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風險的概念與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企業法律風險防范
一、企業法律風險的概念
《國有企業法律顧問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中提出了法律風險的術語,但是該《辦法》沒有對法律風險的含義加以界定。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在2005年《國有重點企業法律風險防范國際論壇》上的講話中,對國有企業的法律風險進行了分類,并認為法律風險是以承擔法律責任為特征的:“企業法律風險按照不同的屬性具有多種類型。從企業作為獨立的法人實體的角度看,我們認為企業風險主要有自然風險、商業風險和法律風險等。其中前兩種風險分別以不可抗力和市場因素為特征的,而法律風險是以勢必承擔法律責任為特征的。”持此相同觀點的還有曲新久教授:“法律風險是指因違犯國家法律、法規或者其他規章制度導致承擔法律責任或者受到法律制裁的風險。”筆者認為這個概念不夠全面。這個概念僅僅從由于企業不懂法律、疏于法律審查、逃避法制監管等原因,而做出的違法行為給自己帶來的不利后果,包括承擔法律責任或遭受經濟損失的風險。這僅僅是法律風險產生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由于企業不懂法律、疏于法律審查等原因,從主觀上不知道可以采取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權利,或者對自己已經或將要遭受的損失未進行法律救濟所帶來的經濟損失的風險。例如合同法上的代位權、撤銷權的行使;無效民事行為的撤銷權等。這種經濟損失我認為也應當屬于法律風險的一種。因此,法律風險是指由于企業不懂法律、疏于法律審查,或者逃避法律監管而違犯國家法律、法規或者其他規章制度導致承擔法律責任或者受到法律制裁的風險和主觀上不知道采取法律手段對自己的權利或者將要遭受的經濟損失進行法律救濟所帶來的經濟損失的風險。
二、企業法律風險的特征
與企業的自然風險、商業風險相比,企業的法律風險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法律風險具有相對的確定性。由于自然風險、商業風險產生的原因分別是不可抗力和市場因素,自然風險、商業風險的產生具有不確定性。與之相反,法律風險的產生具有相對的確定性,這是因為法律風險主要是由于企業違犯法律或者是沒有及時采取法律手段進行救濟導致的。這種確定性是相對的,例如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如果該著作權人追究侵權人的民事責任,該企業就一定會承擔民事責任;也可能該企業沒有追究其侵權責任從而使侵權企業的這種法律風險沒有發生。但是這種法律風險的發生是必然的,不發生是偶然的。而自然風險、商業風險的發生正相反。法律風險的相對確定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法律風險的發生具有相對確定性。企業違犯了法律法規或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利,只要國家機關或被侵權人追究其法律責任,該企業就肯定承擔法律責任。二是法律風險給企業帶來的經濟損失是相對確定的。企業違犯法律進行經營,就會受到行政處罰;企業侵犯了他人的知識產權,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法律明文規定了行政處罰和承擔民事責任的幅度和方式。由于具有法律的明文規定性,因此法律風險給當事人帶來的損失,當事人是可以事先確定的。即使當事人事先確定的數額與法院最終判決確定的數額有一定的偏差。因此,法律風險從損害結果上也具有確定性特征。
第二,法律風險是可防可控的。自然風險和商業風險雖然也可以通過風險管理,使發生風險的可能性降到最底。但是由于自然風險和商業風險產生的原因是不可抗力和市場因素,因此它不可能從根本上避免風險的發生。而法律風險完全可以從根源上加以防范和控制。只要企業建立了完善的法律風險防控機制,在懂法、守法的基礎上從事各種生產經營活動,在他人侵犯自己的合法權利時能夠及時拿起法律武器,法律風險的發生基本上是可以得到杜絕的。
第三,法律風險具有損害性。法律風險一旦發生,企業就會遭受嚴重的經濟損失。企業的經濟損失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由于企業的違法行為而承擔的行政責任、民事責任,甚至是刑事責任。企業承擔的行政責任往往是罰款、吊銷營業執照。罰款直接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吊銷營業執照會使企業停止經營活動從而影響盈利。企業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一般表現為賠償損失。企業承擔刑事責任的方式主刑由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承擔;附加刑由企業承擔。另一種是由于企業主觀上認為某種損失不能通過法律途徑救濟,而忽視了那一方面的權利保護,從而使企業遭受了經濟損失。法律風險的損害性與企業的其他風險相比,有過及而無不足。第四,法律風險的發生具有可預見性和不可保險性。自然風險的發生具有突發性,往往使企業措手不及。而法律風險的發生是可以通過法律規定、違法行為等情況予以預見的。法律通過授權或禁止的方式規定了一定的行為模式及違犯該行為模式的法律后果。根據法律規定可以判斷企業的行為是否違法、會導致什么樣的不利后果;企業在經營中,完全可以通過保險的方式分散企業的自然風險。由于法律風險與法律責任密切相關,因而,企業的法律風險是不能通過保險分散的。
通過上述對企業法律風險的含義及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企業的法律風險是能夠有效防范和控制的。企業應當重視建立法律風險的防范機制。有效防范和化解法律風險是增強企業依法經營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企業提高競爭能力,適應日益嚴峻的市場競爭環境的需要;更是企業改革和發展的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自1938年美國會計師協會(AmerCan Insttute of Certified PublicAcoouptants簡稱為ACPA)首次設立會計程序委員會(Committee on Accounting Procedures 簡稱為CAP),該機構就一直從事會計準則的制定與。1959年將該委員會更名為會計原則委員會(Accounrubf Principles Board簡稱為APB),再于1973年改組為財務會計基金會(Financia AccountingFoundation 簡稱為FAF)所屬的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inancial AccountingStandards Board 簡稱為FASB),繼續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的。此后,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一方面制定財務會計準則公報,作為會計人員處理交易事項的依據;另一方面,又財務會計概念公報,作為日后制定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的理論基礎,但其本身并非財務會計準則的一部分。
截至2005年5月,美國已了七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報。其中第七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報。我們早子1997年(亦即6年前)就已預測到其內容將與現金流量、現值和風險相關。果不其然,2咖年2月了第七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報《用現金流量數據與現值作會計計量》。從本文即將論述的基礎與回顧,我們有理由來預測第八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報的內容,土要是與風險的計量與披露有關。
預測第七號與第八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報的基礎
自從美國開始財務會計概念公報以來,有關會計處理原則的制定方式已慢慢從歸納法蛻變為演繹法。因此,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首先制定了第一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報《營利事業財務報告的目的》(1978)。然后,再依循第一號概念公報,構建展望了整個的概念公報架構。
在概念架構中:除了界定了財務報表的使用者與財務報表報告的目的之外,尚須探討;財務會計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所表達的信息應具備哪些質量特征?此即第二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報(財務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1980.5)所探討的內容。
2.用來傳達信息的財務報表基本要素有哪些,企業的財務信息是借由財務報表來表達的,而財務報表則是由十個基本要素堆砌而成,因此,對于財務報表所使用的基本要素,必須要有正確的認知。此即第三號《營利事業財務報表要素》所探討的內容。不過,其后被第六號《財務報表要素》(1985)所取代。
3.這些財務報表要素應如何計量。確認與表達,財務報表的基本要素既經界定,然而其金額應如何計量,應如何記入賬簿?如何表達,此即第五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報《損益的確認與凈資產的計量》(1984)所討論的內容。
至于第四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報(1980),由于涉及非營利事業,不在本文討論之列。至此概念架構似已大致確定。但為了落實第一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報的相關理念,尚有兩個問題必須解決。第一,未來的現金流量如何估計,其現值如何計算?第二,風險如何計量與表達?
試想,在美國第一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報(營利事業財務報告的目的)中談到,財務會計的主要目的在于:
1.幫助報表讀者作更佳的決策。
2.幫助報表讀者作更佳的投資決笨與信用決策(或放款決策)。
3.幫助報表讀者預測其未來現金流量的時間,金額與不確定性。
4.幫助報表讀者預測該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時間金額,與不確定性。
5.提供企業各期的損益金額。
6.提供企業各期損益金額的組成要素(R”盈余質量)。
7.提供企業所擁有的經濟資源,以及對該經濟資源的請求權利。
8.提供企業現金流量的信息。
上列5到8就是企業每期應予編制的財務報表。因此,如果將上列次序倒著讀回去,可知營利事業財務報告的目的在于編制財務報表。借以幫助報表讀者預測自己及其他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時間。金額與不確定性,以幫助報表讀者作更佳的投資決策與信用決策。
此外,依據第二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報《財務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的主張,有用的信息必須具備相關性與可靠性。其中可靠性包含有真實性,可核性與中立性,著重在歷史成本而相關性包含著預測價值,反饋價值與及時性,則著重在市價。若與決策相結合,那么企業所表達的會計信息將會偏重相關性,亦即強調以市價為表達重點。至于所謂市價,如果有活絡的交易市場,那么該市場的交易價格可以作為市價的依據,否則得以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作為市價。
在上面的論述中,有關未來現金流量的時間、金額與不確定性,就是會計表達問題的焦點所在。試想,未來現金流量的時間與金額所以要加以預測,就是為了計算其現值,以表達資產與負債的公平價值,以提高會計信息的有用性。
回溯第七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報的內容
美國第七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報主要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現值計量的組成要素二是現值計量的方法。
就如該概念公報所說,在計量資產與負債的公平價值時。應采用現值方法來計量。采用時應考慮下列項目:
1.未來現金流量的某一估計值,或是在不同時點的系列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值。
2.以無風險利率來表示貨幣的時間價值。
3.未來現金流量金額與時間的變異期望值。
4.資產與負債含有不確定性的代價。
5.其他未予確定的因子。例如缺乏流動性與市場信息的不完整。
此外,就現值計量的方法來說,美國第七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報主張現值計量的方法有兩種,即估計現金流量法(Expected Cash Flow ApprOach)與傳統法(Traditional APProach)。有關這兩種方法的選用,則應依不同情況來決定。
在傳統法下。系以未來現金流量的某一估計值,或是在不同時點的系列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值(即上列1)來作未來現金流量:并將其他項目(即上列3至5)作為無風險利率(即上列2)的調整田子,用以計算調險的折現率。
一般來說,會計上對于現值,都是采用傳統法來計算,亦即采用一組現金流量與單一折現率(即調險的折現率)來計算。這種計量方法。對于市場上存在類似項目的資產與負債極為有用。例如公司債的發行與投資。資金的借貸、分期收款銷貨等等。但是對于市場上不存在類似項目的非金融資產與非金融負債,則顯然不適用。此時必須采用估計現金流量法來計量。
在估計現金流量法下,系以無風險利率(即上列2)來作折現率并將其他項目(即上列3至5)作為未來現金流量(即上列1)的調整因子。用以計算調險的現金流量。其實在目前的會計實務中,有許多估計值都有意無意地融入了估計現金流量的概念。此外會計人員經常要利用現金流量概率的有限信息來計量某一項資產或負債。
結論:我們認為第八號概念公報主要內容是風險的計量與披露
關鍵詞:財務風險 管理 對策
由于財務風險在市場經濟中廣泛性和復雜性與我國財務風險管理理論研究的相對滯后,我們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財務風險管理理論研究中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理論研究。
一、財務風險管理基礎理論和理論結構
近年來,我國在財務風險基礎理論方面,如財務風險、財務風險管理的概念、基本特征、職能等基本理論問題上進行了一定的研究。由于我國現代意義上的財務風險管理理論研究起步比較晚,加上無法擺脫我國傳統財務觀念以及研究方法的影響,對國外研究幾十年的成果重視程度、消化程度不同,使得在財務風險管理的基本理論問題上沒有達成一致的見解,如在財務風險概念的研究上,就出現了廣義和狹義之爭,財務風險基本特征和財務風險管理基本職能的認識上出現了分歧,而對整個財務風險管理意義重大的財務風險目標這一最基本的問題缺乏認識和概括。同時,由于財務風險及管理內容的研究沒有與實證研究直接相聯系,所以,概念上的含糊對定性的理論推導也沒有產生明顯的影響。由此,增生出財務風險理論諸多“研究成果”,深刻與膚淺共存,正確和錯誤并生,應該說不利于我國財務風險理論向縱深發展,影響了我國財務理論研究的進程。所以,今后我國在財務風險與管理研究上,必須注重基礎理論研究,只有對財務風險的概念、本質、特征認識界定清楚,才能為財務風險管理的研究提供基礎。這就要求,一是必須注重中外財務風險理論基礎和基礎理論的比較研究;二是進行財務風險管理研究要注重研究方法的選擇。
首先,必須下大力氣借鑒國外實證的研究方法開展財務風險研究。國外風險理論研究較多采用實證方法,而我國使用較多的則是定性和規范研究方法,造成概念可以模糊地給出,較輕易地建立和概括概念和特征,無法支撐財務風險管理理論,不能保證理論的邏輯性和一致性,難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會誤導人們對財務風險管理的研究方向。這就要求我們在研究財務風險理論中將定性與定量、規范與實證研究方法結合起來,以增強研究結果的可驗證性和可靠性。其次,在基礎理論的研究中應注重學習和應用西方理財學研究中應用極廣的相關性或結構性研究方法,即開展財務風險管理理論結構的研究。理論結構是該領域各基本理論要素及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所組成的有機理論體系。財務風險管理理論結構是財務風險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間組成的有機體系。理論研究的真正價值在于明確存在的各種現象、各種要素以及這些現象及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即所謂相關性。能否將財務風險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認識清楚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財務風險管理理論與方法、程序研究的科學性、明晰性和有效性。如財務風險管理目標、財務風險管理本質、職能、財務風險管理要素與財務風險管理程序與方法之間的關系等。如美國,現代財務理論圍繞著企業價值最大化這一理財活動的目標函數,把各種財務決策如投資決策、融資決策等與企業價值之間的相關性進行系統分析和研究,構建了前后一貫、邏輯嚴密、渾然一體的財務管理理論結構。以目標為出發點進行相關性研究已經成為國際學術界重要的、運用極廣的理財學及經濟學研究方法。美國理財學界自20世紀50年代以后,相關研究層出不窮,如多篇論文研究與公司價值的相關性,從而根本上改變了理財學的面貌,使理財學成為現代經濟學體系中的主流成分之一。充分吸收國外財務理論研究成果,在財務風險基本理論上注重實用,講究科學方法,少走彎路,取得共識,達成統一,以推動我國財務理論研究的深入。
二、財務風險管理教育
財務風險意識的增強和財務風險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賴于開展廣泛的風險管理教育。從當前美國和英國風險管理教育情況基本類似,各大學風險教育課程不少,多所大學偏重財務導向型風險管理教育。財務風險管理現今已成為各大學財經系中財務理論課程中的重要部分。如美國的賓州大學、天普大學、喬治亞州立大學與紐約保險學院,英國的各拉斯哥蘭大學、城市大學與諾丁漢大學等。另外,風險管理職務的改變、風險管理協會的成立、風險管理專業證書的考試、風險管理雜志以及風險管理書籍等方面,美國和英國情況也基本類似,都體現出越來越對風險管理的重視。兩國的風險經理職稱已經取代了過時的保險經理,職責范圍擴大,位階提升;多家風險管理協會、風險管理學院對企業風險管理事務、專業證書考試制度極具貢獻,其中,美國全球風險專業人員協會每年舉辦財務風險管理人員專業證書考試;多家協會和學會出版風險管理方面的刊物雜志;出版為數不少的財務性風險管理書籍等。受國外風險教育的影響,盡管我國目前部分大學也開設風險管理課程,但為數較少尤其是財務風險管理的課程;在專業職稱考試、出版書籍方面差距依然很大,一是我國財務風險管理研究起步較晚,受其影響風險教育方面起步較晚。二是從觀念上人們還未充分認識到財務風險管理教育的特別重要性,三是沒有成立相應的協會或學會,沒有相應的職務、資格考試等配套措施,直接影響了財務風險教育的發展。
隨著經濟與科技全球化帶來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和企業之間競爭的加劇,需要我國教育能盡快培養一大批具有較強風險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的財會類人才。為此,我們必須改變目前財務管理風險教育落后的局面,除了積極向國外學習,采取設立各級風險管理學會、協會,在資格考試中盡快設立風險管理資格考試等舉措外,在大學教育方面,要研究風險管理教育的內容和方法,要研究風險管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在學歷教育中應單獨開設財務風險管理課程,采用案例教學方法,讓師生與實務工作者結合共同采集案例,增強理論教學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在財務、會計人員的后續教育中應加大對財務風險管理學習和研討的力度。
三、財務風險文化研究
我國多年來的財務風險管理研究局限于方法和程序,即使在財務文化研究中也忽略了財務風險文化的研究,不能不說這是我國財務風險管理研究的薄弱環節。國外風險理論有主觀建構派,視風險文化為社會文化現象。事實上,不可否認的是,風險由人們特定的文化社會因素建構而成,風險隨不同的人與不同的文化社會背景而有所不同,財務風險文化亦不例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企業、在同一時期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國家、同一民族、同一企業在不同時期文化背景亦會有區別,使得人們對待財務風險管理的價值觀、反應程度、行為方式、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出現差異性,形成一定的特色。中外風險案例的研究發現,企業的最大風險往往是由于企業文化、企業人的行為,特別是企業高層管理者的知識不足、能力有限、品德欠佳等弱性造成的。隨著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帶來的集體與個人行為復雜性的增大,財務風險文化的研究不僅不能忽視,而應作為重要課題。
四、財務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和管理模式研究
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務上看,我國財務風險管理都缺乏對組織架構的研究。在實務上我國大多數企業沒有設立專門的財務管理機構,沒有專職的財務風險管理人員,這說明了人們尚未認識到財務風險管理對于企業的作用。在理論上,與前面所述財務風險文化原因類似,我國已有的財務風險管理研究比較重視方法和程序,忽略了組織機構及機構的職責權限等對實踐有特別重要意義的課題的探討,從某種程度上造成了理論研究與實踐的脫離。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管理組織架構下的人們進行財務風險管理采取的模式必然不同,是集中還是分散,是集權還是分權、是兼職還是專職等等管理模式問題是研究實施財務風險管理不能回避的重大課題。應結合我國各類不同企業的具體情況分層次開展風險管理模式研究。
五、結束語
財務風險管理各方法的有效性依賴于風險管理責任的落實。否則,研究財務風險管理沒有具體研究財務風險管理的責任制,財務風險管理只能是紙上談兵,無從落實。總之,越來越復雜的社會經濟環境決定了財務風險管理研究的日益重要,而財務風險管理的研究是巨大的科學工程,需要整合優化財務學、會計學、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人文學、心理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與方法于一體,全方位、多領域進行深入研究,以不落后于風險管理學科整體發展和滿足實踐中的迫切需要。
參考文獻:
關鍵詞:風險投資后管理;評價體系;模糊綜合評價法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風險投資在經濟,特別是商貿經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風險投資及商貿經濟的不斷進步逐漸受到專家們的重視,他們以此為主題從不同視角對風險投資和商貿經濟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以探討出更深層的內容給經濟發展提供建議。本文以風險投資對我國商貿經濟發展的績效這一視角從三個層次進行研究,第一層次介紹風險投資最基本的概念、特征、流程,第二層次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對風險投資和商貿經濟發展的績效進行形象化說明,第三層次將風險投資對我國商貿經濟發展之間的績效關系從市場和經營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風險投資;商貿經濟發展;市場績效;經營績效
一、引言
在我國,商貿經濟不斷發展,且已漸漸成為提高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幾年,風險投資行業迅速發展,相應投資投入也逐步攀升。商貿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風險投資,風險投資額的增加會對商貿經濟的發展帶來顯著的影響,在績效方面也顯現出顯著的促進作用,這在國內外專家學者大量的文獻中就已具體說明。就此,我們從風險投資對我國商貿經濟發展的績效方面進行研究。
二、風險投資的概念、特征以及流程
1.風險投資的概念及特征(1)概念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關于風險投資的準確定義。風險投資最初發源并發展于美國,后逐步在日本、歐洲地區等各個工業化國家得以進步。因此,我們從發源國、發展國、我國三個不同地域對風險投資的相關概念進行描述。在美國,相關協會給出了風險投資的一個定義,即:風險投資是一種高新技術產業,它是一種由專業的風險投資專家進行操作的、具有較大發展前景的特殊的投資方式。在歐洲地區,相關銀行認為風險投資是一種供給那些研發新技術的小企業資金的形式。在我國,風險投資意味著高風險與高收益相互依存,這些投資資金會提供給具有高新技術產業的公司,商業化與市場化并存,這種投資方式會給公司帶來巨大收益。(2)特征風險投資的特征由以下五個方面描述:第一,風險投資的高收益讓人們愿意“賭一把”而產生“暴富”思想,因此,風險投資高風險與高收益相互依存;第二,風險投資與傳統融資方式不同,投資行為有待斟酌,具有權益性;第三,一般投資傾向于較為“穩妥”的公司,而風險投資則傾向于有高新產業的公司,投資對象不同;第四,風險投資需要專業化隊伍進行運作,需掌握專業技術進行投資;第五,投資按時間劃分有階段和長期兩種不同形式。2.流程風險投資的流程包括以下六個部分:(1)找尋投資項目。首先,選擇風險投資的公司要向相關機構提交報告進行申請審核,相關機構在對報告的相關內容及提交報告的企業綜合素質進行評估審核通過之后,公司才能尋找自己將要投資的項目。(2)篩選最優項目。對找到的相關投資項目進行綜合評價,接受風險投資家的意見,對相關項目的可行性進行評估,綜合外界因素,篩選出最合適的投資項目。(3)籌集資金。確定項目之后,就可以根據預算籌集投資資金,資金可以從私人、政府、國有獨資企業以及未上市公司這四個方面進行籌集。(4)確定條款。通過申請人與專家之間的談判,對投資中相關條款確立,雙方合作,在雙方利益最大化的情況下確定投資的方式、投資金額、投資收益劃分等條款內容。(5)監督管理。所有投資工作完成之后,企業要接受風險專家的監督管理,以便相關項目能夠順利進行,經營活動更加合理有效,企業得以向更好的方向發展。(6)退出投資。在某些情況下,專家會建議退出投資以獲得利潤,通常的方式包括被兼并收購、清算退出或者是接受投資的公司上市,但在公司現狀較差且難以逆轉時會選擇清算。
三、風險投資對我國商貿經濟發展績效方面的影響
1.案例分析風險投資在帶來高收益的過程中,也暗含著高風險,稍有不慎,高收益會變為一無所有。因此,在風險投資過程中,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敗的案例,這些案例無一不對企業的風險投資帶來經驗,對于企業的正常運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實踐出真知,案例無疑會是最直觀的表現方式。下面,本文就以中國乳業巨頭--蒙牛為例介紹風險投資如何對其產生巨大影響。1999年是牛根生的一個人生轉折點,作為原伊利副總裁,10年的生產經營過程在一瞬間化為泡影,失業的打擊讓他選擇依然接觸自己最熟悉的乳業行業重新奮斗。接下來的時間,他注冊成立了現在我們所熟知的乳業巨頭蒙牛,即“內蒙古蒙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第一年最后一季度,蒙牛實現了高額的銷售收入,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銷售收入翻翻,從第一年的3000多萬元四年后搖身變為40億元。除了銷售收入,產量激增,其液態奶在全國范圍內2004年1月份的市場份額中占了銷售額的五分之一,在世界范圍內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與此同時,企業的成長需要資金注入,正是蒙牛的高速發展吸引了國際上的頂級投資人,得到了更好的發展機會。第一輪投資,蒙牛共接收了五億元資金的投入,同時也朝著好的態勢迅猛發展,但發展越迅速,就需要越來越多的資金投入,蒙牛上市的日子越來越近,但蒙牛巨大的資金缺口阻礙了上市的步伐,若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下,蒙牛還無法得到資金支持的話,就會走下坡路。隨之,蒙牛得到了三家機構的資金支持,擺脫了資金困境,終于在2003年于香港掛牌上市。由于當時香港經濟低迷,而蒙牛的股票定價較高,因此三家投資機構成為風險投資中的大贏家。第二輪投資以認證可換股票據形式投資。2.風險投資與我國商貿經濟經營績效分析為獲得高額利潤,相關專家會向商貿公司注入投資資金,以便在風險投資中為商貿公司創造出更高的收益。因此,需要對風險投資與我國商貿經濟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以便更好地分析創造價值的大小。企業的經營績效一方面能夠很好地體現出企業在被注入投資資金后真實的發展情況,因此這部分內容對風險投資與我國商貿經濟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國外不乏此方面的文獻,有兩位學者在對公司規模、行業地位相同的六百多家企業進行研究后發現,是否接受風險投資會影響上市的股票面值的大小、上市時間的長短以及權益的高低。接受風險投資的公司與不接受風險投資的公司相比,接受風險投資的公司有較大的優勢,股票面值較大、成立的時間較短且權益較高。Barry通過對比美國1000余家接受風險投資與1000余家不接受風險投資的企業后發現,當沒有接受風險投資時,企業會傾向于較低的定價水平。這些研究表明,風險投資對商貿經濟經營績效起到了顯著的促進作用,有利于企業的發展。3.風險投資與我國商貿經濟市場績效分析以上的研究發現風險投資對我國商貿經濟經營績效起到促進作用,但對于我國商貿經濟市場績效的情況還有待研究。因此,在對我國近一千家公司進行相關研究后發現,有風險投資的公司與沒有風險投資的公司相比,對第一次發行股票后的五年時間進行記錄,發現其平均收益顯著較高,20%的被退市企業中,有風險投資的公司與沒有風險投資的公司相比,有風險投資的公司要低于沒有風險投資公司將近六個百分點。這充分說明,風險投資對我國商貿經濟市場績效同樣起到促進作用,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發現,這種現象的發生與風險專家的參與有著必不可少的聯系。風險投資資金的注入吸引了風險專家的加入,豐富的經驗使得專家能夠更加全面地評估企業,對企業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有利于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四、總結
風險投資為企業注入新的活力,給我國商貿經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有利于企業向迅速發展的方向邁進。從本文的研究中發現,風險投資有利于商貿經濟的發展,吸引風險專家,提高市場績效及經營績效。企業接受風險投資的案例既有成功也有失敗,而為了達到更高收益的目標,企業要學習成功的案例,吸取失敗案例中的教訓,結合企業的特征將風險投資的成功之處應用到實際的公司風險投資中,聽取相關專家的意見,提高企業利潤,讓企業能夠朝著更加蓬勃發展的方向邁進!
參考文獻:
[1]王金超.風險投資對我國商貿經濟發展的績效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7(3):231-232.
[2]王鎮,徐裕霖,趙斌.風險投資對我國商貿經濟發展的績效研究探討[J].中國商論,2013(13):45-46.
關鍵詞:供應鏈文化 風險 供應鏈管理 防范
供應鏈管理與供應鏈文化概念界定
供應鏈的概念,最早源于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出版的《競爭優勢》一書中關于“價值鏈”的概念。因此,可以把供應鏈定義為:供應鏈是由三個或更多的參與產品、服務、財務和信息等、在供應商和顧客之間雙向流動的實體( 組織或個人)組成的集合。
對上述定義進行深入分析,可以確定供應鏈復雜性的三種水平:簡單供應鏈,擴展供應鏈與復雜供應鏈。簡單供應鏈,由一個生產企業、一個供應商和一個消費者組成,共同參與上游和( 或)下游產品、服務、財務和( 或) 信息流動;擴展供應鏈,還包括直接供應商和直接顧客對上述活動的參與;復雜供應鏈,包括從最初供應商到最終消費者之間所有實體對上述活動的參與。
凱吉彼得和夏皮羅羅伊分別于1983年和1984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文章中首先使用了供應管理這一說法,但并沒有給它明確的定義。后來,供應鏈管理(SCM)的概念、基本思想和相關理論在美國得到迅速發展。1986年物流管理委員會(CLM) 對SCM作了定義,即SCM是一種關于企業外部顧客和供應商的物流管理。在這一定義中,將供應鏈管理視為物流管理的一種形式,可能是由于物流管理也是企業的一個功能模塊,它也有關于資源和信息流管理的因素,這些都和供應鏈相互交織。
目前,供應鏈管理的定義見仁見智。供應鏈管理涵蓋了多個企業、多種商業活動,以及這些商業活動在供應鏈內部進行的跨部門、跨企業的協調過程,因此可以定義為:供應鏈管理,是為了提高企業個體和供應鏈整體的長期績效,對供應鏈內某一企業內部與跨企業之間的傳統業務職能和跨越這些職能所采取的合作策略,進行系統性、戰略性的協調。
供應鏈文化與供應鏈文化風險
“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為農耕和對植物的培育。在中國古籍中,“文化”一般是指以禮樂制度教化百姓。
在近代,給文化一詞下明確定義的,首推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1871年,泰勒出版了他的最有名的代表作《原始文化》,書中寫道:“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現在,文化一詞通常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
供應鏈文化,是指在供應鏈長期實踐中所形成并被供應鏈各節點企業普遍認同的,以核心企業的企業文化為基礎,以實現供應鏈整體最優和較高的客戶滿意度為宗旨,以合作互利等價值理念為核心的聯盟文化。
供應鏈文化風險,是供應鏈在運作過程中各節點企業文化受民族、地域、行業等方面的差異與文化交匯中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使供應鏈不能正常運轉、偏離預定目標,甚至導致供應鏈合作關系破裂的可能性。供應鏈文化風險可以分為4個層次:器物層面的文化風險,比如因產品造型、外觀和質量等方面的差異引起的風險;行為層面的文化風險,例如各節點企業之間在經營、宣傳教育、人際關系活動中產生的風險;制度層面的文化風險,比如因各節點企業的領導體制、規章制度和紀律等的差異引發的風險;觀念層面的文化風險,例如因各節點企業不同的行為規范、價值觀念、企業群體意識、職工素質和傳統而引發的風險。
供應鏈文化風險的基本特征
(一)客觀性
供應鏈文化風險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同的企業,由于在其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內外環境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企業文化。在供應鏈形成、調整與發展中,各節點企業之間資源、結構的整合,必然引發企業文化理念等方面的碰撞,如果不能正確識別和有效防范,就可能導致供應鏈不能正常運作,甚至合作關系破裂。一般來說,供應鏈文化風險的客觀性源于不同的國家、民族、區域或行業之間的文化差異,而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都以其所在國家、民族、區域或行業的文化背景為基礎,因此供應鏈文化風險是我們必然面對的事實。
(二)影響的兩重性
供應鏈文化風險與機遇是共生的。可以說,供應鏈文化風險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面對此種風險,如果未采取必要的措施或措施不當,就會使供應鏈整體及其各節點企業的實際結果與預期發生背離,甚至導致供應鏈合作關系的破裂;另一方面,這種風險也帶來了機遇,可能是一種潛在的優勢,并由此帶來額外的收益。因此,在供應鏈管理中,要善于在此種風險里發現機遇,使供應鏈整體及其各節點企業更富有生機與活力,最終將風險轉化為收益。
(三)多樣、復雜性
供應鏈文化風險的多樣性、復雜性源于文化內涵的豐富與多變,并通過語言、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等多方面綜合體現。因而,供應鏈文化風險常常具有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如溝通不暢、人員之間的誤解、制度的差異、觀念的沖突等,而且它們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并處在動態變化之中。正確地理解和分析供應鏈文化風險的多樣性、復雜性,是有效地識別這種風險的基本前提。
(四)隱蔽性
供應鏈文化經過供應鏈發展過程的積淀,主要處于深層次無形的觀念領域,這決定了供應鏈文化風險的隱蔽性。其隱蔽性使人們不容易注意到風險的存在,而容易在各種活動中蒙受損失。當然,是否真的蒙受損失卻是有條件的,即當促使風險事件發生的條件或環境變成現實,風險才從隱蔽狀態凸現出來,成為風險事件。
(五)持續性
文化風險屬于觀念形態方面的風險, 是一種價值危機和信任危機。與因匯率、利率、市場需求波動等引起的其他風險相比,因文化差異引起的風險滲透力強、錯綜復雜,一般來說持續的時間也會更長。
(六)可測控性
能夠預測、識別和控制是風險的共同特征。雖然供應鏈文化風險觸及深層次的觀念領域,但它仍然是可駕馭的。人們可以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判斷等,對可能發生的供應鏈文化風險進行預測、估量和評價,能較為準確地把握其風險。在此基礎上,可以采取相應的防范、管理等措施。
供應鏈文化風險防范對策
(一)重視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一般是指人們在社會文化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感情和意識上的歸屬感。它和人們的心理活動有密切的關系。人們在一定社會生活中,總要在一定的社會聯系中確定自我文化的方位,并自覺地以組織文化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文化行為。
為了防范供應鏈文化風險,應當重視文化認同,從而使供應鏈各節點企業及其成員能夠以供應鏈文化與本企業文化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文化行為。而重視文化認同,需要發展跨文化溝通與跨文化理解的技能技巧。實踐經驗反復證明,一個跨國家、跨民族、跨地域或跨行業供應鏈的成功,離不開各節點企業跨文化溝通,而這種溝通要有一定的機制。因此,各節點企業應當有意識地建立各種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有形的和無形的跨文化溝通的組織與渠道;一個供應鏈的成功,還離不開各節點企業跨文化理解。跨文化理解有如下含義:理解他文化首先必須理解自己的文化,包括其優點和缺點;善于文化移情,理解他文化。
“移情”最初是一個美學概念。在西方,亞里士多德早就注意到移情現象。最早使用“移情”一詞的是19世紀德國美學家勞伯特費肖爾。對移情方面研究貢獻較大的是德國心理學家立普斯。什么是移情呢?從本來意義上簡單地說,移情就是人在觀察外界事物時,設身處在事物的境地來看事物和思考問題。上文所說的文化移情,就是在考察他文化時主體自覺轉換文化立場,有意識地超越自身原有文化的框架模式,而從他文化的角度去感受、領悟和學習他文化。
(二)進行文化整合
供應鏈文化風險的防范,主要是進行供應鏈文化整合,即在供應鏈構建與運作過程中,使相異或矛盾的各節點企業文化在相互適應、認同后形成一種和諧的文化體系。供應鏈文化整合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種:
注入式。這種模式適合于核心企業文化有比較優勢的供應鏈。整合時,核心企業將本企業文化輸入鏈上其他企業,即以核心企業文化為主導,鏈上其他企業原有文化被整合為符合核心企業價值觀的文化體系。
相互滲透式。此種模式適合于由各自具有獨特文化優勢的企業構成的供應鏈。在強勢企業之間構建供應鏈時,如果各方都有令人自豪而優秀的企業文化,而且彼此不存在很大差異,能夠通過溝通、交流,相互學習與吸收他方文化的優點,那么各企業文化經過相互補充和協調,就會形成新的相互滲透的企業文化。
創新式。如果是弱勢文化企業之間構成供應鏈,就可以此為契機重塑一種新型的企業文化。供應鏈各節點企業共同努力,摒棄原有企業文化中的劣質部分,保留其優質部分,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形成有利于供應鏈整體及其各節點企業發展的新型企業文化。當然,這種創新文化的形成,難度較大,需要的時間較長,成本也較高。
保留式。該模式適用于由中小企業構建的比較松散的供應鏈。假如供應鏈各節點企業都是弱勢企業,彼此文化背景和組織文化風格相異,而且企業之間分布松散,又只在少數領域合作,人員交往較少,文化不協同也不會引起很大的矛盾沖突,那么各節點企業可彼此尊重對方的文化,而保持自身文化的相對獨立性。
(三)制定文化風險管理策略
供應鏈各節點企業特別是核心企業應當把風險管理的任務集中到一個專職部門,由其負責本企業的風險評估、風險管理方案的制定和組織實施等業務。鏈上企業在制定風險管理戰略計劃時,除了要對政治風險、金融風險等給予充分的重視外,還要把文化風險納入整個風險管理戰略計劃中。
綜上所述,根據不同的文化現狀及其可能包含的風險,鏈上企業可以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如強化共同目標、進行跨文化培訓等。當供應鏈內部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而產生摩擦和沖突時,各節點企業特別是核心企業的決策者應當遵循供應鏈合作互利等價值理念,運用其所產生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加強內部人員對供應鏈共同目標的認識與理解。在此基礎上,相互協調,減少文化摩擦,使供應鏈得以高效運作。
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進行跨文化培訓是跨國家、跨民族供應鏈在全球化背景下開展業務活動中防范文化風險的有效工具。為了加強企業及其員工對不同文化傳統的反應與適應能力,促進其溝通與理解,應當進行跨文化培訓。跨文化培訓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對合作伙伴的民族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認識、了解,文化的敏感性、適應性的培訓,語言培訓,跨文化溝通與沖突處理能力的培訓,對合作伙伴的先進管理方法、經營理念的培訓等等。通過跨文化培訓不僅可以防范文化風險,而且可以提高決策效率、促進信息溝通、增強供應鏈的凝聚力。
參考文獻
1.黃震海.供應鏈與供應鏈管理及其戰略[J].改革與戰略,2008(3)
社會創業的資源獲取問題;⑤社會創業機會開發問題;⑥績效測評問題;⑦培訓教育問題;⑧社會創業學習問題,DavidGras(2010)通過對1991-2010年之間發表的有關社會創業論文248篇進行文獻綜述發現,未來社會創業急待研究的主要問題共有27個:社會創業的形式和結構;社會創業創新;社會創業的背景影響;社會創業的創業機會;社會創業合作;社會創業的目標和目的;社會創業的啟動資本;社會創業者的個人特征;社會創業績效測量及其相關定義;社會創業利益相關者;社會創業戰略行動;社會創業資源與使用;社會創業網絡;社會創業企業社會責任或道德;影響社會創業的制度力量;社會創業的績效或增長;沖突和目標如何影響社會創業;社會創業組織的政策和實踐;社會創業的動機;社會創業的組織特征;社會創業所涉及的變化;社會創業的可持續性;社會創業的內部治理;治理結構如何影響社會創業;社區如何影響社會創業;其他問題。由上述分析可知,目前,社會創業研究存在許多問題和方向亟待解決和研究。但如果再進一步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目前社會創業研究存在的根本性問題是缺乏一個統一的科學、嚴謹、結構合理的基于社會創業原有模型的法則網絡(NomologicalNetwork)理論框架。重要概念之間的理論關系或合理關系的連鎖系統被稱作是一個法則網絡。法則網絡包括原有模型(新構念的內在維度及其之間關系的框架)、前因變量或結果變量。具體而言,這涉及到社會創業研究三方面的缺乏:首先是社會創業構念原有模式的缺位,即缺乏社會創業內在維度及其相互關系的統一理論框架,其反映了社會創業的內涵與本質特征;其次是缺乏社會創業原有模式基礎上的前因后果的統一理論框架,其反映了社會創業構念的效度;再次是缺乏社會創業構念內在維度及其相關變量測量題項的科學設計。正如盛南(2009)在其博士論文所指出,自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社會創業逐漸成為一個學術研究主題,定性研究就一直占據主導地位,高質量的定量研究更是罕見。盡管近年來社會創業在管理學和社會學領域持續升溫,這一狀況也沒能得到明顯的改變。究其深層原因在于社會創業核心構念,以及在其基礎上構建的包括其前因后果的法則網絡的缺位、缺失和相應測量工具的缺乏,解決這些問題不僅可以確立社會創業的學科基礎和學術的合法性地位,更能促進社會創業已有分散理論與實證研究成果的有效整合,為后續高質量的定量研究提供至關重要的工具支持,提升社會創業的研究層次。
國外社會創業研究發展動向分析
事實上,為了突破社會創業當前的研究困境,國外許多學者(RaymondJ.Jones,2011;CraigL.Mayberry,2011;Lumpkin,2010;MichaelH.Morris,2011)在借用創業研究領域中“創業導向”這一概念及其成熟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成果,來開發社會創業的核心構念即“社會創業導向”及其前因后項的理論框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并預示著未來社會創業研究發展的動向。TimMazzarol(2011)理論上對“創業導向”能否運用于社會創業組織進行了分析,并認為“創業導向”的內在維度創新和超前行動對實現社會使命以及滿足多重利益相關者的需求都是很重要的。但風險承擔、進攻性競爭和自主性“創業導向”維度對社會創業組織的作用和商業企業的作用有著明顯的差異。社會創業組織需要承擔的風險主要不是財政風險,更多是非財務風險,即信任和名聲受損的風險;社會創業組織強調合作和受多重利益者需求約束,進攻性競爭和自主性都難以兼容。G.T.Lumpkin(2010)利用輸入-生產能力-輸出框架,理論上探討了與商業企業相區別的社會創業前因(包括社會使命/動機、機會識別、獲取資源/資金和多重利益相關者)后果(包括社會價值創造、解決方案的可持續和滿足多重利益相關者)與“創業導向”(包括創新、超前行動、風險承擔、進攻性競爭和自主性)之間的關系。結論指出,盡管“創業導向”自主、進攻性競爭和風險承擔維度受前因多重利益相關者和獲得資源/資金有些程度影響,“創業導向”影響滿足多重利益相關者和獲得可持續解決方案,但是“社會創業導向”與商業“創業導向”基本沒有區別或者只有輕微的區別。為此,G.T.Lumpkin認為相關研究者可以好好利用已有的“創業導向”框架探討社會創業的有關問題,而不必構建新的模式或理論,現有“創業導向”理論框架已為社會創業未來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同時,他認為由于以下原因,在社會創業的意義下,“創業導向”也必須做一些修正。首先,盡管創業導向大多數維度對社會創業和商業創業而言,其差異也許是小的,但也有一些例外,也許是社會創業深入探討的基礎。例如,相對商業創業,社會創業受到的資源和機會約束是較大的,這就要求社會創業者發揮更大的創新性和主動性并實施超前行動,尤其面臨要提供可持續的社會問題解決方案時更是如此。關于“風險承擔”維度問題,社會創業呈現兩難境地:一方面,要解決大量復雜的社會弊病,需要承擔較高的風險;另一方面,像其組織一樣,為了生存,其有必須規避風險,這也是由其創業資源約束大、可選擇的可行機會少所致。另外,“進攻性競爭”和“自主性”是與社會創業本質特征比較沖突的兩個“創業導向”維度。對“進攻性競爭”維度而言,一方面,社會創業盡管不是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為根本目的,但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實現其社會使命,開展生產與服務性活動并獲取利潤卻是必須的,這必然與其他營利機構或非營利存在競爭甚至激烈的競爭;另一方面,由于社會創業以解決社會問題或者弱勢群體的問題為根本使命,強調競爭以獲取更多利潤有可能會嚴重損害其公益性的本質和形象。由于社會創業有著多重利益相關者和資源被約束,因此,強調合作多于競爭;對“自主性”維度而言,存在與“進攻性競爭”維度類似的窘境。一方面,社會創業者為解決艱巨的、甚至不可能解決的社會問題,需要獨立行動的勇氣與行為,突破傳統的制度和方法約束;另一方面,有許多事實證明,社會創業要解決大的社會問題需要更多的是合作,更多強調多元合作而不是自主決策與行動。由此可見,現有的“創業導向”維度不能完全反映社會創業過程的本質,尤其不能捕獲社會創業的“合作”屬性,為此,對其加以修訂是必須的。其次,G.T.Lumpkin認為,只有當“創業導向”構念替代概念化的優缺點能被學者們清楚和完整地描述,并且替代的概念化合適時,“創業導向”的知識進步才有可能發生。因此,要將“創業導向”運用于社會創業的情境之中,對“創業導向”重新定義是有必要的,其不但要體現傳統創業過程的一般屬性,也要反映社會創業過程的獨有性質。并且,選擇和設計合適的測量工具以反映社會創業和商業創業之間“創業導向”定義的差異,也是必然的。最后,G.T.Lumpkin認為在考察修訂“創業導向”概念、維度和測量方法時,要考慮時間因素的重要性,因為在社會創業的不同階段,“創業導向”各維度的意義和作用是不同的。例如,進攻性的競爭,有助于社會創業在短期內得到啟動和運行。對于長期的社會價值創造而言,盡管經濟價值的創造會受到沖擊,但其合作更為重要;“風險承擔“維度存在類似情形,所有創業在短期內都需要承擔比較高的風險以得到啟動或者取得暫時的競爭優勢,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更多機構與資源的參與和介入以及社會價值不斷創造,需要承擔的風險就越來越小。TimMazzarol(2011)對G.T.Lumpkin在2011年第八屆AGSE國際創業研究交流會上作的“關于創業導向能否運用于社會企業”的主題演講進行了評論,他基本贊成G.T.Lumpkin的觀點,認為“創業導向”基本上能被運用于社會企業,但“創業導向”五個維度能被應用的程度,有待商榷。具體原因如下:“創新”與社會企業的社會使命是保持一致的,并且對于實現這個使命至關重要;“超前行動”與社會企業的角色也是保持一致的,因為社會企業有著多重利益相關者,因此,積極行動以多滿足其各種需要是必須的。另外,“超前行動”對于滿足社會企業創造持續的、實現其社會使命的解決方案也是重要的;但“風險承擔”、“進攻性競爭”和“自主性”三個“創業導向”維度對社會企業的作用和商業企業的作用有著明顯的差異。由于社會企業的資源更多具有公益性質,例如,外部捐款、志愿者義務勞動等,因此社會企業需要承擔的風險主要不是財政風險,更多是非財務風險,即信任和名聲受損的風險;由于社會企業本質上要求合作以滿足贊助者或捐贈者、志愿者和顧客等多重利益者的需要,因此社會企業管理層戰略決策和行為的自主性是受到約束的,他們通常被要求與其他組織和團隊一起工作才能實現其社會使命。MichaelH.Morris(2011)根據Austinetal(2006)對非營利組織創業的定義,即“嵌入社會目的創業活動”,對在非營利組織創業情境下,“創業導向”的概念及其維度問題進行了分析,認為在非營利意義下的創業,盡管以實現社會使命為根本目的,但本質是與營利意義下的創業是一樣的。因此,“創業導向”是一個捕獲企業創業與保守姿勢程度的構念,其涉及到企業高層領導支持關鍵的創業活動。“創業導向”維度被概念化是按照企業如何支持內部活動,而不是按照這些活動指向的目的。基于這個邏輯,MichaelH.Morris指出,學者們不必在原有“創業導向”維度之外,再設計一個側重“社會目的”的維度。因此,非營利意義之下的“創業導向”維度也許能借鑒(映射)營利意義下的“創業導向”維度。但由于非營利的創業行為與商業創業存在不同動機、過程和結果,因此,對傳統的創業導向維度進行修訂是必要的。MichaelH.Morris(2011)還認為在非營利創業的情境下,其“創業導向”中的“創新”、“超前行動”和“風險承擔”維度的含義相對傳統創業更為復雜和多面。因此,設計次維度的替代概念化將能更準確地捕獲非營利意義之下創業及其“創業導向”的本質含義。就“創新”維度而言,其應包括如下三個層次的含義:一是強化創新旨在核心使命的實現,或者通過提高效率,服務更多的個體,或者加強為這些個體所做之事;二是強化創新旨在創造新的收入來源,例如銷售產品或者啟動新項目,其可能與社會使命有直接關系或者無關;三是上述兩方面兼而有之。就“超前行動”維度而言,其應包括如下三個層次的含義:一是在具有類似使命的組織行動之前,如何實現社會目的方面實現變革;二是在具有類似使命的組織行動之前,在如何滿足資金要求方面實施變革;三是就利益相關者的期望實施變革。就“風險承擔”維度而言,其應包括如下三個層次的含義:一是愿意采取行動,盡管面臨組織社會影響的巨大損失;二是愿意采取行動,盡管面臨著巨大財源的損失;三是愿意采取行動,盡管面臨非財務利益相關者支持的巨大損失。另外,MichaelH.Morris(2011)還指出,盡管“創新”、“超前行動”和“風險承擔”的次維度是為了捕獲一個獨特的概念空間并且次維度之間相互排斥。但他們還是期望各次維度之間存在關系,正如許多證據支持“創業導向”三個核心維度存在關系一樣。為此,MichaelH.Morris對“創新”、“超前行動”和“風險承擔”各自次維度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初步分析。為了更清楚地理解傳統“創業導向”運用于非營利組織創業中的潛在不足,MichaelH.Morris還通過社會創業和商業創業兩個維度區分出非營利組織的四個類型:第一種類型是社會
摘 要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逐步推進,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全面到來,越來越多的承包商一步步邁出國門,走向國際,承建了一系列的國際工程。但是,受到一些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許多承包商在國際工程合同管理中存在許多問題,稍不留意就會給企業造成嚴重損失。本文首先簡述本文研究意義,接著對國際工程承包合同管理風險控制等概念及特征進行概述,然后歸納了我國當前國際工程承包合同管理風險控制現狀和存在問題,最后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解決建議。
關鍵詞 國際工程 承包合同 管理 風險控制 建議 一、對國際工程承包合同管理中的風險控制展開研究之意義
(一)實踐意義
對于承包商而言,合同是確保自身利益的關鍵所在。但是,由于我國國際工程承包行業興起較晚,發展時間也不長,許多承包商不具備合同管理風險控制意識。往往無法對國際工程承包合同管理的風險進行有效控制,進而失掉合同中應當享有的權利,給自己帶來不便甚至造成損失。縱觀整個國際市場,在國際承包界其實已然形成了以法律合同觀念作為基礎的承包合同管理體系,并且也產生了相應的專職專業人員進行合同管理。但是,我國在對國際工程承包合同進行管理時,囿于東西方文化差異、語言能力、法律知識、實踐經驗等。無論是在合同簽訂、合同管理還是風險控制方面,都與國際標準存在著一定差異。
(二)理論意義
從理論上看,我國當前對合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內容:合同條款、合同招投標、合同索賠等方面,針對合同管理存在的風險開展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另辟蹊徑,對國際工程承包合同管理中的風險控制展開研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豐富該領域理論知識,在風險管理體系的完善方面做探索性研究,對專家學者研究有一定啟發意義。 二、國際工程承包合同管理中的風險控制相關概述(一)國際工程承包合同
國際工程承包合同概念建立在“合同”概念之上,一般指涉外經濟合同,往往是在國際工程承包活動中簽訂,簽訂主體為業主和承包商,主要目的則是確定兩者之間的權利、業務,通過友好協商的方式進行。并且,一旦簽訂合同,雙方義務及權利就產生,受法律保護和制約。
國際工程承包合同與其他工程承包合同相比,具有以下幾點特征:
特征一,國際化。國際性主要是體現在承包合同簽訂雙方各自來自不同國家,通常是某一個國家的承包商為另一個國家進行工程項目建設工作,從而與該國業主、法人簽訂合同。正是由其國際性決定了國際工程承包合同受到多個國家的法律制約與束縛,在合同簽訂之時,應當對具體條款仔細考慮,不得違反任意一方所在國家的法律法規。此外,在工程款項結算之時,由于來自兩個不同國家,其結算貨幣種類往往為兩種、兩種以上。再者,一旦工程發生糾紛、出現爭議等需要勞動仲裁的問題,為公平公正起見,往往需要第三國介入,進行仲裁。
特征二,多元化。在國際工程承包合同簽訂之時通常只有承包人、業主雙方,但是,在合同實際執行、正式是工程中往往會牽涉到其他多方。例如,業主方還可能涉及到咨詢公司、咨詢工程師。承包方則會涉及到原材料供應商、分包商、合伙人等。除與雙方存在業務往來的各方之外,還包括有銀行、保險公司諸如此類的擔保機構。而國際工程往往建設時間較長、規模較大、技術較復雜,在建設時需要多家公司一同進行、聯合承包。在實際國際工程承包中,有時候可以看到幾十家承建商簽訂合同。基于此,在承包主合同之外,其往往還附帶著原材料采購合同、分包合同、勞務合同、技術轉讓合同、設備租賃購買合同、融資貸款合同等其他合同。
特征三,履約時間長、風險大。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在國際工程承包項目建設時,其施工周期通常較長,少說幾年,多則十幾年,甚至更長。因此,在如此長的施工時間里,可能出現各種各樣的影響因素,使得國際工程承包合同的履約風險加大。例如,政治環境、經濟發展、自然條件、經營管理等多重因素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承包方履約造成影響,增大了其履約風險。
(二)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是指,通過對風險發生前的規律進行研究,盡可能的控制風險發生的頻率,降低風險損害的一種策略、方法、技術、手段。其主要目的是規避、減少由風險帶來的損失,將企業損失降低到最小化,以最小的經濟成本實現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標。其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風險識別。所謂風險識別,是指對風險識別源、影響范圍、產生原因、可能導致的后果等進行分析,生成較為全面的風險列表的過程。在識別時,考慮的不僅僅是該事件潛在的損失,而且還要思考其中是否藏有機會。
第二,風險估計。 風險估計需要以識別為基礎,運用概率統計、資料分析等方式,結合分析結果對承包項目中各種可能發生的風險概率、一旦發生對施工的影響程度等方面進行評估。簡而言之,風險估計就是以相關資料為依據,對風險進行定量分析。
第三,風險應對。這是風險控制中最為重要的環節,風險識別、估計均是為其做鋪墊。風險應對主要是對改變、規避風險的措施進行選擇,并加以執行,達到改變、降低風險的目的,并且對風險帶來的影響做好預案,減少損害。
三、我國當前國際工程承包合同管理風險控制現狀和存在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大,人們物質文化提升,國際市場越來越規范化,在國際工程承包合同管理風險控制方面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并且由于受到這些問題的影響,使得一些承建公司不再繼續承接國際工程或導致其經濟受到了損失。通過在實際工作中走訪調查,對當前存在的問題進行以下歸納:
(一)缺乏合同管理意識
眾所周知,從事國際工程承包的管理人員大多經驗較為豐富,其主要經驗來源為國內工程項目的管理。在我國工程承包過程中,對承包合同的認識并不夠深入,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往往以業主的命令、要求代替合同條款,從而造成了管理人員對合同并不重視的情況。如果管理人員將這種思想延續到國際工程承包合同管理中,很有可能給項目建設帶來極大的風險。
(二)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準確度不夠
縱觀國際工程承包行業,FIDIC合同條款是使用較為廣泛的標準合同條款,也是被絕大部分國家、部門公認相對而言較為合理的合同條款。然而,在實際合同管理中卻發現,我國工程承包商對該合同的條款理解并不充分,甚至存在著偏頗。尤其是在國際慣例、默認條款出現之時,許多工程承包商并不了解,也未加以重視,從而造成風險。
(三)合同管理人才十分缺乏
通過上述論述可以得知,國際工程承包需要簽訂的合同數量多、種類雜,涉及技術、經濟等多個方面。這就對合同管理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我國當前建筑市場尚不發達,尤其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更是存在很大一段距離。此外,受到我國與別國文化、思維等多方面的差異影響,我國合同管理人員在開展工作時阻力也較多。因此,在我國幾乎很少見到專門從事國際工程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人才。 四、我國當前國際工程承包合同管理風險控制策略
(一)提升合同管理風險控制意識
要想在國際工程承包中規避由合同帶來的風險,首先需要切實提升合同風險控制意識。其一,應當對上述包括國際工程承包合同、風險管理等在內的概念及其特征進行了解。其二,還需要明確意識到合同管理中風險控制的重要性。其三,承包方應當就合同事宜與委托方開展有效、持續的溝通,保持溝通渠道順暢。其四,承包方必須將以上三點理論運用于實踐中,并不斷總結、反思存在的不足,及時修正。
(二)提高風險控制理論知識
為規避國際工程承包合同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承包方需要具備一些實際可行的風險控制理論知識,確保工程順利完成。
第一,風險回避策略。風險回避是一種最為徹底的風險管理策略,直接將風險事件可能發生的概率降為零。一般來說有兩種方法,第一是自動放棄合同的簽訂,從源頭規避了風險。第二則是,通過合同條款對風險進行回避,是較為積極的方法。例如,在簽訂合同之前,與工程承包合同中加入風險防范條款就是十分有效、積極的風險回避策略。
第二,風險轉移策略。顧名思義,風險轉移是指簽訂合同的一方把自己有可能會承擔的風險轉移出去,讓他人承擔,以此達到避免損失的目的。這一策略主要是針對一些不可預見的風險,是在西方發達國家使用最多的策略。例如,通過保險、擔保的方式實現風險轉移。以擔保為例,國際工程承包商可以在簽訂合同之時向業主明確提出擔保,并且在將保證條款、抵押物品、期限、范圍等具體內容在合同中寫明。
第三,風險自留策略。風險自留是指在對合同風險進行一系列識別、評估、分析等措施之后,將其中存在的風險逐一對比,仔細權衡,主動把某一類風險留在承包商內部解決。風險自留策略需要具備一定的風險儲備金,并且做好風險預案。
(三)提升全員風險意識,組建專業合同管理隊伍
國際工程承包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風險主要存在于承包商一方,而承包商往往需要進行激烈的市場競爭,最后奪標成功,方能承建工程。而承包方的每一位員工都關乎到工程的承接、施工、進度、質量等多方面,要想控制承包合同管理中的風險,就必須提升全員風險意識。例如,在投標、合同談判、簽約、執行等各個階段,所涉及的工作人員并不相同,承包方應當盡量提升每一個員工的風險意識。此外,組件一支專業的合同管理隊伍也是確保風險控制效果的有效途徑。在進行承包合同管理時,不僅僅需要用到工程專業知識,還涉及到法律、管理、造價、財務等方面。因此,要想真正勝任合同管理工作,就必須組件專業隊伍。按照隊伍中成員精通技術、法律、管理、造價、財務等不同的方面,將合同中對應部分分發給起查閱、審核,盡量做到不將任何可能潛在的風險遺漏掉。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國際工程承包合同管理中的風險控制是一項意義重大、任務繁重的工作。承包方應當不斷完善理論知識,了解、掌握更多行之有效的風險控制策略,在實際工作中對理論知識進行完善,做好風險控制工作。
參考文獻:
[1] 李成.國際工程承包合同風險管理體系改進[J].中國水運,2011(09):23.
【關鍵詞】服務機器人;安全標準;風險評價;功能安全
Safety of Service Robots
Feng Zhang,Mingjie Chu,Tao Yu
(Siasun Robot & Automation Co., Shenyang 110168, China)
Abstract: Service robots will have bright future in China, but safety technology research for service robots is still relatively weak compared with foreig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a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is that the popularization rate of safety technology standard is too low.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ept interpretation of machinery safety standard, electric safety standard, control safety standard and functional safety standard used in safety designing of service robot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safety standard, safety certification authority of foreign service robots and certification status of service robots in China is also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service robot; safety standtard;risk evaluation; functional safety
引言
中國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4年年末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數為1.3755億人,占比10.1%;據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14)預測,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將達到20.2億,其中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億,幾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將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1]。因此,無論是制造業還是服務業包括醫院、養老院等機構都將面臨勞動力的嚴重不足,解決此問題的關鍵是大力發展活躍于這些行業或機構的服務機器人。
服務機器人的最大價值是能和人在共同的生活區域或工作空間內運行,從而為人提供幫助。工業機器人的“隔離原則”(人和機器人利用安全護欄空間分離)和“停止原則”(安全護欄門口設置安全聯鎖,門打開機器人自動停止) [2]很難適用于服務機器人。當然,適用的可能性也有,但服務機器人的實用性將會降低。因此,服務機器人的實用性和對人安全性的并存成為服務機器人實用化的重要課題之一。解決此課題的關鍵是2014年發行的服務機器人國際安全標準ISO13482[3],此標準包含移動作業機器人、載人機器人和身體輔助機器人三大類服務機器人的基本安全要求,標準核心是功能安全。功能安全是指機器人具有即使發生故障也能保證系統安全的功能,能夠使風險降低到最小。本文主要介紹服務機器人安全設計時所涉及的機械安全、功能安全、電氣安全和控制安全標準介紹及概念解釋。
1.服務機器人安全概要
服務機器人安全主要包括機械安全、功能安全、電氣安全和控制安全。
圖1 服務機器人安全
2.安全標準
ISO/IEC安全標準一般分為基礎安全標準(A類)、通用安全標準(B類)和專業機械安全標準(C類),共三類(如圖2)[4]。服務機器人國際安全標準ISO13482為C類專業產品安全標準。
圖2 安全標準分類
A類(基礎安全標準):適用于所有機械的基本概念、設計原則和一般特征;B類(通用安全標準):涉及機械的一種安全特征或使用范圍較寬的一類安全防護裝置;C類(專業機械安全標準):對一種特定機械或一組機械規定出詳細的安全要求。
3.機械安全
ISO14121[5]是機械安全標準中的重要方法性標準,它規定了降低風險的一般原則,并通稱為風險評價。風險評價是以系統方法對機械有關的風險進行分析和評定的一系列邏輯步驟。風險評價考慮了與機械相關的設計、生產、運輸、安裝、使用和拆卸等產品壽命周期的各個階段;提供了進行風險評價所需要的信息指南;規定了用于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和評定風險的程序。風險評價之后采用ISO12100-1[6]中所描述的方法減小風險。當通過采取保護措施盡可能消除危險和充分減小風險時,應重復進行該過程。依據ISO14121降低風險的一般原則對機器人進行危險識別、風險分析及評價;針對風險評價的結果,根據ISO12100減小風險的原則實施減小風險。整個風險評價及風險減小的過程概念統稱為機械安全。
4.電氣安全
服務機器人在電氣系統方面應符合IEC60204-1[7]標準的規定來做基礎電氣安全設計。此標準提供了電擊防護、設備防護、急停等電源相關基本管理方法,設備的防塵防水保護等級要求等機械電氣設備的要求及建議,以提高人員安全性、控制響應的一致性及維護的便利性。
5.控制安全
機器人控制系統是機器人的中樞,控制和檢測著整個機器人的所有的輸入和輸出,并確保系統的正常運轉,實現既定的作業。所以評估一臺機器人的功能和安全,控制系統是評估的重要對象。ISO13849-1[8]標準通過分析控制電路的結構,按照電路結構,將電路分成B-1-2-3-4共5個類別,再輔以適當的可靠性概念MTTF(平均危險失效時間)值和DC(診斷覆蓋率)值,來達到預期的PL (performance level)等級a-b-c-d-e這5個等級,其中涵蓋了液壓和氣動元件的分析。
6.功能安全
為了安心和安全,和人共存的服務機器人特別要求功能安全。和本質安全比較,本質安全是從根本上消除風險從而確保安全;功能安全是從根本上不能消除的風險通過其他代替手段(功能)也能確保安全。工業機器人附近通過設置安全護欄,防止人進入實現了本質安全。但是,和人在共同的生活空間或工作空間內工作的服務機器人因為不適用本質安全,所以必須確保功能安全。服務機器人功能安全標準是ISO13482,其上層標準是IEC61508。IEC61508標準中規定了一種整體安全生命周期(如圖3)的技術框架。此框架包括概念、計劃、維護、停用等16個過程。服務機器人的功能安全有必要基于IEC61508標準的整體安全生命周期全過程進行設計。
7.安全認證
2010年在日本茨城縣筑波市成立了世界首家服務機器人安全認證機構“生活支援機器人安全驗證中心”。該中心可進行機械安全、電氣安全和功能安全試驗;包括運行安全試驗區、對人安全試驗區、強度安全試驗區和EMC安全試驗區,共四個試驗區域。認證標準主要為ISO13482。目前中國還沒有針對服務機器人的安全標準及安全認證機構。
圖3 整體安全生命周期
8.結論
本文主要介紹了服務機器人安全設計時所涉及的機械安全、電氣安全、控制安全和功能安全標準介紹及概念解釋。同時介紹了國外的服務機器人安全認證機構及國內服務機器人認證現狀。
參考文獻
[1]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Takashi Kabe. Overview of Standards on Safety of Machinery and New Trends. Jap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JSME) , 2009.
[3]ISO13482:2014, Robots and robotic devices―Safety requirements for personal care robots.
[4]張輝.機械安全標準化發展現狀與趨勢.科技致富向導,2012,(18).
[5]ISO14121:1999, Safety of machineryCPrinciples of risk assessment(1999).of general principles for design.
[6]ISO12100-1:2003, Safety of machineryCBasic concepts of general principles for design.
論文關鍵詞:項目管理;千系人;風險溝通;計劃行為理論
1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的經濟活動將更多地以項目的形式體現出來,項目管理已經成為企業管理創新的主要方式。在項目運作過程中存在各種各樣的風險因素,正確的面對這些風險,運用科學的分析方法,研究探索風險溝通影響因素的來源,在項目各干系人(stakeholder)之間建立良好的風險溝通渠道和模式,有利于項目按照預定目標進行,同時也有助于項目順利完成。任何工作都不可能避免風險災害的發生,關鍵是我們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應對風險事件的系統,以保證風險災害降臨時能夠從容和有效地處理災難性的后果。這意味著項目各干系人的心理狀態在這一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毋容質疑,干系人理性對于應對項目風險事件是至關重要的。本文擬運用社會心理學領域的計劃行為理論(TPB,theoryofplannedbehavior)分析研究項目干系人理性對項目風險溝通的內外部影響因素,從而為改善風險溝通提高溝通績效,促進項目順利進行打下基礎。
2項目干系人理性的來源
項目干系人是指任何影響組織目標的實現和被組織目標實現所影響的團體或個人,他(們)受組織的影響同時亦能反過來影響組織,其意見一定要作為項目組織決策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其具體表現為:(1)那些人的利益受到項目的影響或他們的行為嚴重地影響著項目。(2)那些擁有各種信息、資源和技術為嚴重地影響項目的人。(3)那些控制相關項目執行的人。
個體對風險事件的認知、判斷與決策應該是基于理性的。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的理論認為由于個體在記憶、思維、計算能力等方面的有限性,必然導致其在知識儲備空間上的有限性。因此,個體的理性是在約束條件下的理性。如果我們忽視了影響認知與決策的這些約束條件,就會產生巨大的認知偏差。而個體在進行認知判斷時,所采用的認知策略會極大地影響到個體的認知結果Kabneman(2000)。通常參與個體認知過程的有3種策略:(1)易獲得策略(availabilityheuristic)。表明個體對當前事件進行認知與判斷時,主要借助記憶中易于提取的信息。因此,個體在對某一事件的頻率或概率進行判斷時,容易被一些新近發生、生動感性的信息所干擾。(2)代表性策略(representative.nessheuristic)。指個體總是依據某些主要特征對事件進行知覺。研究發現人們對事物象征性信息比基礎率信息更為敏感,也就是說,人們對描述事物是否相似的信息更容易重視,而預示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基礎率信息則更容易被忽視。(3)錨定調整策略(anchoirng/adjustmentheuristic)。在認知過程中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它表明一個無關的、先人為主的數字或其它任意性質的事物,都可能成為人們下一步認知與判斷的基礎。
干系人在項目中所處的環境不同,受自身知識、社會環境、認識等因素影響,對事件的認識也不盡相同,所以他們在進行風險溝通時是基于有限理性的。干系人在對風險溝通進行認知或判斷的時候離不開上述3種策略,但同時,這3種策略可能導致的認知偏差也被大量研究所證實。項目干系人有限理性的概念,是處理項目風險事件的基礎。所謂項目干系人理性,就是項目利益相關者能夠對項目風險事件進行客觀的解讀,了解事件的本質,不輕易被無關因素所干擾,從而對風險事件作出相對準確的判斷,并能夠有效地采取適當行為以應對和處理風險事件所引發的不利或有利后果,控制項目按預定節點順利進展。項目干系人理性具體表現在,在參與項目過程中,其自身對風險的認知,心理噪音,負面特性以及相互信任這幾個方面。我們知道,當風險事件發生以后,信息的缺乏會引起干系人的高度焦慮,但同樣,獲得支離破碎的信息也許會更加重人們的心理負擔。因此,干系人理性建立的一個重要而基本的方法就是風險溝通系統的合理性。通過分析干系人理性可以了解風險溝通行為的外部影響因素,更好的解決項目風險溝通問題。
3項目風險溝通的特征
項目干系人理性概念的提出,使項目風險溝通的研究具體化和有針對性。廣義上講,風險溝通指所有風險信息在來源與去處之間流通的過程;狹義的風險溝通是指健康或環境風險信息,有利害關系的團體之間,有目的的一種信息流通過程。著名的風險溝通公式為risk=hazard+outrage。其認為風險不僅僅是對人或物可能造成傷害的行為或現象,而且還包括公眾對危險的情感反應(outrage),即主動、可控、公平等情感因素。該模型強調人對風險的情感反應,由于不同的人對同一風險的理解程度、個人經驗、自身利益等因素的不同,所以對風險的接受和認可的態度就不同。
另外風險溝通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溝通本身的特點,因為項目風險溝通的某些特征會影響到干系人的風險認知,由認知進而影響個體心理狀態以及行為反應。研究表明,風險溝通的一些重要的特征對風險溝通的質量有直接的影響。信任對風險溝通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干系人的風險認知水平受干系人心理、社會等方面因素影響,其中信任是一個重要的中介,風險溝通的信息傳達方是否能夠獲得信息接受方的信任,是溝通是否有效的關鍵。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創立友好的氛圍、保持謙恭、公開與誠實、兌現自己的承諾并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等措施致力于項目干系人之間的信任溝,以此促進風險溝通渠道的暢通。任何涉及復雜技術或專業知識的風險問題,一般公眾由于專業知識的欠缺可能會在風險認知中表現出非理性的態度和行為。大量研究證實專家與公眾對特定風險問題的看法往往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差異能夠提供豐富的信息,讓我們了解公眾真實的心理狀況,為風險溝通提供依據。我們可以正確理解這些差異,合理利用這種差異,了解自身不足,彌補認知缺陷,達到對風險的正確認識,從而進行正確的風險溝通。通過研究風險溝通特征可以了解風險溝通的影響因素,在掌握風險溝通特征的基礎上更好的改善溝通環境,促進溝通行為的發生。
以往研究風險溝通通常從溝通環境、社會因素、溝通渠道和技巧等方面人手,本文在干系人理性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分析風險溝通特征,運用計劃行為理論對影響風險溝通行為的外部因素進行總結,為改善風險溝通打下了一定基礎。
4計劃行為理論
意圖模式(Intention—basedmode1)認為衡量行為意圖是比態度、信念及感覺等因素更接近實際行為的狀態。因此,預測一個人是否會從事某一行為,必須了解他對該行為的意圖(Fishbein&Ajzen,1975)。意圖模式認為行為的決定于意圖,因此尋找影響意圖的潛在因素就相當重要。過去曾有許多學者提出意圖模式來構建行為意圖與貪瀆、信念、情感等個人心理因素之間的關系。這方面的理論以Ajzen(1985.1989)所提出的計劃行為理論最廣為接受與采納。計劃行為理論(TheoryofPlannedBehavior)由理性行動理論(TRA)Ajzen&Fishbein(1980)發展而來。TRA認為行為的前置因素為行為意向,而行為意向又受“行為的傾向態度”或“行為的主觀規范”,二者或其中之一的影響。為了增加TRA的預測能力,Ajzen(1985.1989)以TRA為架構提出修正模式,除了原有影響行為意圖的“該行為的態度”與“主觀規范”兩個構面外,又加入“行為控制認知”一項,稱為計劃行為理論。該理論認為行為的態度、行為的主觀規范及認知行為控制等三項因素可以共同地決定一個人的行為意圖。(1)行為決定于個人的行為意圖,(2)行為意圖決定于該行為的態度、主觀規范、及認知行為控制決定于外生變數(人口變數、人格特質、對事物的信念、對事物的態度、工作特性、及情境因素)。TPB將態度、主觀規范與認知行為控制潛在的影響結合起來,所以由TPB來分析了解項目干系人理性對項目風險溝通的影響是非常合適的。
5基于TPB的項目干系人理性對項目風險溝通的影響因素分析
社會心理學領域的計劃行為理論,可以有效預測在實際環境中的各種行為。根據計劃行為理論,可以從以幾個方面來分析干系人理性對項目風險溝通的影響因素。
5.1項目干系人的風險認知水平對風險溝通行為的影響
干系人往往是依靠直覺對項目風險事件進行知覺和判斷,這種依靠直覺的認識和判斷被稱為風險認知(riskper—ception)。在項目運行過程中發生風險事件時,在風險信號與風險認知之間經歷的過程,有三個方面的因素都會參與影響風險認知的形成,一是風險事件本身的特性;二是受眾(項目干系人)個人特征,比如個體的某些人格特征或者認知偏差的影響;三是兩者的交互過程所產生的作用。風險事件往往引起干系人心理狀態的變化,嚴重時可能引起心理恐慌。項目各干系人由于教育程度,人格特征,社會關系等多方面影響,加之所處環境各異,對信息的了解和理解不同,所以對風險的認知水平也存在各種差異。面對風險時項目干系人的理性思考有助于對風險認知水平的提高,從而決定他們處理風險溝通的傾向行為。例如:項目干系人信息接受全面,對風險認知行為持理性態度,則對風險溝通持正面態度,反之則會有抵觸思想和行為。風險認知水平的高低對風險溝通行為存在直接的影響,從而分析清楚項目干系人風險認知的影響因素也對控制和疏導他們的風險溝通行為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風險認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Covelto,Peters,Jos印h等人對前人的研究進行了總結,認為至少有15種風險認知因素對人們的風險溝通造成影響(表1),風險認知是測量項目干系人心理恐慌的指標。從干系人的風險認知水平可以評價心理恐慌的狀態,從而引導風險溝通行為。
5.2項目干系人的心理干擾對風險溝通行為的影響
在面對重大風險時,項目干系人往往會受到強烈的心理沖擊,個體的知覺能力會受到干擾,并在相應的風險認知水平上表現出來,有些心理學理論認為這是一種心理噪音背景。當人們處于壓力之下,他們會感到自己受到了威脅,同時他們知覺信息的能力和有效性也都會受到極大的損害。由這種強烈的感覺所形成的情緒喚醒和心理焦慮狀態形成了心理噪音,當個體被暴露在與消極心理特征相聯系的風險情景中時,個體的心理噪音會影響個體理性的釋放。在這樣的心理噪音背景下,干系人個體將更多注意的焦點集中在壓力對信息獲取以及信息選擇過程的影響上,其知覺能力會受到干擾,并在相應的風險認知水平上表現出來。心理干擾的性質主要由情緒決定。當個體面臨突發性災害時,會感覺受到某種形式或程度的威脅,容易產生害怕、擔憂、恐懼等負面情緒。個體在這樣的情緒背景下進行風險溝通,極容易對信息的選擇和認知產生偏差,個體的注意廣度也會受到干擾,對性質不同的信息發生辨別錯誤。心理噪音的產生和發展會對項目干系人理性的思考產生影響,例如,千系人在遇到項目風險事件時會更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關注的方面,在對整個事件的信息獲取上產生偏差,其對事件的了解和預知也相應地受到影響,從而影響他們的風險溝通行為和意圖。
5.3負面信息對風險溝通行為的影響
項目干系人在處理風險的過程中,常常受負面信息的影響較大,因為一方面負面信息對干系人影響更大,另一方面負面信息會引起更大關注,對它的記憶更深刻和持久。由于過多的關注負面信息,項目干系人理性會受到較大干擾,從而影響判斷,例如:非典型肺炎流行時,負面信息主導的現象在疫情中很容易被觀察到。由SARS導致的死亡率幾乎未超過6%,而治愈率一直在90%以上。但人們固執地關注著死亡率,并高估SARS負面特性發生的可能性。同樣,在項目進行過程中,風險事件的負面信息被項目干系人過多關注,會影響他們的判斷和認知,高估危險的發生和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影響他們的風險溝通意圖和行為傾向。所以在面對項目風險的信息時,項目干系人要增強對信息的理性分析和辨識,不要受負面信息的干擾,從而對風險認知產生偏差。要全面分析了解風險的存在,不高估也不低估,理性地認識其危害和可能造成的影響范圍,通過適時全面的溝通,降低風險影響。
5.4信任因素對風險溝通行為的影響
信任在人際交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順利溝通的基石。信任需要長時間培養才可建立,卻很容易遭到破壞。項目各干系人在項目進行的各個時刻,要充分利用各種時機,努力營造良好的信任氛圍,溝通雙方建立良好的信任,溝通障礙才能根本解除,當項目各干系人彼此相互協作經歷良好,相信對方,也確信自己被相信,則他們更愿意分享風險交流。
項目干系人的理,表現在風險認知、心理噪音、負面信息和信任因素等多個方面,這些理受項目干系人人格特質,環境因素等多方面影響,它們之間又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因素,項目干系人的理性認知,決定風險溝通的態度,影響風險溝通的主觀規范和認知行為控制,從而影響項目干系人的風險溝通意圖和行為,圖2給出了項目干系人理對項目風險溝通的TPB分析改進模型。通過研究項目干系人理性和干擾影響因素,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疏導項目中的風險溝通行為,以此對項目順利進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