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道德與法律辯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課;教學實效性
引言
職業道德與法律知識,在社會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絲絲入扣,但隨著社會結構的多樣化發展,快節奏的生活,令人們自顧不暇,也間接地導致了人們職業道德的缺失和法律意識的淡薄,再加上各大高校對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這門課程不夠重視,以及各方面的綜合原因,從整體上限制了這門課程的發展。
一、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教育教學的現狀
1.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模式呆板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任課教師無法從傳統的教學方法中走出,無法掙脫這層思想束縛,只能依照老一套的“灌輸式”教學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這使得專業知識與行業要求、企業需求以及社會發展動向相互脫節,無法根據實際發展對知識進行靈活運用和適當補充,也無法結合真實案例,對職業道德與法律教育進行模擬測試。課堂之中無法形成良性互動,學生只是機械地接收,教師所傳輸的內容,單一式的教學法,大大地降低了教學質量。2.考核評價體系單一,缺乏科學性和真實性考核評價沒有充分結合學生的日常表現和文化素質,卷面考試是現代教育對學生綜合評價的唯一方式。單一式的評價體系,過于片面化、主觀化,缺乏科學性與真實性,無法從整體上對一個學生進行綜合評定。所以,也就間接地導致了學校評估結果與學生的真實情況存在較大差異,給企業擇優錄取人才帶來了困難。
二、提高職業道德與法律素養的必要性
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職業道德與法律素養,是現展的趨向性要求,也是適應市場經濟變化的必然性需求。市場的日益擴大,不僅帶動了經濟消費,也全面推動了企業發展。然而,一些職業道德缺失法律意識淡薄的現象也漸漸出現,缺斤少兩、假冒偽劣,為了追求個人利益不擇手段等不良行為,嚴重侵犯了消費者利益,也破壞了市場的正常秩序。面對這樣的情形,只有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職業道德與法律素養,加強公民意識,才能確保社會的有序發展,才能培養出愛崗敬業、誠實守信,既具備職業道德,又擁有良好法律意識的復合型人才。這也是提高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實效的必要性。
三、提高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實效性的途徑
1.提高認識,增強教師對職業道德與法律教育的責任感
教師是知識的先驅,也是教學的實施者和培養者,因此,教師要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職業技能,才能將學生培養成為既具備職業道德,又掌握法律知識的專業型人才。此外,教師要有時代的使命感,以培養符合企業需求,誠實守信、剛正不阿的學生為終極目標。
2.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成功的教學可以通過各種有效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增強職業道德與法律課堂的實效性,就必須要合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地位,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思維溝通,活躍整個課堂氛圍。在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的講述中,教師要結合真實案例,可以以話劇形式,讓同學扮演法官、律師等人物,進行模擬法庭演練,甚至還可以模擬招聘會、模擬律師之間辯論會、法律知識搶答會等,增添課堂的趣味性、實踐性與創新性,讓學生明白法律在生活中的意義。此外,還可充分借助電影、視屏、圖片等媒體,通過觀看法律電影、職業道德人物宣傳、相關圖片,在富有趣味的情節發展中,曲折離奇的故事演繹中,為學生帶來全新的感受,激發他們的好奇與獵奇心理,使他們深刻認識到樹立職業道德,增強法律意識對社會的重要性。
3.理論聯系實際,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理論必須要與實際相結合,貼近社會,立足現實,教師要以超前的目光,順應時代的需求,了解社會的發展,將職業道德和法律素養與現實社會相互融合,以全面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不斷給這門課程注入新鮮血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法律政策、社會熱點、焦點新聞、真實案例與所學專業、所學知識相互融合,使教學能充分聯系實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為了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文化修養,除了課堂教育,教師還可以選擇讓學生觀看“今日說法”“法制教育”“法律援助”“焦點訪談”等電視內容,此外,可以通過收聽廣播,觀看大量法律書籍、道德書籍等多種途徑、多個渠道。只有將所學知識充分運用到實際中,立足于現實,讓知識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能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綜上所述,要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職業道德與法律素養,離不開正確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同時還要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專業知識與社會發展充分融合,相互交織.只有不斷地更新和變革,才能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腳步,職業道德與法律素養要立足于現實,溶于實踐,才能在實踐中得到升華。
參考文獻:
[1]趙麗艷.實踐性法律教學與法學教育目標反思[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
[2]段德臣.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下的高職法律教學體系重構——以《民事訴訟原理與實務》課程為例[J].科技信息,2011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改革應營造“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氛圍
“以學生發展為本”的關鍵在于將這種教育理念落實到教學的實處。以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多重視各自系統知識的傳授,站在學生全面發展的視角研究問題不夠,新教材使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知識融合在一起,更加強調學生全面發展需要的知識融會貫通,要想使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符合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必須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進一步研究教學的有效途徑,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學知識用知識的潛能,因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首先應營造濃厚的“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氛圍。
(一)找準切入點,適時滲透、融入“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與法律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道德人格、法律人格教育,是以道德與法律的系統知識為底蘊,通過引導、教育、感悟、積淀的過程,使其在思想、信念、情感等方面形成一種內在的力量,并透過其行為體現個體的道德品格與法律意識。這種內涵與素質的積淀,夯實了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搭建了全面發展的平臺。將“以學生發展為本”教育理念融入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就是要強調以人為本的教育,要求課程建設要重視人之心、人之情、人之感、人之求,把知識的傳授同價值觀、全面發展觀融合為一,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中,關鍵應將對學生發展的“關注”放在一個現實的基點上,從學生的心理、情緒、情感、欲望等基本需求出發,既了解學生個體的情感需要,也把握學生整體的心理需求,找準切入點,將高品位的道德知識與常用的法律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主動接受道德倫理與法律知識、感悟高尚的道德與法律精神、掌握高水準的道德價值判斷標準與行為法律尺度,追求高標準的發展目標。其實,大學生的心理需要、情感需求、對發展需求的關注恰恰是思想道德與法律教育不可錯過的切入點,找準每個切入點后,采用訪談、交流、研討、辯論、講演等途徑,給學生創造更多鍛煉的機會,營造“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教學氛圍,本著為學生發展服務的思路,適時進行思想道德與法律教育,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情感相容,創設“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最佳教學情境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要追求良好的教學效果,離不開情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只有融入情感因素,才能創設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最佳教學情境,因為情感是促進學生的自覺接受、激勵學生積極活動,提高學生的行為效率的啟動因素,情感不僅能激發學生的熱情、好奇心、驚異感、美感、親和力、想象力與創造力,而且對學生發展起著一種無形“助推器”作用。國家教育方針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目標,都要求教學應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就是說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在遵循“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應更加關注教育對象的情感需求,每個教學環節都要為學生提供情感交流、挖掘發展潛能的空間。當然,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課堂上,創設情感相容的最佳教學情境,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水準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有真實情感的投入,增強自身的親和力,同時,還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情感,產生良好的互動效應,使學生主動親近道德理論與法律知識、欣賞高尚的道德行為與自覺的守法行為。一般來說,教師的情感投入必須從三個方面入手:
1.教師自身要有飽滿的熱情、健康的情感、良好的道德與守法形象。這是情感投入的前提,教師的心教、身教、傳情是創設最佳教學情境的先決條件。
2.方法純熟。教學中,教師采用各種方法、手段,激發、協調學生情感時,喜怒哀樂的情感運用必須得心應手,要巧妙地營造思想道德教育與法律意識強化的情感氛圍,創設出各種情趣盎然,淋漓盡致表現情感的教學情景,使師生同步進入情境,引導學生進行道德與法律評判。
3.教師應適時實現情感的滲透、遷移。將積極向上的情感及時、恰當、巧妙地融入到教學中,用自己良好的情緒感染學生,與學生進行自由、平等、真摯的情感交流,盡可能多地了解學生的精神需求,學會感動、啟發、誘導學生,用真實情感駕設師生心靈之間的橋梁,用高水準的道德理念激勵、震撼心靈,使學生在深層次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自主思維,融會貫通,并將真、善、美的道德判斷與法律意識推到更高的水平。
(三)把握學生心理,營造“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和諧氛圍
由于現代的大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家境、受教育環境、成長經歷、學習基礎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自我認知、自立能力、適應能力、調整自我能力的水準不一,在學習、交往、婚戀、擇業、價值取向等方面常常會出現認知偏差,在成長與發展中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特別是在學習上,中學階段一路領先、一帆風順的較多,在大學一旦遇到困難與挫折,就會引起心理焦慮;在人際交往中,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學生較為封閉,交往能力有限,容易產生閉鎖、焦慮、嫉妒、孤獨等心理失衡現象;在戀愛與性心理方面,大多數學生性發育成熟,但是性教育滯后、性知識貧乏,對異性的神秘、恐懼、渴望等心理交織在一起,常常伴有自卑、失落、懊喪、嫉妒、猜疑、抑郁等程度不一的心理問題與障礙,容易在情感上困惑,甚至會采取一些過激行為,特別是那些受經濟、學習、情感困擾較嚴重的學生,如不及時引導、教育,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就在所難免。因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師,應將營造和諧氛圍作為職責之一,用這樣的教學氛圍凝聚學生,教書育人,才能避免學生陷入道德評價的偏差,防止行為的違法,保證學生的發展不脫離正確的軌道,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改革的途徑探討
(一)知識傳授“以學生發展為本”,提升大學生的理論素養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不僅包括道德倫理、法律知識的傳授,而且涉及學生發展所必需的人文知識,在教學中應從道德的淵源與本質、法律的內涵與作用入手,講授個體“自然人”到“社會人”發展過程中已被公認的道德倫理、法律知識,以促進學生道德與法律知識的積累,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理論、法律文化素養。同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應以學生的發展需求為基點,從學生的心理需要、情感需求出發,傳授與倫理道德、法學相關的政治學、心理學、美學、社會學等人文知識,使學生對道德倫理、法律知識有一定的理性認知,明確“德者,得也”, 從知、從心、從行,內得于己,外施于人;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學法懂法用法,做合格的公民。讓學生在學習、生活實踐中通過直觀、直覺的體悟,理性的思維、想象,了解、掌握社會與身邊道德生活中的常規慣例、原則、規范要求,提升法律意識,自覺地構筑學生個體的、內在的道德與法律知識體系,提升理論素養,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增長道德智慧,講究道德良心,履行道德義務,升華人生價值坐標,增強自我調控能力,不斷地進行自我打造、自我陶冶,內化過硬的道德與法律素質,盡快進入知行統一的境界,使道德與法律素質的培養與全面發展有機結合。
(二)教學手段選擇“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
經濟全球化和高新技術大發展對人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應從社會需求、學生發展出發,選擇有效的教學手段、方式,注重學生的分析能力、辨別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本課程的教學應做到“有備而戰”,應在開課之初做一些調查,掌握學生對道德理論與法律知識的認知水平、各種能力狀況,梳理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引導學生查找資料,課后研讀,并選擇一些焦點問題,有目的地組織學生探討,將研討會、辯論會、個案分析、講演會、模擬法庭、職業論壇、畢業設計、求職面試模擬等多種方式融入課堂,為學生創造研究問題的平臺。同時,指導學生走進圖書館,進入網絡,融入社會,進行調查研究,學會數據統計與分析,使學生在占有“第一手”材料的情況下,對社會中存在的倫理道德、法律問題進行理性的思辨,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研討問題,為學生創造探究問題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分析、辨別后得出有價值的結論,促使學生迸發出創新性解決問題的“火花”,提高研究能力。
(三)為學生發展服務,進一步完善創新教育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對學生進行的思想道德、法律教育,必須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幫助學生提升修養與守法的“自致”水平,同時還要注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進一步完善創新教育,這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因為,當今社會是創造性的社會,只有創造才是社會資源豐富的源泉。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發達的不竭動力。”在競爭激烈的時代,客觀上要求人們必須進行創新,就是說個人要就業、要發展、要獲得財富、要得到別人的尊重、要實現自身的價值,都必須具有創造力,這是時代對人們提出的特殊要求,大學生要在未來社會挑大梁,就必須具有相當的創造能力,因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不能停留在只傳授知識和對過去經驗的總結上,而應克服以往教學中主、客體“固定定位”帶來的偏差,整個教學過程都應尊重學生的發展要求,想盡辦法調動學生創新思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鼓勵學生參與創新立項,參加教師的科研活動,有計劃、有目的地幫助學生挖掘其創新潛能,保證學生的創造力在課堂上與實踐中均能得到相應訓練、體現、提升,創新教育機制得到完善。
(四)以禮儀規范教育為載體,注重大學生的道德形象教育
大學生的發展不僅要有內涵,還要外塑道德形象。因為,個體的外在道德形象是一個人的“德行”在公眾面前的一種展示,是個體內在道德素質的外在表現,是個體自我德性的涵養、德行的整合、品性的磨煉,是多層面道德人格因素的外露,是深邃的內涵通過具體行為在道德實踐中的表現,是一個人順利發展必須具備的素質條件之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要幫助學生將內涵的道德素質,在發展中的每個環節都充分地表現出來,我們選擇的載體是禮儀規范教育,以學生發展的心理需求、人格的尊重需求作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禮儀規范教育,讓學生在多彩的生活中將體現禮儀的禮貌、禮節融為一體,通過一言一行,傳遞自身個體道德形象的信息。要教會學生在言談舉止中學會“施禮于人”,如待人要主動、熱情、誠懇、經常使用禮貌性語言、做事情符合大學生身份等,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舉止文明、莊重大方、循禮守節、氣宇軒昂的風度,正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總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應力爭促使學生在敬人之中,在行禮之下,追求“德高望重”,塑造自己良好的道德形象。
(五)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及時傳遞各種信息
并非所有問題都能夠在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進行探究,尤其是在有限課時里選擇何種問題供學生探究尚需要教師認真思考,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教師首先應確保精心選擇探究主題。以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可供探究的主題涉及愛國主義、職業規劃、道德建設、法治建設、理想信念以及戀愛問題等等。教師應參考當前社會熱點,或以學生關注度為依據,同時根據課時限制來選擇探究主題。其次還應以此類主題為中心,進一步選擇可供學生探究的那些具體問題。在設計這些問題時應注意遵循與學生、實際、生活相互貼近的原則,確保所選問題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和興趣。例如教師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以課時限制、大一新生特點為依據來選擇大學生職業規劃、道德建設以及戀愛問題這三大主題作為本學期探究主題,以便于引導學生在未來大學生活中所將要面臨的種種現實問題予以有效解決,并促使學生主動關注社會并且了解社會,能夠以理性的思考觀念來對待周圍社會事物與問題。而在確定所選主題后,教師可以戀愛問題這一主題作為討論中心,組織學生開展戀愛觀調查、戀愛中的個人道德、傳統家庭美德以及戀愛利弊分析等不同問題的探討,可讓學生根據個人喜好來選擇相應的問題展開探究。由于所選問題均屬于個人偏好,因此學生表現出較高的積極性和參與度。而在道德建設主題討論中也同樣如此,教師可以從道德建設重點、道德現狀評價以及道德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等不同角度出發,引導學生通過理性思考,進而能夠正確分析社會熱點問題。此外,應就職業規劃問題逐步引導學生對自身專業各類信息進行搜集整理,并對專業就業情況有所了解,激發學生對專業未來發展方向有所關注,從而有利于學生主動思考自己在大學階段所應實現的目標。總而言之,通過上述問題的設計來引導學生對其面臨的各類現實問題予以良好解決。
2選擇相應的探究方法
應以探究式教學不同的內容為依據來選擇相應的探究方法,其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法是問題探討法。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是一門針對廣泛存在于青年學生群體中的各類思想問題所開設的重要課程,其問題色彩鮮明,且問題源較為豐富。而問題探討法則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程實效性以及針對性,在應用問題探究法的同時還可參考選材主題差異來開展包括展示性探究、搜集性探究、設計性探究以及調查性探究等多種方式在內的主題探究法。問題探究法在教學過程中是其中最為常用的一種方法。教師應著眼于道德發展現狀以及道德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學生以分組的方式搜集資料,并在組間展開討論與總結,還可在班級內部進行交流以及相互學習。在此情況下,教師可給出問題,并基于社會中出現的道德滑坡問題組織學生展開深入研究與談論,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合理應對。學生通過此類小組活動逐步了解到如何在團隊中開展相互合作以及如何有效交流彼此的觀點與看法,了解到應善于聽取別人迥異的觀點和見解,從而能夠著眼于不同角度來思考和探討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利用此類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正確認識現實問題,同時其問題分析能力也得到提高。
3課堂中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而學生則居于主體地位
教師在探究式教學中關鍵應發揮主導作用,應在適宜的時間內適度介入學生探究活動,同時注意給予有效引導,并采用正確的點撥方法,防止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偏離或者迷失方向。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應適度予以引導,同時評估小組學生的總結,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并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展開師生交流與對話,引導學生在個人真實想法面前能夠做到坦誠相待,并幫助學生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此外,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積極發表個人見解,并基于各類問題進行辯論、反思、歸納以及總結。例如在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大學生戀愛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對持有不同觀點的學生予以尊重,并對這些學生所發表的觀點予以客觀評價,讓學生認識到這些觀點的利弊,從而能夠客觀認識到大學生戀愛這一問題的利弊,而教師還可從自身體會出發來引導學生認識道德在愛情中的重要作用。在受到教師充分尊重的前提下,學生能夠打開心扉、積極發表個人言論,教師由此也實現了引導學生討論和思考的目的。與此同時看,教師還應掌握必備的學科基礎知識以及相關資料,從而為學生開展探究活動提供信息支撐。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課堂主體地位是一個基本理念。要想確保教學理念富有主體性,教師自身首先應具備主體性意識,并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予以尊重,與學生保持平等地位,以平等態度對待學生,并在教育活動中始終堅持以學生個人成長與發展作為根本目的和出發點。應構建和諧、民主和平等的師生關系,并以此為前提從學生群體的內心需求以及身心發展特點與水平出發,積極啟發、點撥以及引導學生,從而高效實現正確選擇教學內容并將其內化和外化的目的。
一、“思修與法基”課程引入實踐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思修與法基”課程的實效性
眾所周知,不僅是“思修與法基”課程,幾乎所有的思想政治類課程在高校當中進行教學的實效性都不高,一方面這是由于思想政治課程本身的性質所造成的,思想政治課程多為理論方面的課程,其內容比較抽象,課程性質比較枯燥,因此對大學生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類課程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缺乏對其進行教學方式與手段的探究,采用理論宣講的形式較多,這也就給學生留下了思想政治課程比較乏味的刻板印象,這也是造成思想政治課程實效性不高的根本原因。“思修與法基”課程事實上是具有鮮明實踐性的課程,與大學生的現實生活也密切相關,因此,在“思修與法基”課程當中引入實踐性教學的內容,有助于讓大學生通過實踐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有機的聯系c整合起來,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思修與法基”課程的實效性。
(二)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與法律意識
當前大多數的大學生都基本上處于在學校學習知識的狀態,對于社會的接觸比較少,社會閱歷尚淺,而學校的“圍墻”又對他們保護的非常好,使得他們當中的一部分對于社會存在的一些問題與事情不能夠全面的了解,但從他們認知階段來講,他們又處于社會化的重要階段,因而讓他們了解社會不僅是需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將“思修與法基”引入實踐性教學,不僅有利于大學生了解社會,有利于他們從大學生向“社會新鮮人”的角色轉變,更有利于他們構建自己的道德與法律的認知系統,從而樹立健康的“三觀”。“思修與法基”的實踐教學需要學生進行一定的資料調研、社會調查,資料收集與整理工作,這就使大學生不得不走入社會,與社會當中的一些人打交道,這就使他們學會與人相處,處理好各類的關系,學會分析與解決事情的能力,并在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能夠用合理的手段來保護自己,增加了學生的道德使命感與法律認同感,從而從本質上提高他們的道德法律意識。
(三)有利于大學生的知行合一
思想政治課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讓大學生能夠將課堂上所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平時的生活實踐相結合起來,也就是所謂的知行合一。但是,從目前的教學層面上來看,思想政治課程當中的一些課程在進行實踐性教學的過程當中還是擁有一定的困難的,但“思修與法基”課程則不同,它本身就屬于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非常有利于學生將在課堂上所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當中,而且道德本身也就是作為一種外化于行內化于心的品質所存在的,它要求學生不斷進行實踐。因而,“思修與法基”引入實踐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聯系實際,更有利于他們在實踐過程當中通過身體力行,將自己的思想道德與法律認知運用于實際生活當中,達到知行合一。
二、“思修與法基”課程實踐教學開展的現狀
從目前來看,大多數高等院校都對“思修與法基“課程開展了實踐教學,其中不乏有相當多的成功經驗,但是其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思修與法基”課程的實踐教學效果,值得我們進行思索與探究。
(一)“思修與法基”課程并未從根本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固然,當前眾多的高校都對“思修與法基”課程開展了實踐教學,但是從目前開展的現狀來看,大多學校的實踐性教學無非就是帶領學生到法院聽審、帶學生外出參觀等等,這些雖然說都是進行實踐教學的有效途徑,但是這些途徑過于單一,有些甚至并不能對學生起到教育的目的,更不用說,這樣的實踐性教學也并非是所有學生都能夠參與進來的,由于法院并不能接受所有的學生進行旁聽,大多數高校都是選擇一些品學兼優的學生作為“代表”參加的。從這樣的現狀來看,這類的實踐性教學并未起到有效的實踐性目的,致使很多學生缺乏對實踐性教學的積極性,更有甚者對此嗤之以鼻,漠不關心。
(二)欠缺對實踐教學的保障機制
要想保障實踐性教學能夠順利開展,制定實踐教學的保障機制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保障實踐教學切實可行的基礎,能夠保障實踐教學順利開展,有效運行。但目前來看,大部分高校并未制定保障實踐教學的保障機制,甚至對于實踐教學的計劃性都沒有一個整體的計劃,這樣的結果就是高校的實踐教學的開展基本上就是隨心所欲,沒有相應的學分設置、缺乏明確的實踐性內容、缺乏與之相對應的考核機制,因此,這樣的實踐性教學的實效性根本無法得到保障,很多課程都會發生實踐教學的沖突事件,再加上期末考核的時候,實踐性內容并不在考核范疇當中,考試依然用筆試的形式進行,以理論知識的識記為主要內容,這就導致了學生對實踐教學不重視,最終使得實踐教學形同虛設。
(三)缺乏具有實踐教學經驗的教師隊伍
由于實踐教學的特殊性,在實踐的過程當中每一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具有實踐教學經驗的教師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當前大部分高校在這方面都是有所欠缺的。首先,從思想政治學科上來講,高校的思政課程都是以“大課”的形式進行的,因此高校的思政教師的數量極為有限,更不要說能夠進行實踐性教學的教師了;其次,高校的思政教師基本上都是招聘的碩士、博士研究生,這類教師在理論知識上非常完備,學術素養非常強,但是,由于我國對于研究生的培養機制,使得他們在實踐性上本身就有所欠缺,因此,在進行實踐教學的過程當中,他們本身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最后,思政課程上課通常一個班級有幾十上百的學生,組織全體學生進行實踐教學,教師本身的精力也力所不逮。因此,要想從根源上解決“思修與法基”實踐教學的問題,就要先從構建教師隊伍入手,建立起一個具有實踐經驗且年富力強的骨干教師隊伍。
三、構筑“思修與法基”課程實踐教學的模式的路徑探索
(一)“思修與法基”實踐教學模式的目標
我國教育部規定了“思修與法基”的實踐教學目標:其一是要通過學生的學習與實踐,將社會主義道德與法律原則、基本規范、要求內化為道德與法律意識;其二是要大學生們在實踐過程當中能夠鞏固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并在實踐當中鞏固認知、加強體驗并自動轉化成行為。根據教育部所規定的這兩個目標,“思修與法基”課程的目標是希望大學生在樹立健康的三觀的過程當中,能夠將道德素質與法律精神轉化為個人的內涵,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并在日常生活的過程當中進行實際的運用。
(二)“思修與法基”實踐教育模式的內容與形式
1.課堂教學實踐。根據筆者在教學過程當中的了解與實際的調研發現,“思修與法基”課程基本上的授課形式還是在課堂上,也就是說,如果想要大學生能夠進行一定的實踐,還是需要從課堂教學上入手的。在課堂教學上進行實踐教學不同于真實的走入社會,因而教師要利用課堂上能夠利用的一些方式,比如課堂辯論、課堂討論、課前演講這些便利的形式,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進行一定的實踐性活動,當然,這些活動要設置一定的主題,不能夠讓學生漫無目的的說,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進行探究性的備課,在教學內容上進行一定的設計,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實踐活動。
2.校園實踐教學。校園是大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因而在校園當中進行一定的實踐教學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可以與大學社團進行一定的合作,開展一些列的實踐活動,如校園調查、知識競賽、模擬法庭等等活動,一方面可以幫助構建校園文化,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實踐教學真正的開展起來,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道德素養與法律意識。
3.社會實踐教學。這也是當前高校開展實踐教學的一般方式,一般是由教師帶領學生到博物館、法庭、紀念館、監獄、養老福利機構等等地方開展比較大型的實踐性活動,這類活動的目的主要是通過實踐活動的形式使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在關心與幫助弱勢群體的過程當中,喚醒學生的道德意識與法律意識,身臨其境,讓學生具有較為深刻地認識到該課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三)“思修與法基”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的組織與實施
在實踐過程當中,首先要制定一定的實踐教學的制度,使教師能夠切實的落實實踐教學計劃,將實踐教學真正的\用到教學過程當中;其次要制定完善的教學評價制度,只有讓學生真正的對實踐進行考核,學生才能夠從根本生對實踐教學重視起來,并且,只有真正的給予學分的反饋,才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才能夠真正的評價實踐教學的得失,讓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能夠有反饋有反思,最終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并真正的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與法律認識。
【關鍵詞】活動教學 有效教學
對于中職學校來說,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等隱性的指標很難進行測量,但卻在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過程和生活中起到了根本性、動力性的作用。而德育課程教學應該在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等方面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中職德育教學現狀
當前,中職德育教學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學校盡管重視德育工作,但對德育的教學仍然重視不足,把德育課與德育工作截然分開,德育課與專業課相比,有邊緣化的傾向;其次,職業學校的德育課教師在備課、上課、組織實踐活動等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基本上還是各自為政,單兵作戰。盡管德育教研活動經常開展,可是從教師自身看,教師對教研活動的認識還是不足,并沒有經常性地反思自身的教學工作。而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狀態、學習效果也更加加劇了教師得過且過的心態;另外,中職德育教材內容雖然理論性、邏輯性強,但我感覺仍然與學生實際學習生活有差距,教師在處理教材時難度較大。
二、德育教學有效性缺失的表現
中職德育課的教學中,經常會出現課程學習與實際生活脫節,讓學生對問題的認識與行動產生偏差,嚴重影響了德育教學的有效性。有效性教學主要是關注如何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目前,中職學校德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缺失,我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對德育課不重視,教師成就感低
對于中職學生來說,他們認為專業課的重要性要遠遠大于德育課,在上課時積極性不高,可聽可不聽,想聽就聽,任憑教師在講臺上怎么組織,參與性不高。教師的課堂成就感普遍比較低。
(二)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師生缺乏互動
目前德育教師大部分還是采用講授式教學,而活動性教學如模擬教學、游戲、課題研究等實踐性教學方法的應用,教師采用的并不多。這也造成德育課堂枯燥、無味,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無法得到應有的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比較少,學生在大部分時間里都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
(三)德育教師參與和指導學生與職業有關的課外活動較少,師生關系不密切
在職業教育中,學生的課外活動對于他們的職業技能養成和社會化發展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德育教師很少參與學生職業有關的課外活動,課堂內外嚴重脫節,造成師生關系不密切,教師的邊緣化感覺嚴重。
三、用活動教學提高德育教學的有效性
“有效教學”是尋求教學效益的活動,我認為用活動教學可以提高德育教學的有效性,“活動性”必須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緊密聯系,以學生的活動為教學的重心,讓學生在活動中學,但這種活動教學不能成為教師主導下的“表演”、單一的技能訓練競賽,活動設計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也不能脫離教學的目標。
(一) 問題探究活動
這類教學活動以小組活動為主。首先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小組討論的要求:活動小組組成(參與人員,主持人、記錄人)、小組成員自由發言、主持人主持、成員發表意見、歸納總結。如在《職業生涯規劃》第四單元第三課《創業是就業的重要形式》中,我把各個問題都分配給各個小組,學生在小組氛圍內,積極性普遍調動起來。
(二)游戲活動
作為課前的“熱身”,我認為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游戲的設計最好能符合課堂教學的需要,讓學生較快進入課堂主題。如我在《職業生涯規劃》第一課《面向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職業及其作用,讓學生首先做一個“傳聲筒”的游戲,讓大家猜猜職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而引導學生思考職業的作用,同時抓住機會讓大家談談目前的就業現狀,讓學生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
(三)情景模擬活動
德育的教學很多時候都必須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實際,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反映。在德育教學中,進行情景模擬教學,讓情境真實存在,學生主動存在,教師反應存在。如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安排一場招聘會,《經濟政治與社會》的教學中模擬社會經濟活動,《職業道德與法律》的教學中,教師設計案例,模擬法庭審判,創設情境讓學生創辦公司等等,都能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并用書本的知識去思考社會現實。
(四)辯論活動、競賽活動
辯論、競賽活動是一種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的活動,當然,辯論所設計的問題必須具有價值,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便于學生自主交流、辯論,從而使學生的認識得到一定的提高。在《職業道德與法律》第三單元“知榮辱,有道德”的教學中,我安排了一場以《企業招聘員工以德為重還是以才為重》的辯論,使學生能夠結合當前實際以及所學知識進行思想交流,加深對道德的認識。
(五)以活動為中心的課外實踐
德育教育教學必須與當地的經濟建設、社會道德現象緊密關聯,教師可以把課堂延伸,在課前指導學生做調查研究,搜集有關材料。這樣的過程,會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關鍵詞】 德育新教材 教師方面 學生方面 觀念 機制 方式
2008年12月,我國第三輪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改革方案進入了實施階段。這次課改,根據新形勢和新要求,將德育課程設置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必修課包括“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四門課。選修課開設“心理健康”,同時要求各學校根據國家發展進行時事政策教育,結合學校的德育工作、學校的社會實踐、專業學習、頂崗實習,進行預防艾滋病教育、預防教育、環境教育、廉潔教育、安全教育等。并且規定了中職學校德育課的教學安排、實施時間和教學大綱。此方案自2009年秋季入學的中等職業學校一年級新生開始執行。
現在已經是2011年5月,可以說使用新教材后,四門必修課已經全部過了一輪了,在實施過程中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德育工作者深思。總結起來有幾個方面:
1 教師方面
1.1 部分教師教學觀念并沒有真正發生變化。仍然把學生分為“好學生”和“差學生”,對所謂“好學生”鐘愛有加,無微不至,對所謂“差生”冷眼相待,漠不關心。雖然大家在使用新教材前進行了培訓學習,要求大家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教育觀,要愛每一個孩子,對所有孩子負責。有的學校的墻上還寫了醒目的標語: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但落實在工作上似乎很難。平時的工作并沒有體現出觀念的更新和變化,對待學生仍然是外甥打燈籠——照舊。
1.2 相當部分教師教學方式和手段也跟不上發展,還是老樣子。教師習慣占據講臺,一講到底,不和學生交流,很少用多媒體,或者雖然也用了一些多媒體手段,但本質仍是滿堂灌,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學生昏昏欲睡,效果很差。
1.3 考核方式也沒有變化,仍然是用試卷命題的方式來考試打分,學生的品德素質沒有實質的反映,分數和品德并不成正比。甚至有的考試流于形式。
2 學生方面
2.1 大多數同學學習積極性不高,對德育課不感興趣甚至反感。上課不聽講,做小動作,玩手機,看閑書,睡覺等現象相當普遍,下課不做作業。
2.2 許多同學的禮儀風貌,道德言行一如既往,沒有多少的改善。亂花錢,亂吃零食,亂買東西,浪費糧食,浪費水電,吸煙喝酒,男女同學不正當交往普遍存在,沒理想沒追求,說瞎話打架斗毆,每天混日子的人大有人在。學了職業生涯規劃并不規劃人生和職業,學了職業道德與法律并不注重禮儀和形象,并不講究誠信和道德,對法律仍然漠然。
2.3 許多同學平時不學習,考試靠作弊蒙混過關。當然,新教材也體現出優勢的一面。首先,課程設置明顯體現出了三貼近的原則。課改把德育課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大部分,在一年級學習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道德與法律,二年級學習經濟政治和社會哲學與人生,符合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各中職學校的學習實際,符合中職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方向。從近兩年的實施來看,老師和學生對本次德育課改的課程設置是認同的,的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學了職業生涯規劃后大家感覺收獲很大,覺得這門課很有指導意義,特別適合當前的形勢,對學生將來的就業和創業是一個很好的啟蒙。
如果沒有這樣一門課,學生對前途的思考就處于零散和隨意的狀態,有這樣一門課,就能幫助學生系統全面的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和未來的人生,其意義在今后會明顯的顯示出來。學了職業道德與法律,對于學生養成良好的禮儀文明習慣,道德素養和公民意識、法治精神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杜甫詩云: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確,這些知識對于即將走上社會的中職生是迫切需要的。經濟政治與社會則給學生提供了學生走向社會所需要的必要的經濟和政治常識,使大家可以了解我國的經濟政治體制,提高參與政治經濟生活的能力,哲學與人生則從思想的高度給我們的未來人生提供了更深層次的知識營養。可以說,這次課改的課程設置是長期德育教學的升華,是符合時代特征的創新成果,是適合中職生教育和學習需要的。
其次,從實施過程來看,新教材不僅注重必要的知識的掌握,更要培養情感,端正態度,樹立觀念,提高能力,學以致用。這一點體現在教材本身的體系編排上,比如,職業生涯規劃的案例導入、知識窗、超鏈接、想一想、身邊的故事、各抒己見、學以致用等欄目,突出了學生能力的運用,情感的共鳴。職業道德與法律設計了鏡頭、點評、活動、鏈接討論等欄目,引導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情感的養成,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等課程也特別注重圖文并茂,材料詳實,注重活動,注重情感培養等特色。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情況靈活使用這些設置。對于提高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幫助,也有助于學生根據教材自學。這一點還體現在學習指導用書的設計編排上。職業生涯設計指導用書設計了四個學習欄目:學習提示、學習體驗、拓展訓練、學習成果。四個欄目分別幫助學生歸納整理知識,體驗學習過程和情感,形成實際能力,拓展視野取到了很好的協調作用。能極大地提高學習的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也可明確感受到教改的這一意圖。
新教材已經使用了近兩年,教學效果和特色開始顯現。相信通過大家的努力實踐,會更加科學和完善。當然這取決于我們面對問題的態度和改善的決心。所以,對于新教材實施中的困難和問題我們應該分析其原因并找到解決的辦法。
第一,教師方面的原因及對策。①原因分析:一是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長期的應試教育觀念,不僅存在于小學初中高中,甚至滲透到一切教育領域,中職教育也沒有幸免,好學生和差學生這種觀念在很多老師的心里扎根很深。在實際中,教師自然而然地將學生分為好中差幾等,區別對待。二是現有的單純以分數、考勤和工作量來評價考核教師的機制,使得部分教師只關心分數、工作量,并不關心學生的成長。所以,只要想辦法把學生的分數提上來,學習不學習先進的教學方式,關心不關心全體學生就不重要了。因此,有的教師考題出的很簡單,甚至劃了范圍,監考又不嚴格,所以,分數很容易得到提高。這樣,使得最后注重德育的教師也覺得德育不德育無所謂。三是學生的學習狀態和道德言行給德育教師不良的心理暗示。中職學校的學生相比較而言在心理狀態學習能力上都是有不良現象的,所謂積重難返,老師努力幾次不見效果大多就放棄了對該類同學的教育。教師手中并沒有有力的教學手段,單純的書本教育,在實踐中無論做得有多好,舉多少例子,搞多少教學活動,什么討論演講,辯論都不免有些隔靴搔癢之嫌。時間長了,教師有很強的挫敗感,產生職業倦怠現象。四是教師本身職業道德素質不高。②對策分析:一是培訓經常化,以清除教師頭腦中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思想,促進教師的學生觀和人才觀的轉變。二是完善對教師的考核評價機制。引入學生評教,對學生評教較好者可以多加考核分數以激勵教師關愛學生。因為學生最能體會到老師是不是真正關心他們。三是嚴格考風考紀,樹立正氣。為教師的德育工作提供一個好的氛圍和環境,對教師中的舞弊行為尤其嚴肅處理,讓正氣壓倒邪氣。四是加強教師是師德建設。堅決清退師德差的教師,純潔教師隊伍。
第二,學生方面的原因及對策。原因分析:一是德育老師要盡量把課上的有意思。這樣,才能讓學生產生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鉆研教材,搜集材料,大膽實踐,改革課堂教學方式,把德育課堂變成師生都喜歡的課堂。二是對學生中的不良道德言行進行必要的處罰。我們現在的狀況其實是處罰方式和力度都有問題,方式或簡單粗暴,力度或過小過火。所以一定要建立科學的處罰方式,適當的力度,既可以震懾又可以教育,對嚴重違紀違法者一定要開除出去,繩之以法。三是對考試舞弊者嚴肅處理。
總之,德育的主渠道雖然是德育課堂,新教材為我們構建了實施德育的好平臺,提供了好的材料,能否做出可口的德育飯菜還需要學校、老師、學生一起努力,相信中專德育工作一定可以走上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關鍵詞:數字公民 數字公民責任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 責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94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是培養年輕一代掌握數字社會生存能力最直接、最經濟的一條途徑。如何將高中生作為數字公民的責任教育與信息技術教學相結合,并發揮最大功效,這是我們廣大信息技術教師要不斷探討的,也是數字社會對教育的內在需求。
1 數字公民責任教育內容
信息技術教育要建立合理的倫理文化空間,使高中生的行為合乎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的要求。
1.1 法律法規教育
高中生辨別能力差,面對暴力游戲、網絡欺詐、、虛假信息等不能清晰地辨別是非,容易導致道德價值感的喪失,走上犯罪的道路。在2010年的抽樣調查中,受訪未成年犯在填寫“犯罪時主要想法”時,選擇“一時沖動”和“不知道是犯罪”的人數比例分別為65.38%和46.68%;選擇“知道是犯罪但難以控制當時情緒”和“雖然是犯罪但覺得不大可能被發現”的人數比例也分別占到了總人數的27%和16.94%。可見,引導青少年掌握數字社會的法律法規與行為規范是多么急迫,信息技術教學要帶領學生熟知相關網絡法律條文,了解觸犯法律底線帶來的嚴重后果并嚴格遵守。
1.2 倫理道德教育
數字社會與現實社會的道德教育大同小異,但有些是數字社會所特有的,也是信息技術課要著重強調的,如:不登陸黃色網站、不利用網絡恐嚇騷擾侮辱他人、不非法下載音樂文件,不用盜版軟件等。
2 數字公民責任課堂教育途徑
在信息技術日常教學中滲透數字公民責任意識,靈活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
2.1 運用案例,注重思辯,凸顯網絡道德教育的現實性
以案例分析、討論為活動形式,通過自我建構信息評價方法,促進數字公民責任意識的提高。
2.1.1 用真實案例充實教學內容
2.1.1.1 QQ中獎了
一位同學上QQ時,突然有信息提示他中獎了,被隨機抽取為“騰訊十周年慶典幸運用戶”獎品豐厚,但要先繳納保證金,填寫一張包括姓名、銀行卡號、身份證號的表格等,通過這個案例,教育學生辨別信息真偽,強調個人信息安全,不能竊取他人隱私等。
2.1.1.2 謠言轉發500次可以誹謗罪判刑
2013年9月,法律對謠言轉發做了量刑,通過這個案例教育學生網絡交流中謾罵和發泄式的語言暴力不可取,這是對他人的不負責;當網絡中出現一些熱門話題時,不能人云亦云,不加分辨地參與圍攻,甚至參與謊言、謠言的傳播,給他人以及社會帶來威脅的同時,也要負起相應的法律責任。
用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真實事件作為教學案例,縮短了教學與實際生活的差距,使學生感到數字社會責任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形成敏銳的洞察力。
2.1.2 角色扮演強化認知體驗
2.1.2.1 開辦法庭
央視酷6網等六家網站侵權,索賠1620萬。以真實的知識產權案例為教學載體,通過學生的角色扮演,分別從原告和被告的不同角度主動參與知識產權法律與法規的學習、全程體驗知識產權法律與法規的運用。
2.1.2.2 辯論會
“維護信息安全重在管理制度”對“維護信息安全重在提高安全技術”,針對信息技術課程中容易模糊的問題展開辯論,澄清有關問題,也籍此對全書進行一次回顧。教師指導學生對辯論會籌備和舉辦階段,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培養,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老師可以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幫助,以表格形式進行量化。
2.2 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優勢,培養學生審美觀與鑒賞能力的同時,感受責任
審美意識不是天生的,一些學生經常游蕩在網絡世界里,游戲、動漫充斥腦海,導致審美觀發生偏差,甚至對美的認同趨于庸俗。網絡中常出現將圖片“PS”丑化的現象并以此為樂,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引入肖像權等法律常識,并從范例引領,作品交流中,讓學生學會欣賞美。教師要注意在教學中滲透人文意識與內涵,積極誘發學生情感、理念、修養、價值觀的投入,把數字社會倫理道德教育貫穿始終。
2.3 有效進行探究式學習
探究式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法,特別適用于信息技術新聞事件與信息技術課的結合。學生對新聞事件總是有特別強烈的求知欲,探究的問題由學生自己提出,教師有意地向數字社會責任層面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貫穿整個學習活動,可以說,探究式學習將信息技術教學與數字社會責任培養,前沿性、知識性、技能性、責任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公民責任感是一種情感體驗,通過一系列的課堂教學活動,形成責任體驗,教師及時予以反饋評價,強化良好行為,批評不良行為。良好的責任行為方法將逐漸滲透到個體的思維結構之中,促使責任意識得到激發與強化,責任感得以提升,最終在實踐中形成自覺責任行為。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案例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2]廣東基礎教育課程資源開發中心信息技術教材編寫組.信息技術基礎教師教學用書[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181-200.
[3]張麗霞,吳玉娟.論青少年學生的數字公民責任[J].教育發展研究,2013.
一、教師要注重自身德育意識的培養
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從某種意義上說明了人的意識決定人的行動。我們要想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和心理素質,不光要探究好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還要針對學生年齡特點,樹立把德育教學貫穿在德育教育的各個環節的意識。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影響每位同學。教師只要有德育意識和優良的道德品質,就會發自內心的對某種道德的義務形成堅定的信心和強烈的責任感,就會堅定不移地、滿腔熱情地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對學生實行自己的義務和責任,并且能夠在實踐中自覺地、創造性地激發自己的力量和才華,真正做到正確地教育學生、引導學生、改變學生。
二、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在現階段,課堂教學依然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主要形式,利用初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德育滲透,是充分發揮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徑。對初中一年級學生,主要對他們進行良好心理品質、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確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們懂得磨練意志優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嚴格自律對個人成長的意義;引導他們正確對待社會,培養健全人格;使他們具有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對待成功的正確態度,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對初二的學生進行法律常識的教育,是他們了解法律在治理國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培養學生的護法能力,幫助學生初步形成適應現代生活所必須的法律意識,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對初三學生進行社會發展常識和基本國情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社會理想,增強社會責任感,立志做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些內容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寫學習心得、政治小論文、社會調查,能及時的進行思想反饋,增強德育教育效果。
三、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加強德育教育
以往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未能充分重視學生主動地學習和發展。在德育方法上,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的發展。我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較多的采用了討論課、辯論課、講演課等形式,讓學生自由的表達對某一問題的看法。比如,在具體教學中,可結合現實中比較泛濫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觀點讓學生進行辯論,最終引導他們形成符合時代進步的人生理想。還有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焦點訪談、道德與法制等節目是對學生德育教育的很好素材,讓他們結合思想品德課的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經過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他們的是非觀念、道德判斷力將得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準也會逐漸升華。
四、開展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思想品德課基本上是一節課灌輸一個道德觀點或觀念,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創造條件,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向社會,親身體驗,用心感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例如:我在上《做誠信的人》這一課內容時,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撒謊、作弊、違紀等不守誠信的現象,開展了一次《誠信伴我成長》的主題班會活動。在班會活動中,學生們對身邊各種不守誠信的現象進行分析,就如何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踴躍發言,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們更真實、更深刻地體會到誠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從而增強了誠信意識。
五、在教學中聯系實際生活進行德育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就是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生活中的課程資源,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在教學“如何拒絕誘惑”時,我發現很多同學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就先讓他們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后因勢利導,把好的想法推廣給全班同學。這樣既擺脫了課本上條條框框的束縛,也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接受了拒絕誘惑的方法。在日常教學中我常常采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這種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思想品德課的德育功能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發揮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我們只有將教材的德育點、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的言傳身教以及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充分發揮思想品德教學的德育功能。
參考文獻:
思修與法律基礎學習在國內大學課堂內一直是各個專業學生的通修課程。通過對思修的學習,鼓勵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道德觀,能夠以正確的態度面對社會中的各種問題,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思修的學習可以使得學生更好地解決在工作后的各種問題,如勞動用工、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并且可以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受不法侵害。但是,筆者從事思修教育多年,發現思修教育在各個高校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問題。高校學生對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認同率并不高,學習興趣不高漲,通過走訪調查發現學生普遍認為思修與法律基礎課堂理論性過強,講述的內容過于概念化,無法讓學生充分理解,使得課堂過于枯燥。就筆者學校來說,我校2014屆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程A班總人數220人,經過14課統計,缺席率原為3%,通過匿名調查學生對這門課上課興趣和積極性為53%。針對思修與法律基礎課堂學生普遍積極性不高的問題,筆者作為思修與法律基礎教育的任課教師,通過多方走訪調查與分析,對于如何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做了如下針對性的調查研究與課堂實驗,通過對思修與法律基礎課堂教育的方法改進,該課堂授課情況和學生配合程度與學生學習思修與法律基礎的積極性有了明顯改觀。
二、關于授課方法的改進
(一)加深法律基礎與學生的聯系
筆者在思修與法律基礎的授課過程中,改變原來一味地使學生學習課本和法律概念、名詞解釋的情況,而是以案例啟發教學。首先,通過講授一些簡單的法律基礎,使得學生對于法律有初步的掌握;其次,在授課中加入法律案例和相關社會實際情況的介紹,介紹真正發生在學生之中的案例,如大學生兼職被騙、大學生外出受到人身損害責任追究等案件,使得同學們可以意識到法律與其自身息息相關。通過每節課對案例的普及,提升學生的興趣,并加深了其對法律重要性的認識。如大學生在暑期或者利用自己課余時間尋找兼職以補貼生活費用非常普遍,但是往往在實際求職過程中會遇到一些所謂的“中介”,該中介利用大學生易于相信別人的特性,要求學生繳納“中介費”,并聲稱繳納中介費用后會提供一些兼職的機會。部分學生聽信中介,繳納了中介費,卻并沒有得到工作的機會。當大學生再去找中介理論時,往往已經人去樓空,即使找到了相關責任人,由于沒有相關的證據,損失只能個人承擔。筆者在授課過程中,就會通過對上述典型問題的介紹,提醒同學們注意防范危險,并分析如何從法律的角度保留證據,確認對方的經營資質,運用法律手段來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學生聽到實際案例,認識到了該課程學習的必要性并提升了對本課程學習的積極性。
(二)以模擬法庭的實際操作使學生深入其中
模擬法庭時很多法科學生的必修課程,筆者通過對此種教學方式的研究,認為該方法可以更好地鼓勵學生參與進來,免去課堂學習的乏味和枯燥。授課時,挑選了一些適用法律基礎方面的簡單案例,把班級學生分為若干組,每組提供一個案例,讓其進行自由角色分配,對案件作出分析并得出結論。其他同學作為旁聽者,可以對該案例發表不同的看法。每一組中,可以把同學分為正反兩方,案例提前給出,讓其在上課前自己準備相應材料,進行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或者是正反方的相互辯論。每位同學都有自己的任務,讓其完全融于其中,對各自的問題進行討論,并將學生現場發言和表現作為平時成績的考核,使得授課不再單一化。在上學期的實踐教學中,筆者給學生提供了六個簡單案例,其中四個民事訴訟的案子、兩個刑事訴訟的案子。筆者將一些真實案件拿給學生操作,使得學生更好地體驗了案例教學在實踐中的作用。通過筆者的指導和學生的努力,學生們在上一學期很好地完成了模擬法庭的六個案件。整個模擬法庭的程序合法,整個課堂十分嚴謹,從課堂教學前的準備到課堂結束,學生們更好地體會了如何將法律實際應用。上述六個案件涉及產品質量賠償、合同糾紛、勞動糾紛等,需要適用《婚姻法》《合同法》《民法通則》等多部法律,使得學生們對于法律的基礎知識有了一個很好的把握,從實踐中獲得了更好的體會。上述六個案件中,筆者分別讓同學們在實踐中擔任不同的角色,通過不同角色的分配,同學們能夠更好地學習法律,并培養法律思維。
(三)組織法律課堂及講座
除上述內容之外,筆者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同學參觀法律講堂,并請本校的一些專業法律教師來講一些學生畢業之后進入社會需要用到的法律。學習思修與法律基礎的同學往往來自不同的專業,畢業后從事的工作往往也有很大區別。筆者請法學專業的老師從《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知識產權法》《婚姻法》等方面為學生們進行講解。這些老師往往都有在檢察院、法院或者律師事務所工作的學生,能夠接觸到一些實踐的案例,通過對實踐案例的啟發教學,學生們對于未來進入社會的法律問題有了涉及和了解,能夠更好地規避法律風險,采取合理合法的方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