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德育教學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德育與學校體育的關系
1.德育是學校體育的基礎,能指導學校體育的發展。現階段的中小學生身體素質普遍下降,已經成為事實。當然,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很多,如家庭成員結構、社會環境、小學體育教學本身等。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的養成教育――德育,此因素從表面上看,似乎與小學生健康、學校體育沒有什么聯系。其實不然,懶惰;自覺性低;紀律性差;組織性、集體性、體育意識薄弱都是造成小學生體質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見思想品德教育對于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養成是學校體育教育的基礎。
2.學校體育滲透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實踐場地。小學體育教育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它的教學形式、內容與其它學科都有明顯的區別。它要求學生有較強的組織性、紀律性,要求學生有團結協作的精神和較強的集體主義責任感。它的某些項目能培養學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這恰恰是小學德育教育在體育課中的具體反映。所以,從這一角度看,體育教學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學校體育中滲透著德育教育。
二、體育教師在德育教學中的作用
體育教師作為知識傳授的主體,在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在德育教學中,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烙在學生的心里,給他們直接的視覺和思想沖擊。營造有利于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學習環境、優化課程進程、突發事件德育教育、課外活動安排、教師自身素質的影響等教師作用的體現都會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養成,綜合素質的提高。
1.營造有利于學生思想發展的學習環境。學習環境是一種對學生情感、認知、個性、道德、價值觀產生深刻影響的隱性課程,它包括物質化的環境和人際關系的精神環境。
(1)物質層面。教師應在學校已有體育物質環境基礎上,根據學生思想情感發展的需要和教育要求,精心優化田徑場、籃球場、排球場、風雨操場等設施,包括田徑場周圍的標語、櫥窗、綠化、體育專用宣傳畫廊等,充分發揮物質環境對學生思想發展的陶冶作用。
(2)精神層面。體育教師應發揮主體地位,起到表率作用,真誠地關心和熱愛每一個學生,尊重和維護學生的基本權益,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可進行模范評比,以及體育明星、冠軍事跡講座,等等,在學生心中樹立偶像參照物,規范其品德行為。
2.優化課程進程。體育教學中的每一個項目都有其適應學生學習的規律,體育教師應該找到其內在規律,制定科學的課程目標;挖掘和合理利用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制定合理的教學內容,合理的體育游戲可以激發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補充適宜的教材內容,擴展學生的思想境界。
3.課外活動安排。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能滿足學生的各種需要,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精神生活,促進學生個體身心的健康發展。
(1)教師應根據學生思想情感和個性發展的需要,對學生的在校課外活動加以規劃。一是精心設計和組織好活動,規劃好活動的內容、方式等;二是指導學生的自由活動和交往。學生在大型活動中會培養諸如團結、友愛、堅強等精神,而在自由活動中可以養成獨立、自信等可貴的品質。
(2)教師應指導和優化學生的課間十分鐘活動,提高課間十分鐘對學生情緒調節、情感交往、審美等方面的教育功能,避免在課間找學生進行訓誡性談話,提倡教師和學生進行思想情感交流。
4.教師自身素質的影響。教師是德育教學的主體,也是影響學生德育發展的主要因素。教師素質的高低決定德育效果的好壞。要想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對體育課認識更為全面,體育教師就應當從自身做起,讓學生從內心佩服自己。因此,作為一名體育教師,除了具備一名普通教師的基本素質和過硬的學科技能外,還應該繼續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文化具有教化、勸善的功能,文化的熏陶可以加深人們對人生意義、生命價值的認識。體育教師只有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在學生面前才能有說服力;也只有這樣,體育教師的內在氣質才能在學生面前有所展示,才能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榜樣。
三、結語
德育和學校體育教育相輔相成的關系決定了體育教師在德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體育教師要在自己的崗位上體現上述作用,在體育教學實踐中真正體現德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關鍵詞:德育教育;初中教育教學;重要性
一、中學德育工作現狀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國門大開,一些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利己主義、拜金主義充斥著社會,嚴重影響著年輕人思想意識和辨別是非的能力,而中學生正處于思想極其波動的時期,還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一旦在思想認識上形成錯誤的意識形態,就會影響到中學生的一生,因此,要加強中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強調中學時期德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在初中教育教學工作中,普遍存在著一種不良傾向,只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知識,而忽略了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良好的人格,從而導致部分學生不是德、智、體全面發展,這些中學生在思想認識上沒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精神,對于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也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在當前的社會形勢下加強初中生的德育工作已刻不容緩。
二、德育貫穿于初中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性
1.能幫助初中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決定著一個人的思想境界、人生道路、一生的追求以及道德情操和行為準則等,一個人如果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就不會成為一個對社會和國家有用的人,那么他的一生也就毫無意義,如同行尸走肉,正如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所寫的詩《有的人》中所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的詩句,這正是對人的一生的正確評價,在中學教育教學過程中,把德育融于語文、歷史、地理、體育等科目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使初中生得到全面發展。
2.是增強中學生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的需要
【關鍵詞】素質教育;舞蹈教學;重要性
一、小學素質教育舞蹈教學的概述
(一)何為素質教育舞蹈教學
我國所提倡的素質教育舞蹈教學是面向國民的教育,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點。舞蹈教學的受益對象是全體學生,在素質教育提出之前,舞蹈教學重點在于培養專業人才,舞蹈這門藝術教育依舊面臨普及性的問題,素質教育中舞蹈教學面向的是全體學生,是有教無類的藝術教育,是所有學生享有的權利;素質教育舞蹈教學是以培養學生完整人格為主要教學目標的教育,在專業舞蹈院校,為的是培養舞蹈演員,而普通學校的舞蹈作為一種教育的藝術手段,使學生清楚地認識自己的身體和思維,能夠在活動中豐富人際交往能力,提升藝術欣賞水平,力求在過程中培育學生素質修養的藝術教育;素質教育舞蹈教學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要求教師從學生角度出發對其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模仿的次數減少了,創造的機會增加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創作的樂趣,力求在教學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小學素質教育中舞蹈教學的現狀
伴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我們的舞蹈教學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人們傳統舞蹈觀念有所轉變,開始看到舞蹈的素質教育影響,在小學學段中,過半的學生對開設舞蹈教學有所期待,還有少數學校出現了在編的舞蹈教師,但舞蹈教學在普通學校的發展還有上升的空間,例如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符合小學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教師為了管理學生,課堂氣氛緊張;其次,是師資力量不足,許多學校的舞蹈教學由體育或音樂老師來完成,有失舞蹈的專業性,在學校的監管方面,管理者對素質教育舞蹈教學普及性認識有限,在教師教學的獎懲和管理方面有待提高。針對以上現狀,要優化小學舞蹈教學,從真正意義上發揮舞蹈教學的作用,營造課堂的藝術氛圍,教育者要明確自己的課堂角色,給予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手段以保持學生課堂積極性,更需要管理者增加對舞蹈教學物質和精神方面支持,組織互動式的舞蹈活動,引進現代先進的教學設備,使學生更直觀,更真切地感受舞蹈教學的魅力。
二、小學素質教育舞蹈教學的重要性
(一)小學學段在教育階段的基礎性地位
我國的教育體系,一般分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大階段,每個階段都具備自己獨立的性質和任務,其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是一個人形成一定的品德素養和文化知識的基礎階段,對公民個人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質起著決定性作用。良好的小學教育是進行中等教育的基礎。從國家來講,中高等教育的發展得益于小學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國家實施義務教育是現代社會對每個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這表明,小學學段的教育必須是基礎教育且區分于專業教育,其教育內容應該是每一個社會成員必須具有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包括相應的價值觀念和情感態度。小學教育的基礎性地位決定了其在完成素質教育任務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小學素質教育舞蹈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小學素質教育舞蹈教學的德育作用
舞蹈教學并不是簡單的肢體活動,而是一種力求在過程中使學生達到身心合一的教育,是能夠潛移默化地推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舞蹈教學在德育方面主要作用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及培育良好品德,學生通過教育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小學階段的孩子活潑可愛,大膽好動,舞蹈教學正是通過身體進行形象表現的藝術教育,符合該學段學生的身心特征,生動有趣的舞蹈教學相比傳統課堂,更容易被學生接納;其次,舞蹈教學內容往往帶有故事性和深刻內涵,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情操。學生通過了解傳統和國外的舞蹈種類,學會尊重文化差異性和多元性,這無疑是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基礎;舞蹈教學過程中往往還涉及集體表演的環節,每一個孩子都需要為集體、他人著想,通過一次次的排練,又能夠鍛煉學生團隊合作意識,所以,舞蹈教學在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和綜合素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小學素質教育舞蹈教學的智育作用
舞蹈教學要求學生能夠有律動地充分展示肢體,協調身體各部分,積極進行視聽覺的結合,更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也就是智育中對學生技能的塑造過程。首先是對學生觀察模仿力的培養,例如教授音樂課程《春天在哪里》,要求學生進行舞蹈動作創編,基本的動作語匯就需要學生在自然中進行提取,學會觀察是模仿的前提條件,久而久之就會提高學生觀察模仿的能力;第二,舞蹈教學有利于挖掘學生的創造表現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直接示范動作,鼓勵學生進行自由創編,展示自己的舞蹈作品,老師和同學的鼓勵能夠增加學生的表現自信心,在這樣的環節中,學生的創造求新思維就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培養;第三是舞蹈教學對學生交流合作能力的提升作用,一個舞蹈作品的完成有時需要小組合作,當大家的思維火花碰撞時,會發現,每一個孩子都會有自己所擅長的部分,這樣的一次次合作中,便能夠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團隊協作能力。
3.小學素質教育舞蹈教學的體育作用
這里所提到的“體育”,不是在討論課程中的體育課,而是指對學生身體包括意志力的培育作用,素質教育舞蹈教學不是所謂的“四肢發達”的運動,是人們表情達意的產物。兒童時期是學生身體發育十分迅速的時期,小學舞蹈教學通過豐富的內容,有趣的形式為學生身體鍛煉提供了機會,在舞蹈教學中教師會對學生的四肢包括肌肉進行合理規范的訓練,不僅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充分放松,更能讓學生在儀表儀態方面獲得優勢,除了對學生身體的外在作用,最重要的是能夠增強學生的意志力,舞蹈教學中有一些代表性的動作需要反復練習,他們必須付出艱辛和努力,一遍遍地排練,久而久之就能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和不怕苦的精神。
(三)素質教育舞蹈教學的美育作用
1.舞蹈美育理論的發展
早在我國西周時期就出現了“樂論”。這其實算得上是“美育”的早期形態了,在孔子的“六藝”中,認為德育教育離不開禮樂,并倡導“有教無類”的教學原則。宋代之后,人們對曲解了舞蹈的美育功能,直到明代朱載堉開始呼吁恢復舞學,樂舞美育開始重新回到正軌,王國維先生在1903年提出“美育”概念,這是我國第一次將西方美育理論引入中國,強調完整的人不可缺少真善美,同樣看到美育作用的是我國第一代教育家先生,他在《藝術的起源》一書中,直接闡釋了舞蹈的美育意義,舞蹈是有內部沖動,不被約束的運動,要在合乎節奏的運動中體驗舞蹈。他們的美育觀都受到了西方浪漫主義劇作家席勒的影響,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席勒看到人們被工作束縛,沒有自由,人的本性被印壓在職業中,基于這樣的現象,席勒提出了“游戲沖動”的理念,認為人的本能是追求快樂的,當人們需要快樂的時候,游戲沖動就產生了,具有“游戲沖動”的人,必然是愿意親近藝術的,席勒利用藝術的游戲沖動因素,使人在潛移默化中理解原本嚴肅的知識,席勒說:“快樂的無規則的跳躍變成了舞蹈。”舞蹈為人們帶來快樂。舞蹈美育在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而審美是成為理性的自由的人所不可或缺的部分,四肢自由而一致的舞蹈美育是造就人們幸福和完美的重要藝術途徑。
2.從美育角度分析素質教育舞蹈教學
美育又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離不開一個“美”字,美育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能力的教育,更是精神世界的升華過程,目的是追求完滿人格,讓人們體驗生活的樂趣。美育是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教學的美育影響更是我們所不能忽視的教育因素:首先,舞蹈教學引導學生感悟生命之“美”,舞蹈美育在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展示肢體,認識自己的身體,學生編創的動作必定是基于他的本性的,這是自由的四肢和本能的意識的統一。舞蹈教學通過多樣的身體展現形式,多重的情感空間,在與自我,他人的交流中,使學生達到身心合一的思想境界,舞蹈因為具有這樣的藝術特殊性,在最初只是改變人的外在,后來不知不覺地完善人的內在,在學習的過程中,培育學生的美感,提升審美水平;其次,舞蹈教學能夠帶領學生愛好“美”,要成為真正具有審美的人,必定是在繼承共有文化的基礎上完善和發展自我,即人的審美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影響和熏陶。舞蹈教學具有生動獨特的美感體驗,學生在創編和欣賞他人的舞蹈作品時,實際上實在進行審美活動,通過不斷提升審美水平,使學生能夠看到“有趣”的世界,舞蹈教學在引導學生用另一種視角去觀察世界,通過舞蹈教學升華人的內在世界,成為真正熱愛“美”的人;最后,舞蹈教學的重要特性在于能夠創造“美”,舞蹈教學首先是開放性的課堂,學習交流的氛圍是“自由”的,在舞蹈教學過程中,學生展示的作品都是原創的而非是老師教的,在探索和求新中,不斷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此時老師對學生加以鼓勵和引導,就能產生“美”的作品,這也是素質教育舞蹈教學的創造性是區分于傳統教學的最大特征。
【關鍵詞】小學生 德育教育 愛心教育 實施策略
小學德育工作,是學生人生啟蒙和成長的關鍵教育,對于形成小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目前的形勢下,加強和改進中小學教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項緊迫任務。一方面有利于廣大小學教師形成愛崗敬業、服務社會、奉獻學生的高尚職業道德和行為標準;另一方面,有利于小學生形成熱愛祖國、熱愛學習、熱愛勞動、團結奮進、積極進取的優良作風。在小學教育中,加強德育工作,是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需要。德育工作的開展,能夠確保學生在今后的道路上,朝著積極進取、昂揚向上、有利于國家、社會、人民的道路前進,也是使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必要措施。
一 小學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教育界在對小學課程改革中,傾注了大量心力,但是,在國內外環境的影響下,德育工作還存在許多問題。教育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實施德育工作的圓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重視對小學生智力能力的培養,忽略對德育工作的開展。在日常的常規課程教學中,德育和智育的天平嚴重失衡。一手硬一手軟的育人方針,與社會主義素質教育總工作背道而馳。德育教學的開展,往往采用舊的方針,手段和方法都相對滯后,且缺乏必要的目標和實效性。在社會全員領域,德育工作僅僅是作為一種模糊的形式存在,失去了其最初的使用價值。教育課程研發部門并沒有對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做強制性的要求,相應的機制和教學之風與德育工作的總目標和要求相比,還存在著極大的差距。
由于很多小學生,尤其是農村小學生,父母大多外出打工,作為留守孩子,需要社會和學校予以關愛。但是,在傳統的教學環境下,對后進生,缺乏必要的關懷和獎勵機制,對學生的成長帶來了一定的陰影。在環境的浸染下,學生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存在感。德育工作環節,都是在枯燥的書本中體現,缺乏必要的、良性的生存土壤。
二 愛心教育的必要性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對于小學生來說,教育始終要體現濃烈的人文關懷。在教會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采取行之有效的“愛心”教育方法,不斷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才能保證小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愛心教育符合我國教育事業“禮儀之邦”的公民身份,更與飛速發展的教育事業相適應。古往今來,成功的教育家們,盡管教育思想各有千秋,但是共同的一點就是“愛心教育”,以愛的力量引導、教育學生,給予他們關懷、鼓勵,讓他們學會對學習、生活充滿信心,學會自愛,學會正確面對生活中的磨難。愛心教育是在將小學生培養成有道德、有文化、有禮貌的高素質的同時,以“心靈的召喚”讓學生在學校里能夠認認真真地學習、開開心心地受教育、健健康康地成長。
三 小學生德育教學中愛心教育的實施策略
1.用愛引導學生用心澆灌
教師以愛引導學生,用心澆灌,才會同古人一樣,形成“桃李滿天下”的盛景。教師通過愛心教育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對學習、對生活、甚至對人生的態度,這樣無論是品德還是智慧,學生都能夠得到自由發展。“師愛”是師德的核心內容,也是熱愛教育事業的表現,在現實面前,切實承擔起教育的重任。不僅是教育界、黨和國家對廣大教師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實現價值和彼此尊重的有效武器,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通過心靈感應,愛心教育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完善自我、成就自我。教授對待學生要像對待自己的子女那樣,將“愛”貫穿在教育的各個環節。在班級中,自由發自內心的真正的愛的教育,才能使學生感到溫暖,讓學生積極參與班級事務管理,對他們的人格予以尊重,耐心教導,不厭其煩。要以孩童的心理跟小學生交流談心,接觸他們的心理世界,對小學生的進步給予肯定,在實施愛心教育時,對學生的情感要充分了解,以人文理念治班,以一顆博大仁慈的心去關愛學生,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育人。對學生的優點進行表揚,對缺點及時引導改進。
2.教師資深專業素養的提高
教師作為德育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一員,為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把小學生培養成健康優秀的好少年起著直接作用。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努力增強服務學生的意識。在日常的德育過程中,融合滲透德育內容,積極開展有益于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各項校園活動,加強對小學生積極分子的培養。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是把教師隊伍的建設放在德育工作的建設之上,來提高小學教師職業素養。教育界培養合乎德育工作建設的優質教師隊伍,調動教師積極性,將德育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德育工作要發揮教師主力軍的作用,建立健全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保障機制。采取多種有效方式,大力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中小學校長還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采取切實措施,保障國家規定的德育目標、內容和要求,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得到落實。小學德育工作的有效改善措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全員參與,各部門通力合作,才能保障小學生健康成長。在社會上通過新聞媒介等平臺,宣傳正確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消除影響小學生正常成長的文化垃圾。
3.家長、學校、教師三方緊密合作
學生在學校的時間十分有限,離開學校的時候,尤其是各種節假日和周末等時間段,學校和教師便無法對學生進行有效地指導和管理。這是,就需要家長積極地配合學校和教師的培養工作。教師在根據學校的相關規定制定出具體的培養計劃后,可以及時通過召開班會或者家訪等形式,與學生的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把相關內容和注意事項等以書面的形式傳達給家長。并讓家長們認識到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最大程度爭取家長們的認可和配合。家長要注意抓住機會,對孩子進行有效地培養。首先,家長也應該全面認識什么事愛心教育以及愛心教育的重要性,以身作則地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為習慣方面的學習榜樣,在工作之余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和愛護。其次,家長不能一味溺愛孩子,而是適當地為孩子提供一定的實踐機會,鍛煉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在節假日,可以適當地指導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培養孩子的勞動積極性和家庭責任感;在路上遇到有人出現困難的時候,家長也要積極鼓勵孩子去幫助他人;見到一些不文明的行為,家長也可以及時向孩子講解不文明行為的不良影響,并告誡孩子要引以為戒。
小學生是未來祖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實施綜合教育,是教育環節的主要內容。學校教育“重技輕德”,忽略對他們的“德育教育”是當代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又因為小學生正處于成長階段,如果不善于用正確的方式加以引導,很可能會使教育失敗。愛心教育是溫暖學生心靈的“湯汁“,也是黨和國家對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考驗,以正確的積極的態度將愛心教育貫穿到教育的始終。
參考文獻
關鍵詞:英語教學;滲透德育;課程標準;教材原則;心理要求;教師職責;和諧需要。
引言:
從教十多年,親身感受到課改的推進和發展。隨著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方法不斷深入人心。學科之間的整合也并不稀奇。英語課堂教學不再是單純的傳授英語知識,而應是利用英語課堂的語言教學為契機,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養。本人在英語課堂教學一線工作和摸索了十多年,切身體會到英語課堂教學的多面性。現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重要性方面總結如下:
一、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初中牛津英語教材編寫的原則之一。
英語新課程標準中規定,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練意志,陶冶情操,拓寬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我們現在教授的牛津初中英語教材編寫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思想性原則。英語教材本身就應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應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外國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教材既反映中國的傳統文化,又有利于學生了解外國文化的精華。同時也應該引導學生提高鑒別能力。鑒于對英語新課程標準的解讀,和教材編制的原則。英語課堂教學滲透德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初中生由于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他們的思維品質是矛盾發展的。思維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顯。他們喜歡進行豐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歡別出心裁和標新立異,他們在許多方面都表現出強烈的創造欲望,他們要證實及展示自己的能力及才華,要擺脫過去那種'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法以及對教師、父母及教科書的依賴,因而,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出明顯的創造意識和熱情。初中生思維中的這種日益增長的創造性和批判性,表明他們的思維正逐步走向成熟。作為初中學生的教育者和引導者,我們只有了解了他們的心理成長過程和特點,知道了他們思想矛盾和問題,才能對癥下藥,最終把他們引向正確的軌道,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健康快樂的成長生活。
三、“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教師的職責教育教學并舉,對學生起德育示范作用。
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可塑性、模仿性較強的初中生產生著直接的影響。教師是學生最直觀的榜樣。勒溫等人研究了教師的領導方式和教師作風對學生反應和自我管理的影響。結果發現:教師以民主的態度對待學生,學生將向著情緒穩定、態度友好和具有領導能力等方向發展;教師采用專制的態度,易于導致學生的緊張情緒、冷淡、攻擊性和不能自制;教師采用放任的態度,易使學生向無組織、無紀律的方面發展。這說明教師的態度和作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品德發展。英語教師自身得體的儀態、行為,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嚴謹的學生習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以英語教師標準的語音語調、流利的口語以及獨特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
四、構建健康和諧的課堂,創建和諧社會的必要環節。
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不僅需要認識、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而且還需要平時的訓練和引導。作為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不同的天賦和智慧,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能一味地以成績的好壞來判斷他們,真誠接納、關愛、寬容每一位學生,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以學生的感受為感受,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并把這種理解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能深切地認識到教師的用意,使學生感覺到老師的親切可信,才能接受老師對他們的一番苦心,這樣學生在課堂上信心較足,學習興趣較濃,并能以愉快的情緒、飽滿的精神,產生合作、交流的愿望,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
總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德育工作要貫穿于學生成長過程的始終,抓住生活中的點滴,把握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赫爾巴特曾說過:“教學中如果沒有德育滲透,那它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不可或缺。
參考文獻:
[1]邵瑞珍主編《教育心理學》(修訂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摘 要】體育教學是由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參與”組成的,而新課改背景下,體育教學的任務已經不再是單純傳授學生運動技巧,培養學生的運動素養,而是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開展品格教育不僅能夠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道德觀,還能夠錘煉學生的意志力,進而更好地投入到小學體育課堂中。簡單來講,品格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將其滲透到小學體育教學中具有重要性。本文中,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分析了品格教育在小學體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品格教育;小學體育;重要性
新課改背景下,教育的目標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發展和充實知識,而是要注重培養搞上的道德和優美的品質,因此品格教育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品格教育并未真正地落實到學校教育中,而使淪為一句“口號”。歸根究底,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認為品格教育是班主任的任務,而沒有認識到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肩負著品格教育的重擔,切實不可推卸的。作為當代一線的小學體育教師,筆者切身感受到這樣的問題,在日常的教學中,往往都較為關注學生的運動技能的掌握情況,而很少甚至忽視學生品格方面的教育,導致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如若長期以往,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展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下文中,筆者從教師自身素養、隊列練習以及運動訓練三個方面,論述了品格教育在小學體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1品格教育滲透在體育教師自身素養的重要性
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非常深遠,甚至可以說,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造成一定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可見,教師的言行舉止是非常重要的。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必須要認明確自己扮演的“角色”,準確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從而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最好能夠與學生打成一片,還要時刻注意自身的言行、儀表以及修養,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對于體育課都沒有足夠的重視,甚至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應付了事。為了幫助學生擺正學習態度,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自己的態度,使學生不自覺地給予體育課足夠的重視,進而慢慢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例如,在體育課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穿適合運動的衣褲,如冬天不戴帽子、手套;夏天不穿拖鞋,女生不穿裙子等。筆者不僅這樣要求學生,還要求自己。體育課上,筆者就會一身身著運動衣褲出現在學生面前,且無論是寒冷的冬天,還是悶熱的夏天,永遠都是神采奕奕。受到家長、學校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小學生對于體育課并不感興趣,甚至會利用體育課的時間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導致體育課淪為“副課”,而筆者身穿運動衣褲,精神飽滿的出現在課堂上,這樣堅持4周后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能夠完成教師的要求,課堂上,學生也不再是“敷衍了事”的態度,而是認真地對待課堂上的相關知識。日常的體育課堂上,教師嚴格要求自身的言行舉止,朝氣蓬勃、健康陽關的出現,能夠使學生養成嚴格遵守紀律、尊敬師長的良好品格。
2品格教育滲透在隊列練習中的重要性
隊列練習是小學體育課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它相對比較枯燥,大部分學生對于它并無興趣,甚至可以說厭惡。隊列練習往往是要求學生根據口令完整協調、一致的動作,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組織性、記錄性,還能夠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更能夠鍛煉學生的反應速度和應急能力。小學生天動,對于隊列練習這一枯燥、機械的內容,確實提不起興趣,而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就必須要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使學生掌握技術動作的同時,掌握技術的要領。例如,如在教學直立的時候要求學生要兩腳并緊稍稍分開站立,五指并攏緊貼褲縫兩側,抬頭挺胸眼看前方,這個簡單對于小學生來講,確實存在一定的困難。因為,小學生剛剛從幼兒園出來隨意性太大了,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時采用“我是一個兵”的方法,首先給孩子們講了幾個的英雄事跡,如、、等,讓孩子們了解事跡為英雄感動,從而對那些英雄肅然起敬,甚至崇拜他們。接著問哪位叔叔是你學習的榜樣呢?今天我們就來做回小小好嗎?這時候的學習氛圍相當好,學生的興趣開始提高了,注意力也相當集中,顯然模仿老師的動作也有模有樣了,真把自己當作了。這樣的教學,有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和愛國主義情操。
3品格教育滲透到運動訓練中的重要性
運動訓練是學校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訓練,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運動技能,還能夠鍛煉學生的一直品質。但是,運動訓練不僅是一件非常辛苦、勞動的事情,還是一件非常枯燥乏味的事件,因此在課堂上出現了,學生聞‘訓練’變色的情況出現,甚至部分學生參與訓練的中途就會放棄。學生之所以不能夠堅持到訓練結束,不僅是因為小學生的天動,訓練枯燥乏味與小學生的天性違背,更主要的是因為運動訓練辛苦、勞動,而當代的小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就猶如一朵溫室花朵,根本經不起風吹雨打。學生不可能永遠在家長、師長的保護下生長,而是要走上社會,找到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展現自身的價值,而這些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必定會遇到很多困難,這就要求學生具有堅強意志,不畏艱險、不畏辛苦。因此,必須要將品格教育滲透到運動訓練中,更主要的是認識到品格教育在體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夠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訓練學生踢毽時,有幾名學生在未告知筆者的情況下,就自行不來參加訓練。筆者為了了解清楚緣由,分別找到這幾名同學進行談話。這幾名學生不參與訓練的緣由就是:踢毽訓練又辛勞又枯燥,每天都是滿頭大汗,且猶如一個機器人,不停的重負一個動作,他們不感興趣了。知道原因后,筆者并未出言苛責,而是告知他們,毽子踢的非常棒,且訓練并不是為了自己在訓練,而是在未來可能代表班級乃至學校進行比賽,為班級、學校爭光。
綜上所述,品格教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非常重要。作為當代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必須要認清楚體育學科的特點,同時將品格教育滲透到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使抽象的品格教育變為具象的,同時還要建立一個科學、客觀、合理的品德教育評價系統,使體育教學的品格教育價值得到充分發揮,促使學生養成正確的“三觀”。
參考文獻:
[1]吳志強.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教育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4(11)
[2]宏.農村小學德育教育開展策略探討[J].赤子(上中旬).2015(14)
[3]田寶霞.體育課必須滲透思想品德教育[J].才智.2011(21)
[關鍵詞]大學生德育教育重要性挑戰建議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的主力軍,最能體現一個國家的發展活力和潛力,是國家的未來,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的肩負者,也是中華文明的繼承者和傳承者。所以,國家十分重視大學生的教育工作,大學生不僅要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擁有健康的體魄,更要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高尚道德是必備的素質,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發展的強大動力之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體現一個人的德育教育程度。高校作為學生踏入社會前的最后一站,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德育教育研究的背景
德育即道德教育,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的品德。德育教育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始終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才華多么出眾,德行永遠是衡量一個人品行高低的標桿。從古到今,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強調德育教育,都很重視對自身高尚品格的培養。對當代大學生來說,道德品質的培養比在高校所學的專業課程有時更具社會價值。只有具備良好的德行才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為社會創造出更多有意義的價值。“德”需要靠大家去用心守護,而“德”的傳遞就需要“育”來進行,因為“育”能為個人、家庭和國家的未來打下基礎,每個民族、國家都需要教書育人,以此順應時展潮流。由此可見,德育教育在中國教育事業中具有很強的重要性和極高的地位。可以說,德育教育貫穿一個人的一生,在父母的言傳身教、幼兒園教育、高校教育乃至一生的社會教育中,人都在接受德育教育。社會各方面都包含著德育教育,但這與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聯,對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德育教育效果,我們應在連續的精神理念中逐漸形成一個人應有的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德育教育的使命就是把人培養成具有良好的社會覺悟、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公民,從個體層面到國家層面都能很好地體現這種精神,那么這樣的國家才能具備一個大國應有的風采,才能在國際舞臺上自如地展現從容姿態。
二、目前大學生德育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從現階段來看,我們的國家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利益的日益分化和社會的急劇變遷,社會糾紛大量涌現,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社會氛圍略顯浮躁,一些人對物質財富的追求已經超過對精神財富的追求。政府在不斷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時,仍然需要大力推崇和發展德育教育。而承載著國家未來的高校學生更應是德育教育的先行者,應讓每位大學生都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1]目前,現實生活中偶爾發生的道德下滑現象,導致一些人看到老人倒地不敢扶、看到車禍不敢報警等,這是現階段我國道德領域面臨的挑戰。社會的變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十分明顯,不文明行為在部分大學生身上也存在,讓很多人對大學生的評價就是“高水平、低素質”。當前,我國學校改革較為緩慢,推行的教育主體還是應試教育,在其壓制下,難免讓學生無力抗爭而淪為分數的機器,而德育教育在不經意間被忽視了。這樣,學生在身心發展過程中就容易受到傷害,面對挫折、面對困難的時候容易做出過激反應,自身承受痛苦的同時也給家人、給社會造成一定傷害。這就需要國家進行一定的改革,在改變分數第一的觀念的同時,著力于教育機制的深刻變革。隨著社會上一些道德滑坡現象的出現,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一個社會的發達程度、文明程度不單單取決于工業物質財富,精神財富也很重要。大學生是一個國家的代表,我們應該把大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的人才。道德教育在大學生中尤為重要,我們已經從野蠻的社會進步到文明的社會,理應將那些野蠻的不文明行為封存起來。社會更偏愛陽光自信、充滿活力的大學生,這類大學生的塑造需要個人的努力和社會方方面面的參與,需要綜合各方面力量在德育教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加強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幾點建議
(一)從學生自身做起,通過教育轉變學生個體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現在的大學生大都是“90后”,在計劃生育國策的驅動下,許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部分人不喜歡和同伴分享快樂,喜歡單獨活動不合群,以致于在人際交往中出現自私的行為。所以,在進行道德教育前就應引導學生先消除這種不良意識,培養他們換位思考的習慣,學會與別人分享。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作,十年樹人、百年樹木,這需要家庭、學校及社會多次、反復的教育才能達到效果。大學生擁有一定的認知與理解能力,當他們的自我意識發生變化時逐步地對其灌輸正確的道德價值觀,日積月累,學生就會樹立優良的道德價值觀。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二)將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與專業教育進行有機結合。
針對大學生德育的培養,校園無疑是最好最重要的場所,大學生的四年時光都將在高校校園度過,校園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戰場。在日常教學中,大學生可以接觸到很多充滿活力而又知識淵博的教師,《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第一職責是育人,傳其道,先成人,后成才。學生在學校所學的一些理論知識可能只記得一時,而育人卻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一言一行不斷影響著學生。[2]在日常授課中,教師可以通過各種課內外的互動將德育教育融入其中,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使大學生既可以獲得豐富的知識、信息,也可以了解教師個人曾經的奮斗經歷。其實每個人的生活經歷都是一本精彩的書,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教導去翻閱其人生歷程,從中有所感悟、體會。學生可以從教師的豐富經歷中發掘出應當獲得的正能量,從而在教師的影響下獲得良好的德育教育。輔導員、班主任及任課教師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學生可以從他們身上汲取到做人的智慧,而這也是最直觀的德育教育方法,對大學生的德行有著顯著的塑造提升作用。
(三)創造良好的環境,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3]
在高校不得不提的就是校園生活,豐富多彩、多元化的校園生活是每個大學生最值得好好把握和珍惜的。學校可以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讓大學生擁有展示自己的平臺,在繁忙的學習之余,學生可以通過這些活動展現自己、釋放自己。學校方面應該在活動中滲透健康的興趣志向、積極向上的審美觀,通過多樣的形式展示團結、創新、競爭、頑強拼搏等方面的教育;在豐富的校園活動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豐富校園文化底蘊,為德育教育的開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在校園建設中,活化、美化、凈化校園文化環境,在新穎獨特的板報園地中,在極富感染力和教育性的校園標語中,在興趣盎然的各項競賽評比等活動中有意滲透,將德育教育工作開展開來,以達到開闊大學生的視野、陶冶大學生的情操、發展大學生的個性、培養大學生良好的興趣能力等效果。這種環境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能將大學生的德行提高到更高的層次。
(四)挖掘學生先進典型事跡,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學校可開展各式各樣的道德宣傳活動,讓大學生感受濃厚的德育熏陶。像每年舉辦的感動中國人物評選一樣,通過評選、樹立榜樣,向大家不斷推廣,倡導大家學習,樹立優良的社會風氣。在高校里面進行德育教育時,這是值得我們參考、效仿的。大學生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自己的一套思維模式。關注學生群體,可以先挖掘身邊的學生典型,評選身邊的道德楷模,廣泛宣傳,教師帶頭學習,從身邊做起。同時倡導學生參與,爭創先進,師生之間相互立下約定,通過相互監督達到效果,這種看似簡單的方法往往可以打動學生的心,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愿在道德活動上簽字,通過微博微信記錄自己每天的變化,反省自己的行動。此外,在高校開展德育課堂,使德育課堂形成一種辦學特色。一些學校將傳授知識技能當成評價一個學生的標準,把傳統幾千年來弘揚的教書育人宗旨都拋諸腦后。我們應該深知并重溫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思想———“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總之,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對個人的未來和整個國家的發展來說是非常必要的,政府、社會、高校都需要共同努力。當代大學生更應該時刻警醒自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社會責任感,提高自身的公德素養。德育教育涉及方方面面,方法多種多樣,要將德育的理念貫徹其中,以人為本。德育教育是人心和靈魂的教育,而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加強大學生的德育才能很好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李子君.“90后”大學生德育教育探索[J].德育與學生工作,2014,(10).
[2]黨晶.高校德育構建問題及對策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04).
高校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高校體育教育的特殊作用,大力提倡刻苦鍛煉、頑強拼搏、艱苦奮斗的精神,并且要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地加以強化,直至內化為自身的意志品質。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培養學生用辯證的方法看問題,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不可以偏概全。
這就要求學生能夠理性地看待比賽中的進攻與防守、得與失、勝與敗,使學生形成健康、豁達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素質。同時,還應該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體育比賽中所養成的良好心理品質遷移到日常的生活、學習、工作中,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工作中遇到問題時能夠從容不迫、冷靜客觀地處理所面臨的問題,使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切實的提高。
2充分發揮體育教育的作用,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當前高校體育專業教育,不僅要求教師要能夠教授給學生知識與技能,同時要教給學生教學的方法,因為高校的體育教育是以培養優秀體育教師為職責的,從而實現由一名普通的學生向體育教學工作者轉變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促使其能夠順利實現從學生變成體育教育工作者的轉變。體育教育的特點是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常常能夠使學生在喜悅和愉快的情境中接受教育并且得到一定的鍛煉,在體育活動中漸漸轉變學生的負面思想,不斷加入正能量,以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學生們的社會適應能力要得到切實的提高,教師就要在日常的體育教學中充分利用體育教育的特殊作用,在教學中把學生們帶出環境相對狹隘的學校,把學生帶到環境相對廣闊的社會實際中,通過組織開展各種相關體育活動,讓學生們實實在在的吹風沐雨、經受實踐鍛煉。只有這樣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提高。
此外,教師不能脫離體育教育特點開展教育活動,要使學生在歡樂中接受教育,進而提高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作為學生一方面要自覺接受類似的實踐鍛煉,另一方面,還應該明白為什么要參與這種活動,從而掌握類似教育活動的方法,最終學以致用,成為自己的一套教學方式,為今后成為體教工作者做好準備,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3充分發揮體育教育的作用,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與體育活動不僅能夠使學生的身體得到鍛煉,體質得到增強,而且還能提高文化素養。體育活動還是德育的重要載體,美育的重要手段,他能夠使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不斷提升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從而克服不良的陋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高校的體育教育應充分挖掘體育的德育、美育因素,使其在學校教育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由于多種原因的存在,有的高校學生在日常的生活學習工作中有說臟話的不良習慣,甚至已經潛移默化成為一種習慣,難以克服。這時,適時適當利用體育教育的特殊作用,往往可以取得料想以外的效果。當前高校的學生存在著許多不良的習慣,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舉辦有針對性的體育比賽活動,通過體育教育活動的特殊功能,幫助學生們改善不良的行為習慣,為高校塑造良好的氛圍。
4結論
目前,受社會、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農村學校不重視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加上教師素質低下,跟不上這門課程的發展形式。至使品德與社會課程流于形式,成為所謂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無。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高度重視農村小學品德課程的重要性
品德與社會是國家重視小學德育的重要體現,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社會的重視與否,課程上得好與壞,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作為一名教師,在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幾點:一是在日常學習中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如針對學生做家務這一問題,學生們想做家務可是家長不允許。同學們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對這種想法,我就適時引導學生,讓他們勇敢地面對現實,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問題。回家后,學生們要選擇適合你的辦法去試一試,也許這一問題就成功的解決了。這樣在老師的鼓勵下、同學的建議下,去實踐做家務這一活動,得到的可能會更多。
二是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學生們的一些正確的、善良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使學生對品德與社會教學產生懷疑。我們的教學所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該怎么做?”而是要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你會怎么做,人們會有什么評價?”從而在生活中真正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善惡觀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標準。因此,我認為我們的教學應該向生活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知行統一才能發揮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要作用。
二、結合農村實際生活,加強對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教育
我們國家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因此農村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必須面向農村,緊密結合農村實際,突出農村特色。
一是要利用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愛農村、愛勞動的教育。現在就有許多身在農村而不愛村、不愛勞動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成績普遍很好,他們學習的動力是考上大學,走出農門,離開家鄉……這樣的想法是偏面的。這種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家庭、社會、個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這時如果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說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這就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采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要結合品德與社會課加強農業科技教育。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它在農業生產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如在教《春天的種植》一課時,先播放VCD多媒體課件,利用5分鐘時間對學生進行農業科技教育,再組織學生展開“種子發芽”的條件討論。然后結合類似事例,引導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于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性,增強他們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長大攀登科學高峰的自覺性。
三、從生活實際出發,加強對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教育
農村小學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均采用說教式教學模式。要想讓學生樂于學習,樂于接受品德教育,可以以激情為主,可以以討論為主,也可以通過演課本劇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是通過明理激情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在傳統講解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圖片演示、激情演說、行為評價等手段激發學生的情感,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情感激發中受到教育。如在教《我送老師一支花》一課時,我提出了“老師像紅燭,無私奉獻青春年華”“老師像園丁,辛勤培育現代化建設人才”“我們要尊敬老師”的觀點之后,讓學生談談自己在教師的關懷下成長的故事,以及對教師工作的情感體驗,然后讓學生談他心中的老師,使師生間產生感情上的認同和共鳴,促使學生主動地以實際行動來尊敬老師,從而提高學生熱愛老師的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