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范文

        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

        第1篇: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問題; 身心健康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10-140-001

        近年來,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顯著,為了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一、心理健康問題的概念和標準

        由于國內外學者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不同,研究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不一樣,有關心理健康的涵義迄今為止都沒有統一的意見。早在1949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成立之時公布的章程就已經指出:“健康不只是沒有身體上的疾病和虛弱狀態,而是軀體、心理和社會適應都應處于完整狀態。”1989年,WHO又進一步深化了健康概念,提出了健康應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郁景祖,1995)。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極盛同志《在青年心理學》中提出了青年健康5條標準和世界衛生組織對心理健康做的3項新規定,結合目前我國大學生的狀況,提出了判斷大學生心理健康必須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仔細觀察對比:①是否有滿意的心境和正常的學習態度。②有無和諧的人際關系。③能否客觀公正地審視評價自己。④有沒有完整的人格。⑤個人能否與社會協調一致。⑥個人的心理特點是否符合相應的年齡特征。

        二、當代大學生在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問題

        西安文理學院的李建在《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中總結了當代大學生在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問題。1.環境適應能力差。2.情緒不夠穩定,人生態度不夠樂觀。3.意志力脆弱。

        李金庫在《大學生心理健康和危機應對模式探索》中總結了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危機情勢。大學生從中學進入大學,環境的突變,一下子從他律環境進入到沒有監督的需要自律的環境,很多學生由于無法適應和產生各種心理問題。他概括有四種心理問題,人際交往障礙、生活沒有目標,缺乏動力,戀愛缺乏責任感,性意識淡薄和就業困惑。

        調查分析顯示,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呈現出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特點。現在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比十年前翻了一番,范圍從以前的專科生和冷門專業,擴展到現在的專科生、高職生、本科生、研究生中。幾年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學習效果不好、成績差,精神萎靡不振,坐立不安,現在已發展到縱情發泄,違法亂紀,甚至出現輕生或殺人的惡性事件。

        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影響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會環境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以及互聯網因素等客觀因素和個人主觀因素是引起大學生心理異常的主要因素。

        1.所有研究者都認為社會環境因素是引起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陳杰峰認為社會責任的壓力,競爭的壓力,就業的壓力,現代社會不斷加快節奏所帶來的壓力是許多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源。

        2.家庭因素也是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齊平等人認為中國父母包辦式的教養方式使孩子缺乏獨立的意識和自主的能力,一旦進入到大學這種相對寬松和自由的環境, 他們就感到困惑、迷茫。李志國認為父母關系不良、緊張或沖突, 孩子在人際關系中往往表現出自私、敵視等心理和道德方面的欠缺。

        3.學校因素對大學生心理狀態有著更直接更深刻的影響。齊平等人指出,我國的教育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心理素質的培養,再加上學校心理咨詢機構設置的不健全,使得很多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

        4.網絡成為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一個新途徑。官捷認為, 當代部分大學生患上網絡成癮癥, 整天沉湎于虛擬世界,喪失了正常的人際交往,嚴重的可能導致人格分裂。

        5.大學生自身是心理問題的主觀因素。宋志英認為大學生正值青年中期,其生理早熟和心理滯后之間的矛盾會導致需要愛和理解愛、需求與滿足之間的偏差和矛盾,一旦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緩解和調適,就可能引起心理失衡。

        四、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對策

        對于預防和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 研究者們提出以下一些觀點:中國石油大學的王薇提出了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對策。第一,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師資隊伍建設。高等學校應該積極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積極開展心理健康講座,還要加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進程。第二,轉變心理健康教育觀念。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到高等學校的各項日常工作中去,全面滲透、全方位的推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三,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

        孫曉莉在《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與分析》中更強調大學生自我調適。1.常常鼓勵自己。2.情緒發泄。例如,和親友、朋友訴說。或者大哭、唱歌、做體力勞動,在狂野上大叫等等都能發泄自己的情緒,排解憂郁的沉積。3.發展興趣。通過唱歌、繪畫、跳舞、體育運動,都可以培養一種樂觀的品質,敢于面對的精神,對心理健康大有好處。4.學會處事技巧。5.學會放松自己。

        李建在《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中除了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和心理咨詢之外,還提出了一些比較新穎的對策。他強調學生的自助與互助,心理素質的提高需要自我持之以恒的訓練。針對新辦專業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班主任、輔導員和專業老師在新設專業的學生入學后應當深入到學生中,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實際困難和思想動向并及時疏導,突出對新專業新生的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楊江水.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及應對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1(10):35-39

        [2]黃艷娥.大學生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J]湖南社會科學.2005(2):17-20

        [3]李建.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0(20):145-150

        第2篇: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范文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 心理問題 心理疏導

        一、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征

        (一)自卑與焦慮

        貧困大學生大多來自偏遠農村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從鄉村進入繁華的都市不僅在視覺上給他們以強烈的沖擊,同時他們的內心也開始波瀾起伏,因為他們對于這個社會中人的生存質量有了更直觀的比較。這種比較顯然在現實中也無法避免,這種比較得出的結論就是家庭富裕的同學可以穿著時尚,可以吃各類他們聞所未聞的美食,去過很多的城市。但是在特困生那里他們過去沒有這種引以為自豪的體驗。同時他們也不可能即時地完成家庭富裕同學所獲得的那些體驗,這種自卑甚至會隨著大學生活的延續而不斷加深。

        貧困大學生的自卑還可能伴有焦慮,他們無時無刻不牽掛與惦念在家勞苦的父母。因為他們深知自己的學費給家庭造成了多么大的經濟負擔,他們有心替父母省錢卻又無法割舍自己的大學夢,處于兩難之間的他們會常表現出憂心忡忡的神情。

        貧困大學生的自卑不僅源自于個人的困惑,還有來自外部環境的侵襲。當下,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物欲文化和拜金文化在高校里也氤氳開來,當富二代的招搖被一部分人所崇拜和驚羨時,當攀比風氣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時,貧困大學生的自卑與焦慮也在這樣的現實刺激下走向更加極端的自卑。他們經濟出身上的先天不足在其他同學那里不但得不到同情與理解,反而有可能成為笑柄。

        (二)自閉與羞怯

        一個貧困生同時兼具內向的性格,那么他很容易形成自閉。自閉是一種逃避行為。貧困生為了避免現實中的遭遇的各類尷尬,只能遠離遍布攀比之風的周邊人群。他們只能把自己關在一個封閉的空間里,在這里沒有外來的強勢的對比,有的只有他們自己真實的呼吸。

        貧困生的大學生活談不上豐富多彩,他們可能繼續過著高中時代把板凳坐穿的苦學生活,在書本中尋找精神的慰藉。或者舉著一個自制的廣告牌在人流密集處尋找做家教的機會。抑或是到餐飲場所做兼職的服務員和商場的推銷員,如果貧困生長時間脫離身邊同學和室友的群體,容易誘發性格上的孤僻。

        大學時代是萌發愛情的季節,大學生陷入對異性的思戀都再正常不過,特困生也一樣會對異性萌發好感陷入思戀。但是,內向的貧困生因為缺少自信和性格使然,非但在同性同學間習慣性地包裹自己,在異性面前也羞于表達。當代大學生性格多為活潑開朗,貧困生如果在與異性的交往過程中表現出過分的羞怯。則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對于適應大學的群體生活就會形成一定的障礙。

        (三)仇富與逐富

        貧困大學生的自卑與自閉心理只是淺層次的心理問題,貧困大學生也可能遭遇深層次的心理問題,當貧富對比成為多次地重傷貧困大學生的自尊,當同學間的交往因為貧富對比而產生巨大隔閡,那么貧困大學生的內心就有可能產生消極情緒。這種消極情緒是對富有的嫉妒,也是對富有的憎惡。貧困大學生甚至有可能將這種人有我無的自然現象擴大為對社會不公的激進認識,成為憤世的個性青年,人的體內如果積蓄了太多的消極情緒,整個世界在他的意識里可能都是灰色的。貧困大學生在受到現實的強烈刺激下也有可能轉而走向對金錢的瘋狂追逐,為了滿足虛榮心理,為了可以像富有同學一樣享受生活。

        二、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社會因素

        人們生活的貧富懸殊,對金錢的盲目崇拜,冷漠的人際關系,以及來自弱勢群體身份的壓力和激烈的擇業競爭等,都會加大貧困生的心理壓力。另外,由于我國的慈善事業尚不發達,機制尚不健全,社會上一些善意的動機實施不當也無意中加大了貧困生的心理壓力。如各種資助工作,本來是好事,但由于處理方式不當,使一些學生雖然物質上得到了資助,但精神上卻遭受了挫傷,使他們感覺是在接受“施舍”,傷了自尊心,加重了自卑心理。

        (二)學校因素

        學校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對貧困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會產生直接影響。每一位大學生初入校園,都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而貧困大學生由于經濟等原因,其對大學生活的適應更為困難。這些不利因素都將給他們帶來身體和心理的壓力。另外,貧困大學生大部分來自文化環境和教育條件落后的偏遠地區和不發達地區,他們基礎知識薄弱、知識面窄,因此學習壓力更大。

        (三)家庭因素

        家庭的經濟狀況、父母對子女的養育方式、家庭成員的關系、父母文化素質、家庭政治地位等都會影響子女心理健康,對他們的性格、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都有重要影響。而貧困大學生由于家庭經濟困難,承受著一定的壓力,沒有能力去購買必要的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無力繳納學費,無法滿足自己合理的需要,各種負性情緒長期困擾著他們,如自卑、偏激、焦慮、抑郁、悲觀甚至仇視。家庭經濟困難,增加了貧困大學生為生活費、學費擔心的焦慮心理;貧困家庭中父母容易產生心態不平衡的心理,也直接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另外,貧困大學生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投入比非貧困大學生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投入高,因此寄予的期望也更大,這也會加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負擔,使他們出現比其他大學生更多的心理問題。

        (四)學生個人因素

        不少貧困生不能正確認識自身,自我評價偏低,這種自我認同的偏差往往導致心理問題,使他們在思索自身與他人及社會的關系時,難以正確認知,從而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另外貧困生在面臨各種心理矛盾時,往往采用自我封閉的方式,不愿將自己的痛苦和困難暴露給別人,不愿向別人尋求幫助,從而影響其心理健康。

        三、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疏導

        (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首先必須通過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使貧困大學生樹立自尊、自強、自信、自立的意識,克服自卑心理,增強抗挫折的能力,并有針對性地澄清一些認識誤區,才能由表及里地給予貧困大學生真正的“資助”,使他們不僅擺脫物質貧困,也擺脫精神貧困。同時,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比較復雜,一般性的心理教育對其效果不明顯,所以必須對他們施以特殊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導。其次,高等院校應不斷優化德育工作隊伍,使教師掌握必要的心理學知識,針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點給予關注和幫助。學校應該幫助貧困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使他們轉變觀念,正確認識高校收費制度;幫助他們正視貧困,自強不息;幫助貧困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教育他們注意科學用腦,提高學習效率;使他們學會自我調適,疏導不良情緒等。

        (二)完善心理咨詢機制

        完善的心理咨詢機制對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經調查和查閱資料發現,目前有一些高校還沒有配備專職心理咨詢師,一些學校的專職心理咨詢師也大多是半路出家,自身素質也有待提高。高校一方面要建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服務,注重個別心理輔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針對高校學生心理特點開設心理講座,提高貧困大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專職學工干部、輔導員老師的心理知識培訓,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及時幫助貧困大學生。

        (三)加強學生的心理輔導

        針對貧困生的心理狀況,可通過個別心理輔導使貧困生對貧困問題有正確的認知,并進行必要的行為指導。另外,貧困大學生的心理障礙一旦形成,就應考慮采取相應的心理治療方案,盡早加以矯正。

        另一種方式是通過群體的互動作用能夠促進團體成員進行積極的自我探索,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接納自己,獲得對自我更為適當的看法。團體咨詢活動能更好地提高成員的社交技巧和與人相處的能力,培養成員的歸屬感與被接納感,松弛他們的緊張與不安,使他們更有信心地面對貧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懂得“出身無法選擇,態度可以選擇”。另外,團體咨詢拉近了咨詢與生活的距離,增加了實踐作用,使咨詢更為有用。

        (四)形成完善的自助體系

        幫助貧困大學生擺脫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問題,經濟資助是必不可少的,這是心理解困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政府、高校、社會在面對貧困學子時,更應該實事求是,對他們的情況給予廣泛的關注和研究,建立起政府、高校、社會三位一體的資助體系,以幫助他們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徹底擺脫貧困。政府通過制定一定的方針政策,使國家助學貸款工作落到實處,真正給貧困大學生提供綠色通道。高校可從學校實際出發,改革獎學金制度,增大獎學金額度,拓寬勤工助學渠道,并在社會中倡導改變對貧困大學生的救助觀念和救助方式,由無償的困難補助轉化為學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從而獲取報酬,使貧困生不再“等”、“要”、“靠”,讓他們樹立通過勞動脫貧的思想。

        參考文獻:

        [1]郄愛萍,袁玉濤.高職院校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對策思考[J].高教研究,2006(6).

        [2]趙蕓.科學發展觀視域下貧困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防和干預[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

        [3]雷靜.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3).

        第3篇: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范文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30-0091-02

        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網絡信息技術的進步,大學生走在了時代前沿,成了新時代社會發展的生力軍。但由于網絡信息魚龍混雜,國外文化良莠難辨,面對不斷加劇的社會競爭,大學生在認識社會的同時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嚴重。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但受諸多因素的限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未找到有效措施,未能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要,從而阻礙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因此,從根本上分析大學生心理需求,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成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內容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又被稱為基本需要層次理論,它將人類的需要分為五種,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認為,人類在個體成長發展的過程中,有一種內在力量控制著人類的思想和行為,這種內在力量就是動機。而動機的產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求導致的,這些需要按照個體人格發展的程度不同對需求的差異進行了先后順序和高低層次的排序,這就構成了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生理需要處于需要層次的最底部,是人類對于生活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需要,是人類滿足基本生活需要不可避免的最強烈的維持生存的行為動力,包括對空氣、水、食物、睡眠、分泌、生理平衡和性的需要。在這些需要中,除了性以外如果有其中任意一項不能夠被滿足,人類將無法正常地運轉生理機能,甚至威脅生命。馬斯洛認為,只有在滿足這些基本需要,能夠維持生存之后,人類才會對其他因素產生新的需要。

        安全需要與生理需要相比要高一級,已從生理方面上升到了思想層次。安全需要來自于穩定生活的欲望。對于每一個社會人來說,都會存在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以及防御實力的欲望。人類在生理需要滿足之后轉而想要得到有保障的生活,因此產生了對于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工作安全、家庭安全等因素的需要。

        社交需要又被稱作歸屬與愛的需求,這比安全需要的產生原因更為復雜,與一個人的民族、生活地區、生活習慣、生活經歷、教育背景、宗教信仰以及個人性格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它要求得到關心和照顧,在家庭、團隊、同事、朋友中得到理解的愛護,是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的需要,有著無法度量、難以察覺的性質。

        尊重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尊重別人和被別人尊重三部分,也可以稱之為自尊、他尊和權力欲望。這是人們追求穩定的社會地位,希望個人能力和成就能夠得到別人認可的需要。從外部來講,尊重包括受信賴、高度評價、有社會地位;從內部來講,是指能獨立自主、有實力、能勝任等。這些尊重要求會使人充滿熱情和信心,對生活十分享受,體現自身的價值。

        自我實現的需要位于需要層次的最頂端,也是人類最高層次的需要。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群,他們有理想、有抱負、有著較一般人較好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需要在合適的工作中展示這些才華,發揮自身的潛力,讓自己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物,從而感到快樂。

        馬斯洛將人類的需要劃分為五個層次,然而在不同環境、不同時期中,人的需要是有差異的,并不能一概而論。只有在了解了人在每一特定時期或環境里的具體需要,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激勵和管理。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所要面臨的社會壓力也越來越多。大學生作為剛剛成年的特殊群體,心理尚不成熟,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出現的諸多客觀因素很容易對大學生心理造成影響。同時,由于大學生自我判斷和自我調節能力較差,在面對心理問題時難以疏導、消除障礙,經過長時間的累積沉淀,容易形成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對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強大的阻力。通過調查研究表明,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平均水平較低,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適應性障礙。適應性障礙主要存在于大一新生和畢業實習的大四學生中。對于大一新生來說,從中學到大學的轉化會產生諸多不適應。例如,新環境的不適應、教育模式的不適應、生活習慣的不適應等。多數學生在填報志愿時更愿意選擇異地求學,這來源于大學生對于認識新鮮世界和擺脫父母約束獨立自主的強烈愿望。但在面對嶄新的校園、陌生的面孔、生疏的地區風俗等不同因素時,茫然失措的慌亂由心而生。對于適應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磨合后能很好地適應大學生活。而部分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卻無法合理支配大學相對寬松的時間,不知道如何處理學習和生活的關系,在大學里目標不明確,從而掛科、留級,渾渾噩噩而無所收獲。

        對于正在參加實習工作的大四學生來說,強大的競爭和就業壓力讓剛剛準備走出校園的他們有些望而卻步了。校園生活單純而輕松,但社會卻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職場。因此,很多大學生在面對就業問題時選擇了逃避,將目光放在了考研究生,繼續學業上。而那些準備好迎接挑戰的學生在工作實習時,被巨大的工作壓力和社會環境的不適應卷入了職場大浪中不能自拔。恐懼、無措、疲憊、不自信等心理問題無處不在。

        2.人際交往障礙。大學時代是集體生活的模式,同學之間有了更深層次的接觸和了解,這就體現了人際交往的重要性。由于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和城市,生活背景、文化習慣、個人性格等因素的差異都將影響同學之間人際交往的順利進行。大學生思維純粹,對于人際關系有著美好的憧憬。然而思想隔閡造成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使大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很大的落差。由此導致的錯誤歸因給人際關系帶來了更加消極的影響,使得大學生產生了自卑、膽怯、孤僻、自暴自棄、忌妒猜疑和悲觀厭世的心理障礙,嚴重影響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甚至未來發展。

        3.學習障礙。大學的教學模式與中學時代的教學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在大學里,更加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學習時間和教學內容都相對輕松許多,但這種沒有強制性的制度卻造成部分大學生產生了更大的學業壓力。對所選專業不感興趣、不能合理安排學習時間以及院校擴招造成的競爭壓力增大等原因給大學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一旦這些壓力和障礙不能得到合理排解或通過不正常的舉動宣泄出來,對學生自身、學校甚至社會造成的不良后果都是無法估計的。

        三、從需求層次理論的角度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峻,這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只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全面透徹的分析,才能從中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本文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為基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解析。

        1.生理需要障礙。受教育體制改革的影響,高校貧困大學生的數量逐年遞增。部分大學生來自偏遠的貧困地區,家中經濟狀況不能滿足其在大學生活中的生活正常開銷。學費無法按時繳納、生活費用無處可出等不能滿足基本生存需要帶來的巨大生活壓力給尚不成熟的大學生造成了嚴重的心理障礙,從而無法保證學業的正常進行。同時,在面對豐富多彩的大學校園和熱情洋溢的大學同學時,明顯的心理落差令貧困大學生產生了自卑心理,阻礙了健康人格的形成。

        2.安全需要障礙。在大學生剛剛入學和即將步入社會這兩個階段,都存在著影響大學生安全需求得到滿足的現實。對陌生環境的不適應、對未知社會的不確定、對自身能力的不自信都會給大學生帶來不同程度的恐懼,以致缺乏安全感。大學時期是大學生獨立自主、完成從稚嫩青年到一個完全的社會人之間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迷茫和無措是必經的心理過程,也是對自身獨立生活能力的鍛煉。大部分大學生能夠通過自我調控,平穩地度過這段沒有安全感的特殊時期而得到成長。但也有部分大學生無法擺脫這種心理障礙,尤其是在屢遭挫折之后更是一蹶不振、自暴自棄,影響到了日后的工作和學習。

        3.社交需要障礙。復雜的人際關系將某些大學生的神經調動得十分緊張。由于大學生課余時間增多,同學之間在課堂之外相處的時間也在很大程度上比中學時代有所增加。但人際交卻不是每個人都擅長的。人們都希望能夠在大學生活中找的真摯的友誼和純真的愛情,但在所謂的緣分背后,與人的交流和相處方式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樂觀熱情、善于與人交往的學生較容易獲得社交方面的心理需求,內向孤僻的學生不善言談總是在人群中被孤立,更加缺少社交需要的滿足。這樣的惡性循環對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造成了嚴重后果,與世隔絕、閉門造車永遠不會成為一個社會人成功的案例。

        4.尊重需要障礙。大學生仍處于學生時代,對于未來生活有夢想,雖然距離夢想實現可能還很遙遠,仍渴望擁有獨當一面的能力,希望受到別人的信任和高度評價。因此,有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后開始競爭,加入學生會,參加社團,活躍在大學校園的每個角落,這就是為夢想努力,滿足尊重需要的表現。但這些優秀的學生干部畢竟是少數,剩余的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目標不明確,感到學習和生活的狀態十分頹廢卻又對改進無從下手。他們隱沒在人群中仰望那些優秀同學所散發出來的光芒,但由于缺乏自信讓他們從來都不敢去嘗試。日益增長的自卑情緒助長了悲觀厭世的心理,成了不健康因素。

        5.自我實現需要障礙。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人才,也應是具有高素質高能力的群體,這就使得大學生對于實現個人理想抱負有著更高的要求。他們希望能夠從事稱心如意的工作,完美地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讓自己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但在現實社會里,大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市場經濟體制和人才市場需求體制的改革使得大學生面對著強大的就業和工作壓力。調查表明,在畢業后從事與本專業性質相關工作的大學生只是少數,在職場中能夠從事自己感興趣和擅長工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這就直接導致了大學生自我實現夢想的破滅,由此而產生的無奈及悲觀情緒不利于大學生對于綜合素質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四、高校應如何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并不成熟,還有很大的可塑空間,這就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契機。高校作為大學生步入社會之前的最后一個校園,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上也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對高校應如何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本文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點:

        1.增加經濟補助和就業扶持。對于部分貧困大學生而言,最大的要求莫過于能夠在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完成學業。這就要求學校能夠完善“獎貸助補勤”的助學體制,給不同困難程度的學生提供切實的經濟保障,確保其學業的順利完成。在資助過程中,重視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勵志輔導,疏導不良心理,培養自信樂觀、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與此同時,學校應以學生個人特點為前提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拓展校外企業合作,為學生就業提供更多的選擇和機會。

        第4篇: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范文

        【關鍵詞】心理健康;自我能力調節;教育;應對措施

        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面臨著經濟制度的大變革。現在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大學生在激烈的競爭中承受著不同的壓力,各種心理問題就會隨之出現。根據調查,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在中度以上水平的占有16.5%的比例,而且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各大高校應該積極落實心理教育工作,改善學生消極的精神狀態,以便更好地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

        一、心理健康問題

        1.生活的茫然

        在進入大學時,都是通過網絡媒體的信息來了解大學生活的狀況,或者是自己幻想大學生活的美好。在踏入校園后發現現實與理想之間存在著差距,不適應新的環境,學業的壓力,沒有建立自己的朋友圈等,都會使他們感覺到壓力。

        (1)現在的大學生基本上都是90后,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父母都很照顧疼愛他們,生活上都不用操心;大學生對父母的依賴性很強,離開家到了學校,獨立生活的能力很差,也會讓他們產生不小的壓力。

        (2)沒有明確的目標,大學生都是經過高考的洗禮,從以前繁重的學業中解脫出來,會突然沒有方向感,大量多余的時間都不知道怎么分配。在適應了大學生活以后,利用多余的時間上網等都會造成生活不規律,影響身體健康。

        (3)心里的落差很大,大學里優秀學生的評價標準不再以學習成績為主,還涵蓋組織活動、交際溝通等方面,對于愛學習的學生,其在心理上會產生失落感。

        2.情緒變化大

        適度的宣泄情緒對于排解壓力等負面情緒具有很好的作用。是大學生的價值觀在大學階段基本上已經形成,在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時,矛盾與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心里產生矛盾會使他們情緒不穩定,時而很亢奮、時而很消極。

        3.人際關系

        在大學里的學生基本上是來自各個不同地區,他們在生活習慣、飲食、文化方面都存在著差異,這些都會是人際交往變得比較的復雜。在一起生活或者一起上課,他們渴望與他們交流,得到他們的關注,但是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生活習慣之間的不同都會給交流帶來困難。

        而且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人際交流中一般都會以自己的交往標準來衡量其他人,會因為生活中的小事與同學發生沖突,這樣會阻礙交流。

        4.就業壓力

        高校的擴招,讓很多人可以上大學,但是造成就業緊張,社會競爭更加的激烈。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經成了一個普遍的現象。

        為了畢業以后可以找到一個好的工作,大學生考取各種專業技能證書,但是畢業后依然面臨著找工作難的局面。他們面對壓力時,甚至懷疑上大學是不是正確的選擇。此外,家長對于孩子的期望很高,希望他們可以找到一個好點的工作,這就造成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壓力不能及時的發泄出來,學生會感覺精神緊張,產生心理問題。

        5.自我調節情緒能力差

        在上大學時離開家里的父母,在學習或者生活上遇到困難時首先會想到家人,有的人會選擇逃避或者抱怨的態度,這樣會使自己心情低落,如果不能及時發泄這種情緒,會影響心理健康。

        二、有效的解決辦法

        1.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隊伍

        現在的高校從事心理教育的人員不是很多,實施心理教育方面存在問題。為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鼓勵學校多招收一些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的這支隊伍,可以以教師為主,學生、班主任作輔導作用,成立一個校、系、班三級的心理教育組織,更好的處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2.設立心理咨詢

        學生在面對多變的環境時,心理壓力也是很大的。有些學生具有特殊的心理問題,在課堂上沒有辦法解決,設立一個心理咨詢的地方,可以滿足學生具體心理需要,可以根據學生的性格、問題的性質等方面進行不同的心理治療。

        3.設立心理課程

        可以通過開設大學生心理教育選修的課程來教授心理健康知識,或者使用一些調節心理壓力的方法,可以改善大學生心理素質,做到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根據現在大學生普遍的一些心理問題,開辦一些有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逐漸形成一個心理教育體系,為學生服務。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大學生的一些心理問題。

        4.豐富課余生活

        現在大學生的課余時間很多,可以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學校可以設立一些俱樂部,如網球、足球,滑輪、攝影等,這些屬于運動型的活動,學生可以通過運動宣泄壓力,還可以鍛煉身體。也可以開辦一些繪畫、表演、舞蹈、健身的課程,這些豐富的課外活動都可以使他們的課余生活更加的充實,心理問題也就隨之減少。

        5.心理檔案

        大學生心理檔案是根據每個人的心理變化,還有定期做一些心理測試,學生的心理咨詢信息整理成檔案,隨時可以觀察他們的心理變化。對于一些心理健康問題很大的學生,可以做到早預防。也可以積極的給與心理的輔導。

        第5篇: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范文

        論文關鍵詞:中學教師;心理健康;處理策略

        1問題的提出

        1、1研究的目的

        教師處理學生心理問題,作為一種行為,也存在著負向和正向的區分,在不同的情景下,這種區分可能不盡相同。但是作為行為,它必然與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將從教師的心理健康、認知和行為三個方面來進行探討。本研究的實踐意義在于能為學校師資培訓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使教師對于他們本身及他們工作所面對的對象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真正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

        1.2研究的現狀

        目前,國內關于教師各方面的研究很多,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僅關系到教師自身的生活幸福,更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而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教師心理健康現狀和問題的調查“。這些研究表明,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比全國常模嚴重,盡管在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同的差異。國外也有研究表明,教師這個職業比其他社會職業更容易使人感到精疲力竭”。不同年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顯著差異’。而關于教師行為和心理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上,對學生心理問題處理策略與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卻是較少探討”。

        姚三巧的研究發現,有力的社會支持可提高教師的正性情緒;自尊感強可增強教師的工作滿意感,提高其心理衛生水平,減輕軀體抱怨和抑郁癥,增加正性情緒。有效的應付策略可使教師工作滿意感和心理衛生水平提高,減輕抑郁癥。鐘向陽的研究表明,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與社會支持、消極應對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均有顯著相關,并發現了心理健康分數與消極應對方式負向的關系。而李春靈’在分析南寧市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及影響因素時,也得出了相似的結果,積極的應對風格有利于提高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極的應對風格使心理健康水平下降。這些結果可以看出心理健康與消極行為的負向的關系。那么,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否也與他們處理學生心理問題的策略有關系呢?這是本研究想探討的一個問題。

        2對象和方法

        2.1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樣方法抽取滄州市八所中學共300名教師進行調查,最后得到有效問卷286份,有效率為95.3%。其中女教師204份,男教師82份。

        2.2研究方法

        2.2、1采用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制的SCL-90癥狀自評量表測評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該量表含有90個項目,評分標準采用五級。

        2.2、2采用查明華,申繼亮等編制的《中學教師處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策略問卷》,此問卷包括5個分問卷,分別是:厭學情景問卷,退縮行為情景問卷,自我中心行為問卷,攻擊行為情景問卷,和考試焦慮隋景問卷。問卷共包括101道題目,每一題目作為一種具體策略。所有策略分屬于六大策略即:言語疏導型策略、責任轉移型策略、懲罰約束型策略、行為疏導型策略、拒絕忽視型策略和情感關愛型策略。要求被試對有效性和可能性進行5等級評分。

        2-3統計分析所有資料錄入計算機并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3結果

        各情景中教師的六種處理策略的有效性(E)、可能性(P)與教師心理健康的相關。

        在厭學情景中(見表1),考察教師心理健康與處理策略的關系,發現心理健康恐怖因子與言語疏導策略的可能性、行為疏導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拒絕忽視策略的有效性存在顯著正相關;拒絕忽視策略的可能性與心理健康強迫癥狀因子、焦慮因子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心理健康的精神病性因子與拒絕忽視策略的可能性及有效性存在顯著的負相關。

        在退縮行為情景中(見表2),考察教師心理健康與處理策略的關系,發現言語疏導的有效性與心理健康的憂郁、焦慮、敵對及偏執存在顯著正相關,其可能性與軀體化、焦慮、恐怖存在顯著正相關;行為疏導的可能性與恐怖存在顯著正相關;

        懲罰約束的有效性與軀體化、憂郁、敵對、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拒絕忽視的有效性與焦慮、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情感關愛的可能性與恐怖存在顯著正相關。

        在自我中心行為情景中(見表3),考察教師心理踺康與處理策略的關系。心理健康的恐怖因子與行為疏導的有效性、可能性存在顯著正相關,與拒絕忽視的有效性存在顯著負相關;憂郁因子與情感關愛的可能性存在顯著負相關;偏執因子與行為疏導的有效性存在顯著正相關;精神病性與懲罰約束的可能性存在顯著負相關。

        在攻擊行為情景中(見表4),考察教師心理健康與處理策略的關系。言語疏導策略的有效性與心理踺康各因子均存在極顯著正相關,其可能性與恐怖因子存在顯著正相關;責任轉移策略的可能性與強迫癥狀、憂郁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行為疏導策略的有效性與焦慮、恐怖及偏執存在顯著正相關,其可能性與恐怖存在顯著正相關;懲罰約束策略的有效性與敵對、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其可能性與阮郁、焦慮、改對、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拒絕忽視策略的有效性、可能性與焦慮、敵對、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情感關愛的有效性與人際關系存在顯著負相關,其可能性與恐怖存在顯著正相關。

        在考試焦慮情景中(見表5),考察教師心理縫康與處理策略的關系。恐怖因子與責任轉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顯著負相關,與行為疏導策略、情感關愛策略的可能性存在顯著正相關;敵對因子與責任轉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顯著負相關。

        4討論

        4.1心理健康與處理學生心理問題策略選擇的關系

        由表1一表5我們可以看到,只有在情景四(攻擊行為)中教師策略的選擇才與心理健康有較大的相關。究其原因,SCL一90問卷主要是測定近段時間的心理健康狀況,時間的局限性比較大。而教師的自我概念是相對穩定的,是作為教師在相當長的時問內累積下來的自我意識,因此,從測量角度看,自我溉念與教師行為的關系應該更密切。

        由表可見,心理健康程度得分與言語疏導、行為疏導和情感關愛這三種積極正向的策略,呈現顯著的正相關,也就是說,心理健康程度高的教師,更傾向于使用言語疏導、行為疏導和情感關愛的行為干預策略,反之亦然。根據鐘向陽的研究,心理縫康分數與消極應對方式存在負向的關系。

        這種現象可能反映出當前教師由于普遍接受培訓教育,所以都能認識到處理學生問題時哪些有效哪些無效,但在真正行為上,可能有些教師還不能做到。

        4.2不同情景對教師處理學生心理問題策略選擇的影響

        由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在教師的觀念中,在厭學、攻擊行為和考試焦慮情景中,教師傾向于認為情感關愛型策略更有效;在退縮和自我中心情景中,教師認為懲罰約束型策略更有效。而在實際采用的策略上戒們發現對于厭學問題和考試焦慮問題,教師都更傾向于采用情感關愛型策略,對于退縮和自我中心問題,教師更傾向于采用懲罰約束型策略;在攻擊行為情景中,教師更傾向于采用言語疏導型策略。

        面對厭學和考試焦慮問題,教師無論在觀念上還是行為上,都選擇了情感關愛這一策略。可見,教師對待學生的厭學和考試焦慮問題,還是充滿了人情味,希望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用更多的情感感化學生。

        面對退縮和自我中心問題,教師無論在觀念上還是行為上,都選擇了懲罰約束這一策略。可能是教師認為用言語疏導等正面教育很難奏效,所以更傾向于給學生以制裁,讓學生受到懲罰,得到教。

        對于攻擊行為問題,教師雖然認為情感關愛更有效,卻更多使用言語疏導。攻擊性行為,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會造成學生之間的一些傷害。所以在選擇使用策略時,他們更傾向于采用言語疏導,因為這樣可以在瞬間見效。

        除了上面的差異外,我們并未發現教師對處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策略的有效性的認可和真正在具體情境中采取的策略有顯著的差異,這可能是由于他們對行為結果的認知對他們的行為有一定的指導性,另一方面,在我們的問卷設計中,有效性和可能性體現在同一問卷上可能會造成本身的較高的相關性。

        5結論

        第6篇: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范文

        關鍵詞: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進程的加快以及社會結構的不斷優化,較高的教育成本使許多農村甚至城市家庭當中出現了一些相對貧困化的現象,由此產生了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群體,這個群體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和利益趨同性,這些學生普遍存在著一些諸如自卑、焦慮、抑郁等學生心理問題,使高校校園暗藏危機。因此,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管理者,針對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引發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提出有目的可行的幫扶教育和資助對策,對解決該群體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化解校園危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的心理現狀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主要來自經濟壓力和學習壓力兩個方面。在日常生活及與同學們的交往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都會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思想斗爭和對過去生活和人生經驗的質疑。他們自尊心比較脆弱,自慚形穢,不敢在校園文化活動中積極表現和張揚自己的個性,從而影響了他們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2)情緒壓抑。主要表現為有焦慮感,內心感到恐懼,時不時的緊張不安,做事羞怯膽小、靦腆,不喜歡與人交往,自我封閉、抑郁寡歡,對別人充滿敵意,有過度的負罪感,并且會失眠,從而神經過敏、脾氣暴躁,無法與別人和睦相處。(3)依賴心理。有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為生活或學習原因,缺乏自立自強的拼搏精神,缺乏主動克服并戰勝困難的精神,過分依賴學校和社會給予的資助,并在心理上也非常坦然地接受學校和社會的資助,在他們看來,這些是理所當然的,缺乏一種心存感激、回饋社會的心態。(4)對社會認同度較差。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群體在認知貧困成因時很多會歸因于社會的不公平。這些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在處理個人、社會和他人關系上,以個人利益得失為尺度,在行為上有很強的非社會性和極度排他性,社會認同度較差。

        2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分析

        (1)家庭經濟困難。家庭經濟困難是形成經濟困難學生群體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許多經濟困難學生來自老、少、邊、窮的農村地區,家里經濟收入很少,他們要為每年的學雜費、住宿費的繳納而焦慮、緊張。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同學間在吃穿用上有意或無意地攀比,會導致他們心理自卑,覺得低人一等。(2)環境壓力。由于市場經濟出現多元化,貧富差距日漸擴大,社會上拜金的思潮的萌動,很多崇尚物質利益至上,他們不愛勞動,愛炫富,不珍惜,愛揮霍,甚至不屑和鄙視貧困的生活。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在學校也偶有受到歧視的現象,心中承受一定的輿論壓力,從而導致部分家境困難的學生心理出現亞健康的狀態。(3)擇業、就業壓力。當今擇業和就業形勢十分嚴峻,“鐵飯碗”時代早已不復存在。無論是一般學生還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會感到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比較急于擺脫家庭貧困的生活現狀,對工作獲得的渴求更加迫切,加之認為自己不具備經濟實力和社會背景,缺乏能力鍛煉,在嚴峻的就業壓力面前,面對就業受挫時更容易患得患失,出現各種心理問題。(4)生活閉塞,社交面窄。家庭經濟困難群體心里比較自卑、敏感多慮,往往不善言談和交往,在交往受到挫折時,往往不是選擇離群索居,鼓勵自己,掩飾自己內心的痛苦,就是躲避現實,將注意力由人際交往轉向虛幻的網絡世界。但在現實的生活中,家庭貧困使得家庭與外界的往來受到諸多因素限制,生長在這樣家庭的學生便自覺不自覺地拒絕與外界進行良好的人際交往,這就會使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堵塞。

        3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的教育措施

        造成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究其原因,做好家庭困難學生心理工作,更好地給予他們幫扶和資助,需要不斷研究新的方法,多層次、多渠道加以解決。(1)學生自我調試層面。1)正確的自我定位。自我認知是自己對自己的一種客觀評價。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應力爭做到實事求是、客觀地肯定自己,盡量避免自我挫傷,影響自己的積極性。要確定適度的人生目標和抱負水平,樹立遠大目標時,要分解成中期、近期和當前的各種子目標,要按計劃,分步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2)樹立正確的貧困觀。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群體應對貧困要有一個清醒而正確的認識,不必為此而感到自卑和內疚,也不要怨天尤人,真正的貧困不是家庭經濟的貧困,而是知識的無知和匱乏。同時,可以將貧窮看作是人生一筆不可多得的磨練和財富。(2)學校教育管理者層面。1)拓寬渠道,建立多元的資助體系。加大經濟幫扶力度是加強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心理健康問題的基礎和前提。因此,應該拓寬社會資助渠道,倡導全社會去關心關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近些年來,國家和高校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的資助政策,已經形成了“獎、勤、助 、貸、補 ”的相對完善的資助體系,要繼續貫徹并加強完善國家和學校的助學貸款工作,提供相應的勤工助學崗位,從而緩解貧困生的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同時,社會各界也應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關愛和資助力度,努力探索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各種團體參與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建設和完善。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制度。高校要大力推進對家庭困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規范化和科學化,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教學和管理體系中,以課堂教學和課外輔導為主要方式,形成課內與課外、指導與教育、自助與咨詢緊密聯系的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網絡和體系。要積極開展多種心理咨詢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通過心理咨詢室咨詢、網絡咨詢、電話咨詢等方式,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與針對性的有機結合,使學生自我意識得到極大的強化,情緒調控能力得到較大改善,身心健康得到良好發展。3)加強對貧困生的育人教育。關注家庭經濟苦難學生,不僅要給予他們物質上的資助,更要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和精神層面,增強他們敢于面對困難、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貧困生也要轉變觀念,克服依賴家庭、學校和社會心理,積極參加學校的勤工助學崗位和社會實踐活動及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通過參加活動,相信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會有回報。4)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高校應構建一個包括校園文化建設、思想道德教育和經濟資助體系在內的綜合性全方位的教育環境。在給予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群體經濟幫助的同時,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關懷。加強班級、寢室的文化和情感建設,培養學生之間情同手足的情感,相互理解與溝通,通過集體的溫暖化解貧困生的不良情緒。使經濟困難學生敢于敞開心扉,與人交流,積極參加活動,從而生走出自己的小圈,走進集體的大圈,從而消除自卑、壓抑、焦慮、抑郁、排斥社會等各種不良心理狀態。

        參考文獻:

        [1] 鄭杭生.中國社會結構變化趨勢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03.

        [2] 余文盛.對高校貧困生結構性貧困問題歸因分析[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5).

        [3] 謝桂陽,程剛.高校貧困生的個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狀況[J].心理科學,2002(5).

        第7篇: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范文

        [關鍵詞] 醫學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

        近年來,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蓬勃發展,醫療市場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醫學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據國家教育部的統計,2009年我國在普通校本/專科學生約2021萬人,研究生約128萬人。同期在校醫學專業本/專科學生約151萬人,而醫學研究生人數已達14萬。醫學類研究生與本/專科醫學生的比例接近了1∶10,大大超出了平均水平。研究生教育已經成為我國醫學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做好醫學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成為醫學院校學生工作的重要內容。

        一、當前醫學研究生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醫學研究生是一個特殊的學生群體。生源多樣化,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他們原先所從事的工作領域及讀研目的也不盡相同;學生培養形式也是多樣化,可能是公費培養、委托培養或自費等不同形式;同屆學生年齡差距大,生活閱歷差別大;流動性強;學習和科研任務重,需要補充的知識多,經常會面對束手無策的境況。這些因素決定了醫學研究生這一群體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也使他們很難在群體內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當代醫學研究生在文化層次、能力、理想信念等方面自我評價普遍較高,而自身具有的奉獻精神、心理素質和集體主義意識較薄弱。

        當前醫學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心理狀況亟待重點關注。當今社會正在發生著深刻的社會和文化變遷,社會對醫學、對“人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學研究生是我國醫學學歷教育的最高層,曾籠罩著“驕子”、“天使”的光環,但隨著社會轉型、經濟轉軌、醫療環境的變化,當代醫學研究生承受著來自學業、就業、婚戀、家庭、諸多方面的壓力;社會輿論對醫生職業形象及醫療環境的負面評價加劇了對其自身前途的擔憂。應屆考取研究生學位的同學還要面對經濟問題,隨著年齡增長,社會及研究生們自己對自立性的要求也逐年增強,但是由于連年就讀,無就業經歷,未曾獲得過經濟回報,在經濟上仍依賴家庭資助。雖達而立之年卻需要家庭給予更多的經濟幫助,這也會引起自我認知上的沖突。這些壓力、擔憂、內心沖突會使醫學研究生們思想、心理方面的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不少研究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部分同學還存在著嚴重的心理疾患。如果沒有解決好醫學研究生們的這些思想、心理問題,不僅會影響他們的學業,影響我國高級醫學人才的培養,更可能為社會的醫療安全埋下隱患,這不能不引起全國各高等醫學院校乃至整個社會的重視。

        對于大學生不斷顯現出的諸多心理問題,引起了國家、教育部和高校的高度重視,早在2001年教育部出臺《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就指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國家在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中沒有像對大學生那樣提出心理健康的指標,缺少制度性的指導和約束,因此許多學校對研究生心理健康缺乏重視和理解。高等醫學院校大都開設有心理學相關專業,但缺乏針對醫學研究生本身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干預。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新時期條件下心理健康在醫學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開展全面、系統的研究,不斷探索規律,拓寬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途徑。目前,部分高校已開始將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納入教研體系,部分高校已開始籌辦研究生心理健康自助團體。

        二、新時期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創新

        醫學研究生是我國最高層的醫學學歷教育階段。醫學高校的任務是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并且結合自身特點培養出創新型醫學高端人才,使之成為一個人格健全、能有效開展醫學研究和醫療活動的社會建設者和享有個人幸福的個人。新時期的醫學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面臨著許多前所未來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專業導師是解決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第一把鑰匙。專業導師一定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一般情況下,醫學研究生要跟隨其專業導師共同學習工作3年。專業導師不僅是研究生學業的引領人,也是他們心理狀況最強大的影響者。醫學研究生經3年的學習后都需要完成畢業課題及畢業答辯。醫學專業的本身特點決定了研究生就讀期間必須補充非常多的新知識,會面對許多專業難題。醫學研究周期長,不確定因素多。能否按期完成畢業課題、通過畢業答辯常常導致醫學研究生們焦慮不安。因此,專業導師一定要兼顧培養學生的開創精神與他們的心理狀態,給予及時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尤其在研究的開始階段,這時醫學研究生們對所要從事的研究領域還處于懵懂狀態,加之醫學研究必然涉及倫理學和法律規范問題,專業導師一定要發揮撥云見日的作用,減少研究生躡手躡腳不敢開展工作所帶來的焦慮和走彎路所帶來的挫折感。此外,專業導師展現的寬容、穩重、耐心、平和、快樂、活潑等優良性格和情緒能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反之,如果導師具有專制、急躁、狹隘、呆板、刻薄等不良性格和情緒能惡化學生的心理狀態。

        實際工作中,醫學專業導師自身工作繁重,沒有時間和精力更多地關注學生專業培養的問題,有必要為醫學研究生設定專門的德育導師。德育導師負責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工作,是最貼近研究生心理教育的把關人。過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大而化之,表面上轟轟烈烈,實際上收效甚微。本著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責任感,德育導師要能夠深入到研究生的工作和生活之中,面對面地了解情況,促膝談心,增進感情,增強他的認同感,貼近他們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實際,找準結合點,進而施加影響和干預,才能達到較好的工作效果。當代研究生是科教興國戰略的貫徹實施而成長起來的一代,具有較高知識水準,易于接受新的事物;主體意識較強,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價值取向較高,有較高層次的追求。這表現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質主流是好的,積極向上的。但是,處于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特殊群體,我們不能忽視他們另一方面的一些特點:首先,當代醫學研究生年齡跨度大,背景情況不一,學習目的各異,培養方式也多種多樣導致其心理狀況差異較大。其次,醫學研究生學習內容差別大,往往各自忙自己的事,缺乏集體感,過分看重個人利益,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忽視奉獻精神和協作精神。對于這些變化,應有思想上的準備和工作上的對策,要堅持分析不同年齡層次研究生的心理特點,也要研究不同專業領域研究生的興趣愛好、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不管形勢怎樣變化,環境條件如何復雜,只要能夠及早預測,加強防范并持之以恒地開展心理干預工作,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增強鑒別力和免疫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能取得主動。

        強化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校園。現代社會需要復合型醫學人才,而醫學研究生在校學習期限長,除專業素質外,在人際交往、社會適應、心理健康、創造能力等方面可能存在一些不足,這就需要學校以提高綜合素質為著眼點,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促進他們全面成才。近年來,我院組織開展郊游、歌唱比賽、送醫下鄉、學術研討會等,在各個舞臺充分展示了醫學研究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開放、多彩、積極向上的和諧校園文化能促進形成凝聚力,增加學生的自我認同和群體認同;能減輕心理壓力,舒緩焦躁情緒;開放的文化氛圍也能促進學生走出自我封閉的困境。和諧校園文化建設能達到和諧人際關系的目的,也能解決一些心理問題。

        醫學院校應建立針對研究生的心理預警機制和心理援助機制,對嚴重心理問題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干預、早解決。醫學研究生掌握有相關醫學專業知識,在他們的學習過程中也比較容易接觸的具有毒性的物質,他們發生某些嚴重心理問題時,如抑郁、自殺傾向、人格分裂等,可能會危及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高等醫學院校在招生研究生時就應該進行人格分析和心理評估。目前政策下尚不能將人格及心理狀態納入招生條件,但心理評估能為高校提供監控和追蹤的線索。建立起主要由研究生班主任、專業導師、德育導師組成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通過深入細致的工作,如座談、講座、個體化指導,及時了解學生異常情況。針對不同年齡、婚戀狀況、經濟條件、家庭狀況,有針對性地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對容易發生嚴重心理問題的重點群體定期進行心理評估,爭取對研究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做到早發現、早介入。建立規范化的心理咨詢中心,針對醫學研究生群體面臨的心理困惑給予針對性的輔導與心理治療,解決心理方面的疾患。

        心理教育對促進心理健康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學生管理部門及老師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缺少完善的制度,沒有正確的方法,使得醫學研究生心理教育嚴重滯后。醫學高等院校應該充分利用自身開設心理學專業的優勢,針對專業導師、德育導師、學生管理者進行心理教育培訓,使其具備進行心理教育的能力,確保醫學研究生心理問題的有效干預和解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本、專科分學科學生數[EB/OL].(2009/12/23)[2010/03/15].

        第8篇: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范文

        關鍵詞: 初中學生 心理健康問題 成因對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份報告中這樣預言:“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沒有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帶給人們持續而深刻的痛苦。”國內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后發現,小學生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占總數的10%左右,初中學生占15%左右,高中生約為19%。數據表明,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形勢比較嚴峻。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問題

        初中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逐漸發展,競爭壓力逐漸增大,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都可能遇到或產生各種心理問題。有些問題如不能及時解決,將會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產生不良影響。根據多年教育教學經驗和對學生開展心理咨詢的情況了解,當前初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學習帶來的心理壓力大。

        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競爭比較激烈,心理十分緊張,總擔心考試失敗,受到老師、父母的責備,或同學的冷眼,產生焦慮。不當的教育方法會使學生產生種種心理問題。

        (二)人際關系不協調。

        融洽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的促進劑,而不良的人際關系就可能帶來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初中學生的人際關系主要包括與老師間的關系、與同學間的關系和家長間的關系。只要其中一個方面人際關系緊張,他們就可能出現心理問題或行為。

        (三)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長、老師(主要是班主任)對學生的期望過高,表現出對學生(特別是學習差的學生)的缺點看得多、優點看得少,消極評價多于積極評價,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感到心灰意冷,“前途渺茫”,以致逐漸失去自信心。

        (四)青春期問題的困擾。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這一時期伴隨著身體和心理的逐漸成熟,其產生了對異性的愛慕之心,以及追求異性的渴望和需求,這個時期若不加以正確引導,就會出現早戀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問題。

        二、初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一)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初中生對新生事物特別敏感,喜歡標新立異,看問題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師如果不能正確認識這種特點,在教育中就易出現“順從者”為“優”,反之為“差”的做法。個別教師在教育后進或“雙差”學生時方法欠佳,常用簡單、生硬的辦法壓服、排斥他們,或者孤立、歧視,或者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向家長、學校告狀,如此,導致學生形成逆反心理。另外,教師為了處理問題,有時會把家長叫來,當著家長的面用過激的言辭批評學生,這些做法必然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了學生“反抗”的萌芽,接下來無論教育者用心如何,學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對待。

        (二)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觀念淡薄或欠缺。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品行是否端正是影響學生走向社會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對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些家庭對孩子嬌生慣養,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對孩子嚴格要求的家長,也有不少總想把自己的期待強加給子女,而對于子女在情感、需求、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重視不夠,如此導致學生心靈情感方面不健康。

        (三)不良社會現象對學生心靈的“污染”。

        社會環境因素對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由于現在社會公德風氣低落,社會價值觀念扭曲,人們對許多有違道德的行為已經習以為常,甚至不少人輕視知識,崇拜金錢、權威,一些學生受到“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心靈受到玷污;社會上的某些文化娛樂設施是誘導青少年蛻變的場所和重要原因。

        (四)學生自身的原因。

        學生自身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學習動機不穩定,常常被其他誘因左右;意志薄弱,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能迎難而上;學習興趣不持久,特別是缺乏對學習的潛在興趣;易受情感遷移;自制力不強,依賴性較強;學習無進取心,甘居下游;道德認識模糊,分不清是非,等等。這些“因”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果”。

        三、對初中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面對中學生如此復雜的心理問題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良傾向,作為一名近20年教齡的基層教育工作者,我認為開展好這項工作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實心理健康課程。

        學生大多數時間是在學校,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層面來說可從以下三點出發。

        1.在中學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學知識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課程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知識理論課,如心理衛生常識、心理調節答疑、焦點問題討論等,讓學生在學習中矯正觀念,以積極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心理沖突。另一部分為活動訓練課,這是中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活動內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擬游戲,互訪互問,以及其他活動形式。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學習介紹自己、了解別人,以及與人交往的社交技能,還可以掌握一些諸如轉移情緒、宣泄痛苦、發泄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的心理調節手段,防患于未然。

        2.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從教水平。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要給學生一杯水,自身就要先有一桶水。”就是說教師應該有較高的素養,才能培養出更優秀的學生,正所謂“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教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者、策劃者和實踐者,從一定意義上說,他們的專業水平決定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專業化發展程度。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規范性、科學性和有效性,學校對從教人員的素質要有明確規定。學校應選擇具備一定心理學理論的從教人員,通過各種途徑,如外出進修、校本培訓、遠程教育等,提高從教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技能,使其做到持證上崗,從而解決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高的問題。

        3.分階段、針對性地落實心理健康課程。對照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在初中不同年級中,針對學生不同時期的心理特征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初一階段:幫助學生樹立自我意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初二階段:教育學生立志進取、樂觀豁達,樹立正確的幸福觀,使之能正確處理男女同學間的友誼。初三階段:培養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意志品格。初中三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有力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健康發展,使之成為自強自立、積極向上、趨向成熟的人。

        (二)加強家庭教育,改善家庭教育氛圍。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學校,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教育,而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家庭教育的基礎,沒有二者的密切配合,沒有教師和家長的通力合作,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就很難實現。

        1.家長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識,掌握科學的家教方法。

        要想教育好子女,家長就應多了解和學習有關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知識,多與孩子進行思想和心靈上的交流,才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溝通。使孩子把家長當做朋友,當做可以相信、可以傾訴的朋友。

        2.家長要以身作則,率先示范。

        孩子的行為能夠折射出父母的行為,因此,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別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會健康。

        3.尊重孩子,增強家長的社會責任感。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長應該從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和孩子進行思想交流,多給予鼓勵。這樣孩子在被愛、被尊重的環境中成長,懂得怎樣愛別人,尊重別人,幫助別人。

        4.對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要及時分析、引導和解決。

        (三)學校建立心理咨詢與調節室,積極開展心理咨詢與治療活動。

        開展心理咨詢與治療服務已不僅僅是個別中學生的要求,而是一種時代趨勢。心理咨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關鍵在于教師要信任、理解學生,讓學生放心地訴說自己的煩惱、痛苦、困惑。通過教師的因勢利導,學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凈化的同時,找到解決心理問題的有效方法。

        咨詢活動可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一是學生與咨詢老師直接面談,在老師的引導下自覺進行心理調整;二是間接咨詢,讓學生把難以啟齒的問題通過電話、信件等匿名方式傳達給老師,教師則可通過講座、黑板報等方式解決典型問題。

        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詢時必須遵循以下原則:(1)保密性原則。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隱私,為學生保守秘密,不辜負學生的信任;(2)交友性原則。教師要與學生成為朋友,使學生在講述心理困惑時沒有顧忌;(3)教育性原則。教師應做到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礙。

        (四)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項經常性教育活動,僅僅靠幾堂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將其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中。班主任是聯系班級最緊密的紐帶,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班主任工作勢在必行。班主任要把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教會學生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培養他們自我排除煩惱、保持健康情緒、避免消極心理、保持積極心理等能力,從而積極主動地維護心理健康。

        需要指出的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相互滲透,但絕不能混為一談。一些行為表現差的“差生”并不一定存在心理健康問題,而一些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往往不是“差生”、“后進生”和“學困生”。

        (五)學校應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1.當前初中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主要表現:(1)作業布置量過多;(2)學生學習時間長;(3)一些教師提高教學深度,加快教學進度;(4)考試頻繁。

        2.初中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危害:(1)學生得不到全面發展;(2)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3)使學生成為“書呆子”,喪失創新能力;(4)造成更多的“后進生”、“學困生”;(5)造成更多學生厭學、逃學,甚至輟學。因此,我們呼吁,中小學應減少作業量,降低教學深度和考試難度,減少考試次數,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還孩子一個輕松、快樂的成長空間。

        (六)為學生營造寬松、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離不開學校、家庭的教育和輔導,而且離不開社會環境的熏陶,不良的社會環境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會必須加強措施,避免不良思想和文化對青少年的腐蝕和滲透,減少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事件的發生。

        教育是一門藝術,教育有法,但無定法。開展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艱苦細致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教育工作者入情、入理,善于引導,巧用方法,并持之以恒,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會取得理想效果,就一定能夠造就社會需要的人格健全、和諧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姚本先,方雙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導論.東方出版中心,2002.

        [2]林崇德等.學校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第9篇: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成因;對策研究

        調查表明: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普通高校學生,人際關系不和諧、情感困擾、人格障礙、學業困擾和適應不良等是主要問題。因此,了解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探索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根據群體心理特點,幫助他們解決心理發展過程中和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心理與行為問題,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優化他們的心理素質,使他們全面、充分、和諧、主動地發展,是高職院校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課題。

        一、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狀況

        依據近幾年對10所高職院校近2萬名大學生的抽樣調查表明,大多數總體上處于心理健康狀態,只有28.5%的高職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衛生問題,其中女生高于男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適應性問題。包括對環境和人際關系的適應、對學業的適應、對經濟狀況的適應和對生活自主性的適應。進入大學后,面對陌生的環境、生疏的人際關系,絕大多數大學生表現出不適應,心理沖突多,情緒起伏大,在實際生活中常出現諸多矛盾。如孤獨感與強烈交往需要的矛盾;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情緒與理智的矛盾;幻想與現實的矛盾等。當對這種因環境改變而出現的焦慮、不安、孤獨感超過限度時會產生心理問題,出現失眠、食欲不振、煩躁、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有一部分同學對學習的適應常常會出現問題,表現為學習不得法、考試焦慮、不會安排學習時間和計劃,一旦考試的環節出現問題,就會表現出不自信,情緒低靡,甚至厭學等。

        (二)人際交往問題。進入大學,人際交往面拓寬了,復雜的人際關系往往使學生不知所措。大學生普遍缺乏基本的人際交往知識和技巧,易引發人際沖突,陷入孤獨、逃避、自我心理設防。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常常出現各種各樣的交際心理障礙,表現為交往中溝通不足、社交恐怖、關系失調、人際沖突等時有發生,從而導致心理失調。

        (三)情緒問題。由于過分緊張,大學生通常會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波動。表現為情緒波動較大,大悲大喜,大起大落,時而積極情緒占據主導,時而被消極情緒主宰,遇事不冷靜、易沖動等。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等因素是不可忽視的

        (一)社會的原因。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與當今的社會環境有關。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變革、科技進步,正在轉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政治氣候的多變,中西文化的沖突,各種思潮的涌入,諸種矛盾沖突對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強烈和復雜。競爭的加劇、壓力的增大、東西文化的碰撞、價值觀念的多元、貧富差距的拉大、利益格局的調整等等,當這些展現在心理結構還相當稚嫩的大學生面前時,他們的理論知識和人生閱歷還無法使他們找到正確的答案,出現心理失衡是很難避免的。

        (二)學校教育的原因。學校是大學生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學校的環境和教育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態有著更直接更深刻的影響。由于中小學教育過程中過分注重智育,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生活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基本社會實踐和基本生活能力的培養和鍛煉,致使不少大學生缺乏獨立生活能力。進入大學以后,由于學習的壓力和對大學集體生活的不適應,導致一些學生產生孤獨、壓抑、空虛等不良情緒。

        (三)家庭的原因。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環境,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每個孩子成長不可忽視的條件。家庭對于塑造學生個性、養成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都有重要的影響。家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包括:不完整的家庭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十分不利的,往往使其產生孤僻、冷漠、粗暴的人格特點;父母關系不良、緊張或沖突,經常吵架甚至相互敵視,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往往表現出自私、敵視等心理和道德方面的缺欠;家庭教育方式的“態度不一致”、“溺愛”、又會造成孩子懦弱、虛榮和隨心所欲的毛病;嚴峻冷漠、家長的經常打罵、缺乏人情溫暖的家庭會使孩子遲鈍、猶豫不決、具有兇犯暴力的傾向。這些問題解決不好,便會誘發心理疾病。

        (四)個體的原因。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與其正處于心理發展階段密切相關。大學生正處于青年中期,青年中期是心理發展開始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段,是一個人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但同時又是心理發展與成長的困惑期。由于我國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大學生身體發育快,但身心發展呈不平衡狀況較為普遍,心理成熟滯后于生理成熟。心智能力無法控制生理成熟而衍生的沖動。其心理傾向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例如富有理想又易脫離實際;熱愛生活又易因受挫而悲觀失望;思維活躍又易于偏激;自我意識強又難以對自己客觀準確的定位。因此,經常產生這樣那樣的心理沖突、心理困惑。

        三、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應對策略

        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應當面向全體學生,教師全員參與,在學校各項教育教學活動中全面開展,全過程進行,以最大限度健康發展學生為目的。

        (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首先,要大力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宣傳。長期以來許多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卻不自知,或者是知道但無法擺脫,主動尋求幫助的學生較少。除了心理保健意識不強外,另一個原因是一些同學對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有誤解,仿佛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的人都會戴上一頂“不正常、有問題”的帽子,有同學甚至不敢選修心理教育的課程,還有些同學則是不知道心理咨詢是什么,哪些問題可以通過咨詢來解決。所以,在學生中普及心理衛生知識,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作廣泛宣傳是該項工作能有效開展的前提保證。其次,要通過開設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的選修課,幫助學生增強心理調適能力,維護心理健康,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二)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建設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首先,為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必須建立集教學、科研、心理咨詢三大功能于一身的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承擔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宣傳調研、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開展心理咨詢與治療等工作。其次,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高校中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員主要是團委干部、輔導員、班主任等,以兼職為主。系統學習過心理學基本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受過系統訓練的專業咨詢人員匱乏。應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建設一支以少量精干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專業互補、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

        (三)指導學生組建心理健康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深入、持久、有效地開展,能否普及和提高教育效果,還需要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因為心理教育的重點在于通過心育賦于受教育者強大、持久的內在的自我發展動力與能力,達到自我發展、自我預防、自我矯治的目的。學生社團可以發揮朋輩之間鴻溝小、防御性低、共同性大、互動性大等優勢,培養學生自我教育和服務他人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有效地開發學生中豐富的心理教育資源。這無論是對于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還是使工作的觸角更深入都十分有益。心理健康社團還可以起到一種在心理咨詢教師和學生之間搭設橋梁的作用,通過他們,可以及時得到有關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信息反饋和學生中正在出現的帶有共性的心理問題,可以對突發事件進行危機干預。

        (四)加強心理咨詢工作,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心理咨詢是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消除心理障礙的手段。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心就是給大學生提供支(下轉178頁)(上接177頁)持、幫助和發泄的場所,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注意加強心理咨詢工作,努力消除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在咨詢過程中,除了面對面詢外,還可以開設電話咨詢、報刊專欄咨詢、書信咨詢、網絡咨詢等多種形式,為校內外求助者提供及時的心理支持和危機干預。除了個別咨詢,針對不同情況、不同背景的學生在特定時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開展團隊心理輔導,做到有的放矢。通過這些輔導使學生能更清楚地明了自身的需要,更好地設計自己的成長道路。

        (五)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豐富業余文化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滿足學生的精神需要,增強競爭意識,獲取奮進的信心,并使他們在緊張的學習壓力中獲得休息和娛樂,調整生活節奏,有充沛的精力更好地投入學習和生活,以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资源站中文字幕 | 日本一道丝袜国产一区高清 |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抖音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地址一 | 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