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工業產業調研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總體發展現狀
總體來看,我區4大重點產業發展狀況良好,呈出現以下幾個特點:
(二)各產業發展現狀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區產業的發展現狀,下面對各產業逐一進行分析:
二、加快工業產業發展的思考
雖然目前重點產業還很弱小,但已經有一批正處強勁發展的產業,還有一批具有較明顯發展潛力的產業,經濟崛起的步伐在明顯的加快。經濟發展的提速,我們認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徑應是產業的集群化發展,以區域經濟的一體化來加速改變經濟發展的固有狀態,不斷激發發展活力。從產業發展的層面上看,加快工業產業集群建設應著力抓好六個方面。
(一)實施好十一五產業發展規劃
在實際的發展中,應結合國際產業發展和轉移規律、我國產業發展狀況,制定出推進工業產業發展具體可行的措施。要從工業整體發展出發,立足于產業發展和產業集群狀況,著眼于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強勢發展產業--潛在優勢產業,圍繞產業聯動,因地制宜地發展產業集群,合理布局生產力,形成產業聚集,要與大項目和龍頭企業想結合,與產業園的特色相匹配,與人力資源相適應,發展以現代裝備業為核心的先進制造業,同時與浦東聯動發展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
(二)提高利用外資水平,促進產業升級
堅持二、三產業共同推動經濟的產業發展方針,在發展中完成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在調整中實現產業創新提升,逐步構筑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現代服務業為先導、現代裝備工業為支柱,特色鮮明、重點突出、體現臨港經濟特征的多元產業體系,努力構筑現代裝備工業基地、現代物流基地和信息產業基地。 要做好工業產業集群,其根本點就是要以產業中心發展區域的產業為基礎,特別是利用其市場優勢和技術優勢,整合同類產業和產品資源,發揮產業集群的引領導作用,帶動經濟圈產業的發展。充分利用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資本流動的有利時機,努力創造條件,改善軟硬環境,大力引進外資,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和質量。特別是要吸引外資在我區建立研發中心和關鍵零部件生產基地,提升加工產品檔次和開發能力。
(三)以產品為核心,加強產業集群分析研究
從產業競爭力上看,我們要對重點行業進行細化研究,從中類行業細化到小類行業、細化到產品。從小類行業上研究,以龍頭產品為紐帶,進行產業集群,進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競爭,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和贏利水平。同時充分重視國內外市場,做好兩個市場大文章。比如電子信息行業,它的發展與國際IT產業的發展休戚相關,但另一方面,國內市場仍有巨大的潛力,對電子行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時,也要眼睛向內,加大技術投入,集中攻關,尋求核心技術突破,不但可從根本上解決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業的產品附加值,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堅持以質取勝戰略,法力培育優秀品牌,使之成為的產品新亮點。
(四)開源節流并舉,應對能源緊張局面。
工業的快速發展,用能需求急劇增加,能源供需趨緊。短期來說,強化節能意識,組織協調好能源供給,最大限度地舒緩用能緊張的局面。長遠來看,關鍵是加強節能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開發可替代新能源,特別是可循環使用的新能源,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與此同時,新技術的應用,還是從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價格上漲、成本壓力增大的最佳途徑。
(五)統籌協調好招商引資工作,促進工業園區良性有序發展。
招商引資是加快我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而工業園區則是我區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主戰場。要把園區的工業做大做強,招商引資,引進項目和資金仍然是一條重要的途徑。把加快工業發展、壯大工業規模、培育工業經濟增長點作為重大措施來抓,各部門要積極配合,為園區建設創造寬松環境。提升工業園區的能級,加快培育臨港綜合經濟開發區、臨港物流產業區、國際醫學園區和信息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和功能培育。通過園區建設,拓寬我區工業發展空間,吸納新的工業項目,形成新的發展格局,增強發展后勁。從經濟一體化、空間布局擴容和功能提升出發,把工業園區整合成產業功能區,加快工業園區的產業集群化、市場專業化的發展。
印江自治縣位于貴州的東北部,茶葉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特色產業,是印江富民XX縣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印江茶葉作為產業發展起步較晚,茶葉總產值在國民生產總產值中所占比例較低,但作為特色作物的茶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好。近年來,印江茶葉抓住退耕還林契機,茶農發展無公害茶葉的積極性高,茶葉面積大幅度增加。全縣現有茶園18959畝,其中投產茶園4078畝,產量480噸,產值832萬元。幼齡茶園13281畝,待恢復茶園1600畝,幼齡茶園中綠茶6831畝,苦丁茶6450畝,計劃20xx年底建成茶園2.2萬畝,投產茶園6000畝,產量600噸,產值1000萬元以上。銷售收入 1200萬元。農民勞務收入500萬元以上,財政收入100萬元以上。計劃到2008年全縣茶葉發展到5.1萬畝,真正使茶葉成為名符其實的支柱產業。據專家預測,茶葉將成為消費者飲料市場的首選飲品,名優茶、有機茶、無公害茶又是茶葉消費的熱點,印江發展無公害茶葉,產業前景看好,市場前景廣闊。
一、印江梵凈山茶葉基地無公害茶葉產業的優勢 (一)自然優勢。印江屬亞熱帶溫暖的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署,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多云少日照,最海拔2493.7米,可謂高山云霧出好茶 。宜茶地10萬畝以上,茶園所在地無任何工業企業,無污染、無公害,適合發展無公害茶葉。
(二)名山出名茶。梵凈山系聯合國公布的六個人與生物保留地之一,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佛教和旅游圣地。境內森林覆蓋率高,植被茂盛,林木蔥翠,溪明如鏡,空氣清新,茶葉在無污染、無公害的條件下生長,得天獨厚,品質優異。
(三)品牌優勢。梵凈山茶葉基地梵凈山牌系列綠茶由于品質優良,內質上乘,從投產以來就陸續獲得各項榮譽。梵凈翠峰1992年獲貴州省十大名茶,同年又獲湘、鄂、川、黔四省邊區名茶評比一等獎。1995年,梵凈山系列綠茶獲中國鄉鎮企業出口商品展覽金杯獎,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質獎。1997年第三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被授予名牌產品,同年梵凈山牌系列綠茶產品被國家技術監督局評為質量信得過產品。1998年被貴州省工商局、省消費者協會評為消費者協會推薦商品1999梵凈翠峰再次被第四屆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認定為名牌產品并指參加建國五十周年大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成果展。在20xx年、20xx年、20xx年梵凈山牌系列綠茶都獲得湘、鄂、黔、渝武陵山區名優茶評比會的金獎和一等獎等多個獎項。原貴州省省長王朝文來印江視察工作,品償梵凈翠峰等系列綠茶后,大加贊賞,揮毫提茗:梵凈翠峰,茶中極品。梵凈山牌系列綠茶從投放市場以來,一直深受消費者的親睞。品牌價值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梵凈山牌系列綠茶的生產加工經過近二十年的積累和總結,形成了一套獨具地方特色的技術秘密。20xx年成功地申報為省級梵凈山翠峰、梵凈山綠茶地方標準和原產地域保護,品牌優勢明顯。
(四)勞動力富余廉價。全縣有13萬勞動力之多,沒有一技之長的農民,苦于有力無處使,外出務工每月400---600元工資,除去開支所剝無幾,茶葉產業的發展給他們帶來了在家創業的機會,特別是女勞動力和年老體弱的勞動力也得到充分利用。由于勞動力報酬低,使茶園投入成本低,茶葉生產成本低,市場競爭能力強。
(五)無性系茶園比例大,發展勢頭好。20xx年后定植的13281畝幼齡茶園,均為無性系茶,占茶園總面積70%,無性系品種是當今茶葉發展的主體,是實現茶葉優質高效的保障。
(六)茶葉從業人員整體素質較高。為了提高全縣茶葉產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從1993年起,縣政府聘請了中國茶科所作為全縣發展茶葉的技術依托單位,到 20xx年止,全縣從事茶葉工作的專業人才120人,其中:高級職稱7人,中級職稱80多人。通過縣職業技術學校XX縣農業技術培訓中心培訓的茶葉生產、加工、管理等方面的農民技術骨干8萬人(次),已獲得綠色證書的有2500余人。目前,全縣有近1萬人正在從事茶葉管理、生產、加工和營銷。現有的技術人員和加工、管理人員完全能夠保障全縣大面積茶園投產后的生產需要。
(七)茶葉文化豐富。印江茶葉生產歷史悠久,梵凈山腳下的中國茶王樹就是佐證。梵凈山團龍貢茶在明代就作為皇家貢品,今梵凈山團龍一帶的村民沖儺還愿時仍作首選祭祀品。梵凈山團龍合閉茶、雷公茶有許多神奇古老的傳說,令人神往。印江文化之鄉,書法之鄉,土家風情,紅色文化也給茶文化增添無窮的色彩。
二、印江梵凈山茶葉產業的現狀 (一)茶場規模小,廠房陳舊,設備落后,資金投入不足。最大的企業擁有面積1100畝,最小的企業茶葉面積220畝,規模經營小,抗市場風險能力弱。特種名優茶比例小,只有產量的2%,各茶場(公司)獨自為陳,自立標準,自設包裝,茶葉品牌多,知名品牌少。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總量少,市場份額不高。沒有競爭優勢。縣內茶葉市場混亂,以次充次,以劣冒優的現象嚴重。部分茶場因資金不足,管理粗放。
(二)生產、市場缺言統一管理。全縣茶葉品牌從1998年茶葉企業體制改革后,各生產企業協作性差,不愿出資進行品牌維護和宣傳,大型且有影響的參評參展活動各企業不愿參加,產品質量下降,品牌知名度大不如前。
(三)全縣茶葉企業信貸能力弱,融資能力差,銀企關系特別緊張,影響全縣茶葉產業的發展。
(四)種植分散,投入不足,幼齡茶園抓住了退耕還林機遇,但土地已承包到一家一戶,種植較分散,底肥投入不足。農業工程設施,茶園基礎設施不完善,如路溝、防護林,茶、水、土保持設施不配套,沒有按山區特點嚴格規劃設計茶園。苦丁茶種植面積可觀,但生產、加工技術薄弱,預計成園率低,形勢不容樂觀。
(五)茶農思想素質還跟不上茶葉產業的發展,茶農不了解市場動態,對無公害茶葉認識不足,質量意見差,存在有啥銷啥,以多為是的思想觀念,只顧眼前利益,濫用化學農藥和化學肥料,造成環境污染,使茶葉衛生質量受到影響。
三、梵凈山茶葉基地無公害茶葉產業的發展方向 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為核心,以科技為依托,以組建龍頭企業為突破口,充分發揮聯合整體優勢和區位優勢,加強茶園基礎建設,做強做大梵凈山茶葉品牌,理順茶葉管理體制。
(一)統一思想,政策支持。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梵凈山茶葉產業化發展的意見》,為茶葉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和制定了明確的目標。必須全縣上下認識統一,保證政策到位,技術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精力到位。茶葉作為特色產業,要與地方政府的政績結合起來,發展才會有聲有色。鼓勵和支持國家行政、事業單位干部和社會能人領辦茶葉企業。
(二)加強茶園基地建設,全面實施無公害目標。發展有機無公害茶葉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樹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觀念。注重茶園生態環境,為實現無公害茶葉優質化打好基礎。要充分發揮利用好無污染、無公害的自然優勢。加大資金扶持,利用扶貧和農業綜合開發等涉農項目資金,扶持高效無性系茶園建設和低中產茶園的改造。建立無公害有機茶病蟲害測報點。成立茶科所,抓好茶樹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加快適合地方品種的選育和引進優良品種試驗、示范推廣,不斷優化品種結構,做到訂購茶苗不出縣。
(三)充分利用梵凈山品牌效應,發揮整體優勢。加入wto后,茶葉產業在國際大市場、大流通、大貿易的背景下,茶葉市場的競爭最終歸終于品牌的競爭,沒有競爭力的品牌,就沒有立足之地。梵凈翠峰等梵凈系列綠茶,有很好的名牌效應,打造梵凈山總品牌,利于上規模、上批量、上檔次、上效益,利于減少內耗,集中資源優勢,樹立品牌形象,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四)成立梵凈山茶業股份有限公司(集團),實行股份有限,行業管理。統一產品品牌、統一質量標準、統一產品宣傳、統一產品包裝、統一技術要求、統一門面裝璜,采取集中經營與分散經營相結合。以市場引導企業,以企業帶動基地,以基地連接農戶的經營模式,產、加、銷一條龍。
(五)搞好梵凈山牌系列綠茶的認證工作,申請無公害茶葉認證,為了獲得各種認證資格,梵凈山牌系列綠茶應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茶葉展銷展示會、博覽會,找準梵凈山牌等系列綠茶與其它品牌產品的差距,有的放矢地進行改進,提高品牌質量,把梵凈山牌等系列綠茶打造成國內知名品牌,努力爭取獲得國家認定的綠色證書。
(六)發展科技興茶戰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茶葉基地發展要高起點、規范化、科學化栽培。增加科技含量,推廣無公害茶葉生產技術,提高生產者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是做好無公害茶葉開發工作的基礎。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形式,加強骨干培訓,請專家作常年業務指導,創新學習機制,開展多種層次的技術培訓和管理培訓,努力提高茶葉干部、從業人員及廣大茶農的專業技術水平。把廣大茶農培養成為知識型農民,讓他們了解茶樹的生長規律、需肥特性及用藥安全性,普及規范化種植和標準化生產。
1、加強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研究和推廣,為實現茶葉優質無公害,在引進新良種的同時要引進配套的良種栽培綜合技術。
2、科學合理施肥。實行測土施肥,根據土壤所需肥料進行合理配方,以利土壤養分的平衡供應,避免盲目施肥,減少浪費,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肥料要以有機肥為主,推廣應用精制有機肥,杜絕不宜施用的化學肥料。
3、把好病蟲防治關。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抓好三高,三防農藥和茶葉禁用農藥在茶園上的禁銷禁用。通過電視、專欄、宣傳車、會議、培訓,村規民約等多種形式,公布禁銷禁用農藥,大力加強農業防治,提倡、引導應用生物防治。
4、優化茶葉加工技術,改革制茶工藝,更新制茶設備,引進新型茶葉機械。特別是新興起的苦丁茶加工技術和設備。開發袋泡茶、速溶茶、保健茶、罐裝茶飲料。
(七)嚴把質量關。質量是企業的生命,梵凈翠峰等系列綠茶之所以有很高的聲譽,得益于企業對質量的嚴格把關。廣泛宣傳、強化標準意識和質量意識,成立質量監測機構,加強生產過程控制和質量監督,從大田管理,鮮葉采摘,茶葉加工到成品保管等嚴格按無公害茶系列標準進行,對不符合無公害茶要求的,限期整改,確保茶葉產品安全優質。
(八)開辟窗口市場。建立梵凈山無公害茶葉交易市場,制定優惠政策,吸引茶葉龍頭企業,外地客商,販銷大戶進行誠信交易,實現印江既是產茶大縣,又是市場強縣的目標,把印江城變成茶葉城。想方設法在重點綠茶和苦丁茶消費城市設立專買店、鏈鎖店、直銷店。吸納在外地創業且有營銷特長和營銷經驗的人士,制定激勵機制,鼓勵加入茶葉協會,讓他們在所創業的城市宣傳梵凈山無公害茶葉,開拓梵凈山無公害茶葉市場。充分發揮印江駐外地辦事處的宣傳作用。
衷心感謝各位領導不辭辛勞親臨我鄉調研指導工作。在此,我謹代表鄉黨委、政府以及全鄉3萬多各族干部群眾對您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下面,我就鄉鄉情概況、生物產業培植與發展現狀、生物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現狀、生物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存在的困難問題、下一步發展壯大生物產品加工企業工作對策建議作簡要匯報。
一、鄉情概況
鄉位于綠春縣東南部,鄉政府駐地距綠春縣城65公里。介于東經102°17ˊ至102°38ˊ,北緯22°至22°57ˊ之間。東與金平縣者米鄉和元陽縣黃草嶺鄉相連,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西與我縣半坡鄉、騎馬壩鄉隔河相望,北與我縣三猛鄉毗鄰,地處兩國三縣六鄉的結合部,國境線長123公里,地理環境十分特殊,區域優勢非常明顯。
全鄉國土面積460.31平方公里,均為山地,地勢南北高,東西低,境內群山蜿蜒,河谷深切,溝壑縱橫,多陡坡,少平地,最高海拔2202米,最低海拔410米。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局部地區屬北熱帶氣候,全年無霜區一般在350天,年平均氣溫17.2℃,年降雨量2890.7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089.9小時,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8%。
全鄉轄11個村委會、1個社區,有95個村(居)民小組6322戶31220人,其中農業人口28641人,占全鄉總人口的97.3%。境內世居哈尼族、瑤族、彝族、拉祜族四種少數民族,其中哈尼族26684人,瑤族3863人,彝族504人,拉祜族169人,是全縣瑤族人口最多的一個鄉。
,全鄉完成社會總產值8538萬元,同比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達1.16億元,投資額度首次突破了億元大關,同比增長30%;農村經濟總收入7356萬元,同比增長16%;農民人均純收入1960元,同比增長16%;糧食總產量1531萬公斤,同比增長10%;農民人均有糧419公斤,同比增長9.8%。
二、生物產業培植與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鄉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綠色產業富縣、電礦產業強縣、哈尼文化生態縣”三大戰略目標,不斷深化鄉情認識,充分挖掘和利用豐富的土地、氣候等自然資源優勢,搶抓機遇,真抓實干,大力培植以茶葉、草果、八角、杉木、桉樹、紫膠、橡膠、核桃、香蕉等為主的生物產業,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綠色經濟”發展成效顯著。
(一)生物產業培植措施。一是鄉黨委、政府牢固樹立“潛力在山、希望在山”的生物產業發展思想和認識不動搖;二是念好“山”字經,做好“山”字文章,在低海拔地區大力發展橡膠等熱區作物,在高寒山區大力發展茶葉等經濟林果;三是充分利用退耕還林政策和“興邊富民”政策加大對生物產業發展的扶持,積極引導、支持和鼓勵農戶大力發展生物產業;四是下派工作組進村入戶,鄉黨政領導掛鉤、站所干部分片包干負責,優先發動村干部和黨員群眾;五是在鞏固提升原有生物產業的基礎上,加大新興生物產業培植和管撫力度,做好中耕管理和補植補種工作;六是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加大林地立體套種力度,強化科技措施的到位和肥力的投入;七是創造生物產業發展良好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大公司、大企業、大老板前來投資開發生物產業;八是通過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方式,較好地解決農戶當前生計問題與長遠利益矛盾關系比較突出的問題。
(二)生物產業發展現狀。近年來,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發展思路,我鄉不斷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緊緊抓住生物產業培植不放松。截止目前,全鄉已形成了17萬畝的生物產業格局,人均生物產業面積已突破5畝。其中,培植八角38827.6畝、紫膠14208.4畝、草果29443畝、核桃18695.8畝、茶葉18150畝、橡膠31559.2畝、杉木等2萬余畝,實現生物產業總產值6830.4萬元(生物產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左右)。使生物產業成為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又一重要支柱產業,初步形成了以八角、橡膠、草果、茶葉、紫膠為主體的生物產業特色鄉。目前,全鄉上下積極性高漲,正在掀起杉木、桉樹等速生豐產林種植的。
三、生物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現狀
(一)已建加工企業。我鄉建有7個茶葉加工廠,它們是東哈雙王茶廠、車里莪瑪茶廠、東斯茶廠、略馬茶廠、咪霞茶廠、東批哈龍茶廠和東角茶廠。其中,東哈雙王茶廠和車里莪瑪茶廠規模較大。由于市場價格波動、投入資金不足、經營管理不善等原因,近兩年大部分茶廠已停廠。此外,還建有幾處零星的木材加工點。
1.東哈雙王茶廠:雙王茶廠距東哈村委會3公里,緊靠綠二線,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茶廠原經營權屬于村委會,于個體戶王永發與村委會承包40年的經營權。茶廠占地1200平方米,有茶葉地430畝。是一家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茶葉加工企業。廠房有炒茶機、揉捻機、殺青機、熱風爐、烘培機等茶葉加工設備。年加工量在6噸以上。目前茶廠生產加工情況不穩定。
2.車里莪瑪茶廠:莪瑪茶廠位于車里村委會旁,緊靠綠二線,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茶廠原經營權屬于村委會,于個體戶李梅與村委會承包35年的經營權。茶廠占地230平方米,有茶葉地224畝。是一家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茶葉加工企業。廠房有炒茶機、揉捻機、殺青機、烘培機等茶葉加工設備。年加工量在3噸以上。由于近年來效益不好,該茶廠已停廠兩年。
(二)擬建加工企業。目前,我鄉擬在東哈村委會小黑江東岸國防公路沿線獨紅村下方選址,由綠春縣小黑江林膠有限公司建設一座橡膠顆粒加工廠(縣人民政府已批復同意建設)。綠春縣小黑江林膠有限公司在東哈村委會獨紅、東角兩地共開墾種植橡膠余畝,目前膠樹長勢較好,預計明年可陸續開割。除該公司種植的余畝橡膠外,全鄉還有3萬余畝農戶自種的橡膠,明年起將陸續進入開割期,建設橡膠加工廠已迫在眉睫。為此,綠春縣小黑江林膠有限公司擬在我鄉投資建設一座橡膠顆粒加工廠。該橡膠顆粒加工廠占地15畝,其中建筑物占地7512平方米,投資約620萬元,建設周期2年,建成后可年產1000噸顆粒膠,之后隨產膠量的增加擴大生產規模。該橡膠顆粒加工廠的建設,有利于加快推進我鄉橡膠產業化發展步伐,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擴大就業、促進農民增收,促進我鄉經濟社會發展。
四、生物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存在的困難問題
(一)生物產品加工企業大多規模較小,處于粗放型的小作坊形式,企業管理差,配套能力弱,工藝水平低,技術裝備相對落后,缺乏市場競爭力。
(二)生物產品加工企業缺乏流動資金,企業基本上是由個人承包興建,由于流動資金不足,影響原料收購、加工和產品銷售,以及擴大再生產。
(三)生物產品加工程度較低、規模小,生產集中度不夠,市場導向、產品加工、原料基地產業鏈還沒有真正形成,轉化增值的幅度偏低,市場流通體系尚未有效建立,影響了產業鏈的對接。
(四)生物產品加工企業技術力量不足,產品深加工能力弱,附加值低,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應對市場的實力和能力。
(五)生物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中質量安全控制薄弱,生產資料、生產標準、標志體系的建設滯后,尤其是企業加工設備陳舊、管理水平不高、質量意識淡薄,很大程度上影響生物產品加工企業的總體水平。
五、下一步發展壯大生物產品加工企業工作對策建議
我鄉是生物產業特色鄉,生物產業產值在全鄉經濟中占據比較重要的位置,同時已成為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要提升生物產品加工質量和層次,提高生物產品比較效益,實現生物產品的外延增值,我們的工作對策建議是:
(一)加強政策扶持。制定出臺優惠政策和扶持辦法,設立生物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建立生物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在征用土地、項目資金、貸款貼息、稅收優惠、擔保貸款等方面予以支持傾斜,緩解生物產品加工企業的資金“瓶頸”。
(二)建設良好的生物產品加工環境。加大無公害生物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力度,積極引導農民提高誠信意識、質量意識,熟悉市場規則,加快無公害生物產品的生產引導和推廣,從源頭上為生物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提供可靠原料,從而推動生物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和壯大。
(三)培植主導生物產業。采取“政府引導、政策扶持、企業參與、筑巢引鳳”的發展模式,實行專業分工、錯位發展,壯大一批優勢產業,提升一批傳統產業,發展一批新興產業,在管護好現有17萬畝生物產業的基礎上繼續加大生物產業培植力度,努力推進生物產業上一個新的臺階,為我鄉發展壯大生物產品加工企業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產業集聚區;勞務輸出;勞動力;轉移就業
為了更好的掌握安陽市產業集聚區企業使用農民工情況,促進農民工轉移就業,推動產業集聚區可持續發展,加快安陽市經濟快速發展,更好地為產業聚集區提供就業服務,我市于2012年4月20日至5月10日,對全市范圍內產業集聚區使用農民工情況進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產業集聚區基本情況
安陽是河南省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已初步形成了以冶金、電子、機械、化工、食品、紡織、醫藥、電力、煤炭、煙草為主的工業體系,重點規劃了西部新型制造業經濟區、中部高新技術產業區、東部農副產品加工區三大工業聚集區。目前,我市9個產業集聚區,2個“河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園區”。全市調研484家企業,2011年企業年產值942.9億元。用工8萬余人,其中農民工6.6萬余人,本地農民工5.9萬余人,30歲及以下3萬余人,務工達一年以上的5萬余人,月均工資1428元。據調查,安陽市除了9個省定產業集聚區外,尚有23個由縣(市、區)管理但未列入省定范圍的產業集聚區,規劃總面積為290.67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51.18平方公里,區內企業(單位)數為1766家,企業總收入為471.99億元,總稅收為41.7億元,年末固定資產總額為132.9億元。
2012年企業預計年產值達1119.3億元。2012年用工9.1萬余人,其中農民工7.7萬余人,本地農民工6.8萬余人,30歲及以下3.4萬余人,月均工資1557元。一方面說明我市農村勞動力在產業集聚區務工的人數越來越多,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已成為園區從業人員的主力軍;另一方面說明我市的產業集聚區規模在迅速擴大,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越來越強,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就業本地化,為農村居民收入的穩定增加創造了條件。
二、安陽市產業集聚區的優勢
1、區位優勢
安陽是豫北區域性中心城市,是連接東部經濟帶與中西部資源富集區的重要樞紐,區位優勢十分明顯。隨著國家中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以及隨著東部發達地區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東部一些產業和境外產業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而我市將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2、交通優勢
安陽交通便利,區域內有15條省級干線公路通過,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107國道和大廣高速縱穿南北,林南高速、濟東高速橫貫東西,擬建的石武高速鐵路、長泰鐵路與京廣鐵路交匯于此,北面有距安50公里的邯鄲機場。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使安陽成為連接周邊晉、冀、魯、豫200公里半徑范圍中原經濟協作區12個城市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
3、資源優勢
安陽地域遼闊,有較為豐富的礦產資源,已發現50種礦產。其中:煤、鐵、石灰巖、硅石、霞石正長巖、含鉀頁巖、膨潤土、地下熱水等礦產是安陽市的優勢礦產。含鉀頁巖礦估算資源儲量4億噸,居全國前列。
4、產業優勢
安有雄厚的工業基礎,是河南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基本形成了冶金及金屬加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汽車零部件、煤化工、紡織與服裝、醫藥衛生材料、新能源等優勢產業群。從地區分布看,區域工業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產業集群效應充分顯現。有13戶限上工業企業入圍河南企業百強,安鋼、安彩和安化被列入2008年度全國制造業500強,安彩和安化被列入全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安鋼鋼產量位列我國鋼鐵企業第12位,是我省首家晉級千萬噸鋼企業。安鋼、安彩集團分別于2001年和1998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九天化工集團于2006年5月在新加坡上市,神州萬象、瑞能清潔能源公司2008年在美國成功上市。鑫盛機床、豫北金鉛、合鑫鑄業等企業被列入河南省A股上市后備隊。永興鋼鐵、豫龍焦化為代表的安陽縣鋼鐵煉焦產業,紡織行業有德隆、昌泰等。另外在我市東北部和東南部,農業資源豐富,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化發達,永達、華龍、丹尼斯克、健豐等一批海內外知名企業落戶安陽,使全市的農產品加工業逐步由食品加工向農產品深加工發展。
5、市場優勢
商貿流通和現代物流體系日臻完善。創建了全國首家免費貨運物流網站——“八掛來網”,實現了物流資源共享,提高了貨運車輛的實載率。目前,“八掛來網”已被確定為省交通物流信息系統,并被列為全國交通行業節能減排重點示范項目。
三、產業集聚區就業特點
1、就業總量出現平穩增長態勢,使用農民工比率較高。2011年,總職工人數8萬余人,2012年總職工人數9.1萬余人,增加1.1萬余人。農民工占85%,農民工仍是就業的主要群體。
2、就業以本地農民工為主,勞務輸入數量不高。2011年,本地農民工5.9萬人,占總職工數的74%,外地農民工7002人,占總職工數的8.8%;2012年,本地農民工6.8萬人,占總職工數的75%,外地農民工8079人,占總職工數的8.8%。
3、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穩定性、收入增加。2011年,務工時間達一年以上的5萬余人,占總職工數的63%,月平均工資1428元;2012年,月平均工資1557元。
4、新生代農民工使用數量較低。全國新生代農民工占全部外出農民工總數的58.4%。2011年,產業集聚區使用新生代農民工30075人,占農民工總數的48.6%。2012年,產業集聚區使用新生代農民工34257人,占農民工總數的44.8%。
四、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參加技能培訓人數不高。調查顯示,參加過崗前培訓的人員占職工總人數的42.9%,參加過提升性培訓的人員占職工總人數的4.4%。需培訓9362人,需培訓專業有車工、煉鐵、煉鋼、軋鋼、燒結、機械維修等。如林州大唐電廠2*100萬千瓦的發電能力,全部系自動操作,全部開工只用200余名技能操作工,高技能員工占90%以上,而技工人數不能滿足企業需要。由此可見,技能人才的缺乏確實成了我市經濟發展的“瓶頸”。有部分企業建議人社部門可定期集中組織職工的技能培訓、防火培訓、安全培訓等基礎培訓工作,可建立統一的產業集聚區培訓平臺開展培訓活動。
2、培訓機構和學員間連接不暢。一是培訓學校積極組織培訓,而農民工認為耽誤他們打工掙錢、休息、娛樂的時間,不去參加技能培訓。二是培訓學校培訓的專業實用性、技能等級和培訓時間不能夠滿足農民工的培訓需求。
3、隨著各個企業的發展壯大,“用工難”的現象表現越來越突出。據調查,2012年,企業缺普工3256人、技工4547人。同時,隨著各個產業集聚區企業延伸產業鏈、產業升級,缺工現象將進一步顯現。2011年,林豐鋁電新上25萬噸生產線投產急需電解工,他們組成招工專業隊印發宣傳單,開車到全市各個村進行宣傳,組織招聘,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才保證了企業的按時投產。內黃縣部分企業反映,近年來企業招工難,技工短缺的問題,一直是困擾企業發展的難題,年年為招工發愁。
4、對新生代農民工關懷不夠,配套設施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我們調研發現,一些新生代農民工認為,農村企業有錢也無處花,沒有娛樂場所,企業食堂等配套設施太少,不如在城市就業。有的甚至愿意一月給1000元到市區當營業員,不愿意拿1800元在農村就業。
5、對農村勞動力的管理相對滯后。據了解,在我市產業集聚區,除湯陰縣設有專門的管理辦公室負責各園區日常管理工作外,其他縣(市、區)還未設立。還未能從政府管理者的角度上來依法維護農村勞動力的權益。
五、對策和建議
1、加強勞動力供求信息服務。發揮市場配置的主渠道作用,在廣泛開展就業服務專項活動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時期的用人需求特點和集中求職需要,適時舉辦各類專場招聘會,在產業集聚區內建設規范管理、功能完備的人力資源市場,搭建用人單位與求職人員就業的平臺,提高就業服務水平,更好地滿足企業用工需求。
產業集群與高職教育協同發展過程中,對人才的能力素質需求成為產業集群企業人力資源工作的重點和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通過對產業集群內員工能力素質需求的調查研究,可以使相對應的高職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并減少企業人力資源招聘成本。
關鍵詞:
產業集群;能力素質需求;調查研究
1相關概念辨析
能力素質(competency)也叫素質能力,勝任力。國內外對能力素質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界定,但是總的來說,能力素質是指那些在工作崗位中能夠對卓越工作績效產生影響的個人特征。在對相關領域文獻的梳理之后可以看出[1],學者們對能力素質概念基本都涉及到五個核心能力,即知識、技能、自我認知、特質和動機。雖然大多數學者對能力素質概念的界定都包含這五個關鍵能力,但是對于不同企業和崗位來說,對能力素質的需求又有所不同[1],能力素質的組合就呈現不同的特征。而能力素質的組合就是能力素質模型,即員工在某一工作崗位,為達成某一績效目標應具有的不同能力素質的組合,每種職能和工作崗位的能力素質模型應該是有所區別的。[2]產業集群是在地理區域上相對交際中,具有競爭合作關系的,相互之間產生關系的生產經營群體,如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商等。產業集群是一種空間經濟組織形式。產業集群內的相關企業等對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都是具有同質性且具有規模性。專門培養高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以地理空間相近性為基礎,針對產業集群內經濟實體對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進行了解并有針對性地培養,不僅能提高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更能為產業集群內經濟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提高效率。
2調查的目的
對員工能力素質認知最為關鍵的就是用人單位,用人單位對求職者能力素質的需求不僅會決定企業未來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同時對于求職者培養單位,如高校來說,決定了人才輸出的培養目標定位。因此對于員工能力素質需求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在產業聚集化發展的今天,在地理空間上呈規模的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是規模化且同質化的。因此在產業集群與高職教育協同發展的過程中,高職教育針對產業集群的人才需求專門培養相應的高技能型人才成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面的一個重要課題。
3調查對象
本研究選擇遼寧省以沈陽為中心的機床及功能部件、汽車及零部件等先進制造業、電子、醫藥化工、現代建筑、新材料和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3]內的企業作為調查對象,對機床制造類、汽車零部件制造和銷售類、電子醫藥化工類共19家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管理者和員工針對員工能力素質需求進行了問卷調查及行為訪談。此外,本研究還對遼寧省交通類、機械制造類、服務類共7家高職院校在校生進行了能力素質需求調查,以期通過用人單位人力資源需求和求職者的能力認知進行對比,得到更加準確的數據。
4調查方法
4.1行為事件訪談法行為事件訪談法(BahavioralEventInterview,BEI)是通過訪談者對其職業生涯中的某些關鍵事件詳細過程進行說明,包括起因、經過、結果以及相關人及感受等,通過訪談掌握相關信息。
4.2關鍵事件技術關鍵事件是通過觀察、分析和判斷被觀察者在工作過程中處理關鍵事件的過程所具備的相關素質特征。一般被觀察者選取工作績效較為優秀的員工。
4.3專家小組討論法組織相關領域專家,采用小組討論的方法確定相關研究價值的信息。專家以小組的形式利用頭腦風暴的方法進行相關信息的獲取。
4.4問卷法在文獻綜述和專家討論的基礎上,編制調查問卷,對相關人員進行問卷調查以獲得相關信息,然后對所獲得的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并經過數據統計分析得出相關結論。總的來說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特點,課題組將以上方法結合使用,根據不同的調查階段和研究的不同目的采取不同的調查方法。
5調查方案設計
5.1調查步驟本研究在對員工素質能力認知需求進行調查方案如圖1所示。首先選取遼寧省19家企業、7所高職院校在校生進行以行為事件訪談法進行訪談及問卷開放式問答,對不同主體對“員工能夠為企業取得更有績效過程中應具備的最重要的五項能力素質”等相關問題的認知是否不同。第二步,對調研獲得的信息和數據進行搜集、整理和統計分析。分析不同主體(企業管理者、員工、在校學生)對營銷崗位員工能力素質的需求和認知情況,確定遼寧省產業集群內員工能力素質的維度。
5.2訪談提綱和問卷設計對訪談提綱和調查問卷項目的產生是通過大量文獻閱讀和專家咨詢的方式產生。課題組成員通過閱讀大量的文獻資料后形成初步的訪談提綱和調查問卷題目。然后組織高校相關專業的專家和教師以及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者作為公司顧問①,對提綱和問卷項目進行修改。以“冰山模型”理論②為基礎,邀請專家對訪談提綱和調查問卷項目的內容效度③進行檢驗。最后確定訪談提綱及調查問卷。
5.3訪談及問卷發放和數據收集在訪談提綱和調查問卷項目確定以后,本研究對遼寧省19家產業集群企業及7所高職院校在校學生進行了問卷發放,并對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者進行訪談。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465份,其中有效問卷為419份,有效回收率達到83.8%。
6調查問卷樣本的統計分析
6.1問卷調查樣本的基本統計信息課題組對數據進行了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不同主體進行了基本統計信息的分析,如表1所示。在對調查問卷信息統計過程中課題組發現,被調查樣本高中學歷所占比重較大是因為在校大學生由于沒有畢業,因此算作高中學歷。另外,由于高職院校培養的技能型員工,因此在調查過程中,調查對象選擇的都是針對基礎技能型崗位進行調查。
6.2員工具備的十大關鍵能力素質在第一次調研中,課題組通過訪談及開放式問題的方式分別請管理者、員工和在校學生對“員工需具備的能力素質有哪些?”“、員工能夠為企業取得更有績效過程中應具備的最重要的五項能力素質”等問題進行了調查。對回收的數據進行整理得到企業管理者、員工、在校學生對“員工能夠為企業取得更有績效過程中應具備的最重要的五項能力素質”的詞匯范圍集中在責任感、敬業精神、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誠實正直、專業知識、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自信心、抗壓力等詞匯中。在419份問卷中,被調查者描繪做多的能力素質分別為責任感364次、團隊合作356次、溝通協調能力289次、敬業精神251次、誠實正直243次、學習能力232次、專業知識230次、創新精神211次、文字表達能力209次和自信心193次。
6.3不同主體對“最重要的五項能力素質”的比較在419份問卷中,根據企業管理者、員工和在校學生三個主體,分別對“員工能夠為企業取得更有績效過程中應具備的最重要的五項能力素質”這個問題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企業管理者、員工、在校學生對“最重要的五項能力要素”的重要程序排序是不同的。企業管理者認為員工應該具備的最重要的五項能力要素為:責任感、團隊合作、敬業精神、學習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在職員工認為工作中應具備的最重要的五項能力為責任感、團隊合作、溝通協調能力、敬業精神和誠實正直。在校學生認為員工應具備的最重要的五項能力為自信心、團隊合作、責任感、抗壓力和正直誠實。如圖3、4、5,表2所示。在對不同主題進行“員工能力素質認知”調查時發現,企業管理者、在職員工和在校學生這三個不同主體對于員工勝任工作所應具備的關鍵能力素質的排序是不同的。如表2所示。
7策略建議
7.1企業人才錄用及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應首先看重員工軟技能根據調查結果可以看出企業管理者、員工和在校學生對員工能力素質的認知集中在責任感、團隊合作、溝通協調能力、敬業精神、誠實正直等能力素質,分析這些能力素質發現,三個不同主體對營銷崗位員工能力素質的認知就偏重于“冰山模型”的潛在個性特征中。這些能力素質不一定能夠通過短時間被觀察和注意到,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分析才能發現的潛在特征。而浮于海平面以上的知識、技能等顯性特征,在工作中反而對工作績效不能起到決定性作用。這些顯性特征可以在企業入職后的專業培訓或師徒制種得到專業的培養。軟技能關鍵的特征就是職業素養,如責任感、團隊合作、敬業精神、誠實正直等。
7.2由于不同主體對員工能力素質認知不同,應該協調職業院校與產業集群企業對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案從表2可以看出企業管理者、在職員工和在校學生對員工能力素質的認知是有區別的。管理者和員工對能力素質的認知比較相近但重要程度排名不同,在校學生對能力素質的認知與企業和員工的認知差別較大。這說明在校學生缺乏工作經驗,對自身及未來職場沒有正確的認知。這就需要學校及教師及時根據社會工作的變化對學生進行崗位能力培養和明確的職業規劃。
參考文獻:
[1]見孫瑩.國內外關于員工能力素質的概念界定[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4(5):46.
[2]Fogg,CD.Implementingyourstrategicplan:Howtoturnintentintoeffectiveactionforsustainablechange[J].NewYork.AmericanManagementAssociation,1994(10).
1、 乘勢加力,著力培育醫藥板塊經濟。近年來,××將醫藥產業列為全市六大工業支柱產業之首,作為第一支柱產業來抓,全市醫藥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此,圍繞建設“藥都”樟樹福城醫藥工業園和袁州醫藥工業園兩個醫藥工業基地,充分發揮“兩園一都”的醫藥工業企業數占全市醫藥工業企業數70%以上的優勢。努力形成醫藥產業的聚集效應,打造醫藥板塊經濟,我們必須乘勢加力,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積極引導作用,對gmp異地改造企業,特別是對新引進的醫藥工業企業要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并在稅收、土地、信貸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有意向、分類別地引導中藥企業及其他相關企業向“藥都”樟樹福城醫藥工業園和袁州醫藥工業園集聚。以實現醫藥企業的中藥材種植、中藥飲片加工、中藥提取、采購供應、產品開發、人才交流、市場開發、技術工藝、生產質量管理、信息服務等多種資源的共享,形成企業共同發展合力和聚集效應,逐步形成我市醫藥經濟板塊結構。
2、政企聯動,努力打造中藥產業鏈。一是大力發展道地藥材種植業。成立由政府牽頭,農業、科技、藥監等部門參與,企業、基地和有關研究機構共同組成的gap實施小組,負責協調基地gap的實施工作,積極主動地與國家有關部門一起抓標準化建設,爭取國家將××市道地藥材種植列入國家級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和種苗繁育基地。二是大力發展中成藥工業。中成藥工業是中藥產業鏈中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在做大做強樟樹天齊堂等中藥飲片廠的同時,積極扶持其他中藥材種植業、中藥飲片工業的發展,為中成藥工業提供優質價廉的生產用原料,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也為中成藥工業提供發展的動力。三是大力發展中藥提取物工業。目前,我省尚無一家獲證的中藥提取物的專業生產企業,市內企業要積極研發有市場潛力的中藥提取物新品種,建立和完善中藥提取物質量標準和生產規范,逐步向產業化、標準化、商品化和現代化發展。四是大力發展藥包材工業。據調查,我市中藥工業企業所需要的鋁箔、復合膜、藥用pvc等藥包材80%需從外地購入,藥包材市場潛力巨大。政府要積極引進藥包材企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我市藥包材工業,建立藥包材基地,鼓勵企業投資藥包材工業,搶占藥包材市場。五是加快醫藥商業網絡建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積極探索藥品流通方式和現代管理模式。藥品流通企業要采取“聯大靠強”的策略,通過重組、兼并、聯合,建設象廣東康力藥品(樟樹)物流中心這樣的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加快樟樹中藥材市場的改革與建設,探索中藥材市場新的運營機制。六是加快中藥產業信息網絡建設。充分利用國內外有關數據庫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本市的國內外中藥市場經營、科技文獻、資源、政策法規等數據庫,與國內外醫藥市場和企業聯網,形成輻射國內外的中國××中藥產業信息中心,為全市中藥材種植業、加工業、中成藥工業、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究與開發及開拓中藥市場提供一流的信息服務,加強與國內、國際間交流與合作,推介××中藥品牌。
3、承傳優勢,全力打響“藥都”品牌。“十一五”規劃我們堅持“發揚優勢、特色發展”這個醫藥產業發展的方針。有優勢才有競爭力,有特色才能占領市場。一要抓住國家對中藥飲片本文來源:文秘站 市場進行整頓及實行生產許可證管理制度的有利時機,以“樟幫”中藥飲片加工技術為依托,把傳統的“樟幫”加工技藝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我市藥材資源,面向市內市外兩個市場,加快發展我市中藥飲片工業。二要深挖“樟幫”飲片炮制傳統技術精髓。利用現代科學手段研究“樟幫”飲片炮制技術,從中提煉出精華的可轉化為生產力的部分申請知識產權保護,建立有自主產權產品品牌。三要組織技術人員研發新工藝。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加大與科研院所聯手研發加工中藥飲片新工藝的力度。為市內外中成藥生產企業提供優質保量的中藥飲片,擴大飲片加工業的規模和市場占有份額,創立××的“樟幫”飲片品牌,逐漸使我市成為全國性的現代飲片加工基地。四要打響“樟交會”品牌。舉全市之力,精心做好一年一次在樟樹召開“全國藥材(藥品)交易會”。以藥交會為主要載體,按照“規模更大、人氣更旺、招商更多、效果更好”的目標要求,使樟樹成為“買全國、賣全國”的醫藥流通市場。
關鍵詞:農業;農產品;加工;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07-0069-02
農產品精深加工是在初級加工的基礎上,用現代科技和工業手段將農業初級產品及其在加工中產生的副產物轉化為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綠色優質的增值食物組分、促進健康的營養品、可再生生物質能源和生物基工業材料等,以體現其效益最大化的生產過程。
一、哈市主要農產品資源及加工現狀
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有賴于農業為其提供優質的原料。哈市是一個農業大市,擁有非常豐富和優質的農產品加工資源,糧食、牛奶、肉類、禽蛋、蔬菜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居于前列,綠色、有機農產品更是排在副省級城市的首位,但在農產品精深加工方面,存在著缺少精品、科技含量低、企業競爭力弱、產業鏈條較短等矛盾和問題。
(一)哈市農產品資源現狀
哈市農產品資源豐富,產量高,質量好。2010年,哈市的糧食、奶類、肉類、禽蛋、水產品和蔬菜產量分別為1259萬噸、143萬噸、75萬噸、34.5萬噸、11.5萬噸和145.4萬噸,分列15個副省級城市的第1、第1、第4、第4、第9和第12位。
“米、稻、豆”三大作物標準化種植推廣面積2637.02萬畝,占播種面積(2850.6)的92.5%;建設100個規模養殖場;建設標準化水產養殖面積84.4萬畝;哈市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認定面積(含山產品、水產品面積)達3212萬畝,其中,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達到710萬畝;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13個。
(二)哈市農產品加工及產業分布情況
2010年,哈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455戶,工業總產值757.2億元,利稅92億元,其中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111戶(含省級56戶、國家級4戶),銷售收入209.4億元,利稅18.4億元。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總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3%,與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之比為0.96:1,其中規模以上食品工業總產值為642.6億元,與農林牧漁總產值之比為0.82:1。
1.糧食加工產業。哈市現有糧食加工企業2015戶,其中玉米1080戶、水稻780戶、大豆15戶、雜糧140戶,全市加工玉米、水稻、大豆分別為468萬噸、300萬噸、55.8萬噸,分別占全市米、稻、豆產量的60.3%、78.2%、68.1%。
2.畜產品加工產業。畜牧產品加工企業300余戶,其中較大型加工企業44戶,年加工鮮奶140.28萬噸、生豬343.9萬頭、肉牛46.6萬頭、禽類9331.2萬只,分別占產量的98%、86.5%、48.2%、98%。
3.經濟作物加工產業。哈市現有經濟作物(包括蔬菜、漿果、食用菌等)加工企業62家,其中龍頭企業12家,年加工果蔬、食用菌等34.6萬噸,占全市果蔬產能(438.6萬噸)的7.9%。
二、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現狀及發展態勢
在發展模式上,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企業由單純的產品加工向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和銷售綜合方向發展;由規模較小的專業型企業向聯合型、跨國型的大型企業集團發展;農產品由初加工向科技化、精深加工發展;由傳統食品向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態農產品發展。
1.農產品加工的規模化、集約化。在工業發達國家,80%以上的糧食和50%以上的果蔬實現了工業化轉化,工業食品的產值占到整個食品產值的80%~90%。
2.加工原料專用化。隨著市場和加工用途的細分化,加工業越來越傾向于選擇專用的原料品種,農產品加工原料都有專用的加工品種,并建有固定的原料基地。
3.生產過程和產品的標準化。許多發達國家要求食品加工業在管理上實行“良好生產操作規程(GMP)”,在安全控制上普遍實行“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體系和ISO9000族質量保證體系,使食品生產從最終產品檢驗為主的控制方式,轉變為生產全過程的質量控制,這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4.產品應用領域多元化。從食用、飼用、藥用和簡單工業原料擴展到功能性高附加值保健品,再擴展到生物醫藥、生物能源、生物基工業材料等更廣闊的領域。
5.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不斷完善。為提高流通效率,建立農產品加工中心,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的發展。
6.高新技術廣泛應用。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工程科學等應用技術在農產品加工中得到不斷的應用。精深加工能力越來越強,資源綜合利用度越來越高。加工設備向新型、高效、節能、環保方向發展。
三、哈市農產品加工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哈市農產品加工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哈市的農產品加工業還處于起步階段。
(一)科技水平落后,創新能力低
哈市農產品加工業的科技進步率只有35%左右。農產品加工領域的技術儲備嚴重不足。許多企業設備陳舊,技術人員數量少、水平低,企業缺乏技術創新能力,有些企業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土法生產。
(二)規模化程度低,品牌過多,無法形成集中優勢
2010年,哈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平均固定資產凈值為0.387億元,只相當于工業企業平均數的2/3。哈市三大主產作物玉米、水稻、大豆年加工量分別占總產量的60.3%、78.2%、68%,龍頭企業平均規模分別為6.6萬噸/年、6.2萬噸/年、5.5萬噸/年;漿果、蔬菜、食用菌等經濟作物年加工量占總產量的7.9%,龍頭企業平均規模為2.88萬噸/年。哈市現有各種農產品品牌2080個,其中名牌產品79個(中國馳名商標1個、中國名牌產品5個、黑龍江名牌產品29個、哈爾濱市名牌產品44個),產品名牌率只占3.8%。品牌過多過濫,企業各自為戰,很難形成產業規模,也不利于資源優勢的發揮。
(三)農產品加工率低,建設現代化農業任重道遠
食品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是衡量一個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標志,現代農業發達地區都在2~3∶1的水平,我國僅為0.7~0.8∶1,黑龍江省為0.5~0.6∶1,哈市為0.82∶1。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業產值是農業產值的3倍以上,我國不到80%,哈市也僅為96%。目前,黑龍江省、哈市人均糧食、禽蛋占有量與發達國家的人均占有量比較相近,肉類、牛奶相差一倍左右,與發達國家的主要差距在于農產品的加工轉化。
(四)缺乏專用規模化加工原料基地,龍頭企業與基地連接不強
哈市農業發展上過分強調數量的增長,對提高農產品品質和發展加工專用型農產品的研究、開發和生產投入不足,使得農產品品種類型單一,優質、專用的加工品種缺乏。2010年,哈市農業產業化基地面積965萬畝,涉及農戶83.68萬戶,但由于企業和農戶的利益關系多數仍停留在購銷關系或較低級的協議關系上,屬于松散型關系,造成生產基地難以得到反哺,加工龍頭企業難以擴大規模,因而缺乏穩定性和帶動力。
(五)投融資體制不能適應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需要
農產品加工企業與其他工礦企業相比較,普遍存在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等問題,適合企業發展的投融資體系尚不健全,導致現有投融資條件下貸款難、擔保難,制約了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快速發展。一方面,農產品加工企業存在流動資金周轉慢、資金占有量大、季節性強等特點,銀行貸款標準與農產品加工企業自身條件不匹配。另一方面,銀行貸款門檻過高、審批手續復雜。
四、推進哈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對策
發達國家經驗表明,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拉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條,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按照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產值為農業總產值3倍的標準,哈市在現有農產品加工量不變的條件下,通過對初加工產品、加工副產品進行精深加工,將有效帶動哈市GDP增長近30%。
(一)加快構建科技創新體系,提高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
要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轉變,關鍵在于科技進步。全面部署農產品加工業的科技發展規劃,確定重點發展領域和技術方向,定期組織各部門、各行業專家對農產品加工業重大關鍵技術進行聯合攻關,加大高新技術研究和應用力度,加快傳統企業技術改造步伐。鼓勵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活動,落實科技創新優惠政策。加快開展糧油、果蔬、畜產品、林產品等大宗農產品深加工關鍵技術與設備、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和農產品快速檢測技術與設備等研究,建設一批科技創新基地和產業化示范生產基地等,以此提高哈市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
(二)建立農業生產標準體系,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及產品與國際接軌
農業生產標準化是農產品加工企業及其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應采取法律與經濟措施,推行GMP、HACCP及IS09000族系管理規范,盡快形成完善的農產品加工業質量標準體系。把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與各類生產基地建設結合起來,逐步建立產地、質量、標準的等級標識制度。加強農產品安全監測體系建設,建立農產品安全區,為加工企業提供優質安全的原料。建立世界有關標準動態跟蹤制度,積極采用國外的先進標準,推進地方農產品加工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
(三)加強農產品原料基地建設,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的專業化和規模化
根據各地資源優勢情況,開展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規劃。采用多元化投資方式,大力開發和推廣加工專用品種和加工性能好的農產品品種,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及產業化發展基地,逐步實現農產品加工原料規格化、質量標準化、品種專業化和生產規模化,將工業原料作物向適宜種植區合理集中,實現區域化布局和專業化發展,適應農產品加工業標準化、優質化的要求。
關鍵詞:產業集群;協調發展;人力資源共享
一、引言
產業集群指的是區域范圍內形成的特定產業及其內部眾多具有合作關系的企業、中介機構及金融系統構成的分工現象。產業集群的研究始于19世紀末的外部規模經濟理論,到20世紀此乃構成了近代工業區位論,進一步研究了產業集群現象。實際上,產業集群形成的特殊的橫、縱向結構聯系方便了企業之間的資源共享和分工合作,降低了企業的制度和交易成本,對于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有著重要的意義。人力資源理論相比產業集群理論誕生的時間較短,主要反映了人們在反思經濟增長與發展問題過程中更加注重考察人力資本這一財富的理念的變化。在這一思想理念變化的基礎上,舒爾茨創建了人力資源理論,對經濟發展的動力進行了全新的闡釋,認為人力資本主要指凝聚在勞動者自身的知識技能和勞動能力,并將其作為現代經濟增長的源泉。
產業集群下,企業之間的合作可以進行一定的資源共享活動,人力資源共享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人力資源共享能夠降低單個企業的成本,同時激發產業集群內的企業活力。一方面,產業集群與人才聚集相互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能夠加大本區域對于人才的集聚和吸納,人才集聚又會促進產業集群。而區域通過產業集群的建設,能夠形成優勢行業。另一方面,傳統產業的發展和升級,使得高級人才不斷聚集,中小企業集群能夠擁有和吸納大量人才。
二、產業集群內的人力資源共享及其競爭優勢
隨著產業集群的發展,人力資源日益影響產業集群的結構、效益和規模,人力資源共享問題也因此成為企業乃至產業集群的關鍵問題。集群內的企業通過長期互動關系,為實現人力資源共享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其中,產業集群內形成人力資源共享的動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降低人力成本。通常而言,企業的人力成本是重要的成本部分,企業的人力成本除了基本的工資成本,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企業的隱性成本。在產業集群內,不同企業的人力資源共享能夠分解企業的隱性成本,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提升異質企業整體競爭實力。其次是企業之間進行內生性合作的需要,尤其對于產業集群內的企業而言,通過共享性資源優勢,能夠克服市場競爭下的不對稱問題,企業之間在產業集群框架下,通過內生合作提升人力資源效率,是一個整體的趨勢。再次,產業集群下的人力資源共享是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的需要,通過大量企業的幾句,企業的分工協作能夠實現資源共享,進而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通過產業集群內人力資源共享,企業可以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即通過相關產業和企業的集群,可以推動人才的交流,促進學習型組織的產生。同時,產業群和企業群能夠促進人才流動,更有效促進企業和人才之間交流合作。一方面,產業集群下的人力資源共享能夠實現一定的成本優勢,通過人才集聚,可以降低企業進行人才搜尋的成本,降低人力資源使用成本。另一方面,企業之間的渠道或非正式交流能夠有效降低企業的知識成本。同時,產業集群下的人力資源共享具有一定的創新優勢,創新是企業的特殊能力,提升企業資源配置的能力,實現集群內企業的人力資源共享,還能優化資源稟賦,促進制度創新,實現企業管理層面的積極創新。因此,只有打破束縛人才流動的體制,才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促進人才在相關產業之間的流動。
三、人力資源共享的類型及實現途徑分析
實際上,由于產業集群系統的開放性和不平衡性,實現產業集群內人力資源共享具的自發性較強。人力資源共享的類型及實現途徑如下:
一是產業鏈性質企業可以實現人力資源共享。此類企業集群的特征是上下游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和配套生產,能夠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這類企業在江浙地區十分明顯,中小企業的產業集群中大量存在這樣的產業鏈性質的企業之間的人力資源共享。對于此類企業,要加強政府的扶持力度,加強人力競爭力建設,結合這些地區經濟和產業的特點,促進產業集群建設,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味經濟發展提供完善的空間與環境。二是季節性生產企業。對于很多企業而言,淡旺季存在員工需求上的不同,而企業之間的合作和協調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三是集團公司形式。此類經濟組織比較特殊,其所掌握的社會資源和關系都較多且復雜,為應對全球競爭,此類組織通過資源共享能夠發揮人財物的優勢,人力資源共享的優勢也更容易獲取。
四、結論與啟示
本文考察了產業集群協調發展與人力資源共享之間的關系,探討了人力資源共享在促進產業集群、提升企業競爭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產業集群下,企業之間的合作可以進行一定的資源共享活動,人力資源共享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人力資源共享能夠降低單個企業的成本,同時激發產業集群內的企業活力。異質企業的人力資源共享能夠降低企業的人力成本,促進人力資源流動和企業技術創新,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形成集群的競爭力。因此,要大力引導產業集群的建設升級,促進人才集聚,完善人才發揮作用的環境和空間。
參考文獻:
【關鍵詞】白酒;三公消費;調查研究
一、白酒及遏制三公消費
白酒為中國特有的一種蒸餾酒,是世界六大蒸餾酒之一,由淀粉或糖質原料制成酒醅或發酵后經蒸餾而得。我國白酒的生產已有很長的歷史。中國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國,是酒的故鄉。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酒和酒類文化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酒是一種特殊的食品,是屬于物質的,但又同時融于人們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有其獨特的地位。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糧食生產的豐歉是酒業興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統治者根據糧食的收成情況,通過酒禁或開禁,來調節酒的生產,從而確保民食。在一些局部地區,酒業的繁榮對當地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酒,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已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而是一種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2021年3月國務院召開的第五次廉政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嚴格控制“三公”經費,禁止用公款購買香煙、高檔酒和禮品。所以借此機會,通過網絡,實地走訪等方式,掌握一些資料,對于遏制三公消費對于白酒的沖擊有了更深的認識。
二、遏制三公消費對白酒產業消費造成的沖擊實證的研究背景
自2012年出臺的限制“三公消費”政策后,目前不少學者以及專業人士對于其造成白酒消費造成的沖擊發表許多見解。有學者以對高端白酒消費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林蘭,2015);有學者分析了對于未來高端白酒消費的營銷策略(李亞茹,王旭光,2015);有學者分析了目前對于中低檔白酒的沖擊并不大的問題(范俊,2013);有學者基于財務數據對白酒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進行探討(童曉茜,童茜,毛姍姍,2014);有學者對于白酒價格變動,銷售波動進行了研究(劉晶2013);有學者研究了目前白酒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張強,2014);有學者對白酒消費進行分析并提出中低端白酒銷量增長的原因(老蘭,2014)。以上學者的研究對于白酒消費的分析以及未來白酒消費的發展趨勢提出許多建設性的提議。
三、白酒消費的現狀分析
在2003年到2012年,這白酒這公認的黃金十年內,白酒產業的銷售和收入保持了很高的生產率。但隨著2012年政府提出的控制“三公消費”,禁止用公款購買購買高端酒后,白酒業步入寒冬區,2013年開始,白酒的產量已經不像以前高速增長,虧損的公司,企業也大幅增加,市面上的高檔酒的價格也大幅下跌。但從2015年起,隨著白酒行業的慢慢復蘇,白酒價格也告訴增長。以我的家鄉洋河酒廠為例,2015年實現的營業總額收入160.46億,同比增長百分之9.36,從洋河酒廠的主力產品分析來看,藍色經典系列中的海之藍不僅在省外銷售多,全國化比重進一步提高,可見中低檔酒還是很受青睞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消費能力的上升也必然е賂叨稅拙瞥晌消費的主力軍,而人們也時刻關注自己的健康,因此“少喝酒,喝好酒”成了許多消費者的共識,在國內市場上夢之藍成為消費的主流,在整個白酒市場上看,高端酒的增長更快,夢之藍的持續增長無疑顯露出中國白酒消費升級的動力。“白酒行業最大的春天是健康,誰研究健康問題,誰就會將白酒行業格局徹底改變。”在現代人越來越注重身體的健康,遏制“三公消費”的情況下,真正的消費者都是自己掏腰包自己選擇的。
四、對于未來白酒消費企業的營銷思路
(一)找準品牌定位
品牌個性化是白酒營銷的一個重要戰略。如洋河的“綿柔”,綿柔型白酒在白酒歷史長河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自洋河推出藍色經典后,中國白酒的消費風向開始轉變。綿柔也因此成為白酒產品風格層面的普遍追求。企業只有認識到自己的優勢,才能找到品牌準確的定位,開展營銷。
(二)企業不斷創新
如今,繼“綿柔”之后,洋河股份又在引領行業的“健康白酒”發展方向洋河股份推出顛覆性健康白酒――洋河微分子。經過兩年多的市場培育,洋河微分子成功占領高端健康白酒市場。行業也開始意識到白酒健康會是下一個趨勢,因此企業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去迎合不同消費者。
(三)注重發展新的消費主體
當80、90后逐漸成為社會骨干力量,新一代年輕人成為白酒消費的“新時代”。首先,年輕的消費者們在做購買決策時,已經不再將品牌知名度做為最重要的參考因素了。更多地參考網絡搜集到的品牌信息,以及更加注重消費者口碑和評價,尤其是品牌在社交媒體上的口碑。
(四)注重發展網上營銷
隨著進入“信息化”時代,消費者已經不是單向的被動接受企業所傳播的信息,而是更多地會從更有價值、更值得信任、更具有說服力的第三方信息中去獲取更真實的品牌功能信息。消費者不再是一個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已經習慣于在互聯網上主動搜索信息,在社交網絡中分享購買體驗和使用心得,變成了主動的品牌功能的“搜索者”和“分享者”。
(五)懂得利用社交媒體
隨著QQ、微博、微信等這些具有即時通訊功能的社群媒體平臺在近年迅速走紅,不僅影響人們的社交生活,也促成了龐大的社會經濟轉變,徹底改變了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的溝通與互動模式。社群媒體的威力強大,它可以在一夕之間,迅速強化或摧毀品牌。企業只有在社群媒體中掌握了話語權,才能取得企業生態的主導權,從而建立起良性的企業生態。
五、結語
在遏制“三公消費”的情況下,白酒企業并沒有出現人們預計的那樣崩潰,雖然沒有黃金十年那樣的發展迅速,但是也在緩慢中增長,而今白酒的消費更多的是需要廣大的消費者,而不是靠公款,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增長,人們的消費水平也在逐漸提高,因此遏制“三公消費”情況下,白酒的消費還是以高檔酒為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