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外國文學研究方法范文

        外國文學研究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外國文學研究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外國文學研究方法

        第1篇:外國文學研究方法范文

        對于超文本(hypertext),Andleigh和Thakrar曾經闡述過它對互聯網的技術意義,指出它“將信息用更自然的方法連接在一起,而不和紙寫文書那樣將結構簡單機械的分層歸類,進而以這種方式實現對無序數據的管理”。網絡化時代超文本文件格式最大的優勢體現在,超文本不僅能在internet上傳播而且具有超級鏈接功能,這項功能使文檔中的各個部分通過關鍵字得以建立關聯,信息以用相互交叉的方式進行搜索,形成了一種全局性的全新結構。現行的互聯網代碼里,中英文的網頁大多數均采用采用超文本的格式,這種格式不僅為各個網站設計者所通用,而且轉換為超文本格式以/!/用于各種文本編輯軟件平臺也十分簡單。更讓諸位文學研究者欣喜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超文本在保存文學研究的功能并不是首屈一指的,超媒體的出現使得文學研究資料更加多樣化,從技術的角度解釋,超媒體(Hypermedia)和超文本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非線性的信息連接,除此之外,超媒體還包含有(Image)、聲音(Audio)、視頻(Movie)、動畫(Animation)等離散或連續的多媒體信息(Steinmetz258-259)。得益于超媒體的龐大功能,我們在研究外國文學時才能夠更快捷的獲取所需要的資料,不僅僅是文本資料,更包含了各類音頻和視頻資料,而這在過去完全是不可能發生的天方夜譚。互聯網超文本、超媒體在外國文學研究現代化的巨大助力主要體現在:快捷、全面地獲取進行研究的各類信息。通過互聯網這個載體,可在世界范圍內不同的資源站點之間搜索到不同國家文學巨匠在不同時期創作的文學作品、手稿、學術作品甚至通信記錄,真正做到全方位的資源共享;迅速搜索到研究所需要的音頻、視頻等非文本類信息。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名著經過技術處理被改變為戲劇、電影,這些影像資料以超媒體形式存在網上并可以下載傳播,給外國文學研究者提供多元的參考資料。

        二、互聯網時代下龐大網絡專題

        資源對外國文學研究的無限資源支持信息承載量巨大的超文本、超媒體固然對外國文學研究著有著不可抗拒的推力,然而個體分散的大量資源若在短時間內找到并且有順序的整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計算機技術對于外國文學研究來說,更突出的貢獻體現在它存在的各類智能型多媒體數據庫上面。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多樣豐富的數據庫,學術研究者們才能有效、快捷的對所需文檔進行搜集、整合。網絡數據庫的存在形式主要以囊括電子期刊、專題網站的數字圖書館以及網絡論壇兩種形式存在。數字圖書館(DigitalLibrary)是用數字技術處理和存儲各種圖文并茂文獻的圖書館,它的優勢在于能把各種不同載體、不同區域位置的信息資源用數字技術存貯,以便于跨越區域、面向對象的網絡查詢和傳播。數字圖書館涉及信息資源加工、存儲、檢索、傳輸和利用的全過程。換句話說,數字圖書館就是基于網絡環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擴展的知識網絡系統,是超大規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沒有時空限制的、可以實現跨庫無縫鏈接與智能檢索的知識中心。就外國文學研究來說,數字圖書館的出現為全世界的研究者跨域研究有限學術資源提供了便捷的條件。如我國運行相對成熟的數字圖書館有超星圖書館、維普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有圖書、期刊、報紙、論文、古籍、影視等一系列優秀的學術資源可供學術研究者查詢。相對于數字圖書館這類比較成熟的網站運營模式,專題的文學網站也是外國文學研究者搜索資料的一大助手。外語網站和中文網站內置多樣的文學分類,作家從屬流派、作品歸類、文學性質等一應俱全,這些細致入微的分類為文學研究者找尋相應信息起到了導航的作用,是讀者很快就能進入自己所想要找到的信息分支,從而獲取需要的信息。

        第2篇:外國文學研究方法范文

        [摘 要] 雖然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已經合并為一個專業,但外國文學依舊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比較文學的思維并沒有滲透到課堂中來。針對這一現狀,本文主要從比較文學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門開放性的學科;如何將比較文學嵌入外國文學的課堂,這兩個方面進行探討。只有通過更新教材、轉變教師觀念、強化“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比較文學意識,才能使外國文學教學煥發新的活力。

        [關鍵詞] 比較文學;外國文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1)05-0055-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28[本刊網址] http://省略

        比較文學興起于19世紀末的歐洲。1997年,我國將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合并為一個專業,雖然在當時備受爭議,但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其合理和進步性還是逐漸得到大家的認可。時至今日,從理論上看比較文學儼然成為世界文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實際上,比較文學依然徘徊在外國文學的課堂之外,比較的方法和意識沒有真正滲透到外國文學教學中去。針對外國文學教學模式落后的現狀,本文主要探討的問題是如何將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的課堂很好結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外國文學教學效果,真正將比較文學納入外國文學的學科體系當中。

        一、比較文學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門開放性的學科

        比較文學最大的特色莫過于“比較”一詞的使用。作為人類的基本思維方法,“比較”由來已久,但當把“比較”與“文學”聯系起來時,人們就會顧名思義的把“比較文學”理解為用比較的方法所進行的文學研究。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誤解。比較文學不能簡單等同于文學的比較,也并非任何用比較方法所進行的文學研究都屬于比較文學的范疇。

        從方法論上講,比較文學是一種文學研究方法,它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歷史實證方法和審美批評方法兩種。前者是法國影響學派的做法,注重事實的考據,力求通過各種途徑探微索隱,搜取各種文學現象之間相互聯系的事實,用確鑿的證據來說明文學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因果聯系;后者是美國學派的做法,運用審美批評的方法,致力于發掘文學現象之間,主要是無事實聯系的文學現象之間的內在美學價值。這兩種方法不可避免各有其弊端,今天有很多研究者試圖將二者結合起來,使比較文學的方法更為完善。

        對于什么是“比較文學”?美國比較文學大師亨利•雷馬克在文章《比較文學的定義與功能》中說:“比較文學是一國文學與另一國或多國文學的比較,是文學與人類其他表現領域的比較。”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超越方法論意義之上的兩重理解。首先比較文學是不同國家文學比較研究,其次比較文學還涉及了不同學科的比較研究。比較文學中“比較”的真諦就在于跨越。比較文學是一種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學研究,開放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文學與音樂”、“佛教對中國詩詞的影響”等都屬于跨學科的比較研究。

        二、如何將比較文學嵌入外國文學的課堂

        外國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課,在外國文學的課堂上教材和教材中所涉及的名著是講課之源。外國文學在進入課堂之前,經過了名著翻譯家和教材編者兩重過濾,在呈現給學生讀者時到底保留了多少原汁原味的東西不得而知。于是有學者提出了中國的外國文學教學本身就是比較文學,這種說法雖不十分恰當但也有一定道理。在中國的語言環境中學習或講授外國文學經典名著,具備了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的特征。

        在外國文學教學改革中,如何將比較文學的意識和方法帶入外國文學的課堂,是外國文學教學改革中的關鍵一環。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較早的一批從事外國文學的專家就開始呼吁在外國文學教學和科研中進行比較文學方面的研究。時至今日,30年過去了,比較文學雖然作為一門課程進入了大學課堂,但依然徘徊在外國文學的課堂之外,兩者并沒有實現真正的結合。如何改善這一現狀,使外國文學教學煥發新的活力?筆者認為應該從教材、教師、學生三方面入手尋找解決之道。

        (一)按照比較文學的理論和方法編寫權威教材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備課以及安排授課計劃的重要依據。要想徹底打破舊的教學體系,首先就要從教材開始。現在各大高校通用的教材基本上是經過一代又一代學子檢驗過的精品,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縱觀各教材,不僅可以看到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文學發展呈現的不平衡性、階段性、差異性和交融性特征,也體現出民族生活習俗、、社會體制和審美趣味的不同,這也是很多教材編寫的出發點和基礎。比如,在古希臘文學中孕育出的“人”的觀念對西方文學影響深遠,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體現為不同的內涵,在不同的文學思潮中教材都有涉及,體現出了文學發展的聯系性特征。這是傳統教材所具備的優點。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學科本身的新要求,傳統教材體現出一定的局限性。根據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通過對傳統教材的學習,基本上了解了西方文學從古希臘羅馬到二十世紀文學的發展歷程,對各個時期代表作品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但卻無法理解各國文學之間的差異性及相互影響,更不能考慮到文化、哲學、心理學等和文學之間的直接和間接關系。而這才是多角度、多方位關照外國文學、真正理解外國文學學科意義的關鍵。

        近幾年來,東西文學的比較成為研究的熱點。作為文學現象,東西方文學雖然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但也不乏互補和交融之處,比如《圣經》對西方文學影響之大不可估量,近現代西方文學對東方文學尤其是中國文學的影響也有目共睹,這種情況在傳統教材中沒有或很少提及。因此,編寫一部具有比較意識的適合各層次高校普遍使用的教材是當前外國文學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而與教材配套的教學大綱及題庫的設置也勢在必行。這樣才能為外國文學學科的順利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教師調整教學思路,在講授中滲透比較文學的方法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與周圍的其他事物相互聯系著,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這種聯系不僅在客觀的物質世界當中,在文學領域中亦是如此。教師在講授外國文學時要調整傳統的教學模式,運用比較文學的方法進行講授。這樣既可以開闊學生視野,也可以縮減學生對外國文學的陌生感。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大致按照這樣的順序進行,先介紹本時期的歷史背景、文藝思潮、代表作家作品,再做重點作家作品賞析。要顛覆這一教學模式,從比較文學中的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角度出發,就可以看到在同樣的歷史背景中,不同國家涌現出共同的文學傾向性;共同的文學思潮又在不同國家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和內涵。例如19世紀30年代現實主義文學思潮先后在法國、英國、俄國等地興起。在本部分講述時,首先通過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文學之比較,概括出現實主義文學的創作特征。其次,通過對各個國家現實主義文學的比較分析,揭示各自的內涵特征。法國是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源地,以描寫封建貴族與新興資產階級的矛盾以及資產階級內部矛盾為主;英國是歐洲資本主義發展最早最快的國家,在英國的現實主義文學中較多地表現了勞資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慘命運,人道主義和改良色彩特別濃厚;俄國的資本主義發展落后于西歐,19世紀上半葉,當西歐資本主義已鞏固和發展的時候,俄國還處于沙皇專制統治下的封建農奴制社會。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批判鋒芒首先從批判封建農奴制及其殘余,并表現出封建制度的政治要求開始,直到后期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才逐漸加強。由此,我們才看到了法國的司湯達,英國的狄更斯,俄國的托爾斯泰這樣風格迥異的批判現實主義大師。

        除了概述部分,作品是學習的重中之重。我們一般習慣于從思想內涵、人物形象、藝術特色三個方面進行賞析。這種將作品孤立化的理解方法已不能適應當今全球化的要求,更無法深入探討作品的思想內涵。以但丁的《神曲》為例,這部作品產生于封建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的開端這一重大歷史轉折時期。特殊的歷史背景可以使我們將其與中國的《紅樓夢》聯系起來進行分析。同樣是表現歷史轉折時期的社會矛盾,《神曲》采用了上至天堂,下至地獄這樣一個宏大的結構框架;《紅樓夢》則采用了以小見大的結構方式,通過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封建家庭衰落的展示出封建社會解體的必然。結構的不同反映出歐洲和中國歷史的不同,特別是封建社會特點的不同。我們恐怕很難運用《紅樓夢》中家族沒落的結構反映出歐洲中世紀基督教文學和近代文化的沖突。

        既然是在中國的語言文化環境當中,以中國文學作為參照標準自然就能拉近中西文化的距離,因此可以適當加入中國的文學作品及文學現象。比如,在講述古希臘神話時,可以與中國古代神話進行比較,通過分析得出古希臘神話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征,而中國古代神話中則充斥著“尚德”思想。通過在課堂上實際運用的方式,循序漸進地將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傳授給學生。

        (三)在“第二課堂”中強化

        “第二課堂”一般是指一些課外活動,是對第一課堂的延伸和補充。針對文學課,我們可以在第二課堂中設計這樣一些活動,比如原著閱讀、專題講座、話劇彩排、詩歌朗誦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所學知識。

        原著閱讀缺乏是近年來文學課普遍遭遇的一個新難題。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遠離于書本之外。面對這種現狀,我們必須在第二課堂中強化學生的閱讀意識,并且專門布置中外文學名著進行對比閱讀,以開闊學生視野,從比較中尋找閱讀樂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法國作家司湯達有部著名的小說《紅與黑》,其中最典型的是于連的形象。為了使學生更深刻理解這一人物悲劇的時代性和社會性因素,可以要求對比閱讀中國作家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將其中的主人公高加林與于連進行比較分析。最后以作業或討論的形式闡釋自己的學習心得。

        另外,還可以利用第二課堂的途徑,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教研項目中來,促使學生更直觀地認識到比較對于文學研究的重要性。

        總之,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比較文學的介入不僅有利于重新審視本民族的文學優勢及不足,更可以培養學生開放性的胸懷,這是一個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學的世界興趣日益增強。當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落腳的時候,我們也不能閉目塞聽,只有很好的借鑒其他民族優秀的文化才可以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陳,孫景堯,謝天振.比較文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3篇:外國文學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本科院校;外國文學;教學現狀;改革措施

        一直以來課堂教學都具有學術研究無法取代的價值。在于國外的學科碰撞當中,外國文學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學科,他為高校學生打開了一道通向世界的大門,通過外國文學課程,學生可以了解到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內容,因此,外國文學一直以來都是對外研究的重點內容。但是由于外國文學與中國文化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異質性,因此,學生在理解外國文學的過程當中往往會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在傳統的外國文學的教學當中,教學主線往往被分為兩條線,而教學內容則被分為三個不同的模塊,在教學方法上一般還是遵循文學史的發展歷史。從外國文學的教學內容來看,往往傾向于西方文學與古典文學。在實際的授課過程當中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注重具體知識的傳授,這種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存在著很大的弊端,因此必須要進行改革。[1]

        一、外國文學教學的意義

        世界文學的概念是歌德于1827年所提出來的,根據歌德的觀點,許多學者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文學的本質屬于一種不斷進化的有機體,不管是民族文學還是世界文學,都體現出了人類在文學方面的重大進步。[2]筆者在查閱大量的文獻之后認為,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深,互相融合的世界文學正在形成。沃倫在對歌德進行研究之后,世界文學除了歌德所提出的內涵之外,還指世界范圍內的民族文學的總和,另一方面也指在世界范圍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優秀作品,沃倫也進一步指出了世界文學對于比較文學的重要意義。[3]根據沃倫的相關理論,比較文學是從世界的角度出發對所有的文學進行的研究。但是在我國國內的研究當中,世界文學在相關理論體系的建構當中并沒有發揮重要的作用,而是文學關系在起著重要的作用。現階段我國的大部分學者認為比較文學是一種較為開放的文學研究,在研究的過程當中研究人員需要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同時研究是以一種跨學科與文化的文學關系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同時研究還需要具有一定的比較意識與兼容的特色。[4]但是對文學關系的概念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文學關系是一種具有一定差異性的概念,在對文學關系進行研究的過程當中,需要以國家、民族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作為研究的對象,對它的強調消解了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作為一個學科的系統性和內在的同質關系。我國高校根據國外文學教學的相關實踐經驗,總結出一套較為有效的教學方式,同時現階段我國大部分的高校在文學教學的過程當中都是以文學史的發展為主線,同時對不同作家的代表作進行分析。當前階段信息技術的發以及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較為強烈的沖擊,究竟應該如何做才能做好外國文學的教學對于每個外國文學教師來說都是應該積極探索的問題。既然時代條件已經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我們也必須采取具有一定針對性的應對策略。現階段在外國文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應該對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等進行積極地探索與深入的調查,從而滿足時代的發展需求。傳統的外國文學教學往往過度強調學生知識的傳輸,而并不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往往采用一種滿堂灌的方式進行教學,在實際的授課過程當中大都整齊劃一地依據世界文學發展的先后年代,分國別地逐一講授不同國度的文學。從時間上,漫漫數千年;從空間上,縱橫跨度遼闊,涵蓋全球各地區、各國家和各民族的文學。舊模式制約了我們講授的全面性和應有的深度,沒有真正從世界視野的角度,講授和指導學生把握該課程的學習,更談不上在研究各國文學發展的過程和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去綜合出人類總體文學的發展過程和發展規律了。[5]

        二、我國外國文學教學現狀分析

        在最近幾年當中我國的外國文學教學一種都呈現出一種不太景氣的狀態,大量外國文學的教學課程被嚴重擠壓,有關外國文學的相關研究與會議也大幅度減少,許多教師都沒有了解外國文學研究的最新信息的途徑。[6]另一方面隨著擴招規模的不斷增加,許多高校的辦學經費被嚴重擠壓,從而導致教學資源相對緊張,圖書館無力購買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進一步導致學生的外國文學閱讀量不斷下降。但是教師在實際的授課當中由于需要介紹大量的文學作品,從而使得課堂教學的內容也受到很大的限制,也導致許多課時被嚴重浪費。此外,由于市場經濟制度的發展,校園的人文精神被嚴重削弱,許多大學生都出現較為功利的心態,許多學生都積極參加勤工儉學與各種商業活動當中,這種較為浮躁的狀態使得學生很難靜下心來安心學習。大部分的大學生都已經成年,都已經具備較為獨立的思想意識。許多來自于貧困地區的本科生在城市當中感受到現代文明對生活所帶來的便利,一方面有感于自己家鄉與家庭的貧困,從而迫使自己產生較為功利化的心態,這部分學生在大學當中往往將精力放在如何改變自身的命運當中。這部分學生由于家鄉的貧窮落后,在大學之前基本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外國文學,在大學階段雖然有機會接觸到外國文學,但是由于心思并不放在學習方面,雖然部分學生已經認識到外國文學的重要性,但是卻不會過多的進行相關的學習。[7]還有一部分學生由于受到中古傳統文學的影響而走上文學學習的道路,在學習外國文學的過程當中,在思維方面往往并不是很適應,這也使得外國文學的教學存在著一定的障礙。

        三、我國外國文學教學改革策略研究

        (一)根據教學內容抓住課程重點內容

        外國文學的教學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即文學史與作家作品介紹。在進行文學史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以文學史的發展為主線,向學生講述外國文學的發展變過的全過程,以及各個階段的文學特征,同時講述各個思想流派的演變過程與特征。[8]在文學史的教學過程當中可能會涉及到多個方面的內容,如社會、宗教、政治、經濟、科學以及藝術等。在文學史的教學當中教師應該根據時間的發展將脈絡理清,讓學生對于外國文學的發展具有一個總體的印象,并自主建構相關的知識體系。在進行作家作品的介紹教學時,教師除了需要注意學生學會了什么之外,還需要注意學生的學習方法,即需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進行名家作品的賞析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向學生展示作品分析的具體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作品進行觀摩與賞析,對不同體裁的作品進行研究,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就會逐漸掌握鑒賞與評析的方法,并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二)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當前階段外國文學的教學基本都是以課堂學的方式進行的,這種方式可以減小教師的工作量,但是效果也并不盡如人意。因此,除了課堂教學之外,還應該積極探索其他的教學方式,例如,可以采用舉辦專題講座以及專題報告的方式進行教學,或者開設以針對不同國家與文學流派的文學選修課,吸引那些對于外國文學具有一定興趣的學生學習。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挑選部分學生加入到自己的課題研究當中,這樣學生不僅可以獲得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同時還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維與視野。在教學方式多樣化拓展的過程當中,教師的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的水平對教學的效果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高校以及學院應該采取多種方式提高教師的外國文學教學水平,同時引進一些具有較高水平的教師,同時對現有的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9]

        (三)打破學科界限,豐富文化含量,培養高尚情操

        文學并不是一種完全孤立的文化形式,任何作家在創造的過程當中都必然會受到其所在時代的文化背景的影響,因此,在外國文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應該打破學科的界限,將外國文學與政治、經濟、藝術、哲學以及自然學科聯系到一起進行教學。此外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應該加強不同民族文學的融合,從而使得學生在學習文學知識的同時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并進一步增強自己的綜合素質。

        四、結語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全球化進程不斷加深,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的國際視野與國際思維就顯得尤為必要,外國文學課程作為學生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正面臨著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時代環境,因此必須要對外國文學的教學進行必要的改革。在本文當中,筆者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經驗,通過查閱文獻的方式研究了外國文學教學的意義,并對我國現階段本科院校外國文學的教學現狀進行了必要的研究,最后總結了對應的改革策略。

        【參考文獻】

        [1]蘇卉.外國文學教學如何面向現代化———以“《紅與黑》的心理分析”一課為例[J].外國文學研究,2002,02:145-148+175.

        [2]支斌生.略論外國文學教學如何促進大學生心智成長———以陶潔主編的《美國文學選讀(第三版)》教學為例[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3,02:74-76.

        [3]詹虎,趙學斌.中學外國文學教學的現狀與出路──中學外國文學教學調查分析[J].樂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04:91-93.

        [4]潘利鋒,張能泉.在文本細讀中提升學生能力:人文社會科學課堂教學改革之路———以外國文學為例[J].現代大學教育,2013,06:92-97+113.

        [5]劉意青,鄒贊,聶鳳芝.我國外國文學教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劉意青教授訪談[J].社會科學家,2012,04:3-7.

        [6]李安.外國文學教學中經典作品的解讀策略———以《哈姆雷特》為例[J].韶關學院學報,2012,11:65-69.

        [7]田曉寧.“30年來中國外國文學教學與研究新發展”全國學術研討會綜述[J].當代外國文學,2016,01:173-176.

        [8]鐘美蓀,孫有中.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全面推進外語類專業教學改革與發展———第五屆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工作思路[J].外語界,2014,01:2-8.

        第4篇:外國文學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歐文?肖;文學倫理學;婚姻倫理觀

        在2004年6月南昌舉行的全國學術研討會上,聶珍釗教授提出文學倫理學批評這一術語,它“是在借鑒、吸收倫理學方法基礎上融合文學研究方法而形成的一種用于研究文學的批評方法,不僅要對文學史上的各種文學描寫的道德現象進行歷史的辯證的闡釋,而且要堅持用現實的道德價值觀對當前文學描寫的道德現象作出價值判斷。(聶珍釗,2006:8)”本文擬從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視角,從倫理意識、倫理身份和倫理選擇三個方面來分析《穿夏裝的姑娘們》中蘊含的的倫理觀。在婚姻生活中,幸福美滿的家庭不僅需要愛,更需要責任,夫妻之間應保持忠誠。

        一、文學倫理學的應用

        (一)倫理意識

        文學倫理學批評不同于傳統的道德批評,它認為研究文學作品必須回溯到當時的倫理環境。《穿夏裝的姑娘們》創作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經濟迅速l展,但傳統觀念卻只承認婦女作為母親和妻子的角色,大部分婦女把婚姻看成生活的中心,熱衷于小家庭生活。因此,處于這種不平衡的家庭關系中,妻子一心求得丈夫的喜愛,想得到丈夫的肯定。

        “我是一個好妻子、好管家、好朋友,只要是為你的事,我死也愿干。(陳許,1990:147)”根據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觀點,“人類倫理表達的需要是文學的起源。(聶珍釗,鄒建軍,2008: 5)”弗朗西斯雖心有不滿,但她堅持向丈夫訴說內心的想法,主要原因在于她內心深處的倫理意識。正是在倫理意識的驅動下,弗朗西斯才勃發了強烈的表達愛意的沖動。她希望可以借助這種方式,向丈夫表達自己的愛。

        (二)倫理身份

        “文學倫理學批評注重對人物倫理身份的分析,幾乎所有倫理問題的產生往往都同倫理身份相關。(聶珍釗,2010: 21)”妻子對丈夫的愛專一濃烈,而丈夫面對外面世界的誘惑卻心泛漣漪,“我愛你,但我還要得到她們。(陳許,1990: 147)”由于丈夫的倫理蒙昧,他破壞了自己婚姻關系中原有的倫理秩序,他把妻子推進了一種兩難境地: 放棄婚姻違反當時的社會倫理規范,繼續婚姻則違反自己的婚姻倫理觀。

        由于以自我享受為中心的婚姻倫理思想,使得這種婚姻缺乏穩定性與持久性。丈夫對自己的倫理身份和應盡的家庭責任不甚了解,他的心不安分,缺乏和妻子的感情交流。如弗朗西絲說,“我們平時總是忙著應付人情世故,不是喝人家的威士忌,就是喝我們的威士忌。(陳許,1990: 143-144)”

        (三)倫理選擇

        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當個體與需要遵守的倫理規范發生沖突時,就會陷入一種倫理困境。在《穿夏裝的姑娘們》的歷史背景下,妻子要遵循的倫理規范是相夫教子。當她發現丈夫的忠誠不再,傳統倫理規范和自己的婚姻倫理觀產生了沖突,她陷入了倫理困境,“‘將來總有一天,’她潛然淚下地說,‘你會變心的……’(陳許,1990: 147)”

        當人們處于倫理困境時,會做出怎樣的倫理選擇?這個選擇可能讓人擺脫困惑,也可能讓人繼續掙扎在迷茫中。“‘你要我給史蒂文森家打電話嗎?’她問,‘鄉村一定很不錯。’(陳許,1990: 147)”盡管妻子是如此地沮喪,作者在最后卻表達了女性的寬容,即繼續接納丈夫,恢復以前的生活。這種做法或許可以幫助丈夫擺脫倫理混亂,喚回倫理意識。妻子的選擇也讓她走出了精神困惑,實現了對自我的超越。

        二、結語

        作者在《穿夏裝的姑娘們》中通過妻子的言行舉止表明,她對丈夫有著深深的愛戀,她有一顆敏感而忠誠的心,努力保衛自己的婚姻。通過強烈的對比,作者贊美了女性對感情的專一和執著,歌頌了她們的善良、堅忍等優良品質;暗諷了男性對感情的不忠和濫情,鞭撻了他們缺乏家庭責任感的不良品行。

        文學倫理學批評的主要目的是“闡釋那些建構在倫理與道德基礎上的種種文學現象,客觀地研究文學的倫理與道德因素,并討論給我們帶來的啟示。(聶珍釗,2005: 10)”在今天看來,這位妻子的選擇會給一部分人帶來啟迪,為他們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提供一些經驗。

        參考文獻:

        [1]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與道德批評[J].外國文學研究,2006(2): 8-17.

        [2]陳許.穿夏裝的姑娘[J].當代外國文學,1990(3): 143-147.

        第5篇:外國文學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字:高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歷史;現狀

        語文已走過了百年歷史,在這段歷史進程中,它作為一個載體,源源不斷地向我們傳送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而隨著“西學東漸”浪潮的來襲,外國文學逐漸走上了語文課本的歷史舞臺,為我們中華學子打開了一扇了解世界文化的窗口。另外,它也在開拓視野、陶冶情操、豐富學生精神文化方面起到了催化作用。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它的地位更是越發重要。然而,受長期以來中國固有的教育觀念以及考試制度的影響,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外國文學的作用與地位似乎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并且在外國文學的教學中也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外國文學步入高中語文的發展歷史

        外國文學在中國高等教育中的中文專業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根據時代的要求與自身的發展需求,對外國文學有著多種不同的解讀,但它在中國高等院校中的地位卻一直是不可動搖的。而且,隨著大學素質教育與課程改革的提出,外國文學的地位只會越來越重要。然而,相對于大學的外國文學而言,高中語文中的外國文學的地位卻顯得不是那么重要,而且外國文學進入高中語文的道路也是非常崎嶇的。

        清末民初時期,高中語文課本中都是文言文,還沒有外國文學的身影。直到五四期間,才有一些反映五四思想的白話文以及外國文學作品被納入語文課本中。一直到了20世紀50年代的全國語文改革后,才有教材選編進了一些外國文學作品,盡管選文多注重其政治性,但是畢竟有了一定比例的外國文學進入了我們的視野。然而好景不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種種原因,外國文學曾一度沉寂,直至改革開放,隨著西方思潮的涌入以及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外國文學才被較多地選入了高中語文課本,外國文學就這樣沖破了重重阻礙,從數量和范圍上都有所擴大,囊括了不同時期的不同流派的作家的作品。總的來說,外國文學總算是在高中語文課本的舞臺上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高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現狀與原因分析

        外國文學作品是我們培養高中學生文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重要載體,然而在高中語文外國文學的教學中卻存在著一些弊端,現狀令人堪憂。

        (一)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導致文學教育減分

        由于受中國本身社會體系的影響,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學術界對外國文學的審美觀念均逃不出用階級觀念圖解外國文學并加以批評。盡管后來一些教育政策強調語文教學應該注重文學性,新版的課本在選文方面也有掙脫以往局限的趨勢,教師用書中也提供了相關文化知識與多向解讀課文的角度,但是外國文學教學仍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進,因為一些舊有的觀念依然沒有被摒棄。許多教師在教學中仍然遵循著政治理念而忽視外國文學的文學性。如此死板的教育觀念使得原本生動并且富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外國文學作品變成了單一的政治說教。這不僅不能讓學生真正接受外國文學,更可能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認定了政治思維模式,從而使其對文學的感悟能力大大減弱,失去了對外國文學的興趣。

        (二)應試教育使外國文學淪為了高中語文教學的附庸

        在新教材中,外國文學所占的比重已達到了10%,這表明我們在強調中國文學的同時也在力求兼顧外國文學。而這其中的目的非常明顯,就是高中語文不僅僅要讓學生吸收和消化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更要讓他們立足世界,了解各國的文化,學習他們的思想,培養外國文學素養,從而提高人文素質。

        然而,由于應試教育的泛濫,外國文學似乎沒有起到這些作用,相反的,它仿佛淪為了高中語文附庸。就以高考為例,雖然高考在很多方面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就外國文學教學來說,它似乎變成了阻礙因素。我們都知道就目前而言,高考升學率是許多高中所追求的終極目標,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說到底都是為了高考而各司其職。所以,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核心就是高考,而不是文學本身。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由于外國文學不是高考的重點就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冷落。比如,教師以高考為標桿,在所編排的外國文學中隨意取舍,或許本應該是由教師重點分析的文章也被設定為讓學生自學,而那些本被定為自學的文章就更難逃被忽略的厄運。

        總之,外國文學作為各國文化的代表,存在于高中語文課本中,無論是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還是文學修養的提高,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基于我國社會背景以及教育體制與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外國文學的教學是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的。所以,如何解決這樣一個困境,使學生能在高考體制下最大程度地接收外國文學中的精華,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對于所有外國文學工作者以及高中語文教師來說都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對此,我們要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研究,找到解決方法。

        參考文獻:

        1.,趙大鵬.《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學實錄[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 2009(05).

        2.宋德發.高校文科教學十大關鍵詞――以《西方文學史》的教學為例[J].現代大學教育,2009(02).

        第6篇:外國文學研究方法范文

        英國文學源遠流長,經歷了長期、復雜的發展演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學本體以外的各種現實的、歷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對文學發生著影響,文學內部遵循自身規律,歷經盎格魯—薩克遜、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不同歷史階段。戰后英國文學大致呈現從寫實到實驗和多元的走勢。

        美國文學在`19世紀末就已不再是“英國文學的一個分支”。進入20世紀,美國文學日趨成熟,成為真正意義上獨立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學。戰后美國文學歷經50年代的新舊交替、60年代的實驗主義精神浸潤、70年代至世紀末的多元化發展階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歷史時期的鮮明特色和特征。

        二、英美文學批評理論概述

        20世紀被稱為“批評的世紀”。文學批評理論沿一條從“內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軌跡發展。“新批評”、結構主義、解構主義、新精神分析、讀者反應批評、新歷史主義、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等各種批評思想和理論革新了文學觀念,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文學傳統、典律構建、文學與文化、文學與社會關系的認識,為文學研究開辟出新的天地。

        三、英美文學的認知功能和藝術價值

        文學是對人生體驗的文化表征。文學作品隱含對生活的思考、價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識形態。閱讀英美文學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條重要途徑,可以接觸到支撐表層文化的深層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帶根本性的思想觀點、價值評判、西方人經常使用的視角,以及對這些視角的批評。

        英美文學是對時代生活的審美表現,是英國人民和美國人民創造性使用英語語言的產物。英語表意功能強,文體風格變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約、或粗獷,其豐富的表現力和獨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閱讀優秀的英美文學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語音樂性的語調和五光十色的語匯,回味其“弦外之音”。

        四、英美文學研究

        開展外國文學研究,有助于我們開闊眼界,了解外國文化,豐富我們的知識,啟迪我們的智慧,繁榮我們國家的文學創作和方法。促進中國文學發展,建設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外國文學研究的意義所在。就英美文學而言,可選擇小說、詩歌、戲劇、文學批評理論、作家作品、文學流派、文學史、中外文學比較等作為具體研究對象。我們國家外國文學研究水平參差不齊,對英美經典作家的研究有待深入,對現當代文學跟蹤研究有待加強。

        五、英美文學教學模式

        目前許多學校的英美文學課采用“文學史+選讀”的模式。上文學史課時,教師羅列一大堆文學史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學生因為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復述”,怎樣形成自己對文學作品的見解便無從談起。傳統的文學課除了教授文學史外,常常要搞一點文學選讀,作為對史的補充。這種“語錄”式節選,破壞了作品的完整性。教師處理這些選段時,把大部分時間用在了解釋句子和單詞的意思上面。學生淺嘗輒止,雖然上了一兩年的文學課程,卻沒有接觸過一部完整的小說或一個完整的劇本,沒能學會如何欣賞和分析文學原著。由于教學內容是些死的知識,不少人便覺得英美文學課乏味、無用。

        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改革思路:

        1、讀完整的作品。作品選讀雖說是精選經典作品的華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選片斷,破壞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難免有支離破碎的感覺。只有認認真真讀過莎士比亞一個劇本,學生才能對莎士比亞的創作特色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說“我讀過莎士比亞”,才能與人討論莎士比亞,也才能寫出有自己見解的評論文章出來閱讀文學作品,從整體上去感受體驗,學生會有所震動,有所啟迪。

        2、講欣賞作品的方法。在傳統的文學史課上,教師往往以“滿堂灌”的方式,向學生傳授文學知識。其實,生活在信息時代的學生可以很容易地通過網絡、百科全書光盤等途徑搜尋到這些知識。因此,英美文學課的重點應放在指導學生如何欣賞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說為例,在閱讀作品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分析主題表現、人物塑造、情節安排、敘述角度、象征細節、語言風格等。

        3、寫閱讀心得。讀書貴在有自己的心得體會。文學作品可以為寫作提供題材和內容,寫作則又深化了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兩者互為補充。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許多名家均為語言大師。學生通過閱讀,受其熏陶。英美文學課程的考核不搞閉卷考試,而是撰寫課程論文。

        按照上述思路組織教學,英美文學課程可以成為一門素質培養課。學生主動參與文本意義的尋找、發現、創造過程,逐步養成敏銳的感受能力,掌握嚴謹的分析方法,形成準確的表達方式。這種把豐富的感性經驗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認識的感受、分析、表達能力,將使學生終身受益無窮,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上立于不敗之地的真正有用本領。在這過程中,學生的英語水平也會相應得到提高。

        六、英美文學教學與大學英語教學

        大學英語教學屬基礎語言技能訓練,教學任務繁重,四級通過率壓力大。但作為英語教師,我們不應忽視英美文學這一豐富多彩的資源庫。

        英語教師面臨提高自己業務水平的任務,英美文學是科研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大學生英語水平普遍提高,閱讀能力較強,不少學校開設英美文學選修課的條件日趨成熟。

        第7篇:外國文學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外國文學教學;文本細讀;教學實踐

        0 引言

        外國文學作為文學專業院校的主修課程,對培養學生的審美修養以及提升學生對文學鑒賞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院校在教學外國文學時,常常強調文學史的知識積累,而對文本的解讀相對忽視,這顯然是不利于對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本文通過提出文本細讀這個概念,在外國文學史的教學中通過文本細讀這種教學模式并通過具體的課堂實踐來分析文本細讀教學模式的作用和效果。其實在2011年劉心武通過對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文本細讀發現了“日月雙懸”的這種政治懸案,從而顯示了文本細讀在文學研究和鑒賞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1 外國文學教學現狀及文本細讀概念分析

        1.1 外國文學的教學現狀分析

        外國文學這門課程有的院校又稱為外國文學史,目前的主流教學模式是結合外國文學所體現的思潮流派的文學史,并根據外國文學史中每一個流派中,提出相應的代表作家和作品進行分析和講解。外國文學作品僅僅成為外國文學史教學中的案例。對此很多專家學者認為這種方式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區。四川大學劉亞丁教授就認為:“我國大學的外國文學教學走入了極大的誤區,多數教師在課堂上講思潮,講流派,或者脫離文本講研究方法,就是不涉及具體文本閱讀體驗,學術刊物發表外國文學方面的論文的導向也與此相若。”其實劉教授探討的外國文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各種文學教學都存在著類似的困境。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要不斷的記憶文學史的各種思潮流派,然后記住每個流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記住每個思潮流派常見的藝術表現方法,就能夠完成這門功課的學習。

        但是這種教學結果,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夠機械的背誦文學史的常識性問題,卻很難實現提升學生對外國文學的鑒賞能力,很難提升學生自由思考能力以及不斷積蓄外國文學的精華,幫助自己創作以及革新自己的創作理念,提升自己的創作能力。因此在外國文學教學以及其他的文學教學方面,應該遵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原則,突出文本細讀教學為主,文學史教學為輔的創新的教學模式。

        1.2 文本細讀的基本概念分析

        文本細讀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上個世紀英美的新批評文論中,其基本概念指的是細密的研究作品上下文以及其言外之意。在文學評論中,要求注解每一個單詞的含義以及詞句之間的細微聯系,通過對文本的細微分析來挖掘整部作品的文學藝術價值。文學作為一門藝術,只有通過慢慢的品讀才能夠體味作品的精妙之處,很多文學作品前面的一個詞語可能就概括了后面的情節的發展,這就是所謂的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當代的文藝學家MH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這篇評論文章中就提出,文學作為一種活動是由作品、作家、讀者和世界這四個基本要素構成,因此文學的研究就離不開對這四個要素的綜合研究,這樣才能夠得出相對客觀準確的結論。讀者只有和文學文本進行親密接觸,仔細研讀才能夠真正理解文學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由此可見文本細讀的在文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2 文本細讀教學實踐

        2.1 文本細讀的教學方式

        文本細讀對于外國文學教學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外國文學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文學作品汗牛充棟,要想在課堂上對每一個作品都進行文本細讀式的教學顯然不符合教學實際,因此老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材,并按照下面四個步驟來安排具體的文本細讀教學。

        第一步老師要展示解讀文本的問題以及解讀文本的方法;第二步學生利用老師提供的方法進行全文細讀;第三步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全文細讀;最后一步就是局部片段的文本細讀。在第一步中,老師應該選擇一段文本,并向學生展示如何從多個角度來分析同一部作品,每一種角度的解讀其細節的關注點是有差別的,學生就能夠從多個角度細讀文本并體會到細節的價值和作用。讓學生帶著具體的問題進行文本細讀是最佳的引導方式,這種方式更合適對短篇進行細讀教學。

        比如在教學《變形記》這部作品時,老師在課前可以布置“請準確描述格里高爾的房間”這個問題,然后讓學生針對這個問題對這部作品進行細讀,此時學生就會發現格里高爾的房間竟然有三個門,從這個門的數量就可以分析出格里高爾所處的空間是沒有私密性的,這個空間并不屬于主人公自己,當學生細讀到三個房門都在傳來急促的聲音時,根據上下文又能夠聯想到外界對主人公的緊逼,通過這種文本細讀就能夠充分領略到《變形記》其表面文字透露出的深層哲學思考,而如果粗略的閱讀《變形記》只能夠感受到荒誕不羈的表面。

        另外老師在設置問題時,還應該將學生的思維從封閉的文本結構轉向文化史學的角度進行思考,以莎翁的《哈姆雷特》教學舉例,可以引入約翰?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品《葛特魯德》進行對比式教學,從而引導學生對文化史學的思考。老師根據這兩種文學作品設置這樣的問題:葛特魯德和奧菲莉在作品中出現的頻率以及說話時和獨白時的頻率,通過學生認證研讀可以明顯的發現葛特魯德要比奧菲莉出現的頻率更高,在獨白和說話時,能夠明顯的感覺到莎翁的男權思想,正是通過對比教學,就能夠讓學生更好的領會文化史的發展也會改變文學作品的主流思想。

        2.2 考核方式的創新

        既然引入了文本細讀的教學模式,那么考核方式就應該隨之創新,要改變以往那種以文學史和文學思潮內容的考核。在文本細讀教學模式下,應該重點突出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解讀方面的考核,這樣才能夠凸顯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可能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卻能夠更好的釋放學生的所思所想,開拓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比如暨南大學張世君在考核學生學習時提出的一道題目:“請描述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開頭”,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學生要想準確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要完整的看完《安娜?卡列尼娜》,而且是細讀,才能夠更加準確的描述答案。這樣的考核方式才是真正和文本細讀教學模式相融合,才能夠有效的推進文本教學模式的開展。

        3 總結

        教材使用一般很多年,如果在外國文學教學方面始終以文學史和思潮教學為主,那么教材會變得越來越薄,學生只要憑借記憶力就能夠完成課程的學習,但是如果建立在文本細讀的教學模式下,將外國文學回歸到作品本身的教學上,那么教材就會變得越來越厚,無論從思想還是內涵都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學生才能夠獲得更多的精神營養,才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加自由的思考空間。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文學藝術鑒賞力,提升學生的創作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成立.論外國文學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傳授和培養[J].文教資料,2011(22).

        [2] 胡珂,布魯克斯.“文本細讀方法”研究[D].南京大學,2012(05):1315.

        第8篇:外國文學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 新媒體 外國文學 課程體系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基金項目:咸陽師范學院教學改革項目(201102013), 咸陽師范學院專項科研基金項目(06XSYK225)。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和迅速發展,網絡、手機、數字電視等新媒體已然成為現代媒體的主流。語言文字傳播的形式和內容也發生了變化,用傳統的甚至是過時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來為學生講授外國文學課程,明顯已經陷入教學困境。結合新媒體時代的特點和外國文學課程的實際情況,可以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等方面積極探索,拓展和深化外國文學教學改革。

        新媒體時代學習方式的轉變

        隨著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人們的閱讀方式、交流方式和表達方式都開始發生變化,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作為新媒體的主力軍,網絡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博客、虛擬社區、電子郵箱、網絡電視、網絡文學、網絡游戲成為學生交流和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與傳統社會相比,網絡社會的學習方式更加靈活,具有主動性、互動性、快捷性和超時空性。隨著網絡信息資源的不斷豐富和完善,外國文學的網絡資源越來越全面。一直以來, “教什么”與“怎么教”,“學什么”與“怎么學”都是教育領域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在新媒體時代,外國文學該怎樣上,學生又該如何學?

        外國文學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人們的學習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外國文學概念性知識幾乎都能在互聯網獲取,學生不再滿足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外國文學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都受到極大挑戰。因此,需要不斷完善外國文學的課程體系,拓展外國文學的教學內容,探索外國文學的教學方式。

        1.完善外國文學的課程體系

        高等學校課程體系主要反映在基礎課與專業課、理論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之間的比例關系上。對外國文學教學而言,課程體系主要涉及到理論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關系。由于人文學科自身的復雜性,單獨開設外國文學實踐課并不現實。因此,一方面可以加強外國文學課堂教學的實踐性,另一方面可以在課外開拓多種途徑,如組織同學參加外國文學專題知識講座、成立外國文學經典研讀社、建立外國文學博客群等。

        目前,大多數高校在講授時都采用兩大板塊模式,將外國文學分為歐美文學與亞非文學兩大部分,但兩者之間缺乏有機的內在聯系,所以授課內容往往很難深入。因此,需要構建新的外國文學課程體系,即以歐美文學為經,以亞非文學為緯,在突出歐美文學的同時,將兩大模塊融為一體。在比較文學的視野下觀照外國文學,平衡教學中東與西、史與論等多重關系。具體地說,就是圍繞外國文學開設“中西文學比較”、“中西小說比較”、“現代派與后現代派專題研究”、“20世紀歐美文學熱點問題”等專業選修課,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外國文學史知識體系。

        2.拓展外國文學的教學內容

        在新媒體時代,教學內容側重指教學過程中同師生發生交互作用、且服務于教學目的達成的動態生成的素材和信息。無疑,這對傳統的教學內容提出了挑戰,教材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不再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因此,在教學內容上,必須有針對性地拓展教材內容,深化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具體來說,可以從如下方面來拓展教學內容:

        一是以教材內容為信息的輻射中心,進行跨學科教學,挖掘外國文學的文化內涵。素質教育雖然已經推行很多年,但高考仍然是應試教育的模式,學生知識面狹窄,對國外哲學、宗教、歷史、心理學、文化習俗等知之甚少,所以學習外國文學困難較多。走進外國文學的課堂,對學生來說本身就是中西異質文化的碰撞。如講授中世紀文學和古希伯來文學時,都會講到基督教的《圣經》,講授《哈姆萊特》時可以從精神分析、道德哲學、女性主義等多個角度展開探討。

        二是利用豐富的影視資源,為外國文學教學提供形象而直觀的資料,豐富課堂教學。在新媒體時代的讀圖語境中,文學與影視、游戲、動漫的結合成為一種傾向。講故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而且一去不復返,這就使外國文學教學面臨著種種尷尬和困境。在此背景下,教師只能借助豐富的影視資源,把學生“召喚”到文本中來。如通過播放電影《特洛伊》(2004)與《奧德修斯與迷霧之島》(2008)的精彩片段,與《荷馬史詩》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是在比較文學的視野下講授外國文學,打破歐美文學與亞非文學的二分模式,在兩者之間建立有機的內在聯系。比較文學所強調的“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把歐美文學與亞非文學聯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學生能夠宏觀地把握世界文學的本質,找到共同的“文心”或“詩心”。如把“多余人”作為一種世界性文學現象來講授,從社會歷史與文化環境等方面比較俄國“多余人”、日本“多余人”與中國“多余人”的異同,探討“多余人”的悲劇成因、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

        四是引入有爭議性的熱點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既重視對外國文學經典作品的解讀,也重視對外國文學研究的前沿問題,并融入教師自己的評價,力求使課堂充滿思辨色彩,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如講授20世紀歐美文學時,通過介紹后期象征主義、意識流、存在主義、新小說、荒誕派戲劇等文學流派,在課堂上討論“后現代主義”就是“后期現代主義”還是“現代主義之后”。

        3.探索外國文學的教學方法

        如果說對教學內容的改革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就必須走出教學方法的困境,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實踐性。從教師這方面來說,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改變傳統課堂單一講授的教學方法,利用新媒體將課堂授課、討論交流、課外閱讀等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傳統外國文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授者,但在新媒體時代,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學生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網絡在知識和學生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原本作為知識載體的教師也需要實現自身職能的轉變,給予學生更多的自。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學生獲得信息更加及時、便捷,甚至可以允許學生當堂上網查詢資料,當堂展開對話、討論。

        二是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創建適合外國文學教學和當代學生特征的視、聽、讀全新教學模式,實現教學現代化。在傳統教學中,教學過于依靠文字教材和教師的課堂講授,而在新媒體時代,現代教育技術可以集聲、文、圖、像于一體。在利用多媒體上課的同時,還可以同步播放跟教學內容相關的影視作品片段,如《哈姆雷特》、《紅與黑》、《悲慘世界》、《復活》等。影視作品具有形象、生動、直觀的特點,學生可以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有選擇地觀看影片,并將文本和影片進行比較分析,以彌補教材知識和課堂學習的不足。

        三是實現教學內容的網絡信息化,搭建網絡教學平臺和資源庫。借助網絡的開放性和共享性,圍繞課堂教學展開自主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新媒體時代,學生既可以通過校內網絡教學平臺與教師展開互動交流,又可以在新浪愛問、蘆笛外國文學論壇等校外網站下載相關資料、進行專題討論,還可以通過外國文學網、文貝網等網站及時掌握學術界的最近動態。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上展開教學活動,與學生進行網上互動式教學活動,不僅可以促成良好的師生互動局面,而且可以促成學生之間的互動局面,從而實現跨越時空限制的互相交流和協同學習。我校雖然已經于2008年建立了網絡教學綜合平臺,但目前仍未受到充分重視和充分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網絡信息雖然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但網絡信息良莠不齊,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為學生篩選網絡資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在新媒體時代,經典文本經常受到戲仿和消解,學生極易受到誤導。以男歌手海鳴威為例,海鳴威是其藝名,不少學生竟其將與著名作家海明威相提并論,甚至混為一談。海鳴威的歌曲《老人與海》的歌名和意象,均來自于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顯然,前者是對經典的戲仿和挪用,“硬漢子”老人在此成了一場過往愛情的見證者,寄托著男女雙方分手后的懷念之情。

        四是組織學生聽網絡公開課,尤其是世界知名大學的網絡公開課程,拓展知識視野。在新媒體時代,不出國門就能聽到世界名校的網絡公開課,耶魯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美國知名高校在網上免費提供了課堂實錄的錄像,其中有不少是與外國文學相關的公開課,如耶魯大學的《解讀但丁》、《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等,麻省理工學院的《西方文明的基礎I:從荷馬到但丁》、《西方文明的基礎II:文藝復興到現代性》、《中世紀文學:但丁、薄伽丘與喬叟》、《莎士比亞》、《重要英文小說:閱讀浪漫小說》、《二十世紀小說》等。

        2011年,我國教育部開始建設高等教育課程資源共享平臺,并在“愛課程”網集中展示了“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和資源共享課,但遺憾的是暫時沒有與外國文學直接相關的公開課。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國內知名大學的網絡公開課均未開設公共課。浙江大學的開放課程雖開設了《世界文學名著導讀》,但也僅僅不過十講。十二五期間,教育部將打造1000門精品視頻公開課和5000門資源共享課免費共享,無疑這將為外國文學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結 語

        面對著浩瀚如海的知識信息,如何改革外國文學教學內容和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索熱情,培養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的目的,始終是我們關注的問題。機遇與挑戰并存,新媒體一方面為我們走出外國文學教學困境提供了技術條件,另一方面也對外國文學的傳統教學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因此,新媒體時代的教師不僅要當好課堂的組織者,還要當好網絡世界的導航者,在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網絡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成為終生學習型的人。總之,只有深入思考教學現狀、積極探索教學模式,更新觀念、大膽創新,才能不斷改革和完善外國文學教學體系,實現新的超越。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2-7-19.

        [2]朱維之等.外國文學史(歐美卷)[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第9篇:外國文學研究方法范文

        [論文關鍵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中西比較;吸納;新變

        20世紀80年代初,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傳人中國。相對其他西方批評流派與方法,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引進和傳播到中國的時間相對滯后,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由于國人對“Feiminsm”一詞的中譯文“女權主義”的普遍誤讀。“當時的人們對女權主義這一字眼有著某種反感,或懼怕,甚至厭惡。因為從字面上理解,女權主義僅僅關乎權力之爭,因而可能是一種極端的女性的自我張揚、甚至惡性膨脹。如果說,許多詞都有自己的形象,那么,這時候,作為一種大眾想象,女權主義一詞的形象是一些既丑陋不堪又張牙舞爪的女人。”因此,20世紀8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傳人中國時,人們對它之的態度是謹慎的。

        從“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到“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實際關涉到的是一個文化過濾的過程,即接受者根據自身文化積淀和文化傳統,對一種文學理論或文學現象進行有意識的選擇、分析、借鑒與重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同樣經過了這種“過濾”的過程。在中國20多年的理論實踐中,它不斷地被中國的批評家們所借用、改造,最終被“有效地”植入中國當代文學批評話語體系之中,成為文學批評多元格局中的一員,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在近20年的批評實踐中,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研究,已初步發展成為一個富于特色的學術領域。其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譯介引進”、“批評實踐勃興”及“研究深化”三個階段。

        一、“譯介引進"階段

        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被引介入中國,大致經過了兩個時期。

        1.第一時期:1980年前后,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思潮由國內一些從事外國文學研究的學者在譯介國外文學時介紹到中國。1981年,朱虹在《世界文學》第4期上發表《<美國女作家作品選>序》一文,較早地介紹了美國帶有女性主義色彩的“婦女文學”;1983年,她選編并附有序言及作者簡介的《美國女作家短篇小說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系統地對西方女性主義文學及理論進行了譯介。1986年,法國女性主義批評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的中文版在中國出版,這部著作因其所具有的理論原創性、體系性及較大的影響力,被看作是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處境的一個轉折點。l980年至1987年間,雖然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但作為一種批評范式,西方的女性主義理論開始陸續被譯介進中國,如黃梅的《女人與小說》(浙江文藝出版社,1980年6月)、李小江的《英國女性文學的覺醒》(《外國文學研究》,1986年第2期)、王逢振的《關于女權主義批評的思索》(《外國文學動態》,1986年第3期)、黎慧的《談西方女權主義文學批評》(《文學自由談》,1987年第6期)以及朱虹的《“女權主義”批評一瞥》(《外國文學動態》,1987年第7期)等文。

        2.第二時期:1988年前后進人到第二個引介活躍和深化階段。相對而言,這一時期的引介更系統化和專業化,更注重學科性和可操作性的兼容。這期間,國內一些權威性學術期刊陸續刊發對此類文論的介紹和評述的文章,如《文學評論》、《外國文學評論》、《上海文論》、《文藝理論研究》等,加快了對西方女性文學批評理論引介的步伐。一些學者編譯的西方女性主義理論文集、匯編的女權主義文學批評論文集以及出版的一些相關學術論著,如張京媛的《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張巖冰的《女權主義文論》(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陳志紅的《反抗與困境——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羅婷等編寫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西方與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林樹明的《多維視野中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等等,都曾通過積極地譯介國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動態,為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階段的引介者還介紹了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研究對自身缺陷的反思與對未來的展望,對該批評理論研究在中國的健康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二、“批評實踐勃興”階段

        從20世紀90年代之后,國內學界不再滿足于對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翻譯介紹,而是積極地將相關的批評理論運用于對中國新時期女作家作品的解讀,進入到一個從“拿來主義”到“為我所用”的批評實踐的勃興期。其批評視角主要來源于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所提供的性別視角和重讀策略,這一批評實踐使得中國的女性文學開始被視為具有獨特價值的學術考察對象。同時,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方法為中國當代“女性寫作”的構建提供了一種有力的工具,拓寬了中國女性文學的批評研究視野,研究成果日漸豐富。如1989年出版的孟悅、戴錦華合著《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娜拉”言說——中國現代女作家心路紀程》(劉思謙,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邊緣敘事——20世紀中國女性小說個案批評》(徐岱,學林出版社,2002)、《紅豆——女性情愛文學的文化心理透視》(王立、劉衛英,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空前之跡l851-1930:中國婦女思想與文學發展史論》(王緋,商務印書館,2004)、《女性寫作與自我認同》(王艷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火鳳冰棲一中國文學女性主義倫理批評》(王純菲等,遼寧人民出版社,2006)、《涉渡之舟——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戴錦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等學術論著均對中國女性文學給予了高度的關注。

        三、“研究深化"階段

        經過20多年的積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進入到研究的深化期,成為當代文學批評研究中一支重要的流脈,涌現出一大批專家學者。這些學者大多供職于高等學校或科研機構,通過將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相關概念、流派、方法等引入,啟發和帶動了一批批年輕學者。再者,一些專門的學術團體和組織機構也在許多高校成立,如1987年由李小江發起在鄭州大學成立的中國大陸高校第一個婦女研究中心。目前,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東北師大、首都師大等10多所高校均成立了婦女研究或性別研究文化性質的機構,一些高校還開展了國際國內合作交流活動、立項研究等等。這些均為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的深入發展研究提供了保障。

        至此,在“拿來”和借鑒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女性文學的具體實際進行研究實踐,來自于西方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扎下根,演變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研究,完成了從“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到“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范疇的轉變。

        但是,在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的研究不斷深入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許多困惑和問題,甚至仍然面臨著被再度邊緣化的境遇。楊莉馨認為,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本土化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如過度偏執于性別文本與性別價值,以至因批評的格式化與概念化而陷入自說白話的境地,忽視對女性美學的總結,對自身理論體系的建構以及對本土性別研究資源的整理等”…;陳順馨也在其《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論著中指出了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研究環境下的三重困難問題:(1)理論與實踐結合欠佳的問題;(2)一些男性批評的曲解或抗拒的問題;(3)來自女作家或女批評家對其的不能理解而導致的理論、方法和評論對象相疏離的問題。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日韩颜射在线 | 亚洲中日韩一区 | 日本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 激情伊人五月天久久综合 | 亚洲欧美综合人成在线 |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