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管理的基本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循環經濟 綠色供應鏈管理 構建
一、循環經濟與綠色供應鏈的基本概念
1、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就是指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發展等融為―體的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循環經濟要求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運用生態學規律,重構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以實現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狹義上講,循環經濟僅指通過廢物的再利用、再循環等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來發展經濟;廣義上的循環經濟則是指圍繞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所進行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主要包括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環境保護等產業形態,技術方法有清潔生產、物質流分析、環境管理等,目的是以盡可能少的資源環境代價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
2、綠色供應鏈
綠色供應鏈的既念最早在1996年由美國國際科學基金(NRC)資助的一項“環境負責制造”的研究提出,其概念和內涵還處于不斷發展和完善中,至今尚無統一的定義。Jeremy Hall將其定義為:綠色供應鏈是指從社會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出發,引入新的設計思想,對產品從原材料購買、生產、消費,直到廢物回收再利用的整個供應鏈進行生態設計,通過鏈中各個企業內部部門和各個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使整條供應鏈在環境管理方面協調統一,達到系統環境最優化。
綠色供應鏈管理仍然以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只是更加關注供應鏈中各個環節的環境問題,吸收了環境管理的思想,但又不同于―般傳統意義的環境管理。綠色供應鏈管理需要把企業內部和鏈內節點企業間的業務流程看作是一個整體,形成集成化供應鏈管理體系,具體涉及綠色供應、綠色生產、綠色營銷和綠色物流四大領域。綠色供應鏈管理追求的目標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優化,即實現盡可能短的市場響應時間、盡可能高的產品質量、盡可能低的資源消耗。實施綠色供應鏈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資源消耗,從而直接降低成本;可減少或消除環境污染,從而減少或避免因環境問題而造成的罰款;可塑造企業更好的社會形象,從而為企業增添無形資產,是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循環經濟與綠色供應鏈的關系
1、具有相似的提出背景與目的
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各國在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給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損害,今天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環境、資源及生態的影響越來越大。環境公害喚起了人們對發展模式的反思,石油危機成為人們節約資源能源的導火索,廢物管理戰略的轉變要求人們循環利用資源。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越來越有共識地認識到,要實現經濟和環境雙贏(即在資源環境不退化甚至得到改善的情況下促進經濟增長)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就必須建立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被認為是最好的新經濟發展模式。
早期的循環經濟萌芽出現在20世紀60-70年代環境保護思想興起的時代,正式提出這一理念是美國學者鮑爾丁(1965),他在《地球像―艘宇宙飛船》一文中提出,人類不應將地球看作是垃圾場,人類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并使用“循環其廢物(re―cycle its wastes)”及“循環流(circular-flow)”等詞語。首先使用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這一術語的是英國環境經濟學家皮爾斯和圖奈(1990),而現在,“循環經濟”一詞已被廣泛提及,對其研究也越來越深入。
綠色供應鏈管理是隨著人們對供應鏈管理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對環境的日益關注而產生的,它最早在20世紀70年代被提出,當時只是作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個方面,大規模、有意識地研究綠色物流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綠色供應鏈的目的旨在綜合考慮制造業供應鏈中的環境影響和資源優化利用,可以說,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產生是基于人類對環境、生態和能源有效利用的日益關注,其目的是實現資源的優化利用和解決環境問題。
2、均以可持續發展思想和生態經濟學為理論支撐
循環經濟以持續發展理論為支撐,是一種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然的選擇和重要保證。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利用自然資源和考慮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和綠色化。其資源流動方式是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表現為經濟增長、資源利用效率提高、污染物排放減少。
而綠色供應鏈則將“綠色”和“循環意識”理念融入供應鏈,使得整個供應鏈對資源和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是現代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種有效途徑。綠色供應鏈涉及生態和經濟兩大系統,它以生態學為基礎,以經濟學的一般原理為指導,對供應鏈中的經濟行為、經濟關系和經濟規律,以及它們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研究,以謀求生態平衡、經濟合理、技術先進條件下生態與經濟的最佳結合以及協調。
3、循環經濟的研究范疇大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范疇
綠色供應鏈是指從社會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出發,引入新的設計思想,對產品從原材料購買、生產、消費,直到廢物回收再利用的整個供應鏈進行生態設計,通過鏈中各個企業內部部門和各個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使整條供應鏈在環境管理方面協調統一,達到系統環境的最優化。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的范疇主要是經濟活動的微觀層面。
循環經濟則涉及經濟、社會、生態三個方面的和諧統一,追求的是人地和諧、共同發展的觀念,其研究的范疇不僅包括企業或部門層次上的問題,還涉及到生態工業園區和社會層面上的各類問題。可見,循環經濟的研究范疇要比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范疇大得多。
4、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實現循環經濟的微觀基礎
循環經濟要求人類在生產和消費的所有領域都能做到物盡其用,不給環境造成危害。綠色供應鏈管理在微觀層面,要求企業在縱向延長生產鏈條,范圍涉及從生產產品延伸到廢舊產品的處理和再生;在橫向拓寬技術體系,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和無害處理。在宏觀層面上,要求整個社會技術體系實現網絡化,使資源實現跨產業循環利用,綜合對廢棄物進行產業無害化處理。由此可見,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實現循環經濟的微觀基礎。
三、面向循環經濟的綠色供應鏈管理
1、將綠色性原則貫徹在合作伙伴的選擇與評估體系中
在綠色供應鏈管理中,對合作伙伴的選擇和評估,不僅要考慮生產能力、生產成本、產品質量、交貨期、服務和信譽等因素,而且要重點考慮環境因素,包括環境法規指標和積極環境管理指標等,將綠色性原則貫徹其中,將非綠色企業排除在綠色供應鏈之外,或者強制企業達到綠色標準后方可加入該綠色供應鏈。
2、加大對于綠色技術的培訓和推廣
綠色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作為整條供應鏈的領導者和維系者,應加大對綠色化技術的投入和推廣,為其它節點企業提供大量的綠色培訓和綠色技術支持,不斷優化整個供應鏈的物流、信息流和組織機構,提高整條供應鏈的環境管理能力,實現整條供應鏈的綠色化,以追求綠色供應鏈的全局最優。
3、在綠色供應鏈節點企業中推行生態設計和清潔生產
生態設計又稱面向環境的設計,其基本思想是把改善環境的努力和對污染的預防從設計開始做起,在充分考慮產品的功能、質量、開發周期和成本的同時,盡可能選用綠色材料,優化設計因素,使得產品及其制造過程對環境的總體影響和資源消耗最小。
清潔生產則要求綠色供應鏈節點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所有活動均按iS014000標準進行。清潔生產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實現:改變工藝,將排放工藝改成少廢或無廢工藝;改進生產設備,提高設備效率和原材料利用率;設計現場循環回收和利用工藝,建立生產過程中的廢物循環利用系統;加強廠內生產過程的管理,力爭最合理地利用資源。
4、延長生產鏈條,加強逆向供應鏈管理
延長生產鏈條通常的做法就是在供應鏈中加強對于逆向供應鏈的管理,即從用戶手中回收產品,對回收的產品進行分類、檢測,直到最終處置或者再利用。回收回來的物品有兩條物流路徑:一是有利用價值的物品經過再制造、再分銷,被并入正向物流;二是無利用價值的物品進行報廢處理,如經過粉碎、焚燒掩埋等方法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通過加強逆向供應鏈管理,延長了生產的鏈條,使得綠色供應鏈成為―個閉合的環境型循環,使達到傳統物流末端的廢舊物資能回流到正常的物流過程或抑制其對環境造成危害。促進經濟和消費生活的健康發展。
一、強制的機制
強制的機制是指傳統的命令與控制(CAC)的方法,包括制定會計操作章程,將環境會計方面的要求標準納入既有的標準框架范圍內,或作為法律上的必要條件。政府的強制手段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政策機制。一項關于我國實施環境會計前提的調查表明,有74%的企業認為主要是政府強制命令;對于企業編制環境報告、披露環境信息原因,70%的企業主要是為了滿足政府監管部門的要求。在環境運動早期,強制的機制主要體現在管制工業生產中污染物質的排放和處置,近期又開始致力于減少內部污染物質的生成,以及環境業績的持續提高上。如美國各州政府和聯邦政府均要求企業追蹤與環境相關的成本。華盛頓州要求企業在準備污染預防計劃時,已經調研過是否存在污染程度更輕的被選方案。在每個公司的污染預防計劃中,應將目前所采用的程序與可能更為潔凈的技術的成本進行比較,同時描述收集環境依存成本的環境會計系統。在資源保護與恢復法案(RCRA)的起草條例中,美國聯邦政府明確提出企業需要設置環境會計體系。法案要求企業建立、維護與廢棄物相關的賬務系統,所有與廢物產生的鑒定、管理、清除相關的真實成本都應記錄。同時法案也承認計量這些成本,尤其是未來負債時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法案同時要求設置恰當的成本分配體系,將廢物管理的真實成本分配至現實中應對此負責的行為方。瑞典是歐洲最早要求企業在賬務記錄中報告環境事項的國家之一。該國1999年起強制執行的新法案要求企業重新衡量對環境有害的行為及其對經濟的影響,進行廢物管理記錄,并在年報和環境報告中提供環境事項的財務數據。這些要求都可能成為企業著手采用環境會計收集信息的驅動力。
與政府強制的政策機制相對應,會計專業人員在處理環境事項過程中,相應地會進行財務會計行為的調整。歐洲會計師聯合會(FEE)向IASC建議將環境問題納入國際會計標準,并揭示了包括以下方面的核心內容:環境成本與負債;環境支出資本化的標準;識別環境成本的相關規定;環境風險與不確定性;資產的損失,包括自有財產的損壞;處罰與罰款,污染許可證與排放權(FEE,1999)。盡管上述建議尚未得到全面采納與貫徹,但指出了會計準則的改進方向。
強制的政策機制有其局限性。環境會計是協助企業內部決策制定、支持環境管理系統以及對外部利益相關集團進行環境報告的工具,這就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規章制度所能觸及的范圍。同樣,規則一旦確立,形成的剛性就決定了將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照此詮釋和運作,而相對較高的執行成本又將給強制方法本身帶來約束。另外,環境會計仍然是一個較新的觀念與行為,如果進行環境會計調整的企業主體缺乏信息和缺少人員,也會影響到執行效果。因此,目前政府的環境政策正朝著非強制機制的方向發展,鼓勵培育企業超越對于法規的單純依從。
二、自愿的機制
政府組織促進環境會計進程中,其自身會在平時運作中主動采用環境會計,同時也將制定相應的指導方針,鼓勵企業參與環境會計實踐。因而,自愿的機制包括了“自身實踐環境會計理念”和“鼓勵企業參與”兩種形式。
(一)進行自身實踐為樹立典型、獲得第一手資料,政府組織會在自身實際運作中主動采用環境會計。如英國環境機構(UK EA)以重新配備人員、考核營業額、進行股本化等形式,將自身運作成為一個受環境顯著影響的大型商業企業。英國政府為親身實踐環境會計理念,于1997年啟動環境會計項目,自發啟用“綠色”財務會計系統。為減少環境影響、壓縮環境成本,提高環境業績與盈利水平,UK EA在財務處理中開發整合了環境會計系統(EAS),以此改進資源使用信息的收集,實現追蹤關鍵的重大環境支出,并分配給當事方,更好地進行資源管理。為了給其他公共或私有部門起到示范效應,政府組織也提交企業環境計劃、年度賬務報告和環境報告。
(二)鼓勵企業參與許多政府已經或正在著手制定指導方針,鼓勵企業追蹤、合理分配與環境相關的成本。日本環境署(JEA)是全球同類機構中第一個文件,建議企業分析、報告環境成本的機構。1999年4月JEA了名為“關于環境保護成本的把握及公開原則”的臨時公告,鼓勵各行業運用上述原則評估、報告環境成本,根據企業自身的經歷再反饋給JEA。公告將環境成本定義為既定時期內環境投資加上環境支出,界定了環境成本的類型及其具體內容。加拿大魁北克地區的環境保護分支機構為私有企業部門頒布了《環境會計介紹指南》。該指南由注冊會計師協會共同制定,旨在促使環境領域的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士熟悉環境會計的理念與益處,提高進行污染預防的經濟效益。德國、奧地利政府均劃撥資金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署合作,發展適合本國國情的指導方針,幫助企業合理確認分配與環境相關的成本,將環境問題納入企業經營決策過程。
三、激勵的機制
政府鼓勵企業采用環境會計的激勵機制,包括財政上的激勵與社會的認知兩方面。財政的手段包括政府政策上的傾斜,.如稅收、收費、罰款、補助金、與政府達成的協議、以及其他與政府交涉所獲得的優惠政策等。目前所使用的執照、許可證以及懲治體系可能間接影響企業利潤。對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政府一般提供經濟上的激勵。通過調控資源、產品、服務的價格以準確反映生產消費的環境成本,鼓勵有益環境的行為。
另外,相關知識的創建和信息的對于成功的環境會計實踐至關重要,因而社會的認同是另一方面潛在的激勵。通過公開競爭與嘉獎,引導公眾和消費者敦促企業改善環境行為。這需要各方公共機構和財政部門的共同努力。如挪威就對環境報告的級別加以評定,對優勝者給予獎勵。進行報告評級的陪審團委員會由政府組織代表、企業聯合會、會計師專業組織、職業經理人和財務分析人員組成。給予獎勵的對象包括兩類:一是在公司報告中關注環境經濟與風險的財務團體,另一類是進行環境實地報告的公眾。執行不力的企業或部門一旦被公之于眾,將帶來較為嚴重直接的后果。
四、信息的機制
政府信息機制涵蓋的范圍很廣,既包括相關人員的培訓,鼓勵學術研究和經驗交流,評估當前執行的情況,也包括對尋求幫助的企業提供支持,研發軟件,建立必要的信息網絡。美國環境保護局(USEPA)的環境會計(EA)與環境成本(E-COST)項目、歐洲的環境會計與管理會計(ECOMAC)綜合體系項目、以及環境管理會計網絡都屬于信息機制的類型。
(一)美國的環境會計項目和管理會計項目美國環境保護局于1992年啟動環境會計項目,成為推動企業采用環境會計的催化劑。在啟動之初,環保局資助、推動和積極參與了許多項目,包
括初創性研究、案例調查、工具手段的開發、制定規范以及提供指導等。如1995年環保局印發了《作為企業管理工具的環境會計入門:關鍵概念和術語》,旨在向企業利益相關者引入基本概念。免費將研發的財務軟件提供給使用者,作為保護環境成本的資本預算工具。配套的案例研究論證了發展環境會計的益處。該項目同時為世界上許多成員創建了管理會計與資本預算的環境會計網絡。1997年該項目又針對小企業進行環境會計援助,推出環境成本項目,開發適用于小企業的商業會計軟件,并與企業原有財務軟件完全銜接。通過將環境成本與特定的企業行為相聯系,幫助企業確定最具盈利性和環境優越性的行為,實現企業經營業績與環境業績的結合。環境成本方法的普及及其技術支持都由政府免費提供,并能從許多互連網址下載,使得眾多的小企業易于獲得,因而環境會計的概念、方法能夠有效引入小企業。
(二)歐洲的ECOMAC項目為研究歐洲尤其是德國、意大利、荷蘭、英國等國的生態管理會計發展狀況,歐盟發起了生態管理研究項目。通過調研這4個國家84家企業的最佳環境行為,研究了環境管理與環境會計間的定性關系,進而建立了環境管理會計網絡(EMAN),供科研人員、咨詢者、商業人~V2及對環境管理會計感興趣的政策指導者作為環境管理的工具。網絡成員問定期向成員發送電子通訊,每年召開一次年會,成員間也相互交流該領域的技術發展水平和科學發展動態。在歐、美、亞太三大地區各自的環境管理會計協會中,歐洲發展最早、成果最豐富,信息手段的優勢也顯而易見。公開企業的環境業績有助于提高公眾的關注度,全面提升企業的環境意識。企業能夠從政府引導的項目中獲益,使得其他企業將更為信服地采用環境會計。在此過程中構建的網絡平臺也有助于企業相互交流成功經驗。但信息的手段也存在缺點,這類機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參與的國家與部門的環境意識。另外,不同國家信息的有效性、實用性以及技術發展水平會成為其他的制約因素。因此信息工具是一種非直接手段,需要更長時間才能達到核心商業目標。
五、合作的機制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對于環境問題的關注不再局限于單個國家的范圍內,國際性的合作對于有效解決當前和未來的環境問題十分必要。合作的機制則是各國政府共同采用各種政策機制的組合。這類機制的相關涉及方不僅包括政府機構,還包括專業協會、學術界與產業界。這種機制的核心是政府和國際組織齊心協力,培育各方之間的信息交換與研究合作。
精益管理最早開始于豐田汽車公司所采用的豐田生產方式。它是一種持續改進方法,最初應用于制造車間,然后遍及整個企業。現在,包括醫療保健在內的純服務行業也意識到了精益管理所帶來的好處。五常法是精益管理中的基本概念,又稱五常卓越管理法,也稱5s(源于5個日本字,全部都是S字頭)。即常組織(Seiri)、常整頓(seiton)、常清潔(Seiso)、常規范(seiketeu)、常自律(shitsuke)。
為適應醫院深化改革,轉變醫學護理模式,全面提高護理質量,提升病員滿意度,我院探索將五常法運用到病區環境管理。
1 準備實施方法
在總院邀請GE公司中國集團醫療咨詢部給全院干部培訓后,護理部組織護士長和全體護士學習五常法的概念、意義,講述實行五常法是實施質量管理體系的第一步,是建立和保持質量環境管理的方法。通過建立較完善的、系統的質量管理體系來改進工作和生活環境,改進人們的思維過程,對護理管理真正起到促進作用。大家統一認識,推廣行動,以達到預期效果和目標。具體實施:
1. 1 常組織:運用分層管理法。正確區分物品需要和想要、保管和保存的方法。將護士臺、注射室、治療室、值班室、儲藏室物品明確區分要用的和不用的兩類,按物品的需要程度和使用頻率,安排合適的位置,把不需要的物品和數量降到最低程度,多余的退回或者給需要使用的部門,把需保存的資料、文件等分門別類的進行收藏。建立單一就是好的新理念,同類的產品,只能使用一包拆封一包,(如一次性護理用品、無菌消毒包等),掌握“一就是最好”的原則。
1.2 常整頓:運用質疑思考法。善于發現問題,認真落實第一個S。妥善放置物品,將工作場所物品放置整齊有序,一目了然,減少尋找物品的時間,把握整頓的原則,清除過多的積壓物品,物品按類放置,標識明確,櫥柜內無雜物,對有使用期限的物品按日期先后順序排列,杜絕物品過期,減少浪費,降低差錯事故的發生,最終提高辦事效率。
1.3 常清潔:運用目視管理法。物品放置盡量采用開架式和玻璃透明櫥柜。按照物品的清潔、無菌要求劃分區域和界限,清除死角和污染源,對物品定期進行清潔、消毒、保養,將護士臺、注射室、治療室、值班室、儲藏室等每一處都落實專人管理,提倡管理越簡單越好。
1.4 常規范:運用標準管理法。通過制度的強化與落實,將前3S行動成果進行鞏固,形成完整的制度,持續正常的進行并加以監督,定期的進行評估,改進不足之處。
1.5 常自律:運用自我管理法。讓每個員工都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重要性和自身的責任性,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和工作環境及場所。自覺提高個人素質和增加團隊合作精神,遵守規章制度,履行各人職責,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保持儀容、儀表整齊大方,文明禮貌,忠于職守,樹立良好的組織形象,高效率、高品質的服務,給病員帶來信賴和安全感,由此樹立醫院的良好形象。
2 預期效果和目標
科學的管理手段是提高醫療護理質量的重要保證。護理質量是護理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護理管理工作的重點。護理安全,改善環境,增加效率,減少故障,是提升企業形象的一種有效的技術。我們預期達到的效果和目標:
2. 1 提高工作效率:物品擺放各在其位,過目知數,一目了然,標識明確,取用時不用尋找,迅速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增加護理安全:加強了護士責任心和自律性,提高護士素質,保證了護理質量。如:明顯的紅蘭標識用于區分外用和內服藥品,將差錯和事故隱患處理在萌芽中;走廊安全出口的標識和無雜物無障礙的通道,可以在突發事件時起到緊急疏散作用。
2. 3 規范病區環境:優美的環境,讓護士和病員有一個舒適、整潔、安全的空間,讓患者對醫院產生信心,增加病員對醫院的信譽度。
2.4 提升病區整體形象:從環境的改善起到護理服務的改善。服務品質的提升,提高了病員滿意度。
3 執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及解決辦法
3.1 不被員工認可:需要循序漸進不斷的加強教育和宣傳,了解和感覺五常法所帶來的好處和重要性并從中得到收益。
3. 2 積極性不高:需要更高管理層的支持和鼓勵。
3.3 自律性不強:不能持續堅持五常法的實行。需要管理者以身作則堅持起帶頭作用。
五常法源于日本江戶時代。日本企業向來以干凈整齊而聞名世界,這應當歸功于他們歷來十分注重對每位員工進行五常法則的教育,培育了員工高度的責任性和紀律性,它在日本民間流傳超過二百年,近來逐步推向世界。它是用來維持品質環境的一種有效技術,宣傳一種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管理方法,是企業質量體系有效運行和質量管理工作取得成效的關鍵,是全面質量管理的基礎模式之一。可謂眾多企業所引鑒。香港瑪嘉莉醫院、屯門醫院率先將五常法運用到醫療界,得到了實際效益,廣東省人民醫院將其運用到護理管理中,也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職工醫院也將精益服務方式作為醫院質量管理的試行探索。
運用企業精益管理中五常法管理病區環境是我們的一種嘗試,現在僅僅是初步階段,希望能通過人人參與實踐,加強員工的管理意識和積極性,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和病區環境,最大限度地杜絕醫療事故和差錯的發生,降低病區運營成本,達到節約型社會的要求。用最簡單的方法得到最大效益。
參考文獻
[1] 馬英, 王芳, 賀廷芳. 開展護理質量精益求精工程的做法和體會[J]. 吉林醫學, 2007,(02)
[2] 李若惠, 楊順秋. 新形勢下抓好護理質量檢查的做法[J]. 實用醫技雜志, 2005,(02)
關鍵詞:一體化;管理體系;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
一、一體化管理體系基本概念
一體化管理體系,就是按照各自獨立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標準將企業的不同要求和目標進行整合,建立一個實用性與先進性相結合的、對各項管理體系全面融合、適合企業發展需求的、完整的管理體系。使企業的管理活動作為一個整體,協調運作,相互促進,相互補充,以科學發展觀理論為指導,依靠制度化、信息化等管理手段,實施戰略管理,建立創新機制,從而提升企業管理水平。
二、一體化管理體系建立背景及必要性
我企業自組建以來,企業迅速發展,施工項目覆蓋國內二十多個省市和四個國家。管理的范圍和深度發生了很大變化。為了適應企業迅速發展的需求,強化基礎管理,注重提升管理品質,建立了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工程質量信譽評價體系等等。這些管理體系的建立及規章制度的執行給企業管理帶來一定成效的同時,也逐步顯現出一些問題。企業的經營活動涉及到人力資源管理、經營管理、質量管理、環境管理、職業健康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單純采用一種管理模式,必然難以滿足客觀需求,如果企業一次次地建立獨立不同的單一體系,會帶來很多重復性工作,也造成資源浪費,不僅貫徹每個體系的效果受到影響,而且會影響綜合管理水平和企業經濟效益提高。每個體系所關注的對象、目標和覆蓋的范圍有所差異;各體系要求交叉、重疊;體系文件、內部信息不能充分共享,要解決這些問題,并非要從頭再來。我們要做的不是“打破”,而是去“整合”。我們需要找出這些管理體系共同的基本思想和要素,圍繞這些要素搭建整合的“一體化”管理大框架,即一體化管理體系。
三、一體化管理體系在施工企業中作用
建立一體化管理體系,能夠使企業管理實現規范化、系統化。通過一體化管理體系將目前正在實施和將要實施的管理要求融合為一體,將社會、業主、員工和企業發展的要求利用某種方式融合在一起,搭建一個規范的工程施工業務管理平臺,合理利用資源、貫徹簡約易行,確保各項管理貼近實際,有效運行,建立自我約束、自律管理的運行機制,變被動管理為主動管理,使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企業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同時用計算機信息系統作為輔助手段,逐步實現管理信息化,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四、一體化管理體系運行效果
一體化管理體系通過編制、識別—運行控制—評價與改進等方面的實施,完全遵循PDCA管理模式,并以文件支持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辦法。根據本企業實際情況,結合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三體系的標準要求,編制了一體化管理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和記錄等。 通過一體化管理體系的運行,減少部分工作量,建立一個體系,實施統一的內審和管理評審,各系統、各職能部門及各相關聯工作能有序開展、銜接暢通,減少重疊、浪費資源的現象;一體化管理體系的運行,便于企業員工的培訓與管理,特別是對于新接任此項工作的新員工來說,通過流程圖的識別及程序文件的理順,能夠快速了解、掌握、勝任此項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平臺;一體化管理體系的運行,即便于有效開展企業內、外部審核,又給審核員各方面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流程圖輸出文件,可以思路清晰、井然有序的順利開展審核工作,大大減少審核時間,但同時對審核員自身專業知識及審核全面性進行了嚴峻的考驗。
[關健詞]企業 戰略理論 多種范式
上個世紀9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迅猛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顧客需求的多樣化及產品設計周期和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客觀要求企業通過提高自身的能力,全面考慮企業內部要素和企業外部環境要素,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在這種背景下,基于企業內部分析和企業內外部綜合分析的戰略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包括資源論、鉆石模型、平衡計分卡、竟合論、超強競爭論等戰略理論,可以說是多種范式并存。
一、資源論
1984年沃納菲爾特的“企業的資源基礎論”的發表意味著資源論的誕生。資源論的假設是:企業具有不同的有形和無形的資源,這些資源可轉變成獨特的能力;資源在企業間是不可流動的且難以復制;這些獨特的資源與能力是企業持久競爭優勢的源泉。資源論的基本思想是把企業看成是資源的集合體2將目標集中在資源的特性和戰略要素市場上,并以此來解釋企業的可持續的優勢和相互間的差異。盡管資源論不斷發展并在90年代盛極一時,但資源論的缺陷是致命的,且不說它沒有分析企業外部環境和企業外部關系,將復雜的企業內部結構僅以資源、能力或核心能力來解釋,或者說以資源涵蓋整個企業,難免以偏概全。
二、鉆石模型
1990年,波特提出鉆石模型,可以說是關于企業戰略理論的綜合分析。波特認為生產要素,需求條件,支持產業與相關產業,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狀態這四大要素創造出國家環境,企業在其中誕生并學習如何競爭。波特還分析了政府,社會,每個國家的社會政治的歷史背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國家文化)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并進一步指出在國家經濟中,鉆石體系會形成產業集群,其內部的產業之間形成互助關系。在歷史分析中,波特認為,從國際競爭觀點看,每個國家可以根據他們的產業表現,分成幾個不同的競爭優勢階段,這些階段就是該國經濟發展的詳細過程。每個階段所強調的產業、產業環節和企業戰略都不同,就連政府的產業政策也因不同階段而有所不同。一般說來,國家經濟發展經歷四個階段,即生產要素導向階段、投資導向階段、創新導向階段和富裕導向階段。在歷史分析中,波特認為,從國際競爭觀點看,每個國家可以根據他們的產業表現,分成幾個不同的競爭優勢階段,每個階段所強調的產業、產業環節、企業戰略和政府的產業政策都不同。波特對每個階段中各個要素的不同表現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可以看出波特的鉆石理論是對早期企業內外部分析戰略理論的完善,使這種理論不僅提供了分析的基本框架,而且有了豐富的理論內容。
三、平衡計分卡
在此階段,基于企業內部制度分析戰略管理理論也開始出現,表現為平衡計分卡理論。平衡計分卡是基于企業績效評價的戰略理論,因而可以將這個理論看作是基于企業內部管理制度的戰略理論。由于傳統單純的財務指標評價不能全面反映企業績效狀況,該理論提出用顧客滿意度、內部程序(流程)及組織的學習和能力提高三套績效測評指標來補充財務測評指標。
四、關于企業社會關系的理論
企業社會關系是與企業社會資本概念相聯系的一個概念。盡管企業社會關系更多的源于企業外部環境,但它確實不同于一般企業環境分析。二者的差別在于,企業可以或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協調整合甚至管理控制其社會關系;但對于環境來說,企業則無法或難以進行協調整合,更談不上管理了。從企業社會關系方面看,一個企業既要處理好企業內部組織與組織、人與人、組織與人之間的關系,又要處理好與競爭對手、供應商、客戶互補生產商、潛在生產商、政府、企業協會、大學、研究所、社區及其它組織間的關系,從而使企業社會資本最大化。
五、博弈論
博弈論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的時候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的,也就是說,當一個主體,如一個人或一個企業的選擇受到其他人、其他企業的影響,而且反過來影響到其他人、其他企業的選擇時的決策問題和均衡問題。博弈論的基本概念包括:參與人、行動、信息、戰略、結果、均衡等。博弈論與戰略決策問題有著直接的聯系。以博弈論為基礎來研究戰略問題,特別強調對競爭對手的行動的研究,強調企業的戰略制定要考慮對手的可能反映,要根據對手的反映或可能的反映來不斷調整自己的戰略和行動,以達到擊敗對手或至少領先于對手的目標。在傳統經濟學所謂的寡頭壟斷產業中,博弈論的思想在戰略制定中的運用已很廣泛。
六、組織理論中的新制度主義的觀點
以資源為基礎的觀點,并沒有超越資源及資源市場的屬性來解釋企業間的差異。尤其是它沒有考慮包容著資源選擇決策的社會背景因素(比如,企業傳統,網絡關系,管制壓力等),以及這種背景因素是如何影響企業間長期的差異。以資源為基礎的觀點也沒有提出資源選擇的程序,也就是企業是如何做出或未做出理性的資源選擇來追求經濟回報的。決策的制度背景在個人、企業以及企業外部的層次上,深刻地影響了資源的選擇和可持續的競爭優勢。這里的制度背景即是指規則、準則和圍繞著經濟活動的信念。圍繞著資源決策的制度因素影響著企業獲得經濟租金的潛能。在個人的層次上,管理者的準則、習慣以及對傳統的審慎的認同,影響著管理者的決策。在企業的層次上,公司文化、共享的價值觀系統和政治程序,以及在企業外部,政府壓力、工業聯盟和社會制約(規則、準則、產品質量標準、職業安全、環境管理)等都影響著資源的選擇及戰略決策。七、有機戰略觀
關鍵詞:質量管理;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環境管理;一體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F407.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07)09-0066-03
1 前言
建筑是人類活動對資源影響的一個重要方面,建筑施工應該滿足安全健康、高質量和對環境友好的基本要求。國內很多建筑施工企業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重視并積極推行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證,隨后,部分企業又相繼通過了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認證。但是,在實際推行中,這些企業普遍感到組織實施的工作量很大,不同認證體系的要求各不相同,甚至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對于通過了上述三種管理體系認證的建筑施工企業,如何就質量(Quality)、環境(En―vironment)、職業健康安全(Healfh and Safety)進行一體化管理(即:QEs一體化管理)已迫在眉睫。如果能夠成功的實現QES一體化管理,將有利于工程質量、職業健康安全、環境協調發展;有利于調動企業員工的積極參與:具有明確的QES的目標及反饋系統;能夠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等。
2 QES一體化管理體系的基本含義
QES是指質量(Quality)、環境(Environment)、職業健康安全(Health and Safety)的一體化管理。它不是三項技術的簡單疊加,而是高層次的綜合管理,三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QES一體化管理體系由許多要素構成,這些要素通過先進的、科學的運行模式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形成一套結構化動態管理系統。從其功能上講,它是一種事前進行風險分析,確定其自身活動可能發生的危害和后果,從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防止其發生,以便減少可能引起的人員傷害、財產損失和環境污染的有效管理模式。它突出強調了事前預防和持續改進,具有高度自我約束、自我完善、自我激勵機制,因此是一種現代化的管理模式,是現代企業制度之一。
3 QES一體化管理體系的建立
3.1 QEs一體化管理體系目標的制定
QES管理體系對目標的要求如下:
(1)在內部每個相關職能部門和層次,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QES目標。制定目標時應考慮如下因素:①風險評價、環境影響評價的結果;②HSE法律和其它要求;③技術選擇;④財務、業務和經營要求;⑤相關方的觀點:⑥符合方針對持續改進的承諾。
即在制定QES目標時,應根據評價出來的重要環境因素清單和重大危險源清單。進一步考慮可選擇的技術方案、財務和經營要求、方針對持續改進的承諾以及相關方的觀點,確定需要優先解決的質量目標、環境目標和職業健康安全目標。要注意,凡是違反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的重要環境因素和重大危險源,都必須解決。在制定目標時必須首先考慮QEs法律和其它要求。
(2)組織制定的目標要盡可能量化,以便監測與測量,量化的要求視具體情況而定。制定目標時應考慮風險評價,環境影響評價的結果。
3.2 QEs一體化管理體系方案的制定
為確保質量、職業安全健康、環境目標的實現,QES一體化管理體系要求制定出相應的管理方案,各層次質量、職業安全健康、環境目標所對應的管理方案應針對具體的風險及環境影響狀況和現有資源配置的能力。管理方案應予以文件化,并包括下列內容:
(1)規定組織的每一個有關職能和層次實現職業安全健康環境目標和指標的職責。
(2)實現質量、職業安全健康、環境目標和指標的方法和時間表。也就是說對于確定的環境目標或職業健康安全目標,應有一個管理方案與之對應。一般情況下,完成了管理方案,目標就應該實現,否則應該及時進行評審,修改方案,以實現目標。
3.3 QES一體化管理模式的制定
在進行不同管理體系的整合時,就注意不同體系要求的有機結合,而不是將它們生硬地堆砌在一起。有機結合的基礎就是組織世紀存在的活動,我們應將標準的要求分拆、應用到組織的活動,而不是相反。基于此,建立的QES一體化管理模式如圖1所示。
該模式的建立是以PDCA為框架建立體系的大框架,以組織運作的流程為基礎,分析出組織管理體系的大過程,將這些大過程按照PDCA進行組合,將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等體系的各自具有不同特點的要求獨立編排。這樣安排體系結果在整體上具有統一的結構,各管理體系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體系的層次清楚,體系文件之間也更容易建立起相互關系,不僅有利于內部運行,也很方便外部機構的審核。
從圖中可以看出,從體系的角度看,一方面,不同體系有相同或相近的要求,就是體系要求、管理職責要求、資源提供要求、測量分析和改進要求,這些相同或相近的要求實質就是不同體系對同一事物的要求;這些可整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不同體系由于要控制的對象不同,對各自控制對象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圖中的產品實現、環境控制、安全衛生控制等,這部分不宜整合在一起。
4 QES一體化管理體系的實施
當前,QES一體化管理體系的建立、運作與認證已經成為工程建設行業貫標認證工作的一個趨勢。QES一體化管理體系對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以下闡述幾點一體化管理體系實施的要點。
4.1 結合三個體系運作主線的特點進行系統策劃
建立整合型管理體系,主要的基礎工作是對三個體系的現狀進行分析與策劃。質量管理體系的特點是以過程控制為主線,環境管理體系是以環境因素的識別和控制為主線,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則是以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控制為主線。因此,策劃整合型管理體系的思路最好依據三個體系的特點逐一展開。
(1)把識別過程與識別過程中的環境因素及危險源結合運作。其步驟如下:①按照施工流程或管理流程將質量過程及活動識別到位;②根據質量過程和活動的內容確定職業健康安全的危險源;③從質量和職業健康安全的相關風險中識別其環境影響。
(2)注意識別并確定質量過程危險源及環境因素的接口關系,包括逐一分析施工、生產活動中的重要因素對職業健康安全風險和環境的影響。同時,關注質量、職業健康安全與環境之間的內在影響,從中辨識出相應的作用和關系,從而為風險或影響評價提供條件。
4.2 圍繞特殊過程、關鍵過程和重要過程進行質量過程、職業健康安全風險、環境影響的評估
以“關鍵的少數”為原則,從影響施工活動的過程人手分析職業健康安全風險和環境影響,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時,應注意,施工現場的準備工作和生產的支持性過程也會產生一些不可接受的風險或重大環境影響因素,在進行風險評估時應適當兼顧。
充分關注質量管理體系中的外包過程識別及控制要求,充分關注職業健康安全、環境管理體系中對分承包方的運行控制要求。在體系整合的策劃中關注這些要求,也是建筑行業“總一分包”體制的客觀需求。
4.3 合理界定一體化管理體系的責、權關系
管理職責的合理確定,是確保“三合一”管理體系正常運作的基礎。管理職責應包括兩個方面。
(1)最高管理層和一般管理層人員的職責(包括重要崗位員工的職責)。其中,最高管理者(總經理)的職責非常重要,其核心應體現為方針目標的制定和管理評審的實施。建筑企業最好從協調運作的角度建立一個總的管理方針,以此為基礎分別設立質量、職業健康安全、環境管理體系的方針,從而制定整合管理體系運作的目標。目標應有一定的可分解性,與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之間協調一致,以統一的方式。這樣做,不僅便于實施,而且便于測量、分析、改進。
(2)結合建筑企業人員流動頻繁的特點,根據管理體系的運作要求確定各級管理層人員的職責。確定職責時,最好以質量職責為主線展開,與質量過程、風險控制、環境因素控制、體系策劃相結合,對應各項活動的要求逐一確定職責的內容。其中的關鍵問題是合理授權,科學地協調三個管理體系職責的接口。
4.4 QES一體化管理體系運行過程的協調性控制
QES一體化管理體系的運行從策劃到控制,都需要進行合理的協調。應妥善解決的關鍵問題包括以下幾點:
(1)處理好各類施工策劃文件的接口協調問題;
(2)處理好三個體系運行活動的控制內容,包括作業活動中的策劃內容和運作方式的協調。其關鍵問題是針對質量管理體系的特殊、關鍵或重要過程進行一體化控制;
(3)處理好企業活動中所需要的書面策劃與口頭策劃的關系;
(4)合理安排資源,協調基礎設施及人員素質的配置過程:
(5)建立一體化體系運作的響應與反應的協調運作關系。
(6)注意協調現場運行活動的標識管理。
(7)關注各施工工序轉序(過程轉換)的協調運作,包括各過程的質量結果,職業健康安全和環境管理績效分析,評審及改進的協調性。
4.5 QES一體化管理體系運作的測量分析與改進,應把握管理過程內在的有效性
QES一體化管理體系運作的測量、分析與改進的重點在于管理過程內在的有效性。在實施時,應注意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從顧客和相關方滿意度的測量和分析人手,確定測量和分析的基本方式和時間頻率,包括測量的內容及分析的重點。其關鍵問題是尋找適宜的改進方向。
(2)有效地把握一體化體系內審的運作過程。應注意從審核員的培訓人手,選擇具備三個體系運作經驗的人員作為內審人員。一方面,內部審核方案的策劃應一體化,最好同時進行三個體系的內審或滾動內審。另一方面,審核人員對不符合項的產生原因應進行分析,針對其原因確定其不符合哪一個體系的標準條款,以便及時改進。
(3)將施工現場的產品驗收、工序檢驗與職業健康安全、環境管理的檢查測量有機結合起來實施。重點是關注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驗收標準與施工活動中的工序活動及職業健康安全、環境管理體系運行準則之間的改進情況,包括一致性、協調性、適宜性和有效性。
(4)有機運用管理體系的數據分析。應盡量在分析各管理體系運行績效改進數據的基礎上,進行體系之間(包括目標、過程、因素之間的協調性)數據的協調性分析。
(5)關注施工現場中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的日常檢查和測量對象確定的合理性。一方面,應注意對質量管理體系中的監測重點(如隱、預檢,交接檢等不可接受風險;重要環境因素控制重點)進行驗證,以確認是否有監測漏項,是否有多余的測量功能等。另一方面,重點關注可能對管理體系發生重大潛在影響的過程,對其進行安全風險及環境因素的監測。這種監測應是動態和協調同步的。
在當今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情況下,管理會計如何為鉆井企業管理提供全方位的信息;鉆井企業如何由對實物資產的管理轉向對信息技術的管理;如何衡量與管理鉆井企業的價值等等,成為管理會計需要面對的一系列難題。
管理會計觀念的更新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和鉆井企業現代、國際化步伐的加快,傳統的管理觀念已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管理會計人員必須轉變不適應時展的舊觀念,樹立以下幾種新觀念:
鉆井企業整體觀念。管理會計必須樹立整體觀念,從整體上去分析和評價鉆井企業的管理活動。整體觀念的樹立,有利于增強鉆井企業內部的協調運作,增強內部組織間的目標一致,減少內部職能失調。
市場觀念。進入信息時代后,由于信息傳播、處理和反饋的速度大大加快,經濟環境變化和經濟競爭日益激烈,市場需求將呈現小批量、多品類、易變化的特點。因此,鉆井企業必須更新觀念,密切注視市場導向,加強研究市場動態,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動及時調整鉆井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以獲取市場競爭優勢。
動態管理觀念。在21世紀的信息技術時代,管理會計作為決策支持、規劃與控制系統,樹立動態管理觀念,根據鉆井企業內、外部條件的變化及時進行相應的調整,不斷地進行分析、比較和選擇,在動態中尋找最佳的平衡點。
戰略管理觀念。戰略管理會計是傳統管理會計為適應劇烈變動的市場環境和激烈的全球性市場競爭而產生的一個會計新分支,在我國實際上已有應用,只是本文由收集整理應用的水平不高。與其說戰略管理會計是一種方法,倒不如說是一種觀念。關于戰略管理會計在我國的應用前景,有人認為實際應用條件尚不成熟。但是,無論應用戰略管理會計的條件是否成熟,都需要首先在學術界和實務界樹立起這樣一種新觀念。
知識經濟時代管理會計主題的轉變
從宏觀上說,石油鉆井行業經濟的基本特征是國際化、金融化和知識化;從微觀上說,鉆井企業的經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鉆井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比利潤更重要的是市場份額,比市場份額更具有根本意義的是競爭優勢,比競爭優勢更具有深遠影響的是鉆井企業發展的核心能力——鉆井企業面對市場變化做出反應的能力。
鉆井企業核心能力的基本概念
目前的會計系統(尤其是財務會計)只注重鉆井企業的實物支持系統,較少關注鉆井企業獨特的知識與技能、管理體制和員工價值觀念對鉆井企業競爭能力乃至核心能力培植和提升的影響。核心能力對鉆井企業組織及其人力資源具有高度的依賴性。鉆井企業員工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充當了核心能力的承擔者。那么,側重于為鉆井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服務的管理會計如何為鉆井企業核心能力的診斷、分析、培植和提升提供相關信息自然而然地成為21世紀管理會計發展的主題。
管理會計基本框架:
財務維度。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利潤依然是鉆井企業財務目標。因此,在管理會計基本框架中,財務會計必不可少。鑒于利潤作為財務目標的缺陷以及鉆井企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必須輔之以現金流動會計,更加全面地反映鉆井企業的獲利能力和支付能力及其相互關系。未來的管理會計對效益的評估應該從財務效益向包括直接效益、間接效益和無形效益在內的全方位效益觀念轉變。
顧客維度。質量是顧客對鉆井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所感知的優良程度,無論何種類型的鉆井企業都需要關心質量——顧客需要什么,何時需要以及如何需要。顧客是質量概念的核心。因此,21世紀管理會計需要關注:市場戰略對利潤影響的研究;質量成本會計;產品生命周期成本會計;環境管理會計。
鉆井企業內部業務流程。從價值鏈通用模式出發,鉆井企業內部業務流程包括研究開發過程、經營過程和售后服務過程。從這個角度出發,21世紀管理會
計必須關注:研究與開發能力評估;作業成本管理會計;鉆井企業資源計劃系統。
管理會計內容的調整與拓展
傳統管理會計的內容主要是成本管理、預測、決策的分析與評價及責任會計。但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這些內容已不能適應鉆井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管理會計的主題,新型的管理會計在內容方面必須加以調整和拓展,本文僅就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論述:
成本管理方面。在知識經濟時代,從戰略意義上考慮,管理會計可以包含以下成本管理內容:通過適度的投資規模來降低成本;通過市場調研確定為顧客提供服務產品多樣性的廣度來降低成本;通過合理的研究開發政策,按照所得大于所費的原則降低鉆井企業總體成本;通過合理勞動力投入來降低鉆井企業成本。
決策分析與評價方面。決策分析方面來看,高新技術運用引起的鉆井企業內外經濟結構的不穩定性,要求管理會計進行決策分析時必須做到:進行模型的理論前提與現實前提是否吻合的比較分析,從而確定選用的模型或對計算結果的可能修正;在遵從取數的一般過程和其分析要求的前提下,確定取數的方法以及取數的分析方法;對取得的數據進行確定性、可靠性評價,進而確定所取數據中存在的風險因素;對模型中運用的數據,凡存在不確定性的因素,應提出控制措施。確實找不到控制措施的,必須對取數進行風險值測定,并調整取數的大小。
管理會計研究思維的拓展
可以預見,圍繞管理會計主題的轉變,管理會計研究視野、研究領域、研究方法和提供信息層面將發生變化。
管理會計的研究視野將進一步拓寬。管理會計將立足鉆井企業,面向國內國際市場,站在管理學的角度,全方位地為鉆井企業核心能力的培植和提升提供相關信息。管理會計研究將采用多重主題、多重背景、多重理論,開展跨學科研究。
管理會計的研究領域將進一步深化。管理會計將配合鉆井企業核心能力的培植與提升,從一般性地研究鉆井企業預測、決策和計劃及其執行問題轉移到深入研究管理會計的鉆井企業化和行為化問題。
實地研究或案例研究將成為管理會計的主流研究方法。需要通過實地研究或案例研究才能對特定鉆井企業設置具體的評價指標。只有這樣,管理會計才能真正為培植和提升鉆井企業核心能力提供相關信息。
【關鍵詞】HSE管理體系;監管;健康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9 -0071-02
一、HSE管理體系的基本概念
HSE管理體系是指實施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的組織機構、職責、做法、程序、過程和資源等構成的整體。它由許多要素構成,這些要素通過先時的、科學的運行模式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形成一套結構化動態管理系統。從其功能上講,它是一種事前進行風險分析,確定其自身活動可能發生的危害和后果,從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防止其發生,以便減少可能引起的人員傷害、財產損失和環境污染的有效管理模式。它突出強調了事前預防和持續改進,具有高度自我約束、自我完善、自我激勵機制,因此是一種現代化的管理模式,是現代企業制度之一。
HSE管理體系是三位一體管理體系。H(健康)是指人身體上沒有疾病,在心理上保持一種完好的狀態;S (安全)是指在勞動生產過程中,努力改善勞動條件、克服不安全因素,使勞動生產在保證勞動者健康、企業財產不受損失、人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順利進行;E(環境)是指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力量或作用的總和,它不僅包括各種自然因素的組合,還包括人類與自然因素問相互形成的生態關系的組合。
由于健康、安全與環境的管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把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環境(Environment)形成一個整體的管理體系,是現代石油、化工企業發展的必然。在化工項目建設中采用HSE管理體系是趨勢。
二、在監管工作實踐過程中的應用
HSE管理體系的最大特點就是突出人的安全價值,人的安全被置于不容置否的最高地位。根據國家法規的要求,監管組織在項目建設中不僅要保證自身的安全,而且對整個項目建設被監管的對象的安全起監督、管理和協調的作用。因此在項目建設HSE管理體系中監管組織的作用可以看作為安全監管責任的延伸。
(一)HSE體系中監管組織機構和標準體
建立監管HSE組織機構,HSE組織以總監管工程師為第一責任人,設專家組(包括土建、安裝、電氣、射線),由安全監管工程師對HSE事務總體負責(直接責任人)。各項目區域和專業由監管人員組成。監管公司按照合同要求配備現場HSE人員(根據合同一般要求配備二名),接受項目建設方HSE部門和安全質量監督站的指導和監督。HSE監管方針: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確保本建設項目(工程)符合國家和本市勞動安全衛生標準,保障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的安全與健康。
HSE監管目標:遵循安全管理規定,實現安全監管“零”事故,即人身傷害事故為零、設備安全事故為零、火災爆炸事故為零;創建安全文明工地。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實現治安管理“零”事件。監管組制定HSE計劃、符合要求的HSE監管實施細則和涉及項目HSE監管的各個方面,根據項目監管的需要及時補充一些HSE實施細則。由這些細則構成了監管HSE行為標準,也成為監管HSE監督管理的方法。
每一個監管人員都必須把這些細則及應急搶險方案作為最基本的要求來執行,并且進行定期考核。直接由總監管工程師領導的HSE組織機構和比較健全的HSE監管實施細則體系,為項目建設期間的HSE監管工作提供了組織保證,確立了行動綱領。
(二)HSE理念和企業文化
所有的監管人員對HSE監管業績負有責任,每位員工無論身處何地,都有責任把HSE監管的工作做好。“良好的HSE監管業績是我們企業成功的關鍵”“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預防的”,這是HSE監管理念的集中體現。強調企業文化對做好HSE監管工作的重要影響,良好的HSE理念,需要每一個監管員工的理解和認同。主要從三個方面強化HSE意識。一是領導以身作則,接受監督。監管協調會都必須把HSE作為重點的工作進行討論。把參與HSE列入對監管員工的考核內容。第二個方面是全體監管員工參與和分擔HSE活動的各項責任。每月度都制定HSE計劃和活動。每天對HSE活動進行記錄,每月有小結。第三是廣泛的宣傳。通過計算機內部網絡、宣傳圖片,橫幅標語等多種途徑進行廣泛的宣傳。對各類事故進行通報,而且把所有有借鑒意義的事故教訓和政府部門的相關信息通報給大家。
新的HSE理念和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使參加項目的監管人員普遍知道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積極、主動地參與到HSE活動中去,為維護良好的HSE管理秩序,取得良好的HSE理念和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使參加項目的監管人員普遍知道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積極、主動地參與到HSE活動中去,為維護良好的HSE管理秩序,取得良好的HSE監管業績,作為共同努力的方向。
(三)HSE培訓
主要可歸納為二個方面。一是對所有進入項目的監管人員進行HSE基本要求培訓,培訓目的是使他們了解工地的HSE通用的、基本的規定。二是監管人員都要求參加HSE監管實施細則編制,沒有參加編制的要求學習已經編制好的HSE監管實施細則。培訓目的是使全體監管人員對HSE監管要求有一個全面、一致的認識,以確保嚴格執行。
(四)風險分析在工程實施過程中,HSE監管采用風險分析方法對每一個重要工程和工序進行不安全因素的評價,其目的是通過風險分析找出最大最主要的不安全因素,通過現場調查、資料文件的審閱及其他各種信息收集不安全因素,再通過整理分析排出與當前工程項目有關的不安全因素,從而消除隱患,防止事故的發生,確保工程的安全。這些風險分析都體現在HSE監管實施細則中。
(五)作業過程控制HSE監管實施細則實施必須在有效的監督之下才能得到嚴格的執行。要求所有的監管人員90%工作時間在現場,只要施工人員在現場施工,監管人員應該在現場巡查。作業過程控制主要包括:審查專業分包和勞務分包單位資質,審查電工、焊工、架子工、起重機械工、塔吊司機及指揮人員、等特種作業人員資格,檢查承包商應雇傭具備安全生產基礎知識的一線操作人員。督促承包商建立、健全施工現場安全生產保證體系,督促承包商檢查各分包企業的安全生產制度。協助承包商從立法和組織上加強安全生產的科學管理,貫徹、執行國家頒布的各項有關勞動安全方面的法規。審核承包商編制的施工組織設計、安全技術措施、高危作業安全施工及應急搶險方案。督促承包商做好逐級安全交底工作。監督承包商按照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和專項安全施工方案組織施工,制止違規施工作業。施工和移動電器使用情況的檢查。對施工過程中的高危作業等進行每天規定次數的巡視檢查。發現違規和存在安全隱患的,要求承包商整改,并檢查整改革結果,簽署復查意見;情況嚴重的,下達工程暫停施工令;承包商拒不整改的向安全監督部門報告。督促承包商安全自查工作;參加安全生產檢查。復核承包商施工機械、安全設施的驗收手續。對高危作業的關鍵工序實施現場跟班監督檢查。了解新技術、新工藝、新結構、新材料、新設備,檢查相應的安全技術規程和實施的手段。當設備在制造、安裝、調試的過程中,發現隱患,督促承包商解決;對違章指揮、違章作業,立即制止。針對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采取有效的安全技術措施,改善勞動條件,消除不安全因素,預防事故的發生,參與組織安全事故的調查、分析和處理。研究施工過程中有損職工身體健康的各種職業病和職業性中毒的防范措施,變有害作業為安全作業。在安全管理中重點注意“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應以人的行為作為安全管理的重點,同時加強對物質、環境的條件進行安全監督和檢查。保證了施工活動有秩序地進行。
三、結論
HSE管理體系的核心與主線(即方針目標、危機辨識、風險評估、消減和控制措施的制定、運行與控制、檢查與監督)在工程監管中的貫穿與實施,真正體現了“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在施工管理中的貫徹與落實,真正做到了把事后的處理變為事前管理,超前防范,使作業者在作業開始前就知道每個工序所存在的危險源及發生的可能,從而使期能夠做好防范措施的落實;使管理者和現場監護者在事前就明確了工序中的必檢點和嚴控點,及時檢查消減措施在現場的落實情況,發現并及時糾正不符合規范的現象和問題。HSE管理體系將是今后工程安全監管的方向和要求。
參考文獻:
[1]石油天然氣工業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體系.SY/T6276―1997.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質量安全環保部
[2]HSE管理體系文件編寫指導.大港油田集團有限公司HSE評價所
以《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為總綱,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學校創建“綠色學校”的決定》要求,努力把我校辦成市、盛國家級“綠色學校”。并以此為載體,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二、目標和要求
1、“綠色學校”強調將環境意識和行動貫穿于學校的管理、教育、教學和建設的整體性活動中,引導教師、學生關注環境問題,讓青少年在受教育、學知識、長身體的同時,樹立熱愛大自然,保護地球家園的高尚情操和培養對環境負責任的精神。
2、通過各學科教學滲透,掌握基本的環境科學知識,懂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本理念。
3、學會如何從自己開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積極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在頭腦中孕育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萌芽。
4、全校師生人人從關心學校環境到關心周圍,關心社會,關心國家,并在教育和學習中學會創新和積極實踐。
5、通過學校創建“綠色學校”活動的開展,不僅使師生的環境素養得以提高,學校環境得到改善,而且還要通過學生帶動家庭,通過家庭帶動社區,通過社區帶動公民更廣泛的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
6、以創建“綠色學校”活動為載體,不斷探索新形勢下環境教育的有效途徑,對學生進行懂環保、愛環境,塑良好形象的養成教育,讓綠色的“種子”在更多的孩子們心理扎根發芽、茁壯成長。
7、綜合以上各項目標要求,真正把創建“綠色學校”活動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輔導、后勤等各方面的工作之中,使之形成全方位的一體化工程,最終實現“綠色管理”、“綠色教學”、“綠色環境”、“綠化育人”、“綠色活動”的學校特色。
8、全校上下共同做好創建“綠色學校”的各項過程管理,抓出成效,爭取進入市、盛國家級“綠色學校”的行列。三、計劃實施時間和工作進度安排:
一2002年3月,學校做出關于創建“綠色學校”的決定,啟動創建工程,成立領導機構。
《吉鐵二小關于創建“綠色學校”的決定》指出:要把創建工作納入到學校教育教學等各方面管理之中,形成與素質教育一體化的教育格局。并在爭創中不斷上檔次,上水平,向著更高目標,向著省級、國家級“綠色學校”邁進。
二制定創建“綠色學校”計劃
1、為了計劃切實可行,學校在計劃前對照“綠色學校”創建指南及評估標準對學校內部環境及環境教育現狀進行調查。具體通過觀察,問卷調查、座談等方法,了解情況,分析調查結果,為制定計劃提供依據。
2、根據調查結果,創建“綠色學校”領導小組在人力、經費有保障的條件下,從課程滲透、課外和校外以及社區活動,學校環境管理,校園綠化、美化四方面來考慮制定創建“綠色學校”的計劃。
三實施創建“綠色學校”計劃:
1、制定學校創建“綠色學校”各項管理制度,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吉鐵二小創建“綠色學校”實施方案》,在此方案指導下,從管理的角度建立了《環境教育各部門職責分工制》《創建“綠色教室”標準》《環保活動小組章程》《環保知識十知道》等多項制度要求,真正把創建活動納入制度化管理,當作一項系統化的工程來抓實抓好。
2、組織培訓:教職工是環境教育的推動者,教職工的環境知識和能力直接涉及到創建“綠色學校”的成效。因此,學校將積極為教職工提供各種環境教育培訓的機會。具體進行以下三方面的培訓:環境科學基礎知識、環境教育的理論和教學方法,“綠色學校”和環境管理體系的基本概念,按各自職責分工學習和掌握應會的理論知識,以承擔起對學生的教育和培養的義務。
3、開發校本課程,定期對學生進行環保知識講座、觀看環保專題片、開展專題教育活動,通過教育學習活動,讓學生了解有關環保基礎知識,自身與環保關系、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人與動物的關系,達到親和自然、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珍惜生靈的目的。
4、結合有關紀念日,開展多種形式的專題教育活動。如植樹節、愛鳥日、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以增強學生的參與和環保意識,主動為環保做貢獻。
5、利用班隊會、晨會、廣播等,開展教育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收集資料信息。通過收集、自編、創編的實踐活動,進一步受到教育和陶冶,發揮自身的能量為環保盡責出力。并設立以環保為話題的討論活動,利用每天早上的晨會時間進行,讓學生在討論中明理,提高環保道德,以指導自己的行為。
6、發揮少先隊組織的作用,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如“辦環保小報”、設“環保之聲”廣播欄目、辦“我們身邊的環保”電視節目,寫“環保征文、兒歌”、“自創環保標語”、開展“社會調查”、參加社會實踐“清除白色垃圾”、“回收廢物”、“變廢為寶”以及冬夏令營等,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在活動中成長,達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7、以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為切入點,抓好對學生的養成教育。開展“一月一個好習慣”的活動,建立“我們承諾好習慣”評比機制,評比板,對每個學生的行為習慣做到有考核、有評比,采取自評、班評的辦法,達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班級采用“星級中隊”制,激勵各中隊向“綠色中隊”邁進。
8、設立“環保監督員”、“環保檢查組”開展爭當“環保小衛士”活動。做到日檢查、周小結評比、期末總結表彰,以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增強學生的環保責任感,和“我為環保做貢獻”的好公民意識。
9、開辟環境教育陣地,創建優美整潔的校園環境和具有人文性的校園文化。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資源環境設施的特點。創造高品位、充滿寓意的校園文化,讓墻壁活起來,讓它成為一個無聲的老師、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10、搞好校園的美化綠化,讓學校綠起來,起到環境陶冶人的作用,讓校園靚起來,為學生創造雅潔的學習生活環境,讓孩子們幸福健康的成長、長大。四、經費預算及分配:
創建“綠色學校”活動所需要的資料及設備必須得到充分地保證。按照教育管理部門的要求,學校要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籌措和劃撥資金,充分更新教學資源,具體在以下方面保證投入。
1、環境類資料內容購置投入:
①書籍、報紙、期刊投入4000元。
②幻燈片、錄像帶、專題教學資料或教學資源庫光盤、掛圖、標本、計算機、實驗儀器等教學設備等項投入:280000元。
2、環境改造建設內容投入:
①活動場所建設器材投入:198000元。
②校園環境改善及布置:426000元。
通過以上的投入,充分開發校園條件、資源,開展環境教育,最大限度的保證“綠色學校”創辦活動有效開展。
3、信息交流和工作宣傳投入:15000元。五、檢查考核的方法和要求:
1、日常工作按照學校《環境教育各部門職責分工》和《創建“綠色學校”工作網絡》分工進行檢查督導,評價創建工作各項指標的落實情況,具體要求過程管理嚴、細、實,主管人員要認真留下督導工作紀實,活動軌跡,掌握評價的第一手材料,以做到評價的公平、公正、真實可信。
2、按照《創建“綠色教室”標準》的5項條件量化打分,每學期評選出各年級的“綠色教室”和教職工“綠色辦公室”,共同營造良好的育人和辦公環境。
3、按照《環境保護制度》中“五要”和“六不”要求,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規范孩子們的環保行為,每學期評出“環保小衛士”以典型帶動全體隊員自覺環保,積極上進。
4、在教師中評選環保知識“勤奮好學標兵”和滲透環境教育“學科帶頭人”評選活動,調動教師以學科教學為主渠道進行環境教育的積極性,努力探索學科育人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