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休閑農業文獻綜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生態旅游農業 研究綜述 發展意義
一、生態旅游農業的概念
旅游產業在外國發展得比較早,也比較成熟。 非洲的肯尼亞國家是開展生態旅游最早的國家,也是開展得最好的國家之一。肯尼亞政府于1977年就實行完全禁獵制度,以保護國內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并保持非洲國家獨特的村野自然風光,以此特色吸引游客到肯尼亞參觀旅游。早在1989年開發生態旅游就使肯尼亞就獲得高達3.5億美元的經濟收入。默西哥的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ian)在1986年召開的一次國際旅游會議上提出了生態旅游的概念得到確認,他指出生態旅游是游客前往沒有被污染、被破壞、生態環境良好的自然區域進行對當地自然風光、野生動植物和風俗習慣等欣賞、參與、研究活動(鄭鐵,2007)。
生態旅游農業是生態旅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其中的一種新形式。生態旅游農業在180多年前的19世紀30年代的歐洲就出現了。鄭鐵(2007)認為生態旅游農業是指人們根據現代農業和現代旅游業的各自特點,充分利用現代農業生產與農村優美的環境空間、豐富多樣的自然生態資源和農村獨特的民俗風情與現代旅游業結合起來,開發出能讓游客參與、體驗、休閑、娛樂、教育等項目的一種新型旅游農業。
二、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過程
張瑩、何佳梅(2005)認為,外國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經歷了4個階段:第一是興起階段。19世紀60年代意大利的“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推薦游客到農村去參加農業生產,購買、品嘗新鮮農產品,從中得到特別的樂趣,這是“旅游農業”的開始。第二是發展階段。20世紀中后期,世界各國建立了許多觀光農園,以游客觀賞為主,生態旅游農業得到迅速發展。第三是擴展階段。上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出現了游客參與性強的度假農莊。第四成熟階段。生態旅游農業注重讓游客體驗農村、農業的“原汁原味”,注重原生態。
我國生態旅游農業于上世紀80年代在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區出現,如今已有長足的發展。觀其發展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農家樂型(主要是游客到農村參觀游玩),第二階段為農業娛樂型(主要是游客到各類農業觀光園參與農業生產等等活動),第三階段為鄉村度假型(主要是游客到農村體驗生活為主,以到鄉村度假為主要目的)。
三、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類型
關于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類型,從相關研究文獻來看,外國主要有三大類型的生態旅游農業:
(1)傳統觀光型旅游農業。主要以都市人比較不了解的農業生產制作過程作為旅游開發賣點,在城市郊區或交通便利的鄉村建設有農業特色的花園、菜園、果園、茶園等,招攬游客到園內賞花、拔菜、摘果、采茶等活動,享受田園無限樂趣。
(2)都市科技型旅游農業。主要是在都市周邊建立高新技術的現代農業生產園區,以提供農產品和農業觀光為主,同時也相應建有一定的娛樂場所。
(3)休閑度假型旅游農業。主要是讓游客到農業園區進行休閑度假、觀光娛樂、垂釣住宿、生態體驗等各種旅游活動。
我國生態旅游農業的類型主要有:(1)綜合性觀光農莊。(2)森林公園。(3)鄉村民俗文化型。(4)海洋觀光旅游。
四、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情況
蔣建明(2009)介紹了生態旅游農業在幾個國家的開展情況:新加坡近年來建設了10座農業科技公園,發展現代高科技農業和觀光旅游業,讓游客觀賞動植物,而且可能盡情品嘗農產品,讓游客既有眼福又有口福,樂在其中。日本則大力發展觀光農園和務農旅游,游客可以在觀光農園內自由地參觀,采摘鮮嫩的野果,參與農業生產勞動,還可以帶走一袋自己采摘的新鮮農產品。韓國發展周末農場,主要建在大城市周邊的農村,吸引市民到農場參與農業勞作、休閑、度假等等旅游活動。美國的農場可以讓游客在農場的果園里采摘水果,隨便品嘗,不用另外付費,只需將離開農場時采摘的水果過稱付款,非常實惠,游客們都非常開心愉快的。馬來西亞開發的農林旅游區,距離首府吉隆坡35公里,以突出的自然生態屬性為主要特點,以發展農林業旅游觀光為主,吸引游客。瞿兆賽、曹林奎(2006)介紹了法國和意大利農業旅游的情況。農莊旅游在法國近年來得到迅速發展,占到法國全國旅游業1/4的收入,以“歡迎您到農莊來”作為主要旅游賣點招攬生意。意大利的城市居民利用周末或假期去到農村進行農業勞作,體驗農村生活,在農村休閑度假,過綠色假期,較好地帶動了意大利農村經濟發展。
生態旅游農業在我國的發展比較遲,生態旅游概念在1993年9月才得到認知。近幾年來中國國家旅游局陸續舉辦了“2006年中國鄉村游”、“2009年中國生態旅游年”等主題旅游年活動,推動了全國各地農家樂、生態農業觀光、度假休閑農莊、民俗自然村等多種模式的鄉村旅游,間接推動了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朱智,2011) 。從40多年前的20世紀80年代廣東省深圳市舉辦荔枝節以來,生態旅游農業在全國各省市得到迅速發展,呈現出一遍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如重慶市2006年實現生態旅游農業收入近6億元;西安市2008年發展觀光農業面積約1.83萬平方公里,旅游農業觀光園區83個;河北省2013年有1800個村落開展鄉村旅游,農村生態旅游農業經濟收入超過70億元;吉林省2008年全省鄉村旅游接待游客4500多萬人(次),旅游經濟總收入高達450多億元;福建省蒼坂農場2007年開展農場生態旅游農業經濟收入達到2000多萬元,顯示出生態旅游農業獨特的經濟優勢;四川省成都市近年來大力發展以“春季賞花、夏秋賞果”為主要形式的生態旅游農業,每年的陽春三月舉辦的“國際桃花節”,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參觀游玩,旅游經濟收入達到近2000萬元。據不完全統計,到2010年底,全國發展有1.8萬多個生態旅游農業園區,150多萬家鄉村農家樂,年接待游客達到4億多人次,對促進農民經濟增收起到重要的作用(邱繼勤,2009;郭良,2013;劉宇鵬、胡士杰,2013;米冰、焦愛麗,2012;鄭海明,2008;彭明勇,2005;劉英俏、李丹丹、蔣銀郡、騰越坤,2013)。
五、我國生態旅游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生態旅游農業是城市居民為滿足追求大自然綠色生態環境和農村原汁原味生活體驗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旅游農業活動,它把農業與旅游業緊密結合在一起,是一種新興的、功能復合的產業。在我國雖然出現較晚,20世紀90年代以來,“生態農莊”、“觀光農業”、“綠色果園”等概念層出不窮,生態旅游農業很快就成為都市人的一種時尚。但是由于生態旅游農業發展時間短、起點低、認識不到位等各種因素,對生態旅游農業健康發展非常不利,這也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朱方勝(2011)認為,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生態旅游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①效益不高;②經營方式落后;③硬件設備差;④思想認識不足;⑤缺乏科學管理。
邱繼勤(2009)認為,重慶市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存在問題有四個:①區域產業布局失衡;②產品單一,沒有特色;③管理不規范;④經營模式不科學。
學者們認為,我國的生態旅游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①思想認識不到位;②缺乏生態規劃和科學指導;②盲目開發,同質化嚴重;③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破壞自然資源;④投入資金不足,服務設施不全;⑤管理不科學,服務不到位;⑥服務人員素質低,培訓少;⑦缺乏指導,政策扶持不夠;⑧產業化層次低;⑨生態科學宣傳不足(劉年艷,2010;楊學峰,2007)。
從所看到的研究文獻看,大家對國內生態旅游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看法相似,這也反映了我國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和原因。
六、我國生態旅游農業發展對策
楊學峰(2007)認為,我國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應遵循以下原則:①生態系統原則;②可持續發展原則;③多元化原則。
大多數學者們認為,發展生態旅游農業的對策是:①政府重視,提高認識;②重視宣傳,增加經濟效益;③發揮資源優勢,突出特色;④合理適度開發,持續發展;⑤科學管理,加強人員培訓;⑥拓展市場,服務到位。⑦保護好生態環境,做好生態旅游農業規劃。學者們進一步建議開發生態旅游農業各種有本土特色的產品:①森林度假旅游產品;②奇花異草觀賞旅游產品;③瓜果采摘品嘗旅游產品;④“三高”生態農業旅游產品;⑤漁業觀賞旅游產品;⑥民俗文化旅游產品;⑦生態旅游農業度假區;⑧生態旅游農業園(劉英俏、李丹丹、蔣銀郡、騰越坤,2013;張靖、李愛萍、賈崇建,2009;朱智,2011)。
七、對國內外研究文獻的簡要評價
國外研究文獻對生態旅游農業的研究多在兩個領域,一是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對有關理論的完善與補充;二是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對某一農業區域或農業企業發展生態旅游農業進行介紹、評價并提出對策。國內研究文獻對生態旅游農業的研究多聚焦在以下幾點: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現狀、取得的成績、主要問題與原因分析,以及推動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思路、模式和建議等方面;也有部分研究文獻對廣東省和河源市的生態旅游農業發展問題進行了研究。
八、河源市發展生態旅游農業的意義
河源市于1988年建市,位于廣東省的東北部,東江的中上游,地處粵、贛兩省交界處,是純客家的地級市,管轄源城、東源、連平、和平、紫金、龍川5縣1區,102個鄉鎮或辦事處。全市土地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是農業大市。
歷屆河源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非常重視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和措施,投入了大量資金,大力改善旅游基礎設施,建成了一批生態旅游觀光項目,使河源市的城市品位得到極大提升,旅游業發展迅猛,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河源市是環珠三角城市,是“珠三角的后花園”、“廣東綠谷”。境內具有豐富的人文自然生態景觀資源,逐步打造了“客家古邑、萬綠河源、恐龍故鄉、溫泉之都、紅色經典”的旅游名片。優越的地理環境、優美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歷史人文景觀成為河源市發展旅游產業的良好資源,為高效發展河源市生態旅游農業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基礎。
河源市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有著重要的意義。(1)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可以拉動河源市的第三產業發展,拓展農村農民就業途徑;(2)生態旅游農業是河源市旅游產業實現健康發展的最優途徑之一;(3)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是河源市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平衡的著力點;(4)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可以增加河源市農村集體和農民經濟收入,加快脫貧致富;(5)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是河源市實現扶貧開發目標有力抓手;(6)建立農民與生態旅游農業企業之間利益的雙贏機制,促進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
[1]曹瑞.淺析婁底市休閑觀光農業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鄉鎮企業,2013(6).
[2]郭麗.云浮生態旅游農業開發的困境與出路[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8).
[3]郭良.淺析西安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的開發[J].網友世界,2013(10):68.
[4]季光照.建設“三帶、三業、八區”打造生態農業旅游度假區[J].中國農墾,2013(510).
[5]蔣建明.外國的旅游農業[J].國外農業,2009(8).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生活節奏也隨之加快,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希望走進自然的田園生活。服務于城市居民的農業觀光園便在這種回歸田園的潮流中應運而生。現代農業觀光園是人們較為喜歡的休閑去處,其是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是集旅游、休閑農事體驗為一體的為居民提供的身心放松的場所。農業觀光園主要是以盈利為目的,在此前提下,如何對現代農業觀光園進行規劃設計,是每個規劃設計人員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綜述了現代農業觀光園在規劃設計中應遵循的原則、總結在產業結構、旅游項目策劃、景觀設計等方面的要點,并提出一些建議,最后展望了現代農業觀光園的發展趨勢。
1 農業觀光園的定義
農業觀光園是旅游業與農業觀光相結合的產物,是以農業生產為主導產業,以城市居民為主要服務對象,以市場為導向,集休閑娛樂性、觀賞性和農事體驗為一體,集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等多種效益于一體的新型產業園[1]。農業觀光園開辟了新的旅游方式,豐富了旅游產業。滿足城市居民親近田園生活,體驗新型旅游方式的心理。
2 現代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原則
2.1 因地制宜
設計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在規劃設計中充分尊重當地原有地貌及特色,在對其原真性保護的基礎上,進行觀光農業的合理開發與規劃設計,力求以最少的環境代價獲得最大的景觀效果及經濟效益。例如適當的設計微地形,營造豐富的景觀效果,且不可大面積的挖山填湖,一方面是對當地水文環境的破壞,另一方面費時費力,加大園區營建成本及后期維護管理費用。
2.2 以人為本
一切設計以人為本,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愛好者的需求。
2.3 地域性原則
我國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民俗文化、地域風情,設計應將當地的人文景觀與農業生產結合,充分挖掘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通過將地域文化的提取,概括,解構,通過設計語言,設計手法在園區表達,體現不同地區農業觀光園的特色,增強園區趣味。
3 規劃設計思路及要點
3.1 產業結構規劃
從橫向看,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導,養殖業為輔的模式,改善單一的產業模式,為園區帶來經濟效益。從縱向上看,稱為立體農業,例如在果樹林里,種植具有中草藥價值的植物,或養殖家禽類等,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出與經濟效益。注意在選擇植物種植時,應以和諧共生為主,避免物種間競爭。
3.2 旅游項目策劃
旅游項目策劃的前提是前期充分的資料收集、調研,包括所處地理位置、周邊環境、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當地居民收入情況等,在此基礎上進行客源分析,得出精準的市場定位,然后結合旅游學理論進行規劃。前期的分析和旅游學理論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前期分析沒有旅游開發相關知識,即使園區建成也不會形成良性運作,沒有前期詳細分析直接進行盲目開發,不僅會造成當地環境的破壞,也使投資與收益失衡,導致園區陷入虧損的困境。只有兩者統籌兼顧,才能設置合理的旅游,休閑項目。
3.2.1餐飲 挖掘鄉土餐飲文化,加強特色,定期舉辦飲食節,提供廚藝教學活動。同時也可作為婚慶場地,一方面給園區帶來經濟效益,同時體現當地婚俗文化。
3.2.2 購物 田園超市,特色售賣點,形成銷售鏈、線上訂購派送等。
3.2.3 娛樂 在合理規劃功能區的基礎上,設計射擊、咖啡酒吧、沙療、垂釣、土陶制作、農事參與等項目。此外兒童作為特殊使用人群,設置兒童游戲場地,依托當地土壤狀況,在裸露的地表,可采用樹木枯干經過加工處理形成游戲設施,可滿足兒童親近自然釋放天性,同時減少園區維護成本。
3.3 景觀設計
3.3.1 地形 地形普遍應用于造園中,其具有加強空間的獨立性,豐富空間層次,組織排水,控制游人視線,形成小氣候等功能[2]。設計應結合用地實際情況合理設計,一般高差不大的土地用作生產用地,低佳之處蓄水建湖,抬高的地形用于栽植果樹等。
3.3.2水體 避免大面積的挖山填湖,根據游客量設置合理的水體面積。
3.3.3植物 生產區溫室外和道路兩側不宜栽植高大喬木,以免影響作物正常的光合作用,一般以小喬木為主,常綠灌木作為綠帶,適當配以地被花草,總體上形成四季變化的植物景觀季相。
3.3.4建筑 應體現住宅特色,采用當地原材料,構建原生態的居住條件。
3.3.5道路 主道路以科學、便捷為準則,既要便于集散人流、物流、又要利于生產區內路網,次道路應將景觀節點連接,成為網狀,方便游人到達,游步道營造中國古典園林曲徑通幽的意境美。
3.3.6 其他 農業觀光園中不可缺少的設計要素還有垃圾箱、標志牌小品等,它們既有其自身的功能性,又具有景觀功能,設計中應挖掘地域文化,通過設計語言將文化元素體現在景觀小品中。
【關鍵詞】農戶;行為選擇;研究現狀
一、農戶行為選擇理論的概念
農戶是對農民家庭的稱呼,由幾個從事農業活動的農民組成。行為選擇理論是從經濟學和心理學的角度,研究理性人面對經濟活動如何做出反應的學說。顧名思義,農戶行為選擇理論研究的是農戶如何做出抉擇、采取何種行動的理論。農戶行為選擇理論的研究是建立在農民能夠獨立決策的基礎之上的,但是,理論界對于農戶是否能夠看成理性人從而做出獨立決策尚存在分歧。本文認同農戶可以作為理性人的觀點,采取屈小博的定義,農戶行為選擇理論研究的是農戶在家庭收益最大化目標和市場經濟原則下,在既定資源與市場約束條件下所表現出來的“生產、消費、銷售、流通”等多方面行為選擇。
二、農戶行為選擇理論的研究現狀
(一)農戶行為基本理論方面。根據農戶的理性人假設是否成立,以舒爾茨(1964)為代表的經濟學家認為,農戶符合經濟學中理性人假設,其生產行為也是為了追逐經濟人利潤最大化目標。隨后波普金(1979)在其《理性的小農》一書中,發展了舒爾茨的觀點,認為農戶行為選擇是理性人做出的利益最大化的選擇。但是俄國經濟學家恰亞諾夫認為,農戶行為的做出不是出于理性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的,而是追求家庭消費需要最大化的結果,為此可能做出一些違背理性人假設的行為。美國經濟學家斯科特(1976)提出了農民的道義經濟學,認為農戶做出行為是基于道德而不是理性,農民在風險規避和收益之間偏好于規避風險,在不確定的情況下,農戶選擇生產技術安全的生產行為,即使收益偏低。通過對上世紀30-70年代農業的研究,黃宗智提出了“商品小農理論”,農民的行為同時受市場經濟和農戶勞動結構的制約,農民的階層地位低,對其經濟行為也有影響。
(二)農戶行為模型方面。最早建立農戶行為模型的是俄國經濟學家恰亞諾夫,認為農戶生產和消費的均衡條件為“農戶的消費邊際效應等于休閑的邊際效用”。加里?貝克爾(1965)在他的基礎上提出了新農戶經濟行為模型,作為理性人農戶的行為受生產函數、收入、時間的約束,通過數學分析,農戶可以在生產函數的約束下選擇最優生產,然后在收入約束下選擇最優消費。巴魯姆和斯奎爾(1979)引入新古典經濟學的概念提出了新的模型,為研究農戶對生產結構和市場發生變化后的反應提供了框架。Strauss(1986)進一步發展了農戶模型,強調了農戶作為研究主體,而不是個人。
(三)其他方面的研究。屈小博(2008)從生產函數和生產技術的角度分析研究了農戶生產選擇行為,認為不同生產規模的農戶,對技術的行為選擇不同。技術的選擇行為與農業收益和成本大小關系密切相關。不同規模的農戶對風險的認知行為差距明顯,規模越大的農戶對風險認知行為,但規避風險行為,無論規模大小農戶們具有一致性。從成本理論的角度,研究生產規模大小對農戶銷售行為影響。不同規模農戶的擁有交易成本和談判成本大小存在明顯差異,因此規模大小對農戶的銷售行為有重大影響。楊志武、鐘甫寧(2011)認為,在研究農戶行為時,要明確限制條件。畢繼業、朱道林、王秀芬等認為農戶的行為研究對耕地保護有重要作用,加強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農戶行為研究對耕地保護有重要意義。劉清娟運用Logistic模型對黑龍江農戶生產行為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普通農戶和種糧大戶之間,影響生產行為的因素大小不同。科技和市場因素是影響農戶行為選擇的最重要因素。吳月紅(2013)研究了糧食補貼對農民耕地保護的影響,通過定量分析得出農業補貼政策對不同耕地保護行為的影響不同,農業補貼對專業農戶和兼業農戶的耕地保護行為的影響也不同。嚴亮(2007)研究了農業信息化對農戶行為的影響,認為信息化提高了農業生產率,轉變了農民的思維方式,使農戶生產方式發生轉變。董鴻鵬、呂杰(2012)探究了農業信息化對農戶生產行為、轉移行為等方面的作用機制。繆波(2006)對農業技術選擇行為進行了研究,認為農戶的技術選擇與農民教育程度、耕地面積、技術培訓、非農收入等因素有關。徐衛濤(2010)研究了循環農業中的農戶行為,楊麗(2012)對農戶技術選擇行為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進行了綜合述評。李明橋(2012)分別研究了新農合門診補償對農戶需求行為的影響、退耕還林政策對生產決策行為的影響以及農業補貼政策對農戶配置資源行為的影響。
三、結論
自從20世紀初以來,行為經濟學迅速發展,增強了經濟學對現實問題的解釋和預見性,農戶行為選擇理論也是這方面的運用之一。研究好這一理論有助于更好的為農民、農業、農村服務。
參考文獻
[1]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
[2]恰亞諾夫.農民經濟組織[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年.
[3] Scott, C. Z. 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 Yale University 1976.
[4]屈小博.不同經營規模農戶市場行為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
[5]楊志武,鐘甫寧.農戶生產決策研究綜述[J].生產力研究,2011(09).
[6]畢繼業,楊道林,王秀芬.耕地保護中農戶行為國內研究綜述[J].中國土地科學2010(11).
[7]劉清娟.黑龍江省種糧農戶生產行為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12.
[8]吳月紅.農業補貼政策對農戶耕地保護行為的影響[D].江西農業大學,2013.
[9]董鴻鵬,呂杰.農業信息化對農戶行為作用機制的研究綜述[J]農業經濟2011,(11).
[10]繆波.農業技術推廣中的農戶技術選擇行為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
[11]徐衛濤.循環農業中的農戶行為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0.
[12]楊麗.農戶技術選擇行為研究綜述[J].生產力研究,2010,(02).
關鍵詞:鄉村旅游;旅游資源;旅游產品
一.引言
黑龍江省是中國北方重要的農業大省,具有發展鄉村旅游的巨大潛力和廣闊空間。同時,近年來,鄉村旅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依靠黑龍江省鄉村旅游資源,積極引導城市居民鄉村旅游需求,大力發展黑龍江省鄉村旅游成為推動黑龍江省旅游業發展、加快全省新農村建設步伐的重要途徑。
二.鄉村旅游與觀光農業的相互關系
鄉村旅游是以鄉村為主要旅游活動場所,以鄉村自然景觀、鄉村生態環境、鄉村傳統民俗與傳統文化等旅游資源為依托,以觀賞、考察、學習、娛樂、購物、度假、休閑等多種體驗方式為特征的綜合性旅游形式。而觀光農業旅游是以農業資源為基礎,以生態旅游為主題,利用田園景觀、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和農村特有的人文景觀,吸引游客前來觀賞、休閑、習作、購物、度假,滿足游客食、住、行、購、娛、游的需求,并參與新型農業技術實踐的一種旅游形式。結合鄉村旅游與觀光農業的概念及基本內涵來看,鄉村旅游與觀光農業及農家樂的最基本關系,即觀光農業與農家樂等旅游形式以鄉村旅游資源為基礎、以鄉野農村為環境依托的旅游活動是屬于鄉村旅游的不同活動類型,即鄉村旅游的分支。
三.黑龍江省鄉村旅游資源概況
(一)農業產生類旅游資源
黑龍江省土質肥沃,地勢平坦,耕地連片,水源充足,具有發展農業生產的良好自然條件。全省耕地土質肥沃,肥力較高的黑土、黑鈣土、草甸土等約占60%左右,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目前,全省共有104個大型國營農(牧)場,擁有耕地206.8萬公頃,共有宜牧草原、草坡507萬公頃。黑龍江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600億斤,牛奶、乳制品、綠色食品產量均居全國第一位,是世界知名的、全國最大的有機綠色食品加工基地。國家農業部認定黑龍江墾區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是鄉村旅游的重要旅游活動開展地,具有極高的旅游觀賞及參觀考察價值。
(二)森林類旅游資源
黑龍江省森林資源豐富,至2010年森林覆蓋率45.2%,覆蓋面積居全國之首。其中,三分之二為原始森林。目前,共有67個森林公園,其中國家級38個,是擁有森林公園最多的省份。此外,還有我國世界上最典型、最大的一片紅松原始森林。其中,伊春豐林自然保護區的紅松母樹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生物圈網絡成員。黑龍江省的森林物種也非常豐富。其中龍膽草、人參等16種名貴藥材被列為國家保護資源,產量和質量都居全國首位。在動物資源中東北虎、丹頂鶴等稀有動物,均屬國家重點保護種類。這些資源使黑龍江省成為全國森林旅游的首選地。
(三)民俗文化類旅游資源
黑龍江省是多民族省份,除漢族外,還有53個少數民族。其中赫哲族是黑龍江省獨有的。黑龍江少數民族人口居住在農村的占72.7%,居住在自治地方、民族區、民族鄉鎮的占39.9%。黑龍江省建有1個自治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1個民族區(齊齊哈爾梅里斯達斡爾族區),69個民族鄉鎮,其中,滿族鄉(鎮)24個、朝鮮族鄉(鎮)19個、蒙古族鄉(鎮)6個、達斡爾族鄉3個、鄂倫春族鄉5個、鄂溫克族鄉1個、赫哲族鄉3個、聯合民族鄉(鎮)8個。全省還認定少數民族聚居村680個。這種民族分布對在鄉村旅游中設計、開發民族民俗特色旅游產品具有十分有利的影響,為黑龍江省鄉村旅游差異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鄉村旅游相關的特色旅游資源
黑龍江省還擁有許多有利于開展鄉村旅游的特色旅游資源,如被稱為“中國的不夜城”、“極光城”的漠河縣;有“火山博物館”之稱的療養度假勝地――五大連池;世界上最長的界江――黑龍江;有“北方綠寶石”之稱的亞洲最大界湖――興凱湖;中國第一大火山堰塞湖――鏡泊湖等等。此外,還有全國面積最大的濕地旅游資源,集中成片的就有烏裕爾河、三江平原和松阿察河沼澤濕地。烏裕爾河流域地齊齊哈爾扎龍自然保護區濕地達21萬公頃,有鳥類296種,被譽為“鳥的天堂”、“丹頂鶴的故鄉”,是我國第一個水禽綜合保護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塊濕地,已被列入世界重點保護濕地名單。
四.黑龍江鄉村旅游產品現狀
目前,黑龍江省鄉村旅游產品主要包括森工林區的滑雪、漂流和森林生態旅游;鄉村的農家樂類型的旅游產品;以及農業旅游示范點所提供的旅游服務和產品。到“十一五”期末,新創建1000個鄉村游示范點,評定北方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園、省農科院園藝分院等18家農業旅游示范點,并開發了大海林雪鄉、鏡泊湖鮮民族村等多處農家樂旅游景點。近年來,黑龍江省已確定了民俗風情、秋實采摘、現代化農業觀光、中小學生鄉村夏令營、鄉村文化體育以及春季賞花、田園風光、踏青活動等六大鄉村主題游活動,并推出了黑龍江鄉村游線路,交通便利,鄉村氣息濃郁,旅游服務設施基礎較好。
參考文獻
>> 國內外開放獲取期刊發展概況 國內外開放獲取期刊研究內容對比分析 國內外開放平臺綜述 國內外圖書館實體資源評價研究綜述與實踐進展 國內外社會營銷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進展 茶皂素的國內外研究進展 鄉村度假國內外研究進展及啟示 國內外兒童人格發展的研究進展 國內外針灸戒毒研究進展 國內外護理暴力的研究進展 乳腺癌普查國內外新進展 艾灸療法作用機理國內外研究進展 國內外低碳旅游研究進展綜述 濕地的國內外研究進展 國內外農殘檢測技術進展 國內外休閑農業研究進展 國內外就業質量進展及評述 國內外風暴潮預報研究進展 國內外靜電紡絲技術的研究進展 幼兒體操科研國內外進展綜述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張曉紅. 圖書館古籍工作與文獻學研究[J]. 晉圖學刊, 2015(5): 60-63.
賈媛. 中小型圖書館古籍保護現存問題[J]. 科技情罌發與經濟, 2014(13): 84-86.
婁明輝. 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視野下的古籍讀者服務[J]. 圖書館學研究, 2012(12): 66-68.
孫巧云. 淺談浙江省高校圖書館館藏古籍資源數字化建設及其意義[J]. 浙江高校圖書情報工作, 2012(4): 28-32, 54.
董紹杰, 盧剛, 畢國菊. 外文古籍的概念與界定初探[J]. 圖書館學研究, 2010(14): 96-98.
PRUDERY J. The British Library’s Initiatives for Access Projects[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5, 38(4): 65-69.
Studying Beowulf[EB/OL]. [2016-02-23]. .
Europeana Regia Project Documentation[EB/OL]. [2016-02-23]. http://europeanaregia.eu/en/project-europeana-regia/project-documentation.
毛建軍. 韓國古籍數字資源的建設與啟示[J]. 圖書館建設, 2012(4): 40-42.
張敏. 國內高校圖書館古籍書目數據庫建設述評[J]. 四川圖書館學報, 2011(6): 82-84.
胡良, 林珊. 國內重點院校古籍數字化調查分析[J]. 現代情報, 2012(10): 53-55, 116.
華艷. 開放存取環境下圖書館古籍數字資源的開放性工作探究[J].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1(9): 18-20.
李曉源. 古籍開放存取的世外桃源――書格[J]. 山東圖書館學刊, 2015(1): 50-52.
王瑋. 中醫院校圖書館古籍保護和利用問題研究[J]. 科技與創新, 2015(22): 36-37.
關于IDP[EB/OL]. [2016-08-18]. http:///pages/about.a4d.
關于世界數字圖書館:背景[EB/OL]. [2016-04-18]. https:///zh/background/.
毛建軍. 中文古籍數字化合作館藏維護問題研究[J].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1(8): 4-7.
杜婕, 張文亮. IFLA《善本與手稿館藏數字化規劃指南》解讀[J]. 圖書館建設, 2015(10): 51-54.
Guidelines for planning the digitization of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collections[EB/OL]. [2016-08-22]. http:///publications/node/8968.
作者貢獻說明:
姚 遠:調研并收集資料,撰寫與修改論文;
李 莎:調研并收集資料;
沈東婧:擬定文章框架,修訂論文。
Research Progress in Open Access of Ancient Books in China and Abroad
Yao Yuan, Li Sha, Shen Dongjing
Shanghai Information Center for Life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31
關鍵詞:農家樂 鄉村旅游 可持續發展 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當前“農家樂”旅游發展的現狀
“農家樂”旅游的雛形來自于國外的鄉村旅游,在國外已有30多年的歷史,尤其在一些歐美發達國家開展的比較成功。這一研究主要集中于20 世紀80 年代后至21 世紀初,主要研究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關系、鄉村旅游與農村環境的關系、鄉村旅游對當地民俗文化的影響、鄉村旅游發展策略等方面。具體到我國來說,“農家樂”可以說是鄉村旅游在我國的一種獨具特色的發展形式。我國現代形式的“農家樂”始于1987年四川成都龍泉驛成功舉辦的第一屆桃花節,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農家樂”已經達到相當大的規模;“農家樂”旅游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又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當前相關作用機制實證的研究還未有學者進行深入的探討和挖掘,仍屬研究空白,而“農家樂”作為農民直接參與的鄉村旅游形式,其蓬勃發展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作用和關鍵性影響又使相關研究顯得迫切和必要,因此本文的研究以期通過對河北易縣貧困山區開展的“農家樂”實證調查分析,探討“農家樂”對于解決貧困落后地區新農村建設的作用機制,將“農家樂”的可持續發展與推動新農村建設,促進邊遠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
縱觀我國當前“農家樂”旅游的發展現狀來看,主要以農莊度假和民俗節慶為主題。其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旅游方式正日漸成為人們的追求和向往。“農家樂”旅游已成為當地農業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也為當地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通過整合當前開展“農家樂”地區的發展狀況來看,大都呈現出以下幾點特征:
1、“農”式單一。大多數農家樂是農戶自發的,經營模式非常單一,以吃農家菜為主,各守一攤,貼近農家生活的特色還不突出,游客很難得到“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的特殊體驗。
2、“家”境不佳。農家樂的公共設施不足,缺少停車場、廁所、垃圾箱、旅游咨詢點、導覽牌等設施,垃圾填埋、污水處理等生態環保設施幾乎空白,村民及經營戶環保意識不強,生活垃圾充斥房前屋后和溪道,潔化、美化、綠化和亮化功能有待提高。
3、“樂”意不足。鄉村的節事活動、農耕文化沒有加以整理和演繹,游客參與體驗和互動的節事活動開發不夠,夜間文娛活動匱乏,留宿客人覺得單調。
4、“文”蘊缺乏。大多農家樂都是老木屋修繕而成,周邊沒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有震撼力的自然生態資源,很難吸引游客并保證客源的穩定性。同時當地的資源挖掘力度還有待加深,農家樂休閑游業的靈魂之一是文化,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將失去長久的吸引力。
5、“群”體有限。該縣是純山區縣,大多居民都有農村生活的經歷,對農家樂的興趣不大。平時消費主要靠節假日山外溫州等地的游客前來,消費群體有限。
6、“規”劃滯后。近年該縣農家樂發展很快,有些鄉鎮無序開發大有燎原之勢,缺乏理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再加上目前缺乏鄉村旅游規劃的指導,從而使農家樂休閑旅游布局和項目缺乏科學性和前瞻性。
本文通過實地走訪,對易縣山區沙嶺村地區的發展情況的調查研究,初步得出了以下幾點認識:村里除了農牧業、外出務工,主要收入來自于旅游。無論是開農家院還是賣土特產,本村的“蠶姑坨”旅游景點,都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本村經濟,而且其優勢在于不收門票。但由于缺乏科學的開發和管理,十多年來,蠶姑坨的知名度仍停留在附近的村、縣、市以內。而且一旦游客比較多,環境污染就非常明顯。村民說:“要是一樣的投資,蠶姑坨可比狼牙山風景好!”確實,如果不開發,人們要想上山就要走上一條十分崎嶇十分險要的路,但對于如何來更好地開發蠶姑坨,村民們都很矛盾。一個山區景點,開發起來包括交通、水源以及景點日常維護等各個方面,單靠村民們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依靠國家政府的支持,也要等到相應政策的實施。說到外商投資,村民們最擔心的是外商開發以后旅游商業化是必然的,收門票會減少游客數量,也給本村村民帶來不便。
二、“農家樂”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路徑
通過對“農家樂”的旅游現狀分析,結合當前河北易縣山區的發展情況,“農家樂”旅游對于推進落后地區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前瞻性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推進“農家樂”旅游可持續發展需要多管齊下,多方共同努力。要合理配置注重“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要合理布局注重區域帶動發展。要合理引導注重提高市場競爭力。對于一些具體的實現措施上,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山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對“農家樂”旅游的扶持力度。當地相關部門應積極引導,科學規劃,防止農戶盲目跟風、無序建設。農民要不斷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相關的管理科學,豐富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加強人員培訓,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科學文化素質,鄉村旅游對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掌握農業科技的工程技術人員,更需要高層次、復合型的管理人才。對此,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創造良好的平臺,使本地人才脫穎而出,以本地農民的特色彰顯農家樂本色。另一方面,應加強對經營農家休閑旅游農民的旅游業務知識培訓,除了到其他城市進行旅游考察,還可請旅游管理部門和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來本地進行講座、培訓,以提高本地農民的旅游經濟意識,使他們充分意識到農家休閑旅游應以知識性、參與性和優質服務來吸引游客。同時發展“農家樂”旅游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求經濟利益。應始終把科學發展觀牢記在心,真正實現經濟與環境的持續健康發展。
(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度大學生學術科技創新項目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經濟管理系,北京100093;2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北京100012)摘要:在知識經濟與體驗時代下,消費者對鄉村旅游功能凸顯為精神與文化的個性化需求,而傳統的旅游產品供給多以滿足物質的大眾型產品,一方面導致了市場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同質旅游產品間競爭異常激烈,鄉村旅游的發展亟待轉型升級。如何開發鄉村旅游才能滿足市場需求、突破解決產品間同質化競爭的問題成為推動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的首要難題。筆者從文化創意的視角,在分析中國鄉村旅游開發的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創意思維開發鄉村資源、創意設計旅游產品、創新開發模式、創意文化主題活動、創意旅游營銷等方面的策略,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加速鄉村旅游發展的轉型升級進程,推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
關鍵詞 :鄉村旅游開發;文化創意;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cjas15010006
基金項目: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社科計劃面上項目“京郊山區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研究”(SQSM201312448004)。
第一作者簡介:康杰,女,1977年出生,河北新樂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學。
通訊作者:楊欣,女,1981年出生,山西太原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企業管理、信息化管理。
收稿日期:2015-01-06,修回日期:2015-03-12。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from Cultural Creative Perspective
Kang Jie1, Yang Xin2(1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93, China;2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12,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d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 one was the contradictions of the massmaterial supply and personalized demand of spirit and culture between the consumers and suppliers; the otherwas the fierce competition among the homogeneous tourism product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wasconfronting the urgent need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ow to develop rural tourism to solve producthomogenization competition had become the primary problem of rural tourism. The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in China from the cultural creative perspective.Finally, it put forward strategies like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sources, creative design of tourismproduct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 creative culture theme activities, and creative tourism marketing, etc.,so as to meet the consumers’demand,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mote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ultural Creativity; Strategy
0 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人們收入水平不斷增加,以休閑消費達到釋放壓力、放松心情的鄉村旅游成為城市居民假日游的最佳選擇。自2006 年國家旅游局將旅游主題年確定為“鄉村游”、“和諧城鄉游”、“生態旅游”以來,鄉村旅游進入快速發展的增長期。據統計,2013 年中國農家樂的數量有170 多萬家,鄉村旅游的重點村有10.6 萬個,全年接待游客將近10 億人次,旅游收入達到2800 多億元人民幣,直接受惠的農民有3000 多萬[1]。鄉村旅游已成為城市居民休閑娛樂的重要消費領域,是解決三農問題和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但與此同時,快速發展中也產生了諸多的問題:資源的有限與粗放式的開發相矛盾;產品缺乏文化特色,沒有核心競爭力;旅游產品間極高的相似度,導致同類產品的激烈競爭;資源配置未優化、重復建設與浪費等現象比較嚴重[2];尤其在中國邁入知識經濟與體驗時代后,創意引領消費,傳統的農家樂、民俗村、采摘園、觀光農園、漁家樂等主打旅游產品與消費者對精神文化的多樣化、差異化、體驗化、個性化需求相矛盾,鄉村旅游的發展亟待轉型升級,如何開發鄉村旅游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成為首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文化創意是通過發揮個人的創造力、智慧,以資源為載體,賦予產品獨特的文化內涵,強調的是產品的差異性和提升產品的附加值,以此來滿足人們對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與文化需求[3]。從眾多的文獻分析來看,許多學者以鄉村旅游發展的轉型升級為研究對象,但以文化創意的視角探究較少,更鮮有從創意視角來研究鄉村旅游開發,來解決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的問題。因此,筆者以鄉村旅游開發為研究對象,從文化創意視角,提出鄉村旅游在資源、產品、模式、市場、產業鏈等方面的開發策略,以滿足消費者異質化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并試圖解決產品缺乏特色、同質競爭激烈、資源重疊等難題,對加速鄉村旅游的轉型升級、推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1 文化創意視角下研究鄉村旅游開發的現實意義知識經濟時代下,文化與創意成為推動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重要力量。將文化創意理念、思維方式融入到農村的開發生產、生態、生活資源中,創新旅游開發的模式,完善旅游產業鏈,這勢必加速鄉村旅游健康快速發展。
1.1 實現鄉村旅游開發的可持續發展
鄉村旅游開發可持續發展是指在合理利用和保護鄉村旅游資源的前提下,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能滿足后代人自身需求的行為[4]。文化創意是運用人的創造力,對鄉村旅游資源進行深層的挖掘,體現其旅游的文化價值和內涵,并對已開發旅游資源的再整合利用,運用無限的創意突破物質要素類旅游資源的約束,進一步拓寬了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空間,克服了物質要素類旅游資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5],為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同時創新傳統文化資源的利用方式和渠道,在生產、運作、銷售等環節融入文化創意,解決了鄉村旅游面臨的資源有限、生態環境壓力、旅游產品單一、無特色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文化創意下的鄉村旅游開發成為確保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1.2 保護、傳承鄉村傳統文化
中國廣大鄉村地區擁有源源流長的歷史文化資源,承載著豐富的鄉村習俗、民族風情和農耕文化[6]。但隨著社會變遷與發展,鄉村與城市、傳統與現代文化之間不斷的撞擊和融合,許多傳統的鄉村文化已瀕臨滅亡或是轉化、模仿為城市文化的符號,失去了鄉土文化的“土”特色。文化創意是在既有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進行的創新與突破,其第一步就是對鄉村文化資源的整理和挖掘,使傳統的歷史文化在保護中得以傳承,在傳承中創新與發展,賦予了鄉村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并結合新時代的理念,開發出有文化內涵的旅游創意產品,如一些瀕臨破壞的古遺址和亟待維修的古建筑經過文化創意開發成為具有特殊文化旅游的勝地[7],文化創意下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實質上就是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過程。
1.3 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目前,國內鄉村旅游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正轉變為文化性、層次性、個性化精神與文化需求,鄉村旅游的發展面臨著轉型升級。文化創意依靠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突破常規思維的模式和觀念,在一定的載體上,賦予產品精神文化含義,提升產品的文化內涵,滿足消費者對文化的需求;并通過其強大的融合性,助推鄉村旅游業打破與其他產業之間的壁壘和界限,實現對不同行業、不同部門和不同領域的資源整合[8],創意出融合生產、生態、生活等多種功能的旅游產品,成為實現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2 國內鄉村旅游開發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鄉村旅游開發是指發揮和挖掘潛在的鄉村旅游資源,為消費者提供新、奇、特的旅游產品,并把這種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成為現實的經濟優勢,以提高旅游資源對游客的吸引力[9]。近幾年,國內鄉村旅游進入快速發展的擴張期。在鄉村旅游開發方面,主要是以農業觀光和休閑農業為主,其功能正處于由單一觀光向以觀光、考察、學習、體驗、休閑、度假、娛樂等多功能綜合型方向轉變與發展,如農場類旅游,包括觀光果園、茶園、花園、休閑廣場,還有以休閑、娛樂和知識為目的的農業教育園、科普示范園,以及參與、體驗各種農民農事生活,以康體療養和健身娛樂為主題的康樂型鄉村旅游等新型鄉村旅游產品[10]。但與此同時,鄉村旅游在開發中也不可避免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
(1)鄉村旅游的開發多強調以自然資源為依托的開發,對農業資源過度依賴[11],多以自然景觀、農業觀光類的旅游項目的開發,未重視鄉村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等文化資源的開發,致使開發的產品缺乏文化內涵,鄉村的地域特色不突出,造成鄉村旅游產品間的嚴重雷同,產品未形成根本的核心競爭力。
(2)開發多處于盲目、自發式的狀態中,模仿、照搬發展模式的現象還很普遍,相鄰相近的鄉村旅游提供的農家餐飲、住宿、采摘、垂釣、農事體驗等鄉村旅游產品相似度很高,鄉村特色不突出,并多是以承包租賃的個體行為,很多類似的旅游開發項目根本沒有考慮旅游產業鏈的上、下延伸,如旅游產品未進行精、深加工和高端產品延伸,缺少衍生產品和伴生產品,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體系[12]。
(3)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模式單一,所采用的模式多局限于文化觀光型模式,以觀賞觀光型活動為主,如觀賞田園景觀、觀看民俗風情文化、參觀手工藝品、觀光農業園、主題公園展覽等[13],以農村生活、歷史文化、探險體驗、生態科考游等體驗類旅游發展尚處于初期,層次相對較低,致使游客滿意度降低,游客滯留時間較短,對消費者形成不了一定的影響力。
(4)開發的旅游產品中缺乏創意,許多項目依托地域的自然環境進行開發,始終保持原狀,開發一次就此停滯,旅游活動的文化性、娛樂性和參與性都較低[14],致使開發的旅游商品不能刺激和滿足新時代下鄉村旅游的新需求。
(5)在當代新媒體技術下,市場營銷模式比較老舊,宣傳的渠道與力度不足,缺少對整體項目的精心包裝、策劃與推介,市場輻射能力較弱,知名度、吸引力和影響力非常有限,導致市場占有率低[15],未形成有影響力的旅游品牌,導致宣傳和影響的輻射范圍小,新媒體的作用沒有發揮。
3 文化創意視角下鄉村旅游開發的策略
針對上述問題的解決,在鄉村旅游資源開發中,首先要從思想觀念上加強文化創新意識,把它貫穿于鄉村旅游開發的各環節及各層面,突出產品自身的文化內涵和特色,滿足當代鄉村旅游者對文化多元性和新奇性的需求[16]。
3.1 創意思維開發鄉村資源,挖掘文化價值和內涵創意思維是一種對既有文化進行的創新與突破,將知識的原創性與變化性融入具有豐富內涵文化的一種思維方式[17]。鄉村是傳統文化的發源地,承載著自然田園風光、農耕文化資源、鄉村建筑景觀、民俗文化資源等豐富的旅游資源,這為文化創意思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例如重慶巴渝的文化村,游覽區由三院一寺廟一牌坊構成游覽主體,并在原有遺址的基礎上進行,創意有橫跨水面的連接大門和牌坊的跨度長達100 米懸空索橋,并在通衢大道旁建立壓邪的“泰山石敢當”,伴有錯落有致的故鄉人農家樂及農耕機具操作展出,使旅游者更加感受到傳統的巴渝民間文化[18]。在這些歷史積淀的文化資源和一些古城遺址基礎上,通過利用科技、文化、社會、人文等方面的創意元素,將一些物質載體、故事和社會生活元素融入到資源中[19],賦予有形的、無形的鄉村資源新的文化性及強大的生命力,體現歷史資源和古城的文化價值和內涵,更好地迎合鄉村旅游者對旅游文化差異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3.2 文化創意設計開發旅游產品
國內鄉村旅游開發的層次相對較低,多數以鄉村自然原始的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為開發對象,鄉村旅游資源間的相似性,導致各鄉村以景觀游為主打產品的嚴重趨同化。文化創意設計突破了對鄉村旅游開發的就地經營思路[20],在開發鄉村旅游產品過程中,運用文化創意設計,將當地特色文化如民俗風情、歷史文化、鄉村節慶、農事農活,或是培育的新的特色文化融入在設計的旅游產品中,并將創意產業的思維及時尚元素一并引入旅游商品的生產與銷售環節[21],這將特色文化的內涵賦予到鮮活的旅游文化產品中,并設計具有參與性、互動性和體驗性的綜合旅游活動,強調產品間的差異性,使消費者在旅游活動中產生獨特的感受和深刻的體驗。如北京的懷柔雁棲鎮的村落,前身是京城的“虹鱒魚一條溝”,后進行美化環境、營造節點景觀、改造民居、增加文化元素等建設,注重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的結合,融入農耕農具展、文化長廊等眾多文化元素,還可以參與到風箏、皮影等民間手工藝品制作,在夜晚,還可欣賞七彩棧道、古烽火臺等眾多文化夜景[22]。
3.3 創新鄉村旅游開發模式
國內鄉村旅游開發模式多是以自然資源、景觀為依托進行開發的,雷同的發展模式不能形成區域的競爭力,致使鄉村旅游效益低下[23]。鄉村旅游應當依據開發地的旅游資源狀況,并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運用文化創意,借助鄉村旅游資源載體,強調經營的特色和差異性,創新開發模式,由單一功能向多功能型發展。如“生態農業+旅游業模式”的北京市朝陽金盞鄉的蟹島[24];“特色莊園旅游發展模式”的臺灣南投縣埔里鎮的臺一生態休閑農場興建了亮眼雅致且溫馨舒適的花卉驛棧,設計充滿浪漫與新奇感的水上花屋;“科技引導現代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的海南省興隆鎮,建立了集科研、科普、生產、加工、觀光和種質資源保護為一體的熱帶植物園,并形成觀賞園林、教育園林、認養園林等多種形態,承載農事參與、自然教育、觀賞等功能[25]。
3.4 創意文化主題活動,完善旅游產業鏈
創意文化主題旅游活動是依托旅游資源中的文化元素,圍繞創造旅游新價值,并以消費者在旅游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感知、體驗為目的進行的旅游活動,通過對鄉村中的文化資源進行深度創意開發,優化鄉村資源的配置,拓展旅游的功能和產業鏈-既有向產業上游的研發[26],又有下游關于品牌銷售渠道的延伸,并以消費者的需求設計產品、優化功能,創造全新的產業空間。如北京懷柔琉璃廟鎮白河北村,以“美麗琉璃”文化節為載體,先后開展了“中華瑰寶·美麗琉璃”攝影作品征集大賽、慈善捐贈筆會活動、“書畫琉璃之雅韻”、“琉璃山水間·古琴旗袍秀”等系列活動[27]。依托創意的鄉村節慶活動,設計開發出具有差異化、特色化的鄉村旅游體驗性活動,增加鄉村旅游產品種類和提升產品結構的優化和品牌[28],宣傳當地區域特色,充分發揮產業的關聯帶動效應,完善整個價值鏈,實現價值體系的整體增值。
3.5 創意旅游營銷,開發鄉村旅游市場
旅游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營銷的策劃、方式、手段在開發市場中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29]。當今,中國已步入信息化時代,網絡及數字技術飛速發展,文化創意可通過各種新媒體技術融入到鄉村旅游營銷策劃、方式、手段中,形成創意旅游營銷,這將為鄉村旅游發展塑造、提升品牌形象,開拓鄉村旅游的市場空間[30],提供了更為靈活和有效的傳播渠道。如利用網絡技術平臺,進行微博、微信營銷、APP上線,擴大其影響面,增加更多的潛在消費者;以鄉村體驗營銷、品牌營銷、網絡營銷、互動營銷等多種方式,通過給消費者留有深刻的良好印象,激發消費者再次消費的欲望,并保持對產品忠誠度[31];通過創意宣傳片、舉辦主題文化特色的大型活動或慶典營銷活動,多渠道、多方位地宣傳并塑造鄉村旅游的形象,從而增加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如北京房山區韓村河鎮的村落開展了打造旅游品牌的活動,通過文化主題活動推出“月滿中秋”煙花節、“上方山杯”書畫攝影大賽以及“天開花海”油菜花節、長跑節等一系列觀光季活動;并結合媒體發揮宣傳優勢,邀約主流多家媒體,如電視臺、網絡平臺進行多角度宣傳,加強了鄉村旅游產品的主題宣傳,突出鄉村旅游特性,加大了鄉村旅游的知名度,拓寬鄉村旅游市場[32]。
4 結語
鄉村旅游面臨著產品同質化、供需矛盾、歷史文化資源亟待保護、自然環境壓力大等一系列問題[33],其發展處于關鍵的轉型升級時期,而鄉村旅游開發是鄉村旅游發展轉型升級重要的第一步,傳統的鄉村旅游開發主要是依據當地農村的地形地貌、生態資源優勢,如農林類資源豐富,生態環境這些自然資源為主要開發對象,這類旅游開發容易造成鄉村間同質產品的激烈競爭、旅游產品特色不明顯、產品單一等問題[34]。筆者以文化創意的視角進行鄉村旅游開發,旨在通過創意深層挖掘鄉村旅游資源的文化性,強調鄉村旅游經營中的文化特色和其差異性,并提出運用創意思維、創意設計理念、創新開發模式、創意文化主題、創意旅游營銷打造旅游產業鏈,來拓寬鄉村旅游開發的空間,解決鄉村旅游發展面臨的問題。在信息知識時代下,文化創意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借鑒依靠融入文化創意取得成功發展的鄉村旅游開發的經驗,但同時也要注意不同的鄉村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今后鄉村旅游開發研究的重點應放在如何因地宜地利用當地的文化特色進行創意,這不僅可以解決鄉村旅游產品同質化的問題,還把鄉村旅游開發中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轉移到對“活”的科技與人才方面的利用,不僅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由規模“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35],并推動鄉村旅游業發展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 劉文曦.鄉村游火爆年接待近10 億人次[EB/OL].(2014-10-01)[2015-01-06].Http://finance.inewsweek.cn/20141001,82941.html[2] 李學術,劉楠.論農村創意經濟及其實現路徑[J].經濟問題探索,2010(2):51-55.
[3] 杜繼勇.關于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的思考[J].特區經濟,2011(4):69-70.
[4] 蘭嵐.重構傳統文化和傳播,用文化創意打造文化品牌[N].貴州都市報,2013-05-20(4).
[5] 高麗華.營銷視角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探究[J].農業經濟,2014(3):127-128.
[6] 蒙麗琴.建立鄉村旅游與民俗文化的良性互動機制研究[J].農業經濟,2014(3):105-106.
[7] 劉孝蓉.基于產業融合的傳統農業與鄉村旅游互動發展模式[J].貴州農業科學,2013,41(3):219-222.
[8] 馬亮,顏亭玉.鄉村旅游創新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32):404-408.
[9] 方亮.鄉村旅游的開發與建設研究綜述[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1(6):69-70.
[10] 魏敏,馬連君,馮永軍.農業生態旅游及其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J].農機化研究,2008(2):250-252.
[11] 蔣敬.日本鄉村旅游發展對我國的借鑒意義[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3(3):176-1773.
[12] 何艷琳.竇店鎮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建議[J].北京農業職業院學報,2013(5):28-32.
[13] 張媛.鄉村旅游帶動我國城鎮化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2013(4):55-57.
[14] 陳雯婷,金權杰,程澄,等.基于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綜合體研究[J].管理科學文摘,2011(2):27-28.
[15] 劉軍.關于湖南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建設規劃的思考[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0,31(5):62-65.
[16] 王春林.廣西特色農業與農村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優勢與策略[J].創新,2013,3(7):112-117.
[17] 王靈恩,何露,成升魁,等.驅動因素視角的我國農業旅游發展模式與策略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2,20(6):681-687.
[18] 姚海琴.浙江農業文化產業發展路徑探尋-基于國內外成功模式的分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10):158-160.
[19] 李學術,劉楠,王奇.論農村創意經濟的理論特征[J].經濟研究導刊,2012,(2):51-54.
[20] 陳焱霞.創意人才能力素質模型的構建及其應用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11:27-31.
[21] 劉為民.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報告[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56.
[22] 葛繼紅,王艷.農村文化社群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有效載體[J].科學社會主義,2009(6):31-32.
[23] 張振鵬.文化創意產業的中國特性和中國道路[J].經濟問題探索,2011(11):37-41.
[24] 趙磊.旅游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2:15-16.
[25] 王璠.對構建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思考——以甘肅省為例[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6):8-13.[26] 厲無畏,王慧敏.創意農業的發展理念與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9(2):11-15.
[27] 吳倩,宋維山.藝術與市場整合:河北民間藝術產業化的發展路徑[J].河北學刊,2009(29):33-35.
[28] 章繼剛.創意農業學[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98.[29] 劉景枝,單厚軍.我省文化產業項目開發的品牌化策略[N].河北日報,2009-5-26(7).
[30] 張振鵬.文化創意產業的中國特性和中國道路[J].經濟問題探索,2011(11):37-42.
[31] 劉軍.創意休閑農業的淵源、特征及與休閑農業的區別[A].中國(寧國)休閑農業與魅力鄉村發展論壇論文集[C].2011:132-139.
[32] 張友臣.發達國家文化品牌培育經驗探析[J].東岳論叢.2010,31(12):144-146.
[33] 舒川根.文化創意與新農村建設的有機結合——以安吉縣創建“美麗鄉村”為例[J].浙江社會科學,2010(7):120-125.
關鍵詞:綠肥;生態學效應;作物產量;土壤;微生物
綠肥在農業生產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增加土壤微生物數量和多樣性,從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1-2]。然而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和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加上農村勞動力的減少和農民用地、養地意識的弱化,綠肥種植面積呈逐漸下降的趨勢[3]。2015年,農業部提出了至2020年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也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而種植和利用綠肥恰好是一項減量施用化肥和保護農田生態環境的有效措施。為此,本文基于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了種植及翻壓綠肥產生的多方面的生態學效應,分析與總結綠肥對土壤性質、土壤養分、土壤微生物的影響,以及對于提升農作物產量的作用,以期為進一步發展綠肥生產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1種植及翻壓綠肥對作物產量的影響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在種植及翻壓綠肥對作物產量的影響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高菊生等[4]采用定位試驗研究了長期雙季稻綠肥輪作體系下水稻產量的變化趨勢,結果表明,與冬閑對照相比,雙季稻與綠肥輪作顯著提高了水稻產量,其中紫云英、油菜和黑麥草處理的水稻年平均產量較冬閑對照分別提高27.2%、20.5%、18.1%。李繼明等[5]通過26年長期定位試驗得出,綠肥配合化肥施用,長期效果較好,可以達到提高養分利用效率、減少化肥用量、增加和穩定水稻產量的目的。其中,26年水稻平均產量以紫云英+豬糞處理最高,比對照增產64.47%。楊濱娟等[6]以冬閑連作為對照,通過連續8年的定位試驗研究了冬種綠肥翻壓還田的效果,結果表明,不同品種的綠肥對水稻產量提升的效果存在差異,紫云英、油菜、黑麥草處理分別增產水稻0.48%、7.31%、5.76%。郭云周等[7]研究表明,種植并翻壓綠肥光葉紫花苕鮮草,可減少化肥用量,有效提高烤煙產量和產值,提高上中等烤煙產量。綜合以上的研究成果,種植及翻壓綠肥有利于提高作物產量,綠肥與無機肥配施效果優于單施化肥,并可顯著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2種植及翻壓綠肥對土壤理化性質和養分的影響
綠肥對土壤理化性質和養分的影響過程相對復雜,且不同品種的綠肥其影響程度各異。李紅燕等[8]研究表明,相比較于休閑處理,麥后播種長武懷豆并翻壓2年后,0~20cm土壤有機質、總氮、礦質氮、速效磷及速效鉀含量分別提高了12.4%、22.2%、95.9%、28.6%和11.2%;翻壓油菜后,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鉀、有機質等含量顯著提高。潘福霞等[9]研究了旱地翻壓箭筈豌豆、苕子和山黧豆3種綠肥對土壤肥力特性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箭筈豌豆可以有效提升土壤有機碳、無機氮、速效鉀和速效磷含量,山黧豆處理的土壤pH值變化幅度最大。王璐等[10]研究表明,紫云英和稻草還田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性。此外,杜威等[11]開展田間定位試驗,分別設置了3種豆科綠肥(綠豆、大豆和長武懷豆)和4個施氮水平,連續6年種植并翻壓綠肥后,分析土壤中養分含量,結果表明,與對照(休閑)處理相比,長期種植并翻壓豆科綠肥能顯著提高土壤有機碳、全氮和堿解氮等養分指標含量,3種養分分別提高了4.47%~15.35%、5.21%~6.25%、11.00%~14.35%,且均以懷豆處理的提升效果最佳。總體而言,綠肥翻壓還田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形成,可以增加生物固氮量,提升磷、鉀等養分,還可以增加地面覆被,達到水土保持效果[12]。
3種植及翻壓綠肥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
區域內豐富的微生物種群和數量顯示著土壤生態系統健康、平衡,適宜作物生長[12]。楊曾平等[13]研究了雙季稻種植區長期冬種綠肥下水稻土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與土壤質量的關系,結果表明,與冬季休閑處理相比,長期冬種綠肥翻壓處理的微生物種群數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都有所提高,其中以長期冬種紫云英翻壓處理效果最為明顯,表明長期冬種綠肥翻壓能明顯地改善水稻土的微生物特性與酶活性。此外,佀國涵等[14]研究表明,種植豆科綠肥并翻壓還田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數量,隨著翻壓綠肥年限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也隨之增加。翻壓綠肥30t/hm2連續進行3年后,土壤細菌、真菌和放線菌數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碳含量提高了35.4%~49.0%,比對照提高了43.0%~63.3%。這與楊曾平等[13]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見,種植及翻壓綠肥不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而且可以作為改善土壤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措施。
4結語
綠肥作為一種養分全面的優質生物肥源,不僅具有傳統意義上的增加作物產量、培肥地力的作用和效果,而且對提升土壤微生物數量和活性也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對于我國而言,由于在各種耕作制度下存在著大量季節性閑置耕地,并且不同區域有著多樣的氣候環境和種植制度,適宜間作、輪作、混作等多種種植方式,發展綠肥具有很大的潛力。然而,由于近年來我國種植結構的變化和農村勞動力的減少,再加上化肥的大量使用,種植及翻壓綠肥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從而導致部分地區冬季空閑面積越來越大。因此,后續有必要針對冬季綠肥推廣應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深入調研,以提出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另一方面,從已有的研究來看,同種綠肥在不同的土壤環境中所產生的生態學效應并不相同,而不同的綠肥在相同的土壤環境中所產生的生態學效應也不盡相同。因此,在今后的研究過程中,應當重點從綠肥的營養成分和養分釋放規律、綠肥對土壤理化性質和養分的影響機理、土壤微生物對種植及翻壓綠肥的響應機制等方面開展深入和系統的研究,篩選出可用于改良不同類型土壤的高效綠肥作物,以發揮種植及翻壓綠肥的最佳生態學效應。
參考文獻
[1]賴杭桂,高玲,張如蓮,等.24種熱帶禾本科植物的綠肥價值分析與評價[J].熱帶作物學報,2011,32(8):1411-1417.
[2]楊濱娟,黃國勤.稻田冬種綠肥生態環境效應的研究進展[J].生態科學,2016,35(5):214-219.
[3]李忠義,唐紅琴,何鐵光,等.綠肥作物紫云英研究進展[J].熱帶農業科學,2016,36(11):27-32.
[4]高菊生,曹衛東,李冬初,等.長期雙季稻綠肥輪作對水稻產量及稻田土壤有機質的影響[J].生態學報,2011,31(16):4542-4548.
[5]李繼明,黃慶海,袁天佑,等.長期施用綠肥對紅壤稻田水稻產量和土壤養分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1,17(3):563-570.
[6]楊濱娟,黃國勤,王超,等.稻田冬種綠肥對水稻產量和土壤肥力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21(10):1209-1216.
[7]郭云周,尹小懷,王勁松.翻壓等量綠肥和化肥減量對紅壤旱地烤煙產量產值的影響[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0,25(6):811-816.
[8]李紅燕,胡鐵成,曹群虎,等.旱地不同綠肥品種和種植方式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6,22(5):1310-1318.
[9]潘福霞,魯劍巍,劉威,等.不同種類綠肥翻壓對土壤肥力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1,17(6):1359-1364.
[10]王璐,吳建富,潘曉華,等.紫云英和稻草還田免耕拋栽對水稻產量和土壤肥力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20):299-303.
[11]杜威,王紫泉,和文祥,等.豆科綠肥對渭北旱塬土壤養分及生態化學計量學特征影響[J].土壤學報,2017,54(4):999-1008.
[12]劉國順,羅貞寶,王巖,等.綠肥翻壓對煙田土壤理化性狀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06,20(1):95-98.
[13]楊曾平,高菊生,鄭圣先,等.長期冬種綠肥對紅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響[J].土壤,2011,43(4):576-583.
關鍵詞:目標消費群;管理規劃;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4-0123-02
寶桑園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有助于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同時有助于花都地區的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其打造的桑蠶文化,傳承了當地的文化和精神,同時也推進了廣東文化的發展。同時寶桑園旅游資源的開發有助于為當地和附近居民提供就業,創造和維持地方收入,拉動花都經濟增長。
一、寶桑園旅游資源開發狀況
位于廣州市花都區赤坭鎮山前大道纏崗段兩旁的寶桑園,是集農業種養、科技示范、科普教育、旅游觀光為一體的蠶桑新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基地建設規劃由桑蠶種養加工生產、農業高科技示范和觀光旅游農業三大部分組成,總投資1302萬元,預期年產值740萬元,直接經濟效益188萬元[1]。
寶桑園旅游觀光基地以桑蠶文化為核心,包括桑養蠶區、繅絲織綢區、古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蠶桑生態區、蠶絲文化館、農業大觀園、娛樂活動區、餐飲美食區、農產品展銷區、休閑釣魚區。其各大基地觀光區和休閑區不僅能讓游客親近大自然,獲得身心放松,進一步了解桑蠶文化知識,充分領略中華幾千年蠶絲文化歷史;同時其種桑養蠶區、繅絲織綢區、蠶桑生態區及蠶絲文化館等,體現了寶桑園對農業科學和高新技術的重視以及在桑蠶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方面農業生態旅游業的示范作用。比如寶桑園種桑養蠶區的桑基魚塘,其以塘基種桑、桑葉養蠶、蠶糞喂魚、魚泥上塘基、蠶糞及桑枝葉殘渣堆漚或經沼氣發酵產生肥料等資源循環再生方式,不斷提高了蠶桑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
寶桑園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有助于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生態旅游活動也使旅游資源永續利用和良性發展以及旅游環境改善成為必然,并增強了旅游業的發展潛力和動力[2]。同時有助于花都地區的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其打造的桑蠶文化,傳承了當地的文化和精神,同時也推進了廣東文化的發展。同時寶桑園旅游資源的開發能為當地和附近居民提供就業,創造和維持地方收入,以拉動花都經濟增長。
二、寶桑園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旅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寶桑園品牌宣傳力度不夠,產業鏈不足,管理規劃不夠科學成熟,附近交通不便等問題制約了其生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1.宣傳力度不夠
由于寶桑園投資資金不足,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同時地處廣州偏遠地區,寶桑園目前的品牌宣傳力度仍相對欠缺。寶桑園在強調科技創新重要性,積極開展各種相關的學術研究、拓展和調研等活動進行宣傳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將其品牌進行大眾化地宣傳,潛移默化地把其品牌形象帶進尋常百姓家,打造成公眾心中印象深刻的品牌,才能源源不斷地增加潛在客源。
2.產業鏈不完整
寶桑園目前仍處于中小型的鄉村生態旅游規模,其以桑蠶文化為核心的相關觀光旅游資源開發已不斷趨于多樣和成熟,然而由于寶桑園資金運轉相對緩慢,其休閑和娛樂功能仍不夠豐富。具體表現在:第一,游客招待方面不夠完善。寶桑園目前仍沒有形成完善的旅游住宿行業及與住宿功能相應的餐飲和銷售等行業。與此同時,寶桑園仍面臨交通設施不健全,環境衛生處理方式不完善,停車場設施不完備等問題。第二,娛樂功能相對單一。寶桑園游玩項目目前主要對外提供觀光、采摘、放風箏等活動為主的農業觀光活動和水上休閑活動,局限于中國傳統生態旅游的“農家樂”形式。另外寶桑園部分水上游玩設施存在破損問題,寶桑園相關部門應加以重視和改善。
3.管理規劃缺位
寶桑園在生態環境、游客行為等方面存在管理缺位的問題。生態旅游管理,一般指對生態旅游環境、旅游企業、旅游者,也包括旅游目的地的社區、旅游市場等進行系統的規范、協調、控制等的管理活動過程。寶桑園已開發的養雞場和鴕鳥養殖場利用效率不高,導致其場地資源、人力管理資源的浪費。另外,部分游客在桑林區采摘桑葚后沒有自覺稱重購買,而是裝進自備袋子離開旅游景點,這造成寶桑園部分經濟損失。此外,部分游客環保意識不強,同時寶桑園垃圾回收設備不完善,破壞環境,不利于對寶桑園的環境保護。
三、應對寶桑園旅游資源開發問題的策略
寶桑園旅游資源的開發不夠深入和管理規劃的缺位等問題主要歸根于其投資資金不足,所以寶桑園旅游資源的開發需要在遵循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適度拓寬開發途徑,如與當地附近相關企業合作、吸引學生為主的目標消費者、加強宣傳等等。同時不斷完善和加強寶桑園的管理規劃。
1.宣傳的多樣性開發
加強對外宣傳促銷促游。開拓客源市場,可充分利用各種媒體、網絡、促游活動等宣傳途徑。比如充分利用當地各種節慶假日,組織觀光旅游、舉辦展覽會、科普培訓等活動,大力宣傳其旅游產品[3]。同時可通過官方微博有獎轉發、自制微電影宣傳片、QQ旅游指南廣告、設置網上相關調查問卷等網絡宣傳方式進行宣傳。
吸引學生為主的目標消費群。由以百度網頁搜索和百度新聞搜索為基礎的免費海量數據分析服務,用以反映不同關鍵詞在過去一段時間里的“用戶關注度”和“媒體關注度”的百度指數中的數據得知,與“生態旅游”有關的“人群屬性”中,以“20-29歲”“本科及以上的學生”為主的人群密度最大。由此可見,80后及90后年輕人是生態旅游的主要消費者。所以寶桑園可加強與附近各大高校的合作,提供各大高校學生實習機會,招聘各大高校學生從事旅游,為寶桑園吸引更多以大學生為主的客源。
2.產業鏈的多樣性開發
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寶桑園目前仍處于中小型生態旅游基地,其關鍵原因在于投資資金不足。加快資金周轉,可通過增加適合其發展的收入途徑。寶桑園可通過以下途徑拓寬旅游產業鏈。
與當地其他旅游基地合作。比如與花都果園飄香、花都芙蓉度假村、花都香草世界、花都御盛馬場等形成旅游一體化的合作經營模式——合資延伸和發展該區域的旅游產業鏈——如住宿、餐飲、購物、紀念品銷售等。
借鑒“沙發客”的旅游住宿模式。舒適而優惠的住宿條件不僅能吸引更多遠來游客,不斷促進當地經濟收入,同時還能拉動其他旅游產業的發展。2003年始于美國的“沙發客”潮流,近年來在國內逐漸興起、發展并不斷完善。“沙發客”是指當地居民自愿免費為在“沙發客自助游網站”成功注冊的旅客提供住宿的一種方式。這種住宿方式使游客更能充分領略當地的風土人情,另外還能以“創新和省錢”為特色吸引更多外來游客。寶桑園可與當地其他旅游基地合作,根據實際情況,借鑒和創辦“沙發客”模式,提供當地居民就業,提高居民參與度,不斷延伸和完善當地的旅游產業鏈。
3.堅持可持續發展之路
場地的有效利用。需要搞好規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3]。寶桑園可通過取消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低下的鴕鳥養殖項目,提高養雞場的場地利用效率,同時加強與當地各旅游基地合作。比如與花都香草世界合作,引進培養花卉香草技術和品種,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從而促進寶桑園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結合。
管理有序化、規范化。寶桑園可通過增設管理人員,設置人性化的警示標語,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增強旅客保護環境和誠實守信的意識。同時完善其旅游區道路、洗手間、停車場等公共設施,不斷推進寶桑園管理規劃的有序化和規范化。同時,當地生態旅游區的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應接受相關“生態理念”的培訓,不斷加強自身守法意識和生態環保意識。
加強動態跟蹤管理。對鄉村旅游項目進行分類和評估。一般從基礎條件、資源優勢、基礎設施、安全標準、衛生標準、環境保護、綜合管理、接待設施、服務質量、價格標準、旅客反映等十多個方面對旅游項目進行綜合評估[4]。寶桑園可根據自身現實情況,增設專業管理人員,定期對基地各旅游項目進行嚴格評估,這有利于當地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旅游的長遠發展。
積極尋求地方政府支持。政府對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要起主導性作用,主要體現在制定規劃、政策以及監控方面[5]。當地政府應該結合花都的經濟發展狀況,合理規劃和協調開發廣州花都的生態旅游資源,同時應加強對花都生態旅游景點區的監督和引導,實現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明熠.論生態農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示范作用[J].學理論,2011,(31).
[2]謝吉紅.國際生態旅游研究述評[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2,(2).
[3]郭煥成.發展鄉村旅游業,支持新農村建設[J].旅游學刊,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