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生觀的思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路遙 《人生》 人物分析 思想探討
如果流下眼淚的,會有一顆暗合的心,要么就是一場戲劇的觀眾,隨著帷幕的告終,留下的不過是沾濕衣襟的感動,不管怎樣的驚濤駭浪、暴風雨后,到底還是風平浪靜。
青春的歲月里,神氣的沖動,不可避免地將久縛的愛情萌種從心牢里放出,原本是有理性這一層保護膜的,結果也許和人的出生一樣。高加林讀過幾年書,有著知識分子自命不凡的高貴,巧珍的出現也許只是一個過客,在暗淡的光景里,不過是滿足了他某種心理上的需要,如果把這當情的基礎,只能脆弱地埋下了危險的種子。高加林開始時自己的心里也是明白的,始終明白,他和巧珍之間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心靈上的交流――共同語言。當時的他勉強自己的理由是,他是農民的兒子,眼前的實際,他也要當農民了,盡管自己有千萬個不愿意,在時代的現實面前,不得不低下奮斗的不服輸的頭顱,這也是不得不拿來進行自我欺騙、自我安慰、自我麻醉的理由,所以才“紆尊降貴”,走到田野里,滿手的血污是在控訴自己心中的憤懣不平,干旱的季節,正逢一股甘霖澆灌饑渴的靈魂,最讓他動心的不過是巧珍的不離不棄,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感動最容易揪心的痛,卻看不出他的心思。
生活是不可預料的,今天的流落街頭,誰曉得明天的你是否會飛黃騰達,躍上枝頭,只要一有機會,加上一顆久有準備的心,機遇終會降臨。做下屬的,最大的聰明就是關鍵的事情不要領導說明,辦妥所有事情。作為群體性的動物人類,關系的屬性總是存在的,不論在什么地方,所以不管高加林的二叔有意沒意,這是一次輪回的機遇。當新的力量來臨時,舊的門戶自然會被沖破,加林是一個積極向上、有抱負的年輕人,況且如果沒有仰望和追求,人就不叫做人了,與植物沒什么區別,不管有或者沒有人性的私欲,有一句話說,兩個人是要相互攙扶的,看得明白,巧珍帶來的是一個服侍者的角色。當黎明的曙光初現,第一縷的光輝伴隨著朝陽的腳步,為他敲響幸運之門的是黃亞萍,一直以來他們有共同的語言,對于邁出新步伐的高加林,和亞萍才是門當戶對的天作之合,她帶給他的才是他向往的生活,對方的父母都是顯貴,南京那邊省報記者的身份有著更加值得期待的前景。
上帝為你打開一扇窗的同時,會無情地為你關上一扇門。巧珍第一次跑到城里來探望時,加林的凝滯已說明了許多的問題,但巧珍還是想得那么天真。抉擇的痛苦是不愿背上負心的名聲,出于良心上的承諾,也不想看到別人的苦楚,需要面對的生活就這樣地捉弄著他,讓人啼笑皆非。他以為和黃亞萍在一起才會幸福,巧珍注定只能是他沿途風景中的一位過客。曲折起伏,天空的風雨無期,難以預料,誰曉得下一秒降臨到自己頭上的是泰山還是鴻毛?走下車站的那一刻,志得意滿,滿眼看到的是對不久的將來光輝燦爛的憧憬,但生活再一次欺騙了他。
對于黃亞萍到底愛或者不愛高加林,我是不敢肯定的,畢竟在現實面前,他們還是分開了。不知道為什么,比較而言,巧珍帶給我的才是更多的悲憫與感動。如果他們是相愛的,或許可以這么說,相愛的人是不一定要走到一起的。在這里,巧珍的歸宿,萬分中或許有一絲其中的滋味。這一點,除了高加林的自矜,我想更多的還有他的虛榮心。許多人講究門第,即使在今天這個標榜文明的時代,私欲在客觀的現實面前是那樣的滑稽,包括高加林在內,他也講求,更多的是出于一種酸腐文人的骨氣。這是時代的悲劇,一個人的價值實現離不開社會的客觀環境支持,這是前提條件,可是對于高加林來說,這是幸抑或不幸確實很難說,因為他的性格是不健全的,當農民時想著老師的職位,占盡便宜當上縣里的通訊員后又垂涎省報記者的身份。對于有志之士來說,會認為這是上進的表現,年輕人,就要敢闖敢干,有雄心斗志,有追求,才是可造之材,必成大器,然而從側面看,不免暴露出人性的弱點――欲壑難平,更準確地說是一種扭曲的價值觀。機遇的舞臺,留給君子的是普照宇內的陽光,也會為樹下客人提供陰涼。
知足者常樂,寬心者長壽。巧珍是不聰明的,你認識道只有高加林變成農民時,她才有機會和他在一起,沒有看到有些鳥是困不住的,因為它的羽翼太光輝,這讓人有些無奈,是她傻嗎?不,是可愛,因此悲情。也許她的歸宿是對的,縱然她和高加林走到了一起,也不一定會幸福。真正的幸福其實并不遠,回過頭來看,也許就在身邊,潛藏在角落里靜候許久,直道有一天你突然發現,原來就在那里,不論你經歷了什么,最終還會給你帶來安慰。和高加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馬拴,馬栓勤勞善良,才是與巧珍相合的人。人應該按照自己的實際尋找屬于自己的幸福,他雖然不像加林那么激進,沒那么講求,甚至不懂得浪漫的享受,但不是不知上進,這是兩回事,他順應生活,正確地對待生活,享受生活的樂趣,實實在在,如果說這就是生活的本質,他抓住了,盡管或許是無意的。
德順爺爺是一個啟明星式的人物,總在有月亮的晚上升起,黑夜里照亮一條路徑,讓迷失道路的人走出困境。雖然他只是一個光棍,卻從不失一顆善良的心,他也有過愛情,真正的用過心,用一生去守住這片堅貞的赤誠。因為曾經走過,有著更多的人生滄桑的感悟,才會對過往后來懂得珍惜,才會對年輕人諄諄教誨。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擁有的感覺上不如已經失去的,因為曾經年輕稚嫩的心不懂得珍惜,高加林最后的那一聲呼喚飽含深意。
愛的感情是發自內心的本性,人在虛弱時受到的溫暖,需要用一生銘記,所以用情很深。而一開始的“社會”一隅的丑陋形象,造成了“憤恨”的心理,形成了不服現狀的意志,萌芽了不屈不撓的努力,或許在高明樓下了他民辦教師的崗位后漸漸培養了雛形?,F實的壓抑,自卑而脆弱的心理,讓一顆覺而不醒的心變得對屈辱敏感。進行與人性的斗爭,所以要堅強自己,站立起來進行報復性的反抗,力圖掙脫這種壓抑自己的束縛、捉弄人的命運――勢力和環境的不平的待遇。加上知識分子的進取尊嚴,不得不顯得近乎鉆營的勢利,卻也不敢說這究竟是社會變革的原動力,還是悲壯的掙扎力。沒有人生下來就是負心漢,甚至是冷血的人,沒有激情地安于現狀,或者說沒有發光的人生,抑或是斗爭意識的覺醒。有一種孤獨不被外人所能理解,更沒有讓人理解的內心,通過冷血無情來最終實現自己一生的志愿,除了自己,誰還能理解?由于某種原因,奔跑再快的騏驥也會力不從心,英雄末路施無計,美人遲暮梳妝淚――當孔明在五丈原感慨恨不能再復討賊的時候,誰曾經愴然流涕?
幸福的生活是每個人都向往的,但命運注定有些人的腳步不能歇停,他們的心理或許最為脆弱,然而他們的頭顱也最堅硬,不肯輕易屈服。試想,一生平凡、朦朧無知的人,怎會有自擾的命運?偏偏知識分子有了那一份覺醒,悟得還不通透,終于走了彎路。高加林是一個讀書人,生活選中了他進行掙扎的努力,作為捉弄的游戲,還是毫無還手的表現,再小的魚兒在太平洋里也可以激蕩起屬于自己的漣漪,盡管對于整片瀚海來說一切都不值一提。其中,社會的時勢就是那無盡的海洋,而匆匆過客的我們不過是里面游蕩過的一只小魚,但只要自己樂在其中,真正參透人生的道理,自然別有天地。
這是一種選擇的矛盾,在無形中,或許有這樣的設置,天平的兩端都沒有選擇的余地,卻都要無可奈何地面對,意味著,在這種悲劇的美學中有一種深深的境遇掙扎的嘆息。而傳統的悲劇美學,讓人常常忍不住同情失敗的弱者,而這種人性的和結局的鮮明對比,更加增強了讀者的直接感覺上的共鳴。殊不知,一切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站在另一個角度,如果可以這樣理解,高加林的悲劇在于迷失了自己,以為衣被錦繡,在榮華富貴的山海中攀爬滾打,為自己所謂的理想奮斗就是幸福、是一生的追求,還是閃耀金輝的光芒,事實上,也許他錯了。欲壑難填,胸腔里裝的是無盡的空虛,真正的幸福應該是在自己那個不大的心房里滿滿裝載著的甜蜜與溫馨。那個時候,一心撲朔迷離,回過頭來,明白的那一刻,卻已為時已晚,人生總是在表演著一場接著一場的戲劇,細心想,導演其實就是自己,可里面有多少喜???許多的人生會由無數的遺憾堆砌而成,不論其中的對與錯,卻不曾將那顆心安定,至于以后,誰也說不準,回首往事,但要無愧于心,在消逝的那一刻,做到一生無悔,輕輕地來,了無牽掛地離開……
從深層次來說,思想文化的發展和經濟基礎的作用息息相關,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胎動時期,不可避免地伴隨著各種思想的交匯和激流,不說先富的人是否很好地帶動了后富,在此過程中的利益分配,必然會讓一部分人的利益有得有失,就是公平問題的處置。從中國當代經濟發展史來看,改革開放以后,一部分人憑借著自身的或抓住了客觀環境的特殊機遇,先發展了起來,而另一些人相對地卻沒有那么幸運,于是心中難免會生出抱怨的不滿情緒,而這種加諸于身的力量,產生的反彈就是不服氣的好勝心理,更加渴望自身的變化,以至于在利益選擇的道路上,漸行漸遠,甚至是迷失自我而醉心于物質的追逐;而以高明樓為代表的一群人,則是直接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些人在文化知識的積累下,開始有了意識上的覺醒,懂得了爭取和主動,但是在扭曲的極端觀點的刺激下,會有一種病態的進取心理,又容易誤入歧途,做出激烈的行為。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對效率與公平的處理,對人的終極價值的探索和人文關懷,仍然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意識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反應,文學來源于現實,卻又是對現實的一種藝術的再現。文化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就像一個人的人格特質雖然有遺傳因素,但是社會大環境卻扮演著胚胎孕育的角色,起著可能是終其一生的影響,甚至是決定性的塑造作用。赫拉克里特斯認為,人并不缺乏普遍的理性,但是在實際的活動中,人們都按照自己的理性行事。或許我們缺乏一種換位式的反省思維。不也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實事求是嘛?這也是一個民族思維成熟的體現。應該像小孩子對好人與壞人的區別那樣,隨著時間的沉淀,能不斷有所改觀。雖然管中窺豹,不得全貌,但是滴水穿石,也還有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道理。一個時期的哲學是這一時期思想文化的最精華的部分,而文學則承擔了對它的通俗演義。
關鍵詞: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影響因素;對策
1影響大學生宿舍人際和諧關系的主要因素
1.1個體因素
學生個體的差異是產生宿舍關系不和諧的前提,首先是大學生成長經歷的缺失。大學生群體中人際交往質量不高往往表現出“嫌棄型”個性特征。一種具有攻擊性特征,如好強爭勝,自我中心,嫉妒心重,報復心強,不懂得尊重別人等。這種個性會挫傷別人的自尊心,讓人沒有安全感,造成交往的壓抑、緊張,使他人敬而遠之;另一種具有退縮性特征,如害羞膽怯,敏感多疑,孤僻狹隘,自我封閉,依賴性強等。與這種人交往會使人感到負擔重,氣氛沉悶,需謹小慎微對待他們,讓人覺得累。因此,改善人際交往,應努力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哲學家斯賓諾莎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每個人具有其獨特的個性,在特定的環境下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性格與習慣。
1.2家庭因素
高校學生都來自五湖四海,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習慣也不盡相同。調查顯示,生活習慣差異是引起的宿舍矛盾的主要原因。例如,作息時間不同、問題、宿舍個人衛生問題等都會引起學生之間的沖突。此外,來自城鎮的學生由于生活條件較為優越,大多驕傲、自負,與人相處時不懂得忍讓、寬容。在生活各方面可能會表現的比較挑剔,不懂得尊重他人,也是引起不良宿舍關系的因素之一。同時,來自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家庭的學生大都容易表現出一種自卑、缺乏安全感的特性,他們往往非常在乎別人無意中的言語,總是感覺別人是在針對自己,久而久之,就會回避與人交往,嚴重者甚至會導致人際交往障礙。
1.3學校因素
從高校管理層面來說,首先,我國目前高校宿舍的安排很難根據宿舍成員的個性特征、民族習慣及志趣理想等來合理安排宿舍,大部分高校是在新生入學時,以隨機組合來為其分配宿舍,有的宿舍成員甚至來自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學院。其次,高校在學生宿舍的管理上仍然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方法,對于像宿舍內部人際關系這樣的微觀事務則不夠重視,思想工作做的不細致,缺乏對學生宿舍尤其是女生宿舍人際關系的關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寢室內的人際緊張。
1.4社會因素
當前,隨著知識經濟的深入發展和科技競爭的日趨激烈,社會經濟發展非常迅猛,各種利益格局瞬息萬變,這些都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此導致的當前大學生社會思想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也是非常明顯的,并且有進一步增強的趨勢,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也日益表現出復雜化的一面。大學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很容易淡化集體主義意識,同時也很容易使自己的個人主義滋生,在與同學交往的時候就會總覺得自己是對的,總想著別人的思想必須要圍繞自己轉,不愿意聽取老師和別的同學的建議,容易產生自私、偏激及勢利的個性,這必然會嚴重地影響到個人與他人的正常人際交往。
2構建和諧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對策
2.1大學生應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
宿舍成員要認識到彼此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人生觀、價值觀,要能理解與接受他人的生活方式、思想。如果別人的生活方式、作息時間安排等影響到你的學習,可以適當的、委婉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時考慮自我調整。要與舍友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就必須學會、學會包容別人,對待他人要寬容,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也不要想著改變別人、控制別人,要調整自己的心態積極的去融入到宿舍這個小集體中。大學生舍友之間有意見分歧是正常的,只要彼此坦誠的把內心的想法或苦惱說出來,積極地進行溝通,就會加深彼此的理解、加深感情。要學會“換位思考”,當你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也許你就能理解別人的想法。換位思考對建立和諧的宿舍人際關系很重要。要善于說謝謝,要學會感恩。因此,大學生要學會換位思考、學會感恩,不斷加強自身修養。
2.2加強人際交往技巧及心理素質教育
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技巧的教育和引導,讓學生明白該如何去處理人際交往中所遇到的障礙。將人際交往技巧的學習帶進大學生通識教育的課堂,供學生自主選擇。學校也可借助第二課堂的宿舍文化活動來幫助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建立和諧的宿舍人際關系。同時,雙管齊下,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鼓勵學生適當的接觸心理學知識,提高大學生自身心理素質。此外,高校應開設高水平的心理咨詢中心,加強對大學生人際關系及宿舍人際關系的指導,隨時為學生解決人際交往中所遇到的問題。
2.3營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
宿舍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宿舍內所呈現的一種特定的文化氛圍,它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宿舍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它的整體功能是育人,具體體現在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守法觀念、道德觀念、審美意識和人格修養等方面。學校應努力營造優美的環境,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把學生宿舍辦成文明、衛生、優雅、舒適的大學生之家。以宿舍為單位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宿舍文化活動,如“寢室文化大展賽”、各類文娛體育比賽等,既能活躍大學生的課余生活,也能增強相互之間的感情溝通和團結協作意識。通過創建“文明宿舍”“、優勝宿舍”等活動,潛移默化地使宿舍的人際關系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2.4改善寢室管理方式
一個稱職的寢室長對于構建高校和諧宿舍關系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個好的寢室長往往就是這個寢室的“核心人物”,在室友之間發生爭端矛盾時進行調節,防止室友之間關系僵化,同時也可以有效制止室友形成小幫派小團體,增強寢室關系和諧。而寢室長向層長負責,層長向樓長負責,樓長向班主任(輔導員)負責的鏈條管理,既可以規范寢室管理,也可減輕班主任(輔導員)的工作負擔,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學校要進一步重視和發揮寢室學生黨員和干部的作用,將其納入黨員、干部考核評定體系之中,以加強其權利義務意識。
3結語
高校宿舍作為學生學習、生活和休息的場所,對于健全大學生心理素質,提高交際能力,構建和諧校園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預防和解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沖突,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大學生以更好的姿態步入社會,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寧.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影響因素探析[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3):146.
五月四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面對世界的深刻復雜變化,面對信息時代各種思潮的相互激蕩,面對紛繁多變、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社會現象,面對學業、情感、職業選擇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時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經歷。關鍵是要學會思考、善于分析、正確抉擇,做到穩重自持、從容自信、堅定自勵。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掌握了這把總鑰匙,再來看看社會萬象、人生歷程,一切是非、正誤、主次,一切真假、善惡、美丑,自然就洞若觀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確判斷、作出正確選擇。筆者認為,我們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將“社會熱點問題”納入到大學生團課中,通過多種方法,形成立體化的育人模式,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開展大學生“社會熱點問題”團課的意義
何為“大學”?大學需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大學需要何種文化?何種精神?這是我們高校教育工作者育人過程中需要回歸的“本真”問題。高校學生在上大學之前的九年義務教育和三年高中生活中社會接觸面窄,他們原來更多只專注刻苦讀書,所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期盼以優異成績考入理想大學,而面對大城市大學的這個“社會”,一些同學特別是一些來自貧困山區的大學生極容易由于種種的“不了解”或“一知半解”產生一些問題,例如上當受騙,在畢業時成為高分低能的“就業困難戶”,甚至誤入傳銷組織。
另一方面,大學階段,學生們渴望在大學中追求完全的自由,希望在逃離家長束縛的生活中張揚自己的個性,追求求新求異的新鮮事物,但同時他們由于分析事物的片面性和不客觀性,也極容易過分以自我為中心,不能辯證思考分析問題,例如不能正確看待和處理戀愛問題,宿舍紛爭不斷等。
因此必須需要有力的長效性的引導,使學生們在大學期間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由于網絡的發達,社會熱點問題關注度高、社會影響面大,筆者考慮將其長期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門之內。在此提出,建立大學生“社會熱點問題”團課,形成長效機制,定期開展,輔導員做好引導與把控,從多方面開展好這堂團課,形成立體化教育模式,并將其作為全面評價學生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
大學是鑄造靈魂的神圣殿堂,大學是培養有思想有知識的有為青年之地,大學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文化。大學生“社會熱點問題”團課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大學生應對、處理實際問題的甄別和分辨能力,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的情感、意志和奉獻精神,增強他們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提高大學生的思考和表達能力,為其就業面向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不但培養有知識的大學生,更要培養有思想的大學生,鑄造大學之靈魂。另一方面,輔導員老師可以通過大學生“社會熱點問題”團課更深入走進學生,了解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態度和觀點,了解學生輿情,真正了解學生所關注的事物,真實捕捉到他們的思想動態,進而了解每一位學生,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針對性和時效性。
開展大學生“社會熱點問題”團課,讓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熱點問題的教育和討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讓大學生在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分析和思考中加深對社會現象、社會責任的了解,正確把握社會發展的主流和本質,做“有思想”的大學生。
二、開展大學生“社會熱點問題”團課的具體方法
開展大學生“社會熱點問題”團課,方法要靈活多樣,要充分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團課可嘗試使用以下幾種方法:
案例法。精選一些案例,這些案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是學生們特別關注的熱點話題,或是與專業相關的一些話題,或是特別有“教育意義”的案例,引導大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見解,適時討論交流,也可以進行爭辯論證。前提條件是輔導員老師一定要從大方向上進行把控,防止案例的教育性不強,學生的思想偏激,讓不正確的思想占了上風等。
問題法。通過提前布置一些問題和團課課堂上臨時設置一些問題的方式,同時可以讓同學們自己提出一些問題,引發大學生進一步的深入思考,避免“社會熱點問題”團課流于形式,使各種討論交流形式化,流水化。用“問題”不斷激發大家的思考,結合“問題”形成大學生自己看待問題的意見和見解,批判性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而不是完全人云亦云。
激勵法。適時抓住一些正面的熱點事件做好教育引導,一定要抓住重要時機的重要事件,抓住社會熱點問題的“熱”性和及時性,例如利用汶川地震期間醫護人員的奉獻精神進行醫學生職業道德職業奉獻精神的教育,利用“五四重要講話”進行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為實現中國夢奮發成才的教育,等等。
講座法。針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可以邀請校內外研究此類問題的專家、學者或是在此方面做出特別貢獻的人到校講座,用另一種高度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解讀,從而使大學生用一種更加客觀和理性的思維看待當前社會熱點問題。。
實踐法。結合社會熱點問題的團課教育,進一步組織或設計與之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在社會實踐中,親身參與社會現象,解決實際社會問題,全面感受社會,認識社會,才能真正使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入腦入心,達到大學生“社會熱點問題”團課自我教育、自我升華的目的。
反思法。學生在參與完每期“社會熱點問題”團課后,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形成文字性材料,使每一位學生在團課后都要有所思所想所感,并作為自己個人的成長檔案,讓學生自己感受自己成長成熟的全過程。
以上幾種方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組合使用,在實際過程中,可根據“社會熱點問題”的主題選擇適合的方法,并不斷創新方式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開展大學生“社會熱點問題”團課必須要注意的問題
我們每天在接受著大量的新聞,閱讀著大量的“社會熱點”,,因此甄別和選擇哪些社會熱點問題就成為團課的重中之重,團課上的社會熱點問題要具備一定的代表性和教育性。“社會熱點問題”團課一定要系統收集并梳理學生比較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一定要選擇具有代表性,學生們關注的,最重要的是選擇具有教育意義的問題,能引發學生的思考,也就是說在問題選擇上一定要“有高度”。
關于“社會熱點問題”團課一方面要以學生為主,實際由學生進行題目選定、活動組織和活動策劃,但另一方面,輔導員老師在開始時必須要全程參與,適時加以引導和指導,在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暢所欲言的同時,更要注意正確引導,指出和糾正一些學生偏激的思想,駁斥一些錯誤的觀點。
參與團課本身對輔導員老師更是一種考驗和挑戰,需要輔導員老師不斷學習,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首先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有思想”的輔導員,在這個過程中與學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關鍵詞] 管理婁素質要求 現狀和問題 培養措施
有的經濟學家統計:在一個產業或行業中,優秀的經營管理者給企業和社會創造的價值平均是科技人員的 5~10倍,而我國的管理類人才素質普遍低下,高素質的企業家更是奇缺。在新經濟時代,如何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成為擺在各所大學面前的緊迫課題。
一、管理類大學生素質的基本要求
1.良好的專業素質和人文素質。管理類專業注重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教育相結合,除了學習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在實踐中發現美、創造美,積極地參加各項文化活動,不斷提高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
2.較強的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管理類學生應樹立良好的合作意識,具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
3.靈活的適應能力與應變能力。信息時代,管理者只有具備快速處理信息和靈敏預測信息的能力,才能確保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4.較強的創新能力與實際運用能力。在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中,管理類人才應具備有效地開展經營活動的實際運用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
二、當前管理類人才培養的現狀和問題分析
1.管理類大學生人才培養的現狀。近年來,我國許多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已有了長足的進步,主要表現在:第一,工商管理教育的專業學科設置得到了很大的調整和優化,許多大學根據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對原有大專業進行了進一步地細化,先后增設了人力資源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項目管理、公共事業管理、財務管理、物流管理等新型管理專業,及時滿足了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其次,在課程設置上,也廣泛吸收國外的先進經驗,采用更加與國際接軌和符合現代經濟特點的新課程,更加注重實踐的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2.管理類大學生人才培養所面臨的問題
(1)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不準。在傳統的高校本科教育體系中,往往將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從層次上定位于企業高級管理類專業人才。正是受這種傳統教育體系的束縛,我國大多數高校的管理類本科培養方案中,理論課程如“兩課”、文化基礎課比重過大,專業課程設置太少。
(2)課程體系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在現有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教學中,理論課程明顯重于實踐課程,在課程設置上,專業理論課的開設越來越多,而傳授應用性知識、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實踐教學環節受到輕視和排擠。
(3)培養模式單一,教學缺乏多樣化?,F行課程體系明顯顯現出“專才教育”模式的特點,專業課程設置過細、過專、過窄,對必修課的重視大大超過選修課,選修課不僅課時少,而且課程類別也比較單一,培養出來的學生共性有余而個性不足;在教育模式上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4)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人格環境和學術自由。在現行條件下許多學生都是被動接受老師的理論知識,基本沒有獨立的學術思考和思想自由,不能就基本的管理理論和老師進行思想辯論;學生的思維模式呆板,基本上沿襲著老師的思維模式;在討論案例時,不能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三、管理類大學生人才培養的措施
1.拓寬知識面,加強綜合素質教育。管理學科門類作為一門邊緣性的學科,其所包含的內容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三大學科,可以說包羅萬象,內容十分豐富。因此,對于管理類大學生應加強綜合素質的培養,拓寬其知識面,促進其綜合素質和能力和提高,以適應未來社會對于其廣泛知識面的需要。
2.改進傳統教學模式,引進增加有助于學生獨立思考和參與互動的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師為中心。這種模式的優點是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其嚴重弊病則是:完全由教師主宰課堂,忽視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不利于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材的成長,按這種模式培養出的絕大部分是知識型人材而非創造型人材。
為了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要求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與教學模式,徹底摒棄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對象的傳統教育思想與教學模式,真正實現“互動式”、“引導式”、“啟發式”、“討論式”課堂教學模式,保證大學生素質拓展目標的實現。
3.加強課外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訓練。管理類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踐能力占有其總體能力相當大的成份。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在接觸社會中,深刻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從而達到使大學生增強社會意識與責任感的目的。
一方面,可以組織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體育比賽、演講比賽、校園藝術節等)培養大學生的合作能力、人際協調能力、競爭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應加強實踐性環節教學。利用大量的案例、模擬、實訓提升學生對本專業理論和實踐的興趣,保證學生動手能力的養成。
4.構建有效平臺,促進大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高校應為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能力構筑有效的平臺。 第一,發展學生社團作用,促進學生的知識交流與活動組織。第二,推動教師的科研工作為學生能力的鍛煉提供支持。第三,推動學校后勤為大學生能力培養服務。大學后勤可以通過為學生提供實踐的平臺,直接發揮育人功能。大學后勤可以通過提供工作崗位、建立學生參股的后勤服務實體和建立學生經營服務實體行等形式給學生提供實踐的平臺。
參考文獻:
[1]王 敏:謝寧論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 [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3(4):76~79
[2]劉永琴: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 [J].高教探索,2004(3):93~94
關鍵詞:未成年人 生命教育 思考
近年來,關于未成年人的生命傷害事件屢見報道。生命中本該具有的那份溫柔和肅穆,在浙江徐力殺害親生母親、北京“藍極速”網吧的縱火行兇、沈陽“百佳少年”不堪羞辱跳樓身亡等事件中,顯得是那樣的悲慘和輕率。面對這些,我不禁在為這些少年對生命的態度而震驚:生命在本該充滿憧憬的少年眼里為何如此無望?放棄生命為何如此輕率?
為解答這個疑惑,了解青少年對生命問題的認知程度,有效提高生命質量,我對贛州市的部分中小學生,就生命意識的問題進行了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為中學生:1047份,小學生:1007份。問卷內容與結果如下:
1、你是否有過自殺的想法?
結果顯示:有19.8%的小學生有過自殺的想法;33%的中學生有過自殺的想法。從這個數據看,有自殺想法的人在這個未成年人群體中所占的比例平均占到26.4%。自殺這種對生命進行否定的極端方式,正日益成為目前威脅未成年人生命的一大殺手。
2、當你被當眾羞辱時,你會怎么辦?
結果顯示:小學生中有3.4%的人選擇自殺或自殘,15.5%的人選擇報復;中學生中有2.8%的人選擇自殺或自殘,24.6%的人選擇報復。從這個數據來看,一方面是未成年人渴望得到尊重的需求非常明顯,另一方面也說明未成年人的意志比較脆弱,易沖動走極端,為了自己的那份自尊,或自殺自殘,或打擊報復。
3、當你被誤解后,你會怎么辦?
結果顯示:小學生中有1.66%的人選擇自殺,55.9%的人會進行解釋,33.6%的人會保持沉默;中學生中有0.9%的人會選擇自殺,57.8%的人會進行解釋,30.4%的人會保持沉默。從這個結果看,大多數的人通過解釋以化解誤會,使問題得到解決;也有約32%的人以沉默的方式來處理,這樣不利于問題的解決,還有可能由于積壓使誤會加深并留下隱患;更讓人擔心是還有少數人以自殺的方式來解決,把生命視如草芥。
4、當你看見動物正在受到傷害或正痛苦地死去,你會有什么樣的反應?
結果顯示:小學生中有15.5%的表現是無動于衷,中學生中有17.2%的表現也是無動于衷。這些人的無動于衷,透射出未成年人對動物生命的冷漠與漠視。難怪從清華大學劉海洋“傷熊事件”之后,還出現了成都大學“將小狗放入微波爐中燒烤”的事件。在這些充滿恐怖與血腥的暴力事件中,很難相信這竟是一個個鮮活的花季少年所為,然而無情的事實告訴我們,這不是編造而是事實!
從這個調查結果看,我們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未成年人漠視生命的現象不容忽視,生命教育刻不容緩!
要解決未成年人生命意識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綜合起來看,原因主要有:
1、未成年人個體心理的原因。首先,從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上看,未成年人心理發展尚未成熟。其次,從學生個體的人格特質來看,一部分青少年性格內向、孤僻、自我封閉不與人交往。
2、學校教育的因素。長期以來,學校的任務是培養專業技術上的勞動者,而忽視了首先是培養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學校教育沒有重視情意的培養,沒有教育學生尊重生命,對人生負責,體悟生命的可貴可愛,從而由珍惜生命轉向追求生命意義,提升生命質量,創造生命價值。
3、家庭教育的因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許多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期盼。一旦高期望變成了高失望,付出與收獲的巨大反差常導致父母心理失衡,并在家庭生活中表露出來,使孩子感到家庭的巨大壓力而處于緊張、焦慮、不安之中。
4、社會的因素。在這個提倡個性張揚的時代,我們看到虛擬的網絡為青少年學生脫離現實的煩惱,找到了一塊屬于自己的天空。他們可以在這個世界里目無法紀、無所約束,充分發泄自我的壓抑。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認為,加強生命教育,是當前教育不可或缺的。作為從事品德與政治課教學的教師來說,更是責無旁貸。下面將從生命教育的內容與途徑兩個方面,談談加強對未成年人進行生命教育的點滴思考。
1、從內容上說,青少年的生命意識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了解生命之現象。包括了解各種生命的誕生、成長直至死亡的過程,了解生命的不可逆轉性;了解生命中的挫折和缺憾,并學會不輕言放棄,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了解死亡,正視死亡話題,引導青少年珍惜生命,學會感恩。
(2)領悟生命之價值。包括認識生命的獨特性,認識生命之于自己、他人及社會的意義,學會處理好“已我”、“人我”和“社會與我”的關系。首先要學會認識自我;其次要學會尊重自己和他人;再次要體會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社會的惠澤。
(3)實踐生命之關照。包括對所有生命形式的尊重和愛惜,不傷害生命。要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學會基本的自護技能;要善待生命,關照他人,從細微處入手,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操守;在關心他人、服務社會的實踐過程中體驗生命的豐滿和心靈的充實。
(4)綻放生命之精彩。引導青少年立足當下,發現生活的多姿多彩,找尋生活中的美麗亮點,建構一個充滿喜樂的內心世界;激發青少年的內在動力和創造力,展現生命的活力和靈性;多創造一些體驗,多給予一些鼓勵,引導青少年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2、從實現途徑來說,品德與政治課的教師可充分利用課程教學,對中小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中,更多地從兒童生活本身,并通過游戲、講故事、模擬等形式,讓小學生初步了解家庭、學校、社區的生活,懂得個人成長與家庭、學校的關系,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了解一些公共生活的規則。
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要從兒童熟悉的社會事實出發,通過體驗社會生活來了解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公共生活的一些基本常識與道德規范,在生活實踐中實現知行統一。
在《思想品德》的教學中,應突出學生的經歷和體驗,為學生提供真切的活動情景或場景,讓學生知道生命即屬于自己,也屬于家庭和社會,認識到生命屬于每一個人只有一次,要愛護自己的生命,尊重和關愛他人的生命。
關鍵詞:人本主義;學生管理;環境和人格
一.人本主義思想
人本主義思想是美國當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起初由美國心理學家A.H馬斯洛創立,現在的代表人物是C.R羅杰斯。人本主義反對將人的心理低俗化,動物化的傾向,故被稱為心理學中的笫三思潮。具體包括
1、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他認為人類行為的心理驅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
2、羅杰斯的自我理論。他認為以人為中心是將原本不屬于自己的,而是經內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屬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這種情況下人才能充分發揮個人的機能。
總之,人本主義強調愛、創造性、自我表現、自主性、責任心等心理品質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對現代教育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馬斯洛著重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積極倡導人的潛能的實現。羅杰斯則認為一個積極的成長環境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綜合以上分析,本文認為人本主義思想是通過塑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以人的自我尊嚴和價值實現為培養內容,達到健全人格的目的。
二.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個案分析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于2004年7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由原揚州化工學校、揚州建筑工程學校合并組建而成的省屬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目前培養以三年制為主的全日制高職生,共設置六大類43個專業,總計有近8000名學生在校學習培訓。
(一)學生主體特征
1、學生生源地較多。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作為江蘇省屬高職院校,學生來自全國21省市自治區,各地地區學生生活習慣和方式的不同成為學生管理中遇到的突出問題。
2、學生素質良莠不齊。2010年學生投擋分數與錄取分數基本持平,最低分為200分,最高分為315分。學生學習能力、學習質量及綜合素質有很大差異,這也給班級管理增加了一定難度。
3、學生自我控制力普遍較弱。高中三年的學習壓力使絕大多數學生習慣了“起床、看書、吃飯”的簡單生活節奏,而當他們進入大學生活后,尤其是學習壓力的驟降,很多學生感覺迷茫,且容易沖動,這成為學生管理中最大的安全隱患。
(二)學院管理制度特點
1、新生的“保姆式管理”。大一新生進入大學后,班主任和輔導員基本全天候陪伴學生參加軍訓,事無巨細,貼心解決學生遇到的所有問題。小到購物路線安排,大到學生請假缺席都成為保姆式學生管理的重要內容。
2、大二學生的“家長式管理”。大二學生由于熟悉了揚州城市的環境,了解了學院的學生管理制度,已經充分適應了大學生活環境,此時班主任和輔導員開始放手讓學生自己承擔責任,協助他們處理班級工作的各種事項,因此班主任既要承擔“家長”的責任,又到盡到教師的義務。
3、大三學生的“企業式管理”。即將畢業,太多的學生有就業的壓力和對未來的顧慮,導致生活散漫、出勤日減等不良現象,而畢業班級班主任需要抓緊完成學生就業任務,“企業式”的管理在這段時間表現明顯。
(三)學生管理人員構成
1、學工處。學工處是管理學生的主要職能部門,主要負責學生制度的制定與修改,學生工作手冊的完善等工作,是學生管理工作的計劃制定者、考核者和評估機構。
2、院團委。院團委是豐富學生活動、激發學生行為能力的重要載體,是學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平臺。通過舉辦各種文娛活動和技能比賽,進一步鍛煉和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
3、班主任。班主任是學生管理中的主要群體,主要承擔學生日常思想教育、學習管理及生活幫助等各個方面的任務。從大一一直到畢業的三年時間,班主任需要根據要求定期召開班會(主題班會)、與學生談心、家長溝通及任課教師聯系、檢查宿舍等。
4、輔導員。輔導員是學生生活與學習的助理,是學生思想教育的啟蒙師。每個班級都配備專業輔導員,協助班主任充分做好學生心理輔導、宿舍衛生及學生日常事項處理工作。
總的看來,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管理工作盡管存在前述的學生主體特征,但通過學生管理方法的不斷完善和健全的管理團隊,從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學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實施。
三.學生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1、學生自覺性不高。經統計,平均每個班級只有30%的學生積極參加各項活動;20%的學生加入學生社團;15%的學生參與班級日常管理;而僅有10%的學生能自始至終自覺遵守學生各項制度。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大一新生遵守學校紀律和參與活動比例明顯高于大二學生,大三學生這一比例遠遠落后,甚至在某些方面幾乎為零。
2、管理團隊動力不足。作為學生管理主體的班主任和輔導員工作動力明顯不足,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制度考核僵化,過于形式化主義,無法真正反映學生管理工作的實際成效;二是工作津貼設計不合理,每月180元左右,而與工作壓力不對應;三是團隊某些工作內容分責不明晰,易發生互相推諉的現象。
3、學生管理制度相對落后。學生反映最多的問題集中在早、晚自習的管理制度上。學院要求學生在非休息日期間必須正常上早、晚自習,但是隨著年級的變化,學生早、晚自習出勤率逐漸降低,此外各種五花八門的請假方法和技巧也應運而生。
五、人本主義思想的應用實踐
1、建設優美校園環境。校園環境不僅包括合理的基礎設施、完善的學習條件、優美的生活環境,還包括青春、活潑、健康向上的學習風氣。人本主義思想是一個系統性的管理思想,可以廣泛應用在學生管理和教育管理中,形成環境與學風一致、生活與教風相融合的思路。
2、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馬斯洛和羅杰斯共同認為,人的能力(潛能)的發揮需要人的尊嚴得到尊重,自我價值得以實現。本文認為尊重學生首先應該能理解學生,由于學生家庭背景的不同、生源地導致的諸多差異,使得理解學生的想法和行為內涵成為學生管理的關鍵點。
3、塑造健全人格。優美的環境和尊重學生都是為了培養學生后天健全人格。高職教育不僅擔負著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的教育任務,更是塑造學生人格和世界觀的重要階段。因此,制度、教師、班主任,甚至一名宿管員都能成為影響學生今后人格形成的客觀因素。
人本主義管理思想在高職學生管理中的研究文章有很多,但因為各個學校由于歷史淵源、地區差異及學院具體制度不同存在許多差異,本文就我院實際存在的情況進行分析,應用人本主義思想對學生管理工作和今后自身工作重點提出一些建議以供參考。(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揚州;225000)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學新生 班主任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5(a)-0203-01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在中國的發展,大學教育早已從精英教育轉化成大眾教育,生源更加廣泛,班級管理工作也更加復雜。筆者擔任大學班主任工作六年多,在這期間經歷了很多酸甜苦辣,對“班主任”這個稱謂有了更深層的認識,班主任的工作瑣碎,但又是愉快的,班級學生的進步是給班主任辛苦工作后的最大安慰[1]。筆者根據自己的經驗談談新生班主任工作的幾點體會。
1 新手班主任的工作
筆者對班主任工作的認識是在工作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剛開始作為新手教師,對自己是否能勝任班主任工作是忐忑不安的。于是在接到要做班主任工作的通知后,學生還沒有報到前,做了很多準備工作,上網查相關資料,向周圍有經驗的老師請教等等,但實際上,“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后來的工作中,時刻注意觀察、記錄、思考和總結,提煉適合自己本人、適合大一新生、適合本班學生的工作計劃。對筆者來說,大一新生班主任的工作可以概括為以使班級成為學習型組織為管理思想,以人文關懷為落腳點,其靈魂是“狠抓學習風氣,重塑學習化生存的學習習慣”,其執行策略是“防微杜漸,鑄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同時堅持以學生自我管理為主、班主任參與為輔的原則。
2 大一班主任工作的靈魂
狠抓學習風氣,重塑學習化生存的學習習慣,這也是21世紀大學的新使命,特別是在我們國家,經過長期的應試教育,學生步入大學之后,在學習觀念、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上會產生很大的轉變??梢哉f,能否很好的轉變學習觀念和學習態度,從短期來看關系到學生大學的成長,從長期來看關系到學生一生的成長;從小的方面來說影響學生的個人發展,從大的方面來說可能影響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而能否在大一就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等成長習慣事關重大。狠抓學習風氣,重塑學習化生存的學習習慣,可以作為大一班主任工作的靈魂貫穿到班主任工作的每一項事務中,包括班委會的建立、每一次開班會、每一次和學生的聊天等等,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快速轉變成為終身學習者,更進一步成為具有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3 大一班主任工作的策略
防微杜漸,鑄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個關鍵策略。但是這個策略的實施是建立在與學生溝通、了解和觀察的基礎上。學生工作中會涉及到很多具體事務,比較典型的有上網打游戲、談戀愛、借錢提前消費、與同宿舍同學難于相處等。這些非常具體的方方面面跟學習相關的生活問題實際上也是一個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
在習慣養成上,對新生提出以下十點期望。
(1)志存高遠(隨時學習、隨時記錄,建立社會責任感)。
(2)科技精神和人文關懷(創新、務實、獨立、批判、法制)。
(3)協作能力(理解差異、尊重差異、溝通)。
(4)思維能力(多角度看問題,對問題有深刻見解)。
(5)科學方法(事半功倍)。
(6)信息能力。
(7)表達能力(書面表達、口頭表達、思維表達)。
(8)關注社會。
(9)關注國內和國際科技發展。
(10)體育鍛煉,健康體魄(讓鍛煉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這十點期望是后來班主任工作中鑄造學生良好生活習慣、提高綜合素養的方向指南。防微杜漸策略的應用主要是針對學生日常生活中這些能力和習慣養成,在對學生情況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以班會、講故事、聊天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引導。有人說“習慣是人類生活的偉大向導”,無論是學習和生活,幫助和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習慣,都是教育工作者,特別是班主任的工作關鍵[2]。
引導學生制定目標,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班級管理機構。對剛剛進入大學校園的新生來說,首先需要面對的就是獨立生活,從家庭、中學進入大學是容易的,但從依賴走向獨立是痛苦艱難的?,嵤碌米约航鉀Q,時間要自己安排,人際關系自己處理,各種困難都要自己克服并解決。但大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必須學會獨立生活。只有學會獨立生活,才能品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探尋到生活的真正奧秘。只有經歷了這種洗禮,大學生才能正式認識自己正確的獨立人格,并以自己的生活實踐得到別人的認同。而大學教育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主體是學生,教師的教育只具有指導意義,不具有指令意義。大學的課時數比中學少,而且隨年級升高是越來越少,課時數的減少就意味著自由時間相對增加,學生要自主支配自由時間;教學內容的講解也少了,更多的知識要靠學生自己消化理解;與教師接觸時間也減少,學生不在處于教師的嚴密監控中,教師也不再是保姆,而是生活的顧問和參謀。所以從現實的生活角色來說,大學生必須進行自我管理,所謂自我管理包含三個要素:一是自律;二是自識;三是自立。大學生在自我管理的過程中必須強化自己的自主精神、自律能力、自覺意識和行動。
向大學新生強調幾個自我管理的具體內容:首先是目標管理,目標是生命存在的軸心,偏離了軸心,生命就沒有意義,因此應該讓新生樹立自己的目標,目標應具有挑戰性和長期性,如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升本,獲得某職業資格等,一個個目標的確立和完成就構成了充實的大學生活。其次是時間管理,時間是最寶貴和最缺乏的資源,同樣一個小時玩游戲和學習的效用是不等值的,當然我們不反對娛樂,但是過度娛樂就是對時間的普漲浪費。請謹記一條:我們所做的就是更好的接近目標,并將時間彈性拉到最大。我們可以確定在有限的時間里,我們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免得虛度光陰。最后是金錢管理,新生應該把金錢看做一項管理工作,因為金錢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也可以消磨人的意志。很大程度上來說我們可以支配金錢,成為主宰它的主人。因此,新生形成正確的管理金錢的意識很重要。
最后一點筆者的心得和體會,要把對學生的管理工作提高到比學習具體專業知識更重要的地位,提升管理品質,才能更好的為學生服務,培養更加合格的社會人。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職高專學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認同教育 實效性
[作者簡介]程迪(1978- ),女,重慶人,成都電子高等機械專科學校機電系,講師,西南財經大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成都 610031)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32-0060-02
世界經濟全球化、社會改革發展進程的加快、政治經濟的變化給人們思想領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各種思想意識形態相互激蕩,在多元價值觀互相交織、沖突和融合下,社會呈現出個人意識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這使得正處于價值觀形成重要時期的高職高專學生無所適從。我國高職院校占高等學??倲档陌氡诮?,培養的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中流砥柱,價值觀影響著中國的發展,思想文化陣地已成為意識形態領域比較敏感的地方,加強高職高專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具有現實意義。
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科學命題和戰略任務,明確指出:“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這四方面內容是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的統一的有機整體。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利于形成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支持。當代高職高專學生是將來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中流砥柱,增強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十分重要。
二、高職高專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現狀
1.當代高職高專學生價值觀呈現淡化理想、強調務實的趨向。當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變動頻繁,逐步從單極世界向多極世界轉變,隨著中國經濟逐漸與國際接軌,西方國家的各種思想、主義紛紛進入中國,正侵蝕著青年人的意識形態。同時,我們的傳統文化經歷過新民主主義運動和的質疑和批判,幾千年被奉為正統的儒家思想沒有很好地繼承下來,造成今天的年輕人傳統價值觀念淡漠,在這樣的背景下,本來就處于價值觀塑造關鍵時期的大學生更加迷惑,對社會各種現象的分析和判斷無所適從,在當今社會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影響下,大學生對理想信念漠然,呈現出追求物質利益、追求眼前利益的取向。我國高職高專院校是借鑒西方職業院校經驗,針對社會對一線人才需求而設立的,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在這樣的目標指導作用下,高職高專學生更為注重市場導向性,并以此指引自己的成長成才,價值觀更強調務實。
2.當代高職高專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認知存在片面性。為讓青年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高職高專院校開設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相關課程,加強了思想政治隊伍的建設。但高職高專學生出生于改革開放年代,在多元化價值觀念的碰撞下長大,價值觀的多元性是當代高職高專學生最突出的特點,多元的價值觀在高職高專學生逐步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過程中,相互激蕩,造成高職高專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識的片面性,主要表現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認知不全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片面認同。
3.當代高職高專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知行不一致。高等院校作為意識形態的主陣地,開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干課程,多管其下,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思想政治工作,長期注重對學生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教育??傮w來說,大多數學生主體還是基本認同核心價值觀的,但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不能知行一致,行為上始終追求利益化、功利化,奉行“金錢至上”“利益至上”。
三、高職高專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會意識形態的多元性帶來的迷惑。隨著我國社會改革進程的加快,各種思想意識形態相互交融、排斥、激蕩,讓本來就處于價值觀形成重要時期的高職高專學生更加迷惑,對諸多社會問題現象的認知和判斷都存在誤區。處在社會轉型期的高職高專學生有著強烈的自我價值實現的愿望,在市場經濟潮流的主導下,將價值等同于利益的實現。網絡文化的盛行也造成高職高專學生價值觀的缺失。網絡已經日益在人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特別是大學生,把網絡完全作為信息生活的必備要素。網絡確實帶來了大量便捷的信息,但同時也在麻痹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在這個過程中,高職高中學生正在逐漸喪失自我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造成核心價值觀的缺失。
2.高職高專院校文化“軟”環境的缺失。校園“軟”環境是除了校園物質環境外的一切意識形態的東西,“軟”環境是意識形態的物質載體,即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民族人文精神、學校精神、文化傳統的結合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多數高職高專院校都以工科專業為主,人文氛圍不足,“軟”環境的缺失,造成文化對群體價值觀的形成、激勵斗志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明顯不足,學生受到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不夠。
3高職高專培養方式帶來的弊端性。高職高專院校對學生培養目標的定位是培養生產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在培養模式上強調應用性,形成了高職高專院校學制短、專業課程緊張、實踐教學環節多的特點,在這樣的教育指導模式下,學生追求的是通過自身努力,盡快學得一技之長,迅速進入社會,創造屬于自身的優越生活,表現為價值目標短期化、價值取向物質化、價值實現功利化。
四、高職高專學生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實效性對策
1.把握思想意識形態陣地,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隨著當代社會意識形態多元化的趨勢,各種主義、價值觀相互激蕩,要增強高職高專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度,就要占領思想政治的陣地。一是抓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建設,增強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認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是對高職高專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基本方法論教育的理論體系教育,是高職高專學生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主陣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師要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手段,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其更能體現時代性,增強實效性。二是守好傳統傳媒高地,營造有利于內化核心價值觀的氛圍。學校的廣播、電視、報刊、網絡都是學校傳媒陣地,在各種思潮相互激蕩的今天,搶占傳媒高地、弘揚主旋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校園里,要注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旋律,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入眼、入腦、入心,潛移默化地內化為學生自我的價值追求。三是搶占網絡新陣地,創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平臺。網絡是個新興事物,以其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信息密集等優點,很快成為第四媒體占據傳媒市場。大學生正是網絡平臺的主流受眾,要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讓高職高專學生認同核心價值觀,就必須要搶占這一陣地,用高職高專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他們認同、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是要把核心價值觀的構建輻射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各個層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滲透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進教室、進宿舍、進寢室,幫助學生正確的分析和思考社會現象,潛移默化地接受核心價值觀教育,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從而達到知行合一的接受和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建設校園“軟”環境,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一是重視校園文化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環境認同。大學校園作為高職高專學生成長的具體環境,呈現出的價值觀念、文化內涵、行為準則等都是對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內容。環境建設和氛圍營造對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而言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通過對校園文化的打造,彰顯學校的文化精神,體現學校內涵發展的精神底蘊,從而形成強大的感召力、凝聚力,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地位,增強高職高專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度。二是依托紅色文化資源,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紅色資源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發展歷程中,逐步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的偉大民族精神。如戰爭年代形成的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精神、西柏坡精神;建設時期形成的焦裕祿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學校應充分利用這些寶貴財富,結合地域并依托這些紅色文化資源,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如成都電子高等機械??茖W校在探索校園文化建設道路上,結合學校優勢,建設以精神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打造弘揚精神的主旋律,在學校營造出了愛崗敬業、爭先創優的良好局面,真正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學生內心的堅定信仰和執著追求。
3.知行合一,促進核心價值觀的行為認同。一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與高職高專學生的思想政治的主題活動結合起來,通過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有機融合教學中,使之內化為學生的價值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促使知行統一。二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與各種重大節日、紀念日活動結合起來。利用各種重大紀念日和各種重大活動,如每年的國慶、建軍、建黨紀念日、五四青年節、“一二·九”運動紀念日等,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往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突出社會實踐活動,強化核心價值觀的行為認同。高職高專院校應抓好學生的社會實踐環節,讓高職高專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志愿服務活動、社區服務工作等,通過實踐服務的方式,增強社會責任感,如成都電子高等機械專科學校就嘗試給每個學生印發了志愿服務手冊,并出臺了一系列措施,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服務工作,并制定各種評優標準,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潛移默化內化形成核心價值觀,強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認同。
高職高專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重抓好意識形態主陣地,創建有利于營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氛圍的校園“軟”環境,借助各種載體,讓高職高專學生達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行合一,真正實現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把社會主義價值體系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的任務。
[參考文獻]
[1]曾獻輝,陳小志,李明.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性的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1(7).
[2]牛煒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導作用[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7).
[3]耿琪.“紅色資源”——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點[J].吉林商業高等??茖W校學報,2006(2).
一 流動人口的現狀及特點
三門峽經濟技術開發區位于城市邊沿,是城市流動人口相對集中區,流動人口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來源廣泛,農業人口比重大。外來人口涉及全國眾多省份,農業人口比重大,占81%;青壯年和男性比例高,占74%。二是居住時間短暫,從事職業多樣化。他們主要從事建筑、運輸、販賣、餐飲、服務、加工、收舊等職業,大多是城里人不愿干的苦、臟、累、險行業工作,還有部分無正當職業,從事拾臟扒荒等。三是居住點分散,居住環境較差。大多數流動人口居住在個體小旅店、施工工地的工棚、居民出租房屋內,居住環境較差,且多以同鄉、同族等關系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以地域為紐帶的"民工群"。四是文化程度不高,收入普遍較低。
二 流動人口計生服務與管理存在主要問題
從我區現實情況看,流動人口計生服務與管理的難點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機制不夠健全
為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三門峽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立了區、站、村(街道)三級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運作機制,但在具體工作中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缺乏制約措施。流動人口管理沒有納入區委及相應職能部門任期目標,使一些基層部門缺乏具體明確的管理職責、任務和指標以及在檢查、制約措施等不到位。二是專職管理隊伍不穩定,人員素質低,能力差,難以適應新時期流動人口計生服務與管理發展需要。三是職能部門缺乏協調配合。流動人口管理涉及公安、工商、勞動、稅務、民政、交通、計劃生育等多個部門,長期存在各自為政,缺乏協調配合,資源信息不共享,綜合治理效能差的現象。四是服務意識不強。有些部門對流動人口重于管理疏于服務,甚至出現有些用人單位對流動人口管理有抵觸情緒,不配合、不支持、逃避正常檢查的現象時有發生。五是管理經費不足。
2.流動人口婚育信息難掌握
流動人口人員構成的復雜性、就業行為的隨意性、生育行為的隱蔽性、文化層次的多樣性增加了服務與管理的難度。同時,他們的工作、生活環境差,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不高,難以及時獲得避孕節育指導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流出地和流人地人口計生部門也很難及時、準確地掌握其婚育動態。
3.流動人口合法權益難以保障
農民工除了存在的工資拖欠、勞動安全無保障、居住條件差、就醫、子女入托入學難等較為普遍問題外,就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來說,還存在著流人地沒有真正將流入人口納入常住人口的服務與管理體系,未能使其真正享受同等的計劃生育生殖健康和婦女保健服務,對法定的免費計劃生育基本服務未落實到位。
4.流動人口違法生育難處罰
一是流動人口流動性大,違法生育查證難、送達難。二是流動人口大多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家境貧困,即使有違反計生法規被處罰者,有的也因其無償付能力而難以執行到位。三是戶籍地和現居住地征收標準差異懸殊,一些違法生育行為人想方設法鉆法律的空子,惡意規避處罰。四是對不按時參加生殖健康檢查、不及時終止意外妊娠、不按時寄回有關證件者缺乏有效管理手段,基層在日常工作中有時陷于兩難的境地。
三 關于流動人口計生服務與管理問題的思考
1.提高認識,健全機制。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涉及面廣,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工作。因此,要提高認識,健全機制,按照“城市流人抓社區、市場流人抓雇主、單位流入抓法人、房屋租賃抓房東”的原則,突出四個依托。一是依托社區,夯實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的根基。二是依托單位,落實法定代表人管理責任。街道與轄區內國有、集體企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簽訂責任書,與民營、股份制企業簽訂協議書,落實管理責任,配合計生部門做好外來人員的計劃生育服務與管理。三是依托房主,加強對房屋租賃中的流動人口管理。做到對在社區租賃房屋的流動人口,實行戶況顯示、聯合服務和逐戶建卡、依房管人、同住同管、優質服務,并在社區劃分責任區域建立“房主管房客”制度。四是依托協會,開展村(居)民自治。在流動人口集中的社區、企業等處建立流動人口計生協會,實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
2.摸清底數,夯實基礎,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控”轉變。一要摸清底數。對城鄉結合部、“城中村”和建筑工地及中小旅館、公共娛樂場所等流動人口易聚集的重點區域進行重點監控管理,徹底澄清流動人口底數。二要登記造冊。清查收集暫住人口信息,通過身份證、照片、人口數據信息“三對照”后登記造冊,并分別錄入派出所綜合信息和暫住人口管理系統。三要完善檔案。以村、街、廠、礦、隊為單位,把暫住人口歸檔建冊,與暫住人口管理系統配套使用,健全轄區流動暫住人口的信息資料。四要核實身份。對無有效身份證件、來歷不明、形跡可疑的流動人員進行多方查證,直到查清真實身份。
3.創新服務手段,提高流動人口計劃生育信息化水平。一是完善流動人口信息交流共享制度,形成穩定有效的工作運行機制。二是強化流動人口信息網上交換和交流的監控督查,促進服務與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三是加強系統內部、地區之間、部門之間的交流協作,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良性發展的工作格局。四是以區域內人口計生系統“三網一庫”為基礎,充分利用政府及相關部門的信息網絡,加快建立和完善橫向互通、縱向延伸、良性互動的人口信息共享體系,推動人口信息跨部門、跨地區資源互補、信息共享。
4.建立科學務實的考核評估制度,促進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上水平。一是制定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雙向考核評估指標體系,促進流出地與流入地,兩地共同管理職責的落實。二是加大平時抽查、薄弱環節專項調查和通過網絡交換流動人口信息準確度的考核力度,提高對流動人口的平時抽查和信息網絡的覆蓋率、準確率及有效監管能力。三是實行常年有獎舉報制度,把流動人口的服務與管理置于社會的監督之中。四是加大對相關部門履行法定職責的考核力度,強化流動人口的綜合治理,提高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與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