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組織文化的本質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共享心智模式;建設;文化;內隱管理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20-0057-02
早在1986年Barney就指出,組織文化可以作為競爭力的來源。最早提出共享心智模式概念的學者是Cannon和Salas(1993年),他們認為共享心智模式是團隊成員共同擁有的知識結構。在Magzan(2012年)看來,認知心理學家之所以采用“心智模式”、“認知地圖”(cognitive maps)、“圖式”(schemas)或者其它心理結構的概念,都是借此更好地理解個體如何認識和理解事物,以及個體如何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做出決策和采取行動的。關于心智模式的研究早已深深根植于管理領域。Levy(2005年)指出,隨著全球化競爭優勢的加強,全球化心智已經成為全球化市場上長期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源泉。大量學術和實踐工作者把一個組織各層次的決策者是否具有全球化的心智或者認知能力看做是影響組織成就的關鍵因素。
一、對文化本質的重新認識
文化的本質是知識結構、行為決策傾向的傳遞。組織文化通常被看做是一種描述性的,并且有解釋性的框架或者模式,是某文化群體的個體在與其它文化群體或組織打交道的時候顯現出來的共享的信念、感知、期望、規范和可接受的個體行為。文化認知可以被看做是一種分布式的認知,它不僅限于指個體的思考過程,而且是一個整體性的認知結構。這是因為,在特定的人群中,個人心智的不同不僅僅靠認識方式的不同鏈接,也必然牽涉到群體內部各個體認知的交互組合,非常復雜,是不能簡化的。Sunita等(2014年)的實證研究發現,組織文化與知識共享行為之間有密切的關系。
二、共享心智模式與文化的交互影響
(一)共享的心智模式影響個體對文化信息的加工和處理
Wilson和Rutherford(1989年)認為,心智模型與圖式以及內部表征關系密切。心智模型是圖式的總和,它產生于圖式,并能夠激發圖式產生作用。圖式理論指出,圖式,也就是心理認知結構,能夠陳述新的信息和經驗,個體會通過已經在記憶中編碼過的無意識心理結構調整這些信息經驗,并選擇性地加以整合,形成和聯結新的想法。個體的認知結構受到具體的情景和文化的影響,但是個體也依據共享的認知解釋組織的文化與社會特征,從而整個文化群體出現信念與實踐的集體模式。
Frank和Fahrbach(1999年)發展了一個組織文化模型。他們認為,組織文化是通過個體之間隨著時間發展交互作用產生的。文化的演化包含的兩個基本過程――影響和選擇過程決定了組織文化的類型。個體之間的交互作用能夠導致彼此態度的變化,個體的信息需求、態度又進一步導致個體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后果。
3.文化的發展與個人、組織共享心智模式的發展同步
心智模式是指人們用來描述一個組織(系統)的目標和形式,解釋、觀察系統的功能和狀態,并預測系統未來狀態的機制。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心智模式就是描述個體對現實世界的感知方式的心理圖式?,F有研究證明,文化可以支持變革,文化的變遷是個人、組織把自身學習應對變化的過程整合到共享心智模式的結果。Baskin(2000年)的研究發現,支持企業實現成功變革的文化可能是個人和組織學習應對變革過程的結果。因此,文化的發展是組織中的個人通過各種交互作用,使組織共享心智模式產生變化之后才能夠實現的。文化的發展與個人、組織共享心智模式的發展同步。
三、通過共享心智模式建設管理文化的主導思路
通過內隱方式管理文化,需要以充分考慮到文化的本質,以及共享心智模式與文化的交互影響為前提。因此,通過共享心智模式建設管理文化的主導思路是:
(一)把領導者心智模式的建設作為團隊共享心智模式與文化建設的先導工作
領導者心智模式的建設應該被看做是團隊共享心智模式建設的首要任務和前提,也是文化建設的導引。如果管理者層面拒絕改變或者變革,就不可能實現團隊共享心智模式的改變。在現今世界當中,任何一個組織實現變革或者任何大的改變必須要以精神方面的變革為前提。管理者認知、價值觀等方面的變革才是變革工程的開端,因為組織的變革需要人的改變,組織本身是沒有變革這種能力的。要實現共享心智模式的建設,或者文化的建設與變革,領導者必須首先深入分析研究自身的價值觀和行為,對管理層的共享心智模式進行管理與建設,例如管理層的對任務的認知與行為傾向,對團隊工作模式的認知、技術操作的模式等進行梳理。
(二)通過群體認知的管理來建構文化
組織文化本身就可以被看做是一個社會群體共享的認知,而團隊心智模式從其本質上來說,就是團隊共享的認知。Lem.on與Shaota(2003年)把組織文化定義為一種與組織的創新能力存在密切關聯的知識裝置。組織文化對知識的發展過程有促進或者約束作用。Yim(2004年)強調,知識管理系統是組織文化的關鍵成分。Yim提出的系統動力模型理論不僅僅解釋了知識在組織中如何實現產生、儲存和傳播,而且也詳盡分析了已變成“法典”的知識信息是如何被應用到組織的決策當中。組織可以通過各種正式、非正式渠道引導員工關注組織文化變化過程中包含的潛在的關鍵問題,理解組織文化變革的方向和最高層管理者決策的視角,把個人心智模式有效地轉變成為組織的戰略,用診斷性的(評判性的)戰略來分析組織當前面臨問題是什么,問題的根源是什么,作為一個系統的整個組織變化狀態與趨勢是什么。
(三)以強化共享心智模式的動力性特征來促進創新型文化的建設
文化的創新含量與這個文化群體心智模式的共享內容、共享程度密切相關。王穎、彭燦(2011年)指出,從理論上講,當知識異質性程度很低的時候,團隊知識過分的重疊,由認知差異帶來的碰撞很少,所以很難產生創新性的觀念;而當知識異質性程度過高的時候,勢必會對團隊溝通和成員滿意度造成負面影響,以至于意識不到對方意見的價值,或者干脆產生了情緒上的對立;知識異質性和團隊知識創新績效兩者間存在倒u型關系。在文化動力方面,變革是組織中所有成員持續不斷的解釋的過程,是一個循環不息的過程。成員會反復解釋組織中具有典型文化意義的事件:有四種解釋行為可以調節文化要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并轉化為意義符號,符號繼而轉化為基本的假設,基本假設再轉化為價值觀,進而影響到文化的各個方面。
(四)發揮共享心智模式內隱協調的本質特征,促進文化群體內部的良性溝通
【摘要】戰略是人的主觀目的與客觀條件協調的過程和結果。戰略管理具有主體性、情境性、動態性、前瞻性、系統性和平衡性等特征。戰略管理必須高度關注組織中人的因素、努力提高組織的學習能力、胸懷全局、面向未來、注意平衡。
【關鍵詞】戰略戰略管理管理
一、戰略的體認
1、戰略管理經典作家關于“戰略”的定義
關于“戰略”,有多少戰略研究學者,就有多少“戰略”的定義。以下是四位戰略管理經典作家關于“戰略”的定義。
安索夫(Ansoff)認為,經營戰略是企業為適應外部環境,對目前從事的和將來要從事的經營活動所進行的戰略決策。
安德魯斯(Andrews)認為,戰略是目標、意圖或目的以及達到這些目的而制定的主要方針和計劃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界定著企業正在從事的,或者應該從事的經營業務,以及界定企業所屬的或應該屬于的經營模式。
波特(Porter)認為,競爭戰略就是創造差異性,即有目的地選擇一整套不同的運營活動以創造一種獨特的價值組合。
明茨伯格(Mintzberg)提出了戰略的“5Ps”定義,他認為:戰略是一種計劃(plan),是一種計策(ploy),是一種模式(pattern),是一種定位(position),是一種觀念(perspective)。
2、關于戰略本質的思考
從以上可以看出,研究者的背景、目的、視角、方法的不同都將導致他們對“戰略”的定義不同。盡管“戰略”的定義很多,但所有的定義都以不同的方式反映了戰略的一個共同特征:戰略是人的主觀目的與客觀條件協調的過程和結果。這就也戰略的本質特征。
對戰略本質特征的理解可從三個方面進行。首先,關于“人的主觀目的”。戰略是組織的戰略,因此,“人的主觀目的”中的“人”是指組織中的人,“主觀目的”不是個體目的的加總,而是組織中的人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集體意志”。其次,關于“客觀條件”。它既包括組織的外部環境(機會與威脅),也包括組織的內部環境(優勢與劣勢)。對“客觀條件”的辨識既包括對目前內外部環境靜態的分析,也包括對環境變化的動態分析。再次,關于“過程和結果”。從靜態看,戰略是在特定時間內組織的主觀與客觀協調的結果;從動態看,在長時間內,組織的內外部環境都在不斷的變化,決策主體“人”也在不斷變化,主客觀的協調也隨之不斷變化。
抓住了“主客觀一致性”這一戰略的本質特征,再以此分析眾多的戰略定義,就可以十分容易地把握住各個定義特有的視角和強調的重點。
二、戰略管理的特性分析
基于以上對戰略本質的認識,必須緊扣“主客觀一致性”這一本質特征來深入分析戰略管理的特性。戰略管理的重要特性應該有:主體性、情境性、動態性、前瞻性、系統性和平衡性。
1、主體性
這有兩層含義,一是戰略制定必然有其主體,二是戰略包含著主體的目的性。首先,戰略制定必然有其主體。這個主體可以是組織的高層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個人或整個高管層),也可以是組織的中層甚至是低層人員(如明茨伯格的“草根模型”所描述的),還可以是各層次人員的結合(權力學派所描述的)。其次,戰略包含著主體的主觀目的性。戰略形成和實施是一個帶有主觀影響的、不完全理性的過程。主體的價值觀、愿景勢必投射到戰略形成的過程之中。主體顯性的和潛在的心理因素也會影響到戰略的形成和實施。
2、情境性
戰略活動離不開組織所處的特定的情境。這包括組織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戰略管理是組織通過學習不斷調適與其環境的關系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戰略管理過程就是組織不斷適應環境,改造環境的過程。安德魯斯的SWOT模型和波特的“五力模型”都突出體現了戰略管理的情境性。
3、動態性
首先,戰略管理是一個過程。無論遵循怎樣的戰略管理程序,戰略管理本身就構成一個完整的過程。其次,組織戰略隨著情境的變化而變化。戰略的動態性決定了組織學習的重要性。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有人認為,戰略是組織學習的過程。轉貼4、前瞻性
戰略管理是面向未來的,其根本目的在于通過管理組織活動的不確定性來謀求組織的長期存續與發展。組織既要對其所處的現實環境進行正確的辨識,還要對環境的發展趨勢進行有效的預測。不僅如此,組織還要通過認真的策劃,調動所能調動的一切資源去影響和控制環境變化的方向和節奏。
5、系統性
首先,戰略是事關組織全局的決策活動。它以整個組織的生存和發展為關注的重點。雖然在某些特定的時期,它可能關注某些對全局具有重大影響的局部問題,但從根本上說,它關注的是組織的整體運行。其次,戰略管理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協調組織內各子系統間的運行以求系統功能的最優。從安索夫系統地提出協同的思想開始,系統協調就一直是戰略管理理論的一條主線。
6、平衡性
戰略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相互矛盾或制約的兩個或多個因素中求取某種平衡。如:理想與現實(想干的與可干、能干的)、眼前與長遠、局部與整體、形與勢(現實的收益與潛在的趨勢)等等。
三、戰略管理的要求
戰略管理的特性決定了戰略管理必須遵循以下幾方面的基本要求。
1、必須高度關注組織中人的因素
首先要重視戰略形成過程中人的作用。戰略形成的方式中的關鍵在于戰略是否能為組織中大多數的成員理解和認同,必須在戰略形成過程中充分考慮人的因素。這包括人的思想觀念、認識水平、相互關系、利益訴求等因素。其次要重視戰略實施過程中人的作用。一是要調動最大多數人的積極性,二是要有效控制組織內部政治對戰略實施的影響,三是要把握好關鍵點,控制好關鍵人。
2、必須努力提高組織的學習能力
戰略是人的主觀目的與客觀條件協調的過程和結果。組織一方面要敏感認識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另一方面要能及時對這些變化做出響應。提高組織學習能力不僅要求組織成員不斷提高學習能力,還要能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將組織內個體成員的知識轉化成組織的知識,要著力營造好的組織文化。
3、必須胸懷全局
戰略管理必須保證能夠實現組織系統的最優。為了戰略目標的實現,組織必須從組織結構、制度建設、組織文化等各方面保證組織內部能夠圍繞戰略目標進行有效和高效的協調。組織內的每一個部門、每一個人都必須有強烈的整體意識,必要時愿意為整體利益放棄局部或個人利益。
4、必須面向未來
戰略管理不僅要把握好現在,更要把握好未來。必須將現在與未來有機地結合起來。對于未來,不僅要能預見,還要在預見未來的基礎上現在就采取行動以影響未來,使內外部環境朝著有利于組織目標實現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新經濟時代,企業文化,發展趨勢
企業文化建設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遷的,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而發展。2l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文化也有新的發展趨勢。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傳播和應用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知識要素不僅僅滲透于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還使其使用價值成為勞動過程諸要素中必不可少的內容。知識就是力量,在新經濟時代得到充分的證明和體現。正因為如此,尊重知識,重用人才,知識共享成為現代企業共同的信條。在此大背景下,企業文化出現了以下幾種趨勢。
1企業文化要適應新戰略發展的要求
“協作競爭、結盟取勝、雙贏模式”是美國著名的麥肯錫咨詢公司提出的2l世紀企業發展的新戰略。這是一種適應新經濟需要的網絡型的戰略,其特點是優勢企業抱成一團,目的是為了把競爭對手擠垮,或者使對手實力受創。雖然其責權關系是寬約束,但從本質上講,它是企業界組織制度和經營機制的一種創新。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種戰略從形式到內容,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結盟、兼并、接管的事例層出不窮。近三年,世界上有3.2萬家公司進行聯盟。這是經濟發展及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這給企業文化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業重組后企業文化怎樣融合的問題。因為企業聯合、兼并的過程中,不能只從經濟和財力方面考慮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方面的差異各個企業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創業歷史、發展目標、經營理念、所處環境、隊伍素質等各有不同,所形成的企業文化也必然各具特色、互有差異。所以,只有做到取長補短、揚長避短、達成共識,形成“結盟取勝、雙贏模式”型的企業文化,企業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競爭力: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要遵循從實際出發的原則,根據聯合兼并企業的不同情況,區別對待。2)雙方都應注意克服排斥對方的自大心理,加強相互的了解與交流,吸納對方文化的精華,發展成為經過融合后更為優秀的企業文化。
2企業文化要注意學習氛圍的培養
20世紀末最成功的企業是學習型組織,它不僅僅被視為業績最佳、競爭力最強、生命力最強、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使人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在心靈上潛移默化、升華生命的意義。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企業組織形式向扁平式的靈活方向發展,其管理的核心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從線性思維到系統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轉變,對個人及企業的知識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中強調“系統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根源于知識及它的靈活運用、潛能和智慧的開發”??梢?,學習對組織的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新經濟環境下最成功的企業仍然會是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將受到進一步關注。
3企業文化與生態文化有機地結合
生態文化是一種新型的管理理論,它包括生態環境、生態倫理和生態道德,是人對解決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思想觀點和心理的總和。生態文化屬于生態科學,主要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的是生態精神。而企業文化則屬于管理科學,主要研究人與人的關系,體現的是人文精神,但是本質上二者都屬于一種發展觀,運用系統觀點和系統思維方法,從整體出發進行研究;都強調科學精神,即實事求是,努力認真地探索;從狹義角度來看,都是觀念形態文化、心理文化,而且都以文化為引導手段,以持續發展為目標。并且企業文化發展的諸多方面,需要以生態文化來與之相結合。因為:1)大部分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重視了人的價值,卻忽視了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為環境的惡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價;2)現代消費群體更青睞于綠色產品,企業也想通過“綠色浪”提高產品的生態含量;3)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化”是其必由之路,生態文化融入企業文化后不僅可擴大企業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業樹立良好形象。
4企業文化將更注重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企業形象直接與企業的興衰、優劣相聯系,企業的知名度與美譽度有機結合構成了企業在公眾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與美譽度,是企業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如果聲譽卓著,企業就能招攬到更多的優秀人才和顧客,就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資,能得到周圍鄰里的支持和幫助。經濟全球化使得競爭更為激烈,企業要脫穎而出,形象戰略尤為重要,它是企業在市場經濟中運作的實力、地位的體現。21世紀,企業競爭除了人才與科技的競爭以外,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誰最先發現消費空檔,并以良好的形象占據消費之心,誰就能占據市場,不斷擴大經營效益。
5企業文化更注重企業精神與企業價值觀的人格化
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企業要努力培養“生死與共”的價值觀,使企業全體員工增強主人翁意識,能與企業同呼吸、同成長、同發展、共生死,做到企業精神與企業價值觀的人格化,實現“人企合一”。海爾的文化建設是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典范。海爾集團極具遠見,公司對職工的工作不斷給予鼓勵,使他們對工作經常保持新鮮度,責任感無形中得到加強。
一、新經濟的特征
新經濟最突出的特征是知識更替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的重要地位,成為經濟生活中最主要的生產要素。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成敗的關鍵在于擁有某種先進技術,而不再是由資本規模和勞力數量決定企業競爭的勝負。在新經濟運行中,只有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由于新經濟具有以上特征,所以新經濟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首先,終身教育將是人類謀生存,求發展的基本條件。新經濟以知識為主要生產要素形態,所以要求作為知識載體的人必須終身學習,終身接受教育,不斷進行知識更新以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其次,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資源的配置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由于知識可共同擁有的特性以及信息化、網絡化、國際化的發展,各種有用資源將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合理配置。社會變革的速度不斷加快,網絡經濟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也改變了社會經濟的運轉方式,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形勢。
二、新經濟條件下企業文化的基本內涵
在新經濟條件下,企業生存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經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企業文化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雖然每個企業的企業文化都會有所不同,但與現代經濟相適應的新的企業文化,其基本內涵應該是一致的。
1.新經濟條件下的企業文化強調團隊協作精神。新經濟條件下,企業內部分工比較細致,企業中任何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都離不開人與人的相互協作,沒有人與人在企業運行過中的相互協作,即沒有團隊協作精神,企業就不可能高效發展,也不會產生1+1>2的效果,也就不會有企業中每個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
2.新經濟條件下企業文化認定由于人們能力不同存在收益差別的合理性。正因為企業中人們有很大的能力差異,所以人們在企業中收益方式就有很大的不同:有人獲得資本收益,有人獲得勞動收益,有人獲得創新收益。企業家和技術創新者持有企業股份,獲得的就是資本收益和創新收益;一般員工按照勞動合同獲得工資,則是勞動收益。由此導致人們的收益差距拉大,這充分體現了知識和技術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作用。
3.新經濟條件下,企業在分配中只強調效率。公平是社會的功能,例如社會依靠個人所得稅和社會保障制度縮小了人們之間的收入差距。企業講效率,社會講公平,最后實現了效率與公平的結合。以上三個方面為基本內容的企業文化,是現代經濟相適應的,知識經濟正在改變工業社會企業文化,以適應現代經濟的要求。
三、建設適合新經濟條件下的企業文化
1.新經濟條件下的企業文化要適應“結盟取勝、雙贏模式”新戰略發展的要求。“協作競爭、結盟取勝、雙贏模式”是美國著名的麥肯錫咨詢公司提出的21世紀企業發展的新戰略,是一種適應新經濟需要的網絡型的戰略,特點是優勢企業抱成一團,目的是為把競爭對手擠垮,或者使對手實力受損。雖然其責權關系是寬約束,但從本質上講,它是企業界組織制度和經營機制的一種創新。近幾年來,企業結盟、兼并、接管的事例層出不窮,這是經濟全球化與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給企業文化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業重組后企業文化怎樣融合的問題。所以企業的兼并、聯合的過程中只有做到取長補短、揚優避劣、達成共識,形成“結盟取勝、雙贏模式”型的企業文化,企業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競爭力。
2.新經濟條件下企業要注意學習氛圍的培養。20世紀末最成功的是學習型組織,它不僅被視為業績最佳、競爭力最大、生命力最強、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使人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在心靈上潛移默化、升華生命的意義。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企業組織形式向扁平化的方向發展,其管理的核心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從線性思維到系統思維再到創造性思維的轉變,對個人及企業的知識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中強調“系統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根源與知識及知識的靈活運用和潛能及智慧的開發有關”。可見,學習對組織的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學習型組織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將進一步受到關注。
3.新經濟條件下企業文化中將更注重良好的企業形象。企業形象直接與企業的興衰相聯系,企業的知名度與美譽度有機結合成企業的公眾形象。良好的企業知名度與美譽度,是企業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如果企業聲譽卓著,企業就能招攬到更多的優秀人才和顧客,就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資,就能得到周圍鄰里的支持和幫助。經濟全球化使得競爭力更為激烈,企業要脫穎而出,形象戰略尤為重要,它是企業在市場經濟中運作的實力和地位的體現。21世紀,企業競爭除了人才與科技的競爭以外,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誰最先發現消費空檔,并以良好的形象占據消費者的心,誰就能占據市場,不斷擴大經營效益。
摘 要:數學概念是數學邏輯的基礎,數學概念互相聯系,由簡到繁形成學科體系。概念教學是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核心,它是以“事實學習”為中心內容的課型。該課型是通過各種課堂活動,揭示各概括研究對象的本質屬性,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某類事物的共同屬性的關鍵特征,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概念課還承擔著對學生進行數學文化和情感態度觀教育的責任,要突出數學源于客觀存在,源于人類改造世界的勞動實踐的思想。每一個概念的形成都有它的背景,了解概念教學核心之一。
關鍵詞:新課程;數學概念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4-118-01
一、關注概念的生成過程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數學概念的學習有兩種途徑:即概念形成與概念同化。所謂概念形成是指,從大量實例出發,以學生的感性經驗為基礎,形成表象,歸納、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某種本質屬性,并提出各種假設,加以驗證,以獲得數學概念。比如,對一次函數和反比例函數這些概念的認識,都是經過概念形成而獲得的。所謂概念同化則是指,從學生已有的概念出發,直接揭示研究的概念的某類本質屬性,以獲得數學的概念。如可以從一般三角形出發過渡到特殊三角形全等。
對概念教學的設計一般要讓學生明確:為什么要引出這一概念?如何引入這一概念?概念的內內涵與外延是什么?概念如何在規律中體現?相關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是什么?如何運用概念解決問題?
二、不同的概念教學側重點應當不同
數學概念一般分三類:一種是定義法,其結構形式為“類特征+臨近的種概念=被定義的概念”,如多邊形的三角形、四邊形等。二是發生式定義法,這種定義是用說明概念反映的對象是怎樣產生的方式來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的,如圓、橢圓等。三是約定式定義法,這種定義以客觀實際為基礎,通過其數學的約定來揭示其規律,如三角形的邊、角、兩直線垂直、負數、絕對值、相反數等。這類概念的學習沒有必要讓學生做過多的探究,教師可以直接給出。
三、關注概念學習中學生的優勢與可的能困難
學生學習概念的優勢在于他們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學習新知識的渴望,但由于數學概念的抽象性和聯系性,必須充分估計學生概念學習可能的困難。例如,對代數的學習,波利亞認為,不僅是班里最不可救藥的男生,還包括相當聰明的學生,都可能對代數有厭煩情緒,對符號總存在一些人為的專斷的成分,學習一種新的符號對于記憶是一種負擔。因此,我們的教學設計對抽象或符號表達的概念要盡量給以直觀和具體的解釋,如函數、不等式等概念的教學設計要結合圖形和具體事例幫助學生建立概念。還有些概念的獲得更需要學生有豐富的想象力,如反比例函數的圖象與性質,要求學生都要有一定的想象力,這些都需要為學生設計具體問題,甚至借助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感知、體會。
四、概念課課堂活動設計的基本框架
基于以上認識,我認為形成性概念課,課堂活動設計可遵循以下框架。
1、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引入具體事例,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使學生認識到數學概念的現實背景有引入的必要性,,使學生獲得研究對象,體會獲得、認識數學新對象的基本方法。
創設情境時一般要關注:盡理觸及物體的本質;有利于激活學生的已有認知。必須說明的是,需要設計“先行組織者”,把問題情境交給學生探究?!跋刃薪M織者是從組織者一詞演化而來的。由于這些組織者通常是在呈現教學內容之前介紹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習者確立意義學習的心向,因此,又被稱為先行組織者。根據不同的概念特征設計不同的先行組織者和相應的問題情境。
2、歸納概括
要設計一個讓學生開展概括活動的過程,引導學生分析日常生活和生產實際中常見的事例,觀察有關的事物、圖示或模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逐步建立概念,并引導學生經歷從具體事物領悟其本質特征的過程。
3、學生舉例,交流討論
概念的抽象需要具體的實例,讓學生舉例可以觀察其對概念屬性的領悟,也能從正反不同的側面更加明確概念的本質屬性,使學生形成對概念的初步認識。
4、廣泛聯系,形成區別
廣泛聯系與之接近的對象,進行區分鑒別,進一步明確概念的本質屬性,為概念的形式化做準備。
5、抽象概括,形成定義
通過前面的過程,引導學生拋開事物的具體背景,抽象其本質特征,完成數學化、形式化,形成定義。
6、前后聯系,形成體系
引導學生聯系以往的知識體系,借助原有的概念同化新概念,梳理概念的來龍去脈,使新概念納入學生的知識結構,形成新的知識體系。
特別地,我們強調概念教學的順應,每一個概念確定之后,首先讓學生舉例說明“什么叫……”以了解學生對新學概念的理解,同時也順理成章地使概念在學生頭腦中內化。
7、循序漸近,應用概念
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在應用中不斷完成、不斷提高。加強概念的應用,組織材料應循序漸近,從概念在知覺水平的應用表逐步過渡到思維水平的應用。
8、反思總結,提出問題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組織;學生會;團組織;社團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搖籃,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供人力支撐,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提供大批高素質人才。其中學生組織管理工作肩負著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在培養學生良好職業素質和技能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對學生組織管理工作的反思,探索如何更好地開展學生組織工作,使之更有內涵,更具特色,更添活力。
一、高職院校學生組織的基本功能
高職院校學生組織管理工作目前正逐漸走入一個誤區,即活動目的是為了便于行政管理和開展學生業余活動,片面追求所謂的“以學生為本”。現行學生組織模式離授課需要越來越遠,造成“教育教學組織虛位”的普遍現象。形成這一結果的根源在于集權化的組織思想和行政化的組織目標,以及對教育目的的模糊認識和對素質教育的錯誤理解。在學生組織管理工作中,我們首先要在理論上明確,學生組織的功能到底是什么。
筆者認為,高職院校學生組織的首要功能即是教育功能,必須發揮教學組織作用。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對文化和技能的傳承與創新,而組織為個人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環境和較大的影響力,因此組織的功能有二,一是對個人行為進行約束,二是對個人心理進行文化內斂。學生組織首先應發揮好文化功能,將文化使命傳承到位。學生組織的次要功能是行政協調,即為教育體系的規劃、構建、協調運轉服務,成為組織系統中能夠獨立發揮教育組織功能的有機單元。學生組織的第三個功能是科學組織學生團體活動,克服盲目性,使活動更富文化內涵和社會實踐意義。
二、學生組織管理工作弊端的反思
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改革給學生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并存的局面,許多工作在探索階段遇到了問題和困難,需要不斷進行反思和總結?;趯Ω呗氃盒W生組織基本功能的認識,目前學生組織管理工作最大的弊端是偏離了大學教育組織的特性。首先要明確的是,大學是有其自身運行規律的學術組織,學術性是其本質特征,大學因學術而誕生,因學術而繁榮。大學組織首先應具備學術性特征,糅合象牙塔和服務站兩種職能,在組織形態上應以學科專業為基礎,以傳遞和研究知識為主要活動方式,追求自主和自治的學術自由。
以某高職院校的支教活動為例,活動的主觀目的是好的,在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為教育欠發達地區的孩子打開知識窗口等方面確實發揮了作用。但對于參加這一活動的學生而言,從無數競爭者中獲取支教名額,經歷一輪一輪的淘汰,規模做的極大,活動影響力宣傳的極廣,而其支教經歷往往成為獲取畢業資本,增加就業經驗的工具,演變成功利性的活動。學生在這一活動中究竟得到了什么?其文化素養,職業技能究竟得到了哪些提升究?支教活動前有沒有進行組織培訓,活動中有沒有進行反思,活動后有沒有總結和交流呢?這些都是值得學生組織工作者認真思考的問題。我們在管理各種各樣的學生組織時,究竟應該如何把文化功能貫穿地更好?
三、關于開展學生組織管理工作的新思考
學生組織首先要符合高職院校的特性及規律,其次還要有各組織的個性特征,形成符合組織個體任務的組織特色。本文就學生會、團組織和社團這幾個學社工組織進行說明。
(一)學生會
學生會是學校聯系學生的橋梁和紐帶,一般設有秘書處、學習部、宣傳部、文藝部、體育部、衛生部、外聯部、自律部等各司其責而又相互協作的部門。學生會的活動模式是是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學習,為學校學生和老師提供無償服務。學生會要做好紐帶的作用要遵循兩個原則,第一,如果在校方的指導或協助下組織活動,則必須對學生做好活動意義的宣傳活動,把活動開展好,讓學生對學生會的工作滿意;如果是自行組織的學生活動則需要讓校方了解活動融入了哪些學習活動,取得校方支持。
關于學生會管理的幾點建議:(1)經選的學生干部要進一步加強學習,提升自身素質,起到榜樣作用,并提高工作熱情。(2)學校相關部門要進一步規范管理學生會,做好監督和考核工作,并加強對學生會的指導和幫助。(3)更多地組織一些有意義的學生活動,擴大學生會影響力,使更多的同學積極參與和支持學生會的管理工作。
(二)團組織
共青團組織是學校整體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做好高職院校團組織管理工作,需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相結合,增強團組織的先進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學生的價值觀呈現多元化特征,因此團組織的重要方向是引導團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良好的職業態度和服務意識。這就要求團組織自覺加強團建工作,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工作,加強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保持團組織的先進性。(2)團員活動多融入實踐因素,與職業技能培養相結合,增強團組織凝聚力。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科學文化基礎扎實,具備職業技能素質和良好職業道德的高職人才,因此在團組織活動中,要注重知識面的拓寬,側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并鍛煉團員與人協作溝通的能力,重視職業技能訓練。(3)提升團員綜合素質,培養創新意識和敢于實踐的精神,增強團組織的創新性。一名合格的高職人才還需具備適應復雜社會的綜合素質。高職院校團組織應著力塑造力爭上進的環境,多開展一些活動為提升團員綜合素質服務。例如可以通過模擬上崗、就業觀摩等活動讓學生對就業形勢有更清晰地認識,幫他們確立努力的方向,打消迷茫無助的情緒;還可以結合社會熱點以及學校的重點工作,舉辦一些大型活動,從而培養團員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以及寫作精神等綜合素質。
(三)社團
我國學生社團的歷史悠久,它是學生為了實現會員的共同意愿和滿足個人興趣愛好的需求、自愿組成的、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群眾性學生組織。社團多種多樣,發揮著第二課堂的作用,是學生業余生活的重要組織形式。學生社團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通過開展健康有 益、豐富多彩的課外科技文化藝術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社團依然要以文化二字作為指導原則。高職院校的社團不僅要給學生創造鍛煉機會,更要走向社會,建立溝通聯絡的渠道,為學習、生活和工作服務,還要走出校門,建立校際聯系,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上文通過探討高職院校學生組織的基本功能,對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組織管理工作的弊端進行了反思,并以學生會、團組織、社團三個學生組織的角度探討了關于開展學生組織管理工作的新思考,以期能夠更科學地管理學生組織,全面貫徹育人為本的宗旨,提升學生素質,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陳藝.淺談高職院校學生組織的主要功能和作用[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0,23(6).
[2] 溫貽芳.高職院校學生組織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
【關鍵詞】戲?。弧耙幎ㄇ榫场?;本質
中圖分類號:J8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2-0016-03
“規定情境”在現代戲劇領域中是一個應用非常廣泛的詞匯。其實在漢語的使用中,“規定”和“情境”是兩個獨立的詞語,從“規定情境”的語境中理解“規定”可以詮釋為“事先對某一事物所作的關于某些方式的決定”;同樣,從“規定情境”的語境中理解“情境”也可以詮釋為某一種環境。因此,可以對“規定情境”給出一個恰當的解釋,就是事先確定的情境。
“規定情境”一詞最早是在俄羅斯演員、戲劇教育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著作《演員的自我修養》中提出來的,“我們的智慧所要求于戲劇演員的,也完完全全是這個東西,所不同的是,對作家算作假定的情境的,對于我們演員說來已經是現成的――規定的情境了?!盵1]因此,在戲劇表演過程中,可以理解“規定情境”就是一種從劇本情節出發的假定的事件和事實,也包括了戲劇劇情發生的地點、時間以及相應的生活環境。所以,“規定情境”在現代戲劇領域已經成為了一個專業術語,在《電影藝術詞典》中就有了對“規定情境”的專業的解釋,“‘規定情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術語。表演諸元素之一。演員扮演的角色面臨身處的各種情況的總稱。包括劇本的情節、事件、時代、劇情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人物活動的環境、人物關系,人物在此之前和此時此刻所處的情況等。‘規定情境’是角色展開行動的依據和條件,它制約著角色行動的性質、樣式和角色的心理活動。演員要從劇本的情節、事件、人物的關系以及臺詞中去挖掘和豐富角色的規定情境展開想象,真實的生活于‘規定情境’之中,從‘規定情境’出發,去完成角色的行動任務,激起內心逼真的情感和有機的思維。只有在特定的‘規定情境’里才會產生特定的人物行動,特定的人物行動必然會揭示出特定的‘規定情境’?!盵2]
可見,作為戲劇本身或者戲劇運動,在完成的過程中,通常包含了以下兩方面,一是作為表演戲劇的場所劇院,其實可以稱之為一個實驗室;二是表演者在表演戲劇的時候,對于戲劇的情境關系在表演之前是假定的,是在特定的環境中對這種表演搭配的一種偶然和巧合的表演。所以,劇院就成為了檢驗表演者在特定情境下表演行為的試驗室。從戲劇的根本屬性來說,戲劇的本質也是包含于其中。
一、“規定情境”反映的戲劇本質屬性
首先,從客觀來說,戲劇的本質是具有雙重屬性的,一方面戲劇是一門藝術,藝術就包含了戲劇的自身規律和內涵,也包含了大眾對戲劇內在規律的認知,但是這種認知其實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是在大眾不斷深化和完善中,不斷在戲劇發展的過程中完成的;另一方面,戲劇活動在完成的過程中,認知也是在不斷發生變化,不同的發展過程有不同的認知程度,而戲劇的存在和傳承也正是契合大眾深化和完善的認知,而這種認知是戲劇發展的實踐過程。
其次,作為藝術的戲劇,從文化形態來說,它是一種活性的文化藝術形態,戲劇活動的完成有固定的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并且戲劇表演也受到了相應時間和相應場所的限制,如果在時間和空間上吸引觀眾,戲劇活動形式就會完成得很好,所以,戲劇活動的表現形式和文學活動的表現形式是有區別的。戲劇活動的完成,其實就是戲劇情境在劇院這個實驗室的檢測過程,只不過這種把戲劇作為試驗活動和科學試驗活動是有一定區別的,前者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試驗,而是作為藝術意義的情感的認定、心理的需求的認可,是社會大眾情感、意志、需求、興趣等心理狀態的一種情感的試驗,這種人體的情感試驗是虛擬情境的體現。
再次,戲劇活動的對象針對的是人,每一部戲劇作品和戲劇表演其實都是把每一位表演者安置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并且在這個場所中給予相應的條件需要,從而定向地把內心活動處理為一種戲劇表演的活動,完成自身表演的過程。所以,戲劇從本質來說,不僅僅是對人的行動的最具體和最直觀的一種藝術模仿,也不僅僅是對大眾心理活動最為直觀的藝術處理和表現形式,它是一N在想象過程中的大眾面臨具體的情境所表現的直接的藝術形式。因而,可以這樣說,戲劇表演是通過表演者表演特定情境的命運來探索社會大眾的命運,表現的是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藝術本質,在具體的藝術表演過程中,表演者表演的人物命運只是個性與情境的一種契合,這也是戲劇本質的體現,是社會大眾在戲劇實踐經驗中的總結。
另外,在戲劇藝術反映的本質中,戲劇表演者對“規定情境”的藝術詮釋,最后情境的認知是在觀眾的認知中表現出來的,觀眾可以將表演者在“特定情境”中的表演,放置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從而發揮其“特定情境”的延伸性。
二、“規定情境”表現的戲劇本質特征
德國美學家黑格爾對戲劇的表達指出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戲劇行動要集中在戲劇人物的既定目的上,集中在戲劇人物所處的既定環境里?!绷硪环矫?,“戲劇人物的性格也要與戲劇行動的集中點相呼應,……使觀眾的眼光集中到某一個具體的目的及其實現上。”[3]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黑格爾談到的第一方面。“戲劇人物所處的既定環境”,這個既定的環境其實就是“特定情境”的表現,從戲劇本質的特征來看,戲劇表現出來的環境一開始就設置好了,是戲劇劇本編劇和作家在戲劇文學中規定了的具體環境和情境,是戲劇原始劇本呈現的戲劇作品結構。這個作品結構包括了作品的組成要素,不管是情節、人物還是主題,都是劇作者從一開始就規定好了的特定情境;作品結構還包括了劇情發展的順序,包括了戲劇的開頭、發展、和結尾。實際上,在戲劇活動中,一切劇情發展都是按照一定的邏輯進行展開,而這些構成的邏輯要素都來自于“規定情境”的設置,這種“規定情境”的設置又是在實際生活中根據事物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但是也是制約著大眾的行動邏輯的。從科學的規律來說,雖然戲劇藝術是一種研究人的藝術,但是在實際的戲劇表演過程中,劇作者通過“規定情境”給演員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表現戲劇本質特征的,也就是說,演員和劇作者是通過“規定情境”來體現劇本的生命力的,演員也是通過“規定情境”為觀眾表達劇本內涵的,劇作家、演員、觀眾三者之間的關系正是這種“規定情境”的表現,是一種紐帶,也是戲劇表現的本質特征。
其次,戲劇藝術的表演重點是觀眾的需求和觀眾的認知,“使觀眾的眼光集中到某一個具體的目的及其實現上”。任何一臺精品戲劇的打造,任何一個典型人物的塑造,其成功與否最后都歸結到觀眾的認知和需求,是否可以讓觀眾眼光集中到想要的目的上。比如,在《圖蘭朵》的表演過程中,根據劇本本身人物塑造的形象,里面的人物不是王子就是公主,還有國王和大臣,實際上表演者的身份本身就是和塑造的既定人物形象相差甚遠,但是在表演的過程中,怎樣通過演員的塑造來讓觀眾置身于劇本的情境和環節中,就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從劇本的實際規定的情境出發,去認識劇本,把握人物的關鍵點,才能更好地讓觀眾了解劇情,塑造好形象。從圖蘭朵的自我身份出發,演員在表演的時候就要從規定的情境和人物內心的邏輯出發,讓觀眾去了解圖蘭朵這個孤傲冷酷的公主,其實內心是火熱的,是向往愛情的,同樣,她對真正的愛情充滿追求和向往的情懷,正是在下一場的規定情境中有更深層次的表現,當她見到卡拉夫,發現自己愛上他的時候,圖蘭朵的內心深處是不敢相信的,在充滿矛盾的思想中掙扎。觀眾在看演員表演的時候,這些規定的情境會引發他們強烈的共鳴感,牽動著觀眾去關心圖蘭朵這個藝術人物是否可以放下自己的高傲和尊嚴,得到愛情和幸福。這種演員的塑造就是讓觀眾去關注人物命運的同時,得到深層次的滿足和認可。所以,在“規定情境”中戲劇的本質特征還表現在藝術的真實和共鳴感上。
三、“規定情境”在戲劇表演創作中的戲劇內涵詮釋
一臺優秀的戲劇,是由三個方面的完美組合而成,在戲劇的表演創作中,只有演員認識“規定情境”,才會相信這種情境的出現,演員在表演發揮的過程中才能真實和熱情地反映出戲劇的本質。
(一)戲劇作家的“規定情境”設置
戲劇是根據劇本排練和改編而成,因此,劇本中其實早已經對戲劇的情節進行了規定設置,劇作者在創作和構思劇本的時候,想象力是來源于生活,是以生活為依據的,很多劇本都是從現實的事件和人物出發,加入了劇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創作出來的。可以這樣說,劇作家在創作劇本的時候,從劇情來說其實就是環環相扣的,每一個情節,每一個劇本表現的思想和內涵都是劇作者精心設計的。
但是劇本還只是在文字和文學的視域里探討“規定情境”,要打造出一臺戲劇,是要求演員進行表演創作的,這也是戲劇藝術的核心環節,是戲劇的本質和內涵展現。
(二)演員表演創作的“規定情境”理解
當演員拿到劇本的時候,對于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就已經有了自己的感知和認知,所以劇本的“規定情境”又賦予了新的含義,演員作為藝術創作者,對于自己演出和塑造的人物都會在劇本之外賦予大量的內容補充,豐滿人物塑造的“血肉”,因此,在這個時候,“規定情境”就融入到了演員創作和表演的各個環節中,不管是劇本分析還是人物分析,以及舞臺的組織和設計,包括在劇本中人物的分析和人物的行動、事件、矛盾、沖突,都是“規定情境”設置好的,演員的把握直接決定了戲劇表演最后呈現的舞臺效果。
所以,演員的表演創作,在戲劇表演的過程中,是內涵的一種詮釋?!耙幎ㄇ榫场笔茄輪T組織舞臺行動十分重要的依據,對于表達戲劇的內涵、中心、目的、思想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樣,“規定情境”也推動了演員在舞臺上通過自己塑造的人物展現深刻內涵的強烈藝術感染力,這其實也是戲劇本質的體現。
正如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說:“我們的藝術,就其本質來說,是以活動為基礎的,活動對于我們的藝術有重大的意義。這種活動在舞臺上是通過動作表現出來的,是動作中能傳達出角色的靈魂――演員體驗和劇本的內在世界;我們是根據動作和行動來判斷舞臺所表現的人物,來了解他們是些什么人的――這就是動的作用,也就是觀眾所期待于動作的東西。”[4]
如此可以得出,演員在表演的過程中,對于劇本“規定情境”的設置,其實是判斷和挖掘演員舞臺表演的內涵,是演員對于生活、角色的認識,以及對內涵挖掘的深入程度。
(三)戲劇表演藝術中導演關于“規定情境”的本質理解
導演作為戲劇的統一者,實際是形象構思和舞臺形象的統一創作者,導演是根據劇本來排練戲劇的,對于“規定情境”在編劇和導劇的過程中有其統一和沖突性。我國著名的戲劇理論家譚生說:“情境乃是戲劇藝術的中心問題。”[5]所以導演在創作戲劇的時候,要明確以下幾點。
第一,導演必須明確戲劇本質就是生活感情的積累和沉淀,也是日積月累生活的升華,在戲劇的導演過程中,必須遵循相應的原則,才能在劇本的基礎上把握當前處境,并把握變化。
第二,導演在根據劇本處理每一個情節和環境的時候,原則上要按照劇本的“規定情境”來為載體,從而給劇本新的產生、發展、延續和結局,又是新的“規定情境”的產生。
第三、當導演在創作過程中,把劇本里的文字通過實在的演出形式在“特定情境”詮釋中表現出來的時候,最終戲劇的思想和本質是帶給觀眾的,這也是戲劇所表現的最重要的意境表達。
所以,導演在創作戲劇的時候,是一個充分整合的過程,不管是劇本、演員、舞臺、觀眾,都是要依托導演在“規定情境”中把戲劇故事的氣氛和藝術表現呈現在舞臺上,塑造良好的人物形象,從而很好地圍繞戲劇的中心思想和核心本質進行創作。
四、Y語
“規定情境”在戲劇的表現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表現了戲劇的本質,也呈現了戲劇的內涵和戲劇表現的藝術特色和魅力。隨著我國藝術市場的火紅,戲劇發展也走向了浮躁的為市場經濟服務的時期,在這個關鍵時期,戲劇要守住自己的本質和本真,更要堅守在“規定情境”中做好戲劇的打造,力求打造出更多的精品出來。
戲劇在創作的過程中,“規定情境”是一種客觀的推動力,人物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都是“規定情境”中蘊含的各種事件,從而構成進一步的情節的發展,促使演員在具體的情境中詮釋戲劇作品,把觀眾帶到藝術與生活的自我展現和感知中。這就是藝術的本質,也是戲劇藝術魅力的所在,正是因為“規定情境”在戲劇藝術中的發展,戲劇才有更廣闊的發展。
當代法國哲學家德里達說過:“我們不可能停留在活的當下的單純維持(此刻)中,不可能停留于事實上和理論上、存在和意義的單一的絕對起源中,而總是停留在其自身同一中的他者上;我們沒有能力封閉在源初絕對的無污染的不可分性中,因為只有不斷地被區別-推延,絕對才在場,因為在源初純粹的差異意識中,這無力和不可能才被給予了。帶著它奇特統一方式的這樣的意識,必須重新被照亮。沒有這樣的意識。沒有它本已的分裂,就無物顯現?!盵6]
在戲劇的發展中,我們不需要去探究“規定情境”的起源和差異,但是對于戲劇未來的發展,我們必須意識到和認識到“規定情境”的客觀歷史的存在,其意義和價值,其反映出來的戲劇的本質和內涵,對于戲劇“規定情境”的研究,有助于研究者了解戲劇在未來的創作和表演過程中,對“規定情境”的進一步挖掘??梢钥隙ǎ瑧騽〉摹耙幎ㄇ榫场边@一專業術語伴隨著其誕生,就在戲劇的創作和表演中大放異彩,也帶給無數戲劇藝術家智慧,揭示了戲劇發展的本質和特征。
參考文獻:
[1]林陵,史敏徒譯.鄭雪來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5,52-82.
[2]許南明.電影藝術詞典[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378.
[3]黑格爾.美學[M].楊祖陶譯.北京: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307.
[4]林陵,史敏徒譯.鄭雪來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5,103-106.
關鍵詞:旅游休閑產業;產業集群;本質特征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2-0085-02
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休閑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通過產業集群的方式發展旅游休閑產業不僅在波特的理論研究中被認可,拉斯維加斯、深圳華僑城等也為其提供了成功的案例。為了從經濟、社會、文化等全面趕超發達國家前進的步伐,應該大力發展旅游休閑產業集群。
旅游休閑產業以其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產業關聯強、發展潛力大等特點深受國家政策青睞,近年來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國內旅游收入從2000年的3 175.54億元到2008年的8 747.3億元,累計增長212.54%(見圖1)。從2009年年底和前不久國務院兩次下發的有關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正式文件就可以看出,旅游業已經被國家提高到了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的地位,充分體現了國家將旅游休閑產業作為低碳經濟中支柱龍頭產業之一的決心和期望。通過集群方式發展旅游休閑產業已經被理論和實踐證明是成功可行的。然而,為了更好地提升旅游休閑產業集群的發展質量和速度,我們還要進一步從產業集群的分類比較中探索其本質特征。
按照不同的標準,產業集群可以被劃分為若干種。具體說來,按照企業組織和關聯結構分,可以分為馬歇爾式、輪軸式和衛星平臺式三種;按照企業的產業關聯方式分,可以分為垂直關聯型和水平關聯型產業集群。本文在借鑒前人的理論基礎之上提出一個全新的劃分標準,認為依據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產業性質,具體可分為傳統產業集群、知識密集型產業集群和旅游休閑產業集群。第一類即普通的制造業產業集群,第二類主要是以硅谷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集群和以華爾街為代表的金融產業集群,第三類則是以國外的拉斯維加斯、好萊塢和國內的深圳華僑城為代表的旅游休閑產業集群。接下來本文將對各類產業集群進行比較分析,并重點分析旅游休閑產業集群的特點和性質。
首先,集群的理論基礎不同。第一類適用于馬歇爾的外部經濟理論,他認為地區集聚為企業帶來的優勢具體體現在:技術外溢;專業勞動力市場;提供共享的中間投入品。第二類適用于熊彼特的技術創新理論,更為強調學習和創新在集群發展中的作用。第三類更適用于社會網絡理論。該理論專家認為,在社會網絡中,企業間的互動會更強一些,集群內應更注重培養信任,而不是激勵與處罰,由此可以有效減少因為猜忌和欺騙帶來的交易和監督成本。
其次,集群的形成條件不同。傳統產業集群的形成主要基于產業的分工和企業的空間集聚。知識密集型產業集群的形成條件較為突出的兩條是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孵化。企業家的創新、創業行為使得少數個體創業行為成為其他創業者模仿和學習的對象,在此過程中集群得以迅速地形成和發展。旅游休閑產業集群的形成條件中,信任和集體學習顯得頗為重要。產業集群中信任的廣泛存在,推動了集群整體機制的協調,加快了組織之間交易的速度,促進了企業間知識共享,并能夠帶來美學價值和廣告效應。集體學習是指在解決技術和管理問題的過程中,企業和個人以共同準則和規范為基礎相互協調合作,共同積累知識的社會過程。
最后,集群的競爭優勢不同。這是由前兩者的區別自然導致的結果。傳統產業集群主要擁有交易成本優勢和外部性優勢。知識密集型產業集群則在于技術創新和生產的柔性專業化優勢,以下將借助波特的鉆石模型著重分析旅游休閑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
如果說前兩種產業集群本質上都是通過增加供給,提供更多價廉物美的商品來增強集群的競爭力,那么旅游休閑產業集群則主要是從擴大消費者需求的角度來發揮其競爭優勢,其需求擴大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加劇同業競爭,減少了壟斷的弊端。如果在某個景區只有一兩家參觀點或商店,勢必形成賣方市場。商品或服務供給不足、價格居高不下、服務態度惡劣等問題便會接踵而至。旅游休閑產業集群中大量中小企業提供的類似產品和服務,將有效避免因壟斷帶來的諸多弊端。
其次,滿足了人們的多層次需求。人具有衣食住行游購娛等多層次的需求,尤其對于旅行在外的游客。旅游休閑產業集群可以大為減少人們出游的信息搜尋成本和時間轉換成本,從而使得游客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全方位的滿足。
最后,豐富了人們的個性化體驗。在這個倡導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時代,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家早已不再滿足于普通的觀光旅游,而轉為追求更加個性化的旅游體驗。因此,相對應的各種主題公園和特色化旅游的出現,滿足了人們的這種需求。
綜上所述,正是由于旅游休閑產業集群在理論基礎、形成條件和競爭優勢上與普通產業集群的不同,我們認為更應加強對其進行理論研究,并從政策、資金等各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從而更好地推動其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進.產業集群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 唐利如.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3] 孟韜.網絡視角下的產業集群組織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4] 中國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9.
Developing tourism and leisure industry cluster
LIU Bin ,ZHOU Shuai
(Economy college,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China)
>> 全球化與國際傳播:媒體與公民的世界性互動 《國際廣播通論》:信息傳播全球化與國際廣播的新命題 晚明的全球化與國際范兒 全球化、全球治理與國際和諧社會的構建 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聞傳播與國家形象宣傳戰略 經濟全球化與國際關系民主化的辨證關系 全球化語境下的話語交流與國際合作 淺析經濟全球化下我國金融與國際貿易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與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淺析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法的新動向 文化全球化語境下國際傳播問題的傳播學解讀 經濟全球化與世界性危機關系的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國際非政府組織與國際法規則的形成及演變 全球化視野中中華民族體育文化國際傳播的背景與意義 迷思與變革:全球化競爭下的國際電視新聞傳播 全球化語境與新聞傳播 試論全球化語境下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國際傳播戰略構想 全球化語境下我國電視國際傳播的崛起 國際傳播中的思想文化領域全球化問題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2]吳斌.解讀新年賀詞背后五點新意[N].南方都市報,2016-1-1.
[23]于洪君.“一帶一路”與韓國“歐亞倡議”對接的可行性及相關問題[EB/OL]..
[24]福山.中國模式成功將讓中亞成為全球經濟核心[EB/OB]..
[25]文璐.多方面認識、研究增強國際傳播力[J].中國記者,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