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規則意識對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規則意識對孩子的重要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規則意識對孩子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規則意識對孩子的重要性

        第1篇:規則意識對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自控力;提高

        很多年來。心理學家一直認為智商是決定一個人成敗的關鍵因素,但研究發現,并不是所有高智商的孩子都能達到成功的預期。而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項便是自我控制能力。因為即使是最聰明的孩子,也要面對玩游戲和寫作業之間的選擇。自控力即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一個人在意志行動中控制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的言行的能力。只有通過實踐鍛煉并養成習慣,才能夠真正獲得自控力,讓自己變得更加有力量。

        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使我們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誘惑和壓力。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怎樣提升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呢?[1]據筆者多年的農村中學教書經歷,發現廣大的農村中學生存在著意志力薄弱、行為習慣不良、學習習慣懈怠等比較顯著的現象。而農村中學生的學習自控力普遍顯得薄弱無力,在對待學習的問題上,常常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有時甚至就找不到學習的動力,缺乏具體的目標。自控力是一個人心理成熟度的體現,沒有自控力,就沒有好的習慣,沒有好的習慣,就沒有好的人生。[2]中學階段是培養一個人自控力的關鍵時期,那么,我們又該怎樣來提高農村中學生的自控力呢?

        一、提升農村中學生的家庭教育質量

        目前很多農村家庭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年幼的孩子們就常常托付給年邁的老人照管。老人們囿于自己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相應的教育管理知識,在過份溺愛孩子的同時,又總是對孩子的一言一行缺乏高度的敏感性,從而包容甚至放縱他們,滿足他們的一切所需,而不會恰當的拒絕,給予正確的引導。所以,很多農村孩子比較缺乏自我管理意識,常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態度:自習課大家都在認真做作業,他會旁若無人地在那邊敲桌子,傳作業本時將本子飛來飛去,脾氣特暴躁聽不得批評……

        限于當下打工熱潮的勢不可擋,我們不可能要求每一個農村孩子的父母都能陪在他們身邊,在孩子們的言行舉止和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給孩子做出正確的引導和管理,但我們可以通過社區管委會和村委會的組織,對在家照看未成年人的老人們進行相應的培訓,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貫穿案例、知識和法規制度等,讓老人們能夠正視孩子的優缺點,能夠重視孩子的一言一行,從而培養孩子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

        二、認識自控力的重要性

        自控力強的人,才能順利地、迅速地根據社會的規范要求調節自己的行為,并將這種正確、良好的行為堅持下去,從而獲得成功;缺乏自控力則會嚴重打擊我們的自信、自尊、自愛,影響我們的健康成長。[3]家長和老師們可以多給孩子講一些歷史上諸如為掩護自己身后的戰友而活活被大火燒死、去喧鬧的集市看書以考驗自己等名人故事,或者給孩子們多看看一些名人傳記,在潛移默化中去影響孩子塑造孩子。同時,也可以通過一些社會上的新鮮實例,比如那些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想法而違法亂紀的官員,也可以讓孩子從另一個側面了解自控力的重要性。

        三、養成孩子的規則意識

        古語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意識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總是有著各種各樣的規則來規范或者約束我們每個人的行為舉止,才能讓我們的生活井然有序、和諧有致。老百姓還說,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們都要根據適時的生活情境調整我們的言行舉止,才不會讓自己的生活節奏受到影響。因此,不管是孩子的父母家人,還是學校里的教育管理者,加強孩子的規則意識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了良好的規則意識,孩子就不會隨地吐痰亂扔垃圾;有了良好的規則意識,孩子們就不會隨意插隊不交作業……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這本書中有一句經典的話是這樣說的:“如果一個人不需要服從任何人,只服從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因此,為提高農村中學生的自控力,就讓我們的孩子做一個只服從法律和規則的自由的人。

        四、客觀地認識自己

        一個名人說過,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一件事情就是認識自己。對于農村中學生來說,在家長老師的幫助下,引導他們客觀地辯證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目標、自己的優點、自己的特長,無疑會促進他們對自我的認識,從而在清醒地認識自己的基礎上提高孩子們的自控力。也許是表達一個善意的動作,讓孩子懂得憐憫和感恩;也許是經歷一次含蓄的拒絕,讓孩子懂得自己擁有的一切并不是理所當然;也許是看過一朵花的綻放,讓孩子體味這個人世的美好和溫暖。當然,還有那些看得見的缺點,還有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然后孩子們知道,人生在世,總要去追求去拼搏,才能讓自己更受歡迎更加優秀。那么,我們的課堂之上,就會很難再看到那些妄自尊大的言行和那些繁碎的管不住自己的舉動。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農村中學的孩子學會反省也很重要,可以試著要求他們晚上記錄下自己每天學習、生活中的得失,讓他們在與自己進行心理對話的同時能及時省視自己的不足,直面自己的錯誤,在自我反省的同時不斷鞭策自己以提高自控力,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

        總之,每一個孩子都在成長,他的自控能力也在不斷的提高,相信有老師、家長、孩子自身的不斷努力,他們也會為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而帶來的種種收獲而自豪的。

        參考文獻:

        第2篇:規則意識對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規則;中班;進餐;習慣

        一、培養幼兒進餐規則意識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現在的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長溺愛導致許多幼兒有挑食、偏食、邊吃邊玩等不良飲食習慣,久而久之勢必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但飲食習慣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規則教育,讓幼兒有序進餐,糾正不良飲食習慣是很有必要的,使幼兒擁有良好的進餐規則意識有助于幼兒的成長。

        1.形成一種良好的進餐規則需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得以積累

        受家長的溺愛限制,孩子活動的權利被剝奪了,孩子想動但不許動。成人擔心孩子小不會做事,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去吃,而由成人包辦。于是,進餐規則意識原本在活動中得以發展的機會就沒有了。

        2.家長觀念落后

        家長只重視幼兒單純知識智力的開發,如:買書、教幼兒拼音、漢字、數學等,不懂得去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規則意識,更知道這一點對幼兒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二、培養幼兒進餐規則意識的重要性

        規則是幼兒活動的保障,例如當前我們無論是幼教理論工作者,還是一線教師,都非常強調活動自主的重要性,主張要給予幼兒充分的自。

        三、教師指導幼兒提高就餐規則意識的案例分析

        案例回放:

        今天中餐吃雞肉,我說:“小朋友,今天的雞肉里面有骨頭,所以在吃的時候要注意,慢慢吃,用嘴巴抿,有骨頭就吐出來放在自己的桌子上,等吃完之后再將骨頭撥進碗里然后倒進垃圾桶。”不一會兒,只聽陸銘宇跑來說:“老師,蔣家興要把骨頭放在我的碗里。”我隨著陸銘宇手指的方向看去,整張桌子都是骨頭。而且幾乎每張桌子都是這樣,有的幼兒吃完飯之后也在努力地將桌上的骨頭撥到碗里,但是桌面還是很臟……

        案例分析:

        中班的孩子已經能意識到哪些行為表現是不好的,哪些是好的,所以在案例中蔣家興覺得自己將桌面弄臟了是不好的一種行為表現,不想讓老師看到他的這種表現,然而他沒有其他好的辦法,于是就將自己桌面上的臟東西扔進了其他小朋友的碗里,如果有一定的要求規則能讓幼兒主動地去實行那豈不是兩全其美?

        活動策略:

        動手操作是形成規則的前提和基礎,為了支持幼兒去探究動手操作,教師應為幼兒提供具有多種教育價值的內容和有適宜結構的材料,為其動手操作活動鋪路搭橋。于是,我讓幼兒用廢舊報紙制作成小紙簍,讓孩子用自己制作的小紙簍盛放桌面垃圾。孩子們使用自己制作的紙簍盛放垃圾,當看到桌面上因為自己的“功勞”而干干凈凈時,他們感到非常得自豪。通過幼兒的實踐探索來解決問題,多為幼兒提供動手的機會,從而形成良好的用餐習慣。

        四、教師指導幼兒提高規則意識的策略

        策略一:多讓幼兒體驗成功

        清代學者顏昊說:“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教育家陳鶴琴也說:“小孩子喜歡獎勵的,不喜歡抑阻的。愈獎勵他,他愈喜歡學習,愈抑阻他,他愈不喜歡學習。”比如:教師將幼兒在排隊等候、禮讓、碗筷要輕拿輕放等畫面拍下來作為墻面布置,能強化幼兒的良好規則意識。

        策略二:家園合作,發揮家庭提高幼兒進餐規則意識的優勢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是孩子永遠眷戀且不停課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老師。發揮家庭優勢,培養幼兒規則意識,時間比較充裕,且親情也可以作為保證。

        1.在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方面

        我們首先要向家長宣傳提高幼兒進餐規則意識的重要性,幫助家長轉變觀念,向家長介紹一些經驗和方法。

        2.必須及時進行家園雙方反饋

        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規則意識,應充分考慮幼兒生理、心理特點及個體水平差異,再有目的、有計劃地將進餐規則意識的培養貫穿于幼兒園與家庭的每個用餐環節之中。我們教師首先要明確進餐規則意識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然后再帶動家長提高認識,促進幼兒進餐規則意識的形成,為使幼兒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未來建設的合格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鄭三元.規則的意義與兒童規則教育新思維.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5).

        [2]王曉紅.規則與自主.學前教育,2005(3).

        第3篇:規則意識對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摘 要:《綱要》中指出,我們應豐富幼兒的情感,培養初步的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德國美學家席勒也認為,審美教育能使人得到和諧和自我實現。正是認識到培養審美能力的重要性,在幼兒園的各科教育活動中教育者都有意識的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但是,教育家陳鶴琴說過:“教育兒童是幼兒園與家庭共同的責任,只有兩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因此,利用家庭教育資源對進行審美教育成為我們探索的目標。

         

        關鍵詞:家庭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挖掘家庭審美教育契機 家庭審美教育與道德品質相結合。

        陳鶴琴在《我們的主張》一文中提出:凡是兒童能夠學的而又應當學的,我們都應該教他。這里的教者并不僅指幼兒園的教育工作者,也應該包括我們每個幼兒的家庭在內,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一、家庭在審美教育中的重要性

        審美教育是運用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美,對人進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豐富而充實的靈魂,并滲透到整個內心世界語生活中,形成一種自覺的理性力量。審美是人類掌握世界的一種特殊的形式,指人與世界(社會和自然)形成一種無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關系狀態,當我們在欣賞和比較各國文藝影視作品時,我們常會發現,因為審美能力的不同而出現的差異,法國人的浪漫、美國人的熱情、俄羅斯人的堅忍、日本人和韓國人的精致、德國人的優雅沉穩、,常讓我們獲得各種美的感受。對這些,人們常常把它歸結成是因為經濟的差距造成了素質的差異,但反過來想,他們的經濟強勢難道不是受益于良好的教育嗎?很顯然,這與他們從小接受的審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這些國家基本都有很好的審美教育傳統,從行為、觀念、精神等各方面對孩子實行美的滲透和灌輸,讓他們從小就懂得認知美、鑒賞美、感受美、長大后才有細膩的情感、優雅的舉止、善良的心靈和對生活的熱情。具有審美能力的民族,人格道德也會獲得某種凈化,其國家的國民的精神情趣必然高雅,公德規則意識必然完善。我們的孩子從出生后首先接觸到的就是家庭,家庭成員的審美習慣,審美能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因此說,家庭中的審美教育尤為重要。

         

        二、 挖掘家庭審美教育契機

        那么家庭該如何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呢?該從哪些方面來進行呢?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針對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件,以及符合我們農村實際情況,與家長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家庭環境在審美教育中的作用

        人們都說,幼兒園優美的環境像美麗的童話世界,這是因為每個教育者都知道環境是幼兒生活和受教育的場所,為幼兒創設美的環境,可以對幼兒熏陶和感染,所以大家會用心去布置環境,利用環境去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和審美的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以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其實,我們每個家庭在裝修房屋時,大到房屋的裝修風格,小到桌布顏色的選擇,也就是自己審美能力的體現,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孩子熟悉的生活環境來進行審美教育。如在主題活動《我家和我家附近的》中,我們就生成了活動《說說自己美麗的家》,活動前我們請家長和孩子共同將自己家的環境拍成照片或拍攝成錄像,然后共同來欣賞,請幼兒說說自己的家美不美,美在哪里。孩子們都興高采烈地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在運用語言描述的過程中,既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讓幼兒對美的感受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然后再畫畫自己美麗的家,在感受美的同時又激發了他們創作美的激情。在各種節日到來之際,我們還開展各種親子制作,請家長和幼兒共同制作彩燈或手工制品,一起布置自己的家,讓家庭環境更加美。

         

        除了家庭環境,對于我們農村家庭來說,大自然的環境也是培養幼兒審美能力的好地方,孩子對什么都好奇,小到一只昆蟲,大到自然現象產生的奇異景象。更別說春天黃燦燦的菜花田、夏天綠油油的稻田,秋天紅彤彤的果林,冬天白裝素裹的村莊……從觀看個別具體的自然物體開始,再擴大到觀賞一定范圍內的自然景物,隨著孩子理解能力的提高,視野的擴大,逐步提高了孩子領略自然美的深度和廣度,從而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事實證明,家庭環境對孩子審美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有幫助的。

         

        2.穿著打扮中的審美教育

        中國儒家學說有句著名的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說要天下太平首先必須從自身的修養開始,更有俗話說得好“佛靠金裝,人靠衣裝” ,還有人說:“衣著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我不知道這些話的含金量有多高,但是服飾對人的重要性由此可見。如今的孩子都是寶貝,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花心思為孩子買服飾打扮已經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在打扮之中,也蘊含著審美教育的契機。

         

        幼兒故事:圓圓今天又遲到了,究其原因,是因為早晨在家里挑衣服的,這件也不行,那件也不穿,盡管天氣還比較冷,非要學著媽媽一樣穿裙子,讓媽媽很是頭疼。

        其實這種情況在幼兒當中也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因為隨著信息的多元化,資訊手段的先進,使我們的孩子見識的東西多了,審美能力和自我意識都較以前的孩子更成熟。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的辨別能力還未跟得上,正確的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我們通過各種交流方式讓家長從以下幾點來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正確的審美能力:

         

        (1) 利用服裝的色彩提高幼兒審美能力

        因為人的審美感官,主要是視覺,通過視覺可以看到各種色彩、各種美的事物。幼兒期的兒童好奇心強,喜歡鮮艷、艷麗的色彩,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色彩感知能力,可以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欣賞水平,引起幼兒愉快的體驗,獲得美的享受,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審美素質。既然孩子喜歡挑衣服,我們不妨就來玩一玩挑衣服的游戲,因為孩子看什么美不美,主要看她有沒有興趣,我們可以將孩子的衣服都放在床上,一起來欣賞欣賞自己的衣服,感受色彩的魅力,哪件衣服和哪條褲子配在一起顏色比較好看。換過來配配看又是什么效果呢?哪套衣服什么天氣穿比較適宜?在游戲中孩子對色彩的感知能力會得到很大的提高,游戲最后選一套第二天穿的衣服放在床頭,因為是自己挑選的衣服,所以孩子第二天醒來一定是非常愉快地穿上準備好的衣服,愉悅的心情從早晨就開始了……從家長的反饋中,我們發現這樣既培養了孩子良好的習慣,又提高了孩子鑒賞美的審美能力。

        (2)家長發揮榜樣作用提高幼兒審美能力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十分強的,不管好的壞的,孩子的眼睛是最天真無邪的,她看著好看、好玩的都要模仿,特別是低年齡段的孩子,還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時刻關注孩子的細微變化,以身作則。

         

        有一個家長,生孩子之前的穿著打扮都是走在時代的前沿,生下女兒后,為了不傷害孩子幼嫩的皮膚,和孩子親近玩耍時總是換上棉質的汗衫,結果在一次談話中,發現女兒認為媽媽最漂亮的衣服不是那些套裝,不是五顏六色的裙子,而是普通的棉汗衫。因為只有媽媽穿上棉汗衫的時候才是和孩子親近的時候。因為女兒

        的話,這位媽媽在以后的生活中也悄悄改變了自己的服飾,總是穿著孩子喜歡的,可以和孩子親近的服飾,讓孩子感覺她既是媽媽,也是孩子的玩伴,永遠陪她一起玩,一起快樂,一起成長。這位媽媽的做法值得我們大家學習,因為穿著打扮能體現一個人的氣質和修養,家長在穿戴上的態度對孩子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從培養孩子正確審美的角度講,家長穿著適宜、打扮得體,經常以整潔、大方、美觀的服飾出現在孩子面前,那孩子也會受到形象、具體同時又是美的影響與教育。

         

        (3)利用服飾提高幼兒獨立的審美意識

        許多家長發現帶孩子買衣服時,大人選的孩子并一定喜歡,這就說明了他們有了獨立的審美意識,但是畢竟他們年齡小,所以在挑選服裝的時候會出現片面性。比如他選的衣服,喜歡的原因只是上面有喜歡的圖案,有的可能是因為一個小小的裝飾……他僅僅是從一個片面來喜歡這件衣服,而家長選擇一件衣服就會從全面去考慮了。所以我們在尊重孩子獨立審美能力的同時也要有意識地幫助他們去提高。當孩子選擇的衣服并不適合孩子穿著的時候,家長可以詢問他喜歡的原因,先給予肯定,然后再誘導孩子去發現衣服的不足,并將他的興趣引申到另外一件衣服上去,讓孩子對另外的衣服產生興趣,孩子的心情是愉快地,肯定會很樂意接受大人的建議,長此以往,孩子對服裝的審美能力一定會越來越全面完整,從而獲得更完美更豐富的審美感受。

         

        三、 審美教育與道德品質相結合

        幼兒故事:小林的媽媽從國外寄來一條裙子,小丫頭穿在身上就像個小公主,大家都說真美,可是小林第二天還要穿,怎么也不肯換下來清洗……首先我們應肯定她對美得追求,但是從這件事我們同樣又可以看出孩子對美的感受還僅僅停留在表面上。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培養人的時候,不要忽視,人的所有方面和特征的和諧,都是由某種主導的東西所決定的……在這個和諧中起決定作用的、主導的成分就是道德,道德是照亮全面發展的一切方面的共源。所以我們與家長在培養幼兒審美能力的同時應與道德教育相結合,也可以通俗的說要讓美和真,和善相結合。因為我們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孩子將來成為真善美相互統一的人,因為美它能引善,美它能啟真。而在這其中,習慣養成教育和家長的配合更是不可分割,就像專家關鴻羽說過,養成教育雖然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卻是德育中最實的部分。

         

        家長經常反映孩子在幼兒園和家里就像兩個人,在幼兒園十分聽話,到家就變得任性,追其原由,只是因為在幼兒園有各種規則,洗手有洗手的規則,游戲有游戲的規則,做每件事情都是有章可循,而到了家庭,孩子無法可依,就自然會任性,甚至霸道等,所以我們與家長共同商定,將幼兒園里的規則也運用到家庭中,比如吃飯、睡覺、講究衛生等等都必須遵守規則,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總結,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開始有的孩子不習慣,但是幾次嘗試后,孩子就不覺得有什么不同了,因為這些規則都是自己比較熟悉的。就像《綱要》中提到的:家園配合,使幼兒在園獲得的學習經驗能夠在家庭中得到延續、鞏固和發展。 孩子有了良好的習慣后,他們的審美能力自然就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我們堅信:德育的本質追求是超越,在超越的過程中將得到提升。而這個提升的過程也同樣體現在孩子對審美的提升過程中。

         

        互動合作是瑞吉歐教育取向的一個重要理念。瑞吉歐教育主張:兒童的學習不是獨立建構的,而是在諸多條件下,主要是在與家長和教師、同伴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建構的。實踐證明,“家長是最好的老師”,爭取和善用家長資源,才可能帶給兒童最好的審美經驗。

         

        主要參考資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第4篇:規則意識對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幼兒園;大班;班級管理;策略

        大班的孩子的身體狀況與3―4歲的孩子相比有了明顯不同,精力旺盛,爆發力強,對體育活動充滿興趣;他們喜愛游戲,游戲活動的水平更高了;學習能力有了顯著提高,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初步形成個性并表現出明顯的個體差異。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感悟到,要使幼兒園大班班級管理卓有成效,必須要制訂一定的有效方法。

        一、營造家庭式氛圍

        寬松、愉悅、溫馨的家庭式氛圍的創設,對班級孩子的常規形成十分重要。

        我每天主動熱情地接待孩子,和孩子拉近距離,親切呼喚孩子的小名,和孩子交朋友,以自己的童心去跟孩子溝通與交流,注重孩子主人翁意識的培養。如:在環境的創設方面,教室的玩具如何擺放、教室墻面如何布置、都充分尊重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就是班級大家庭中的一員,促使他們積極參與,共同商量、共同動手創設。這樣更能提高孩子的興趣和創造性,使孩子有改變環境的成功感和責任感,也有助于對孩子進行愛惜勞動成果和愛護環境的教育。

        二、加強常規訓練

        大班幼兒在幼兒園學習了三年,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但在自我控制力方面還表現得不夠理想。在開學時,總有一小部分小男孩喜歡在班內奔跑打鬧,一不小心就有人來告狀,說:“某某小朋友打人了。”為了消除這一現象,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首先,讓孩子知道幼兒園的學習常規,讓他們懂得學習中、生活中應該遵守的日常行為規范,懂得常規的重要性。通過組織孩子討論;如果沒有常規限制會怎樣?讓孩子在自己的自由發言中發現常規的重要性。其次,在班內評選習慣好的孩子,每周一次上“明星榜”表揚,讓孩子覺得自覺遵守幼兒園的常規是件很光榮的事情。最后,每天對班內的一些優良表現及時表揚,鼓勵孩子自覺形成自律。以一種積極的向上的精神,互相努力,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地就養成了一系列的好習慣。

        孩子們的一些常規教育更是不可忽視,平日里教會孩子們一些正確的學習方法,對孩子們日后的學習、生活都有很大的幫助。比如,看書寫字的時候保持安靜,保持正確的坐姿;和同伴一起玩玩具的時候,不爭搶,懂得合作與分享;組織活動課的時候,引導幼兒積極思考,懂得和同伴討論的重要性。如果平日里我們將幼兒的常規工作做好,對于我們以后工作的開展是很有幫助的。

        三、在愛心中賞識孩子

        想讓孩子們成長為有愛心的人,教師首先要富有愛心。教師的愛是對孩子心靈之窗的呵護。“六一”兒童節到了,我會給孩子們送去一份小小的禮物表示祝賀;“親子樂”活動中我班大放光彩,我會把孩子高高舉起大聲歡呼;平日里活潑可愛的孩子變得郁郁寡歡,我會關切地問:“寶貝,你有什么心事,和老師說說好嗎?”女孩子的辮子散開了,她會主動跑來找我:“老師,把我的頭發扎起來。”孩子們每天被愛包圍著,生活能不快樂嗎?

        要以欣賞的眼光對待每一位孩子。哲人曾經說過,“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質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賞識。”只有欣賞、激勵才能開發人的潛能。作為―名教師,如能時時以飽滿的精神、欣賞的眼光、鼓勵的話語對待孩子,必能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從而樹立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我們還要看到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要欣賞孩子的小小發現、小小進步,要努力讓每個孩子的心中充滿陽光,讓每個孩子在欣賞的眼光下快樂成長。

        四、搭建家校溝通的橋梁

        開好每一次家長會,利用開家長會的機會講解孩子在每個年齡段的身體和心理特征,讓家長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我還會告訴家長們需要配合我做哪些事情,讓家長知道教育孩子不僅僅是老師的事情,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幼兒園工作的展開,需要我們和家長一起攜手努力,讓孩子幸福、快樂、健康地成長!

        我們班有幾個孩子,他們在幼兒園能主動幫助老師做事,每天爭當“小助手”,愛勞動有禮貌,可在家里總愛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自己能做的事一樣也不肯動手。針對這一特殊情況,我們做了個別教育計劃,與家長聯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分析原因,找出解決的方法和對策。我還通過辦“家長樂園”專欄、“家園聯系橋”的形式向家長宣傳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提高家長的育兒技巧。

        五、做好幼教小教銜接工作

        為了讓孩子產生上小學的濃厚興趣,我帶領孩子參觀周邊的小學。在參觀時,他們表現出對小學的向往激情,產生了做小學生的美好愿望。另外,在本學年的學習時間安排上,我們也適當的延長孩子教學活動的時間,使孩子漸漸地適應起小學的生活作息制度,幫助孩子建立入學必要的時間觀念、任務意識和規則意識,有助于幫助他們順利成為一名光榮的小學生。同時,我們在家長工作中也懇請家長為孩子的入學作好準備工作,幫他們購買學習用品,通過談話了解上學學習知識的重要性等;通過開展幼兒畢業典禮活動,讓孩子感到自己已從幼兒園光榮畢業,馬上要成為一名小學生。這些活動的開展,給孩子心理上作了充分的入學準備,效果較好。

        總之,幼兒園大班班級管理是一件既辛苦又充滿樂趣的工作,教師蹲下來,和孩子們平等的交流時,你會發現,幸福就在相互的尊重和信任中,要做到這一點,又是多么的簡單,多么的容易啊。只要我們做教育的有心人,溫暖了別人,也就是溫暖了自己!

        【參考文獻】

        第5篇:規則意識對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為什么說知識能力并重,甚至能力重于知識呢?如果你的孩子上了小學以后總是丟三落四,今天忘帶鉛筆,明天忘帶作業;如果你的孩子上小學以后總跟同學鬧矛盾,不懂得與人相處;如果你的孩子上小學以后上課坐不住板凳,注意力不集中;如果你的孩子上小學以后找不到廁所或走錯廁所、忘記帶紙……你還會覺得會拼拼音、會寫幾個方塊字、會算幾道加減法是件很驕傲的事兒嗎?

        上述的事例是幼兒能力缺失在小學生活中的幾個小典型。說到底還是我們在幼小銜接中所犯的重知識輕能力的錯誤導致的。那么在幼小銜接中我們應該重點培養幼兒哪些方面的能力呢?又應該怎樣培養呢?

        一、培養幼兒的自立能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健康領域指導要點明確要求“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如今,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了,孩子卻少了,孩子們在家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再加之父母上班或打工沒時間照顧孩子,這個艱巨的任務就落在了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身上,祖輩們的隔代親更加導致事事包辦代替。培養幼兒自立能力首先要從家長入手,引導家長尤其是祖輩轉變觀念,學會放手,讓幼兒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兒。其次是小班開始培養幼兒自立能力。利用集體教育活動對幼兒進行自我服務能力和內在意識方面的培養教育。利用環境進行濡染,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自我服務技能的培養和訓練。總的來說,自立能力是幼兒發自內心的需要。對幼兒進行自立能力的培養,是為了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

        二、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培養規則意識,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結合幼兒一日生活,建立常規,樹立幼兒規則意識。如,進餐時的“文明餐桌”、午睡時的“安靜寶寶”。逐步在一日生活中樹立幼兒規則意識;利用形式多樣的游戲,幫助幼兒了解各種規則。如,在表演區設置游戲“小超市”,幼兒扮成各種各樣的消費者,在有情景有角色的游戲中,幼兒如身臨其境,保安按規則保衛安全,收銀員按規則收錢,顧客按規則先來后到,排隊結賬;創設環境,營造氛圍,幫助幼兒鞏固增強已有的規則意識,如,上下樓梯的小腳印,形象地提醒幼兒上下樓梯走右邊等;主題教學活動是幼兒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幼兒規則意識上發揮著巨大作用。

        三、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俗話說“三歲看老”,孩子在幼兒園形成的能力會影響他的一生,人際交往能力也是一樣。身為“小皇帝”“小公主”幼兒,嬌生T養,唯我獨尊,并不懂得分享,所以幼兒間矛盾重重,老師需要不斷的“斷官司”,面對這種情況教師首先可以設計教學活動,用游戲或故事來使幼兒明白分享的重要性。幼兒對老師的定位同樣重要,師生關系是幼兒人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在日常生活和教學中樹立威信,贏得幼兒的尊重,與幼兒交朋友,切忌成為幼兒的“保姆”。其次舉辦親子活動,增加幼兒和家長的親密關系,引導幼兒了解父母長輩的辛苦不易,激發幼兒愛父母,愛家人的情感,同時,也能使家長對幼兒園有新的認識和了解。第三,開展角色游戲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在表演區開展角色游戲,在角色游戲中,幼兒可以進入所選角色,換位思考,促進幼兒之間,師幼之間,幼兒和父母之間關系的和諧。第四,善于發現優點,創造與集體交往的機會。《幼兒園指導綱要》指出:“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的長處和獲得成功感的機會,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

        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是幼小銜接的一個重要方面,讓幼兒做到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對同伴和集體的事采取認真負責的態度,從而為入小學打好基礎。在加強值日生工作中培養任務意識。在班級設置小小值日生任務欄,每天一位小朋友幫助老師為其他小朋友服務,你會發現每位小朋友都很期待做小值日生,都很自豪。加強值日生的工作,能培養孩子為集體做事的責任感。在教學活動中,對于布置的任務,應督促幼兒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不要養成拖沓、馬虎的壞習慣,教師可以采用獎勵的辦法來鼓勵幼兒完成任務。布置口頭任務或書面任務并及時檢查,培養孩子的任務意識。如此的做法促進了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起了任務意識。

        在幼小銜接中,能力的培養是知識培養的重要前提和保證。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應該從多方面入手,發動家長,聯合社會培養幼兒必要的知識和能力,讓孩子少走彎路。

        參考文獻:

        第6篇:規則意識對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孩子要取得成功,智力因素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積極主動、求知欲強、勤奮愛學、敢于創新、不怕困難、機智勇敢等非智力品質也是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把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培養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幼兒良好的非智力品質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方法手段也是多種多樣。在國際象棋教育中,教師和家長都明顯感覺到孩子們在行為習慣、交往能力、堅強意志、規則意識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一.激發興趣愛好,培養規則意識。

        規則意識是孩子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指標,年齡越小的孩子,規則意識越薄弱,需要成人的引導,借助游戲手段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很重要。

        國際象棋中有明確的比賽規則,對弈雙方必須遵守游戲規則,才能保證游戲的開展。為了更好地激發幼兒的興趣,掌握國際象棋規則,我們把棋中的車、馬、象、后、王、兵根據各自的形態,設計成擬人化的圖形,如馬:我們設計了得意的馬、沉著應對的馬、低頭投降的馬、害怕的馬,在分析棋局時進行使用,孩子們被情趣盎然的形象吸引,興趣被充分調動。其實棋局中變幻無窮的走法更是掌握規則的孩子興趣的敏感點。活動中,我們緊緊抓住孩子的興趣點,貫穿游戲規則,讓孩子們明確只有遵守規則,游戲才能正常開展。在雙方對弈中,孩子們逐漸明白規則是開展游戲的保證,大家只有積極遵守規則,才能有更多的朋友樂意與自己玩。這種形式喚起了幼兒對規則的正確認識,激發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二、適應合作活動,培養交往能力。

        人在交往過程中從自然人轉化成社會人。交往,有助于幼兒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當今,幼兒園里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惟我獨尊、以我為中心的情況比較嚴重。在國際象棋活動中,每個孩子都處在一個平等、公平、合作、競爭的環境中,有利于糾正以上情況。在游戲中,很多幼兒之間會發生矛盾和沖突,如一些幼兒沒有習慣于思考好再出子,往往手摸了棋子后發現自己考慮錯了,因此出現悔棋。一開始,遇到這種情況,孩子們往往需要老師協調才能平息爭執。但是在開展活動時間比較長以后,這些矛盾一般都能很快自行化解。孩子中間會出現以下有趣的現象:能力相當的孩子在對弈過程中,一般都表現得當仁不讓,按照規則解決,競爭意識非常強烈;而棋藝比較懸殊的孩子對弈時,一般都是能力強的孩子主動作出讓步,嘴里還念念有詞“讓你一著”,表現得寬宏大量。孩子們既不乏競爭意識,又不乏照顧弱勢的關愛意識,這些品德,不正是我們在這個競爭又和諧的社會生活中需要的嗎?

        三、磨練堅強意志、養成高尚品質。

        堅強的意志,是人們達到目的、取得勝利的重要條件。成就大事的人,對自己的工作總是充滿信心,具有不屈不撓的堅持性和毅力。當代幼兒生活在四二一式家庭結構中,成人為他們編織了溫暖的“育兒袋”、安全的“保護圈”,許多獨生子女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缺少挫折與失敗的磨練。

        經常組織孩子進行比賽,鍛煉他們稚嫩的心靈翅膀。記得有一次孩子在班級里比賽,一般一對孩子賽完出來你從他們的表情就能清晰地明白比賽的結果。勝利者面帶微笑、喜形于色,失利者面色委屈“慘烈”甚至哭著走出賽場,然而在孩子經歷多次比賽后,一對對手出場,從他們的臉上你已經基本猜測不出比賽的結果。孩子在接受考驗的過程中,已經能平靜而坦然地面對比賽結果,真的讓人感受一種“大將風度”,贏不驕、敗不餒。在體驗成功與失敗的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承受挫折,經歷磨練,直面現狀,奮起拼搏,不折不撓。

        四、培養良好習慣,提高活動效率。

        第7篇:規則意識對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安全教育;安全意識;安全防范

        幼兒安全關系到家庭的幸福與穩定,還直接影響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幼兒園中安全教育所承擔的任務是使幼兒能夠認識與掌握安全常識與基本安全技能,實現自我保護,讓其得到健康快樂的成長。但縱觀幼兒安全,有以下幾方面:

        一、幼兒對安全意識認識不足

        針對當今社會現實,大部分幼兒是獨生子女,他們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在家庭不受任何規則、紀律的約束,在幼兒園也是我行我素,對于幼兒園中存在的安全問題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有時教師提醒多次仍然造成嚴重的后果。無規矩不成方圓,教育幼兒形成良好的日常意識,提高了傳統的課堂秩序和安全意識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引導幼兒從日常行為規范做起,嚴格做到“規則必循,違規者必究”,讓幼兒認識到安全的重要性,實行集體相互監督,以多數促少數,并通過樹立示范榜樣作用,形成一定的安全意識。

        二、幼兒家長對幼兒安全教育不夠重視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部分家長對幼兒安全教育不夠重視,往往一時疏忽造成嚴重后果。因此,家長應結合日常工作多多接觸安全方面的教育,言傳身教。例如,過馬路時,應該教孩子紅燈停綠燈行,一聽二看三通過;在家看電視新聞火災或地震可以及時教育孩子的火災逃生技能,地震逃生技能。家長對孩子的示范效應是有極大作用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影響,可以讓他(她)學習安全知識,提高自我防護能力。

        三、在園內生活、活動等存在安全隱患

        幼兒在園內往往由于飲食造成的安全事故也常有,比如食物中毒,熱水燙傷等事件也常發生。因此,幼兒園必須嚴格排查安全隱患,杜絕意外事件的發生。比如使用合格的飲用水設施,并劃分嚴格的食堂工作區,還要配備食品清洗、消毒、隔離和其他設施,消除其根源的“病從口入”;對幼兒園的活動實施進行必要檢查,并設好防護欄等,園內建立安全應急預案等。

        四、結合教學內容對幼兒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幼兒對于外界事物總是感覺新奇,缺乏安全意識甚至不懂安全,對于任何事物都想觸摸,對于園內活動器材都想試試,因此常常會發生一些不可預見的安全事故。安全事件發生重在預防,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對幼兒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促使幼兒形成一定的安全意識,懂得哪些事可做,哪些事存在安全隱患。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采取多種教育方法對幼兒普及安全知識。如,給幼兒展示與安全有關的圖片、音像或者動畫,教給他們防火、防震等安全知識,并組織模擬訓練,引導幼兒正確理解安全知識,避免盲目模仿。還可以對幼兒進行實踐訓練,如:教幼兒簡單處理包扎小傷口的方法;請家長來園為幼兒實際演示如何安全用電、如何使用尖銳物等。

        總之,幼兒園安全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安全具有不可預見性,面對眾多復雜的安全問題,教師不僅重視安全教育,同時對幼兒的安全教育啟蒙和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是每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增強幼兒的安全意識,確保幼兒在園內與家庭中安全,才能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第8篇:規則意識對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畫面二:老師帶孩子玩“狡猾的狐貍在哪里”,孩子們興奮地終于等到老師揭曉答案――“狡猾的狐貍在這里”,他們立馬回頭四散奔跑,楠楠恰巧站在操場邊舞蹈教室的一個圓柱子前,猛一回頭,“砰”!楠楠一頭撞在柱子上,血流不止。

        畫面三:戶外活動時間到了,孩子們爭先恐后往教室門口涌,窄窄的樓梯頓時擁擠不堪,嚇得老師連忙發出召回令,孩子們的沮喪可想而知。

        戶外活動,孩子喜歡。有初入園小班家長說:“孩子喜歡上幼兒園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幼兒園有漂亮的滑滑梯’。”有孩子下午離園時評價:“今天沒意思,因為沒有出去玩。”對于幼小的孩子來說,戶外活動總是充滿了誘惑和刺激,因為戶外活動空間廣闊,意味著更多的自由和快樂,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明確規定,幼兒園每日戶外活動時間不少于2個小時。

        然而,在我們幼兒園的日常戶外活動中,“每日”、“2個小時”,這兩個關鍵詞卻時常難以顯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安全的影響。幼兒園頻繁發生的安全事故導致教師產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

        第二,孩子的差異。由于父母過強的保護意識等復雜的原因,導致如今的孩子運動能力相對普遍減弱,自我保護意識不夠強,缺少鍛煉、怕疼、膽小、懶惰等,制約了孩子運動能力的發展。

        第三,環境的制約。有的幼兒園戶外活動環境不理想,面積小,與幼兒人數不配套,導致擁擠,設施簡陋,安全系數不高。

        第四,教師的觀念。有的教師不愛動,部分教師略顯嬌氣,習慣于室內活動,懶得帶孩子出門。冬天怕冷怕吹,夏天怕熱怕被太陽曬。跑來跑去,還要注意孩子的活動量,脫衣服、穿衣服,多麻煩啊!有的教師帶孩子到戶外后,意識里就是放了羊了,跟配班教師站在一邊聊天,對孩子的活動情況不時刻關注,以至于難以及時發現危險苗頭,無法避免危險的發生。

        幼兒園戶外活動,是幼兒整體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規定了幼兒園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及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及習慣,增強體質,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這就足以看出幼兒進行戶外活動的重要性。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戶外活動能讓幼兒呼吸到新鮮空氣,放眼最廣闊的自然,戶外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幼兒的身體,增強體質,還可以在活動中培養幼兒不怕困難、團結合作的品質和勇于創新的精神。

        一、轉變教師觀念,引領孩子走向戶外

        安全隱患導致教師大量縮減幼兒的戶外活動時間,或在戶外活動時“束縛”幼兒的手腳,導致戶外體育活動價值難以真正體現。要保證戶外活動的時間、活動量,教師的觀念首先需要轉變,要樹立“戶外活動是幼兒一日生活的必要環節”的思想理念,帶領孩子走向戶外,引導孩子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在戶外游戲和體育鍛煉中得到成長和快樂。

        戶外活動的形式可以有:小型體育游戲,比如傳統民間游戲:丟手絹、貼燒餅、老狼老狼幾點鐘;也可以是分組活動,比如男女分組、輪換游戲;小型器械活動,比如自制體育器械:跳馬、飛盤、紙球等等;大型區域活動,比如:玩沙、大型玩具、走迷宮;體育鍛煉活動,比如教師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鉆爬、跑跳、攀登等有針對性的鍛煉活動。

        很多幼兒園的“陽光藝體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比如各班各具特色的“玩繩、玩橡皮筋、彩帶、玩球、呼啦圈”等,這些藝體活動將體育鍛煉與藝術活動有機結合,孩子們在活動中得到多方位的熏陶與發展。

        二、整合園所資源,有效利用園所場地

        戶外體育活動中,場地使用的不合理往往會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有的幼兒園將戶外場地平均劃分給各個班級,固定使用,而各班所分到的戶外場地不一樣,有的場地不規則,且多障礙物,不適合進行跑步類練習;有的場地為硬質磚地,不適合做跳躍練習。有的幼兒園受條件制約,戶外場地較小,常看見多個班同玩一處大型玩具,孩子們擠擠挨挨,到處充斥不安全的因素。

        1.使用時間的整合。

        各個幼兒園的硬件設施不一樣,戶外活動場地可能有制約因素,然而,如果我們合理使用、靈活調配,一樣能將有限空間的利用率最大化。比如,將戶外各個場地的區域巧妙劃分區域,與室內活動統一調配,將小中大各年齡班的活動時間錯開來,做到“場地不空人”。

        2.活動場地的整合。

        如果硬件設施不理想的話,幼兒園大型玩具區可以和綠化有效結合,玩沙區可以利用園所相對獨立靠邊的空間,鵝卵石路可以環繞操場,體育游戲小器械可以各樓層分別存放,便于孩子就地取材。

        活動場地可以有效利用孩子能理解的標志,讓必要的規則意識逐漸滲透人心。幼兒園教師也要重視戶外場地環境的安全,及時檢查調整,確保合理性和安全。

        三、利用社區資源,拓展戶外活動空間

        社區資源的有效利用可以納入幼兒園課程規劃,讓孩子走出幼兒園,與環境有效互動,將參觀、社會實踐等活動正常開展,有計劃地實施,讓孩子在與社區資源的互動中,獲得成長。比如參觀社區醫院、社區活動中心等,到社區老年寄養院做小小義工,到社區超市參觀,或者是結合數學課程,到超市購物等。這些活動的開展,引領孩子走向幼兒園大門以外,讓孩子開闊眼界,獲得經驗儲備,鍛煉實踐能力。

        社區資源的開發需要教師打開思路、大膽創新,結合課程的需要,將社區資源為己用,做環境的主人,讓戶外活動更顯魅力和精彩。

        四、家園合力,提升孩子運動能力

        第9篇:規則意識對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 整理行為模式 幼兒 構建策略

        在幼兒的養成教育中,習慣的培養是一項重要課題,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同幫助小兒逐漸學會走路,是極其重要的。葉圣陶先生還說:“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它的虧,想改也不容易。”它不僅關系到幼兒期孩子的健康,而且影響他的將來,可以說“良好的習慣是孩子以后的生存之本”。《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它要為幼兒的一生打好基礎。”以新的理念來解釋人生的基礎就是:生存的基礎、學習的基礎、做人的基礎、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從這一段文字敘述中,我們來看習慣在基礎教育中的作用,習慣包括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學習習慣,三種習慣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作用。

        三到六歲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而生活習慣排在各種習慣之首,這是因為一個活著的人要生存就要生活,只是有高質量和底質量的生活的區別。有序的生活習慣會使身體處于一種積極的狀態,有利于身體的健康,提高接受信息的能力,提高辦事效率,在有效的時間內辦更多的事,養成幼兒管理生活的能力,應對生活中一切可能出現的難題,適應社會。在我們班上經常能看到孩子將衣服隨手一放,把畫筆隨手一扔,孩子們擺放物品的柜子雜亂無章、擺放凌亂,多數幼兒不會有序地整理。為了讓孩子有初步的責任感,也為孩子的長遠考慮,我們首先從培養孩子的整理習慣入手。

        為了培養幼兒的整理能力及平時的整理習慣,我們向班上的32位家長發出了問卷,并從收集回來的32份問卷中統計出幼兒整理的一些情況:

        ①整理的習慣:能主動整理的孩子只有四人,每天都能按時有序整理的孩子一個也沒有。班上偶爾有整理行為的孩子有23人,有的是在成人的提醒下,有的是自發產生的。

        ②整理的能力:會有序整理的(如將衣服折疊后放在固定位子、圖書看完后哪里拿哪里放等)有8人(但不自覺),教給方法后仍不會整理的孩子只有8人。

        ③家長的教養態度:當孩子不會整理時,幫助孩子整理的是12人,督促孩子整理的是16人,教給他方法,讓他自己整理的只有4人。

        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如今,每個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不少家長對孩子的愛已經成了溺愛,吃喝拉撒都一包到底,使孩子產生強烈的依賴性。

        2.有的家長不相信孩子,認為孩子太小,整理之類的勞動應該由大人來完成。

        3.家長的觀念意識錯誤,注重孩子的學習,忽略習慣培養。

        4.家長、老師態度不夠堅持或前后要求不一致,看到孩子整理得慢或沒達到預期效果,就馬上動手幫忙。

        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幼兒的整理能力,培養幼兒的整理習慣呢?根據問卷調查發現的問題,我們分析反思,從人的行為模式――“知情意行”出發,采取以下措施。

        一、曉知以理,知道整理習慣的重要性

        1.改變家長的觀念,讓家長知道“讓孩子整理”的重要性。

        父母自己首先要認識到,健全的性格需要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支撐點。有的家長不相信孩子,對孩子雞毛蒜皮的小事,都顧慮多端,毫不放心,一切由成人大包大攬,創設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優越環境。久而久之,孩子心靈處于壓抑狀態,其心態傾向于瞻前顧后,膽小怕事,被動接受,消極服從,生活中沒有自我,很難獨立思考,最終養成依賴性,缺乏自信心。為了改變家長的錯誤觀念,我們通過談話、家長沙龍、親子教育等活動,以提高家長的育兒意識,從而調整自己的一些不當行為,相信孩子,大膽放手,鼓勵孩子獨立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對于孩子獨立去做的事,只要他們付出努力,無論結果怎樣都要給予認可和贊許,使孩子產生自信。

        2.改變孩子的觀念,讓孩子知道“我要整理”的重要性。

        1歲以后的孩子就開始萌發獨立性和自我意識,要自己干一些事情。只是家長舍不得讓孩子去做,天長日久,導致孩子依賴性很強,缺乏起碼的生活自理能力,缺少主動性,就連自己應該做的事,也不愿意做。為了改變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觀念,我們開展了《別說我小》、《我有一雙勤勞的手》、《我長大了》等活動,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自己會做是多么好的一件事,自己的事不會做有什么影響等,從而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愛勞動的表現,是光榮的。

        另外,我們還利用范例和榜樣,培養孩子的整理意識。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日常生活中,捕捉良好的行為和事例讓孩子知道:整理物品是具有責任感的表現,能夠受到大家的贊揚。班級中哪個孩子幫助老師收拾整理玩具(哪怕是老師叫了他才做的),老師也應及時給予肯定,并在大家面前表揚他,給大家樹立良好榜樣,使幼兒產生良好的行為意識,并自覺地進行模仿。

        二、情感激發,享受整理的過程

        積極的情感和態度是個體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以往,我們也對幼兒的整理習慣進行培養,但那時只是刻意地提出一些外在要求,有太多的限制說教。教師過分地指揮,使幼兒失去了興趣,一不留神,就會逃之夭夭,更談不上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了。在《綱要》精神的指導下,我們將整理習慣的培養滲透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

        1.利用游戲,調動積極性。

        皮亞杰認為游戲是兒童認識新的復雜客體和事件的方法,是鞏固和擴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維和行動結合起來的方法。在活動中,我們采用了操作游戲、情境游戲、角色游戲、競賽性游戲,激發幼兒整理的積極性:如“我要回家”――玩具哪里拿哪里放;“對對碰”――在各操作盤和擺放的柜面都貼上標記,然后根據操作盤的標記在柜面找到相同標記放好;“我也來當家”――請幼兒學做主人,來整理班級物品;“誰的小手靈”――比一比,誰整理得好,整理得快,等等。

        2.共建規則,凸顯自主性。

        《綱要》把情感和態度作為幼兒發展最重要的方面列在前位,處處滲透“尊重意愿,滿足需要”,凸顯“自主、自信”的主體精神,所以我們提倡讓幼兒自己建立規則,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我們一起商討:進餐時,共用的餐盤應該怎樣擺才能讓每個小朋友都能夠拿到且不影響小朋友飯碗、菜盤的擺放;起床時,讓孩子商量怎樣疊放被子很整齊;做紙工時,放怎樣的工具籃子,既能放置膠水、剪刀等工具,又能放置紙屑;離園打掃衛生時,桌椅又應該怎樣擺放;活動區里的物品應怎樣擺放,每天什么時候進行整理,由誰來整理等。這些問題由教師和孩子共同商量共同制定了合理的規則。為了整頓活動區材料擺放凌亂的毛病,考慮到入區的人員不固定,規則制訂不容易人人知曉,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動手動腦,制作出了與物體相應的標記貼在放物體的位置,幼兒活動后,按標記復位,就不會再出現不知放哪里的現象。我想,讓幼兒自己制定規則,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才能自覺遵守;孩子積極參與規則的建立,不斷強化,更有利于好習慣的養成。而且,由于幼兒自己參與整理整潔有序的環境,也給了幼兒充分的自信和成就感。

        3.肯定支持,提高主動性。

        習慣的養成是行為積累的結果,孩子從某種行為中獲得了成功感,自然就會重復這種行為,從而變成他的習慣。平時,我們善于發孩子的優點和進步之處,日常生活中的隨口一句“喲,你疊衣服的方法真好。”一會兒整整齊齊的一疊衣服就放在柜子里了;一句“你的桌面真干凈。”飯后,就會有好多孩子把自己的桌面整理好,還會把筐里的碗盤整理整齊。另外,我們還采取不同的激勵形式,來調動孩子整理的積極性:如①采取加分制―在班級評比欄開設“今天我整理了嗎?”,當孩子一有整理的行為,就能在整理欄中加一分,當加分累計到十時,就得一個笑臉貼紙;②享受優先權―整理出色的孩子被評為“整理小能手”后,就能比其他幼兒提早用餐,然后指導督促孩子整理餐具,而且能優先選擇喜歡的圖書、玩具。在習慣培養過程中,教師良好的教育機智和教育藝術充分發揮了作用。

        三、行之有效,學會整理的方法

        我們引進了一套適用于幼兒園日常管理的方法:“5S”管理。“5S”就是整理――整頓――清潔――清掃――素養。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實施幼兒環境教育的手段。這里的“整理”不是把散亂各地的東西重新排列整理就好了,“整理”的詳細內容應該是:①將需要和不需要的東西分類;②丟棄或處理不需要的東西;③管理需要的東西。

        基于這樣的理解,我們在指導孩子整理時以整齊、分類、清楚為原則,總結出一套簡單、適合大班幼兒、且操作性強的整理方法:

        第一步:分類擺放。

        1.先按將需要和不需要的東西分類。

        2.將不需要的東西清理掉。

        第二步:整理需要的物品。

        1.把物品分類疊放整齊。如種類、大小、功能、制作材料等,不同物品可按所需進行分類。在這一塊我們主要開展了《整理書包》、《整理圖書》、《我的文具盒》,主要是教給孩子分類擺放的方法。如在《整理圖書》活動中,孩子們學會了按圖書的大小擺放、按圖書的種類擺放(如故事書、迷宮書、涂色的書等)、按圖書的制作材料放(紙制的、布制的等)。

        2.將分類后的物品定點擺放。確定相應的位置后,并設計標記貼上,為了使玩具筐等物體的擺放整齊有序,我們還請幼兒一起動腦筋想出了在筐的底邊中點貼上紅色小圓點,對準柜子的中線,這樣既美觀又整齊。看著我們自己動手塑造的清爽整潔的活動室,每個孩子臉上都露出了快樂的笑容。

        第三步:管理需要的物品。

        1.將物品及時歸位,落實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也就是“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結合上一塊內容,在這塊中,我們開展了《我會整理》活動,采取了以下策略。

        (1)標志提醒:小班的孩子方向感弱,拿過的東西總是亂放,為此我們制作出了與物體相應的標記(圓點標記、貼紙標記等),貼在放物體的位置,幼兒活動后,按標記復位,就不再出現不知放哪里的現象。

        (2)組長督促:在小組活動或區域活動時,因為幼兒比較分散,老師不容易管理。我們就讓組長督促。組長是整理比較能干且自覺的孩子,自己整理后,就提醒同一組的孩子及時整理,還要負責檢查是否整理妥當,并隨時幫助督促改進同組成員的整理狀況。

        2.定時清理物品,丟棄或處理不需要的東西。我們規定每周五的下午或中午為定時整理物品時間,并實行對孩子柜子、書包等整理情況的定期抽查,及時公布抽查記錄。

        四、家園合作,促使習慣成自然

        《綱要》強調:幼兒期是各種習慣形成的關鍵期。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別在習慣形成的初始階段需要不斷地加強鞏固,使其形成定勢。在幼兒園養成的好習慣,往往回到家又完全改變了,如整理床鋪、書包等自我服務內容都被成人取而代之。陳鶴琴先生說:“幼稚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因此,孩子習慣的養成還必須和家校配合,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綱要》強調了家園互動的重要性:“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1.提高意識,形成教育合力。

        為了和家長形成互動,我們首先利用家長會和宣傳窗向家長介紹了培養整理習慣對幼兒長遠發展的影響和對入學幼兒的重要意義,提高了家長的意識。

        (1)信任孩子,大膽放手。陳鶴琴先生指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就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想的,就讓他自己想。”希望家長盡力配合,在家里給幼兒安排力所能及的任務,如整理床鋪、衣物、玩具、圖書、文具,收拾房間,做好第二天上學的準備等。信任孩子,讓孩子自己整理,不僅僅能減輕家長的工作量,更能促進孩子能力的發展,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

        (2)榜樣示范,自正以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為了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學習范例,家長首先應從自身開始進行整頓。平時在家,東西不隨處亂放,物品擺放有固定位子,并且“哪里拿,哪里放,用完了就放回去”。這樣,孩子們在不經意間就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了。只有自身正,才能正孩子。孩子好模仿的特點明顯,否則,上梁不正下梁就歪了。

        (3)態度一致,立場堅定。成人之間態度的不一致極大地阻礙著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因此在培養孩子整理習慣時,家長要思想一致,要求一致,尤其是父輩和祖輩之間,更是要統一思想。

        2.傳授方法,提高教育能力

        我們還通過不同的方法,指導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

        (1)講解法:針對一些孩子的實際例子,向家長做分析、解釋,或對家長在家教方面的疑問做適當的解決。如:沈家浩的家長很重視孩子的發展,尤其對孩子的自理能力弱顯得焦慮重重。于是我們耐心地幫她分析原因,針對家浩的好動,以及他的興趣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培養其自理能力,給予引導、教育。經過父母的觀察了解之后,他們發現孩子對看書比較感興趣,于是家長和老師商量決定以此為切入,在家為孩子騰出一塊空地為他的書房,讓他自己來設計圖書的擺放位子,并且利用表揚激勵和游戲等方法來引導他自己整理圖書,結果顯示,這種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2)演示法:許多家長在和孩子游戲、玩耍、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是缺乏的,有的可以說是一竅不通。老師主動利用休息時間用書面、現場演示雙結合的方法教家長一些整理的方法。如:可以用游戲“送什么回家”的方式引導孩子將物品物歸原處;怎樣貼標記引導孩子把物品分類擺放,等等。

        3.交流探討,大家共同努力。

        (1)通過家園聯系冊和家長交流孩子的整理情況、能力,探討遇到的問題,幫助家長解決難題。在聯系冊上雙方可以暢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建議告訴對方,充分地使家園雙方互動起來,對孩子習慣的養成進行開放式交流。

        (2)建立網絡家園合作平臺交流關于培養孩子整理習慣的經驗心得。我們發現很多家長都有許多好的教育方法與經驗,對家長起到啟發與借鑒的作用,值得推廣,于是我們就在網頁上開辟了“暢所欲言”和“最新回復”一欄,為家長提供相互交流的平臺。我們根據自己或家長的困惑在暢所欲言上發表話題,請大家參與討論。如“當孩子整理物品拖拉時怎么辦?”“孩子不肯獨立整理怎么辦?”“孩子應學會整理哪些物品?”等。圍繞這些話題家長老師紛紛跟帖,各抒己見,其中有經驗也有教訓,都成為家長教育孩子的寶貴財富。

        4.記錄評價,提高教育效率。

        評價是促使孩子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手段。評價可以使他們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同時也有助于他們反思及調整自己的學習過程,讓他們學會分析自己的成績和不足,明確努力方向。為了強化孩子的整理行為,提高孩子的整理能力,我們設計制定了孩子“在家整理情況調查表”〈附表二〉“整理能力評價表”〈附表三〉,并且在家長每月一次填寫的“小鬼當家”中另辟“整理”一欄〈附表四〉。我們請家長在記錄孩子的“成長記錄”時,也不忘記當天的整理活動,讓孩子有成功感,感受自己的整理工作受到成人的重視。老師再根據這些記錄評價,每月評出“整理小能手”。經過家園雙方的互動,孩子的整理習慣的培養能更加順利地開展了。

        整理習慣的培養不但提高了幼兒整理的能力,而且促進了幼兒其他方面的發展。在整理活動中,幼兒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積極參與討論,制定規則,學習獨立地處理物品,在自主性得到發展的同時,也培養了細心和耐心,而且促進了責任感的提高。

        夸美紐斯說過,一切存在的東西都是在嬌弱時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到大以后就不容易改變了。因此家長和老師要抓住幼兒習慣雛形奠定的良好時機,努力做好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堅紅主編.學前教育兒童發展與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正在播放酒店约少妇 | 日韩亚洲经典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真人作爱视频免费大全 | 一本大道综合伊人精品热热 | 日本免费综合网...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aⅴ免费 | 中文字幕欧洲与亚洲无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