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學科研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所選統計方法脫離了資料的性質
不同的資料類型和不同的研究目的采用不同的統計方法。按照資料的性質測定指標的多少,確定資料是計數資料還是計量資料,應用單因素分析還是多因素分析。
1〃1多因素資料是對每個研究對象測量的多個指標同時進行的綜合分析,其分析計算過程相對復雜。常用的有回歸分析;相關分析以及判別分析、聚類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 析等。多因素分析多用于計量資料。
1〃2 單因素分析應用較多,按獲取資料的方法,分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首先,計數資料主要是針對要求某現象的頻率和比例,利用率或比的相應計算方法。如做不同樣本問的比 較則采用計數資料的顯著性檢驗,樣本率與總體率的比較用u檢驗;兩個樣本率的比較可用u檢驗或四格表的x 檢驗,多個樣本率的比較可用行乘列的卡方檢驗或2XC表的卡方檢驗。其次,計量資料要結合研究目的確定相應的統計方法。對于顯著性檢驗通常有T檢驗和F檢驗,T檢驗是用于兩個均數問的比較,按研究設計與比較內容的不同又分為樣本均數和總體均數的比較,兩個樣本均數差別的檢驗,配對資料的顯著性檢驗。F檢驗用于多個樣本均數的比較,按設計類型分完全隨機設計的方差分析、隨機區組設計的方差分析和組內分組資料的方差分析。
2、根據研究目的選用統計分析方法
不同的統計方法說明不同的問題,同樣不同的問題要應用不同的統計方法來分析和表達。研究者在做統計分析前,首先要明確資料分析的目的、意圖是什么,通過分析最終達到什么樣的期望,臨床工作者科研通常的目的主要有:
2〃1某現象發生的頻率或比例如人群中重復癌的發生率,
采用頻率指標,構成指標或相對比,可計算發病、患病、感染、陽性頻率或構成等。 2〃2某人群的特征值,如平均身高、體重、血壓等,采用平均水平和變異的統計指標。 2 . 3 臨床正常值范圍如血紅蛋白、血糖、尿鉛含量,多采用中位數法或平均數法。
2〃4 臨床診斷方法效率評價,可分別計算各種診斷方法對某病診斷的準確度和可靠度,如x線對肺癌的診斷。
2〃5 臨床療效分析比較 如幾種藥物療效的比較,視資料性質作顯著性檢驗。
2〃6 現象間關聯情況分析如眼PSRT與屈光度的關系,用線形相關和回歸分析。 2〃7 人群的歸類、評價,可選用判別分析、聚類分析、主成分分析等。
臨床研究和實踐中決不能通過統計學方法去實現自己的想象。根據已確定的結果刻意去套用某種統計方法,用目的去規劃統計過程,只要分析比較,就一定要求結果顯著等 等現象,只能使文章更為空洞,有失科學性。
3 嚴格把握統計方法的適用條件
各種統計分析方法都有其適應條件,在選用統計方法時,應嚴格把握,充分考慮所分析的資料是否符合其適用條件。對于計量資料在計算均數或顯著性檢驗時,其基本條件
是正態分布、方差齊性,在資料分析時要通過圖示或檢驗看是否符合這些基本條件,若不符合則需要做相應的處理。計算集中趨勢指標可使用中位數或幾何均數。做統計學檢驗
可通過數據轉換使其成為正態分布,常用的轉換方式有對數轉換、冪指數轉換、平方根轉換等,或者改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各種方法均有其自身的適應條件,如上列舉的方法其基本條件是某一事件概率不會太小,若發生概率太低,則改用小概率事件顯著性檢驗。 4 充分理解資料樣本含量的概念
統計學是對研究樣本進行抽象歸納的科學,沒有足夠的樣本量就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且統計方法也有其樣本量的要求。如四格表的卡方檢驗要求樣本量大于40,方格中理論數大于5(n~>40,t>5),若不符合則用校正卡方檢驗或精確概率法。行x列表的卡方檢驗要求理論數均大于1且小于5者不超過表中數的1/5,若不符合則改用其它方法(合理合并)。 5 合理控制混雜因素的影響
任何一種現象的發生都不是單純的,要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當分析比較不同人群某現象的發生或存在狀況時,要考慮除研究因素以外比較組之間其它條件是否相同,內部構成是否一致,其它因素對研究現象的影響如何。例如,有人研究文化素質對生育水平的影響,按年齡分組,發現50歲以上年齡組比20歲以上年齡組生育水平高而文化素質低,因而結論是文化素質與生育水平呈負相關。這一結論的錯誤就在于做缺乏資料的綜合分析認識能力和混雜因素對研究現象的影響,忽視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對不同年齡婦女生育的作用。
混雜因素應在研究之前通過研究對象選擇、設立對照、隨機、匹配、雙盲法等控制,但如果事先沒有良好設計,則通過統計方法可以控制。若資料內部構成不同,存在混雜因
素,簡便方法是分組比較或標化處理。若樣本量不允許分組,則對計數資料可用組內分組的卡方檢驗、卡方值分割法、加權卡方檢驗法等,計量資料的比較可用協方差分析。
關鍵詞:醫藥物理學課程 問題 改革 教學內容 教學方式 考核檢驗
一、醫藥物理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對于醫藥行業的人才需求與日俱增,但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對從業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培養出具有良好專業素質和自主創新能力的畢業生是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要做到與經濟發展接軌,與產業發展同步,高校教育的相關課程的一定要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先進性、發展性、平衡性和適用性原則,對課程教學的改革也勢在必行。
物理學在現代醫藥行業的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醫藥物理學作為中醫院校高等教育中的一門傳統基礎課程,在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科學作風和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計算能力、實驗技能能力、總結歸納能力等方面應起到重要作用。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和實驗技能的訓練,可以使學生掌握本專業所必須具備的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基本方法,訓練基本的實驗技能,為學習物理化學、化學分析、藥物分析等后續課程以及從事實際工作和科學研究準備必要的物理基礎。
物理課程作為醫藥類專業的基礎課程,一直具有理論性強,概念抽象,公式較多,對于高等數學知識有要求等特點,少數學生由于數學基礎不牢固,對該課程的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造成入門學習困難,難以抓住學習重點,不清楚哪些理論、公式是重要的,哪些需要熟練記憶和靈活運用。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建立物理概念之間的縱向和橫向聯系,使得所學知識點成為整個物理知識體系中的“孤島”。并且由于傳統教學手段的限制,教學方式主要以課堂板書講授為主,對于某些抽象性內容無法形象生動地展現給學生,使得學生無法進行深入理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充分調動,普遍反應學習較為吃力,難以調動學生興趣,不及格率和其他課程相比偏高。
針對這些在教學中出現的情況,筆者認為必須開展相應的教學改革實踐,需要克服枯燥教材給學生帶來的壓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注重探研過程和科學思想的鍛煉,可以采用“降低難度、加強探索、立足課堂、利用課外”的思路創造新的教學支撐條件,用有效的研究實踐手段克服教學中的困難,達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形成,合作意識、交際與表達能力的發展,科研程序與科研方法的鍛煉,以及個性與心理健康發展,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感培養。
二、教學內容的選擇
考慮到物理學課程作為醫藥學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規定總學時為80學時,其中理論學時56學時,實驗學時24學時。理論課教學內容涵蓋流體力學、電磁學、波動學、波動光學以及近代物理學等章節的基本原理和典型的分析計算方法,為后續的物理化學,藥物分析等課程打好基礎。在理論課所開設的章節中可根據需要設計物理學實驗,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提高動手能力及設計分析能力,體現物理學是一門實驗型學科的特點。
在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中應采取不同的引導方式,理論課內容應講授最核心的知識點,例如流體力學中的泊努利方程,連續性方程;穩恒電流中的含源電路歐姆定律和基爾霍夫方程組;波動光學中的干涉、衍射原理等,對最具有遷移價值的學科基本原理進行闡述,對于物理學基本原理和基本定律在教學中可采用盡量淺顯生動的直觀講授,輔以視頻,建模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力圖讓學生清楚地理解復雜的物理現象和相關規律,熟悉相關的定義和專用術語,強化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記憶;在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選用典型的例題,在課堂上進行深入分析講解和啟發式提問與討論,深化理論內容的理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學研究中的理性精神,另外在具體例題的引入上,鼓勵學生從枯燥的理論知識出發,探索物理學知識在醫藥領域的具體應用,使所學知識能夠適用于解決相關醫藥專業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創新和動手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將物理知識與醫藥學領域的應用相結合,讓學生了解學科之間的互相影響,轉變其認為物理學于醫藥專業無關的想法。例如講授流體運動學時,由于教材上所涉及的例題多為工程學上的應用,和醫藥領域的應用結合度不高,因此筆者在備課過程中通過研究多種醫藥物理學教材以及在互聯網上尋找與醫藥應用有關的流體運動學實例,在授課時首先向學生提問:研究流體在醫藥領域有什么作用?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將學生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然后給學生提出流體運動研究的許多醫藥應用實例,如人體內部的血液流動,制藥行業的藥液在管道內的傳輸,廠房的換氣與通風,中藥制劑藥液里的雜質的分離等等諸多問題都牽涉到流體運動的知識。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物理學規律,使他們了解物理學和醫藥學專業學科之間的滲透和影響,明確醫藥物理學在其專業學科中的定位以及物理學知識對醫藥科技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促進作用,提高對物理學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方式的改進
針對物理學課程基本原理、公式較多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應避免中學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重視理解,力圖舉一反三,在公式原理的推導過程中要求學生建立在理解相關規律的基礎上,不提倡機械記憶原理和公式,充分考慮問題的復雜性和條件的多變性,鼓勵提示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問題,引導學生把握物理學科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
教師應樹立“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心態,講解原理、規律時多加設問、對比和思考,向學生提出一些靈活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課堂上來,調動學生的探研問題的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可借助多媒體教學平臺和校園網,在課前對學生布置預習任務,在互聯網查找與所上章節知識點和醫藥領域相關的科技新動態,要求以小組的形式先進行討論和分析,選擇有價值的文獻在課堂上給予介紹和推廣,特別是現代物理技術在醫藥學發展中的新應用,比如利用光譜分析藥物成分,納米技術在醫藥學上的最新應用等,讓學生接觸到物理學前沿技術在醫藥領域的應用,使他們在更高的層面上了解這門課程的地位,起到輔助提高教學效果,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探研精神的目的。
關鍵詞: 學習策略制定策略執行策略反思內化策略
美國未來學家、《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爾溫·托夫勒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曾預言:“21世紀的文盲不是那些沒有知識的人,而是那些不會學習的人。”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納依曼特別闡述:“今天教育的內容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應該是方法……方法比事實更重要。”學習策略在學生的數學學習和能力提高上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在平常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制訂合理的方案,有意識地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制定策略執行策略反思內化策略的完整的科學探究的過程,并在探究后引導學生把有效的學習策略填入“學習策略記錄袋”,從而豐富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積累,培養學生靈活正確地運用學習策略的能力。下面筆者以《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認識》一課的教學實踐為例談談數學課堂中學習策略教學的實施。在這一課的教學中,筆者注重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尊重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研究的問題,并提供給學生“學習過程記錄單”;接著引導學生設定探索目標及策略;然后引導學生自覺地運用多類型知識經驗及策略調控整個探究過程;最后讓學生對學習策略的有效程度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并充實“學習策略記錄袋”。
一、以“制策”為定向,教會學生科學地分析問題
“探究活動的過程應該是學生自覺規劃和設計自身發展,能動提高的過程”。因此,引導學生制定策略是學習策略教學的基礎。在學生制定學習策略之前,教師先讓學生回憶以往認識平面圖形時曾經用到的學習策略。有的學生說他在研究平行四邊形邊的特點時采用了測量法,得出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的結論;有的學生說他在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特點的時候,采用了對比法,將正方形兩次對折后發現正方形四邊相等。未學先思,有利于啟發學生運用舊方法解決新問題,有利于學生知識和方法遷移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開拓學生解決新問題的思路。
當然,學生學習策略的制定會受到自身知識結構及學習內容特點的制約,因此選擇策略的側重點也會有所不同。如有的學生研究長方體的棱的特點時,選擇了實際操作法和比較法這兩種學習策略(他打算將一個長方體框架拆開,看一個長方體共有幾條棱,并對這些棱的長度進行比較分類,看又可以把它們分為幾組);而同樣研究長方體棱的特點的另一個學生,他則采用測量法和數據整理法(首先,他準備用直尺測量出長方體各條棱的長度,并做好記錄,然后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看能得出什么結論)。因此,在指導學生選擇策略時最好是以個人為單位進行,在他們選擇好自己要使用的策略后,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點量身定做解決問題的方案。教師則可以就學生選擇的策略中有哪些是比較可行的提供一些指導建議,或者在計劃實施前對這些策略作出反饋。
二、以“執策”為關鍵,引導學生有效地解決問題
執行策略的過程既是學生各種疑問、困難和矛盾的解決過程,又是一個發現新問題和解決新問題的過程,更是學生充分展示才智和創新的過程。
1.執行策略的過程是學生靈活運用各種學習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研究一個問題往往需要多種策略穿插使用。如有的小組在研究長方體的面的特點時,先運用測量法量出長方體每個面的長和寬,然后運用數據整理法整理和計算出每個面的面積,最后運用比較法和找規律法得出長方體相對面的面積相等,并按此規律把長方體的6個面分為3組。
2.執行策略的過程更是一個發現新問題和解決新問題的過程。在研究過程中,學生可能會發現相同的學習策略可以解決不同的問題,那么他們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解決其他問題(如有一個學習小組,他們在確定研究目標時只選擇研究長方體面的特點,結果在研究過程中,他們發現可以用同樣的方法研究正方體,于是,他們便很輕松地得出正方體的面的特點);也可能會發現預定的學習策略并不適合于解決當前的問題,這時老師就要引導學生重新思考并采用其他策略。(如有一個研究小組,他們原定用自學歸納法總結出長方體的棱的特點,結果發現書上只介紹了什么是長方體的棱,而關于棱的特點要求學生自己摸索。于是這組同學通過重新討論,最終運用觀察法、實際操作法和比較法得出長方體有12條棱,相對的棱的長度相等。)
一個策略型學習者應該流暢而靈活地應用學習策略解決問題。因此,在整個執行策略的過程中,教師是學生的合作者、服務者和參謀者,教師的作用是以自己所具有的學習策略應用的技能、技巧和知識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營造學習氛圍,使學生知道如何在一定的時間內高質量地解決問題。
三、以“思策”為升華,引導學生反思內化學習策略
反思內化策略階段,實際上是學習者自身對知識探究過程中所采用的學習策略,進行自我評價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著重對所采用的策略進行兩個方面的評價。一是評價學習策略對研究過程是否具有實際的意義。比如:教師在評價中指出,有一個小組在研究長方體棱的特點時,采用了測量法和數據整理法,這是一種創新并且是十分科學的研究方法。對這樣的成果給予肯定,學生會十分滿足,從而進一步激勵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二是評價學習策略能否適用于解決其他問題。學生只有通過對自己學習策略的反思及在探究過程中做出用什么策略解決問題的決策,才能逐漸豐富自己的學習策略“網絡”,最終形成靈活運用學習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的策略教學實踐中,學生都積極投入學習,科學地借鑒、制定、運用有效的學習策略研究和解決問題,在疑惑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由此可見,充分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得到了豐富,探索能力得到了發展,數學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拓展。優質而高效的學習策略體系,是學生策略學習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培養學生學習策略體系的過程,也就是幫助學生發展終身學習能力的過程。
參考文獻:
1、興趣是促使學生學習投入的內在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探求知識就會成為“心理需要”,就有了自主學習的意識。現在不少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養成了很強的依賴思想,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對他們今后的發展是很不利的。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教育強調以學生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這些活動應當是學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們學習興趣的、精心選擇和設計的、具有典型科學教育意義的。因此,在教學《花的結構》、《昆蟲》、《益蟲和害蟲》等課時,我讓學生走出課堂,到校園中親自研究,觀察自己喜歡的花,捕捉自己感興趣的昆蟲,交流自己的心得,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表現出極強的興趣和興奮,教學效果顯著。
2、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以及由此營造出的生動、活潑、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形成學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條件。教師要摒棄傳統教育中的師道尊嚴,以和藹可親的態度消釋師生間的心理屏障,建立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質疑,參與學習。例如,在任教的年級中有個別好動的學生一直是大多數老師心中的結,同時也是這些學生心中的結,我首先避開他們的問題,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你們看,某某同學今天表現得不錯”、“今天某某同學能積極發言”、“你剛才的做法不錯”……慢慢的,這些學生的學習表現越來越好,能主動與老師交談,能積極參與,改掉了既影響自己又影響別人的好動行為,因此,我們要從人與人的平等關系上對待每一個學生,即使他們只是年齡尚幼的小學生,不但給予學生人格上的平等關系,還要從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觀點出發,時刻考慮學生的需求,在情感上建立亦師亦友的民主關系,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充分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
3、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有層次、有目標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探究,引導學生在享受成功喜悅的同時,樹立自主學習的信心,繼而以更飽滿的熱情參與進一步的學習。在教學《電路》時,以闖關—逐漸升級的形式開展比賽,首先讓學生利用導線、電池、小電珠組裝簡單電路,再利用電池盒、燈座、開關等組裝簡單電路,完成后再增加一個小電珠,用開關控制小電珠的亮和滅,最后能力較好的同學還可以研究有幾種組裝方法、能否用開關同時或分別控制小電珠。這樣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了主動參與的機會,提供主動發展的空間,對“學困生”有一個傾斜政策,不但給他們多吃偏飯的機會,還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條件,避免由少數學生的活動代替多數學生活動,從而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⑷“課標”指出“要肯花時間讓學生對某一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探究的時間和體驗的機會。”、“科學教材的呈現方式應當突出小學生的特點,要生動、活潑,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對小學生具有吸引力,要從小學生觀察世界的角度、自主學習的角度和科學學習活動的方式來表述?!比顼曫B小動物是學生所喜愛的活動,也是力所能及的事,有的學生已形成一定的經驗,而《養蝌蚪》、《養蠶》等雖受到學生的喜歡,但城區的孩子由于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大多數學生難以完成,它的培養目標可以在飼養其它小動物中實現,因此,我們可以重新確立課題《飼養小動物》,學生興趣高,參與面廣,也容易完成,再組織交流展示,學生收獲更多,事半功倍。
強抗病能力和抗應激能力??稍陲暳现刑砑?0.2%的生物活性肽,能有效地克服仔豬斷奶應激,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參考文獻:
[1] 李玉芬,高海巖,王剛. 豬呼吸道病綜合征的綜合防治[J]. 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0.03:125—126.
培養學生學會閱讀能力,是從“借用競賽、圖片、地圖、閱讀材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組織互動教學,培養學生認讀、解讀能力”兩個層面來形成。通過興趣產生機制分析,“雙主作用”對興趣培養作用的理解,并結合日本的國土教學案例的實踐來研究“借用競賽、圖片、地圖、閱讀材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的觀點。通過互動教學對培養學生認讀、解讀能力的意義分析,以及結合日本的經濟對外依賴性強教學案例的實踐來初探“組織互動教學,培養學生認讀、解讀能力”的觀點。從而說明了培養學生學會閱讀的觀點。
培養學生思考能力,是以“創設情景,推崇批判思維,讓學生學會質疑”和“營造安全性的教學環境、多采用質疑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培養學生的解惑能力”兩個層面來形成。通過對學習過程的認識,提出“創設情景,推崇批判思維”對學會質疑的作用,并運用《顯著的季風氣候》中的降水的空間和時間變化的教學案例實踐說明它的合理性。結合安全保證的教學環境理論對培養學生解惑能力情感的作用分析,以及用省級行政區的輪廓特征教學案例來進一步證明;接著,通過對質疑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理解及它們對培養學生解惑能力的影響分析,再結合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教學案例來佐證。從而由培養質疑能力、培養解惑能力等兩個層面說明了培養學生思考能力的觀點。
關鍵詞: 社會學科教學 學會閱讀 學會思考
2000年,溫州市社會學科中考率先實行開卷考試形式,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具有終身學習的愿望與習慣,而不是光學會死記硬背,也不是“以讀代答”、“以抄代答”,不作任何的思維加工的做無用功的學習。因此,學生的學習方法需要發生質的變化,其中學會閱讀,學會思考是社會學科適應開卷考試、適應減輕學生負擔的基礎學習方法,它們貫穿于學生終身學習的過程之中?;谶@種認識,進行了初一社會學科的學會閱讀,學會思考的學習方法指導的探索。
一、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閱讀是學習的主要方式,是學習之母。曾經有人統計,人生學習時間的90%都是用于閱讀。一個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對他各方面的學習會有重大的影響,一個閱讀能力強的學生,其學習能力也應該是較強的。據心理學閱讀能力理論表明,閱讀并非生來就會,而是要經過訓練才能形成和提高。在社會學科采用開卷考試以后,學生的閱讀能力高低與否就顯得尤其重要。因此,我們必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豐富知識,開闊視野,進而提高學習能力及發展的智力。
1.借用競賽、圖片、地圖、閱讀材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趨向性的心理特征。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興趣是一種內在力量,它促使學生萌發強烈的求知欲,從內心產生一種自我追求,自覺努力地去思考、去攀登,向著認知的目標前進。如果學生對學習有興趣,那么他就積極地去思考、去攀登。在這過程中,他為了豐富知識,提高能力,就會積極地閱讀各種各樣的材料,從而培養了自己的閱讀興趣。
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的有機結合是初一社會學科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所在,雙主作用是課堂的主線,主宰課堂中學生活動和教師活動。只有科學地運用雙主作用的關系,才能把握住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機會。所以在初一社會學科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處理雙主作用的關系,注重初一社會學科學習方法指導的選擇,借助競賽方式、自然景觀和人文的圖片、各種地圖、精心選擇的閱讀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思考、攀登的過程中,培養閱讀興趣。
日本的國土組成非常有特點,也容易繪制。于是讓同學們仔細觀察日本的疆域地圖,然后請每組推選一名代表在黑板上進行簡圖繪制和填圖比賽。盡管參加比賽的同學數目有限,但臺下的每位同學都參與了整個認知過程,不停地加以點評,躍躍欲試。等比賽結束后,我們評出最佳畫手,比賽獲勝的同學有了很大的成功感和滿足感,沒有獲勝的同學表示如果有機會一定要成功,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躍躍欲試唯恐輪不到自己的主動參與狀態。可見,科學地運用雙主作用關系,借用競賽、圖片、地圖、閱讀材料等教學手段,有利于促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智力活動,積極地去閱讀、去思考、去攀登,從而激發了學生閱讀興趣。所以競賽、圖片、地圖、閱讀材料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敲門磚。
2.組織互動教學,培養學生認讀、解讀能力。
認讀是指學生的感性知識,形成背景知識。解讀是指學生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背景知識來解釋所讀的內容,形成感性認識。認讀、解讀是學生閱讀能力和技能形成與發展過程的某一水平能力表現,認讀是解讀的前提和基礎,解讀是認讀發展的客觀要求,它們是閱讀能力和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互動教學指師生民主合作共同參與的教學活動,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學會閱讀能力的客觀要求就是要求學生掌握認讀、解讀的技能。組織互動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認讀、解讀的能力,使學生形成閱讀方法和技能。
在初一社會學科教學中,教師應留足時間,讓學生民主地、平等地參與到組織教學中,達到師生互動。一改由教師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為由教師提供精心設計的配合教材的閱讀材料,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師生互動,共同參與。隨著互動活動的順利進行,培養了學生的認讀、解讀的能力。例上日本的經濟對外依賴性強時,第一步發現問題:日本的經濟特征是什么?教師提供兩組反映日本經濟特征信息,以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第二步分析問題:日本經濟特征為什么是這樣?教師提供揭示問題材料,讓學生通過討論,探討解決問題。第一步是通過師生互動培養了學生的認讀能力;第二步經過師生互動,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地分析材料,培養了學生解讀能力。學生在這種民主合作、共同參與的互動教學中,在教師積極地引導下參與了認讀、解讀,從而培養了學生學會閱讀知識,獲取重要理論概念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思考能力
在開卷考試情形下,簡單地機械地死記硬背,照搬照抄已從根本上喪失了市場,更多地是出現一些情景材料題或開放性試題,考核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而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與學生的思考能力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生的思考能力是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前提和出發點,而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揮和展現是學生思考能力的具體表現,是學生成熟思考的智慧結晶。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對學生進行質疑解惑能力的培養,訓練學生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思考能力。
1.創設情景,推崇批判思維,讓學生學會質疑。
質疑是思考的起點,只有有了疑問,才會有深入思考、提出問題的過程。這過程就是疑問、思考、探索發現、創新的過程。
初一社會學科教學中,教師往往習慣于自己提出問題,而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唯恐耽誤了課堂教學時間,從而喪失了培養學生養成讀書思考、大膽質疑的學習習慣,不能做到“授人以漁”。其實,學習過程應該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的求知欲往往從質疑開始。如果問題總是由別人提出來,學生只是被動地解決問題,他們就難以感受到探索的興趣和成功的快樂。所以在初一社會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情景,推崇批判思維,培養學生爭相發問,互相質辯的習慣。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敢于發問和作嘗試性回答;鼓勵學生對現有的教材內容,教師的教學方法等各方面提出相應的疑問;鼓勵學生提出與眾人和前人有所不同的見解,不要因為“大家都是這樣”“書上是這樣說的”,而泯滅了自己的質疑能力,折斷了自己的思考的翅膀……
如上《顯著的季風氣候》中的降水的空間和時間變化時,要求學生理解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時間長,降水多;而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時間短,降水少的特點。教師積極創設情景,出示雨季推進活動示意圖,準備充足時間,鼓勵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在實踐中,學生的思維非?;钴S:兩種性質不同的氣團相遇為什么會形成降水?鋒面雨帶為什么總是先北上而后南退?10月以后,鋒面雨帶怎樣突然消失了呢?雨帶推進怎會有二進三徘徊的規律?……在激烈討論中逐漸解決了問題,深入地理解了我國降水的空間和時間的變化特點。其中還提出很好的問題:中國綜合國力如此強大,為什么不改變這種降水規律,解決北方缺水問題?可見,教師創設情景,推崇批判思維,才能激活了學生的思考能力,擴大了學生的思維范圍。盡管學生在質疑、爭辯的實踐中,出現一些幼稚問題甚至不是問題的問題,但是這質難就是學習的矛盾,有質問就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途徑。如果教師善于循循誘導,有利有節地點撥、啟發,以創設情景,推崇批判思想為教學策略,以有質問為有效的途徑,那么學生的質疑能力就會一點一滴地積聚起來。
總之,創設情景,推崇批判思維,多讓學生質疑,既可以取得培養學生學會讀書思考,同時可以使學生形成鉆研教材,積極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從而培養了學生學會質疑的能力。
2.營造安全性的教學環境,多采用質疑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培養學生的解惑能力。
學生的頭腦中蘊藏著極大的創造力,如果教師真正樹立了“以學生為本”的主體意識,尊重學生,學生的思維潛能才會奔涌而出,才會使課堂教學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使學生真正體驗到挑戰智能高度帶來的極大快樂。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供安全保證,營造民主的教學環境是培養學生解惑能力的前提。
所謂安全指的是鼓勵、關心、同情等,與安全相對應的,是恐嚇。每個學生都需要成功、同情和愛,當這些需要受到挫折時,學生的身心發展就會受到傷害,課堂教學的民主氣氛就喪失了。而安全保證是通過滿足學生這些方面需要達到激發,學生才有可能進行獨立思考,對問題進行推理、判斷、表述,逐漸形成一種勤學好問的學習風氣。所以教師在初一社會學科教學過程中,積極營造安全性的教學環境,相信學生能分析問題,能解決問題,能成才。而教師不該挖苦、打擊學生:“花崗巖或木頭的腦子”,不該結論式地譏笑學生:“我教了幾十年,你是最差的一個”,面對學生的回答,教師不該簡單地用一聲對或錯,一個結論或一己之見輕易地下結論,將自己變成冷面的法官。如在《省級行政區》教學中,借助中國拼板地圖理解各省的輪廓特征時,營造安全性的教學環境,充分滿足學生安全保證的需要,每一位學生才能展開了想象翅膀,開啟解惑的鑰匙,各自想象各省的輪廓特征。有的說云南省的輪廓特征象開屏的孔雀,有的說云南省的輪廓特征什么都不像……你一言,我一語,內容非常豐富。對各省的輪廓特征,每一位學生都有了自己的親身體驗、比較的認知和解惑過程。這就是營造了安全性的教學環境帶來的效果,使每一位學生真正體驗到了思考帶來的極大快樂,從而激發了學生解惑的勇氣和信心。
總之,營造安全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敢思敢說,為培養學生解惑能力打下情感基礎和前提。
其次,多采用質疑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培養學生的解惑能力。多采用質疑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有利于學生積極的思考、探索、創新,從而培養了學生解惑能力。
質疑教學法是指提出一些現象讓學生去質疑,從中得出正確的客觀評價或結論。問題教學法是指就一節二章甚至一個單元的教學復習,教師先就教學或復習的內容精心設計成若干重要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層次地提出問題,輔之以教師的思維引導或重點問題的點撥解釋,讓學生去獨立鉆研思考,完成對問題的解答。這就是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解惑能力的有效途徑。
在實踐中,教師要利用知識材料背景,以質疑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為基礎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材料,精心設計若干問題,讓學生獨立或小組鉆研思考、探索,甚至于討論,完成對問題的解決。例完成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教學時,出示我國土地利用類型百分比表和我國主要農業用地與世界的比較表,引導學生根據圖表分析回答:①我國已利用土地有哪些?其中耕地、林地共占全國土地面積的百分比是多少?②尚未利用的土地有哪些?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百分比是多少?③改造后可利用的土地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百分比是多少?④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有什么特點?啟發學生進行思維擴散,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地分析材料,逐漸解決問題,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解惑能力。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學會閱讀,培養學生學會思考,改善了學習方法,是初一社會學科適應開卷考試、適應減輕學生負擔的基礎學習方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社會學科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聽障生 速寫課 教學意義 教學方法
一、速寫教學的價值和意義
速寫不僅是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也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是培養觀察力、造型能力和創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它是在藝術教學過程中貫穿始終的課題,是造型藝術乃至各設計專業中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必修課程。而對于學習美術專業的聽障生來說,速寫課的教學尤為重要!
1.聽障生的生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在學習上有諸多障礙:
(1)他們雙耳失聰,導致語言能力退化,對于文字的理解能力很弱,因此很多普通教材中的理論部分他們都看不懂,需要更多的教學范畫和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
(2)他們觀察力敏銳,善于抓住生動的形態,體會細微的情感,但往往因教學不當,過度地被事物表象的細節所吸引,只停留于表面的模仿,而失去了把握對象整體和本質的能力。
(3)他們思想單純,執著專一,能夠靜下心來學習。但卻常常缺乏變通的能力,對于一門專業課的知識點只停留在認知、基本掌握的程度,卻不大會舉一反三,靈活應用。
針對他們的這些特點,我們有必要研究一套適合他們的專業課程教學方法,首先從基礎課---速寫開始。
2.綜合以上幾點,加強速寫課教學的意義在于:
(1)幫助聽障生更好地表達自我,養成良好的專業學習習慣。
他們的觀察力較常人更加敏銳細致,但聽覺信息受到屏蔽;雖然表達情感時更加直率大膽,但語言表述能力欠缺;雖然他們和正常人一樣有許多轉瞬即逝的靈感和思緒,但他們文字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較差……通過學習速寫,可以使他們不僅獲得更加豐富的視覺信息和生活體驗,還能契合他們率真,單純的特性,經過大量的練習,逐漸形成另一種表達自我的語言。同時也使藝術感受得以及時的記錄下來,便于日后梳理整合,從而培養了良好的專業學習習慣。
(2)讓聽障生的專業學得更扎實,為今后專業的深入學習和就業打好堅實的基礎。
由于專業基礎和理解力的局限,他們的造型能力和創作能力都很弱,大多數時候都是被動地臨摹。這樣會造成他們只看表象,只學皮毛的習慣,將接影響到他們專業的深入學習和今后的就業。而速寫簡潔概括、主動果斷的特性正好能使他們在有限的時間里有目的性地練習:通過反復練習,了解對象的本質,逐個解決造型問題。在強化造型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專業興趣和專業意識,一步一步學得嚴謹扎實。為今后的專業創作和就業打好堅實的基礎。
(3)強化聽障生的專業持續學習能力,使聽障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聽障生因為溝通障礙等原因,幾乎很少有機會去正規的專業藝術院校深造。在特教學校的專業學習中,內容較雜,周期短,又要考慮到就業,很少有整塊的時間去練習造型基本功。而速寫方便快速、靈活多變的特性正好能使他們在空余的時間里見縫插針地補習,解決相應的專業問題。目前,在不同的工作崗位,往往要求學生具備一專多能和持續提高的能力。多數聽障生乃至正常學生都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這一要求,常表現出無奈和抵觸。而具備扎實速寫能力的學生就已經具備了專業上一通百通,一專多能的潛質。他們能通過速寫縮短理論與實踐的距離,做好所學專業與單位需求的順利轉化。在工作崗位,一樣通過堅持畫速寫,不斷在自己的專業道路上持續學習,增強自己的綜合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二、國內速寫課教學方法存在的弊端
速寫課 ,作為一門學習美術專業的基礎課程,其意義與作用已得到了全國各大美術專業院校的普遍共識。但是,經過實地走訪,我們發現在各地特教學院聽障生美術專業的具體施教過程中,相關教育工作者在對速寫的認識和教學方法上還存在著弊端:
1.對速寫的概念認識不清晰:
(1)將速寫簡單地定義為快速的描繪,將素描和速寫以時間長短來區分輕重,往往輕視速寫的作用。
(2)對速寫的意義認識不全面。片面地認為速寫的作用只是過去畫家搜集素材的一種原始手段,現今完全可以用照片、電腦來取代。
2.在具體的速寫教學環節上存在許多不足:
(1)教學目標的針對性不明確。這些院校雖然大多已開設速寫課,但速寫課和專業課缺少銜接,只是成為一種形式的過場,既不解決造型問題,也不服務于創作。
(2)教學內容不成體系。教學中沒有由淺入深地分階段安排教學內容,大多還停留在讓學生臨摹范本的初級階段,或永遠只畫單個人物寫生,沒有層層推進式的教學。對于寫生對象的動作,表現的側重點,時間的控制,都不講究。在課程結束后就覺得速寫已經教完了,不再作深化練習的要求。
(3)教學手法單一。對于速寫的規律性和多元化的表現方法,專業教師沒有做相應的分析與講解,教師自己也很少作課堂示范,只讓學生臨摹普通應試教材。所以聽障生得不到畫速寫的入門要領,總是覺得枯燥難學,常常心灰意冷,更談不上長期堅持了。
三、速寫課教學方法研究
因此,總結各方面速寫教學經驗,研究適合聽障生的速寫教學方法勢在必行。在此,以浙江省特殊教育學院美術專業的聽障生為例,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針對上述的各種弊端,我們在聽障生的速寫教學方法方面作出如下的改革與調整:
(1)明確速寫課的意義和作用,與其他專業課合理串接。
明確速寫所能培養學生的造型性,表現性,創作性,銜接性等多個層面的綜合素質。在速寫上強化默記能力、聯想能力和創作能力。將速寫課進行階段性教學和通課性教學相結合,通課性教學與其他專業課緊密結合,促進創作能力的提高。
(2)確定速寫課的整體教學內容體系,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層次。
將整個速寫課教學內容形成體系。根據學生的專業基礎和專業方向,在階段性課程中循序漸進地安排5官速寫、頭像速寫、全身人物慢寫、全身人物規律性動態速寫、全身人物自由性動態速寫、場景速寫、主題創作速寫。在通課性課程中安排掛布速寫、靜物速寫、風景速寫、動物速寫、形態分析連作、情緒抽象連作等專項練習。這樣,教學內容由淺入深,環環緊扣,觸類旁通,通過大量實踐來鍛煉學生的應變能力。
(3)教學示范新穎、透徹,鼓勵多種繪畫方法多元并存。
在課堂教學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理解寫生的對象,帶頭作寫生示范:用整體畫法和局部拼湊的正反面教學方法,提醒學生整體觀察的重要性;用果斷肯定的畫法和被動描摹的畫法對比演示,強調速寫直取對象本質的藝術特性:用盲目夸大對方特征的漫畫式手法和默背式的程式化畫法,指出遠離物象本源的兩個極端。
鼓勵學生用不同的繪畫工具和表現手法來表現同一對象的不同方面,體現繪畫語言的多元性和寫生對象的豐富性之間的對應。在實踐的練習中,學生會逐漸找到自己順手的繪畫工具,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的審美傾向,進而確定今后的工作傾向。
(4)臨摹與寫生并重,逐個解決專業難題。
在教學中,主張課上課后有選擇性地臨摹速寫佳作。課上臨摹中國唐朝五代時期的線描精品,體會衣紋的穿插規律和用線的節奏韻律;課上臨摹西方文藝復興三杰的手稿草圖,體會形體的榫接關系和線面之間的轉換關系。課后臨摹喬治.伯里曼的藝用解剖,理解人體的形體結構和概括性的表現手法;課后選擇臨摹近代著名速寫名家門采爾、倫勃朗、梵高、葉淺予、黃胄、陳丹青等人的作品,體會個性化繪畫語言的多樣性和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臨摹與寫生緊密結合,在大量寫生中逐漸運用臨摹所學的技能。反過來,寫生中遇到的問題或審美感受,再去找相應的范本分析研究。在一系列的寫生過程中,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引領學生逐個解決構圖、物象比例、物象造型、畫面節奏、畫面意境、主題創作等專業難題。
(5)加強教學滲透性,便于在具體工作中發揮。
在速寫課上將規律講透,把方法教活。這樣,在每門其他專業課的的創作階段,就能較輕松解決創作構思、構圖和造型的深入問題。學生在每門專業課中都能順利地經歷由草圖構思到具體創作成品完成的實踐體驗。而這種不斷實踐所形成的造型能力和創作能力又可以讓學生充滿專業的自信,在今后的許多工作中得到發揮:如絲綢手繪、裝飾畫創作與繪制、插圖設計與繪制、工藝品雕塑設計與制作、壁畫設計與繪制、動漫玩偶設計與制作、動漫原畫設計與繪制等等。學生可以將速寫技能作為在工作中適應與繼續提高的法寶!
以上是以我校為例,對聽障生速寫課教學方法的改革及研究分析,希望能在進一步的實踐教學中得到更好的驗證與提高。也希望更多社會各界的力量來關心聽障學生,關心特殊教育,大家一起努力,推動特教事業成功駛向更加美好的彼岸!
參考文獻
[1] 樸永馨.特殊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檔案術語定義的邏輯學要求
要給概念下一個正確定義,除了必須具備被定義概念所涉及的具體科學知識,還必須遵循定義規則。形式邏輯對概念定義提出了諸多要求,只有把被定義概念所涉及的具體科學知識和定義的邏輯規則結合起來,才能給概念做出正確定義。檔案術語定義同樣應該符合邏輯學關于概念定義的要求。
形式邏輯首先要求定義要適度,要緊扣概念外延,定義項的外延和被定義項的外延必須完全相同,不可過寬或過窄。DA/T 1-2000關于“檔案管理”這樣定義:“檔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鑒定、統計和提供利用的活動?!背耸占?、整理、保管、鑒定、統計和利用,檔案編目和檢索也是檔案管理活動中的一項內容,但“檔案管理”的定義卻沒有對這一環節進行反映。
其次,定義項不能直接或簡潔地包含被定義項,不能循環定義。DA/T 1-2000對于原件和復制件分別這樣定義:原件——“最初產生的區別于復制件的原始文件?!睆椭萍芭c原件內容相同的復制品?!倍x“原件”時使用了“復制件”的概念,定義“復制件”又要通過“原件”來解釋,這是比較典型的循環定義。
再次,在“屬+種差”形式的概念定義中,種差需要明確所定義概念與其他并列概念區別開來的區別特征。DA/T1-2000中,6.11條“目錄”的定義中明確指出目錄是“由揭示檔案特征的條目匯集而成并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檔案檢索工具”。6.11.1“案卷目錄”、6.11.2“卷內文件目錄”、6.11.3“案卷文件目錄”、6.11.4“分類目錄”等是檔案目錄的不同類型,其屬概念是“目錄”。但這些術語的定義中都采用了“按照……以一定次序編排而成的一種檔案目錄”的形式,“以一定次序編排”是目錄的基本特征,其下位概念自然包含這種特征,不需要在下位概念的定義中進行重申。
此外,定義規則建議在內涵定義中一般不要使用否定形式。在內涵定義中使用否定,通??梢哉f明被定義項所反映的概念不具有某種屬性,而沒有說明被定義項具有什么特殊屬性,不利于概念內涵的揭示。DA/T 1-2000就存在這樣的定義形式,如自由標引——“不用主題詞等控制工具而直接使用關鍵詞等自然語言進行的標引”。雖然該定義可以反映概念“不用主題詞等控制工具進行標引”的屬性,但在可能的情況下還是應該探討不使用否定形式定義的可能。
檔案術語定義的語言學要求
定義還應該遵循語言學的規則,這是科學定義的最基本要求。符合語法是檔案術語定義的最低要求。DA/T 1-2000的“鑒定”術語定義為“判定檔案真偽和價值的過程?!睂ζ溥M行語法分析,可以將其分解為“判定檔案真偽的過程”和“判定檔案價值的過程”兩個句子。判定即為判斷和推定,真偽是可以被判定的,但是價值是檔案本身就具有的,它不應該被判定,而應該被區分,此定義改為“鑒別檔案真偽和區分檔案價值的過程”,似乎比標準中的定義更為妥當。同樣,“檔案工作”的定義一“管理檔案和檔案事業的活動”可以分解為“管理檔案的活動”和“管理檔案事業的活動”,但是根據漢語語法我們很少說管理某項事業,應該尋找更為恰當的描述方式。再如“收集”、“歸檔”、“移交”、“征集”、“寄存”等術語,其屬概念有的為“行為”、有的為“過程”、有的為“活動”,行為、過程、活動三者之間的區別是什么?不同詞語的選擇是否準確揭示了被定義項的屬概念?還需要對此進行認真分析。
此外,定義要盡量采用科學語言。為了清楚地揭示被定義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必須用科學術語給概念下定義,不能使用含混不清的概念,也不能輕易地使用俗語及日常用語。DA/T 1-2000中對于“文稿”這樣定義——“文件起草過程中形成的歷次稿子,可分為草稿和定稿兩種?!焙沃^“稿子”?“稿子”的內涵和外延是什么?使用這樣一個含混不清的概念來定義文稿,不利于人們對文稿概念的明確。再如,“聯合全宗”的定義——“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立檔單位形成的互有聯系不易區分全宗而作為一個全宗對待的檔案整體”,其中“對待”一詞過于口語,使用“管理”似乎更為準確。
當然,這是筆者從挑毛病的角度對DA/T 1-2000的語法問題進行的剖析,關于語法問題的爭論本身就有很大的探討空間,在這里提出以上實例的目的就是想說明語言規范對于術語定義的重要意義。
檔案術語定義及術語選擇的術語學要求
定義的表述是術語學重要研究內容,由于術語自身特點及使用目的,它對術語定義提出了諸多要求,對檔案術語進行定義應該建立在對術語學的基本原理和相關概念充分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之上。
1 優先術語與許用術語
從級別上,術語可以分為優先術語、許用術語和拒用術語三個等級。其中優先術語是指某概念的諸術語中作為第一選擇的術語。根據《GB/T 2001標準編寫規則第1部分:術語》的規定,概念的縮略形式和完整形式都可以作為許用術語,但只能選擇一個作為優先術語。優先術語應選擇領域內被普遍認可和廣泛接受的詞匯,這樣既有利于保持詞匯使用的歷史習慣,又有利于術語的推廣應用。檔案工作基本術語中就存在優先術語選擇不夠理想的情況。檔案基本門類分為文書檔案、專門檔案和科技檔案??萍紮n案是科學技術檔案的縮略形式,但在檔案工作實踐中人們往往不說“科學技術檔案”,而以“科技檔案”簡而代之。筆者搜索了大量專業文獻,發現檔案理論界中也較少見到“科學技術檔案”的說法,大多數情況下該概念都被稱為“科技檔案”。因此,該概念的優先術語應為“科技檔案”,“科學技術檔案”可以怍為許用術語存在。DA/T 1-2000給出的優先術語卻是“科學技術檔案”,標準編制十余年來該術語被認可的程度和使用頻率遠遠不如“科技檔案”這一指稱。
2 單義性
單義性是術語學對于術語選擇提出基本要求,指在一個學科領域中,一個術語只表述一個概念,同一概念只用同一個
術語來表述,不能有歧義。單義性原則要求術語工作中應盡量避免同義術語、同音術語、多義術語的出現,這類術語極易造成交流上的困惑。DA/T 1-2000中第8.17條“加濕”即為典型多義術語,標準對于該術語給出兩個定義(a增加檔案庫房內相對濕度的方法;b將過于干燥和易碎文件放在蒸汽室或有潮濕空氣的容器內,使之逐步吸收水分以增加柔性的方法),表達了兩個概念,這必然會給檔案領域的業務交流帶來一定困擾。雖然“加濕”這個術語演變為多義術語有很多客觀原因,對其進行指稱的分離存在一定困難,但單義性依然是術語標準化和規范化的追求目標。
3 系統性
在由若干個定義組成的定義系統中,各個定義之間存在著彼此相互聯系的性質,這就是定義的系統性。定義的系統性源于概念的系統性,在同一領域中,概念和概念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邏輯聯系。一般情況下,定義應體現概念之間的這種關系,術語學認為術語定義的優選結構是:定義=上位概念+用于區分所定義的概念同其他并列概念間的區別特征。這樣概念的屬種關系、并列關系等能夠得到很好的體現。DA/T 1-2000中的大部分定義體現了概念的系統性,有利于使用者對檔案學宏觀的概念體系進行掌握。如,“人名索引”、“地名索引”、“文號索引”等術語采取了相同的定義形式,以“檔案索引”作為共同的上位概念,通過索引所建立的依據的不同體現三種索引之間的區別特征,這樣就很好地體現了“人名索引”、“地名索引”、“文號索引”之間的并列關系,以及于“索引”這一概念的屬種關系。
4 簡明性
簡明性是術語標準定義的基本撰寫要求,包括“除指明上位概念外,只需寫明區別特征”;不應采用“用于描述……的術語”、“表示……的術語”的說明形式,一般不以專指性的詞語開始,如“該”、“即”、“指”等;除非必要,不包含解釋說明性的文字等,簡明性要求有利于術語的使用和推廣。DA/T 1-2000關于卷內文件目錄是這樣定義的——“登錄卷內文件題名和其他特征并固定文件排列次序的表格,排列在卷內文件之前”。排列在卷內文件之前并不是卷內文件目錄區別于其他表格的本質特征,這一句似有多余。關于“適宜性原則”,DA/T 1-2000定義如下——“檔案修復工作應遵循的原則之一,即所用修復材料必須有最適宜的強度和特性。”這個定義指明了適宜性原則的地位和要求,但從形式上看不符合術語定義的簡明性原則。存在同樣問題的還有“相似性原則”、“可進性原則”“卷內文件備考表”等術語??梢奃A/T 1-2000對于術語定義的簡明性原則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5 協調性
一、調研目的
按照《*市開展第一批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實施方案》提出的總體目標,以“推動科學發展,構建和諧*、實力*的宏偉目標為主題,以“問情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為重點,以實現“五進五新”、“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為最終目標,全面推進我市新型工業化經濟轉型,圍繞黨員干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著力打造“四型”機關開展深入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在開展特色紅十字工作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成功經驗與啟示,找準并解決影響和制約紅十字事業的發展與全面建設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以及黨員干部黨性黨風黨紀方面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形成一批針對性、操作性以及創新性強的調研成果,推動調研成果轉化為促進科學發展的政策和制度,著力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和完善紅十字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
二、調研內容
1.影響和制約最大化開展紅十字人道主義救助工作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
2.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
3.紅十字會干部隊伍思想觀念和工作狀態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三、調研方式
1.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專題調研。通過座談研討等形式征求各級黨政領導、相關部門、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對紅十字會工作科學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2.與《中國紅十字會法》賦予的職能職責相結合,在開展業務工作評估檢查的同時,突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專題調研的內容。
3.與開展重點調研課題研究相結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開展如何拓寬紅十字會實施人道主義救助領域的服務能力、保民生能力。如何搞好單位重點工作開展落實的研究規劃,加快研究進度,盡快形成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四、時間安排
1、4月10日開始調研,4月15日結束。
2、集中調研階段,主要通過實施實地調研、座談研討等方式。
3、4月15日前,將我會調研報告及提出的成效機制具體方案報市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五、調研提綱及方法步驟
按照“五進四訪三問一會”的方式進行調研。
1、大力開展以“五進四訪三問一會”為主題的調研活動?!拔暹M”既進農村、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農戶,“四訪”既訪村隊(社區)干部,訪弱勢群體,訪“兩代表一委員”及機關黨員干部、專家學者,訪宗教人士,“三問”即:問情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一會”即召開座談會或討論會,充分聽取社會各界、不同層面人員的意見、建議。
2、紅十字會工作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情況,特別是特色做法、過去的主要成效以及經驗啟示有哪些?本會黨員干部在思想觀念、工作作風等方面存在的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突出問題有哪些?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下一步在開展紅十字“人道、博愛、奉獻”工作中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主要思路和具體措施有哪些?廣大黨員干部反映強烈、最迫切希望解決的影響紅十字工作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有哪些?對于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扎實推進紅十字全面建設與科學發展,有哪些意見和建議?廣大黨員干部對學習實踐活動的思想認識如何?在學習實踐活動中,如何突出實踐特色,有效設計活動載體,使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與有效開展紅十字工作科學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相互促進。
3、社區:對紅十字會工作最滿意的是哪些地方,最不滿意的是哪些地方?廣大居民反映強烈、最迫切希望解決的影響紅十字工作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有哪些?對于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就推進紅十字工作科學發展,有哪些意見和建議?
4、基層群眾:對紅十字工作最滿意的是哪些地方,最不滿意的是哪些地方?在對紅十字會干部的工作作風有什么意見和建議?
六、調研選題
“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拓寬紅十字人道主義救助領域”。
七、要求
1、成立調研領導小組。組長:李林玉;成員:方育川、段東芽、劉艷華、黃華生。
一、學核心理念奠定學科建設基礎
我們認為,全體數學學科的教師作為一個整體,應該有一個比較統一的數學教學核心理念,這樣才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整體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有利于學校數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具體來講,我們是從以下幾方面認識形成統一的數學教學核心理念的必要性與迫切性的。
第一,這是篩選與整合各種教育教學新理念、新方法的需要。在大力推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面對各種不斷更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與方法,教師必須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與應變能力,但同時又不能盲目地求新求變,所以,我們必須盡力把握能反映學科教育本質的教育教學基本理念,以對本質規律的把握來順應瞬息萬變的外部世界,在學科建設中,保持必要的“定力”。
第二,這是教師群體有效交流教育教學心得成果的需要。我們有必要搭建一個有利于教師展示自己獨特的創見與風格、彼此借鑒、彼此交流合作的觀念平臺,而建立統一的教育教學核心理念是搭建這一平臺的基礎。
第三,這是保持學科教育的根本一致性的需要。20多年來,北京四中在數學教學中始終實行多層次、多形式的教學組織模式,即以學生的發展意愿與學業水平為依據,打亂行政分班,將學生重新編為不同層次的教學班進行教學;同時,以開設A、B數學選修課和組織課外競賽小組等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滿足學生數學學習的不同需要。這就意味著學生可能同時受教于幾位數學教師。我們認為,每位教師的教學風格可以不同,但教學的基本理念應該統一,這樣才能保持數學教育的根本一致性,減少因教師的教學基本理念不一致而給學生造成的適應困境,切實保證與提高教學效率。
根據對數學教育本質的理解,結合對四中教學傳統的認識,上個世紀90年代,數學組的劉士申、李建華老師首先提出了我校數學教學的核心理念――“中學全面數學教育觀”。它的主要內容是:從數學的特征看,我們的數學教學既要重視數學內容的形式化、抽象化的一面,更要重視數學在發現與創造過程中具體化、經驗化的一面;從教育教學的任務看,我們既要注意提高學生的數學學業水平和數學素質,也要注意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持續發展的能力,注意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間,我們又結合科研課題,對“中學全面數學教育觀”這個核心理念進行了更為廣泛、深入的研究,逐漸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設計、實施、評價教育教學過程的研究重點,可以簡要地表述為:“講數學”、“重認知”、“求發展”。
所謂“講數學”,就是要不斷細致深入地考察我們的數學教育教學過程是否比較充分地挖掘了教學內容的數學內涵,是否更深刻、有效地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味道”。所謂“重認知”,就是要更為關注與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既不因過高估計學生的認知水平而使教育教學變得欲速不達,也不因過低估計學生的認知能力而限制了學生更生動活潑地發展。所謂“求發展”,就是特別強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實現學生發展與教師發展的統一,不斷提高師生持續發展的能力。
十幾年來,通過不斷深化對“中學全面數學教育觀”的認識與把握,我們較好地實現了教師專業自主與學校有效引導的統一,數學學科建設的基礎更加牢固。
二、選擇有效的研究方法,構建研究方法體系
學校數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必須以全體數學教師對本學科教育教學規律的精細研究以及對自身教育教學行為的深刻反思為基礎,而要使研究更為有效,就必須選擇一種適合一線教師把控的教育教學研究方法。我們在研究實踐中,大力推介與應用為廣大教師所認同的個案研究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隨著教師個體和群體對個案研究法使用得越來越熟練,我們又進行了不少富有創新性的嘗試,積累了一些使用和優化個案研究法的經驗,并逐步將這些嘗試與經驗整合為適于一線教師的研究方法體系。
1.個案研究
對一線教師而言,最為重要的是能夠在行為中體現理論的力量,實現知行合一。我們選用個案研究法作為教育教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希望通過盡可能準確完整地記錄并細致分析、深入反省自身教育教學的實際過程,強化那些合理、積極的教育教學行為,矯正那些不適當或消極的教育教學行為。我們在大力推介與應用個案研究法的過程中,慢慢體會著它的作用與優勢,也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使用方式。
數學教師的教學行為固然有極強的理性色彩,但教師對教學過程中方方面面的感性體驗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這是相對遠離教學實際的理論工作者比較難以把握的東西。我們將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記錄下來,形成文字,整理成個案,既能從更深的情感體驗層次和理性思考層次感受教學,也能為理論工作者提供鮮活靈動、理性感性色彩兼具的研究素材。
我們希望教育教學個案研究不僅能比較準確、客觀地反映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生了什么”,而且能比較細致與全面地展示這些行為的前因與后果,以獲得對完整的教育教學過程的理性分析與思考。我們在記述教育教學個案時,多采取“三段式”:首段為“總體構思”,盡可能詳盡地將對教育教學內容的理解、把握、總體設計表現充分。中段是“過程展現”,其中一部分是客觀記述師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具體行為,另一部分是展現這些行為背后教師的思考,如教師事先有關某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思想、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表現的即時反應或選擇某種應變對策的說明、事后對某個教學片段的反思等。后一部分的內容以插入或旁列“說明文框”等方式,與前一部分內容合為一體。末段是“回顧反省”,教師盡可能詳盡地表述自己對教育教學過程的自我認識與自我評價。
開始時,大多數教師個案記錄末段的“回顧反省”的文字只占整個記錄的很小一部分,多為三言兩語的說明性文字。但隨著教師對自己知行合一關注程度的提高,“回顧反省”的內容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個案研究越來越能夠“以小見大”,由對某一個教育教學過程前前后后的展現與思考,折射出教師對教育教學基本理念的把握程度。此外,在“過程展現”的前一部分,教師們原來只是簡單粗略地記錄課堂上發生的實際事件,后來則越來越詳盡地記錄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種種細節和師生的真實體驗與感受。
在對某個教學行為或某個教學片段進行個案研究的基礎上,很
多教師自然而然地將散珠綴聯成串,用個案研究方法表現自己對某個教育教學主題的思考與認識。這不僅保持了個案研究方法在單獨呈現教育教學片段方面的優勢,而且因為各個精心選擇的個案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共同刻畫教師對同一個主題的深入細致的系統思考,所以,這類個案研究更能全面充分地反映教師對教育教學基本理念與方法的系統性、策略性把握,更能促進教師在觀念層面進行理性思考,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具有更強的指導意義。
多年來,北京四中數學組教師的個案研究類論文在國家級,省市級的各類論文評比中屢屢獲獎,成績喜人,但更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已經有一批教師在研究中逐漸形成了審視、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與行為的意識和習慣,并在此基礎上,不斷調整和優化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
2.個案組的研究
個案組的研究是以教育教學個案為研究素材的教師群體性研究的一種方式。它的具體操作過程大致分為三步:一是選題。教師們同選一題,分別將自己的教學過程以個案的方式整理成文。二是研討。教師們聚在一起,比較、分析每個個案的特點和短長。三是歸納整合?;蛘呙總€人分頭將群體的分析意見和建議整理成文,或者指定專人,將數篇個案與群體比較分析的內容整理成文。
這種個案組的研究活動比教師單獨進行的個案研究更有價值。
首先,不同的人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處理同一個教學內容,教師群體通過坦誠、客觀、細致的分析比較,最有可能整合大家的優勢,被肯定的那些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的觀念與行為,將在教師進一步的實踐過程中更為自覺地得以體現,而互相借鑒,也有利于教師突破自身認識上的局限,走出盲區,更為自覺有效地優化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
其次,這種研究可以將同伴間的分析比較與凸顯教師自身的教學特色結合起來。不同教師最佳的教學策略是會有所區別的。其他教師在注意到這種區別的基礎上,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提出的褒獎和建議,往往對教師形成自己具有獨特魅力的教育教學風格大有裨益。
再次,在個案組的研討中,很多教師既是評論者又是被評論者,既是受益者亦是“施益者”,每個人的地位都在不斷轉化,這有利于形成平等、真誠、坦率的研討氛圍,也有利于增強教研組團隊的凝聚力。
3.專題系列研究
對于學科教育教學中的一些重點、熱點問題,我們會集中全教研組的注意力,用比較長的時間,圍繞研究專題,進行系列研究,在反復的交流與實踐中,逐步提高把握教育教學規律的能力。
例如:2001年底,北京市重點中學數學教學研討會在我校召開。結合準備這次會議,我校數學教研組組織了持續數月的數學教學專題系列研究活動。
首先,圍繞研討會的主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逐漸形成學習策略”,各年級備課組確定一個課題,數位教師共同研究。高一年級的選題為“面面平行的性質”,高二年級的選題為“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高三年級的選題為“高三應用題”。在這3個課題中,如何幫助學生“發現整理數學事實”、“根據已知知識與方法編纂題目”、“歸納使用可操作的解題模式”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問題。我們結合相關課例,反復實驗、研討與優化教學過程有關聯的方方面面的問題。每次上完課,教師們都會在不同范圍、不同層次展開熱烈的討論,有時討論的題目很“大”,如應該以什么樣的標準評價一堂以討論為主的課;有時討論的題目又很“細”,如教師是待學生提出所有能想到的數學命題后再逐一判斷命題的真假,還是學生提出一個命題教師就判斷一個命題。
經過近3個月反反復復、細致入微的交流與研討,教師們對先進教育理念的認識進一步統一與深化,對把控教學過程的實際操作方法使用得更嫻熟、積極,而且自身的研究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接下來,在市重點中學數學教學研討會上,我校數學組的每位教師都至少開出了一節研討課。雖然每節課的具體內容都沒有經過事先的“排演”,但是每節展示課所體現出的教學理念以及授課者對教學過程的設計與把握等,又都是教師們反復交流、長期實踐的結果??梢哉f,每位教師的課既充分體現了數學組團隊對研討會主題比較一致的理解和把握,又比較充分地展示了每位教師獨特的風采。
研討會后,研究同一課題的教師又組成討論組,對本課題準備、實施的整個過程再次審視、分析、反思,并指定一位教師將討論內容整理成文,形成論文初稿,再回到組內討論、補充,最終形成定稿。這樣的回顧與反省,無疑是對我們所認同的教育教學先進理念的再次發掘與發展。