重要內涵。
就建筑節能的整體框架思想而言,建筑節能應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尤其是在其運行使用期間),盡量減少寶貴的稀缺的常規能源的消耗量。
建筑物在運行期間對常規能源的消耗主要來自采暖與空調能耗、炊事和飲食能耗、熱水供應能耗、家電能耗以及照明能耗等方面(各部分能耗大體比例見下表);所耗能量資源主要是化石類燃料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液化氣等)、電能和熱能(如熱水、熱氣)。在國際上,它是與工業、農業、交通運輸能耗并列,屬于民生能耗,一般占全國總能耗的30~40%左右。由于建筑用能關系國計民生,量大面廣,節約建筑用能,是個牽涉到國家全局,影響深遠的大事情。
建筑能耗各部分所占的比例
建筑能耗的構成 采暖空調 熱水供應 電氣 炊事 備注
各部分所占的比例(%) 65 15 16 4
二、建筑節能技術與建筑節能技術政策
建筑節能技術是一門以建筑節能科學為基礎,同時需以不影響人們感覺舒適度為前提的包含了建筑、施工、采暖、通風、空調、照明、電器、建材、熱工、能源、環境、檢測、計算機應用等多個領域的綜合性技術。技術政策,是國家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任務規定的有著技術發展的行動準則.建筑節能技術政策屬于技術政策范疇。建筑節能技術政策是以促進建筑節能技術發展,利用建筑節能技術減少建筑
耗能、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為促進經濟增長、社會發展、人居環境和健康等服務而采取的集中性和協調性的措施。建筑節能技術政策主要研究政府促進建筑節能技術發展的政策以及利用建筑節能技術服務建筑節能的政策兩個方面,重點是促進建筑節能技術新產品、工藝和服務的政策。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推選建筑節能,其總體思路是由北而南,由輸入型節能為主向輸入型與輸出型節能并重轉變。從內容上看,我國建筑節能技術政策的歷史演變可分兩大部分:節能技術行業標準的演變和其他技術政策的演變。
三、建筑節能保障措施
1、政策保障
(1)施行節能性能化政策
在與現行相關建筑規范的有效銜接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節能性能化政策,積極推進節能建筑性能化設計和評測。建立健全科學、量化、可評價的節能性能化指標體系,減少法規對設計創新的限制,通過一定的綠色建筑評估標準或綠色建筑性能化規范(如美國的LEED標準,我國的《建筑性能評定標準》等)對建筑進行廣泛的性能評定。還應建立健全建筑節能統計報告制度,掌握分析建筑節能進展情況。
(2)制定節能激勵政策
根據《節約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研究制定節能經濟激勵政策,從財政投入、稅收、金融等方面支持建筑節能,在政府的宏觀指導下推進建筑節能工作。對于達到建筑節能標準的建筑物,應享受減免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等稅收優惠和經濟上給予貸款、貼息等傾斜政策。對于節能產品應給予稅收優惠和貸款支持。建筑節能科研開發推廣項目,應列入地方科研計劃,增加財政撥款和信貸,增加資金投人強度,并形成多方位、多層次的科技資金投入體系。同時實行精神獎勵與經濟激勵并行的節能激勵政策,實現建筑節能的新飛躍。
(3)制定高能耗建筑、材料及設備應用制約政策
制定高能耗建筑、材料及設備應用制約政策,各類高能耗建筑、材料及設備的能耗規定指標,對這些高能耗建筑和企業的耗能量進行嚴格限制,建立能進能出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原有高能耗建筑、企業必須進行設備、工藝、技術的更新改造;一些產能過剩,設備、工藝、技術落后,能耗和單位產出能耗過高的企業要被淘汰;大力支持高能效設備的研制和生產,淘汰低能效的設備;在建筑節能和設備應用等各方面推行有效的節能措施。
2、管理保障
(1)完善建筑節能管理條例
完善寧波地方的建筑節能管理條例。建立健全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的監管機制,加大監管力度,把建筑節能工作落到實處。在對設計環節嚴格監管的同時,要加大對施工和竣工驗收的監管力度。嚴格落實施工圖審查制度。對達不到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設計文件堅決不得通過施工圖審查。建立健全并嚴格執行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跟蹤監管和竣工驗收備案制度。
(2)健全建筑節能管理機構
建立健全建筑節能機構,充實機構人員,安排專項資金,加強機構建設,強化機構職能。統籌協調建設各部門工作分工,明確各相關主體的責任和義務。進一步健全領導工作機制。增強綜合協調能力,建立健全各部門互相聯動配合的工作機制,確保管理機構的正常運轉,增強宏觀調控力和微觀控制力。
(3)規范建筑市場監管體系
加強建筑節能監督管理能力建設,結合國務院《建筑節能管理條例》的頒布實施,將建筑節能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各級行政主管部門應充分發揮監管職能,建立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內相互銜接的節能監管體系。進一步制定和完善民用建筑節能標準在實施過程中的監督要點,在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查階段、初步設計審查階段、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階段、竣工驗收階段、備案階段,各有關單位嚴格按照有關文件要求,抓好市場準入關、節能設計圖審關、工程監理關、驗收備案關,在建設各階段嚴格執行建筑節能標準。各級管理部門要把工作重點放在監管上,領導專門負責,部門之間相互銜接,聯動監管,使建筑節能進入全過程封閉式管理,對不符合節能強制性標準要求的建設項目,堅決不予審批、驗收備案、銷售和使用。建立違規舉報制度。各級建筑節能管理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健全建筑節能工作違規舉報制度,向社會公布舉報電話,及時糾正和處理違規行為。
(4)建立建筑節能服務體系
為使建筑節能有序地開展及可持續發展,應發動社會力量,設立各環節的能源服務公司,開展建筑節能服務工作,可以從方案策劃、設計評估、施工管理、用后評價體系諸方面進行科技咨詢,使建筑節能更具科學性、嚴謹性,起點更高,以市場來引導寧波建筑節能的健康發展。
3、技術保障
(1)技術優化
加大優化技術體系的推廣應用力度、制訂和實施優化技術體系的生產標準和建筑設計、施工技術規程,為建筑節能工作的推進提供技術保障.大力推動節能型堵體材料、門窗、保溫及采光技術的優化;建筑低能耗圍護結構組合設計方法的優化;低能耗建筑的綜合設計、環境控制和節能設計的優化;新能源供熱制冷成套技術的優化,包括地熱能、太陽能、地下和地面水體蓄能等的能源的開發利用;節能建筑和節能設備優選和集成,以及相應節能設計軟件的優化;利用相變貯能推動建筑物節能降耗技術的優化以及超低能耗建筑和綠色建筑的研發、示范和應用。
(2)技術評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