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小學生德育課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新課改 小學數學 預設 生成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課堂教學活動是面對著不同個性的生命體,它又是充滿活力的生成的過程。教學活動正是“靜態預設”在課堂中“動態生成”的過程。重新認識課堂,也就是在重新認識教師和學生生活的舞臺和空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可見,課堂教學預設是必要的,從而保證教學活動的計劃性和效率性,在這種設計中,是教師對課程的創新和開發過程,它需要教師的再加工,既符合新課程的理念,又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對學生而言,即需要預設性發展,也需要生成性發展,它是個性的張揚,心靈的共鳴,思維的共振。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想駕馭課堂,只有擁有最先進的理論和認識能力,才能得心應手,把學生置于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應學生而動、應情境而變,課堂才能煥發勃勃生機,顯現真正的活力,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教學預設就是教師的教學設計,反映教師的教。它集中體現教師的理念、智慧、機智和經驗等要素。課堂生成是伴隨著課程改革派生出來的嶄新理念,它是在一個個生命體鮮活的活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教育資源。課堂上,學生是否都各盡所能,感到踏實和滿足;學生是否對后繼的學習更有信心,感到輕松,是衡量生成的標準。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因生成而精彩。如果沒有課堂生成,學生的主體性將無法體現,學生的數學探究活動就不是真實的,從而無法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雖然我們對課堂進行了預設,但是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及多種因素之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預定的軌道進行。那么,該怎樣轉變意識理念,關注課堂的預設與學生的生成。
1尊重學生的生成,給學生的生成營造氛圍
如果每次學生有了創造的火花,有了有價值的生成,而教師給他的則是失望和不能滿足的信息,學生的主動、積極思維就會被磨滅,這樣對學生的培養顯然也是一句空話。所以,在教學中,當學生有了火花生成時,不要被這種火花電倒,采取積極的鼓勵態度,如果學生的這種火花在課堂上無法進行研究或展開的,則留到課余或其它條件成熟時再研究,而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全程參與和關注,不要簡單的布置學生下課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學生由于受到年齡、心理方面的影響,不可能會再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一次機會也就這樣消失了。要讓學生有這樣的感覺:無論是在課堂上能研究的還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來的而且是有價值的,教師都會很重視,而且會和我一起想辦法創造條件去進行研究。時間一久,學生的智慧潛能會火山爆發般的吐露出來。這時不讓學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筆者是這樣進行預設的:想一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哪些條件有關?同學們有過預習并經過思考,紛紛發言:“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底有關。”“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底邊的高有關。”“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斜邊有關。”“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相鄰的兩條邊的夾角有關。”由于前三個問題筆者都有預設,而第四個問題超出了筆者的預設。盡管有些胡思亂想,但筆者認為學生提出的新問題很有價值,因此改變了原來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就這幾個問題進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規律,并舉出生活的實例來驗證。結果,學生探索熱情高漲,對平等四邊形的面積的內容掌握的更為牢固。
2在“預設”中給生成留足空間
在教學中,預設是必要的,因為教學首先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但同時這種預設是有彈性的、有留白的預設。因為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的建構的過程,這些由學生的原有經驗、知識結構、個性等多方面的復雜性與差異性決定的,因此,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從而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生成留足空間。例如:筆者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課前發現班中大部分同學在平時的購物中已經有計算小數加減法的生活經驗,有一小部分同學已經初步知道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于是,筆者果斷地將原先教材安排的小步子教學進行了整合,采取了開放式的教學,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
3及時調整預設,為生成騰出空間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評價;語文教學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參與教學活動,教師應用有效評價方式對小學生進行科學評價,引導小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師對小學生的評價應該是多元的,應了解學生語文學習的需要,給予恰當的評價,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從而實現全面發展。筆者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學生的“麻煩事”,認為對學生的評價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可以從有效正面評價、委婉含蓄評價和多元理性評價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
一、有效正面評價,帶動課堂熱烈氣氛
有效正面評價是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評價,要關注學生的需要和學習狀態,讓表揚適得其所,真正發揮積極促進的激勵作用。對學生的表揚要及時有分寸,既要給予學生慷慨真誠的表揚,也要給予客觀真實的表揚。不同的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反應不同,同一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期待和反應也不同,教師應把握課堂中學生的即時狀態進行有效評價,讓學生在課堂“熱鬧”起來、“興奮”起來,帶動語文課堂的熱烈氣氛。
如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在學生集體誦讀課文后,說道:“剛才大家讀得都很認真,可是我想請一位同學再讀一次給大家聽。哪位同學愿意為我們讀一讀呢,我會給讀得好的同學頒發一枚智慧星。”聽后,學生們紛紛舉手表示自己的熱情,課堂一下子就熱鬧起來,而且被我點到的這位學生,讀得也很好。這樣的激勵評價,可以給予小學生學習熱情,課堂教學初見成效。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利用智慧星、小紅花等小活動,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產生“功利心理”,將獎勵作為語文學習的目的,讓學生的興趣發生轉移,在獎勵的心理驅使下積極參與課堂學習。
二、委婉含蓄批評,智慧課堂洋溢溫情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批評不能太多,因為小學生是敏感的,教師可以用委婉含蓄的批評,用自省式批評和幽默式批評的方式,既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加深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印象,收獲持久的評價激勵效果。教師用充滿智慧的話語,化解學生在課堂的錯誤尷尬,幫助學生糾正學習錯誤,保護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批評智慧中成長。
如在“夢”的教學中,教師看到有學生趴在課桌上睡覺,在和“周公”開小差,教師沒有直接點名批評這位學生,而是說:“今天,在我們課堂上,我做了個夢。”學生們一下子笑起來,睡覺的學生也醒了,臉微微紅。在課堂中,教師看到睡覺的學生,沒有直接批評,而是以幽默的話語“叫”醒學生,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化解了學生的尷尬,讓學生能夠較快地調整自己的狀態,較為輕松地參與到后面的課堂學習活動。
三、多元理性評價,驅使課堂伯樂明智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旨在幫助學生反思學習,繼而更理性明智地學習。因此教師應采取多元理性評價方法,建構多元互動課堂評價機制,讓學生在課堂放松自我、表現自我。教師應用多元理性評價方式,在課堂對學生進行教師評價、合作評價、自我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促進合作學習、自主學習,運用評價獲得發展。
如“放棄射門”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圍繞“福勒放棄射門的做法”說出自己的想法。很多學生從福勒的體育風范出發,對福勒的做法給予肯定,教師評價道:“你的想法很棒,福勒的體育風范是高尚的!”也有學生說道:“福勒的做法是錯誤的,從一個專業球員的角度出發,他沒能把握射門機會,是不稱職的。”聽到這位學生的回答,教師沒有直接予以否定,反而看到學生的個性思考,說道:“這位同學的回答與眾不同,關注福勒的身份細節,給出不一樣的答案。大家有沒有看法呢?”學生們聽到這里,紛紛陷入思考。隨后,班級內分為兩大派,一方擁護放棄射門,一方主張射門。看著學生們的積極討論,教師感到非常欣慰,并沒有打斷學生的討論。最后,教師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課文中“放棄射門”的“是與非”。在整節課中,學生們熱鬧非凡,教師并沒有肯定一方或否定一方,而是運用多元化的評價,給予學生肯定,還引導學生去思考深層內容,使課堂充滿智慧。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一種教與學的“對話”,對學生實施科學評價,從學生的需要和學狀態出發,通過有效正面評價,帶動課堂熱烈氣氛,讓學生在語文課堂體驗學習的成功,給予學生更多的評價動力,讓學生更努力學習。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對學生評價的背后,可能會導致課堂“熱鬧”的浮華,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客觀評價,關注學生發展,真正實現評價的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黃 瑕.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如何對學生科學的評價[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10):184.
[關鍵詞]小學體育 課堂教學 吸引學生 策略
近年來,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的導向下,各門文 良好的效果。化課教學中都有學生厭學的問題,甚至在體育課上同樣有“厭學”的現象。從理論和實踐上講,小學生應該是最喜歡體育的人群。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在體育游戲中小學生是那樣情不自禁地全力投入。由此可見,小學生并不是從內心討厭體育活動或體育課,而是對一些體育教師在體育課上教的內容、教的方法感到枯燥厭倦甚至反感。這是體育教學中教與學的對立。因此,體育課如何吸引學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小學體育課如何吸引學生呢?我的做法和體會是:
1 “磁化”是前提
所謂“磁化”,就是增加教學的吸引力。羅伯特?特拉費斯說過:“教學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表演藝術,它區別與其它的表演藝術,這是由于教師與那些觀看表演的人的關系所決定的。”體育課表演的技巧性、和諧性和美感愉悅性的特點,就是教師內在的人格顯露。教師的表演同演員一樣在聲、神、行等方面具有藝術修養,向學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真實情感,只不過不像演員那樣“自我”罷了。我認為小學生對體育課缺乏興趣,與其責怪小學生,不如反問自己。要使體育教學有實效,第一要緊的是要把小學生的心“磁化”過來,使小學生樂學。這樣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便形成合力,產生“磁化”效應,從而產生師生間的情感共鳴。
2 “變化”是關鍵
所謂“變化”,就是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的特點,變換教學方法,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2.1 把猜謎、講故事引進體育課。目前,小學體育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教師講解動作概念、要領,示范,然后小學生隨教師進行模仿練習,方法單調,吸引不住小學生的興趣,小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如果采用提問式教學,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針對小學生喜歡聽故事、猜謎語的特點,我在教《前滾翻》時,出了個謎語讓學生猜:“兩手用力撐,兩腳迅速蹬,團身如球滾,展體似雄鷹。”謎語一出,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積極性調動起來了,這樣不僅激發了小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使小學生對所學的東西易學易記,從而達到了寓教于學的目的。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教法,要有選擇性和針對性,常變常新,步步深入,始終吸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把教學過程變成小學生想學、樂學的自覺行動。
2.2 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練習。由于小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課時往往是“人到課堂心未到”。針對這一情況,我根據教材內容,編一些韻律操,配上音樂或指揮小學生做反口令練習、模仿動物動作等各種新穎、有趣的集中注意力的練習,收到了
2.3 多采用小型競賽。小學生爭強好勝,熱衷于小型競賽,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他們的這一心理特點。如:當小學生掌握快速跑動作后,就可以組織他們進行直線接力跑、十字接力跑;單腳跳可演變成跳進去拍人和斗雞;投擲小壘球可組織小學生打坦克、打飛機比賽。由于比賽激烈,小學生就能較好地全身心投入。
3 “感化”是目的
及時捕捉生成
在一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的程序是否合理,環節是否清楚,能否突出教學重難點,能否精心設計形式多樣的活動,能否有效落實教學目標,對促進學生信息科學素養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課堂教學是一個開放的過程,面對的是一群具有自我意識的學生,在小學信息課堂中,雖然小學生在課堂中大部分的時間能隨著教師的預設走,但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會跳出教師預設的框架,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在實施預設教案的進程中,教師應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能隨時捕捉師生在活動中生成的預設外的問題,并使之產生新的資源。在信息科技的課堂中,因為計算機操作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這樣的情況更時有發生。
教學片段一:
師:出示一份制作好的環保標志。(可能由于操作中的原因,環保標志上樹的圖片被地球的圖片遮擋住了,教師及時發現了這個問題)
生:為什么樹的圖片沒有了?
師:我們來移動一下圖片,看看樹的圖片去哪里了。
生:在地球圖片底下。
師:為什么圖片的位置會顛倒?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師:引導學生理解疊放次序的概念。
這個環節原本不在教學預設中,可是由于操作過程的疏忽,生成了這個問題,教師及時捕捉住了這個問題,增加了一個教學過程,在不影響整個教學環節的基礎上,達到了更好的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第二條中引用過一位歷史教師的話:“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由此可見,要想更好地進行生成預設,精心鉆研教材備好課是尤為重要的。實際上,預設與生成是精彩的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預設精彩且能按期實施的課,算是成功的;預設精彩但能有不斷生成的課,才算是精彩的。過分強調預設而缺乏必要的開放和不斷的生成,就會使課堂教學變得程式化,缺乏生機和活力;當然單純依靠開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準備和必要的預設,課堂教學也會變得無序、失控和自由化。因此,在精心預設的基礎上,針對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適,能讓課堂在預設與生成的融合中更加精彩。
多面創設資源
在信息科技課堂中,計算機不是唯一可用的課堂資源,教師可以通過預設來創設不同的資源為課堂教學服務。
教學片段二:
文字和表格都是描述信息的方式,教師預設的教學資源向學生闡述了這樣一個觀點,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兩種不同描述信息的方式,并能在了解這兩種描述方式的同時,自動地找出一種更為合適的描述信息的方式。
信息科技課堂中,撇開計算機這一教學資源不說,教師創設的優良的教學資源,如討論資源、學習單等都能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
有效創設情境
為了能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情境創設是我們信息科技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預設手段之一。教學情境可以貫穿于全課,也可以在課的開始、課的中間或課的結束。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一個能夠使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的,具有學習背景和學習活動條件的學習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使課堂教學更為有效。
教學片段三:
在教學演示文稿這一教學內容時,我為了能讓學生盡快融入到學習的氛圍中去,創設了《世博知識宣傳員》這一個教學情境。
我下載了世博會的宣傳片,并進行裁切,去除提示文字,在課堂上播放,讓學生猜,學生紛紛叫嚷起來:“世博會宣傳片。”課堂氣氛一下子熱烈起來。我又出示了世博會的一些宣傳海報,提出“上海世博會的口號是什么”、“吉祥物是什么”這些簡單的問題,學生一下子都能自信滿滿地回答出來。接著我又提高了題目的難度:“有誰知道第一屆世博會是在哪里舉行的?”“海寶的形象有什么意義?”學生們雖然被問住了,但是學習的興趣更濃厚了,在這樣的情境下,我乘機推出了“世博知識宣講團”這個主題,關于世博會還有很多的知識是我們不了解的,我們三年級的學生要組織一個世博會知識宣講團,向全校學生介紹世博會的知識。在這樣的情境之下,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教學評價的預設與生成
課堂教學評價專指對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客體對象所進行的評價活動,其評價范圍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一堂成功的課,缺少不了課堂教學評價,教師在課堂中采用多樣、靈活、生動、豐富的評價方法,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能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使課堂保持活躍的氣氛。教師的評價方法可以是多樣的,給學生的評價指標應該是具體的、易于學生操作的,在教學過程的開始時就要讓學生了解本節課的評價指標,讓學生可以在操作的過程中根據評價指標,不斷地調整自己的作品,最終順利完成本節課的目標。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參與度;方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學環境和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聯系,愉悅、和諧的課堂氛圍能使學生的學習達到最佳的狀態,而緊張的課堂氛圍則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為學生創設愉悅的學習情境,積極地引導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那么,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呢?本文從五個方面探討了這個問題。
一、以游戲促進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參與度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善于形象記憶,邏輯推理能力較弱,需要有可感知的具體事物來支持,思維才能進行。因此,在學生學習新知時,教師要充分運用直觀手段,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讓他們的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都參加到學習活動中來。如數學課本第二冊《元角分的認識》一課的教學,因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元角分有所接觸,往往不能引起學習的興趣。因此,我組織了“爭當優秀售貨員”的游戲進行教學,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動手選商品,動腦算總價,動口回答應付款和剩余款,變簡單的認識貨幣為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積極性很高。
二、開放的課堂環境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緊張、枯燥的課堂教學會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自主能動性,導致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大大降低。因此,筆者注意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在教學中,我努力打破那種規規矩矩的教學,讓課堂開放起來,讓學生活躍起來。如講完例題之后,我會在黑板上出示練習題,讓學生自愿到前面做,做完的學生可以坐回自己的座位,不會做的學生可以求助其他同學,也可以問老師,直到把題做出為止。這一方法實施以來,學生都爭搶著到黑板去做題,他們的課堂參與度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能力也越來越強。我班的鄭趙栓同學原來每次考試都是三四十分,而經過一個月的學習,現在竟然能考到七八十分。可見,自主、開放的課堂環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起到了顯而易見的效果。
三、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可以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眾所周知,課堂練習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學生鞏固新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良好的思維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途徑。大多數數學教師都注重課外練習的訓練,而忽視課堂練習的設計。為了最大限度地給學生傳授知識,教師往往整節課都樂此不彼地給學生講解,唯恐學生聽不懂。即使這樣,一節課下來學生學到的知識還是相當有限。因為無論教師如何講解,學生的心早已不在課堂上。為了讓學生樂于聽課,最大限度地參與課堂,筆者在教學時十分注重課堂練習的設計,設計練習時除了遵循由淺入深、難易適當、重點突出的規律,還注意習題設計的趣味性和開放性。精心設計的課堂練習,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新的數學知識,而且提高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了他們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因為靈活多樣、新穎、有趣的課堂練習,能使學生克服厭倦心理,提高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的有效思維。而且開放性的課堂練習能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更多參與的機會,能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發展。
四、愉快的教學方式能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場所,課堂上學生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著師生的教學行為,也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因此,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努力創設一種愉悅、和諧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筆者在教學時常通過激勵的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例如,我請一位學生來講應用題的解題思路,講完以后,我送給他一只小熊,并笑著對他說:“你講的太好了,連小熊都來給你祝賀了。”當我再提問下一個問題時,學生們都爭著搶著回答,也想得到小禮物。又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我把導語設計為:“有個小朋友已經12歲了,才過了3個生日,你相信嗎?那么今天學了‘年、月、日’這一節,你們就會明白了。”學生都很奇怪,自己一年過一個生日,為什么這個小朋友12歲了才過三個生日呢,好奇心引發了他們的求知欲望,產生一種積極的學習動機,使得他們都很認真地學習這一節課的內容。
五、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提高學生參與度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提供形象生動、內容豐富、信息量大的學習資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地運用現代化的教學融入學科教學,能夠使抽象的教學內容生動化、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有助于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例如,在教《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這一節內容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長方體的面、相對應的面、觀察相對應的面的形狀并比較面的大小,在有聲有色有動畫的多媒課件的幫助下,學生能很容易地總結出長方體的特征。而且在這種現代化的教學方式下,學生樂于參與課堂教學,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要使自己所講授的知識被學生接受,教師應該運用多種手段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對學習有了積極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把數學學科學好。作為教師,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各種探索,充分展現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這樣,學生既輕松地掌握了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能力,使得小數學課堂真正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袁英.學習方式,投身課程改革[J].江蘇:江蘇省教育學會優秀論文,2003.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生本課堂;構建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舊版的教育模式已經不適應于現如今的教學,現代教學中強調教師要改變以前認為教師只是傳播教學,學生被動受教的傳統觀念,而是將學生放置于與教師平等的地位上來,在新理念的教學中,是以學生作為主體進行教授,小學語文的生本課堂構建強調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動機來合理安排課程,讓學生作為主動學習方去學習知識。
一、生本課堂定義
生本教學是在時代進步的基礎上,最新提出來的新版本教學模式。此類課堂有著科學、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從教材來看,此類課堂強調對教材內容進行多層次延伸,教師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拓展,從而達到激活學生思維的目的。由于生本課堂是以“學生為本”定位理念,這樣有效地善待了學生差異,讓教學變得多元化,讓教師得以從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去欣賞學生,并以此激勵學生不斷進步與成長。
二、如何構建小學語文生本課堂
(1)讓學生認識、了解語文。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不知道什么是語文,為什么要學習語文,也不知道學習語文的重要性,而作為老師,應當在教學之初,就要從“是什么、為什么”這些方面對學生做出合理的解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用語文來表達情感、學術交流,語文也是我們傳承文化的工具,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必備的。而作為老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去強調語文的重要性,讓學生從開始學習語文就認識、了解語文,讓他們從開始就對語文學習充滿求知的欲望,對于知識的渴望會進一步刺激學生學習的動力。
(2)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興趣是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根本,當學生好奇于學習中的奧秘,并深深被學習的樂趣吸引,培養出對于學習的興趣,那么學生就會將自己的身心投入其中。所以,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從真正意義上喜愛學習語文,而不僅僅是一味的應付考試地學習,當學生對于語文充滿興趣之時,才能讓其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0多分鐘,對于小學生而言,注意力更不可能有20多分鐘那么久,可能十幾分鐘就會產生疲勞感,而當學生充滿興趣的時候,相對于只是簡簡單單地應付學習的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集中精神的時間會更長,效率會更高。
(3)轉變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在進行教學時,教師要把學生作為主體,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尊重他們的表達方式,不再是僅僅從教師的角度去教學,在現代教育標準的不斷變革中,教師更多的責任是去正確引導學生,而教師也應該將“教師預設模式”改變為“課堂生成模式”,教師不應該再盲目地去追求完成教學任務,而是真正意義上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教學,多層次去發展教學內容,讓作為主體學習的學生在多元化的內容中自我選擇,將學生的主動性與教學活動緊密結合,但是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小、閱歷少,很難正確選擇出符合自身的學習方式,所以作為教師要及時進行正確引導,合理科學地將學生的主動性與教學聯系起來。
(4)互動教學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師生互動”在新課標中是種新理念,但是真正意義上將師生互動落實到小學語文課堂中卻不容易,在我看來,互動的前提是教師改變傳統意義的舊觀念,將學生放置于與教師相同的地位上來,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互動中來,才愿意將自己在課堂中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如若在壓抑嚴肅的課堂教學氛圍下,他們根本不會主動與教師進行互動,他們只會機械地回答,這類互動只是空有互動之說卻沒有實效意義。
(5)結合生活感受語文。語文學科本身就是人們通過在生活中的情感與教學相結合形成的工具性學科,生本課堂的理念就包括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感受,作為教師,我們要引導學生將生活感受與學科結合起來,在生活中,通過對生活的自我觀察與感悟,與在教學過程收到語文的情感熏陶想結合,會讓沒有生命的文字幫助學生培養語文感悟能力,并感悟生活,讓學生的思想與人格更加完善。
總之,以學生為基本的小學語文生本課堂的形成,可以讓語文教學更加的人性化,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它以與傳統觀念不同的理念幫助學生去學習語文,在學生的知識素養與情感培養兩方面進行雙重熏陶,讓學生得到多層次的提高,也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真正的求知享受。
參考文獻:
[1]陳艷娟.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98).
關鍵詞:預設;彈性;有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7-077-01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一般強調教師的任務是執行、展開預設的教案,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是對預設標準答案的順應和認同。特別是公開課,更加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師一旦碰到了生成性問題,不是置之不理就是輕描淡寫地應付了事,千方百計地把學生拉到自己預設的教學設計中來,這種做法表面上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實際上往往是錯過了良好的教育契機。
一、課堂有效預設需要我們善于發現課堂上會出現的問題
教師不但要預設學生的“已知”,還應該注重預設學生的“未知”。學生可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又有哪些是有可能不知道的,“未知”的,教師應該“心中有數”。因此,在教學方案設計中要有“彈性區間”,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對過程要多作假設:學生會如何說?我又該如何引?不妨多模擬些情景,多估計些情況,使預設更有寬度、厚度、深度和廣度,在橫向、縱向相結合的預設中追求課堂教學的精彩。這樣,教師才能從容不迫地面對學生,才能胸有成竹的進行對話,也才有可能收到許多預約的精彩;也只有這樣,當課堂出現未曾預見或無法預見的情況時,教師才有足夠的智慧去應對,從而將課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聽之任之,甚至手足無措,方寸大亂。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學貴有疑,疑而出新”。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認真思考,才會有創新。而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被束縛在教師的教案和課堂的圈子中,只是被動的接受例題的講解和教師領著做練習題,一題多解的創造性受到極大限制。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自主質疑,敢于發問,創造質疑情境,讓學生由過去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學習,這樣課堂上才有生成。比如我在課上處理一份試卷時,有兩道出錯了的題,這時就引發了學生的爭議,有一部分同學發現了問題,有的同學還沒有反應過來,這時我就要求學生小組討論,研究出解決辦法和最后結論,學生經過討論后,有的把題目改了,有的把選項給改了,都改成了一道正確的習題。這就是本節課的之處和生成之處,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教師千萬不可代勞,幫助學生改正題目,那生成就無從談起了。
二、建構彈性教學方案促進有效預設與生成
教師在分析教材進而進行教學預設時,應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本人的教學風格對教材適當進行改編或重組。從生成與建構的實際需要出發,對課堂教學進行預設時,應“著眼于整體,立足于個體,致力于主體”,設計彈性方案,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創造性提供條件,給學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構的空間。在設定教學目標時,不僅要有知識目標,更重要的是還要預設學生在這節課可能達到的目標;其次在實施過程的設計上要“大氣”,重在全程大環節的關聯式策劃,它包括學習情境的預設,要針對各知識點,預設學生相關活動過程,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臺,同時還要預設可能出現哪些問題與困惑,教師應如何點撥引導及應對措施等。在此基礎上形成綜合的、富有彈性的教學方案。
三、只有做到精心“預設”,才能為有效“生成”做好準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必須進行充分的預設。因此,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而針對性的處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是進行教學預設的重點
教材是落實課程標準,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不同于教學內容。但在教師的思想深處,認為教材內容和教學內容就是等值的。因此,處理教材的重點就是如何去教好教材。事實上,教學內容來自于師生對課程內容與教材內容及教學實際的綜合加工,不僅包括教材內容,而且還包括了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性資源,教材內容只不過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教師備課的重點就要考慮如何“用教材教”,而不只是如何“教教材”。要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創造能力,有針對性的處理好教材,也就是要對教材內容有所選擇、補充或調整,進行加工,并合理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達到優化教學內容的目的。課前的預設可以為課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石,也就是關注生成,做足預設,因此為了生成的精彩瞬間,教師在課前的預設是很重要的。
四、以預設為基礎,挖掘預設的內涵,提高生成的質量和水平
首先從教材方面講,要強調教材的基礎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須對教材有全面準確的理解,真正能清楚教材的本義,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在這個基礎上結合兒童經驗和時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義、拓寬義,去形成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否則,所謂的個性解讀和生成就會失去根基和方向,教學實踐中出現的諸多生成誤區都是源于對文本的忽視和誤讀。
其次從教學方面講,要強調精心的預設,課前盡可能預計和考慮學生學習活動的各種可能性,減少低水平和可預設的“生成”,激發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第一,新時代背景下的德育教育要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第二,學校通過開展德育教育,促使學生走出自己曾經的自我小世界,進而來接觸外界的社會環境,同時也讓學生能夠在正確的價值觀念下茁壯成長。第三,學校開展德育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的人生觀可以處于無形中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進而促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獲得自己預期的成就。最后,學校開展德育教育可以讓學生正確的認識評價自己,找準定位這也是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出更多有力的接班人。
二、傳統背景下中小學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德育和教育關系不明確問題
德育和教育自古以來被認為是取向相同的,從我國古代來看,德育是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德育與教育是大致相同的,相輔相成。而發展到近代,教育與德育的關系越來越不明朗,尤其是近代以來,科學進入學校,使學校“大一統”局面發生了改變,德育與教育關系也逐漸發生了變化。隨著現代工業生活的不斷發展,進入知識就力量的時代,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相比較德育的地位越來越低,德育與教育的關系“破裂”開來,造成了現代教育只求真不求善的局面,一味追求知識和本領的進步,忽視了自身的精神修養,創造出高層面的生產機器,加工各種精密零件,而精神層面配不上技術的進步,因此,在現代教育工作中,德育和教育的關系問題應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
(二)德育與教師關系問題
現代社會不斷向產業化靠攏,不斷進步,學校不僅是學習現代知識的場所,更是一個修身養性,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和人生價值的場所,并且隨著現代教育的日益進步,學校也成為競爭激烈的場所。在這種大環境下就需要搞好教師和教育的關系,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尤其是中小學階段是價值觀定位的重要階段,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正確引導。而在傳統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多地是充當引起學校激烈競爭的加劇者,使教師和學生處于兩個層面,不能很好地互動。更惡劣的是伴有體罰,對于思維意識較弱的學生進行辱罵和諷刺,實行所謂的嚴師出高徒,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學生思想意識的健全和學校德育教育的發展。
三、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學德育教育發展的對策
(一)針對中小學生思想特點,構建道德教育體系
課程改革下中小學遇見域的發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就目前中小學生的思想年齡特點來制定教育對策,構建更加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完善德育教育體系。現在中小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愛,生活能力和學習能力都不是很理想,依賴心理嚴重,給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學校要制定有效的對策,提高中小學生的學習生活能力,以往單純的說教式教育方式已經行不通,要創建新的渠道,將教育的理念深化到學生內心,付諸實踐,進一步提高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學校可以通過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和模擬教學等教學方式,加強中小學生思想方式的轉變,并且還可以運用參加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等方式積極引導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轉變。
(二)將中小學的教育工作回歸生活
回歸生活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學以致用,另一方面拓展了德育課程的研究視野,直接表現為德育課程類型從理論體系開始向生活體系轉變,同時,在實踐中一些新德育課程類型逐步發展起來,德育隱性課程如校園文化、人際關系和精神環境等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進一步提高了中小學生德育教育的發展。并且從個人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自然生活等各個層面上設計活動內容,貼近社會生活和學生思想情感實際,使學生在不自覺中接受道德教育。學校不僅是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的場所,更是加強德育教育的場所,還是學生思想道德觀念成熟的重要場所。
四、新時代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創新分析
第一,學校的教師以及各教育工作者認清如今對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對于教師而言,要想使教師從思想和行動上開始重視德育教育,那么就要讓教師認識到對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學校要想使德育教育順利開展,就要先從教師入手,讓教師意識到對于學生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意義,唯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和完善學校德育教育的開展工作。
第二,學校要研究適合學生健康成長的德育教育課程。在曾經傳統的德育教育課堂中,教師沒有找到可以吸引學生的德育教育方法,換句話說教師沒有研究出適合學生健康成長的德育教育方法,這樣看來,傳統的德育教育并沒有使學生從根本的得到改變,也就無法達到預期的德育教育的教學目標。那么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要不斷創新并完善德育教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尋找與學生的心理發展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進而來開展德育教育。
最后,建立并完善德育教育課堂的效果評價體系。在以往傳統的德育教育過程中,往往沒有重視起對于德育教育課堂的效果評價體系,因此,就導致了在學校在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沒有得到有效的效果評價。由此使得開展德育教育的老師以及接受德育教育的同學在傳授過程中受到了挫折。與此同時,也使德育教育無法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段有在學生的成長中起到作用。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德育教育中,要注意建立起德育教育課堂的效果評價體系,這個體系不僅要涉及到學生的評價,同時也要涉及到開展德育教育的教師評價,這樣使雙方可以得到積極的動員使學生,對于德育教育的主動性以及積極性得到提升也能夠使得學生的德育教育辦的有始有終,最終達到學校開展德育教育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課程改革 尊重學生 有效課堂
新課程改革強調“以人為本”,教育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而兒童生活于不同的家庭環境中,受不同因素的影響,他們的生理心理發展水平不會完全相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有高有低。但是他們都有極強的表現欲,渴望老師的理解和尊重,希望得到小朋友的認可。做為小學數學老師,同樣要遵循小學生心理生理發展規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呵護他們的自尊心和上進心,這樣才能增強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主人翁意識,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尊重發育遲緩的學生
小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這個階段學生心理生理發展速度較快,但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環境的影響,學生的心理生理發展速度不會完全相同,特別是學生的身高差別非常明顯,這給身高較矮的學生造成了較大的心理壓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不重視這種現象,無意間很容易給學生造成傷害。比如在講解小學低年級《高和矮》這部分內容時,許多老師為了給學生一個高和矮的直觀印象,經常讓班級中最高個的學生和最矮個的學生站到講臺前比較,老師注意到了學生在嬉笑聲中理解了高和矮的概念,卻忽視了在高個同伴俯視下、全班同學注視下那個最矮個學生的感受,可以說,這次的“亮相”留給他的印象將是終生的。我在講解這個知識點時,總是讓班上身高最高的學生,與我并排站在一起讓學生比較,由于“我”成了比較對象,課堂氣氛特別活躍。趁此機會,我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老師是高個還是矮個?”“現在比我矮的學生以后會不會比我高?”通過討論,學生認識到,高和矮是相對的,現在個矮的學生將來也有可能比老師高。班上個子矮的學生開心地笑了,與我比高矮的這個學生也倍感自豪,我想,這次的“亮相”留給他們的印象也將是終生的。
二、尊重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師在備課時,一方面要認真鉆研教材,另一方面要認真研究全班學生的學習情況,特別是學習業成績不良的這部分學生,要了解他們在數學學習方面困惑的環節。教學目標的制訂,教師既要提出教學中的統一要求,注意一致性,又要正視學生發展的個性差異,突出教學目標的層次性。
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考慮到層次性,由淺入深,分層漸進,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措施。教師的課堂指導要向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傾斜,一些難度不大的課堂板演機會要留給他們,設計問題采取“小步子、慢速度”的教育原則;對優生設計的教學問題要靈活一些,而且要有一定的難度,同時鼓勵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參與到全班課堂討論中。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更要有一定的梯度,由基本題到變式題再到發展題,還要設計一些機動題,根據課堂上的具體情況來取舍。圍繞教學目標,教師采用靈活適用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分層次作業,這樣才能保證“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優生吃得飽”。
三、尊重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
由于小學生的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夠完善,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很多小學生具有的特點,年齡越小,控制注意力的時間越短。而要讓小學生注意力持續40分鐘,著實比較困難。小學生天生愛動,對任何事物都有好奇感,喜歡看動畫片和做游戲。給我們教師的啟發,就是盡量要讓我們的課堂充滿趣味,尤其是小學數學課堂,更要充滿童趣,讓小學生樂學。而要做到這一點,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采用小學生所喜愛的做游戲、講故事等形式。當然,課堂情境的創設要服務于教學內容,要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選材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具有一定的時代性,便于小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作出分析。
四、尊重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