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量子學習法范文

        量子學習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量子學習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量子學習法范文

        關鍵詞:家長資源;家庭教育;家園合作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5-298-01

        我們都知道,幼兒可以通過壞境充分的發揮自主性,開展活動,從而促進孩子更好的進行發展。《綱要》中提出“應通過利用各種資源,有效地促進幼兒發展”,家庭是幼兒成長的第一大教育資源,它對幼兒良好品德行為及習慣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家園合作已成為學前教育發展的一大趨勢,科學合理的開發家長資源,可以促進良好家園關系的形成。

        我們越來越認識到了家長資源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可以看出家長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源,但是我們也應該明白,家長并不是天生的教師,家長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所以如何利用家長資源,如何讓家長理解、支持我們的工作,如何指導家長熱情、積極地引導幼兒學習?通過我們在平時工作中摸索的一些經驗,我們主要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一、讓家長明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當今社會不乏有這樣的觀念:有的家長認為,教育是幼兒園的事,自己只管孩子吃、穿、住;也有家長認為,自己文化素質不高,不懂教育;還有家長認為家長參與教育是幼兒園無能的表現。然而我們知道,家庭是兒童成長發展的第一環境,也是對兒童成長影響最直接最密切的一個環境。在幼兒時期,孩子年齡小,對家長的依賴性大,依戀情感深,家庭的影響作用就更大。因此,幼兒教育應該將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配合起來,共同合作,以促進幼兒健康和諧的發展。

        二、教師和家長建立信任、融洽的合作關系

        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最為忌諱的是不要以教育專家自居,或者在交談中使用過多的專業術語,給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覺。教師能用流利的口語形式與家長真誠交流幼兒的情況,以得到家長積極地理解、支持和配合。此外,教師還應該學會做一個認真的傾聽者,注意從家長的談話中吸取有效的信息,為教學工作、評價幼兒積累客觀依據。教師要對家長報喜也報憂。老師向家長匯報幼兒的點滴進步,家長都會產生莫大的自豪感;但每個孩子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要委婉地指出孩子的不足,相信家長也會樂于接受。這樣既體現了教師對幼兒客觀的評價態度,也體現出教師對家長的坦誠態度。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實現幼兒園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1、幼兒園開設了家長學校,每學年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組織家長學習探討關于對幼兒進行陜西地域文化教育的活動。

        2、 開學召開家長會,向家長介紹幼兒園開展課題指導思想和班級子課題的情況。3、班里成立家長委員會,和家長一起探討教育幼兒的方法和途徑。每學期至少 開展一次家園同樂活動,如參觀、春、秋游等。

        4、在家長園地中向家長展示我們每周的教育活動內容、家長搜集的有關這些的文章資料、家長的心得體會等。

        5、每兩個月開展一次半日開放活動,讓家長和幼兒在親子互動中,感受教育活動。

        6、建立家訪制度,和家長及時交流幼兒近期發展情況,建立家、園聯系手冊,每月公布教育教學內容,評定幼兒在園表現,期末對幼兒進行全面小結。

        四、挖掘家長自身潛在的教育資源,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

        請家長直接參與教學活動,這是我們這學期開展課題活動重要的一個環節。除了請家長來園參加親子活動以外,我們還會根據教學活動的特點,邀請一些家長來園助教。讓家長出謀劃策,例如,剪紙、面花、刺繡等,家長中很多都是這方面很特長的,是我們教師所不及的。讓家長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來當“老師”,讓教育活動更豐富,也讓幼兒體驗家長參與教學活動的自豪,對培養幼兒自信心也是很大的促進。

        第2篇:量子學習法范文

        關鍵詞:自然哲學 量子革命 系統辯證法

        關于20世紀科學革命,有人說只須記住三件事:相對論、量子革命和混沌學(系統科學中最突出的新分支)。正是這三大科學革命為人類建構全新的自然圖景(也就是新穎的自然哲學)作出了決定性的貢獻。這里所謂自然哲學是指人對自然的哲學反思。自然哲學的中心問題就是基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研究自然本體最一般的性質和人類的世界圖景。

        自然哲學在哲學史上有過兩個全盛時期(古希臘及近代機械論),只是在謝林、黑格爾之后衰落了。由于20世紀三大科學革命的強大影響,自然哲學正在當代復興起來,這是十分令人鼓舞的。我們先從三大科學革命說起。

        首先要提到的是相對論革命對改造人類世界圖景的貢獻。在1905年的狹義相對論中,時空性質依賴于參照系等概念是對“觀察無關性”的經典信念的初次沖擊;1915年的廣義相對論把引力場(它具有整體全息相關性)確立為新的“獨立的實在”,這是對牛頓的實體觀的又一次打擊。接著要論述的是量子革命,它比相對論革命更為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世界圖景。因為1925年以后所創建的量子力學進一步使笛卡兒與牛頓以來的主客絕對二分原則、實體主義原則乃至嚴格決定論原則都受到猛烈沖擊。最后要強調的是系統科學革命。20世紀中葉以來近半個世紀系統科學的蓬勃發展表明,從總體上說,系統自然觀集中體現了當代自然圖景的精華,因此系統自然觀幾乎成了當代自然科學的世界圖景的代名詞,貝塔朗菲稱之為“一種新的自然哲學”。20年代所出現的懷特海的“機體論哲學”則是這種自然哲學之先聲。

        當代的系統自然觀借助于維納的控制論(1949)、貝塔朗菲的一般系統論(1948)、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論(1969)和哈肯的協同學(1971)等理論復活了亞里士多德的機體論和內在目的論的自然哲學。〔1〕控制論通過對“動物(即生命系統)和機器(即非生命系統)的通用規律”的研究表明,自動機器通過反饋調節機制可以表現出與神經控制同樣的合目的性或規律。[1]維納在《控制論》中對牛頓的嚴格決定論進行了深刻有力的批判,肯定了統計力學家吉布斯把偶然性引進到科學中來的重大的方法論意義,并突破了目的論與機械論之間的兩極對立。莫諾在《偶然性與必然性——略論現代生物學的自然哲學》(1971)一書中,則用生物微觀控制論表明,借助于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層次的反饋機制以及微觀-宏觀相互作用,完全偶然的基因突變最終可以納入物種進化的必然軌道;耗散結構論表明,在遠離平衡態條件下開放系統可以通過非線性正反饋機制的作用表現出有序化和合目的性;協同學還進一步發現序參量是整個自組織過程的主宰如此等等。總之,所有這些自動機器和自組織理論都表明,無須超自然的神力和神秘的“生命力”,自然系統也象自動機一樣可以憑借內在機制的作用呈現合目的性。從這個特定意義上說,認為宇宙=巨大的超級自動機的“機械論”是對的,而非神學性的宇宙“內在目的論”也是對的。從歷史上看,牛頓的機械論自然哲學是對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自然哲學的否定。現在,我們的立足于系統科學的新自然哲學則應看作一種“否定之否定”。它是對機械論與目的論自然哲學的更高的辯證綜合。

        當代自然哲學(它以系統自然觀及其系統辯證法為核心或靈魂)最有革命性的一個方面,也許表現在反嚴格決定論和對偶然性客觀意義的新認識。直到現在為止,一般人都相信“近似決定論”:只要近似知道一個系統的運行規律和初始條件就可以足夠好地計算出系統的近似行為。可是混沌學中著名的“蝴蝶效應”,即系統演化進程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卻斷然否決了牛頓-拉普拉斯決定論的任何翻版(如“近似決定論”)的有效性。美國氣象學家洛侖茲在1961年發現,實際上長期天氣預報是不可能的。因為即使對于嚴格確定的氣象方程組,初始條件的小誤差,也會導致災難性的后果。諸如珞珈山的蝴蝶拍拍翅膀那樣的初始小擾動,經由地球大氣系統中的逐級放大,最終可能在南美洲引起大風暴。這種由決定論引出來的混沌,對經典觀念的打擊是毀滅性的。混沌革命加強并深化了量子革命。

        通過量子力學、分子生物學、協同學乃至混沌學的研究,現代科學家越來越認識到,偶然性在自然界具有不容忽視的本體論地位,以及研究偶然性的內在機制的重要性。為恩格斯贊同過的黑格爾關于“必然性自己規定自己為偶然性,……偶然性又寧可說是絕對的必然性”(〔2〕,第562—563頁)的辯證論斷,得到最新自然科學的支持。正如馬克斯·玻恩在《關于因果與機遇的自然哲學》(1951)中所注意到的,量子世界是由因果與機遇聯合統治的,其中機遇是有規則的。同樣,在哈肯的協同學演化方程(如福克-普朗克方程和郎之萬方程)中,決定論力項與隨機力項是共同起作用的。在混沌理論中,混沌本是由決定論規律引出的內在的無序和不規則性,然而對混沌吸引子的相空間圖解研究卻表明,即使混沌也有精細結構,其中機遇也是有規則的,偶然性與必然性相互作用的深層非線性機制是可以認識的。從量子力學到系統科學的研究表明,概率統計定律是比嚴格決定論定律更好的認識工具,但原有的“大數定律”與“統計平均值”等概念對于描述偶然性已經顯得太粗糙了,非線性數學該出陣參戰了。因為唯有借助于非線性數學才可能認清偶然性起作用的深層結構機制。

        當代自然哲學中的系統整體論思想也是相當有革命性的。自從歐幾里得、阿基米德以來,“整體=部分和”的公理已經成為背景知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一觀念也是牛頓的機械論自然哲學的一個基本要素(它與實體主義、還原主義相協調)。然而,一般系統論中的貝塔朗菲原理“整體不等于各部分簡單相加的總和”,卻斷然取消了歐幾里得的公理,以整體論取代了機械論的還原主義。量子力學中的全域相關性和粒子物理學中的新奇現象(“基本”粒子分割到一定限度,將出現“部分大于整體”的佯謬)以及生態系統的整體關聯性(卡普拉《轉折點》,1989)都支持貝塔朗菲的系統整體觀。

        總之,以現代物理學與系統科學為代表的當代科學革命已經引起了人類自然圖景的根本變革,人們有理由期待一種浸透著量子力學辯證法和系統科學辯證法精神的全新的自然哲學的出現。

        現在我們轉入當代自然哲學的主要疑難及其可能解法的討論。

        鑒于機械論自然哲學所遇到的困難,當代自然哲學所要討論的主要問題可以歸結如下:1.自然本體的性質問題。物理實在究竟是孤立的實體還是依賴于系統場境的存在?“潛在”是否也是物理實在的基本形態之一?究竟是否存在終極實在?2.物理實在所遵循的規律究竟是決定論還是非決定論的?自然系統究竟是必然性還是偶然性所支配的?偶然性應當具有怎么樣的本體論地位(是否應當有)?3.所謂“觀察者侵入物理事件”的實質是什么?主客二分的合理界限是什么?4.系統整體論與還原主義孰是孰非?5.目的論的新解釋問題。自然系統本身能有目的性嗎?能代替上帝作為選擇主體的地位嗎?目的論是否真與機械論勢不兩立?它又如何與神學劃清界線?下面我們將依次詳細分析這些問題:

        1.自然本體或物理實在的性質問題。

        牛頓機械論自然哲學的本體論或實在觀的要害就在于實體主義。一切物理實在被認為都有實體性、實存性,自然被等同于實體的集合(簡單相加的總和),一種在絕對空間構架中的機械性的存在物。然而,在新的原子科學中,從前認為不容置疑的“實體實存”原則已經失效。明確的電子“軌道”或光子“路徑”等經典性觀念在量子力學中是不允許的。電子實際上以“電子云”方式存在著,它并沒有絕對分明的輪廓,而且只是或然地顯現出來。如“測不準關系”所要求的,電子的位置與相應的動量具有天生的不確定性,決不可能同時有確定的值,因而人們決不可能同時測量到其確定的值。所有這些事實,如果從牛頓的經典本體論的眼光來看簡直是不可理解的,因為“潛在性”觀念完全沒有地位。

        實際上,現代物理學家海森伯在批判牛頓機械論實在觀的基礎上,確實發展了一種全新的、更廣義的“潛在”實在觀。他根據量子力學事實總結出,潛在是介于可能與現實之間的物理實在的新型式,它被認為特別適用于微觀客體。海森伯尖銳地指出:“在量子論中顯示的實在概念的變化,并不是過去的簡單的繼續,而卻象是現代科學結構的真正破裂。”(〔3〕,第2頁)“幾率波的概念是牛頓以來理論物理學中全新的東西。……它是亞里士多德哲學中‘潛在’(potentia)這個老概念的定量表述。它引入了某種介乎實際的事件和事件的觀念之間的東西,這是正好介乎可能性和實在性之間的一種新奇的物理實在。”(〔3〕,第11頁)“事件并不一定是確定的,而是可能發生或傾向于發生的事情便構成了宇宙中的實在”。(〔4〕,第177頁)

        總之,海森伯認為量子理論意味著實在觀念的革命,牛頓機械論的實在觀念已經失效。他舉例說,幾率波、量子態、電子軌道等都與統計期望值相關聯,表示傾向性的、潛在的物理實在,這是物理實在的新形式。

        現代粒子物理學的新假說把潛在性觀念發展到海森伯本人始料所不及的程度。喬弗利·丘(Geoffrey Chew)著名的粒子靴絆學說[2],斷然否定了終極實體的可能性,揭示了自然本體的自助的、生成的本性。按照我的看法,它使系統實在論與系統辯證法完全本體論化了!由于任何粒子都可以充當基礎粒子,用以構成其他粒子,因此說穿了沒有任何一種粒子是真正的“基本粒子”,這就是所謂“基本粒子并不基本”。從根本上說,自然界不可能還原到任何一種或幾種終極的實體。說一個質子可以由中子和π介子所構成,或者說它是由Λ超子和K介子所構成,或者說它是由兩個核子和一個反核子所構成,甚至說是由場的連續質所構成。所有這一切可能性是同樣真實地存在的。應當說,所有這些陳述都同樣地正確又同樣地不完善。因為真實世界等于所有這些潛在的“可能世界”互相疊加的總和。借用日本物理學家武谷三男的話來說:“作為終極要素的實體——基本粒子本身也是相互流動地相互轉化的。這件革了以前的物質觀,顯示了辯證邏輯的正確性。”(〔5〕,第28頁)

        我們的進一步的問題是:作為自然本體的物理實在究竟是否可以歸結為互相孤立的實體?還是從本質上說只能是依賴系統場境的整體全息相關的存在?在對著名的EPR假想[3]的實驗檢驗中所表現出來的量子關聯(即遠距粒子之間的整體相關性)很好地回答了這一問題。正如美國科學哲學家西莫尼(A.Shimony)所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實驗結果正在開始闡明哲學問題的非凡時代”。而今最新實驗結果表明,兩個相隔幾米且又沒有彼此傳遞信息機制的實體可能被相互糾結在一起,即它們的行為可以有極顯著的相關性,以致對其中一個實體進行測量將瞬時地影響到另一個實體的測量結果。這個新奇的實驗結果斷然否定了愛因斯坦等人(EPR)的預設(即“空間上遠隔的客體的實在狀態必定是彼此獨立的”),卻符合量子力學的系統整體觀。正如玻爾所注意到的,量子現象是作為整體而存在的,其中所反映出來的內在關聯是不可消解的。量子現象的整體性不允許人們對它作機械的切割并把這種切割物認作它自身。因此我們有理由說,量子力學的整體實在觀是與系統整體觀相通的,量子辯證法與系統辯證法相互滲透,量子革命與系統科學革命相互支持。因此,作為科學革命的結晶,新自然哲學主張,物理實在的部分性質取決于整體,取決于系統的內在關聯,從根本上說,自然本體是整體全息相關的存在。

        2.決定論與非決定論疑難,偶然性的本體論地位問題。

        從前認為不容置疑的機械論自然哲學的“嚴格決定論”預設,如今在新的原子科學中也已經失效。人們向來認為,自然科學和“自然科學唯物主義”有一個不可動搖的支柱:這就是嚴格決定論。對自然科學的這種見解,最典型地表現在拉普拉斯杜撰的那個精靈故事中,據說這個精靈(超智慧者)知道世界現況的一切決定因素,因而能夠無歧義地得出世界在過去或未來的其他一切狀態。這個被后人稱作“拉普拉斯妖”的理想實驗正是嚴格決定論的化身。可是,現在在微觀領域里發現了與這種嚴格決定論原則相違背的種種反常事實。簡略地說,熱學與分子物理學的研究表明,氣體分子運動是包含不確定性的自然進程,由于初始條件捉摸不定,單個分子的運動狀態成為純粹的偶然事件。分子運動論乃至統計力學的建立表明,概率統計定律也是自然描述不可缺少的一種基本形式。

        強調概率統計定律重要性的科學思想反映到自然哲學中去,就成為“統計決定論”。其要旨可概括如下:對于一些包含不確定性的自然過程,雖然嚴格決定論不能直接應用,但若應用統計方法研究大量單個偶然事件的平均行為,卻可以找出明顯的統計規律性。換句話說,這些自然過程在統計平均意義上仍是決定論性的。這是決定論的弱化形式之一。

        統計決定論的科學基礎在于經典統計力學。統計力學的基本出發點則在于,認為盡管大量分子的集團行為滿足統計規律,但從底層基礎而言,單個分子(單個過程)仍遵守牛頓定律,滿足嚴格決定論。這樣,統計決定論并不把不確定性歸因于基礎規律的不同,而是把它歸因于初始條件的難以捉摸(即人類知識的不完備性)。因此,統計決定論只是嚴格決定論的補充形式。

        然而,將概率統計觀點真正貫徹到底,最終導致量子物理學的興起,而測不準關系的發現則使嚴格決定論淪為無意義的空想。

        在現代科學家中第一個對“非完全決定論”(即under-determinism,這個詞的不恰當的替代詞是indeterminism,即非決定論)有十分清醒認識的是哥廷根學派的馬克斯·玻恩。他在名著《關于因果和機遇的自然哲學》中對非完全決定論作了比其他量子物理學家(如玻爾、海森伯等)更為系統和透徹的分析。通過對玻恩文本的適當解釋、調整與轉譯,我們可以提煉出對當代自然哲學極有價值的內容和決定論/非決定論問題的辯證解。〔7〕

        非完全決定論的最主要或最有特色的一種表現形式,是與量子力學相應的概率決定論。其要點如下:(1)單個(量子)過程內在地是幾率性的、非決定性質的;(2)“自然界同時受到因果律和機遇律的某種混合方式的支配。”(〔8〕,第9頁)(3)機遇律是自然律的終極形式,偶然性有規則,“它們是用數學上的概率論表述出來的。”(〔8〕,第7頁)

        關于自然界究竟是由必然性還是偶然性所支配的,是決定論性還是非決定論性的那個爭論,波普有一個著名的比喻:“云和鐘”。“云”就是天上的云,代表極端不確定性,它非常不規則、毫無秩序又有點難以預測;“鐘”就是家家都有的時鐘,代表高度的確定性,它非常有規則、有秩序又是高度可預測的。這是兩個不同的極端,一端變化莫測,另一端高度精確。一般的自然事物往往處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波普用“所有的云都是鐘”(當然也可以說“所有自然事物都是鐘”)表示決定論,用“所有的鐘都是云”(當然也可以說“所有自然事物都是云”)表示非決定論。波普終于認識到,人類理性需要的是“處于完全的偶然性和完全的決定論之間的某種中間物,即處于完全的云和完善的鐘之間的某種中間物。”(〔6〕,第239—240頁)這種完全的偶然論(非決定論)和完全的決定論的中間物,我們可以恰當地稱作“非完全決定論”,它意味著對偶然性與必然性、因果與機遇的某種辯證綜合,這就是當代自然哲學對這一爭論所作的正確解。以上我們是借用M.玻恩與波普的話,經校正、轉譯納入自己的概念框架,并用以闡發自己的“非完全決定論”觀點。〔7〕

        現代生物學和生物微觀控制論也為非完全決定論提供新的佐證。莫諾在其名著《偶然性與必然性(略論現代生物學的自然哲學)》中,從分子生物學的材料出發,有力地抨擊了嚴格決定論,并為恢復偶然性在自然哲學中的本體論地位付出極大的努力。莫諾是這樣說的:

        當偶然事件——因為它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本質上是無法預測的——一旦摻入了DNA的結構之中,就會被機械而忠實地進行復制和轉錄,……從純粹偶然性的范圍中被延伸出來以后,偶然性事件也就進入了必然性的范圍,進入了相互排斥、不可調和的確定性的范圍了。因為自然選擇就是在宏觀水平上、在生物體的水平上起作用的。自然選擇能夠獨自從一個噪聲源泉中譜寫出生物界的全部樂曲。(著重號為引者所加)(〔9〕,第88頁)

        莫諾這段話應當看作關于生物自然界的非完全決定論,關于極小幾率的偶然事件向極嚴格規律轉化過程的生動說明。特別是最后那句話是說明生物界的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方式的絕妙比喻。當然,由于莫諾有時十分不恰當地將嚴格決定論與辯證唯物論混為一談,應當注意他的言論本身具有兩重性。(〔10〕,第324頁)

        非完全決定論的內容還由于系統科學的興起而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加強。有人因之稱作系統決定論。其要旨可概括如下:

        一般的自然界的復雜系統(在自然哲學中姑且撇開社會系統),不能由它的構成要素和子系統通過簡單相加和線性因果鏈無歧義地決定其整體功能和行為。但系統的存在與演化仍有相當確定的規律可循,機遇與因果共同決定著系統的存在和發展,因而系統在整體上仍有決定性。

        具體地說,系統演化的主要機理就在于機遇性漲落、反饋和非線性作用。人們常喜歡將借助于系統科學特有的資料所認識的辯證法,稱作“系統辯證法”。系統科學從自己的角度闡明了因果與機遇、決定性與隨機性的辯證法:自組織系統作為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以偶然的隨機的漲落為誘導,通過正反饋和非線性放大,某一漲落在矛盾競爭之中取得支配地位,成為序參量,于是使系統的演化納入必然的軌道,建立時空、功能上的新的有序狀態。系統辯證法與矛盾辯證法在自組織動力學機制的解釋上是高度一致的:當自組織系統處于不穩定點時,系統內部矛盾全面展開并有所激化,與各種子系統及其要素的局部耦合關系和運動特性相聯系的模式和參量都異常活躍,各種參量的漲落此起彼伏,它們都蘊含著一定的結構與組織的胚芽,為了建立自己的獨立模式并爭奪對全局的支配權,它們之間進行激烈的競爭與對抗,時而“又聯合又斗爭”,最后才選拔出作為主導模式的序參量。非完全決定論在協同學的描述系統演化的數學方程中也得到反映。如郎之萬方程(描述布朗運動的)和福克-普朗克方程中,概率論描述與因果性描述共處于一體,隨機作用項與決定論作用項被綜合在一起,偶然性與必然性因子被綜合在一起。從自然哲學看,它們體現了機遇律與因果律的辯證綜合。

        3.物理事件與觀察的關系、主體-客體相互作用問題。

        從前認為不容置疑的“客觀事件與任何觀測無關”的自然哲學信條,如今在新的原子科學中同樣也正在失效。正如海森伯所指出,經典物理學的真正核心,也就是物理事件在時間、空間上的客觀進程與任何觀測無關的信念,由于許多量子實驗的發現而受到沖擊。而現代物理學的真正力量就存在于自然界為我們提供的那些新的思想方法之中。因此,再指望用新實驗去發現與觀測無關的“純客觀事件”或不依賴于觀察者和相關參照系的“絕對時間”,就無異于指望極地探險家在南極圈尚未勘查過的地方會發現“世界盡頭”,那只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4〕,第4頁和第9頁)對原子、電子那樣的客體的任何一次射線照射或觀測都足以破壞其初始狀態,而且由于或然性和不可逆性,這種狀態不可恢復。

        玻爾為量子力學所作的“互補性詮釋”中一個最基本的思想是:觀察者(主體)與被觀察者(客體)之間的嚴格劃界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實際過程中兩者處在緊密相連的相互作用之中。無論是純粹的“主體”即可以)“無干擾”地進行觀察的觀察者)或是純粹的“客體”(可以絕對隔絕外界作用而界定被觀察系統的孤立狀態)概念都只是經典物理學所作的理想化,而這兩種理想化既是相互補充又是相互排斥的。〔11〕這就是玻爾著名的“我們既是觀眾(觀察者),又是演員(被觀察者)”辯證論斷的真實含義。

        實際上,從當代自然哲學的眼光看,這是很自然的:人(觀察者)本來就是自然(被觀察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只能用一種內在化的眼光來看待自然,而不可能象上帝那樣用完全超脫的外在化眼光看自然,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正如羅森菲爾德所指出,所謂“觀察者介入原子事件進程”的局勢,容易產生科學事實的客觀性被敗壞的假象,因此我們必須與機械論和不可救藥的唯心主義劃清界線。羅森菲爾德本人正是以辯證法為武器在與機械論和唯心主義劃界的過程中闡明了觀察者與物理事件的辯證關系的客觀性質。(〔12〕,第140頁)海森伯說得很分明:“量子論并不包含真正的主觀特征,它并不引進物理學家的精神作為原子事件的一部分”。(〔3〕,第22頁)可見,“客體行為與觀測有關”原則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拋棄客觀實在而接受主觀主義。

        4.系統整體實在觀問題。在闡述以上各個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實際上已經闡明了整體實在觀的基本觀點:“整體不同于各部分機械相加的總和”。自然本體是依賴于系統場境的存在、處在相對相關中的存在,是整體全息相關的實在。正如D.玻姆所指出的,按照量子概念,世界是作為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而存在的,其中即使是每個部分內在的性質(波或粒子)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場境。其實,人本身就是自然的產物,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只能作為參與者并在相互作用過程中用內在化的觀點來理解自然本體。只是在系統及其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忽視的情況下,還原主義才是近似地有效的。

        5.自然本體目的性的(自組織解釋)問題。簡單地說,當代自然哲學的目的論觀是亞里士多德內在目的論的復活和發展,是現代系統科學目的論觀的升華。宇宙象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自然系統(包括生命系統和非生命自組織系統)的結構、功能和演化過程的合目的性可以通過自然本身的自組織機制的作用得到合理解釋。〔1〕

        例如,自然選擇的實質問題是由生物哲學所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按照生物控制論的初步解答,關于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機制實質上就是一種以偶然的突變為素材,通過反饋調節的最優化控制機制。艾根的超循環理論則進一步明確,在大分子的自組織階段,在生化反應的超循環中選擇價值高的突變不斷通過過濾和正反饋放大,形成功能性的組織,強化、優化并向更高水平進化。這里,一方面自然選擇表現為自然本身的純物質性的有規則的相互作用過程,但它不同于牛頓的機械因果性模式,因為其中突變與選擇機制、機遇與因果是辯證地聯合起作用的;另一方面,盡管它排除了自然神力的干預,卻仍然是合目的性的過程,因為它有自引導的、自動調節的功能(使物種或分子擬種適應環境)。這樣,按系統辯證法重新解釋過的合理的目的論又能與神學劃清界線。

        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20世紀早期的相對論量子論革命向統治思想界長達二三百年之久的機械論自然哲學,提出了全面的詰難和挑戰,并給予毀滅性的打擊。當代自然哲學正是在克服舊自然哲學的危機,在回答新興自然科學所提出的詰難和挑戰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20世紀中葉以來以系統科學群為代表的新興科學的迅速發展,豐富了當代自然哲學的內涵,加速了人類自然圖景革新的步伐。

        總起來說,當代自然哲學的核心觀點,可以簡要地重新概括如下:

        1.自然本體是依賴于系統場境的、在關系中生成的、流動的實在,作為孤立實體的終極實在根本不存在,“潛在”是物理實在的一種新形式;2.自然系統遵循非完全決定論(即決定論與非決定論的中間物),它是由因果與機遇聯合統治的,此兩者互斥又互補。偶然性的本體論地位是:它是自然本體本質中的一個規定、一個方面和一個要素。偶然性存在精細的非線性作用機制(由混沌革命所發現!)。3.物理事件與觀測有關,人作為自然系統的一分子只能用參與者的身分和內在化的觀點來觀察自然,絕對的主客二分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4.系統整體觀在總體上比還原主義更為合理,不過為了進行精細的研究,有節制的還原主義仍是必不可少的和有啟發力的,兩者其實是互斥又互補的。5.自然系統的合目的性可以按自組織觀點得到最合理的解釋,目的論與機械論也是互斥又互補的。

        最后,我們所要強調的是偶然性的恰當的本體論地位問題。迄今仍有不少讀者受過時的哲學教科書的影響,把偶然性當作一種外在的、主觀的、局部的、非本質的和不穩定的或暫時的東西。其實這種看法有違辯證法的本意,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它屬于機械論的范疇。通過對量子辯證法與系統辯證法的研究,我們可以十分有把握地說:機遇或偶然性在本體論中恰恰是一種內在的、固有的、普遍的、本質的和永久性的成分。借用列寧論“假象”的話來說,偶然性是“本質的一個規定、一個方面和一個環節”,是“本質自身在自身中的表現”。機遇與偶然性是客觀的并且具有自己的非常獨特的規律。在新自然哲學中,我們不能再滿足于把偶然性看作必然性的“補充形式”的外在化理解,而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機遇與因果相互聯結、相互滲透,辯證地融為一體。在非完全決定論中,偶然性恢復了它本來應有的本體論地位,機遇與因果,偶然性與必然性以幾率或統計性乃至“混沌吸引子”為中介辯證地聯結在一起。在相空間中混沌吸引子的精巧的無窮嵌套的自相似結構,精確而形象地展示出系統演化過程中機遇與因果如何聯合起作用的深層非線性機制,進一步豐富了對自然本體辯證內涵的認識。

        應當說,這是量子辯證法與系統辯證法對矛盾辯證法的一項貢獻,它們本應是相得益彰的。

        參考文獻

        〔1〕桂起權:《目的論自然哲學之復活》,載“自然辯證法研究”1995(7),并收入吳國盛主編《自然哲學》一書,中國社科出版社1994年版。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3〕海森伯:《物理學與哲學》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4〕海森伯:《嚴密自然科學基礎近年來的變化》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年版。

        〔5〕《武谷三男物理學方法論論文集》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

        〔6〕波普:《客觀知識》,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

        〔7〕桂起權:《非完全決定論:因果與機遇的辯證綜合》,載“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1(2)。

        〔8〕玻恩:《關于因果和機遇的自然哲學》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

        〔9〕莫諾:《偶然性與必然性(略論現代生物學的自然哲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10〕桂起權:《科學思想的源流》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11〕桂來權《析量子力學中的辯證法思想—玻爾互補性構架之真諦》,載“哲學研究”1994(10)。

        〔12〕羅森菲爾德:《量子革命》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

        注釋:

        [1]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梁實秋在《遠東英漢大辭典》中,將控制論(cybernetics)譯作神經機械學。

        第3篇:量子學習法范文

        學習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到最后決定孩子成績好與差的,不是孩子的智力而是習慣。擁有好的品性的孩子,無論去到哪里都會很受歡迎,然而好的品性的形成,需要有良好的習慣,所謂“習慣成就性格”。葉圣陶先生曾說:“養成好的習慣就是教育”。為此,家長要特別留心孩子的習慣,如果發現孩子有不良的行為習慣,一定要及時糾正。

        作者|艾米

        一、學習上拖沓,馬馬虎虎

        現在很多孩子都存在一種現象,假期作業沒有及時完成,一直拖到假期快要結束才匆匆忙忙,馬馬虎虎做作業,用一句經典的話來形容就是“人有多大膽,作業拖多晚”。如果孩子養成做作業拖拉的習慣,在生活中孩子很有可能也會帶有這種不良的習慣,所以,家長發現孩子做事情拖拉的時候,一定要及時糾正。

        二、自律性差,沉迷于網絡

        孩子的學習成績好與差,一定程度上跟孩子的自制性有關聯,如果孩子經常沉迷于電子產品,對學習的專注力肯定是不夠的,從而影響學習的成績。好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面對網絡孩子們的自制力普遍是較差的,家長要把家里的電子產品收起來,在學習時間里不能讓孩子接觸這些東西。

        三、學習不主動,注意力不集中

        第4篇:量子學習法范文

        鏡頭:

        晨間活動進行中,我坐在教室一角看書,劉××跑過來告訴我:嚴老師,我的刮畫紙不見了,媽媽早上剛給我買的。哦,我知道了,等會兒給你查一查。5分鐘過去了,我依然不行動,她又跑了過來,再次告訴我,我以同樣的話回復她,她點點頭,回到了座位上。我因為忙于教學準備,所以沒有辦理她的事情,之后,她又來了一次。我都沒有“時間”解決她的事情。上課了,我滿腔熱情地投入教學。孩子們也十分的投入,當我將目光追到劉××那一角時,發現她的臉上并沒有像其他孩子那樣被教學內容感染的激情澎湃。而是很不高興地耷拉著臉,坐在她后面的她的好朋友也有著同樣的表情。

        由此引發的思考:

        在我看來,諸如此類的小事情,遠遠沒有我的教學內容來得重要,所以,在處理這些事情的時候,往往會拖延、置后。可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這些小事,何嘗不是大事呢?這些牽動他們情緒情感的事情,是他們生活中的大事,在得不到解決的時候,他們的情緒一直被這件“大事”所左右。更何況,帶著不良情緒走進課堂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那不是最失敗的教學嗎?還有比這個大的事情嗎?如果我當時放下心中的大事及時地解決他們的麻煩,就能讓他們開開心心地進入課堂,就不會出現這樣的遺憾了。所以,讓孩子們帶著愉悅的心情進入課堂,比什么都重要。在上課之前,始終要記著,先把孩子的情緒理順了。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思考,結合平時的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建立情感溝通橋梁。

        一、懂得情感在教學中的影響作用

        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喜歡學習老師所教的課,首先要讓學生喜歡這個老師。可見情感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幼兒園,這樣的例子也是舉不勝舉。孩子在自己喜歡的老師的課堂上,參與意識會更強,參與率會更高。所以,良好的情感是實現有效教學的捷徑。我們可以通過關心孩子的情緒情感,來達到情感溝通的目的。在師幼關系中,多一些情感的交流,少一些刻板的管理,多一些親密的接觸,少一些虛假的互動,善于透過表象觀其本質。

        二、情緒表――孩子情感變化的晴雨表

        孩子雖然天真活潑、嘻嘻哈哈,但是也常有情緒波動的時候。班集體,就像是一個小社會,朋友圈,就像是個小團體。小社會里、小團體里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構成了孩子情緒變化的影響源。當然,家庭環境、教師,也同樣構成了影響孩子情緒的因素。如何清楚又快速地了解孩子的情緒?在班上,我們每個人都制作了情緒表(包括我們老師),根據情緒的變化改變情緒表內容。有了情緒表,孩子們多了一份情感關注的責任心,當朋友圈中有人情緒不好時,孩子們便展開了情緒安撫的愛心行動。有了情緒表,孩子們的情感溝通順暢了,孩子間多了一份濃濃的情“意”,從而懂得了如何愛和被愛。而教師,通過觀察情緒表,在一日活動的任何時間段里,都能夠采取適當的措施加強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及時地排解孩子的情緒問題,確保孩子以平和的情緒進入各項學習、游戲活動。

        三、潛入小社會,情感交流更順暢

        沁人心脾的花香總讓我們久久回味。那種直達心靈深處的味道讓人心曠神怡,而老師與孩子的交流,若能達到這樣的程度,便是最佳境界。我所追求的交流是真正意義上的交流。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世界,知道孩子的心理變化。但是,真正融入孩子世界,并不是件輕易的事,我是通過以下一些途徑融入孩子們的。

        1.做孩子的忠實聽眾

        無論孩子說什么,都裝作饒有興趣的樣子,認真傾聽,讓孩子們感覺到我是一個可以信賴的朋友。

        2.收集孩子喜歡的話題材料,參與孩子的話題交流

        當孩子們知道我有那么多他們喜歡的話題,并能夠談得風生水起,自然對我這個朋友多了一份喜愛。

        3.參與孩子的游戲

        像孩子一樣調皮可愛,像孩子一樣愛玩愛鬧,孩子最喜歡這樣的大朋友。甚至比孩子玩得還快樂,孩子們會超級愛上你。

        第5篇:量子學習法范文

        論文摘 要:實驗室擔負著向學生傳播知識與技術、培養學生動手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使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教學改革地不斷深入, 實驗教學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已經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實驗教學的傳統模式與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提高電子信息類專業實驗教學質量的方法[1]。

        0 引 言

        實驗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教學質量的好壞是對學校人才培養層次與質量的直接體現。實驗作為實驗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 在改善教學質量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實驗室在傳播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作用體現在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想象力的培養上。通過實驗教學,學生分析解決問題以及動手能力明顯提高。伴隨教學改革的日益深入, 實驗教學的改革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以往的教師灌輸式的理論教授方式,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當前,社會需要的是主動型、能力為主的人才培養。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切實轉變以往重理論教學輕實驗教學的錯誤觀念,重新認識實驗教學在學校教學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根據當前社會經濟對人才的要求, 改革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改革實驗教學手段,優化更新實驗教學的內容,切實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1 實驗教學的傳統模式與存在的問題

        國內高校工科教育當中,實驗教學存在著硬件條件不足、硬件實驗條件的發展與技術要求不相符[2],加上近幾年高校擴招,實驗教學的硬件條件更是供不應求。進一步加大對教學硬件條件的投入,豐富實踐教學的內容、加強實驗條件的改革及建設,在目看來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面對這種情況,我國的教育主管部門采取了一些推進實踐教學改革及建設的措施。如:在全國高校本科的教學水平評估中,實驗室基地建設與建設投資及其實驗教學改革被列為一項重要的指標。并且,各高校也逐漸開始響應教育部的的這一舉動,紛紛實行了“雙基”型實驗室[2],與此同時,建設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當前,傳統實驗教學模式的缺點主要有以下幾點:驗證性的實驗所占比例較大,與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之間的比例失調;實驗模式單一、實驗室設備陳舊;實驗教學中缺乏先進的實驗教學手段。

        2 提高電子信息類專業實驗教學質量的方法

        2.1 實驗中引入相應的仿真技術來進行虛擬實驗

        在實驗教學中引入計算機仿真技術,能夠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能夠通過計算機技術對學生的實驗操作的全過程進行觀察,對學生進行良好的跟蹤與指導,更好地進行學生實驗結果的采集工作,先進科學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手段對于提升實驗教學效果,提高實驗教學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引入計算機技術后,理論與實驗教學,教師教學指導與學生操作、思考融合成一個有機整體。以往傳統實驗教學中課堂、課時以及實驗設備因素的限制作用得到了解決,實驗教學更加靈活化,教學內容在時空上得到進一步的延伸,更好地激發了學生進行實驗的熱情。

        將計算機仿真技術引入到實驗教學中,通過相應技術進行的虛擬實驗,為學生提供了更為靈活開放的實驗環境,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獨立思考能力,增強學生的的學習創新意識。對于實驗教學內容,仿真技術的應用,將虛擬性實驗與真實的電路實驗整合成有機整體,實驗的能動性與趣味性明顯提高,同時實驗內容的充實,有利于學生綜合實踐以及探索創新能力的培養。當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高校重新進行了實驗室的規劃建設,通過計算機仿真技術進行虛擬實驗是實驗教學改革發展的新方向。將與實驗教學相關的計算機軟件技術引入到高校實驗室中,為實驗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對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培養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計算機仿真技術的應用,一方面能夠改善實驗教學條件、充實實驗教學的內容,另一方面,還能夠明顯降低實驗成本,提高實驗教學的效率。通過單片機的實驗教學,能夠發現,教學過程中引入proteus仿真軟,通過該軟件對單片機的硬件系統進行模擬,克服了實際實驗過程中硬件電路固定以及實驗內容不易改動等因素的限制。實驗設計全過程,除計算機外不用再進行任何硬件的添加即可實驗,這有力地推動了實驗課程教學改革,更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仿真技術的另一重要應用主要表現在學生的業余愛好上,如挑戰杯、電子設計大賽等等,學生就能夠用計算機來實現仿真,首先用計算機仿真出實驗的模型,再在計算機上進行相應的模擬調試,最終用硬件來實現。在整個仿真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自由發揮自己的潛能,通過大量的仿真對比,來達到設計目的,也可大膽反復地調試,避免了器件的損壞。電子設計競賽中,由于proteus開發環的運用,培訓過程中不需投入任何硬件的條件下,學生卻普遍反映,對于單片機的學習比單純理論知識的學習更易接受也更易得到提高。事實證明,運用proteus進行系統仿真成功后進行的實際制作,可明顯的提高單片機系統的設計效率。此外,遠程教學中仿真教學的運用具體重要的意義,對于教學改革是一種很好的嘗試[2]。

        2.2 實驗中引入matlab軟件內建的simulink組件技術

        目前,我國開設了電子信息類專業的高校中,大部分都將matlab軟件作為重要的實驗教學平臺,對定理以及算法進行仿真和驗證實驗。simulink組件作為matlab的重要組成,能夠為用戶提供一個仿真分析與動態建模的集成系統環境。該環境下,只需利用鼠標進行簡單直觀的操作,就能夠完成復雜系統模型的構建,在此過程中避免了大量繁雜的書寫程序。由于 simulink組件具有適應性強、效率高,結構仿真精細、流程清晰且貼近實際、效率高、使用靈活等諸多優點,simulink組件技術已經被廣泛地運用于處理數字信號與控制理論等復雜的仿真設計之中。同時simulink能夠通過連續、離散采樣時間以及兩種采樣時間混合的的方式進行建模,該組件還可支持多速率系統,不同的系統組成部分的采樣速率不同。此外,simulink為動態系統模型的創建,提供的圖形用戶接口(gui) ,使在進行模型方塊圖的創建時只需通過鼠標單擊與拖動鼠等簡單操作即可完成,為用戶提供了一種更便捷、更直接的創建方式,同時能夠立即獲得系統仿真結果。

        該組件的這一特性,一方面可以使算法的驗證更為簡單,減少學生投入在驗證性實驗中所用的時間,而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設計性、綜合性試驗中;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更快捷的驗證新思路、新算法,而不會由于代碼調試方面的問題影響了創新實驗的開展。以自適應濾波中的經典rls 算法為例,如果直接采用matlab編程方式,在進行代碼調試時,就會消耗掉大量的精力,代碼長度將達到200 行以上。而如果采用simulink組件模塊化設計的思想,只需要鼠標對模型的拖拽,就能以流程圖的形式將濾波器搭建起來。由于simulink提供了豐富的元件庫,采用圖形化的表示方法,學生在進行算法驗證的時候只需調用成熟的模塊進行參數設計即可。這樣的實驗方法事半功倍,思路清晰,參數的調整也十分便捷,廣受學生歡迎。由此可見,引入simulink組件后的實驗,既不會影響實驗效果,又能夠提高實驗效率,對學生模塊化編程的思想也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3 結 語

        當前,社會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進行實驗教學改革已經迫在眉睫,而大學實驗教學的改革又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動手和創新能力。實驗教學必須能夠跟得上時代的腳步,把計算機仿真技術與simulink組件技術應用到實驗教學中可以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學習到先進技術的同時,提高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第6篇:量子學習法范文

        關鍵詞:腦卒中;居家康復;FuglMeyer評定;加速度傳感器;遺傳算法;極限學習機

        中圖分類號: TP18; TP391.4

        文獻標志碼:A

        Abstract: To realize automatic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in homebased upper extremity rehabilitation for stroke, an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ELM) based prediction model was proposed to automatically estimate the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scale score for shoulderelbow section. Two accelerometers were utilized for data recording during performance of 4 tasks selected from shoulderelbow FMA and 24 patients were involved in the study. Accelerometerbased estimation was obtained by preprocessing raw sensor data, extracting data features, selecting features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and ELM. Then 4 singletask models and a comprehensive model were built individually using the selected features.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possible to achieve accurate estimation of shoulderelbow FMA score from the analysis of accelerometer sensor data with a root mean squared prediction error value of 2.1849 points. This approach breaks through the subjective and timeconsuming property of traditional outcome measures which rely on clinicians at hand and can be easily utilized in the home settings.

        Key words: stroke; homebased rehabilitation;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accelerometer sensor; Genetic Algorithm (GA);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ELM)

        0引言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腦卒中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且趨于年輕化,70%~85%首次腦卒中患者留有偏癱[1]。據統計[2],我國每年新增250萬例腦卒中患者,死于腦卒中相關疾病者達120萬~150萬,另外還有700萬發生腦卒中后存活下來,其中約75%遺留不同程度殘疾,40%為重度殘疾,這些高發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殘率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壓力和巨大的經濟負擔。

        與下肢相比,上肢運動更為精細且恢復緩慢,因此,腦卒中后上肢運動功能的康復一直是一個重要的問題,21%的腦卒中患者不能夠達到上肢功能的完全恢復[3]。近年來,隨著遠程醫療技術、康復機器人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等的發展,居家康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并且有文獻報道[4],居家康復可以獲得和住院康復一樣的效果。然而,如何有效監測并評價患者居家康復進程和功能狀況以幫助康復醫師進一步制定個體化的康復治療方案,一直是居家康復發展的瓶頸。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多的腦卒中偏癱運動功能評價方法是FuglMeyer量表,它要求患者進行一系列動作,依靠評測者的徒手操作和觀察來檢查不同恢復階段的肢體反射狀態、屈伸協同運動和選擇性分離運動,屬于主觀評定。大量應用研究[5]顯示,該量表敏感、可靠,但項目繁多,評測費時,且需要治療師或康復醫師的參與,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居家康復中的應用。因此,在居家康復治療中更為理想的評價方法是簡潔、客觀、定量的自動評價。由多個傳感器節點組成的無線軀體傳感網(Wireless Body Sensor Network, WBSN)可實現運動功能評估的自動化和定量化,國外已有大量研究將其用于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居家監護[6]。Uswatte等[7-8]通過對169名腦卒中患者的研究發現,加速度傳感器可以捕獲反映上肢運動功能障礙程度的臨床相關信息;Patel等[9]用加速度傳感器來自動估計Wolf運動功能評價量表(Functional Ability Scale of Wolf Motor Function Test, WMFTFAS)得分。但將運動傳感器與臨床評估量表相結合的研究國內還鮮有報道。

        為了進一步實現居家康復評估的自動化和定量化,本文提出了一種利用加速度傳感器實現FuglMeyer量表自動評估的方法,以期可以更為客觀、定量地反映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狀況。從上肢FuglMeyer評定(Upper Extremity FuglMeyer Assessment, UEFMA)肩肘部分中選取4個動作,用固定于患者偏癱側前臂和上臂的兩個加速度傳感器采集患者動作數據,基于遺傳算法和極限學習機建立UEFMA肩肘部分得分自動預測模型。

        采用由兩個三軸加速度傳感器節點和一個接收節點組成的WBSN系統進行數據采集,其中加速度傳感器的靈敏度為±6g,采樣率為40Hz。采集過程中,兩個傳感器節點分別固定于患者偏癱側前臂和上臂,x軸平行于手臂,如圖1。對于選取的4個動作,患者在康復醫師指導下先做1~2次,熟悉后開始正式采集,每個動作根據病人身體狀況重復3~5次,加速度傳感器采集到的病人動作數據經ZigBee無線傳輸到PC客戶端,完成數據的可視化及分類存儲。

        3.3預測及結果分析

        各動作選取的最優特征集為自變量,對應得分為因變量,歸一化后輸入ELM模型。激活函數選擇Sigmoidal函數,隱層節點數設為10。首先用單個動作來預測FuglMeyer肩肘得分,然后考慮到FuglMeyer量表是經過多年臨床驗證的標準量表,其各動作之間并沒有太大的相關性,用其中一個動作的數據來預測總的得分勢必會帶來較大誤差,而將4個動作單獨預測的結果進行加權平均可以對UEFMA肩肘部分得分進行更為精確的預測。為此,對于每個患者,將單個動作預測結果與醫生打分之間建立回歸關系得到最終的綜合預測模型,并將綜合預測結果與單個動作預測結果進行對比。圖4所示為用留一交叉驗證法(Leaveonesubjectout crossvalidation,即輪流取其中一名患者為測試集,其余為訓練集)對24名患者分別采用單個動作模型和綜合模型預測的結果,可以看出,與單個動作預測相比,綜合預測的誤差相對較小且分布較集中。表3列出了24名患者各自預測誤差的均方根值(RootMeanSquare Error, RMSE)和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STD),除動作1外,其余三個動作單獨預測的RMSE值均超過了10%,而采用綜合預測模型,預測RMSE值可以減小至2.1849分,占總分的7.3%,小于任一單個動作預測的誤差,且綜合預測誤差的標準差最小,說明綜合預測模型更穩定,這一結果與圖4一致。

        目前,P. Bonato小組[6,9,13]在將運動傳感器用于臨床評估方面做了較多研究,但他們主要針對Wolf運動功能測試(Wolf Motor Function Test, WMFT);文獻[13]采用6個加速度節點采集數據,選取單個WMFT動作,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FuglMeyer量表肩肘部分得分進行預測,最小預測誤差為2.35分;文獻[9]利用同樣的采集裝置,選取8個WMFT動作對FAS量表得分進行自動預測。然而,WMFT往往需要患者具有較高的運動協調能力,且需要一定的工具才能完成測試,在我國臨床上極少使用,進行居家康復的患者也較難完成。本文直接從FuglMeyer量表中選取動作,采用更少的傳感器節點(2個)對FuglMeyer量表肩肘部分得分進行預測,獲得了更為精確的預測結果。與WMFT相比,從FuglMeyer量表中選取的動作可由患者直接完成,無需任何額外的實驗條件,在居家康復評估中更易實現。

        4結語

        本研究將運動傳感器與臨床評估量表相結合,采用4個動作對UEFMA肩肘部分得分進行精確的自動預測,突破了傳統評定中主觀性、耗時性的限制及對康復醫師或治療師的依賴性,初步顯示加速度傳感器可以用來自動預測FuglMeyer上肢運動功能評定量表肩肘部分得分,實現康復評估的自動化、客觀化和定量化。在居家康復或社區康復中,患者通過佩戴加速度傳感器,可以精確記錄訓練過程中上肢運動功能的實際情況,反饋給遠程的康復醫生以幫助醫生制定個體化、專業化的康復治療方案,使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復,同時也可以用于不同康復治療技術的療效評估。但還缺少腕手功能的評定,將來的工作中,將使用能反映腕手功能狀態的傳感器(如彎曲度傳感器)采集腕手動作數據,建立模型對FuglMeyer腕手部分得分進行預測,以便更全面、細致地反映患者整個上肢運動功能。

        參考文獻:

        [1]DOBKIN B H. Strategies for stroke rehabilitation [J]. The Lancet Neurology, 2004, 3(9): 528-536.

        [2]LIU L, WANG D, WONG KL, et al. Stroke and stroke care in China huge burden, significant workload, and a national priority [J]. Stroke, 2011, 42(12): 3651-3654.

        [3]NAKAYAMA H, JORGENSEN H, RAASCHOU H, et al. Recovery of 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the Copenhagen stroke study [J].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1994, 75(4): 394-398.

        [4]LANGAN J, DELAVE K, PHILLIPS L, et al. Homebased telerehabilitation shows improved upper limb function in adults with chronic stroke: a pilot study [J].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2013, 45(2): 217-220.

        [5]HUANG J, CHEN H, GUO M, et al. Progress and problem in the method of motor functional evaluation in stroke patients [J].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2006, 10(28): 120-122.(黃佳,陳洪沛,郭敏,等.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評定的方法及其研究進展與問題[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28):120-122.)

        [6]PATEL S, PARK H, BONATO P, et al. A review of wearable sensors and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 in rehabilitation[J]. 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 2012, 9: 21.

        [7]USWATTE G, FOO WL, OLMSTEAD H, et al. Ambulatory monitoring of arm movement using accelerometry: an objective measure of upperextremity rehabilitation in persons with chronic stroke [J].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2005, 86(7): 1498-1501.

        [8]USWATTE G, GIULIANI C, WINSTEIN C, et al. Validity of accelerometry for monitoring realworld arm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subacute stroke: evidence from the extremity constraintinduced therapy evaluation trial [J].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2006, 87(10): 1340-1345.

        [9]PATEL S, HUGHES R, HESTER T, et al. A novel approach to monitor rehabilitation outcomes in stroke survivors using wearable technology [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10, 98(3): 450-461.

        [10]HUANG GB, ZHU QY, SIEW CK.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J]. Neurocomputing, 2006, 70(1): 489-501.

        [11]HOLLAND JH. Adapta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systems: an introductory analysis with applications to biology, control,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75.

        [12]HSIEH YW, HSUEH IP, CHOU YT,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hort form of the FuglMeyer motor scal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J]. Stroke, 2007, 38(11): 3052-3054.

        [13]HESTER T, HUGHES R, SHERRILL DM, et al. Using wearable sensors to measure motor abilities following stroke [C]// 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earable and Implantable Body Sensor Networks. Washington, DC: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6: 4-8.

        [14]PATEL S. Quantitative motor assessment in patients with mobility limiting conditions using wearable sensors [D]. Boston, MA: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2012.

        第7篇:量子學習法范文

        【摘要】目的:了解連續硬膜外阻滯和腰―硬聯合椎管內阻滯,對子宮全切除術病人心血管功能的影響。方法選擇60例子宮全切除術病人,隨機分為兩組。A組為實險組,用腰―硬聯合椎管內阻滯。B組為對照組用連續硬膜外腔阻滯,分別觀察麻醉前、麻醉后各時間點血壓、心率變化,結果:腰―硬聯合椎管內阻滯效果對子宮全切除術病人的心血管功能的影響小于連續硬膜外腔阻滯。結論:腰―硬聯合椎管內阻滯用于子宮全切除術是安全可靠的。

        【關鍵詞】麻醉方法 子宮全切除術 心血管功能

        自二一一年一月至十一月,我們用腰―硬聯合椎管內阻滯和連續硬膜外腔阻滯兩種方法,對子宮全切除病人術中心血管功能的影響進行了臨床觀察,現將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選擇60例行子宮全切除術病人,年齡43~66歲,體重50~101公斤,ASAI~II級術前檢查無心、肺、腦嚴重并發癥。隨機分為兩組,A組為實險組,采用腰―硬聯合椎管內阻滯法。B組為實驗組,采用連續硬膜外腔阻滯法,兩組間年齡、病種、手術時間、阻滯平面無顯著差異。

        1.2 麻醉方法:入室前常規肌注苯已比妥鈉0.1g,阿托品0.5mg。入室后開通兩組液體。A組:患者側臥位,取L2-3椎間隙,行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用25G腰穿針沿硬膜外穿刺針內行腰穿有腦脊,液流出后,從腰穿針中以1ml/5s的速度根據病人的體重注入2~3ml。(麻藥配方:0.75%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1ml)拔出腰穿針,行硬膜外腔向頭側置管5cm成功后轉平臥位手術。以后根據手術需要通過硬膜外導管追加局麻藥。B組患者側臥位取L2-3椎間隙行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向頭置管5-7cm轉仰臥位,試驗量注入2%利多卡加3-5ml,觀察5分鐘無脊麻反應后,注入麻醉量2%利多卡因10~12ml.首次量40分鐘左右追加維持量3-5ml/次,直至手術結束前.兩組病人調節阻滯平面T6左右. 國產多功能監護儀監測術中呼吸、體溫,spo2%變化,重點監測記錄麻醉前、麻醉后5分鐘、15分鐘、25分鐘、40分鐘血壓、心率變化,資料統計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數據行X2檢驗,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兩組病人麻醉前各觀察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麻醉后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的組(p

        對照組中11例進入腹腔處理子宮過程中出現惡心、嘔吐心率減慢30%),經使用麻黃素后好轉,5例有切皮痛,17例術中輔助芬太尼。

        實驗組2例出現牽拉反應,9例在關腹前從硬膜外導管注入2%利多卡因5ml。2例出現血壓降低(>30%)。 實驗組:麻醉誘導時間3分鐘,完善時間3~5分鐘。 對照組,麻醉誘導時間5分鐘,完善時間10~13分鐘. 實驗組、對照組、麻醉后5分鐘時間點,血壓不同程度升高,心率增快,可能于病人精神緊張、恐懼、麻醉不完善有關整個手術過程中,對照組術中血壓波動明顯,實驗組則比較平穩。

        兩組病人均未發生神經發癥和術后頭痛。

        3 討論

        子宮肌瘤、子宮功能性出血等疾病是危害廣大農村婦女身體健康的常見疾病。由于長期慢性失血,患者常處于低蛋白血癥,貧血、電解質紊亂、出凝血功能異常狀態,部分患者合并有多種慢性疾病,因此麻醉醫生術前要對患者進行全面檢查評估,做好圍術期各項準備工作,調整患者心理狀態、精神狀態、身體狀態于最佳,使麻醉風險降至最低程度。

        在麻醉選擇方面應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1)有利于患者安全,盡可能減少對循環,呼吸的干擾, 2)有利于手術操作,為手術創造良好的條件,減少對患者的不良刺激,如良好的腹肌松馳,良好的鎮痛效果,良好的術野暴露等。 3)麻醉和手術者的水平,科室醫療設備,選擇最熟悉最有經驗的麻醉方法和相對安全的局麻藥品。具國內有關報道,硬膜外失敗率9.55%[1],阻滯效果也不十分理想,由于其誘導時間長,部分患者肌松,術中鎮痛效果不佳,牽拉反應明顯,需使用靜脈輔助藥,由于術中須多次注藥出現血壓的上下波動和心率的變化而增加了麻醉管理難度。 腰―硬聯合椎管內阻滯具有腰麻和硬膜外腔阻滯的共同優點二者互相取長補短,如腰麻誘導快速,手術部位肌松滿意,又不受手術時間長短限制。由于用藥量小,阻滯完善,不良刺激輕,在大多數情況下,單次腰麻用藥即可完成手術。術中血壓、心率沒有劇烈波動,相對平穩。當手術時間延長時可通過硬膜外給藥,靈活方便。

        椎管內阻滯后,因交感神經節前神經纖維被阻滯,小動脈擴張,阻力下降[2],回心血量減少,導致血壓下降。個人體會:保證術中良好的循環灌注,恰當的阻滯平面,避免和減輕牽拉反應,是預防術中血壓、心率變化的有效方法。

        4 結論

        綜上所述:腰―硬聯合椎管內阻滯,用于子宮全切除術具有效果可靠,阻滯完善,心血管功能相對穩定,術后發癥少等優點。是子宮全切除術比較理想的麻醉方法。

        參考文獻

        [1] 張舒 復合腰麻硬膜外麻醉(J),國外醫學,麻醉與復蘇分冊 1996 17 (5) 210-212

        第8篇:量子學習法范文

        近日,瓊山大道?東風雪鐵龍海南翔龍旗艦店正在開展C4L試駕體驗活動,讓大家一起目睹C4L的風采。

        用誠意造車

        法國人對于時尚的定義向來讓我們稱嘆不已,當這體現在車子身上時也頗讓我們折服。東風雪鐵龍C4L的三圍尺寸分別為長4620mm、寬1780mm、高1498mm,2.71米的軸距在同級別車中首屈一指,人一坐進車內可以明顯地感受到C4L的“法式浪漫”氣息。

        C4L整車的前后比例很協調,從側面看去其身上的幾條曲線是如此的恰到好處而不做作。其外后視鏡帶有加熱與電動折疊功能,停車鎖車之后外后視鏡可自動折疊,省心!在這個級別當中配備米其林輪胎的車型較為少見,其10輻式鋁合金輪轂造型頗顯動感精美。

        值得一提的是C4L的方向盤進行了人體工程學優化。采用電子助力轉向的C4L方向盤,在電子液壓助力轉向系統之下,它會隨著速度的加快轉向會稍微變沉,尤其是在過彎時指向變得精準而靈敏,保持了法系車一貫愿意轉彎的特性,讓駕駛更有樂趣。

        C4L車內整體布局向著駕駛員一側靠攏,中控面板上方的音樂按鍵、空調旋鈕以及空調出風口都方便駕駛員操作,開車過程中只需稍微伸下右手就操控,并不用將身體向前傾,聽音樂、享空調極為方便。圓形儀表盤加鍍鉻金屬邊框的設計以及那紅色背景光的時速表和轉速表,讓駕駛多少會富有些激情,讀取行駛數據時也非常方便。

        C4L開闊的視野,加上配置的天窗,不會讓人感到絲毫的空間壓抑感。后排的頭枕被巧妙的設計成可調節包裹范圍。當坐在后排需要睡覺的時候,或者經過較顛簸路面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調節頭枕兩側的側翼,對頭枕的包裹性進行調節,以承托頭部不會左右搖晃。這種設計并不需要太多的成本,但是很貼心,體驗過一次就能使人記憶深刻,也足以看出雪鐵龍造車的誠意。

        體驗雪鐵龍車型不得不說下它的空調系統。全自動雙區獨立空調,還帶離子發生器功能,制冷效果都非常給力。在這個PM2.5經常被爆表的國度里,坐進車內即可享受到離子發生器過濾后的空氣。

        可以看出東風雪鐵龍已經非常了解國內消費者的需求了。

        用動力說話

        毫無疑問,動力總成是東風雪鐵龍C4L最大的賣點。其1.6T渦輪增壓發動機由PSA集團和寶馬聯合開發,擁有雙渦管單渦輪增壓,缸內直噴與連續可變氣門正時等技術,規格頗高,擁有明顯的低轉高扭特性,在城市低速行車時將得到靈敏的動力響應。

        有了明星發動機,當然還需要有默契的變速器與其相配才能最好地發揮其性能,C4L搭載來自愛信的6擋手自一體變速箱,并具備S擋和雪地模式。

        啟動車子起步,你馬上就會發現,C4L很重視油門反應,輕點油門踏板車子便有迫不及待向前竄出的沖動。這在紅綠燈密集的城市中行車時極為給力,相信你會頗為得意于此。即使換到運動模式,它也不會一下子把轉速飚得很高,當路感有所恢復時,你便能感受到C4L也擁有一定的運動潛質。

        除去最受關注的1.6THP+6AT的動力組合,C4L還搭配有一款1.6L自然吸氣發動機,與其匹配的是5擋手動變速器,這套動力總成更強調燃油經濟性,價格門檻更低。其實根據法國人更熱衷于手動擋的特性,配合更符合國人喜好的外觀內飾與寬大空間,搭載這套動力總成的C4L也不失為不錯的選擇。

        不得不感嘆東風雪鐵龍在沉寂了那么些年之后,終于拿出了一臺頗有誠意的產品,C4L有著更符合國人喜好的外觀內飾,同級車中最為出眾的車身空間,關鍵的是動力總成已經不再是它的軟肋,甚至變成它的最重要賣點。就目前來看,C4L的關注度依然居高不下,對于它眾多的競爭對手來說,或許該感到背后一陣陣的涼意了。同時,東風雪鐵龍C4L的試駕活動仍在持續中,對C4L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到店或者咨詢銷售熱線,親自體驗雪鐵龍C4L的法式浪漫。

        東風雪鐵龍海南翔龍旗艦店

        銷售熱線:0898-65886511

        第9篇:量子學習法范文

        關鍵詞:目錄法;目錄意識;教材目錄;復習教學;復習檢測;記筆記;備課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6-0178-02

        作為一名新課程教師,要求教師在關注“教”的同時,還要特別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指導。本文所說的目錄法是指高中物理教學中利用教材目錄及目錄法讓學生主動學習構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我們的教學是以課程教材為基礎進行的,而教材的目錄是教材內容的綱目菜單,是教材教學內容知識體系主干的呈現。如果在教學中利用好教材目錄、有目錄意識將會使我們的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同時學生也獲得了一種主動學習的能力和方法。具體的實踐做法如下。

        一、利用教材目錄進行章末復習教學

        新課教學每進行完一章,教師按學習規律一般都要進行章末總結整理復習。在新課標教學的背景下,不提倡教師總結好了知識體系灌給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系,給學生以學習方法指導。讓學生利用目錄法學著自己梳理構建一章的知識體系,效果很好。俗話說旁觀者清,讓學生跳出本章課本具體內容,站在一定高度審視觀察分析本章目錄的章節題目,就會非常直觀容易地梳理總結出本章的主要學習內容條目,發現各節學習內容先后順序的安排中隱藏著知識點間內在的邏輯關系,先學習三種基本性質力的特點,再學習力的兩種運算,都是重點。隱藏著知識點間內在的邏輯關系有:彈力是摩擦力的基礎,所以要在摩擦力之前學;力的合成是在對物體全面受力分析后對幾個共點力的矢量運算,所以要先學三種基本性質力會進行受力分析。這樣引導學生從目錄視角審視復習章節內容,使學生對本章的學習內容、重難點及各知識點間的前后聯系梳理得一清二楚、了然于胸,讓學生在下一步具體的復習中更好地把握方向性、目的性、計劃性,從而提高章節復習效率,同時也提升了學生學習信心。

        二、利用教材目錄進行高考總復習教學

        高中物理新課教學結課后就要開始全面的高考總復習了,我們最好要和學生通通氣,商定高考總復習計劃,讓學生知道為什么這樣安排復習計劃,這樣學生跟著老師復習就不被動了,復習思路是清楚的。利用目錄法可以順利進行這一教學設計。師生拿出所有的必考課本,一冊冊翻開目錄,跨課本、跨章節閱讀目錄,引導學生觀察審視總結全高中物理必考內容的知識分塊。必修一二是力學,基礎、重要;選修3-1、3-2是電、磁學,基礎、重要;選修3-4是波動學,屬高考選做題考察內容;選修3-5是動量守恒和量子、原子物理學,屬高考選做題考察內容。這樣經過按目錄順序提示歸納,就構建了整個高中物理知識體系,且將散落在各個題目中的知識點串成串,連成片,復原成完整的意象,內容專題分塊、復習的重難點一目了然。復習時間階段計劃安排就心中有數了。先一輪復習,夯實基礎碎步快走心不慌,再二輪復習,通過專題訓練大刀闊斧突破重難點,最后一輪模擬考試強化綜合應試能力、知識方法技巧查漏補缺。

        三、利用教材目錄進行自我復習檢測

        一單元或整本書復習完后,可以讓學生打開目錄,將知識的關鍵字以條目的形式寫在目錄上相應的課題旁邊,這樣對照目錄可以讓學生能夠回憶整本書的內容,閉上眼睛的時候,眼前出現完整的知識體系。還可通讀各本教材的目錄,提綱挈領,把目錄題目“拆解”,進行重要物理概念規律的自我考察復習。詳細地說,就是要求把題目中的每個名詞都解釋清楚,說明白,什么性質,和其他概念有什么聯系,需不需要畫圖,等等,要以課本為基準加上自己的理解,把學到的點都說全了。還可以把目錄題目變成問題形式自我檢測、老師提問或同學相互提問,檢測復習內容掌握的情況。

        四、指導學生利用目錄法閱讀自學教材或教學參考書

        先通讀教材或教輔參考書的目錄及前言,明確書本內容的章節分布情況,宏觀上把握書本內容,初步了解書本內容知識體系,了解書的內在邏輯結構,重點章節所在,然后再去使用、深入研讀書的內容,從而提高自學效率。閱讀學習具體某一節內容時,帶著目錄意識搜尋、聯系、整理書本設置的框題標示內容或欄目標題內容,對于整理課文思路和理解文章的內容都很有幫助。在上網查閱問題時,查閱與問題有關的目錄或索引,還可以產生解決問題的線索或靈感。

        五、用目錄形式記學習筆記

        通過目錄法訓練學生養成目錄意識學習法習慣后,還可讓學生嘗試用目錄形式做筆記,你會發現這種記筆記的方法會大大提高聽課效率,同時記目錄式筆記對于整理教師授課思路和理解課本的內容都很有好處。

        六、利用書本目錄可以幫助教師備課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一区 | 亚洲精品天堂久久 | 五十路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熟女少妇中文字幕久久 | 日本在线精品视频免费 | 青青草原国产在线大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