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食品安全的思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食品安全 監管 檢測技術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現,成為百姓最為關心的民生問題之一。此事一方面是由于近年來媒體對此的高度關注及放大作用,但更主要的是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式確實存在一定的問題。細數近年來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瘦肉精、塑化劑、地溝油、染色饅頭、蘇丹紅、三聚氰胺等一系列令人色變的事件無疑都是在觸動我國食品安全的脆弱神經,不僅讓食品龍頭企業失去了市場,更讓群眾產生焦慮情緒,談“吃”色變,從而引發如“香港搶購奶粉潮”等情況。食品安全問題與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我們在斥責“誠信缺失”、“道德滑坡”的同時,如何預防和制止這是危害問題發生,成為當務之急。除了政府部門不斷完善食品安全監管法律體系、標準體系、誠信體系等制度之外,食品生產企業、加工者也應對食品生產、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加強質量控制,在源頭上保證食品源的安全性,減少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
一、我國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
1、環境污染致食品源頭污染
隨著工農業生產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加劇,水資源污染、工業固體廢棄物污染、重金屬污染、化學農藥、肥料污染和農用塑料污染等污染也隨之加劇,嚴重影響我國糧食、飼料作物、農作物、畜牧產品和水產品的質量,以致在食品安全的源頭上帶來隱患。特別是今年以來屢次出現的嬰幼兒奶粉中黃曲霉素M1的情況,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喂養奶牛的飼料發霉所導致。而生產眾企業在此方面的自律情況仍然讓人不樂觀。
2、食品加工環節存在的問題
食品加工環節的主要操作對象是食品生產企業和加工者。為了追求經濟利益,降低成本,不少食品生產企業和加工者使用劣質原料來加工食品,例如最近發生的“老酸奶”、“明膠豬耳朵”等事件,一再挑戰公眾的信任底線。此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和違法濫用非食品加工化學添加劑,尤其是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問題更為突出,給食品安全造成極大隱患[1]。
3、食品流通環節的問題
目前在食品安全的保障體系中,流通領域是個薄弱的環節,倉儲、儲運不規范,病原微生物控制不當,都會致使許多出廠合格的產品,在流通環節變成不合格的食品。同時,由于安全監測和質量控制管理不善,一些假冒偽劣產品流入市場。監管部門在最近的監查過程中發現,一些食品經營者沒有按照相關要求對食品進行儲存,例如冷藏巴氏滅菌乳的冷藏柜在白天開門營業的時候是開著的,一到晚上關門歇業時即停機等現象普遍存在
二、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存在的問題
1、法規缺乏完整性和邏輯性,監管部門職責不清
我國目前在食品類方面的專門法律大約20余部,法規40余部,部門規章150余部,這些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初步構建了食品安全保障的法律框架,缺乏邏輯和以食品安全為核心和整體性、統一性,而且部分法規相互矛盾、重復現象多且內容不全面、內容較舊。由于法律和監管體系上的漏洞,也造成了各監管部門職能模糊問題[2]。食品安全法概括的將食品鏈分為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四個環節,農業部門負責初級農產品生產環節的監管;質監部門負責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監管;工商部門負責食品流通環節的監管;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負責餐飲業和食堂等消費環節的監管[3],但在實際監管過程中,一方面由于缺乏法律體系的背景及法定的解釋,具體監管部門的權責不明晰,另一方面監管部門眾多,各標準不清晰,具體食品到底歸屬于哪個環節,很難有明確的界定[4]。
2、檢測技術落后
食品安全分析是保證食品安全的基礎手段。傳統的方法雖然不需要昂貴的設備和儀器,但是存在著費時費力、自動化程度低、提取效率低、試劑消耗量大、環境污染嚴重等缺點,給分析檢測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己經無法滿足現代食品安全分析的要求[5]。另外,由于政府對食品安全的多頭管理,檢測結果可比性差,且不能跨行使用[6]。
三、建立食品安全體系
確保食品安全是一個系統工程,有其復雜性和長期性,需要系統施策、多措并舉,逐步加以解決。
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綜合協調機制
食品安全監管責任重于泰山,健全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能夠促使各部門、各環節監管措施有效銜接,形成監管合力,堵塞監管漏洞,提高綜合監管水平和監管效能。
2、建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落實企業主體責任
企業是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真正有良心、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都會把食品安全執行在生產的第一線[7]。政府應改進監管手段,嚴格監管舉措,加快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建立食品的安全信用體系,對企業入市把關嚴格,提高企業的違規成本,推動企業改進食品安全管理,進一步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切實筑牢食品安全的基礎。食品行業是一個良心行業, 建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需要依靠食品鏈上的種植、養殖業主, 食品生產企業, 食品經銷企業等的共同努力[8]。
3、加強群眾的輿論監督作用。
要通過多種形式、多個角度、多種途徑的宣傳活動,進一步增強社會公眾的食品安全意識,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食品安全工作。
食品安全事件暴露出我國食品安全體制問題和道德的缺失。確保食品安全, 涉及到各領域,上至政府各部門,下至各企業和人民群眾, 只有得到社會各方面的共同關注, 高度重視, 才能真正為消費者把好食品安全關, 為百姓的食品安全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錢敏,陳海光,白衛東等.離食品安全問題背后的思考——構建食品安全預警體系和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廣東省食品學會第六次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5-79.
[2]鄭宇兵.論食品安全監管法律的完善[D].中國政法大學,2011
[3]高宏星.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及對策[J].糧食加工,2005,2:12-15.
[4]中國政府網:《農業部部長孫政才:要堅決打好奶站整治這場硬仗》
[5]劉大星,付留杰,趙懷龍.食品安全檢測前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2 22(4):942-945
[6]曾慶梅,張冬冬,楊毅.食品安全檢測的溯源性研究[J].食品科學,2007, 28(10): 628-632.
[關鍵詞]食品安全;安全保障;制度安排
[中圖分類號]D9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024(2009)09-0186―03
[作者簡介]張福德,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為經濟法和刑法。(山東淄博255049)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事故不斷發生,說明我國食品安全存在不容忽視的危險,這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發展秩序。我國食品安全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是導致這一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因此,為保障食品安全,明確了食品安全制度保障設計的原則,提出了完善我國食品安全保障制度的幾點建議。
食品安全保障制度的設計應堅持效率的原則。效率不僅是指食品安全保障制度是否有效,還應當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取得同樣多的效果,或以同樣的資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產出”,即以最少的管理投入獲得同樣多的食品安全保障效果,或以同樣的管理投入獲得最大的食品安全保障效果。食品安全保障制度的設計應堅持公平原則。樸素意義上的公平是指同等情況同等對待,不同情況不同等對待,反映到食品安全領域就是要考慮食品生產者、銷售者與消費者及政府管理者在食品安全上的不同的地位,使食品生產者、銷售者和政府管理者承擔公平的食品安全保障責任。在這里要確認消費者在食品方面的弱勢地位,要強化食品生產者、銷售者的責任,包括事后的法律責任。食品安全保障制度的設計應堅持法治原則。對于保障食品安全必要的制度都應以法律的方式予以確認,以保障制度得以有效地實施。同樣,也使相關的行為人明確自己的行為方式和法律責任,以形成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良好的秩序。
一、確立生產者第一責任人制度
食品安全保障責任的重心落在食品生產經營者,使生產經營者真正成為食品安全的責任保障主體,使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更多的責任符合效率的原則。生產經營者最清楚如何生產安全的食品,只有其負責地生產安全食品才能保障食品的安全。如果生產經營者是不負責的,由政府或消費者外部的力量來監督或督促其生產安全的食品將付出極大的成本,而且也不見得能較好地保障食品的安全。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更多的責任符合公平的原則。生產經營者從食品生產中獲取利潤,這是他們的權利,但是他們有義務提供安全的食品;消費者支付了食品的價格,有權利獲得有安全保障的食品。如果生產經營者從食品中獲取了利潤,而由消費者來承擔不利的后果,這將是不公平的。而且在市場經濟中,消費者處于弱小的地位。在食品的選擇上,消費者總是要選擇這樣或那樣的食品,如果食品的質量有問題,總是有消費者受到損害。即便有較好的法律制度保障受到損害的消費者,從訴訟的角度講,消費者要保護自由的權益也將是很困難的。
直接的措施促成生產經營者在生產經營中具有高度的食品安全責任感是很困難的,只能通過強化生產經營者生產經營事后的法律責任加以促成。食品安全法律責任的安排需要產生良好的效果,避免法律責任的虛置。要使生產經營者具有高度的食品安全責任感,加重事后的法律責任是必要的。現行的法律責任的安排過輕,不能有效地保證生產經營者具有高度的責任感。食品安全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行政和刑事的法律責任。當食品生產經營者所生產經營的食品給消費者造成損害時應給予賠償,這是食品安全的民事責任。首先,由于我國的民事法律責任主要是賠償責任,不具有懲罰性質,這不足以使生產經營者產生高度的責任感。其次,我國的民事賠償必須以實際產生的損害為限,而不安全的食品所產生的危害很多情況下是潛在的,經過長時間的累積才能表現出實際的損害后果,因此,單純的賠償性質的民事責任對消費者的賠償是不充分的。再者,受到損害的消費者通過訴訟獲得賠償具有一定的難度,有些損害根本不去尋求賠償。實際發生的單純的賠償性質的民事責任與不法食品生產者因不法行為而獲得的非法所得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我國現行的民事責任不足以使食品生產經營者產生高度的食品安全責任感,應安排懲罰性質的民事責任。當食品生產經營者違反食品安全管理法規時,應受到行政處罰,這是食品生產經營者的行政責任。我國相關的食品安全管理法規所規定的行政責任也是較輕的,就行政罰款來講,最高不超過10萬元。食品生產經營者之所以違法生產、經營食品,大多是為追逐利潤而來,如果行政罰款不多,不足以制止不法生產經營行為,而生產經營者也可能把不多的罰款,視為生產經營成本的一部分,而繼續非法的產生經營,只要非法生產經營行為是有利可圖的。因此,行政處罰的措施不能過輕,其安排要達到一定的程度,使非法經營者一旦被行政處罰就不敢再進行非法生產經營,或者說再進行這樣的生產經營將無利可圖,只有這樣,才能使食品生產經營者產生高度的責任感。同樣,我國有關食品安全的刑事責任安排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有關食品方面的犯罪都是結果犯罪,只有不法行為造成嚴重的損害結果時才能構成犯罪,由于多數食品的危害顯現的損害結果并不明顯,要追究不法行為人的刑事責任的機會就很少。其次,對于嚴重的危害食品安全的行為多以行政罰款代替刑法處罰,造成了實際上追究刑事責任的機會較少。再次,訴訟過程中要查明不法行為人具有犯罪的故意時才能定罪,而一般的要查明行為人明知生產經營有害的食品而繼續生產經營也較為困難,這也使定罪的幾率較小。實際定罪機率的過小,使刑罰的威懾力大打折扣,刑法在保障食品安全的效率方面就很低。因此,在食品安全方面,要安排嚴格的刑事責任,使嚴重的危害食品安全的行為都受到刑罰的懲處,而不管是否產生嚴懲的實際損害結果。這樣,有利于保證一定的定罪率,使食品生產經營都真正感覺到刑罰威懾力的存在,從而大大提高他們的食品安全生產經營的責任感。
二、確立食品召回制度
食品召回制度,是指食品的生產商、進口商或者經銷商在獲悉其生產、進口或經銷的食品存在可能危害消費者健康、安全的缺陷時,依法向政府部門報告,及時通知消費者,并從市場和消費者手中收回有問題產品,并實施更換、賠償等積極有效的補救措施,以消除缺陷產品危害風險的制度。實施食品召回制度的目的就是及時收回缺陷食品,避免流入市場的缺陷食品對人身安全構成損害,以維護消費者的利益。由政府完全監管食品的安全生產過程,在實際操作上具有很大困難,事實上也不可能。國內許多企業最為普遍的做法就是產品的廣告宣傳做得天花亂墜,一旦產品銷售出去,出現質量問題,損害了消費者利益,則能推就推,能躲則躲,食品出門,概不負責。而且由于訴訟成本和訴訟風險等因素的制約,處于弱勢地位的消費者想向企業討個說法,非常困
難。所以,大多數消費者只好忍氣吞聲,放棄自己的權利,這實際上又助長了企業的僥幸心理,形成惡性循環,最終是損害社會公眾的利益。
食品召回制度,召回的是離開生產線、進入流通領域的缺陷食品,是缺陷食品對社會造成重大危害前的預防措施。食品召回制度關注的是最終消費品,由食品的生產商、進口商和經銷商承擔這個風險。這將促使食品的生產商、進口商和經銷商在召回而產生的經濟損失與提高食品質量而增加的成本之間進行博弈。經濟刺激和強制的壓力將使食品的生產商、進口商和經銷商加強經營管理,提高食品質量和降低缺陷食品召回的可能性。因此,企業一方面會加強自身的管理,另一方面,嚴把進貨關,在產品質量上提高對供貨商的要求,拒絕劣質食品,拒絕風險,否則就應該承擔由此而產生的相應法律后果。這樣的食品質量監控,成本低,操作性強,能夠產生一個良性循環。第一,確立食品召回制度有利于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效率。按照我國目前的法律責任制度,只有某些食品造成實際的傷害之后才有法律責任的追究,食品生產經營者才會承擔不利的后果。法律責任的追究只能是事后的補救措施,無法有效地減少不安全食品的數量。而缺陷食品召回制度實行以后,只要發現有批量食品存在質量問題并有可能對大眾造成危害,企業就有義務將食品召回。可以說,法律責任的追究是事后的補救措施,而食品召回制度是防患于未然。第二,食品召回制度有利于企業自身的發展。食品召回制度的目的是保護消費者。從短期看好像對企業的發展不利,有可能造成企業背負沉重的賠償開支。但從長遠來看,召回制度對企業是有利的,它不但將可能發生的復雜的、麻煩的經濟糾紛簡化,將可能發生的更大數額的賠償降低,而且召回了消費者的信賴,維護了企業的良好形象。出臺這項制度能給企業施加壓力,督促他們嚴把食品質量關,讓生產廠家真正重視食品的質量問題。只有把消費者權益放在首位,才能最終贏得消費者信任,使企業得以長期生存和發展。第三,食品召回制度能夠維護社會公平。消費者個體在與企業的交易中處于弱勢地位,而食品的安全對于每一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國家的立法應以保護多數人的利益為基礎,制度的建立應以維護社會公平為前提。食品召回制度可以限制企業行為,保護眾多消費者的利益。
三、健全食品安全市場準入法律制度
一直以來,我國因食品質量安全問題造成的中毒及傷亡事故屢有發生,嚴重影響到人民群眾的安全和健康。大量食品質量安全事故原因調查研究發現,造成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主要產生在食品生產加工環節。我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規模小,加工設備簡陋,環境條件很差,技術力量薄弱,質量意識淡薄,尤其食品質量安全意識淡薄,難以保證食品的質量安全。對此,我國政府明確表示,食品質量安全應當從食品生產企業抓起,從源頭控制食品質量安全。2001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針對國內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借鑒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對食品安全實施嚴格監管的經驗,依照食品安全應當從源頭抓起的戰略,制定了我國第一部規范食品生產企業市場準人的部門行政規章《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隨后又頒布實施了與之相配套的行政規章和技術性文件,這標志著我國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的法律制度初步建立。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是按照食品安全事前保證和事后監督相結合、政府監管和企業自律相結合、扶優扶強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原則,從食品生產加工源頭加強監管,從根本上解決我國食品質量安全問題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市場準入是指對貨物、勞務和資本進入市場的許可制度。市場準入制度是制定產業組織政策的著眼點之一,通常而言,市場準入標準的確定,取決于政府管理經濟的意圖與偏向。對于食品行業而言,食品企業的市場準入反映了一定階段政府是出于促進經濟的發展,還是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或者在最大的范圍內對二者進行兼顧。應該說,實際上,在過去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國改革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放寬市場準入限制,在食品行業表現尤其明顯。例如,我國家庭作坊式的食品加工場所廣泛存在,有些甚至沒有食品《生產許可證》,卻能夠長期自由生產、加工食品,從而導致了大量的食品安全問題。在2001年,國家質檢總局對米、面、油、醬油、醋5類食品生產企業的狀況及其產品質量進行了抽查。調查的企業共有6085家,企業的平均合格率只有59.9%。通過抽查發現大多數食品加工企業規模小,79.4%的企業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64%的企業不具備生產合格產品的能力。相當數量的生產加工企業不具備檢驗過程。這些家庭作坊式的食品生產、加工單位根本不具備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識和能力,他們甚至分不清食品添加劑和其他化學物質的類型,不了解有毒有害物質的毒性,更談不上所謂的安全劑量。在沒有任何安全保障和監督措施下,只憑感覺就能夠長期從事食品的生產與加工,這難以保障食品生產的安全。應該說,在市場初步發展的過程中,不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對于一定時期食品工業的發展以及地方和國家GDP總量的增加都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誠信危機開始出現,市場準入制度控制得不嚴格也帶來了新的嚴重問題。例如,生產劣質產品的企業不但損害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而且對生產優質產品的企業構成不正當競爭,同時也影響了國家和社會的穩定。
食品安全市場準入制度的實施,可以將生產劣質產品的企業擋在市場之外,從而保護正當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權益。一般而言,規范的市場準入標準應該包括以下內容:安全標準、環保標準、質量標準以及資源開發利用標準。市場準入標準的確立與實施,有助于規范市場競爭秩序和提高市場競爭效率。安全標準既面向生產者,也面向消費者,就是在生產環節要注意安全,并且生產出可以安全使用的產品;科學的政府干預市場政策,應該在制度上放開市場準入,鼓勵各類企業進入市場,堅持元歧視原則,鼓勵行業的市場競爭;同時在技術上嚴格市場準入,限制劣質企業進入市場,并將劣質設備、劣質產品和劣質企業逐出市場。
完善食品安全市場準入制度,首先應嚴格行政執法。實際監管中,應該嚴格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規定,對于從事食品生產加工的企業必須要求其具備相應的生產設備、檢測手段、計量儀器、內部質量管理制度等基本條件,并在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或《食品經營許可證》后,才可從事食品的生產經營活動。對于不具備相應條件,沒有取得相應《許可證》的單位和個人,堅決禁止其從事食品的生產經營行為。對于違反規定者,應該利用行政和司法的手段,采取嚴厲的法律措施,制止其違法犯罪的行為。第二,對企業生產的食品實施強制檢驗制度。未經檢驗或經檢驗不合格的食品不準出廠銷售。對于不具備自檢條件的生產企業強令實行委托檢驗。這項規定適合我國企業現有的生產條件和管理水平,能有效地把住產品出廠安全質量關。第三,建立起完善的食品認證體系。食品出廠必須加貼食品市場準入標志。沒有加貼標志的食品不準進入市場銷售。這樣做,便于廣大消費者識別和監督,便于有關行政執法部門監督檢查,同時,也有利于促進生產企業提高對食品質量安全的責任感。
參考文獻:
[1]凡真.美國的食品召回制度[J].中國保健食品,2004.(4)
[2]葛少峰.關于加強我國食品安全的幾點思考[J].社科縱橫,2002,(10)
[3]朱育著,冒乃和,劉波.關于我國食品安全法律和標準的建設[J].當代經濟,2004,(3)
關鍵詞:食品安全;檢驗員;思考
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國民約14億人口每天都要消耗數量驚人的食品,而食品安全問題僅寄望于政府有限的監督,只能解燃眉之急。在現有法治環境下尋求長效的防范機制,從源頭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才是長遠之計。消費者依法自我保護、人人有責地參與市場
法治。
對于解決和預防食品安全有幾點想法和看法
一、現行的法律監管制度體系有缺失。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的層出不窮,雖然政府已經拿出了最大決心和堅決的行動,不但加強了立法,同時,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行政管理、衛生、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等所有的監管職能部門,也都加強了日常監督檢查和對違法行為查處,但是現在惡性食品安全事件此起彼伏,但傾家蕩產的商家卻十分罕見,監管瀆職者被嚴肅問責的也少之又少。只有不斷完善法律法規,讓道德敗壞者受到法律的嚴懲和社會的唾棄,食品安全才有望得到切實保障
二、道德在市場經濟中的分量是多少?白巖松說:有一種底線在悄然生長,只是我們應該看清“悄然生長”的底線是否在節節后退,或者他本身就只有極少數人還在苦苦堅守。當公理和常識因為稀缺而成為標桿和榜樣。人們對底線的要求就一低再低。正像他說言一些人昧著良心一次次的降低他們自己的道德底線,做出損害別人,也不利己的事情。城市下水道里悄悄流淌的垃圾被一些不法商販煉制成地溝油含有許多致病、致癌的毒性物質,這樣被悄然的送上了餐桌。他們從中是獲利不少,但是誰又能保證他們和他們的家人不是地溝油的受害者吶。
三、食品安全的監管和檢測的滯后,看看這一起起食品安全事故,一樁樁食品安全事件,是在事情發生以后才得到關注。我國食品安全檢測能力建設速度明顯滯后,與保障食品安全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一是大部分食品工業企業自撿能力不足,全國食品生產企業中僅有1.2%的企業具備食品添加劑、生物毒素、農獸藥殘留、微生物等全項目檢測能力,5.1%的企業具備有毒有害物質分析檢測能力,23.3%的企業具有有限的常規質量檢測能力。二是檢測設備配置不全,檢測設備精度不高,造成部分企業關鍵指標檢出限達不到我國和國外發達國家標準限量要求。三是檢測設備自主化能力低,高精尖的設備主要依靠進口,不僅制約著檢測能力的建設,而且將增加未來的建設成本。上述情況嚴重危及公眾健康安全,加快我國食品安全檢測能力建設已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徹底的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個部門一個行業的事情,而是我們全民都應該及其重視的事情。留一點良心和道德給自己,留一點生存的機會歸我們的子孫。
參考文獻
[1]肉類工業食品安全檢測能力建設實施方案
[2] 范正偉. 拿什么拯救食品安全的道德[J]. 當代西, 2011,(11).
[3] 淺析由現代科技的現代性引發的食品安全的深思作者:張盼
每個有的人群,都會遵循信仰宗教的禁忌,信仰有一個功能是自我修正,是內省方式。食品本身是不具有其他屬性的,但是在加工過程中一旦加入了信仰者的意志,就賦予該食品與其他食品不同的意義,哪些原料可以采用,哪些在加工過程中不能添加的,生產環境的要求,生產運輸過程要求,都是對每個有信仰者一種考驗。清真食品,由一種“食品”轉變成為一種大眾熱銷的產品,究其原因是因為當今大眾對食品安全的恐慌,食品行業的不信任。清真食品是注入了食品生產者信仰的,能讓大眾相信這種信仰已經造就了清真食品“干凈、純潔、無污染”品牌特性。
《古蘭經》對于清真食品的生產者的嚴苛要求使得產者不敢去觸碰底線,害怕受到懲罰。神圣的《古蘭經》里面這樣介紹到“禁止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真主之名而宰殺的、勒死的、捶死、艇死的、跌死的、野獸吃剩的動物,但宰后才死的,仍然可吃;禁止你們吃在神石上宰殺的;禁止你們求簽,那是罪惡。今天,不信道的人,對于(消滅)你們的宗教已經絕望了,故你們不要畏懼他們,你們當畏懼我。今天,我已為你們成全你們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賜你們的恩典,我已選擇伊斯蘭做你們的宗教。”《古蘭經》嚴厲禁止人們吃自死的動物、對于肉類必須是經過宰殺的食物才可以入口,否則就是有罪惡的,這與我們食品安全現狀呈現鮮明對比,今天很多黑心的食品生產者在為了降低肉類食品生產成本,使用患病、已死的肉制品作為食物加工的原料,流入到消費者的餐桌上,這是一種缺乏信仰而不道德的表現。
有學者對《古蘭經》對信仰者的要求“飲食,所以養性情也。以彼之性,益我之性。彼之性善,則益我之善性。彼之性惡,則滋我之惡性。彼之性污濁不潔,則滋我之污濁不潔性。飲食有關于人之性著大矣。物性有善者,有不善者,則人有可食者,有不可食者。……學者審之,勿謂一飲一啄之細,非成己成物之基也。圣人曰:“一口不潔,廢四十日功’,可勿警軟?”《古蘭經》教導信徒們,應該飲食潔凈的食物,如果飲食不潔的食物,會妨礙人們身心健康,使得品行不潔,穆斯林不可小視一飲一啄之物,一口不潔,就會耗費40天的功修,這對于虔誠的穆斯林來說是很嚴重的事情。日常中為了避免違反圣訓,穆斯林們會嚴格的選取進食的食物,對食品加工過程中原材料的選取也是相當嚴格的。
穆斯林在日常的食品生產和飲食基本上是遵從他們所信仰的伊斯蘭教的神圣《古蘭經》,他們以“以清凈的為相宜,污濁的受禁止”的教法規定,圣訓的依據是極為重要的,虔誠的穆斯林是不能違背的,所以在食品的生產中必然有嚴格的質量把控,嚴禁出現有損人類健康的食物的產生,如果在生產過程中出現了違背教義的事,穆斯林內心來說罪惡感,他們會懺悔他們的行為,在虔誠的指導下穆斯林們不會為了一己私利而違背教義。
關鍵詞: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 課程體系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1(a)-0-02
2001年,教育部批準食品質量與安全作為編外目錄專業率先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設立,截止到2011年,教育部批準設立及備案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高等學校已達到134所。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分布特點是:在食品工業較發達、糧食和農牧產品產量較大以及經濟發達省份,開辦該專業的數量相對較多[1]。吉林省是地處享譽世界的“黃金玉米帶”,是著名的“黑土地之鄉”,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中國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多年來,吉林省糧食商品率、人均糧食占有量以及人均肉類占有量居全國第一位。如何正確把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內涵,科學、合理、具有前瞻性的設置好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課程[2],使培養的人才更好地服務于吉林省地方經濟發展是制定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
1 人才培養目標和基本要求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是一個面向農業、食品加工業、餐飲業、流通業、監督管理等領域,培養既具有寬廣堅實理論知識、熟練操作技能、分析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又懂得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高級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的綜合性專業[3]。
由于高校所在的行業不同,依托的學科背景不同,各高校的培養計劃的制定和課程體系的構建應該有所不同,特別應突出本校的強勢學科背景[4]。我院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是在原食品營養與檢驗專業的基礎上,依托食品科學與工程國家特色專業發展起來的,主要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掌握化學、生物學、管理學、食品科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術,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在食品生產、流通、食品質量監督管理等部門從事分析檢測、安全控制與質量管理工作的高級應用型本科人才。畢業生通過四年的學習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掌握化學、生物學、管理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知識;掌握食品營養學、食品安全學、食品毒理學的基本理論;掌握食品分析檢測技術;掌握食品科學與工程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和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了解食品科學發展趨勢、熟悉國內外食品法規與標準;具有在食品生產、儲藏、運輸、銷售過程中,從事食品檢測、安全評價、控制和監管能力;具有制定食品安全技術標準的基本能力。掌握外語、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等工具性知識,達到能綜合運用外語和計算機等手段獲取科技信息及進行文獻檢索的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具有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健康的心理素質;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2 課程設置的特點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必需有四種知識體系的支持,即有食品科學與工程基礎知識;熟悉并具有制定食品有關法規、標準,并能從事實際測試、分析、化驗以及技術管理;具有發現食品質量問題及隱患的能力,能夠預測并控制食品質量和安全;具有一定的醫學知識,將食品、健康、免疫結合探討相關問題[5]。任何一所高校開設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也無法完全滿足現代社會對食品質量與安全的要求,各高校只有發揮自身的師資優勢與辦學特長開設獨具特色的專業課程,才能辦出自己的專業特色,滿足社會對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的不同需求[6]。傳統的課程體系重檢驗,輕過程控制和預防管理,這種培養模式已不適應當前形勢和國家食品安全戰略要求的“精食品、強檢驗、善管理”三位一體的技術管理人才的培養[7]。正確的做法是在提供食品類專業基礎課的基礎上,為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提供食品的現代檢測技術,食品安全防控技術、管理、法規等相關知識課程[8]。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從人才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三方面考慮[9],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課程體系包括通識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實踐教學環節。
2.1 通識教育課
通識教育課程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任何專業或部分同類專業的學生都必須學習的課程[10],其體系的構建要充分考慮主干專業課程的需要、學生的知識及素質結構的要求,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基本原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計算機基礎、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課程。這些課程既包括自然科學和公共基礎課體系,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2.2 學科基礎課
學科基礎課是專業知識的基本骨架,是進行專業學習和獲取新知識、增強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知識基礎,包括無機與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食品微生物學、食品化學、儀器分析、人體生理學概論等,另外,還開設了農業環境學、食品原料生產安全控制、食品專業導論、管理學原理、網絡資源與信息簡索、科技論文寫作與數據處理、計算機在食品科學中的應用等選修課供學生選修。這些課程的設置為學生進一步學習食品質量與安全方面知識打好基礎,充分體現了“厚基礎,寬口徑”的特點[10]。
2.3 專業必修課
專業必修課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和基本要求設置的,是專業教學的核心,包括食品營養學、食品安全學、食品毒理學、食品分析、食品安全與檢驗、食品感官評定、食品質量管理、食品加工與保藏原理、食品法規與標準等到課程。
2.4 專業選修課
專業選修課的設置充分體現專業特色,突出實用性和針對性,包括糧油及制品檢驗、食品分子檢測技術、食品生物技術、食品物流學、食品企業管理、焙烤食品加工技術、軟飲料加工技術、乳肉制品加工技術、食品發酵與釀造加工技術、食品包裝學、綠色食品生產、專業外語等21門課程供學生選擇。
2.5 實踐教學環節
根據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應用性、實踐性強的特點,在教學模式上,應將實踐教學與培養學生基本素質和誠信教育相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11],實踐教學由課程實驗教學、實習實訓教學和設計性、創新性實驗組成,教學內容應體現循序漸進的特點。
2.5.1 課程實驗教學
課程實驗教學根據課程的特點和本專業技術的發展狀況選擇實驗項目,將實驗分為兩個層次,即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驗證性實驗精選實驗內容,強化滴定分析基本實驗技能的訓練。如食品分析課程實驗中的飲料總酸度和有效酸度的測定,選擇該實驗項目的主要目的一是滴定分析基本操作訓練;二是pH計的使用訓練。綜合性實驗重點培養學生對基本實驗技術的綜合運用能力,為順利開展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的奠定基礎,如酸牛乳檢驗,完成該實驗學生應首先了解酸牛乳的加工工藝等到相關知識,熟悉評定酸牛乳質量的相關檢驗項目,并查閱相關國家標準,然后選擇1~2個檢驗項目完成實驗任務。驗證性實驗:實驗項目保持穩定,一般以4人一組,在正常的教學時間內完成;綜合性實驗:實驗內容在相對穩定的基礎上根據學科發展狀況不斷更新,以4人小組在課程實訓期間完成。根據年級、課程確定兩種類型實驗所占比例,一、二年級課程以驗證性實驗為主,三、四年級強調逐漸綜合性實驗的比例。
2.5.2 實習實訓教學
實習實訓教學包括認識實習、專業基本技能訓練、食品工藝課程實訓、儀器分析仿真課程實訓、食品分析和食品安全與檢驗課程聯合實訓、專業綜合模擬實訓、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環節,實習實訓教學主要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5.3 設計性實驗、創新性實驗
設計性實驗、創新性實驗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教師的科研項目、畢業論文或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由學生自愿組成科研小組在業余時間內完成,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
另外,為使學生了解最新科技發展動態、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結合實習實訓教學可以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如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開展行業企業專家的專題講座等,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3 結語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課程設置,在注重通識教育的同時,應將教學中心放在核心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上,另外,為了適應食品行業的發展需求,滿足學生畢業的實際應用和就業的需要,專業選修課的設置要充分體現本專業的特色,構建能夠滿足地方經濟建設要求的課程教學體系,為吉林省地方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敏,肖新生,夏巖石,等.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與質量標準研究的思考[J].中國輕工教育,2010(1):34-37.
[2] 蔣立文.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課程設置的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09(23):228-233.
[3] 肖貴平.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福建輕紡織,2010(3):36-41.
[4] 安廣杰.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思考[J]中國輕工教育,2007(2):60-62
[5] 蔣立文.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課程設置的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09(3):228-229,233.
[6] 李延輝,張傳軍,王喜萍.應用型本科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09,18(3):76-78.
[7] 楊勇,任鍵,宋春麗等.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和專業發展的思考[J].華章,2011(27):170.
[8] 宮春波,仇宏偉,于翠芳.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實驗教學體系改革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08(15):61-63.
[9] 宋曉慶,李大鵬,陳義倫,等.農業院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設置[J].高等農業教育,2008(12):53-55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事關千家萬戶,關系著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和社會保障。在今年的兩會上,由“港奶粉限購令”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是代表們的最熱議題。據輿情監測,香港限奶令實施第一天,就在內地媒體和網絡社區引發強烈的爭議。相關新聞在3月1日達到頂峰,一天內接近6450篇平媒和網媒報道。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監管較發達國家而言,起步緩,問題多。造成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絕的原因還在于我國食品安全缺乏完整的保障體系,今后較長時間內,還應將在整體上建立食品安全保障體系作為食品安全工作重點和戰略目標來實現。
1.建立并完善我國食品安全的法律體系
法律的尊嚴是執行出來的而不是制造出來的,無論多嚴密多完善的法律,還必須經由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的正確施行,才能真正發揮其保障食品安全的強大規范作用。如果行政熱潮總產不嚴格執法或者出于各種原因錯誤地理解和適用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那么就算這些法律法規再完善也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在現今的食品安全監管中,執法不力的問題不容回避,從我們了解并看到的一些案例中有不少食品安全事故是由于失職或瀆職等執法不力造成的,再加上地方保護主義,食品安全事故頻發也就來足為怪了。因此“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成為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執法中的一個頑癥,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執法人員對法律法規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不強,礙于情面和各方面壓力辦“人情案”及部分執法人員,地方保護等等,要做到依法行政,就必須注重對執法人員的法律培訓和思想道德教育,制定嚴密的工作紀律和內部審批程序,完善行政執法人員責任追究機制建立大案要案領導集體決定制度,不斷強化執法和執法監督,使法律法規落到實處。
2.建立和完善統一協調,權責明晰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2.1我國現今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在延續歷史作法的同時,更要向管理體制卓有成效的國家學習,使監管體制相對協調集中,逐漸開創我國科學,協調的食品安全監管新模式。
2.2中國食品安全第二個先天不足是"小作坊制"加工食品。美國的食品行業經過近百年優勝劣汰,現在生產,經營食品的都是大公司。如早年美國成千上萬家屠宰場,現已統合成十三家,幾乎籠斷了所有美國人吃的牛肉和大部分豬肉,這樣幾乎完全斷絕了這些公司違法經營,短期圖利行為的可能。因為只要這些公司的六千二百家工廠中有任何一家出事,執法人員就會拿總公司問罪,此外,偌大的美國,由FDA分管的其它在肉蛋之外的食品生產者或食品貨棧,,也僅五萬多家,理相對就比較容易。
3.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應急處理體系
我國食品行業"追溯機制"不健全。美國的含大腸肝菌菠菜,生菜或表蔥,是生產過程中的意外事故;而中國大陸的致癌咸蛋,毒魚或含砒霜豉油,則是黑心商人獲取暴利的故意的違法行為。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大多是在民眾吃到偽劣食品店后發現的,而美國靠的是重罰和威懾警告,把不法奸商摻假造偽事件扼殺在未成形之前。而我國尚未建立起完善應急處理制度。在現實中,一量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往往是監察院管部門事后倉促應對,相關部門匆匆召開聯席會議。確定彼此職責,工作分工,步驟。這種事后應急處理方式已不能及時控制原因日趨復雜的食品安全事故。也不能滿足公眾對政府高效處理此事故的期望。更可能性發生部門間的互相推委與信息溝通的遲緩與不力。建立并不斷完善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不僅有助于上述問題的解決,還可加強食品安全執法部門的隊伍建設。
食品安全方面的應急管理過程由三個階段(事故發生前,事故發生中和發生后)組成,在每一階段 ,都有需要建立相應的應急管理機制。應急管理機制的建立應圍繞五個環節進行:信息收集,預防準備,應急學習,兵損害的控制處理及事后恢復。事故發生前的管理活動要努力將事故化解在爆發前。事故發生中的管理活動要注意將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圍內。事故發生后的管理活動重在恢復原狀,汲取教訓。
建立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因此,國家在建立食品安全檢查應急機制的同時,應抓緊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應急機制各部門用負責人的法律責任,對主觀上故意瞞報,不作為,隱瞞信息等形式為,都必須追究法律責任。
4.豐富載體,突出宣教
食品安全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在短期內得以徹底解決。除了統一行動和嚴格執法,我們還需要從增強食品經營,生產者包括廣大消費者的衛生意識和法律意識入手,努力構建一道食品消費安全的“防火墻”。
4.1消費者在消費行為中處于弱勢地位,農民朋友更是弱勢均力敵中的弱勢,所以要以農村為重點,開展各種消費維權進農村的消費知識教育活動,大力推進農村消費維權聯絡點,聯絡站的建設,通過采取文藝演出,知識競答,送法上門等寓教于樂的多種形式,豐富群眾的食品安全知識,增強群眾消費維權意識。
4.2通過廣泛的法制宣傳,全面構建群眾投訴舉報網絡建設。并積極發揮消費委員會職能,幫助權益受損害消費者及時拿起法律武器,通過司法途徑追述賠償,增強消費者自我保護能力,從而進一步激勵廣大群眾投身共同監管市場秩序,自覺抵制問題食品的行動中來。
4.3切實加強食品行業自律建設和道德建設,在重視政府監管制同時,積極培養市場內在的自我監管機制。有關部門應認真幫助食品行業制定出一些符合實際的食品安全標準。要知道,許多食品企業和食品經銷單位,商場等主觀上也并不希望自己售出的食品造成安全事件,因為那意味著自己必將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4.4借助電視,報紙,網絡等新聞媒體,通過消費警示,現場追趕蹤報道,典型案例分析,開辟專刊專欄,舉辦新聞比賽等多種有效載體,擴大宣傳聲勢,增強輿論力量,使食品安全意識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促進和諧需要什么樣的制度》.
[2]《建立現代國有企業制度》.
關鍵詞: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安全因素措施采取
中圖分類號: TS20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在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已經到了一個讓人觸目驚心的程度。目前飲食市場上,假冒偽劣產品層出不窮,如攙有蘇丹紅色素的咸鴨蛋,含有孔雀綠的多寶魚,噴灑敵敵畏的火腿,注入自來水、色素和明膠的豬肉 ,用工業鹽生產的泡菜,用工業石蠟制造出的火鍋底料,調色劑、井水和精鹽勾兌的醬油,含蛋白僅為2%的阜陽奶粉,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和花生露,噴灑高濃度水胺硫磷的豇豆、鎘超標嚴重的大米、用硫酸銅制作出來的皮蛋、用鴨肉香精生產出的假羊肉、用大米香精生產出來的香大米、添加塑化劑的白酒和飲料等等。上述的種種現象充分說明:我們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了。雖然,我們監督管理部門在食品安全方面做了大量非常艱苦的工作,但效果與實際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目前,食品監管機構整合對食品安全的重視有大幅度提升,但關鍵還在于提升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認識高度,這樣食品安全晴朗的天空就會不遠了。
1.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
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從問題本身出發來探究事件的根源,食品安全問題也不例外。目前來講,保證食品的安全已經成為新世紀的社會性、世界性的重大課題。在過去的幾年中,一系列食品安全方面發生的事件極大地打擊了消費者對其所購買食品的信心。這就需要我們從以下兩個因素著手,深入揭示影響食品安全的真正原因。
1.1 影響食品安全的內在因素
仔細回想這一連串的食品問題,我們發現其產生并不是偶然巧合,而是目前特殊條件下多方社會經濟和道德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這就得從我國目前正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期間的國情著手,在這種社會體制下,(一).原有制度在新的經濟形勢下顯然有些“力不從心”,這就給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他們利用當前法律的盲點和漏洞,大肆造假,以謀取不法利潤;(二).食品安全監管的法律條文分別見于《食品衛生法》、《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法u》等多部法律法規,而監管職能又隸屬于農業、環保、林牧漁業、衛生、質監、經貿、工商、海關、檢驗檢疫等多個部門,結果造成既有越位和監督重復,又有監管缺位和監管空白的必然,最后形成“九龍管水,不如大禹一人治水”的尷尬局面;(三).當前的監管力度尚需加強,我國現已頒布的法律法規對偽劣有害食品的產銷者還未形成威懾力度,個別地方政府處于對保護地方利益或一己私利的考慮,對于食品造假者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更加助長了造假者的囂張氣焰; (四).大眾對食品安全觀念的淡漠和缺乏食品營養、衛生和安全的宣傳大大加重了食品安全的危險;(五).當前社會“金錢至上”和“利潤第一”的道德觀無疑更加深了造假者的危害性。
1.2影響食品安全的外在因素
(一).環境因素:工業排放廢渣、廢水和廢氣的增加,農用化學物質的大量使用和城鄉生活垃圾與污水的聚集,我國的農業生態環境正日益惡化;(二).生物因素:沙門氏菌、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污染農產食品可造成食物中毒。毒蘑菇、木薯、苦杏仁、鮮黃花菜、發芽的馬鈴薯、霉變甘蔗等本身含有毒素也可使人中毒;(三).人為添加因素:在農產品生產和加工過程中,濫用化肥、農藥、獸藥和食品添加劑的現象日趨嚴重;(四).技術因素:在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貯藏、運輸、銷售等環節中,因技術落后、技術不當、技術失誤也會造成農產食品污染;(五).容器和包裝材料:包裝材料中潛在積聚的有毒化合物(如氯乙烯、鄰苯二甲酸鹽等)可滲入食物,尤其是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縱觀種種原因,我們不難發現目前的食品安全問題并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跟我們目前特殊的社會環境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只有從多方面著手,才能真正解決棘手的食品安全問題。
2.食品安全應采取的措施
食品安全問題不僅關系到我們的生活質量,更與我們的生命和人類的生存有關。要真正解決好食品安全問題,必須建立從生產收購加工流通 消費的統一安全管理體系。在政府監管各部門加大協調監管力度,各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嚴格監管的同時,亟待出臺更具權威,更加統一,更是嚴格的《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提高整治效果。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除了政府、監管單位和食品生產企業做出努力外,更要提高全民的食物安全意識和普及相關的知識。為實現消費者保護的最優目標,至關重要的是將安全概念灌輸到食品從生產到消費的各個環節中去。
2.1 政府監管部門入手
面對當前日益嚴峻的食品安全問題,政府監管部門大致可以從七方面著手。
(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各種法律和規范的制訂。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通過制訂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對那些不顧人民生命安全的造假者堵死了最后一道城墻。使他們在違法造假時就像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不能只喊不打,要重拳出擊,使之消滅在萌芽之中;
(二).要加強政府監管部門對市場的監管力度。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執法必嚴”就成了打擊造假者最直接最嚴厲的途徑。地方各部門應加強自身管理和對市場的監管,應該充分展現一個為人民生命安全保衛者的形象;
(三).加大投入,夯實執法基礎。食品安全監督機構是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行使監督職能和具體執法的機構。政府監管部門應重點加大對食品安全監督設備和檢驗設備的投入,將食品安全監督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四).加快食品安全信息通報網絡建設。加強橫向聯系,建立部門之間的食品安全信息聯絡員制度,及時溝通,資源共享,以便使部門間信息保持交流暢通;建立地方食品安全信息通報制度,對違法、違規生產經營劣質食品行為及時進行曝光;及時開展食品安全狀況調查和綜合分析;
(五).加強食品安全責任追究體系建設。完善食品行業內部各級執法機構互相監督機制,實施有效的外部監督,公開執法監督電話,實行執法責任追究制度,對履職不力、執法不嚴、相互推諉等問題,要嚴格追究當事人及相關領導的責任,確保食品安全工作責任落到實處;
(六).完善政府事前管理舉措。政府監管部門在處理食品安全問題方面,要從事后管理發展到事前管理,建立風險評估體系,增加食品安全的突發問題的可預見性和可控制性措施;
(七) .政府監管部門對食品安全給予正確的引導。因為當前社會上對于食品安全問題存在幾大誤區:過于重視化學性污染而忽視食源性疾病;籠統地把假冒偽劣食品與食品安全劃等號;將致癌物污染的食品等同于致癌食品;將不合格食品等同于有毒食品等等。政府監管部門正確引導,消費者正確認識食品安全問題已經尤為關鍵了。
2.2 企業和消費者本身入手
(一).提高食品生產企業的品牌意識。要徹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僅依靠政府監管部門的力量還不夠,還需要食品生產企業自身的努力,只有企業加大品牌建設和傳播力度,通過品牌競爭,才能淘汰低水平企業和問題企業,整個食品行業的質量安全才能得到保障。調查表明,凡是品牌傳播力度較強的行業,企業的品牌集中度較高,消費者向優秀品牌集中的程度也較高。
(二).加強新時代的社會道德教育刻不容緩。所有那些昧著良心的造假者無一例外的是道德淪喪的典型。對于這種金錢至上,一切向錢看的社會風氣,只能從加強社會道德教育層面上去解決,要倡導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社會新風氣,大力學習“八榮八恥”的新時代精神,從根本上消除造假。
(三).增強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市場上的食品質量或食品安全水平是由供求雙方共同決定的。市場上的食品質量就只能處于較低的水平。企業聲譽的建立也取決于消費者對優質產品的忠誠程度,如果消費者不積極將優質信號反饋給生產者,食品安全問題就難以解決。
3.食品安全方面的建議
(一).要加快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對食品安全問題一定要標本兼治,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是保證食品安全的治本之策。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剛剛起步,掌握企業食品衛生質量的信用狀況難度仍然很大,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亟待加強;
(二).理性對待食品安全問題。產品不合格并不等于產品有危害,現在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恐懼度遠遠超過食品的危害度,這些問題需要消費者提高自身的鑒別能力,提升自身的理性消費水平;再者“媒體也要提升報道的理性公平度,避免誤導消費者”;
(三).引入和實施風險分析。以風險為基礎的食品控制方式能更好地保護消費者,并且對產業界和政府而言,不僅在成本上是可行的,從長期來看也是有效率的。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專家咨詢委員會在1995年將風險分析定義為包含三個組成部分的一種過程:其一,風險評估;其二,風險管理;其三,風險交流。這三個組成部分是相互關聯的,風險分析必定是食品安全政策和消費者保護措施所賴以實施的基礎;
結語
食品安全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大因素:微生物污染、化學性污染、環境污染、食品企業經營的規模化和管理水平偏低、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科技研究成果不足和食品安全教育滯后;另外,人口增長、快速的城市化、糟糕的衛生和健康狀況,這些都給我國的食品安全帶來了嚴重的問題。確立食品安全的信心和誠信現在已成為消費者的一個至關重要的需求,也是國際食品貿易的一個內在要求。
我們相信,通過我們政府監管部門、企業和消費者的共同不懈的努力,我們一定能建立起符合國際規范、適合自身情況的食品安全控制體制,避免發生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
參考文獻
[1].FAO/WHO, 1997, Risk Management and Food Safety, Report of a Joint FAO/WHO expert consultation, FAO Food and Nutrition Paper 65, Rome
1食用鹽行業發展現狀
中國是鹽產品的生產大國,主要包括工業用鹽和食用鹽。2014年,我國的鹽總產能已突破1億t,產量超過8000萬t,其中食用鹽產品產量約為800多萬t。我國食用鹽產品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氯化鈉占絕對主導的普通食鹽產品;另一類是多品種食用鹽,即食用鹽里添加一定量的代用鹽或食品配料、調味料,作為食用鹽的補充產品,包括低鈉鹽、調味鹽等。食鹽作為大宗、穩定消耗的生活必需品,其生產、銷售須實行嚴格的監管制度;要健全法律法規,實施依法治鹽。
2食用鹽產品存在或潛在污染來源
食用鹽按照原料來源可分為海鹽、湖鹽、井礦鹽,按加工方法劃分可分為精制鹽、日曬鹽、粉碎洗滌鹽,按功能劃分可分為普通食鹽、多品種食鹽。不同的來源以及不同的加工方式,導致了食用鹽產品在原料、生產加工和儲運過程中有受到來自水體、土壤、工藝、包裝物污染物影響的可能性。首先,是來自食鹽原料的污染。食鹽產品的原料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海鹽、井礦鹽和湖鹽,產地分別來自海洋、地下鹽礦和內陸鹽湖。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但也給我國水生資源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對海鹽而言,近海的海洋環境遭到破壞,沿岸海域氮、磷污染,石油泄漏污染,重金屬污染以及其他有機物的污染的范圍在不斷地擴大,國內近海總體污染形勢較為嚴峻。這給海鹽的產品質量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對井礦鹽而言,目前廣泛采用的工藝為“水溶開采工藝”,即將地面淡水注入地下鹽腔(一般的深度為幾百米,深的在1000m以下)溶解固體巖鹽礦藏獲得飽和鹵水,將該飽和鹵水抽上地面,進行真空蒸發制備井礦鹽。因此,注入地下的溶采水的水質直接影響井礦鹽產品的質量。對湖鹽而言,近年來內陸地區的湖鹽以再生鹽為主,鹽湖補水水質的污染直接影響湖鹽產品的質量,同時露天開采作業過程對湖鹽產品原料也帶來了一定的污染。最為常見的水體和土壤污染物主要包括無機污染物主要包括酸、堿、重金屬,鹽類、放射性元素銫、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機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機農藥、酚類、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滌劑、3,4一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廄肥帶來的有害微生物等[1]。其次,是來自食用鹽產品加工過程的污染。目前食用鹽的種類繁多,各種功能性食鹽層出不窮,例如加碘鹽、低鈉鹽、健康鹽、味精鹽、營養鹽等。這些食用鹽通常是在普通食用鹽的基礎上,添加了食品配料、調味料等多種物質,這種生產方式增加了各種危害物帶入的可能性。再者,在食用鹽產品的儲運、銷售等過程中,也存在著危害物質二次污染的可能性,如包裝物中的塑化劑、重金屬等有害物將可能通過遷移的方式進入食鹽產品中。
3食用鹽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和控制現狀
目前我國食用鹽的質量監測主要是以國家鹽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國家輕工業井礦鹽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所屬鹽務局的鹽產品質量監督檢測站為重點,以各食鹽定點生產企業化驗室為基礎的三級質量檢驗網絡。另外,《食品安全法》實施后行業系統外的檢測機構,如天津科技大學海洋資源與環境監測中心、各省市的質監系統檢測站也開始成為食用鹽產品質量檢測的補充。從國內目前鹽行業的檢測機構情況看,絕大部分機構僅限于GB5461、GB2721、QB2020等標準中規定的常規理化指標的檢測和重金屬的檢測,幾乎沒有微生物指標的檢測資質,更深層次的食品安全指標更未涉及。目前國內生產企業質量控制方面存在的問題也較為突出:檢測設備簡陋、檢測項目單一、不能根據鹽品種進行分類檢測、不同產地的鹽檢測數據庫沒有建立、多品種食用鹽的檢測標準尚屬空白。另外,針對多品種食用鹽所添加的食品原料(包括提取物、濃縮液等)或食品添加劑的檢測能力也較低。
4建議
1)要下力氣搞研究,要對食用鹽質量安全中危害因素種類和存在規律進行充分的了解。這是食用鹽安全控制的首要前提,也是重要限制因素。
2)鑒于現有的食用鹽的標準明顯滯后于食品安全發展的需要,國家或者食鹽行業的權威部門,應該在充分了解食用鹽中危險因素種類和存在規律的前提下,修訂現行的食用鹽相關標準,提高食用鹽的食品安全門檻。
關鍵詞: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思考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重大的民生問題、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近年來,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食品安全形勢總體上呈現穩定向好發展態勢。但是,在食品生產經營主體多、小、散,產業整體水平不高的這樣一個發展階段,特別是基層薄弱的監管能力,使食品安全問題仍然呈頻發和多發趨勢。如何加強基層食品安全監管,進一步提高工作效能,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作者認為,堅持食品安全工作重心下移,切實強化基層食品安全管理責任,健全基層食品安全監管網絡,必須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這也是工作的切入點和著力點。
1 明確職責,準確定位基層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職能
食品安全工作點多、線長、面廣,單靠市、縣兩級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很難監管到位,需要進一步明確基層政府、街道辦事處職能:一要強化隱患排查。鄉鎮(街道)、村(社區)兩級從事食品安全工作的同志對基層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狀況了解最清楚,各食品監管部門要緊緊依靠基層同志定期開展食品安全檢查,全面掌控不同類別企業的潛在隱患和風險點,把食品安全風險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二要強化信息上報。各鄉鎮(街道)都要安排專人負責信息上報,加強日常信息的收集和報送工作,拓寬信息報送渠道,暢通信息報送網絡,確保食品安全問題早報告、早處置。三要強化協助執法。鄉鎮(街道)食品安全監管員和村(社區)協管員大多不具備獨立執法資格,但是要積極協助市縣兩級監管部門開展執法活動,有效彌補監管部門執法力量不足的缺陷。四要強化宣傳教育。鄉鎮政府和街道辦事處要充分利用各種宣傳載體,大力宣傳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工作舉措等,進一步規范食品生產經營行為,同時提高社會公眾的維權意識和監督意識,形成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良好格局。
2 創新體制,科學合理設立基層食品安全監管機構
近年來,國務院做出了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構改革和職能調整的重要部署,主要目的是建立集中統一的監管體制,責任明確、主體清晰。作者認為,就我市來看,每個縣區市場局根據當地人口數量和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狀況實際,需要將編制設定在40到100人之間,將食品生產加工、食品流通、餐飲服務等工作職能整合起來,形成集中統一的監管模式。每個鄉鎮(街道)聯系至少2名監管員,有條件的縣區可以采取派駐的方式深入鄉鎮(街道)工作。每個鄉鎮(街道)設置食品安全辦公室,人員編制在3-5人為宜,編制可以從其他部門調劑解決。這樣設置的優勢是,既可以鎖定鄉鎮屬地管理的責任,又解決鄉鎮監管不執法的困境;同時鄉鎮(街道)食安辦對上既接受鄉鎮政府的直接領導,又接受縣區食品安全辦的工作指導,同時協助縣區食藥監局的具體監管工作,有利于更好地發揮綜合協調作用,可以協調當地工商所、農業辦、教育辦、公安派出所、鄉鎮衛生院等機構共同開展食品安全工作,形成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合力。
3 健全制度,逐步完善基層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機制
鄉鎮(街道)食品安全辦作為鄉鎮(街道)政府常設機構,承擔著轄區內食品安全組織協調和日常監管工作,需要健全一系列工作制度:一要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分析本轄區食品安全形勢和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政策、措施和辦法,安排部署本轄區食品安全工作;加強食品安全各成員單位之間的溝通、聯絡,推進食品安全綜合監管工作;二要建立監督檢查制度。定期開展專項監督檢查和風險隱患排查工作,督促食品安全成員單位更好地履職盡責,協助相關監管部門進一步規范食品企業(基地)生產經營行為;三要建立協助執法制度。積極協助縣區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開展食品安全專項執法和聯合執法活動,有效彌補監管執法力量不足,提升監管效能;四要建立信息報告制度。加強對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匯總和整理,及時掌握食品安全工作動態,加強相關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做到食品安全信息的綜合利用和分析;五要建立應急處置制度。建立應急救援隊伍,落實必要的應急救援裝備和物資,確保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件(故),鄉鎮(街道)監管人員能夠第一時間控制現場、組織救援、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確保社會穩定;六要建立宣教培訓制度。加強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培訓和食品安全知識的普及,進一步提升鄉鎮(街道)和村(社區)食品安全工作人員的能力素質,擴大食品安全宣傳覆蓋面,努力營造良好氛圍;七要建立考核評估制度。將鄉鎮(街道)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納入縣區目標考核體系,逐級簽訂《食品安全目標責任狀》;確保食品安全年度重點工作任務圓滿完成;八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進一步強化基層食品安全監管責任落實,確保履職盡責。凡是發生失職、瀆職,,引發食品安全事故的,嚴肅追究有關單位和責任人的責任。
4 加強培訓,著力提高基層食品安全監管能力
按照“分級分類培訓”的原則,市、縣兩級政府食安辦要將加強鄉鎮(街道)、村(社區)食品安全監管員、信息員的培訓納入培訓年度工作計劃,所有基層監管人員必須通過考核合格后,方可參與執法活動。一是強化業務能力培訓。要依托各類培訓機構、專家團隊、科研院校,圍繞基層監管職能、行業特點和監管重點等具體內容,定期開展各類業務能力培訓,加強食品安全標準和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不斷提高基層監管人員自身業務能力,確保食品安全隱患排查的實效性。二是強化法律法規培訓。定期開展《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培訓,提高基層監管人員執法水平。三是強化信息技術培訓。食品安全工作千頭萬緒、復雜多變,新的形勢要求基層監管人員不斷提高應對高科技和新技術的工作要求。切實加強基層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科技性,逐步完善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并進行定期舉辦實戰演練,提高監管人員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
5 綜合施治,切實提升基層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