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范文

        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

        第1篇: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范文

        自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以來,經過20多年不懈探索,大膽實踐,我們取得了成功,積累了經驗。遙望前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依然是推進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引航之燈?!氨仨殘猿稚鐣髁x市場經濟改革方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重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這是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的又一重大理論和實踐推進,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活力之源。曾經,糧票、布票、肥皂票見證了一個商品短缺時代,我們落后于迅猛發展的外部世界。而今,市場機制催生蓬勃的生產力,開放的中國與世界深度交融,成就了中國道路舉世矚目的輝煌。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目標,推進經濟體制以及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飛躍。將市場經濟的種子播撒入社會主義的土壤,極大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極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發展,極大增強了黨和國家生機活力。

        經過20多年實踐,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是市場體系還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特別是政府和市場關系還沒有理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效發揮受到諸多制約,實現黨的十提出的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任務,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問題。這次全會提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我們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又一重大推進。從“基礎性作用”到“決定性作用”,體現了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一般規律,必將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要看到“決定性作用”并非“全部作用”,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然要堅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黨和政府的積極作用??茖W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劃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讓“兩只手”相得益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將邁出新的步伐。

        認為,生產關系決定一切社會關系。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僅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經濟體制改革,但必然會影響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各個領域。一些體制機制,需要適應經濟體制改革而改革,及時推進、相互協調,使各方面體制改革朝著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方向協同推進,同時也要使各領域自身相關環節,更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同心協力、同頻共振,才能聚合起協調推進的強大能量。從建立到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啻為一場前無古人的偉大革命。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我們深信,改革大業一定會在向縱深推進中,開拓新境界、創造新光榮。

        第2篇: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范文

            轉軌進程中的作用?

            評價1978年以來財政在改革開放中的作用,首先需要確定適當的角度和標準,如在轉軌進程中財政與經濟的基本關系是怎樣的,不同階段財政實際發揮的作用與政策預期目標的關系如何,財政改革與運行的制度合理性如何?

            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財政是國民經濟活動的樞紐,在某種程度上主導著經濟運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財政是重要的宏觀調控手段,對經濟運行起著保障作用。因此,就經濟轉軌過程而言,財政的職責可以簡單描述為如何實現財政自身從主導經濟運行到調控經濟運行的轉變,如何推動經濟體制由計劃向市場的轉軌,如何確保這一過程中經濟的穩定持續增長。這就意味著在財政體制演進與財政政策取向經濟體制轉軌與經濟運行績效之間,必然存在著深刻的互動關系,其核心內容體現為財政始終肩負著雙重任務:一是作為推動經濟轉軌、調控經濟運行的重要手段,不斷根據體制演進和經濟運行的變化進行創新;二是本身作為經濟轉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適時進行改革,保持與整個體制的同步性和一定的運轉效率。由于整個制度處于非平衡演進中,這兩項任務兼顧和完成的情況也就成為評價財政改革與運行績效的基本角度與標準。

            此外,由于漸進轉軌中的階段性和財政體制在不同階段所承擔的任務的差異,一個時期財政運行的評價始終只能相對于特定的體制演進階段來做出。因此在探討財政績效之前,還需要按照一定的標準對轉軌進程作必要的時段劃分,并將不同階段的預期政策目標與該階段的財政實際運行效果對應起來,建立評價的時空概念。

            以政治生活事件為標志,我們可以從總體上選取三個變革點而將中國經濟體制轉軌進程劃分為兩個明顯的階段。一個是以1978年黨的確立“按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為市場經濟取向改革的起點;一個是以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此后不久實際經濟運行告別短缺作為中國經濟轉軌總進程中發生部分質變的轉折點;一個是以黨的“十六大”確立的2020年為計劃市場的經濟體制轉軌的終點。由三個標志點所決定,1978——1992年屬于轉軌的前期,其轉軌進程是從改革發動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1992——2020年屬于轉軌中后期,其轉軌進程是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基本建立到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人民生活實現全面小康。根據這樣的劃分,1978年以來的中國財政體制變動線索可以3個標志性事件來貫穿:一是由黨的提出搞活經濟政策目標引出的延續較長一個時期的財政“放權讓利、分灶吃飯”的體制與政策;二是1994年中央與地方之間以劃分稅種為基礎而確立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財政——稅收體制框架;三是1998年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國內市場需求不足的尖銳矛盾而迅速出臺、連續實施至今的積極財政政策及公共財政取向的改革。這三個事件中,前一個事件與轉軌前期相對應,后兩個事件則與轉軌中后期的特定階段相對應,并由此構成了評價財政改革與運行績效的基本框架。

            1.第一階段的財政體制改革與政策總體上表現為通過財政體制的調整與退讓,突破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釋放舊體制活力、醞釀新機制的形成。這一階段延續15年,是時間最長、體制變動最頻繁的時期。

            在這一過程中,財政漸進的制度激勵效果來自三個方面。一是體制內活力的釋放。通過體制退讓打破了“大一統”的高度集權的分配格局,放權讓利擴大了地方配置資源的權力,形成了各地在其隸屬關系內開展創新的積極性,實質是通過條塊關系的變化釋放出了舊體制內部尚存的活力,地方利益激勵的強化形成了“諸侯”爭先的發展沖動。二是體制外活力的培育。通過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根本性調整促進了多元化市場主體的形成和市場化價格機制的形成,逐漸形成了傳統體制邊界上的另一套微觀經濟運行系統和以金融為主的社會資金積累模式,體制退讓實質孕育了新機制的活力。三是為轉軌路徑的優化提供了基本保障。在這一除舊布新的過程中,財政以供給、需求雙向補貼的方式吸納、抵消了大部分通貨膨脹的壓力,保證了價格機制改革、商品交換關系建立,實現了平穩過渡。正是財政的放權讓利取向使轉軌過程中的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選擇有了可能。

            在已有的改革回顧中,關于這一階段財政的地位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財政的日益積弱和數度面臨收支危機還常常成為備受指責的理由。事實上,從經濟轉軌全局而言,財政一直居于啟動和支撐改革的樞紐地位,財政體制的連續退讓、補貼的增長、借款的增長都有著服從于改革進程的制度創新的內在合理性,和服從于改革路徑的被動適應性。對于這一階段財政制度創新的經濟績效,筆者曾將其評價為轉軌前期機制創新的核心內容,并用其創造性地突破納克斯“貧困的惡性循環”原理來解釋其全局意義(呂煒,2001)。即中國經濟的啟動采取了“財政收入超分配——提高家庭、企業部門收入水平”的結構性調整策略,以此來墊高低收入形成的發展“瓶頸”,突破貧困的惡性循環。這一策略啟動和支撐該階段改革的邏輯順序為:財政讓利在分配領域的突破帶來了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調整個人、企業的利益得到認可和增長,脫離計劃控制的貨幣剩余增多,由此孕育了利益主體多元化格局的出現,并自動創造了資金的供給與需求儲蓄動機與投資動機導致金融地位凸顯,金融的成長又反過來推動儲蓄——投資的轉化。由分配領域發動的這一系列改革,還伴隨著計劃控制的必然削弱,流通環節的必然修補,市場化的價格機制和商品交換的基礎關系得以建立。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反作用于生產過程,帶來生產方式的變革,經濟運行的商品化、貨幣化程度不斷提高,貨幣資本化所帶來的資本運動不斷擴張,以市場配置資源、以資本再生產方式推動的社會再生產過程得以逐步確立。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第一階段財政的“開閘放水”不僅是一個逐步削弱自身財力、增強激勵的過程,更深刻的意義是削弱傳統體制配置資源的能力、刺激新的資源配置方式形成的過程。正是財政體制在退讓中使傳統體制失去了封閉運行的完整性,改革因此突破并獲得持續的支撐。

            2.1994年的財稅體制改革是第一次按照市場經濟原則進行的分配關系的調整,在財政改革史上具有轉折點的意義。

            現在回過頭來看,雖然當時直接的動因是財政收支矛盾激化、中央財政宏觀調控能力不足,是應急的、被動的調整,但實際上是具有制度創新的內在合理性的。這一變革是在已經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的前提下進行的,整個經濟制度的質的演進意味著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過去單純放權讓利的改革思路已不再適應下一階段的要求,政府公共支出責任的增強需要一個全新的財政體制框架來承載。就經濟運行而言,市場與政府關系調整的核心是配置資源權限的劃分,即重新界定政府的事權,并提供相應的財力保證,這是整個經濟體制變遷作用于財政體制的更為深刻的內涵。

            這樣的判斷可以從1994年財政體制改革前后的財政、經濟狀況來印證。改革前的困境就財政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來看,過渡性的財政體制設計已經不能適應市場機制演進中的經濟運行要求。突出的一點是按行政隸屬關系實行的利益分權模式越來越助長地區經濟封鎖和市場分割,一些地方為了擴大自身財源,著力在當地發展稅高利大的企業,強化了地方政府與企業的關系,造成了經濟生活中的重復建設、盲目建設,不利于經濟結構調整;而各地為了當地財源按行政隸屬范圍設置的保護性措施,形成了“塊塊”之間的封鎖,不利于全國統一市場的建設。與此同時,以財政退讓政策提高企業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的政策初衷與實際效果的差距也越來越大。就財政自身運行來看,由于財政體制改革的相對滯后,不能適應已經建立起來的市場經濟體制框架的要求,財政運行得不到宏觀體制的保障,狀況不斷惡化。在漸進轉軌的過程中,多種規則并行的矛盾導致財政體制的分割局面,形成傳統職能、過渡性職能、新職能的并行與沖突,并最終導致財政收入的分割與下降。這種體制性分割在總體按隸屬關系確定的“分灶吃飯”體制下,又與地區利益導致的地區性收入分割交織在一起,使全國財政收入和中央財政收入兩個比重連續下滑。到1988年被迫實行多種形式的包干辦法時,中央財政基本放棄了調控的權力和財力,只求保證日常運轉的開支需要(呂煒,1994)。

            改革后的效果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財政收入的迅速增長,財政運行局面的迅速改善。1994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財力結構的調整,是財政在財權上的振興?!皟蓚€比重”的提高主要是通過稅制改革擴大稅基、分稅制改革劃定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分配關系所帶動的積極性的提高來實現的。1994——2001年全國財政收入增加2.14倍,年均增長17.8%,全國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1.2%提高到17.1%,中央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55%左右,實際運行中一直在52%——56%之間。這種情況表明財政運行得到了適宜的體制保障。二是新體制總體上適應和支撐了1998年以來的積極財政政策在體制、財力等方面的要求,保證了積極財政政策的有效實施。表明新的財政體制基本可以滿足目前階段市場體制下的政策調控需要。關于這個問題將放在后面詳細討論。

            3.1998年以后的政策效果以1994年體制為基礎,體現了體制實踐的意義,體現著體制的效率。

        第3篇: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范文

        [論文摘要]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是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綱領性文件?!稕Q定》提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和任務,指明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上有許多突破與創新。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綱領,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許多方面都有所突破與創新。這些突破與創新,對我們順利完成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明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任務與目標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總結了黨的十四大以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經驗,提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任務和目標,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內容。

        《決定》指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是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健全國家宏觀調控,完善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證。主要任務是:“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形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經濟法律制度;健全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決定》明確了制度、體制、機制的建立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地位,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認識已經從基本框架深入到了基本內容,實現了從形式到內容的有機統一。

        二、提出了發展的“統籌性”,形成了新的社會主義發展觀

        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和全面進步是我們黨的一貫主張。這就是說,我們強調的發展不僅僅是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而且是增進全體人民的福祉;不僅僅是推動生產力快速發展,而且是實現社會和諧和全面的進步。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堅持和強調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把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構建在“統籌”的基礎上,強調: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統籌就是兼顧,就是不放棄任何一個方面和領域,協調好改革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實現所有領域和所有地區的共同發展和共同進步。在統籌的基礎上實現全面發展,在全面發展中貫徹統籌的觀念和理念。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同穩定的關系,在深化改革和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基礎上,實現并促進經濟、政治和文化,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協調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稕Q定》提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籌性”,豐富了發展的內涵,從而形成了全新的發展觀。

        三、提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黨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要努力尋找能夠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公有制實現形式。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大膽利用。并對股份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強調: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社會主義也可以用。這就在股份制與公有制之間搭起了暢通的橋梁。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肯定了股份制在公有制實現中的地位,而且把它看成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指出:要適應經濟市場化不斷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一方面,標志著我們對股份制的認識更加深刻,更加與時俱進;另一方面,國有企業將加大股份制改造的力度,絕大多數國有企業將走向股份化,國有資產的戰略性調整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也將進入內涵建設階段,逐步形成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權力機構、決策機構、監督機構和經營管理者之間相互制衡的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四、對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予以科學定位

        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逐漸進入社會經濟領域,成為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和“重要補充”。黨的十五大恢復了非公有制經濟的本來面目,解決了非公有制經濟的歸屬問題,承認它是不同于公有制經濟的“其他所有制經濟”,強調“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非公有制經濟進入的范圍和領域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肯定了非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給以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同樣的身份和待遇,允許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各個行業和領域,鼓勵、支持和引導其發展壯大?!稕Q定》指出:“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訂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消除體制性障礙。放寬市場準入,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共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非公有制企業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其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p>

        非公有制經濟不但與公有制經濟處于平等的地位,而且享有同樣的權利和同等的待遇,使人們更加明確:非公有制經濟不僅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它的存在和發展必將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使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都得到充分涌流。

        五、明確了產權的含義和現代產權制度的特征

        產權明晰是現代企業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但何為產權,則是理論界一直爭論的問題??梢哉f,產權的含義不明確是制約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理論問題之一。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從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角度,詳細闡述了產權的含義及現代產權制度的特征。

        《決定》指出:“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包括物權、債權、股權和知識產權等各類財產權?!苯F代企業制度必須建立完善的現代產權制度?,F代產權制度具有“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等主要特征。

        明確了產權的含義和現代產權制度的特征,有利于解決和明確以產權為核心的各種權利歸屬問題,既維護公有財產權,鞏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也保護私有財產權,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加快各類資本的流動和重組,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確定和明確各類資產所有者的主體地位,真正體現出誰投資、誰決策、誰受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使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各項權利都得到保護和保障,增強企業和公眾創業創新的動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礎和市場秩序,加速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第4篇: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范文

        (1)轉型早期:計劃經濟時期(1978年-1991年)1978年黨的制定的經濟轉型方案,轉型以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為起點。路徑是先農村再城市;先針對體制外部再針對體制內部;先對國有企業進行經濟機制的改革,再對現代企業制度進行改革。這是我國獨有的改革路徑,后來證明這種漸進式轉型的方式奠定了我國經濟轉型的基礎,為轉型的成功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這一時期我國國有企業改革主要內容是轉換企業經營理念和機制,推行承包責任制,以解決兩權分離為核心目的,重新塑造微觀經濟。

        (2)轉型中期: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確立(1992年-2001年)1992年黨的十四大會議正式確立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的經濟體制,從此以后,我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質的改變,由計劃經濟體制完全過渡到市場經濟體制,為我國經濟轉型取得里程碑意義的成功。我國社會主義市場隨著計劃、外貿、金融、投資、財稅五大體制改革的完成,我國經濟體制框架基本建立起來。

        (3)轉型深化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時期(2002至今)2002年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第一年,在全球貿易的助力和我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下,我國經濟轉經進度逐漸加快,形成國際化競爭,國家對企業的發展和定位作出相關調整和要求,主要以國有控股,進行國企法人治理建設和多元化產權改革,擔負起對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使得我國市場經濟進入成熟階段。

        二、國有企業管理創新特征

        我國企業管理特征比較鮮明,不同地區的企業管理模式差別非常大,而且國家與企業在管理創新上發揮的作用也有差別,總體上講,我國的企業管理創新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地區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創新過程也大相徑庭,但是我國改革創新的方向始終是以市場經濟作為主導方向

        。(一)企業管理創新制度具有多元化特征

        企業管理制度創新和改革應該服從市場經濟目標,但是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所有制的企業中管理創新的形式應該向不同的方向發展,這種管理創新多元化會成為我國經濟朝著多元化和多樣化方向發展的體現。

        (1)由于我國地大物博,在歷史和自然環境等因素作用下,我國不同的經濟地理區域會形成產業結構上的區別,這樣的差異會帶來生產工藝和資源組成的不同,面對不同產品帶來的市場結構和環境,不同企業對產品組合和產品價格的制定也會有很大差別,導致企業管理的方法和目標不一樣。比如,生產工藝繁瑣的企業都重視技術層面的創新,市場競爭力大的企業會根據收益情況,在節約成本上進行創新。

        (2)不同行業根據自身生產規模、技術層面和綜合實力,在管理創新上也有很大差異。概括來講,資本密集的企業把企業管理的中心放在財務管理上,通過提高收益率、降低投資風險實現企業管理制度的改革。勞動力密集的企業通常會以勞動雇傭和規范員工管理制度為核心,通過對員工的規范化和法制化的手段當作企業管理創新的出發點。技術密集的企業會把重點放在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來增加企業實力,與金融業類似但性質不一樣,金融業是以引進先進現代化電子商務平臺來降低投資風險和投資成本。因此,不同行業形成的管理創新的重點都取決于企業自身的成本結構。

        (3)企業管理制度創新根據企業的所有制不同,創新方面也有所不同。大中型國企在創新制度過程中注重于處理經營者和所有者間的關系,增強所有者監督力量,以防出現產權虛置,作為國企創新目標,公有產權具有分散性,公有制的企業產權不可分,在這個背景下,產權容易發生虛置的問題,內部人逐步會控制整個企業,所以這個問題是當下創新制度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而民企通常都是依靠家族力量維護和運營,科學化建設不到位,存在權責不清的可能性,所以有限責任很難確立,導致許多民企形成效益低和管理亂的局面。所以,我國家族制企業的管理創新應該以適應我國社會結構、以市場為導向進行改革創新。

        (二)企業管理創新具有漸發性特征

        我國經濟改革發展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漸進改革和創新。宏觀上,我國從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很漫長;微觀上,企業管理創新必須存在這樣的內在特質。隨著經濟社會的漸進性發展,我國企業管理創新隨之穩步進行。我國企業管理制度曾經歷過放權讓利改革、承包責任制改革、稅務改革和產權改革等各個階段。在改革開放社會轉型初期階段,國家宏觀提出計劃經濟的概念,承認企業是商品獨立生產者,否定超前經濟理論。隨后,我國企業管理制度由計劃經濟管理模式逐漸轉變為獨立、自負盈虧的經濟管理模式,企業的經營權力依然很小。隨著人們思想認識的逐漸提高,認識到了市場因素的重要性,價格機制成為了經濟轉型的核心問題,怎樣可以將國家統一產品價值轉變為受供求影響配置產品價值成為當時經濟改革的主要問題。緊接著,價格機制逐漸的改變了企業管理模式,內容主要是以收益機制為核心,以市場為主導方向,以企業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國有企業管理改革的新趨勢。為了企業建立真正的市場經濟模式,我國實行承包制和利改稅務的措施,其目的是價格機制和成本收益機制可以對企業的決策產生一定影響,使企業有活力,可以帶動地區進而帶動整個經濟體制的發展?,F如今,我國的企業管理創新和轉型工作仍然是以企業產權改革為主導,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其核心目標是以產權關系來進行資源配置。

        (三)企業管理創新具有自發性的特性

        我國的企業管理創新自發性特點比較明顯,所謂的自發性是以個體需要為主體導向,行為上不完全迎合國家法律和政策的一種特性。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是我國單獨的企業對國家法律和政策的突破,在改革開發道路上表現的比較突出,我國企業管理創新自發性最好的表述就是先改革,再探究改革方向。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經濟體制不完善,方向也不明確。而蘇聯和東歐國家在經濟改革當中已經實現社會主義計劃管理模式,并且逐步向市場經濟模式轉變。我國曾經在學術界也討論過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問題,因我國企業總是遵循陳舊的教條,當時沒有明確的改革方向,但是在改革發展不斷探索的道路上,我國企業管理人員突破了陳舊的管理模式,進行大膽創新,逐步脫離國家直接進行行政控制,以利潤和價格作為經營方向的杠桿。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在沒有把企業當作獨立商品生產者的條件下,需要重視市場的價格、利潤、供求規律,而不是直接等待上級指令,每次突破原有體制都會給改革增加一份動力。我國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的內在特色就在于改革過程中管理人員首創主觀上的能動性,在改革過程中不斷的完善和修正,國家在認可的同時也在完善相關的政策。

        三、國有企業管理動力機制

        企業管理制度的創新首先應當考慮的因素是利潤,因為企業就是將利潤最大化作為目標來運營的經濟組織。我國擁有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歷史背景,導致國企管理創新具有相對復雜的動力機制。國企開展管理創新的動力與市場環境和體制環境息息相關,不同轉型時期的體制環境、市場環境、國家政策影響了企業管理創新的動力機制。

        (一)轉型早期國企管理創新動力機制

        國企管理創新系統在轉型早期主要由國企改革因素、體制因素、市場調節因素以及國企自身因素等構成。這些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不但形成了國企管理創新動力機制生成機理的基本因素,而且決定了國企管理創新系統在這一時期的基本屬性。這一時期,我國經濟轉型處于起步階段,宏觀經濟體制主要是計劃經濟體制,這樣的經濟體制決定了國家與企業的分配關系和管理方式,發揮主導作用的還是國家行政力量。在這種體制和格局下,國企在管理創新上主要是典型的以服從和響應為主,從國企管理創新動力源考慮,雖然是計劃經濟體制內部改革,畢竟從體制上引入了商品經濟,這在客觀上確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向,明確了計劃商品經濟體制的目標。先后國企經歷了兩次帶有市場化取向重大意義的改革:承包責任制和轉換企業經營機制。這兩個機制形成了國企管理創新機制的雛形,為企業管理創新的啟動和發展奠定了體制基礎。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導致國企的基本屬性是國家行政的附屬物,國企內部的管理創新機制是次要的存在,只能從屬和響應,而存在于國企之上的政府才是支配管理創新重要推動的力量。所以,國企管理創新動力機制的主導是政府的強力推動,這是轉型早期企業管理創新的顯著特征。

        (二)轉型中期國企管理創新動力機制的發展

        由于這一時期宏觀經濟體制發生質的變化以及國企改革政策的逐漸成熟和深化,國企管理創新系統發生了巨大變化,將市場化管理作為國企管理創新的主要方向。國企管理創新系統在轉型中期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創新系統構成要素和創新系統組成結構。這一時期的國企創新系統由創新環境和創新實施主體兩個部分組成,其中,創新環境的改變主要是初期的計劃經濟體制改為市場經濟體制,國企政策成熟,市場競爭力的出現等;創新實施主體指的是開展管理創新的國企,從創新動力機制上分析,可以細分為多個要素的組合體,這些要素包括開展創新國企的身份、數量、管理水平、經營狀況、未來發展愿景等,與轉型早期比較,企業管理創新系統構成的要素明顯增加了。不僅如此,創新系統構成的性質和組成也產生了質的變化,先經歷了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是我國經濟改革的主要目標,隨后經過金融、投資、計劃、外貿和財稅五項改革使得我國完善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徹底的改變了國企的生存環境和地位,國企經營活動轉變為以市場交換作為活動方式。經過這次質變的轉型,非公有制經濟迅猛的發展,打破了國企壟斷的格局,出現外資、非公有制和國企三足鼎立的競爭局面,對國企改革的深化起到了促進和推動的作用,為了占據市場影響力在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有重大突破。這一時期起,以政府推動和市場驅動雙層導向為主題,是國企為利益越來越自覺的進行管理創新,這種成熟的創新動力機制使市場化管理徹底的進化,成為了現國企的基本范式。

        (三)轉型深化期國企管理創新動力機制的突破

        加入國際貿易組織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進入了完善和深化階段。雖然國企創立創新環境要素和組成要素沒有太大變化,但還是從內涵上改變了很多,從調查情況來看,新時期的國企管理創新動力機制是外部環境和國企自身相互結合產生的,其發展方向也是互相影響和作用的。首先,國企的創新方式和指導思想明確,并確立了科學發展觀,將發展方式的轉變和追求可持續發展作為創新主要任務。其次,政府極力推進的國企戰略目標很強,管理思想先進,發展理念比較明確,在財力和行政的支撐援助下,為管理機制的創新建立雄厚的力量,促成了國企管理創新由自覺主動創新轉變為自主深度創新。最后,國企在創新過程中,不斷發現自身的矛盾和問題,追趕國際水平的同時展開攻守兼備的理念,盡早解決漏洞也是為了將來不會出現更嚴重的失誤,為企業管理創新的穩步深入奠定基礎,將國企管理創新的愿望演變成管理創新的深化活動??偠灾?,國有企業通過管理創新帶來的動力機制,不論是在管理運作特征上,還是組織結構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與變化,這些變化為國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四、結束語

        第5篇: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市場經濟體制;認識;加強;企業管理;措施

        引言

        企業管理是一項綜合管理項目,并且企業管理涉及的管理內容和管理范圍非常廣,所以,企業必須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有效地擺脫市場經濟體制的束縛。并且大多數企業領導階層還沒有正確的認識到市場經濟體制的規律,導致企業的管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為了更好地迎合市場的發展要求,企業必須要根據自身的發展特點實施新的發展戰略,并分別從市場營銷、技術管理和內部管理等方面,對企業進行全面化、系統化、科學化管理,才能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一、實施戰略管理

        俗話說,商場如戰場,所以,必要的戰略戰術對促進企業的穩定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面臨巨大的市場壓力下,企業首先要從自身出發,并為求得長期發展必須要制定長遠的戰略戰術,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的挑戰。所以,首先企業需要制定一個長遠的發展目標,并根據目標對企業的內部管理進行大規模整頓,便于更好的實現協調統一管理[1]。并且企業生存發展的核心任務,是確保企業自身發展與環境相適應,才能充分的將管理落實到實際應用中。因此,企業還需要制定一系列監督管理措施和績效評價機制,并督促領導加強管理措施的可實施性,才能提高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

        實施戰略管理不僅需要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還需要管理人員的配合,才能高質量、高水平、高效率的實現管理目標。所以,還要加強并充實管理人員的知識儲備,因此,必須要定期組織企業管理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和思想教育學習,才能又好又快的提高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并進一步端正管理人員的工作態度。其次要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戰略,還需要了解基本的市場動向和和市場規律,并制定相應的戰略規劃,同時還要將企業的多元化經營管理作為重點發展對象,才能保證企業實施戰略管理的良性發展。

        二、加強市場營銷管理

        市場營銷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管理水平直接取決于市場營銷管理水平,所以,必須要加強對市場營銷管理的重視和認識,才能在激勵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并且企業戰略戰術的制定必須要通過市場營銷管理,才能更好地落實到實際應用中。所以,市場營銷管理是站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上進行管理的,并且只有將市場營銷管理與市場經濟體制進行有效結合,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市場營銷管理的目的和價值[2]。

        市場營銷不同于促銷,市場營銷是創造、溝通與傳送價值給顧客,及經營顧客關系以便讓組織與其利益關系人受益的一種組織功能與程序。因此,市場營銷所包含的內容比較豐富,例如:市場營銷研究、市場定位、新產品開發及產品的售后服務等內容都屬于市場營銷范疇。可見,市場營銷對企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所以,企業首先要組建一支強有力的營銷管理團隊,并將激勵機制與考核機制相結合,才能有效地幫助管理人員正確的認識自身的不足之處,從而更好地提高自我學習、自我監督能力。此外,還要相應的建立信息反饋系統,加強企業各部門之間的相互溝通,便于及時的掌握市場動向和企業的管理現狀。

        三、加強技術創新管理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是企業進步的前提,是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因此,加強技術創新管理是企業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并且目前企業競爭主要體現在產品競爭上,而產品競爭主要體現在創新技術和創新意識上,所以,企業的技術創新必須要面向市場,才能充分的發揮創新的功能價值。此外,由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所以,必須要保障科學技術的先進性,才能進一步提高產品的質量。因此,企業為了提高技術創新管理水平,必須要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并加強技術開發團隊建設,此外,還要引進一批高質量、高素質的技術人員,才能加快創新管理速度。同時,還可以把市場營銷管理與技術創新管理相結合,才能實現企業的“里應外合”,并且技術創新管理必須要依托市場營銷管理為基礎,才能提高產品研發的準確性,便于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3]。

        技術創新方面,必須要明確產品的功能,并制定技術創新管理技術和技術創新管理規章制度,避免盲目開發造成資源浪費。同時還可以建立企業與高校的合作機制,通過培養專業對口的創新技術研究人員,為企業提供充分的技術支持和人才儲備。

        四、加強企業內部管理

        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是加強企業內部管理的重要手段。由于,企業管理包括組織、計劃、監督、指揮等各方面內容,所以,管理內容比較繁瑣,因此,必須要建立專門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才能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一直以來,企業內部管理都存在較大的漏洞,主要原因是因為內部管理涉及到各個部門的利益沖突和矛盾糾紛,所以,管理難度大。并且企業內部管理通常會遺留許多陳舊的疑難雜癥,所以,大多數企業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在內部管理上,從而導致“以少積多”,最終“由量的積累變成質的變化”,造成企業的成本上升、產品質量低劣等問題層出不窮,導致企業最終失去市場競爭力。因此,企業必須要打破傳統管理模式的束縛,并重視創新管理,才能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率。

        此外,還要轉變企業的管理模式,并結合企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特點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管理模式,并突出內部管理的重要性,才能擴大內部管理的影響力。同時,還要做好企業管理的基礎性工作,并將加強企業各部門之間的相互協作,才能為企業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五、強化“以人為本”的管理宗旨

        企業員工是企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員工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態度直接和企業的發展水平掛鉤,所以,強化“以人為本”的管理宗旨,可以有效地提高企業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因此,企業必須有針對性的制定“以人為本”的管理措施,例如:定期組織員工參加文藝活動、組織員工集體旅游、加強與員工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學會傾聽員工心里的聲音,善于借鑒和采納員工的意見和建議[4]。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加強企業員工之間的凝聚力,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工作積極性。此外,還要實行獎懲機制和優秀員工的模范帶頭作用,才能更好地起到激勵作用。因此,只有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才能真正的實現管理的協調與統一。

        結語

        綜上所述,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管理依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所以,還需要不斷地創新和完善才能改善目前企業管理不容樂觀的發展現狀。并且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力還會不斷增加,所以,對于企業來說,必須要做好充足的準備,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要求??偟膩碚f,企業管理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管理項目,所以必須要詳細的了解市場的發展規律,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戰,才能為企業構建更寬、更廣、更高的發展空間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志平.中國市場經濟體制變革的理論與實踐[J].東北財經大學,2012-06-01

        [2]劉翠玲.市場經濟體制下降低成本是企業管理的根本[J].現代商業,2013年06期

        [3]湯吉軍,陳俊龍.計劃與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有經濟功能的比較研究[J].經濟縱橫,2012年08期

        [4]張鳳.試論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如何認識和提高企業青年職工的素質[J].四川水利,2013年02期

        第6篇: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政府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市場規律;政府作用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685(2013)02-0051-05

        隨著經濟改革與發展的不斷深入,我國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也在實踐中不斷深化。黨的十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從理論上做出的深刻總結,進一步明確了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對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從計劃和市場轉向政府和市場

        上世紀80年代,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正處在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更多地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的階段,改革的中心是如何處理好計劃與市場的關系。涉及的問題是在哪些領域應更多地運用計劃的方式,哪些領域應更多地讓市場來調節,以體現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一對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定位。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中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總框架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體現了當時對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特征在理論上的總體認識。20多年前的這一認識,用今天的標準來衡量,當時的概括具有的局限性是合乎認識規律的。

        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過20多年的實踐,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隨著實踐的發展越來越深刻,對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不再局限于計劃和市場的關系,而是把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其實,這一問題不僅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也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現代經濟發展具有以下兩大基本特征:一是生產力發展的高度社會化;二是經濟發展的高度市場化。生產力發展高度社會化決定發揮政府作用的客觀性和重要性,經濟發展高度市場化決定尊重市場規律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現代市場經濟,生產力高度社會化和經濟高度市場化也是當前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這兩個特征同時并存,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生產力發展高度社會化是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表現,經濟發展高度市場化是經濟發展規律的表現。把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反映了對問題實質的把握,體現了對問題的不斷深化認識。

        市場和政府是調節現代經濟發展并保證其高效和協調運行的兩種力量。市場的力量是借助客觀經濟規律的作用,以“看不見的手”的形式,通過利益機制來調節各經濟主體的活動。政府的力量是借助行政權力,以“有形的手”的形式,通過行政、政策、經濟的手段來調節各經濟主體的活動。市場和政府的作用都是覆蓋全社會的。國家(或政府)的作用并不是只在于市場,市場引導的也不只是企業。事實上,政府對經濟活動的調節作用除了市場以外,也會直接作用于企業、個人,這種作用是覆蓋全社會的。市場引導除了作用于企業外,也會直接作用于個人和社會的各個方面,市場的作用也是覆蓋全社會的。在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計劃和市場作為調節經濟活動的兩種手段,是相互替代的關系。經濟活動可以通過計劃的方式來實現,也可以通過市場的方式來實現,但運用計劃方式的時候是排斥市場的;同樣,運用市場方式的時候也是排斥計劃的。所謂把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有機結合,實際上是指在有的領域經濟活動主要是通過計劃調節來實現,有的領域經濟活動主要是通過市場調節來實現,并不是指在同一個經濟活動中既運用計劃方式,又運用市場方式。因此,嚴格地說,計劃與市場的結合,只是從宏觀上可以在不同的領域運用不同的調節方式。計劃和市場都不能覆蓋全社會,只能是作用于不同的領域。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不同于計劃和市場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政府和市場不同于計劃和市場之間的相互替代關系。計劃和市場是兩種不同的調節機制或資源配置方式,這兩種調節機制對調節經濟活動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政府和市場不是同一層面上的關系,政府是一個主體,本身不是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或方式,政府對經濟活動的調節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或政策,計劃本身只是政府可以運用的一種手段。政府對經濟活動的調節,并不排斥市場的調節,而是對市場調節后的調節,是對市場調節結果的再調節。

        其次,政府和市場的調節機制不同于計劃和市場的調節機制。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的結合實際上是指令性行政命令調節和市場調節的結合。政府調節和市場調節的實質是政府干預和市場調節的結合。政府調節從本質說不是一種行政命令,而是通過各種經濟手段和政策來干預經濟活動,是一種政策調節和利益調節。

        最后,政府和市場不同于計劃和市場調節的地位和作用。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對整個經濟活動調節的地位和作用是不明確的,誰起基礎性作用,誰在經濟活動的調節中起主導作用并不明確,這就難以對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做出準確的定位。政府調節和市場調節對整個經濟活動調節的地位和作用是明確的,即市場對經濟活動的調節起基礎性作用,政府調節不能取代市場調節的基礎地位。

        對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的認識從計劃和市場的關系轉向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標志著我們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解的深化,也更符合現代經濟發展的實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運行的實踐中,人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計劃對經濟活動的影響日趨弱化,在政府層面對經濟活動產生中長期影響的是發展規劃,這種中長期規劃與原來的計劃相比已經具有了不同的特征和作用機制。政府的政策調節和運用各種經濟杠桿調節是與市場調節并行不悖的一種調節機制,它不排斥市場規律的作用,相反借助市場機制來實現調節目標。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發揮的作用比計劃的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二、尊重市場規律,明確政府的功能定位

        尊重市場規律是對政府而言的,是要求政府尊重市場規律。尊重市場規律關鍵是對政府的功能進行準確定位,政府不能無限界定自身的功能,不能認為政府什么事情都能解決好,不能把什么事情都看作自己的能力高于市場,政府必須把自身的功能定位在有限的范圍內。政府不取代市場,實際上就是尊重市場規律。

        尊重市場規律是因為市場規律能夠高效調節經濟運行,能夠使各經濟主體具有充分活力和發展動力,市場具有這樣的功能在于利益機制的作用。市場是各經濟主體彼此發生關系并從中獲得利益的載體,各經濟主體在市場上聚集,相互之間就會發生競爭,這種競爭關系一方面使各經濟主體之間相互排斥,另一方面又使他們面臨巨大的壓力,各經濟主體的經濟利益只能通過市場競爭來獲取。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的經濟主體,就能得到更多的利益,不具有競爭力只能被市場所淘汰。市場優勝劣汰的功能在微觀領域中使能夠生存下來的經濟主體都是高效率的。基于此,尊重市場規律就能夠實現微觀領域的高效率。

        現代經濟是高度市場化的經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取向是使微觀經濟活動市場化,不斷弱化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最終退出微觀經濟領域。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行業組織或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事項,政府都要退出。強調市場化是對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實踐的肯定,也是對經濟體制改革基本取向的自信。這種肯定和自信說明市場化改革不能走回頭路,因為我們對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統一的理論充滿自信。在這一理論指導下,社會主義可以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社會主義經濟活動遵循市場規律的要求,使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并不影響堅持社會主義經濟的性質。由市場機制調節經濟活動和進行資源配置,與所有制沒有關系,因為市場機制作用的對象是企業和其他經濟主體,而不是所有制。企業和經濟主體出于對自身利益的關心,會自發地按照市場機制的要求調節自己的活動。否則,就會受到市場規律的懲罰而在經濟利益上遭受損失。無論是公有制企業還是非公有制企業,在市場經濟規律面前都是一個獨立的經濟主體。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條件與所有制沒有關系,無論是公有制企業還是非公有制企業,只要是一個獨立的經濟主體,都必須遵循市場規律的要求。以現代公司制為主流形式的企業,基本特征是混合所有制,經濟成分構成的不同不會影響企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運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市場經濟和所有制的關系,而是經濟體制運行中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關鍵在于政府明確自身的功能定位,從尊重市場規律的角度看,政府功能定位在于不干擾市場機制作用的正常發揮,并為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一是為市場經濟運行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市場規律在競爭中得到貫徹,市場機制的作用也同樣在競爭中才能實現。充分發揮競爭的作用,就必須創造平等的競爭環境。競爭是否平等是衡量競爭環境好壞的主要標準,現實中的競爭并不都是平等的,不平等的競爭不能產生高效率。這就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消除不平等的競爭,營造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使不同的所有制經濟、不同的企業都能夠在平等的環境中競爭。政府營造了這樣的競爭環境,也就能夠為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創造良好的環境。

        二是為市場經濟運行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的運行必須有規范,沒有規范的市場經濟只會影響效率,而規范是通過法治來構建的。市場規范就是規定市場中的各經濟主體能夠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做了不能做的事情必須要承擔什么責任。帶有強制力的市場規范只有由政府來制定和實施,政府通過法治規范經濟主體的活動,從外部環境為市場經濟的規范運行提供法治保障。同時,政府還可以通過其他手段來規范市場經濟的活動。

        三是為市場經濟運行創造良好的道德環境。市場經濟是道德經濟、誠信經濟,市場經濟之所以要講道德、講誠信,是因為市場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信用關系,信用關系的建立和發展是以人們相互之間的信任為基礎的,而信任的基礎是雙方的誠信。誠信可以節約高昂的市場交易費用,提高市場經濟的運行效率。市場經濟活動中各經濟主體之間的誠信度越高,就越有利于信用關系的發展,也就越有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道德和誠信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軟實力。政府要用多種方法和手段來懲治不講誠信的欺詐行為,培育良好的市場經濟發展的軟環境。

        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同樣存在著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在很長的時期里,以自由主義為主流的經濟學理論一貫主張政府不應該干預經濟,他們認為市場是一臺靈巧的機器,能夠自動、高效率地調節經濟活動,保持經濟協調發展。政府的職能只在于軍事、政治、外交等領域,政府不具有經濟職能,更多的是充當一個“守夜人”的角色,政府對經濟活動干預的結果只能是破壞市場規律,導致經濟的低效率。在這一理論指導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并沒有被認為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關系。但這種觀點很快被客觀現實所擊破。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發展產生的經濟危機證明市場并不能始終保持經濟的協調發展,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說明自由市場對經濟活動的調節是有缺陷的,而克服這種缺陷的主要手段就是政府干預。西方經濟學理論上出現的一個重大轉折就是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干預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市場經濟運行存在天然的缺陷,自由市場經濟的調節不可避免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避免和解決經濟危機的有效方法是通過政府的各種措施進行反市場的干預和調節,政府調節和干預理論也隨之產生。但在這一理論的主導下,過多的政府干預又使經濟發展遇到通貨膨脹與經濟停滯的雙重困擾。人們面對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又開始對政府干預的問題重新進行反省。這種情況說明,在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中,離不開政府和市場的兩種基本力量,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客觀上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核心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逐步擴大市場對經濟活動的調節,堅定地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當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手段后,一方面市場調節具有的局限性也必然會暴露出來,另一方面原來政府控制經濟活動的做法也不能繼續下去,政府在市場經濟發展中應具有哪些職能,政府的功能定位怎樣才能既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又能夠有效克服市場經濟運行固有的局限,就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就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來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很大的共性,這一關系不會因為社會經濟制度的不同而改變。從經濟體制改革發展的進程看,實際上就是圍繞著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這一核心問題展開的。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在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的問題上,我們要研究的問題是政府怎樣做才是尊重市場規律。從總的原則講,在微觀經濟領域,政府不要干預市場經濟的活動,因為微觀領域的經濟活動主要由市場規律來調節,政府不要在微觀領域尋求作為,讓市場規律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以及對經濟活動的調節作用。這就使尊重市場規律有了良好的保證,或者說,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不尊重市場規律的干擾源,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得到完善。

        三、發揮政府作用的重點是解決市場不能解決的問題

        在現代經濟中,發揮政府作用的重點是解決市場不能解決的問題。政府作用要與市場作用錯位,這樣政府作用才不會與市場作用相互沖撞、干擾和抵消。對政府和市場作用范圍的基本劃分是,政府主要作用在宏觀領域,市場主要作用在微觀領域,這一劃分的根本依據是現代經濟發展呈現的兩大趨勢。

        一是經濟發展在微觀上體現高度分散化,現代經濟發展由眾多的具有各自獨立利益的經濟主體的活動構成,它們之間的分工和協作、生產和經營都是個體行為,都是由每個經濟主體自己做出決策,這種分散決策的依據是市場的需求和變化。對于整個社會來說,由市場機制來調節經濟活動的成本最低,產生的社會矛盾最少,協調各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最容易?,F代經濟發展呈現的這一趨勢說明,市場經濟的形式是最合適的,市場機制調節具有高效率,任何一個組織、機構或政府都不具有替代市場的這一功能,或者說不可能具有市場調節那樣的高效率,這是被各國經濟發展實踐證明的,也是今天世界各國普遍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政府必須尊重市場規律,保證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讓分散決策的事情由各經濟主體自己去做,把微觀領域的經濟活動讓給市場調節,使市場規律在調節分散化經濟活動中發揮其優勢和作用。

        二是經濟發展在宏觀上體現高度整體性?,F代經濟發展中的各主體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相互之間結為一個整體。一方面,各經濟主體的發展需要有良好的宏觀環境,如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另一方面,需要為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條件,如經濟發展必需的基礎設施。但這些問題的解決市場沒有能力,或不具有解決的優勢。這就要求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解決好經濟發展過程中市場不能解決或者通過市場解決需要付出巨大代價的事情。這些方面的問題需要運用一定的行政權力,在全社會范圍內解決。這些問題雖然不是純經濟問題,但與經濟發展有密切的聯系。從宏觀角度看,需要有一種市場以外的力量來解決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政府作為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另一種力量,并不是只在市場經濟發展出現問題時才能發揮作用,而是在市場經濟整個發展過程中都需要發揮作用。其實,政府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并不是今天才認識到的問題,政府干預經濟的實踐也不是從現在才開始的,而是我們現在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刻。市場規律調節經濟活動是有效率的,但市場調節又是有局限的。經濟發展中的整體性問題、宏觀領域社會性問題,由政府來解決具有更高的效率和社會效益,很多問題也只有政府才有能力解決。必須充分發揮政府作用,是根源于現代經濟發展具有的整體性趨勢。政府作用主要在宏觀領域中解決市場不能解決的問題,具體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制定經濟政策。政府作用主要通過對經濟活動的政策調控來實現,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前提是科學制定和研究政府政策,解決好制定政策的出發點和指導思想。一項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對經濟發展一定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評價就會得出不同的判斷。所以,制定政策的出發點和指導思想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具體說,政策的制定必須站在全局的立場上,以有利于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出發點,以實現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為指導。特別是一些直接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政策,更應該遵循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這些政策也許并不能直接看到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期效果,但從長期看,將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一個具有充分活力的社會環境。政策的制定不能只是由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說了算,應該在更廣泛的范圍、更高的層次來制定,避免政策制定部門的局限性。政策既不能長期不變,也不能經常變動,要根據政策的不同類型,有的政策應該具有相對穩定性,有的政策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政策越符合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要求,越能夠體現大多數人的利益,政府作用的發揮就越充分。

        其次,實施發展戰略??茖W的具有前瞻性的發展戰略對于一國經濟社會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政府通過制定發展戰略影響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是發揮政府作用的重要內容?,F代經濟社會的發展體現發展戰略的重要性,因為這是關系社會整體發展的問題,市場沒有能力制定發展戰略。實施發展戰略需要經濟發展的各領域和部門都要以發展戰略為導向,政府則要采取各種措施進行引導。如,通過完善技術創新體系、知識創新體系,加強社會公益技術研究,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搶占科技發展戰略制高點等。增強了發展戰略對經濟活動的影響作用,也就增強了政府的作用,這是微觀領域市場規律作用高效率與宏觀領域政府作用高效率的結合。從整個經濟運行的角度看,現代經濟發展在微觀領域的分散化,必然要求在宏觀領域加強整體性,才能使市場經濟發展在整體上具有高效率,政府在這方面的作用具有廣闊的空間。

        第7篇: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市場經濟 統一 建設 發展

        一、統一市場的內涵及其特征

        統一市場,下意識是一個與市場分割相對應得空間上的概念。從廣義上說,是指一個高級的市場經濟形態,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市場主體平等活躍,市場客體融通發達,市場介體成熟健全;二是地區與行業部門間貿易流通壁壘,商品要素自由流動,信息透明完全,競爭公正有序,市場充分發揮基礎性資源配置的功能;三是中央宏觀管理與調控政策統一實施,較少干預與管制,市場規則與制度完善,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有效銜接。市場的統一性是現代化市場體系的核心與靈魂。表現為市場規則的一致性、市場的自由流動性、統一市場價格的均衡性、不同市場價格之間的關聯性等。中國市場化的進程,就是一個不斷走向市場統一的過程,就是要實現即內部市場統一又對外開放并與外部市場有機銜接的現代市場經濟形態,即努力建設成為開放性經濟。

        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學術界曾針對改革計劃經濟體制,構建市場經濟體制,提出過建立國內統一的社會主義市場問題。這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統一的市場必須是一個完備的市場體系,它不僅包括商品市場,而且還包括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二是要統一的市場必須在區域合理分工和消除地區、部門障礙的基礎上,實現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以及生產者之間的平等競爭。前一項的內容是針對計劃經濟單一的商品市場格局提出要建立完整的市場體系框架。因此,本質上是在原有的盡管不完善的商品市場基礎上,擴大市場類型,形成完整的市場體系問題。而后一項的內容是針對計劃體制中的各種制度規則,在經濟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過渡的過程中,要轉變資源配置的方式,特別是要由雙重資源配置的方式并存的格局轉向統一市場資源配置的格局。

        我國統一市場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統一性。統一市場是一個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的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的體系。統一性意味著在經濟活動主體按照統一的規則進行分散活動的條件下,必須有權威機構能從總體上利用各種市場調節工具區彌補市場機制本身功能的缺陷。

        競爭性。在統一市場中,商品流通和要素流動必須在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下進行才能有效地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公平、公開和公正的競爭本身排斥對市場的壟斷干預、貿易障礙和歧視待遇。

        有序性。在統一市場中,商品的流通、資源的流動以及公平競爭,要求有序地運行。有序的進行意味著市場要有統一的規則,這種規則維系市場活動的秩序,保證資源、商品流動和公平競爭。二,建設國內統一市場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建設國內統一市場,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實現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也是我國建設開放型經濟的基本要求。它是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必須解決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

        1 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階段性要求我國現階段必須建立國內統一市場

        從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性階段可以看到,市場經濟從初始狀態發展到現代狀態需要很長的時間,而實現這一過程從本質上說就是市場的發育過程。從一般意義講,市場的發育程度要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只有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市場才會逐步發達起來。當前深化改革的實踐要求打破原來所有制和地域界限,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國內統一市場,可以說這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從另一方面看,目前的國際市場已經具有發達的市場體系,并日益朝全球統一化方向發展,從而與國際市場接軌。

        2 建立統一市場可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提供基礎

        市場經濟即是以市場作為資源的主要配置者,使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起基礎性調節作用的經濟運行方式。簡而言之,社會生產所需資源主要由市場來安排和配置,就是市場經濟。從統一市場的內涵來看,市場之所以要建成國內統一市場。其目的在于打破國內市場的任何空間限制和人為阻隔,使各市場主體彼此之間能夠在更廣闊的范圍內自由的開展交換活動。所以統一市場的建立首先需要創造更規范的市場主體,并使這規范的市場主體在國內企業普通化。

        3 建立統一市場是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

        價格改革是市場發育和市場體系形成的關鍵。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市場價格及其變動來引導和實現的。經過二十幾年的價格改革,我國的價格體系巳取得重大的實質性進展。但是,到目前為止,生產要素的市場價格未完全形成,尤其是資金、勞動力、土地的市場價格更是如此,這就限制了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的發揮。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就在于各種價格調整或放開而帶來的價格信號的變化,而這樣一種市場機制未能形成的原因又在于目前整個市場體系中各類不同市場發育的不協調。因此,加快統一市場的建立與發展是深化價格改革的迫切需要。

        4 建立完善的統一市場是宏觀管理方式專柜的迫切需要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把經濟活動主體從政府轉到企業。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實體。多年來在深化企業改革方面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已有了很大的的改變,但是深化改革仍面臨著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的問題。因此,只有建立起統一市場,才能實現國家間接宏觀調控體系與方式的形成,促進市場運作的有序進行。

        三、中國市場統一市場的建設進程

        發達國家成熟的市場多年的發展證明,市場統一與現代化是市場化的發展方向。是發達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是一個國家經濟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我國的市場化建設經過“漸進式”發展,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形成,但要走向統一、走向現代化,估計還要較長的時問。實現市場統一與現代化,對于進一步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化即統一市場建設的漸進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行政性分權改革與市場發育(1978-1992)

        (2)“雙元共存”的市場成長階段(1992-1997)

        (3)“雙軌過渡”中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形成(1997至今)四,統一市場建設與規范化市場主體

        市場主體是各類市場上交易主體的總稱。它是社會主義國內統一市場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微觀基礎。如果沒有多元化、規范化的市場主體的存在,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運行機制。市場經濟運行機制作用的發揮,實質上就是依靠各類市場主體在市場上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價格機制是市場運行機制的核心。它是一種引導要素配置的信號,而市場機制的作用能夠準確傳導這個信號,從而引導要素的配置和流向。

        市場

        主體的規范化即是市場經營中的主要角色,它處于市場經營活動參與者和支配著的地位。從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要形成社會主義國內統一市場,必須構建規范化的市場主體,并要使其具有普通性品格。這是我國國內市場形成的內在要求。

        規范化的市場主體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1)必須有明確的產權,(2)市場主體必須是獨立自主的經濟法人實體,(3)市場主體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

        第8篇: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會計法治 會計法制 市場經濟體制

        經濟社會水平越高,會計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就越重要。會計作為市場經濟的一個信息系統,在經濟轉軌和法制化進程中將呈現全方位的變化。《會計法》的修訂和日趨完善,標志著我國會計法制化已初具形態,為會計法治提供了基礎環境和手段,為逐步實現從會計法制化到會計法治的過渡創造了條件。同時,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發展,市場利益格局的形成要求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和管理工具必須提供以法制化作保障的會計信息,以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維護市場經濟秩序。

        一、會計法制與會計法治

        1.會計法治的內涵

        所謂會計法治,就是把會計法規作為會計行為的絕對標準加以確定,實現會計立法、司法、執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現代化,最終達到理想的會計工作秩序和穩定的會計社會狀態。會計法治是社會法治在會計領域的體現,會計法治不能脫離社會法治,阻礙社會法治進程的因素同樣阻礙會計法治建設。在社會法治條件尚不具備時,會計法治同樣無法真正實現。不能簡單的將會計法規視為會計治理的工具以及如何完善和使用這個工具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會計法律至上,絕不存在會計“法外特權”的法律秩序。會計法治的對立面是“會計人治”,就是在會計治理中否定會計法律至上的原則,企圖將個人意志凌駕于會計法律之上而達到理想的會計工作秩序和穩定的狀態。會計人治也是社會人治在會計領域的反映,當前在我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社會大背景下,我們應堅定不移的反對和消除會計人治色彩,堅持會計法治。

        2.會計法制與會計法治的關系

        會計法制是指國家的會計法律和制度,屬于制度的范疇。會計法制是指以《會計法》為核心的會計法規體系,包括會計法律、會計法規、會計規章等。會計法制化意味著:第一,會計要通過法制予以體現和保障,為保障會計人員依法行使職權,必須加強會計法制,必須使會計法制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不因人的意志的改變而改變;第二,會計要納入法制軌道,會計人員依法行使職權,接受相應的會計監督。

        會計法治是指規范會計的理論、原則、體制和實施方法,屬于方法的范疇。兩個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會計法制為會計法治提供了基礎和手段,使對會計行為的調整上升到法制層次,它改變了會計無法可依和會計法制的不完備及由不完善所形成的有法難依的局面。會計法治標志著我國管理會計工作和進行會計核算、會計監督及理財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會計法治

        1.會計法制與市場經濟體制

        會計法制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市場經濟是由若干利益主體和游戲規則構成的權責系統。會計法制通過對會計行為權利義務的設定,實現對會計關系的調整,從而為市場經濟秩序的穩定和有序發揮作用。

        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作為獨立的利益實體,承擔著資產所有者的受托責任,基于多方利益主體的要求,企業必須規范會計行為,加強內外部的會計監督。會計法制的發展經歷了從無法可依到有法難依,從制度約束到法律化,從長官意志到依法理財,會計工作也從無序到有序,逐步實現會計法制的現代化并最終實現會計從會計法制化到會計法治。

        會計法制化需要以市場經濟體制為基礎。利益高度集中和單一化的體制架構下,是無法構筑會計法制體系的,會計行為是基于會計主體相伴而生的,國家作為所有者和經營者合一所形成的體制實施會計法制化,無異于運動員和裁判員合一的體制下,難以達到理想的法制效果。

        2.從會計法制到會計法治的變遷

        會計作為反映資金運動的過程與結果,是生產經營者管理自己的經濟活動的手段,是資金所有人對自有資金的運用進行把握和控制的方式。從會計發展的過程來看,在相當的一段時間內,如何計量、記錄經濟活動是特定主體自己的事情,只是隨著經濟復雜程度加深及從經濟安全的角度出發,才使會計發展成一套行為規則,即制度。長期以來會計規制的目標一直是“會計法制化”。但是隨著我國經濟和政治背景制度的變化,我們認為會計規制的目標狀態由“會計法制”轉為“會計法治”應屬必然。

        現階段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法制建設,是經濟落后國家制度變遷的達標。會計作為聯結宏觀和微觀經濟的紐帶,在產權歸屬問題上起著重要作用,會計法制在特定時期特定的歷史情況下的確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這一制度規則不能從根本上,具體地解決會計規制中除了法制不健全以外的其他問題,以及由此造成的我國會計信息質量差、相關性低,嚴重失真的事實。所以我們必須借助另一制度安排——“會計法治”。

        3.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會計法治

        會計法治是希望通過對會計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從而維護社會關系和經濟秩序以及微觀經濟利益與宏觀經濟利益及其統一。改革使利益主體變得模糊,政策傾向不明顯,宏觀經濟體制的轉型與會計法制及最終的會計法治之間形成出現瓶頸,導致我國會計信息市場的混亂,國家作為會計信息使用者和國家宏觀調控者的雙重身份,在體制的轉變中受到極大的損失,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制度變遷”過程中成本過大。會計法制向會計法治的制度變遷尚未成功是一個原因,由于會計法制解決的是會計工作無法可依狀態,而會計法治更多的是對既定經濟體制下的會計行為的認可與安排。會計法治狀態下,由于對會計行為的約束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水平,所以就能在總體上控制會計信息被濫用的道德風險。

        經濟體制改革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的現代企業制度。產權清晰包括兩個層面上的涵義:第一個層面是產權數量的清晰。利用會計上的方法對產權界定、變更、維護過程中所產生的資金運動及其相關內容進行核算和管理。包括產權數量的確認、計量、記錄以及確認標準、計量記錄方式、核算規則等,實質上就是一個會計過程。第二個層面是產權在法律上的清晰。即在法律上能否作為一個產權主體出現,擁有對資產的占有、使用、收益等各項權能,包括主體條件和程序條件,產權量的大小,其精確程度如何細化和量化,需要在“會計法治”框架內予以完成的,這牽涉到會計工作的道德狀態問題。這些都是會計法治所要解決的問題。

        因而,無論是在宏觀上還是在微觀上,真實、完整地核算所有者權益,將生產經營過程中保值增值的情況恰當地反映出來,有賴于會計人員是否在會計法治的理念下,正當的使用會計的技術調整性特征。

        三、我國會計法治的現狀

        如果把我國同西方國家的會計法規做一個橫向對比就會發現,我國的會計法律制度并不比西方國家少,立法機關單獨制定《會計法》的并不多見,許多國家沒有專門的會計法,而將這些內容寫入公司法或其它法律中,由此可見我國政府對會計工作的重視。但是,我國的會計秩序較之西方差也是事實,會計信息失真,社會上對會計造假行為人人喊打,可是,會計造假行為屢禁不絕的現象令我們值得思考。其中固然有會計法律本身缺陷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國的會計法律制度沒有得到徹底貫徹,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說明我國會計法治工作還需要急待完善。

        法治應包括兩重含義:一是法的普遍性和至上性,二是法律本身的正義合理性。將會計法治分為兩部分分析,其一為會計法治實質內容,即會計法的普遍性和至上性方面的,其二為會計法治形式,即會計法律本身的正義合理性。

        1.會計法是否具有普遍性

        政府權力大于法律,那么“成文的法律秩序獲得普遍的服從”就無從談起,法律本身的權威性、可依賴性和可預見性就會受到動搖。因此,在市場經濟中,為了保證法治的實現,政府只能擔負三種角色:①“守夜人”,防止外敵入侵和保障個人安全;②“慈善家”,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救濟和社會福利;③“經濟警察”,征稅、預算,維護市場秩序和自由公平競爭的環境。政府的這三種角色體現在會計領域的主要表現是:

        (1)各級立法機關制定和修改與會計相關的法律法規。

        (2)財政、審計、稅務、證券監管等部門對會計信息進行監督檢查。

        第9篇: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 房地產 體制改革 經濟結構 利益群體

        一、我國房地產體制的概念及構成

        房地產體制是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體現形式。一般而言,房地產體制是指聯系房地產社會有機體三大子系統――房地產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結合點,是三者之間發生聯系作用的橋梁和紐帶。房地產體制主要由房地產體制子系統有機構建而成,這些子系統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構成房地產體制的有機整體。

        1、房地產宏觀調控體制。目前我國經濟體制已經由計劃經濟體制轉為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是各種要素與資源在市場中按供求關系完成配置。但是,市場配置中“看不見的手”也會出現失靈的情況。為保障社會經濟持續、平穩、健康運行,在市場經濟體制中也要進行以政府為主體的宏觀調控,政府宏觀調控的手段主要有法規政策、財政手段、金融手段等,由此,房地產宏觀調控體制主要包括房地產政策法規體制、房地產財政稅費體制、房地產金融保障體制、房地產政府監管體制等。

        2、土地制度。土地是進行房地產開發生產必不可少的基本生產要素,沒有土地就沒有房地產,土地是房地產體制的基礎與前提。

        3、房地產市場體制。市場經濟體制中商品的交換與配置是通過市場完成的,市場包括租賃市場和買賣市場。商品最終如何完成配置和交換是圍繞著供求關系,由交易雙方通過對資源與要素的控制與掌握進行市場博弈完成的。

        4、住宅保障體制。房地產業尤其是其中的住宅業除了具有商品屬性以外,更重要的是其具有產品的社會保障屬性,住宅社會保障屬性發揮得有沒有效率,不僅對整個房地產業是否能夠健康發展至關重要,更是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基礎。沒有科學合理的住宅保障體制就沒有經濟的健康高效發展。

        5、房地產中介體制。房地產中介是市場經濟體制中促成交易雙方完成產品交換和配置必不可少的環節,尤其是房地產商品所具有固定性、差異性等特點,使房地產中介在房地產體制中具有其必要性。房地產中介是為房地產投資、開發和交易提供各種媒介活動的總稱,包括房地產咨詢、房地產價格評估、房地產經紀等活動。房地產中介體制科學與否會較大地影響房地產商品交換與配置的效率與效果,進而影響房地產體制的運行。

        二、我國房地產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雖然房地產業目前在我國經濟領域中是基礎性、支柱性、先導性產業,但是,由于我國房地產業市場化改革時間較短,再加上房地產業在我國經濟中的重要性,是公民的最基本生活需求之一,涉及面非常廣。而且由于房地產具有價值大等特點,涉及到各種利益關系,導致我國房地產體制建設直到目前為止還處于初始構建階段,漏洞、困難和相互矛盾之處很多。如果繼續沿用現行的房地產體制指導房地產業的發展,會給我國經濟和社會持續、健康、科學發展帶來較大的阻礙和負面影響。改革現行房地產體制,盡快建立適合我國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房地產體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現行房地產體制給房地產業發展帶來的弊病和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房地產價格泡沫巨大,住宅價格上漲趨于失控狀態。自2004年開始,我國大中型城市尤其是一線城市住宅價格一直處于超速上漲的階段,至目前止,大中型城市商住房價格已經嚴重高于普通居民的購買力,按照國際標準,房地產價格一般在居民家庭收入的3-6倍比較合理。但是目前我國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價格往往是居民家庭收入的10多倍甚至幾十倍,另一個判斷房地產泡沫化的指標是房地產的租售價格比,合理的租售價格比一般為200―300。但是目前我們租售價格比普遍超過400甚至更高,由此導致的房地產投資收益率往往只有2%~3%左右,低于銀行的實際利率。這些都表明現階段房地產價格嚴重偏離實際價值,房地產價格泡沫化嚴重。而且,在目前的房地產體制條件下,住宅價格的上漲實際上已經處于某種程度的失控狀態,嚴重影響普通居民實現其基本的居住需求,不利于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要求。

        2、房地產市場投機行為嚴重。自2004年起,由于房地產價格一直處于超速上漲階段,國內外的房地產投機炒房情況嚴重,導致許多調控政策失效。其證明就是目前在限房限貸限購等眾多房地產調控政策陸續出臺的情況下,在房地產租賃市場狀況交易量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房地產買賣市場交易量快速萎縮,說明在此之前的房地產買賣交投活躍的情況中實際上大部分均是投機炒房。而真實的房地產居住需求實際上早在2007年左右由于房價的超速上漲已經無力購買了。按照投資理論,輕微的投機實際上對產業是有正面效應的,但是嚴重的投機行為會對經濟產生嚴重的負面效應,控制得不好,極易引起經濟的大起大落。

        3、房地產企業暴利嚴重,導致其他產業資金大量流入房地產業,嚴重影響我國實體企業的發展和創新。由于現行房地產體制的不合理,導致房地產泡沫化嚴重,房地產企業可以獲取相當的暴利。按照市場經濟理論,一個行業如果其投資利潤率遠遠高于其他行業的平均利潤率時,大量的投資資金就會迅速流入該行業,由此導致大量熱錢流入房地產業。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經濟發展逐漸趨緩的情況下,全球的大量熱錢通過各種渠道源源不斷的流入我國房地產領域,嚴重推高房地產價格上漲預期;另外,從國內來看,目前由于我國的比較優勢還是大量廉價的勞動力優勢,大量實體企業的投資利潤率均遠遠低于投資房地產,因此導致國內的許多資金也迅速流入房地產領域,嚴重影響了我國實體企業的發展和創新的動力。而且,由于熱錢所具有的特性,巨量的熱錢極易引起經濟的大幅波動。

        4、地方財政嚴重依賴房地產業,隱含潛在財政赤字和壞賬風險。自房地產市場化及采用分稅制以來,地方財政越來越嚴重依賴房地產業,土地及房地產業在地方財政中的重要性是其他行業所不能比擬的,由此也導致地方政府對于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執行主動性嚴重不足,反而是對于土地及房地產價格的屢創新高樂觀其成。但是,一旦房地產破滅,則會使地方財政將出現大量赤字和壞賬。

        5、住房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與執行情況不理想,導致政府調控職能錯位?,F行房地產體制對于住宅的社會保障屬性認識嚴重不足,在住宅保障制度建設原則與規劃上嚴重滯后,進而由于不科學的住宅保障體制又導致其執行情況不理想。這本應是政府份內之事反而由于原則、思路、規劃的不科學致使執行效果極度不理想,甚至在國家三令五申、嚴格監督下其執行仍然出現許多困難。另外,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本應由市場解決的問題由于對市場認識不足,反而頻頻出臺許多治標不治本的政策,容易授人以柄。

        6、現行土地制度存在較大漏洞,容易激化各種社會矛盾。現行房地產體制下我國土地所有制是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而國有土地與集體土地同地不同權,尤其在集體土地的征收征用方面存在許多問題和弊端,導致農村老百姓的利益得不到合法保護,容易激化城市與農村的社會矛盾以及政府基層干部與普通老百姓之間的矛盾,不利于社會穩定。

        7、房地產政策和財稅政策的實施與監控存在較多問題和弊病?,F行房地產制度容易導致各執行部門之間有利益時相互爭奪沒有利益時相互推諉,出現管不好、管不到等問題。在房地產財稅政策方面,方方面面將房地產看著“唐僧肉”,在房地產開放建設中各種稅負繁多。在應該收稅的房地產保有環節,由于各種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擾,在保有環節基本上沒有稅收調控,其結果就是在房地產銷售環節由于各種稅負過重而導致房價居高不下;而保有環節由于沒有稅負調控,導致投機及腐敗泛濫。

        8、房地產業體制上的不健全容易使我國房地產業成為外部力量攻擊的突破口。現行房地產體制的不科學和不健全,使其極易成為外部勢力對我國發動經濟侵略的天然突破口。實際上,目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長期對我國人民幣匯率施壓,除了國家貿易的不平衡因素以外,更重要的理由是通過推高人民幣,促進全球熱錢流入我國,推高我國房地產泡沫化,將泡沫推高到頂點時,通過各種合法與非法渠道快速撤出熱錢,如果我們不能很好應對,極易重蹈東南亞經濟危機的悲劇。

        三、房地產體制改革應明確和解決的問題

        房地產業的問題其實有相當比重不是由房地產業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目前經濟體制改革與行政體制改革等滯后引起的,是一個系統問題。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前,其經濟體制主要是借鑒前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住宅與房地產并沒有被看成商品,而是作為產品,是不進行流通的。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房地產的商品屬性得到確認。另外,由于房地產具有不可移動性、差異性等特點,尤其是房地產商品具有價值巨大等特點,在目前的房地產體制下,房地產業擔負了太多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應該也不能夠擔負的責任和使命。無論是政府、開發商及關聯方、投資投機群體、普通老百姓都對房地產寄予太多的期望,政府希望通過發展房地產業促進國家經濟快速健康發展,開發商及關聯方期望通過房地產業獲取超額利潤甚至暴利,投機群體希望通過鉆房地產政策及市場機制的漏洞炒作房地產,普通老百姓將住宅作為生活的必需品及對自己財產保值增值的載體。這就導致房地產業在現有體制下的作用和認識出現混亂和不科學。致使我國房地產業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地位和作用與同樣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發達國家完全不同。

        也就是說,我國房地產業既承擔了市場經濟體制下應發揮的效應,同時也需要承擔許多非市場經濟體制下發揮的效應。由此導致的結果是房地產體制建設發生扭曲,由于需要兼顧許多在市場經濟體制中不需要兼顧的因素,最終導致體制建設中應該或者必須完善的完善不了。另外,基于上述原因及我國其他體制改革滯后等因素,清楚的說明現有房地產體制中的問題有相當比重是由房地產以外的其他問題引起的,要進行科學的房地產體制改革,必須清楚認識到這一點并正視和處理好相關問題。

        1、在現有房地產體制下獲取大量利益的群體對房地產體制改革的阻擾。由于我國的房地產業市場化改革較晚,在此過程中初步建立起來的房地產體制具有許多不足和不完善之處。由此使房地產業發展中存在許多問題,其中之一就是通過房地產業獲得超額利益和利潤,主要包括房地產開發商及其關聯方,另外還包括依靠土地財政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于開發商而言,在我國房地產業短短的市場化過程中,可以說賺取了大量利潤,從我國的福布斯排行榜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一點。如果對現有房地產體制進行改革,必然會影響開發商及關聯方利益,雖然他們從人數上來講不多,但是他們對于政策的影響力是比較強的。另外,目前財政體制下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依賴性較強,改革現有房地產體制對于地方財政也會產生影響。再有,由于房地產商品具有價值巨大等特點,對于極少數腐敗分子而言,是獲取財富及洗錢的最佳工具?;谝陨显?,改革現有房地產體制會受到利益方的阻擾。

        2、社會其他配套改革的不完善與滯后會影響房地產體制改革。由于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體制改革繼續深化與行政體制改革即將起步階段,許多體制改革都還需要深化或推進,體制的不完善也會影響房地產體制改革的進程。如社會福利制度的建設目前還處于初步階段,由于行政單位、事業單位、各類企業單位的社會保障及管理制度等目前還存在極大的區別,效益好的行政單位、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單位等可以通過職工福利或者集資房等方式解決職工的基本住房福利。而作為國家經濟領域非常重要、職工數量最多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及福利不好的行政、事業單位就沒有辦法按福利方式為職工解決住房問題,這就導致在房地產體制中部分采用市場化解決住房問題,部分采用非市場化解決住房問題,導致房地產體制復雜化和扭曲配置,嚴重阻礙了房地產體制改革。

        3、公民的誠信問題及政策法規的不完善導致住宅配置出現較嚴重問題。目前政府對住宅業產品屬性的認識有了較大提高,意識到住宅分配的保障性比商品性更重要。各地不同程度上開發建設了一些限價房、經濟適用房等,但是由于公民誠信體系及相關配套管理辦法存在嚴重漏洞,導致往往是真正符合條件的公民無法購買這些價格遠低于商品房的限價房、經濟適用房,反而是許多有一定權力或者關系的高收入群體獲取本不屬于他們的保障房購買資格。另外,相關的資格監控政策及違規處罰力度均遠遠達不到應有的水平。

        4、經濟結構升級問題影響房地產體制改革。我國目前經濟結構轉型還存在許多困難,勞動密集型產業處于衰退階段,出口受到嚴重制約,內需由于福利制度等因素影響也發展不理想,使得政府及各種主體均將目光寄托在房地產業上。另外,由于我國投資機會過于單調,導致投資與投機資金大量聚集在房地產領域,撐出了目前具有中國特色的房地產泡沫,而且在這種泡沫難以縮小的同時,反而導致各種實體逐漸萎縮,由此也制約了房地產體制改革。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人成电影福利在线播放 | 尤物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 综合久久给合久久狠狠狠97色 | 日本熟女中文字幕DVD | 亚洲色国产观看在线另类 | 色国产综合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