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考化學原子質量范文

        中考化學原子質量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考化學原子質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考化學原子質量

        第1篇:中考化學原子質量范文

        一、厘清概念,準確表述

        【例1】下列化學符號、圖示、用語與其所表達的意義一致的是( )

        A.Co――1個一氧化碳分子

        B.4N2――4個氮原子

        C.5個鈉離子――5Na+1

        D.――O2-

        【解析】Co是鈷元素的元素符號,既可以表示宏觀概念Co元素或物質鈷,又可以表示微觀意義1個Co原子或Co原子,A項將Co錯看成一氧化碳的化學式CO,錯誤。B項表示的是4個氮分子,錯誤。電荷的電性和電量寫在元素符號右上角時,表示的是元素的離子符號,數字在左,“+”“-”號在右,數字“1”可省略;電荷的電性和電量寫在元素符號正上方時,表示的是元素化合價符號,數字在右,“+”“-”號在左,數字“1”不可省略。5個鈉離子的正確書寫方式應為5Na+,故C項錯誤。原子結構示意圖中,核內質子數決定元素種類,原子核外電子總數等于核內質子數時為原子,原子核外電子總數大于核內質子數時為陰離子,原子核外電子總數小于核內質子數時為陽離子,D項中核內質子數為8,是氧元素,核外電子總數為2+8=10,大于核內質子數8,是O2-,正確。

        【答案】D

        二、領悟內涵,理順關系

        【例2】推理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確的是( )

        A.化合物中含有不同種元素,含有不同種元素的物質可能是化合物

        B.分子、原子、離子都是組成物質的粒子

        C.原子中的質子數與電子數相等,得出元素的種類由電子數決定

        D.含有同種元素的物質一定是單質

        【解析】化合物是指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通過定義可知,化合物中含有不同種元素是正確的,物質可分為純凈物、混合物,含有不同種元素的物質可能是純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故A項正確。微觀概念用構成,宏觀概念用組成,因而分子、原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粒子,故B項錯誤。在原子中,質子數與電子數相等,元素是指質子數(或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原子的核外電子得失形成離子,核外電子數目發生改變,但元素的種類不會改變,故C項錯誤。宏觀概念單質是指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物質可分為純凈物、混合物,含有同種元素的物質可能是純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如O2和O3的混合氣體是由O元素組成的混合物,故D項錯誤。

        【答案】A

        三、借助模型,搭建橋梁

        【例3】甲和乙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成丙和丁。結合微觀示意圖分析,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A.圖示中沒有單質

        B.該反應為復分解反應

        C.質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反應前后分子總數不變

        D.該反應的生成物丁中氧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6

        【解析】通過所給微觀模型知,甲是CO2,乙是H2,丙是CH3OH,丁是H2O,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3H2一定條件CH3OH+H2O。由模型可以看出,甲、丁分子由2種原子構成,丙分子由3種原子構成,均屬于化合物;乙分子由同種原子構成,屬于單質,故A項錯誤。復分解反應是指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此反應不符合復分解反應定義,故B項錯誤。質量守恒定律在宏觀上理解為參加化學反應的所有物質的總質量等于反應生成的所有物質的總質量,在微觀上理解為“微觀世界三不變”,即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不變、原子的數目不變、原子的質量不變,但分子的數目可能會改變,也可能不變,通過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知,從微觀上理解為參加反應的分子數目為4個,生成物分子的數目為2個,分子數目發生改變,故C項錯誤。微觀粒子原子的質量用相對原子質量表示,以一種碳原子質量的1/12作為標準,其他原子的質量與它相比較,所得到的比叫做相對原子質量,可知相對原子質量是一個比值,沒有單位,故D項正確。

        第2篇:中考化學原子質量范文

        關鍵詞: 初中化學;資料卡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3)22-052-1

        一、問題的提出

        “資料卡片”的作用是:簡單介紹化學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物質性質、技能方法等。本部分的教材體現了課程標準的課程資源的要求,為學生的深入發展提供資源,開拓學生的視野。教師可利用這些素材創設學習情景,進行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認識化學在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作為一線化學教師我們必須充分挖掘“資料卡片”欄目的教育價值,重視“資料卡片”欄目的有效教學。

        二、現狀分析

        面對中考的升學壓力和初三有限的教學時間,加之多數教師受“不能為應試教育提供有效服務的教育很難立足”這一現實思想的影響,化學教師很少關注作為選擇性素材――“資料卡片”欄目的教學,思想上和行動上不夠重視,更多關注的是中考考什么教師教什么,忽視了“資料卡片”欄目的教育功能。

        三、實施策略

        1.作為引入新知識的背景素材,教師可以圍繞“科學事實―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的線索進行教學,讓學生再現科學探究的歷程。

        如“資料卡片”定量研究與質量守恒定律的發現與發展,向學生介紹了質量守恒定律的發展歷程。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質量守恒定律的發現史實為學習情景,以科學家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為學習的內驅力,以學習定量化學實驗研究方法為過程性體驗,以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質量守恒定律為學習方式,通過學生歸納、解釋質量守恒定律,達到靈活應用質量守恒定律解決簡單問題的學習目的。

        2.作為拓展性閱讀材料,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當堂閱讀。

        如“資料卡片”工業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氣、爆炸極限、石油和煤的綜合利用、溶液乳濁液懸濁液、酶、纖維素等內容作為閱讀材料呈現。一方面是對教材正文內容進行補充拓展,開闊學生視野,加深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正文知識嚴謹的邏輯結構,突出學科知識的連續性和整體性。如在學習制取氧氣時,完成了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學習后,教師讓學生閱讀“工業上如何制取氧氣”,引導學生了解氧氣的工業制法主要是分離液態空氣,液態空氣的分餾屬物理方法,全過程很少涉及化學變化。再如在學習相對原子質量時,可介紹我國科學院院士張青蓮教授為相對原子質量的測定做出了卓越貢獻的例子,激發了學生愛祖國、愛科學的情感,體會相對原子質量測定的學科價值。又如在學習純堿時讓學生當堂閱讀侯德榜的相關資料,加強學生的愛國熱情,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報效祖國的意識。

        3.作為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資料,可作為課外作業,要求學生向家長、親友介紹。

        如“資料卡片”空氣質量日報、生產運輸使用和貯存易燃物易爆物時的注意事項、如何增加養魚池中的含氧量、氮肥的簡易鑒別、鑒別服裝的標簽等內容,作為課外作業要求學生介紹給家長、親友。學生通過具體的生活情景,營造了生動有趣和基于生活經驗與社會文化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會實踐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感受學以致用的樂趣和成就感。

        4.通過創設習題情境,進一步在習題中開發“資料卡片”內容的教育功能。

        運用資料欄目內容創設習題情境,也是將資料內容用于教學內容的重要途徑之一,可以使本來枯燥、無味的習題變得生動活潑,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編制習題時應根據資料內容的教學需要及學生的特點,選擇不同層次的題型,體現不同層次的教育功能。如為加深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的認識,在課后以練習題目的形式呈現質量守恒定律發現史的素材――早在17世紀,質量守恒定律被發現之前,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做過一個實驗:在密閉的玻璃容器中燃燒金屬時得到了金屬灰,然后稱量金屬灰的質量,發現比原金屬質量增加了。①試解釋金屬灰質量比原金屬質量增加的原因。②由于波義耳稱量方法上的原因,他錯過了發現質量守恒定律的機會。請你改進他的稱量方法以驗證質量守恒定律。以上通過習題的形式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對波義耳與質量守恒定律擦肩而過的原因做出分析,使得學生的思維不再局限于對科學故事的閱讀上,而是基于問題情境產生積極思維的動機和強烈的求知欲望,不但可以啟迪學生思維,鞏固所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受到了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教育,為逐步深入理解科學本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教育價值分析

        1.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

        資料卡片欄目中許多素材融入化學史的內容。如:水的組成揭秘、酸堿的由來、原子的猜想與證實、張青蓮與相對原子質量的測定、我國制堿工業的先驅侯德榜等,一個個生動有趣充滿智慧的科學故事極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化學家的科學品質、人格魅力及其科學成就對學生學習化學起到榜樣示范作用。

        2.再現了科學探究歷程 。

        資料卡片欄目中“定量研究與質量守恒定律的發現與發展”、“酸堿指示劑的發現”等內容以化學史料的形式創設生動具體的學習情境,以歷史上化學家的科學探究為榜樣,讓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體驗科學家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獲得科學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并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3篇:中考化學原子質量范文

        一、注重化學概念的教學,加強化學用語的訓練,為化學計算夯實基礎

        首先涉及初中化學計算的一些重要概念,在形成時應盡可能通過實驗或其他具體事物分析、概括導出;其次,注重概念同化,進行新舊概念對比,弄清相近概念間的本質區別與內在聯系,然后加強運用概念的訓練,加深對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運用基本概念的能力;最后還要加強與基本概念相關的化學用語的訓練,掌握化學學科獨特的學習語言。

        實踐證明,當學生理解了化學式、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等基本概念,化學式含義及化學式前系數的含義等內容后,有關化學式的基本計算就可以說是“輕而易舉”了;當學生理解了質量守恒定律、化學方程式能夠表示反應物及生成物各物質間質量比的含義等內容后,學生基本都能夠進行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了;當學生理解了溶液、溶液的組成(溶質、溶劑)、溶質的質量分數等基本概念后,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也就不再難倒學生了。

        二、初中化學計算是化學“量”的思想與數學計算方法的結合,化學計算的關鍵是化學“量”的思想

        各種計算類型在教材上都出示了相應的例題,它們以清晰的解題步驟闡述了運用化學概念進行化學計算的思想,以簡明的解題格式規范正確運用化學概念進行化學計算、表述邏輯思維過程的方式,故而要特別注重發揮教材上例題的作用。從接受式和探究式兩種學習方法來形成兩種策略,即傳授性和探究性教學策略。

        傳授性教學策略主要是指通過教師講授或師生共同談論或學生直接自學教材上例題的方式,學習化學基本計算的方法,然后再進行訓練,并通過師生評價或學生相互評價等矯正,讓學生掌握化學計算方法,逐步提高化學計算能力。這種方法多數學生能夠較快接受,并迅速掌握基本方法,效率較高。但少數學生容易因“不理解而掉隊”,從此對計算失去信心。

        探究性教學策略主要是指教師創設真實情境,提出有意義的實際問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力圖運用基本化學概念完成基本化學計算問題,通過評價矯正不足。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可引導學生運用化學概念或原理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可以引導學生從例題中獲取方法(不僅限于模仿),把獲取的方法運用于問題中并解決問題,促使學生進行遷移。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充分感悟或體驗運用化學概念進行化學計算的方法,自然形成化學計算能力,并鞏固學習興趣。短時間來看,這種策略似乎更費時間,但學生真正運用化學思想和化學概念進行化學計算時,既形成了能力,又保持了興趣,應該是更有效率的學習方式。當然這種策略要求學生的化學概念必須牢固,基本學習方法必須到位,化學學習興趣必須濃厚,否則課堂教學中容易“冷場”,收不到預想的效果。因而兩種教學策略都要根據學生特點而確定,力爭取得更有效的教學效果。

        三、化學的總復習策略

        初中化學的復習階段,當然主要是針對選拔功能來說的,在復習迎考中有這樣幾點需要大家加以關注:

        (一)復習措施

        1.以大部分同學現狀為基礎,分析教材、學生,研究對策,提高復習的針對性。

        2.認真研讀中考精神和中考說明,把握走向,提高復習的有效性。

        3.分輪次復習,使用鹽城中考說明、鹽城零距離、中考十三地市試卷,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按單元順序復習,加強學科知識的聯系,使基礎知識系統化、網絡化。加強對學生“三基的考查及時查漏補缺。

        4.注意對學生思想的教育,要進行人生理想、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使學生明確目的,增強信心,提高復習的自我意識。

        5.積極搞好教研沙龍,通力合作,集大家智慧,提高復習的質量。

        (二)化學復習計劃

        1.指導思想。以教材、科學課標、考試說明為依據,以“三基”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科學能力為重點;以完成學校的教育教學目標為方向

        2.復習目標。扎實地掌握三基;形成熟練的科學(化學和生物)思想方法;培養學生較強的化學和生物能力和運用有關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復習思路方法。

        (1)加強集體備課,備課標、備教材、備教法、備學法;完成說課――討論――導學反饋案。

        (2)落實復習環節:讀、講、練、測、評、補(六環節復習法)

        讀:預習、練習,發現問題;

        講:按知識體系,梳理知識,形成結構,提煉學科思想方法,理清基本題型,掌握基本解題方法;

        練:精選習題,學生訓練,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

        測:進行單元測試、定時練習查漏補缺,訓練應試能力;

        第4篇:中考化學原子質量范文

        一、定向思維

        定向思維并不是定式思維。定向思維就是初步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無論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都必須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論知識。定向思維讓學生更易掌握這些知識,并為他們對知識的簡單應用指明了方向。如初中化學經常用稀鹽酸來檢驗碳酸鹽,這就是利用了H+與CO2-3相結合會產生CO2的特點。那么,在今后的學習中遇到碳酸鹽(CO2-3)就應該定向想起酸(H+)。形成這種定向思維對解題很有幫助,可減少思考時間。如除去括號中的雜質:KCl(K2CO3)、K2SO4(K2CO3)、KNO3(K2CO3),學生就不難想起可分別用稀HCl、稀H2SO4、稀HNO3來解決問題。

        二、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就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提出多種不同的方式方法的過程。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中考命題更趨向于素質測試,這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要求提升了一定的層次。所以教師對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容忽視。發散思維并非漫無目的地思考,而是圍繞一個中心――解決某個問題,遵循一定原則――符合基礎理論知識,提出不同的想法――解題方法的多樣性、結論的開放性。如鑒別某溶液中是否含有CO2-3,這個中心就是解決上述問題;遵循的原則就是利用某物質與CO2-3反應產生特殊現象的理論知識;提出不同的方法:可利用稀HCl和石灰水、稀H2SO4和石灰水、稀HNO3和石灰水、CaCl2溶液、Ca(NO3)2溶液等解決問題。長期這樣有目的地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三、極限思維

        極限思維就是為解決某個問題或理解某個知識而采取的一種極端假設的方法。極限思維也適用于當今創新人才的培養,符合培養創新人才的宗旨。初中化學的很多問題,利用這種思維方式解答可能會讓學生更好理解。如溶液中的pH值與溶液中H+、OH-的離子濃度有關,而初中所學內容又不涉及離子濃度,這時就可采用極限思維。

        例:將某硫酸溶液稀釋,這個過程中溶液的pH變化情況。我們采用極限思維,假設稀釋到最后“沒了硫酸”而只有水,則此時的pH=7,那么稀釋硫酸的過程pH值應逐漸向7靠近,這樣解釋學生就很容易接受。利用相同的思維可以解決類似的問題甚至解決其他問題。再如:已知鎂在空氣中除了與氧氣反應外還能與氮氣反應,化學方程式為:3Mg+N2=Mg3N2,問24克鎂在空氣中燃燒生成固體的質量為多少?如果我們只根據正常的思維方式是很難下手的。這時我們可以根據極限思維,假設24克鎂全部與氧氣反應,就能算出生成40克的MgO,假設全部與氮氣反應就能生33.3克的Mg3N2,這樣就不難得出24克鎂在空氣中燃燒生成固體的質量為:33.3克M固體40克。如果能經常性地訓練極限思維,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會有一個新的提高。

        四、平均思維

        第5篇:中考化學原子質量范文

        一、“物質構成的奧秘”課標解讀

        學習本單元,同學們對物質組成的認識要由宏觀上升到微觀,由現象深入到本質,探究物質構成的奧秘之所在:認識元素的概念,從宏觀上了解物質的組成;知道分子、原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認識物質的微粒性和多樣性,并能用微粒的觀點(分子、原子、離子)解釋日常現象,如氣體的壓縮、擴散,不同液體混合時體積的改變,以及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本質;認識原子的構成,能從質子、中子、電子、電性、電量、相對原子質量等方面建立原子模型。

        本單元知識在河南省每年化學中考試卷中占9~11分,常以選擇、填空題形式出現。

        二、理解和應用元素、分子、原子、離子的概念

        教材中把元素的概念分3次呈現出來。第1次是在教材第3頁:“利用化學方法分析眾多的物質,發現組成它們的基本成分――元素其實只有100多種。”告訴我們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第2次是在教材第46頁:“通過對水的生成和分解的研究,確認水是由氧元素和氫元素兩種元素組成的。”第3次是在第73頁,用原子結構的知識給元素定義為:“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課本從不同層面闡明了元素的概念,中考試題多由現象到本質的層面上命題。

        例題 (2007年河南B卷)油炸食物不宜多吃,因為食油長時間煎炸后會產生丙烯醛(C3H4O)等有毒物質。下列有關丙烯醛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丙烯醛屬于氧化物

        B. 丙烯醛由3個碳原子、4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

        C. 丙烯醛中碳、氫、氧三種元素的質量比是9∶1∶4

        D. 丙烯醛在空氣中的燃燒產物一定只有二氧化碳和水(答案:C)

        請你思考:為什么C項是正確答案?

        同學們要從本質上認識元素的概念,就要知道質子數決定元素的種類。如鈉離子( )和鈉原子( )都是鈉元素,雖然核外電子數不同,但質子數相同。鈉離子( )與氖原子( )雖然核外電子數相同,但質子數不同,所以是不同的元素。

        同學們要知道,元素是描述物質的宏觀概念,所以只有種類之分,沒有個數的含義。比如描述一種物質的宏觀組成和微觀構成通常有四種正確說法。以水為例:① 水是由氧元素和氫元素兩種元素組成的(宏觀對宏觀);② 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宏觀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③ 水分子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的(微觀對微觀);④ 1個水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的(個數對個數)。請同學們仔細體會以上四種說法,其本質區別就是不能相互交叉使用概念。現在同學們應明白“水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的”說法為什么是錯誤的。

        三、認識微粒構成物質的多樣性

        同學們可能難以判斷哪些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哪些物質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哪些物質是由離子構成的,但要記住幾個典型的例子就不會太難了。如NaCl,根據原子結構,鈉原子易失去1個電子形成陽離子,氯原子易得到1個電子形成陰離子,所以氯化鈉就是由陰、陽離子構成的化合物。像氯化鈉一樣由活潑金屬和活潑非金屬通過電子得失形成陰、陽離子結合成的化合物為離子化合物。它們經歷了原子離子物質的形成過程,如:氯化鉀、氧化鈣等。像水、二氧化碳、氧氣等都是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它們經歷了原子分子物質的結合過程。像碳單質、稀有氣體等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即原子物質。

        思考一下:

        1. 右圖是物質與其構成微粒之間的關系,請將正確化學用語填入方框內。

        2. 同一種元素可組成的物質有( )。

        A. 單質或純凈物B. 氧化物或化合物

        C. 單質或混合物D. 化合物或混合物

        第6篇:中考化學原子質量范文

        一、 化學式的書寫

        初中化學中,出現的不同物質的化學式有一百多個。記憶和書寫物質的化學式,絕不能靠死記硬背,而應掌握其書寫要領,只要常寫常練,便能較快地達到熟練的程度。

        1. 單質的化學式的書寫

        單質的化學式的書寫相對較為簡單,首先它與元素化合價無關,其次初中階段一般只要求同學們掌握兩類單質化學式的書寫:

        (1) “X型”單質化學式書寫

        所謂“X型”,即直接用元素符號表示單質的化學式。這類單質情況之一是由原子直接構成,初中最常見的是金屬單質和稀有氣體單質,如單質鐵的化學式為“Fe”、氦氣的化學式為“He”,X型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常溫下為固體的單質(除碘單質),如硫單質化學式為“S”。

        (2) “X2型”單質化學式書寫

        初中常見的有常溫下為氣體且由分子構成的單質,如:H2、N2、Cl2;另外還有碘單質I2。

        2. 化合物化學式的書寫

        (1) 名稱中帶有數字的

        書寫名稱中帶有數字的化合物化學式時,一般也不要考慮化合價,只要直接根據名稱書寫即可,當然要注意前后位置(先讀后寫,后讀先寫)及數字的位置(直接寫在對應元素符號的右下角)。

        如四氧化三鐵(Fe3O4)、五氧化二磷(P2O5)等,需要注意的是,寫在后面的元素的原子個數為“1”時,名稱中的“一”一般不省略,寫在前面的元素的原子個數為“1”時,名稱中的“一”則省略。如CO2讀成二氧化碳,而不是“二氧化一碳”,CO讀成“一氧化碳”,而不是“氧化一碳”。

        (2) 名稱中不帶有數字的

        正確書寫這類型物質的化學式,一是要熟練記憶元素符號,二是書寫化合物的化學式時,要熟練記憶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三是書寫化合物的化學式要符合各元素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的原則,四是掌握書寫化學式的一般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種情況:

        2.2.1:命名為“某1化某2”型的

        如氧化鋁、氯化鈣、氫氧化鈉等,書寫化學式時,某2寫在前面,某1寫在后面,再根據課本上提供的書寫步驟寫出對應的化學式。如氧化鋁(Al2O3)、氫氧化銅Cu(OH)2等

        2.2.2:命名為“某1酸某2”型的

        這種類型的化合物往往由以下兩部分組成:“某1酸根”和“某2元素”。書寫化學式時,“某2元素”寫在前面,“某1酸根”寫在后面,再根據課本上提供的書寫步驟寫出對應的化學式。如硫酸銅是由“硫酸根“和“銅元素”組成的,不能認為是由“硫元素和銅元素”組成的,也不能認為是由“硫酸(H2SO4)”和“銅元素”組成的。

        2.2.3:命名為“某酸”型的

        這種類型的化合物往往由以下兩部分組成:“某酸根”和“氫元素”。書寫化學式時,氫元素寫在前面,某酸根寫在后面,再根據課本上提供的書寫步驟寫出對應的化學式。如硫酸(H2SO4)等。

        需特別提醒的是:硫酸是由“硫酸根(SO4)”和“氫元素”組成的,初學者往往以為“SO4”就是硫酸的化學式。

        二、 化學式表示的意義

        中考時,大都考查分子構成的物質的化合物化學式的意義,它一般有以下幾種意義:表示一種物質及該物質的元素組成;表示該構成物質的分子及分子的原子構成;還能表示一定的數量關系(元素的質量比等)。

        如“H2O”的意義有:表示水;表示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表示水分子或1個水分子;表示水分子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的或1個水分子是由于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的;表示通過相對原子質量的計算相關數量關系等。

        典型錯誤分析:

        關于“H2O”的意義,有下列常見典型錯誤:

        (1) 表示水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

        原因分析水是分子構成的物質,不是原子構成的物質。

        (2) 表示水分子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原因分析分子是微觀的,元素是宏觀的,微觀概念不可能由宏觀概念組成。

        (3) 表示水中氫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2:1;

        原因分析2:1表示水分子中氫原子和氧原子的個數比,對于不同元素來說,元素的質量比不等于原子個數比。

        三、 中考鏈接

        1. (2011南通)依據氧化鐵化學式Fe2O3,某同學做出的下列推斷中錯誤的是()

        A. 氧化鐵由鐵元素和氧元素組成

        B. 氧化鐵中鐵元素的化合價是+2

        C. 氧化鐵的相對分子質量為l60

        D. 氧化鐵中鐵元素的質量分數為70%

        2. (2011年鹽城)竹炭的吸附能力是木炭的五倍以上,其主要成分竹炭纖維的化學式可表示為(C6H10O5)n。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竹炭可用于凈化室內空氣

        B. 竹炭纖維屬于有機化合物

        C. 每個(C6H10O5)n分子中含有6n個碳原子

        D. 竹炭纖維中C、H、O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6∶10∶5

        3. (2011年蘇州)下列物質的俗稱、學名與化學式表示同一種物質的是()

        A. 酒精乙醇C2H6O

        B. 純堿氫氧化鈉NaOH

        C. 熟石灰氧化鈣CaO

        第7篇:中考化學原子質量范文

        1、開學至3月28日,授完新課,做完實驗八至十和部分選作實驗。采用市編資料等對學生進行訓練與檢測。

        2、3月28日至5月20日,專題復習和訓練:

        (1)化學基本常識(運動形式、儀器性能、藥品使用、基本操作);

        (2)空氣的組成與污染防治;

        (3)氧氣的制備、性質、用途、燃燒與緩慢氧化;

        (4)分子和原子;

        (5)元素和元素符號;

        (6)相對原子質量和相對分子質量;

        (7)水及水的污染防治;

        (8)氫氣的制法、性質、用途;

        (9)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及化合價;

        (10)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11)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12)碳元素的單質及其化合物(單質、氧化物、碳酸鹽);

        (13)常見的有機化合物;

        (14)鐵和鐵的化合物;

        (15)生鐵、鋼和常見金屬;

        (16)溶液和溶液組成的表示方法(飽和性、溶解度、組成表示法);

        (17)混合物的分離與提純;

        (18)化合物的電離與溶液的導電性;

        (19)常見的酸、堿及其通性;

        (20)常見的鹽、鹽的性質、化學肥料;

        (21)初中化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采用市編資料等對學生進行訓練與檢測。掌握學生學習情況,針對復習。

        3、5月21日至6月中旬,綜合復習,強化訓練,模擬考試。

        二、教學要求

        1、各班要參照以上教學進度,結合本校的實際,制訂出相應的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以保證化學教學有序進行。

        2、要特別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好化學的自信心,面向全體學生,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平等學習的機會,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揮究過程,獲得科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素質。

        3、課堂教學要講究教法,講究藝術。做到程序要規范,環節要緊扣,知識要落實,效率要提高。

        4、激活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要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優化創新能力,讓化學教學充滿新的活力;營選創新環境,培養創新品質;精心設計教學,激發創新靈感。

        5、充分發揮實驗教學作用。化學實驗具有生動、直觀、新異有趣等特點,要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興趣,搞好實驗教學,提高實踐的技能技巧。

        6、把多媒體應用到化學教學中。多媒體不但能強化課前研究,而且還能優化教學過程,能創設情景、解剖難點、模擬實驗、提高視度等;多媒體還能進行輔助學生總結和反饋檢測。 。

        7、化學教學中要貫穿人文精神。通過教學,培養學生意志堅定,熱愛科學和精神;培養學生道德高尚,獻身科學的精神;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精神。喚起學生關注地球,關注人類,提高環境道德素質,樹立社會責任感等。

        8、要認真研究市“中考說明”。研究專題的知識結構和重點,研究樣卷的內容和標高,做到不超綱,不拓寬,不加大難度 。

        9、提高自身素質。深化教研教改,提高教研水平,做到表達準確,板書簡潔,操作規范,教法創新,使自己的備課、教課、說課、操作、寫作等水平不斷提高,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

        三、有關活動

        1、組織部分教師參加全市化學教研會。

        2、評選:

        (1)優秀論文評選。

        ①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意境創設藝術;

        ②對“××××”實驗評價和優化的設想。

        (2)研究性學習的教案和學案評選。

        第8篇:中考化學原子質量范文

        ____部分地區中考試卷知識點分布情況統計

        ____一、知基點――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是初中化學最初接觸到的化學用語,在中考中常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物質的變化形式有兩種,即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物質的性質包括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1.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根本區別是有無新物質生成。物質的形態變化(如塊狀變成粉末狀)、狀態變化(如液態變成氣態)、物理屬性的變化(如溫度升高、氣體體積膨脹)均為物理變化;而化學變化的特征是產生了新物質。在化學變化中常伴隨著發光、放熱、放出氣體、產生沉淀等現象,但這些現象只能幫助判斷一個變化是否是化學變化,而不是判斷的主要根據。

        既有體積的改變又有熱量放出的變化,不一定是化學變化。例如水蒸氣冷凝變成液態水,體積變小了,同時放出了熱量,但由于無新物質生成,所以是物理變化。當然,也可能是化學變化。例如蠟燭在燃燒的過程中,其體積變小了,同時伴隨著熱量的放出,但因為蠟燭燃燒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即有新物質生成,所以是化學變化。

        2.判斷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判斷的關鍵是看物質的性質是否必須在化學變化中才能體現出來。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如穩定性、可燃性、氧化性、還原性、酸堿性等)就是化學性質,反之,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如顏色、氣味、狀態、熔點、沸點、硬度、密度等)稱為物理性質。

        _3.物質的性質與變化是不同的概念,如“酒精在燃燒”和“酒精能燃燒”雖只有一字之差,表示的意義卻不一樣。前者表示一個化學變化過程,而后者表示酒精的一種化學性質――可燃性。再如“食鹽能溶于水”和“食鹽溶解了”,前者是指食鹽的物理性質,后者是指食鹽的狀態、存在方式發生了變化,屬于物理變化。

        變化是過程,而性質是結論,性質是在變化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在性質的描述詞前一般有“能”、“易”、“不易”、“可”等字詞出現。

        例1__酒精是一種無色透明、具有特殊氣味的液體,易揮發;酒精能與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種物質;酒精易燃燒,常作為酒精燈和內燃機的燃料,是一種綠色能源。當點燃酒精燈時,酒精在燈芯上邊汽化邊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據上述敘述可歸納出:酒精的物理性質有_________,化學性質有_________;酒精發生的物理變化是_________,發生的化學變化是_________。

        解析:根據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概念及題中所給信息可知,酒精的物理性質有:無色透明、具有特殊氣味,液體,易揮發,能與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多種物質。化學性質有:易燃燒。發生的物理變化是汽化。發生的化學變化是燃燒。

        中考題型總結及預測:在2008年的中考中,涉及到此知識點的考題有:泰安市第6題(選擇題),樂山市第18題(選擇題)等。物質的性質與變化在傳統中考試卷中出現的幾率相當高,新課標實施后,這類以識記形式為主的試題逐漸減少,預計在今后的中考試卷中分值不會太高,且將以選擇題為主。

        二、明重點――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是初中化學的一個重要試驗,該實驗第一次向同學們展示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思路與操作過程。該實驗主要使用了如圖1所示的反應裝置,其原理是:可燃物在空氣中燃燒并消耗氧氣,使內部(集氣瓶內)壓力減小,在外界壓力的作用下,燒杯中的水會進入導管,根據水面上升的高度可確定氧氣的體積分數。

        該實驗對可燃物的要求是,燃燒后不能產生氣體。如果有氣體產生,必須選擇適當的試劑來除掉氣體,以免使氣壓差減小,影響實驗結果。

        常見的裝置如圖2所示:

        例2__某研究性學習小組設計了如圖3所示的裝置,用來探究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其中A是底面積為50cm2、高為20_cm的圓筒狀玻璃容器(帶密封蓋),上面標有以cm為單位的刻度;B是帶刻度的敞口玻璃管(其他輔助裝置略)。他們的操作過程如下:①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②加水并調整B的高度,使A中的液面至刻度15_cm處;③將過量的銅粉平鋪在惰性電熱板上,蓋緊密封蓋;④通電加熱銅粉,待充分反應后,冷卻到原來的狀態,調整B的高度使容器A、B中的液面保持水平,記錄液面刻度。(注:A容器內固態物質所占的體積忽略不計)

        (1)在操作①中檢查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是_。

        (2)在上述實驗中,下列物質不能代替銅粉的是(填字母)。

        A.紅磷_B.木炭C.鐵粉

        (3)在操作④結束時,裝置A中液面的刻度為___cm(填整數)。如果在操作④結束時,裝置A中液面刻度在11cm處,則實驗結果比理論值____(填“偏大”或“偏小”)。

        (4)該小組中有同學提出,用木炭代替銅粉也能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只要將水換成一種溶液,則該溶液是__,其原因是_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解析:本題以“探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為知識背景,要求同學們把自己所學的化學知識進行遷移。本題的實驗原理是:通過加熱銅粉消耗A容器中的氧氣,使A中的氣壓降低,通過計算倒吸水的體積來確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問題(1)考查利用“氣壓差原理”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問題(2)間接考查了可燃物的選擇條件;問題(4)緊接著制造了與問題(2)不相符的認知沖突,從另一角度展開討論,突出了試題的發散性和創新性;問題(3)則主要考查靈活運用基礎知識的能力,把“氧氣在空氣中的體積分數約為1/5”用于實際解題中。在解答本題時要注意確保實驗的準確性,在測定過程中為了使A容器內的氣壓與外界大氣壓一致,在實驗前后必須都要調整A、B中的液面,使之保持水平。

        答案:(1)往B中加水,使A、B液面保持水平,蓋緊A的密封蓋,再向B中加水,使B中的液面高于A,一段時間后B中液面不下降,則氣密性好。或往B中加水,使A、B液面保持水平,蓋緊A的密封蓋,再用手捂住A的外壁,若B中的液面上升,則氣密性好。(2)B;(3)12,偏大;(4)NaOH,2NaOH+CO2=Na2CO3+H2O。

        中考題型總結及預測:在2008年的中考中,涉及到此知識點的考題有:黃石市第1題(選擇題),北京市第14、18題(選擇題)等。與空氣有關的環境污染題很常見,而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作為探究方案題出現,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在今后的考查中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其中以實驗題形式出現的可能性最大,分值約為4分左右。

        三、看熱點――氧氣及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

        氧氣及二氧化碳的制取是中考考查的熱點,在中考試題中常以實驗題(探究題)的形式出現。

        1.發生裝置的選擇

        主要從反應物狀態和反應時是否需要加熱等因素來選擇。

        (1)如圖4所示,凡是給固體加熱或固體跟固體反應需要加熱均適用加熱高錳酸鉀制O2的裝置(a套裝置)。教材中Cu2(OH)2CO3、加熱NH4HCO3、CO以及還原Fe2O3等實驗均采用此裝置或類似的裝置。

        (2)如圖4所示,凡是由固體與液體反應制取氣體,且反應不用加熱,均可采用實驗室制取H2的裝置(b套裝置)。教材中用H2O2制O2_,實驗室制CO2等均采用此類裝置。若要控制液體反應,可用長頸漏斗或分液漏斗。若反應物固體塊較大,且用量多,可將試管換成廣口瓶、錐形瓶或燒瓶等。

        無論選用上述哪套裝置均應注意:①先檢查氣密性,再加藥品;②制取裝置中導管口略露出膠塞即可;③鐵夾應夾在試管的中上部。

        另外,使用a套裝置時還應注意:①藥品平鋪;②加熱用外焰,先均勻加熱再集中加熱;③如反應較劇烈,要在試管口塞一團棉花,以防藥品堵塞導管口;④用排水法收集氣體結束后,應先撤導管后撤酒精燈。

        使用b套裝置時還應注意:①長頸漏斗底端須液封;②裝藥品的順序是先固后液。

        2.收集裝置的選擇

        (1)凡常溫下不與空氣中的成分反應的氣體,可根據氣體密度與空氣密度的比較,分別采用向下或向上排空氣取氣法。如圖5所示,若使用C或D裝置收集氣體時,一定要根據氣體的密度正確選擇氣體的入口。利用排空氣法收集氣體時需注意:①導管應插至集氣瓶底部(無論向下排氣還是向上排氣);②應在瓶口驗滿,可燃性氣體不能用點燃法驗滿。

        (2)凡氣體不易溶于水或難溶于水的,可采用排水取氣法(如圖6所示)。利用排水法收集氣體時應注意:收集前集氣瓶應充滿水倒立于水槽中,不留氣泡。

        (3)有毒性且不溶于水的氣體,可采用洗氣裝置進行收集(如圖7所示)。先將瓶中灌滿水,使氣體從B端進入(短進長出),從長管排出的水可用燒杯接裝,如將燒杯換成量筒還可用來測量生成氣體的體積。洗氣裝置中的液體可根據氣體性質選用。

        例3__圖8是某同學設計的制取純凈、干燥二氧化碳氣體的裝置。

        (1)指出圖中的錯誤,并說明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2)寫出A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B中NaHCO3溶液的作用是___,能否換成NaOH溶液__(填能或不能);C中濃H2SO4的作用是______。

        (4)B、C順序能否交換?

        分析:B、C均為洗氣裝置,氣體要順利流動,導管要“長進短出”,顯然C有錯誤。用排空氣法收集氣體,導管應插入集氣瓶底部,這樣有利于空氣的排出,D有錯誤。除雜質時,主要物質不能與洗氣瓶中的物質發生反應,故不能用NaOH(2NaOH+CO2=Na2CO3+H2O)。B、C順序不能變,否則除去水蒸氣的氣體通過B時又會帶來水蒸氣。

        答案:(1)C中導管沒按“長進短出”裝配,氣體無法流動;D中導管未插入集氣瓶底部,不便于空氣排出,難以集滿純凈的CO2。(2)CaCO3+2HCl=CaCl2+CO2_+H2O。(3)除少量HCl氣體,不能;除水蒸氣。(4)不能互換,否則除去水蒸氣的氣體通過B時又會帶來水蒸氣。

        中考題型總結及預測:在2008年的中考中,涉及到此知識點的考題有:泰安市第16題(實驗題),鎮江市第26題(實驗題),樂山市第46題(實驗題)等。氧氣、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學中最常見最重要的氣體,兩種氣體的性質及實驗室制法在中考中往往以實驗題的形式出現,分值較高,一般為6~10分,預計在今后的中考中分值不會減少。

        四、破難點――物質構成的奧秘

        從微觀結構剖析物質構成的奧秘,是化學學習的一個重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

        1.由分子構成的物質:(1)大多數非金屬單質。如氧氣(由氧分子構成的)、碘、硫磺、磷等;(2)絕大多數非金屬氧化物。如水(由水分子構成的)、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構成)、五氧化二磷等;(3)有機化合物。如甲烷(由甲烷分子構成)、乙醇(由乙醇分子構成)、醋酸、甲醛等;(4)酸。硫酸(由硫酸分子構成的)、硝酸等。

        2.由原子構成的物質:(1)少數非金屬單質。如金剛石(由碳原子構成)、石墨、單晶硅等;(2)金屬單質。如鐵(由鐵原子構成的)、銅、汞等;(3)稀有氣體單質。如氦氣(由氦原子構成)、氖氣等。

        3.由陰、陽離子構成的物質。(1)堿。如氫氧化鈉(由鈉離子、氫氧根離子構成)、氫氧化鈣等;(2)鹽。如氯化鈉(由鈉離子、氯離子構成)、硫酸鎂、碳酸鈉等;(3)某些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鈣(由鈣離子、氧離子構成)、氧化鈉等。

        例4__已知酸性物質可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成紅色。某同學為了探究微粒的一些性質,設計了如下的系列實驗:

        (1)如圖9,向一小燒杯中加入蒸餾水,然后滴加紫色石蕊試液,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_______,該實驗說明__。_______

        (2)向圖9的燒杯中再加入稀鹽酸,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____。_______

        (3)分別取A、B兩個燒杯(見圖10),A杯中加入蒸餾水,再向其中加入紫色石蕊試液,B杯中盛有濃鹽酸,用一個大燒杯把A、B兩燒杯罩在一起,過一段時間后觀察到的現象是__。

        該實驗說明濃鹽酸的兩個重要的性質是:

        (1)_______;_

        (2)_______。

        分析:該題主要考查微粒的一些性質。(1)向燒杯中加入紫色的石蕊試液時,由于微粒是不斷運動的,且構成水的微粒之間有間隙,所以構成石蕊的微粒不斷運動,擴散到水的微粒間的間隔中去了。(2)向該燒杯中再加入鹽酸時,紫色的石蕊試液變成了紅色,說明鹽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成紅色。(3)過一段時間后,A燒杯中的紫色石蕊試液變成了紅色,這是因為濃鹽酸易揮發,其微粒不斷運動,擴散到A燒杯中,使A燒杯中的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中考題型總結及預測:在2008年的中考中,涉及到此知識點的考題有:揚州市第23題(填空題),北京市第11、24、25題(選擇題),黃石市第4題(選擇題)等。物質的結構為中考必考內容,考題仍以選擇、填空為主,分值可能會略有提高。

        五、析錯點――對元素概念的理解

        元素基本分兩類: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區分金屬與非金屬應該從元素的性質入手,不過表面上我們可以元素的中文名稱來區分:一般偏旁為“钅”的為金屬元素,但偏旁非“钅”的汞例外;通常中文名稱偏旁中含有“石”或“氣”的元素屬于非金屬元素,但溴元素例外。

        1.元素周期表:在元素周期表中,每種元素都占據一格,每一格都含有元素的原子序數、元素符號、元素名稱、相對原子質量等內容。元素周期表不僅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各種元素的性質,為尋找新元素提供依據,還能為人們尋找、發現和合成新物質提供參考和途徑。

        2.元素與原子結構:元素是同一類原子的總稱,“同一類原子”即指核電荷數(即質子數或原子序數)相同的一類原子。以核電荷數為根本依據對原子進行分類,也就是說,原子的核電荷數(即原子序數或質子數)決定著元素的種類。

        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原子由更為微小的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構成;絕大多數元素的原子都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3種粒子構成的,但是有一種氫原子的原子核里只有一個質子,卻沒有中子。

        在核裂變及核聚變中,不僅元素本身發生了改變,而且還伴隨著能量的巨大變化,構成物質的粒子也發生了變化,元素的種類也發生了改變,這屬于核變化的范疇。

        例5__對過氧化氫的組成敘述正確的是(____)。

        A.由一個氧分子和一個氫分子組成

        B.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

        C.由一個水分子和一個氧原子結合而成

        D.由兩個氫元素和兩個氧元素組成

        解析:元素屬宏觀概念,而分子、原子屬微觀概念,當提到一種物質的組成時,應該說它是由什么元素組成的;當提到某物質分子的構成時,才能說它是由什么原子和由幾個原子構成的。過氧化氫獨立存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也就是說,它由大量的過氧化氫分子構成_,一種分子中不可能含有其他分子,所以A、C是錯誤的。元素只講種類,不論個數,因此D也是錯誤的,故應選B。

        第9篇:中考化學原子質量范文

        一、有關化學式的計算

        用元素符號來表示物質組成的式子叫做化學式。本知識塊的計算關鍵是抓住這一概念,理解概念的含義,并要深刻理解化學式中各符號及數字的意義,處理好部分與整體之間的算術關系。

        (一)計算相對分子質量

        相對分子質量是指化學式中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的總和。通過化學式可以計算出該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也可以通過相對分子質量,求某物質的化學式。在計算的過程中應注意化學式前面的數字(系數)與相對分子質量及元素符號右下角的數字與相對原子質量之間的關系是“相乘”不是“相加”;若計算結晶水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時,化學式中間的“•”與結晶水的相對分子質量之間是“相加”不是“相乘”。

        例 計算 的相對分子質量總和。 =5×[64+32+16×4+5×(1×2+16)] =5×[160+5×18] =1250

        (二)計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質量比

        宏觀上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任何純凈的化合物都有固定的組成,這樣可以計算化合物中所含元素的質量比。計算的依據是所含元素的質量比,等于微觀上每個分子(即化學式)中各種原子的個數與其原子量的乘積之比。

        例: 計算氧化鐵中鐵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

        氧化物的化學式: ,

        Fe∶O=56×2∶16×3=112∶48=7∶3

        二、關于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化學方程式是用化學式表示化學反應的式子,這樣,化學方程式不僅表達了物質在質的方面的變化關系,即什么是反應物質和什么是生成物質,而且還表達物質在量的方面的變化關系,即反應物質和生成物質的質量關系,同時包括反應物質和生成物質的微粒個數關系,這是有關化學方程式計算的理論依據。

        例..有氯化鈣和鹽酸的混合溶液100g,向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鈉溶液時生成沉淀的質量與所加入的碳酸鈉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若氯化鈣溶液的質量分數為5.55%,求原混合溶液中鹽酸的質量分數。

        向氯化鈣和鹽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鈉時,先發生如下的反應:

        當有鹽酸存在時氯化鈣跟碳酸鈉不反應,從圖象中可以看出,當碳酸鈉溶液消耗53g時,鹽酸全部反應,此時氯化鈣和碳酸鈉開始反應出沉淀,直到沉淀完全。可以看出加入53g碳酸鈉溶液開始出現沉淀,至106g以后不再變化。由此可知53g碳酸鈉溶液中的Na2CO3先跟HCl反應,繼續加Na2CO3溶液至106g時,混合溶液中的氯化鈣完全反應。

        設生成CaCO3沉淀,需Na2CO3的質量為x

        設混合溶液中含鹽酸的質量為y

        答:原混合溶液中鹽酸的質量分數為3.65%.

        解答這類題目時,從以上的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可以看出,在計算的過程中,主要應用的關系式是質量比,在一個題目中,最好用統一的單位,若試題中給出了兩個量的單位不一樣,可以換算成比較方便有利于計算的一個單位,這樣可避免發生錯誤。

        三、有關溶液的計算

        溶液是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在有關溶液的計算中,要準確分析溶質、溶劑、溶液的質量,它們的最基本的質量關系是:

        溶質質量+溶劑質量=溶液質量

        應注意此關系中,溶質質量不包括在溶液中未溶解的溶質的質量。

        (一)溶解度的計算

        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概念是: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克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劑里的溶解度。根據溶解度的概念和溶液中溶質、溶劑和溶液的量的關系,可進行如下的有關計算。

        (1)根據在一定溫度下,某物質飽和溶液里的溶質和溶劑的量,求這種物質的溶解度。

        (2)根據某物質在某溫度下的溶解度,求該溫度下一定量的飽和溶液里含溶質和溶劑的質量。

        (3)根據某物質在某溫度下的溶解度,求如果溶劑質量減少(蒸發溶劑)時,能從飽和溶液里析出晶體的質量。

        (4)根據某物質在某溫度下的溶解度,求如果溫度變化(降溫或升溫)時,能從飽和溶液里析出或需加入晶體的質量。

        利用溶解度曲線,可以查出物質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也可以比較出同一溫度時,不同物質溶解度的大小。溶解度曲線還能反映出不同物質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的大小。溶解度曲線題信息量大,涉及的知識多,是中考化學的熱點。 例如,如圖所示物質的溶解度曲線,根據該圖信息可知:b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不大。

        此外你還能獲得的信息有:

        (1);

        (2);

        (3)。

        解析:仔細閱讀圖1,從中可獲得許多信息,現部分舉例如下:(1)a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較大;(2)c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3)t1℃時,各物質的溶解度大小順序為: ;(4)t2℃時,各物質的溶解度大小順序為: ;(5)可采用降溫的方法使a的不飽和溶液變為飽和溶液;(6)可采用升溫的方法使c的不飽和溶液變為飽和溶液;(7)可采用蒸發溶劑的方法使b的不飽和溶液變為飽和溶液;(8)可采用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使a從溶液中析出;(9)等質量的a、b飽和溶液分別從t2℃降溫到t1℃時,析出的固體a比b多;(10)若a中混有少量b時,可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提純a。

        (二)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

        溶質的質量分數是溶質質量與溶液質量之比。初中化學中常用百分數來表示。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式如下: 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題可以有:

        (1)已知溶質和溶劑的質量,求溶液的質量分數。

        (2)已知溶液的質量和它的質量分數,求溶液里所含溶質和溶劑的質量。

        (3)將一已知濃度的溶液加入一定量的水進行稀釋,或加入固體溶質,求稀釋后或加入固體后的溶液的質量分數。

        例:“若把質量分數為3x%與x%的硫酸等體積混合,則混合后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多少?”

        解析:溶質相同但質量分數不同的兩種溶液等體積混合,應根據密度計算出質量,再根據質量分數的定義式計算。 設質量分數為3x%和x%的硫酸的密度分別為 ,由于硫酸是隨溶質質量分數增大而密度增大的溶液,因此 ,體積為V,則混合后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三)溶液度與溶液質量分數之間的換算

        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里溶質質量、溶劑質量、溶液質量之比,是一個固定的值,也就是說飽和溶液里溶質質量分數是恒定的。在計算中首先要明確溶液度與溶液質量分數兩個概念的本質區別。其次是要注意條件,必須是在一定溫度下的飽和溶液,才能進行換算。

        例:氯化鈉在10 ℃時的溶解度是30g,現有20%的氯化鈉溶液250g,若要使它在該溫度下析出2g氯化鈉晶體,需要蒸發掉水的質量是多少克?

        解析:題目告訴的溶解度是30g,質量分數20%,顯然該溶液不飽和,所以先“建立” 下圖甲所示“模型”,然后畫出乙圖所示“模型”,即去掉ag溶劑后形成飽和溶液,設飽和后再減少b g溶劑剛好析出2g溶質,則有下式:

        所以設共需蒸發水的質量為:a+b=33.3g+6.7g=40g

        總之,教師在教學時,要在計算的基本類型題上下功夫,切實使學生真正掌握基本類型的計算,提高學生學習化學基礎知識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经典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免费福利视频 | 亚洲伊人成大香线蕉99综合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 | 亚洲中文AⅤ在线视频 | 三级视频欧美不卡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