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occupation morals and law” of the occupation school lesson teaching Chu argument
Zhu Xiao-yun
【Abstract】“Occupation morals and law” lesson is medium etc. occupation school new one after being virtuous teach a lesson course reform set up of a new lesson.Accurate confidence new course content of course design of way of thinking and inside logic relation, fitting processing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s, aim at current medium the job living a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dopt valid of teaching measure, reform evaluate student a way, ability make this course of teaching can smoothly progress.
【Key words】Medium occupation school;Occupation morals and law;Content of course;Teaching method
從2009年秋期開始,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按照《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的要求,開設“職業道德與法律”課。該門課程是由原來的的中職德育課程《職業道德》和《法律基礎》合二為一的一門新課程,是中職學校德育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職生必修的一門重要的德育課。如何把這門課程教好,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增強社會主義法治意識”的任務,是承擔該課程教學工作的教師亟待探索的課題。筆者于2010年春期參加了該課程的教學,現將從事教學工作的一些體會和收獲總結出來,與各位同行交流。
1. 準確把握課程教學內容及內在的邏輯關系 在“職業道德與法律”課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深入鉆研大綱和教材,領會大綱精神,把握教學內容體系。
1.1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安排了五個專題――習禮儀,講文明;知榮辱,有道德;弘揚法治精神,當好國家公民;自覺依法律己,避免違法犯罪;依法從事民事經濟活動,維護公平正義。
1.2 以上五個專題分立,前2個專題主要講道德,后3個專題主要講法律。但它們有內在的邏輯:由禮儀入手講道德――由一般道德講到職業道德――由道德規范講到法律規范――由法治理念講到依法律己――再講到與學生生活、工作密切相關的民法、經濟法等相關內容。
2. 正確處理教材內容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 教學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的超越。教學內容既要充分體現教材的邏輯結構和主旨內容,又要注意課程內容的可理解性和學生的接受程度,“將教材內容主體化、情景化、信息化,進而轉變為能動的教學內容”十分重要。因此在對教材內容體系進行探索后,還必須正確處理教材內容,科學地組織教學。
2.1 將道德教育與法律教育結合起來,實現德與法的和諧統一。新課程的創新之一,就是貫徹了“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把“職業道德”與“法律基礎”合二為一,實現了道德內容與法律內容的有機融合。因此教學中要把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來進行,對教材中的某些內容進行整合,如將家庭美德教育和婚姻法、繼承法的內容結合在一起;社會公德和治安處罰法相關規定結合一起;職業道德中的辦事公道與職務犯罪的規定結合中在一起;誠實守信與合同法、民法的基本原則結合在一起進行講解等。通過這種結合,既體現課程的鮮明特點、講清了道德的要求和法律的規范,又使學生能更好的掌握相關知識,并在思想道德層面受到更深的教育。
2.2 結合學生實際,突出重點內容。按照大綱“淡化傳統的學科體系,精選教學內容,教授必要的知識”的要求,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因此,道德部分中的職業道德、法律部分中的民法、合同法、治安處罰法、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危害與預防、勞動合同法等“貼近學生、貼近職業、貼近社會”的內容應是教學重點內容。
2.3 按照“貼近學生、貼近職業、貼近社會”的教學原則,篩選、補充教學內容。由于職業道德與法律是兩門課合二為一,因而面廣量大,內容繁雜且較為抽象,而中職生又大部分對知識的理解能力較低,因此教學中必須 針對學生的這一學情和實際需求,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補充。如“習禮儀、講文明”部分,中職學校一般都開設了“禮儀課”,這部分內容可不講;“憲法”部分因初中已學習過相關內容,只需講解“公民意識、人民原則和保障人權原則”即可;第八課的訴訟程序內容,因涉及的法律專業性太強,只需給學生講解“程序的作用、意義和民事訴訟的基本程序”即可;刑法中的“職務犯罪”可省略。但是對于大綱規定的而教材沒有的,要根據學生專業適當補充。如道德部分中的“遵守行業道德規范”的內容,這是更有針對性、更有意義、更貼近學生的內容,應補講。又如法律部分中的“遵守行業法律法規”,要根據學生所學專業所屬的行業,進行相關行業主要法律法規的教育,以提高學生依法從事職業活動的能力。
3. 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增強課程教學實效性
3.1 盡量運用案例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國古代教育學家曾講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人未見樂趣,必不樂學”。從事任何活動都需要興趣,否則活動的效率則難以提高。“職業道德與法律”課教學也是如此。教學的案例,應貼近社會、貼近職業、貼近學生,來源于現實生活,切忌“假、長、空”。案例教學的方式,可由教師在案例演示后,說明基本原理,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和印象,或由教師根據案例內容,提出要求和討論題,組織指導學生進行討論,再由教師總結評析,或由學生參與“現場”,再現案例情境,然后引導學生共同研討交流。總之,教師要“以案創境,因案成趣,以案激情”,使學生“以案引思,據案論理,依理導行”。
3.2 結合運用學生主體參與的啟發式、討論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種教學方法。
(1)啟發式教學可以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在具體的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一般可采用下列步驟:首先,教師提出研究的課題,并作必要的啟示或指引,讓學生思考以尋求答案;其次,讓學生回答思考結果,師生共同討論答案的正誤;最后,教師作出確切的結論,并總結建立概念過程中的經驗。
(2)討論式教學:主要是以專題討論形式進行。在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組織一些專題討論或專題發言,這樣做,既豐富了學生的社會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表達能力。如在第二單元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教學中,可組織學生討論“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還要不要勤儉?”講“職業道德形為養成”時,組織討論“如何看待中職學校對學生的半/準軍事化管理?”等等。
(3)合作探究式教學是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有效引導,指導學生相互合作,學習幫助學生養成好的心理品質和學會學習。這種教學方法注意教學過程中的民主化、多元化和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充分體現師生之間的民主平等、親密合作的教學觀和師生觀。因此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中,要將這一理念貫穿其中。
3.3 充分運用電化教學手段教學。“枯燥”、“單調”、“呆板”等是學生不喜歡上德育課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的教學中,要實現教學手段由“傳統單一化”向“現代多樣化”的轉變。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電視視頻教學、觀看影視音像資料等,使學生耳聞其聲,眼觀其形,身臨其境。
3.4 加強實踐性教學。本課程僅僅停留在幫助學生掌握道德與法律的相關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無論是職業道德修養還是法律素養,最終都要體現和落實到行動上,為此,教學中應當開展多種多樣的實踐性教學。組織課堂討論是最簡單易行的實踐性活動,教師可選取一個典型事件,讓學生對此事從道德或法律方面進行充分討論,使學生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體驗到道德、法律是與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還可根據實際情況需要開展更多的實踐性教學,如在道德部分的教學中組織學生到社區、敬老院、福利院、公共場所做些公益事;在法律部分教學中,組織學生到法院旁聽審判、參觀看守所、少管所,組織學生看道德與法律的電影、錄像、電視、展覽等。
4. 改革評價方式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考核,應按大綱要求,從日常表現、學習成果、紙筆測驗、學期評語等方式進行,即改變現行片面依賴筆試成績的評估模式,將學生的平時操行考察、作業評價、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等,按照客觀、公正的原則,制定出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對學生進行全面考核。根據中職生認知能力實際情況,可考慮按20%、20%、60%的比例,從平時表現、作業完成、筆試成績三個方面對學生成績進行鑒定。
總之,筆者在“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的教學中深深感到,把握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從學生實際出發,精選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改革評價方式,就能使該門課程教學取得實效,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并達到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大綱》2009年09月11日;
[2] 扈文華 《學習“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大綱”》的體會
[EB/OL]http://省略/p-54851870.htm
從本質上來說,賞識教育并不是表揚和鼓勵,主要是賞識學生的一個過程,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在教學中創建良好環境,為學生指明發展方向,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初中階段的學生需要教師的賞識教育,因為他們處于成長期,在行為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所以有必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賞識教育。將賞識教育合理運用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第一,賞識教育的合理融入會讓學生樹立端正的學習態度,對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學習產生較強的信心。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可以全面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果和質量。第二,賞識教育讓教師和學生之間保持良好的關系。學生對教師教學產生較強的信心,就會針對具體的問題與教師進行溝通和分析。這種情況下,教師和學生會共同進步,最終強化師生關系。第三,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賞識教育為學生提供鼓勵和支持,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會朝著多個方面發展和進步。總之,賞識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賞識教育的具體途徑
1.規范教學語言,重視學生學習表現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政治教師要對自身的教學語言進行規范。在教學中,要運用和諧和幽默的語言,讓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變得更加活躍和和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在課堂中,教師從具體的教學目標出發,關注學生的具體學習表現。這樣,就會深入了解學生,在具體事情上展現出德育素養和法治思想,最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比如,教師在“我們的朋友遍天下”的教學過程中,要從交友的原則出發,讓學生對友誼進行交流和分析。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才會對朋友產生清晰的認知。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并鼓勵和肯定學生,最終保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重拾信心。這樣,學生學習的表現得到認可和鼓勵,就會強化學生的學習行為,最終對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產生清晰的認知。
2.關注學生個體發展,賞識行為和品德
教師在實際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關注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良好行為和具體表現。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如果得到相應的肯定和表揚,其個人榮譽感會得到滿足,并最終展現出一定的帶頭示范性作用。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具體學習表現,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學生的行為表現。比如,教師在進行部編教材初中道德與法治“交往藝術新思維”教學過程中,就可以為學生呈現出人們交往的相關視頻,學生在真實案例的激發下,會深刻理解何為交往的藝術。在此,教師開展賞識教育就會引領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品德,滿足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要求。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初中學生;學習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重要性
學生在學校接受的教育,雖然大多是概念和理論上的學習,但是相比已經進入社會上的人員來說,學生在學校會學到一些非常重要并且社會不能教給我們的東西,比如,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以及中考、高考甚至考研都會考到的思想政治。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開設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清楚地認識自我;樹立正確的是非觀,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有一定的底線和道德約束;更深刻一點,這門課還讓學生開始學習法律知識,讓學生能夠簡單地了解法律,懂得法律,必要時還可以合理地使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此外,根據我國教育部的《關于2016年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從2016年起,將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
二、學情分析
在學生升入初中以后,從初一到初三的三個年級都將會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進行一定的學習。首先,因為這門課不像語文、數學、英語一樣是主要考試科目,學習上的要求就不是特別嚴格;其次,這門課在內容上來講,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容易理解,所以,基于以上兩點原因,初中學生對這門課的重視度就比較低,在學習這門課的時候抱著一種輕松愉快的心態來上課,不能嚴肅認真地對待這門課,從而導致這門課的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的良好程度,學生也不能夠完全掌握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應該學會的
東西。
初中學生剛剛進入一個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從小學進入初中,不僅僅是年齡和身體上開始進入了青春期,在思維、智力方面都開始迅速發展,進入人生成長的黃金時期。對于初一學生來講,道德與法治這門課可以幫助學生快速融入新環境、新集體當中,也可以更加明確和深刻地認識自我,從而提升自我。初二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和獨立分析能力,這門課根據學生的發展階段,也開始進入到法律法制的初步認識和了解當中。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
七年級學生在身份上是從小學生轉變為一個初中生,在環境上是從小學進入初中,一個新的學習生活環境應該如何讓他們適應呢?如何快速融入一個新的集體當中呢?怎樣與老師和同學們迅速成為朋友呢?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就這幾個問題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分“成長的節拍”“友誼的天空”“師長情誼”“生命的思考”四個單元來進行學習。其中第一單元“成長的節拍”為了幫助七年級新生快速適應初中的新生活,分了“中學時代”“學習新天地”“發現自己”三課內容,以此來幫助新生很快地適應新環境,融入新集體當中。到了七年的第二學期,道德與法治這門課就“青春時光”“做情緒情感的主人”“在集體中成長”“走進法治天地”四個單元來進行學習。其中第一單元“青春時光”符合學生進入青春期這一現狀,第二單元“做情緒情感的主人”和第三單元“在集體中成長”是為了解決學生在青春期中遇到的煩惱、不安等多種情緒問題和復雜的情感問題,讓學生能夠克服困難,健康成長。最后一個單元“法治新天地”引領學生初步接觸法治。
到了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分“走進公共生活”“遵守公共規則”“維護公共利益”“踐行公共精神”四單元來對社會上一些公共的內容進行學習。八年級下冊帶領學生開始學習法律法治,從“維護憲法權威”入手,讓學生認識憲法,接著“理解權利和義務”“人民當家作主”“崇尚法治精神”,體會到法治的重要性。
九年級學生對法律法治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和了解,道德與法治這門課就從國家、社會的角度出發,帶領學生學習。九年級上冊分了“改革與創新”“民主與法治”“文明與發展”“和諧與夢想”四個單元,讓學生學會站在宏觀的角度看問題。九年級下冊分了“我們共同的世界”“世界舞臺上的中國”“少年的征程”三個單元,讓學生體會到要以國家興亡為己任,肩負祖國未來的發展,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四、對策研究
為了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課堂效率,讓學生能更好地學習和掌握“道德與法治”,我認為至少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提高學生重視度
從社會上要加大宣傳“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上要加強法治教育,讓孩子從小就意識到法治學習是非常必要的。社會宣傳、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協調配合,才能讓學生真正深刻地認識到道德與法治學習的重要性。
(二)緊密聯系學生生活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上應多舉實例,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緊密聯系學生生活,讓學生認識到學習這門課是非常有用的,從而主動積極地對道德與法治進行學習。
(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這樣課堂效率自然而然就會提高了。
綜上所述,認真分析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學習現狀后,進行“對癥下藥”,就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摘要:道德與法治作為初中教學體系中的重要學科,承擔著幫助學生認識基本的道德法律體系、建立健全人格的法律與素質教育任務;如何通過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新課標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研的熱門論題。本文圍繞生活化教學策略進行分析探討,以期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初中教學研究;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211-01
生活化教學基于“生活教育理論”,生活教育理論的經典代表有美國教育學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以及我國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論;旨在剔除嚴格、死板、等級化的教學方式,以輕松、歡快、科學的生活化形式開展教學活動。新課標背景下,適當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可為教學提供新的發展平臺,符合新時代人才培育要求的同時,也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格。筆者經過思考和分析并結合自身經驗,拋磚引玉地提出以下幾點初中道德與法制生活化教學策略,希望為廣大教師提供啟發。
一、從生活化內容入手,激發學生參與學生的興趣
教學內容是教學過程中的核心元素,要發展生活化教學模式,教師應首先促進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教學內容生活化并不是指將教學內容進行大幅度改造,而是通過抓住教學的中心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聯系,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通過生活化聯系進一步地理解知識、應用知識。
以人民出版社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例,教師在進行七年級第十課《我的朋友圈》一課的教學時,可找準切入點進行課文內容生活化設計。例如,以“我最好的朋友”、“我討厭的一個人”、“當好朋友犯了錯誤……”等為主題展開課堂自由討論會。如,以“我最好的朋友”為主題,教師可圍繞“最好的朋友”開展課堂自由討論會,設置如“你眼中的好朋友應該是怎樣的?”、“你認為好朋友對你的意義是什么?”等生活性強、議論性較強的主題;經過課堂討論與分享后,教師可舉一些生活中的反例引導學生進入關于“朋友”真實的意義的闡述,如“最好的朋友偷了錢,我該怎么辦……”、“好朋友漸漸疏遠了我”等,將案例或者故事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并于課堂分享,教師對學生的觀點進行客觀評價。另一方面,在學生的的自由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從生活案例入手,對學生的觀點與疑問進行補充和解答,使學生能真正認識生活中的“朋友”,進而使其清楚朋友的意義,甚至通過朋友進一步認識自己,同時也達到激發其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目的。
二、以生活化探究為基準,加強學生學習深度
要促進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變革,教師還應從教學方式著手進行創新。教學方式是溝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媒介,其科學性與合理性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學方式生活化又包括教學組織形式生活化以及教學手段生活化;其中,教學組織形式生活化指在教學過程中以一定的順序與模式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一個完整的教學組織形式一般可包括課堂導入、知識呈現、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知識鞏固、知識拓展等環節,而生活化變革可發生于任一環節中;教學手段生活化則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所采用的各種輔助工具,如多媒w技術、教具、場地、信息技術等;尤其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現階段,教師更應以時展方向為指導,考慮學生的日常生活特征,在教學方式上進行生活化創新。。
同樣以人民出版社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例,在七年級《你敢競爭嗎?》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情境開展教學活動。例如,本課的教學目的為使學生逐步適應初中的新生活,并在學習與生活中承認競爭的客觀性,正確認識競爭,積極加入競爭,清楚競爭于自身發展的意義。對此,教師在生活化教學中可利用“創設情境、課堂探究”的模式進行教學。首先,摒除傳統的“直接進入主題開展‘灌輸式’教學“的模式,使學生通過閱讀文章《生命的樣子》、課前小組探究以及其他途徑自行理解“競爭”對于個人成長的含義,包括自我、集體、社會等各層次的意義;其次,向學生列出幾個生活事例,如“在某個以匿名許愿為目的的app中,每天有100個匿名用戶愿望,A、B每天瀏覽這些愿望;兩年后,A仍然在毫無目的地使用這個軟件,B成了青少年心理輔導專家”等;要求學生對A、B的行為進行評價,并分析在實例中“B”如何有效提高競爭力,做到充分利用機會和資源以尋求發展的。透過各類案例與故事,教師組織學生在課堂情境中自由討論、分享,學生可在自學、討論中逐步獲取“競爭”的大致概念和價值,以及五花八門的觀點,以豐富自己的認識體系。這種教學模式使得課文中抽象的理念與價值觀獲得學生認知范圍內的現實意義,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發展。
三、引導學生建立起“道德與法治”的自學體系
要實現新課標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發展學生綜合素質、應用能力”等目標,教師還應通過從生活出發,幫助學生建立以教學內容與方向為指導的創作平臺,通過各種類型的生活化創作提高學生將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與生活相聯系的能力,從而達到發展綜合素質的目的。在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打造的創作平臺主要為不同形式的學習方案創造平臺;但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從教學內容、方法上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探究。
以人民出版社的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例,在《情緒調味師》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即可借包括真實案例、文學作品、小說等在內的各種類型的案例進行關于“情緒”主題的描述,在此過程中對其表達方式以及效果進行及時評價。使學生在課堂上針對不同類別進行“情緒”為題材的思考創作;在創作的過程中,教師應使學生進行自由發揮,忌對其提出過多格式、套路等方面的暗示與規定;完成創作后,在課堂上進行匿名分享,并引導其他學生參與該創作中關于觀點、價值觀和情感等方面的討論,使學生建立起多種角度思考個人情緒的習慣,使其在面對各種事情時,能更客觀、理性;此外,教師應給予每個作品以積極、肯定的評價。從創作上提高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是教學的創新之舉。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活化教學旨在從與時俱進的現實生活角度出發,以生活化的方式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的生活契合度。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考慮時代特點以及學生所接觸的日常生活情況;從學生的角度理解生活化教學的含義,以實現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現實意義以及有效性,從而避免走入形式主義的生活化教學歧途。
參考文獻:
“樹德立人”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主要以德育為前提,幫助學生解決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例如,如何學習;怎樣樹立志;如何處理與老師、父母、朋關系;如何融入集體;調節自己的情感······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問題。所以在次過程中離不開家庭的配合,與家長溝通就顯的尤為重要。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家校共育較以前也有著截然不同的方式。互聯網時代,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入運用為家校共育的改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合理運用現在信息技術有有利用形成現代新型的教育觀,構建新型的家校教育模式提高家校互動時效。
教室要善于利用微信群、QQ群、視屏通話、語音通話,校訊通等社交平臺。對于一些需要家長普遍了解的信息,例如,一些群體通知、家作、學校信息等,可以采取群發的方式;還有一些孩子存在的問題需要與家長溝通的,無法當面的,可以利用視屏通話的方式,達到當面溝通的效果;另外對于一些行為習慣和學習成績較好等表現優異的同學可以請該學生家長在群里分享一些育兒心得,家長們進行交流探討,教室教師進行梳理總結。以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的效果,所以社交平臺的利用,可以大大加強家校共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