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蒙氏數學意義范文

        蒙氏數學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蒙氏數學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蒙氏數學意義

        第1篇:蒙氏數學意義范文

        關鍵詞:幼兒;數學活動;趣味性

        一、在游戲中認識圖形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對實現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在有機結合數學與游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突出游戲的自主性,即在把握活動目標的基礎上,設計出能夠讓幼兒玩得開心、學得深入的游戲活動。同時,可開展的游戲活動也具有多種類型,主要包括結構游戲、角色游戲、智力游戲、娛樂游戲等,教師必須根據幼兒現有的發展水平、興趣需要選擇難度適宜的游戲,促使幼兒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積木是幼兒教學與游戲中經常會使用到的材料,我在開展圖形認知的過程中就充分利用了這種材料,引導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活動中,我先讓幼兒用積木拼出自己想要的東西,有的拼出了摩托車、有的拼出了小房子等,我逐一觀察他們的成果,并在游戲的同時進行交流。例如,樂樂用積木搭建出了一棟小房子,我進而引導她一步步地了解不同的圖形,讓她對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圖形有一個大概的認知。另外,我還提出了具有思考性的問題:“為什么這一面要放下面?”“這幾個面有什么不同呢?”讓樂樂對立體圖形有一個初步的感知。

        二、在運動中體會數字

        幼兒認識周圍世界的方式多種多樣,其中運動中的“摸爬滾打”有助于幼兒對數學知識的親身實踐,幼兒尤其喜愛。《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充分強調了“豐富多彩的戶外活動和體育活動”的重要價值,認為其能夠滿足幼兒年齡、心理的需求。對此,教師應該在把握恰當時機的基礎上,通過運動加強基本動作技能訓練的同時,對數學知識進行進一步的鞏固,發揮體育與數學結合的積極效果。

        以傳統的體育運動“拍皮球”為例,很多幼兒剛拿到皮球時,只會盲目地拍球,而不會計數,對數字的敏感性較弱。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將具體的數融入體育運動中,讓幼兒分別完成“拍一下”“拍多下(具體數字確定)”等動作,看誰完成得又快又好。我還指導幼兒自己數數,即兩個人為一組,一個人負責監督計數、一個人既拍又數,看哪個小組配合得最好,在一分鐘內拍得最多,然后將監督者與拍球者的計數結果進行對比,看看有無差異,如果差異過多,那么這一小組則不能獲得冠軍。在這種競技體育的引導下,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計數的準確性也得到了提高。

        三、在繪畫中觸摸空間

        繪畫活動本身就涵蓋了豐富多樣的數學知識,有利于實現抽象數學知識的形象化、具體化,一改原有數學在內容上的枯燥乏味,引導幼兒開展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繪畫活動開展的方式、所能使用的工具、材料都具有多樣性,教師應該根據繪畫與數學本身的特點,實現這兩個領域的充分融合,有目的、有計劃地推動幼兒自主探尋,從而獲得藏匿在繪畫活動之后的數學知識,提升數學活動的藝術價值。

        例如,在《幫小動物們找家》的活動中,我首先畫了一座由小動物居住的居民樓,給幼兒簡單地介紹了怎樣辨別樓層,一起數出了這棟樓一共有5層樓、4個單元。這時我再告訴他們,這棟樓里住了很多小動物,請大家幫助這些小動物找到正確的家,并將小動物們畫出來。隨后我給出了指定的條件:“小兔子住在2單元3樓,小羊家住在1單元2樓,小豬家住在3單元1樓……”“小朋友們,現在誰愿意上臺給小兔子送食物呢?”為了增加游戲的趣味性,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空間對應思維,在他們完成“找家”活動之后,我又讓他們為小動物“派送”食物,即將對應的食物放置到對應的動物之家中。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幼兒很快就學會了如何通過看坐標來迅速找到房間。

        四、在觀察中形成方位

        對生活的仔細觀察不僅能夠拉近幼兒與數學之間的距離,同時還能提高幼兒對數學的應用性,讓他們能夠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真實且具體的問題。另外,觀察也是一種自由式學習的方法,避免教師運用成人的思維去禁錮孩子的發展。對此,教師應該多開展一些生動開放的活動,引導幼兒在散步、參觀等多類活動中進行主動觀察、靈活辨析,從而讓幼兒充分感知數學的樂趣。

        例如,在指導幼兒形成方位意識的過程中,我認識到,幼兒需要通過自己觀察總結,這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形成正確的方位意識。因此,在教學中,我先帶幼兒來到操場上,讓他們仔細觀察自己所站位置的左邊有哪些事物、右邊有哪些事物,并且還在滑滑梯后面、游戲小屋里等多位置放置一些小物品,讓幼兒自己觀察尋找。活動后,我讓幼兒觀察自己家附近有哪些明顯的建筑或者是房子的前后分別有什么,通過畫圖或者是描述的方式在班級進行展示分享。

        總而言之,教師要想提高數學活動的趣味性,必須主動樹立開拓創新的意識、尊重每一個幼兒的心理年齡特點、靈活運用探究式、互動式、游戲式等多種類型的活動為幼兒營造一個開放的數學思維空間,讓他們在生活中、在各種有趣的活動中把握數學的真諦,進一步拓展思維。

        參考文獻:

        [1]趙會穎.淺談幼兒趣味數學教學[J].幼兒教學研究,2011(8):18-19.

        第2篇:蒙氏數學意義范文

        【關鍵詞】蒙氏數學教育 ; 小學化

        當我們走進蒙氏工作室,首先最吸引大家的就是工作柜上所有形形的教具,當大家去瀏覽教具的時候,也不難發現數學區的“加、減、乘、除”的運算板,有些人因為不了解這些教具所蘊含的意義而給它加上了“小學化”的標簽。

        一、蒙特梭利數學教具設計背景

        我們所看到的是否是真實的,這還需要我們看看蒙特梭利博士與這套數學教具的淵源。蒙特梭利因為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在十三歲時進入工科學校工科組就讀,而在當時極少有女孩子進入工科組。為了更好的學習數學,她在十六歲進入達文奇工科大學學習。這是日后她認為發展數學心智,是培養抽象思考能力最好途徑的思想來源。在她一生的實踐和講學中,她整理和設計了很多教具,她設計的每一份教具都蘊含著深刻的涵義。這些教具涉及的領域是很廣闊的。老師要根據兒童的需求,不斷地制作新的教具。由于各國文化的差異,她選擇感官與數學這兩個領域,制作了大量的教具,幾乎世界通用。蒙特梭利博士把這個大多數人認為最難學、最難懂的學科變成了最有趣、最有活力的一門課程,真正讓人覺得“學習數學是有趣的,是需要方法的,孩子的數學心智是可以激發的。”

        二、對蒙特梭利數學教育產生“小學化”傾向的原因

        當我們看到“加、減、乘、除”運算板時,因為不知道這些東西怎么操作,會用我們成人的經歷和自己的固有模式去看待這份教具,因為我們學習數學的經歷就是死記公式,按部就班的執行運算方式,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這門學科是很枯燥和另人苦惱的,甚至有些人還因為數學學不好而受到過不同的“懲罰”。這些我們頭腦里根深諦固的思想會影響我們對蒙氏數學教具的明確認識。

        在大家的周圍生活中,也不難發現一種現象,那就是你發現孩子喜歡音樂、喜歡語言、喜歡繪畫,惟獨數學,無論那方面的書籍,除了走迷宮孩子喜歡,學認數、學加減孩子特別討厭,其實這是孩子的通病。正如世界最偉大的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所說:“大自然為孩子準備了學習知識的一切環境、語言、繪畫、音樂等,(令成人最感到頭疼的語言其實就是孩子由生活環境中不斷吸收到別人的聲音而學會的),但卻沒有展現數學的精密、準確和秩序,幼兒數學的傾向缺乏萌芽的機會,因而感到痛苦,并成為日后進步的障礙。”

        三、數學教育背后的意義

        世界偉大的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認為數學不僅僅是用來學習知識,用來生活的工具,他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嚴密、精確的秩序心。而這種能力的培養必須要從小開始,從小塑造。在孩子的心智定型前進行塑造和培養會有更好的效果,而且要配以科學的教學方法。數學是培養自律性、條理性、創造性及精確秩序心的一門學問。數學教育的學習使孩子們進入了深度思考的階段,在這里,蒙特梭利博士告訴我們:“人與生俱來就有數學心智”。她認為秩序感是人的本能,只是由于環境和方法的不同而導致的各種差異。所以后天的教育環境對啟發幼兒數學心智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數學不是簡單的、機械地背誦識記數字,甚至背誦各種公式,而是在我們提供的環境中,幼兒自發的建構知識,能力的過程。讓孩子自己通過操作、經驗、不斷地探索、發現、建構一定的數學知識,從而培養幼兒數學活動的興趣,將抽象的數概念和運算方法以工作的方式和自由的操作探索形式,使它們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對孩子進行數學啟蒙教育,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建立秩序感、專注性、建立數概念、開啟幼兒原有的本能。從生活中,教具操作過程中,理解數概念,培養秩序性,進而達到內在秩序的發展。

        通過有秩序的學習方式,發展孩子自發的思考,從而主動地探索教具本身的意義,喜歡去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理解教具的內涵,學會思考。在思考的基礎上理解抽象的數概念,進而培養幼兒的邏輯思考能力。

        四、在實踐中體驗數學對孩子的重要性

        在從事了幾年蒙氏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發現孩子們對數學的興趣,他們在操作中樂此不疲的自己研究和主動地學習,在蒙氏數學環境中,孩子們自己建構了思考的能力。這些學習都是為了幫助孩子建構學習的興趣。對于一個5歲的孩子來講,把1-100的數字進行排序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是因為有了“一百板”這份教具,老師只是給孩子提供了這份材料,然而孩子自己經過對這份教具的不斷探索,總結出了各種各樣的排序規律,這些都是孩子自己獲得和理解的。

        我還收到了一份來自已經上小學的家長反饋的信息,她說,她的孩子接受了三年的蒙氏教育,上小學以后,學到10進位這方面的知識,孩子說,我在幼兒園就知道了,他是通過操作教具自己理解獲得了,而其他的孩子在理解起來就比較機械,很難理解10進位。但是這個孩子因為有了前經驗,理解起來就很容易。所以,大家要正確的認識蒙氏教育,蒙氏教育更多的是在為孩子們以后的學習做準備,而不是現在必須要學會什么。

        第3篇:蒙氏數學意義范文

        一 、注重實物教具,將復雜數概念簡單化

        蒙臺梭利潛心探索出一種幼兒數學教育好方法:將抽象數學概念具象化——“實物化”,為幼兒開發出一套實物教具. 實物教具為幼兒提供了表象思維所需的具體形象,對幼兒學習數學進行有效地幫助. 如:金色粒珠是高級班教具,一個金珠表示“1”,十個粒珠串連起來表示“10”;十根珠串平鋪為一塊正方形,表示“100”,用十塊正方形壘成立方體表示“1000”,形象表示出各數字間的關系. 如讓幼兒表示數目“2352”,就可拿出2個立方體塊珠,3個正方形片珠,5個串珠,2個粒珠. 在如玩耍中感知數位與數量的關系,對一個五六歲的幼兒來說是一件愉快而輕松的事情.

        因為有了實物化的教具,再加上生活中的互相配合,很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如乘法、除法、等分等看起來比較高深的知識都化難為簡了. 許多人認為蒙氏目標太高,有的甚至是中小學學習的內容提前了,但是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幼兒都能夠輕輕松松地掌握這些內容,令很多人為之驚嘆不已,也許他們不能完全理解,但等到他們小學初中時就迎刃而解、豁然開朗了.

        二、 注重以10為單位,讓幼兒整體認知連續數

        蒙氏數學的教育特點是,無論什么知識,開始都以10 為單位呈現. 一次給幼兒呈現一組連續數. 如讓幼兒認識10以內的數,不是讓幼兒先認識“1”,再認識“2”,再認識“10”,而是將數棒1~10一次性呈現給幼兒,讓幼兒看到一組連續數. 幼兒擺弄數棒時,從短到長排列就會理解1~10的概念. 再如塞根板是高級班的一個理解1~99數的連續性的教具,包括兩組,第一組由9張寫著“10”的數字卡片和9張分別寫著1~9的數字卡片組成,第二組有9張分別寫著10~90的數字卡片和9張分別寫著1~9的數字卡片組成. 幼兒通過第一組的操作了解11~19之間數的連續關系后,再依次操作第二組了解21~29之間數的排列規律,最后達到了解11~99之間數的連續關系的目的. 在此基礎上來操作教具一百數字板,達到認識1~100之間的數字排列規律就不難了.

        三、注重“一般到個別”,引入十、百、千位的加法運算

        蒙臺梭利始終堅持按從一般到特殊的順序呈現教學內容,也按照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都將具象教具作為中介. 學習加減法之前,先學習十進制,即首先教個、十、百和千的名稱及含義,然后學習逢九進一的原理,之后才開始學習加法. 而此時的加法教學不再是如傳統的那樣只局限于10以內,而是借助教具一下就可以擴大到9999以內的所有加法了. 因為無論加數多大,被加數多大,原理都是一樣的. 如在“郵票游戲”活動中,深綠色卡片上書寫的“1”表示個位;藍色卡片上書寫的“10”表示十位:紅色卡片上書寫的“100”表示百位,淺綠色卡片書寫的“1000”表示千位. 通過教具,孩子們就能形象直觀地理解數位間的關系. 在幼兒已經有數位關系和交換規律的經驗的基礎上,再來用數字郵票做大數目的加法已經不再是難事了. 如要計算出“2350 + 3520 = ”,幼兒在教具操作中輕而易舉地完成,也就不會令人驚嘆了. 對于幼兒來說,他感覺到進行1000以內的、100以內的加法原來與進行10以的加法是一回事了.

        四、注重排序、分類、對應等概念的學習,注重發展幼兒數學思維

        蒙臺梭利數學教育的基礎是感官教育. 蒙臺梭利強調事前準備是必須的,也就是說在進行數學教育之前先進行感覺教育,即對幼兒進行排序、對應、分類等數前學習. 讓他們在知道數量以前,先掌握未被數值化的量(即沒有單位的大小、寬窄、長度、多少等),以培養他們的邏輯思考能力. 例如:中班有很多教具是用來完成這些目標的,如插座圓柱體、彩色圓柱體都是由四組不同的圓柱體組成,每組圓柱體的大小及高度都有一定的規則變化. 第一組粗細不變高度遞減;第二組高度不變,粗細遞減,第三組粗細和高矮同時遞減;第四組粗細遞減而高度遞增. 幼兒通過操作教具能初步感受配對和序列,依高低或粗細排列順序的操作,能進行物體高度與粗細的漸次性識別. 幼兒從對“被具體化的抽象”的了解,而認識事物本質. 在對能迅速辨別同種屬性的體驗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五、 注重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注重教幼兒發現生活中的數學

        成功的數學教育應讓幼兒體會數學是從人類實踐中發展起來的,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讓幼兒感知各種數學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存在的很重要,因此蒙氏數學教育注重讓幼兒從現實生活中學數學,將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課程在目標上強調生活環境與幼兒數學教育能力發展的價值意義. 這里的環境包括現實的生活環境、教學中的情境問題以及幼兒的操作材料.

        現實的生活環境指與幼兒數學教育目標、內容相關的生活經驗的積累. 教學的總目標和每個教學活動目標都要求幼兒結合生活經驗感受數學知識. 如讓幼兒在做“分蛋糕”的游戲中感受等分的概念,用給幾名同學平均分蘋果的方式感受除法的初步意義.

        情境問題是指來自幼兒熟悉的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幾乎每個教學活動都有體現. 例如,學習了排序后讓幼兒思考:教室里上課該如何分配座位?是從矮到高?還是從高到矮?哪種方法好?為什么?

        第4篇:蒙氏數學意義范文

        一、提高幼兒的主體性地位

        1.教師觀念的轉變

        處理好紀律和自由的關系,教師的觀念是第一位的。必須深刻認識什么是紀律,什么是自由,及紀律與自由的關系等基本問題,強迫的或不自由的教育是有悖于教育精神的。明白什么是紀律光顧的地方,什么是自由的天地。在集體活動中,紀律是必需的,它是保證正常教學的基礎,而在個體發展的領域中,個人有充分的自由選擇、自由探索、自由思考、自由表達的權利。然而,我們往往容易顛倒地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當幼兒故意破壞教學秩序、損壞他人學習成果時,我們往往視而不見,表現出不應有的寬容;而當幼兒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主動探索時,我們卻時常去干涉他們。

        2.教師角色的定位

        (1)幼兒行為的欣賞者。在欣賞中接近童心世界,了解他們的需要、困惑,制定合理的紀律;在欣賞中營造寬松的心理氛圍,增強幼兒的自信,鼓勵幼兒積極探索,讓他們在自立精神的發展中獲得真正的自由,在欣賞中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

        (2)幼兒的伙伴。教師最理想的角色是幼兒的伙伴,這些“伙伴”能夠帶著幼兒一同快樂地游戲、學習、生活,幼兒可以非常“方便“地得到他們的贊賞。要作幼兒的伙伴,教師的童心、自信是基礎,活動的游戲化、情緒化、生活化是關鍵。

        (3)幼兒發展的促進者。真正的紀律不是靠說教和命令獲得的,而是靠幼兒活動幼兒的發展而獲得,如果幼兒厭倦了幼兒園的教育,單純強調紀律是沒用的。因此,教師應明確幼兒行為的意義和價值,較好地選擇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從而科學的評價幼兒,使每個幼兒得到理想的發展,要做到這一點,事業心、責任心是基礎,終身學習、善于反思是關鍵。

        (二)為幼兒提供良好的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

        環境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物質環境,一個是心理環境。物質環境的創造就是為幼兒提供一個進行活動的空間即場所,在為幼兒提供物質環境包括影響幼兒的各種設施的布置與陳列,在為幼兒進行空間設置時,要幼兒提供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讓幼兒在這樣的空間中能夠自由交流自己的情感與想法;空間的布置還應該體現在環保和生態性,為幼兒提供一個接觸自然的機會;空間的布置要符合幼兒的需要和興趣。

        心理環境對幼兒的成長也有極大的影響。要求老師要轉變以前對幼兒的態度,應該以一種民主、平等的心態對待幼兒,為兒童創造一個安全和諧的的環境氣氛;老師平時應該多和幼兒進行交流,及時的掌握幼兒的情緒變化,這樣老師就可以在日常的教學中針對幼兒的個別差異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在教學中,老師應該以一種包容的態度對待幼兒的錯誤,允許幼兒個別犯錯,給幼兒創造一個充分表達自己想法的安全的心理環境。同時還包括創造一個幼兒同伴之間和諧、友好的關系。

        (三)改變教師的教育行為,實現教師觀念與行為的一致性

        改變教師的傳統教育觀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對教師進行在職培訓,加深教師對現代教育的理解;其次,幼兒園領導者給教師以自由,讓其發揮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再次,擴大教師的教育視野,組織外出的參觀與學習讓教師親身感受到實施現代教育的意義;再次,聘請校外的專家對本園教師進行專業的培訓和指導,與教師進行雙向互動,幫助教師解決在教育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最后,改變傳統的對教師的評價機制,在評價中注意過程評價而不應以結果作為評價教師的唯一標準。

        第5篇:蒙氏數學意義范文

        關鍵詞:幼兒 數學 環境 交互作用 生活

        中圖分類號: G61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1-0200-01

        數學知識是一種具有高度抽象性的邏輯知識,它深入到各項科學以及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那么如何做好幼兒園數學教育,如何培養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其數學思維,為小學和其終身學習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呢?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關于數學教育明確提出了四個方面的目標:教幼兒掌握 一 些粗淺的數學知識,培養幼兒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幼兒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皮亞杰理論認為:兒童思維發展特點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幼兒學習數學與成人不同,他們必須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體驗數學的意義。于是,我們試圖以游戲和環境為主體與生活經驗客觀事實出發,讓幼兒在學習現實問題的實踐活動中接觸數學,理解數學、學習數學,進而喜歡數學。

        1 結合幼兒生活經驗,進行數學教學活動

        所謂數學活動情景化、生活化,是指在數學集體活動中重視幼兒的生活體驗,把數學教學與幼兒的生活體驗相聯系,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情景化。 如:《學習5的加減――小兔的蘿卜》:教師以小故事導入:小白兔從野外采來5個蘿卜,被豬小弟看見了,豬小弟想和小兔開個玩笑,就偷偷的藏起幾個蘿卜。小兔回家一看,只剩下2個蘿卜了,那么小豬藏起了幾個蘿卜呢、。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呢?又如:《序數――排排隊》用幼兒生活中排隊的情景,找一找第幾個小朋友戴帽子;第幾個小朋友手里拿著花;更好的學會了使用序數。

        2 結合班級特點,讓幼兒通過實際的操作與體驗來學習數學

        我國著名的學前教育家陳鶴琴提倡,“做”為出發點,在“做”的過程中去求進步,這就強調了我們在幼兒園的數學教育中,應以幼兒的操作活動為主要教育方法,把抽象的數理知識轉化為幼兒能夠理解的可操作性的知識,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活動來發現和感知數學,從而真正理解數學。我們結合自身蒙氏教學特點,力求給幼兒營造一個自由、寬松、不受干擾的環境。以具體、簡單的實物為起始。由感官的訓練,進一步讓幼兒借實物及對蒙氏教具的接觸,從“量”的實際體驗到“數”的抽象認識。由少到多,進入簡單加、減的計算,逐漸培養孩子的數學心智和分析整合的邏輯概念。比如:小班的數學操作材料有砂數字板、數字與籌碼、數棒、紡錘棒與紡錘棒箱。通過不同材料的操作,使幼兒認識了0到10的數字,感知了0到10量的變化,不知不覺中建立了抽象的數概念。

        3 在與幼兒的相處中,有意識地從生活中的細節著手,滲透給孩子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比如:認識時間、認識錢幣,對于幼兒來說,是比較難理解的,通過一兩個教育活動也是不能完成其認知目標的。但是它恰恰又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這就需要我們細心發現,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給孩子,讓幼兒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重要性。認識時間時,我們可以在每進入一個生活環節的時候,給幼兒看鐘表,告訴幼兒:“現在是幾點幾分,該做什么事情了。給幼兒一個對鐘表的初步認知。經過一段時間以后,可以告訴幼兒:“短針叫時針,長針叫分針,走得最快的針叫秒針。看表時,先看時針,后看分針”。然后在生活中嘗試讓幼兒來說一說,現在是幾點幾分。也許,會有一些孩子比較快地認識的時間,有一些孩子一時還不能夠理解。這時候老師要有意識的尋找機會,請一個小朋友去幫助老師看一看現在幾點了,如果該幼兒不能完成。可以請他幫老師看一看時針指哪里,分針指到哪里。待幼兒說出來,老師就要根據幼兒說的把一個完整的、正確的時間告訴幼兒。反復如此進行,幼兒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看時間,這樣沒有壓力,也不枯燥。

        4 在一日生活中,抓住教育契機,引導幼兒主動探索和解決問題,使幼兒逐漸養成愛動腦、愛思考的習慣

        第6篇:蒙氏數學意義范文

        一、問題的提出

        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所以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利用直觀教具演繹“從物到形再由形到數”的教學過程,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的作用和意義,理解并建構數學模型。

        與現行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配套的學具已經有很多,但有些學具用起來具有單一性和局限l生。那么,怎樣開發一些新的學具,創設一些數學活動,使學生真正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來,又能克服經常使用小棒、圓片等學具而產生的乏味感呢?筆者選擇了圍棋這一中國的古老發明作為學具。它可以借分明的黑、白兩色演繹數學的精妙;它的圓形外觀、圓潤手感及方便拿取的優點,也為數學課堂教學提供了可操作性;同時,它更以19×19的方格棋盤,為數學教學提供了可以多元化運用的資源。

        二、教學策略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探索,筆者在三維目標和數學生活化方面收獲了一些圍棋輔助教學的體會和感觸。

        1.知識與技能:將棋盤改制成加減乘除板

        用圍棋棋盤改制成的加法板、減法板、乘法板和除法板輔助教學,可促進教學內容的整合,有效建構四則運算意義的知識框架,以利于更直觀地進行教學。

        如教學表內除法(1)的第一課時,教師便用圍棋作為學具輔助教學。除法意義是比較抽象而且難于理解的教學內容,為了能實現單元教學目標,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教師對單元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在數學活動的安排上,分成幾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設置具體隋景,借助實物和實物圖,使學生初步感知平均地“分”。

        第二部分是利用棋盤作為改制的除法板,探討在除法板上把15個棋子分給每人3個,一共能分給幾個人?這個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并學會“按份去分”的方法,并順勢引出了除法算式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稱。

        第三部分是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利用棋盤通過平均分47個棋子給5個小組的活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分、除法的意義。初步感知有余數除法,體會除法與生活的聯系。

        新課標倡導“讓學生去經歷”,強調學生活動對學習數學的重要性,認為學生的實踐、探索與思考是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條件。而平均分47個棋子的活動,就避免了學生只看直觀圖或利用乘法口訣說答案的做法,可以使學生靜下心來深入思考并領會除法的意義,對除法的認識會更加深刻。事實證明,這種先學后教的方法,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以提升,自信心得以增強,也體驗到了數學學習帶來的成就感。

        2.過程與方法:操作棋子,使數學更直觀有趣

        如在教學“7的組成”這一課時,通過擺棋子可使學生建立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使“數”不再是抽象的數學符號,而是與具體數量的物體相對應。

        本課教學的第一部分是利用直觀實物,建立“數的組成”概念。第二部分則利用圍棋子進行“數的組成”教學。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每兩個學生為一組,一人用白色棋子,另一個人用黑色棋子,通過互換棋子的活動,使棋子的顏色由一色變成兩色,自然形成分明的“數的組成”。

        學生邊換邊擺邊填寫數的組成圖,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中,饒有興趣地觀察著數的組成變化,也記錄著數的組成變化。學生在探索中不斷發現,在交流中不斷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納。這種“做中學”的過程,使學生在有趣的數學情境中學會合作探究;通過操作活動,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發展過程。學生不僅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喜悅、合作的必要性,更有效地形成了知識的建構,掌握了學習方法,使數學課堂更加有趣而精彩。

        3.情感態度價值觀:拼擺圖案,感受數學之美

        利用圍棋子拼擺美麗圖案的教學,使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得以發展,并切切實實感受到數學之美。

        如教學乘法6的乘法口訣時,以每6個圍棋子為一組擺出自己喜歡的圖案,學生擺出了一朵朵梅花、一個個小塔、一個個三角形、一串串圓環等,使學生在學會乘法口訣的同時,產生創造美的欲望,伴隨著彰顯個性的愉悅,能夠感受到數學的規律美和圖形美。

        4.數學生活化:利用棋子和棋盤更好地理解數學現象

        教學“圖形與變換”這個單元時,筆者將“平移現象”作為一課時,利用棋子、棋盤和小房子圖片設計了3個數學活動。

        活動一:先將棋子放在棋盤的一個位置,然后移動棋子,體會移動的方向;再將棋子移動一定的格子數,學會數格子。這里解決了只占一個格的物體移動規律問題,將難點分步驟解決,即先解決學生對方向和格子數的認知。

        活動二:移動小房子,體會占多格物體的平移現象,重點學會數移動的格子數。

        活動三:抽象化階段,通過判斷、畫圖等方式,進一步認識平移,會畫平移后的圖形等。

        本節課通過只占一個格的棋子平移活動,使學生對平移有了初步認識,通過占多格小房子的平移現象突破教學難點,使學生學會數出占多格的圖形平移了幾個格子。

        可見,通過圍棋輔助數學教學,豐富了教學資源,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但教師還需要辯證地對待圍棋輔助教學。

        第7篇:蒙氏數學意義范文

        一、京房的陰陽五行說

        漢代易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三百六十五日,并以此解釋節氣的變化,解說《周易》原理,被稱之為卦氣說。卦氣說的實質就是講一年四季防陽二氣的消長運行,京房作為漢易的代表人物,其對《周易》占筮體例的理解,都貫穿了這一基本思想。他發展了《易傳》中的陰陽說,鮮明地提出了陰陽二氣說,并以此解釋易學中的陰陽,范疇。

        在京房看來,《周易》是講變化的,所謂變化,無非就是陰陽變易。陰陽二氣干變萬化,新新不停,生生相續,永無止境,這就叫做“易”。而事物及卦爻象的存在和變易,總是又陰又陽,不能拘于一個方面,比如離卦象為二陽爻中包一陰爻,這是“本于純陽,陰氣貫中”(《京氏易傳》),所以才有文明之象。他認為,純陽之體,必須其中貫以陰氣,使剛陽之氣趨于柔順,即使其中虛,方能發光照物,否則就會成為暴熱而傷物。如果只專于一面,有陽而無陰,或有陰而無陽,或者只能長不能消,其結果必然失敗。所以,《系辭傳》說“一陰一陽之

        謂道”。這是以氣具有兩重性說明卦爻象具有兩重性。

        值得注意的是,京房還闡發了陰陽轉化的觀念,提出了“物極則反”說。如其釋大壯卦說:“壯不可極,極則敗。物不可極,極則反。”這是說,大壯卦 四陽爻二陰爻,陽勝陰為壯。其爻辭說,壯羊以其角觸籬,反而被系其角,處于進退兩難之地,這就是壯極則反。即是說,陽勝陰為壯,壯極則反于陰,所以事物發展到極端則走向其反面,故說“物不可極,極則反。”京氏認為,“物極則反”是同氣候變化,,陽極陰生,陰極陽生,寒極則暑,暑極則涼,所謂“陰陽代謝”聯系在一起的。也就是其解大過卦所說的“陰陽相蕩,至極則反”。“物極必反”這一命題,就易學系統說,始于京房的“物極則反”說,后來經過孔穎達、歐陽修的闡發,至程頤方提出“物極必反”說,即所謂“物理極而必反”,“極而必反,理之常也”(《程氏易傳》《否卦》、《睽卦》)。

        將五行觀念引入易學,始于漢墓出土的帛書《易傳》。其《二三子問》釋《晉卦》卦辭:“康候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說,“圣人立正(政)也,必尊天而敬眾,理順五行,天地無困,民口不滲,甘露時雨聚降,剽(飄)風苦雨不至,民心相醑以壽,故曰蕃庶……”《要》又說:“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土金木盡稱也,故律之以柔剛。”而較為系統地以五行學說解釋《周易)卦爻象和卦爻辭的吉兇,則開始于京房。他以五行配入八宮卦及卦中各爻,乾配金,坤配土,震配木,巽配木,坎配水,離配火,艮配土,兌配金。乾卦為阻卦,各爻配以十二辰的陽支:初爻為子,配水,二爻為寅,配木,三爻為辰,配土,四爻為午,配火,五爻為申,配金,上爻為戌,配土。坤卦為陰卦,各爻配以陰支,初爻為未,配土,二爻為巳,配火,三爻為卯,配木、四爻為丑,配土事五爻為亥,配水,上爻為酉,配金。其它六子卦各爻,按陰陽區分,配入五行,皆類此制一五行爻位圖,示之如下:

        乾金 坤土 震木 巽木 坎水 離火 艮土 兌金 上爻 土 金 土 木 水 火 木 土 五爻 金 水 金 火 土 土 水 金 四爻 火 土 火 土 金 金 土 水 三爻 土 木 土 金 火 水 金 土 二爻 木 火 木 水 土 土 火 木 初爻 水 土 水 土 木 木 土 火

        不僅如此,京房還按八宮卦的次序分別配入五星,即土星鎮,金星太白,水星太陰,木星歲,火星熒惑。如乾宮的乾、姤、遁、否、觀卦,,按五行相生順序分別配土、金、水、木、火諸星.以下各卦依次循環配五星,至最后歸妹卦,配歲星。這樣,以天文學中的占星術解說人事的吉兇。

        更有甚者,京房還以五行生克說解釋八宮卦同其爻位的關系。八宮卦為母,其六位為子,母子之間依五行順序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系。同時又依據五行休王說提出八卦休王說,認為八卦同五行一樣,輪流居于統治地位,某卦當政為王,其它卦則生死休廢。所謂:“于六十四卦,遇王則吉,廢則兇,沖則破,刑則敗,死則危,生則榮。”吉兇隨爻算,歲月運氣逐休王。”京氏即以此解說卦爻辭的吉兇。五行生克說和五行休王說,表現出卦與卦、卦與爻之間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相互制約又相互對待,以及王為主次的關系。相生即相互資生、相互助長之意。在相生關系中,任何一行都是“生我”與“我生”兩方面的統一。相克,即相互制約、相互克服之意,在相克關系中,任何一行都是“克我”與“我克”兩方面的統一。相生起推動發生發展的作用,相克起維持整體平衡的作用,休王則以相生相克說為基礎,將五行聯結為一個相互交織而又主次分明的整體網絡,綜合起來則成為一個具有自我調節功能的有機系統。此種學說,無疑是一種辯證思維。

        總之,京房以陰陽五行學說解《易》,構造了一個以陰陽五行為間架的體系。他將八卦和六十四卦看成是世界的模式,認為《周易》既是自然界又是人類社會的縮影,作為世界變易的基本法則,即陰陽二氣的運行和五行的生克,就表現在八卦和六十四卦及其三百八十四爻之中。從而將西漢以來的自然哲學更加系統化了。京氏易學以陰陽五行觀念解《易》,特別是以陰陽二氣的變易法則解釋《周易》的基本原理,對后來易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鄭玄易學的五行說

        以五行學說解釋《周易》中的象和數,是鄭玄易學的一大特色。把《周易》中的數同五行聯系起來,始于西漢劉歆的《三統歷》。以五行解釋八卦爻位則始于京房。揚雄受其影響,將五行生數和成數配以時間和方位,納入其《太玄》圖式之中,講一年四季的變化過程和萬物的盛衰消長。鄭玄吸收了他們的觀點,用來解釋《系辭傳》中的天地之數和大衍之數。

        他認為,《系辭》中所說的天地之數,就是五行之數。天地之數各有五,一二三四五和六七八九十之數即五行水火木金土的順序。前者為生數,即生物之數;后者為成數,即成物之數。此天地之數又代表天地之氣,天奇之數為陽,地偶之數為陰。僅有奇數,無偶數相配,即只有陽而無陰,還不能生成萬物。所以五行之生數和成數要相配合,即地六配天一,天七配地二,地八配天三,天九配地四,地十配天五,這就是《系辭傳》所說的“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有此陰陽之數相配合,天地之氣方能生化萬物。

        他還以五行生成之數配以北南東西中五個方位,表示一年氣候的變化。“天一生水于北”,表示陰氣始于北方水;“地二生火于南”,表示陽氣始于南方火;“天三生木于東”,表示陽氣興盛,“地四生金于西”,表示陰氣興盛,“天五生土于中”,表示土居中央,分管四時。但是,只有陽氣或只有陰氣不能生成萬物,所以陰氣地六又在北方與陽氣天一配合,陽氣天七在南方與陰氣地二配合。如此配合,天地之總數為五十五,也即大衍之數。由于五行之氣各相并相通,故減去五數,惟有五十,所以《系辭》說“大衍之數五十”。

        此種解釋,就易學說,認為天地之數與大衍之數是一致的。大衍之數來于天地之數。但他又將筮法中的陰陽奇偶之數,推衍為五行之氣的生數和成數,以五行相生說為核心,通過易學的形式構造了一個時空間架,作為萬物生成的法則,而且這個時空間架又具有數的規定性。這又使其具有了哲學世界觀的意義。鄭玄此說,成為漢易中象數之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后來影響很大,被稱為五行生成說。到了宋代,被易學中的圖書學派所吸收。劉牧將它用黑白點的圖式畫出來,稱之為洛書,朱熹一派則稱之為河圖,又成為解釋世界的形成和結構的圖式。

        三、張載的朋陽兼體說

        張載作為宋代著名的易學家和哲學家,提出了氣化學說,以陰陽二氣變易的過程和法則,解釋卦爻象的變化和卦爻辭的義理,視天道為《周易》的基本原則,即所謂“易即天道”。其所謂“天道”,即氣運動變化的過程,也就是《正蒙》所說:“由氣化有道之名”(《太和》)。“神,天德;化,天道。德,其體;道,其用,一于氣而已”(《神化》》。氣化的過程就是道。在張

        載看來,此道的內容就是一陰一陽相互推移。氣的運動變化,就其一陰一陽相互推移說,叫做道,就其陰陽變易的根源神妙莫測說,叫做神;就其變易而無窮盡說,叫做易。此即《正蒙·乾稱》所說,“語其推行故曰道,語其不測故曰神,語其生生故曰易,其實一物,指事而異名爾。”一物”即指氣而盲。張載認為,一陰一陽相互推移的過程永不停止,卦爻象和天地萬物都是依據這:-變易的法則而運動變化,這就是《系辭》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

        按張載所說,乾卦純陽,坤卦純陰,此兩卦中的陰陽爻位互易,即相互推移,則有六十四卦的變易。所以,沒有乾坤兩卦,也就沒有《周易》的變易,此即“乾坤毀則無以見易”。而乾坤的并列,來于天地的并立。天地以陰陽二氣為其實體,以乾坤為其功用。因此,可以說《周易》講的變易,也即天地陰陽造化萬物的過程。此過程有其規律性,即陰陽二氣的對立及其相互推移,是一切事物變易的根源。這就是他所說的“萬物雖多,其實一物無無陰陽者,是以知天地變化,二端而已”(《正蒙·太和》)。二端即指陰陽二氣相互推移。

        依據陰陽二氣相互推移的法則,張載解釋了天地萬物形成的過程,認為氣充滿于太虛之中,升降飛揚,未嘗止息,其中陽氣清浮而上升,陰氣重濁而下降,二氣相感而凝聚成風雨霜雪,山川草木。陰陽二氣的推移是一切自然現象生成變化的基本法則。而陰陽二氣又處于永恒的變化過程中,其變化或消長更替,或聚散相推,或升降相感,或施受相揉,總之,不是相互滲透,就是相互勝負,只有一方而沒有另一方,即有陰而無陽,或有陽而無陰,是不可能的。這就是所謂陰陽“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正蒙·參兩》)。此種觀點,他又稱之為“兼體”,即兼有陰陽對立的雙方。他認為,個體事物是有偏滯的,如同白晝不能兼有黑夜,可是“道”作為生化萬物的過程,則兼有陰陽對立的雙方,如天道兼有晝夜、寒暑,而不被一方所牽累,此即“兼體而無累”。所以《系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一閹一辟謂之變”,“通乎晝夜之道而知”,不能偏執于一個方面。只有從陰陽兼體說出發,考察事物的變化,才能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在千變萬化中把握其根本。此即《橫渠易說·系辭下》所說;“本立則不為見聞所轉,其聞其見,須透徹所從來,乃不眩惑。”必從一德見其大源,至于盡處,則可以不惑。”本立”指“剛柔立其本”,亦即陰陽兼體。

        依據陰陽兼體說,張載又提出了“一物兩體”說,認為太極之氣兼有陰陽兩個方面而成為統一體。因為陰陽對立面相互依存,所以才有其變化的性能;因為此統一體含有陰陽對立面,所以才有氣化過程的變化無窮。此即所謂:“一物兩體者、,氣也,一故神(兩在故不測),兩故化(推行于一)。”(《橫渠易說·說卦》)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源即存在于此陰陽二氣的統一體中。

        張載的陰陽兼體說,強調對立面的雙方不可偏廢,是對中國古代兩點論的進一步發展。他以陰陽對立面的相互滲透和相互推移說明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認為其根源即存在于作為物質實體的、陰陽兼有的太極之氣中。這一論點,便將易學史上的內因論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有力地打擊了各種類型的外因論學說。這是張載易學的一大貢獻。

        六、王夫之的陰陽實體說

        王夫之作為宋明道學的集大成者,對宋明易學及其哲學都作了總結。他繼承了氣學派的傳統,以陰陽二氣解釋卦爻象,從而在哲學上提出了陰陽實體說,即以陰陽二氣為天地萬物的本體;以氣的性能及其變化規律解釋天地萬物變化的法則,并將“一陰一陽之謂道”這一古老命題納入氣本論的體系。陰陽二氣說是王夫之易學的綱領,也是其本體論的核首先,他以陰陽二氣解釋卦爻象,認為卦爻象所以有剛柔之分,有吉兇悔吝的不同,皆基于朋陽二氣及其變化的法則。陰陽為體,剛柔即卦爻象為用,所謂“陰陽剛柔互言之,在體曰陰陽,在用曰剛柔”(《周易內傳·說卦》)。“在體曰陰陽”,即以陰陽二氣為剛柔爻象之體。陰陽氣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有二物”,就其未凝聚說,無形可見;就其凝結為形象說,則各有其質的規定性;就其交合而不可分離說,則渾而為一;就其各有清濁、虛實、大小等差別說;則為二;就其差別表現為性情功效說,則統稱之為剛柔。有此陰陽二氣之體,方有剛柔爻象之用,此即“體有用而用其體,豈待可用而始有體乎!”(《周易內傳發例》)所以,王夫之認為,陰陽二氣及其變化的法則乃圣人畫卦立象的根據。總之,以體用范疇解釋陰陽二氣同卦爻象的關系,是王夫之以氣解《易》的基本原則。例如其對乾坤兩卦的解釋,陽氣舒暢,主運動,貫穿役使一切有形質的物體。故其性剛健;陰氣凝結,成為堅固的形體,但其變化聽從陽氣的指揮,故其性柔順。乾坤兩卦的卦義就體現了二氣的德性。此種觀點即以陰陽為體,乾坤為用,所以他說,“陰陽實體,乾坤其德也。”(《正蒙注·乾稱》)

        王夫之認為,陰陽二氣不僅是卦爻象的本體,也是天地萬物的本體。天地之間,凡有形有象的東西,自雷風水火山澤,以至蛹孑萌芽之小,從未成形到已成形,都是陰陽二氣的產物,總之,宇宙中充滿了陰陽二氣,別無其它,所以說:“陰陽二氣充滿大虛,此外更無他物,亦無間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圍也。”(《正蒙注·太和》)由于二氣各有其性能,所以天地萬物的性情和功效也各有差異。陰陽二氣自身具有運動的本性,其聚散、消長、變化日新,神妙莫測,而六十四卦之變易,天地人物屈伸往來之故盡在于此。這就是《正蒙注·太和》所謂:“陰陽者氣之二體,動靜者氣之二幾……或聚或散,或出或入,錯綜變化,要動靜夫陰陽。而陰陽一太極之實體,唯其富有充滿于虛空,故變化日新,而六十四卦之吉兇大業生焉。陰陽之消長隱見不可測,而天地人物屈伸往來之故盡于此。”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現象,其存在和變化都依賴于陰陽二氣。

        以上所述,是王夫之氣本論的大致輪廓,可以說是對以前易學中氣學派世界觀的總結。:但從易學史上看,王夫之的陰陽實體說,還著重闡發和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

        其一,陰陽實有。王夫之提出“實有”說,論證陰陽二氣的客觀實在性。首先,他以“誠”解釋“實有”,進而解釋陰陽二氣為實有。所謂“誠”,是說自然如此,本來如此。凡是客觀存在的東西,無所謂虛假,都可以稱之為“誠”。而宇宙中充滿了陰陽二氣;二氣相互融合,相資相濟,使宇宙廣大而長久;陽健陰順之性乃氣所固有。總之,陰陽二氣的存在及其性能和變化,皆自然如此,既非虛無,也非人為,所以有其客觀實在性,此即“陰陽有實之謂誠”(《正蒙注·太和》)。其次,他以體用范疇論證陰陽二氣是實有的。認為一切客觀存在的東西都有體和用兩方面,體規定其本質,用規定其功效。陰陽二氣為其體,其健順,屈伸往來為其用。體用相函,互相依賴,皆為實有,此即“體用胥有而相須以實”(《周易外傳·大有》)。通過其功效即知其本體為實有。如冬寒夏炎,其功效明顯可察,表明冬夏之體即陰陽二氣乃實有之物。最后,他以物物相依論證陰陽實有。天地萬物皆相依而生成,相依而存在,既然相依,其所依者必真實不假,有其規律。如人類依食物扣飲料而生存,糧食依土地而生長,飲料依水而合成,此即“物物相依,所依者之足依,無毫發疑似之或欺”(《周易外傳·無妄》)。因此,作為天地萬物之本體的陰陽二氣;也是實有,并非虛妄。這就從肯定個體的客觀實在性出發,論證了陰陽二氣為客觀存在的物質。

        其二,陰陽無增減。王夫之重新解釋了張載以來的氣無生滅論,闡發為陰陽二氣無損益說。他認為,天地之間的陰陽二氣是自足的,屈,于此而伸于彼,其總量無增減損益。此即其所說:“氣自足也,聚散變化,而其本體不為之損益。”(《正蒙注·太和》)“往者屈也,來者伸也,則有屈伸而無增減。”(《周易外傳·系辭下》)所以“易言往來,不言生滅”(《周易內傳·系辭上》)。人物之生死,只是表示陰陽二氣互相屈伸往來,作為人物之本體的陰陽二氣并無生,滅,此即“生非創有,死非消滅,陰陽自然之理也”(同上)。也就是說,陰陽二氣

        不因個體的毀壞而消滅,個體有成毀,而陰陽無終始。這是因為,陰陽二氣作為本體,即寓于個別器物之中而發揮作用,個體消滅了,其稟有的陰陽二氣又轉化為另一形態,寓于另一形器之中。如秋冬時節生物之氣潛藏于地中。車薪之火一烈而盡,轉化為焰、煙、燼,水銀升華變為土粉等,此種觀點,以二氣的屈伸往來解釋其能量不增不減,以物質形態的轉化進一步論證了氣不滅論,是王夫之易學的一大貢獻。

        第8篇:蒙氏數學意義范文

        2010、9----2011、1

        作為班級的老師,我們深深的意識到,只有結合自身特點,不斷的學習、反思、總結經驗,才能更有效的開展工作。本學期,我們將認真領會,在深入學習貫徹《新綱要》、幼兒園辦園目標的同時確立新的發展目標做好班級工作。老師應該為幼兒提供多元的學習環境,注重多元智能的開發教育,注重幼兒的習慣培養,根據家長需求、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以便孩子能更好的學習知識和養成日常行為中的習慣,具體計劃如下:

        一:本班情況分析:

        1、班級情況:

        幼兒情況:幼兒的自豪感、責任感、榮譽感均較強,各方面的能力也很強,孩子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性格開朗、活潑、自主,富有個性,具有一定的語言表現力。但是同時我們還發現,他們傾聽的習慣需要加強,孩子們之間相互學習、自主性、決策能力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培養,注意力及相互間的情感教育需要重點指導。

        2、幼兒人數:全班總人數33

        人,其中男孩?16

        人,女孩17

        人,平均年齡在五歲左右。

        3、教師情況分析及分工合作:

        班主任:在教學中起帶頭作用,創班級特色,注重家園對話的溝通工作,負責協調班級內外部關系,注重班級幼兒常規習慣及行為習慣的培養,注重幼兒相互間的情感教育,并負責開展中文教學內容,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配班教師:性格開朗,服務意識強,能主動參與思考研究主題活動,注重幼兒的個別差異,鼓勵幼兒參與各項活動,協助對班上幼兒的各項常規及行為習慣進行培養

        保育教師:工作耐心、細致,工作能力非常快,而且肯吃苦、不計較得失,能較好的學習并執行幼兒園各項衛生保健制度,注重培養幼兒建立科學的生活常規及良好的飲食、睡眠習慣,保障班級衛生工作協調有序進行。

        二、班級目標:班級文化:真誠、尊重、關愛

        (1)、營造一個充滿愛的班級氛圍,讓幼兒有安全感,培養幼兒的責任感相互間的情感交流。

        (2)、幫助幼兒樹立最簡單的安全防衛常識,加強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把安全、衛生、保健貫穿于一日活動中。

        (3)、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知識觀,明確幼兒期教育重心是個性能力的培養,使家長認同熟悉我們的教育宗旨、目標和課程形式,并支持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形成良好的“家園對話互動網”。

        三、具體措施:

        1、幼兒社會性的培養:建立朋友欄,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及日常的隨機教育等方式,幫助幼兒發展對人親近、合作的態度,老師注意引導幼兒能夠自律,并尊重游戲規則,與別人相處時能表現出有禮貌,會向長輩主動問好,與小伙伴主動交談,懂得輪流和分享等方面的能力。同時還要特別注重對幼兒推挫能力的培養與鍛煉。

        2、衛生保健:合理安排幼兒戶外活動的時間;關注個性化幼兒,與家長一同商討有效措施;定期清潔、消毒幼兒生活用品和玩教具,保護室內外環境的清潔;對幼兒進行安全防范教育,時刻提醒幼兒意外就在身邊;結合幼兒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安全、營養的保健教育,提幼兒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3、班級管理:規范班級物品的管理,合理使用,并經常清點,避免物品的損害與丟失,做好節資降耗工作;規范管理班級人員,分工明確但相互配合;做好對家長的服務工作,注重個性化的需求;

        4、安全工作:本學期,安全工作仍然是我們需要堅持的一項重點工作,并在日常的工作中隨機開展一些關于安全的教育話題,并加強我班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5、家園對話:幼兒是在家庭、幼兒園、社會三大環境影響下成長的。其中,家庭和幼兒園對孩子的影響力最大。如果家園攜手合作,就能形成1+1>2的強大合力。本學期,我們將采取以下措施做好家長工作:以交流、溝通為前提,與家長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學期初召開家長會;鼓勵家長積極參加幼兒園里舉辦的各項活動,并不定期地舉行親子活動,增強家長與孩子一起交往、溝通的機會。

        各領域的培養目標

        (一)語言領域

        1、能注意傾聽,學習理解與其生活經驗相關的語言。

        2、能用普通話大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樂意與人交談,講話禮貌。

        3、喜歡欣賞文學作品,理解作品內容,感受文學作品的美。能獨立地朗讀兒歌和復述故事。學習創編和表演文學作品。

        4、學會看圖書,并喜歡將從圖書、電視、廣播等途徑獲得的信息在同伴中進行交流和討論。

        5、對文學產生興趣。

        (二)健康領域

        1、學習用適當的方式表達情緒。情緒安定,愉快活潑。

        2、生活有規律,形成良好的飲食、睡眠、排泄、盥洗、整理物品的習慣,形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注意公共衛生。

        3、進一步認識身體的主要器官及基本功能和保護方法,會對自己的身體進行適當的保護。

        4、認識有關安全的標志,學習交通規則和用水、用電、用火的安全知識。具有初步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5、喜愛體育活動,逐步養成運動的習慣,動作協調、靈活,有耐力。增強合作和競爭意識,具有一定的勇敢精神和堅持性。

        (三)社會領域

        1、了解不同職業的成人及其勞動的社會意義,尊敬他們,愛惜勞動成果。

        2、學習參與社區的活動,體驗并認識人與人相互交流、合作、溝通、關愛的重要和快樂,樂于與人交流。

        3、學習尊重別人的需要、感受、意見,并作出合適的反應,有同情心。

        4、在活動中學習評價自己和同伴。

        5、理解并遵守集體生活的各項規則,增強規則意識。

        6、學習選擇活動方案,學習認真、努力地完成活動,在活動中表現出自信和責任感。

        7、了解家鄉、祖國著名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主要物產、傳統節日及重大變化等,萌發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初步接觸不同地域、不同種族的人,了解其不同的風俗和文化特點。

        8、了解成人的消費內容,嘗試適宜的消費活動。

        (四)科學領域

        1、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運用多種感官探索周圍環境,樂于動手動腦。

        3、感受信息的重要,學習多途徑收集有效信息。

        4、愿意和同伴共同探索,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5、在日常生活和游戲等多種活動中,加深對數量、形體、時空實際意義的理解,學習簡單運用。能從多個角度進行簡單的比較、測量、排序、分類、推理等認知活動。

        6、樂意親近大自然,萌發熱愛自然的情感,懂得珍惜資源和保護環境。具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五)藝術領域

        1、能多方面感受和發現周圍環境中的美。喜歡欣賞藝術作品。能大膽地用繪畫、制作、舞蹈、樂器、語言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學會表現物體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

        2、能有目的地安排畫面,表現一定地情節。喜歡使用各種材料、工具、方法進行拼裝、拆卸、制作。喜歡現象、創造活動,有獨立制作能力。

        3、能用自然、好聽的聲音較完整地表現歌曲。學習多種唱歌形式,積極創編歌曲和動作。能較自然地隨音樂做多種動作。喜歡用打擊樂器和身體動作來表現音樂的節奏、速度、力度等。

        4、懂得集體藝術活動的規則,喜歡和同伴一起參與藝術活動,享受集體藝術活動

        (六)蒙氏數學

        1、對周圍環境中的事物數量、形狀、時間和空間等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歡參加數學活動和游戲。

        2、能從生活中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獲得有關數、形、量、時間和空間等感性經驗,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第9篇:蒙氏數學意義范文

        古代的錄取通知書長啥樣?

        現在的高考錄取通知書,都是通過郵政特快快遞到學生的手中。相比于現代人,古人享受的待遇貌似要高許多,有專門的政府官員來通知。

        古人科舉應試及第之后,縣州府都會派遣特定人員前去通知報喜,這樣的報喜在古人眼里稱為捷報。所以可以這樣說,捷報就是古人現代版的高考錄取通知書。“自家提塘官的便是,因在樞府效勞多年,蒙樞密老爺賞俺今年科場專走官報。”明阮大城的《燕子箋·放榜》里的這句話便是其因在府里效勞多年,科考可以直接拿錄取通知書的事情。

        古人參加科考可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牽扯到整個家族甚至整個村莊。據說古代參加科舉應試,中秀才、舉人或者進士及第希望比較大的人家都會在煎熬中苦苦等待著喜報的到來。也有比較聰明的人專門等候在門口,一旦報喜的人到了,就前去向這家人報喜,碰到富裕的人家能得到點碎銀,稍微窮點的人家也能沾上點酒喝。這樣的等待在古代稱之為候榜,這些場面在《儒林外史》里有過詳細的描述。

        從鄉試到會試,再到殿試,每個級別的考試都有捷報,只要你合格了被錄取了,就有人專門為你報喜。捷報的格式大都比較簡單,除了寫有應試考取功名者的名字以及考試的名次,此外就是某某縣府的名稱了。

        浙江仙居縣皤灘鎮有一個始建于南宋時期的何氏里大學士府,在國內頗為著名,何氏家族在歷史上出過許多達官貴人以及文人學士。康熙時期的“帖學四大家”之一何焯就隸屬這個大家族。何焯25歲時以拔貢生的身份進京,后因耿直的性格而受到排擠,以致六次應考不第。直到四十一歲時,康熙南巡,因朋友推薦參加考試才成為舉人,次年參加考試,順利考取為進士。何氏里大學士府就有關于何焯的捷報。官報廳在學士府的正南面,兩邊的木板墻上貼滿了當時的捷報,有中舉人的捷報,有中得頭等狀元的,也有中進士第四名的捷報。這些捷報皆為隸書字體,上端印有一條欲飛的騰龍,下面是云山霧海,捷報正中央寫有某某年高中鄉試或者殿試第幾名。捷報的樣式因朝代的不同而略有異同。

        古人收到捷報之后,一般要把它張貼在廳堂里最顯眼的位置,一來可以光宗耀祖,二來可以讓來訪的客人一眼就能目睹到,如同現在的獎狀一般。從這個細節同樣可以看出古人對科舉考試的重視,科舉幾乎成了古代讀書人的唯一出路。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高考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高考是在1902年10月14日(清光緒二十八年)進行的。當時,經過一段時期的籌備之后,京師大學堂準備正式舉行招生考試。但是生源從哪里來呢?還得向各省求助。京師大學堂為了招到最好的學生,向全國各省督撫發出了通知,要求他們給予積極配合和支持。督撫們也很配合,先是在本地進行選拔,擇優錄取,這相當于初試。

        初試之后,把優秀學生送到北京,參加京師大學堂組織的統一考試,這就算復試了。科舉制度已經廢除了好幾年,這次考試就全面向西方靠攏,采用百分制評定考生成績,60分為及格,100分為滿分。中國現行的以60分為及格分數也是在那時候開始的。

        被迫取消的全國性高考

        雖然部分資料都談到民國沒有統一的全國性高考,統一的全國性高考是在1949年之后才有的,但其實民國時期也有統一的全國性高考,跟現在的高考大同小異,也是按計劃招生,也分文理科,只不過時間比較短,只存在了短短三年。

        1938年,當時的教育部設立了全國統一招生委員會,負責全國統一高考。委員會負責制定招生簡章、命題閱卷及錄取標準、制定及頒布試題、復核成績、決定及分配錄取學生,同時還負責研究招生制度的改進及其它相關事宜。同年,進行了第一次全國統一高考。

        全國統一高考受到了民眾的歡迎。道理很簡單,相對于高校自主招生來說,它更公平;相對于用八股文考試的科舉來說,它更科學。

        但是在戰爭時期,全國統一高考面臨著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找不到一個安全的考室。南京、上海和北京都被日軍占領了,顯然無法設點進行考試。武昌、長沙、吉安、廣州、桂林、貴陽、昆明、重慶、成都、南鄭、福州等僅有的十二個招生區,又面臨著日軍狂轟濫炸的危險,加之考生千里迢迢地從家鄉趕到這些地方趕考,人身安全無法得到保障,所以到了1942年,這種全國統一高考就暫時中止了。直到1949年以后,才分別在大陸和臺灣進行這種統一的高考。

        另外,民國進行全國統一高考時,也曾經采取“靈活”的招生辦法,其中有一種叫“保送免試”,跟現在的保送生差不多,把那些平時成績很優秀的學生直接保送上大學。但區別就在于,現在是少數重點中學才有資格推薦保送生,而那時候幾乎所有的中學都可以進行推薦。

        民國高考試題難不難?

        在1912年到1937年之間,民國高校招生都是各校自己組織進行,命題也是各校自己出,這就是大家現在很提倡的“自主招生”。

        在這種招生模式下,高校有充分的自主招生權。比如,那時候很多大學都開辦“預科班”,或者叫“先修班”。在“預科班”中讀書的學生,有50%以上可以免試在自己的學校讀大學。

        除了“自主招生”外,教育部還曾經制訂和推廣“聯合招生”、“委托招生”等招生制度。就是由教育部劃分考區,在本考區內進行統一的高考。然后由一所大學牽頭,召集一部分大學聯合在一起進行招生。比如,西南聯大就曾經作為牽頭學校,組織各大學進行聯合招生。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韩理论片在线观看 |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动漫 | 午夜福利片国产精品 | 日韩中文字幕无线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