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師心理狀況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精神衛生;文獻計量學;對比研究;學生保健服務
【中圖分類號】 R 395.6 G 4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10-1209-03
Meta Analysi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Research in China/WANG Ping*, ZHANG Yue-ping, HUO Yong-quan.* Counseling Center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Xi'an (71005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the bases of improving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a meta analysis was used to discuss their mental health by empirical research in China. Methods A literature research through Chinese network database, and 26 literatures were obtained. Finally meta-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Results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differed with norm of China significantly. Female teache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ale teacher 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factor. The elder teachers' mental health was mostly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younger teacher.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was better tha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Conclusion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should be positively regarded by their family, their university and our society.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Bibliometrics; Comparative study; Student health services
隨著經濟環境的改善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在公眾的溫飽問題解決之后,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人的健康問題,而心理健康則是其中的關鍵問題。針對心理健康,1946年的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具體表現有4點: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1]。
目前對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種學術期刊,但是仍顯不足,這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第一是研究問題單一,重復研究的問題很多,研究領域沒有擴大和深入;第二是目前多數研究都是停留在理論分析和經驗總結的層面,實證研究仍然有限;第三是研究工具比較單一,一般主要使用某幾種問卷,常見的是SCL-90,而對其他研究工具的應用研究不足[2]。由于以往的教師心理健康研究大多使用SCL-90問卷,因此本研究以此作為心理健康的衡量工具,通過采用Meta分析方法,嘗試通過文獻的歷史回顧,從以往的軌跡中得出我國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研究的綜合結果。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使用網絡數據庫,包括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維普資訊中文科技期刊、萬方數字化期刊庫,檢索的關鍵詞包括高校教師、SCL-90。
1.2 文獻納入標準 (1)文獻的研究類型是實證研究;(2)文獻的研究對象是高校教師或包括高校教師的群體;(3)文獻的研究量表必須包括SCL-90;(4)文獻的數據必須包含SCL-90各因子的平均數和標準差。
1.3 數據提取 經過文獻檢索后筆者得到26篇符合條件的文獻,從符合條件的文獻里提取出數據。SCL-90量表共包括9個因子,提取后數據太大,所以只列出數據簡表,見表1。
1.4 方法 進行Meta分析,使用Cochrane協作組織的Review Manage 4.2完成。Meta分析是利用統計技術,綜合多個獨立的同類研究結果,對結果或某特定方法/措施的效應進行定量分析的方法[3]。
2 結果
2.1 與全國常模組比較 表2表明,目前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全國常模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2 不同性別教師比較 表3表明,不同性別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在個別因子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體來說,高校女教師的抑郁和焦慮因子得分均顯著高于男教師。
2.3 不同年齡教師的比較 表4表明,不同年齡階段的高校教師在心理健康的多數因子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4 不同類型教師比較
2.4.1 高校教師與中學教師比較 從表5看出,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與中學教師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體來說,高校教師的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顯著低于中學教師(P值均
2.4.2 高校教師與小學教師比較 從表6看出,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體來說,高校教師的軀體化因子、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顯著低于小學教師(P值均
3 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目前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全國常模有顯著差異,表明除個別因子之外,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總體來說情況不佳。以往研究發現,高校教師和全國常模只在偏執因子存在顯著差異[4]。分析中發現這篇不一致的文獻在納入文獻中所占權重并不高。從國外學者的研究來看,教師、醫生、農民、律師、家庭主婦等幾類人中,教師患神經官能癥的可能性相對更高[5];有研究認為,今天的教師正經歷著比以往更多和更嚴重的壓力[6];教師認為自己的工作量比工人還大,并認為國家應該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7]。對于國內高校教師,社會有必要提供給他們更多的關注,高校應該開展針對他們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輔導活動。
高校女教師的抑郁和焦慮水平都顯著高于男教師,表明女教師可能比男教師具有更多的情緒困擾。這可能與高校女教師的多種社會角色壓力有關。相對男教師,她們必須是優秀的教師、稱職的母親、體貼的妻子、孝順的女兒,如果擔任領導的話,還必須是個杰出的領導,這樣容易產生角色沖突現象,就會產生心理壓力感。
高校中老年教師因子得分顯著高于青年組,表明高校中老年教師可能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心理健康明顯差于青年教師。一般認為,年青教師的壓力高于中老年教師,因為他們要結婚、要買房、要建立事業、要搞好人際關系,但是結果可能并非如此,實際生活中中老年教師可能會比人們想象的要面對更多的問題。在學校里中老年教師多數為學科帶頭人或重要的管理工作;在家庭里,必須面對老人贍養、子女上學和就業等問題;目前社會對高校中老年教師支持也往往不夠。
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均顯著低于中小學教師,表明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好于中、小學教師,中小學教師可能面臨更多壓力。中小學教師的第一個壓力是學生升學帶來的壓力,第二個壓力是經濟利益和教師水平及其任職班級成績掛鉤帶來的壓力,第三個壓力是教學任務繁重帶來的壓力。而高校教師的主要任務只是教學和科研,不必承擔提高學生應對考試的能力和升學率的壓力。
4 參考文獻
[1] 郭念鋒,主編.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4.
[2] 林小群,殷恒嬋,馬強.教師心理健康研究現狀綜述.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1):55-65.
[3] 湯旦林,李曉強.Meta-分析:一種量化的信息綜合方法(上).數量統計與管理,1997,16(4):59.
[4] 鈔雪林,萬愛蘭.高校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研究.江西醫學院學報,2005,45(6):149-151.
[5] 王建平.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踐.北京:開明出版社,2001:101-128.
[6] EVERS WJG, BROUWERS A,TOMIC W. Burnout and self-efficacy:A study on teachers' beliefs when implementing an innovative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e Netherlands. British J Educat Psychol, 2002,72(2):227-243.
【關鍵詞】駕駛員;心理健康;交通事故;分析
1.前言
隨著現代交通的發展,人們日常生活離不開道路車行,同時也給道路交通安全帶來諸多隱患。在影響交通安全事故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占著主導的地位。因此本文從機動車駕駛員違章的行為現象分析出發,對其產生的根源心理健康狀況因素對交通事故影響進行深入探究,并對控制駕駛員違章行為,及提高駕駛員心理素質,保護心理健康提出合理化建議和措施,為減少交通事故做出貢獻具有現實的重要意義。
2.駕駛員心健康狀況對交通事故安全的影響
2.1危險知覺
要做好行車安全,駕駛員在行車過程中,必須隨時充分的獲得有關信息,在危險發生之前對可能引起安全事故危險信息能有準確的感知能力,可是在行車過程中,各種信息,無論是有關的、還是無關的,是安全的、還是危險地,這些信息總是混雜的,還要靠駕駛人直接利用感覺器官對客觀事物做出整體的反映,這就是知覺。危險知覺應該是駕駛重要技能之一,是對外來環境潛在危險因素進行主觀認知、及判斷和評價,以及應該具有的準備行為,危險知覺能力高低與駕駛員的年齡、以及實際經驗有關,還和駕駛員身體狀況有關。對感知能力的提高可以可通過培養和實際的訓練來完成,尤其是瞬間篩選判斷有用信息的能力。假如感知外界的信息發生了失誤,比如駕駛員在患病,疲勞,酒后,壓力過大,精神過于緊張都會對大腦產生不良的影響,這時極易發生感知錯誤,就會造成人們對信息的記憶、思維、以及對信息作出的判斷和決策等一系列都發生錯誤,嚴重的會造成事故。所以,加強駕駛員的危險知覺能力測試及訓練是尤其重要的。
2.2 駕駛風格因素
駕駛風格實質上就是指駕駛員長期行車過程中養成的駕駛習慣,其包括是否好超速,是否好超車以及是否好違章等,駕駛員危險的駕駛風格甚至能掩蓋了高超駕駛技能,不安全的駕駛風格主要有兩個來源。首先,來源于不正確的駕駛態度和對事故發生的可能性不夠重視。其次,來源于駕駛員對其駕駛技能過高評價,太過自信,以及對安全水平不能正當的評估,因而有可能增加他們發生事故的危險性。
2.3感知運動能力因素
是指駕駛員的在行車時的反應速度、知覺能力、注意力、判斷力等基本能力。駕駛員對復雜情況反映能力主要表現在其完成駕駛動作的準確、及時、協調以及可預見性方面。尤其是發生緊急情況時操作動作是否失誤取決于操作的熟練程度。還表現對注意的分配上。駕駛員要安全可靠地進行駕駛,既要正確地完成操作動作;同時又要觀察好道路交通情況,及時發現和判斷有關的危險信息。這就要求對駕駛員的注意力進行有效地分配。要完成這種分配,這就要求駕駛員具有高超熟練的駕駛技術,以保證各種駕駛動作能“自動化”地完成。
2.4人格因素
在人心理特征個性化方面,個性心理特征是駕駛能力的核心部分,所以駕駛員培養和塑造良好的性格可以大大提高安全行駛的可靠性。據有關交通心理學研究,具有冷靜、沉穩、溫和開朗熱情、情緒不易沖動、為人謙虛等性格特征的駕駛員不容易發生交通事故.要有良好的性格特征,離不開高尚的職業道德素養和情操,良好的性格和道德情操可使駕駛員在行車中正確處理好各種個人和他人的關系,理智處理行車中的各種問題,自覺地接受交通法規的約束,以確保行車的安全。
3.加強駕駛員考核、安全培訓及心理健康教育減少交通事故的措施
3.1加強對駕駛員的選拔、安全培訓與考核
對駕駛員的身體健康條件要有硬性標準規定之外,還要對其進行立體視覺檢查和測試。對于專門從事運輸的專職的駕駛員,還要增加一些有關心理健康標準進行考核選拔。對駕駛員的培訓要以駕駛知識、駕駛技能訓練及安全駕駛心理健康為主要內容,其中駕駛知識包括交通法規相關知識、車輛保養、性能及操作,安全行車和道路常識等。駕駛技能訓練主要是掌握和反復訓練動作要領,保證動作熟練協調,形成一個的動作整體;以保證駕駛動作“自動化”地完成。培養駕駛員安全駕駛的心理品質的培養主要針對職業道德和工作責任心方面,重點是解決工作的態度問題及解決交通活動的社會關系,并且制定相關的考核標準。
3.2加強交通法規的宣傳力度和執法力度
對新駕駛員考執照前要對交通法規進行系統地學習,特別對第五條第六條的主要條款,不僅要理解還要熟記;還要學好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識,特別是交通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提高行車安全意識;強化交通管理以及違章處罰力度;特別對故意違章行車的駕駛員,對其學習班進行安全教育,調整駕駛員的心理素質,保證其心理健康,減少和預防心理違章,同時也利用廣播電視做好交通法規的宣傳,用來提高全社會的交通安全意識,形成大眾交通安全文化。
3.3加強心理訓練,提高心理素質
加強對駕駛員的心理素質健康教育,按著交通心理學研究成果要求,對新駕駛員要進行適應性心理培訓,及相關知識的學習,引導駕駛員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做好針對駕駛員心理健康問題的各項安全措施,從而控制交通事故的源頭。
4.結束語
本文對交通事故中起主導作用的人的因素進行了分析研究,先從駕駛不安全行車行為分析,對其產生的根源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深入地探討,得出駕駛員的心理健康因素是產生交通事故主要因素的結論,進而提出加強駕駛員安全意識,強化安全及心理素質教育培訓,積極保護駕駛員的心理健康的合理化建議和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交通安全事故,大力發展交通事業。
5.參考文獻
[1]李輝,張濤,崔軍等《寧波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上海預防志,2007,19(9):4540,4587.
[2]陳爽.駕駛員《心理應激與事故傾向性的相關研究》.山東交通學報,2005,13(4):77-81
[3]陳曉明《交通安全指南》.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1989.
【關鍵詞】 精神衛生;對比研究;學生,醫科
【中圖分類號】 R 395.6 R 1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8-0732-02
心理干預已成為21世紀現代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手段,心理健康促進及心理障礙人性化干預模式[1]正在探索中形成并逐步完善。有效的心理干預機制人性化,就是針對不同人群和不同障礙類別,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關注個體人格偏差的傾向和原因,幫助學生解決阻礙其潛能開發的心理障礙。大學生作為一種特殊的群體,其心理健康狀況不僅關系到自身學業的成功,也關系到高等教育和培養人才目標的實現。分析不同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心理障礙或人格偏離的原因,對高校人才素質培養、心理健康促進和個體人格完善,提出人性化心理干預建議,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對醫學生和師范生的心理健康測查結果進行了分析。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整群選取青島大學醫學院學生640名,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同年級學生616名。剔除無效試卷后,醫學生有效被試611名(男生311名,女生300名),有效率為95.47%;師范生有效被試585名(男生229名,女生356名),有效測試率為94.97%。
1.2 方法 測量工具采用由宋維真等[2]修訂的“心理健康測查表”(Psychological Health Inventory,PHI),該量表共168題,包括軀體化、抑郁、焦慮、病態人格、疑心、脫離實際和興奮狀態7個臨床分量表,以及無法回答的題目數(Q)、說謊分數(L)和詐病或裝壞分數(F)3個效度量表。以T分60分作為區分健全人格與偏離人格的臨界點,如果某個臨床分量表的得分在60分以上,則認定受試者在此方面存在心理異常,如果得分在70分以上,則認定受試者在此方面的問題比較嚴重。分值越高,問題越嚴重。測查以班級為單位,由專業人員使用統一指導語進行標準化集體測試。個人筆答,30 min內完成。實發問卷1 256份,剔除Q量表原始分>10的被測試卷,獲得有效測試答卷1 196份,有效測試率為95.22%。將原始分轉換為相應的T分后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不同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受檢對象心理異常(T分>60)檢出率為43.39%(519/1 196),心理問題(T分>70)檢出率為12.21%(146/1 196)。醫學生心理異常和心理問題檢出率高于師范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不同性別、不同專業大學生心理異常檢出率比較 醫學男生的心理異常檢出率是54.34%(169/311),高于女生的39.67%(119/3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67,P<0.01);師范男生心理異常檢出率為48.03%(110/229),高于女生的33.99%(121/3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39,P<0.01)。醫學男、女生心理異常率高于師范男、女生,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
2.3 不同專業大學生PHI分量表得分異常率比較 醫學生前5位心理問題依次為軀體化、抑郁、脫離現實、病態人格和過度興奮狀態,師范生前5位心理問題依次為過度興奮狀態、抑郁、病態人格、軀體化和焦慮。醫學生的疑心、軀體化和脫離現實明顯高于師范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師范生的過度興奮狀態率高于醫學生,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2.4 不同專業不同性別心理異常大學生的PHI分量表得分比較 不同專業同性別比較顯示,醫學男生的軀體化、脫離現實和疑心高于師范生;醫學女生脫離現實、師范女生興奮狀態水平較高(P值均<0.05)。相同專業不同性別比較顯示,醫學生的軀體化、病態人格和疑心平均分男生高于女生(t值分別為6.61,3.51和5.66,P值均<0.01);師范專業心理異常學生的軀體化水平男生高于女生(t=3.47,P<0.01),病態人格女生高于男生(t=2.02,P<0.05)。見表3。
3 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在校醫學生和師范生有心理問題或人格偏差傾向的比例為43.39%,有較嚴重心理問題比例為12.21%。與以往同類研究[3-4]結果基本一致。在2類專業的群體比較中發現,醫學生的心理異常和心理問題檢出率均高于師范生,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1),顯示醫學生的心理問題檢出率較高,應引起高校足夠的重視。
3.1 不同專業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共同點 不同專業群體的性別比較顯示,醫學生和師范生心理異常檢出率均為男生高于女生,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1)。提示高校男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如女生,人格不完善的比例較高。這可能與受社會傳統文化和傳統觀念影響,進入高校后男性比女性對自己今后的成就有較高的期望,因而學業、事業、職業的社會化角色壓力感普遍較女性大有關;另外,也與男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對較差、人際交流相對不足,因而獲得心理支持相對較少等有關。
3.2 不同專業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異同點
3.2.1 心理問題嚴重程度不同 在PHI檢出的心理異常(T分>60)的群體中,心理問題比較嚴重(T分>70)的人群比例各專業不同,醫科生約為1/3,而師范生不到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明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如師范生,說明醫學生需要心理輔導的人群更多。
3.2.2 心理問題的側重點不同 醫學生的首要心理問題是軀體化,有近50%的心理異常學生會在高度的精神壓力下有身體的不適感,即心理問題常以軀體癥狀反應表現出來。按其出現頻數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抑郁、脫離現實和病態人格、過度興奮狀態。師范生的前5位心理問題首推過度興奮狀態,有超過50%的心理異常學生精力過度充沛,表現為樂觀、外露、輕松、無拘無束、無壓力感,其余依次為抑郁、病態人格、焦慮和軀體化。這可能與男生比例較高的為5年制醫學生[5],專業課程的難度和學習考試的緊張度以及就業的壓力均高于師范生有關,未受過系統心理學教育的醫學生容易傾向于從醫學和病理角度解釋心理沖突或壓力;而女生比例較高的為4年制師范生[6],因學業相對輕松和包括心理學等在內的文科知識涉獵較多,故心理、情緒和人格特點輕松活潑的成分較多,有較多時間和精力參加各項文體活動,人際關系比較融洽,心理支持系統比較完善,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較少,軀體化較輕。
3.2.3 心理問題在各性別組突出表現不同 PHI分量表之一的脫離現實顯示異常心理的醫學女生平均分高于師范女生(P<0.01)。項目分析表明,醫學女生除有醫學專業軀體化、疑心較高的特點之外,還有緊張,退縮、企圖逃避現實和情緒不穩定的特點。應有針對性地鼓勵醫學女生勇于與人溝通交流,以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和患者交流的技能;而過度興奮則以師范女生為高(P<0.01),表現為精力過度充沛,也不乏輕浮和不扎實的學習、生活姿態,提示在女生較多的師范專業應培養學生穩重和扎實的工作學習風格,減少夸張的、沖動的行為。醫學男生軀體化、脫離現實和疑心平均分高于師范男生,顯示他們既有男性的心理期望值高,心理調適、生活自理能力相對較低的特點,又有醫學專業學生特有的職業敏感――疑病傾向,容易將心理沖突或心理壓力以軀體不適形式表現出來。提示應針對軀體化學生心理壓力過大的原因,給予相應的心理減壓輔導幫助。
總之,應根據不同專業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適合學生個體人格和社會人格健康發展[7]的心理健康促進活動,幫助不同專業的大學生認識自己的個性缺陷,提高心理調節能力,以有效應對今后的發展和社會適應中的心理問題。
4 參考文獻
[1] 雎密太,張建新.大學生心理障礙干預模式研究述評.心理科學,2005,28(3):639-642.
[2] 宋維真,張建平.心理健康測查表(PHI)使用指導書.北京: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1993:9.
[3] 范存欣,馬紹斌.大學生心理健康測查結果的研究.中國學校衛生,1998,19(4):262.
[4] 劉欣,徐海波.15年來中國心理衛生雜志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總結.中國心理衛生,2003,17(2):124-126.
[5] 王嵐,閆勃,王立金.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人格特征調查.中國健康教育,2006,22(6):433-435.
[6] 樊曉光,周東明.青島大學師范類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評價.中國學校衛生,2006,27(4):326-328.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主要以甘孜州丹巴縣瀘定縣康定縣的等十多所小學1000多名藏族小學教師為調查對象,在發放調查問卷時已對小學教師的族別進行了篩選,從而確定了所選取的被試都是藏族小學教師。因此,發放問卷1000多份,實際回收700份問卷,回收率87.32%。有效問卷700份,有效率85.48%。
本調查的研究工具選取《精神癥狀自評量表(SCL-90)》為主要測查工具。將調查所得有效問卷700份在SPSS12.0 For Windows上進行統計處理,并做差異分析。
本量表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并有全國常模。測查前給予統一的指導語,由被試無記名獨立完成。
二、結果
(一)甘孜州藏族小學教師基本心理健康狀況
1.甘孜州藏族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
一般認為,SCL―90所測的九項因子中任一因子分或陽性均分≥3則界定為超出正常均分,嚴重程度已達中度水平,提示可能存在比較明顯的心理問題。由此,本次調查700人中,檢出1人在敵對因子上有明顯的心理問題,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為0.94%。
2.甘孜州藏族小學教師心理問題與全國常模的比較(表1)
以各因子分表示,被試組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均低于全國正常成人常模,差異極其顯著(P
(二)甘孜州藏族小學教師不同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及特點
1.甘孜州藏族小學教師在年齡上的差異比較(表2)
結果表明,不同年齡組藏族小學教師的得分除在人際關系敏感和恐怖兩項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外,在其余各因子和總分上均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
2.甘孜州藏族小學教師在教齡上的差異比較(表4)
不同教齡組藏族小學教師的得分在人際關系敏感和恐怖兩項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在敵對因子上的差異非常顯著,在其余各因子和總分上均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
3.甘孜州藏族小學教師在文化程度上的差異比較(表6)
結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組藏族小學教師的得分除在軀體化因子上有極其顯著的差異和在第十個因子上有非常顯著的差異外,在其余各因子上均沒有顯著性的差異。
4.甘孜州藏族小學教師在婚姻狀況上的差異比較(表7)
結果表明,不同婚姻狀況藏族小學教師的得分除在人際關系敏感和恐怖兩項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外,在其余各因子上均存在差異。主要表現為:在軀體化、強迫、偏執、第十個因子和總分上的差異極其顯著;在抑郁、精神病性因子上有非常顯著的差異;在焦慮、敵對因子上有顯著性差異。
四、分析與討論
(一)甘孜州藏族小學教師基本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
本次測查結果表明,甘孜州藏族小學教師在SCL―90上各因子均分均低于全國正常成人常模,且其差異極其顯著,這表明甘孜州藏族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優于全國正常成人。原因分析何在?筆者結合實際當地實際情況分析,大致有以下幾點原因:
1.當地人的性格特征及民族風俗
①這里的人們性格豪爽,大都活潑、質樸、謙遜、大度、心平氣和、團結互助;②這里有很多屬于他們自己的傳統節日。他們的生活雖然不富裕,但他們很容易滿足,生活、工作壓力相對于其他地區的人們來說要小得多。因而,這里的人們不容易產生心理疾病。
2.當地人的信仰特點
甘孜州藏族大都信奉佛教,相信因果報應。他們在空閑或遇事不順時,都會掐珠、念經,以此來打發其空余時間或消除其心中的怨憤。這些都有利于維護其心理健康狀況。
3.當地人居住環境的特點
這里有美麗的藏房、清新的空氣,人們生活井然有序,平靜而又快樂。
4.當地教師職業的特點
①教師這一職業對甘孜州藏族人來說,很受尊重與向往。教師的待遇好;②學校規模較小,學生數量少,教師所面臨的壓力較小;③有兩個固定的長假,這里教師的假期相對其他地方同行業更長;這樣有利于這個特殊群體的身心健康。
5.當地小學的特點
①本次測查所選取的被試對象是小學的小學教師,她們中大多數是屬于國家編制教師,工資和其他福利待遇較當地的其他行業好;②小學領導對小學教師的要求不高,工作壓力小。
(二)不同年齡段藏族小學教師在心理健康狀況方面的特點
有研究表明小學教師隨年齡的增大心理健康水平相對提高,另一些研究則與之相反。本調查表明在軀體化、強迫癥狀、抑郁因子上,不同年齡段被試間均有顯著性差異,這表明,年齡越大,軀體化、強迫癥狀、抑郁等癥狀越明顯;所以這個群體在SCL―90上的得分相對于另外兩個年齡段的藏族小學教師低很多,這表明這個年齡段的藏族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最好。
(三)不同教齡段藏族小學教師在心理健康狀況方面的特點
有研究表明小學教師隨其教齡的增加其面臨的壓力增大,心理健康水平相對降低,本研究中,不同教齡段的藏族小學教師在SCL―90的總均分:教齡在5年及以下被試組的總均分為28.33;教齡在6―10年被試組的總均分為39.29;教齡在10年以上被試組的總均分為51.27,差異極其顯著。表明教齡越長的藏族小學教師其面臨的壓力越大,心理相對于另外兩個群體更容易出問題。長期從事小學這一職業,易使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感,所以有10年以上教齡的教師在強迫、抑郁、焦慮、敵對、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另外兩組。而教齡在5年及以下的小學教師因為剛參加工作,對工作充滿了激情與熱情,所以其在SCL―90的得分最低,心里狀況最好。
(四)不同學歷藏族小學教師在心理健康狀況方面的特點
本研究的小學教師中沒有本科及以上學歷,以大專學歷居多,還有中專學歷和高中及以下學歷,由于高中及以下學歷的小學教師只有少數幾個,所以在此研究中就把它歸為中專一組來分析討論。本研究的結果表明:中專、高中及以下組小學教師僅在軀體化因子和第十個項目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大專學歷組的小學教師,而在其他因子上的得分兩者均無顯著性差異。
(五)藏族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在不同婚姻狀況方面的特點
因離婚和再婚被試只有5人,占總樣本的4.7%,故略去不記。未婚被試和已婚被試相比,王杰等的研究表明,已婚農村小學教師僅軀體化因子一項很顯著的高于未婚同行,其他方面的差異均不顯著。而在此研究中,藏族小學教師除了在人際關系和恐怖兩個因子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外,在其余各因子以及總分上都有顯著性差異。已婚被試組在SCL―90十個因子上的得分均高與未婚被試組,這表明已婚藏族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比未婚藏族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差。
在我國,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國內修訂的癥狀自評量表(SCL-90)包括90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具有容量大、反映癥狀豐富、更能準確刻畫被試的自覺癥狀、省時間易操作等特點。要求被試在規定的時間內必須回答所有90個項目,反映的是近一周時間內的身心狀況。
田玉榮等人(1993)在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中,采用了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通過對高校教師各因子的分析可知,高校教師各因子分及陽性分數均高于全國常模,高校教師的主要問題主要表現在軀體化、強迫癥、抑郁癥、偏執癥。黃曉蕓等人(2009)在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中,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東莞市厚街鎮236名小學教師進行評測,東莞市厚街鎮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成人一般水平,且不同性別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顯著差異。王海麗等人 (2014)在有氧運動及健康教育調適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應用研究中,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在訓練前后的對比分析,軀體癥狀、強迫病癥、人際關系、抑郁、焦慮、睡眠和飲食情況得到顯著改善,敵對、恐怖、偏執三項指標訓練前后教師均處于基本正常范疇。
二、問卷調查法
潘孝富等人(2007)在對中學組織氣氛測量及其與教師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中,采用問卷調查法,編制了中學組織氣氛量表,探討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心理健康的關系,發現了學校管理氣氛與教師心理疾病中的敵意因子,學習氣氛與強迫、人際敏感、焦慮和敵意因子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教師心理疾病各因子與學校組織人際氣氛具有負相關,但不顯著;學習氣氛與敵意和焦慮、管理氣氛與敵意因子回歸顯著。馮艷慧等人(2014)在幼兒教師心理授權與職業倦怠的關系研究中,采用問卷調查法,包括心理授權量表和職業倦怠問卷,幼兒教師心理授權與職業倦怠問卷的驗證性分析模型與數據擬合良好。回歸分析指出,心理授權對職業倦怠具有很顯著的預測作用。
三、訪談法
周智慧(2008)在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現狀、原因及其對策研究-以包頭市幼兒園教師為例一文中,采用訪談研究的方法,對幼兒教師心理狀況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其表現和原因,提出促進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發展的對策。鄭名(2005)在貧困農村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特征與相關因素分析中,采用量表法,結合訪談法,對 387名農村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以及與其婚姻、職業滿意度間的關系進行了調查。貧困地區農村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國常模,但在軀體化、強迫、抑郁焦慮和恐怖等方面存在著心理問題;36 歲以上的幼兒教師在軀體化和強迫方面的癥狀,顯著高于36歲以下的幼兒教師;鄉村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城鎮幼兒教師,未婚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優于已婚幼兒教師。
四、實驗法
曹瑩瑩(2012)在薩提亞治療模式下,提升高中生師生關系的干預研究中,采用了實驗法,也結合了其它方法,得到了運用薩提亞治療模式改善高中生師生關系的實驗,將每個組的前后測差值進行對比,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發現運用薩提亞模式改善師生關系是有效的。薩提亞治療模式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薩提亞的治療工具形式靈活多樣、實踐性和操作性較強,屬于高中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本研究設計的團輔課程切實可行,在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過程中可以進行應用。通過實驗班學生的個案報告體現薩提亞治療模式在師生關系干預中的獨特優勢,通過學生行為的改進證明其在促進師生關系中的作用。方靜 (2013)在教師心理彈性對注意偏向和記憶偏向的影響中,采用實驗室實驗法,揭示教師心理彈性與加工負性情緒信息時認知特點間的關系。結果說明了心理彈性對消極詞匯的顏色識別產生顯著影響,低心理彈性者對消極詞匯有情緒Stroop效應,對消極詞匯表現山明顯的注意偏向效應。心理彈性對消極詞匯的再認產生顯著影響,低心理彈性者對消極詞匯更為敏感,表現出明顯的記憶偏向效應。
五、文獻分析法
王力娟(2008)在中小學教師狀態焦慮研究中,采用文獻分析法,也結合了其他方法,結果揭示了中小學教師工作事件和狀態焦慮水平與其人格傾向顯著相關,與其所獲得的社會支持也顯著相關.其中人格傾向是中小學教師工作事件影響狀態焦慮的中介變量,社會支持是工作事件影響狀態焦慮的調節變量。張璞 (2013)在對瑜伽運動對南昌市高校女教師身心健康影響的研究中,采用文獻分析法,以及其它幾種方法,結果揭示了與對照組比較,經瑜伽訓練后,高校女教師身體素質明顯增強,平衡能力和柔韌性顯著提高(P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 心理健康 影響因素 應對措施
教師的職業是以關懷他人生命為使命的職業,但教師只有關注了自己的生命質量,才能領悟到生命關懷的真諦。教育理論和自己的親身經歷也證明了教師對學生有著深刻的、長期的和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個人素質對學生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教師的心理健康作為教師心理素質的一個重要指標,不僅有利于教師自身職業生涯的發展、身體健康而且還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競爭的加劇,教師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其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帶著這樣的憂慮我們將對影響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進行分析進而找到應對的措施.
一、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現狀
2008年在湖北省黃石市隨機抽取1664名中小學教師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的問卷調查。通過《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源量表》及其他輔助調查,探討了當前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狀況,分析了中小學教師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維護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對策。 研究中發現:①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正常人群,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偏低,檢出率為28.1%。②男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教師;初中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小學教師和高中教師,高中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小學教師;③教師的職業壓力是教師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壓力因素依次是工作負荷、考試壓力、自我發展、職業期望、學生因素和家庭人際。④教師的職業生存狀況較差。
由此可見,教師心理健康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那么,是那些因素影響著廣大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呢?
二、影響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原因
基于以上教師心理健康的現狀,筆者認為造成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文化因素
1.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
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變化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幾乎每個人都感受到了心理困擾和困惑。
2教育體制改革的挑戰
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對學校教育要求的日益提高,我國的教育改革正不斷深化發展,新的教學理念在挑戰傳統觀念,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付出數倍于以往的精力才能緊跟發展的趨勢,因此教師所面臨的矛盾也日益明顯。
3學校評價體制的不完善
怎樣評價教師,教師能否接受評價的方式,對教師的心理有很大的影響。
(二)職業因素
1職業競爭、進修和培訓的壓力
隨著教師資格認證工作的正式啟動,符合中國公民身份、思想品德條件、學歷條件和教育教學能力條件的人都可以申請當教師,使得教師面臨的競爭大大增加。加上近年來各學校紛紛啟動聘任制、末位淘汰制,使得一部分教師處于焦慮和危機之中。
2.教師的工作負荷過重
各個學校為了適應社會的飛速發展,在著力提高教師素質,改進教育教學水平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這使得學校成了一個競爭激烈的場所,教師既要教學,又要科研,還要忙于充電。高強度的腦力勞動使得他們不堪重負。
3.職業倦怠
教師職業倦怠是指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是教師伴隨于長時期壓力體驗下而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 。職業倦怠不僅使教師產生無助感,造成教育方式的簡單粗暴,還會影響到教師的身體健康,引發嚴重的職業和家庭危機
(三)家庭因素
1.經濟因素
中小學教師的經濟負擔往往較重。除了基本的生活開支,他們還要支付子女高昂的教育費用以及贍養老人的部分費用(有的甚至是很大一部分或者全部)。
2.子女教育因素
在子女教育方面,與普通人相比,中小學教師往往投入了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可有時候子女卻往往很不爭氣,沒有達到身為教師的父母的期望,甚至走上歧途。這樣一來,教師就容易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懷疑和否定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甚至教育能力,進而產生悲觀失望等負性情緒。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三、解決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措施
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是一系列復雜的成因所致,因此,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應從多方面綜合展開,需要社會、學校和個人的共同努力。
(一)全社會共同關注教師心理健康,健全教師心理保障機制
全社會都要為教師營造一個支持其職業威望的社會氛圍,創造融洽、溫馨、積極進取的工作環境,減輕他們過重的工作以及心理負荷。要在全社會樹立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不斷提高教師的地位,尊重教師的勞動,理解教師的苦衷,切實地為教師著想。
(二)學校應重視教師心理健康,努力營造和諧的內在環境
學校是教師最經常、最重要、最直接的工作與生活場所。學校環境不佳容易使教師心理受挫,出現心理問題。因而,教師的心理健康應受到學校部門的關注和重視,努力營造有利于教師心理健康的環境,在學校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開辦各種輔導機構,確保教師心理健康,提高教師心理素質。健康的心理來自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師要加強自身的保健意識,提高心理調適能力
1.積極認知,重視心理的自我保健并形成正確的自我概念
認知活動是心理活動順利進行的基礎,合理的認知則是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在導致心障礙的各種原因中,錯誤的認知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2.調節情緒,保持心理平衡。
情緒情感是人對主客體的主觀體驗,它是心理活動的色彩和背景。作為教師,應當對自己的情緒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尤其是在學生面前應控制消極情緒,避免將挫折感帶進課堂,甚至發泄在學生身上。教師應選擇合適的時候、合理的方式進行情緒宣泄.
參考文獻:
[1]周燕霞. 當前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C]. 華中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08,1-2.
[2]張美蘭.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剖析與對策[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 (6):65-67.
[3]王俊婷.影響中學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及矯正措施[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5,(4):70-71.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探析。利用陜西某高校"國培"計劃培訓及暑期函授面授機會,對280余名小學教師集中施測,收回有效問卷256份。其中男教師116名,女教師140名;重點小學教師96名,普通小學教師160名;縣城小學教師90名,農牧區小學教師166名。使用SPSS13.0錄入、整理和分析數據。
2結果
2.1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總體狀況
描述性統計分析顯示小學教師SCL-90總均分及除強迫癥狀外的其他因子均為正常得分(M<2),強迫癥狀因子顯示為癥狀得分(M=2.21,SD=0.66)。心理問題檢出率(總均分≥2)為35.0%,其中輕度心理問題為33.3%,中度心理問題為1.7%,未檢出重度心理問題。
2.2小學教師心理健康與全國常模得分比較
檢驗發現小學教師SCL-90量表9項得分及總均分均在統計學意義上高于常模(p=0.000)。
2.3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性別、校別及城鄉特征
檢驗發現小學男教師軀體化、抑郁得分在統計學意義上顯著低于小學女教師(p=0.000),強迫癥狀、人際敏感、焦慮及總均分均顯著低于小學女教師(p<0.01,p<0.05,p<0.05,p<0.01)。(縣)城市小學教師除強迫、抑郁得分高于農牧區小學教師外,其他各項得分都低于農牧區小學教師,但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重點小學教師SCL-90得分中人際敏感、抑郁、偏執得分及總均分低于普通小學教師,其他各項得分均高于普通小學教師,其中強迫癥狀具有顯著差異(p<0.05)。
3分析與討論
3.1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總體狀況
研究顯示小學教師總體上不存在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但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于全國常模。是一個地理與人文環境和內地存在較大差異的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條件較差,教育資源匱乏,家長尤其是農牧區家長不重視適齡兒童入學教育,長期以來兒童大多是強制入學,厭學現象嚴重。近年來此種狀況有所改善,但教師依然要下大力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小學教師也有一定的內地班升學壓力。從1985年開始,我國先后在內地20個省、直轄市的中學開設了班和學校。國家每年都會給一些名額,選取成績優異的小學畢業生到內地讀書。內地班學生所有的學費、生活費都是國家負擔。學生在內地讀完初中可以繼續考內地高中班。為了提高內地班升學率,小學教師需要像中學教師那樣竭盡全力地應對升學考試。因此可以說特殊的職業壓力是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水平較差的重要原因。小學教師強迫因子顯示為癥狀得分,其原因主要是小學教師面對的教育對象年齡小,工作時間長,工作單調重復所致。本研究也顯示小學教師SCL-90量表9項得分及總均分均極顯著高于常模,康育文對內地藏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測查、李占立等對蘇州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測查也有類似結果,其原因可能與常模制定時間較早有關。目前通用的本常模制定于1986年,現在有些因子分值已明顯提高。
3.2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具體特征
摘要: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從教師壓力的現狀分析;到影響因素的多方面探索;最后根據教師職業的特點,從三方面提出改善教師壓力的措施。
關鍵詞:工作壓力 壓力管理 策略措施
一、壓力管理的內涵與特征
心理健康現狀分析有資料顯示,目前教學一線教師中有半數以上教師存在心理問題。教師的工作壓力大,心理壓力更甚。據調查,有近五成教師認為“工作太累”,其中37%的教師每天工作的時間超過8小時;86.7%的教師認為自己主要的工作是備課、上課、應付檢查、對付考試。我國中小學教師人均日勞動時間超過9個半小時,比其他崗位的一般職工日平均勞動時間超出115小時,累積起來,年超額勞動時間是400多小時。這個時間還不包括教師自學、進修提高、教育科研所花費的時間。心理和生理的雙重壓力加劇了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趨于惡化。
二、教師工作壓力的現狀與成因分析
(一)教師工作壓力的現狀分析
目前國內對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做了一些研究,從總體上來看,不同群體的教師心理健康有差異。饒淑園對珠三角地區中小學教師做了研究,對不同背景教師職業的壓力狀況及其差異性進行檢驗,結果發現:(1)初中教師比小學和高中教師承受的壓力都要大;(2)班主任在組織管理、工作負荷和學生因素方面比非班主任教師壓力大;其他方面差異不明顯。(3)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教師職業壓力存在顯著差異;(4)男教師在地位待遇、家庭因素方面比女教師壓力大,而女教師在工作負荷、組織管理、考試因素、學生和家長因素等方面壓力比男教師要大;(5)30歲以下31~35歲和45歲以上三個年齡組的教師壓力差異明顯;(6)語、數、英學科教師在總體壓力和各因子壓力方面都高于其他學科教師。
(二)教師壓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教師壓力來源主要有兩方面因素,內在因素:個體的一些主觀因素是導致上述差異的根本原因,其中主要有a型性格、不良認知方式、社會支持系統等。除此之外,性別、年齡、健康狀況、生活事件與經濟狀況等因素均可能影響到個體。外在因素:包括工作負荷、教學評價、學校管理、自我實現、人際關系等內容依然是教師職業壓力的重要根源。
張華、楊陽進行了具體的闡述,幾乎所有被調查的教師都認為,工作負擔過重一直是教師面臨的“老大難”。一些缺乏人性化、彈性化的制度、措施已經遠遠滯后于社會發展和個體需求,各種獎懲性、鑒定性的考評體系消解了教師職業生命的動力。51.47%的教師認為,人際關系的紛繁復雜是形成教師職業壓力的重要因素。76.83%的教師都認為高勞動付出與低經濟收入的反差較大。54.8%的教師認為學歷提高、業務提升和職稱評定同樣成為心中欲說還休的難言之隱。教師新舊角色的轉換需要一種破釜沉舟的力量和勇氣,社會轉型和教育變革帶給教師的是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和觀念沖擊,這都給當前的教師群體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壓力。
王大偉、曹聘、曹暉分析了影響教師工作的壓力因素,教師的多重角色使教師產生“角色過載”現象,產生焦慮和緊張等癥狀。工作環境與個體不匹配;與領導、同事、學生以及其他社會關系的處理,有時會讓教師感到無從下手。教師期望的學生學習與行為方向往往與學生實際的行動相反,這相應地又增加教師的體力和精神上的負擔?;橐黾彝リP系的良好程度也影響著教師的情緒壓力。
三、教師壓力管理的建議與對策
(一)教師自身角度提出建議
對學校管理層而言,應該營造“人本化”環境,實施科學管理;提高教師待遇,有效運用激勵方式;研究和進行教學工作再設計,不斷擴大工作范圍和豐富工作內容,以此提高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個人成就感以及滿足其受到尊重和個人發展的需要;為教師提供在職進修和教育培訓的機會;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教師心理保健體系。
(二)對教育行政部門的建議
切實提高教師待遇;進一步完善中小學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制度;建立中小學教師心理干預機制;實施檢查評估的調控制度;改革教師評價制度;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履職能力。只有全社會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師的職業,給予教師人文關懷,才能讓教師敬業、樂業,真正地體現教育的以人為本。
參考文獻:
[1]李虹.教師工作壓力管理[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35.
[2]孟麗麗,司繼偉,徐繼紅.教師職業壓力研究綜述[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
編輯整理本文。
Abstract: Adopting document analysis and the questionnaire of SCL-90 investigated teachers’ mental status. Stud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existed different degree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which included body-problem, blues, anxiety and terror. There existed sex and age difference. The study included discussion on the relevant factors impacting teachers’ mental health and the countermeasure.
關鍵詞: 陜西省;高校;體育教師;心理健康;現狀;對策
Key words: Shaanxi province;university;gym teacher;mental health;status;countermeasure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1-0280-02
0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擔者,教師的心理健康與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學習質量。然而,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廣大教師面臨著社會的挑戰、角色的轉換、職業的壓力等諸多因素的困惑,心理的矛盾與沖突日益增多,嚴重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尤其是高校體育教師,他們的社會地位不高,工作條件艱苦,造成了他們比其他專業教師更為嚴重的心理挫折。體育教師的身心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學校體育教育活動的正常開展。只有在體育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處于良好狀態下,才能充分運用體育和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進行有效的體育教育,達到“強學生之體魄,健學生之心理”的目的。從目前已發表的有關文章來看,國內關于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多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注重對教師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影響因素及改善措施的經驗描述,強調分析歸納,這類研究在已發表的文章中占據了絕大多數,在研究對象上又以中小學教師居多,有關高校教師的研究相對較少,在對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對于高校體育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研究更是鳳毛麟角。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側重對高校體育教師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以及不同群體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橫向比較。在此基礎上,探討了體育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了高校體育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與維護的主要措施。對改善與提高高校體育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保證學校體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具有積極而且重要的意義。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陜西省10個地市20余所高校的200名體育教師作為調查研究對象。其中男教師111名,女教師89名。研究對象的年齡均在18~49之間。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收集我國有關教師心理健康方面的相關文獻20余篇,獲取有關的論據材料。
1.2.2 問卷調查法采用SCL-90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SCL-90)屬于數字評定量表,它首先提供一個定義好的數字序列,由受評者自己對每項癥狀陳述做出從無至極重的程度選擇,其數字序列為一~五個數字序列。該量表是由90個項目所組成的精神癥狀自評量表,各癥狀的效度系數在0.77~0.90之間,表明此量表的評定結果具有較高的效度,能夠較好地反映被測對象的心理健康水平。隨機發放問卷200份,收回問卷20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180份,占發放總問卷的90%。為了保證問卷的可靠性,對問卷的信度采用復本測驗的方法對部分研究對象進行測試,計算兩次測量的信度系數R=0.81,P<0.01,信度較高。
1.2.3 數理統計法調查的結果利用SPASS10.0軟件包對問卷進行統計處理。
1.2.4 邏輯分析法在對該調研的數據結果整理統計之后,采用邏輯分析的方法研究其現實情況、存在問題、分析原因,提出具有指導意義的改善措施。
2結果與分析
2.1 體育教師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與全國常模比較,高校體育教師心理健康的總體水平與國內正常人群的得分相比,除人際關系因子、敵對因子,低于正常人群外(其中,人際關系因子差異顯著),其他各項因子得分均顯著高于常模,也就是說被測對象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正常人群,尤其是在軀體化因子、抑郁因子、焦慮因子和恐怖因子方面,差異性顯著。(見表1)
高校體育教師總體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國內正常人群。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三方面的原因所致,第一,可能是常模建立于多年前我國改革開放的初期,現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了人們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規范和社會心理的深刻變化。各種因素對人的影響也越來越多,人們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壓力和沖擊,這必將導致各項癥狀因子得分的提高。第二,體育教師的勞動價值沒有得到相應的認可。高校體育教師的工作量大而煩瑣,但社會地位依然較低,體育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相比,還存在著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在一些學校,體育學科不被重視,“評先進”、“評職稱”輪不到體育教師,體育教師的勞動價值得不到相應的認可,因而在心理上造成了不平與失落,久而久之,就產生抑郁、自卑心理。第三,評價機制不合理使教師心理受挫。隨著高校管理改革的深化,在高校管理中普遍采用了聘任制、末位淘汰制、競爭上崗等等,給高校體育教師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過分地強調從嚴管理,使得他們忙于應付各種形式的考核和檢查。高校職務評聘主要是以體育教師的學歷、職稱、科研能力等作為條件,這些要求忽視了體育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職業特點,人為地增加了體育教師的心理壓力,產生焦慮和恐懼??傊袢盏母咝=處熃洑v著較以往更多的、更嚴重的壓力,使其不良適應更為嚴重,心理健康水平有下降的趨勢。在軀體化癥狀因子上,雖然得分顯著性高于常模,應屬正常現象,這與體育教師的職業特點有關,體育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它既有一般教師的共性,又有自身的工作特點――室外體力活動多,每天要承受大量的教學、訓練、課外體育活動等工作,身體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運動損傷,諸如背痛、肌肉酸痛和胃腸道不適等。另外,有些體育教師原先是從事競技運動的,都有些傷病,也會影響他們的身體狀況。而人際關系癥狀因子的得分顯著低于全國常模,這可能與高校體育教師經常置身于體育運動之中有關。Brawley等人(1973)的研究指出,經常參加體育運動者更易與他人形成親密的關系,人際交往能力也更強。
2.2 不同年齡體育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從年齡上將體育教師分為三個年齡段,結果發現18~29歲年齡段的9項因子均分較高,30~39歲年齡段得分下降,40~49歲年齡段升高。高校體育教師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29歲以下年齡段,焦慮因子得分最高,在人際關系方面與30~39歲階段的人群也有顯著性差異;41~49歲之間體育教師在軀體化因子上得分最高,與其它年齡段有高度顯著性差異,顯示出身體機能下降較多。在30~39歲年齡段的教師整體得分較低,表現出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見表2)對于參加工作年限較短的青年教師,從調查的結果看,心理健康處于較低水平。究其原因,這些青年教師雖然各方面素質較高,往往經過大學教育或研究生教育走上工作崗位,但由于年齡特點、教學經驗、職業適應等方面的原因,在與學校管理人員、同事、學生的交往中,可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使他們比其它年齡段教師面對更多內在的角色沖突。同時,青年教師人數眾多,在職稱、職務、住房、福利等方面的競爭也更激烈。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高校擴招的實施,在校生的規模越來越大,造成師生比嚴重失調,高校教師教學工作量大增,尤其是青年教師,幾乎都是在超負荷運轉,更容易出現焦慮心理。
41~49歲之間體育教師在軀體化因子上得分最高,與體育教師的職業特點有關。人到中年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體質、體力都會逐漸下降,很多動作示范也不能像以前那樣靈活輕松地完成,身心疲勞也會產生,且難以恢復。
2.3 不同性別體育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將高校體育教師不同性別SCL-90因子分進行比較,表3顯示高校體育教師不同性別受試者在SCL-90量表各因子中,女性得分普遍高于男性,其中強迫癥狀、焦慮、恐怖、偏執、精神病性五項因子上女性明顯高于男性,說明高校體育男老師心理健康狀況強于體育女教師。女教師除了承擔教學任務,科研工作,評定職稱的壓力以外,一些女教師還有來自丈夫和孩子的家庭生活負擔,這些因素都非常容易觸發不良的心理健康問題。
3維護高校體育教師心理健康的措施
3.1 學校方面對于參加工作年限較短的青年教師,從本次調查的結果看,心理健康處于較低水平。對此,學樣應格外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如教學工作量的設置、時間的安排、職稱的評定等,要注意結合育年體育教師的實際,加強對青年教師的職業指導,制定相關的培養計劃,由有經驗的教師擔任他們的領路人,使青年教師能盡快適應教學工作,提高科研能力,使他們有成就感、滿足感,調動青年教師的教學工作積極性。另外,40歲以上年齡段的體育教師的心理健康也處于較低水平,人到中年,體力、精力都在逐漸下降,但是家庭生活負擔卻越來越重,職稱、科研又競爭激烈,這些因素都非常容易觸發不良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要提高體育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要理解、關愛、改善體育教師的工作、生活狀況,建立高校教師心理健康保障機制,把有效維護與調適教師心理健康水平作為一件事關高校發展的大事來抓。制定各種政策提高體育教師的社會地位,維護高校體育教師的合法權益,在進一步改善體育教師工作的外在條件以及物質待遇的同時,切實解決他們的住房、醫療等實際問題,使他們沒有后顧之憂,使其心情舒暢、安心地進行體育教學工作。在管理和評價中要按照體育學科的規律來進行管理和評價。建立人性化的管理體制,盡量減少行政管理人員對體育教師的心理壓力,最大限度地減少工作環境中可能產生的壓力源,激發體育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動力,減少甚至杜絕教師的消極心理。
3.2 個人方面40歲以上的體育教師應該首先承認自己的年齡增長所帶來的對身體不利的因素,進而充分利用自己教學經驗豐富的優勢,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形式組織教學,在教學中取長補短,以保持和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本次調查顯示,女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及男教師,提示女教師應重視自身的心理衛生和身體健康,定期進行身體和心理健康的檢查,學會自我接受,理解和寬容別人,依據自己的年齡、性別等方面的特點,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以更好地適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體育教師要掌握調控不良情緒狀態的方法,當情緒處于消極狀態時,能夠善于通過轉移注意力、自我暗示、自我宣泄法等方式釋放或疏導自己的不良情緒,保護身心和諧。高校體育教師還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達到社會發展對體育教師職業的更高要求。力求使自己懂得教育科學的原則藝術,掌握心理輔導的實用技能,了解有關的醫學基本常識,擁有社會學的視野和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用自己高尚的品德,豐富的專業知識,過硬的運動技能,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來應對各方面的壓力。
4結論
4.1 通過SCL-90癥狀自評量表,對高校體育教師心理健康現狀的調查研究可以得出,高校體育教師群體在整體上心理健康水平處較低,常見的心理問題類型包括軀體化、抑郁、焦慮和恐怖,這一結果應引起重視。
4.2 在高校體育教師群體內,年齡在18~29歲年齡段40~49歲年齡段的9項因子均分較高,女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性低于男教師,存在顯著性的性別和年齡差異。尤其是在強迫癥狀因子、焦慮因子、偏執因子等方面,存在有一定的心理健康隱患。
4.3 對于高校體育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維護和促進,應該從學校、個人兩方面因素入手,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高校體育教師隊伍整體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楊雪紅.論高校體育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與維護[J].福建體育科技,2005,(6):49.
[2]李柳.河南省高校體育教師心理健康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M].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吳曄.影響高校體育教師心理健康的原因及維護對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7):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