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說明文的語言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說明文語言特點為:內容的嚴密性、說明的條理性和語言的準確性。如實地反映客觀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質和規律,給讀者正確無誤的認識;有條理地說明描述某一對象的特征或位置等;摸清事物之間各部分的內在聯系,語言簡明,說明嚴密,擁有科學性和嚴謹性。
說明文最基本的語言特點為:準確、嚴密。
1、準確性:說明文一般是以傳授知識為目的性,也就是說它必須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能夠正確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質和規律。表示時間、數量、程度等,都要求準確,不能出錯。
2、嚴密性:說明文在使用修飾和限制詞語時能夠恰當,講究語言的嚴密性,這是為了使讀者對于比較復雜或深奧的事物能夠明確了解。
(來源:文章屋網 )
1、結合語境,理解推測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準確應用;
2、了解琥珀的形成過程,重點探究松脂球形成和化石形成的必要條件,體會科學家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激發我們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3、通過朗讀感悟,理解并體會科普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目標2、3
教學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21課奇異的琥珀,這一節課有三個學習目標(幻燈出示)什么是琥珀?想必大家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已有所了解,咱們再來欣賞一下琥珀的圖片然后說說你對琥珀樣子的描述。琥珀有什么作用呢?咱們接著看琥珀的相關資料。簡而言之用一句話概括琥珀是什么?你可以用資料中的哪句話來說明。(資料:琥珀是化石)
琥珀這種化石是什么樣子的?琥珀是怎么形成的?讓我們帶著這兩個有價值的問題去閱讀課文同時注意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順,讀完后老師要對大家的自讀情況進行檢測。
二、字詞檢測(幻燈出示)
三、學習新知
1、探究尾段 理解“推測”
通過閱讀,誰找到了描寫琥珀樣子的語句在文章的哪一段?這一段最后一句話是寫什么的?這一句話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詞語是?這個詞語的近義詞是猜測,兩個詞語能互換嗎?為什么?咱們來看看這兩個句子該用哪個詞語更合適?(幻燈出示)
2、探究琥珀形成的必要條件(課文第1至12段)
科學家正是根據這塊奇異琥珀的樣子,進行了合理的推測為我們想象了這塊琥珀形成過程,請同學們快速地默讀1至12段,想一想琥珀的形成需要哪兩個階段?
(1)、這個特殊的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必要的條件呢?
請同學們仔細地閱讀課文1至9段,尤其是找到描寫太陽的語句好好讀一讀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反復地強調太陽呢?除了太陽,還有哪些必要的條件呢?自己想好以后在小組內交流。
A、小組交流討論
B、全班展示匯報
C、練習:誰能用一句話把這四個條件用關聯詞“只有……才會……”或者“如果沒有……就……”說完整
(2)、探究化石形成的必要條件(10至12段)
A、地殼的變化(書上是怎么說的?挑學生讀)
B、時間的漫長(書上是怎么說的?挑學生讀)
C、練習:(幻燈出示:用“如果沒有……沒有…….就……”或者“只有……只有…..才…..”把琥珀形成的所有必要條件陳述完整 )
3、探究琥珀被發現的過程(13至17段)
這個奇異的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呢?咱們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第13至17段。挑兩個同學分別扮演爸爸和孩子課文的15、17段,其它同學讀13、14、16段的旁白。
4、總結
幻燈出示:(1)這篇說明文寫了哪些內容?先寫 再寫 最后寫 ,這樣課文就可以分為三部分了。
師過渡語:科學家正是依據琥珀的樣子進行了合理大膽的推測,這個推測是非常嚴密的,這也體現了科普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準確嚴密,科普說明文的語言還有什么特點呢?請同學們快速讀讀琥珀的形成這一部分內容用筆找出描寫生動傳情的句子仔細品讀,要讀出感情,一會兒咱們比一比看誰讀的有感情。
(2)科普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A、準確嚴密
B、生動傳情
四、拓展延伸 課外練筆
關鍵詞: 大學英語專業 精讀課 說明文教學
一、引言
2000年新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附錄I對基礎英語教學(即本文中精讀課教學)的要求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本課程主要通過語言基礎訓練與篇章講解分析,使學生逐步提高語篇閱讀能力,了解英語各種文體的表達方式和特點”。而通過長期的大學英語專業精讀課教學的實踐,筆者發現,很多時候課堂教學還停留在字、詞、句的理解與運用上,而很少有人從宏觀上系統地把握文章的脈絡,包括文章的主題、結構、作者創作的意向,以及不同體裁的表達方式、特點等,這樣帶來的結果往往是學生在語篇分析能力和綜合運用語言能力方面相對欠缺。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筆者在精讀課教學中引進了體裁的概念,從語篇分析的高度對說明文課文進行宏觀與微觀分析,在說明文教學上進行了一些探索,通過實踐,筆者發現,這樣的教學方式在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大學英語專業精讀課說明文教學的整體水平。
二、大學英語專業精讀課課文所涉及的體裁及說明文語篇模式
John M.Swales在其名著Genre Analysis中認為:1.體裁是交際行為的形式,有其交際功能;2.交際目的是確定體裁的重要因素;3.交際目的、話題制約著語篇形式、內容及語言難度(胡倩,2002)。按照Swales的體系,大學英語專業精讀課教材《現代大學英語》(楊立民,2006)所涉及的體裁有:narration(記敘文),essay(散文),exposition(說明文)和argumentation(議論文)。
說明文是描述某一事物,事由或過程的文章。它用于說明客觀事物的特點和性能,或介紹某種操作程序,或解釋某種抽象概念,或闡明某種科學原理,或探究某些自然現象及社會現象等,完全是就事論事的描述,所以也稱事實性或技術性的描寫文。把握所說明的事物的特征和本質是理解說明文的關鍵。詞典、論文、實驗報告、產品說明、廣告都屬于這類體裁。說明文是學生、科學家、專業人員常用的一種體裁。說明文按照邏輯推理的方法闡述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展示事物的關系。
語篇模式就是語篇內在的修辭結構(rhetorical structure)。它與文章的體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體裁結構在語篇結構層面上對語篇的形成具有制約作用,那么語篇的組織模式必然也要受到體裁的制約(Yang Xuemei,2006)。
說明文語篇模式宏觀結構上常采用“問題—解決型”、“一般—特殊型”、“匹配比較型”語篇分析模式。第一種思維模式的程序是:首先說明情況,然后出現問題,隨后作出反應,采取的反應可能解決了問題,也可能沒有或沒有完全解決問題,最后對此作出相應的評價。而第二種思維模式則通常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先概括后舉例,另一種是先講整體輪廓,后說諸多細節。第三種思維模式通常是以英語為母語的民族用來比較兩個事物的相同之處或對比不同之處所使用的一種思維模式,這種語篇模式常用來比較事物異同。比較事物相似之處稱為“匹配相容”(matching compatibility),比較事物差異則稱為“匹配對比”(matching contrast)。人們常用這種思維模式來比較兩個事物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先提出論點,再進行論證。這種語篇形式一般存在于較長的語篇中,常與一般特殊型組成復雜的思維模式。其表現形式為:重復法、詞匯關聯法和排比法三種(Yang Xuemei,2006)。
根據說明文的定義及說明文的語篇分析模式,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意說明文的三個方面。
1.語篇模式
在《現代大學英語》教材1—3冊已學過的文章中有三篇說明文文章,涉及“一般—特殊型”和“問題—解決型”兩種語篇模式。
2.組織結構
說明文一般包括三部分:引言、正文和結論。
[內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1.從系統的高度認識單元設計的作用初中語文第三冊繼培養記敘能力之后,聯系生活培養說明能力是主要任務。第一單元記敘文和說明文并存,要求在上學期記敘文學習的基礎上,注意說明文與生活的關系,認識記敘文與說明文的聯系與區別。備課時,應把握區別,注意關聯,前瞻后顧,統籌設計教案。從內容、文體、語言、教法等方面前承后遞,從單篇孤立的備課設計的圈子里跳出來。從系統的高度駕馭處理教材,是完成本單元教學任務,實現從第二冊記敘文教學到第三冊說明文教學過渡的第一步。
2.從生活的廣度理解教材內容的特點要較好地完成本單元記敘文到說明文的過渡銜接,首先應從生活的廣度去理解教材內容的特點,整體上把握課文題材與文體的關系。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課文內容的備課:一是前瞻上學期,結合第二冊第七單元,復習不同題材與文體的關系;二是后顧本單元,處理相同題材與文體的關系。第二冊第七單元記敘文和議論文共容,目的在于啟后。《卓越的科學家竺可楨》以記敘竺可楨的事跡為主,但敘中有議,以議論點染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而《談骨氣》重在闡述“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道理,卻議中含敘,敘述事例,論證觀點。通過復習敘中之議和議中之敘,幫助學生理解不同內容適用不同文體的特點,為第三冊第一單元的教學過渡作好鋪墊。本單元課文均以橋為題材,為何文體各異?因為各自寫作目的不同。《中國石拱橋》為著講述橋的特征和造橋的科學道理,側重說明;《北京立交橋》重在描述橋的美麗風貌,報道橋的建設發展情況,故用記敘;《吳門橋》和《母親架設的橋》或寫景或記人,所以以記敘描寫為主;《巴黎的橋》旨在描述巴黎橋多橋美,贊美中法兩國人民的友誼,因此,融敘述、描寫、議論、抒情于一爐。
在復習舊課的基礎上認識本單元內容的特點,溫故而知新,是備課的重要環節。
3.從文體的角度把握表達方式的交叉現象本單元文體的過渡特點,表現在表達方式的交叉使用上。加強表達方式的教學備課,是順利過渡到本冊第二單元說明文系統教學的關鍵。可分四個層次設計教學:①辨明記敘與說明語段;②比較記敘與說明的區別,即內容特點;③理解記敘與說明的關系,即誰主誰次,誰服務誰的問題;④學習記敘與說明的語言特點,即記敘語言生動形象,說明語言通俗簡明。表達方式有主有次,但統一服從于表現文章中心和作者寫作目的需要。它們往往綜合使用,互相交叉,相互為用。
1、 把握說明文的結構,提取文中有效信息,概括文章內容要點。
2、說明文的特點。
說明文的特點是“說”,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識性。這種知識,或者來自有關科學研究資料,或者是親身實踐、調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嚴格的科學性。為了要把事物說明白,就必須把握事物的特征,進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即不僅要說明“是什么”,還要說明“為什么”是這樣。應用性說明文一般只要求說明事物的特征,闡述性說明文則必須揭示出問題的本源和實質。
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中國石拱橋》屬于后者,它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為例說明中國石拱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的特征。《大自然的語言》屬于前者,文章科學地說明了物候學知識。說明事物特點和闡明事理是說明文的兩種類型。
為了把事物特征說清楚,或者把事理闡述明白,必須有相適應的說明方法。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列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摹狀貌、作引用、作假設等。寫說明文要根據說明對象和寫作目的,選用方法。采用什么說明方法,一方面服從內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選擇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種說明方法,還是采用多種說明方法,是采用這種說明方法,還是那種說明方法,可以靈活,不是一成不變的。
說明要有順序,這是使說明內容條理化的必要條件。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說明的時間順序和記敘的時間順序相似。空間順序,要特別注意弄清空間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東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邏輯順序,常以推理過程來表現。采用什么順序,主要取決于作者所說明對象的特點。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時間順序容易表示清楚。寫建筑物的結構,離開空間順序難讓讀者看明白。說明事理用邏輯順序,正便于體現事理的內部聯系。
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平實性和科學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表示時間、空間、數量、范圍、程度、特征、性質、程序等,都要求準確無誤。說明的實用性很強,稍有差錯,會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的語言有的以平實見長,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由于說明的對象和作者語言風格的不同,說明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或概括,或具體;或簡潔,或豐腴;或精練,或詳盡;或平易樸實,或幽默風趣,總之不拘一格。閱讀說明文和寫說明文可以聯系起來。上面談到的所要把握的四點,閱讀說明文要注意,寫說明文也要注意,只是所提要求要注意符合學生實際。
3、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第一,內容上的科學性。說明文的內容必須真實準確,以確鑿的材料為依據,如實反映客觀事物的特征、本質及規律,具有嚴密的科學性。
第二,結構上的條理性。事物和事理有時往往是比較復雜的,為了給讀者以明確的認識,說明其特征時必須有一定的條理和順序。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程序順序也是時間順序的一種)、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這種說明順序往往體現在文章的結構層次上,所以閱讀說明文時,理清結構層次與把握說明順序是一致的。
第三,語言的準確性。說明文的實用性很強,語言表達“失之毫厘”,其結果就會“謬以千里",所以說明文語言要求準確無誤,給讀者以科學的認識。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說明文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各門學科的教科書、科普讀、知識小品、解說詞、說明書等都是說明文。可以說,說明文和我們日常學習、生活、工作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
(1)簡潔性。說明文的遣詞造句,應簡潔平實、通俗易懂。
(2)準確性。說明文以傳授知識為目的,這就要求它必須用準確的語言,如實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質、規律。說明文的語言的準確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表示時間、空間、數量、范圍、程度、特征、性質、程序等,都要求準確無誤。
(3)科學性。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要特別注重科學術語的準確使用。寫的內容要科學。
(4)嚴密性。為了使讀者對較復雜的事物、較深奧的事理有明晰確切的理解,說明文常常恰當地使用修飾和限制詞語,講究語言的周到嚴密。
(5)條理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條理,我們說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條理來安排說明順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條不紊。
(6)邏輯性。有的說明文,要從事物的內在聯系上進行說明,語言邏輯性強。
(7)趣味性。元大鷹先生說:“說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來說話,說明文未嘗不可帶一點風趣。”為了把事物的特點說得更加生動形象,增強文章的啟發性和感染力,說明文要適當地采用生動的說明。
4、詞語積累【第16課 大自然的語言】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孕yùn育 萌méng發 銷聲匿nì跡 連翹qiáo
點撥:注意多音字“翹”字的讀音。
2.解釋下列詞語。
(1) 翩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2) 孕育:懷胎生育,用來比喻醞釀著新事物。
(3) 銷聲匿跡:原意是不公開講話,不公開露面,本課指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
(4)周而復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環。
3.用恰當詞語填空。
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
三、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1.《大自然的語言》的作者是我國氣象學、地理學家(稱謂) 竺可楨(人名)。
2.說明文按說明對象的不同分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兩種,本文屬于事理說明文。
3.說明文的結構特征有總-分、分-總、總-分-總等三種。
4.說明語言的準確性,是說明文最基本的特征。
【第17課 奇妙的克隆】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胚pēi胎 蟾蜍chán chú 兩棲qī類
分泌mì 瀕bīn臨 繁衍yǎn
2.用恰當的詞語填空。
(1))關于克隆的設想,我國明代的大作家吳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猴毛變猴就是克隆猴。
(2)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后代,這就是無性繁殖。
三、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奇妙的克隆》的作者是談家楨。【第18課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臀tún 骨骼gé 銥yī 潮汐xī
塵埃āi 硅guī 追溯sù
點撥:“臀”不要誤讀成dian
2.解釋下列詞語。
(1)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發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2) 天衣無縫:神話傳說,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針線制作,沒有縫兒,比喻事物沒有一點破綻。
(3) 致密:細致精密。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三、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阿西莫夫是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稱謂)。
【第19課 生物入侵者】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歸咎jiù 藩fān籬 扼è制
2.解釋下列詞語。
(1)束手無策:比喻沒有任何辦法對付。
(2)無動于衷:心里一點也不受感動。
(3)歸咎:歸罪。(4)藩籬:籬笆。比喻門戶或屏障。
3.用恰當詞語填空。
(1)一些產自他鄉的寵物,如蛇、蜥蜴、山貓等,往往會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遺棄而逃出藩籬,嘯聚山林,為害一方。
(2)他們警告說,夏威夷島上沒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樹蛇繁衍的天敵,一旦棕樹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戶,該島的鳥類將在劫難逃。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專家們把這種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稱為“生物入侵者”--它們不僅會破壞某個地區原有的生態系統,而且還可能給人類社會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
三、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生物入侵者》的作者是梅濤。 【第20課 你一定會聽見的】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宇注音。
噴嚏tì 嚼jiáo餅干 嘈cáo雜 面頰jiá
點撥:注意多音字“嚼”的讀音。
2.解釋下列詞語,
(1)潛意識:下意識。心理學上指不知不覺、沒有意識到的心理活動。是有機體對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應。
(2)過濾:這里是選擇的意思。
(3)充耳不聞:塞住耳朵不聽。形容不愿聽取別人的意見。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你當然知道,聲音就是物體振動時與空氣相激蕩所發出的聲響,而每一種聲響,每一種聲音,都代表了不同的意思。從聲音里,人學會了分辨、感受各種喜怒哀樂,也吸收了知識。愉快動聽的聲音,帶給我們快樂,嘈雜無聊的聲音,則會使人痛苦。從聲音里,我們逐漸成長。
摘要:本文針對中招語文試卷的常見考點、難點進行分析,列舉了典型的中招說明文試題,闡述了得分點、失分點,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了該部分薄弱點所在及在語文教學中應采取的措施。
關鍵詞: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文語言;準確性
一、說明文主要考點概括
綜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精神來看,說明文閱讀有六個常見考點和六個常見難點。六個常見考點:(1)整體感知,捕捉重要信息。(2)把握文意,理清思路。(3)抓住文章的有用信息,準確概括要點。(4)理解常見的說明方法。(5)體會說明性語言的特點。(6)注意情感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
六個常見難點:(1)對陌生的科技內容進行闡釋。它要求考生反復瀏覽文章,在文章中找到與文中介紹的科技內容有關的一些鋪墊性的材料,作為闡釋的依據。(2)對文中的語言材料進行“再表達”。即從語言運用與說明方法運用的角度,根據語言材料給事物“下定義”。(3)對答題的理由進行解說。這是講述道理的簡答題,如要求寫出文段的結構簡圖,并說明這樣劃分的理由等。(4)閱讀圖形,辨識表格,解說表格,或者根據文章某些內容設計表格。這樣的題將試題上升到讓考生關注“學習方法”的地位,它要求考生在平時學習中受到這方面的良好訓練,因為初中語文教材的課后練習就存在著大量的表格題。(5)對文章的某種表達技巧、某種表達特點進行品味,或者要求對文中的語言進行品味。這種題目表現出一種淡化文體的味道,要求考生有一定的閱讀品析能力。(6)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或以學生的生活積淀為背景設題。這樣的題是說明文閱讀中最難的題之一,它表現出一種“大語文”的風格,表現出一種正確的改革方向。
二、典型試題答題思路分析
1.概括說明的內容(中心)或說明對象的特征
示例:請寫出維生素K的幾個特點。(4分)
要答好這類題,應該把關鍵句和一些提取重要信息的中心詞組合起來,另外,題目的分值同樣給考生以答題提示,四分題一般要點有兩個或四個,而兩分題要點往往是一到兩個。概括要點時,要重視首括句、尾結句或提問式語句的作用,重視給概念下定義或解說的語句的作用。答題時應盡量利用原文中的字、詞、句,因為說明文語言的特點是較為簡練準確,用來答題效果可能比用自己的語言為好。
2.對文中內容進行簡明、準確的改寫
如根據提示給事物下定義、文字圖表式處理、圖表文字化、簡要概述所舉例子等。根據說明對象的特征,給說明對象下定義,通常用“什么是什么”的判斷句式。在內容的揭示方面往往是:種差 屬的形式。
3.判斷文章的說明方法
這是簡單的題,復習時抓住常見說明方法定義理解即可。講出說明方法的作用是稍難題,只要結合具體的說明內容,講清其表達上的具體作用即可。
4.詞、句的指代意義
詞、句的指代意義,一般在該詞的前面篩選信息,有時可能在后面。盡可能利用原文中的關鍵性文字答題。
5.對文中內容進行合理的補寫
答這類題,一定要對全文關鍵信息或上下文仔細領會,找出答題的線索,答案自然就推斷出來了。
6.對語言的表達特色進行評說
如2005年河南中招題18題、要求從甲、乙兩處句子中任選一處,對其語言特點作具體分析。甲處句子應從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及表達效果(生動、形象與鈞瓷“窯變”色彩、圖案的瑰麗多彩、千變萬化的特點)、乙處句子應從加點詞“在一定程度上”對“窯變”可控程度進行分析,進而明確說明文語言準確嚴密特點。
7.聯系實際舉例說明
如2005年河南中招題19,要求學生再舉一個技術進步可能是把“雙刃劍”的例子,說說它帶來的喜與憂。有些考生一方面沒注意“類似的例子”,另一方面,沒注意內容重點“喜與憂”,誤以為仍談鈞瓷而留下遺憾。答這樣的題要符合文段的說明中心的要求,審對題。
8.對文章說明的現象提出合理化建議與設想
如暢想一下你還可以想出什么辦法解決地面交通堵塞、破壞等問題。此類題要符合題意,不追求一種解題思路和唯一答案,注意肯定考生的創見,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合理想像,自然聯想,既要有科學性,但也切忌胡編亂造。
總之,在組織答案的過程中注意句子的簡明連貫得體,注意保留命題人的原意,注意滿足題旨,注意不用語意含混的句子。答案基本考慮成熟之后,還需要注意語言的表述。語言簡潔明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組織語言規范答題外,還要認真書寫,這也是不能馬虎的。
三、該部分學生薄弱點及對策
誤區一:忽視整體把握,直接針對題目,重視局部分析,解答要么文不對題,要么斷章取義.
對策一:現代文閱讀,首先要著眼于“整體閱讀”,把握主旨。要注意:(1)看標題(2)看首尾(3)看結構。
誤區二:沒有掌握從原文中尋找答案的要求與方法,解答要么主觀臆斷,要么不著邊際。
對策二:說明文與其他文體相比,具有相對直白的特點,因此,一般通過提取關鍵語句就能把握說明中心和內容要點。
誤區三:不能有效篩選并提取相關信息,不會分析概括,解答只是盲目、機械地照搬原文。
對策三:(1)中心主旨句融入法(2)關鍵句-中心詞組合法。
一、要心中有“書”
這里的“書”,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課程標準》,二是指語文教材。心中有書,就是要認真學習和研究《課程標準》,深入理會“新課標”理念,徹底告別守舊觀念,用“新課標”理念去指導自己的教學。筆者是一名農村中學教師,深知農村中學教師走進新課標和新課程的步子相對較慢,甚至還有個別教師依然在沿襲著傳統守舊的教學方式,或者是在“穿新鞋“,“走老路”,缺少創新,他們尤其需要加深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和研究。深入鉆研教材,對整個初中階段所涉及到的六本語文教材,都要通讀,做到有整體意識。
二、要做到心中有“樹”
這里的“樹”,指的是知識樹、結構樹,具體到閱讀教學,則是指相關文體閱讀的知識結構。如以說明文為例:需使學生明確,說明文知識結構包括:說明對象及特征、說明方法及作用、說明順序、說明文的結構以及說明文語言特點等,而說明方法又分下定義、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列數字等幾種,方法不同,作用也不同,
可列結構圖如下:
教師心中有“樹”,教起來自然成竹在胸,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得要領。
三、要做到心中有“數”
這里的“數”指的是《課程標準》的相關內容、要求以及知識要點、考查要點、常見考查題型。
以記敘文為例,《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在通讀文章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判斷;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對于記敘文閱讀的考查內容,則涉及基礎知識理解、主體知識把握、文章內容的領會、文章精華的欣賞、寫作技巧的分析、創造能力的考查、領悟啟發等方面.
教師只有掌握了這些內容及要求,才會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四、要心中有“術”
這里的“術”一是指適當的教學策略,二是指閱讀的方法、技巧、解決問題的思路、角度等。古語有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學會閱讀的方法和技巧,然后運用所學去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能力自會螺旋上升。
以記敘文為例:關于環境描寫的作用,可為學生作如下歸納:渲染氣氛、表達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形象、推動情節發展等。然后結合具體閱讀段作具體分析,學生自然明了。
【關鍵詞】學生;指導;中考;現代文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中考語文試題中,現代文閱讀分析是一個重要板塊,分值很重,因而,努力提升現代文閱讀的解題效率對于提高中考語文成績顯得尤為重要。但有些學生面對這類試題總是望而生畏,做題時無從下手,僅憑著感覺走,卷面上的答案言不及義或答非所問,考試結果就會差強人意。如何進一步提高閱讀分析能力,有的放矢地下筆答題,讓學生輕松應對中考呢?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加以引導,與學生共同反思,并在閱讀教學中加強訓練。
一、引導學生確立良好的閱讀心態
中考現代文閱讀命題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始終堅持美文的取材標準。所以我認為閱讀分析是一個吸收美與輸出智慧的雙向過程。在閱讀時學生與作者進行著情感的交流與思想的碰撞,感受作者的喜怒哀樂,品味文章語言的迥異風格,思想的智慧深刻,知識的豐富多彩。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作者是如何表達他對社會、人生、自然獨到的看法與認識,感悟與體驗的,從而使自己的心靈獲得愉悅與充實,這就是吸收美的過程。接著在出題人的引導下從不同角度對文章內容進行提練、分析、概括,把你的理解、感悟、評價、賞析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智慧的輸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完成了充滿美感的閱讀分析,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享受這種閱讀的愉悅,將它看做是一次快樂的精神旅游,而不應把做閱讀分析題看做是負擔,或是強加給自己頭上的任務。面對文質兼美的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對作者懷著一份敬意,對每個文字懷著一種欣賞的態度去拜讀,相信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會更深更透,會從不同的文章中獲得更多的人性美、哲理美與科學美。
二、指導學生牢固掌握各種文體知識概念
學生經過三年的語文閱讀學習,對各種文體的基礎常識概念,應該做到爛熟于心。教師應該及時指導學生將這些知識系統地歸類呈現。中考現代文閱讀文體包括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三大類,與之相關的常識性概念很是零碎。如: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表現手法:象征、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后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象、襯托。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說明順序:時間、空間、邏輯。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結局。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論證方法:事實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諸如此類的基礎知識,學生都應條理清晰地印在腦中。因為只有扎實熟練地掌握了它們,學生才會有一定的文體意識,他們的文體閱讀基本識別能力才具備,才能為進一步分析文章及正確答題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指導學生總結考點、常考題型及解題技巧
作戰講究“知己知彼”,做閱讀分析題也要了解攻克的對象,在平時訓練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歸納總結各類文體的考點、題型。如記敘文考點主要為:解讀標題,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理清文章線索,概括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分析寫作手法,品味生動細節,賞析精美語言,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等。說明文考點有:明確說明對象,總結提練說明對象的主要特征,辨析說明方法,分析說明方法的作用,把握說明順序及文章的層次結構,分析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等。議論文的考點有:找出論點,論證方法的判斷及其作用分析,結合論點補充論據,談談文章給你的啟示等。我們不僅要對考點題型了如指掌,對每一種題型的解答方法、解題規律、解題技巧還要及時總結歸納。例如:談感受、體會這類題,解答時切記:1.緊扣文章主旨。2.用第一人稱。3.采用1+2或1+3的形式,即先用一句話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體會,接著用兩三句話具體談理由,可擺事實,可講道理,必要時根據要求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又如:議論文中分析論據的類型和作用,答題要點:1.明確論據類型;2.具體分析作用。規范性答題格式是:這是……論據,在文中起著證明……(論點,如果有分論點,則寫出它證明的分論點,否則寫中心論點。)再如:分析說明文的語言特點,這種題型的命題形式為:文中“……”這句話中“……”一詞能否刪去?請簡要說明原因。解答步驟為:1.回答“否”或“不能”;2.解釋要刪去的詞語的意思;3.聯系原文分析刪去該詞語之后句子意思的改變。4.強調這個詞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仔細研究我們會發現每種題型都有一定的解題技巧,學生一旦掌握,做題時就可消除盲從心理,感覺應對自如,繼而輕松順利地完成試題的解答。
四、指導學生按照答題規律去做題
下面筆者將根據新《課標》對說明文閱讀的要求,就中考中說明文閱讀的具體考點和存在問題提出一些應試技巧和防范措施。
一、 重要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和作用
閱讀材料中出現的術語、概念,能對其含義做出理解;重要代詞所指代的內容,能夠具體解釋;修飾限制性的詞語,能對其作用闡釋清楚。這些考點除了會在整合全文的基礎上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外,主觀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 給術語、概念等下定義。定義的一般方法是“種差+屬概念”。比如恩格斯給“人”的定義:人是會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高等動物。“高等動物”便交代了人屬于什么,是屬概念,亦稱被定義項所屬的上位概念,而“會制造和使用工具”便是人區別于其他高等動物的種差。答題的基本形式為:被定義項(詞語)+系詞(大多用“是”,也可省略)+種差+屬概念。如2010年云南曲靖中考語文試題《走向3D時代》第16小題:“閱讀第②段,用簡單的語言給3D下個定義。”答案便可以這樣確定:3D(被定義項)是(系詞)人的左眼和右眼觀察到物體的細微差異,從而感知到的物體在三維空間中的(種差)立體圖像(屬概念)。
(2) 語境義的理解又包含特殊義、指代義、概括義。特殊義是指在特定語言環境指的意義。如2010年浙江寧波中考題《水井與符號文化》中第14小題:解釋第3段中加點詞語“中國制造”在文中的特定含義。指代義是指某個詞語在行文中指代了上文或下文中的詞語、短語、句子、某幾句話或某個語段的含義。它又分為代詞形態和非代詞形態兩種,如2010年安徽蕪湖市的中考題《民航飛機為什么沒有降落傘》中的第11小題,要寫出第6段中加點的短語(“這種可能性”“這種事后諸葛的論斷”)分別指代的內容,就屬于代詞形態。而2010年山東煙臺中考語文試題《蜜蜂消失,人類只能再活四年?》第17小題問第⑧段中加點詞語“特定的‘使命”’指的是什么,考查的就是非代詞形態的指代義。理解指代義,要確認詞語所指代內容及范圍、位置和層次等。概括義指某個詞語對上下文的某一段文字內容所概括的意義。如2010年江蘇鹽城中考語文試題《沙漠荒涼的真正原因》第16小題:畫線句子中“頭疼的現象”指什么?請簡要概括。理解詞語的概括義,一般要準確地理解原文某部分所說明或闡述的基本內容、范圍和意義。
(3) 修飾限制性詞語的作用。常見考題形式是:某詞能否去掉或某詞能否換成什么。如2010年江蘇南京市中考語文試題第15小題:第④節畫線句中加點的“最多”一詞能否刪去?為什么?此類題型解題的步驟一般是:先表態(能還不能、好還不好),再解釋這個詞語,然后聯系句子看看去掉這個詞(換成某詞)后是什么意思,最后加上它的作用。答題形式為:表態+解詞+去詞(帶詞)解句+表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所以這道題可以這樣來回答:.不能刪去。(表態)“最多”,界定數量,(解詞)說明南京云錦織造特別耗時費力,(帶詞解句)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也可對答案進行適當整合,調整語序,確定為這樣的答案:不能刪去。“最多”,界定數量,更能準確說明南京云錦織造特別耗時費力。
二、 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意義和作用
所謂“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句子在文中所起重要作用而言。有的句子是點明中心的主旨句,有的是提請注意的關鍵句,有的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句,有的是縫合結構的過渡句等。
常見題型有:(1) 畫線句的意思;(2) 畫線句的作用,如2010年河北省中考語文試題《淘米水的妙用》第18小題問第⑥段在全文的內容和結構上有什么作用;再如2010年福建晉江中考語文試題第21小題問“文章用四句詩開頭,有什么作用?”(3)畫線句能否刪去,簡述理由,如2010年北京市中考語文試題第16小題讓結合第③段畫線句子的內容,說出“用路者一閃而過”這幾個字不能刪去的兩條理由。
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的方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第一,由詞語而句子,即根據句中關鍵詞語、詞語與詞語之間的關系理解句子,理解句意仍然要以對句子的語法分析為基礎;第二,由形式而內容,即根據句子的結構特點、說明方法,以及句子的語氣語勢,理解句子所說明的事物或事理;第三,由篇章而語句,即在句子所處的語言環境中,聯系上下文或全文,去理解句子的真實含義,不可以偏概全,管中窺豹。
對畫線句子的作用理解往往需從結構形式和內容情感兩方面去考慮。如對2010年河北省中考語文試題《淘米水的妙用》第18小題第⑥段在全文的作用的解答便可以這樣確定:呼應開頭;強調人們要重視對淘米水的使用。
還有結合說明方法來考查的,這種題型的解答好壞是建立在對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深刻與否的基礎上的,因此考生需熟練掌握常見的說明方法及其表達效果。簡括如下:舉例子(具體真切);打比方(生動形象);列數字(具體準確);分類別(條理清楚);作比較(鮮明突出)。
如2010年江蘇常州中考語文試題《今天你“低碳”了嗎》:
⑤ 低碳生活是一種生活習慣,也是一種環保理念。當下不妨先從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08年對個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的7項小建議做起――使用傳統的發條式鬧鐘替代電子鐘。每天可減少大約48克的碳排放量;使用傳統牙刷替代電動牙刷,每天可減少48克碳排放量;把在電動跑步機上45分鐘的鍛煉改為到附近公園慢跑,可減少將近1000克的碳排放量;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軌道交通比乘汽車減少1700克的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機甩干衣服,可減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午餐休息時和下班后關閉電腦及顯示器,除省電外還可將電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三分之一;改用節水型淋浴噴頭,不僅可以節水,還可把三分鐘熱水淋浴所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一半。低碳生活不僅能夠精確計算出人們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能夠以自己的生活細節的改變來證明:氣候變化不只是政府官員、專家學者關心的問題,更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文中畫線句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請指出其中兩種并說明其作用。(4分)
說明方法()作用:
說明方法()作用:
參考答案便可以確定為:
作比較。鮮明突出地說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舉例子。用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具體真切地說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列數字。通過列舉數字具體準確地說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寫出其中兩種即可)
另外,用引用,如果引用的是名言或科技名著其主要作用是增強說服力;如果用于開頭,引用的是詩句謎語之類的其作用主要是激趣和引出說明對象。如2010年四川眉山中考語文試題《閑話白菜》14小題“第④段中畫波浪線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何作用?”該題便可以如下解答:引用的說明方法。通過引用古代醫書使“白菜除作為蔬菜供人們食用之外,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更有說服力。而2010年福建晉江中考語文試題《飲食不宜過燙》第21小題“文章用四句詩開頭,有什么作用?”則應這樣界定: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概括了熱飲熱食的危害,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而問畫線句能否刪去,簡述理由,這類問題其實是第二種類題型的變式,但回答時切記不可忘了表態(能或不能)。
三、 正確把握文意,從中提取重要信息,概括要點,并對事物的特點進行闡述
對于篩選并整合文章中的信息,復習時可從三個方面加以注意:(1)不可脫離語境,要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還要注意背景,作者的觀點和寫作意圖,在語境中篩選信息;(2)在閱讀理解過程中,注意通過聯想、想象、判斷、推理等思維活動,準確獲取和加工信息;(3)在閱讀理解過程中迅速確定閱讀目標,在文章中找到題目中的對應信息,提高解題效率和準確性。對此類題目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A、辨析出文中信息所涉及范圍的大小,防止“以偏概全”或“誤擴范圍”的迷惑項;B、辨析答案選項在轉述原文信息時“衍生信息”和“混亂語意”的迷惑項;C、辨析答案選項在整合原文信息時“無中生有”和“有意缺失”的迷惑項;D、辨析答案選項在處理原文信息時“因果顛倒”和“已未混亂”的迷惑項。
內容要點的歸納與概述,考生經常會出現以下一些問題:(1)分析不夠,未能整體把握文章思路,故在歸納與概述時或遺漏信息或把握不準或理解膚淺,造成答案錯誤。(2)語言功底薄弱,歸納后不能進行有效的轉述與表達。主觀題的批閱往往都是“采點付分”,如2010年江蘇連云港中考語文試題《探訪世博瑞典館“未來生活島”低碳廚房成亮點》第16小題:“未來生活島”展館中一些看似平常的家居用品處處體現著“低碳廚房”的理念,閱讀文章第②段,請概括說出這種理念表現在哪幾個方面?(3分)答案要求是:節水,節能,節電。(每點1分,抄寫原句得1分。其他答案不得分。)所以,在復習時,教者應不斷強化考生的“內容要點”概念,堅持“文本為本,搞清弄通”的原則,并注意以下幾點:A、初讀,整體感知,掌握思路;B、再讀,整理提煉,分析段落,落實字句;C、跳讀,依據題干,尋找關鍵,轉述語言,答全答齊,力求到位。
四、 理解把握文中觀點,聯系應用,根據文章內容進行判斷和想象
這是近年來被越來越多的省市所采用的新型題型,也是跟高考銜接比較緊密的一種題型,又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最為實在的題型之一。
如:2010年北京市中考語文試題17小題:根據第②段的內容,說出下面兩則材料介紹的街頭雕塑分別屬于哪一類型,并結合材料內容作簡要說明。
材料一
大連街頭,有一座“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的雕塑。1932年,中國首次參加第10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大連人劉長春代表中國參賽。這座雕塑展示的是他在短跑預賽起跑時的瞬間,人物形象動感十足。
材料二
王府井大街是一條富有北京特色,具有百年歷史的商業老街。街頭有一座人力車夫拉洋車的雕塑。這座雕塑展示的是一位老北京人力車夫的形象。他身穿布衫,手扶車把,身體側傾,注視前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如2010年北京燕山中考語文試題《霜葉紅于二月花》第18小題:結合文段內容對下面材料給出解釋。(3分)
材料連接
秋天到了,人們喜歡到北京的香山、蘇州的天平山或南京的棲霞山去觀賞紅葉。本來蔥郁的樹林,脫掉了綠色的衣裳,換上黃、紅、赭等鮮艷顏色的新裝。
上述兩例都是主觀表述題,考點都是建立在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把握的基礎上的,不是太難,學生只要能把這兩篇淺易的說明文讀懂,解答便不成問題。思維的步驟:先根據文章形成認識或觀點,再理解所給的材料,利用根據文章形成認識或觀點來判斷材料,最后形成答案,需要闡述的具體闡述。這種題型重理解運用,是一種能力的遷移。北京市的參考答案:①“材料一”屬于紀念性雕塑。劉長春是大連人,是第一位參加奧運會的中國人。這座雕塑安放在劉長春的家鄉大連這一特定地點,再現了劉長春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的情景,顯示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具有紀念性雕塑的特征。②“材料二”屬于主題性雕塑。王府井大街是具有百年歷史的傳統商業街,有著濃郁的北京特色,“拉洋車”是老北京勞動人民生活的一個縮影。在王府井大街上布設這座雕塑,凸顯了老北京風土人情這一主題,具有主題性雕塑的特征。北京燕山的參考答案:樹葉的顏色和葉子中的色素有關,色素受環境的影響比較大。秋天的山上,天晴氣爽,強光低溫以及有霜等天氣因素導致晝夜溫差大,這些都有利于葉子中花青素的形成,從而使葉子呈現出黃、紅、赭等顏色,克服了綠色的單調。
根據文章的內容進行判斷或推斷類的選擇題的解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嘗試:1、對應原文,逐字核對。命題人在編制題目時,有時用文章中的原句作為前提,閱讀時,就要仔細核對,防止命題者有意改變原文,造成推斷失誤。但更多的是,命題人對原文的內容加以概括,這更要注意概括是否正確,否則,錯誤的前提推出的肯定是錯誤的結論。2、關注原文主旨,以防故意脫離全篇內容,斷章取義或任意拔高,架空分析。3、弄清因果關系,有時命題者從文中截取兩句看似有因果關系的信息句,“巧妙”合在一起,理解不透,審題不清便容易致誤。4、防止曲解原意或張冠李戴,分清已然和未然。
五、 對說明文的語言特點進行歸納概括或分析
這種題型考查得較少,但也應引起關注。如2010年江蘇鹽城中考語文試題《沙漠荒涼的真正原因》第18小題:第5段中畫線句子在語言表達方面有什么特點?請任選一處加以分析。說明文語言的最基本特征是準確性。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文語言可呈現兩種風格:一種是平實(即語言具有準確、簡潔、通俗的特點),另一種是生動(即語言形象、感人)。而在如下幾種情形下說明文的語言往往是生動的:1、表達方式上,采用描寫或抒情;2、修辭手法上,運用擬人、比喻、引用等;3、說明方法上,運用打比方、舉例子等。此種題型回答,一般先總后分,先概括總說再細作分析,而且言必有據,能從文中找到附著點。如鹽城這道中考題提供的參考答案是:“采用生動的語言來說明。如“氣勢洶洶”和“肆無忌憚”兩個成語,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沙漠人格化,表現土壤沙漠化的嚴重,警示人們保護環境。
六、 最后就答題時的明顯失誤與注意點再贅述幾句
明顯失誤有:(1)空白,有的考生遇到不會、不懂或沒有把握的題目,無從下手,干脆一字不寫;(2)答案寫錯地方且無標記;(3)粗心大意,人稱混淆;(4)基礎薄弱,用詞不當;(5)概念不明,審題不清,如混淆了說明順序和說明文的結構(說明順序有:A、多用于建筑的構造,說明實體事物的形狀的空間順序,亦稱方位順序;B、多用于說明實體事物的建造過程、產品的生產過程以及事物的發展演變過程的時間順序;C、用于介紹事物的性質、種類、原理、功用和解釋事理本質的邏輯順序,一般為由因到果或由果溯因、由現象到本質、由主到次、由概括到具體、由整體到局部等;D、用于介紹某實物制作過程的工作程序的順序。而說明文的結構一般是指,并列式、連貫式、遞進式和總分式等結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