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建設工程初級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針對我校基礎工業工程課程特點及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基礎工業工程課程教學的改革思路,并對如何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和教育質量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
基礎工業工程;課程建設;教學改革
《基礎工業工程》是工業工程專業本科專業的主干課程和核心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基礎工業工程的工作研究、作業測定等方法和技術。由于少投資或不投資,通過基礎工業工程的工作研究和作業測定即可較大幅度的提高企業生產率,所以基礎工業工程的方法和技術在我國制造企業應用最廣。該課程學生掌握如何,對學生后續課程學習、專業理解和今后工作都有很大影響。針對我校基礎工業工程課程特點及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基礎工業工程課程教學的改革思路,并對如何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和教育質量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課程教學改革內容與方法
(一)改革課程內容體系、突出課程特色
由于該課程涉及范圍廣,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如何安排課程內容就顯得至關重要。為此,我們以工業工程專業培養目標為指導,根據我校工業工程學生今后主要就業方向是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特點,對課程的內容體系進行了優化提煉,重點講解學生在制造企業工作中運用比較多的內容,比如方法研究部分的程序分析、作業分析、動作經濟性原則和作業測定部分的秒表時間研究、工作抽樣、模特排時法等,而對工作中用的不多的管理事務分析、學習曲線以及較易理解掌握的現場管理方法等內容安排學生課外自學。同時在選取講解案例時,盡量以制造企業實際案例進行講解。針對我校工業工程專業學生今后主要在汽車及其相關行業從事工業工程工作,在課程講授時,除了給學生介紹相關理論外,更多的給學生介紹類似方法在企業中的應用。如:在講解工藝程序分析時,我們以東風公司發動機廠康明斯凸輪軸生產工藝為對象,給學生介紹如何繪制其工藝程序圖。再如,介紹流程程序圖繪制方法時,我們以491曲軸生產流程為例介紹其繪制方法,并給學生展示該企業工業工程師繪制的實際的491曲軸生產流程圖。同樣在講解課程其他內容,如:操作分析、動作經濟性原則時也盡量以制造企業實際案例進行講解,突出實戰型、應用性。另外在介紹工作研究手法時,還把日本和西方汽車制造企業中最新改善手法介紹給學生,如:道程分析、管理要點調查、附加價值分析、生產系統評價、人機工程評價、負荷評價、損失架構分析等改善手法,都是為了發掘各個環節存在的浪費而進行改善的方法,把這些手法介紹給學生不但可以擴大學生知識面,還提高其實踐水平。
(二)改革課程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首先,開展視頻案例教學。對于缺乏實踐經驗的學生而言,《基礎工業工程》中的很多方法和技術在理論上都不難理解,但在實際中如何用,用得好,得到的分析結果準確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及應用能力,開展視頻案例教學是一個較好的途徑。根據各章節要講授的內容,我們事先到東風汽車公司各專業廠生產現場拍攝相關視頻,然后精選、剪輯視頻資料供授課時使用。如在講解時間研究中的秒表測時,如何劃分作業單元、如何確定各單元的測時點、如何評比時,我們以東風公司傳動軸廠凸緣叉加工某工序為例,播放其加工視頻,然后對照講解秒表測時各個步驟。在講授動素分析、操作分析時,也運用此方法,開展視頻案例教學,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授課內容,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教學效果較好。其次,利用網絡資源對課堂教學進行補充,增強課程學習的靈活性。為了增強課程學習的靈活性,利用學校建立的教學網絡課堂網站,將教學文件、教學課件、視頻資料、作業習題、實踐教學、案例教學等內容放在網上,方便學生自主學習。同時通過網上師生交流和作業習題問答模塊和學生進行交流。
二、改革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一)構建科學合理的實驗教學體系,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以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核心,按照“基礎型、綜合性”兩個大層面構建實驗教學體系,既突出培養學生基礎知識,更強調系統思維、創新能力和實用性。如:我們開設的雙腔制動閥綜合性實驗,該實驗以汽車雙腔制動閥裝配為研究對象,要求學生親自動手去組裝汽車雙腔制動閥,并且根據生產節拍要求設計一條雙腔制動閥裝配線,在這個設計過程中,學生每四個人為一個團隊小組,共同進行方案設計,在設計時學生要采用工作研究中常用技術———程序分析、操作分析、動作分析、時間研究、MOD法等進行雙腔制動閥裝配線的優化設計,如:在確定每個工作站點的標準裝配時間時,團隊分工,有的學生在模擬裝配,有的學生在利用時間研究方法進行測時,還有的則在用方法研究的手法分析其裝配方法是否最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往往還有激烈的爭論和探討交流。最后實驗結果的評判標準是:使用的作業人員最少,生產線節拍最低,效率最高。因為這個綜合性實驗具有較強的實戰型,學生興趣很高,因此每個團隊都能主動的投入到實驗設計當中,通過實驗教學有效的增強了學生課堂內容的理解,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和改善意識。
(二)改革傳統實習方式,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我校工業工程生產實習是該專業一個重要的實踐性環節,共兩周,該實習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到汽車企業生產現場,把所學工業工程的方法和技術在企業現場進行實際應用。但該實習環節在進行時存在以下問題:(1)企業提供的實習時間較少,一般只能參觀性質(2)受企業產量制約,沒產量不生產時,該實習難以進行。因此綜上所述,實習效果難以保證,甚至有時走馬觀花。針對傳統實習方式存在的不足,我們對現行的實習方式進行了改革。即:采用上機虛擬實踐+企業現場再實踐的模式進行。上機虛擬實踐:事先對學生要參觀實習企業的相關生產線每個工位進行攝像,然后利用購買的工業工程體驗式應用平臺(ISE系統),在此平臺上學生利用所學工業工程知識對該生產線完整視頻資料進行工業工程方法和技術分析,即進行虛擬實踐,并且得到各種分析結果和報表,如:在利用ISE平臺分析一套完整的生產線視頻資料基礎上,學生可制作該生產線上各工序的SOP(標準作業指導書),制定產線各工序的標準工時和產線工時,制定各工序的標準作業方法并得到《工序標準作業組合表》,制定生產線的《標準工時與人力排布表》、《產線標準作業組合表》,得到產線現狀的《平衡率山積表》,對產線進行虛擬改善得到改善后的產線《平衡率山積表》和《作業改善報告》等。由于這些分析手法和得到的相關分析報表與企業實際所用基本一致,經過“實際案例,虛擬實踐”后,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較大提高。在這個基礎上學生再到企業現場實習,在企業現場對工業工程方法和技術再實踐、再應用。這當中上機虛擬實踐和下廠實習可以相互穿插。采用這種實習模式,實習時間利用率提高,效果提高,學生不再走馬觀花,學生對實習滿意度也提高。
(三)積極開展產學研實踐模式,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我校位于“汽車城”十堰,背靠東風汽車公司,周邊有眾多的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和這些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有重要影響。總的思路是:利用寒暑假時間,到企業去實習,并為企業解決生產實際中的問題,實現校企雙贏。通過在企業做這些實際課題,學生實踐能力得到極大提高。
三、結束語
《基礎工業工程》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課程,要想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們只有不懈努力,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不斷改革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更新教學內容,加強實踐教學,才能夠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不斷提升該門課程質量,朝著把該課程建設成為優質課、精品課的目標不斷前進。
作者:李峰 單位: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機械學院
參考文獻:
[1]張超勇,馮佩蘭,李峰.汽車制造工業工程[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2]易樹平,郭伏.基礎工業工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關鍵詞:土木工程;建筑結構;基礎設計
當前,建筑數量和種類越來越多,傳統基礎設計形式已經無法滿足建筑行業的發展需求。只有確保基礎設計的科學合理性,才能維護土木工程建筑結構的安全性,進而推動整個建筑行業的良好發展。
1基礎形式設計說明
1.1單多層建筑的基礎設計說明
一般來說,單多層建筑以框架結構和砌體結構為主。單多層框架結構基礎形式主要形式為柱下獨立基礎或者柱下條形基礎,這種基礎由于受力簡單明確、方便施工、同時經濟效益顯著。因此,是工程設計的首選。柱下條形基礎一般用于柱網布置比較有規律的結構中。近年來,獨立基礎加防水板基礎也在工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多層砌體結構基礎主要以墻下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為主,墻下條形基礎受力簡單,傳力直接,墻下條形基礎一般均可拆分為兩個單向條形基礎進行計算。
1.2高層建筑的基礎設計說明
高層建筑的垂直高度較高,基礎結構所需承受的來自上部結構的重力荷載相對較大。基礎形式主要有筏形及箱型基礎、樁基礎。筏形基礎具有整體性好、承載力高、結構布置靈活等優點,箱型基礎施工難度大,造價較高,一般用于人防等特殊用途的地下室建筑中。
2土木工程建筑設計中結構基礎設計的相關要點
2.1墻下條形基礎的設計要點
土木工程建筑的基礎設計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墻下條形基礎是一類較為常見的基礎設計形式。在選擇材料時,多以磚石、混凝土以及毛石等剛度條件良好的基礎材料為主。這些材料不僅具有良好的剛度條件,而且在抗壓能力、抗拉能力與抗剪能力等方面也體現出諸多優勢。設計人員必須從剛度角度出發,對墻下條形基礎內部產生的抗拉能力與抗剪能力展開控制,將基礎所承受的拉應力和剪應力控制在耐受限度內。通常來說,多層砌體結構以墻下條形基礎為主,比如早些年的小區住宅、辦公樓等。如果持力層為良好的天然地基,能承受一定的重力荷載,也可以適當提升建筑的樓層數。總的來說,墻下條形基礎具有施工便捷迅速、造價成本低等優勢。為增強整體基礎的整體性,可采取基礎上方增設地圈梁的方式。將鋼筋混凝土柔性基礎運用到土木工程建筑的條形基礎中,當上部結構產生的重力荷載超過地基基礎的抗壓耐受限度,地基基礎就會出現不規則沉降,增大基礎斷面。此外,基礎埋深應根據建筑物的高度、體型、結構形式、地質情況和抗震設防烈度等因素綜合考慮。如果地基基礎分布不均勻,可以采取增設肋梁的方式,增強基礎抗彎矩能力,以此有效抑制地基基礎的不規則沉降。
2.2獨立基礎的設計要點
按照獨立基礎的剛度差異,可將其劃分為剛性基礎和柔性基礎兩大類。獨立柱基礎斷面以矩形和方形為主。通常情況下,設計人員會根據柱荷載偏心距對斷面形狀加以選擇。若柱荷載偏心距較大,以獨立柱基礎為宜,可以節約投資成本,擴大經濟效益。采用拉梁拉結設計形式,可以顯著提升地基基礎的抗震性能,避免地基基礎在發生地震時出現不規則形變。如果土木工程建筑的上部結構是框架結構,而地基基礎又具備一定的承載負荷能力,則地基基礎出現不規則形變的概率是較低的。對于獨立柱基礎來說,宜沿兩個主軸方向設計基礎拉梁。拉梁的主要目的是:(1)加強獨立基礎之間的整體性;(2)調整柱基之間的不均勻沉降;(3)減小首層柱的計算高度等等。
2.3柱下條形基礎和十字交叉基礎的設計要點
如果土木工程建筑所處區域的地基條件較差,或者產生的柱荷載較大,單純采用獨立基礎形式根本無法滿足整體建筑結構的承載負荷力要求。又由于施工現場預留的回旋空間有限,環境雜亂,無法擴大基礎面積。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柱下條形基礎是最佳選擇。柱下條形基礎具有良好的剛度條件,可以避免地基基礎發生不規則沉降。但是如果柱基礎的荷載偏心距過大,條形基礎的剛度條件也無法滿足要求,自然也無法控制地基基礎的不規則沉降。為保證柱下條形基礎充分發揮實際作用,一般條形基礎的梁截面高度高取柱距的1/4~1/8,條形基礎的端部宜向外伸出,長度宜為第一跨距的0.25倍。如果地基基礎的承載負荷力不足,或者柱基礎承受的荷載力過大,則需擴大地基基礎底面積,提升基礎的承載負荷能力與抗形變能力。此時,十字交叉基礎形式是最合適的選擇。盡管十字交叉基礎形式具有良好的空間剛度條件,但并不適用于所有土木工程建筑。為此,設計人員就要結合實際情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選擇十字交叉基礎形式。
2.4鋼筋混凝土筏片基礎的設計要點
如果地基土質分布不均勻,地基基礎承載負荷能力較差,且土木工程建筑上部結構產生的重力荷載較大,可以選擇十字交叉基礎形式。由于部分地基基礎的底面積存在相互重疊的可能性,無法提供充足的底面積空間。對此,可采用鋼筋混凝土筏片基礎結構形式。通常來說,鋼筋混凝土筏片基礎結構形式往往更加適用于土木工程建筑的地下室結構設計中。鋼筋混凝土筏片基礎也分為多種類型,而且不同基礎形式的適用條件不同。若地基基礎所受到的荷載力較小,可以選擇平板式筏片基礎;若地基基礎所受到的荷載力較大,可以選擇梁板式筏片基礎。此外,鋼筋混凝土筏片基礎具有良好的剛度條件,可以有效抑制墻體或柱體的不規則沉降,尤其是對于軟土地基,具有良好的效果。
2.5樁基礎的設計要點
樁基礎具有承載負荷能力強,沉降量小等優勢特點。大多數土木工程建筑都會選擇淺基礎形式。只有當地基基礎抗荷載能力與抗形變能力無法滿足要求時,才會選擇樁基礎形式。樁基礎形式在土木工程建筑基礎結構設計中的應用情況如下。第一,如果土木工程建筑上部結構產生的重力荷載過大,同時,下部結構作為樁端持力層時,可以選擇樁基形式;第二,如果土木工程建筑地基淺層基礎出現不規則沉降,而軟土地基的夯實加固處理無法滿足整體結構的沉降需求,需采用樁基礎形式;第三,盡管地基基礎具有較強的承載負荷能力,但由于土木工程建筑的自身重量較大,對地基基礎的抗沉降能力提出了較高的標準要求,所以適宜選擇樁基礎形式。
3合理設計土木工程建筑基礎結構的方法
3.1合理布置建筑總平面圖
在建筑總平面圖設計時,設計人員還需考慮建筑物周邊的具體情況。在土木工程建筑地基基礎設計中,必須嚴格參照建筑抗震設計標準規范進行設計。在科技時代背景下,設計人員要結合工程地質、工程分類、基礎等級合理運用設計軟件創建建筑結構模型,綜合分析基礎結構的承載負荷能力,保障整體建筑結構的安全性。
3.2選擇合理的基礎結構形式
在對建筑物展開基礎結構展開時,應根據建筑物功能要求以及建筑物周邊環境的特點,選擇適宜的基礎結構類型。滿足安全的前提下避免浪費,同時,在設計中應避免“偷懶”設計。例如,有設計人員在梁板式筏基中,采用滿堂布樁,看似是保守設計,但實際中地基梁與筏板的剛度差距較大,基礎梁剛度很大,而板相對剛度較小,很難滿足梁板同時作用,嚴重時就有可能造成梁下樁先破壞,進而致使板下樁也遭到破壞,嚴重危害結構的安全性。
3.3合理設計上部結構設計
基礎結構的主要作用是承擔上部結構產生的重力荷載。由此,上部結構的設計形態決定了基礎結構的設計形態。為維持基礎結構設計的穩固性,就需要對上部結構展開合理設計。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中圖分類號:F25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鄉一體化既是一個城鄉綜合的社會、經濟、空間發展過程,又是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終極目標。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是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而環境衛生設施是公共基礎設施的一種。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產生量歷年增加,同時人們對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也逐漸增高,生活垃圾處理系統的建設和改善成為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項重要、緊迫的內容。轉運環節是整個生活垃圾處理系統的中間環節,是垃圾源頭管理與最終處置之間最重要的銜接部分,其布局對整個垃圾處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即重點研究轉運站的選址,以力求資源配置最優化[1]。
1 城鄉一體化概念、內容
由于城鄉一體化涵蓋的內容太多,很難系統全面的分析研究。近些年,各學者從不同的領域重點分析和研究城鄉一體化課題,有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哲學、系統學、生態學、地理學等等。不同領域的學者對實現城鄉一體化途徑理解不同,如社會學家認為城鄉一體化就是協調城鄉的社會事業發展,促使城鄉之間的生產要素循環流通,生產力合理布局,確保居民在居住、教育、就業、醫療等社會事業領域能享受相同待遇,縮小城鄉差距,高度共享城鄉資源。經濟學家則認為,城鄉一體化經濟發展的表現是通過制定平等的經濟政策,使得生產要素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自由運作,形成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的良性經濟循環,實現城鄉經濟協調快速發展。生態學家認為要實現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就必須解決經濟和環境的對峙、城市和農村對立的局面,建立統一的環境保護機制,促使城市和農村的生態環境有機融合,促進城鄉健康、可持續發展。研究空間布局的相關學者認為實現城鄉一體化需要調整和優化城鄉的空間結構,通過有效布局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等點狀設施與各交通設施的線狀設施之間的結構,使得城鄉之間信息、物流等各要素流通方便順暢,促使城鄉協調發展[2]。
2 基礎設施規劃的特點
2.l系統性、獨立性
各個系統規劃的內容是完全相對獨立的,每一個系統都完整地自成體系,因此如何良好的管理和協調各個系統歷來是市政規劃管理棘手的問題。但各個系統規劃內容仍然存在共性,如各系統的組成部分可概括為源、管線、用戶三個部分,其中源包括各基礎設施系統主要供給部分的相關內容。如給水系統的水源,能源系統的熱源,環衛系統的垃圾處理站等合理位置的確定、設施規模選擇、設施建設要求等等。管線主要涉及如何布置、敷設及相應的管徑取值等內容。用戶則包括社會生產及生活用戶。
2.2規劃建設周期長,投資大
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涉及面積廣,建設周期較長,短期收效小,需要投入的資金多,由此限制了投資渠道,國家政府投資成為主要資金來源。
2.3改良維修困難度大
由于基礎設施絕大部分是敷設在地下的,容易被忽視,往往等出現問題了才想起如何補救維修。
2.4協調、管理部門多
基礎設施規劃涉及十幾個小類,每部分管理的部門不盡相同,當需要協調的時候,各部門利益會出現沖突,處理難度比較大。
3基礎設施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內容與方法
3.1 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最重要的元素,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水資源各種危機相應產生,為了人類未來發展考慮,科學合理的利用水資源顯得尤其重要。將水系統分為給水系統和排水系統來分析實現城鄉一體化涉及的內容。
1.基礎設施區域統籌建設
1)區域統籌建設范疇
基礎設施系統包含很多子系統,每個子系統都具有自身特點,但很多基礎設施具有區域性、外部性的特征,需要從區域整體出發去考慮其設施的建設與布置。如水系統中整體流域協調、水源保護、水資源開發利用等內容;能源系統中的電力、電信系統規劃;安全防災系統中防洪、防震等規劃;生態環境系統中生態環境分區規劃。
(1)水資源流域協調
水系統具有流域性,一個地區的水系統的流域可能不僅局限在規劃區域范圍內,還涉及其他地區,因此需要規劃流域協調區,完善流域的水域功能區劃(公共供水、灌溉、排水、防洪、漁業等)及流域水資源保護,如按照水資源保護要求及標準,控制協調流域內供排水、防洪排澇、灌溉等內容的設施建設。
(2)水源保護
水源保護包括飲水水源保護和其它水源保護(如風景水體保護、生態水體保護等),在各種水資源保護中應該優先保護飲水水源。首先結合現狀水源的分布情況,研究其分布是否合理,現有水庫的庫存量能否滿足附近區域的供給。在大區域缺少蓄水工程的地方,考慮建設水庫工程解決水源問題。從整個區域確定好水源后,依據《飲用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HJ/T338-2007)》等規范,劃分各等級飲用水源保護區范圍,確定各飲用水源保護區需要執行的標準。
3.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環節薄弱,特別是西部不發達地區,很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處于空白階段,農民的生活條件在很多方面得不到保障。我國農村人口基數大,要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社會和諧發展,最關鍵的突破口就是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支撐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其在農村的發展建設情況對提高農村生產生活水平和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基礎設施建設本身具有投資大、建設周期長等特點,因此需政府通過各種調控引導和投資建設手段,來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并找到合適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方法,實際地解決城鄉基礎設施差距問題。
4結論
總之,城鄉一體化是針對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城鄉之間存在的二元分割狀況提出來的,同時也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其中城鄉一體化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力度,使城鄉基礎設施達到共建共享水平,并協調相關各類型、各層次規劃,使城鄉一體化中的基礎設施規劃能發揮對城鄉空間優化的引導與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職教育 課程建設 教學內容設計 教學效果
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是高職化工類專業學生所學的唯一涉及材料、力學、機械零件、設備等相關知識“量大面廣”的專業基礎課,涉及內容為化工類專業人才必不可少的知識結構。課程面向大多數非機專業化工類學生,是在我院設置的專業基礎課中學生人數最多的課程之一。目前,隨著專業發展的需要和改革的深入,課程學時數幾乎縮減至原來的一半(50學時左右)。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筆者所在院校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和教學條件建設,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與實踐。
1、課程定位是基礎
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的定位應符合高職教育課程的特點,即具有職業性、針對性和應用性,突出“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教育理念,考慮授課對象的實際情況,基于崗位需求,注重職業素質和能力的培養。通過校企合作進行課程建設,企業參與課程標準的制定與審核,將企業文化、行業標準直接滲透到課程建設中。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化工設備機械基礎知識和操作維護方法,具備基本的機械設計能力,培養學生的工程觀念,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學內容設計是重點
教學內容是課程建設的核心,是打造精品、提升質量的先導。根據化工行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專業培養目標、崗位職業能力的基本要求,與行業企業密切合作,完成化工崗位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來選取《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并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本課程是一門實用性極強的課程,課程內容設計打破傳統的模式,以模塊、項目取代章節。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遵循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重組和整合教學內容,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為一體。注重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加大實踐教學環節的比重。確定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將知識點、技能要求與具體工作任務聯系起來,突出知識與技能要求的崗位針對性。
教學內容設計采用“認識――深入――強化”三段式展開。
課程認識階段:主要以感性的認識為主,以參觀、圖片展示、討論等活動為手段,讓學生了解課程概論和一些淺顯的專業知識,引發學生學習該課程的興趣。例如,化工容器結構這一節內容,可以采取現場教學得到感性認識,再輔以圖片進一步了解內部結構,使學生易于接受。
課程深入階段:主要通過創設工作情境、項目實訓等多種方式,使學生在工作情境中學習專業知識,不斷鞏固上一階段對該課程建立起來的興趣,并通過項目、任務演練初步嘗試成功,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掌握相關的專業技能。利用學院的化工實訓基地和煤化工實訓基地,讓學生在仿工廠情境化環境中學習,通過創設模擬的現場實訓教學環境,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實訓項目的訓練,強化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培養。例如,通過閥門的認識與拆裝項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創設好的工作情境中學習,不僅增強了學習興趣和信心,掌握了職業技能,而且通過團隊合作鍛煉了同學們的溝通交流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
課程強化階段:通過操作性強的項目或任務,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逐步建立起工程概念。例如,學生在完成換熱器拆裝、試壓綜合項目中,已經對換熱器結構、性能、壓力試驗、拆裝操作規程等知識都有了較全面的學習,通過項目訓練,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進一步強化職業技能,獲得相關的“工作經驗”和“工作訣竅”,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此階段,充分發揮學院化工單元操作裝置、仿真實訓、模擬工廠化情境的實訓車間以及校外實訓基地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開發利用好校內外資源。
3、教學團隊建設是關鍵
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所涉及的理論知識面寬(包括多門學科)、實踐性強,因此對教師的要求較高,不僅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功底,而且還要求教師具備相當的實踐經驗,將理論知識靈活應用到實踐當中去。我院近幾年通過骨干教師培養、雙師素質教師培養、新老教師結對子工程、兼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師團隊的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組織專業教師參加教育部高職高專師資培訓基地培訓、行業組織的相關技術類培訓、精品課程師資培訓、相關實訓基地設備使用和教學功能開發等各級各類教師培訓。新、老教師結對子,起到了老教師“傳、幫、帶”的作用,使得新教師迅速成長,增強了教學團隊的競爭力。此外,學院不斷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聘請企業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作為兼職教師指導學生生產性實訓和實習,培養學生職業技能。通過以上舉措,大大提高了教學團隊的教學實力,為課程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4、教學條件建設是支撐
實踐性教學的重要性在高職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教學條件的建設成為課程建設的重要支撐。我院化工實訓基地集實習實訓、仿真、培訓、技能考核和科研于一體,擁有精餾、流體輸送、傳熱、干燥、吸收解析、過濾、管路拆裝、純水制備、固定床反應器、流化床反應器、釜式反應器等設備,通過教師們的努力,開發出配套的實訓項目,編制了相應的實習、實訓講義,制定出設備的操作規程和規范,為課程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我院在加大院內實訓基地建設的同時,不斷深入校企合作,與神華煤制油公司合作共建“校中廠”――煤化工教學工廠,仿現代化煤化工企業程度高、融入了企業管理文化,擁有煤制甲醇典型裝置、模擬生產、DCS自動化控制,可以進行開車、運行、停車、設備維護保養、事故判斷處理、崗位管理等實訓。為課程教學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5、教學方式靈活多樣
采用多媒體教學、現場教學、模型演示等教學手段,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互動性,大大增加了課程的信息量,便于學生理解,提高了教學效率。例如,在講授常見化工設備的過程中,組織學生到我院化工實訓基地進行現場教學,建立起感性認識后,利用多媒體教學進行深入講解,并不斷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將同類設備進行對比分析,探索內在聯系與規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采用小組討論法、案例教學法、總結歸納法、頭腦風暴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分析和思考,要適時地給予學生必要的肯定。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播者,而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激勵者,教學過程不是授之以“魚”應是授之以“漁”。
6、實施效果
在《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嘗試從課程定位、教學內容設計、教學團隊合作、教學條件的充分利用和教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入手,積極開展課程的建設與研究。實踐表明,這些措施改進和提高了該課程的教學效果,開闊了學生視野,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1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建設研究與實踐》的部分成果(項目編號NJC11256)。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為迅速改善城鄉環境,加快小城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步伐,統籌城鄉發展,鞏固整臟治亂綠化行動成果,改善人居環境,建設休閑、秀美、和諧、宜居楊嘉橋,根據縣委、縣政府召開的城鄉同治工作會議的精神和相關文件要求,結合我鎮實際,鎮黨委、政府決定在全鎮開展同建同治工作,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以城鄉同治,環境衛生整治為主題,落實“七個看不見”,全面開展環境衛生整治行動,提升全鎮的鎮容鎮貌和環境衛生管理水平,消滅可視范圍內的垃圾和隱藏起來的垃圾,爭取創造環境整潔、健康文明的人居環境。
二、組織機構
為保證城鄉同治工作的有序開展,鎮黨委、政府成立楊嘉橋鎮城鄉同治工作領導小組,其成員如下:
顧 問: 陳 贊 王冬高
組 長: 王建華
副 組 長:張 曦
成 員:周岳山 郭寶蓮 張凱瑤
三、基本原則
1、“七個看不見”:可視范圍內看不見白色垃圾、看不見主干道旁邊有露天糞池、看不見房前屋后亂堆亂放、看不見塘渠內有漂浮物、看不見玻璃農藥瓶醫用瓶亂丟亂扔、看不見大面積家禽家畜散養、看不見公共區域內亂涂、亂畫、亂懸掛條幅廣告。
2、“三清”: 清潔家園。鄉村雜物亂放、垃圾亂丟、污水亂潑、墻面亂畫現象得以根治,庭院干凈整潔。農村建房規范有序,農村“五改”(改危房、改水、改廚、改廁、改圈)工程有序推進。清潔田園。田間垃圾清除到位,雜物消除到位,溝渠清管到位。清潔水源。清理水源環境衛生,飲用水源達到III類標準,水體水質達到標準要求,水體環境明顯改善。
四、區域劃分和工作目標
楊嘉橋鎮城鄉同治工作區域劃分為鎮區和農村兩部分。鎮區主要整治城鎮環境衛生,整頓亂堆、亂搭、亂貼、亂掛等現象,整頓交通秩序,確保交通安全有序,確保駐鎮各單位干凈整潔。農村主要推行垃圾“分類收集,分類處理”,消除房前屋后,溝渠河道,路旁水塘等處垃圾實行集中填埋及焚燒,真正做到垃圾不出戶、不出組、不出村。
五、重點工程建設
1、鎮區道路的提質改造工作。建設規模及主要建設內容:將鎮區老街提質改造成瀝青路面,道路長度1000米,寬6米,瀝青路面厚度為8厘米。
2、鎮區新街的排水建設。排水建設采用暗渠的建設形式,計劃鋪設管道長度1850米,涵洞管徑為0.7米,修建留泥進50個。
3、完成鎮區康頭山的綠化工程,綠化面積為500平方米。
六、工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城鄉同治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加強對全鎮城鄉同治工作的統一領導。各管區和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城鄉同治工作,把該項工作納入各管區年度考核,建立嚴格的工作責任機制,逐級分解任務,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
2、加強宣傳發動:充分利用楊嘉橋鎮有線電視臺、鎮人民政府網路及張貼標語、懸掛橫幅等方式方法,廣泛深入宣傳報道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意義,提高廣大群眾的知曉率、參與率和自覺性,營造良好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氛圍,讓綜合整治的理念深入人心。
3、突出工作重點:以政府所在地、公路沿線等區域為重點,集中力量,狠抓環境衛生、市場秩序、交通秩序整治,全面推進城鄉同建同治工作。積極開展“文明衛生戶”、“環境衛生整治優秀村”等評比活動,在全鎮形成“比、學、趕、超”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良好的局面。
4、切實建立長效機制: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針,不斷鞏固、深化城鄉同治的成果,研究制定城鄉同治長效管理辦法。制定相應的工作制度與實施細則,以責任落實推動工作落實,健全農村環境保護、農村衛生管理相關制度,促使城鄉同治工作步入法制化、規范化軌道。
關鍵詞:同步可視化; 倒逼機制; 實例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05-141-001
土建,本意應為土木建筑,意指土木設施修建。土建工程應指土木設施修建工作,即按設計的規格和要求,用比較大而復雜的設備所從事的土木設施修建工作的總稱。廣義的土建工程估價,應指對各類土木設施按設計的規格和要求修建花費的錢數的估算;狹義的土建工程估價,主要針對房屋的地基與基礎工程、主體結構工程、建筑屋面工程等修建工作進行估價。《土建工程估價》課程內容趨向于狹義的土建工程估價內涵。
土建工程估價,以《工程制圖與識圖》《房屋建筑學》《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組織》《工程定額與管理》《土建工程估價》等課程內容的綜合運用為前提,以各類房屋的土建工程為估價對象,以考察設計的經濟合理性為主要目的,在設計、招投標、施工等各階段對土建工程的預期花費進行估算,是土建工程費用管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同時,由于該估價活動必須依“圖”進行,可提高施工圖的識讀水平,對其他業務能力的培養具有反哺作用。因此,《土建工程估價》課程一直是工程管理專業、工程管理專業(工程造價方向)的專業主干課程。
《土建工程估價》課程組以促進學生學習為根本目的,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重視探究性學習的教育理念,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的特點,精心進行教學設計,以期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方法方面,《土建工程估價》課程組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已逐步總結出一套與《土建工程估價》課程相適應的“教法”與“學法”,即圍繞典型房屋與工程實例而展開的課內、課外相結合的“點、面實例教學法”。
在教學手段方面,《土建工程估價》課程組為解決師生看圖不同步,學生對工程術語缺乏感性認識等問題,多年來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運用“同步可視化”教學手段,實踐證明,效果良好。
一、《土建工程估價》課程教學設計思路
《土建工程估價》課程秉承遼東學院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培養基礎扎實、適應性強,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定位與專業培養目標,內容緊扣遼寧省現行各類工程估價規范,授課中充分運用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多種信息載體的表現形式和傳遞方式,輔以“同步可視”的典型房屋的施工圖、標準圖集、計價軟件等各種輔助教學資料,教學效果良好。
在教學設計方面,《土建工程估價》課程組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重視探究性學習的教育理念,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的特點,設計出相對合理的教學方案,并通過對其的組織與實施,最終引領學生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土建工程估價》課程教學設計的總體思路為:
以地方現行各類計價依據及國家相關規范標準為主要授課內容,圍繞典型房屋及工程實例展開教學活動;以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要目的,以典型房屋及工程實例為主要考核內容,開展多階段學習效果考核與評價活動,促使學生加強平時學習,提高教學質量。
二、《土建工程估價》課程教學方法改革
教學方法應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法”與“學法”的統一。《土建工程估價》課程組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已逐步總結出一套與《土建工程估價》課程相適應的“教法”與“學法”,即圍繞典型房屋與工程實例而展開的課內、課外相結合的“點、面實例教學法”。通過該教學方法的實施,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并達到了教與學緊密結合、良性互動的效果,最終較好地實現了課程的教學目標。
在“教法”上,《土建工程估價》課程組圍繞典型房屋與工程實例,采取融入“同步可視化”(“師生看圖同步,概念可視化”)教學手段的講授法、演示法等,傳授課程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通過課堂教學,完成“點”的教學任務。
在“學法”上,為進一步鞏固與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課程組采用了以典型房屋與工程實例為主要考核內容的五階段學習效果考核與評價方式,以此為著力點,“撬動”學生圍繞典型房屋與工程實例開展全面的實踐活動。通過課外實踐,完成“面”的學習任務。
三、《土建工程估價》課程教學手段探索
《土建工程估價》課程組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活動,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教學效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實效。
施工圖是獨特的工程技術語言,也是《土建工程估價》課程師生溝通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傳統授課模式下,一般僅將圖紙發給學生,教師埋頭講,學生低頭看,很難形成同步“審圖”效應,給師生交流帶來了困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授課效率。
此外,大多數學生對工程內容的認知僅停留在“概念”層面,以至對《土建工程估價》課程中十分關鍵的工程量計算規則的理解不十分充分,也在一定層面上影響了教學效果。為解決上述問題,近些年來,《土建工程估價》課程組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同步可視化”教學手段,實踐證明,效果良好。
所謂“同步可視化”教學手段是指“師生看圖同步,概念可視化”的教學手段。“師生看圖同步”采取的具體舉措為:將施工圖轉換成圖片格式,在多媒體教室中,用 ACDSee 等軟件演示,師生共“研”圖紙,以產生同步“審圖”效應;“概念可視化”采取的具體方法為:將學生較為生疏的工程內容,盡量以圖形、圖片、動畫、視頻、流程圖等可視化手段展示,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教學質量。
根據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通過到企業調查走訪、問卷調查、畢業生反饋等方式,收集了對課程體系設置的意見和建議,結合“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對材料科學與工程卓越工程師課程體系進行了模塊化設置。也就是將課程體系設置為由若干個完整的課程模塊構成的課程體系形式。材料科學與工程卓越工程師課程體系由材料制備基礎、材料加工技術、材料的性能、材料的檢測等四個模塊組成。每一個模塊又由若干門課程組成,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類。材料制備基礎模塊由材料物理化學、材料科學基礎、金屬塑性成型理論、材料科學導論(雙語)等組成;材料加工技術模塊由熱處理原理及工藝、金屬塑性成型工藝學、現代材料制備技術、金屬焊接工藝等組成;材料的性能模塊由材料力學性能、材料腐蝕與防護、材料物理性能等組成;材料的檢測模塊由材料分析技術、失效分析、計算機在材料科學與工程的應用等組成。這樣的課程設置,能夠突破學科專業領域的界限,靈活地設計和組織具有不同作用的課程模塊,從而構建具有不同價值取向的課程體系,以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需要。
2.科學合理地進行課程的整合和重組
根據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結合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長期的實踐經驗,對課程進行了整合與重組;在制訂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過程中,在原來的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對課程進行重新的整合和重組。在進行課程體系的整合重組過程中,打破了各學科領域的界限,增加金屬凝固、塑性成型、焊接等內容,真正達到了“寬口徑、厚基礎”的目的。同時不受原有課程和體系結構的束縛,對課程進行了實質性的有機融合和重新組織。具體而言,改變了以往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分類或按照等級結構設置課程的做法,打破了原有專業、課程之間的壁壘,擺脫了學科知識系統的束縛;強調課程內容的綜合性,以跨學科的方式選擇課程內容、組織和整合課程體系。同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融合和新知識的吸收利用,保證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改變過于講究學科自身結構而導致的課程設置過細、過多和缺乏整體性的狀況;避免課程內容的脫節和交叉重復,精簡課程門類,減少必修課比例。比如:將以往的《固態相變》和《熱處理工藝學》整合為《熱處理原理及工藝》,將《材料力學性能》和《材料物理性能分析》整合為《材料性能》,將《金屬材料學》和《模具材料》整合為《金屬材料學》,將《現代材料制備技術》和《熱處理新技術》整合為《現代材料加工技術》等。并處理好理論與工程實踐、必修課與選修課之間的關系,大力加強實踐課程的體系改革。
3.結合企業需求,制訂企業培養方案
企業學習階段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工程教育不可或缺的階段,是整個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重要環節,按照材料科學與工程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將嚴格按照“3+1”培養模式,其中1年企業實踐培養,著重完成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通過企業學習階段的學習和實踐,基本掌握金屬加工車間、熱處理車間、鍛造車間、表面處理車間、金屬材料檢測中心等部門的工作內容和基本生產操作技能,了解工程技術人員在熱處理車間表面車間、檢測中心等部門的作用及技術職責范圍,培養具有較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同時具有靈活運用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知識與材料工程規范、團隊協作、跨文化環境交流、競爭與合作的能力,以及較強的創新意識和進行熱處理工藝設計、技術改造與創新的能力。所以企業培養方案包括:初步能力培養實訓、專業基本能力培養實訓、工程能力訓練、行業領域實習、畢業設計等環節。整個教學環節將依托企業、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開展,由校企共同參與培養過程,共同監控培養過程。
4.課程體系與能力培養的關系
〔關鍵詞〕高職院基建工程跟蹤審計
1高職院新校區基建工程跟蹤審計工作現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國高職院原有規模和設施已遠遠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各高職院積極進行新校區建設,工程建設項目不斷增加。對這筆巨額基本建設資金如何加強管理和有效合理使用,已經成為各級領導、高職學院教職員工和社會最關注的問題之一,也是高職院內部審計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課題。
多年來,高職學院新校區基礎建設工程的審計多是對工程進行事后決算審計,對建設工程中造成的損失浪費,往往只能“秋后算賬”;對建設過程中造成的各種損失浪費,難以從根本上遏制,遠遠不能發揮對工程建設項目的審計監督作用。惟有對基建工程項目實施全過程動態跟蹤審計,將審計監督貫穿于從前期準備、建設實施直至竣工投產的全過程,才有利于及時發現、糾正建設環節中常見的或苗頭性問題,徹底擺脫事后審計的被動局面。
目前,各高職學院新校區的建設主管部門與跟蹤審計的同志配合總體上講是比較積極的,工程跟蹤審計的職能作用也得到了比較充分地發揮。具體表現在:一是跟蹤審計在各高職學院工程項目建設有關決策討論時,幾乎都參與其中,能夠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起到了較好的知情及監督作用;二是通過跟蹤審計在實踐中發現的一些問題,促使各高職學院新校區建設的主管部門不斷加強管理、改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如有些高職院在實施工程跟蹤審計的過程中,發現在工程變更簽證時,有一些人情簽證、虛假簽證,工程跟蹤審計人員為解決這些現場變更簽證中存在的問題,建議主管部門專門建立變更簽證會審制度,使變更簽證這一環節既透明、陽光,又統一了松緊尺度,杜絕了人情簽證的情況發生。三是通過實施工程跟蹤審計以后,大多數高職學院新校區建設的主管部門在工程建設過程中處理問題比以往更加透明、公開,更加注重集體研究以及按規范、程序對建設項目進行管理。四是絕大部分高職學院工程跟蹤審計人員都積極支持建設主管部門的工作,努力維護他們在工程管理中的權威性,雙方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各個方面的配合都比較到位。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高職學院工程跟蹤審計是新開展的一項工作,起步較晚,在實踐的過程中,會有許多新的問題、新的矛盾不斷涌現出來,有的還會比較突出。因此,必須不斷總結、不斷思考,準確把握搞好高職學院工程跟蹤審計工作的關鍵。
2高職院工程跟蹤審計工作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職院新校區基建工程跟蹤審計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2.1人員少、任務重,內部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不高。
第一,隨著高職學院規模的不斷擴大,很多學校都在進行新校區的建設,工程投資大,建設工期緊,開工項目多,加上還有日常的一些維修改造及裝飾工程項目需要決算審計,各高職院工程審計的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工程審計人員捉襟見肘、疲于應付,有時一個人要承擔好幾個工程項目的跟蹤審計,工作難以深入。第二,工程跟蹤審計面對變化不定的施工現場,審計建議質量的高與低對工程施工的質量及進度會產生重大影響,工作的專業性、及時性、責任性等要求非常高。從事跟蹤審計工作的人員不僅要具備管理、工程、審計、法律等方面的專業知識,還應該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較強的綜合分析能力、調查研究能力、交往協調能力。第三,從事跟蹤審計工作的人員在工作中必須十分注重工作方法。要堅持到位而不越位、監督而不代替的工作方針,該自己履行的職責一定要認真做好,該是建設主管部門做的工作,跟蹤審計工作的人員不要過多干預,更不能代替。
第四,從事跟蹤審計工作的人員必須具備嚴明的紀律和優良的作風。而目前各高職學院跟蹤審計隊伍的現狀距離以上要求還相距甚遠,必須下大力氣加以解決。
2.2高職學院工程跟蹤審計的意識不強。
不可否認,工程跟蹤審計工作在各高職學院并不是一帆風順,人們的工程跟蹤審計的意識不強。首先,建設主管部門少數人錯誤地認為工程跟蹤審計削弱了他們的權利,妨礙了他們日常的工程管理工作,影響了工作效率,因此他們在實際工作中經常是敷衍甚至排斥跟蹤審計人員;其次,基建處少數人認為學校及審計部門不信任他們,工程跟蹤審計是來監視他們。第三,還有部分人認為,在工程施工階段既然已有工程跟蹤審計來為工程簽證把關,那監理及項目負責人就沒有必要再多此一舉去重復確認簽證的工程量是否屬實,一切按照跟蹤審計的“指示”辦就行了。結果,他們應該做的工作不做,應該履行的職責也不去認真履行,而是消極地對待自己的本職工作,這是極不負責任的表現。
2.3高職學院工程跟蹤審計的程序不規范。
由于高職學院工程跟蹤審計是一項新生事物,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缺少一套可操作的管理辦法來指導各方面的工作,因此工程跟蹤審計在工作中容易產生一些問題,特別在工程施工階段,容易出現的問題有:
(1)關于工程簽證的時效問題。不少項目的施工單位遲遲不辦理簽證手續,由于部分項目的簽證時間拖得太長,一些問題難以記清楚,影響了工程簽證確認的公正性,結果容易產生爭執。
(2)關于工程項目施工組織與管理過程中發生的工程簽證問題。由于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在確認其必要性時經常產生意見分歧。這里所說的簽證是指由甲方提出的因施工組織與管理問題變更而產生的,既然是工程施工組織與管理變更,就存在方案選擇的問題,也就是說要牽涉到工程費用的問題,而跟蹤審計的一項重要職能就是要有效控制工程投資。因此,確認工程變更的必要性是跟蹤審計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建設主管部門一方側重工程施工的組織與管理,而跟蹤審計一方側重工程造價的控制,這樣雙方就可能會產生矛盾,這些問題最終由誰定奪,必須要有一些明確的規定。
(3)關于某些材料價格簽證確認的問題。甲方強調,這些問題他們可以根據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來定,而且這些簽證大多也通過了內部有關程序來操作,無須經跟蹤審計同意,否則多一道程序會影響工作效率;而跟蹤審計認為,材料價格的簽證,在跟蹤審計中處于很重要的地位,對工程造價影響很大,必須要先經跟蹤審計認可后才可辦理簽證手續,否則不予認可。
(4)關于零星工作量及點工的簽證問題。甲方認為對這樣一些問題,因涉及的工作量較少,費用也不會太多,因此各項目負責人有權進行處理并有權確認工程量的多少而無須取得跟蹤審計的同意;而跟蹤審計認為,各項目負責人雖然有權處理這樣一些問題,但仍然要及時與跟蹤審計溝通,因為這些簽證最后是跟蹤審計確認,情況不清楚,就難以確認。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要有一套規范的程序,否則將產生矛盾。
3對加強高職學院基建工程跟蹤審計的建議。
3.1加強各部門的相關人員跟蹤審計的意識。
審計、基建、財務部門在思想認識上的一致是搞好高職學院工程跟蹤審計的前提。跟蹤審計是一項多部門參與,多單位協同配合才能完成的工作,必須打破部門意識,以建設工程項目為中心,作好各職能部門的工作,跟蹤審計才有可能實施。
因此,統一思想認識至關重要。
3.2關口前移,從項目的準備階段抓起。
現行的跟蹤審計一般是從施工階段開始實施的,即從施工開始到竣工結束。我們通過實踐發現,如果跟蹤審計從準備階段開始介入,則跟蹤審計的效果會更好。高職學院基建工程跟蹤審計應從“設計階段”開始。因為它能更好地為學校把好關。一是工程結構的合理性。如果一個工程結構不合理,那造成的代價和犧牲是巨大的,既有經濟的,更有社會的。二是工程材料的合理性。因為有些材料的用途和效果是近似的,但價格的差別特別大。所以工程的選材就成為工程造價控制的大問題。尤其可怕的是,對于一些材料供應商與工程設計人員的聯手“合作”,若不能形成有效的監控機制并對其有效監控,建設方的損失就會更大。
3.3完善規章制度建設,使跟蹤審計程序化、規范化、制度化。
總結跟蹤審計經驗,制定學校工程項目全過程跟蹤審計辦法和實施細則,完善項目管理制度、跟蹤審計制度和財務管理制度,制度上相互銜接,保證工程項目跟蹤審計有效實施。制定切實可行的跟蹤審計實施辦法是跟蹤審計順利進行的保證,做到跟蹤內容明確,管理規范,有章可循,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
3.4明確職責各部門的職責和權限。
明確基建、審計和財務等相關部門在基建工程項目管理上各自的職責和權限,才能發揮各自職能作用,做到相互協調,相互配合,跟蹤審計才能到位而不越位。對咨詢公司和跟蹤審計項目部嚴格要求,提高責任意識、風險意識和服務意識,嚴格按跟蹤審計實施辦法操作,人員到位,設備到位,每天要主動到施工現場跟蹤收集各種信息,切實提高工作效率。
3.5不斷提高審計技能和審計人員素質。
實施跟蹤審計后,審計的內容大大超出了傳統結算審計的范圍,沒有相應的技術手段和人員素質,就難以達到理想的審計效果。在審計手段方面要大力推進審計信息化,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審計軟件,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審計質量。同時要大力提升審計人員的自身素質,一方面要搞好在職培訓,使審計人員不斷充電,不斷更新知識,使他們在原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相關的業務知識,如:抽樣審計、符合性測試和實質性測試、風險分析和評價、經濟活動分析與數學模型分析等現代審計方法,以適應跟蹤審計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適當引進急需人才,完善和優化審計隊伍的專業知識結構。超級秘書網
4對高職學院工程跟蹤審計以后工作的思考。
工程跟蹤審計要想在高職院基建工程領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須要有更大的作為,必須不斷提高審計質量、取得更大的審計成效。高職學院工程跟蹤審計工作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既要起到有效的監督保障、控制工程投資、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的作用,又要注重維護好、發揮好工程建設各方的工作熱情,努力確保工程建設始終能夠規范、有序、高效地完成,這是跟蹤審計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判斷高職院工程跟蹤審計工作有為、無為的一個重要標準。工程跟蹤審計面對變化不定的施工現場,審計建議質量的高與低對工程施工的質量及進度會產生重大影響,工作的及時性、責任性要求非常高。這就要求我們所有從事跟蹤審計工作的人員,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不斷提工程高跟蹤審計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工程跟蹤審計質量。
總之,基建工程全過程動態跟蹤審計能拓展以往審計部門側重于事后審計的做法,做到“關口”前移,這種創新的審計方法必能有效提高審計監督效果,強化審計監督力度。我們從事工程跟蹤審計的人員,一切要以維護學校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既堅持原則,又注重工作方法,不斷提高工程跟蹤審計的質量和水平,及時有效地發現、解決各學校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發生的問題,有效控制工程投資、降低工程建設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促使建設項目按規范、程序進行。
參考文獻:
[1]冉龍君。淺談企業基建工程跟蹤審計及重點[J].中國審計,2001(1):45.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 公共基礎課程建設
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正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改革熱情,各種教育理念、辦學模式紛紛出現,專業課程建設熱火朝天。然而,在高職教改熱潮中,卻存在著不平衡,甚至出現了“被人遺忘的角落”,最為典型的就是公共基礎課程領域。在部分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建設嚴重滯后,教師隊伍老化,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厭學情緒嚴重,教學目標達成率偏低,嚴重影響到高職教育的整體質量,成為制約高職教育發展的一塊軟肋。為此,從現實出發、系統反思高職公共基礎課程建設,切實解決存在的問題,探索突圍之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對課程的認識問題
對高職公共基礎課程認識的偏差,是導致高職公共基礎課程建設滯后的首要原因。在部分高職院校有一種比較普遍的聲音,即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生產、管理、服務等第一線的技能型專門人才,職業技能培養是重點,而公共基礎課程與學生職業技能的形成關系不大,在專業建設任務重、教育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其課程建設不具有重要性與緊迫性。在此思想影響下,公共基礎課程建設被擺在了次要地位甚至被邊緣化。據筆者調查,多數學校在機構設置、課程安排、教師隊伍建設、科研教改、經費設備投入等方面,公共基礎課遠遠落后于專業課程:有的學校至今沒有公共基礎課程的專管機構,從未專題研究過公共基礎課的建設問題,基礎學科教師“只出不進”“只用不培”,年齡嚴重老化,部分專業隨意削減公共基礎課學時。此種狀況,已嚴重影響了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直接導致社會對高、中職界定的模糊以及對高職畢業生“上手快,后勁不足”“眼光高,基礎不牢”的負面評價。
實際上,高職公共基礎課不僅承擔著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還承擔著打造學生人文科學素養、身心素質等可持續發展性能力的任務,與學生職業技能的形成、就業競爭力的提高密切相關,是高職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需求不斷變化、專業調整快、建設任務重的情況下,教育資源可適當傾斜,但并不意味著公共基礎課建設不重要,不緊迫。沒有公共基礎課程的支撐,專業課程建設不可能深入、牢靠和卓有成效。因此,糾正認識偏差,深入、全面地理解公共基礎課程建設的重要意義,是其走出困境,實現突圍所必須進行的首要工作。
二、教師隊伍建設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居于主導地位,教師隊伍的狀況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目前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師隊伍存在以下問題:(1)結構不合理。由于認識偏差,在人才引進、內部師資調整、教師送培、職稱評審中片面操作,致使教師隊伍年齡老化、學歷偏低、職稱失衡,結構極不合理。(2)觀念陳舊。部分公共基礎課教師不認真學習高職教育理論、思考高職培養目標與自身教學的關系,認為中專、大專、高職基礎知識的教學是一回事,思想觀念嚴重落后于高職教育的發展。(3)缺乏內動力。公共基礎課程的被邊緣化,資金、設備的投入分配向專業課程傾斜,年齡老化,職業倦怠,缺乏改革動力。(4)教改、科研能力偏弱。年齡老化、觀念陳舊、內動力缺乏以及培訓、交流機會的偏少,致使公共基礎課教師教改科研能力整體偏弱、成果匱乏。
這些問題極大地影響了高職公共基礎課的教學質量,阻礙了課程建設的步伐。為此,應采取以下措施,加強公共基礎課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隊伍素質。(1)通過人才引進、內部調整、進修培訓,充實公共基礎課教師隊伍,改善隊伍結構;(2)多渠道、多方式強化高職教育理論學習,明確高職教育與本科、中職教育的不同,充分理解高職教育中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應用性與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辯證關系,正確認識基礎課與專業課以及與培養目標的內在聯系,自覺開展課程改革;(3)根據公共基礎課地區差異性小、穩定性強的特點,構建從國家到地區的教研網絡,搭建科研平臺,加大信息交流力度,真正做到資源共享;(4)加大資金、設備投入,制訂合理分配方案,建立公正全面的評價考核機制,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培育濃厚的職業認同感。
三、教學內容的選擇問題
教學內容是課程目標的具體體現,是師生交流的載體,教學內容的選取直接關系著課程目標的達成,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公共基礎課教學內容的選取存在兩大問題:
1.嚴重脫離學生實際。公共基礎課多是文化理論課,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與系統性,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必須與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心理發展水平相吻合,過高過低都會產生問題。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現階段高職生文化基礎水平相對較低,就高考錄取分數線看,高職控制線基本在300分左右(滿分750分),客觀地說,大多數高職生的文化基礎知識與技能未達標,處于較低水平,而多數公共基礎課教學內容的定位是按達標甚至較好來設置的,嚴重脫離學生實際,使學生“高不可攀”,產生畏難情緒與抵觸情緒,在數學、物理、外語三門課程中最為突出。
2.培養目標缺乏針對性。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生產、管理、服務等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教學內容必須與本科、中職有所區別,形成自己的特色,但實際現狀是教學內容基本照搬本、專科教材,僅作了些簡單的壓縮刪減而未作深入的研究、篩選,并且同一教學內容覆蓋所有專業,缺乏對不同專業的針對性,影響了基礎與專業的有機聯系,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帶來困難。
為此,必須著力進行教材建設,打造好教學內容選取的基礎與平臺。在教材建設上要轉變思路,從過去以各校自編或多校聯編為主變為以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委托出版社組織專門編寫為主、各校自編為輔。因為前者受到編寫者精力不夠(兼職)、水平參差不齊、觀念風格不一致的制約,教材質量難以保證,而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委托出版社組織專門人員進行編寫,一可選出具有相應水平、能力的編寫班子;二能保證編寫者集中精力編寫;三能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支持,保證教材編寫的調研、論證的深入與充分,其教材質量能得到保證。與此同時,應積極組織教師進行專業調研,了解相應專業學生未來從事職業應具備的能力與素質,研究所任課程如何有力地支持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尋找教學內容與專業需求的結合點,增強教學內容的專業針對性。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