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音樂欣賞課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音樂欣賞課程;教學設計;《拉德茨基進行曲》;《藍色多瑙河》;《蝙蝠序曲》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否被課堂內容所吸引,不僅僅取決于教師講課是否具有系統性、流暢性,或者是否擁有優美得體的肢體語言,而是取決于教學內容的選用、教學目標的設定、以及教學方法和手段等多方面因素,教師應在教學設計中學會換位思考,站在不同位置看待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及時加以解決。直觀的教學目標、多樣緊湊的教學安排、有趣的課堂導入等環節都會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基于此,下面筆者進行音樂欣賞課程教學的設計,以供參考。
一、教學內容的選用與教學目標的設定
本文選用歐洲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老約翰•施特勞斯的音樂作品《拉德茨基進行曲》、小約翰•施特勞斯的音樂作品《藍色多瑙河》和《蝙蝠序曲》的賞析為教學內容。另外,為了豐富學生的音樂理論知識,讓學生具備看譜唱歌的能力,賞析音樂作品前應加入少量樂理知識的學習,同時根據以上教學內容進行教學目標的設定。本節課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可劃分為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知識目標是技能目標的基礎,技能目標是知識目標基礎上的能力拓展。
(一)知識目標
1.樂理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在掌握基本樂理知識的基礎上,繼續學習五線譜的音符和節奏。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演唱,讓學生在音樂體驗中學習音樂理論知識。2.歐洲古典音樂賞析。讓學生熟悉曲目背景以及風格特征,加深對樂曲的理解與體驗,積累文化內涵。
(二)技能目標
1.樂理知識的學習。讓學生積極地動腦學知識、動手打拍子、動口唱旋律,通過樂理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簡單的識譜唱歌技能。通過對音樂知識的學習與了解,讓學生更加自信。在集體的“學”“做”“唱”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到共同學習音樂、參與音樂表演活動的快樂。2.歐洲古典音樂的欣賞。課堂中“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鍛煉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使學生習慣于“輻射式”學習習慣。例如,在課堂中要求學生對同時代的中外音樂進行對比欣賞,讓他們了解在同一時代下,不同國家不同的音樂風格以及人文風情,培養學生辯證的學習方式。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課程設計中對教學重點、難點的分析十分必要。教師要提前預想到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分析出解決辦法,這樣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首先是重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將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創作背景客觀地教授給學生,對作品進行形式與內容的分析。教師要帶領學生感受簡單的音樂創作形式對情緒的影響,并給學生講授音樂作品內容對情感的影響。其次是難點。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于樂理知識的學習方面。音高、節奏等理論知識的學習較難掌握,如果僅僅是對于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生很難記牢。因此,應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與廣為傳唱的歌譜相結合,進行歌譜分析,并試著打節拍演唱歌譜。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能幫助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樂理知識。此外,還要加強學生對本節課欣賞內容的鞏固,讓他們熟悉欣賞曲目的旋律,并能夠哼唱出所欣賞樂曲的主旋律。教師的責任是幫助學生大膽、自信地參與到音樂歌唱和打節拍的表演中。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還能讓學生在參與音樂實踐過程中掌握本領。
三、教學對象分析
首先,音樂的體驗和欣賞能力的鍛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知識積累得越多,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越大。每位學生都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只要教師所授課程有吸引力,他們便會積極學習,接受更多的知識。這種知識不僅僅局限于音樂理論知識,還應擴大欣賞范圍,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以提高。其次,通過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幫助學生發現事物間的聯系,以形成習慣性的發散思維。再次,增加課堂律動環節,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通過讓學生參與教學互動,讓其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加深對音樂欣賞與音樂表演的體驗,使學生從欣賞的、看似被動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主動的、親身體驗的學習方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
(一)多媒體教學手段
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教學,讓聽覺與視覺相結合,從而增強學生的感性認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加強視聽覺享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的學習記憶。此外,多媒體教室還可加入電子琴鍵盤,必要時,教師可以彈奏主旋律,以幫助學生更快地達到學習目標。
(二)啟發式教學方法
許多經典的音樂都來源于生活環境中所播放的音樂。在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利用學生的獵奇心理,吸引其注意力,對所學知識加深印象。例如可以把一些電視、電影或廣告中出現的經典音樂,以及學生所熟知的旋律曲調作為內容引入課堂,以加深學生對經典音樂的了解與記憶。如課程中安排欣賞德國音樂家約翰•巴哈貝爾的《D大調卡農》時,可先播放學生喜愛的韓劇中《卡農》的旋律及視頻片段,讓學生與優美的旋律和熟悉的內容產生共鳴,引導學生對此曲的創作背景產生興趣,再介紹曲子的原作者以及相關內容。
(三)互動式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美國的中小學音樂課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通過音樂教育讓學生產生表達自身的想法。在課堂教學中,很多學生往往不愿意表達自己的觀點。而音樂課堂是鼓勵學生大膽、自信地表達內心想法的一種教學環境,因此,教師應該通過情感的交流,引導學生適應互動式的學習方法。另外,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學習狀況以及學習動向。筆者認為,教無定法,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內容有時也并非一成不變,在與學生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為基點,及時調整甚至轉變學習內容,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更多的知識。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樂理知識的學習
課件展示關于五線譜中的四分音符知識,教師教會學生四分音符的識譜后,要給出一首簡單的四分音符組成的譜例,并帶領學生一起打拍子演唱譜例。在學生學會之后,可鼓勵學生進行簡單的四分音符譜例的寫作(能力的拓展)。本部分教學過程約10-15分鐘。
(二)歐洲音樂欣賞
曲目一:《拉德茨基進行曲》
1.懸念導入。教師要針對曲目進行提問,以設置懸念,例如“是否聽說過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在學生回答之后,便可切入主題。2.樂曲背景。教師要告訴學生這首樂曲的創作背景,即詞曲為作曲家寫給一位將軍的,當他發現將軍是一個殘酷的軍閥后,便不愿意再演這首曲目。但這首曲目仍以鮮明的曲風、優美激昂的旋律吸引了聽眾,一直流傳至今。3.思考題。教師需要提出一些思考題目,以便讓學生對曲目加深印象。如“請大家在欣賞過程中注意交響樂隊中都有哪些西洋樂器?”。4.課件演示和音樂欣賞。教師要帶領學生參與樂曲中的擊掌打拍段落,通過音樂表演使學生體驗到音樂的樂趣。在欣賞環節結束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說出對樂曲的理解與感受,然后予以評價。隨后再對樂曲進行鞏固欣賞。欣賞過后,可嘗試讓學生小聲哼唱出主旋律。
曲目二:《藍色多瑙河》
1.課堂導入。教師要介紹小約翰與老約翰的父子關系,并讓學生了解華爾茲舞曲本是民間流傳盛行的舞蹈形式,是知名音樂家小約翰•施特勞斯把華爾茲提升成了宮廷中的一種高尚的舞曲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藍色多瑙河》。2.樂曲背景。學生要明確,小約翰于1866年創作了這首樂曲,作品旋律優美、氣息寬廣,被稱為“奧地利的第二國歌”。這首曲子在每年元旦舉行的維也納音樂會上都會被演奏。3.課件演示和音樂欣賞。教學中選擇“2010年維也納新春音樂會演奏現場”進行課件演示。隨后讓學生對比欣賞該音樂會往年的演出風格。最后,教師要給學生介紹三拍子節奏的概念,并讓其了解課件中哪里采用了三拍子節奏。然后教會學生如何用手勢打三拍子節奏以及如何簡單地指揮三拍子樂曲。曲目三:《蝙蝠序曲》1.情景導入。欣賞過前面兩首樂曲后,部分學生可能會產生疲勞感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此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段美國卡通片《貓和老鼠》中貓指揮交響樂隊演奏的《蝙蝠序曲》,以幽默詼諧的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欣賞音樂。2.簡要介紹曲目。欣賞了動畫片之后,教師要簡要介紹本首曲目,即《蝙蝠序曲》是小約翰選取他的經典歌劇《蝙蝠》中的部分旋律創編而成。3.課件演示和音樂欣賞。在學生欣賞過這首樂曲之后,教師應鼓勵其大膽說出對于此樂曲的感受,由教師進行點評與總結。最后,引導學生結合樂曲背景及結構,再欣賞一首由日本知名指揮家小澤征爾指揮的《蝙蝠序曲》,以加深對樂曲的體驗與感受。
六、結語
關鍵詞:音樂欣賞;多媒體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Photo Story
音樂欣賞是音樂實踐活動的重要環節,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音樂欣賞課則是學校對學生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和豐富情感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同時對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記憶力、鑒賞力,以及發展學生的想象力、陶冶情操、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音樂欣賞課中,多媒體是音樂教師的重要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能運用光、聲、色、形、動的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教學過程直觀、生動、形象,同時把學生帶入五彩繽紛的音樂世界,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達到樂教樂學,為培養學生良好的素質創造了條件。
因此在音樂欣賞課中,音樂教師應該不斷地提高自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水平,從而更好地豐富自己的課堂教學內容,使音樂欣賞課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多媒體教學是特指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并借助于預先制作的多媒體教學軟件來開展的教學活動過程。它又可以稱為計算機輔助教學,通過利用計算機把文字、數據、圖形、圖像和聲音等信息媒體進行集成處理,創設一個充滿音樂動感和美感的學習氣氛, 引起學生的注意,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促使學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學習意識轉變。由此可見,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想要上好音樂欣賞課就應當不斷的學習、提高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能力。
現在很多音樂老師都會通過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軟件來作為課堂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手段。但是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普及和人們運用水平的提高,僅僅掌握單一的計算機軟件來作為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手段,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所以很多音樂老師會發現越是想要上好一節音樂欣賞課,越是在上課前認真地備課,搜集各種教學資料,精心的準備教學課件,就越會發現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料儲備和互聯網上現有的一些影音文件已經不能滿足音樂欣賞課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實際需求。單一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和匱乏的教學資源,會使得課堂教學的效果難以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在這個時候,作為一名音樂老師如果能夠認真地研究教材,研究教育對象的心理和特點,充分的利用互聯網上的資源,通過掌握更多的適用于音樂欣賞課教學的計算機軟件,將有利于這一現狀的改變。
通過本人的教學實踐,發現微軟公司推出的Photo Story(照片故事)就是這樣一款適用于音樂欣賞課教學的實用軟件。雖然Photo Story不像Adobe Premiere、Video Studio等音頻、視頻編緝軟件那么的專業、功能也不如它們,但是勝在簡單易學、操作簡便。Photo Story原本是一款幫助家庭制作精彩、具有個性的家庭電子相冊的軟件,雖然它的功能有限,主要是將圖片合成視頻,但是通過它的添加文字、背景音樂等功能同樣可以制作出滿足音樂欣賞課教學的視頻欣賞文件。通過它強大的圖片合成視頻的功能,音樂老師們同樣可以隨心所欲的編輯出各種你想要的音樂欣賞方面的視頻文件,老師們只需要花費很少的時間,就可以很快地熟練掌握它,從而大大地豐富了自己的音樂教學素材的來源和積累,更加有效的滿足音樂欣賞課教學的需要,使你的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獨具魅力。
下面我就結合本人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實例來舉例說明。本人在對本校汽修中專班進行“八音齊鳴――中國民樂賞析”――古箏、琵琶這一章節內容的教學時,首先考慮到中國傳統的民族器樂欣賞過去一直是欣賞教學的難點。主要原因就是這些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文化氛圍、生活節奏與今天飛快的生活節奏、社會氛圍相去甚遠,再加上大部分學生對傳統文化缺乏了解,因此許多優秀的中國傳統經典樂曲就很難激起學生的共鳴與想象。再次,考慮到汽修班的構成以男生為主,行為比較活躍,定性較差等。所以除了課前搜集大量的資料,結合這兩種樂器的歷史背景,樂器構造,名曲欣賞等內容制作了PPT外,為了能夠讓他們更好的了解這一章節的內容,更好的融入到與課堂教學內容相符的學習氛圍中去,我運用Photo Story軟件,制作了一段介紹古箏、琵琶的民樂欣賞短片。
接下來,我就以“古箏、琵琶民樂賞析“這段視頻短片的制作為例,說明如何在音樂欣賞課中具體的運用Photo Story軟件。
在網上下載免費的Photo Story軟件
筆者選擇的是Photo Story3for windows,然后進行安裝,安裝好后,接下來就是要開始著手制作視頻短片了。
開始制作視頻短片
1.搜集大量的原始素材,包括圖片,音頻和相關的介紹文字
但是在搜集之前,作為創作者心里首先要有對你將要制作的視頻短片有一個完整的構思,這樣你才會知道你將要搜集的素材是哪一些。在選擇圖片的時候要選擇分辨率較高,圖像清晰的圖片,否則會影響影片的欣賞效果。如果你特別想要的一張圖片不是十分清楚的時候,你可以先拷貝下來,然后在制作的過程中再對它進行藝術化處理。我做的這個短片的開頭第一張古箏圖片畫面構圖很漂亮,但不是十分的清晰,所以后來在制作的過程中,在圖片效果這一欄我對這張圖片進行了多種效果的選擇,最后覺得“擴散亮光”這種效果最好,不但掩蓋了這張圖片原本不夠清晰地的缺點,又使這張圖片具有了一種朦朧的藝術美感,真是一舉兩得。關于音頻素材的搜集,只需要選擇你需要的后綴為mp3和wma的音頻文件就可以了,數量不限。關于介紹的文字,如果課前準備的電子教案和課件中已有,只需要到時候有選擇性的復制粘貼就可以了。
第一階段的工作完成后,接下來就是第二階段的編輯工作了。只要你對 Photo Story這款軟件已經能夠熟練掌握,這一階段的工作完成起來將會十分的得心應手,主要分為六個步驟。
(1)首先運行軟件,選擇第一步“開始新的故事”。
(2)然后進入第二步“導入并排列圖片”,這時候就可以按住Ctrl或者Shift鍵把前期收集整理好所需要的圖片全部導入進去,然后按照你的思路來排列照片的順序,我的思路是先介紹古箏再介紹琵琶,先介紹樂器的外在形態和構造再介紹樂器的基本演奏技法和相關作品。然后再編輯所需要的照片效果,比如“去除黑框”、“旋轉和剪裁”、“自動校正等,使圖片效果更加完美。
(3)第三步“為圖片添加文字和效果”,這時候就可以在需要的圖片上輸入相關的介紹文字,如果字數很少的話,可以臨時輸入,也可以將事先準備好的文字復制粘貼,但是由于軟件功能的限制字數不宜過多,且要注意排版的美觀。我在制作這段短片的時候主要是針對古箏和琵琶這兩種樂器的歷史背景、樂器構造、演奏技法和代表性作品進行了簡單概括的介紹,文字簡明扼要,主要是為了在播放短片的過程中可以給學生提供簡單明了的知識引導,加強學生感性認識的同時也增加一些理性知識的積累,為課堂的后續教學做好鋪墊。而且在這一步驟當中還可以繼續編輯圖片的效果,比如”底片、水彩、沖蝕、黑白、彩色鉛筆”等,使圖片更加具有藝術觀賞性。
(4)第四步“敘述圖片并自定義動畫”,在這一步當中,可以自己錄入解說詞,這一點的設計非常人性化,不過前提是你的電腦必須要有較好的音頻輸入設備,否則效果差強人意,不如不錄。自定義動畫可以為你的圖片設計不同的運動方式,使得在影片的播放過程中圖片之間的切換不至于單調,其中圖片之間的“過渡”有四十七種方式可供選擇,“分割,水平”、“光圈,向內”、“蝴蝶結,垂直”、“卷頁,向上”、“星形,向外”等,大大的豐富了圖片播放的表現形式。最關鍵的是在這一步當中千萬別忘了根據你所選擇音樂的長短來設置圖片顯示的秒數,這一步比較繁瑣,因為我選擇的圖片數量較多,所以通過反復的修改圖片顯示的時間,最后才使得圖片的切換和音樂之間的配合達到了理想的效果。
(5)第五步“添加背景音樂”,因為是音樂欣賞視頻,所以選擇合適的音樂至關重要,在我制作的這段短片里我分別選取了意境幽遠的古箏名曲“漁舟唱晚”振人心弦的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和“陽春白雪”三首作品作為背景音樂,關于這三首名曲在后面的課堂教學中結合PPT的使用都會有具體的介紹和欣賞。古箏曲“漁舟唱晚”結合古箏圖片的播放,到了琵琶的畫面先后選擇插入琵琶曲“十面埋伏”和“陽春白雪”的背景音樂,這樣在播放的過程中,到了你快要變換音樂的圖片的時候,前面的音樂會漸漸的弱化,到了需要進入新的音樂的圖片時,音樂之間的切換就顯得非常的自然。這一點Photo Story設計的非常好,這也是我認為這款軟件適合音樂欣賞課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一切都做好了以后,就是要驗證一下你的勞動成果了,在這一步當中有一個“預覽”,你可以通過它來欣賞你所制作的短片,發現有不滿意的地方,可以及時地退回到前面幾個步驟進行相應的修改,直到你滿意為止。
(6)修改好了之后,就可以選擇第六步“保存故事”了。通過瀏覽,制定故事的位置和文件名,然后在點擊下一步之前先點擊“保存項目”。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這個保存下來的文件后綴是wp3,與你點擊下一步所保存下來后綴是wmv的文件是完全不一樣的。后綴是wmv的文件就是你做好的視頻,是你的最終成果。而后綴是wp3的文件則是你打開后可以再次進入Photo Story對你的短片進行修改,也就是說,如果你對做好的視頻以后再想進行修改的話,只要打開這個后綴是wp3的文件就可以了,這樣你就不用再從頭搜集素材了,省時又省力。所以每次保存的時候一定要保存兩個不同后綴的文件。不過如果你忘記了點保存項目也不要緊,因為當你保存完故事之后,點擊下一步,會跳出“你的故事已經創建成功”的對話框,你可以點擊“欣賞故事”,也可以點擊“退出”,點擊退出時軟件系統會提示你“是否立即保存該項目”,這時候你只要點擊“是”,就可以選擇想要保存的路徑和文件名,然后就可以保存下后綴是wp3的文件了。
音樂欣賞視頻短片制作完成后,接下來就是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來具體運用這段視頻了。由于視頻是以后綴為wmv的文件形式保存的,所以我以超鏈接的形式插入到本人已經制作好的PPT當中進行使用,在本節課的一開始導入環節,我播放了這段視頻,精美的民族樂器勾勒出獨具古典風韻的畫面,再配上悅耳動聽的音樂和簡潔明了的文字介紹,營造出了與本節課授課內容相符的一種文化氛圍,讓學生們帶著興趣,沉浸在民樂幽雅深遠的意境中欣賞完了這段長度為4分多鐘的視頻短片,并通過該短片的啟發,在接下來的學習環節中,更加迫切的想要了解與古箏、琵琶有關的樂器知識和古典名曲的背景知識。讓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完成了由低層次的直覺欣賞到高層次的情感欣賞、理智欣賞的過程,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除此之外,所有音樂欣賞課上所需要用到的音頻文件,音樂教師都可以運用該軟件而配以合適的圖片和文字,將它以更加生動的視頻文件的形式呈現出來。舉例來說,本學期在給學生進行音樂欣賞課的考前復習時,由于考試是由聽力題和音樂常識題兩部分組成,而聽力題所占的試卷比重又比較大,所以是考前復習的重點。針對這一情況,我將本學期課上教過的所有欣賞曲目進行了梳理,按照其所屬年代、音樂流派、風格、所具影響力選取了有代表性的30首作品,用Photo Story結合能夠代表不同作品音樂風格的圖片做成了一段音樂欣賞課的聽力復習題視頻,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就幫助學生完成了對30首不同風格、流派音樂作品的復習回顧,結合視頻短片的播放再加上老師從旁的引導、提示,從而使學生們更好的加深了對音樂作品的印象和理解、卓有成效的完成了考前的復習任務。
由此可知,在音樂欣賞課中運用Photo Story軟件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關于該軟件對于音樂欣賞課教學的作用,我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通過它可以制作出適合音樂欣賞課教學的視頻文件,拓寬了教師的備課思路、豐富了音樂教師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使用的種類,打破了音樂教師被動接受現有教學資料的僵局,積累了課堂音樂教學資料的儲備。
第二、促進了教師課堂教學思想的更新,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感染力,優化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第三、以該軟件為媒介,可以更好的把教師本人的思想情感、音樂素養、審美取向融入到視頻文件的制作當中去,并通過課堂教學的交流潛移默化的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增加了教師的人格魅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中職音樂欣賞課;應用
音樂是門藝術性較強的學科,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近年來,某些中職學校存在音樂教學質量差的問題,不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因此中職學校應將信息技術應用于音樂教學活動中,使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音樂的魅力,從而提高中職學生對音樂課程的興趣。
1.信息技術在音樂欣賞課程中的作用
1.1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信息技術課程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應用信息技術通過將聲音、圖片、文字、視頻結合,從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其較為生動的視頻圖像可以使中職學生更重視音樂課程內容,由傳統的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后,能夠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音樂教師通過與學生進行互動,不斷鼓勵學生表達對音樂內容的看法,從而提高了音樂教學質量。
1.2提高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具有強大的數據儲存功能,能夠記錄音樂教師的歷史備課材料、教學設計文件等等,便于音樂教師在課后及時總結教學經驗,從而不斷提高個人的音樂教學水平。信息技術能夠將多項媒體元素進行整合,當課程內容在信息技術的處理下,能夠將繁雜的語言文字轉化為視頻文件,能夠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音樂欣賞課程知識,有效提高了音樂教學效率。同時操作較為便利的信息技術有效降低了音樂教師的工作量,提供給音樂教師更多的時間去設計課程內容,使正堂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效率更高。音樂教師在音樂欣賞課設計環節中,通過運用信息技術能夠豐富教學環節,使課程設置更加完善。
2.信息技術在音樂欣賞課程中的應用策略
2.1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
在素質教育環境中,中職音樂教師對課程進行改革符合當前的社會需求,能夠培養中職學生的音樂素養。因此為了更好地發揮信息技術在課堂匯中的優勢,音樂教師可以參考以下策略:音樂教師在課程教學時,通過運用信息技術能夠激發中職學生的視覺感,使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音樂欣賞課程的魅力。例如:在新疆歌曲鑒賞章節中,其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我國新疆區域的歌曲。為了使學生了解新疆的地理環境、風俗特色,音樂教師應首先播放新疆的民族樂曲視頻,使學生能夠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熟悉音樂節奏,隨后音樂教師應對歌曲節奏、五線V進行詳細講解,使學生明確唱法,從而有效提高音樂課程的教學效率。由于某些中職學校硬件設施不完善,導致音樂課程的教學活動難以有序開展。在該環境中,音樂教師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例如:在對樂器進行講解時,音樂教師應提前搜尋較多的樂器圖片、樂器使用視頻等,使學生通過觀看對應視頻來了解樂器知識。為了增加學生對樂器的印象,音樂教師還可以制作”PPT”課件,結合樂器結構進行逐一介紹,隨后音樂教師還應講解樂譜,從而使中職學生具備識譜能力。
2.2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
由于某些中職學生不重視音樂課程,導致其教學質量不理想。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音樂欣賞課的積極性,中職學院應營造良好的音樂學習氛圍,例如:為了提高音樂欣賞課的開放性,學院可以通過信息技術開設網絡教學課堂,打破時間、空間的局限,使學生能夠根據個人興趣愛好,選擇感興趣地課程內容。對于不懂的音樂知識點,可以在網頁上進行留言,由學院的音樂老師進行回復。在音樂問題的探討過程中,還能增進學生與音樂教師的感情;在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下,中職學院應創建對應的音樂教學官方微博,及時滿足學生對音樂課程的審美需求。
2.3應用音樂教學軟件
近年來,音樂軟件的功能越來越完善,中職學校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將其引入音樂課程教學中。唱歌是音樂欣賞課程中的重要內容,為了提高學生對歌曲的靈敏度,應反復收聽音樂歌曲。由于中職學生的生活環境、學習能力不同,其音樂基礎水平具有差異性。某些學生存在發音不標準、節拍不準確等問題,降低了學生的個人音樂素質。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音樂教師應積極推廣音樂娛樂軟件。例如:學生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練習過程中,應啟動音樂軟件的“錄音功能”,當錄音結束后,學生可以通過“播放錄音”等功能,及時了解存在的問題。由于音樂軟件具備“添加好友”的功能,音樂教師應將其學生添加為好友,通過聽取學生在其主頁上分享的歌曲,來對學生唱的歌曲進行點評。值得注意的是,音樂教師應堅持“表揚為主,鼓勵為輔”的原則,避免打擊中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在當前環境中受到了廣泛運用,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將信息技術運用于中職音樂教學活動中,能夠豐富教師的講解內容,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在提高音樂欣賞課教學質量的基礎上,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音樂欣賞興趣教學設計實踐活動
音樂欣賞就是人們的感知、理解音樂體現音樂情感的一項音樂實踐活動。職校學生由于年齡和知識水平等的限制,他們對于音樂的認識相對膚淺,常常受社會環境所左右。音樂欣賞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擴大音樂視野,提高音樂感受、理解、鑒賞能力以及發展想象力,豐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與手段。音樂欣賞的能力不僅是一個人的審美修養重要標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質水平的標志之一。音樂欣賞對學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學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幾年來,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教學實踐,本人在提高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質量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進行了一定的歸納總結和理論思考。本人認為提高音樂欣賞課的教學質量,務必從如下三個方面下功夫:
1 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標”指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在音樂欣賞教學中,一定要調動學生對音樂欣賞課的學習興趣。
1.1 找準突破提興趣。要實施音樂欣賞教學的首要目標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單純的灌輸只能使人感覺到聽覺疲勞,如何在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流行歌曲受到絕大多數學生喜愛,因此在教學內容中尋找流行的因素,是讓學生接受音樂的一個突破口。
1.2 視聽結合激興趣。利用多媒體的便利條件,從視聽覺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證明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傳統的教學只是聽賞教學,在學生的藝術修養和賞析能力有限的情況下,要學生集中精力聽老師講敘背景、特點后再進行聽賞,是有一定難度的。現代多媒體的運用對于成功實施教學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單純的聽覺賞析缺乏豐富的想象力,視覺感官比聽覺感官更具有加深印象的作用,所以通過視覺的聯想,可促進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視聽兩者結合才是音樂賞析教學的一個完美形式。
2 完善教學設計
2.1 了解基本情況。要想清楚的把握中職生對所學音樂欣賞作品的了解,要做好幾個環節:淤教師利用問卷調查方法了解學生對音樂的喜愛傾向和對教材中所欣賞作品的熟悉度。于根據學生對教材的熟悉程度和學生的學習特點做好充分的準備,有目的地實施教學。
2.2 改進教學導入。淤以學生熟悉的內容對課題進行導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是在上課伊始,教師能迅速把學生帶進一個與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理想境界,創造一種與教學情調相融洽的課堂氛圍。對于陌生作品而言,選擇學生平時熟悉的作品進行導入,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既能夠初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消除學生對陌生作品的反感。于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導入。心理學家認為:動態刺激遠大于靜態刺激,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據國外研究表明,人們通過聽覺得到的知識的記憶率為15%,從視覺得到的知識的記憶率為25%。 因此,積極利用聲像同步結合的教學手段進行音樂欣賞教學,用多媒體動態圖像演示,如文字閃現、圖形縮放、移動顏色等變換手段,將學生難懂的知識直觀地顯示出來,具有較強刺激作用,有利于激發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創設情境教學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可以視頻欣賞一段《黃河》,借助多媒體準確地表現作品的體裁、音色和音樂形象,同學們在教室里就能感受到音樂廳一般的磅礴氣勢的現場效果。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中,學生樂于聆聽,樂于參與音樂課堂中的各種活動。學生在畫面與音響的恰當結合中,在教師的情境提問創設中,不知不覺地融入作品展現的風格特點和感人旋律,并且會自發地用自己的思想去構想和創造音樂作品所想要表達的意義及風格特征,使學生的審美體驗被推向。
2.3 改進教學方法。積極采用參與式的教學法。“參與式”教學法是一種提問式的教學法:老師自己提問自己回答或學生回答;課堂上鼓勵學生提問,由老師回答或由同學回答。然而傳統的思維方式束縛了學生,使他們不喜歡回答問題。可先采取的是集體提問分組討論,就是讓學生慢慢融入和參與。經過一段時間,學生們就不再害怕提問題了,教學效果也取得了明顯的進展。讓學生自己思維,而不是簡單地被動地聽課,所以教學法不僅是老師的事,而且也是事關同學們自己學習方法的問題。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多提問題,多討論,要敢于提問題,善于提問題。
比如,在賞析四川民歌《太陽出來》時,讓學生邊聽音樂邊畫一幅畫,標題是《早晨》。學生中有的畫一個太陽,有的畫自己睡懶覺……這就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不能說誰對誰錯,學生們各抒己見,通過參與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然后學生才能產生創新的成果;創新成果的產生反過來又增強了創新意識,培養了創新能力。
3 拓展教學實踐活動
教學實踐活動是教學整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成敗和成效的好壞。而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所安排的各種教學活動,就是為了給學生主體提供參與表現的機會。怎樣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其音樂主題,討論的問題,進行分組自由討論,還可以用學生的表演來生動、形象地完善音樂主題的表現,使學生在寬松的氛圍里實現美學教育。
比如,歌劇《白毛女》選段《扎紅頭繩》、《十里風雪一片白》以及增加黃世仁與楊白勞的對白的欣賞教學,可把學生每三人分成一組,她們各自扮演一個角色———喜兒、楊白勞、黃世仁。當欣賞過樂曲,了解樂曲的基本情緒后,他們就隨著第二遍音樂的欣賞展開表演,每組同學都將喜兒的哀怨,楊白勞的悲憤、黃世仁的陰險,都清晰、生動的表現出來,他們互為補充,互相完善,同時也發展了各自的主觀能動性,從而達到了美的創造。在發現美、體驗美的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同學們或多或少都會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這個基礎上就得進行分析和思考,把音樂作品的美拓展開來。為了達到對音樂欣賞中美的更加完美地創造,教師還可以用與音樂相關的諸如舞蹈、美術、戲曲,通過音樂欣賞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啟發學生積極感受,逐漸領會并從中體驗由欣賞音樂的美所帶來的愉悅,將逐漸培養學生對高雅形式美的直接興趣,主動體驗美的音樂,使她們對美的欣賞能力和欣賞水平在音樂欣賞教育中得到不斷的培養和提高。
參考文獻
1 鄒陽.音樂教師與新課程.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
2 高建華.論多媒體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讀與寫,2008(9)
3 吳永貴.淺議音樂欣賞教學的幾種方式.藝術教育,2008(10)
4 郭聲健著.藝術教育論.上海教育出版社
一、創設意境,激發興趣
創設意境又稱情感喚起階段。情境的創設要有效率、有目的、有計劃,而且類似真實、具有活動性。良好的環境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的心理狀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從而引起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喚起音樂審美的情感。有效的教學設計應從意境著手,以情感為切入點。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多種感官的參與比單一的感官參與,認識事物的深刻程度要大得多。”器樂作品由于沒有文字的參與,音樂內容就比較抽象。在兒童初次欣賞器樂作品階段,可以從《龜兔賽跑》、《彼得與狼》等帶解釋詞的音樂童話故事開始,以解釋詞作拐棍,幫助兒童理解;然后再欣賞直接模仿或近似模仿自然音響的作品,如模仿鐘聲的《在鐘表店里》、模仿鳥叫聲的《百鳥朝鳳》等,這兩種直觀性的聽覺形象,兒童容易理解和接受。通過上述過渡,再逐步引導兒童欣賞純音樂作品,就水到渠成、不畏其難了。
二、由近及遠,情感教學
由于兒童的生活接觸面小,脫離兒童生活實際的作品,兒童往往不易理解。欣賞時應從兒童的日常生活和他們所喜愛的、感興趣的內容開始,逐步由近及遠地擴展他們的視野。小學音樂教學是情感的教學,情感就是情的感受方面,即情緒過程的主觀體驗(情緒體驗)。情感教學模式是從音樂學科本身的特點和學生審美心理特征出發,根據新知識的需要,以情入手,“感知(情感體驗階段)――理解(情感深入階段)――深化(情感外化階段)”,多次聆聽,感知歌曲特點。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是一切音樂實踐活動賴以進行的基礎。要留給學生一個“靜”的空間,學會安靜地聆聽,欣賞教學中的“靜聽”要做到“耳到、眼到、手到、情到、心到”。具體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1.有效調控法。有效調控法是教師通過自身對學生的信任度采用的靈活多樣的方法,引導學生樂于參與音樂活動,聆聽音樂。2.閉目靜聽法。這種方法能充分集中學生的聽覺,突出聽的重要性,同時又能保證欣賞氛圍處于十分安靜的狀態。3.動靜結合法。歌唱教學中的“靜聽”,在聆聽范唱時都要求學生安靜地聽,就算有些想唱的學生也要求他們只在心里唱,給學生留一個“無聲”的空間去仔細聆聽歌曲的范唱。
通過前面層次的熏陶,使學生情感得以升華,對音樂知識由感性上升為理性認識。例如教學中,我們常以兒童歌曲入手,逐漸過渡到其他歌曲;由富于兒童情趣的器樂曲擴展到其他內容的器樂曲;由本地區、本民族的民歌擴展到其他地區與民族的民歌;由中國的音樂作品擴展到外國的優秀音樂作品……使欣賞教學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面向全體學生,表現音樂
小學音樂教育是基礎教育,它的任務是使每個學生都受教育。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給每一位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多讓他們得到一些鍛煉,盡情地抒發自己對音樂的感受,改變音樂欣賞課坐著不動的形式,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集體討論動作,然后全體表演。如在欣賞《鴨子拌嘴》過程中,當學生知道樂曲分四部分“清晨出窩、鴨子拌嘴、鴨媽媽勸架、友好回家”后,老師提問:“根據這四個情節,怎樣表演?”學生說:“老師扮演鴨媽媽,兩個小朋友扮演拌嘴的小鴨。”然后集體逐段討論,逐段表演。接著,請小朋友以三人為一組分配角色、戴上頭飾,音樂一起,全體學生情不自禁地表演起來。這樣,面向全體學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情感體驗,培養了學生對音樂形象的表現力。
四、借助聯想法創造意境,誘發美感
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所在是音樂欣賞作為一種課堂教學,若僅僅停留在傾向于聲色感官愉悅的音樂鑒賞是不夠的,而應是美育和認識、情感統一的審美態度。即既有音樂帶來的感官愉悅,又有音樂賦予的豐富的精神收獲。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筆者從課的意境設計,培養學生欣賞音樂作品的習慣和能力,培養學生勇于表述自己對作品的體驗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實踐。
一、音樂欣賞課的意境設計
在以往的欣賞教學中,部分音樂教師非常注重課堂上對音樂作品的精辟分析,而忽視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致使一堂音樂欣賞課在缺少音樂的美感中草草結束,從而導致學生失去了學習音樂的興趣。那么,如何使音樂教學達到理想的情感效應呢?加強音樂欣賞課的意境設計是至關重要的。
要做好這一點,首先應根據樂曲的內容,把握好語言的語調。同時,教師應對音樂作品具有豐富的審美情感,授課前必須深刻理解、準確把握音樂作品的思想感情,既要成為音樂作品的欣賞者,又要成為作品藝術情感的傳播者。比如:欣賞《長江之歌》時,要把對長江的氣勢磅礴、偉大以及對祖國河山的壯麗多姿等情感通過激昂的鏗鏘有力的語調表現出來;欣賞《春江花月夜》時,要用抒情的語調,平靜、委婉地描繪春、江、花、月、夜五者結合的美妙意境;欣賞《二泉映月》時,要用低沉的帶有間歇性的語調把藝人阿炳悲慘、痛楚的一生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則真正置身于情、景、聲交融的場面中,真正領會到作品帶來的感受。
其次,新的課程標準告訴我們:音樂課應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為目標,以音樂、美術、戲劇、舞蹈等多種藝術學科為載體,實現藝術與生活、情感、文化等方面的綜合滲透。所以,教師要根據作品的表現力,適時地組織學生進行一些音樂活動的表演,這種做法會使學生學習、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比如在欣賞《梁山伯與祝英臺》長亭送別這一段時,教師請一男一女兩名學生上臺,由男生扮演男主角梁山伯,女生扮演女主角祝英臺,伴著音樂進行表演,教師則在旁邊加以評說,并在語調、語速上做到恰到好處,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活動中,接受音樂藝術魅力的感染,從而獲得情感上的共鳴。
二、培養學生欣賞音樂作品的習慣和能力
曾經看到這樣一段話:“自音樂之始,作為情感生活的表達,音樂是一種神秘的語言,遠遠超過了詩歌中的唯心表達。她表達的是一種朝向上帝的心志和整個的靈魂世界。正如鳥類的行為舉止一樣,音樂以其自身的感悟及合理形式表達所有的不同類別的信息。”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更加直觀地感覺到音樂作品的情感性、倫理性以及其他學科所無法具有的巨大容量,這就要求欣賞者要運用想象力去追求音樂所表現的美和精神,積極調動自己全部的心理功能,力求對音樂進行全面的綜合體驗。而這一切,都要源于對音樂作品的欣賞。所以,如何培養學生欣賞音樂作品的習慣和能力是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最為重要的環節。
學生良好的欣賞習慣和能力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逐步養成的。對此,教師首先要向學生闡明:在音樂課上欣賞這些古今中外的作品是世界音樂史上的珍品;欣賞這些作品,能夠很好地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同時又能夠獲取許多教科書上難能給予的知識。告訴學生這些,是為了使學生產生對音樂的熱愛之情,能夠做到熱衷、習慣于欣賞音樂作品。當然,在學生欣賞音樂作品的同時,教師還應努力創造適合學生欣賞的氛圍和環境,這些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及音樂教室來完成。
同時在欣賞教學中,一定要把握好由易而難、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逐步養成想聽音樂、愛聽音樂的習慣。例如,針對七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筆者選擇了《搖籃曲》、《義勇軍進行曲》等一些容易理解的歌曲給學生欣賞,并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歌曲的節奏、力度、語調、表達情感)讓學生思考,效果就非常好。八年級的學生可以采用一些中外著名的短小作品進行教學。例如介紹《婚禮進行曲》時,學生一開始就被作品宏偉、莊嚴的主調所吸引,再伴隨著音樂主題的出現,學生的心情已經被和諧動聽的音樂帶入情境之中。許多學生在欣賞完作品后,都會不由自主地闡述樂曲是內在神圣、莊嚴而又浪漫的組合,是美的化身。教師在此基礎上再和學生一起討論音樂的相關問題就感覺容易多了。
三、培養學生勇于表述自己對作品體驗的能力
相信大部分音樂教師都與筆者有著同感,即當學生完整地欣賞完一部作品,教師請學生對作品進行整體闡述時,許多學生往往啞口無言。這種現象不僅僅使被提問的學生“顏面掃地”,也更使我們的音樂教師陷入深深的思考中:為什么教師對作品分析過了,學生也完成了對作品的欣賞,仍然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學生沒有勇氣表述自己對作品的體驗。
解決上述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逐步培養學生勇于表述作品的能力,讓學生大膽地運用語言和文字的形式表述出自己對作品整體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一直鼓勵學生用簡潔的語言和精短的課題隨筆這兩種形式把音樂作品賦予的情感體驗表達出來。它既不是純粹的音樂曲式分析,也不是音樂專家綜合性的作品賞析。此時的音樂已不是音符,而是供賞樂者(學生)進行浮想聯翩的載體。音樂的感化、陶冶功能在這里也隨之呈現出來。
摘 要:歌曲《給你一點顏色》,是西方搖滾樂與中國民間音樂華陰老腔兩種不同形式的音樂結合后創作出的一個新的音樂作品。文章闡述了歌曲《給你一點顏色》的教案設計內容,以期為這類新型音樂作品的有效教學提供思路。
關鍵詞:音樂教學;音樂鑒賞;教案設計;審美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07-0077-01
一、教學目標
本課教學目標有三點:一是加深學生對經典音樂作品中主題音樂的記憶,二是中西方不同形式音樂相結合的創作方式探索,三是通過音樂作品關注環保問題。
二、教學目的
本課教學目的有三點:一是了解、感受中國傳統民間音樂――華陰老腔的特點,二是了解西方搖滾音樂常用的節奏型,三是了解搖滾精神的表達方式――通過激烈的音樂和直白的歌詞表達出人類對生存自由的追求、渴望。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教學重點:一是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十六分音符和三連音之間的區別,要通過不同的節奏型讓學生體會西方搖滾音樂的律動,感知不同節奏型可以表達不同的音樂情緒。二是在音準和節奏正確的前提下,背唱作品的B部分。三是了解中西方不同音樂形式如何結合、相融創作出新的作品,如何找出兩者之間的共通點。本課教學難點:學生對不同風格音樂的即興創作。
四、教學過程
(1)課程導入。首先,教師出示《給你一點顏色》B段歌詞:“為什么天空變成灰色,為什么大地沒有綠色,為什么人心不是紅色,為什么雪山成了黑色,為什么犀牛沒有了角,為什么大象沒有了牙,為什么鯊魚沒有了鰭,為什么鳥兒沒有了翅膀。”然后請學生朗誦。在“打開”學生嗓子的同時,讓學生直觀了解歌曲的含義。其次,請學生分析歌詞的含義,了解土地沙漠化、動物瀕臨滅絕、一些人人性的泯滅等。并提示學生:這些內容,朗誦時需具備哪些情緒?學生回答:悲傷、憤怒、責問、迷茫。
(2)課堂開展。第一,請學生思考:用何種密度的節奏能表達出憤怒、悲傷的情緒?是緊密、短促的是寬松、延長的?第二,請學生給第一個樂句“為什么天空變成灰色”劃分節奏。第三,學生將第一樂句劃分為三個節拍后,教師請學生按節拍再次朗誦,并感受節拍與情緒之間的吻合度。第四,請學生把節奏型寫在黑板上,并打擊,感受節奏的緊密、短促。第五,教師出示三種節奏(篇幅所限,圖略)請學生選擇,看哪種最能表達歌詞的情緒。要引導學生體會三種節奏的不同點,看哪種節奏型更符合搖滾風格,更能表達出歌詞所表達的憤怒情緒。
(3)課堂深入,核心素養培養。第一,學生四人一組,即興創作。請學生給“為什么天空變成灰色”這個樂句即興譜曲 (培養學生即興創作能力,并與后面華陰老腔的旋律進行比較)。第二,給學生的創作提供適當的建議(以學生為主體,并適當引領)。第三,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合適、及時的點評。A.有些學生喜歡創作“說唱”風格歌曲,教師可以進一步豐富,在說唱前加上明顯的風格特征,讓學生對“說唱”創作理解得更為深刻。B.教師對學生創作的樂句旋律走向進行明確點評,讓學生知道旋律走向與音樂情緒的關系。
(4)聆聽歌曲B部分原唱作品。首先,教師說,剛才同學們的創作都非常精彩,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聆聽B部分,請同學們體會它的風格。然后,教師簡單介紹搖滾。搖滾是來自西方的一種音樂形式,用直白的歌詞與激烈的曲調把創作者的想法直接表達出來。第三,讓學生學唱B部分歌曲。教師利用電子琴中的搖滾節奏為學生伴奏,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搖滾的節奏和精神。
(5)聆聽作品A部分。當學生感受完B部分,看到一個千瘡百孔的地球后,再讓學生看看曾經美好的地球。首先,讓學生聆聽作品A部分:“女媧娘娘補了天,剩下塊石頭是華山,鳥兒背著那太陽飛,東邊飛到西那邊。”請學生注意歌曲用質樸、直白的文字和激烈的旋律(搖滾樂特點)描繪出曾經美好的環境、和諧的生活。然后,讓學生體會A部分旋律特點,體會中國風,為下一步引出“華陰老腔”做準備。
(6)聆聽作品引子部分(由華陰老腔藝人演唱)。要讓學生初步感受華陰老腔的旋律特點,并向學生介紹相關知識。其一,老腔的歷史沿革:發源于清乾隆年間,現流傳于陜西華陰縣。其二,老腔的聲腔特點:高亢、磅礴,兼有船工號子一領眾和的演唱特點。其三,老腔傳承特點:家族戲,傳男不傳女。其四,老腔的伴奏樂器:自行改裝后的月琴、打擊樂器板凳、二胡等。
(7)完整聆聽作品,觀看現場演出視頻。提示學生:其一,注意觀察演唱者的表情、搖滾樂伴奏的樂器、華陰老腔的伴奏樂器及舞臺燈光等綜合效果,讓學生對作品有更為直觀的了解。其二,感受西方搖滾樂與中國民間音樂――華陰老腔是如何和諧地融合在一起的。
五、結尾部分
【點題】同學們,今天欣賞的《給你一點顏色》是中西方不同形式音樂結合后延伸出的一個新型音樂作品。地球需要多種多樣的色彩,我們要保護環境,讓地球永遠多姿多彩。【思考題】你覺得這種中西方不同形式音樂結合的創作方式好嗎?你有哪些感觸?(可以用現代化的音樂形式,把中國民間音樂介紹給年輕一代,介紹給世界。)【推薦課后欣賞曲目】《朋友的酒》《我不想長大》《波斯貓》《波斯市場》。要求學生寫一份100字左右的音樂鑒賞文章。
作者簡介:陳迎春(1979-),女,浙江紹興人,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音樂教學與研究。
參考文獻:
關鍵詞:音樂課堂 教學 實效性
一、師生營造和諧、愉快、平等的教學氛圍
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效果更好。因此,教師應在開放的音樂教學中,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愉快、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師生成為朋友共同探討音樂內涵,讓音樂成為師生溝通的情感橋梁。為此,教師可以在課余時間走進學生中間,與學生共同探討生活與學習中的問題,從而走進學生心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在課堂上,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教師作為導演,引領學生邁進音樂的殿堂,讓學生體會音樂特有的魅力,使學生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師作為演員,與學生一起載歌載舞,與學生共同體驗音樂的魅力。教育心理學認為,如果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形成友好信賴的關系,那么,學生就更愿意和教師相處,接受教師的教誨。同時,在這種和諧、愉快、平等的氛圍中,教師就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二、豐富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傳統的音樂教學過多地注重教師的教唱學習,使許多教師依賴于練聲、視唱、節奏訓練、學習歌譜、歌詞的教學套路。學生在教師的指揮棒下失去了自我發展的空間,致使音樂教學顯得呆板、枯燥、缺乏生機。在教學中,教師運用相應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設計,會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實所謂“好的教學效率”無非就是讓學生的心情愉快,課堂氣氛自然就會變得輕松愉快。學生充滿熱情,其思維自然會活躍,領悟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會大大加強。
三、善于運用現代化工具輔助教學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我們的音樂教學可以多樣化地進行了,我們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多利用現代化的教輔工具輔助教學。在音樂課上,我們可以用多媒體的聲音、視頻、圖像等媒介豐富我們的音樂課堂。音樂課程中的欣賞課是以欣賞優秀音樂作品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水平,是陶冶學生情操的必不可少的課型。其中所選取的音樂作品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頗為重要。作品貼近學生的生活和欣賞水平,那么學生自然很容易接受。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搜集、整理、分類作品,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進行欣賞。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音樂課程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使學生受到音樂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多媒體教學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認識音樂、體會音樂。
四、音樂教學要不斷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
識譜是音樂課中最重要的環節,也是最難的環節。在教學中,我總結出了“先唱歌后識譜 ”的方法。它有幾個特點:第一, 先唱歌后識譜與先識譜后唱歌在教學目的上并不矛盾。 先唱歌后識譜是先讓學生欣賞音樂,讓學生感受音樂,從而激發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教師通過讓學生唱歌,在不知不覺中解決歌譜中的難點,在學生識譜時難度降低,讓學生感覺識譜并不太難,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加深對音樂的熱愛。教師再通過對歌譜的視唱、理解,又反作用于唱歌,使演唱更加完美。第二,先唱歌后識譜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上音樂課,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音樂課要識譜。而對于很多學生來說這是一個難點,他們受不了教師在課上總是批評他們:這兒偏低了,那兒偏高了,這兒時值沒唱夠,那兒又拖了。枯燥乏味的音準訓練和教師無休止的埋怨,使他們對音樂課的興趣蕩然無存。先唱歌后識譜就是先讓學生放下心理負擔,讓學生先唱歌,用自己的聲音去表現音樂,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到這節課是輕松愉快的,是有所“成就”的,而且有表現自我的空間。
一、教學方式及存在的問題
在時下中小學音樂教學的課堂上,音樂教學的內容主要以唱歌、欣賞、器樂、活動四大類型為主體。對于這四類教學內容,教師經常會采用如下的教學方式:
1、唱歌課
在學習一首新歌前,教師首先會讓學生傾聽一遍作品,熟悉歌曲旋律。然后讓學生讀歌詞,了解作品內容。隨后,教師讓學生跟琴演唱,有個別老師會針對難點進行重點練習。基本學會歌曲后,教師會讓學生分組演唱,或拓展進行表演唱,也可能會針對作品的創作者或相關背景進行講解。最后,學生能夠基本學會這首歌曲的演唱,但普遍做不到演唱得優美、動聽。
2、欣賞課
在對一首聲樂或一首器樂作品進行欣賞時,教師的基本流程為:完整播放全曲,介紹與作品相關的文化或知識,再讓學生欣賞全曲或片段,體會作品的情緒;再次欣賞全曲或片段,根據其特點設計器樂伴奏或請學生展開聯想,想象作品表現的情景。同時,也可能針對不同的主題,讓學生哼唱、記憶主題,隨錄音邊欣賞邊傾聽主題出現的次數。最后,完整欣賞全曲,其中有可能設計隨音樂進行表演環節。如果教學條理清楚,學生有可能掌握作品的結構,對個別主題有印象,但普遍做不到記憶深刻。
3、器樂課
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中,器樂教學的比重很小。器樂教學的內容多以豎笛和口風琴為主,在教學中多體現為隨唱歌或隨堂進行欣賞教學。進行器樂教學時,教師多采用教材中出示的小練習曲,首先哼唱練習曲的曲調,讓學生熟悉作品,再讓學生學習指法,然后進行演奏。反復練習幾次后,教師會分小組或請個別學生進行演奏,部分老師會請學生分析作品的情緒,再請學生進行表現。最后,請全體同學共同演奏。總體來說,由于樂器配備或教學時間的限制,很多中小學音樂課堂中的器樂教學處于停滯狀態,少有學生能夠在中小學時期靈活掌握一門課堂樂器。
4、活動課
活動課的界定在當今中小學課堂中不是特別明確,經常在唱歌和欣賞課中參雜進活動課,成為唱歌綜合課或活動綜合課。在活動教學中,教師經常采用分組的形式,對不同的分組布置相應的任務。但對于分組后學生的自主活動缺少有效的引導,活動課很難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活動的形式大于內容,活動課效率過低。
二、抓住音樂要素進行教學后的音樂課展望
在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多以一個自然班為單位,進行基礎性的普及教學。雖然一再強調音樂教學要關注每一個個體,但由于學生人數過多,教師很難將關注點真正落實到每個人身上。在此情況下,是否可以換變教學思路,將教學重點落實在客體身上。在音樂學習過程中,人是學習主體,內容是教學客體,當對主體的把握與關注度不能夠達到最大化的時候,是否可以將關注點轉移到客體上,使客體的效能得到最大化展現,進而影響主體的判斷和能力呢?筆者認為是可行的。而實現音樂教學主體向客體轉化,提升音樂教學課最大效應的方式正是細化不同作品的音樂要素,針對音樂要素展開教學。抓住音樂要素進行音樂教學,也必須實現教學思維轉換,試想轉換為關注客體后的音樂教學模式:
1、唱歌課
對于唱歌課而言,其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能夠通過學習唱好歌。唱好歌的標準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應該是具有準確的節奏、音高和讓人愉悅的音色。如果轉換思路,將教學重點定義為抓住唱歌教學中的音樂要素,那么唱歌課的教學情況可能轉換為:教師針對不同作品重要或具有特點的音樂要素進行教學設計,對聲音進行節奏、音高、音色等方面的相關練習,循序漸進完成練習的高質量反饋后,再深入展開教學,最后完成歌曲的學唱。
2、欣賞課
中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欣賞課主要目的是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廣泛接觸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了解這些作品的音樂特色。編者在欣賞曲目的選擇上,多具有鮮明的目的性。不同類型的聲樂、器樂作品都為了滿足一定的欣賞目的而進行。如果能夠轉換為關注客體的音樂教學方式,音樂欣賞課的教學重點將轉換為如何突出不同作品的特色,并結合一切教學手段體現作品的特色,將作品具有特點的部分進行充分地分解和剖析,進而欣賞完整的作品。
3、器樂課
器樂教學的根本是技藝教學,對于技藝教學,不應該回避基本技能訓練需要更多時間來練習的客觀現實。教材中的器樂教學是依照教學進程,根據不同的階段安排相應小型曲目展開的。但教材中的展示受到版面和教材容量的限制,并不能完全做到。即便如此,依照教材的進展進行充分地練習,學生也是可以基本掌握課堂樂器的。轉換為關注客體的音樂教學思路后,器樂教學的關注點將完全改變,教師只要強調每堂課的基本內容,并結合基本內容進行反復的練習,最終能夠熟練、完整地完成教材內容,就能夠達到期望的教學效果。
4、活動課
針對目前活動課目標不清晰,活動效果不理想的現狀,如果轉換教學角度,應該會有很大提高。教師可以針對課堂活動課的音樂要素提出要求,對需要達到的目標作出明確的定義,再結合此目標對學生的活動作出引導和指導。學生為達到老師的目標作出的音樂上的努力,必然會影響到學生對音樂的審美和判斷,最終實現活動課的教學目的。
三、如何抓住音樂要素
如果在中小學課堂上實現抓住音樂要素進行教學,那么勢必要對音樂要素抓準確、抓具體,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可如何抓住音樂要素呢?
首先,需要明確音樂要素的內容。在樂理中,對音樂基本要素的定義為:音的高低、強弱、長短和音色四個方面,這是音樂的基礎。在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中,可以以音樂基本要素為基礎,擴大音樂要素的范圍,使其更利于音樂教學的展開。在中小學音樂課程中,無論是歌曲還是器樂作品,篇幅不會過長。對于這些作品,如果僅從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音色來進行教學要點的分析,會過于零散。在中小學音樂課教學中,可以將音樂要素進行擴大化,定位為:以音樂基本要素為基礎的旋律、節奏、和聲、配器、風格類別等較為廣泛的內容。
其次,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有深入地分析與了解。這一點看似簡單,并本應該是音樂教師應該做到的基本內容之一。但事實并非如此,很多教師對教學內容不夠熟悉,這直接影響了教學的效果。所以深入地分析與了解,應建立在對作品熟悉的基礎之上,而熟悉一定是通過多次聆聽與分析曲譜來實現的。如此,可以對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分析與了解做出如下的程序:反復聆聽――分析曲譜――閱讀相關背景――深入挖掘作品的時代性等。
最后,提煉音樂教學內容中屬于作品特點或可以充分展示作品風格的音樂要素,圍繞其進行音樂教學手段的設計。
四、抓住音樂要素后的教學實踐
找準音樂要素,也就找到了課堂教學的基石。但只是找到基石,卻沒有適當的教學手段進行結合,就如同鮮美的食材被拙略的廚藝烹炒一樣,會完全失去最初的美味。因此,抓住音樂要素只是音樂教學的第一步。接下來,教師需要怎樣做呢?
1、分析該音樂要素通過什么樣的音樂教學方法才最具有課堂效果
音樂教學方法包括課堂常用的音樂課組織方式,比如視唱、律動、器樂等,也包括一些知名音樂教學法的方法,如柯達伊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等。只要是音樂教育類的教學法,無論是針對普通中小學教育的,還是針對專業音樂教育的教學法,都可以從中尋找利于中小學音樂基礎教學的要素。
使用不同音樂教學方法的目的是實現音樂要素作用的最大化,一定要強調課堂效果。教師經常考慮的是教學內容如何展開,而忽略了展開后的效果。只有活躍、吸引人、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的課堂效果才能夠轉化為有效的學習結果。所以,對不同作品的音樂要素要進行仔細的分析,并需要對采用的教學方法可能產生的課堂效果做出預測。轉換教師身份,從己身推及學生本體試想是否能夠激發課堂熱情,不斷調整教學細節,最終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2、增加對音樂要素中傳遞的時代性、歷史性、風格性、本體性的內涵。使音樂教學具有指引意義和厚重感
為音樂要素尋找到合適的音樂教學方法只是為其配上了初始的外衣,只有增加其中含有的深刻的時代性、歷史性、風格性或音樂本體性的內涵,才能實現音樂教學的指導意義,加重音樂在學生心目中的分量,進而對學生的審美和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影響。
音樂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其更深刻的意義是影響人們的感性認識和審美觀,讓人們不斷修正自身,體悟人生。在當今的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很少有音樂教師能夠認識到音樂具有導人作用,自然不能夠體現出音樂的內涵。如果教師能夠不斷加深對音樂中傳遞的時代意義、歷史厚重感及音樂本體內涵的認識,并融合在音樂教學中,音樂課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3、不斷提高教師的個人綜合素質。開闊教學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