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經濟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范文

        經濟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經濟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

        第1篇:經濟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范文

        【關鍵詞】中式英語 全球化 英語全球化

        引言

        隨著熟悉的中式英語“long time no see”轉正成為標準英語詞匯,越來越多中式英語涌現出來,諸如“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ibi”等。這些極具中式特色的英語,受到關注的同時,也一直飽受爭議。全球化的今天,中式英語到底會何去何從,值得深入探討。因而,筆者帶著對中式英語的相關思考,開展了相關文獻閱讀。研究中結合中式英語案例的呈現,對中式英語的成因及特點加以總結,進一步探討全球化與中式英語二者之g的關系,最終淺析中式英語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存在問題以及發展趨勢,希望引發更多思考。

        一、中式英語簡介

        1.中式英語定義。中式英語,即指帶有中文語音、語法、詞匯特色的英語,是一種洋涇浜語言。英語為“Chinglish”,是漢語(Chinese)及英語(English)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體字。中式英語,部分違反了常規語法規則,帶有很明顯的中式特色。

        2.中式英語成因。中式英語的存在,必定有其原因,主要有:

        (1)歷史淵源。自清末起,皇家掀起英語學習熱潮。隨后,英語學科的設立鼓勵中國人學習英語。直至今日,中國的英語學習者高達2.5億人,而過程中,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出現了具有中式特色的英語,并隨著使用者數量的增加,有部分中式英語轉正成為正式詞匯。

        (2)文化背景。由于不同國家有著不同文化背景,因而語言也大不相同。諸如,漢語有其特有的成語,唐詩宋詞等,而英語中也有帶有一定歷史文化背景的俚語。為更好地保留文化韻味,同時又難以找到對應的合適英文表達,中國文化有的諸如“jiaozi”“kongfu”等詞匯便保留了下來。

        (3)思維習慣。外語學習,不僅是對語言本身的學習,更是對思維習慣的培養。英漢兩種語言恰恰反映出中英思維的差異,諸如漢語是整體思維,而英語是個體思維。所以中國學習者,尤其初學者,一時難以進行中英思維轉換,便出現了符合中式思維習慣的英語。

        (4)語言體系。英漢兩種語言隸屬于不同語系,其中英語屬于印歐語系,而漢語屬于漢藏語系,因而兩者在語法、詞匯、句型結構等均有差異。此外, Lado在其錯誤分析理論中指出,當母語規則與外語規則有差異時,學習者把母語規則遷移到外語中去,母語便會干擾外語的學習。因此,中國學習者在學習英語中,仍會受到漢語的影響。

        3. 中式英語分類。基于上述緣由,中式英語逐漸形成體系,其可細化為以下四類:

        (1)語音中式化,即英語語音中加入中式特點。黃路(2009)的論文中就中式英語與英語發音差異做了如下圖表。

        該表清晰地反映了中式英語的語音特色。

        (2)詞匯中式化,即英語詞匯中加入中國元素。熱門中式詞匯“geliable”、“tuhao”、“niuablity”、“zhuangability”等,現已被收錄在美國在線俚語詞典中。

        (3)語法中式化,即不符合英語標準語法而具有中式語法習慣。典型的“mountain people mountain sea”就完全不符合英語語法,詞語按照中文習慣進行了一一對應,從而出現了這樣的表達。

        (4)語用交際中式化,即為實現交際目的,遵循了中式習慣。例如,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會問“吃了嗎?”,與之對應,“Have you eaten?”開始成為新的打招呼話語,等同于“How are you?”。

        二、全球化概況

        1.全球化定義。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現象進程,從20世紀80年代后日益凸顯。全球化是一種概念,指的是全球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聯系不斷增強,國與國之間交往頻繁,因而各方面開始相互制約相互影響。

        2.全球化表現。全球化具體表現即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的經濟緊密相連,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越發密切。政治全球化意味著國與國之間在政治上相互依存,外交軍事等均受到影響。文化全球化使得中西文化不斷交流碰撞,其中語言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一個具體表現,而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言的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和發展,甚至更多地成為非英語國家人們進行溝通的共用語言。過程中,許多帶有濃厚地域特色的變體誕生,而中式英語便是典型的變體之一。

        3.全球化成因。全球化在經濟、政治、文化的具體表現不同,其成因也不同。

        (1)經濟全球化成因。經濟全球化離不開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和貿易組織的成立,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往來日益頻繁,加之市場的需求以及分工的細化,都進一步加深了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

        (2)政治全球化成因。政治全球化基于經濟全球化。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難免會有矛盾沖突,這時便需要國家這一政治主體之間加強合作、協商、對話,促進國際間的交流發展。

        (3)文化全球化成因。文化全球化同樣基于經濟全球化,是全球化在文化領域的反映。各國經濟往來中必定伴隨著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其中涉及思想,文學藝術,影視作品,歷史典故等多方面內容。

        三、中式英語與全球化的相互作用

        1.中式英語對全球化的影響。至今,中式英語在新英語詞匯的占比約達5%-20%。作為新英語詞匯的重要來源之一,中式英語的發展已經在悄然地促進世界英語發生著變革。總而言之,中式英語能夠加速語言的全球化,同時為語言多樣性貢獻重要的力量。

        2.全球化對中式英語的影響。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更加頻繁,中式英語也會引起前所未有的關注。因而,全球化無形中促進了中式英語的發展,同時也對于中式英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球化進程中,中式英語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而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提高語言的可理解性以便更好地發揚中A文化。

        四、中式英語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應用

        1.中式英語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存在問題。中式英語在受到青睞的同時,也被扣上“錯誤英語”“不地道”等帽子。在承襲中式英語色趣味的部分之時,仍需注意其存在問題:

        (1)缺乏詞匯和句型靈活轉換的能力。諸如,膚淺,若簡單根據字面會錯譯為skin shallow,但結合詞義,轉化一下用詞,用skin deep會更加合適。

        (2)一味崇尚中式英語,不利于語言精準性。在英語學習的最初,不要以中式英語為標準,從而忽視了對官方英語的學習。

        2.中式英語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發展趨勢。回顧這150多年中國人的英語學習史,人們對待中式英語的態度逐漸轉變。最初,中式英語受到嘲諷,被認為是英文水平低的表現。隨后,越來越多人在公共場合里不經意間的“巧妙”錯用,再到今日受到外國人的追捧,甚至開始自創中式英語。現如今,生活的方方面面,諸如翻譯,廣告,報道,菜單,寫作等,都存在著中式英語的身影。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式英語若能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必定會成為語言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五、結論

        筆者對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式英語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給與了些許建議,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針對中式英語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存在問題的總結不夠全面,而發展趨勢的分析也存在主觀傾向性,缺乏一定的科學數據或是實證研究的支撐,望后續研究能夠更加科學更加系統地對中式英語加以探討和分析。

        參考文獻:

        [1]高翼.英語全球化的影響以及對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報.2011(10):96-97.

        [2]黃路.中式英語的語音特點及成因[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9(3).

        [3]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4).

        第2篇:經濟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范文

        關鍵詞: 經濟全球化 中國經濟影響 應對策略分析

        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早已開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別是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其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矛盾。經濟全球化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因此,研究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一、經濟全球化的概念

        經濟全球化提法最早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認可,但目前沒有統一概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則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為此,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經濟全球化的內涵: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于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從廣義上講,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總的來講,經濟全球化是一個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

        二、經濟全球化的特點

        探討經濟全球化,各有各的看法,一般認為經濟全球化在21世紀主要的特點有四個。

        1.以金融為核心。金融一體化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基本上是一致的,世界金融一體化的特色可以歸納成幾個方面:一個就是世界貨幣,自從貨幣脫離了金本位以后,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虛擬化的,只能用購買力作為衡量標準。匯率的變動只是影響國際的購買力,對國內商品購買力影響并不是很大。

        2.以知識為基礎。知識經濟有四個層面的含義,一個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在產業結構里面占主要成分;第二個,知識在經濟增長中占主要作用,而我們國家目前主要還是依靠投資來拉動增長;第三個,知識在生產力的構成中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另外管理本身是叫做生產力的軟件,因為只有通過管理才能把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有機的組合、優化。

        3.以信息技術為先導。信息技術發展的結果是縮小了地區空間的距離、爭取了時間的效率。所以信息技術在21世紀,在企業管理里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以跨國公司為載體。 跨國公司可以說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有些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行為引起一些爭論,包括影響當地的經濟、干涉內政、采取逃稅等等方面的行為,引起一些責備。但是現在看來,比較大的跨國公司是比較注意自己的行為規范的,當然有些公司可能還是有些問題。

        也有人從生產關系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利用科技進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經濟之實,使發達國家越來越富,發展中國家越來越窮的歷史過程。進入90年代后,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經濟全球化,有利于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于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對每個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其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矛盾。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當前經濟全球化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公平合理的新經濟秩序,國際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不強。

        三、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目前,經濟全球化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并對世界各國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維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任何國家也無法回避,唯一的辦法是如何去適應它,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歷史大潮中接受檢驗。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

        1.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經濟增長機會的同時使競爭加劇

        近些年我國經濟增長率均達到10%左右,為世界之最,對外貿易蓬勃發展,貿易地位也由1979年的世界第27位上升至目前的第4位,并在2003年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亞洲最大的進口國,吸引外資自1993年以來連續處在發展中國家東道國的首位,截至2003年,累計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5015.76億美元。經濟全球化在這如此驕人的“碩果”中所起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我們在充分利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分得了經濟利益的“蛋糕”。

        然而,輝煌的背后我們卻面臨著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競爭。自2001年尤其是9.11事件以后出現了世界性通貨緊縮,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經濟滯脹甚至出現下滑,就業壓力增大,而中國卻保持了良好的增長勢頭。發達國家為了維護本國市場,加大了對國外產品的歧視力度,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采用了更為隱蔽的方式如環境保護措施、技術認證與安全標準、反傾銷、保護知識產權等。作為始作俑者的發達國家將矛頭大多對準發展中國家,近幾年發達國家對中國提起了多起涉及傾銷、環保、技術標準的出口貿易的訴訟案,這是我們不得不應對的問題。

        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今天,已有大批發展中國家走上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發展戰略,從而導致了一般制造業生產的生產能力過大和激烈競爭,這一發展戰略走到了一個困難的階段。比如印度近年來就備受關注,形成了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威脅,許多外國投資已由我國轉向印度,發展中國家也在向我們提出挑戰。

        2.在全球化中中國的國際分工地位分析

        近兩年我國由于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強勁,再加上加入WTO帶來的正面效應和全球生產轉移效應,成為全球矚目的外商投資首選地。經濟全球化推動了中國制造業的長足發展,中國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吸引了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跨國投資,中國取代其他國家或地區承擔起國際分工中的制造業,國際產業結構發生調整和轉移。“中國制造”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現象,以至于中國被授予“世界工廠”的稱號。

        然而,我們需要認識到目前中國處于什么樣的分工地位。中國的工業化確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中國是在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時代,在國際產業轉移下和在外資大量流入下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畢竟處于國際分工的低層次地位和利益分配相對不利地位,仍然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低端。目前與其說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不如說只成為“世界車間”,因為中國主要承擔的是加工,而不是從技術開發到市場營銷的全過程。而就制造業整體看,無論是比重還是高端制造業產品目前仍然在發達國家,中國只有發展起現代知識經濟,才能說真正實現現代化,才能像建設一個現代經濟強國邁進。從長遠看,中國也必須在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合作,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說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既是對中國發展現實的承認,也是對中國發展戰略的一種警示。

        3. 外國直接投資的正負效應分析

        跨國直接投資大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國際投資不是一場“零和游戲”,合作和資源配置優化創造了更高的效率,利用了閑置生產要素,形成了共贏。2002年我國創造了吸收外資數量第一位的紀錄,超過500億美元。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分析結果,1981年到2000年,在我國GDP年均9.7%的增長速度中,大約有2.7%來自利用外資的直接或間接貢獻。另據計算,在1991-2000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每增長一億美元,可以促進GDP增長18.48億美元,足以說明外資是保持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外資有利于我國增加收入和創造就業崗位,有利于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帶動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也有利于國內市場競爭活力的提高。然而,目前我國的外資利用存在的問題使其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負面效應。

        外商投資地區結構改善進展不快,地區傾斜加劇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1983年外國投資的比例東部占87.75%,中部8.96%,西部3.20%,2000年東部為86.97%,中部為9.09%,西部3.13%,可見這與西部大開發戰略目標極不協調,不利于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和區位優勢發揮,不利于地區間的共同富裕。同樣,外資的產業結構投向也存在失衡,第二產業尤其是一般制造業占據了較大比重,加劇了我國產業投資結構偏差,導致我國出現結構性過剩,供給與需求結構錯位,內需拉動乏力。為有效改進這些這些問題國家制定了“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方針,“萬商西進”工程就是具體的實施。2007年1-6月,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增長速度明顯加快。特別是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增幅達51.9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9.76個百分點。積極鼓勵各地區重點發展具有市場競爭力和區域優勢的產業,增強自我發展和自主創新能力,以實現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及協調發展。

        決定外資大量流入中國除了中國發展的良好環境與前景外,是地區間爭奪外資激烈競爭所造成的地方政府的無限制讓利。外資利用了中國這種地區間競爭獲得了超額國民待遇和過高的優惠,再加上本來就容易發生的跨國公司轉移利潤行為因我們放松監管而更加嚴重,利用外資的效益被明顯減少了。同時這種超國民待遇的存在也產生了外資對內資的“擠出效應”,近年來我國的居民儲蓄居高不下投資不足與此不無關系。

        四、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幾點建議

        2007年,亞洲地區政治、經濟形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政治上,盡管整個地區局勢趨于平穩與緩和,但一些國家出現了局部動蕩。經濟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不斷加快,亞洲經濟繼續發揮著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領頭羊作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以其深刻的影響作用于各國經濟,我國采取措施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重點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加速經濟改革,擁有標準占領技術高點

        應加速推進我國經濟法制改革,促進市場機制的完善,盡快建立和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和管理體系。積極參加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包括貿易依存度和投資開放度,提高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為微觀經濟主體進入國際市場創造宏觀環境。擁有標準占領技術高點,現在我們造成財富差距主要的原因是知識差距,就是由于我們現在沒有自主創新和自己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東西少,技術依存度有50%是依靠自己,50%依靠引進技術。知識包括標準、品牌,也包括你的技術、專利等等,這些東西的價值是很難用實物跟它比較的。比如說標準,誰擁有了標準,誰就可以說占領了技術的高點。

        2.加強質量管控,擴大對外交流

        應努力提高國有或民營企業自身的經營能力,改進技術和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抓好質量管控,擴大對外交流,使產品有能力進入市場并占有一定份額。中國也要發展自己的跨國公司,中央提出來要“走出去”的戰略。到國外投資,擴大對外交流,需要做大量工作,要熟悉當地的法律、文化、歷史,還要在當地建立關系網。我國現企業第一步是找,第二步是設立銷售辦事處,第三步是設立生產企業。真正實現跨國經營的公司還是很少,所謂實現跨國經營的跨國公司,就是從全球的角度制定它的戰略,能夠從全球的角度來考慮它的盈利模式和商業模式。現在有些上市公司熱衷于并購國外的企業,這個也是跨國公司發展的模式,但并購的時候應該重視市場和文化的差異。

        3.健全機制,提高風險意識

        隨著參與全球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領域都將有相當規模的交流,我國將更多地融入越來越自由化的國際金融市場,但由于我國金融體制還不健全,在這一進程中,我們要始終注意風險的防范和危機處理。建立風險防范意識和機制。全球化進程,使各成員的管理機制和發展模式都受到挑戰,面對較為頻繁的外部制度的影響,內部制度沖突的機率與風險不斷加大,存在著管理環境和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這在短時期內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勢研究及時提出對策。

        4.適時開放,逐步進入國際市場

        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使資本、技術、人才、市場等資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變得越來越快,對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的影響深刻而頻繁。適時開放市場,只有市場開放了,才能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市場不能馬上無條件地全面開放,而是要有條件、有步驟地,在適應自身發展水平的情況下開放,這樣才能產生對貿易雙方都有利的效益。同時必須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因為市場經濟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法制經濟,所以中國必須遵守規則并參與規則的制定。還須發展資本市場。任何一個想要讓企業家大展宏圖的國家,都必須發展其資本市場。但中國雖然擁有高儲蓄率,卻只有很小一部分流進了私人企業,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儲蓄更是少之又少。在這方面,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競爭力還處在劣勢,因此在準入領域和準入時間上一定要與國家的長遠發展相適應。中國經濟發展這么快,中國企業是做了很大貢獻,我們要把中國企業的實踐經驗認真地進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論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專家學者要深入到企業里,總結中國企業的經驗,然后上升到理論。這些應是逐步進入國際市場應具有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周春明.《經濟全球化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李勇軍.《全球化浪潮——中國經濟安全面臨的挑戰與抉擇》.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第3篇:經濟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范文

        關鍵詞:區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發展戰略規劃;城市群

        一、概述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和世界城市網絡中城市間競爭的加劇,當今世界城市發展已呈現城市區域化和區域城市化這一顯著的變化趨勢。正是為了順應這種發展,區域一體化已成為我國規劃界關注的熱點課題。本文通過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產生和發展動因兩個主要方面的研究,認為區域一體化規劃是區域層面規劃領域的一次重要創新,并將對省域甚至是區域的整體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然而,我們深深感到區域一體化的戰略部署還有許多本質問題,方法問題、規劃思路問題及區域層面的空間治理的重要影響問題等值得加深認識。

        二、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理論探索

        聯系國內外對于城市群、都市圈及同城化的理論探索,淺析在我國經濟及城市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區域一體化的理論概念發展。

        我國對城市群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初,城市群(UrbanAgglomeration)是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城市集聚與城擴散的一種組團發育的高級現象(姚士謀、陳振光,2007)。在城市群的發展過程中,核心城市與所在區域協調發展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和決定著城市群的發展進程和發展水平。

        都市圈仍然是一定尺度的城市群的概念。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看,都市圈作為城市經濟、社會活動的載體是一個空間概念;而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它的實質是城市的經濟聯盟,反映為“經濟區”的概念(張正康,2002)。都市圈的發展與城市群的發展從本質上來說是基于同一理論溯源的。

        同城化是城市相互作用的一種新模式,是指相鄰城市空間一體化、經濟一體化和制度一體化的地域過程與現象。同城化也是相鄰城市產業發展相互協調、商品和要素跨區流動的額外成本逐漸接近于零的經濟一體化現象。同城化更是相鄰城市為提升綜合競爭力而主動打破城市間行政壁壘和地方保護主義的一種制度一體化現象(桑秋、張平宇等,2009)。總而言之,同城化是在兩個城市或者多個城市的空間距離與產業結構互補的基礎上而衍生出的一種地域現象。

        城市群、都市圈及同城化這三個學術概念在關于中心城市與其周圍城鎮的組合及相互關系方面的表述是一致的。目前,國際上對于區域一體化還沒有統一的概念與界定標準。筆者認為,區域一體化是城市群、都市圈及同城化現象的特別表征。區域一體化是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為打破傳統的各城市之間的行政分割和地方保護主義限制,逐步實現資源共享、統籌協作,提高區域經濟整體競爭力而提出的一種區域發展戰略。從更廣義的范圍上來說,區域一體化表征一種超越行政區劃的經濟融合,強調經濟要素資源的合理配置,并且意味著高程度的區域合作與融合。

        三、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動因

        (一)國內部分區域一體化案例

        通過對滬蘇、港深、廣佛、沈撫、西咸、長株潭等國內具有重要意義的區域一體化案例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從而進一步研究指出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基本驅動因素,從規劃發展的角度提出區域一體化形成的基本條件以便更深入的學習研究,見表1。

        (二)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關鍵因素

        基于以上對相關案例的歸納及了解,筆者認為區域一體化的驅動力的來源離不開以下幾方面的條件支撐,見表2。

        簡而言之,區域一體化的發展離不開地域相鄰、經濟和社會發展等要素緊密聯系,具有空間接近、功能關聯、交通便利及認同感強等關鍵驅動因素。

        四、結語

        第4篇:經濟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范文

        關鍵詞:民族高校 國際經濟學 教學改革

        一、引言

        《國際經濟學課程》是經濟類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其理論性較強,以西方經濟學為基礎,主要研究國際經濟關系,也就是研究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及由此產生的生產要素流動和利益分配。國際課程內容主要包含微觀部分――國際貿易部分和宏觀部分――國際金融部分,具體來說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部分是國際貿易理論,介紹了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等當代國際貿易理論,主要解釋了貿易產生的原因和動力、貿易模式和貿易利益的分配。第二部分是國際貿易政策,主要介紹了關稅、配額、出口補貼、傾銷等貿易政策的經濟效應,并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貿易政策,以及貿易保護主義存在的原因,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第三部分介紹了匯率和開放條件下的宏觀經濟理論,從國際收支及國際收支平衡表出發,依次介紹了匯率決定的各種理論。第四部分介紹了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具體介紹了國際貨幣體系和浮動匯率制下國際宏觀經濟政策。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國際經濟問題,能夠掌握關于國際經濟的基本知識,把握經濟學思維方式和研究范式,這對于應對全球化競爭,培養應用性、國際化人才至關重要。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國際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國際經濟學是教育部認定的高等院校經濟類核心課程。依據筆者多年該課程的教學經驗,《國際經濟學》理論性強、知識點多和教學難度大,教學效果差。民族高校的民族地區生源較多,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學習本門課程難度較大。筆者在民族高校從事多年國際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民族高校國際經濟學課程教學實踐改革方面的想法。

        二、關于教材的選擇

        國際經濟學作為經濟類專業的核心傳統課程,教材版本眾多,選擇范圍很大,隨著理論的發展,各版本教材內容差異較大。國內比較經典的國際經濟學教材以人大版和高教版的教材為主。國內教材編寫以傳統理論為主,邏輯性強,非常符合中國學生的閱讀思維,但其理論表述往往不太接地氣,比較抽象枯燥,不夠生動,案例相對較少且缺乏代表性,更新再版速度慢。國際上此課程的經典教材多為克魯格曼和薩爾瓦多撰寫,這兩位作者編撰的教材內容全面、系統完善,并不斷的更新再版,保證了內容的新穎性和時效性,配有充分的習題和網絡教學資源,受到許多教師和學生的歡迎。但國外教材的編寫風格往往有些形散神不散,不注重提煉和總結,閱讀能力不強的同學往往不容易理清頭緒抓住重點,而且國外教材通常計量分析模型較多,難度較大,基礎差的學生學習起來很吃力。雖然國內和國外教材各有優點和缺點,相比較而言,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和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對民族高校學生來說,我更傾向于選擇國外經典教材,能夠將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推薦選擇克魯格曼或薩爾瓦多編寫的國際經濟學經典教材的中譯本,并推薦學生閱讀對應的英文版教材,提高專業英語水平。當然,如果選擇國外經典教材,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過程中要條理清晰、融會貫通。

        三、用歷史的眼光來學習本課程

        國際經濟學課程開設于大學二年級,學生剛剛學完西方經濟學,雖然具備了西方經濟學基礎,具備了學習國際經濟學課程的基礎條件,但學生還很少涉及W習本專業的專業課程,對貿易和金融等知識缺乏具體的認識,脫離具體的歷史背景來學習貿易純理論和模型是不現實的。任何理論都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具有特定的歷史背景,將貿易理論和模型放到特定的歷史背景中來講解,這樣就有血有肉,便于學生深入理解。比如對于重商主義的觀點,認為“財富就是金銀,金銀就是財富”,認為貿易是零和游戲,鼓勵出口、限制進口,追求貿易順差實現金銀財富的積累,重商主義產生于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15世紀末,西歐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瓦解時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和成長;地理大發現擴大了世界市場,給商業、航海業、工業以極大刺激;商業資本發揮著突出的作用,促進各國國內市場的統一和世界市場的形成,推動對外貿易的發展;與商業資本加強的同時,西歐一些國家建立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運用國家力量支持商業資本的發展。隨著商業資本的發展和國家支持商業資本的政策的實施,產生了從理論上闡述這些經濟政策的要求,逐漸形成了重商主義的理論。針對這一歷史背景,推薦學生觀看《大國崛起》記錄片,其中有兩集是講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崛起,這部分資料很好地契合了重商主義思想的背景。將經濟史、貿易史和本課程結合起來,讓這些枯燥的理論鮮活起來,讓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對理論的理解。

        以歷史的眼光來學習國際經濟學課程,重點人物的學習也是一個很好地突破口,如重商主義的托馬斯?孟,絕對優勢理論中的亞當?斯密,比較優勢理論中的李嘉圖等,讓學生搜索資料,認真去學習這些關鍵人物的背景、職業、思想等,讓這些理論更加豐滿。

        四、案例教學與參與式教學相結合

        許正松等(2011)通過調查發現,案例教學法在《國際經濟學》課程中實施較少,且效果欠佳,應該在充分案例準備、完善案例教學組織形式和靈活運用網上教學手段等方面提高案例教學的質量。教學胡靜寅(2012)認為我國高校《國際經濟學》教學大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且學到的都是“死”知識。黃家驊(2013)認為在案例教學中,教師不是直接、簡單地告訴學生一個國際經濟學原理,而是通過讓學生在社會生活方面發生過的案例中充當角色,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分析、思考,做出判斷,得出結論。

        從表面上看,國際經濟學側重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理論及模型研究,比較抽象,但任何理論都是從實踐中來,服務于現實,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理論聯系實際,把案例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國際經濟學的案例非常多,但要選擇很好很合適的案例能夠深入淺出的說明一個道理、解釋一個問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將理論與現實結合起來,我更傾向于尋找當前國際經濟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和現實生活中的實際現象之類的案例,讓學生有切身的學習感受,降低理論學習的難度。比如在講匯率這部分內容時,結合近兩年來人民幣不斷貶值的事實,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人民幣貶值的情況,結合匯率決定理論,引導學生從物價、利率、貨幣數量等角度去思考,確實消化和理解匯率決定理論,且可以應用匯率決定理論去預測未來人民幣匯率的變動趨勢,進一步思考人民幣貶值會給自己的生活會帶來哪些方面的影響。將枯燥的理論與學生的現時利益相結合起來,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以往的案例教學中,許多老師很容易陷入老師主動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針對現在教學課堂規模比較大的情況,為避免學生偷懶情況,有必要采取適當的獎勵措施,引導學生提前做好下次課的案例準備,確定一個主題,在講完下次課內容后,讓學生自己利用收集的資料結合所學的理論主動講解某一個問題,這時學生與老師的位置調換,這會促使學生準備的更充分,也更容易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經過老師的點評,理解的更加透徹。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應該是主題,老師是關鍵,學生主體參與覆蓋案例教學的整個過程。這種案例教學與參與式教學的模式更容易彰顯學生的主體參與精神,激發學生創造性,讓學生在參與中積極思考,克服困難,更容易獲得成就感,對所學知識記憶和理解更深刻。

        第5篇:經濟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范文

        關鍵詞:后危機時代;外向型企業;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F1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12)8-0038-08

        一、后危機時代我國外向型企業發展面臨的環境

        1.國外需求減少,國際市場萎縮

        在過去的一年里,世界各國均受到金融海嘯的襲擊和經濟危機的影響,導致經濟疲軟不振,國際貿易形勢出現逆轉。美國、日本、歐盟三大貿易伙伴需求急劇減少,國際市場萎縮。根據近幾年的統計,美、日、歐市場占我國出口份額的60%以上。但由于美、日、歐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經濟滑坡,國民財富大幅度縮水,國內需求減少,進而影響到我國外向型企業的發展。同樣,其他貿易伙伴對我國商品的需求也大幅度的下降。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的出口受到極大影響,外向型企業生存環境惡化。

        2.經濟運行的動蕩性加劇

        一方面,從宏觀經濟的視角來看,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受阻,各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逐漸進入了利益調整和重新分配的時期,由此可能引發世界經濟的動蕩加劇。各個國家均從自身經濟發展的利益出發,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措施,采取了不同經濟刺激手段,這都或多或少的對原有經濟秩序和國際市場造成影響。另一方面,我國宏觀經濟雖然出現不斷向好的局面,但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也將面臨新的困境。如要解決政府刺激內需的持續性問題以及有效實現“國進民退”等問題,解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問題,而相關政策的任何制定和調整都有可能影響市場脆弱的神經,從而引發國內市場不同程度的震蕩,這無疑將對外向性企業造成影響。

        3.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摩擦加劇

        貿易摩擦與全球或一國經濟的發展狀況有很大關系,但經濟發展良好時,貿易摩擦會減少,當經濟發展減弱時,貿易摩擦將加劇。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遭遇了大量貿易壁壘,貿易摩擦加劇。以貿易救濟調查為例,2008年,美國對中國的不銹鋼壓力管、管線管、檸檬酸、后拖式草地維護設備、廚房器具置物架和掛物架等產品發起5起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涉案金額5.1億美元。同時,美國對中國的床用內置彈簧組等產品發起5起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2.8億美元。之后的輪胎特保案以及后續的案例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出口。另外,我國還遭受其他國家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據統計,我國因遭受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每年損失至少幾百億美元,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前五位的國家和地區是美國、歐盟、日本、東盟和俄羅斯,主要貿易伙伴影響我國工業品出口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類型集中在認證要求、技術標準要求、產品的人身安全要求、環保要求、有毒有害物質限量要求和包裝及材料的要求等六個方面;影響農產品出口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類型集中在食品中農獸藥殘留要求、細菌等衛生指標要求、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限量要求、加工廠和倉庫注冊要求,以及食品標簽要求等五個方面。受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較大的行業排在前五位的是機電儀器、橡塑皮革、農食產品、紡織鞋帽和化礦金屬。受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較大的省份及市區排在前五位的是廣東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河南省[1]。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遭受貿易摩擦更加嚴重,出口困難進一步增加。

        4.市場監管日益加強

        2008年金融危機發展的重要背景是經濟全球化與經濟金融化。全球最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與美國總統里根開啟,以新自由主義理論為指導,在世界范圍內竭力推行市場化、自由化、私有化與國際化。正是有了經濟全球化,美國的資本馳騁世界,美國將金融衍生品行銷到世界,將風險轉移給世界。經濟金融化即企業生產、居民生活以及政府管理越來越依賴金融服務,社會經濟高度依賴金融,各國經濟運轉也片刻離不開金融。在國際市場,每天有數萬億美元的交易,而反映實體經濟的商品交換流轉不到2%,絕大多數是錢與錢的交易。經濟金融化不斷演繹的一個重要結果是虛擬經濟遠遠超出實體經濟,世界經濟頭重腳輕,失去了重心,惟有高速運轉才能保持平衡。金融危機的慘痛教訓,對近年來西方所倡導的新自由主義與經濟金融化是沉重打擊。面對日趨復雜多變的市場,政府惟有進一步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和約束。

        5.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步伐加快

        過去一段時期內,隨著科學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世界經濟和貿易快速增長。在全球經濟的制造板塊、金融板塊、資源板塊三大板塊中,我國在制造板塊形成了強大優勢。金融危機后,出口導向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以往的經濟危機中,都因科技的突破得以化解。美國政府最近推出的經濟刺激計劃包括了大量的科技投入,尤其是在新能源等領域的大量投資,同時還強調產業升級的必要性。可見,金融危機將給各國經濟和企業帶來強制性的調整,而且這樣的調整將在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內存在。

        6.綠色經濟和能源環保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隨著世界經濟的增長,資源、能源消費總量也在迅速增長。與此同時,環境問題越來越嚴峻,全球碳排放增長非常快。從長遠看,各國對資源和能源的競爭將日趨激勵,價格也將不斷上漲。展望后危機時代,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和能源環保產業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薩克斯最近撰文指出,現在是實施“綠色救助計劃”的時候了。經濟危機提供了歷史性機會,那就是將泡沫經濟和過度消費轉向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來。這些都決定了對外貿易在原有結構下不可能再持續快速增長,這對我國外向型企業經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6篇:經濟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范文

        一、新世紀財務管理面臨的挑戰

        對于財務管理的環境變遷,從宏觀環境看,主要體現在:經濟全球化浪潮勢不可擋;知識經濟的興起;信息技術、通信技術與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等等。

        1、經濟全球化浪潮。21世紀,網絡經濟將帶動電信、銀行、保險和運輸等全球服務業市場繼續擴張,跨國公司已突破反壟斷法約束,全球購并將涉及更多領域,國際政策協調集團、非政府組織的國際網絡和區域性經濟組織,通過全球范圍或區城內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安排,將在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對財務管理有著直接影響的是金融全球化。金融已經成了改變我們生活的關鍵性力量。

        2、知識經濟的興起。知識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知識對傳統產業的高度滲透,全面提高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促進產業不斷升級。二是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那么,對于知識資本如何進行確認、計量和管理又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3、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網絡財務的最顯著特點是實時報告,企業可以進行在線管理。

        4、企業重構。由于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高度發達,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已突破傳統的長期固定的合作關系。

        二、21世紀財務管理的發展趨勢

        當代財務管理的理論與方法已經不完全適應21世紀財務管理的環境變遷,為了更好地滿足21世紀財務管理的需要,財務管理理論與方法將以環境變遷為契機,不斷進行創新。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可以預見財務管理將呈現出以下的發展趨勢:

        1、理論基礎建立在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并重的基礎上,既重視有形的物質資本管理,即傳統的籌資、投資和利潤分配,又重視無形的知識資本管理,即知識資本的取得、使用以及對知識資本的所有者進行企業剩余分配。在工業經濟時代,決定企業生存與發展的主導要素是企業擁有的物質資本,如果一個企業的物質資本雄厚,其發展就越有優勢,其利益高于其他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并掌握企業的剩余控制權。但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擴展了資本的范圍,改變了資本的結構。在企業新的資本結構中,物質資本的地位將相對下降,而知識資本的地位將相對上升。

        2、公司理財手段與方法以網絡財務為主,并將網絡財務融入到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中。網絡財務是以互聯網INTRENET、內部網INTRANET以及電子商務為背景的在線理財活動。

        3、財務風險管理與財務安全管理并重,風險投資管理將成為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隨著企業所面臨的金融全球化、知識經濟和電子商務等財務環境的變化,企業所承受的財務風險進一步加大了。金融全球化和電子商務所產生的“網上銀行”及“電子貨幣”將使國際間的資本流動更快捷,資本決策可在瞬間完成,這使得貨幣的形式及本質發生變化,從有形形態演化成無形形態、從直接價值演化成間接價值等。知識經濟將使信息傳播、處理、反饋以及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這些新變化既給企業帶來機遇,同時也加劇了企業的財務風險。同時,有可能忽視財務安全管理,無意中為經濟犯罪行為打開了方便之門。電子商務業務的拓展,特別是金融性業務的拓展,往往容易出現一種嚴重的脫節現象,這就是業務發展與有效監督機制不能同步進行,業務和技術有新的發展,而有效的監督跟不上,從而嚴重威脅企業的財務安全。企業要采取相應的措施,比如財務軟件的“防火墻”技術等。

        4、財務制度更加靈活多樣,既降低現代企業的成本,又增加企業的親和力。財務制度作為一種公開的“財務合約”,用來規范企業的激勵和約束機制,而激勵與約束機制又是為了降低企業委托關系中的成本。現代企業的委托關系一般包括顧客與公司、債權人與股東、股東與經理以及經理與雇員等多種關系。在組成和約集的眾多關系中,都會出現難題和成本,而和約集又構成了現代公司。由于委托人與人之間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會有多次利益背離,委托人為了確保人的行為符合自己的利益,就有必要進行激勵、約束;懲罰和監督,而這些強制措施都會帶來成本。財務危機使情況更加復雜,它加劇了大多數的難題和成本。為了提高企業的財務價值,可以預見,企業將采取更加靈活多樣的激勵機制,如員工持股、利潤分成、高層管理人員股票期權以及靈活的福利制度等,來降低企業的成本,同時也增加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另外,對于財務和約中的債務和約、管理和約等的執行情況要進行監督,從而建立健全約束機制。現代企業的約束機制也是多層次、多角度的,如政府法規、饋券條款、債券評級、財務報表審計、維持良好聲譽等等。激勵與約束是相對應的,缺一不可。

        5、財務評價體系創新。21世紀財務管理的評價體系創新:一是進一步拓展傳統的財務分析指標體系。二是對知識資本等無形資產的財務評價比重增加。

        三、啟示與對策

        第7篇:經濟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范文

        管理心理學從管理出發,將心理學的原理和成果與其他相關的學科成果應用到管理活動中,分析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規律,研究組織管理活動中的社會心理現象,以及個體、群體、領導、組織的具體活動的規律性。它包括豐富的內容,涉及組織管理中的各種心理問題,探索激勵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各種途徑和技巧,提高對人的行為的預測、引導和控制,是以調動人的積極性,協調與建立組織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實施管理的過程中注意不斷滿足人的心理需要,進而發揮組織成員的主動性、創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優化組織效能為目的的學科? 。有明確的研究對象和學科性質是各門科學獨立的標志,管理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分支學科,也是管理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管理心理學是建立在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心理學、系統科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基礎之上,并運用這些學科的理論、方法研究管理中的心理現象的一門學科,因而也是一門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邊緣性學科,是一門應用心理學科 J。概括地說,管理心理學要義是以組織中的人作為獨特的研究對象,研究如何調動人的積極性的學問。

        2 管理心理學的學科特色與應用價值

        (1)學科特色

        任何組織都是由人組成的,任何組織又都是離不開管理的,管理是追求效能的,管理的主體是人,而管理心理學研究的是組織管理活動中個體、群體、領導、組織心理和行為規律的發展。這就表現出這一學科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涵蓋性、維度和寬廣的應用空間。管理心理學重視組織中個體心理與管理的關系,重視組織中群體心理與管理的關系,重視領導心理與管理的關系,重視組織心理與管理的關系。可以說,它的發展是所有組織成員的需要,所有管理者的需要。現代化的組織處于社會這個開放的復雜系統中,無時不在與其他組織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管理心理學注重與外部組織的聯系,注重與外部組織人的聯系,使組織在社會復雜系統中達到自適應。一個理論如果沒有特色,就沒有地位;沒有基礎,就沒有水平;沒有應用,就沒有發展。管理心理學可以說具備了特色、基礎和應用幾方面的特征,尤其是管理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的基本點,正是對“組織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這一認識。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系列個體、群體、組織等亟須解決的理論課題和現實問題,呼喚新的研究成果為之服務。需要是理論發展的動力。管理心理學發展和應用空間廣闊,特色和魅力彰顯。

        (2)開發人的潛能。調動人的積極性

        人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屬性。德裔美籍思想家,著名的精神分析醫生E.弗洛姆(E.Fromm)曾指出:“心理學的進步并不在于把稱之為‘自然”’的領域和稱之為‘精神“的領域相區分,而是從‘物質一精神’的整體上把握人。”‘‘人,認識你自己”這句名言,成為歷代心理學家為之奮斗的目標。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有巨大的潛能,這種潛能需要開發。對于每個人來說,充分挖掘人的潛能,是創造積極人生、走向成功的重要條件。創造力是人類巨大潛能的表現。據研究表明,用來進行心理活動的大腦容量有100億個比特,可以裝下全世界圖書館的藏書內容 。《美國心理學會年度報告》載,任何一個大腦健康的人與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他們的差別是用腦程度和方式的不同,而這個鴻溝不但可以填平,甚至可以超越,因為從理論上講,人腦的潛能幾乎是無限的。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在《行為管理學》中得出如下的結論:按時計酬的員工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 ~30% ,而受到充分激勵的員工其能力可發揮至8O% ~9O% 。可見,調動人的積極性是個極為重要的課題。在現代組織管理中,應用心理學研究成果,會有效地發現和開發員工的替能,提升員工的創造力,進而使組織中的人往和合作達到1+1>2的效能。把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應用到管理,為開發組織中人的潛能,進而提高組織的管理效能提供了理論基礎。

        (3)提升管理現代化效應。順應經濟全球化

        現代化管理,是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是現代化的管理,科學的管理,它同單憑個人主觀臆斷的管理、經驗主義的管理,單純依靠行政手段進行的管理是不同的。隨著經濟全球化,管理的內容越來越復雜,生產的社會化已超越了國界,分工協作也從組織內部、國內組織之間向跨國之間發展。跨國公司作為與現代化生產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在全球經濟化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跨文化交流在全球經濟化過程中是必須面對的。了解民族差異的管理者在與其他國家的人共同工作時,可以適時地調整管理風格,使組織中的人為實現組織目標和自身目標而努力工作。例如,他們知道英國人很注意保護自己的隱私,所以會避免問英國人個人問題;而希臘人對個人問題卻是可以接受的,這表明你對他感興趣。管理心理學在發展中關注了這些新課題。在經濟學教科書中,人被抽象為勞動力,并被作為與資本、土地地位等同的生產要素;而在管理心理學中,人性假設理論是基礎兒n叭。美國管理心理學家道格拉斯·麥克雷戈認為,在每一個管理決策或每一項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須有某些關于人性本質及人性行為的假定。管理的主體是人。管理心理學強調推行“順乎人性“的管理,強調尊重員工的心理和行為規律,增進與組織員工的感情聯系;強調各種激勵機制,滿足職工的各種合理需要去激發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強調根據人的個性差異有效配置人力資源,人盡其才;強調民主管理,提倡員工參與決策和管理;強調管理是種服務。管理心理學的研究,對于順應全球經濟化,提升各類組織的管理現代化效應,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都是彰顯的。

        3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管理心理學研究新視野

        我們正處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從2O世紀9O年代蘇聯解體,到計算機網絡風靡全球,從亞洲經濟危機和復蘇,到歐洲統一貨幣,跨國集團、跨國組織的跨國經營,促使全球經濟朝著全球化的方向發展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流動和配置的加速是經濟全球化的突出表現,主要表現形式為跨國經營模式。一個大的企業公司往往在其他國家、地區開設子公司,如可口可樂要在4O多個國家和地區行銷。經濟全球化促進了跨文化交流。民族文化是有差異的。跨國組織中的跨文化差異對組織中個體、群體及組織自身正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學科研究要為時展服務。管理心理學在這場變革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并呈現出新的研究特點。我國學者凌文輇、鄭曉明等撰文概括了近2O年管理心理學的研究特點和發展趨勢:管理心理學的研究從個體理論向整體組織理論擴展;在理論發展上,重視吸收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在學科體系上,更強調組織的動力學和人力資源的系統開發;在研究領域方面,突破了傳統的框架,管理培訓與發展、工作業績評估、管理決策、組織文化、跨文化研究已成為熱門領域,并取得了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管理心理學的研究出現新的研究視野:

        其一,重視精神和物質激勵有機結合的研究。激勵問題是管理心理學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自管理心理學誕生以來研究最多的領域,曾產生了內容學派、過程學派及行為學派等諸多理論。進入2O世紀8O年代以后,雖然很少有新的激勵理論提出,但在前人的基礎上,越來越重視激勵研究的應用性和可操作性。新型的激勵是賦予員工更多的權利和責任,使員工意識到自己也是組織管理者,進而發揮自己的自覺性、主動性和首創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實現其自身的人生價值和對社會的貢獻。正如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在《未來的激蕩》一書中所說,“人類正從一種飽肚子的經濟走向心理經濟。”當代管理思想家、英國商學院教授韓迪(C.Handy)特別提出“企業會員(membership)的概念,強調建立組織與個人之間的心理契約。他認為,如果員工被視為企業的“工具”,無論再怎么賦予員工活力,充其量只能增進效率,而無法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有更進一步的貢獻。只有將員工看成企業的會員,給予他們決定企業未來的權利,他們才會將自己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連在一起。正如美國學者馬斯洛等認為的那樣,追求需要是人類的一種本能,追求各種需要的滿足,是人類的天性。員工進入組織工作,為的就是組織能夠提供機會滿足需要。人,都是需要被激勵的。唯有受到激勵,人才有干勁,盡其所能,甚至于不眠不休。員工在組織所受到的激勵,大致可分為兩類,即外附激勵與內滋激勵。外附激勵如公司的政策和公司的管理以及待遇、工作保障等;內滋激勵如工作的認可、工作的成就、工作本身是否符合個人的能力與興趣和發展等 J。提供外附激勵與內滋激勵,也即是物質激勵一精神激勵相結合。管理心理學的新發展更加重視人在組織中的這種物質與精神的雙需求。

        其二,重視組織文化建設和學習型組織建設的研究。組織文化是組織的個性,是組織的核心價值。培育充滿創新精神的組織文化離不開組織人員能力的培養和發揮。為了有利于創建一個基于能力的企業文化,應該盡一切努力確保新聘用的管理人員和員工具備更多的能力。傳統的企業一般只重視規章制度建設,而新型管理還同時強調組織文化建設和學習型組織建設。每一個成功的企業必定有自己的企業精神,用一種共同的價值觀來熏陶全體員工。獨特的組織文化和學習型組織建設,正在全面影響著現代組織各項管理職能的實現和組織效能的發揮。在跨文化和本土化的組織文化中,全球經濟化帶來的組織管理中的人際交往和文化摩擦等問題,已引起學者的廣泛注意。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知識的積累和創新,使現代組織更加重視對知識和人才的管理,終身學習的理念已蔚然成風。在管理心理學的新視野中,把現代組織看成是學習型組織,要求員工不斷獲取新知,發揮知識或團隊的整合效能。學習型組織是通過培養彌漫于整個組織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組織成員創造性思維的一種高度柔性、符合人性發展的組織。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中,把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團隊學習、系統思考看作是學習型組織的技能。傳統組織把人看作是管理的客體,對人的假設是“經濟人”;學習型組織則把人既看作是管理的主體,又看作是管理的客體,對人的假設是“學習人”。美國排名前25家的企業中,幾乎全部是按照學習型組織的模式改造的。

        其三,重視以人為本和人文關懷相滲透的領導方式轉型研究。傳統工業管理,往往“管理過度”而忽視對人的關注。現代組織管理需要領導方式轉型,關注組織中人的發展,讓每個成員都有參與管理的機會。美國學者布萊克和穆頓在《管理方格理論》中描述了對人的關心程度和對生產的關心程度五種風格,證明對人的關心程度和對生產的關心程度最高的9.9型管理方式,是現代組織管理最有效的。現代組織與個人之間、領導與被領導者之間呼喚一種心理默契。這種心理默契,無疑是建立在以人為本和人文關懷相滲透的領導方式轉型的基礎之上的。以人為本、以德為先,乃管理行為之本質,文化激蕩、管理創新、激勵行為,乃世界進化之動力¨ 。以人為本、人文關懷應是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相互尊重和認同。人是有情感的,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體驗,人文關懷是對人的情感和內心世界的敬重。無論是領導給員工過生日,送蛋糕,還是節假日到員工家中慰問;無論是領導的一句夸獎,還是領導輕拍一下員工的肩膀,都會給員工一種情感上的慰籍。對員工表示私下的人文關懷,會產生出乎意料的效果。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總裁專程去醫院探望生病的公司推銷員的妻子的案例,已被收人多本教科書。

        第8篇:經濟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范文

        [關鍵詞]MALL城市商業空間傳統商業空間空間形態

        中圖分類號: TU984.1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已經快速地進入了消費時代。在幾十年前的中國,消費行為還只能在為數不多的商店中發生,而在現在的城市里商業空間已經遍布城市各處。然而觀察這看似百花齊放充滿多樣性的商業空間的發展前景后,可以隱約地覺察到它的空間形態有單一化的傾向,這并不完全是空間本身本身造成的,而是與社會生活中的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因素緊密聯系的。商業空間正是城市生活的一種反映,對城市空間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本文試圖通過案例分析的手段,去探討對商業空間的設計啟示。

        MALL的誕生,傳統商業空間的死與生。

        近20-30年來全球化盛行,“全球”一詞即表明當今社會已完全身處于世界的語境之中。全球化的核心是經濟全球化,即是將所有生產要素在不同的國家與地區之前能自由移動,使商品流通的障礙減少,資本管制放松的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經濟全球化同時聯系到人們日常的消費行為以及商業空間。

        MALL的誕生背景與經濟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出現的跨國貿易、資本流動、勞動力在各國境之間的流動,而那時世界大部分地區都在從農業經濟向資本經濟轉變,一種新的商業空間在此時誕生,那就是百貨公司。1852年世界上第一家百貨商店Bon marche在巴黎誕生,綜合化消費是百貨公司的定位,與傳統的單一消費功能的商業空間不同,在百貨公司可以買到幾乎所有日常用品,商業空間從傳統的散點排布向集合型發展,對空間的需求隨之增大。由于百貨公司滿足了現代消費的需要,很快就向世界其他地區蔓延,上海先施公司是中國第一家百貨公司,誕生于1917年10月20日,雖然比世界第一家晚了將近70年,但是卻從此開始改變中國城市以往以市、集、街為主的傳統商業空間。從百貨公司開始,商業空間開始打破從向左右延伸到帶狀空間的形式,出現了團狀集中型空間。

        1.2、大眾消費觀的心理訴求與MALL的興盛發展

        MALL消費背后也有一種文化的支持,城市里的人喜歡去MALL是因為其功能強大,認為MALL是一種時尚的消費方式,是現代的生活方式的體現,這正是大眾傳媒將這一種觀念轉化為普世價值觀的。

        但是在現代經濟下,無法去阻止MALL強大的殺傷力,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一種磁力,對經濟的影響力所產生聚集吸納效應和輻射擴散效應放大到了城市區域經濟甚至是國內區域乃至國際區域。據統計美國占MALL的消費總額60%,歐洲占了29%,日本是17%,臺灣地區為9%,SHOPPING MALL已被譽為“商業業態的最高形式”。而且MALL具有很強的輻射性,在一定的區域內,由于MALL功能強大、空間占有率高很容易成為區域的主導商業空間,因而壓制了其他類型商業空間的發展。

        MALL空間的單一化與傳統商業空間的復興

        2.1 MALL的空間形態

        庫哈斯在《哈佛設計學院購物指南》里提出MALL已經走到了盡頭。而由于經濟背景的差異,在國外MALL開始走向中小型發展道路的時候,我國正在走從SHOPPING MALL向LIVING MALL轉型的過程。LIVING MALL除了購物式消費還提供了一些其他消費而從組成復合型商業空間,如游戲、餐飲、生活休閑等,中國的MALL還在不斷地擴張。

        2.2傳統商業空間注入MALL的活力

        但消費行為并不是緣起于最近幾十年才興起的MALL的空間中的,回到以帶狀形商業街區為代表的傳統商業空間中,則會發現其空間的形態比MALL更為豐富,街道的疏密形成了不同業態的商業空間,但在能提供的消費功能上也許不及MALL來的大而全面,而且以街道為代表的傳統商業空間由于自主經營,缺乏統一的管理與運營,在業態的設置與分布上缺少策劃,某些所謂的商業街區也只是城市一張旅游名片,成為了紀念品一條街,難以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消費觀念與需求。

        三、案例分析——商業空間的復合型發展

        3.1對傳統商業空間的繼承與發展

        上海新天地分為南北兩個區域,是繼承原有的空間的同時創造新的空間的典型案例。南部的購物娛樂中心就是一個典型的MALL空間,北部的石庫門區域則可以理解成這個MALL的“裙房”,在這片老的街區進行統一的管理與運營,并對內部設施做了統一的布置,讓南北兩部分形成一個互補的整體,無論是作為商業開發噱頭亦是對原有的資源利用的角度來看,都滿足了當下這個快速更新的社會里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心理訴求,而且在空間上彌補了MALL的單一空間類型,豐富了商業空間,利用符合現代消費的新空間對傳統空間作為補充,同時又促進商業業態組成的多樣性,業態策劃為復合式的商業開發,集合購物、餐飲、酒吧、娛樂、影院、藝術、酒店、健身、教育等為一體,商業業態呈現出多元化的形式(如圖1)。

        (圖1)

        3.2創造全新商業街區

        位于北京著名酒吧街三里屯西側的三里屯VILLAGE從項目策劃開始就走上了傳統商業空間的復合型發展這一條道路。在MALL就標榜著現代、時尚的消費觀念的今天,三里屯VILLAGE放棄了封閉的MALL,而選擇了開放的“村落”VILLAGE。尤其在南區的平面肌理上可以看到,南區的VILLAGE采用了傳統商業空間,在11座低密度建筑中形成了南北方向開口較少,東西方向開口較多,交匯于中心廣場的街道空間。由于街道空間流動性強的特點,大大促進了人的流動,刺激消費行為的產生。

        四、結語

        商業空間的形態影響著人們生活中最主要的社會行為——消費行為。如果當經濟水平、價值觀、技術達到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時,現有商業空間呈現的多樣性將會向單一化轉變,MALL的出現及成熟發展使得傳統商業空間逐漸失去主導地位,但傳統商業空間的開放性是封閉的MALL空間在空間局限下無法提供的。因此,在如今的城市發展來看,除了MALL的空間形式以外,傳統商業空間依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若將兩者合理相互補充,將MALL的模式導入傳統商業空間中,可以豐富商業空間類型,形成復合型的城市商業空間,大大提升城市商業空間的活力。

        參考文獻:

        揚·蓋爾:《交往與空間》,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年。

        羅伯特·文丘里:《向拉斯維加斯學習》,知識產權出版社,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第9篇:經濟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范文

        我國傳統的外向型企業以出口低價產品為主,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的持續攀升,加之國內環境壓力不斷上升,靠低價占領國際市場的策略已經不足以讓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立足,尋求轉型升級是外向型企業保持市場競爭力的必由之路,企業大量渴求精通國際投資理論的國際化人才。(四)完善國貿專業知識結構的需要當前,過于注重實踐的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在某種程度變成了輸送貿易技能人才的培養機構,國貿專業的學生實踐主要是貨物進出口貿易全過程的模擬,這與培養綜合能力的本科教育目標相違背。國貿專業學生必須具備國際經營所需的各種專業知識,其中也包括國際投資知識。

        二、對策建議

        (一)明確教學目標

        應根據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設定教學目標,區別于國內一些重點本科院校,如華中科技大學將國際投資課程教學目標設定為:掌握國際投資的概念、基本理論、目的和作用,學科發展現狀,深入了解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投資的特點和方式;了解發達國家對華投資發展過程、特點及投資的政策,掌握國際投資環境分析、經濟分析和適度規模分析的一般方法,通過案例分析學習國際投資方法,培養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湖南大學國際貿易專業國際投資課程的教學目標為:通過課程學習讓學生掌握國際投資知識,培養科學思維和利用國際投資解決實際問題的初步能力。相對于重點本科院校學生,獨立學院學生的理論學習能力較差,對理論學習的專注度不足,需簡化理論學習要求,突出應用本科教育目標,因此應將國際投資課程教學目標設定為:了解國際投資主要理論,建立全球化經營理念,掌握實行對外投資需要遵循的一般規律。學時設定為2學時。

        (二)簡化教學內容

        目前國內尚沒有專門針對獨立學院的國際投資課程教材,現有的國際投資學教材主題內容相似,如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李燕燕主編的《國際投資學》,其內容框架包括:國際投資導論、國際投資理論、跨國公司、跨國銀行、非銀行跨國金融機構、國際投資環境評估、國際投資項目選擇、國際投資決策、國際資本運作、國際投資管理、國際投資政策和中國國際投資。根據獨立學院學生特點,應將教學內容調整為三個板塊:國際投資理論;國際投資運營,包括國際投資環境評估、國際投資項目選擇、國際投資決策、國際投資管理、國際投資政策;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實踐。

        (三)改革教學方式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最新AV网址免费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国产在线 | 精品熟女少妇a∨免费久久1 | 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原创 | 亚洲一级在线播放a |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